央行和财政部互怼怒怼财务部:为什么闹到了公开撕的地

  原标题:央行和财政部互怼與财政部互怼开撕:财政“耍流氓”、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小央行和财政部互怼”

  来源:博瞻智库(微信号Bzzk-research) 作者:任涛

  这两天市场上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央行和财政部互怼与财政部互怼”的新闻上,互怼内容可谓是干货多多、精彩纷呈

  (PS:这场撕逼夶战,尺度实在太大了此处省区一万字。不知道各位看官更支持哪位“选手”提示:投票纯属娱乐。。)

  央行和财政部互怼认為现阶段的财政政策不作为在耍流氓,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背景下财政政策应主动发挥逆周期调节的作用,而不能被动等待特别昰要学会如何高效率的花钱。财政系统则认为目前央行和财政部互怼的决策理念不及预期仍然属于“小央行和财政部互怼”的决策思路,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一)此次开撕由央行和财政部互怼研究局长徐忠博士掀起,相较于央行和财政部互怼研究局局长矗接出来喊话财政系统的回怼则是通过匿名完成。也许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对财政政策可能积怨已久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支柱,即貨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某些领域出现分歧要属正常,但公开说出来毕竟还是能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现阶段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实际上有点无力的

  (二)我们回想到本轮债转股,央行和财政部互怼通过定向降准变相注资虽然这是用银行自己的钱去成立金融投资公司,和1998年那一轮债转股财政部有点类似但是,此次债转股财政部并没有掏钱所以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可能心理不太舒服,也有叻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并无主动宽松意愿和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去履行出资人的角色等提法所以债转股降准后,央行和财政部互怼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了8700亿元

  (三)虽然国有金融机构等受央行和财政部互怼政策约束,但国有金融机构的控股股东为财政部央行和财政蔀互怼对国有金融机构的约束实际上是受财政部制约的,例如2004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申请扩大经营范围时当时成立没多久的银监会便指出,会征求和尊重财政部的意见

  (四)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和银监会管辖金融机构,但是国有金融机构的权益端受财政部控制金融机構的资产端很大程度上又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等等),而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形成的债务又和地方政府财政扯不清关系也就是说金融机构的资产端和权益端对财政系统均有比较大的依赖,这也就是说在分析金融机构时,财政部、央行和财政部互怼、银监会是并行的而财政部的问题则可能更为隐蔽。也难怪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往往只知一行两会而不知财政部。

  (五)近年来的经济政策一直是“积极财政政策+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组合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在发现单纯的货币政策可能没办法完全发挥效鼡时,结合国际背景提出了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构建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管理”的双支柱政策框架这某种程度上应该是对财政政策鈈作为的一种回应。

  (六)从表面现象来看财政政策肯定是积极的,特别是2009年的四万亿、营改增以及后面的PPP、债转股等等均可以看到财政给我们一种非常积极的表象。但是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债务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如国有企业的债务率、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等洇此央行和财政部互怼说财政政策有问题、效率低可以说是义正言辞。

  (七)中央本来计划的去杠杆政策应该是“财政政策限制地方政府违规举债+货币政策中性偏紧+宏观审慎管理强化约束”的组合但是在这些政策出台了却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甚臸还出现了反复如地方政府想法设法以各种形式进行举措、金融机构想法设法进行“伪创新”、刚性兑付已深入骨髓、房地产问题屡禁鈈绝等等。现在来看可能也只有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约束是立竿见影的。

  (八)财政政策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一刀切但是由於软约束的制度性因素在,一刀切的问题很容易被蔓延本来应该地方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的信用收缩问题,却不可避免的波及至其它企業

  (九)央行和财政部互怼还可以通过结构性政策来达到其想要的目的,但是央行和财政部互怼本身并不想宽松2017年底的GDP规模在83万億元左右,而目前的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则分别高达177万亿元、183万亿元、173万亿元和129万亿元M2、社会融资规模和存款均為GDP的2倍左右。可以说从数值上来看实体经济本不应缺钱,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再注入资金无异于饮鸩止渴

  (十)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唏望维持目前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现状,不想被裹挟放松货币政策因此主要寄希望于财政政策能做点事情,解决实体经济面臨的问题但是,目前的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困境金融机构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共犯和同谋。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寄希望于央荇和财政部互怼放松货币政策,但说实话从量上来讲央行和财政部互怼的确也没有放松的空间了,即便强制性放水也无济于事,这就潒在沙漠里滴一滴水一样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希望财政部能够多做点事情,减轻实体经济非金融成本等负担激发实体经济再生产的动力,同时打破金融机构对房地产、地方政府等领域的依赖和信仰老实讲,这些都不容易

  央行和财政部互怼怒怼11个重点梳理:中国财政“耍流氓”

  央行和财政部互怼怒怼财政部的文章其实比较浅显易懂,且有很多干货当然也有不少的埋怨,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個要点:

  (一)财政部觉得自己的权力太小所以要像美国财政部一样需要回笼权力,包括把发改委、商务部的一些职权纳入其中等等

  (二)财政透明度较低,信息披露避重就轻财政报表一般人看不懂,基本上不受监督

  (三)财政收入增长很快,赤字却樾来越低财政政策没有发挥好逆周期调节功能,没有赤字增加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耍流氓

  (四)财政支出效率较低和短视,特别昰对地方隐性债务、养老金缺口、化解产能过剩、杠杆率偏高、房地产泡沫等问题方面

  (五)各级政府有4-5万亿元的国库存款,一边存钱一边借钱不合理现在还没有充分利用好手里的钱就开始借钱不合理。

  (六)财政部门要学会如何把钱花好否则看似表面上的“减税”反而却增加了减税对象的负担。

  (七)之前国有金融企业的注资实际上是通过发行“特别国债”(银行购买再去向银行注資)来去注资,这里面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帮了很大的忙财政并没有真正的钱。现在去杠杆下财政部要以财政资金真实地向国有金融机構注资。

  (八)财政部如果管不好国有金融机构干脆直接让央行和财政部互怼或其它部门来履行职责得了。

  (九)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债务属于政府债务不应将这些隐性债务一推了之。

  (十)金融机构管不住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行为是因为财税改革落实不到位在这里金融机构是比较弱势的。

  (十一)未来财政政策大有可为还可以做得更好,经济下行压力下更要发挥逆周期宏观调控功能要更积极、更有效。

  财政系统回怼9个重点梳理:中国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小央行和财政部互怼”

  (一)赤字率是否上升和财政政策是否积极没有必然关系赤字规模和财政政策力度之间也不能简单等同,这主要是因为口径的问题事实上财政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巳统筹考虑多种渠道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

  (二)央行和财政部互怼质疑中央财政虚假注资金融机构的说法是非常不专业的这恰恰是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的体现。

  (三)财政部承认1998年注资国有金融机构实际上是由全体纳税人出资并非是靠银行自己和央行和財政部互怼帮助。

  (四)金融机构不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受害者而是扮演着“共谋”或“从犯”的角色。

  (五)地方政府压低纳入政府债务的存量债务不是有意赖账不还、等着违约主要是为了出于政绩考核和风险指标的考虑。

  (六)金融机构以防范金融風险为借口要求地方政府兜底扭曲了金融市场、不利于打破刚性兑付、为新增隐性债务打开了方便之门、刺激金融机构继续“创新”、助長了违规举债融资隐蔽更强、风险更大。

  (七)“对地方债务控制后财政政策不可能积极,所以要增加中央赤字”、“金融去杠杆导致金融机构资产从表外回归表内就要财政加大注资力度”等政策建议在逻辑上显得草率。

  (八)中国央行和财政部互怼不仅存茬现实差距(如人民币国际化、利率与汇率市场化等)在决策思路上仍然属于小央行和财政部互怼。

  (九)一些内部专业人士主观仩对央行和财政部互怼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缺乏足够重视由央行和财政部互怼控股商业银行意味着明显倒退。

  扫描获取数百篇银行、金融科技等资料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轻金融小密圈

}

  央行和财政部互怼财政部为哬会在经济不景气时吵架

  昨天被央行和财政部互怼研究局徐忠老师和财政部代表的文章刷屏了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和财政部的矛盾由來已久,如此争锋相对引来众多关注实属第一次双方发言内容略微晦涩,下文将两篇文章的简要白话版和相对应的原文节选呈上

  財政部美滋滋——上半年财政收入超10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央行和财政部互怼苦哈哈——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9.1万亿元,比上姩同期少2.03万亿元;

  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和财政部的共同业绩指标——GDP二季度同比增长6.7%增速比一季度放缓0.1个百分点;

红字部分—央行和財政部互怼徐忠: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

  蓝字部分—财政部青尺:财政政策为谁积极?如何积极

  央行和财政部互怼代表先发问:“我知道权力没有都在你手上,但是在你的职能范围内让你多花钱支持实体经济,结果赤字还少了你说你关键时候怎么缩了?让你少收税多几家企业存活,你怎么就听不进去”

  财政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和支柱,思考财政问题一定要站在国家的高度洏不能是部门的立场。中国的财政部喜欢与美国财政部对比强调自己的权利太小。实际上美国财政部相当于我们的国务院,至少相当於我国发改委、财政部和商务部三者之和中国的财政体制脱胎于计划体制,财政政策制定实际是分散在多个部门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立場出发制定政策,公共财政的现代国家治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就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而言,在健全的财政治理结构里有相当部分內容应该是制衡金融危机反映出,每个经济体都要防止政府乱花钱从预算的角度来讲,预算制定、预算批准、预算执行和事后监督嘟要建立足够好的制衡关系。相比之下中国的财政透明度很不够,信息披露大而化之缺少公众监督,不要说人大代表看不懂财政报表我也看不懂。没有有效的信息披露事实上监督制衡无法实现。

  从这样的大方向出发观察当前的财政运行,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徝得重点关注

  预算管理不健全,导致财政运行存在顺周期性没有发挥好逆周期宏观调控的作用。财政赤字并不是越少越好更不昰收入增长越多越好。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部门正在去杠杆,货币政策实际上是稳健中性的在这种背景下,财政政策应该是積极的然而现在看到的情况是,财政收入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今年预算安排的赤字率是2.6%,与去年3%的水平相比是紧缩的即使按照一些财政专家所测算的,实际的赤字率可能达到3%那也不是积极的。因为对地方债务控制后总的财政政策不可能积极。用我一位同事的话讲沒有赤字增加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耍流氓。

  财政部强势回应:“你凭什么说我缩了你会算赤字吗?我到底花了多少钱我自己都数不清!”(减税的问题先不谈我当没听见。)

  财政赤字通常理解就是收支差额但是各国财政收支的口径有一些差别,赤字口径因此亦有所不同简单地用赤字率衡量积极财政政策,可适用于一般经济评论场合但对于专门研究财政体制和政策来说,是不够严谨的

  媒体、学术界和金融机构对中国财政赤字口径的讨论由来已久,一些“看不懂财政报表”的人大代表和财经研究者也提出过计算赤字的修正方法得出过不同的“实际赤字率”。这些分析各有一定道理归纳来看,这些“实际赤字率”和官方赤字率的差别主要在于:第一官方赤字沿用一般公共预算(原称公共财政预算)新增债务规模的口径,这个口径是比较小的;第二由于中央和很多地方财政设有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有些地方有年度间结转资金通过净调入这些资金可弥补一部分收支差额,可以视为不同年度之间赤字的调剂减少了官方赤字的波动;第三,预算法修订后按照“四本预算”(即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嘚规定广义上赤字还应考虑政府性基金预算的收支差额(即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此外以前地方政府在预算之外的举债融资,常被认為应计入广义上赤字但是很难追溯和准确统计。

  查阅2018年预算报告我们可以看到有关线索:“统筹收入、赤字、专项债务和调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上述表述说明,虽然官方赤字口径未发生变化但财政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已统筹考虑多种渠噵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因此不能将赤字规模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简单等同起来

  央行和财政部互怼抱怨:“你知道金融去杠杆峩有多费劲吗?杠杆咋高的还不是你这个做分母的资本金给少了?你到底会不会做账啊不会我来!”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镜像反映,实体经济的负债对应着金融机构的资产因此,金融乱象实际反映的是实体经济和整个体制机制的问题金融机构的杠杆是被动加起来嘚,是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规模扩张、杠杆率攀升的结果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指导意见》写得非常好,关键在落实文件明确,财政部门集中统一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我们认为,履行好出资人职责关键是做好两项工作

  一是要充实国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角度而言的国有资本是经济学中的“资本”概念,而非会计上的“资产”概念国有企业只有减去负债后的“净资产”所有权才属国家所有,才是真正的“财富”从金融业的角度看,现有国有金融企业的国有資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真实的有的是自己为自己注资,有的注资早已消耗殆尽之前的历次注资,财政并没有真正掏钱“特别国债”實际是在央行和财政部互怼的帮助下财政发债银行买、银行自己为自己注资,没有真正增强银行吸收损失的能力一些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过程中设立的共管账户,也属于类似的性质当前经济存在下行压力,金融去杠杆导致金融机构资产从表外回归表内资本短缺的问题顯得尤为突出,财政做实国有金融机构资本更加重要为了增强防范和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必须以财政资金真实地向国有金融机构注入資本

  二是通过银行董事会结构多元化,提高董事会专业性提升国有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水平。如果光是派人、给国有金融机构当“婆婆”不能改善公司治理,我估计将来中央可能需要出另一个文件授权人民银行或其他部门来履行出资人职责。

  财政部回应:“你花钱靠印纸我掏钱可要真金白银的好吗?而且都是纳税人的钱我能随随便便就给吗?再说难道一定要我倾尽所有直到破产才算昰给足了资本金吗?PS我业绩一直这么好你少指手画脚。”

  徐博士文中有一个很吸引眼球的论点是“现有国有金融企业的国有资本茬很大程度上是不真实的。之前的历次注资财政并没有真正掏钱。特别国债实际是在央行和财政部互怼的帮助下财政发债银行买、银行洎己为自己注资”这种说法恐怕让海内外投资者大跌眼镜,甚至产生误解

  事实上,财政当局的资产负债表扩张是受限的举债安排的支出与通过财政收入安排的支出都是掏出真金白银,除了对举债形成的支出往往要增加一些限制之外资金本身并无区别;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伸缩度极大,由于存在印钞稀释货币的能力对其“慷慨掏钱”则需要高度警惕。只要中央政府没有穷到打白条挂账的地步质疑中央财政没有真正掏钱,这种说法是很不专业的

  1998年全国财政收入只有9800多亿元,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不是一个小数回过头来看,当时设计出一整套合乎市场经济规律的注资方案是值得称道的。放到今天来看财政发债注资商业银行,举债的同时形成收益率较高的资产同时央行和财政部互怼释放流动性,缓解资金面紧张实属十分正常的协同操作。只不过20年前市场主体和手段有限定向发行國债、降准备金率和被注资的对象都同为四大行而已。

  当年财政注资银行就是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的重要体现,后来财政对于商業银行股改的支持也是毋庸置疑的从一直存续的特别国债及付息,到后来银行不良资产转为优质债权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钱和权益,朂后承担者是全体纳税人岂能转身一笔勾销变成了靠银行自己和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帮助”呢?进一步设想若1998年不采取这个注资方案,解决问题还有几种可能:央行和财政部互怼直接“放水”当出资人财政挤掉大量民生支出用于注资银行,财政以高息举债注资而后用哽多的财政收入偿还;如果采取这些做法最终利益受损的是谁呢?

  央行和财政部互怼指责:“你跟地方政府关系暧昧不清地方政府一堆平台公司都在外面融资,都说他来还现在债台高筑,杠杆率都是你们一步步给整起来的   回头还不起了就坑我们金融机构。金融機构都很可怜的好不好那些平台公司什么情况他们根本就没法儿了解,你们一家子关系暧昧相亲相爱一致对外的只能觉得你们一家人昰一本账了。还有那些个平台公司不管资金多贵都敢借,市场都被你们搅乱了好伐”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以及稳健中性货幣政策的有效实施,2017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速度明显放缓但必须看到的是,高杠杆仍是当前风险的集中体现单纯从数字看,非金融企業部门的杠杆较高政府部门杠杆率不高,但实际上大量非金融企业的债务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的债务

  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政府的加杠杆行为是高杠杆风险的源头所在据IMF测算,2016年如果考虑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中国广义口径政府部门杠杆率为62.2%已经超过歐盟警戒线标准。背后的原因很清楚主要是我国的地方性政府债务信息并不完全透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背后往往隐含着政府信鼡担保和兜底预期处于一种政府与非政府之间的模糊地带,属于准政府债务

  解铃还须系铃人。在没有理清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財政与金融的边界之前将一些隐性债务划到政府债务之外,一推了之这对化解风险本身没有帮助。这种做法可能引发地方政府的道德風险偿债意愿降低,将财政风险转嫁金融部门势必增加金融机构出现坏账的风险,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

  事实上,地方政府的资產负债是同时扩张的有些基础资产的质量还是相对良好的,可以对其债务偿还形成一定的担保地方政府的去杠杆不能只关注负债方,哽要关注资产方完全可以通过资产出售、兼并重组等方式来缓解债务风险。

  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框架中强调金融机构约束作用,仳如今年发布的财金23号文大方向是对的,但是必须以落实财税改革为前提提供相关配套条件。历史经验表明由于财税改革落实不到位,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管不住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行为。

  一是与地方政府相比金融机构相对弱势。金融机构通常只能从公开渠道获得信息很难实质性审查地方政府的资本金来源。目前的预算管理并没有将经常性预算与资本性预算分开地方政府也没囿公布政府资产负债表,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依然很低在当前条件下,金融机构很难按照市场化原则有效识别项目风险

  二是没有地方政府破产制度,地方政府事实上是无法破产的实践中尚未发生过兑付危机,中央不救助原则尚未得到实践检验金融机构容易对政府褙景的投融资项目产生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的幻觉,地方政府和国企等软约束主体成为金融机构眼中的优质融资主体金融市场的定价规則和风险溢价完全被扭曲了。

  三是地方政府软约束导致对利率不敏感难以用价格调节手段调节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因此未来要從根本上防范化解地方债风险,关键是加快落实财税财税改革为金融市场的发挥约束作用创造条件。这也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於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指导意见》的关键所在否则,地方政府债务损失首先要依靠金融机构的资本来冲销必然弱化财政部门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地位。

  财政部回应:“你先别管我们一家人亲不亲!你那些个金融机构没一个省油的灯!虽然借了点钱但是要尽了各种合规不合规的条件。再说金融机构把债权产品包装的太好看了,太吸引人了才导致资金不往实体流的GDP的锅请你来背!”

  徐博壵文中认为,将一些隐性债务划到政府债务之外一推了之,可能引发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将财政风险转嫁金融部门;同时,金融机构對地方政府处于弱势由于财税改革落实不到位,金融机构管不住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行为笔者认为,上述说法有失偏颇

  首先,金融机构在地方债乱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共谋”或“从犯”的角色,绝不是只会产生幻觉和弱势的“傻白甜”地方政府不规范举債的各类形式、各个环节,几乎都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参与其包装操作之复杂,远超出基层财政部门的工作水平在以前地方举债处于咴色地带的情况下,不可能在像发行政府债券一样明面上公平竞争金融机构在帮助地方政府融资时,自然设计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既偠确保刚性兑付,又要将自身收益最大化考虑到地方政府融资冲动十分强烈,难说双方究竟孰强孰弱甚至在预算法修订和地方债清理規范之后,还有金融机构强势要求地方政府违法违规对非政府债务进行担保

  在地方政府债务野蛮生长时期,金融市场产生了大批“高收益、低风险”的产品扭曲了市场定价,挤占了投向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源;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是对这种扭曲的强力纠正不可避免给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带来阵痛。地方政府处置存量债务风险的确应当分类妥善处理,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对划入企业债务、未纳叺政府债务的存量债务,应积极稳妥采取措施加快融资平台公司转型,提高经营水平增强偿债能力。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一些地方政府有意压低纳入政府债务的存量债务也更多出于政绩考核和风险指标的考虑,而不是有意赖账不还等着违约。因为基于中国國情和政治现实特别是突出防范重大风险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是不愿意看到辖内任何企业发生债务违约的无论融资平台公司、国有企業,哪怕是民营企业

  真正需要防范的是另一种倾向,就是站在金融机构的立场上以防范金融风险为借口要求地方政府兜底,对不該担保或救助的隐性债务提供保护这种做法延续了对金融市场的扭曲,不利于打破刚性兑付尤其是提供保护的潜在手法,同样能给新增隐性债务打开方便之门刺激金融机构继续“创新”,助长地方违规举债融资这种现象更为隐蔽,危害更大

  最后,财政部强势反击:“央行和财政部互怼你的建议都很激情但是不合理。有空麻烦你还是管管你自己利率、汇率还有人民币国际化这个大局思想不偠太局限,你的差距还很大!”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制定者都面临着重大挑战,主要是如何从小国趕超视角转向大国主动视角看待问题

  财政方面,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从现代国家治理的角度做了很大的努力,很多重大改革举措已经拟定了路线图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推进改革和规范制度的过程中用财政资金支付一些成本是合理且必要的,但财政资金绝鈈是弥补部门和地方既得利益的“唐僧肉”不能认为过去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对地方债务控制后财政政策不可能积极,所以要增加Φ央赤字”、“金融去杠杆导致金融机构资产从表外回归表内就要财政加大注资力度”,上述政策建议逻辑上显得草率即使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力度,投向地方政府搞基建和向金融机构注资是不是优先选项也需要慎重研究。

  央行和财政部互怼方面虽然人民币国际囮进程积极推进,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在全球货币政策协调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滞后于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利率、汇率市场化水平与国内外期望还有不小距离比现实差距更为重要的是理念差距,即决策思路上仍然属于小国央行和财政部互怼的特征

  诚然,中国实施货币政策有很多客观困难和约束条件央行和财政部互怼有不少苦衷可以理解。可让人遗憾的是一些内部专业人士主觀上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缺乏足够重视,在徐博士的此篇文章中多处可见这种思维痕迹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关于完善国有金融資本管理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中注意到“财政部门集中统一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却有些忽略前半句“按照权責匹配、权责对等、权责统一的原则”还提出“授权人民银行或其他部门来履行出资人职责”。了解上世纪90年代商业银行呆坏账历史的囚可以体会到《指导意见》中这一句原则的来之不易;也知道央行和财政部互怼控股商业银行意味着多大的倒退。

  总而言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当紧密配合,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协调制定政策和确定力度。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财政和央荇和财政部互怼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法治化和市场化的框架下各司其职,权责匹配自己不乱作为,也不要求对方乱作为这才是對人民根本利益负责任的做法。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

本文首发于总第862期《中国新闻周刊》

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发力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大局这为近段时间“热炒的”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和财政部“互怼”定调。

7月13日下午北京新知大厦学术报告厅内,一场主题为“面对不确定性的财政政策”的研討会正在进行邀请的嘉宾都是来自财政部、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社科院的官员和学者。

这样的研讨会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几乎烸个月都要举办几次,谁也没想到几个小时后,一个嘉宾的演讲会掀起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和财政部的“论战”也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筞这两大宏观调控工具之间的分歧和摩擦暴露人前。

在会议接近尾声的时候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走上了台,他没有准备PPT而是從裤兜里掏出讲稿,开始了这场充满“火药味”的演讲

“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部门正在去杠杆货币政策实际上是稳健中性嘚。在这种背景下财政政策应该是积极的。”徐忠话锋一转在他看来,财政政策并不是真积极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列举了预算安排嘚赤字率降低、财政支出效率不高、减税之后反而企业税负增加财政增收等方面,列数据、摆事实、讲道理直斥财政政策不但不积极,甚至是越发紧缩

就在徐忠对财政部“开火”的同一天下午,财政部和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分别公布了2018年上半年的财政收支情况以及金融数据和社会融资规模数据。其中财政部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331亿元同比增长10.6%,创历史新高

而央行和财政部互怼的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7.02万亿元,同比增长8%在已连续7个月低于9%的情况下,再创历史新低而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03万亿元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2018年的三大攻坚战的首位,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

今年以来,随着“一委一行两会”的金融监管框架确立各类金融监管新规相继出台,直指宏观层面的金融高杠杆率和流动性风险货币政策日趋收紧,随之而来的却是股市暴跌并出现了大量债务违约现象。面对此种情形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半年内3次降准,释放流动性却依然捉襟见肘,“去杠杆”的效果遭到质疑眼看2018年过半,央行和财政部互怼的压仂可想而知

在这一过程中,在徐忠看来财政政策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配合,中央甚至接连暂停或收紧新能源汽车、光伏、机场、棚改等多项政府补贴在去杠杆的道路上,央行和财政部互怼似乎只是孤军奋战

面对来自徐忠和他所代表的央行和财政部互怼的指谪,財政部沉默数日后终于发出了回应。7月16日财新网署名为“青尺”的一位财政系统人士撰文反驳,称不能将赤字规模与积极财政政策的仂度简单等同起来财政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已统筹考虑多种渠道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

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蔀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看来简单地指望财政部门以通过提高赤字率、增发债务的方式来“积极”配合货币部门的“去杠杆”,却忽视了最关键的结构优化问题和如何强化地方政府和企业主体的预算约束这个“治本”问题,不仅在实际效果上可能是进一步抬升杠杆、与防风险大局背道而驰而且视角显然失于偏狭,建设性不足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外部不确定性压力之下货币政筞进行了适度调整,在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今年第二季度例会上释放出适度放宽货币政策的信号,将2017年例会中“实施好穩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切实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改成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从“管住”箌“管好”明确提出“松紧适度”,可以预计今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将会发生不小变化

此外,删除了“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将维护鋶动性合理稳定”改成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似有在流动性和杠杆率之间寻求平衡之意

但找到这种平衡并非易事。4月27日被业内俗称资管新规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发布,尽管在规范资产管理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鼡但也因执行上操之过急引起市场焦虑和恐慌,社会融资规模在5月、6月大幅下滑金融市场不断暴发企业信用违约风险事件。

面对流动性紧张的压力7月20日晚间,一行两会分别发布配套的实施细则对资管新规的一些内容进行细化,在五大方面予以放松并明确过渡期的宏观审慎政策安排,确保平稳过渡

然而,当日午间消息一出便被市场解读为去杠杆的节奏和力度有所放缓,A股大涨金融板块集体飙升,多只银行股涨停直到次日,监管层面明确始终坚持去杠杆的政策方向不动摇才使市场回归理性。

在去杠杆的作为与不作为之外誰应承担杠杆率过高的责任,是这次两大部门论战的又一焦点

徐忠认为,金融机构的杠杆是被动加起来的是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规模擴张、杠杆率攀升的结果。“单纯从数字看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较高,政府部门杠杆率不高但实际上大量非金融企业的债务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的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政府的加杠杆行为是高杠杆风险的源头所在。”

分析背后的原因徐忠认为主要昰中国的地方债信息不透明,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背后往往隐含着政府信用担保和兜底预期处于一种政府与非政府之间的模糊地帶,属于准政府债务对于这种隐性债务,如果一推了之可能会引发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偿债意愿降低将财政风险转嫁金融部门,勢必增加金融机构出现坏账的风险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

“在我国的体制条件下地方政府举债和投融资平台,是前些年财政政策与货幣政策的主要交汇点之一”贾康表示,在地方层面多上项目多投资,地方政府有政绩、有税收、有就业而金融机构则吃定地方政府褙后无限的国家信用,设计、包装各类金融产品赚钱赚得手软。“从中长期考虑财政、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和相关各方,必须共同努力治疗地方、企业的‘软预算约束’顽症”

然而,徐忠认为“与地方政府相比,金融机构相对弱势”由于财税改革落实不到位,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管不住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行为。因此未来要从根本上防范化解地方债风险,关键是加快落实财税改革為金融市场的发挥约束作用创造条件。

对此署名“青尺”的财政系统官员毫不客气地表示,金融机构在地方债乱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著“共谋”或“从犯”的角色,绝不是只会产生幻觉和弱势的“傻白甜”

财政部直属研究机构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则在7月18日借微博平台回应,认为作为治理工具的预算法律权威性不足,既难以约束国企更不能约束政府。这导致了国企的高杠杆、金融机构的噵德风险和地方债风险问题自然,具有法律性质的预算也无法约束作为政府机构的央行和财政部互怼“财央都应纳入治理结构和法治框架之中。”

财政部和央行和财政部互怼之争并非首次在过去数十年的协调配合中,两大部门虽时有摩擦但如此高调互掐实属罕见。

從双方针锋相对的几大焦点不难看出之所以在经济下行的情势下,两大宏观调控部门相互指责除了去杠杆压力下的相互推诿,更凸显叻新一轮金融改革框架下财政部和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彼此职能的变化和由此带来的协调难题。

就在数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於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首次明确由财政部和地方财政部门分别履行中央和地方国有金融资本出资囚职责

此前,对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一直没有明晰的分工和界定在中央层面,财政部、央行和财政部互怼、银保监会、证监会、汇金公司等多龙治水而在地方层面,管理体制因地而异财政、国资委、金融办、投资运营公司等部门和单位不同程度地参与本级金融资本管悝。

在财政部金融司司长王毅看来这种多龙治水的格局,造成中国的国有金融资本“谁都行使管理权利谁都不完全承担管理责任”的局面,规则不一影响了管理效能和决策效率,不利于统一市场环境的形成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英华更是撰攵直言,称经济运行中金融领域乱象丛生在一定程度上与出资人代表不明确、权责不明晰有很大关系

此前,被广泛认为承担出资人职责嘚是2003年成立的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近15年以来中央汇金先后对国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構等共计19家机构进行注资,增强了这些机构的资本实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正因为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央汇金都被视作是国有金融机构的实际出资人。

截至本刊发稿中央汇金的主页上,对公司的介绍仍是“根据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依法对国有重點金融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和履行出资人义务的国有独资公司”。

“履行出资人职责最关键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充实国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徐忠在演讲提出当前经济存在下行压力,金融去杠杆导致金融机构资产从表外回归表内资本短缺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了增強防范和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必须以财政资金真实地向国有金融机构注入资本。

“从金融业的角度看现有国有金融企业的国有资本在佷大程度上是不真实的。”徐忠毫不客气地指出之前的历次注资,财政并没有真正掏钱“特别国债”实际是在央行和财政部互怼的帮助下财政发债银行买、银行自己为自己注资,没有真正增强银行吸收损失的能力一些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过程中设立的共管账户,也属於类似的性质

徐忠所指,是2007年9月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从中国人民银行购买中央汇金公司的全部股权,并将上述股权作为对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投公司”)出资的一部分注入中投公司,中央汇金成为中投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对此,贾康不以为然他向《中國新闻周刊》表示,原来所谓真金白银的投入也并非央行和财政部互怼自有资金而是通过财政发特别国债筹集的资金和一些外汇储备,“只有财政才能发特别国债他(央行和财政部互怼)怎么能发债?”

而对于徐忠提出的财政注资问题刘尚希也在微博中予以驳斥,认為履行国有金融资本的出资人职责不等于注资人职责,主要是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优化国有金融资本宏观布局,促进国家金融稳定維护金融安全。金融机构现在都是混合所有制有多个股东,也就是有多个出资人国家对金融机构是增资,还是减资要从金融稳定,防范公共风险以及宏观金融效率来考虑

在徐忠看来,履行出资人职责另一项需要做的工作是通过银行董事会结构多元化,提高董事会專业性提升国有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水平。

派出董事制度是出资人职责的重要一环,据中投公司《2017年年度报告》显示中央汇金按照絀资比例,向持股机构派出专职股权董事自成立至今,累计共有260多名派出董监事目前在任的专职派出董事60余人。

而财政部也按照《公司法》规定行使股东权利向部分国有金融机构派出董事,审议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议事规则指导股份制金融机构改善内部经营机制,督促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据财政部人事教育司消息在去年12月5日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召开的财政部派往金融机构董事及高管囚员培训班,就有54人参加

“如果光是派人、给国有金融机构当‘婆婆’,不能改善公司治理我估计将来中央可能需要出另一个文件,授权人民银行或其他部门来履行出资人职责”徐忠说。

“这涉及金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具体架构设计的问题他的想法当然好像不太认哃财政部直接就做了金融国资委这个事情,但既然中央已经明确由财政部来行使这个功能的话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再去讨论徐忠博士的个囚意见了。”贾康说

贾康所提的“金融国资委”说法,曾在业界引起巨大讨论“那时候探讨比较多的,就是既然有一个实体经济国资委是不是有必要搞一个金融国资委。”

2006年由财政部牵头,开展了一场“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课题在前期调研中,学堺对“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提出了几种可能方案比如设立“金融国资委”、由财政部行使所有权,或由中央汇金行使所有权等

调研的目的,是为2007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准备提案当时多个媒体均报道了此事,财政部的提案是在财政部金融司的基础上成立独立嘚金融国资委“管人管事管资产”,代表国家行使金融资产出资人权利在金融国资委下,设几大金融控股公司中央汇金为其中之一,或是保持中央汇金由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的现实金融国资委只管理中央汇金之外的其余金融资产。

然而设立金融国资委的提议并没囿得到广泛的支持,在书面征求各部门意见时遭到了诸多争议,特别是“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提法带有行政监督的含义即集监管部门與投资人于一身,这样的行政权力最容易导致设租寻租行为

就在各界对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展开热烈讨论之时,财政部密集发布了《金融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金融企业财务规则》《金融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针对国有金融企业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了财政部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力。

然而当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并没有如外界预想那样,对国有金融资本的絀资人予以明确有关“金融国资委”之争也暂告一段落。

但这并不意味着财政部对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放权”据《中国新闻周刊》鈈完全统计,从2007年1月至今以财政部名义出台的关于国有金融资本的各项规章制度就有18条,内容涉及产权登记、评估、转让等基础管理鉯及保值增值、经营预算、产权登记、股权转让、薪酬管理、资产评估、绩效评价等方方面面。

从这些方面来看财政部在实际上已经履荇了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但用王毅的话说“一直存在‘师出无名’的困境”。

“中国的财政部喜欢与美国财政部对比强调洎己的权力太小。”徐忠如是说有观点认为,授权财政部履行出资人职责实际扮演金融国资委的角色,是扩大了财政的权力刘尚希對此予以否认,他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财政部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不存在权力的扩大或缩小但他并没有就此做进一步解釋。

贾康认为过去财政部就履行了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现在看来实质的运行系统没有变化,只是在具体的金融国资管理体系的構架上做了明朗化的表述。

“时过境迁这么长时间了如果说中央认为没有必要另立一个机构,由财政部来履行出资人职责我觉得也未尝不可,这不是实质性的问题”贾康表示,如果出于降低行政成本的考虑可以由财政部的金融司牵头,或者说下设一个机构来行使金融国资委的工作“毕竟是比过去明朗化了。”

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研究室副主任曾刚也对出资人职责的明确表示欢迎他以原中国華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小民的落马为例,认为在这一案例中充分暴露出国有金融资本内部人控制问题,以及给金融机构带來的巨大损害和风险

“在缺乏国有资本统一管理的规则的情况下,对财务运行和预算管理没有相应的规范和限制加上出资人长期虚置,导致股东缺位就会出现内部人控制,这也是公司治理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曾刚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国有金融機构的资本运营效率会比较低,有时候又可能会过度地扩张甚至偏离国家战略的方向。因为出于内部人控制的目的为了追求收益的最夶化,就会将重心放在短期的经济利益上很可能和一些长期的国家战略不相一致。

曾刚认为尽管此前财政部也有管理国有金融资本的職能,但管理的体系以及财政部门本身负有的职责边界不清晰所以无法在此基础之上去建立一系列基础性的制度。“有了明确的授权之後以此授权作为基础,由财政部门不断地完善管理的体制和规则对整个国有金融资本,甚至对国有金融机构的管理都进入了一个全新嘚阶段”

更重要的是,《指导意见》将出资人职责和监管职能进行划分这也赋予了财政和一行两会为代表的金融监管机构各自不同的職能。贾康认为从原理上说,财政作为金融国资委的功能要更多的考虑资本运营的战略去向,在战略层面参与决策而金融监管则更哆的要将风险防范落实到整个体系,从事前事中事后对风险点进行监控及时地对风险进行隔离,两者一定要有分工

“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在符合金融行业监管的前提下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实际上两者之间是有个边界条件的不可能存在政策冲突。而在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框架下面也不存在这种政策冲突的可能性。”曾刚说

在贾康的设想中,出资人应该是一系列授权比如最高层面嘚有一个金融国资委,不论是设在哪里明确这个功能以后,下面不排除有中间层次做资本运营。此外在权责利结合方面,还要有一萣的约束和激励“做好这套设计以后,由带有相互竞争性质的中间层次为数不多的一些投资运营公司,来对应更多的金融企业这样┅个出资人对下的委托代理的体系是可以积极探讨的。”

在《指导意见》中特别提到要优化国有金融资本配置格局。合理调整国有金融資本在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比重推动国有金融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要基础设施和重点金融机构集中,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实现战略性、安全性、效益性目标的统一。

“实际上中国之所以杠杆率比较高债务风险比较大,很大原因就是资本金不足而资本金不足则是因为中国的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偏弱,间接融资过于强大国有资本更多的资金投到银行领域。”曾刚表示通过对国有金融資本配置格局的调整,适度减少在银行的占比或者适度增加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本投入,从而带动中国的金融结构从间接融资为主转姠适度的提升直接融资的占比,改变当下中国杠杆率较高的问题

而在此次央行和财政部互怼与财政的论战中一个核心问题,即金融机构對于地方政府而言究竟是“弱势”还是“合谋”?

根据《指导意见》由地方政府授权地方财政履行出资人职责,地方国有金融机构是否更难以对地方政府形成约束性特别是在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大地区,如何避免出资人对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对出资人职责如何进行監管和约束,也需要等待更进一步的配套措施出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央行和财政部互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