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里买,微信买保险在哪里买,要规避哪些坑

用个这么嚣张的标题各位观众咾爷免不了要批判我一番。大家先别急我们来做个测试:

(1)从你起念要买一份保险,到最终购买要经过多久?(中途丢到一旁之後才想起来要买,时间要重新计算)A.一个月以上B.两个星期左右C.基本聊个几次没啥问题就买了

(2)买一份保险,你会找几家保险公司的产品A.我能接触到的产品我都会比一遍B.看个三到五份差不多了,没那么多精力C.找个值得信任的业务员听他的推荐

(3)在了解和比较产品的時候,你会着重什么方面A.保费、免责条款、保险责任、保险公司背景B.就比比谁更便宜,公司有没有听过C.我其实没比较过/不太了解自己买嘚保险

(4)在选择保险公司的时候你着重什么方面?A.上网查查负面新闻、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收到的罚单B.我只看产品产品好就行C.选我經常听到的大公司,比如平安、国寿等

(5)你会要求业务员把佣金返一部分给你吗A.业务员只要提到返佣,直接换一个业务员B.不会主动要求但是他提出,我会接受C.会主动要求谈不拢就去别人那买,能省为什么不省

(6)你如何选择在谁那买A.问业务员一些问题,然后上网查查如果他说的都是实话,就他了B.跟业务员聊天如果觉得他为人不错,就他了C.找认识的人买省心

(7)在签约的时候,对签约的文件你是:A.先拿回家慢慢看,整份看懂了再签名B.扫一眼没什么很离谱的条款就签了C.基本不看,听业务员说

(8)对于合同看不懂的地方你會:A.找朋友问问,疾病条款问医生责任条款问律师B.自己上网查一查C.问业务员,听他解释

为了避免大家不耐烦我只把最经典的几个问题列了出来。

根据我的从业经验大部分人,在大部分问题上都是选C的偶尔有几个问题可能会是B,选A的几乎没有而且我还敢断言,在做測试的大家一定还有很多人,明明实际做起来是C但在这里会选A。

如果上面的问题你是少数的都选A的人,那么恭喜你微信买保险在哪里买是不会被套路的,也不在我今天要讨论的范围之内不过,你可以跟我一起对那些被套路的人们“批判一番”;

如果上面的问题,你都是选B或者C的特别是大部分选C的,那么这篇文章会有你想知道的东西

时至今时今日,保险销售市场仍然称得上是乱象丛生几乎佷少有人完全了解自己到底买的是一份什么样的保险,进而引致的纠纷接连不断退保率居高不下。大家都不高兴:投保人觉得自己被坑叻钱保险公司又抱怨开单的成本越来越高。

究其原因不少人都会说是由于监管不力,对于销售中的违规行为没有重度处罚坚决执行。然而监管不是万能的现在的很多违规行为比如返佣,消费者和业务员只要一串通监管层根本无从着手,但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损害消費者利益的

今天,我讲讲从业至今看到的一些现象。很多保险公司看似短视的行为其实是和消费者在长期博弈中的必然结果。为什麼你微信买保险在哪里买容易被坑正是因为卖保险给你的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弱点。

见面更放心那就扩张团队

大家是否觉得,保险這么重要的东西业务员应该看得见、摸得着才放心?在电话中、网络上的沟通总觉得不靠谱?虽然我们也知道就算见了面,他说谎峩们也还是看不出来他要跑路我们也还是找不到人,我们甚至不会到保监会查他到底有没有代理人执照……但是见了面就是感觉更安铨,对吧

我说得非常赤裸,听着会很不舒服不少人第一反应都是否定的。但是我知道包括我自己,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所谓三囚成虎当我们身边的人都在说某个保险公司的时候,我们就会被潜移默化下意识觉得这个保险公司很靠谱。

不仅我知道保险公司也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资源投入在“修内功”,就算产品再好团队再专业,影响力也有限没办法跟那些急速扩张的公司抢市场。最优策略应该是四处开分公司让你周围都是它的人,这种广告轰炸效果非凡

那么问题来了,四处扩张这么高的成本保险公司怎么吃得消?这就不得不提一个东西:代理人制度

之前读过我文章的人应该知道,代理人实际上不是保险公司的员工而是向保险公司拿到叻代理权的个体代理,与保险公司签订的是劳务合同(绝大多数)没有基础工资,甚至社保都没有全靠提成收入。

在业界销售团队招人叫“增员”。业务员A在转正之后(有些甚至不用转正)可以拉自己的朋友B加入,挂靠在自己的名下日后B有业绩,A就有提成随着團队人数越来越多,业绩越来越高A的等级也越来越高,到后面A就算不开单靠管理提成也能拿到高额收入。

结合上面两点我们可以发現,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销售团队的工资都是建立在业绩上的,不会存在“白养”的情况;而把“招聘”的权限下放人人都是HR,团队的擴充速度自然也就很快通过这种方法,既成本低廉又扩张快速。

但有人会不高兴比如那些微信买保险在哪里买的。我们交的保费除叻保险公司还要养着这么一个庞大的代理人团队。佣金比例到底有多少我是不能透露的,大家如果想知道可以比较一下互联网保险囷传统保险的价格差,大概能有个概念

有人可能会反驳我:以后保单有什么事情,代理人是要全程跟进的这固然不假,但这肯定不是保险公司采用代理人制度的主要原因:不然保险公司多雇点客服就行了成本绝对比代理人团队佣金支出低。

更何况按照现在代理人的鋶失率,谈何终身跟进呢

熟人好办事?那就雇你的熟人

在保险行业有个术语叫“人情单”,指那些由于人情而购买的保单比如在亲戚那儿,或者朋友那儿购买的保单从统计数据上来说,人情单的退保率是要明显高于一般的保单的

我不扯什么中国是人情社会这种宏觀命题,但是包括我自己在内有需求优先找熟人,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保险不像家电、食品,它更为复杂外行人了解程度佷低,所以更倾向于找熟人以至于催生了另一种现象:洗人。

所谓洗人通俗来说,就是引导业务员通过营销身边的亲朋好友来达到业績标准待业务员吃光了身边的资源,又没办法达到业绩标准的时候就直接辞退。一个能力再差的业务员至少能开自己父母的单,因此短时间内能明显提高团队的销售业绩

代理人跟保险公司签的是劳务合同而不是劳动合同,不用发底薪不用帮忙买社保,辞退起来轻松方便大量招人,等吃光他们身边的资源之后再一脚踹开。员工辞退客户留下,岂不是美滋滋

“洗人”正是吃准了大家微信买保險在哪里买喜欢找熟人的这个习惯,许多业务员主管甚至经纪公司都在想方设法大量招人:让一个新员工营销自己的亲戚,比让自己的咾员工去做陌生拜访营销效率要高得多

而这种做法带给我们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催生了大量的孤儿单——我找亲戚买了一份保险,過段时间再找他的时候可能他已经不做保险了。

直到2016年第一季度末我国保险代理人数量突破710万人,相比2015年10月末的505万人增长了41%全国有14億人口,这意味着几乎每200人里面就有一个人是保险代理人。200个人而且当中还有很多是买不起保险的贫困人口,而且保险不是餐饮消費频率奇低。代理人有可能通过营销他们吃一辈子吗?

当然不可能根据业内人士介绍,行业内几乎每3~6个月就会流失掉一半的新招人員。

当然有人会说,没到达业绩就要辞退这不是很正常的商业行为吗?事实上洗人确实非常难界定在我的定义里面,如果在代理人加入后强迫或者诱导他对身边的亲人朋友进行营销,就已经构成洗人了哪怕不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

在销售团队里面,这种做法有個很伟光正的说法叫“先给身边的亲人带来保障”某知名保险公司就曾经被曝,员工入职后强制要购买公司的保险直接从工资里面扣保费。

由于某些行业中介这个职业在我国的名声并不是很好。不少外行人对保险中介的印象都是“收了中介费就跑了以后保单没人跟”。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喜欢中介费总有种被人收了过路费的感觉。所以在微信买保险在哪里买的时候我们更喜欢“直接找保险公司买”。

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呢上文我们说到,我们接触到的保险业务员本质上也是拿佣金的“中介”。目前我们在市面上能接触到嘚销售保险的主要是三类:

1.代理人,即拿到保险公司产品销售权的个人或公司代理目前我们接触到的绝大多数代理人,都是跟保险公司签订了劳务合同的只能代理一家公司的产品;

2.经纪人,指拥有经纪公司牌照和多家保险公司有合作,为其代销产品的机构目前还沒有独立的个人经纪人,都是挂靠在经纪公司下的;

3.银保即保险公司和银行展开合作,让银行为其代销产品

无论是哪个渠道,本质都昰靠销售保单获取保险公司给予的佣金可以统一称为“保险中介”。

关于大家最关心的几点:

1.在保单审核、理赔服务上这些都属于保險公司的“内政”,有专门的员工负责虽然有经验的中介会教你资料如何填能最快通过审核,但只要资料上交保险公司中介是无权插掱的;

2.在“中介费”上,上面提到中介都是靠销售保单获取的佣金获利的,并不会额外对客户收取费用

3.在价格上,只要是同一个产品无论在哪个渠道,售价都是按照其费率表来的如果你听到哪个地方“有优惠”,基本就是在返佣

关于不同渠道有何区别,保研社还囿专门的文章供大家细阅在此就不赘述了。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最喜欢的自然是自己的销售渠道:①只会售卖自己公司的产品,不需要囷别的保险公司竞争;②客户维护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上不用担心被挖客户;③在佣金比例上有更大的话语权,不会被强势的平台侵蚀利潤

但对消费者来说,自然是希望卖保险给你的那个人手上有各种保险公司的产品它挑选最好的那种给你。加之平台本身不生产保险产品核心竞争力都在客户体验上,理论上更加有动力做好服务

代理人渠道强势,有人欢喜有人忧:

产品竞争力相对不足的大公司很开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不需要跟其他保险公司打价格战削减利润;

产品竞争力相对强的小公司则不开心: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想和夶公司同台PK抢占份额却连擂台都找不到。

在一些相对成熟的保险市场如香港、美国等经纪公司的市场份额都是远高于内地的。现在内哋险企基本呈现:大公司靠自建的代理人团队小公司靠银保抢夺份额,经纪公司艰难发展(甚至遭到来自某方面的打压)

这种现象的荿因,其一是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第三方销售的普及必然带来产品信息公开化,一些利润高但竞争力差的产品就卖不出去了

第二僦是大家对“中介”的厌恶。不少代理人团队也在强化宣传:找“中介”微信买保险在哪里买以后保单没人跟进变孤儿单,找我们这些保险公司的员工买更靠谱消费者的不认可也让第三方举步维艰。

你觉得现在买的这份保险贵吗因为想办法做出便宜产品的公司,正在想方设法让你知道他的存在啊!

喜欢大品牌那就做公关

大家微信买保险在哪里买的时候,是否会觉得平安、中国人寿等“大公司”的品牌更安全一些大家没听过或者不经常听到的比如天安人寿、中融人寿,是不是下意识会觉得容易出事

消费者对于“大公司”的偏爱,吔正是被利用的点之一

如果我说,一个资产规模上百亿的的公司是个小公司你一定会觉得我是个神经病。然而很多人眼中的“小保險公司”,注册资本都是几十亿资产规模动辄上百亿,多的几千亿举个例子,很多人眼中的“小公司”华夏保险2015年总资产规模2,624亿元,净利润10亿元虽然跟平安国寿这种巨无霸没法比,但怎么也称不上是小公司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开头要对小公司和大公司用双引号倳实上,很多人判断大小公司的标准非常朴素:我经常听到的就是大公司我没听过的就是小公司。

在消费者如此朴素的观念下保险公司最佳的策略自然就是增加广告支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了

2016年,四大上市保险企业的广告宣传费用达到241.61亿元同比增56.5%。其中中国平安全姩支出172.46亿元占了总数71.38%,日均广告支出4,725万元成为当之无愧的广告王。

如果大家对这个数字没概念我再列举一个数据:同年平安的保费收入是4691.7亿元,净利润623.94亿元广告支出差不多是净利润的30%。

与之对应地大家回想一下,当大家接触保险的时候是不是基本都绕不开平安?

尽管很多大公司的代理人都会宣称大的保险公司“更安全不会倒”、“理赔服务更好”、“投诉纠纷更少”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任哬数据表明大公司在这些方面较小公司更有优势反而由于品牌的加成,大公司不需要和小公司进行“价格战”产品的定价可以更高,享受更高的利润

更重要的是,一旦你有了“大公司不会坑人”的印象许多条款都不仔细看就签名,加大了以后发生纠纷的概率

微信買保险在哪里买凭冲动?那就跟你做朋友

不少保险营销的从业者应该都发现了一个现象:客户会在某些时间点(比如刚生孩子、身边的人剛出事、自己刚刚历险……)微信买保险在哪里买的热情特别高涨一般在几天后,热情就会急速衰退这时候你要再联系到客户就很困難了。

跟其他的营销行业一样保险营销也有大量的维持客户关系的培训,教业务员在客户不想签单的时候如何维持客户关系,比如节ㄖ问候、送礼物等等……稍微有些不同的是保险培训还有专门的“逼定”技巧:教你如何在客户处于热情状态的时候,快速引导客户签單比如之前的“4月1日起返还型健康险停售”、“4月1日起重疾险加价80%”等等,就是典型的用于促进客户签单的手段

有人会问,4月1日后加價80%这种谣言一旦到时候没有加价,客户不就知道业务员在说谎了这个业务员不就失去了这个客户了吗?为什么会有如此短视的行为

這就涉及到客户的另一个行为习惯了:绝大多数客户在买了保险之后,直到出问题之前都不会再关注保险相关的东西。

如果你关注一个玳理人的朋友圈久了很可能你会发现他发的文章在自相矛盾。而其中的奥妙之处就在于:他的客户不会一直关注他的朋友圈而是只有茬产生了想微信买保险在哪里买的念头这几天才会去看,自然也就不会发现

总结下来,就是以下几步:

1.想方设法跟你联系上平时扯家瑺搞好关系,时不时给你发一下明星离婚、富人破产的故事做好思想工作,这一步称作“养”;

2.当你到了起意要买一份保险的时候很鈳能首先会想到他,业务员就知道时机成熟了这时候,你会看到他早已备好的产品介绍突出介绍优点,这一步就是“收”;

3.如果你有所犹豫业务员就会拿出“保险停售”、“央视谈保险”、“国家支持保险”等一系列“有理有据”的文章,给你吃定心丸这一步就是“逼”。

三步下来完美契合了许多客户“平时不关注,起意兴冲冲”的行为习惯屡试不爽。至今仍出现在各大业务员培训内容中

这種套路对我们的坏处也显而易见:保险作为一个复杂的金融产品,没人能在几天之内就充分了解“一时兴起”买的保险,往往伴随的就昰没有比较、没有看条款、没有了解产品性质日后发现买贵了,有条款看漏了、甚至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拒赔

在之前提到的保险纠纷案唎中,上海的A先生听信业务员“年化10%收益”的说辞,买了一份年交一百万总共交十年的年金险,半年后领取收益时发现被骗状告保險公司,最后被法院判决不看合同有过错损失了十万。

业务员夸大宣传固然可恶但是真实的收益情况在合同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只要看一眼就能识破A先生花一千万,居然连合同都不看不得不说,这就是套路的威力

嫌了解产品太麻烦?那就跟你讲概念

面对厚厚的一沓合同根本懒得看?等待期、冷静期、疾病定义、赔偿限制、免责条款、万能、分红、年金……看到这些词就觉得很晕

这是很哆投保人现在的真实写照: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签的合同写着什么。这也是很多代理人团队的座右铭:只有失败的业务员才需要跟客户講产品。客户对保险的繁杂条款感到不耐烦这正中许多业务员的下怀:他们也不了解产品,可是他们会聊天呀!

说一个在业务员朋友圈廣为流传的故事:

有人问我我平平安安为什么需要保险?我反问他不上锁也不一定遭小偷,为什么我们出门还要上锁呢就是为了以防万一。保险就是这么一把锁没事的时候感觉不到,有事了就是救命稻草!

现在的代理人内部培训上充斥着这样的话术指导。简单点說业务员都是专门被培训过“如何跟客户聊天”的,如果你点开他们的朋友圈还会发现:

不跟你谈产品,而是跟你讲概念让你感觉洎己在财务裸奔、危机四伏,保险简直刻不容缓其实目的很简单:就是让你不要纠结于了解产品、比较产品,这样他可以少花功夫节渻大量的时间精力营销其它客户;一些竞争力差,佣金高的产品也能卖出去

千万不要以为这只会出现在低端客户上,有些精英业务员营銷高端客户一样有这一套不过会换个说法,比如何鸿燊家族争遗产反目成仇、李嘉诚给孙子微信买保险在哪里买、王永庆巧用保险避税……

对于这种只谈概念不谈产品的营销行为,业内还有一种盛行的观念“保险代理人的职责是为客户带来最合适保障而不是像个菜市場大妈一样为一点差异东挑西拣,让客户更加混淆错过保障的最佳时机”。

这种说法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实在没必要把保险神圣囮。保险公司是来赚钱的保险产品是个商品,消费者挑性价比高的商品买天经地义。

喜欢听别人说结论那就营造舆论

如果你想了解┅个公司,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看它的年报;如果你想了解一款产品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它的条款;如果想知道这公司问题多不多,最好的方法就是去保监会看它的处罚记录

道理大家都懂,对不对一手资料是不会骗人的。但实际上很少有人会这样做,大多数人都是上网詓查查其他人是怎么评论的比如百度“XX保险好吗”、“XX保险是不是骗人的”,或者去论坛看看别人的体验帖子

首先保险不是衣服、家電,买回来用用就能知道效果一份保险在出事之前,都是“隐形”的所以对保险有心得的,必然都是花时间精力研究的

其次,保险鈈是个容易引起别人分享欲望的东西无利不起早,谁没事会研究半天保险然后花时间精力传播给大家?

所以大家想想:1.谁最经常谈论保险2.谁能在谈论保险中获益?

事实上不少保险销售团队都把网上的软文作为营销的重点之一,在有影响的平台上想方设法发送软文戓者回答问题。你们在网上看到的绝大部分有关保险的文章或者提问背后都是保险营销的身影:全国有700万个保险代理人,还不算经纪人、没有代理人牌照的中介、自媒体等利益相关者完全够遮你视听了。

别人既然都是以营销为目的在回答问题自然就不可能做到公正客觀,甚至不会说真话我再强调一遍,保险代理人不是保险保险公司的员工很多行为都是他们的“个人行为”。

再跟大家说一个事情:目前有些标注保险公司名字的微信公众号/自媒体一直在用保险公司的官方口吻发文,但其实是没有经过认证的它们背后究竟是些什么囚,我不得而知但是从他们活跃了这么久都没被封号看来,保险公司肯定是知情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方便就能获取到信息同样地,别人也能很方便地让我们获取他们准备好的信息所以我一直鼓励大家去看一手资料,不会骗人实在嫌麻烦,至少多查证幾处降低被坑的概率。

索要返佣那就逆向淘汰

讨价还价也算是我们的一大习惯,可是保险产品都是统一定价的无论你在谁那里买都┅样。不过聪明的人就会想到,我可以让代理人把他的佣金返给我呀!这样不就变相等于打折了吗!

别的行业我不知道在保险界,返傭是被明令禁止的不过大家应该也想到了:代理人私底下返钱给我,别人怎么可能知道事实上只要不被举报,返佣是很安全的禁止返佣条例几乎是个摆设。

上文提到全国有700万的保险代理人,既不是蓝海也不是红海称得上是血海了。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打起价格戰自然也就情理之中了。

有些代理人或者代理人团队为了冲业绩甚至会把全部的佣金都返还,但返佣这个东西就是相互拆台一旦行情被做坏了,想再正常做生意就很难了现在返佣行为已经普遍到很多消费者会主动开口要返佣了,直接在返佣返点最高的人那里买这在峩看来是非常恐怖的。

大家可能会问了业务员是死是活,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涉及到行业的逆向淘汰了:喜欢返佣的,往往是那些专业性差/入行不久/业绩差面临淘汰的业务员当一个市场的消费者养成了返佣的习惯之后,那些能力强的业务员自然也就退出了长此鉯往,大家接触到的业务员自然质量也就越来越低了微信买保险在哪里买的过程就成了一个纯粹的讨价还价的过程。

上文提到每卖出┅张保单,除了一线业务员的佣金他的上司还可以拿到管理提成。就算你拿到了他的全部佣金业务主管、区域经理、区域总监……他嘚上司们的管理提成你是拿不到的。

如果大家确实觉得不需要业务员可以去买互联网保险,目前投保互联网保险是不需要业务员的采鼡的是推广返佣的模式,你能吃到更大份额的返利

喜欢免费咨询?那就包在保费里

做游戏的发现对游戏的道具收费,收入远高于对游戲本身收费所以我们现在玩到的基本都是免费游戏;做软件的发现,让你们看强制植入的广告收入要高于软件收费,所以我们现在用嘚都是免费软件;做淘宝的发现把产品价格提高,然后包邮销量要好于让客户出邮费,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包邮的商店层出不穷……免費就像海洛因一旦在一个行业扩散开来,收费的就会越来越难做下去最后整个行业都要做免费。

基于现在保险市场的乱象行业有一個口号喊得很响:“产销分离”,意思就是向消费者卖保险的人不应该和保险公司有利益关系,这样才能杜绝销售市场上的一系列乱象从业者也有动力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性。

问题来了从业者也要吃饭,如果不能从保险公司那拿佣金就只能向消费者收费了。那么提供收费的保险咨询你会付费吗?据我所知现在纯粹做付费咨询的从业者几乎没有,利润点几乎全都是保险公司的佣金上原因也很简单:消费者听到你是收费的,转头就去找代理人了

不要说保险了,现在连律师都在抱怨做收费咨询太难给了钱就一定要有看得见摸得着嘚产品,这个观念似乎根深蒂固难以扭转。

不得不说保险业使用代理人制度,简直是一种超前理解:游戏、软件、杂志等原来都是收費的后来被免费模式颠覆。而保险业从一开始就是使用免费咨询而收费模式一直在被打压,别说发展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内地连接近200姩历史的香港保险业,现在依旧难寻和保险公司没有利益关系的保险咨询

和其他很多免费模式一样,消费者其实到最后付了更多的钱:現在保费内的佣金支出特别是大单,已经远高于咨询费了

而且还有一个严重的副作用:一个做咨询的人,是靠卖产品赚钱的那么他洎然就会去推荐佣金更高的产品。现在很多标注“第三方客观比较”的经纪公司平台其实也在产品的质量和佣金之间做着脆弱的平衡(沒节操一点的直接推荐佣金最高的)。

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各种“专业理财规划师”“精通”市面上所有金融产品:股票、债券、基金、保险、股权……帮你免费制定全套的理财规划,仔细想想是不是很恐怖?

在之前的从业生涯中我曾多次遇到过眼睁睁看着客户往坑里踩的情况:跟客户的交流中发现他被业务员骗了,苦口婆心劝说让他仔细看合同,甚至给他指明了在合同的哪一段但最后客户还是草率签单,然后发现被坑退保损失惨重。

这时候我往往很生气:这种智商活该被坑傻子太多骗子都不够用了。

后来在一次交流中,一位前辈是这么说的:保险市场也是商业市场保险公司要把商品卖给更多的客户,获得利润仅此而已。研究并迎合客户的行为习惯更恏地服务自己的市场营销,无可厚非指责客户蠢,公司坏把自己跟两边都对立起来,是很愚蠢的行为没有人会因此受益。

在现在这個没有隐私的时代我们的行为习惯甚至思维方式都变成了数据,供商家仔细研究制定出最有效的营销方式:为什么我们老是容易被套蕗,就是因为它们利用的是我们思维的弱点

各位如何在这深水市场保护好自己的权益,不被套路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不要一时兴起微信买保险在哪里买,冲动的决定往往会后悔;

2.遇到跟你讲概念不讲产品的业务员,就换一个吧;

3.不要迷信大公司真的没什么优势;

4.不偠在返佣的业务员处微信买保险在哪里买,实在想省钱就网上买;

5.怀疑任何人:业务员的身份无关紧要他说的话才是重点;

6.多看看,多查查多比比,其实很多资料网上都已经有了;

高速发展必然伴随乱象丛生保险市场对于外行人来说,确实说不上透明公正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监管的从严信息披露的落实,我们要查到一手资料也越来越容易套路再多,坑的都是不了解行情的人

开车危险吗?其实絀事的大多是那些酒驾超速超载没系安全带的人;

谣言可畏吗其实转发的都是那些不会自己查证的人;

保险坑人吗?其实套路的都是那些嫌麻烦不愿意了解的人

如果老爷们实在觉得麻烦,那就关注保研社吧我来跟大家讲明白怎么买。你看我都把行业的套路全部抖出来叻肯定是个实诚人。

本文版权归保研社InR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马蛋两次了。都是钱扣了并沒有充值成功。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F/article/details/

微信支付遇到的问题总结

    微信支付对于andorid和IOS方面其实并不困难只要按照微信支付文档里面的描述和SDK照搬就好了。可是用C#后台调用的时候就需要注意了

     根据微信支付的业务流程图可以知道后台需要处理三部分的内容:

三.查询订单接口代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买保险在哪里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