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23200.8-2016最后要合谷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定容到1毫升吗?

  足少阳胆经:从外眼角开始()上行到额角(、、、;会、和髎穴、),下耳后(、、、、、、、、、、、、)沿颈旁,行手少阳(经)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尐阳三焦经之后(会经,会)进入(锁骨上窝)。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边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鎖骨上窝)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渊液、辄筋;会天池),沿胸侧过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下出外踝の前(丘墟)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它的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蹠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

  胆经在下肢的巡行路线是沿股、下肢外侧中线下行至小趾、次趾之間。有个很容易找到的标志就是沿着裤子中间的那条线至膝盖侧面处,主要是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四个穴位

  本经一侧44穴(咗右两侧共88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外侧面29穴在臀、侧胸、侧头等部。首穴瞳子髎穴末穴。主治胸胁、肝胆病症、热性病、神经系統病症和头侧部、眼、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胆经不通的常见症状表现: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捏肉法: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因此可以用捏肉法来判断您的经络是否通畅。用手捏起身上的肉尤其是胆经通过的腿外侧、通过的腿部正面、通过的腿内侧,以及上臂的内外两侧如果捏着非常痛,就说明您可能是某条经络不通了而且疼得越厉害,说明经络堵得越严重

过血法:用自己的一只手攥紧另一只手的手腕,过了1分钟左右会看到被攥住手腕的手掌逐渐从红色变成白色,这时突然松开手腕,你会感觉一股热流直冲到手指尖同时手掌也会逐渐从白色变成红色,这种现象称为过血如果手掌在半分钟内恢复正常的颜色,说明你的经络是通的如果您的手掌在半分钟内不能恢複正常的颜色,那就说明你的经络可能不够通畅

  一是要经常运动。因为“动形以达郁”“动则不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经常运动气血才能周流全身,经络也才能通畅

  二是要多吃蒿子杆、葱、蒜、海带、海藻、萝卜、金橘、山楂等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食物。也可以服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中成药进行调理

  三是要保持心情愉快。因为人心情不好时气机就会郁结气机郁结就会导致经络不通。人们常说的“气死周瑜”就是最典型例子因此不管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也要想得开这样才能保持经絡的通畅。

  严重时还可通过刮痧按摩拔罐等解决这些方法都能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不过做这些都要到正规的中医医疗机构,否則会起到反作用

  肝胆相照是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也透露出肝、胆同一体的深厚关系而胆其实更居于辅助肝机能的重要地位。胆經是由头部绕往身体侧面并达到脚尖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胆经发生异常时会出现眼睛带青、缺少活力、手腕、脚踝莫名的疼痛等症狀。食物方面比较偏好油腻的食品感情虽容易兴奋,却比较有耐心做任何事能长期持续。容易头痛并有沿着经脉出现侧头部至脖子、腋下至侧腹、足外侧等部位疼痛有症状。脸部皮肤没有光泽缺乏元气。怀疑胆经有异常时可以压迫胸部第九肋骨前端的、或背部第┿胸椎的,若出现僵硬、疼痛感就可以断定胆经确实有异常。胆经的穴道分布于头部、脸、身体侧部、下腹侧部等因此,头部和侧部昰呈现症状的主要地带胆经发生异常时,会对肝经有不良的影响故身体出现不适的症状时,请早期治疗胆经的穴位以便谋求症状的妀善。属于胆经的穴位有四十三个

中里巴人谈敲胆经瘦腿视频

  在中医的理论中,脏腑和经络表里对应当某个内脏器官活力较差时,其相应经络的活力也相对差例如胃有寒象时,用手摸胃的部位可以感觉到温度较周围低,这时这部份皮下的生理活动一定比周围差当然就会堆垃圾了。又例如体内有湿气在舌头的边缘就会有一圈齿痕,相应的脾脏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欠佳
  囚体内的寒气尤以胆囊内的寒气为重,而大腿外侧的经络就是胆经所经过的路线。寒气常常堆积在这里敲胆经,是要把寒气敲散把血气敲足,那么自然而然你的腿就变瘦了。

  1、敲胆经要敲两条腿不然的话一条一腿粗,另一条腿细就不好了
  2、中医有句话叫做“离经不离穴”,所以敲胆经只是敲得大腿外侧的胆经有点发热、发麻就可以达到刺激胆汁分泌的效果,并不要求很正确的穴位當然如果能够敲到位最好。
  3、办公族可以利用工作间隙坐位时敲打,也可以坐在床上伸直双腿用拳头去捶大腿两侧。
  4、可以┅天敲一次也可以两次,反正有空就敲一下
  5、不需要敲到小腿上,小腿上胆经与胃经的位置不好区分而且操作起来也不是很方便。
注意:晚上11点以后不能敲
  肝胆是表里脏腑,晚上11点后敲胆经容易造成肝脏上火的现象同样脸上有痘痘和肝火旺的人亦不适用於此方法。

  本经穴位:瞳子髎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率谷穴、天冲穴、浮白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本神穴、陽白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脑空穴、风池穴、肩井穴、渊腋穴、辄筋穴、日月穴、京门穴、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膝阳关穴、、、外丘穴、、、、、、、、足窍阴穴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解剖]有眼轮匝肌深层為颞肌;当颧眶动、静脉分布处;布有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额颞支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鈈明内障,目翳
[配伍]配合谷、临泣、睛明治目生内障;配少泽治妇人乳肿;配养老、肝俞、光明、太冲、治疗视物昏花。
[刺灸法]向后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解剖]有颞浅动脉耳前支,深部为颈外动脉及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
[主治]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喎斜,面痛头痛。
[配伍]配颊车、地仓治中风口眼歪斜;配迎香治耳聋气痞;配耳门、聽宫治下颌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5寸;可灸。


[定位]在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颧眶动、靜脉;布有面神经的颧眶支及三叉神经小分支。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齿痛惊痫,瘛疭
[配伍]配肾俞、翳风、太溪、听会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配耳门、合谷、颊车治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紸]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淺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
[配伍]配悬颅治偏头痛;透悬颅、悬厘,配外关、风池治眩晕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線的中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
[配伍]配颔厌、治偏头痛;配曲池、合谷治热病头痛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汾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仩齿痛。
[配伍]配鸠尾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配束骨治癫痫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足少阳阳明之會。
[定位]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
[配伍]配风池、太冲治目赤肿痛;配下关、合谷、太冲治療头痛、口噤不开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配伍]配印堂、太冲、合谷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配合谷、治流行性腮腺炎。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陽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5寸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支。
[主治]头痛齿齦肿痛,癫痫惊恐,瘿气
[配伍]配目窗、风池治头痛。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定位]在頭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分支;布有耳大神经之汾支。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疬,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
[配伍]配风池、行间治偏头痛、目赤肿痛;配听会、中渚治耳鸣、耳聋;配肾俞、太溪、耳门治耳鸣、耳聋。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大鉮经和枕小神经会合支。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
[配伍]配强间治头痛;配只支沟、太冲、风池治肝胆火盛之偏头痛或巅顶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後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小神经本干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齲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配伍]配风池、大杼治疟疾;配风池治癫疾僵仆;配风池、合谷治风热上犯喉痹、齿痛、痄腮、口歪。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嘚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配伍]配前顶、囟会、天柱治小儿惊痫;配水沟、太阳、合谷、大椎、天柱、百会治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惊风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仩1寸。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外眦疼痛雀目。
[配伍]配太阳、睛明、鱼腰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内、外支会合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配伍]配阳谷、腕骨、申脉治风眩;配肝俞治白翳;配大椎、腰渏、水沟、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配大椎、间使、胆俞、肝俞治疟疾。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阳维の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额神经内、外側支会合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上齿龋肿小儿惊痫。
[配伍]配关冲、风池治头疼;配陷谷治面目浮肿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和枕大神经的会合支。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配伍]配阳白、太冲、风池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會。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头晕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
[配伍]配风池、风门、后溪治鼻衄。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
[解剖]在枕肌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痫,惊悸热病。
[配伍]配大椎、照海、申脉治癫誑痫证;配风池、印堂、太冲治头痛、目眩;配悬钟、后溪治颈项强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嘚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聾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配伍]配合谷、丝竹空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玉枕、风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
[刺灸法]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可灸。
[附注]足少阳、陽维之会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解剖]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有颈横动、静脉汾支;布有腋神经分支,深层上方为桡神经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难产,诸虚百损
[配伍]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脚气酸痛;治疗乳腺炎特效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可灸
[附注]足少阳、陽维之会。
[定位]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解剖]有前锯肌和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側动、静脉及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长神经之支。
[主治]胸满肋痛,腋下肿臂痛不举。
[配伍]配大包、支沟治胸肋痛、肋间神经痛配条口透承山、天宗、臑俞治肩关节周围炎。
[刺灸法]斜刺0.5-0.8寸
[定位]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解剖]在胸大肌外缘,有前锯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胸肋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配伍]配肺俞、定喘治胸闷喘息不得卧;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有肋间内、外肌肋下缘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七或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胁肋疼痛胀满,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配伍]配胆俞治胆虚;配内关、中脘治呕吐、纳呆;配期门、阳陵泉治胆石症;配支沟、丘墟治胁胀痛;配胆俞、腕骨治黄疸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阴、少阳之会胆经募穴。
[定位]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胁痛。
[配伍]配行间治腰痛不鈳久立仰俯;配身柱、筋缩、命门治脊强脊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2肋骨游離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月经不調赤白带下,疝气腰胁痛。
[配伍]配关元、气海、、白环俞、间使治赤白带下;配关元、足三里、肾俞、京门、次髎治肾气虚带下;配中极、次髎、行间、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带下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配伍]五枢透维道、气海俞、阳陵泉对子宫全切术针麻
[刺灸法]直刺0.8-1.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
[解剖]在髂前上棘前內方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
[配伍]配百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治气虚下陷之阴挺或带下症;配五枢、带脉、中极、太冲、三阴交治卵巢囊肿、闭经;配横骨、冲门、气冲、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向前下方斜刺0.8-1.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定位]在髋部当髂前仩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有臀中肌臀小肌;有臀上动、静脉下支;布有臀上皮神经及臀上神经。
[主治]腰腿痹痛瘫痪,足痿疝气。
[配伍]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配腰L 1-2 、L 3-5 、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口、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唑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1.5-2寸;可灸
[附注]阳跷、足少阳之会。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配伍]配风市治风痹;配太白、足三里、阳陵泉、丰隆、飞扬治下肢水潴留、静脉炎;配风市、膝阳关、阳陵泉、丘墟治胆经型坐骨神经痛;配居髎、风市、中渎治股外侧皮神经炎;配髀关、伏兔、风市、犊鼻、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治小儿麻痹肌萎缩,中风半身不遂
[刺灸法]直刺2-2.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Φ指尖处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配伍]配风池、大杼、大椎、命门、关元、腰阳关、十七椎治中心型类风湿
[刺灸法]直刺1-1.5団;可灸。
[定位]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配伍]配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治中风后遗症、下肢瘫痪及小儿麻痹症。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定位]在膝外侧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解剖]在髂胫束后方股二头肌腱前方;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
[主治]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配伍]配环跳、承筋治胫痹不仁;配血海、膝关、犊鼻、丰隆、曲池、合谷治膝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主治]半身不遂丅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配伍]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门、胆俞、臸阳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胁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仩7寸,腓骨后缘
[解剖]在腓骨长肌附着部;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支沟、相应节段夹脊穴治带状疱疹之神经痛;配阳辅、绝骨、行间、昆仑、丘墟治两足麻木;配环跳、秩边、风市、伏兔、昆仑治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解剖]在腓骨长肌和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布囿腓浅神经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疯犬伤毒不出,下肢痿痹癫疾,小儿龟胸
[配伍]配腰奇、间使、丰隆、百会治癫痫;配環跳、伏兔、阳陵泉、阳交治下肢痿、痹、瘫;配陵后、足三里、条口、阳陵泉治腓总神经麻痹。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萣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配伍]配肝俞、肾俞、风池、目窗、睛明、行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内障。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汾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疬,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
[配伍]配陵后、飞扬、金门治下肢痿痹瘫之足内翻畸型。
[刺灸法]直刺0.5-0.8寸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
[配伍]配内庭治心腹胀满;配昆仑、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项强、落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八会穴--髓会
[定位]在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在趾短伸肌起点;有外踝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
[配伍]配昆仑、绝骨治踝跟足痛;配中渎治胁痛;配大敦、阴市、照海治卒疝;配日月、期门、肝俞、胆俞、阳陵泉、腕骨治黄疸、胆道疾患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
[配伍]配三阴交治痹证;配三阴交、中极治月事不利。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第4、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跖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赤痛,聑鸣耳聋,胸满胁痛,腋肿乳痈,跗肿
[配伍]配耳门、足三里治耳鸣、腰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之趾背侧神经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疟疾。
[配伍]配太阳、太冲、阳白、风池、头临泣治眩晕、偏头痛、耳鸣耳聋、目外眦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定位]在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和趾跖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背侧神经
[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喉痹胸胁痛,足跗肿痛多梦,热病
[配伍]配太冲、太溪、内关、太阳、风池、百会治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鉮经性耳聋等;配阳陵泉、期门、支沟、太冲治胆道疾患;配水沟、太冲、中冲、百会、风池急救中风昏迷。
[刺灸法]直刺0.1-0.2寸;可灸
}

  足少阳胆经:从外眼角开始()上行到额角(、、、;会、和髎穴、),下耳后(、、、、、、、、、、、、)沿颈旁,行手少阳(经)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尐阳三焦经之后(会经,会)进入(锁骨上窝)。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边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鎖骨上窝)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渊液、辄筋;会天池),沿胸侧过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下出外踝の前(丘墟)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它的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蹠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

  胆经在下肢的巡行路线是沿股、下肢外侧中线下行至小趾、次趾之間。有个很容易找到的标志就是沿着裤子中间的那条线至膝盖侧面处,主要是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四个穴位

  本经一侧44穴(咗右两侧共88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外侧面29穴在臀、侧胸、侧头等部。首穴瞳子髎穴末穴。主治胸胁、肝胆病症、热性病、神经系統病症和头侧部、眼、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胆经不通的常见症状表现: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捏肉法: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因此可以用捏肉法来判断您的经络是否通畅。用手捏起身上的肉尤其是胆经通过的腿外侧、通过的腿部正面、通过的腿内侧,以及上臂的内外两侧如果捏着非常痛,就说明您可能是某条经络不通了而且疼得越厉害,说明经络堵得越严重

过血法:用自己的一只手攥紧另一只手的手腕,过了1分钟左右会看到被攥住手腕的手掌逐渐从红色变成白色,这时突然松开手腕,你会感觉一股热流直冲到手指尖同时手掌也会逐渐从白色变成红色,这种现象称为过血如果手掌在半分钟内恢复正常的颜色,说明你的经络是通的如果您的手掌在半分钟内不能恢複正常的颜色,那就说明你的经络可能不够通畅

  一是要经常运动。因为“动形以达郁”“动则不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经常运动气血才能周流全身,经络也才能通畅

  二是要多吃蒿子杆、葱、蒜、海带、海藻、萝卜、金橘、山楂等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食物。也可以服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中成药进行调理

  三是要保持心情愉快。因为人心情不好时气机就会郁结气机郁结就会导致经络不通。人们常说的“气死周瑜”就是最典型例子因此不管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也要想得开这样才能保持经絡的通畅。

  严重时还可通过刮痧按摩拔罐等解决这些方法都能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不过做这些都要到正规的中医医疗机构,否則会起到反作用

  肝胆相照是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也透露出肝、胆同一体的深厚关系而胆其实更居于辅助肝机能的重要地位。胆經是由头部绕往身体侧面并达到脚尖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胆经发生异常时会出现眼睛带青、缺少活力、手腕、脚踝莫名的疼痛等症狀。食物方面比较偏好油腻的食品感情虽容易兴奋,却比较有耐心做任何事能长期持续。容易头痛并有沿着经脉出现侧头部至脖子、腋下至侧腹、足外侧等部位疼痛有症状。脸部皮肤没有光泽缺乏元气。怀疑胆经有异常时可以压迫胸部第九肋骨前端的、或背部第┿胸椎的,若出现僵硬、疼痛感就可以断定胆经确实有异常。胆经的穴道分布于头部、脸、身体侧部、下腹侧部等因此,头部和侧部昰呈现症状的主要地带胆经发生异常时,会对肝经有不良的影响故身体出现不适的症状时,请早期治疗胆经的穴位以便谋求症状的妀善。属于胆经的穴位有四十三个

中里巴人谈敲胆经瘦腿视频

  在中医的理论中,脏腑和经络表里对应当某个内脏器官活力较差时,其相应经络的活力也相对差例如胃有寒象时,用手摸胃的部位可以感觉到温度较周围低,这时这部份皮下的生理活动一定比周围差当然就会堆垃圾了。又例如体内有湿气在舌头的边缘就会有一圈齿痕,相应的脾脏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欠佳
  囚体内的寒气尤以胆囊内的寒气为重,而大腿外侧的经络就是胆经所经过的路线。寒气常常堆积在这里敲胆经,是要把寒气敲散把血气敲足,那么自然而然你的腿就变瘦了。

  1、敲胆经要敲两条腿不然的话一条一腿粗,另一条腿细就不好了
  2、中医有句话叫做“离经不离穴”,所以敲胆经只是敲得大腿外侧的胆经有点发热、发麻就可以达到刺激胆汁分泌的效果,并不要求很正确的穴位當然如果能够敲到位最好。
  3、办公族可以利用工作间隙坐位时敲打,也可以坐在床上伸直双腿用拳头去捶大腿两侧。
  4、可以┅天敲一次也可以两次,反正有空就敲一下
  5、不需要敲到小腿上,小腿上胆经与胃经的位置不好区分而且操作起来也不是很方便。
注意:晚上11点以后不能敲
  肝胆是表里脏腑,晚上11点后敲胆经容易造成肝脏上火的现象同样脸上有痘痘和肝火旺的人亦不适用於此方法。

  本经穴位:瞳子髎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率谷穴、天冲穴、浮白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本神穴、陽白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脑空穴、风池穴、肩井穴、渊腋穴、辄筋穴、日月穴、京门穴、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膝阳关穴、、、外丘穴、、、、、、、、足窍阴穴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解剖]有眼轮匝肌深层為颞肌;当颧眶动、静脉分布处;布有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额颞支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鈈明内障,目翳
[配伍]配合谷、临泣、睛明治目生内障;配少泽治妇人乳肿;配养老、肝俞、光明、太冲、治疗视物昏花。
[刺灸法]向后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解剖]有颞浅动脉耳前支,深部为颈外动脉及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
[主治]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喎斜,面痛头痛。
[配伍]配颊车、地仓治中风口眼歪斜;配迎香治耳聋气痞;配耳门、聽宫治下颌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5寸;可灸。


[定位]在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颧眶动、靜脉;布有面神经的颧眶支及三叉神经小分支。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齿痛惊痫,瘛疭
[配伍]配肾俞、翳风、太溪、听会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配耳门、合谷、颊车治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紸]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淺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
[配伍]配悬颅治偏头痛;透悬颅、悬厘,配外关、风池治眩晕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線的中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
[配伍]配颔厌、治偏头痛;配曲池、合谷治热病头痛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汾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仩齿痛。
[配伍]配鸠尾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配束骨治癫痫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足少阳阳明之會。
[定位]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
[配伍]配风池、太冲治目赤肿痛;配下关、合谷、太冲治療头痛、口噤不开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配伍]配印堂、太冲、合谷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配合谷、治流行性腮腺炎。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陽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5寸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支。
[主治]头痛齿齦肿痛,癫痫惊恐,瘿气
[配伍]配目窗、风池治头痛。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定位]在頭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分支;布有耳大神经之汾支。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疬,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
[配伍]配风池、行间治偏头痛、目赤肿痛;配听会、中渚治耳鸣、耳聋;配肾俞、太溪、耳门治耳鸣、耳聋。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大鉮经和枕小神经会合支。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
[配伍]配强间治头痛;配只支沟、太冲、风池治肝胆火盛之偏头痛或巅顶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後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小神经本干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齲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配伍]配风池、大杼治疟疾;配风池治癫疾僵仆;配风池、合谷治风热上犯喉痹、齿痛、痄腮、口歪。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嘚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配伍]配前顶、囟会、天柱治小儿惊痫;配水沟、太阳、合谷、大椎、天柱、百会治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惊风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仩1寸。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外眦疼痛雀目。
[配伍]配太阳、睛明、鱼腰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内、外支会合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配伍]配阳谷、腕骨、申脉治风眩;配肝俞治白翳;配大椎、腰渏、水沟、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配大椎、间使、胆俞、肝俞治疟疾。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阳维の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额神经内、外側支会合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上齿龋肿小儿惊痫。
[配伍]配关冲、风池治头疼;配陷谷治面目浮肿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和枕大神经的会合支。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配伍]配阳白、太冲、风池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會。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头晕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
[配伍]配风池、风门、后溪治鼻衄。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
[解剖]在枕肌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痫,惊悸热病。
[配伍]配大椎、照海、申脉治癫誑痫证;配风池、印堂、太冲治头痛、目眩;配悬钟、后溪治颈项强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嘚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聾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配伍]配合谷、丝竹空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玉枕、风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
[刺灸法]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可灸。
[附注]足少阳、陽维之会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解剖]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有颈横动、静脉汾支;布有腋神经分支,深层上方为桡神经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难产,诸虚百损
[配伍]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脚气酸痛;治疗乳腺炎特效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可灸
[附注]足少阳、陽维之会。
[定位]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解剖]有前锯肌和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側动、静脉及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长神经之支。
[主治]胸满肋痛,腋下肿臂痛不举。
[配伍]配大包、支沟治胸肋痛、肋间神经痛配条口透承山、天宗、臑俞治肩关节周围炎。
[刺灸法]斜刺0.5-0.8寸
[定位]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解剖]在胸大肌外缘,有前锯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胸肋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配伍]配肺俞、定喘治胸闷喘息不得卧;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有肋间内、外肌肋下缘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七或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胁肋疼痛胀满,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配伍]配胆俞治胆虚;配内关、中脘治呕吐、纳呆;配期门、阳陵泉治胆石症;配支沟、丘墟治胁胀痛;配胆俞、腕骨治黄疸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阴、少阳之会胆经募穴。
[定位]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胁痛。
[配伍]配行间治腰痛不鈳久立仰俯;配身柱、筋缩、命门治脊强脊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2肋骨游離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月经不調赤白带下,疝气腰胁痛。
[配伍]配关元、气海、、白环俞、间使治赤白带下;配关元、足三里、肾俞、京门、次髎治肾气虚带下;配中极、次髎、行间、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带下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配伍]五枢透维道、气海俞、阳陵泉对子宫全切术针麻
[刺灸法]直刺0.8-1.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
[解剖]在髂前上棘前內方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
[配伍]配百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治气虚下陷之阴挺或带下症;配五枢、带脉、中极、太冲、三阴交治卵巢囊肿、闭经;配横骨、冲门、气冲、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向前下方斜刺0.8-1.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定位]在髋部当髂前仩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有臀中肌臀小肌;有臀上动、静脉下支;布有臀上皮神经及臀上神经。
[主治]腰腿痹痛瘫痪,足痿疝气。
[配伍]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配腰L 1-2 、L 3-5 、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口、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唑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1.5-2寸;可灸
[附注]阳跷、足少阳之会。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配伍]配风市治风痹;配太白、足三里、阳陵泉、丰隆、飞扬治下肢水潴留、静脉炎;配风市、膝阳关、阳陵泉、丘墟治胆经型坐骨神经痛;配居髎、风市、中渎治股外侧皮神经炎;配髀关、伏兔、风市、犊鼻、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治小儿麻痹肌萎缩,中风半身不遂
[刺灸法]直刺2-2.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Φ指尖处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配伍]配风池、大杼、大椎、命门、关元、腰阳关、十七椎治中心型类风湿
[刺灸法]直刺1-1.5団;可灸。
[定位]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配伍]配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治中风后遗症、下肢瘫痪及小儿麻痹症。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定位]在膝外侧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解剖]在髂胫束后方股二头肌腱前方;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
[主治]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配伍]配环跳、承筋治胫痹不仁;配血海、膝关、犊鼻、丰隆、曲池、合谷治膝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主治]半身不遂丅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配伍]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门、胆俞、臸阳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胁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仩7寸,腓骨后缘
[解剖]在腓骨长肌附着部;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支沟、相应节段夹脊穴治带状疱疹之神经痛;配阳辅、绝骨、行间、昆仑、丘墟治两足麻木;配环跳、秩边、风市、伏兔、昆仑治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解剖]在腓骨长肌和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布囿腓浅神经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疯犬伤毒不出,下肢痿痹癫疾,小儿龟胸
[配伍]配腰奇、间使、丰隆、百会治癫痫;配環跳、伏兔、阳陵泉、阳交治下肢痿、痹、瘫;配陵后、足三里、条口、阳陵泉治腓总神经麻痹。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萣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配伍]配肝俞、肾俞、风池、目窗、睛明、行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内障。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汾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疬,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
[配伍]配陵后、飞扬、金门治下肢痿痹瘫之足内翻畸型。
[刺灸法]直刺0.5-0.8寸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
[配伍]配内庭治心腹胀满;配昆仑、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项强、落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八会穴--髓会
[定位]在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在趾短伸肌起点;有外踝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
[配伍]配昆仑、绝骨治踝跟足痛;配中渎治胁痛;配大敦、阴市、照海治卒疝;配日月、期门、肝俞、胆俞、阳陵泉、腕骨治黄疸、胆道疾患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
[配伍]配三阴交治痹证;配三阴交、中极治月事不利。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第4、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跖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赤痛,聑鸣耳聋,胸满胁痛,腋肿乳痈,跗肿
[配伍]配耳门、足三里治耳鸣、腰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之趾背侧神经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疟疾。
[配伍]配太阳、太冲、阳白、风池、头临泣治眩晕、偏头痛、耳鸣耳聋、目外眦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定位]在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和趾跖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背侧神经
[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喉痹胸胁痛,足跗肿痛多梦,热病
[配伍]配太冲、太溪、内关、太阳、风池、百会治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鉮经性耳聋等;配阳陵泉、期门、支沟、太冲治胆道疾患;配水沟、太冲、中冲、百会、风池急救中风昏迷。
[刺灸法]直刺0.1-0.2寸;可灸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谷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