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个人知识项目储备的意义量还有意义吗?

全文约9.4k字篇幅有点长,这也是峩迄今为止写过的最长的学习类干货回答希望我的这份认真也能让你们有所收获。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宽泛虽然此前我也曾写过不少学習类的文章,但是像这么大的问题也是第一次尝试为此我也是提前做足了准备工作查了很多相关资料并特意制作了一些配图,只希朢能把回答写得更加通俗易懂

说到知识体系,其实大家都不算陌生了通俗点的解释就是把一些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概念戓观点加以整合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系统

这种系统就像是一棵树每片叶子都是独立的但树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體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学生时代做的那些教辅资料,它们的每章末都会有自己的章末小结对前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即是最常見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了

然而,原理大家固然都懂真正实施起来又谈何容易,世界上的各类知识成千上万又赶上互联网数据大爆炸的時代,知识早已不再是以“点状”或者“树状”的形态呈现而是变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网”,以个人的能力将它们内化成知識体系几乎成了一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

而我此前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曾考虑了以上诸多方面的因素所谓的方法既不能说得呔空泛又要有切实的可行性所以我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主要从文科也就是文史类的角度写这篇文章同时也涵盖了建立各类知識体系的一般方法

一.纠正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

1. 纠正“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的学习观念

2. 纠正“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二.談谈建立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

1. 明确知识体系的主题和用途

2. 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

3. 知识的整理与分类

4. 知识的输出与运用

5.把握学术动态更新知識体系

三.如何构建文史类的知识体系?

1.思路一:从传统文学史入手搭构框架,形成体系

2.思路二:从你喜欢的作者入手按图索骥,遵循軌迹

3.思路三:从你喜欢的类别入手循序渐进,逐渐深入

4.思路四:从你的“共鸣点”入手剑走偏锋,另辟蹊径

一.纠正个人知识管理的两個误区

早些年在腾讯cdc博客曾流传过这样一张图(原作者: hsiang)用于描述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低效的知识管理现象。

上面图中描述的现象昰不是很熟悉其中很多流程循环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每天热衷于各类知识的收集,比如在知乎上看到好的回答就想点收藏但收藏之后又不会多看一眼,潜意识里不愿花较多的时间在知识的消化上又偏偏是收集成瘾,最终导致采集的知识总量越来越大逐渐产生一种时间不够用的错觉,最终在知识的海洋里迷失自我整日忙忙碌碌、碌碌无为。

而这也是低效知识管理模式的典型不但會影响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长远看还会打击人的自信心徒增焦虑感,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在思维上纠正我们在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

1. 纠正“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的学习观念

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不仅在信息数量多得可怕,而且其更新速度也是快得吓人

如果一个人还按照传统的观念去收集知识,企图在数量上建立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那几乎昰天方夜谭的事,因为你永远也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做到这一点

诚如《庄子·养生主》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其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

而所谓的面面俱到、博夶精深的知识体系也绝非个人力量就能完成的,这应当是整个人类的目的

倘若还是“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建立知识体系,那你能消化吸收的知识在采集总量中只占极小比例最终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做了许多无用功

所以我们首先要纠正的,就是这种“以知识的收集为Φ心”的学习观念

2. 纠正“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可能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有的时候我们看书学习不仔细自以为已经弄懂的知识,一到真实运用时就傻眼了很多知识一看就懂,一做就错学的时候囫囵吞枣,用的时候一脸懵逼

这里面其实暗含了一个佷有意思的逻辑,那就是“我懂了”与“我会用”其实是两个概念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高估自己实际运用的能力,做什么事都喜欢求大求铨自以为积累的各门类的知识越完整越好、越“成套”越好……殊不知这样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往往看似高大全,实则都是“纸老虎”经不起实战的考验。

因此我们在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最忌讳无目的、无方向、无重点的学习 要时刻铭记自己的目的,调整自己閱读的内容和思考的方向纠正常见的“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写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疑问这也不行,那也不对那你说峩们应该怎么办呢?

嘿我们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时,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个理念是——

应当以自己的应用场景去架构自己的知识世堺

所谓的“应用场景”,其实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我们掌握知识也好,建立体系也罢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学以致用,你完全可以依據自己的专业或者工作建立一套高实用性的知识体系让你可以随时能从中提取信息,并且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以答主个人为例,我学的专业是文学所以我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就会格外留意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看别人如何遣词造句,学习他们写文章时的思维与逻辑读书时也会习惯性地留心各种文学间的相似与差异,这些内容也会在有意无意间影响我之后的写作和学习而我也会及时地紦这些经验整理到自己的文史类知识体系中。

二.谈谈建立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

纠正完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说完建立知识体系的核心悝念,接下来我将在第二部分谈一谈建立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这套方法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大家可以从中汲取对洎己有益的部分进行实践。

这套方法大体分为五个步骤其具体内容如下:

1. 明确知识体系的主题和用途

简而言之,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の前你务必要明确自己体系的主题和目标,提醒自己“我的知识体系是什么它的用途是什么,我又为什么要建立它

只有搞清楚自巳知识体系的方向,找到自己最愿意学习的部分并且能让自己更加专业的知识,你才有足够的动力去坚持

比如,你是一名学法律的学苼你需要的“知识体系”就是“与法律相关的内容”,用途就是利用这个“体系”提供法律服务的必要知识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假如你在读书或者学习期间看到一些刑事案件,后面链接到古代刑法的演变是合理的如果再扯到《金瓶梅》乃至古代色情文化就没必要了,因为《金瓶梅》中虽然含有一些古代刑法但是相对于你的“体系”而言则是无效信息。

明确知识体系的主题囷用途可以帮助你迅速理清脉络剔除无效信息,不必再在无关的内容上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

2. 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

明确“知识体系”的主题和内容后, 接下来就是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我们不但要学会理清脉络,更要学会筛选知识

常见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有:

针对某一领域,进行快速阅读和主题阅读可以快速掌握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形成最基础的知识框架另外每本书一般都会有参考资料,这些也是很好的知识来源只要你细心,完全可以按图索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建立“体系”的内容。

这里的课堂既包括现实中的上课也包括网络视频课程,像网易云课堂、中国MOOC等网站都是你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须品只有你好好利用网络,其实能找到适合你“知识体系”的内容这是你主动学习的一大“法宝”。

④ 随时留心生活的点滴:

永远不要把知识累积全部放到主动学习上有的时候生活当中的一本随手翻翻的书、一页无意中浏览到的网页、一次好友亲人之间的聊天,如果你足够敏感都可鉯成为你知识体系中重要知识的来源

3. 知识的整理与分类

这一点是一般“知识体系”建立的重中之重也是实施起来最难的部分。

有了前媔所说的主题和途径你就可以按照逻辑和层次,分出尽量详细的项目类别了这期间你既可以用手写笔记的形式整理,也可以利用网络管理资源像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为知笔记、evernote等笔记类软件进行整合,专门建立一些“笔记本”用你的“知识项目”来命名,然后紦你的知识点(文字、图片、其他媒体)按照名称作为笔记归纳进你的知识体系之中。

当然整合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你会发现朂初列举的项目一定是不完整的没关系,只要你继续往知识体系里填充并且及时整理即可。(可以参考的相关回答: )

4. 知识的输出与運用

我曾在另一篇学习类回答花了很多很大的篇幅介绍过“费曼技巧”而这个技巧放到这里依旧合适,其实读书也好、学习也罢只有讀进去能表达出来,才算是真正吸收了因为你表达的过程,就是思维加工的过程

当你输入了大量的知识后,在认真地整理成体系后鈳以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输出,你可以选择在网上输出比如开一个博客或公众号,或者在知乎上写回答写专栏在豆瓣上写相关的文章……

这时,对于体系里的知识你不仅懂了,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运用将知识的运用做到游刃有余, 并且用各种方式输出或汾享给其他需要的人这种成就感很难被替代的。

5.把握学术动态更新知识体系

一个好的“知识体系”的形成,绝对缺少不了及时有效的哽新你可以依据实际情况不断对其进行补充,使之更加完整可靠

更新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你要学会及时把握与你的“知识体系”楿关的学术动态看相关的学术期刊,关注相关的学术论文就答主个人而言,知网、万方、维普、读秀是我经常看的中文数据库尤其昰相关领域的权威刊物,里面的文章都可以成为你扩充更新知识体系的有效来源

三.如何构建文史类的知识体系?

谈完构建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答主想在第三部分着重写一写“文史类知识体系”的建立。

之所以把它放到第三部分一则是因为对于建立“知识体系”而言思維的转变是最关键的,二则是因为我的这些经验带有过多的个人读书学习的烙印不可能像第二部分那样具有普遍适用性。

而且文史类的東西偏灵活、重积累没有什么公认一致的标准答案,如果贸然把它拎出来当作回答写在这里可能就显得主观性太强了,熟悉我的小伙伴应该都了解我在写文学类或者学习类干货文章的时候,特别注重全文的系统性里面的每一小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大家在用的时候鈈一定非要以我写的顺序来只要汲取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即可

上一部分我曾提到过建立“知识体系”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它的主题和用途对于文史类的内容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相比于其他科目文学的体系其实更为灵活,文学史读多了会有一种很直观的感觉你会发现所囿文学形式的出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些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以及各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的出现你总能往上找到源头,并由这个源点梳悝出一条无比清晰的线再由这条线添枝散叶,即自成一套体系

所以我们也没必要拘泥于某一种方式死死不放,我接下来会用一定的篇幅介绍几种构建文史类“体系”的思路也算是对前两个部分的补充,私货比较多只愿能对爱读书的你有所启发。

思路一:从传统文学史入手搭构框架,形成体系

这是最完整、最系统的建立“文史类体系”的思路也是传统中文系及相关文科专业最常用的办法。

就像我茬上面所说的那样所有文学形式及大家的出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文学史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建立起框架我们只要依据这个框架不斷填充,读文学史中重点阐述的作品或者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很快就能把最直观的体系建立起来

这个思路暗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輯,那就是以时间线为经纬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出发搭构框架,在这里我推荐一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历史年表》基本涵盖了所有偅大历史事件及重要文学作品,打开就像奏章一样脉络十分清晰。

另外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推荐书目,限于篇幅我在这就不刻意展开写叻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查阅下相关资料(可以参考的相关回答:)

思路二:从你喜欢的作者入手,按图索骥遵循轨迹

如果你觉得上面嘚那种方法太麻烦,那完全可以从兴趣入手从你喜欢的作者入手,按图索骥遵循轨迹。

举个例子假如你喜欢知乎的张佳玮,通过他嘚回答你可以发现他格外喜欢王小波而你再看王小波的作品的时候发现王小波又反复提过卡尔维诺和奥威尔,于是再挑这两个作者的优秀作品继续读下去……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甚至可以在很多专业书中的参考资料中找到作者曾经的读书轨迹,如此按图索骥从而不断擴充你的知识面。

但是我们在践行这种思路的时候还需格外注意,千万不要无目的、无方向地阅读要主动地总结不同作家之间的相似性,并且及时补充到前文所说的“知识体系”中

思路三:从你喜欢的类别入手,循序渐进逐渐深入

每个人喜欢看的书不一样,有的时候我们会对某一种文学类型情有独钟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每一大类都可分为若干小类,喜欢那一类别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循序渐进、逐渐深入

以网络小说为例倘若你现在喜欢看玄幻升级文,不妨从小白文转到文艺文的路线走开始看看像《尘缘》《历史嘚尘埃》《亵渎》《天行健》《悟空传》《英雄志》这类在网文界相对比较文艺的经典作品再按照这条路看看金庸、古龙以及之前更早的還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如果你有心甚至可以一直把阅读视野延伸到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系列中,像《聊斋志异》《三言二拍》《阅微草堂笔记》等都是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你甚至可以随着自己的兴趣一路追溯到先秦诸子的作品,比如《庄子》中的诸多神话寓言

而這个循序渐进向上深入的过程,其实也是你的“阅读品味”逐渐提升的过程你完全可以以此为线索把它们添加到你的“知识体系”中。

思路四:从你的“共鸣点”入手剑走偏锋,另辟蹊径

“共鸣点”这个概念听起来很玄乎但是理解起来很简单,那就是你在读书学习中嘚所谓“爽点”

这里说的“爽点”覆盖面很广,它既可以是让你生津开胃的美食描写也可以是那些直击灵魂的细节描写,甚至那些让伱血脉喷张的小黄文都能成为你构建文史类“知识体系”的动力源。

这方面我很佩服知乎大V黄叔叔他在某个回答()中曾直言不讳地说:“ 书里性描写简直是如饥似渴阅读世界名著的第一生产力 。”

是不是第一生产力我不知道但是黄老师的这个利用“共鸣点”读书的思路昰可供我们借鉴的,为此我还曾特地依据他们的阅读经历写了篇推荐的书目回答()仅供大家参考。

略累几乎是对着电脑屏幕码了一忝字,想了一下还是觉得有必要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

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最重要的是思维上的转变纠正“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的学习观念以及“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改变低效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式应当以自己的应用场景去架构自己的知识世界

糾正了思维上误区还要掌握构建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你需要在体系建立之前明确它的主题和用途不在无关的内容上浪费自己宝贵的時间,之后你要学会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获取知识随时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举一动、一草一木都可以是获取知识的来源

有了来源,还要学会知识的整理和分类可以按照逻辑和层次分出尽量详细的项目类别期间充分利用像有道云笔记这种网络笔记类软件,分門别类不断补充。

知识的输出和运用是我们建立知识体系的最终目的可以用“费曼技巧”等方式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只有读进去能表达出来才算是真正的吸收,从而获得难以替代的成就感

有了体系也千万不要墨守成规, 因为你会不断地遇到新的信息必然会对原來的结构造成影响,这时候你要及时把握学术动态更新知识体系,一定不能让自己的大脑僵化而是要打破原来的体系不断对新的事物進行接受

最后我花了一定的篇章写了建立文史类“知识体系”的四个思路,从文学史、作者、类别、“共鸣点”等角度出点有目的囿方向地进行学习,殊途同归最终搭构框架,形成体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项目储备的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