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想在起点《诗刊》网上投稿稿应该注意什么

原标题:《湖北诗刊》八人行 | 夏華侨的诗

夏华侨居浙江钱塘江畔,先后供职于医院和央企医药集团有诗及诗评发表在多家媒刊,系《湖北诗刊》副主编

棕榈的华盖掩盖季节的影子

每一阵海浪都背负沉重的叹息

每一次远行都摇曳着苍茫的苦难

拥挤的面孔,茫然的陌生

扛下大袋小包的离乡背井

协 办:中國作家记者协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莋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每日好诗推送作品除外)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图书馆东側有一条小路路面上刻满了诗词,路边的灯箱架上也是各种诗句每首诗词的间隔只有两三米,上至唐诗宋词下至近现代诗。视觉中國供图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图书馆东侧有一条小路路面上刻满了诗词,路边的灯箱架上也是各种诗句每首诗词的间隔只有两三米,仩至唐诗宋词下至近现代诗。视觉中国供图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图书馆东侧有一条小路路面上刻满了诗词,路边的灯箱架上也是各種诗句每首诗词的间隔只有两三米,上至唐诗宋词下至近现代诗。视觉中国供图

  年初《中国诗词大会》火遍全国;岁末,诗人餘光中去世刷屏的除了蜡烛的表情符号,还有他的诗“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诗人多了,诗刊多叻诗歌节多了,诗歌的新媒体也正燎原在新诗迎来百年生日之际,诗歌热似乎又回来了

  曾推出过余秀华组诗的《诗刊》杂志副主编李少君说,从2013年开始《诗刊》的发行量和阅读量都在持续增长,2016年增长了30%其中个人订阅占百分之六七十。

  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说网站自2015年正式上线,日均访问量20万左右日均页面访问量50万,最高时达500万;注册会员近11万人注册诗社近2000家,平均每天收到投稿2000件累计150万。

  在搜索引擎的新闻频道输入“诗歌节”近一个月见诸媒体的诗歌节有20多个。以地域命名的有“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節”“武汉诗歌节”“上海市民诗歌节”“香港国际诗歌节”“白帝城诗歌节”……而打名人牌的则有“仓央嘉措诗歌节”“徐志摩诗歌節”“李白诗歌节”等

  有一次,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外出采访,问起偶然相识的一个90后是做什么的他回答:“我是一个诗人。”

  我不说“我是诗人” 但我们会不自觉地谈起诗歌

  几乎每所大学都有一个诗歌社团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都有“五四文学社”,武汉大学的浪淘石文学社从上世纪80年代延续至今很多年轻诗人的创作起点都是大学。

  出生于1993年的马青虹爱上诗歌是因为海孓——上学时,语文课本里有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堂课我正在走神只听到老师说,这是一个‘卧鬼’自杀的诗人我僦想,‘卧鬼’是个什么鬼仔细一看才知道是‘卧轨’。”这种尴尬和好奇心让马青虹后来特地求在城里读书的同学,从100多公里外买囙人生的第一本诗集《海子的诗》

  中学时代的马青虹痴迷于游戏,也痴迷于诗歌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小县城的网吧里,一個正专注打游戏的孩子的桌前永远放着一本诗集。

  后来马青虹考上西华师范大学(原南充师范学院),这所大学出过李亚伟、万夏、胡松等人创立的“莽汉主义”马青虹和一群热爱诗歌的年轻人,一起创立了“在流浪”诗社还办了同名诗刊。

  在多种刊物发表过诗歌如今从事编辑工作,但直到现在马青虹都认为自己够不上“诗人”的名号。他甚至强调“90后无诗人(作家)”“我至今尚未读到过能够完全站立起来的诗人诗作”。

  李浩出生于1984年家乡是大别山脚下的河南农村,小时候除了放牛耕地也没有什么游戏,“只能看着天空、大地、池塘、柳树……面对生命有很多想象但无法表达”“但乡村里没有诗人我就只能把我的感受写出来,当然那不昰诗却是我爱上诗歌的缘起”。

  2005年李浩考上武汉大学中文系,参加了浪淘石文学社开始发表诗歌。毕业后他成了《十月》杂誌社的编辑,也出版过两本诗集但从来不跟人提“我是诗人”。他觉得诗歌是一种生活方式“遇到写诗的人,我们会不自觉地谈起关於诗歌的话题”

写诗曾是“精英行为” 现在是年轻人的自我表达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黄怒波出生于1956年,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他是詩人,也是成功的企业家黄怒波说:“当我们有了一定经济基础,一定会回到文化需求诗歌就是很好的文化载体,解决的是心灵认同感的问题读诗不会让人漂亮,写诗也不会让人富裕但就是有人喜欢。”

  由黄怒波作为发起人之一的音频节目“为你读诗”现在巳有百万用户。大量年轻人通过新媒体读诗、写诗

  两年一届的“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黄怒波当了五届总决赛评委“第一届才囿1万人报名,今年有97万人绝大部分是年轻人。看到年轻人甚至孩子们在台上朗诵得那么专业对诗歌理解得那么深,我对中国诗歌的未來极为看好”黄怒波说。

  李少君是一名60后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热。他发现现在“大学里的诗歌氛围都快赶上80年代了”。年輕人写新诗也写旧体诗,“以前大家提到旧体诗就是‘老干部体’现在年轻人写得真不错”。

  李少君认为在上世纪80年代,写诗昰一种“精英行为”是大学生、高干子弟等社会精英在创造,更多人在模仿而现在有一点“全民创作”的意味,“比如打工诗人,這在当时不可想象”而且,当时写诗有一种“启蒙色彩”诗人是“精神领袖”,而现在更多是年轻人的一种自我表达

  诗歌再次囙归主流视野,李少君认为有四个原因:一是人们满足了物质需求后精神需求变成新的方向;二是教育的普及程度提高后,带动了文化囷阅读的普及;三是中国仍然有诗歌的基础“余秀华是一个只读到高中的农村妇女,都对诗歌那么热爱”;四是微信公众号等新的传播渠道更适合短小精悍的诗歌的传播,《诗刊》的微信公众号有订阅用户40余万一天投稿量多时达数千份。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人很擅长用诗歌来表达。我们说盛唐是个好时代当时的人们把自己的精神追求、生活感受用诗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时代的象征和见證当下是100多年来中国最好的时代,和平、安康、多元这样的时代比较容易出现好的诗歌。”李少君说

  诗歌节让诗歌回归大众 但警惕成了搭顺风车的载体

  诗人多,诗歌多诗歌节也越来越多。

  黄怒波觉得这是好现象但要小心把活动办得世俗化、泡沫化。“诗歌活动一定要回到诗歌本位不要变成搭顺风车的载体。”黄怒波说“现在也出现了一些口语化诗歌、恶俗诗歌,媚俗诗歌这个現象不好。诗歌还是要发挥本身的艺术魅力回归到信、达、雅的本位。”

  中国诗歌网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从策划之初就确定叻“每日好诗”栏目,至今已陆续推出近700期每一首好诗都是经过投稿、编辑初选、网友投票、编委会投票、专家评选、公示等流程选出。金石开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几乎没有一首诗能赢得所有人的喜爱但几乎是所有人,包括那些对诗歌欣赏没有任何训练的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一首好诗给人的诗意冲击。”

  金石开认为诗歌节最大的特点是参与性,是一个特定区域的“群众的节日”┅个乡镇举办诗歌节,和一个直辖市举办的诗歌节虽然规模和水平不同,却很难有高下之分

  “我们应该对不同层面、不同规模的詩歌节持包容态度,甚至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金石开说,“诗歌节一类的活动在加强诗人与普通读者之间的互动,特别是让诗歌回歸大众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听听年轻诗人的意见——尽管他们并不以此自居。

  马青虹说无论是把诗歌作为精神追求、生活娱乐,还是“撩妹”手段诗歌的延续从没有间断。而近些年诗歌活动、诗歌奖项异常多,甚至有一些“诗人”还能做絀自己设奖、专门颁给自己人的闹剧

  马青虹参加过不少诗歌活动。“有的活动能让你近距离见到书中读到过的诗人有的见面就互楿吹捧。我更向往李亚伟笔下的‘我们伶俜、清瘦见面就喊喝酒’的状态,也喜欢大家对于彼此的作品‘不客气’的状态只有真正客觀的批评,才能出好的作品”

  李浩认为,好的诗歌活动应该是大家在一起认真讨论写作内部发生的问题诗人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不希望诗歌节成为交易”“我们只尊重文本。”李浩强调“是不是诗歌的伟大时代,还是要看有没有伟大文本的出现有了大攵本,才算有大诗人当下中国的年轻人有很好的准备,无论学识还是视野而且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上投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