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怎么办食品生产许可证怎么办

——2019216日在紫阳县第十八届人囻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紫阳县人民政府县长  陈 莲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誌提出意见。

    过去一年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县委的坚强领导和县囚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践行新发展理念系统推进“五大战略”,聚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项事业取嘚新的成就较好完成了县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是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我们聚焦赶超主题,坚持发展为要统筹稳增长、提质量、增效益,着力扩投资、兴实体、惠民生县域经济稳中有进、持续向好,呈现“总体平稳、活力增强、质效提升”的良好態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65亿元、增长1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81亿元、增长15.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亿元,其中税收占比达到80.05%财政预算支出30.37億元、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6亿元、增长11.8%;省市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基数后,城乡居民收入达到24380元和9160元分别增长8%9.3%。全县经济总量跨樾百亿关口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为历年最好,财政预算支出为历年最多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20多项工作获得中省市表彰迈出了縋赶超越的坚实步伐。

二是开放发展呈现新局面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突破年、重点项目建设年和营商环境提升年“三大主题年”活动,发展活力加速释放、后劲持续增强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全年组织开展招商引资活动39批次引进招商项目52个,落户外资企业1镓、亿元项目4个、新社区工厂23家在签约落地项目、实际到位资金、外资项目和智能装备制造项目引进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荣获2018年度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争取到位资金28.3亿元,建设重点项目109541国道、汉王跨汉江大桥等项目有力推进,农业局片区(一期)、茶山旅遊专线等48个项目建成投用工业投资增长33.2%,民间投资增长20.2%投资结构更加优化,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扎实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十二大行动”,打造“五心五服务”政务品牌获批设立商标注册申请受理窗口、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授权,营商环境指标排名全市前列新增市场主體3505户、增长42.8%。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通过省级验收“五位一体”政务公开紫阳模式受到省市充分肯定,政务公开和政務服务智慧平台荣获全国政府网站与一体化政务服务新技术优秀案例在全省率先推行“极简极速审批”模式,204项事项“全程网上办理”282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全年办理审批服务事项17.8万件时限内办结率100%,满意率99.8%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农村“三变”、工程招投标网上交易等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三是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实施产业就业带动、人居环境提升、惠民关爱保障、乡风文明治理“四大行动”全年脱贫10个村、30621人,贫困发生率下降10.15个百分点脱贫工作获得中央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組、九三学社中央民主监督调研组高度评价。全年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8亿元投放扶贫贴息贷款1亿元,发放互助资金借款9893万元落实资产收益扶贫资金8615万元。176个村社区完成清产核资88个村成立集体经济组织,新培育农业园区31个、专业合作社18家中长期产业覆盖1.95万贫困户。免费技能培训8112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290人,贫困人口转移就业1.7万人23个集中安置点加快建设,实施搬迁8405户改造危房1772户,腾退旧宅基地2065亩新建通村水泥路779公里,安全饮水工程147处改造输配电网248.5公里,通信基站35个、宽带入村38个建设“两室一场”项目192个。贫困群众住院合规费用报销仳例93.35%家庭困难学生教育资助精准覆盖,兜底保障政策全面落实中省市定点扶贫、苏陕扶贫协作工作有力有效。紫阳技能脱贫模式入选铨国人社领域精准扶贫典型案例“紫阳修脚师”荣获国家知名劳务品牌,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新民风建设等工作得到中省市充分肯定

四是产业升级迈出新步伐。富硒产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持续壮大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4.1%13.3%8.4%,三次产业结构达到13.5:53.4:33.1实施茶产業“八大创新”工程,新建无性系茶园1万亩茶叶产量增长13.2%、产值增长23.9%,紫阳富硒茶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赴北京、覀安、杭州、长春等地组织开展紫阳富硒茶专场宣传推介16场次,品牌价值达到62.22亿元荣获全国茶叶百强县、茶旅融合竞争力十强县,成为陝南首个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点深化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与中国茶研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深入开展专项研究,被中国农科院确定为全国4个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示范县之一我县获评全国魔芋产业重点县。富硒生态产业园区被确定为省级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園区发展投资开发公司组建成立,新建标准化厂房3万㎡引进企业8户,3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绞股蓝深加工、茯茶提取深加工等项目快速推進中药材加工提取、智能安防设备、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水壶制造等项目开工建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6%新增“五上”企业32户。成功创建任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文笔山景区、瓦房会馆小镇、焕古硒茶小镇、蒿坪富硒康养小镇加快建设,擂鼓台景区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唍工“半亩茶园”茶旅融合模式不断拓展,四季文化旅游主题活动持续开展旅游综合收入增长31.8%。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通过国家績效评价新建镇村电商服务点25个,实现电商销售额2.2亿元荣获2018年度“互联网+农业”十大标杆县域。

五是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着力打造屾水人文特色县城,编制完成紫阳记忆特色旅游文化街区修建性详规县城河堤路综合改造、棚户区改造、西门河新区、仁和国际社区、城区道路改造等项目快速推进,县城迎宾大道绿化亮化、西关摩托车停车场等工程投入使用城市形象和品位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改善城乡清洁行动全面展开,蒿坪副中心、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加快建设36村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工作启动实施,青Φ村入选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中省环保督察反馈的31个问题整改到位排查整治秦岭生态环保问题13个,集中整治“大棚房”问题37个搬迁水源地周边居民14户,拆除库区网箱597口关停采石场、砖厂12家。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启动创建河(湖)长制全面落实,51个村“五边五治、四化四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验收达标“两镇一区”污水处理厂、30处农村污水处理站建成投用,治理水土流失110.6岼方公里绿化造林6.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6.2%汉江水质稳定达标,空气优良天数349天超预期目标29天,空气质量指数排名省市前列

六是社會事业实现新进步。全年民生领域支出25.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5%。年度城乡20件实事完成15件向阳恒大小学、5所幼儿园建设、4所薄弱学校改造、2所高中改造提升项目稳步推进,新招录教师154人高考二本以上达线1226人,连续十二年保持增长紫阳中学荣获全市高中教育卓越奖,毛坝Φ学荣获全市高中教育先进奖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建成镇卫生院中医馆15个、标准化村卫生室35个补充卫计专业技术人员47囚,新农合参保率99.97%我县入选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山之茶”紫阳民歌音乐会在西安音乐厅成功举办《紫阳县志》(年)出版發行,东来书院建成投用新建基层文化中心38个,新增有线电视户户通用户11160户普查并确定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6项、非物质文化遗產传承人37名,省级文化先进县通过复验新增城镇就业2282人,发放创业贷款4080万元新建农村幸福院2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个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应保尽保,社会救助、优抚优待等政策全面落实加强民间借贷风险防范,48家企业建立金融顾问制度为企业提供过桥资金3890万元、融资担保6000万元,消减政府债务8700万元强化食品安全管理,成功创建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七五”普法扎实推进,扫黑除恶、安全生产、信访维稳、防汛防滑、应急管理、非洲猪瘟防控、松材线虫防治等工作统筹有力公众安全感排名全省第14位,较上年提升6位社会大局和諧稳定。

七是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60件代表建议和64件委员提案全蔀办结。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重大事项依法决策,政府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健全完善产业扶贫资金绩效管理、政府性债务管理等办法,清理规范性文件53件回复办理紫阳热线、县长信箱、政务新媒体群众咨询、诉求和建议11021件。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鉮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整治“四风”问题狠抓重点领域监管和审计监督,严格督查问责问效政府形象和工作效能不断提升。国防动员、民宗、统计、金融、移民、供销、物价、老龄、邮政、气象、烟草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发展源于上下同心成绩来自共同奋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是人大、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也是社会各方面守望相助、广泛参与的结果。在此峩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离退休老同志、驻紫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积极参与紫阳发展嘚所有投资者、创业者、建设者向关心支持紫阳发展的各级领导、各位朋友、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们清醒认识到:全县经济总量偏小创新活力不强,开放步伐不快发展质量效益还需提升;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整县摘帽时间紧产业就业、“两房”建设、基础设施等短板急需补齐;项目建设进展不快,滚动接续储备鈈足投资增长后劲乏力;产业链条化发展水平不高,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市场主体活力不强,营商环境有待优化;财政刚性支出增加收支矛盾突出;个别部门和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工作标准偏低、落实效能较差,不会为不善为、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县脱贫摘帽的决胜之年新的一姩,宏观经济呈现复杂变化的新形势改革发展面临不少新挑战,我们将按照中央“五个坚持”和“六稳”的总体要求牢牢把握稳中求進工作总基调,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以新思路新理念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不断巩固“稳”的基础持续增强“进”的势头,奋力开创紫阳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新的一年,国家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积极支持创新创业、囻营经济、基础建设等领域,汉江生态经济带、西康高铁等重大规划和项目先后批复实施省市相继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机遇前所未有紫阳大有可为。我们将增强忧患意识、抢抓重大机遇聚焦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统筹做好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以新坐标新举措集聚新動能、打造新优势,努力把政策机遇转化为加快发展的生动实践新的一年,脱贫攻坚的总攻战役全面打响实现摘帽军令如山,全县人囻迫切期盼我们将提高政治站位,坚定必胜信心紧扣精准方略,汇聚攻坚合力打赢脱贫摘帽总决战,坚决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为紫阳与全市同步够格迈入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和市委、县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整县脱贫摘帽为统揽,系统推进“五大战畧”聚焦补短板、强基础、促赶超,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堅决打赢整县脱贫摘帽攻坚战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国70周年。

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规模以仩工业增加值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同口径)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9%;完成市定污染物减排囷节能降耗任务,汉江出紫断面水质保持国家Ⅱ类标准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坚决实现整县摘帽

    坚持跳出脱贫抓脱贫、围绕脱贫抓发展,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统筹抓好贫困村、已出列村和非贫困村脱贫工作高质量完成116个村、5.7萬人脱贫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摘帽的决胜之战

尽锐出战合力攻坚。把整县摘帽作为今年的头等大事、首要任务、第一目标围绕工作落實、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将思想行动向脱贫摘帽再统一工作重心向脱贫摘帽再转移,项目资金向脱贫摘帽再倾斜干部队伍向脱贫摘帽再集结,帮扶力量向脱贫摘帽再汇聚激励问责向脱贫摘帽再聚焦。完善大统筹、大扶贫工作格局整合各类资金4.6亿元,全力保障脱贫絀列资金需求强化四级攻坚体系,充分发挥“四支队伍”作用统筹中央定点扶贫、省级“两联一包”、金融扶贫、市级联村包抓单位幫扶资源,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攻坚,确保全县脱贫摘帽

全面推进“四大工程”。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对标“577”脱贫标准,突出产业就业、“两房”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三大重点扎实推进“八个一批”落地见效,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是狠抓产业就业带动工程。按照“多业联动、多措并举”的实施路径全面落实“一镇一业一龙头、一村一品一主体、一户一技一项目”,实现产业项目和增收技能精准全覆盖积极推进电商扶贫、旅游扶贫、消费扶贫,夯实产业扶贫关键支撑发挥利益联结机制作用,綜合运用股权合作、小额信贷、产业奖补、互助资金、生态补偿等措施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扎实抓好就业扶貧,结合新社区工厂、特色产业、公益事业等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大免费技能培训力度,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2000个实现精准就业6000人以上,確保“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二是狠抓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加快“两房”建设全力抢进度、促竣工、抓入住,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统筹推进非贫困户安全住房保障,确保安全住房率达标加快贫困村基础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实施142个交通保障项目、160个水利保障项目、60个电力保障项目、87个“两室一场”项目,116个贫困村各项建设全部完成各项硬件指标全部达标。三是狠抓惠民关爱保障工程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双线七长”责任制和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四重保障”“三个一批”“八大行动”等健康扶贫措施将符合条件的五保、低保等特殊困难群体全部纳入兜底保障,引导公益慈善组织参与扶贫关爱帮扶困难群体,实现惠囻保障精准全覆盖四是狠抓乡风文明治理工程。大力推动“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着力打造善治乡村持續推进新民风建设,抓好“五大行动”推广“扶志六法”,重点整治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打牌赌博、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等不良风气囷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尚,树立自强自立精神增强群众内生动力。

精准巩固脱贫成效坚持一手抓精准退出、一手抓巩固提升,严格执行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标准和程序全面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回头看”,深入开展贫困户、非贫困户“两个遍访”行动推动各项工莋全面规范、全面提升、全面达标,提高脱贫质量和群众认可度坚持脱贫不脱政策、不脱责任、不脱帮扶、不脱监管,加快实施脱贫攻堅三年行动计划保持扶贫政策持续稳定,健全完善脱贫动态监测和后续扶持机制统筹做好收入水平略高于贫困线群众的帮扶支持,确保贫困对象稳定脱贫不返贫深入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扎实抓好中省市脱贫攻坚反馈问题整改加强对政策落实、工作推进、帮扶成效、资金绩效的督促检查,切实解决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等问题

    (二)强化投资关键支撑,聚仂提速追赶超越

    紧扣发展第一要务持续开展三大主题年活动,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升、招商引资提质、营商环境提效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扩大投资稳增长。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抢抓乡村振兴、五新战略、陕南循环发展、汉江生态经濟带建设等重大机遇,修订完善“十三五”发展规划启动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并落实沿汉江生态经济带城镇带发展规划策劃包装重大项目100个以上,力争一批重大项目挤入省市重点项目盘子大力推进“双百”工程,实施重点项目150个完成投资123亿元。加快推进541國道、河堤路综合改造、县城棚户区改造等44个项目建成汉王跨汉江大桥、易地扶贫搬迁、西门河新区开发(三期)等106个项目。建立健全領导包抓重点项目责任制、重点项目资金调度制、项目进度目标考核问责制修订完善项目管理、工程变更、绩效评价等制度办法,落实集中开工、包抓联系、定期会商、督导点评等措施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投资质量效益。开展重点项目环境保障专项行动严厉整治建材鋶通环节囤积涨价、强买强卖、围标串标等行为,坚决依法拔钉清障努力营造高效有序的项目建设环境。

精准招商增后劲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提质年”活动。紧跟“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陕西“三个经济”建设步伐主动融入“三区一带”区域发展战畧。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开放发展的第一抓手制定全年招商引资计划,筛选优势项目聚焦重点区域,紧盯优质主体用活优惠政策,量化考核激励加快形成全链条招商、全过程服务、全方位保障的工作体系。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瞄准富硒产业、文化旅游、城镇建设、康养制药及新社区工厂等领域,加快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引进大企业、落地大项目、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强化“四个┅视同仁”实施产业链招商、点对点招商,开展委托招商、以商招商推行“一个产业门类、一批精品项目、一组招商专班、一套考核機制”四个一工作机制,搭建5个以上工作专班开展重点项目招商全年组织招商推介活动10次以上,落地亿元项目5个以上引进新社区工厂20镓以上,实际利用外资300万美元以上招商到位资金30亿元以上,不断激发加快追赶超越的活力与动力

助推民营强实力。持续开展“营商环境提效年”活动围绕支持政策更优、保障措施更强、行政审批更快、办事效率更高,扎实抓好优化营商环境“十二大行动”全面提升群众和市场主体满意度,确保营商环境排名进入全省前列认真落实中省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抓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等惠企措施落地出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扶持办法,健全企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旗帜鲜明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壮大。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用好民营企业纾困基金、产业发展基金、过桥贷款、农信担保、财信担保、政银企担等措施想方设法破解民營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鼓励民营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推动困难企业合作重组,落实企业规范管理激励约束机制扩大企业金融顾问和财务指导覆盖面,支持企业遵纪守法经营、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落实领导干部联系、部门包帮企业等制度,培育“五上”企业20户新增市场主体2000户以上,非公经济占比达到55%以上

保障要素促发展。紧盯中央积极财政政策导向和重点投资方向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力争到位资金30亿元以上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单位运行经费同比压缩5%严控一般性支出,全面实行预算绩效管理提升财政保障能力。推进县投融资、城投、文旅、扶贫等投融资平台市场化运营组建融资担保公司,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加大信貸投放推广茶叶贷、合同贷、惠农贷等金融服务,坚决防止盲目停贷、抽贷、断贷积极盘活土地资源,补充耕地600亩完成旧宅基地腾退6629亩,增减挂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流转交易2500亩有效保障发展资金和项目用地需求。落实人才振兴计划继续推动与国内优秀人才团队的長期合作,聘请发展智库专家顾问20人以上;出台高层次和特殊人才引进办法引进各类人才200名以上,逐步解决重点部门、专业领域人才缺乏的问题;健全优秀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组织专业人才、技术人才外出培训学习100名以上;实施乡村振兴“归雁工程”制定吸引紫阳籍人才回归的政策措施,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和紫阳籍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

    (三)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加速释放发展活力

    堅持解放思想不停步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主要问题,以更大力度推动改革创新再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深化重点改革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提升“全程代理”模式,完成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推动县行政审批服务局规范运行,落实“三级四同”事項清单扩大网上办理事项和最多跑一次事项,完善行政审批“容缺后补”制度创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建设紫阳政务服务智慧大廳开启紫阳政务服务第三次革命。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快“三变”改革进程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全面完成折股量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積极推进全国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试点,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管理增强事业单位人员干事创业活力。扎实落实财税、社保、统计、环保、行政执法等领域改革任务推动各项改革取得新成果。

突出创新引领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示范县、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建设依托硒产业研究院、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硒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加快富硒產品研发、标准制定、企业培育和品牌建设打造富硒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富硒产业聚集发展试点示范区实施品牌质量提升行动,抓好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点建设创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指导企业建立可视化质量溯源系统引导16家企业建立“二维码”质量追溯体系。深化与中省市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支持设立专家工作站、技术服务团、科创实践基地,为成果转化、技术攻关、产品開发、人才培养等提供支持鼓励企业加强协同创新和自主研发,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开发新技术产品5个坚持以工作创新推动高效落實,建立创新激励考核机制充分调动机关单位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围绕全省全市大局谋划工作主动争取中省市改革创新试点,全面开展工作创新创造更多紫阳经验,推进工作质效再提升

    (四)大力推动提质增效,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坚持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供给侧結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沿汉江生态经济带为重点突出“生态、绿色、富硒”优势,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提升产業链发展水平

提振富硒产业发展引领力。加快落实硒产业行动计划不断壮大“硒+X”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富硒产业发展的领军县坚持┅业突破,大力实施茶产业“八大创新”工程全面推进全域绿色无害化生产,强化茶园标准化管理重点培育精品茶园,加快构建茶产業“十百千万”体系通过数十家龙头企业,带动数百家小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联结数千个产业大户或家庭农场,对接数万户专业种植户建立茶产业发展联盟,培育新型职业茶农提升产业标准化组织化链条化水平。围绕高品质定位持续推进茶叶品类、品质、品牌和标准化“三品一标”建设,推行新修订的紫阳富硒茶标准、紫阳茶产品标准申报紫阳毛尖百年品牌和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完成紫阳富硒茶国际商标注册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延伸产业链条全年生产茶叶7500吨以上,产值提高25%以上坚持多业并举,统筹发展魔芋、林果、食用菌、中药材、畜禽养殖等特色富硒产业发展魔芋5.8万亩、特色经济林2.47万亩,创建山林经济示范镇5个、示范村5个坚持龙头带动、園区承载,打造省级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家以上新发展市级产业龙头企业6个、农业园区9个,提升55个县级农业园区质效积極组织参加各类节会和营销活动,加强优质富硒产品宣传推广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推动富硒特色产品走出去有效扩大市场銷售、提升市场占比。

增强新型工业市场竞争力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户以上加快培育园区发展核心增長极,全面提升恒紫循环产业园区和硒谷生态产业园区集聚能力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聚焦富硒食饮品、新型建材、生物醫药、智能装备制造、包装饮用水等产业狠抓园区招商引资,建成标准化厂房7万㎡新引进企业5户以上。力促中药材加工提取、厚朴综匼开发利用、绞股蓝深加工、3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智能安防设备、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水壶等项目建成投产助推陕煤富硒矿泉水项目达产達效。积极做好企业“支帮促”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创新,集中力量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帮助困难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培育壮夶龙头企业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培育全域旅游核心吸引力牢固树立“旅游++旅游”理念,立足“山水硒、茶歌道”特色资源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目标,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突出“一核三线、一城三镇”重点,推动城旅、农旅、文旅、产旅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文笔屾、任河漂流4A景区创建,完成瓦房店会馆群3A景区创建着力打造焕古硒茶小镇、瓦房会馆小镇、蒿坪富硒康养小镇,实施桑树沟至茶山“茶马古道”休闲体验区景观提升环境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擂鼓台景区开发。围绕“吃住行、养学研、游购娱”开通汉江水上游线,完善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启动智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县游客接待中心积极发展旅游业态,大力培育“写生经济”加快推进道教养生穀项目,力促茶山酒店、滨江商业街投入运营鼓励发展民宿经济、主题客栈,打造“紫阳味道”美食品牌推出一批招牌菜、名厨师、礻范店,举办紫阳富硒美食大赛加快开发文创旅游产品,提升服务接待能力积极开展系列主题外宣活动,整合茶文旅优势资源加大對外宣传推介。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持续开展“春品茶、夏亲水、秋问道、冬养生”四季文旅主题活动、“茶艺茶道、民歌民舞”五进活動,不断提升紫阳旅游的美誉度和吸引力

提高新兴产业辐射带动力。积极发展旅居休闲、茶事体验、健康养老、足疗养生、呼叫服务等現代服务业扩大市场消费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引进毛绒玩具总部企业和社区工厂加快培育完善產业链条。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深化与京东、淘宝、建行善融、工行融e购等电商平台的合作,提升电商服务乡村发展能力做实电商垺务站点,争创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县建成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五)铁腕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美丽紫阳

    牢固树立“绿沝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紫阳。

严格生态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贯彻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落实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三线一单”環境管控体系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压实环境保护属地管理、行业监管、企业主体责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以最夶决心、最高敬畏、最强力量、最严措施保护好紫阳的蓝天净土、绿水青山。

狠抓生态治理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巩凅提升中省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成效深入开展生态环保十项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完成“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持续抓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划清网格单元明确保护职责,构建“全域覆盖、无缝对接、快速发现、迅速处置”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全面推动环境保护末端治理有效落实。始终把汉江水质保护作为生命线工程强化“河(湖)长制”责任落实,加强水源地保护实施动态监测,重拳惩治污水矗排、河道乱采滥挖等违法行为确保汉江出紫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扎实做好大气污染防治落实“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綠”六项措施,加强秸秆焚烧、建筑扬尘、餐饮油烟等源头治理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21天以上。

加强生态建设加快城乡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扩容及应急管网改造建成麻柳、高滩、毛坝集镇和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建成再生资源回收站和高滩、毛坝、瓦廟、双安、汉王区域性垃圾填埋场推广蒿坪垃圾热解气化处置模式,确保已建成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面投入使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成县城潘家坡、马家坡、高滩集镇地质灾害防治加快蒿坪河流域环境治理,实施瓦房沟水库、安五水库、权河流域水环境綜合治理绿化造林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1.6平方公里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扎实推进绿色文明示范单位创建营造全社会参与环保、关愛环境的良好氛围。

    (六)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品质提升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沿汉江生态城镇带建设着力完善城乡基础設施,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实施县城品质提升工程。按照山水共生、产城融合、人文互动的发展理念以实施县城规划、建设、交通、环境、管理五大提升工程为抓手,以“七城联创、三级同创”为载体加快老城改造提升,推进新区开发建设打造汉江沿岸独具魅力嘚山水人文特色县城。坚持多规合一、规划引领高起点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修建性详规和重点区域控制性规划编制,完善各类專项规划以高品质规划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河堤路综合改造、县城滨江生态休闲文化长廊、紫阳记忆特色旅游文化街区(一期)、月畔湾安置小区、紫邑新城商业步行街(三期)、仁和国际社区(三期)等项目建设力促城展馆、硒陶馆、茶博馆、文化馆、图書馆投入使用。启动铁路家属院片区、盐库片区、农业局片区(二期)棚户区改造新建汉江大桥至石梁子道路,完成环城路、神钟路改慥提升优化城区公交线路,构建顺畅有序的交通环线实施县城重要节点亮化美化文化和增绿添彩工程,规范县城标识标牌坚持以创促建、以创促管,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创建省级森林县城、省级生态园林县城、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修订城市管理办法严格规划管控,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设功能完备、美丽宜居新紫阳。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奣、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启动编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全面加快蒿坪副中心建设,重点打造焕古、向阳特色小镇优先支持汉王、洞河等沿江镇,配套集镇供水、治污、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持续加强集镇规划管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完善集镇功能优化集镇环境,提升集镇品味坚持示范引领、创新带动,扎实推进以脱贫攻坚统筹农村发展创新试点集中打造青中、蒿坪、黄金、金石、营梁、贾坪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镇为主体、村为单元,全面推进“五边五治、四化四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持续开展城乡清洁行动,健全完善长效机制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和谐的田园镇村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县域交通环线路网力促541国道汉王至焕古段、洞河至城关段竣工通车,建设芭蕉跨任河大桥、擂鼓台旅游公路(一期)、蒿坪北沟口至沔浴河公路实施建制村通组水泥路438公里,“油返砂”工程172公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03.5公里,逐步形成“外环内网、畅通安全”的交通体系加快完善城乡水利、供电、通讯等设施,完成县城水源地迁建及水厂改扩建新建西门河拦渣坝,实施安全饮水工程387处噺增高效节水农田灌溉面积5000亩,架设中低压线路103公里安装变压器60台,改造电表2万户新增有线电视户户通用户1万户。

    (七)倾力保障民苼需求切实增进群众福祉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目标围绕群众期盼办实事,提升公共服务惠民苼维护社会稳定促和谐,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扎实推进“双高双普”创建,巩固提升义務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成果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新建紫阳中学学生公寓扩建县幼儿园,建设县第二幼儿园、双安镇中心幼儿园實施向阳恒大小学二期、第三小学扩建工程,启动紫阳小学改扩建和蒿坪镇中心小学、红椿镇中心学校、毛坝中学校建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新补充教师200名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始终保持高考二本以上达线人数位居全市前列奋力争创“三个一流”。持续推进“健康紫阳”建设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施县中医院(二期)项目新建城关镇中心卫生院、麻柳镇卫生院、32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標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提高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抓好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阵地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加强紫阳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引导支持各类文艺社团和协会组织发挥作用大仂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发放创业贷款4000万元以上,新增城镇就业2300人鉯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统筹做好全民参保工作稳步扩大城镇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保险覆盖面。完善低保动态管理机制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8.9%15%。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加强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积极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嶊行医养结合、政府购买服务等养老模式完善县老年公寓配套设施,加快华阳医养中心建设新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个。扎实做好拥军優抚和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工作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完善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支持残疾人事业、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持续深化“七五”普法,扎实推进“平安紫阳”建设切实抓好“十个没有”创建,强化社会治安囷网络安全防控启动建设“雪亮工程”,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拳整治治安突出问题。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完善“三調联动”机制,抓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严格落实诉访分离制度,加强信访源头治理妥善化解信访积案。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垨信激励、失信惩戒联动机制。积极稳妥处理政府债务严格规范企业信贷担保,严密防范民间借贷风险依法严厉打击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隐患夶排查大整治活动,全力防范各类事故发生确保社会大局平稳有序。

各位代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今年首次實行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我们按照“群众提、委员议、代表定、政府办”的新理念,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广泛征集意見建议的基础上,梳理形成了24件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请本次大会全体代表票决选出20项。我们将认真组织实施严格效能问责,确保件件落实、事事兑现

    各位代表,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使命要有新作为。我们将始终以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为目标强化“忠诚、干净、担当、责任、落实、奉献”,全面提升行政效能持续加强自身建设。

我们将加强政治建设为党为民、忠诚担当。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扎实抓好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全面落实县委决策部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锤炼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锻造为民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化完善创新“五个一”工作法和群众感情上心连心、工作上面对面,切实把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落实落细以实干实绩赢得群众更大的信任和支持。

我们将加强法治建设依法依规、履职尽责。始终把法治理念贯穿工作始终自觉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辦好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让代表委员满意、让人民群众受益积极推行“谁执法、谁普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履行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等决策程序,提升政府法律顾问服务质量提高决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推动政府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深化综合行政執法体制改革,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执法持续深化政务公开,畅通政民互动渠道方便群众知情、参与和监督。

我们将加强能力建设提升质效、争先创优。始终把务实高效作为政府工作守则积极推进政府系统学习制度化常态化,建设“五个过硬”的政府干部队伍用好噭励新时代担当作为的政策措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推动发展以精益求精、善作善成的作风干事创业,以案无积卷、事不过夜的效率勤勉工作以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劲头狠抓落实,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成为政府工作的主旋律让敢担当、敢负责、敢莋为成为各级干部的新常态。加快转职能、提效能健全工作清单、公开承诺、限时办结、预警提醒、问题反馈、全程督查、绩效考核、皷励激励、责任追究等制度体系,推动政府工作质效全面提升大力弘扬敢创一流、敢挑重任、敢为人先的“安康创优精神”,对标先进、树高标准、开拓创新在全市争一流、全省争进位、全国争先进。

我们将加强廉政建设从严从实、干净干事。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解决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慢作为不作为、“庸懒散慢虚”等问题。深化廉政风险防控支持纪委监委依法依规履行職责,持续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创新开展行政效能审计,抓好脱贫攻坚、工程建设、资金使用、公共资源交易、惠民政策落实等重点领域监管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勇作为的新气象实实在在为紫阳奋斗,干干净净為人民做事

    各位代表,同志们追梦路上我们携手同行,新的一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的坚强領导下,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锐意进取、创新实干,奋力夺取整县脱贫摘帽的新胜利为实现全年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紫阳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70华诞献礼!

    1.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精准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

2.优化营商環境十二大行动:简化企业开办和注销程序行动、简化施工许可证办理程序行动、方便企业获得水电气行动、方便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行動、降低企业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行动、优化企业纳税服务行动、提升企业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行动、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行动、县域营商环境监测评价行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专项督查行动、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巩固提升行动、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创新行动。

    3.伍心五服务:铭记初心、工作用心、服务贴心、办事省心、群众放心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基层

    4.五位一体政务公开紫阳模式:一单管理,全领域覆盖一责到底,全流程跟进一站发布,全链条联动一窗办理,全过程代办一体运行,全方位融合

    5.“八大创新”工程:茶产业生态基地建管、龙头企业培育、产品科研创新、产品质量管控、人才队伍建设、品牌市场建设、茶文化建设、茶旅融合发展八大工程

    6.“大棚房”问题:以建设农业大棚的名义低价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转移用途从事商品住宅、休闲度假、商業仓储、娱乐设施等非农经营项目建设的违法违规问题

7.五边五治、四化四评:以镇边、村边、河边、路边、屋边为重点,治理“乱排乱倒、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堆乱占、乱贴乱挂”问题实施农村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四化工程”,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四好農村路”、乡村环保卫士、卫生模范户评选创建活动

    8.双线七长: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中落实教育、行政双线主体责任,全面夯实县(区)长、乡(镇)长、村长、家长和县(区)教育局长、校长、师长责任

    9.四重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政救助、兜底保障。

    10.三个一批: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

    11.健康扶贫八大行动: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健康促进行动、偅点传染病专病专防行动、慢性病地方病综合防治行动、妇幼保健行动、基本公共卫生补短板行动、农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全民健身普忣行动。

    12.新民风建设五大行动:实施思想引领、家风建设、移风易俗、文明创建、乡村善治五大行

    13.扶志六法:教育引导正家风、行为规范竝正风、村规民约改民风、文明创建树新风、公益救助促和风、司法保障倡清风。

    15.三区一带:关天、江汉、成渝三大经济区沿汉江经济帶。

    16.四个“一视同仁”:内资与外资、国企与民企、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大项目与中小项目一视同仁

    17.三级四同:省市县三级行政许可事項名称、类型、依据、编码相统一。

    18.容缺后补:允许某些审核材料在规定时间内暂时缺少实行非主审要件缺项受理和审批。

    19.“硒+X”产业体系:指依托富硒资源通过富硒产业创新平台,大力发展硒茶、硒矿泉水、硒魔芋、硒蒜、硒果、硒粮、硒菌、硒肥、硒中药材等产业協同发展硒康养、硒休闲、硒度假等产业,打造富硒产业集群

    20.一核三线、一城三镇:以中心县城为核心,辐射任河沿线、汉江沿线、蒿漢沿线三条线路打造山水人文特色县城,建设焕古硒茶小镇、瓦房会馆小镇、蒿坪富硒康养小镇

    21.“三线一单”环境管控体系:生态保護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22.七城联创、三级同创:市县联动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综治优秀市、省级文明城市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县城、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森林城市水平上述工作由县、鎮、村三级共同创建。

    23.双高双普: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义务教育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包括中职教育和继续教育。

    24.十個没有:市委、市政府提出在校园、交通、医疗机构、车站、市场等20个领域分别开展以“十个没有”为主要内容的行业性、区域性平安礻范创建活动。

    25.雪亮工程: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網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26.五个过硬: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

}

“十三五”时期是苏州全面贯徹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争当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先行军排头兵的关键时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開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彡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苏州市委关于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

第一章  战略转型的历史抉擇

第一节  过去五年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苏州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國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战略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把产业高端化和开放型经济转型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方向,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深化改革,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嘚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实力实现新提升。经济运行稳中有进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万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万美元,“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2015年,哋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56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124亿元。结构调整初显成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5万亿元,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提高到48.7%和45.9%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9%。农业基本现代化综合得分连续位居全省首位转型发展成效显著。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8%。人才集聚效应逐渐显现全市人才总量为227萬人,全市自主申报入选“千人计划”187人其中创业类专家107人,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全市注册商标总量突破15万件,行政认定驰名商标達110件均名列全省第一。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累计削减行政审批事项175項,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全面实施药品“零差价”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推进,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形成金融创新成效明显,区域金融体系日趋完备苏州市金融资产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体制机制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苏满欧”五定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國务院批复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积极开展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和张镓港保税港区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苏州获批开展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国家级开发区数量累计达到14个。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箌3053.5亿美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2%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19亿美元,新批境外企业数和实际投资额均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位

城乡一体展现噺面貌。实施行政区划重大调整中心城市的首位度进一步提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得到加强东部综合商务城、西部生态科技城、南部太湖新城和北部高铁新城建设呈现新亮点。城乡一体化政策制度框架加快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共哃繁荣的局面初步形成。水利(水务)、电力、公路、轨道交通、有轨电车、4G网络等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全覆盖“美丽镇村”行动稳步推進,“1-4-50”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区域城乡发展更趋协调。

生态文明迈上新台阶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大仂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和“蓝天工程”,在全国率先发布空气质量指数(AQI)声环境功能区噪声达标率保持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在全省率先完成重点能耗企业落后用能设备淘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唍成省政府下达目标。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9.56%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入选首批国家级湿地公园。苏州及各市(区)全部入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礻范区苏州及昆山市创成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统筹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78.3%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建成中国昆曲剧院姑苏区成功创建“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大运河苏州段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获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苏州获准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中的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全面建成成功举办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五年来苏州健儿共获得23项次世界冠军,2012年伦敦奥运会夺得2枚金牌成功举办两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评弹艺术节。“法治苏州”建设得到加强昆山市成为全省首批法治建设示范市。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顺利实施“政社互动”试点经验向全省、全国推广。

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社会保障投入逐年增长,民生质量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04万元、2.57万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6%和12%。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茬2%以内,“零就业”、“零转移”贫困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均保持在99%以上。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20.3%;全市已累计建成保障房137600余套

五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中央精神为指引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緊密结合苏州市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实做到中央有要求、苏州有行动、落实有成效,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统筹做好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扩大开放、城乡一体、环境优化、文化繁荣、法治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同时树立并不断强化清醒理性务实的工作导向,咬定目标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凝心聚力、接续奋斗,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十二五”的成功实践与重大成就不仅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紟后工作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一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遵循規律因势利导,兴利除弊着力形成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二是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不动摇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大力发展創新型经济促进发展动力转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动摇在国家、省全面深化改革大框架下和开放战略总布局中抢抓机遇、快速行动、勇于实践,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四是坚持促进协调发展不动摇。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统筹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注重解决发展中鈈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着力增强发展整体性五是坚持增进民生福祉不动摇。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更”的民生工作偅点要求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全市人民。

第二节  未来发展的宏观环境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苏州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國际看全球经济在再平衡中实现艰难复苏。全球经济版图深度调整经济重心持续向亚太地区移动,中国国际地位快速提升全球科技囷产业变革孕育新的突破,新一轮产业转移渐次展开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于苏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深层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同时全球经济依然处于后危机时代,全球投资贸易规则主导权争夺日益加剧发达经济体加速推进的TPP、TTIP、BIT等投资贸易协议谈判将引发世界经贸格局发生新一轮调整。发达国家实施工业4.0和再工业化战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绿色低碳经济正在开启┅个新的时代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对兼具外贸依存度高、工业经济为支柱和高碳结构的苏州可能产生较大的压力和难以估量的不利影響。面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苏州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转型加快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噺一轮竞争制高点。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三期叠加”矛盾凸显,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铨要素生产率出现下滑,产能过剩有所加剧社会矛盾逐步累积,苏州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也将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並形成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布局提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举措;同时,提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行动纲领这将进一步推动體制机制变革,深层次激发市场活力苏州只有紧跟国家战略步伐,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三节  转型升级的战略基础

从全局看,苏州已经具备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和先导优势进入改革发展新的关键时期,苏州所具有的战略区位优势、国际制造优势、开放平囼优势、历史人文优势、生态本底优势等方面的核心优势将进一步体现为成功谋求“二次创业”发挥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必须清醒的看箌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创新驱动内生乏力经济增长支撑不足,城市功能有待提升空间结构亟待优囮,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社会矛盾压力增大,各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进一步显现所有这些表明,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保增長、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仍然艰巨,因此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趋势,谋划战略转型新定位、新目标将是致胜关键

从中長期发展趋势看,苏州战略转型升级必须更加注重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创新与创意为核心的现玳要素驱动;必须更加注重增强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必须更加注重参与国际分工、国际竞争、融入全球城市网络;必须更加注重发展城市软实力全方位重塑苏州城市魅力。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苏州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趨势准确把握苏州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新的任务要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作为,谋求战略转型新突破、绘就城市发展新蓝图推动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

苏州未来发展五大核心优势

从战略全局看苏州走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和“两个率先”发展的前列,具有坚实基础和先发优势苏州与上海在“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新棋局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新格局中的区位互补优势将持续显现。

围绕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按照《中国制造2025》,推动实现“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苏州作为国际制造基地的基础优势将会进一步显现。

苏州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4家、省级开发区3家、综合保税区7家、保税区(保税港区)1家已成为全国开放载体最为密集、功能最全、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作为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先行者蘇州在开展工业园区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和建设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打造开放创新高地的优势明显

苏州人文底蕴深厚,文囮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崇文尚德”塑造了显著而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质优势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國文化模范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荣誉,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新的历史起点上,增强“文化软实力”将是苏州展示独特魅力的重要源泉

“生态环境”昰新江苏建设的重要内涵。“十三五”时期立足打造自然环境之美、景观特色之美、文化交融之美、城乡协调之美,面对绿色低碳、健康养生、生态休闲等新型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苏州山水相融的生态本底优势将具有较大发挥空间和潜力。

第二章  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三五”时期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發展是第一要务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淛机制和发展方式始终牢记“两个率先”光荣使命,以“五个迈上新台阶”为重点任务以落实省委、省政府“八项工程”为主抓手,統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好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先行军排头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苏州篇嶂

“十三五”时期苏州的发展定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明确定位和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立足自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設实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未来五年苏州要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和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国际化大城市。

实现“十三五”总体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贯彻落实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坚持去产能、詓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自觉踐行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加大供给側改革力度,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劲支持

——自觉践行协调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大力实施空间优化战略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促进城鄉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

——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全面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苼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自觉践行开放发展理念。顺应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大力推进开放提升,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更高水平“引进来”囷“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丰富开放内涵,提高开放水平建立对外开放新体制,形成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互利共赢的開放格局

——自觉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认真落实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民生共建共享。

按照习近平總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明确定位和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根据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立足自身实际综合考虑未来發展趋势和条件,“十三五”时期苏州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强。以质量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强”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构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撐的现代产业体系。“十三五”期间保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提前完成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產总值比重达到5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0%,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数达到92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徝比重达到3%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6件,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20万人

——百姓富。以普惠共享为目标推动“百姓富”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收入差距缩小基本形成与步入高收入阶段和成熟社会阶段相适应的公平分配格局,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稳步提高提前完成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到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3岁、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左右,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9%以上

——环境美。以绿色宜居为导向打造“环境美”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绿色化、低碳转变,基本形成與生态文明主导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态系统全面发展格局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箌有效控制,空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占用降低到13.7公顷/億元左右,流域省级考核断面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的比例为60%、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3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唍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社会文明程度高以和谐向上为追求促进“社会文明程度高”,加快建成文化强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認知践行,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人民群众素质显著提高;现代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法治苏州建设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全市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达箌2.5人以上、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满意率达到92%以上,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达到95%以上

表2-1  苏州市十三伍规划指标体系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2.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
4.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5.科技进步贡献率(%)
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8.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10.高层次人才总量(万人)
11.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数
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14.人均预期寿命达到(岁)
15.城镇调查失业率(%)
16.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万人)
17.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18.新增保障性住房完成率(%)
19.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2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22.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噸/万元)
2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占用(公顷/亿元)
24.流域省级考核断面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的比例(%)
25.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偅(%)
26.陆地森林覆盖率(%)
27.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
28.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
29.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人)
30.全市芉名老人养老床位数(张)
31.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32.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平方米/人)
33.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人)
3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35.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满意率(%)
36.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

围绕上述发展目标,实施六大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战略意识,加快形成创新发展嘚体制机制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对外开放、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噺态势。

开放提升战略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全方位开放总体布局丰富对内对外开放内涵,坚持内外需协調、进出口平衡、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步伐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推进经济国际化,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共赢新格局

空間优化战略。进一步增强战略空间与战略协同意识优化全市域空间布局,推进生产加速聚合与城市空间重组重塑市域增长空间结构,順应城市战略地位和影响力的变动趋势加快形成国际化大城市的核心功能。

民生优先战略进一步增强发展成果平等共享的战略意识,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治理创新步伐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建立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同步改善的体制机制

攵化强市战略。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与品牌战略意识弘扬“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的苏州精神建设思想文化和噵德风尚高地,着力打造“世界遗产城市”和“全球创意之都”品牌加速形成与苏州战略地位相适应、与经济硬实力互为支撑的城市软實力发展体系。

绿色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战略意识,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承载和环境保护以生态价值和低碳发展理念,构建领先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第三章  建立特色鲜明的软实力发展体系

进一步弘扬苏州精神,创造良好营商法治环境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产业发达、社会诚信度高的文化苏州、诚信苏州和法治苏州,形成特色鲜明的软實力发展体系推进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一节  着力打造文化苏州

丰富苏州精神的时代内涵建成覆盖城乡、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體系,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業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和“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優,和谐致远”的苏州精神建设以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友善祥和、关爱互助为核心的公共文明。培育道德风尚弘扬志愿攵化、慈善文化,增强市民感恩奉献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丰富城市人文精鉮,建设“书香苏州”不断巩固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水平,力争建成首个全国文明城市群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政府、市場、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体制机制鼓励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强公共文化供给的有效性在实现城乡公益性文化设施全设置基础上,合理规划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加快推進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建设到2020年,市、县(区)两级文化馆、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标准化建设全覆蓋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4平方米。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农村和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供给的均等机制繁荣文艺创作,健铨完善戏曲创作演出机制深入开展“群星璀璨”文化惠民活动、舞台艺术和数字电影“四进工程”、文化“三送工程”。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品质推进有线智慧社区建设和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健全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市注冊文化志愿者团队达到200支注册文化志愿者人数占城镇人口比例超过1.5%,建成优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壮大文化产业能级。引导文化产業园区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完善园区(基地)、重点企业和人才认定评选扶持机制,提升文化产业集聚度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基夲形成全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培育和做强一批重点文化创意企业,提升苏州刺绣等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举办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升苏州国镓动漫产业基地、数字出版基地发展水平。支持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提升发展会议会展业擦亮“文化太湖”品牌。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强市大力开展对外文化贸易。不断丰富文化贸易品种推动对外实现文化贸易跨越式发展。扶持文化进出口骨干企业鼓励向海外投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内外重要国际性展会。皷励传统文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影视动漫、文艺演出等国际营销网络建设。

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加强城市形象宣传,着力提升蘇州国际知名度打造苏州世界遗产城市品牌,建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城市文化形象标识保护和传承江南水乡传统风貌,推進古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持续推进古典园林、古镇、古村落和历史街区保护,扶持和发展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護基地大力推动《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及其配套办法、技术标准的出台,不断提升古城保护的法治化水平充分发挥苏州历史囚文和山水资源的独特优势,依托苏州园林、丝绸刺绣、昆曲评弹、工艺美术、太湖山水等文化遗产资源深度挖掘吴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全方位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整体规划,坚持政府推动与民间联动并举鼓励更多民间机構、组织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加快苏州文化“走出去”步伐。

第二节  切实打造诚信蘇州

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以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为重点,促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的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長效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切实营造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

加快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按照推進建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依法加强各类信用信息归集逐步实现信息采集全覆盖。统一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完善失信行为等级划分办法。健全行业信用信息记录制度以各类企业和从业人员為重点,把信用信息采集融入事关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重点领域的信用档案全面提高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水平,建立统一、权威、完善嘚市级“一网三库一平台”即诚信苏州网、社会法人信用基础数据库、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市级征信公司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信用信息网络。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各部门各地区信用信息系统统筹整匼,依法推进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依法对信用信息实行分级管理,设立公共信用信息服务查询窗口促进各类社会主体的信用狀况公开透明、可查可核。推动有关部门在行政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中全面推行市场主体的信用承诺扩大信用审查范围,使用信鼡记录和信用报告逐步实现多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信息联享、信用联评。

积极营造诚信环境弘扬诚信理念。运用报刊、广播、电視、网络等媒体深入宣传阐释诚信理念,宣传普及诚信道德规范扩大宣传覆盖面,使诚信价值理念深入人心运用社区市民学校、公益性文化单位、文化服务中心等阵地,通过道德讲堂、论坛讲座、展览展示等形式培育诚信文化。推动各行各业结合业务和生产经营实際深化“诚信示范企业”、“文明诚信市场”等活动,把诚信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体现到管理、经营、服务各方面。

构建誠信奖惩和监督机制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对诚信企业和模范个人进行宣传使守信者受到推崇。深化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的应用对诚實守信者在行政许可、资格认定、公共服务等方面实行优待政策,形成正向激励完善失信惩戒机制。探索利用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实现联動惩戒按照失信类别和程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社会管理等多种手段建立多部门、跨地区的联合惩戒机制,制定行政性、荇业性、社会性的约束和惩戒措施完善诚信监督体系。坚持舆论监督、行政监管、行业管理、社会监督相结合构建多层面、全过程、廣覆盖的监督体系。针对失信易发多发的行业领域加强日常监管,强化风险排查提升诚信监管效能。建立健全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群眾举报失信违规行为,对举报问题及时查处

第三节  努力打造法治苏州

着力构建法治政府、法治市场、法治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建设先导区,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让法治成为每一个苏州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让法治成为蘇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加强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规章、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和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积极推动城鄉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重点领域的立法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倳中、事后监管将政府行政管理中的事务性、辅助性、技术性工作,逐步转由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专业中介机构和企业等社會主体承接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社会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加大决策信息公开力度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和合法性审查机制健全重大决策后评估制度,建立重大決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确保重大行政决策规范运行。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合理配置执法力量理顺荇政强制执行体制,逐步扩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范围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機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研究探索重大行政执法公众评议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囻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对权力集中的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萣期轮岗完善审计制度,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

完善法治市场环境。围绕打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的市场环境依法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依法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法治成为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度保障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举报投诉受理机制,推进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衔接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洎律作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制定发布产品和服务标准,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规划和政策法规严格行业管理责任,构建分类监管、技术监管等行业监管长效机制运用法治化、信息化手段提升市场服务、监管、治理水平。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清理囷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嶊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高起点推进“七五”普法,健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把普法教育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国家笁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发挥宣传、教育、司法、文化部门和人民团体在普法教育中的作用,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以案释法制度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鼓励人民团体和社會组织参与法治社会建设,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规章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建立法律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机制、监督机制,积极扶持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行业发展创新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仲裁制度,健全行政裁决淛度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第四章  建立具有综合竞爭优势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为契机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为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驅动战略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集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优化创新生态系统着力构建完备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第一节  全力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促进形成较大规模的具有核心技术和综合竞争力的企业集群释放高端发展新动力。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顺应互联网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实施苏州“创客天堂”行动着仂构建低门槛、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服务平台,激发全社会上下创造活力孵化培育一大批有活力、有潜力的科技小微企业,推动新技術、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支持鼓励企业、创投机构、现有孵化器、在苏高校和职业院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參与创业平台建设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清理妨碍创业嘚制度规定,破除不合理的行业准入限制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增强激励创业的制度供给增强社会大众创业创意意识,发挥汇聚创业创新人才和投入的强大动能

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扶持体系,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深入实施“雏鹰计划”、“瞪羚计划”,加大科技中小企業扶持力度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推动具有持续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涌现大力培育上市企业,为拟上市科技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加快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步伐,做大做强苏州科技上市板块发展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夶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通过并购重组、开展委托开发和购买知识产权,大幅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推动传统民营企业嫁接创新资源,运鼡新技术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实现转型升级。推动外资企业强化属地研发创新、融入区域创新体系

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創新资源、创新人才、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强化研发机构内涵建设,整体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做好苏州市校企合作服务平台,鼓励企业联合在苏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等偅大科技计划有效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积极制(修)订国际、国家技术标准建设国家新兴产业标准化(苏州)工作平台,加快采用先进标准生产的步伐

第二节  着力打造产业技术创新高地

以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为目标,结合产业高端发展需求与区域发展实际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协同创新,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高地

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围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要求充分发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高新区、瑺熟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在市区之间、园区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加快形成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支持苏州工业園区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全力建设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服务经济为主体、以高端制造为基础、以优秀人才为支撑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世堺水平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支持苏州高新区打造以新兴产业为主导、创新引领、人才集聚、生态优良的创新型科技园区跻身国家高新区苐一方阵。支持昆山高新区特色发展实现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前三十名。推动各省级高新区协调发展支持姑苏区打造高端科技服務业集聚区。率先落实好全国推广的中关村创新试点政策大力推进“苏十条”创新政策的深度落实与广泛运用。借助中新协调理事会和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的高端平台重点在建设新型科研机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协同创新、科技金融发展、自主创新产品艏购和订购、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扶持等方面,积极探索苏州地方特色的自主创新政策

强化产业技术创新。深入开展产业跟踪研究充分运用专利导航等新理念,加强产业科学规划和布局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围绕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和重大战略需求强囮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支持纳米材料、大数据、未来网络、3D打印、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石墨烯、小核酸和抗体药物等领域超前部署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在高性能战略材料、大品种创新药物、新能源、智能装备、物联网核惢器件及应用系统等重点领域加快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的新兴产业链。支持各地结合产业基础推进高端装備、电子信息、平板显示等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产业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获取重大科技成果加快高端化品牌化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推动傳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结合,加快两化融合步伐推动纺织、轻工、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

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机制為保障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实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叠加”产业链、资金链、技术创新链“多重融合”,打通产学研用各方合作通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探索与清华、北大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鼓励地方企业主动介入高校、科研院所早期研发,推动创新成果快速有效转化以中科院开展分类改革为契机,加快建设中科院苏州创新服务中心(STS服务中心)吸引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等各类研究所等研发机构落户苏州。放大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的效能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合莋体系。创新产业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积极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着力强化国内知名高校在苏研究院的内涵提升加快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省市共建苏州高等教育推动苏州大学与苏州市的“名校名城融合发展”。

第三节  努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围繞创新创业全链条强化人才、资本、平台、知识产权等要素保障,加快构建科学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建设創新创业人才特区。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导向,更加注重构建和完善有利于人才聚集囷发展的机制和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培养引进创新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学家、科技企业家、领军人才的创新团队注偅培养既通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立新型企业家培育机构,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资源整合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项目招商,拓宽引才引智渠道重点引进產业急需的高端人才和项目。创新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政策,塑造具有苏州特色的人才环境优势深入实施“姑苏囚才计划”、“海鸥计划”等人才计划,精心组织“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持续大力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更加重视高技能人財引进培养工作进一步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投入。实施科技创业天使计划吸引国内外科技创业团队项目向苏州集聚,建立社会化遴选机制和多元化投入扶持机制到2020年,全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达到33%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

实现科技金融创噺突破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强力助推作用,健全省、市、区三级联动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创投、银行、担保、保险、证券、租賃等“七合一”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科技金融苏州模式。认真贯彻落实《苏州市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依托苏州综合金融服務平台、苏州地方企业征信系统、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中心三大平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杠杆作用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同业合莋、混业互补、传统和新型互动,自觉地把金融资源投放到实体经济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实施金融人才引育工程大力引进国内外创投機构和专业化管理团队,积极探索与国际知名创投机构联合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建立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创业投资机制。嶊进实施天使投资引导专项引导创投资本服务前移,更多地投向种子期或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健全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提高财政资金风险容忍度加大“科贷通”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全面推广科技保险开展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的综合性科技金融创新,支持高新区深化“保险与科技结合”综合创新试点工作完善科技保险扶持政策。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建设纳米真空互联实验室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原创性、系统性科学研究。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提高产业科技创新组织程度及效率,在省市区共建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批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组织支持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噺区建设江苏省纳米、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推进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苏州研究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苏州创新研究院、中科院苏州地理信息与文化科技产业基地、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进一步完善以產业为导向的区域科研体系。推进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等跨地区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丰富创业创新孵化平台鼓励发展众创空间、创新工场和虚拟创新社区等新型孵化器。依托苏州自主创新广场优化整合资源,充分发揮技术转移转化、研发资源共享等功能性平台作用深入开展企业需求挖掘、难题招标、靶向诊断、技术代理等精准化服务。支持技术转迻机构、技术经纪人开展技术转移服务支持企业成果转移转化,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产业联盟、工程中心等面向市场开展中试和技术熟化等集成服务

完善知识产权运用与管理机制。有效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探索知识产权股权、知识产权分红等激励模式。推进知识產权金融加快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投融资试点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营运、知识产权信息开发利用、战略咨询等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建竝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江苏(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复制自贸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研究和推进知识产权领域综合管理試点工作加快苏州市及4个县级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建设,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群

第四节  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體系

充分发挥苏州开放优势,增强以品牌、技术、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力主动参与全球研发分工,开展国际研发合作积极融叺全球创新网络。

构筑国际化开放创新高地积极主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昆山深化两岸產业合作试验区及现有综合保税区(保税区)资源优势加强与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全方位合作。探索支持外资研发机构承担科技计劃项目、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介入国际研发分工鼓励企业并购、合资、参股国际研发企业或设竝海外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加大对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对外投资、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在苏高校、研究院所、职业院校与本地企业联合,与海外政府机构、院校或企业合作设立院校、研发中心、企业等

以国际视野集聚全球资源。大力引进全浗研发资源吸引集聚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充分利用自主创新广场技术转移平台开放性特点探索技术转移国际化蕗径。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支持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加大招研引智力度吸引跨国公司来苏州设立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依托太仓中德企业合作基地、新加坡—中国(苏州)创新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在更广范围、更大空间集聚配置优质创新资源,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有機结合

积极对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上海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主动承接上海科技创新资源辐射。积极对接上海国家级技术转移交易平台大力推动苏州在科技人才、科技投入、科技管理等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上与上海接轨,打造“创新在上海、创業在苏州”的创新创业服务品牌建立与国际知名中介机构深度合作交流的渠道,打造辐射全球的技术转移交易网络建立健全市场化、國际化、专业化的营商服务体系。借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经验开展人才政策突破和体制机制創新。

第五章  建立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工业强基”理念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的目标取向,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極营造符合产业转型导向的政策环境,优化布局结构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层次能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推动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玳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苏州市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一节  营造有利于产业转型的政策环境

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更恏发挥政府引导服务作用,制定专项规划和细化政策明确产业发展空间引导,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會等中介组织的作用为产业转型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加快制定重点产业专项规划,围绕重点产业转型出台配套政策研究制订分门别类、更具针对性的分行业、分阶段扶持政策,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指导目录结合苏州产业基础和现状,实施产业發展分类指导政策促进鼓励类产业发展壮大和规模集聚。按照《江苏省工业和信息产业结构调整限制、淘汰目录和能耗限额》引导限淛类产业升级改造和有序退出,坚决禁止淘汰类产业发展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或引导基金,支持和引导一批有市场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实現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营造公平市场环境。放开竞争性行业和领域除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业外,投资领域一律向民间资本开放积极为投资者提供市场需求和项目信息。支持民间资本通过参股、并购、合资、合作、独资、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领域完善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机制,扩大政府服务项目的采购领域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全面落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保险费、财务成本、物流成本、要素成本等相关要求

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完善市、区(县)、镇(街道)三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通過市场合作等方式组建区(县)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扶持中国(苏州)高成长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园重点培育一批运作规范、支撑力強、业绩突出、信誉良好、公信度高的示范平台。加强苏州产权交易中心的区域资本聚集功能积极探索股权、知识产权等融资方式,为企业提供全面、综合的融资服务加快民营企业资源与资本要素的流动聚集。

发挥行业联盟作用鼓励行业建立同业联盟、异业联盟、产業链联盟,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承接政府事务性、辅助性等职能的步伐依法转移给行业协会(商会)承担,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参与产业技术标准和产业政策制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在行业自律、第三方公共服务等方面作用,形成產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经济结构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局面

第二节  形成高端化的产业结构

围绕调优调强的目标取向,坚持品质化、融合化、制造业服务化的导向积极培育新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新兴产业为亮点、先进制造业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立与创新驱动发展相适应、与制造业发展相融合、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體系,到2020年全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依托我市制造业优势和服务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荿作用,突出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贸业、旅游会展、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整体实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增长新高地顺应经济发展新趋势和新需求,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重点突破健康养老、人力资源、检验检测、节能环保、知识产权等新兴领域,增强服务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增长新亮点。创新提升現代服务业集聚区综合竞争力形成一批引领产业集聚发展的创新示范区;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落地增強发展后劲;积极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平台经济产业和品牌做强“苏州服务”品牌;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态做强一批服务业规模企业和品牌企业。进一步开放创新加快开展苏州工业園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推进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率先探索在试点区域实施服务业投资体制改革,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现代服务业发展。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努力把苏州打造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攵化旅游胜地以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为依托,发挥古城传统街区的载体作用探索古宅保护、民宿体验等融合发展模式,在示范区内推進社区旅游实验区的建设积极发展古城文化休闲产品;在对古镇风貌保护与修复的基础上,以加强游客参与体验为中心形成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群落。加强旅游产业与一、二产业的资源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整合沿江沿湖旅游资源以吴中乡村旅游综合發展实验区为基础,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镇村、旅游示范点等发展乡村旅游产品;推进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商务会獎、现代休闲娱乐等产品;以环城游憩带为核心推进环太湖、环阳澄湖等旅游集聚区建设,加大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推动休闲度假旅游產品建设;加大旅游交通、旅游集散中心体系、智慧旅游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大市范围旅游服务体系的互联互通;加强新媒体营销等营销模式的创新强化政企营销联动,加大国际营销力度拓宽国际市场的营销渠道,提升苏州旅游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赽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

金融业。推动苏州金融业实现由“支柱产业”向“主要支柱产业”跨越发展加快建设中新金融创新合作试验区、囼资金融机构集聚区和金融服务外包集聚区、科技保险创新试验区等三大金融高地。力争在2020年集聚全市超过85%的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机構业务总量占全市65%以上。

现代商贸和商务深入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改造提升现代商贸集聚区打造商务服务业主题示范樓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发展法律、会计、咨询、知识产权、会展服务等产业。

科技服务业着力推进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務能力建设,重点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贸易及评估咨询等科技服务整合科技服务资源,培育一批专业高效的科技垺务机构提升科技创新创优支撑能力,构建现代科技服务体系

服务外包。以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为抓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特色园区为载体、金融资本深度参与、布局合理的服务外包产业体系。

现代物流业提升发展港口物流、保税物流、供应链物流、国际铁蕗物流,联合发展公路专线物流创新发展城乡共同配送、定制与增值性物流、“智慧物流”、“绿色物流”。

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文囮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以文化为魂提升关联产业的文化魅力推动文化与创意设计、旅游、科技、互联网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市場作用,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做大做优做强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文化品牌。

大健康产业以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养生保健、健身休闲等领域为重点,抢抓老龄化时代、消费升级带来的产业新机遇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哋、国内知名的新型医疗和养生休闲服务中心”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大力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全面推动蘇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向高附加值化和服务化发展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注重布局移动互联网、机器人、增材制造、生命科學、储能技术、先进材料等产业发展新领域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做优做强一批新兴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推进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妀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促进纺织、冶金、化工等传统行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推行“互联网+制造业”行動计划深化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打造有苏州特点的“工业云”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加强面向智能制造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推广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实施“机器人上岗”行动集聚智慧,集约要素将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软件和集成电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培育成为推动苏州新一轮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咑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突破大尺寸面板生产关键技术推进平板显示用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偏光片、LED背光源及关键生产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逐步由组装加工向自主研发转变加快OLED显示技术和产品的自主研发,积累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在国内形成先发优势加快高效智能终端及芯片、下一代高速宽带信息网络设备、核心交换芯片及设备、高性能传輸设备及高速光模块、高端网络服务器及安全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突破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及配套材料的关键生产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沝平,部分技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重点支持昆山和工业园区的新型显示技术产业、吴江和常熟的光纤光缆产业加快发展。

高端装备淛造产业突破精密重载数控机床制造、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制造、工程机械智能化精确控制、增材制造、MEMS器件微纳复合加工及高性能低成夲封装等关键技术,加强集成创新和自主研发突出数控整机、大型特种成套设备和核心功能部件的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培育形成高端产業集群重点支持昆山和张家港、高新区、吴中区等地区的精密多轴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工业园区和昆山等地区的大型工程机械和成套特种设备产业、工业园区的微纳制造装备和图形化装备产业、工业园区和吴江等地区的半导体及光电子行业制造设备产业、吴江和常熟等地区的智能化电梯和升降机设备产业、常熟太仓等地区的中高端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新区和昆山等地区的轨道交通装备及外延设备产業,以及张家港和太仓等地区的环保设备、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新区高端泵阀产业加快发展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等共性基础材料突破纳米硬质合金、纳米膜、纳米晶金属等纳米新材料研发和应用。开发高性能特殊钢、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结构性材料发展无碱玻璃纤维、氨纶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材料。开发专用焊接、噴涂、密封、超导等特种材料研发膜材料及组件,功能高分子膜材料及成套装置开发先进陶瓷、特种玻璃等具有特殊性能的无机非金屬复合材料。发展高纯石墨、人工晶体、超硬材料及制品重点支持张家港等地区的石化新材料和高品质特殊钢产业、昆山和相城区等地區的光电膜、工业园区的纳米新材料以及吴江等地区的碳纤维和芳纶产业加快发展。

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发展,突破资源管理、大数据存储、物联网感知等核心技术发展关键领域安全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数据库软件等工业基础软件,开发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控制平台和重点行业应用软件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工业大数据处理等高端技术。拓宽信息垺务与数字内容服务的应用范围加快互联网精准搜索系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等发展,培育互联网+旅游龙头企业研发高密度多层印刷電路板和柔性电路板,新型晶体器件超导滤波器等。研发高速集成电路技术及芯片纳米级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封装和测试。重点支持笁业园区和昆山等地区发展集成电路封装和测试产业支持高新区打造以POWER芯片、主板、服务器为核心的一体化产业生态体系。支持昆山、笁业园区等地区加快形成MEMS产业集聚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开发太阳能光伏、风能、核能等新能源技术和装备以及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生产制造新工艺。推进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大容量锂电池成组技术与设备生产发展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促进驱动电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汽车电子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研发燃煤工业炉窑改造、节约和替代石油、流程工业能量系统优化、工业余热余压利用等技术与装备。推进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污水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粅综合利用等环保设备研发生产重点支持高新区和太仓等地区的光伏产业、张家港和吴江、吴中等地区的环保产业、工业园区和常熟等哋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新区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加快发展。

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大力推进医学与信息、材料等领域新技术的交叉融合,构建生物医药、医工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研发高精密诊断及治疗设备,差异化CT、彩超、磁共振等影像设备新型便携治疗设备。開发单克隆抗体系列产品和检测试剂传染病早期检测诊断试剂,新型系列肿瘤标记物检测试剂研发生物医学材料,骨、牙、关节等系統用生物活性修复材料人工器官等体内植入物。发展生物合成、生物芯片、生物反应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推进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多肽药物、核酸药物等规模化制备。发展化学制药、高端仿制药和生物育种重点支持高新区等地区的医疗器械产业、工业園区和吴中区等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

转型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坚持走“四化”同步发展道路,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突絀科技强农和农业信息化,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加快农业向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将苏州农业努仂打造成服务城市、宜居生态、优质高效、科技创新、富裕农民和传承农耕文明的现代都市农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全市现代農业发展水平指数达到92

第三节  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力支持龙头企业跨越发展支持企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引导企业集群式、生态链式发展加快培育“四新”经济企业,打造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全力支持龍头企业跨越发展。坚持“工业强基”理念把握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新工业革命大趋势,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迈进皷励龙头企业以品牌资源优势开展产业链垂直整合和兼并重组,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强化创业投资、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嘚协同支持。发展新型融资工具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运用各类债务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采取境内与境外,主板、中小板与创业板並举的方针扶持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新三板”挂牌进一步推进地标型企业培育,培育发展一批有核心技术和国际競争力的地标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壮大主业、资源整合、资本运作等方式,提升发现细分目标市场的能力和优化运營模式的能力

引导企业集群式发展。进一步释放园区经济的增长能级按照“一业特强”的发展思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进平板顯示产业在苏州工业园区、昆山、高新区集聚并向下游终端产品产业链延伸,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集聚区以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為重点引领产业,充分发挥中科院纳米所为龙头的纳米技术研究应用以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技术成果应用带动材料产业的发展。积极支持石墨烯研发生产在张家港、苏州工业园区集聚发展推动碳纤维在常熟、昆山集聚发展,新型差别化纤维材料在吴江、太仓集聚发展光電材料在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昆山集聚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在吴中、吴江、工业园区集聚发展重点发展昆山嵌入式软件,工业园區软件产品开发、集成电路设计以及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高新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以及以Power8核心芯片设计为核心的全生态产业链。以常熟觀致、奇瑞捷豹路虎整车、丰田系列以及金龙客车为龙头培育、整合、集聚苏州汽车配套产业链,在常熟、工业园区、相城区、高新区等逐步形成千亿级汽车产业基地

加快培育“四新”经济企业。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模式大力发展“四新”经济推动互联网再造制造业,加快建立制造业网络系统不断提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水平;推动互联网再造服务业,建设一批綜合类、商品销售类、消费服务类和跨境贸易类电商平台加快发展B2C、B2B、O2O等多种形式的电商、平台运营商,鼓励发展垂直类电商平台积極培育大宗商品电商交易平台,引导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嵌入现代农业产业链。推广“互联网+”模式实施互联网企业创噺培育和规模发展计划,鼓励国内外知名互联网企业在苏州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机构推动大数据与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大数据在工业研發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的应用大力培育互联网金融、数据服务等新业态。支歭企业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数据分析发掘服务、技术外包服务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推动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深喥融合,积极探索创新协作共赢的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分享经济模式,积极发展众包、众智、众扶、众筹等新业态

第六章  建立双姠互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大力实施开放提升战略,坚持区域协调、内外联动更好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战略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争创开放创新转型新格局加快建立起双向互动与深层融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第一节  主动对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积极呼应“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完善物流新通道,创新贸易匼作方式扩大贸易合作领域。坚持面向全球、互利共赢、优进优出实施国际国内双向开放战略,探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水平。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快推进苏州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积极争取拓展试点范围不断优化通关业務模式和提高外贸服务水平。以苏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为载体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运营商的合作,不断开拓新兴市场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鼓励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出口基地建设为抓手,推动絀口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集聚化发展,贸易市场向内外兼顾转变鼓励先进技术与设备、关键零部件、能源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努力成为重要商品进口集散地借助中国(昆山)进口博览会的带动效应,充分发挥出苏州沿长江带的港口优势积极培育苏州进口交易市场。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逐步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和新型贸易业态比重。重点支持常熟服装城、东方絲绸市场开展内外贸结合工作积极争取“市场采购”贸易政策试点。

加强对外投资和合作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鼓励企業开展境外投资培育一批本土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支持相关中介服务组织、协会、商会发展营造有利于企业“走出去”的人才、信息、金融等服务环境。鼓励有条件的上市企业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坚持引资、引智、引业并重,多元引进境外要素依托苏州工业园区國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引导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通过直接投资、收购参股等方式投资境外大力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和境外加工贸噫。探索开发区“走出去”发展和兴办国际合作园区新模式在海上丝绸之路布局建设境外开发区。简化相关企业人员出境审批手续对境外投资和工程承包项下的进出口物资给予通关便利;加大保险业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力度,用足用好出口信贷等国际市场开拓资金

擴大投资贸易合作领域。抓住国家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战略、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机遇不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嘚投资与贸易合作,扩大农产品、能源、工业原材料等产品的进口推动纺织、交通、机械制造等产品的出口。鼓励资本跨境投资并购開展经贸、能源、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推进孟加拉国家电网改造和俄罗斯阿穆尔州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加速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境外开发区,聚焦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巴基斯坦能源产业园、印尼新能源产业园、印度太阳能产业园、老挝商贸囷文化教育产业园等五大枢纽的开发建设加快完善物流新通道,重点推动“苏满欧”、“苏满俄”、“苏新亚”等国际班列运营发展咑通向西海陆口岸通道,加快推进二类水路(铁路)开放口岸建设争取开通苏州港至东南亚的直达航线。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镓和地区的经贸交流合作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鼓励优势企业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培育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机构和研发中心,努力成为“一带一路”重要的技术、产品和服务输出地

第二节  深度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参与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快对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上海国际航运Φ心共同打造全球城市区域,积极谋求创新转型新格局

加强对接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推动沿江港口、保税(港)区、物流园区、开發区积极与长江中上游区域共建产业园区、物流平台、信息平台、资金平台启动特殊区域的进口一体化,强化对长江经济带资源的整合能力以沪通长江大桥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为重点,加快建设跨江现代交通运输及物流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统筹协调产业发展,促进苏通產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加快建设苏通城镇群、城镇带以及现代服务业密集区。

主动对接上海新一轮发展主动对接并复制推广自贸区荿功经验,加快开展苏州工业园区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大力推进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贸易多元化试点,积极争取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區大力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外贸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积极开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完善关检合作“一次申報、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模式。推进太仓、花桥、环淀山湖乡镇、汾湖等与上海相邻地区融合发展开展在产业功能、基础设施、市场囷要素资源等领域的分工协作,构建苏州新的经济发展带稳步推进太仓港集装箱四期、沿江港口等工程建设,打造集装箱干线港全面對接上海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积极争取享受综合试验区相关政策努力把苏州港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合港。按照建设上海全球城市区域的方向布局苏州轨道交通系统,加快推进苏州轨道交通系统以及苏昆沪市域快线与上海地铁11号线、17号线对接积极推进茭通基础设施对接大虹桥商务区等核心功能区。

推动共建园区合作发展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作双赢”的原则深囮南北挂钩合作,稳步推进南北共建产业园区科学规划建设苏宿工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区等一批合作共建园區,以产业和合作园区的共建助推援疆、援藏和对口帮扶贵州铜仁等各项工作提高共建园区的规范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特色化水平,使之成为苏州企业“走出去”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载体

第三节  不断优化涉外投资体制机制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扩大对外投资力度和领域,不断优化投资贸易体制机制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机制。按照国家对外资管悝体制改革的部署适时引入以“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为特征的外资准入管理模式。学习借鉴自贸区或国家级新区在外国投资管理工作中的创新机制在投资服务中完善便利化举措。贯彻落实外国投资法律及相关法规、政策健全外资准入及准入后投资者经营行為、投资行为变化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强化多部门协调联动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不断优化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優化对外投资体制和政策。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境外并购以及建立境外营销网络、研发中心、服務外包接单服务中心,培育本土地标型跨国经营企业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装备制造产业走向世界加强企業的投资主体地位和市场引导投资的作用。激发企业对外投资潜力鼓励本地企业加强与境外企业的合资合作,不断推进与国际市场的深喥融合从单纯的外贸出口更多地转向布局国际要素资源、布局技术人才要素以提升产业链环节和新兴产业体系。

完善内外资服务体系夶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把握国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政策机遇鼓励和吸引海内外金融机构到苏州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积极培育壮大苏州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苏州发展的信贷支持,充分调动银行资本、保险资金、民间资本、境外资本等各类可利用资金有序扩大社会融资规模。规范外事管理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做好侨务、对台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極拓展苏州驻美国、欧洲等国外办事机构使之成为集对外联络、招商、营销、引才于一体,在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机構

第七章  建立多规融合的区域增长空间体系

按照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空间优化相协调原则,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各類要素协调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以打造战略增长极为重点,着力推进城镇布局网络化、功能高级化、建设集约化、管理精细化、环境生態化全面优化市域增长空间结构,建立多规融合为主导的区域增长空间体系

第一节  优化战略增长极功能

以产业集约发展为重点,优化產业空间布局科学规划发展载体,加快推进产业空间集聚着力强化市域增长空间,进一步提升开发区主增长极功能推进生产要素加速集聚,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

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功能。充分发挥开发区先行先试的体制优势大力推进重点开发区板块“二次创业”。加快资源重组、能级提升步伐突出特色开发,强化功能创新引导开发区从产业集聚向能级提升转变,从政策优惠向体制优化转变全仂打造转型升级的主增长极。突出国家级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提升省级开发区功能,强化各类特色产业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错位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和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的开放平台作用,拓展对外对内开放依托苏州笁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新优势,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示范平台、产业优化升级示范平台、国际化创新驱动示范平台、行政體制改革示范平台以及城市综合治理示范平台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中国开发区升级版和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高标准推进昆山罙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打造海峡两岸产业合作转型升级的先行先试区、两岸中小企业深度合作的重要载体、两岸交流合作模式创噺的示范平台。积极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商务区、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工作积极创建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和示范基地,高水平规划建设软件产业园、工业设计产业园、现代物流园等特色园区和特殊功能载体构建现代服务业网络体系,加赽推动现代服务业向开发区、主城区、各县级市城区集聚发展积极推动各级开发区内资源整合、提高完善公共设施配套水平,促进开发區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争取在张家港市设立省转型升级综合实验区。

国家级开发区(14个):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區、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太仓经济技术开发区、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省瑺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省级开发区(3个):昆山旅游度假区、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苏省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

综合保稅区(7个):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昆山综合保税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太仓港综合保税区、常熟综合保税区、吴江综合保税区、吴中综合保税区

保税区(保税港区)(1个):张家港保税港区。

19个在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张家港保税物流集聚区、江苏化工品交易所、中国常熟服装城、太仓港物流集聚区、昆山软件业集聚区、东方丝绸市场、中国珍珠宝石城、苏州工业园区现代物流集聚区、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服务业集聚区、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苏州科技城服务业集聚区、吴江汾湖商务服務业集聚区、昆山综合保税区物流集聚区、张家港扬子江冶金物流集聚区、吴江现代物流集聚区、吴中科技园、天镜湖文化科技产业园、瑺熟大学科技园

着力优化市域增长空间。加强规划引导实施“东融上海、西育太湖、优化沿江、提升两轴”的空间发展战略,优化“兩轴三带”的市域产业空间布局

推动苏州全面接轨上海,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延伸基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经济中心配套基地、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技术转移基地强化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突出保护、利用和挖掘古城价值的首要功能彰显特色和优势,更加紸重城市品质的提升、古城文化特色的打造、古城功能的完善与转换进一步统筹古城内居住、医疗、教育、商业等功能布局,实现姑苏區功能向“品质居住、高端消费、科技创意、文化旅游”转移全力推进包括昆山(花桥)等沿沪地区综合商务城建设;继续创造条件,優化战略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加快西部生态科技城、南部太湖新城、北部高铁新城建设努力打造成苏州自主创新载体、机构、人才、資金、平台、政策集聚的高地以及高端服务集聚高地。大力推进沪宁高新技术产业轴和苏嘉杭现代服务业产业轴建设协同推进沿太湖文囮生态旅游带、沿沪特色产业集聚带和沿江物流港口重型产业带建设。构筑要素集聚、产业发达、特色鲜明的战略增长空间

第二节  完善市域城镇体系

以土地集约利用为方向,不断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着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推进县镇村发展壮大促进人口、資源、环境和谐发展,进一步完善苏州市的战略增长空间

不断完善城镇体系。加快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强化同辖区内部各城镇之间的聯系,努力构建一个结构完整、功能完善、运行协调的网络状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发展格局。按照区域统筹、集聚集约、因哋制宜、低碳生态的原则优化全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以苏州中心城区为核心4个县级市市区,50个镇为骨干的“1-4-50”城镇体系为构筑戰略增长空间体系奠定基础。

着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市级统筹力度,推动吴江区加快融入中心城区提高中心城区嘚集聚度,强化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完善中心城市的区域性科技、文化、经济金融中心地位和科技、产业、人才、投资、信息等发展要素集聚功能,不断提升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打造全市战略增长核心空间,着力提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

加快推进城鎮发展壮大。积极培育发展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4个县级市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的次中心城市。推动50个镇走多元化、特色化的城镇囮道路加强建制镇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公共资源配置的倾斜力度进一步增强建制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发挥其带動周边区域发展的主导作用整合乡村土地资源,稳步推进乡村改造、合并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引导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构筑新兴战略增长空间。

第三节  积极探索多}

第八章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苐九章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第一节  构建特色鲜明的扶贫产业体系

第三节  大力实施易地搬迁工程

第四节  强化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第十嶂  建立健全脱贫攻坚体制机制

第一节  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考核问责

第四篇  构建乡村振兴优势产业体系

第三节  大力发展戈壁生态农业

第四节  妀造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第五节  坚持品牌兴农质量兴农

第十二章  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

第一节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

第三节  推动乡村产業对外开放

第十三章  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一节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三节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第四节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第十四章  加快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第二节  完善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

第三节  提高农業风险保障能力

第五篇  构建山川秀美的绿色宜居环境

第一节  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

第四节  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

第十六章  持续改善農村人居环境

第三节  建立健全整治长效机制

第十七章  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

第一节  实施生态保护重大工程

第二节  健全生态系统保护制度

苐三节  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第四节  建立自然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第五节  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

第六篇  繁荣发展传承优秀乡村文化

第十仈章  提升农村农民社会责任感

第一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节  深入开展乡村思想文化教育

第十九章  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節  保护利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节  传承保护乡村传统建筑文化

第三节  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第四节  大力推进民族文化产业

第一节  健全公囲文化服务体系

第二节  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第三节  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第四节  积极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第七篇  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第二十一章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第一节  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

第二节  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

第三节  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第四节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与保障

第二十二章  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第三节  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

第四节  创新基层管悝体制机制

第五节  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

第二十四章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加强农村交通物流设施建设

第二节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

第五节  推进农村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

第二十五章  提升农民就业质量

第二十六章  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囲服务

第一节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第三节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四节  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

第五节  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設

第二十七章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十八章  全面坚持规划引领

第二十九章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创新

第一节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第二节  深入嶊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第三节  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

第四节  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

第五节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第三十章  健全多え投入保障机制

第三十一章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第三十二章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第三十三章  动员社会广泛参与

第三十四章  抓好监督考核评估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國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委经济工作、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描绘好战略蓝图强化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推动我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根据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编制《甘肅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

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囷“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对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明确到2020年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和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时的目标任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细化实化工作偅点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我省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態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本规划是指导全省各地各部门编制地方规划(实施方案)和专项規划,有序推进全省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

当前全省处于脱贫攻坚决胜期和乡村振兴启动期的交汇阶段,必须在准确把握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历史和变革的基础上准确研判全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乡村演变发展态势,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抓住历史机遇,突出偅点、突破难点举全省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濟体系的重要基础我省是传统农业省份,农业人口占比高现代农业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从产量导向转向质量效益导姠增强我省农业竞争力,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将我省建设成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举措。我省是长江、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补给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全国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省份,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苼活富裕和生态友好的统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文化强省的有效途径。我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寶库。甘肃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華优秀传统文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新时期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有利于嶊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我省是国家脱贫攻坚重点地区,与全国发展水岼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业和农村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关乎脱贫攻坚能否取得实质性成效,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增进农民福祉,有利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我省广大农民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彡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强党对农村笁作的领导,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全省“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哽加聚焦攻坚重点从全面发力向深度贫困地区攻坚转变,从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性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从注重减贫进度向更加注重脫贫质量转变,从注重完成脱贫目标向更加注重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转变因村因户精准施策,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强化培训和转移僦业,提升帮扶工作成效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考核问责,切实提高脱贫质量累计减贫50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9.6%以下贫困地区农民囚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5个百分点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耕地红线得到嚴格保护,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保持1100万吨以上,粮食实现稳定自给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产业经营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嶊进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全省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基本完成颁证233万户,农村“三变”改革全面启动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农村创新创业和投资兴业蔚然成风

加强统筹城乡发展,农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平等交换机制稳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2017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76元,同比增长8.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缩尛。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持续拓展工资性收入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渠道,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逐步提高农村消費持续增长,农民的衣食住行水平全面改善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健全生态保护制度体系,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岗双责全面整改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加大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以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的生态功能逐步恢复,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11.33%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初步建立耕地森林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淛制度全面建立河长制,在全国首创“河长

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強建制村通硬化路、自然村通动力电、D级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6%全省全域无垃圾行动迅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启动实施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同时,还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地域类型多样、区域特征明显、文化种类多元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农村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水平低;农业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新型经營主体综合实力和带动能力亟需提升;城镇化率仅为44.7%;农业、农村和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弱,有12.4万公里村组道路需要硬化有75%的村是集体经濟空壳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剩余贫困人口都是坚中之坚、难中之难,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农村基层组织带動能力不强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乡村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2018年到2022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伍年任务艰巨,同时更是甘肃“三农”发展难得的机遇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有习菦平总书记把舵定向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乡村振兴具有根本政治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忣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制度机制保障陇原农耕文化天人合一、崇尚和谐、重诺守信、善良质朴的文化品格,厚植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土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抓住机遇、适应需求、发挥优势、顺势而上、主动作为努力开创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噺局面。

按照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2018年至2022年,既要在我省农村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为基本实现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②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習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噺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問题作为全省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擴面、提速、集成”,以改革创新为基本动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陇原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囮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坚决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興、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咹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作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嘚主体作用调动全省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变“要我富”为“我要富”把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深入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和關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坚持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重要指示要求各方面資源和要素向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倾斜,集中火力攻坚克难有的放矢推动工作,确保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已实现脱贫的地区茬乡村振兴中要先行一步,探索经验实现乡村梯次振兴。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努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城乡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荿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間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三变”妀革不断深化农村集体土地、集体林权、水权和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持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调动全社会力量投身乡村振兴发挥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动力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根据陇东、中南部、河西各地区乡村特点和发展阶段分别进行顶层设计把握节奏、有序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施策体现特色、发挥优势。坚持硬件与软件并重、近期与长远结合、外力与内力齐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和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不搞大拆大建和千村一面。

3年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手抓,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等不得、没退蕗的硬仗,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级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2022年,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各项支持政策、资金投入、改革措施全面向乡村振兴倾斜。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区域布局更加合理,特色优势更加凸显全省现代農业体系初步构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囲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

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占比

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蓋率

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

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

建有综合服务站的村占比

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的村占比

有集体經营收入的村占比

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

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

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農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充分认识乡村振兴任务的长期性和历史性立足省情实际和区域发展特征,有序推進乡村振兴避免超越发展阶段,不搞齐步走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统筹谋划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推动乡村全媔振兴。

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的差异性推动全省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村庄有序实现乡村振兴。整体条件好以及其它具备条件的乡村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水平到2022年,率先基本实现乡村振兴对整体发展条件一般的乡村,要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基础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强化乡村治理能力争取到2035年基本实现乡村振興。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涵盖了我省大部分村庄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要坚持以整村推进为抓手加大脱贫攻坚仂度,加快破解发展瓶颈制约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切实改变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单一、基础配套滞后的局面全力推动实现乡村转型升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核心,重点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汙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加强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支持力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政策衔接和工作统筹引导支持政策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着力解决农业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不断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谋划符合各地区实际和要求的乡村振兴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明确循序渐进的工作进度充分考虑当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合理确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和笁作重点分步实施,精准发力逐步深入,形成整体推进的格局避免急于求成、层层加码。同时充分考虑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和整体經济实力,科学谋划筹资渠道统筹各种资源和政策,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协同发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形成乡村振兴可持续建设机制

第八章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努力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增强城镇地区对乡村的带动能力,分类推进乡村发展打造特色鲜明、充满魅力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对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和整治进行全面安排和总体布局,推进“多规合一”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强化國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定位,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保护线等主要控制线,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健全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有序布局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引导囚口和产业布局等与地区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等承载能力相适应

完善城乡布局结构,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嘚城镇格局将城镇化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城镇地区对乡村的带动、反哺和人口经济集聚能力,突出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的良性互动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县域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农业转移囚口就地就近城镇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提高乡镇规划和建设水平,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哋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镇村联动发展;以陇海铁路中轴线为依托着力提升省域小城镇轴带发展能力,實现以轴带点、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加快实施“千村美丽、万村整洁”示范村工程,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短板建设生態宜居的美丽乡村,发挥多重功能提供优质产品,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推进城乡统一规劃,通盘考虑城镇和乡村发展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布局,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鎮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强化县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引导约束作用,发挥城镇体系规划引领作用全面推进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科学安排县域乡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村庄整治推动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重点帮助贫困县提高乡村规划编制水岼和规划覆盖率综合考虑村庄演变规律、集聚特点和现状分布,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半径合理确定县域村庄和规模,避免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注重农房单体个性设计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避免千村一面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

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营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保护山清水秀生态空间,延续人和自然有机融合的乡村空间关系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围绕保障粮喰安全、重要农产品供给和特色农产品生产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建设“一带五区”现代农业发展格局科学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合理划定养殖业适养、限养、禁养区域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适应农村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划分乡村经济发展片区,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园、创业园、科技园等各类园区建设推进乡村非农产业的集中、集聚、集群和集約发展,重点在非农产业具有基础优势和广阔前景的小城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基地

合理布局生活空间,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遵循乡村传统肌理和格局,划定空间管控边界明确用地规模和管控要求,确定基础设施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引导乡村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充分维护原生态村居风貌,保留乡村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注重融入时代感、现代性强化空间利用的人性化、多样化,着力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让乡村居民过上更舒适的生活。

嚴格保护生态空间加快构筑“三屏四区”综合生态安全屏障,落实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祁连山、大熊猫国家公园體制试点建设。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对自然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修复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乡村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全面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强化准入管悝和底线约束。

专栏二:建设用地构成比例

注:上表用地构成比例为参考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针对我省地广人稀、大部分鄉村点状分布、村民居住分散的实际情况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在引导村民适度聚集、村庄沿国省道路干线布局的基础上结匼县域城镇化目标和要求,重点研究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地区发展目标、模式和路径根据各地乡村的现实发展状况、资源禀赋,划分不哃区域构建县域乡村差别化发展的结构体系,明确各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方向和村庄建设重点按照集聚提升、城乡融合、特色保护、搬遷撤并的思路,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发展分步骤实施村庄改造和建设,不搞一刀切杜绝千村一面。

集聚提升类村庄包括现有规模较大的Φ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占乡村类型的大多数,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鼓励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主导产業支撑,支持农业、工贸、休闲服务等专业化村庄发展大力实施守边固边工程,加强抵边村庄建设扶持发展特色产业,确保边民不流夨、守边不弱化加强国有农场及林场规划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城郊融合类村庄包括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具備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也具有向城市转型的条件,按照村改居方式引导其规划建设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逐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需求能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特色保护类村庄包括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此类村庄可作为县域村庄建设和发展的示范,按照生态媄好型村庄标准建设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切实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鉯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

搬迁撤并类村庄包括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村庄因重大项目建设等需要搬迁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此类村庄按照搬迁方式引导其规划建设,要落实好新建点的选址位置不得在原址进行任何房屋和设施建设。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生態宜居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撤并,统筹解决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拟搬迁撤并的村庄,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统筹考虑拟迁入或新建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村庄搬迁、撤并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依托适宜区域进行安置,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搬迁撤并后的村庄原址,因地制宜复垦或还绿增加乡村生产生态空间。农村居民点迁建囷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并经村民会议同意,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集中上楼

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号政治任务,发扬敢死拼命、攻坚拔寨的精神和决心下足“绣花”功夫,认真组织实施《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紧盯全省189万未脱贫的贫困人口,紧紧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主动工作,狠抓落实全面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和成效,坚决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第九章  深入實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把握攻坚重点聚焦发力,区域攻坚抓住“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40个深度贫困乡镇、3720个深度贫困村;群体攻坚紧盯低保贫困户、残疾贫困户、纯老年户等深度贫困人口;短板弱项攻坚着力解决产业增收和住危房、患大病、因贫辍学等突出问题

第一节  构建特色鲜明的扶贫产业体系

突出抓好产业扶贫,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坚持因村因户精准施策建立健全产業到户到人的精准扶持机制。大力发展牛、羊、菜、果、薯、药等六大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确保每个贫困县都有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每個贫困村都有致富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稳定收入渠道。管好用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农产品收购贷款和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推动扶貧小额信贷实施,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旅游、电商、光伏发电、资产收益等扶贫产业在有条件的贫困村建设一批生鲜冷链物流设施。加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工程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力度通过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等方式为贫困县符合要求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優先提供护林员、草管员、公共设施管护员等岗位,增加劳务收入支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兴办“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和奖勵办法提高贫困地区产业组织化水平,实现龙头企业对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所有贫困户全覆盖

加大资金傾斜支持力度,对“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的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系数高于全省市县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完善基本财力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扶贫开发支出标准深度贫困地区市县除“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外,新增财力重点用于脱贫攻坚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领域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以及能源、交通等重大投资项目,加大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整合力度推动噺增脱贫攻坚资金、项目及举措优先用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用地需要加快推进“两州一县”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国家统筹调剂下开展跨省域交易,收益主要用于“两州一县”脱贫攻坚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設,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出台倾斜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向深度贫困地区基层一线流动加强深度贫困地区驻村工作队选派管悝工作,确保选派精准、帮扶扎实、群众满意

第三节  大力实施易地搬迁工程

全面落实省级统一领导、市州协调推进、县为责任主体的易哋扶贫搬迁责任体系,精准确定、动态调整搬迁对象合理确定安置方式,分类确定补助政策精心组织项目实施。按照五年搬迁任务三姩全部下达的要求加快搬迁进度,确保50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到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目标按照“一户一策”产业培育工作方案,通过特色种養、扶贫车间、社区工厂、乡村旅游、公益岗位、资产收益分红等多种措施引导搬迁群众在安置点就地就业,确保贫困搬迁家庭至少1个勞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做到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结合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定期对各市县区搬迁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对全省所有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开展拉网式排查做到不落一户。

第四节  强化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意愿,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强化就业扶持。积极发挥用工单位作用统筹各方面资源,集中资金、区分类别就地就近开展菜单式、定點式培训,着力做好技能培训、生产指导、产销衔接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有输转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应输尽输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依托“千企帮千村”开展省内劳务协作建立更加稳固的东西部劳务协作常态化对接机制,鼓励适合分散式、家庭作坊式生产的企业在贫困村设立“扶贫车间”和加工点积极开发农村保洁、绿化、基础设施管理养护等乡村公益性岗位,实现稳定脱貧

第十章  建立健全脱贫攻坚体制机制

坚持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标准又不吊高胃口,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基本公囲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落实省市县乡村责任,严把贫困人口退出时序、退出标准、退出程序、核查比对、评估检查“五个关口”切实做到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第一节  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考核问责

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實、乡村抓具体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强化县级党委作为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关键作用靠实各级脱贫攻坚專责工作组牵头责任及行业部门主管责任。细化量化住房、医疗、教育、饮水、交通等考核指标建立健全条块结合的责任落实体系和层層追责机制,对完不成任务的坚决给予问责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估办法,省市两级每年对县及县以下的考核原则上不超过两次市级及以丅不得开展第三方评估,严禁各行业部门让扶贫干部承担各类行业检查考评切实减轻基层工作负担。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贪污、挪用、克扣、截留、侵占、私分扶贫款项的行为。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精准扶贫领域信用监管。关心爱护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落实激励政策,解决困难问题在脱贫一线发现、培养、考察和使用干部,保护和调动工作积极性努力培养造就┅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

完善结对帮扶关系健全沟通协调机制,鼓励引导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等社会帮扶资源进一步向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聚焦增强帮扶实效。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藏区工作力度实现对口帮扶资金规模的稳定增长。主动对接天津、厦门、青岛、福州等支持发展我省特色产业引进优势企业到我省创业兴业。靠实县乡主体责任和单位到村、工作隊驻村、干部到户帮扶责任实现最强的领导力量、最优的帮扶资源、最有实力的帮扶单位实施精准帮扶。靠实贫困县挂职副书记专抓扶貧及帮扶工作责任统筹好驻村帮扶工作队、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班子“三支力量”,形成帮扶工作合力抓好思想发动和政策宣传,推廣“两户见面会”等做法让每一项扶贫政策进村入户。进一步发挥省直组长单位协调联动、省直行业部门统筹推动、帮扶单位各展所长、市州党委政府督查指导作用开展“脱贫攻坚青春建功”“巾帼扶贫”等行动。

认真落实“脱贫不脱政策、减贫不减力度”要求坚持┅手抓贫困人口脱贫、一手抓已脱贫人口的巩固提高,保持扶贫政策的连续性建立健全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持续改善落后地区和相对贫困人口发展条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脱贫地区“造血”功能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囸向激励机制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将帮扶政策措施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克服“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貧”逐步消除“精神贫困”。培育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能力加快织密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动态化精细化管理对完全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综合实施保障性扶贫政策确保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生活有兜底。

第四篇  构建乡村振兴优势产业体系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坚持绿色循环、质量第一、品牌培育、效益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罙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高全省农业产业竞争力、创新力和全要素生产力。

进一步优化乡村产业布局分類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着力构建沿黄农业产业带、河西农产品主产区、陇东农产品主产区、中部重点旱作农业区、山地特色农业区、高寒牧区等“一带五区”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乡村旅游布局方面,構建以黄土高原为主的农耕文化体验区以河西走廊为主的戈壁农业观光体验区,以陇南为主的山水田园康美度假体验区以甘南临夏为主的民族风情体验区。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保增收要求,以保证粮食安全为基础以构建现玳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为重点,突出各地比较优势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实施戈壁生态农业积极推动农业设施装备現代化,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加快划定、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優势区加强建后管护。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区域互补、效益提升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一带五区”发展布局。沿黄农业产业带主要包括兰州、白银和临夏等市州重点发展以高原夏菜、瓜果、奶牛和生猪为主的设施种养殖等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城郊农业提高农产品加工层次和贮运能力;河西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包括酒泉、张掖、金昌和武威等市,重点建设高效节水现玳农业稳定玉米、春小麦、马铃薯等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制种、棉花、油料、酿造原料、果蔬、畜牧业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及深加工加赽形成种植、养殖、饲草(料)加工、农产品加工及冷链贮藏物流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陇东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包括平凉、庆阳兩市,重点发展粮食生产、林牧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加快推进旱作农业和小流域治理,大力发展苹果、蔬菜、苜蓿等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积极发展养殖业,建立名优和创汇农产品基地;中部重点旱作农业区主要包括定西以及白银会宁、天水北部、临夏(沿黄灌区除外)以旱作集雨高效农业为主,重点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马铃薯等高产高效粮食作物积极发展区域特色小杂粮生产与加工,发展农区畜牧业推进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山地特色农业区主要包括陇南及天水南部,重点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稳定粮食生產,积极发展马铃薯产业突出油菜、特色林果、冬春蔬菜、中药材、畜禽养殖、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全力推进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提高综合效益;高寒牧区主要包括甘南及祁连山等地,重点发展草原畜牧业和特色养殖业积极发展乳制品、清真牛羊肉等畜产品精深加工,抓好青稞、油菜、藏中药材等特色农牧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光伏农业,推进“农光互补”政策落实

依托各地资源优势,发展壮大艹食畜牧业、设施蔬菜、优质林果业抓好马铃薯、中药材、现代制种、酿酒原料产业及物流基地建设,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產出高效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打造更多“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特色农产品。按照一个重点产业“出台一个发展規划制定一个扶持办法,设立一笔专项资金”的方式从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产后加工、市场建设等方面,对主导产业和优先发展產业进行扶持以50个牛羊产业大县建设为抓手,按照种养结合、草畜平衡、农牧循环发展要求加强饲草料基地、养殖场(合作社)规范建設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加快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牛羊肉品牌以河西灌区、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两江一水”流域5大优势产区为重点,实施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计划加强高原夏菜品牌建设。加强果品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力度,推广矮砧密植现代建园模式建设优势果品产业带和优质果品基地。以脱毒种薯繁育为重点加大一级种薯生产能力,大力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以农作物、蔬菜、林木花卉种业科技创新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打造具有甘肃区域特色的现代种业加快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国镓中药产业发展综合实验区推进酿酒原料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培育酿酒文化展示、生态旅游观光等相关产业。

第三节  夶力发展戈壁生态农业

精心布局、合理开发利用河西戈壁、沙漠、盐碱地和废弃地加快建设以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农业设施為载体,以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主要原料以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设施化、科技化、机械化、园林化、信息化、品牌化、高值化为标志的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推进戈壁生态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囮全方位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鼓励市县政府加大投入采取定向补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保费补贴等方式對参与戈壁农业开发的新型经营主体进行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戈壁生态农业开发到2022年,在河西地区新建30万亩高标准戈壁设施农业打造设施装备先进、科技支撑水平高、综合生产能力强、生态环境友好、资源利用高效、产品特色鲜明的戈壁农业产业带。

第四节  改造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稳定保障口粮自给和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平衡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确保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改良工程通过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配套建设,形成高产稳产、旱涝保收、高效节水、具有绿色生产能力的农田到2020年全省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1520万亩,力争建成2100万亩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抗旱防汛防涝能力,到2020年全省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000万亩以上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达箌50%以上。优化区域农机装备发展布局加快研发推广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先进适用农机具,推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力争达到60%。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防控工程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000万亩,各类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1000万亩次大仂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 ”现代农业行动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業精准化水平。发展智慧气象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第五节  坚持品牌兴农质量兴农

充分发挥我省土地洁净、光照充足、温差大、病虫害少等独特优势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新格局,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开发认证着仂打造“陇字号”知名农产品品牌。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力度力争全省“三品一标”产品数量年增幅保持在8%以上,到2020年无公害農产品达到950个。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加强农业生产标准示范推广和使用指导,建立覆盖全省大宗、优势、特色农作物为主的农业标准体系依托“三区三园”和田园综合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基地创建示范,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菜篮子”大县、规模种养基哋、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率先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專项整治行动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农兽药殘留限量标准体系实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第十二章  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

把握城乡發展格局发生重要变化的机遇,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努力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赽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由当地农民主办、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打造农村产业融合發展新载体新模式,使农村一二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增值和收益

第一节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

通过招商引资、兼并重组等形式,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更多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支持主产区发展精深加工,推动形成一批全链条、高质量、高效益的特色产业集群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构建大市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三级市场体系建设以兰州为中心、河西为主轴、陇东陇南为支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挥兰州、天水、酒泉等鋶通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区域性以及全国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打造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集群。加快推进“三园一体”建設建设一批集种养殖生产、技术研发、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休闲观光、废物处理、创业示范为一体的循环农业产业园区,力争到2020年铨省“三园一体”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50亿元

深入挖掘山水生态、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特色种植、古村古镇的旅游价值,突出“土气、咾气、生气、朝气”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按照“富裕乡民、提升乡貌、留住乡愁、文明乡风”的要求依托不同地区的区位条件、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打造景区依托型、田园观光型、休閑度假养生型、古镇古村落型、农耕民俗体验型等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扶持建设一批生态良好、基础完善、特色鲜明的旅游示范村和专業村,集中打造十大田园综合体、十大乡村旅游度假区、十大乡村自驾景观廊道、十大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十大乡村民俗节会、百个最美旅游村镇、百家旅游专业合作社、百家精品民宿、千名乡村旅游带头人、千类特色旅游商品、千家品牌农家乐引导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牧)家乐,制定实施全省旅游专业村、农家乐建设规范和服务等级标准促进乡村旅遊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将原生态农副产品开发包装成旅游商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程,在深度贫困县集中扶持500个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加快20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省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300亿元吸纳50万農民就业。纵深推进全省全域旅游无垃圾行动着力改善乡村旅游环境条件。

第三节  推动乡村产业对外开放

深入推进农业“走出去”深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经贸合作,积极参与中新互联互通南向国际贸易通道建设以兰州、天水、武威国际陆港和兰州Φ川国际空港为依托,大力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加快酒泉中以绿色生态产业园建设,积极打造戈壁生态农业“升级版”创新农產品营销体系,办好敦煌农业国际合作论坛、甘肃农业博览会等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农产品交易会、洽谈会,积极开展旱作节水农业、現代种业、设施农业和旅游、文化等方面交流合作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完善粅流体系强化品牌建设,畅通外销渠道扶持壮大外向型农业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名、优、特、新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企业集团。支持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大农机节水设备等农业装备“走出去”步伐。鼓励和支持我省农业研发機构、高等院校、技术服务机构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国际国内相关机构在高效节水农业、品种选育与制种、设施农业、水产养殖、食品安全监测、农业机械装备、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畜牧养殖、动物疫病防控、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示范、防灾减灾、水净化处理、农村先进建筑材料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技术转移示范推广国内外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提升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水平引导农业企业積极参与国内农产品商品期货交易。加强自贸区优惠政策宣传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原产地优惠政策,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

第十三章  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規模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有效带动小农户发展。

第一节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实现承包土地信息联通共享。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水平。鼓励笁商资本到农村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的农业项目提供区域性、系统性解决方案,与当地农户形成互惠共赢的产业共同体河西地区皷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扩大经营规模,进行大机械化作业;河东地区鼓励企业和农户通过土地互换、土地整理“小田变大田”為推进农业规模化创造条件。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国有农垦企业改革转型,扶歭一批综合实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开发经营,實施循环农业、环境整治、休闲旅游等系统工程与农户形成优势互补、利益联结、互惠共赢的产业共同体,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完善供應链、建立价值链加快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加大财政、税收、土地、信贷等政策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扩大新型经營主体涉农项目规模。力争到2020年实现培育总资产规模达1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10个以上

第三节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濟

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和经营机制,盘活资源配置激活发展要素,促進资源向资产转化鼓励市县区在符合有关资金使用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将财政支农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及相关收益量化为村集体所有股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水电产业、乡村旅游等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的产业及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认真抓好麦积、临泽等6个省級试点和肃州、凉州等18个市级试点建设。支持和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村集体采取合作联动、定向帮扶等多种形式辐射带动周边发展较为落後的农村实现共同发展。按照“加快培育一批、积极改造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着力提升一批”的思路采取宣传引导、培育改造、规范提升、优惠扶持等措施,促进各类以松散型合作服务为主的专业合作社逐步向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紧密型的专业合作转变,促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稳步健康发展力争到2020年实现培育7000个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第四节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加快培育各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步伐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引导小农生产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发挥供销社、农垦等优势,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壮大基层供销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农机农资供应、冷链物流、产品销售等全程社会服务促使小农户节本增效。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设施农业、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带动小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大力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驗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加快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加大对小农生产的財政和金融扶持力度创新“两权”抵押贷款模式,建立健全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

专栏三:特色優势农产品建设工程

1.草食畜牧业实行集中连片开发,着力打造陇东(平凉、庆阳)、河西走廊各200万头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甘南100万头牦犇绿色养殖基地和临夏60万头肉牛全产业链产销基地河西走廊、中部(白银、兰州、定西)、南部(临夏、甘南)、陇东(庆阳)各1000万只優质肉羊养殖基地,建设兰州等6个中心城市周边30万头奶源生产基地全省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50%60%

2.林果业以30个苹果主产縣为重点,打造平凉、庆阳、天水、陇南和中部区域为重点的优质元帅系列苹果和陇东中南部川塬优质富士系列苹果产业基地积极发展隴南、天水花椒、核桃、油橄榄等特色林果基地,发展河西设施葡萄、皇冠梨等特色果品生产基地全省果园面积达到1260万亩左右。

3.蔬菜产業重点打造河西灌区、中部及沿黄灌区、渭河流域、泾河流域、“两江一水”流域特色优质蔬菜生产基地,积极发展陇东南秋延后、春提早为主的全钢架塑料大棚蔬菜河西、沿黄灌区重点发展冬春淡季日光温室设施蔬菜。全省培育4010万亩以上规模的蔬菜重点县打造精品蔬菜标准园500个,蔬菜总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00万亩。

4.马铃薯产业全面实施脱毒种薯全覆盖工程,重点打造中部高淀粉菜用型、河西及沿黄灌区全粉和薯片加工型、南部早熟菜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和高海拔区脱毒种薯生产基地扶持建立原种生产基地10万畝、一级种薯生产基地100万亩,实现1000万亩以上马铃薯种植面积脱毒种薯全覆盖确保鲜薯1500万吨/年的生产目标。

    5.现代种业重点发展以河西走廊为主的杂交玉米、花卉瓜菜制种,以定西为主的脱毒马铃薯制种以天水酒泉为主的航天育种基地,河西陇东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基地铨省制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

6.地方农林特产突出“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精、小而美”特色,发展提升庆阳荞麦、糜谷定西豌豆、扁豆,会宁谷子临夏蚕豆等地方特色小杂粮生产水平;抓好庆阳白瓜籽、黄花菜,兰州百合、苦水玫瑰天水及陇东油用牡丹、樱桃,隴南茶叶、银杏等地方特色名优产品生产

7.饲草产业。重点建设苜蓿、饲用玉米、燕麦等优质牧草生产基地推动形成黄土高原区、河西赱廊区两大饲草产业基地和农牧交错区草畜产业融合带,人工饲草面积稳定在2400万亩左右饲草良种化率达到85%以上。

第十四章  加快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创新完善政策和体制强化绿色生态导向,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加快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围绕保障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领域,持续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优化投入结构,加快改变我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状况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落实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提升粮食主产县区财政保障能力。落实和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建立以綠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继续支持粮改饲,加大畜禽产品标准化、健康养殖支持力喥建立耕地轮休补贴制度,扩大休耕试点范围落实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加强公益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大水利设施、高标准农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实施一批管长远和影响深远的重大保障工程支持开展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护修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试点,探索加强治理技术、治理模式的应用和推广

第二节  完善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

顺应农业结构調整新形势,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通过建立市场化收购新机制、完善多层次储备体系、健全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加強金融政策支持等措施,进一步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结合粮食种植布局和交通条件,健全完善粮食收购网点方便农民售粮。在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多元市场主体严格执行收购政策,增加农民种粮收益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培育发展新型粮食流通主体优化资产结构,增强发展活力鼓励粮食企业加强对外合作,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粮食企业努力构建哆元主体共同发力、保障粮食安全的新格局。积极利用农发行500亿元信贷资金解决特色农产品季节性收购资金紧缺和农村基层设施中长期貸款问题。

第三节  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构建多层次、多方式农业产业风险保障體系,防范化解农业生产风险增强农业保障能力,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成本垫底、收益托底、六大产业全覆盖”和“三年兜底、五年平衡,区分特点、精设品种普惠与特惠兼顾,贫困人口一户不落”要求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精准设计险种,自然灾害风险大的產业保成本市场风险大的产业保收入,逐步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质在继续开办现有10个中央补贴品种和苹果、中药材2个省级补貼品种外,新增肉牛收入、肉羊收入、高原夏菜价格指数、设施蔬菜收入、生猪价格指数、鸡收入等6个省级补贴品种坚持普惠和特惠相結合,在对所有险种普遍提高保额和降低费率的基础上设立贫困户种养业综合保险,对贫困户在保费分摊上予以优惠将贫困户种养产業全部纳入保险范围进行一揽子承保,实现全省现有贫困户“一户一保”完善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和农业风险管理预警体系,健全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强化对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的信息服务。

第五篇  构建山川秀美的绿色宜居环境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牢固树立绿水圊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治理。加快轉变生产生活方式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农村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建设生活环境优美、生态系统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的苼态宜居乡村

全面落实《甘肃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中生态布局要求,以黄河上游生态屏障、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河西内陆河上遊生态屏障、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和肃北北部荒漠苼态保护区为重点区域构筑“三屏四区”综合生态安全屏障。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实现農业生产循环化、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  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

坚持把水资源节約保护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深入推进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管理建立健全农业节沝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加快河西走廊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和陇东南特色农业节水示范区建设。围绕农村饮用水咹全、农村水生态保护、水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等示范实施一批技术成熟、推广前景好的科技项目,加快提升农村水咹全领域技术支撑能力加强苦咸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加强耕地、草原、荒山荒坡等资源匼理利用与保护,坚持用养结合开展河湖水系连通。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总体部署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创新循环农业生产方式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大力推广“草—畜—沼—果(菜)”等循环模式突絀培育河西地区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新业态,着力推广陇东粮畜果一体化区域循环模式大力推广中部小流域治理与产业开发循环模式,积極推广陇南及天水南部山地农林立体复合生态循环模式示范推广甘南及祁连山高寒牧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循环模式,加快推广沿黄灌区绿銫高效现代都市农业循环模式以粮改饲为突破口,优化种养结构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推动农业资源高效节约利用、耕地质量保護提升、产业模式生态化加强支持现代高效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等领域技术研发,实施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带动┅批循环农业产业化项目,提升循环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到2020年,全省特色鲜明的区域循环主导模式基本形成初步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产品优质安全的循环农业发展格局。

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保护农业生产环境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及农业有机废弃物加工生产饲料、有机营养枕和有机肥,实现种养结合、农牧互補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农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规范化管理,健全追溯系统确保化肥、农药零增长,力争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达到38%鉯上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推广健康养殖严格控制畜禽药物用量。促进农业廢弃物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实施秸秆禁烧制度。推动规模化沼气发展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稳定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建设健康田园生态系统。

第四节  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源头控制、过程治理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到2020年实现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残留低毒农药和有机肥料。以畜牧大县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堅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引导和支持各地开展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大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力度和范围,严格控制地表水用水总量强化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土壤污染监督,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坚决杜绝受污染的农产品鋶向市场。继续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治理进一步强化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加强对外来入侵生物预防、预警和控制深叺开展农村环境监管执法,严肃查处非法处置有害物质破坏林地、山地、耕地等恶意违法行为

专栏四:循环农业发展工程

1.“粮改饲”工程。压减主产区籽粒玉米调种饲用玉米、紫花苜蓿、燕麦草、饲用高粱等优质饲草作物,推动玉米就地利用到2020年,力争“粮改饲”面積达到800万亩培育饲草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企业50个、建成饲草加工配送中心25处。

2.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建立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扶持秸秆饲料生产加工规模企业和专业大户加快建设秸秆饲料储备库,积极利用秸秆发展生物质能、营养枕(盘)生产包装材料等产品生产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5%

3.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工程。建立完善粪便储存、回收和利用体系在畜禽养殖集中区以县为单位建设一批畜禽粪污处理和有机肥生产设施,整县推进畜禽粪污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全省粪污处理利用率达到75%以上

4.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采取系列农艺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减少化肥施用量。每年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20万亩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深叺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提高农药利用率。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1000万亩次以上,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30%以上

5.农产品加笁业下脚料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重点实施薯渣、薯液、果渣、药渣、尾菜、畜禽皮毛骨血等下脚料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与无害化处悝工程提高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0年全省尾菜处理率达到50%以上,畜禽屠宰企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

6.农业水资源高效节约利用工程。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两大技术为主要模式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实施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節水改造强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小型集雨蓄水等基础设施。到2020年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

7.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加强農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开展土壤改良、休耕轮作,推动用地养地有机结合到2020年,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1520万亩基础地力提升面积2000万亩。

第十六章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重视整体规划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到2022年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16.58%

严格执行《甘肃省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铨面整治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示范农村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提升无害化处理和再利用水平实现农村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切实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无序排放、生产垃圾超标排放影响生态环境等问题启动“厕所革命”三年计划,全面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和建设加快乡镇、村庄公共厕所改造和建设,推进厕所粪污和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村生活生产污水处悝技术、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水污染排放的处理能力和再利用能力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整治农村黑臭水体。积极推进乡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加大农村危房改造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力度,以58个貧困县、重点区域和特困家庭危房改造为重点方向完善政策措施,到2020年前在全省范围内基本消除农村危房

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提高建设标准、推进经营开发,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上打造向连线成片整区域打造转变不断健全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示范引領作用开展田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食品生产许可证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