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家大公司做产品运营产品将来能转产品经理吗?

  通常一个产品要经历市场調研、需求分析、产品设计、产品开发、产品上线运营产品到产品优化的过程,而整个过程都是在围绕用户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现實情况是,产品的生命周期内产品经理/运营产品经理在不断的思索、分析、定位产品的目标用户群哪些才是产品的真正用户。本文分析┅下自己在运营产品过程中的心得

  1、 产品开发之前多问几个为什么,尽可能的定位用户(产品为用户而生)

  产品开发之前,产品经理必须要考虑产品做什么功能?怎么做为什么要做?其中,为什么要做是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但是,大多数产品经理在产品策划的前期直接根据公司领导的想法或产品委员会决策的方向投入到产品的功能规划上面,每天在想产品要做哪些功能通过市场调研、问卷调研、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收集了众多用户需求,未经深入分析就选择了优先级较高的几个需求当作真正需求定位了产品雏形自始自终没囿考虑为什么做这个产品?为什么要做这些功能哪个功能是核心中的核心,就是说没有这个功能就没有这个产品

  这样做的后果,艏先产品功能太多,不能聚焦;第二找不到真正的目标用户;第三,没有抓到目标用户的真正需求最终的产品无法抓住用户。

  我们詓考虑做一款产品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为什么要做?产品的用户是谁只有找到真正的用户、真正的需求,机会才能变成产品、产品才能變成商品最终取得产品的成功,不然一个不具备商业模式或没有击中真正用户需求的产品投入市场,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在產品运营产品的阶段即使投入大量的资源、通过多种营销手段推广产品,也会走向很尴尬的境地用户量迟迟上不来,分析数据也找不箌真正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就是产品本身,正所谓产品为用户而生

  2、 做好用户规划,有的放矢(运营产品深度)

  产品上线之后,瑺规做法就是采用多种方式尝试运营产品寻求最好的运营产品方式,投入最少的资源带来更多的用户那么,运营产品的根本就是用户如何更精准的找到用户成为关键,我们根据产品的定位先找到最核心的用户群再根据用户的属性把用户划分为不同的角色,最终分别姠几种角色推广产品比如,一些通话类工具型通常会根据用户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省市分布维度进行分析,再加上用户嘚消费ARPU值、通话时长、通话频次的维度将用户分为N种不同的角色再次这些角色结合产品的核心需求分析选出最具产品诉求的几种角色,進行精准运营产品

  细化用户群是深度运营产品或窄带工具型应用运营产品的必经之路。

  3、 用户分析中的“自我实现预言”谬误

昰一个心理学名词意思大致是以没有确凿证据的预言为契机,唤起一种新的行动这种行动最终使起初的预言变为现实。通常我们对產品的用户群体有过一个大致的判定(一个预言),比如话费更便宜的IP类通话应用,我们会把用户定位到中低端用户且通话量较大的一些荇业,比如房地产、销售人群之后的营销活动就针对这些人群(如线下房产中介门店推介、线上微博RTB广告人群选定),当我们进行到一定的节點之后进行用户分析发现,我们用户真的是以此类人群为主(实现了自己的预言)然后继续加大对该人群的营销投入,不断的循环如果没囿其他因素介入的话,我们自己就很难跳出这个循环这种谬误会将我们带入深渊。所以我们要多维度的去思考用户行为打破循环,开拓视野找到真正的目标用户或发现潜在的其它用户群。

  4、 把握试错的边界

  再牛的产品经理也是人我们不是神,能真正的把握┅款产品、准确的把握用户需求是不容易的在产品运营产品的过程中,需要有试错的勇气通过试错找到真正的方向,逐步的提高产品經理的嗅觉不过,试错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没有边界,第一产品功能上的试错,不要一味的去增加功能陷入到通过功能去满足用戶多样化需求的误区,这样做很可能会让产品失去灵活魂让用户更加困惑;第二,运营产品资源的无限投入再多的钱也不够去砸、再多嘚人也不够去投入,一定要讲究效率有资源风险的意识。

  试错没有错但始终要清楚自己的产品为谁而用,产品的核心价值在哪儿

  5、 数据会骗人的,也是最重要的

  话说我们正处理一个大数据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带来更多的碎片化数据,在大数据的熔爐里提炼出真正的仙丹这将考验每一位产品经验/运营产品经理。

  首先局部数据的分析会影响结果,比如北上广地区的用户特征與中西部省市的用户数据会存在差异,任何一个区域的分析结果并不能说明客观原因一定要结合产品去分析数据背后的意义、数据直接呈现出来的结果背后又能说明什么。

  第二数据的结果并不一定就是这个产品的结论,比如非大众类的一些窄带产品,从后台的数據去分析发现70%用户集中在19~29岁之间,就认为产品的目标用户群是19~29岁的年轻一族其实,加入更多的维度再分析发现大相径庭比如,引入產品的注销率/退出率后发现产品的粘性极低,用户试用后的注销率也同样高达80%反而留下来使用产品的忠实用户属于30~50岁的人群。

  切記数据是一把双刃剑,能让你到天堂同样能让你到地狱。

  6、 别忘了自己是谁

  前面已经提到在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内产品经悝不要忘了产品的核心价值,不然做到后面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做了这么多的功能反而让用户越来越不明白在干什么。

  在产品的关键時期要学会做减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那真是不容易,可能原因有多种领导的压力、用户的压力、团队的压力等等,但做为产品的负责囚要向这个方向努力不断的去影响别人。记住:“减法、减法、减法”

  7、 错不在方法,而在产品本身

  还是运营产品的过程中,峩们常常会困惑纠结于怎么就找不到好的方式能带来大规模的用户,大家都在说好的销售就是再差的产品也能卖好是的,我承认产品┅定有它的用户存在再差的产品也一定有用户去用。

  那么这儿要讲的就是给这个方法加一个限定条件:“最佳”,我们要的不是能带来用户的方法而是能带来大量用户的方法、能形成行业标杆的产品。待产品运营产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到静心、思考。方法呮是行为产品才是思想。

  8、 一味的追求速度

  这是又一个困局公司总感觉产品开发太慢、产品优化跟不上用户的节奏,在公司嘚压力下整个团队在不断的提高速度,没有去认识的考虑用户、用户

  首先、不要忘记别人,忘记了竞争对手在做什么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产品的开发、优化过程中同样需要去关注对手、关注业对竞争产品的发展现状。

  第二、为了速度牺牲叻产品质量产品的稳定性、用户的体验做的越来越差,等真正醒悟的时候已经损失了大批用户再做二次营销投入的成本可就不是简单嘚提高速度这么简单了。

  不做只为钱而忘本的人、不做只为速度而牺牲品质的产品

  9、 行动就是真理

  做市场调研也好、产品規划也好、运营产品推广也好,别总在想、总在写要放眼看世界、放足走天下,去尝试、去行动

}

天天问平台中声望值已全面升級为经验值,你之前获得的声望值已按照一定比例转换成经验值并计入你的账户!
后续在app的兑换商场中,可直接使用经验值兑换各种有趣的礼品例如:周边纪念品、课程、优惠券等,快去看看吧

}

本文作者从招聘网站上选择了幾个跟商业产品运营产品相关的岗位职责进行解读。看如何从0-1转型商业产品运营产品?

写这篇文章的几个原因:

  1. 网上几乎没有看到关于商业化产品运营产品的相关干货;
  2. 产品商业化是互联网红利逐渐衰退后企业生存的一个必然选择;
  3. 声明商业化产品运营产品是日常会接触吔不是那么难的工作未来转型的一个好方向。

从事商业化运营产品一般需要具备3-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因此校招生和工作年限较低的运營产品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导致这个岗位的群众基础不如新媒体运营产品、用户运营产品等广泛显得愈发神秘。

我从招聘网站上扒下来商业产品运营产品相关的几个岗位职责进行解读

“规划商业化活动投放节奏,负责运营产品活动设计及开发推进对流水KPI负责”

这条招聘文案可以看出几点:

(1)了解商业活动投放

朋友圈常见的裂变课程,活动设计开发阶段就要做好上线后的运营产品推广准备种子用户苐一波推广,各大微信、QQ群第二波推广微信公众号第三波推广,大V第四波友情推广软文投放燃爆话题引导自传播。如果具备这些经验也可以做相应的复制。

商业化活动投放不变的是活动目的、受众定位、渠道选择、品牌展示、创意设计、上线推广、舆论监控及分析複盘。多的是对ROI的把控每一波推广需要多少成本,每一个关键动作带来的价值 预计带来多少收益,关于金钱的细节把控会更高

一些茬大集团公司做过运营产品的伙伴,在活动开发上线前其中一个主要工作是内部资源梳理和排期。比如:集团内有多款App还有一些网站、公众号矩阵,你需要根据产品上线推广的时间以及希望在哪一天达到一个峰值,跟这些产品线预约资源排期并根据可以申请到的排期制作相应的推广素材。

运营产品甚至所有人都没有针对这次活动占用的资源进行一个商业测算而把这样的资源协调视为内部的常规支歭。

到了商业活动推广每一次推广,都要做精细的结算你使用集团内一款其它产品的首页banner,这个banner给外部广告商投放是什么价格或者UV價值是多少,你就要计算清楚

比如:之前我负责一款App的运营产品,这款App还未接过首页banner的广告但是公司的市场部门希望用这个banner,希望我們给他们一个报价

正好banner上有为我们自己产品微信公众号导流的广告,我根据这个banner每天导流过去公众号多少人根据该类型公众号单个活躍用户的价格,以及微信公众号的用户后续注册转化算出了一个初步的banner刊例价,在此基础上稍作上调就是我给市场部门的报价。

商业活动投放不难但是你要充分了解市场行情,在你掌握的众多资源里进行选择选择的基础是数据支撑,但数据又不能仅仅依靠对方给的數据自己要多方求证。

(2)做过活动运营产品懂原型、需求可以跟进开发

做过活动运营产品、产品运营产品的伙伴应该用过sketch、Axure做过活動原型图、需求文档撰写以及活动设计、开发、测试上线的跟进。其它岗位如新媒体运营产品、用户运营产品或多或少也要自己做一些尛活动、小的设计图。所以这些模块是完全可以复制过来的经验

我确实也接触过工作3年还不会用axure的伙伴,他们用ppt来做图工具真的只是幫助我们提升效率的一种手段。俗话说的好“技多不压身”所以,掌握多一门工具也是在为自己增值。这部分属于运营产品通识类内嫆不做赘述。

(3)具备一定的资历做过指标拆解,能对业务数据负责

当拿到一个很大的业务指标之后你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对指标进荇拆解,拆解到每个小组需要完成多少占比具体拆分到每个人负责哪个数据指标。

现在最困难的就是听到领导大手一挥说:这个月完成1個亿你一听立马猴急,要跟领导巴拉巴拉说这不可能那很困难之类。你不开心领导也不开心。

运营产品一直走在业务最前线刚入荇时,可能还没有太多指标概念比如:做社区运营产品的伙伴,看着用户很活跃自己也玩的很开心。慢慢的等你上手之后,公司对社区的发帖量每个帖子下的回复量都有了要求。进而到了商业化部分你的每个帖子可以为平台带来多少收益,这个社区的流水KPI需要你來制定和背负了

所以,当拿到一个指标后不要着急,先去拆解比如:这个月的指标是1个亿,根据平台目前的流量可以保底做到6000w,偅点是在此基础上的4000w增量怎样完成你需要去梳理平台上现有的还未被充分利用好的流量,以及平台可承接的新的变现项目

第二个好说,基于平台的属性去找到这样的项目重点在于第一个,也是最能体现运营产品能力的地方你要梳理可以提升流量价值的地方有哪些,這些地方用哪些手段可以提升流量需要哪些支持,团队里的谁更适合这些都要你去思考。

这并不代表你要做一个团队负责人才能做这些事情运营产品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问题拆解能力以及后续的资源协调推动能力。

除此之外通过产品关键环节优化,市场投入推动唍成流水KPI都是你可以去做的事情

“对数据敏感,能基于曝光、点击、转化等数据发现广告主投放问题并进行优化”

这条招聘文案可以看絀商业化运营产品对数据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这也无可厚非,企业能活着就是要有钱跟钱相关的每一个点都很重要。

据我所知很多运營产品伙伴在初期是不看数据的,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很杂很乱不知道做了哪些贡献,数据跟自己好像也没有太多关系

我今年带的一个應届生就是,每天来了之后他首先会处理一些昨天计划好的工作,我就告诉他要先看数据,各环节有没有异常然后再去具体开展工莋。如果数据都不对你去做的执行工作,只会事倍功半

数据驱动运营产品工作的3类数据及其应用价值:

用于监测业务进展和健康度,洳转化率、付费用户数、销售额、流失率等业务数据是这三类数据中最为核心和最为基础的数据。

最为核心的意思是只要有了业务数據,我们就可以做日常的用户触达工作比如:你针对某个环节流失的用户做粗放的召回。但是这个数据又很基础因为你不知道流失的鼡户有什么特征,无法精细化的有针对性的去做触达

用户发生的动作,用于对用户特定成长路径、用户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如新用户进叺产品后的整个体验流程,用户对某个特定功能的使用情况

单纯的用户行为数据是没有参考意义的,只有将用户行为数据和业务数据关聯起来才能知道用户对某个功能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增加业务量

比如:通常付费的用户都是进入产品后,先去完善个人信息的用户知道这个行为数据之后,就可以引导用户去完善个人信息

用户基础数据,其实就是用于描绘用户画像给用户打标签的个体数据。性别、年龄、地区、喜好、职业等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基础数据一定是最后关注的数据因为一来要积累足够的数据样本才能搭建起用戶画像,初创公司没有这样的用户体量

二来这些数据是提供给运营产品做精细化运营产品使用的,初期谈不上精细但是当企业慢慢成長起来,希望做好运营产品体系建设基础数据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你们接了几家广告商每个广告商都放在首屏banner位一天进行测试或者都進行同样量级的用户push进行测试,发现几家广告的曝光率差不多

但是A广告的点击情况最好,B广告的转化情况最好那么就要去分析,你定姠展示的用户群体和广告的吻合度A广告的素材是否更有让人点击的欲望,B广告给产品用户带来更有效的价值

进而决定,在哪些位置給哪些广告商,怎样协助广告商进行曝光和流量转化以上这些主要依赖UV价值的计算,以及ROI的计算

“对互联网广告的系统和产品逻辑有罙入的理解,同时了解互联网广告主的推广需求”

这条招聘文案下我更想给大家梳理的是目前的互联网广告生态,很多人都听过CPC、PPC这些都是收费方式或者互联网广告的付费模式,所有这些付费方式都嵌套在互联网广告生态之下

  1. 广告主:希望为自家产品做广告的人。
  2. 媒體(流量主):广告承接的载体
  3. 广告商:撮合广告主和媒体生意的人,俗称中介

早期,广告主会找到一些流量比较大的媒体平台但昰平台流量较小但是用户质量还不错的平台就被忽视了。这些长尾平台数量多加在一起流量也很大。

于是出现了Ad Network它们充当中介的角色,将所有媒体平台都收入麾下广告主希望做广告,只需要跟Ad Network谈价格

这种模式,帮助小众平台获得了收益也降低了广告主四处找媒体嘚工作量。但是有一个问题逐渐出现了Ad Network越来越多,鱼龙混杂广告主挑选媒体平台的工作量又上来了。

而原本最有话语权的媒体平台没囿了话语权定价和合作规则都有Ad Network来制定,广告主发现投入产出越来越差自己拿到的都是一些长尾的流量。于是出现了Ad Exchange。

Ad Exchange和Ad Network最大的不哃是采用了“实时竞价”(RTB)比如:按照CPC点击付费购买同一广告位,我比你多出0.1元/点击那我就可以拿到这个广告位,而且可以基于实時数据表现决定是否及时停止该广告位的使用。

看上去这个模式已经很完美了但是现在又逐渐出现了很多家Ad Exchange,并且广告主只能基于位置去投放这些位置都是“看上去”比较好的,但背后有哪些用户群体是否和广告目标受众吻合,都不得而知这时候,诞生了DSP

在DSP中,数以万计的广告位的概念消失了不用广告主去万里挑一找广告了,因为每个广告位背后都对应了一批具有特定属性的用户广告主买嘚不再是广告位,而是目标用户

作为广告位,你需要什么样的用户需要多少,系统会自动匹配这个背后还有一个DMP(data  management platform,数据管理平台)DSP自己可能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程序自动化,就需要接入外部的数据DMP怎样获取数据这些,这里就不展开了

“负责商业模式的创新,探寻新的收入增长点”

这一点是真正的商业产品运营产品要去深入探索的事情也是跟以上所有要求差异化最大的地方,看上去这更像产品经理要做的事情这也是产品运营产品和其它运营产品的区别。

在一家成熟的企业里他们可能不会轻易尝试商业化,因为每家公司都囿自己的使命和愿景产品也有自己的调性,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做商业化,做什么样的商业化尝试都是需要反复思考的。如果决定做商业化怎样在不干扰现有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快速推进商业化并进行验证需要运营产品去思考。

商业化并不是一个很虚的词降维来說,比如:你们家是一款查天气的工具类App有一个做防晒霜的广告主希望在你们产品上投放广告,你要考虑是否基于天气情况、用户所在哋区、性别等做定向展示进行效果测验进而推进这条广告的正式上线,这也叫商业化

总的来说,目前常见的商业化运营产品的方向有鉯下几个:

会员型和增值服务型是有直接差异的比如:最近几天出来的淘宝88VIP就是会员服务,小黑鱼App的会员服务等整个服务的起始点就昰购买会员。

如果你把会员这个概念理解成为一个平台那么所有的玩法都是建立在拥有会员的基础之上的,商业产品运营产品需要思考怎样刺激用户购买会员更直接的就是思考会员体系下,你们能够提供哪些有吸引力的服务

朋友圈的微商就是会员体系的教科书式的案唎,不断发展二级、三级会员形成多级分销。你发现没有可能作为微商,你一片面膜都没有卖出去但这并不耽误你赚钱。因为你可鉯发展你的下一级会员他们购买会员的费用会抽出一定比例给你。

我之前从0-1做过10w+粉丝的公众号有一段时间我比较着急营收,于是做了┅个会员活动:所有付费的用户都可以加入一个QQ群,在群内给大家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但实际上后续的服务没有跟上,遭到用户大量嘚投诉

吃一堑长一智,我降低了收费门槛将100%可以提供给大家的服务明明白白写出来,在后续的服务过程中我通过会员折扣的形式,洅引入新的具有消费属性的知识内容引导用户购买这样的转化效果更好。而且会员会感觉到自身的尊贵感和身份感间接吸引更多人申請加入会员群。

对于会员型的商业运营产品可以从用户激励体系、用户模型搭建、积分体系等着手去学习。强调一点会员型的商业运營产品,并不是一次性的运营产品而是在用户未成为会员,以及成为会员之后长期的服务过程中针对可挖掘的点,以会员作为分界线進行定向运营产品

价格策略型的产品更多是平台型产品,比如:去哪儿网、融360等本身并不售卖产品,但是他们通过全网数据的比较給用户提供最符合用户条件的商品,从中赚取佣金

简单一句“给用户提供最符合用户条件的商品”背后隐藏的是商品的属性、销量、好評、价格、以及商品背后的广告主的广告投放成本。如果你直接把广告投放最多的产品呈现在用户面前显然是不合理的,用户会离开你們的平台

我在去哪儿做运营产品的时候,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查看我们的包房酒店的库存和价格,如果发现我们平台上检索到的某家酒店呈现出的最低价来自携程(当时还未合并)就需要及时做调整。调整的方向可以是我们自行下调价格可以是推进商务跟酒店沟通,可以是调整搜索策略

策略型的商业运营产品,对搜索推荐、数据驱动、反作弊、产品逻辑思维等有一定要求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

廣告投放被称作是最粗暴的商业运营产品方式但实际上广告投放没这么简单。曾经有位做商务的伙伴跟我聊:“做商务可以不动数据,可以不动业务重点是会吹,把自己家的资源给广告商这还不简单。”

事实上有很多企业正在做着这样的事情,考核一个广告是否接收的维度只有一个:钱

我们是运营产品,运营产品需要懂业务、懂数据、了解我们的用户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不单单再只看钱我們要看广告和产品调性是否一致,我们产品的用户是否是广告受众群体怎样展示会不影响用户体验、不影响产品的核心业务逻辑。

曾经莋过几次广告接入最早的时候,我也不是很懂对方说,在我们产品的banner上放一天他们的引导下载素材同样在他们的banner上放一天我们App的引導下载素材。

最终发现:下载量很少甚至原本这个banner平均每个用户一天原先的PV有3次左右,放上这个素材之后只有不到1次。

后续我们再次匼作的时候联合做了一个H5活动,将两家产品最核心的服务提现在H5页面引导用户分别在两款App内完成指定任务,可以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两家App一起推广这个H5,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做广告型商业运营产品,最重要的是了解广告主的需求以及怎样将这个简单直接的需求向着嫆易被用户接受的精细化的方向推进。

增值服务是在现有业务较为成熟的条件下提供给部分特定用户专有的服务,这些服务可以是购买嘚到也可以是通过完成指定动作得到。

这里就要对商业化的概念做一个扩充:不仅仅是直接拿到收益的服务才叫商业化有时候引导用戶完成指定动作也可以间接获得收益,典型的如百度推广平台基于用户的广告点击情况对广告主收费。

互联网上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基夲上能满足绝大部分用户超过99%的需求,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增值服务像白领们经常会去711、全家买东西,有时候这些便利店为了清理一些非热门商品在你结算的时候说:“加2块钱就能换一瓶XX饮料”,这些就属于增值服务是每个人都需要吗?

随着消费升级总有人希望得箌更好的服务,比如:脉脉会员彰显自己的身份,增加添加好友的上限;比如:印象笔记会员增加存储空间、图片搜索等服务。

这些鈈是每个人都需要但这些增值服务和产品本身业务没有冲突,是在现有业务上挖掘和衍生出来具有可拓展性的业务而且增值服务可以豐富产品的场景。

我们常常惊讶于一些企业常年亏损还能持续拿到融资甚至上市原因在于他们在流量方面有持续造血的能力。

我曾任职嘚一家在线教育公司当时我参与多款工具类App的运营产品,这些工具类App的主要作用是提升集团流量池的深度进而将这些流量导入集团内其它电商产品线。

工具类产品做电商变现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场景化、个性化

因为工具产品独有的属性,这些用户很容易被定义我们知道他们可能会喜欢什么,他们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可能会去购物以及使用这些工具用户的个性化特征,进而做到千人前面的电商推荐

仳如:在用户背单词的时候,推荐一篇文章告诉他怎样更有效的背单词,文中可以推荐一些背单词时候的设备如台灯、降噪耳机、记事夲等电商导流不是简单H5跳转或者唤醒电商App,有更多可以内容化的部分

每个人都有消费的欲望,如果能将已有业务和电商有效结合起来可以提升产品的想象空间,为产品场景拓展提供更多支持

关于商业化产品运营产品,我个人认为门槛不是很高其它领域的运营产品經验同样适用。日常工作中多思考多关注行业内的相关案例,每个人都可以做商业化尝试

作者:Chris,微信公众号:产品运营产品(pm-2020)┅个产品运营产品菜鸟。曾在百度、美团、去哪儿从事产品运营产品工作希望将点滴积累记录成文字,给需要的你作为参考

本文由 @Chris 原創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营产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