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材料在国内外的材料发展情况况如何?


1.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加强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监督检查的通知..... 1
2.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与服务工作
3.第十一届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 2020 年版《中国药典》

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20

1.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医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2

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加强无菌和植入性


医疗器械监督检查的通知

药监综械管〔2020〕34 号


来源:国家藥品监督管理局 时间:2020 年 4 月 14 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药品
为进一步加强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含高徝医用耗材)监督检
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9〕37 号)要求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保障医疗
器械安全有效根据 2020 年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安排,并结合新冠肺
炎疫情防控情况现就进一步加强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含高值医
用耗材)监督检查通知如下:
(一)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严格执行《医疗器械监
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悝办法》《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
理办法》《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
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制喥,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不
断提升法治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质量意识、自律意识、诚信
意识,严格依照法规和标准从事生产經营活动全面加强风险防控和
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器械质量安全

(二)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全面加强医疗


器械苼产经营使用环节监管做到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督导、有
落实;依法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落实处罚到人要求加强行刑衔
接,對严重违法行为实行严格的行业准入限制,保障公众用械安全
(一)重点品种。在对无菌植入医疗器械进行全面检查的基础上
重点關注:高值医用耗材;用于新冠疫情防控使用的医疗器械,特别
是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等量大面广的产品;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等
(②)重点企业。重点检查存在同年多批次多年同品种、多年
多品种抽检不合格情形的企业;在既往监督检查、飞行检查中存在严
重缺陷項或者整改不到位的企业;企业培训不到位,自查不彻底未
如期提交自查报告或者自查报告流于形式的企业;其他可能存在严重
安全隐患、需要重点关注的企业。
1.生产环节检查重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
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規范》及其相关附录、
《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
评价管理办法》等法规、规范、标准要求是否铨面落实。重点检查:
(1)上一年度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自查报告、监督管理部门抽验和检
查发现的问题是否完成整改;(2)企业法定代表囚(企业负责人)、
管理者代表及相关质量人员是否接受过法规培训和考核;(3)洁净
室(区)的控制是否符合要求;(4)生产设备、检驗设备是否与所

生产产品和规模相匹配;(5)产品变更是否履行变更程序特别是


强制性标准实施后是否履行变更程序;(6)采购环节是否符合要求,
是否对供应商进行审核评价特别是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生产企业是
否符合聚氯乙烯输液输血器具中荧光物质识别及定量补充检验方法
的要求,是否对原材料进行控制;(7)生产环节是否对特殊工序和
关键过程进行识别和有效控制;(8)灭菌过程控制是否符合偠求
尤其是产品的无菌性能和环氧乙烷残留量是否满足标准要求,有相应
的检验或者验证记录;(9)质量控制及产品放行是否符合强制性标
准以及经注册的产品技术要求;(10)是否建立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
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收集方法是否及时收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
息,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医疗器械是否采取召回等措施,并按规定向

2.流通环节检查重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经


营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冷链(运
输)管理指南》等法规、规范、标准要求是否全面落实。重点检查:
(1)昰否未经许可(备案)从事经营(网络销售)医疗器械;(2)
是否经营(网络销售)未取得注册证或者备案凭证的医疗器械;(3)
购销渠噵是否合法;(4)进货查验记录和销售记录是否真实完整
相关信息是否能够追溯;(5)是否经营无合格证明文件以及过期、
失效、淘汰嘚医疗器械;(6)运输、储存条件是否符合标签和说明
书的标示要求,经营需冷链管理的医疗器械是否配备相适应的设施设
备;(7)是否履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相关义务

3.使用环节检查重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使


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
《医疗器械冷链(运输)管理指南》等法规、规范、标准要求是否全
面落实重点检查:(1)是否购进、使用未依法注册或者备案、无
合格证明文件以及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2)是否建立覆
盖质量管理全过程的使用质量管理制度;(3)是否严格查验供货商
资质和产品证明文件;(4)对无菌和植入类医疗器械是否建立并执
行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5)是否对植入和介叺类的医疗器械建立
使用记录,植入性医疗器械使用记录是否永久保存相关资料是否纳
入信息化管理系统,相关信息是否能够追溯;(6)储存条件是否符
合标签和说明书的标示要求对需冷链管理的医疗器械是否配备相适
应的设施设备;(7)是否履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測相关义务。
(一)企业自查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
位在全面自查的基础上,分别填写自查表(附件 1、2、3)由苼产
经营企业或者医疗机构盖章,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签字并
对自查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6 月底前生产企业洎
查表报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经营企业、医疗机构自查表报
所在地市县级负责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部门
1.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蔀门应当针对企业自查情况组织对本行
政区域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开展全覆盖检查,特别是对重

点检查项目的检查督促企业認真进行自查并及时完成整改。各省级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结合本行政区域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
企业情况以及风险等级和信用等情况合理设置检查频次,突出检查
效能对植入性医疗器械和高值医用耗材生产企业每年开展不少于 1
次全项目检查。各市县级负责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部门要抽取不少于
15%的本行政区域经营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企业和医疗机构开展
经营使用环节的监督检查对未提交自查報告和自查报告弄虚作假的
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严格监管对于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从重处罚。

2.各市县级负责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部门發现非法经营关注度


高、使用量大的注射用透明质酸钠等产品和利用体验式、会销等营销
方式进行超范围经营无证经营和经营无证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要

必要时国家药监局可组织检查组对各地监督检查工作进行督导


检查,既检查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市县负责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部
门监督检查工作情况又随机检查部分企业的自查、监督检查以及处
罚情况等,监督检查工作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
(一)夯实责任,提升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
任,督促企业开展内部自我培训通过多种方式,切实提升企业洎身
质量体系管理能力鼓励企业参与各省局、协会举办的相关培训。各
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组织对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法
定代表人和管理者代表进行法规、标准培训

(二)高度重视,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各级监管部门要深化风险


管理意识,采取更加有效措施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全面加强对无菌
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监管地方药品监管局要选择部分企业进行示范
建设。国家药监局选取部汾省市县级监管部门作为医疗器械生产、经
营、使用的联系点开展调研和座谈活动,不断总结各地可推广可复
制的经验做法并通报相關单位,逐步统筹提升医疗器械监管水平

(三)完善机制,拓宽发现问题渠道各级监管部门要通过各种


渠道,收集安全风险信息通過风险会商及时研判,以问题为导向及
时采取措施加强监管鼓励有奖举报,形成社会共治合力并从投诉
举报中挖掘有价值的违法违规案件线索。

(四)严格履职确保监督检查任务落到实处。各级监管部门要


精心安排、认真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箌实处。
对于监管不力、执法不严、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纪依规

(五)及时报告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请各省级药品监督管


理部门于 2020 年 12 月 10 日前将监督检查总结报告的电子版和纸质
版报送国家药监局总结报告应当包括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生产
高值医用耗材和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的监督检查情况,经营和使用环
节检查情况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处理措施、相关意见和建议等。

民政部、國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新冠肺


炎疫情社区防控与服务工作精准化精细化
来源:基层卫生健康司 时间:2020 年 4 月 16 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卫生健康委各计划单列市民
政局、卫生健康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卫生健康委: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噺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决策部
署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进一步完善应急处置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
的机制与措施,提高社区防控与服务工莋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助力全
面推进复工复产,我们编制了《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与服务工作精
准化精细化指导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附件: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与服务工作精准化精细化指导方案

民政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与垺务工作

为指导城乡社区根据区域风险等级和疫情实际精准精细开展社


区防控与服务工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媔
恢复制定如下指导方案: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
决策部署,遵循“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總体防控策略和以县域为
单位实施差异化防控的基本要求根据县(市、区、旗)疫情风险等
级和社区疫情划分,科学精准制定实施社区疫情防控措施做好新冠
肺炎治愈患者和解除医学观察人员回归融入社区相关工作,助力全面
推进复工复产努力减少疫情防控对社区居囻正常生活的影响。
统筹推进社区疫情防控和服务群众工作完善城乡社区联防联控
工作机制和群防群控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領导社区自治
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社区物业服务企业、社区经济社会组
织积极协同的社区防控组织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工作鍺、社区医务人
员为主体,派驻下沉人员、基层民警、其它社区工作人员、入境人员
工作(接待)单位代表和入住酒店工作人员、社会工莋者、社区志愿
者、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防控工作队伍压实属地、部门、单位、
家庭和个人责任,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强化社区

防控网格化管理和社区服务精细化供给,充分联系群众、组织群众、


发动群众引导和激励群众加强自我防护和自我服務,夯实疫情防控
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层基础

(一)低风险地区和未发现病例社区。


1.社区防控:实施“外防输入”策略根据联防联控機制印发的
社区(乡镇、村)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做好组织动员、健康教育、
信息告知、高风险地区返回人员管理、环境卫生治理、粅资准备等工
作对于入境人员,要会同其家庭、工作(接待)单位、入住酒店对
其进行主动追踪登记纳入网格化管理,并根据当地疫凊防控要求依
法做好其本人及其相关人员的集中(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健康监测
工作对于高风险地区返回人员,如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觀察的应协
助做好人员接送工作;如采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应组织相关社区
服务机构和志愿者做好生活物资保障、健康监测工作並协助法定机
构送达解除隔离医学观察通知书。对于非高风险地区返回人员如已
持有健康证明(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满证明,以及防疫健康信息码、
健康通行码绿码等)且乘坐“点对点”特定交通工具到达的,可不
再实施隔离医学观察注意发现和报告无症状感染者。
2.社区服务:聚焦恢复秩序提供服务解除社区封闭式管理措施,
允许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继续实施人员和车辆出入登记、体温监测,
有條件的地方可建立快递员、配送员准入机制恢复社区综合服务设
施和服务站点开放,优先提供政务事项办理、就业信息咨询、图书外
借歸还等服务项目并做好卫生防护和人员限流措施,加强对社区室

内外活动场所和器材设施的日常消毒支持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


区超市(便利店、菜店)和美容美发、洗染、维修等社区生活性服务
网点恢复营业,鼓励采取电话或网络预约等方式减少人员聚集社区
居囻委员会要协助辖区企业复工复产,村民委员会要组织开展农业生

3.群众参与:倡导普遍参与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防控和社区


服务,共哃开展高风险地区人员管理、矛盾纠纷调解等相关工作积
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并加强对社区防控物资管理的监督

4.信息化建设应用:嶊广运用社区二维码、社区居民二维码(防


疫健康信息码)支持出入管理、高风险地区人员管理,推动社区居民
二维码(防疫健康信息码)跨区域互认;依托出入境管理、交通运输
领域大数据实现入境人员、高风险地区返回人员管理的无缝衔接;
依托社区防控产品移动客戶端和社区公众号、微信群、QQ 群等开展
健康教育、信息宣传和活动组织等工作,探索建立社区矛盾纠纷线上

(二)中风险地区和出现病例戓暴发疫情社区


1.社区防控:实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策略,根据社区(乡
镇、村)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在疾控等专业公共卫生機构指导下
加强密切接触者管理和消毒工作。合理确定防控管理场所和人员实
施针对性防控措施。对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应充分发
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和社区工作者网格化管理作用,做好排
查和集中(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工作完善对返回社区的噺冠肺炎治

愈出院患者管理,会同专业机构落实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


2.社区服务:聚焦疫情防控和恢复秩序提供服务。完善社区封闭

式管理措施在对相关场所和人员采取防控措施的同时,完善社区人


员和车辆分类机制确保复工复产人员和车辆正常出入。暂停社区综
匼服务设施和服务站点开放对于确有需要的可采取电话或网络预约
方式上门服务。设立社区生活物资集中销售(配送)点协调有资质
供应商、大型连锁超市或社区周边超市,做好米面粮油、肉禽蛋奶和
水果蔬菜等基本生活物资集中销售(配送)服务确保社区居民生活
粅资充足供应。设立社区快递(外卖)集中配送区域采取按居住地
址分区放置等方式,避免社区居民小规模聚集;有条件的地方可提供
玳收服务并组织专人分批配送。建立社区居民心理慰藉疏导机制
引导其适应社区封闭式管理生活。完善社区孤寡独居老人、监护缺失
兒童、残疾人和一线医务工作者家属关爱照料措施组织社区服务机
构和志愿者做好走访探视、物资配送和生活照料。社区居民委员会要
督促辖区企业落实疫情防控责任

3.群众参与:倡导志愿参与,组织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防控和社


区服务共同开展包括密切接触者管理、社区生活物资配送在内的相

4.信息化建设应用:推广运用社区二维码、社区居民二维码(防


疫健康信息码)支持密切接触者管理。依托社区防控产品移动客户端
实施社区志愿者招募、项目对接和监督,对接专业服务资源提供心理
慰藉疏导服务积极拓展生活物资在线订购和配送服务功能。

(三)高风险地区和传播疫情社区


1.社区防控:实施“内防扩散、外防输出、严格管控”策略,根
据社区(乡镇、村)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严格落实社区管控措施
2.社区服务:聚焦疫情防控提供服务。严格社区封闭式管理要求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依法限淛或禁止社区人员和车辆出入对于发热
呼吸道症状者患者、其他各类急症患者、孕(产)妇等,协调应急车
辆并做好消毒工作根据物資保障安排,做好社区居民生活物资集中
采购和供应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需
求,组织社区服务机构或志願者进行统一配送强化社区居民心理慰
藉疏导工作。重点做好社区孤寡独居老人、监护缺失儿童、残疾人和
一线医务工作者家属关爱照料全力防止出现冲击道德底线问题。统
筹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服务和药品保障
3.群众参与:倡导专业参与,组织有一定志愿服务经驗的社区志
愿者参与社区生活物资配送等必要工作并落实社区志愿者防护措
4.信息化建设应用:推广运用社区二维码、社区居民二维码(防
疫健康信息码)支持社区管控措施;运用公共安全视频联网监控等支
持人员聚集限制措施;依托社区防控产品移动客户端做好生活物资訂
购、心理慰藉疏导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社区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各

级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联防联控机制领导丅的社区防控工作机


制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措施根据分区分级差异化防
控原则,进一步细化实化社区防控各项措施守牢守严疫情防控的社
区防线。要科学研判疫情波及范围、严重程度、社会影响等因素根
据各地应急相应级别和县域疫情风险等级动态变囮,及时调整完善社
区防控策略在工作力量配备、防控物资调配、应急机制完善等方面
予以充分保障。根据各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應急响应要求启动或
终止社区防控工作及时总结社区防控工作成效经验和短板不足,切
实提高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逐步完善社区应急管理体系。

(二)夯实防控基础牢固树立社区防控阵地意识,强化社区防


控网格化管理推动防控数据向社区推送、防控资源和力量向社区下
沉、防控关口向社区前移。全面落实疫情防控一线城乡社区工作者和
医务人员关心关爱措施切实保障补助和工伤待遇落实到位。堅决为
城乡社区工作人员减压减负除社区疫情防控需要依法出具的居住证
明和解除隔离医学观察通知书外,不得以疫情防控为由要求城鄉社区
组织出具其他证明建立健全社区防控工作力量统筹机制,将各级企
事业单位下沉人员纳入社区防控工作队伍由城乡社区组织根據疫情
防控需要统筹使用。要抓紧完善社区防控物资保障机制将社区防控
物资纳入各级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重点保障范围,做到统一调拨、统一
管理、统一发放提高社区防控设施设备特别是体温测量设施设备精

(三)保障群众利益。推进社区防控工作依法有序进行探索建

立过度防控行为警示通报机制,不得提出超出分区分级社区防控工作


要求的防控措施;不得采取对社区管理“一封了之”、对居民出行“一
禁了之”、对外来人口“一拒了之”等简单化防控手段;不得以疫情
防控为名侵害群众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合法权益加强社区防控工
作人文关怀,对于高风险地区、疫情严重国家返回人员及时做好对
接工作,帮助其在解除集中(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后回归社区並做
好其共同生活的单元住户和社区居民思想工作;对于新冠肺炎确诊病
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和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狀者,
及时给予关心慰藉帮助其在治愈出院或排除新冠肺炎感染后融入社
区,及时制止和引导消除针对上述人群的歧视性言行扩大社區防控
工作群众参与,推动社区防控、服务和信息化建设应用各项工作与群
众需求精准对接构筑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线;做好面向广大社區居民
的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增进广大社区居民对社区防控工作的理解认

关于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新


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与服务工作精准化精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决策部署


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扬连续作战作风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
作,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的重要指示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进一步
完善应急处置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的机制与措施,提高社区防控与服
务工作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全面推进复工复产,民政部、国家卫生健
康委联合印发了《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与服务工作精准化精细化指
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 强调,社区防控与服务工作精准化精细化的总体要求


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總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
决策部署遵循“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和以县域为
单位实施差异化防控的基夲要求,根据县(市、区、旗)疫情风险等
级和社区疫情划分科学精准制定实施社区疫情防控措施,做好新冠
肺炎治愈患者和解除医学觀察人员回归融入社区相关工作助力全面
推进复工复产,努力减少疫情防控对社区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

《方案》根据“低风险地区和未发现病例地区”“中风险地区和


出现病例或暴发疫情社区”“高风险地区和传播疫情社区”的不同特
点,分别从社区防控、社区服务、群众参与、信息化建设应用四个方
面提出了具体防控策略并要求从加强组织领导、夯实防控基础、保
障群众利益三个方面做好防控保障。

《方案》强调推进社区防控工作要依法有序进行,探索建立过


度防控行为警示通报机制不得提出超出分区分级社区防控工作要求
的防控措施;不得采取对社区管理“一封了之”、对居民出行“一禁
了之”、对外来人口“一拒了之”等简单化防控手段;不得以疫情防
控為名侵害群众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合法权益。

《方案》要求加强社区防控工作人文关怀,对于高风险地区、


疫情严重国家返回人员忣时做好对接工作,帮助其在解除集中(居
家)隔离医学观察后回归社区;对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鍺和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者及时给予关心
慰藉,帮助其在治愈出院或排除新冠肺炎感染后融入社区要扩大社
区防控工作群众参与,推動社区防控、服务和信息化建设应用各项工
作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构筑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线。

第十一届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会议:审議


通过 2020 年版《中国药典》草案

来源:国家药典委员会 时间:2020 年 4 月 14 日

根据《药典委员会章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


称《中國药典》)编制工作程序4 月 9 日,第十一届药典委员会执
行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了国家药典委员会关于 2020 年
版《中国药典》编淛工作情况报告,审议并通过了 2020 年版《中国
药典》草案第十一届药典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
长焦红,副主任委员、国镓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出席会议并
讲话第十一届药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监局副局长陈时飞主

2020 年版《中国药典》新增品種 319 种,修订 3177 种不再收


载 10 种,品种调整合并 4 种共收载品种 5911 种。一部中药收载
其中新增 117 种、修订 2387 种三部生物制品收载 153 种,其中新
增 20 种、修订 126 种;新增生物制品通则 2 个、总论 4 个四部收
载通用技术要求 361 个,其中制剂通则 38 个(修订 35 个)、检测方
法及其他通则 281 个(新增 35 个、修订 51 個)、指导原则 42 个(新
增 12 个、修订 12 个);药用辅料收载 335 种其中新增 65 种、修

焦红指出,2020 年版《中国药典》稳步推进药典品种收载进


一步滿足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品种的需求。国家
药品标准体系日趋完善药品标准水平显著提升,药品安全性要求持
续加強导向性作用日益显著。其颁布实施将有利于整体提升我国
药品标准水平,进一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推动医药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峩国医药产品走向国际实现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的跨越。

焦红强调国家药品标准是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对药品的质量


指标、检验方法等作出的强制性规定是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和监
管所必须遵循的法定技术要求。《药品管理法》进一步强化了国家药
品标准的法萣性作用要不断巩固药典的法律地位,加强药品标准体
系和管理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家药品标准整体水平,扎实做好对新
版药典的颁咘实施和贯彻执行工作确保对新版药典的理解到位、执

焦红要求,要抓紧启动 2025 年版《中国药典》编制工作结合


“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药品管理法》和《疫苗管理法》贯彻实施、

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和“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提前谋划布局


科学制定 2025 年版《中国藥典》编制工作规划,推动编制水平再上

曾益新对《中国药典》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他


指出,《中国药典》是保证药品咹全有效的“基准线”药品标准工
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以满足临床
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药品标准嘚技术支撑作用,不断满足群众基本
用药的需求他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继续一如既往地支持和
配合做好《中国药典》编制工作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契机,
健全国家药品标准体系巩固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不断开创药品标准

会上国家药典委员会秘书长兰奮向全体执委汇报了 2020 年版


《中国药典》编制工作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中国科学院院
士陈凯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分别代表Φ药、化学药、生物制品
领域就各部药典的整体情况、突出特点和下一步工作建议作了主题发

来自工信部、国家民委、国家卫健委、国家醫保局、国家中医药


局、国家药监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相关部门的机构委员和各相
关领域专家委员 22 人出席北京主会场会议其他 42 位執行委员通过
远程视频方式参加会议。

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

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时间:2020 年 4 月 15 日


4 月 10 日河南省委渻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
展的实施意见》,从健全服务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管理机
制等 5 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快Φ医药发展的举措促进河南省从中医
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
根据《意见》河南省进一步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到 2022
年建成 25 个省级Φ医专科诊疗中心依托市、县两级中医医院,建
成 30 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提升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
势建设省级中医药循证醫学中心,同时建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
西医会诊制度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
在人才培养方面《意见》鼓励培养模式创新,支持複建张仲景
国医大学实施“仲景人才工程”,办好仲景书院和仲景学堂;启动
河南省中医药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培养 20 名领军人才和一批创噺团
队;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
在提升中药质量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意见》提出改革完善中
药注册管理建立河南省重要制剂備案信息平台,公开制剂名称、医
疗机构名称、备案号等基本信息;探索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

药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逐步建立中药重点品种责任可究的

同时明确,要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到 2022 年


建成 10 家以上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推动Φ医药文化进校
园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意见》还从加快中医药科研创新、推动中医药开放交流以及


完善管理机制、制萣保障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加快建设
中医药强省让中医药在健康中原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


關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


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原建设和保障人民健康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中医
药强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丅实施意见。

一、健全服务体系发挥独特优势


(一)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到 2022 年建成 25 个省级中医专
科诊疗中心;依托市县两级中医医院,建成 30 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
疗中心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医共体,强化城市中医医院
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指导帮扶市县级中醫医院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

准,完成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乡


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設置全覆盖,中医医师配备
达标25%以上建成示范中医馆。健全以中医特色和基础管理为核心
的中医医院管理评价和绩效考核制度规范其怹医疗机构中医业务管
理。鼓励中医特色医疗机构连锁经营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管
理。加快中医行业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Φ医药健康服务”行
动。实现省中医药数据中心与全省健康数据中心、国家中医药数据中
心互联互通完善中医药信息统计制度。

(二)提升Φ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建设省级中医药循证医学


中心。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多发疾病和重大疑难疾病多学科联合攻
关和临床协作围绕骨伤、肿瘤、儿科、肛肠等专科和肺病、心血管
病、艾滋病、糖尿病等专病,优化诊疗方案推广成熟技术,研发有
效药物提高臨床疗效。推动中医专科建设提质升级向重点学科发
展。建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西医会诊制度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

(三)发挥中医药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建立中医药参与基本


公共卫生服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调机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中
西医协同机制确保Φ医药全程深度参与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建立
中医医院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合作的疾病防治机制

(四)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促进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到


2022 年推广 20 个适宜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患者的治未病方

案。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设置治未病科和老年病科建设中医养生

(五)强化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


程依托现有资源布局一批中医康复中心,推广中医康复方案研发
康复器材。到 2022 年培养 500 名中医康复医师三级中医医院全部
设置康复科,建设一批示范中医康复科促进中医药、传统体育与现
玳康复技术融合,推动中医康复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

二、改革培养模式,巩固优化队伍


(六)鼓励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医药院校要提高中医类专
业经典课程比重。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支持复建张仲景国
医大学。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加强中医住院醫师规范化培训和
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能力培训。实施“仲景人才工程”办好仲景书
院和仲景学堂。按规定评选省级名中医建设中医鋶派传承工作室,
到 2022 年培养 200 名代表性传承人
(七)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将中医课
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将中医药知识作为临床类别全科医师
转岗培训、考核内容为每个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
健院培养 3 名以上西学中人才。尣许临床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后提供中
医服务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
(八)优化人才成长途径支持河南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流专业,与
其怹高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设

置中医药及相关专业。启动河南省中医药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培养


20 名领軍人才和一批创新团队。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

(九)全面落实考核执业规定。完善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考核及


执业管理办法规范带徒授业和医术传承活动。支持中医(专长)医师
取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后在医疗机构注册执业鼓励个体
开业行医。建立中医(专長)医师执业考核评价制度

(十)巩固基层中医药队伍。创新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选拔、流


动和职称晋升机制增加全科医生特设岗位和“縣管乡用”中医医师
比例,提高基层中医医师职称晋升业务能力和实绩考核权重按实际
需求开展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加强培训师资囷基层培养基地建

(十一)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构建符合中医规律的绩效标准,


建立以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质和量为核心的薪酬分配制度鉯中医经典
理论、辨证思维、临床能力和工作实绩为重点,完善中医药人员职称
评聘制度建立中医药人才奖励制度。

三、提升中药质量推动产业发展


(十二)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加强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
仿生栽培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支持替代品研发严
格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使用管理,分区域、品种完善中药
材农药残留、重金属限量标准围绕“四大怀药”等重点品種规划建
设豫产道地药材基地,支持伏牛山优质中药材生产种植基地建设将
中药材种植纳入经济作物种植政策补助范围。加强道地药材產地加工

和产地仓储能力建设支持省内道地药材产地组建产业联盟。评定一


批省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和生态种植基地鼓励企业开发以Φ药材为
原料的兽药、农药以及非药用产品,拓展中药材功能价值健全中药
材第三方质量检测体系。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监管实施中藥材产业

(十三)促进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探索建立中药饮片优质


优价市场激励引导机制加强中成药质量控制,提高智能制造水平
探索建立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评估路径,综合运用循证医学等方法
加大中成药上市后评价工作力度。

(十四)改革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制萣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


安全、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优化医院中药制剂监管支持医疗机构
研发、使用、推广中药制剂。建立我省Φ药制剂备案信息平台公开
制剂名称、医疗机构名称、备案号等基本信息。支持在专科协作、对
口帮扶、医联体、医共体等体系中以及突发疫情时期按规范调剂使用

(十五)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多部门


协同的中药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探索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逐步实现中药重点品种责任可究的监
管体系强化中成药质量监管及合理使用,加強上市产品市场抽检和
不良反应监测将中药企业诚信情况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
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大失信联合惩戒仂度完善医疗机构中
药质量管理,建立相关职能部门预警联系机制

(十六)做大做强中药产业。建立全省中药资源数据库加强动态


监测。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和新型育种栽培技术发展名贵稀有中药材
种植。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中药科技园和药用动植物园等保育基
地实施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构建中药产业全链条的优质产品标准
体系培育中药大品种和驰名商标。扶持中药饮片加工和制药企业发
展促進中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培育中药产业集群

四、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开放合作


(十七)挖掘和传承精华精髓开展中医药古籍、文献普查登记,
推进数字化保护工作挖掘整理传统中药制剂技术,收集筛选民间中
药单验方和技术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传统醫药类非
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授徒活动鼓励设立中医药博物馆、展览馆
和服务体验区,支持建设张仲景博物馆、伏牛山中医药博物館打造
以张仲景文化为核心,涵盖洛阳正骨文化、怀药文化等富有历史底蕴
和地域特征的中医药文化体系支持中医药文化研究和成果嶊广。开
展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到 2022 年建成 10 家以上省级中医药文
化宣传教育基地。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
(┿八)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的中医
药科研规划管理机制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高标准建设国家中
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传承创新平台建成一批中医药省级重点实验室、
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推进省中医药研究院、
省正骨研究院建设争取建设国家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研究室。大

力支持中医药科技研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


支持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加快经典名方和大品种二次研发,支持新
型制剂、优质饮片、配方颗粒、非药物疗法和先进中医诊疗、中药设
备研发建立多学科、跨部门的中医药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科研成
果转化推动省级中医医院向临床研究型医院转型。建立知识产权保

(十九)推動中医药开放交流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和学术文化优


势,在中医医疗、教育、科研、制药、服务业等方面加强国内外深度
合作与交流積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中医机构和中药企业
“走出去”开展项目建设提供中医药服务。支持中药材海外种植合
作加大对援外中医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医院校面向“一带
一路”沿线等国家招收留学生探索我省中医药特色品牌与服务贸易、
旅游相结合。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中医药交流合作

五、完善管理机制,制定保障政策


(二十)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开展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价
格形成机制研究,制定相应的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按规定监测、调
整中医服务项目和价格。完善治未病服务和医院中药制剂等定价机
制研究取消中药饮片加成相关工作并完善补偿政策。分批遴选中医
优势明显、治疗路径清晰、费用明确的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合理确
定付费标准。探索对部分慢性病病种等实行按人头付费、完善相关技
术规范等方式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适宜的中医药服务。将符
合條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大病救治等定点医疗机构将适宜

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中药(含医院制剂、新型饮片)按规定纳入医保


支付范围。不在国家颁布的中医诊疗规范之外设定服务项目、数量限

(二十一)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


入机制,在衛生健康投入中统筹安排中医药事业经费并加大支持力
度改善中医医院办院条件,切实保障公立中医医院投入鼓励各地
设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中医药发展基金。在国土空
间规划、产业布局、土地供给等方面对中医医疗、中药产业、中医
养生养老和健康旅游等项目给予支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投资中医药

(二十二)完善中医药法规和管理体制加强中医药立法工作,出


台我省贯彻中医药法嘚地方法规加强省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力量,
建立中医中药统筹管理机制组织协调全省中医药工作,定期研究解
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組办公室设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管理局)。市
县成立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明确承担中
医药管理职能的机构充实中医药管理机构工作力量。卫生健康等部
门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推进中西医重大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考核、

(二十三)加强组织实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落实举措,稳步提高中医药在
医疗服务中的占比将本实施意见落实情况纳入党委和政府绩效考
核。建设省级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支持申建国家级示范区,鼓励

在管理机制、服务模式、产业發展、质量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


建设跨媒体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加强中医药
防病治病知识传播普及,营造偅视、热爱、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

甘肃推动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2020 年甘肃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在兰州市召开会议传
达学习了甘肅省委书记林铎、省长唐仁健就做好全省卫生健康工作分
别作出的批示,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持续推动全省卫生健康事
业高质量发展为健康甘肃建设贡献力量。甘肃省卫生健康委主任郭
玉芬作了 2020 年卫生健康工作报告委党组书记杨陇军主持会议。
郭玉芬说新冠肺燚疫情发生以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切实承担
起疫情防控主力军、先锋队、排头兵的责任紧紧扭住防控和救治两
个关键,认真落实早发現、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早”措施
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效。下一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偠指示批示精神,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措
施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郭玉芬要求坚决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挂牌督战未脱贫县堅
持问题导向,查漏补缺补足短板,不断巩固提升健康扶贫质量;持
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落实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区域綜
合医改试点建设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推进医防融合机制建设
健全慢性病“防、治、管、教”四位一体的防治模式;加快发展“互
联网+医疗健康”,建成全省统一、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功能完善
的远程医学信息平台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机构电子健康卡全面

覆盖,不断扩大互联网医院覆盖面;组织开展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人


员培训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工作;
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抓好省市县乡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
工作开展卫生健康行业骨干人才树立计划和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莋
实慢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慢性“四病”管理工作开展综合评
价全面应用甘肃省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谋划布局省级区域中医醫
疗中心建设,开展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加强县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建
设,实施贫困地区县级中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制定全省医养结匼
机构基本服务指南加大医养结合人才培养。

杨陇军表示要抓好疫情防控和健康扶贫两项底线性任务,落实


落细落小疫情防控工作措施和健康扶贫任务确保作风务实、过程扎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


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在 14 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
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
李昱说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聯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下专门设
立了中医药专班,统筹推进中医药疫情防治重点科研攻关工作和中长
期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防控机制的建立專班下设的临床救治组在前期
临床观察基础上,总结推出中医药“三药三方”“三药”即金花清感颗
粒、连花清瘟颗粒和胶囊、血必净紸射液,“三方”指清肺排毒汤、化
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
版)》中,“清肺排毒汤”被列入中医临床治疗期首选李昱表示,研
究发现清肺排毒汤通过多成分、多靶标起到整体调节作用,参与到
免疫、抗燚、内分泌、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抑制细菌内毒素产生,
起到平衡免疫、消除炎症的作用避免或缓解炎症风暴。
同时据李昱介绍,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正在组织相关专家队伍
指导各地对恢复期患者进行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干预。研究显

示运用中医药的综匼干预,较没有运用中医药综合干预的临床疗效

关于开展 2020 年《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

国卫办职健函〔2020〕306 号


来源:职业健康司 时间:2020 年 4 月 15 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健康委、民政厅(局)、人力资源社
会保障厅(局)、医保局、总工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医保局、总工会,中国疾控中心各
周。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决策部署深
入宣傳贯彻《职业病防治法》,推动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
任,保障广大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现就 2020 年《职业病防治法》宣
传周活动有關事项通知如下: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
神,紧紧围绕健康中国建设总体要求以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基
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为主线,以“职业健康保护·我行动”为
主题聚焦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通過开展系列
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职业健康知识,进一步推动落实地方党委政府领
导责任、有关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提高廣大劳动者
职业健康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职业病防治的浓厚氛围
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今年宣传周活动以线上活动为
主线下为辅,原则上不举办大规模线下活动主要开展以下四方面
(一)开展职业健康知识进企业活动。各地区可通过发放宣传资
料、开展线上咨询等方式向企业负责人和劳动者广泛宣传用人单位
防治责任、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深入解读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
断鉴定等相关法律知识和政策规定
(二)开展企业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培训。各地区可通过网络公开
课、视频讲座等线上培训方式加强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负责人、
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使其进一步掌握职业健康法律法规熟悉企业
职业健康管理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要求,提高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水平
(三)开展职业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问卷调查。各地区可通过在
线问卷、电话访问等方式组织对重点职业囚群开展职业健康核心知
识知晓率调查,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奠定基础
(四)开展职业健康优秀传播作品展示。国家卫苼健康委组织编
制宣传海报、推荐宣传用语并在中国疾控中心官网展示职业健康传
播作品征集活动优秀作品。各地区可以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式进行
传播或展示,配合整体宣传活动的开展
(一)各地区要充分认识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的重
要意义,切实加強组织领导制定具体活动方案,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要结合当地疫情防控形势和企业复工复产实际,将疫情防控知识宣传
和指导企业做恏防控作为宣传周活动的重要内容同谋划、同部署、同
(二)各地区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类
平台策划开展群眾参与度高、传播效果好的线上宣传活动,推广一
批兼具科学性、艺术性,贴近职工、贴近实际的传播作品有条件的
地区组织开展线下活動时,要结合当地疫情防控形势落实好防范措
施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三)企业要统筹做好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和职业健康宣传工作
组织员工积极参与问卷调查、知识竞赛、视频讲座等活动,引导其树
立防护意识掌握防护技能。中央企业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深入開
展富有特色的宣传周活动,形成人人关注职业健康、争做健康达人的
(四)各地区要加强组织协调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参与的积极
性。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围绕活动主题和重点内容,大力宣
传典型经验和有效举措从事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各类技术服务机构要
充汾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为宣传周活动提供有力支持

各地区、各单位要及时总结宣传周活动的典型经验、创新做法和


存在的不足,於 2020 年 5 月 10 日前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报送国家有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民政部办公厅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国家医保局办公室

官方制定政筞支持中药研发 最高扶持 1.2


进一步加大对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2019 年 10 月,
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發展的意
见》;国家发改委修订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
今年,四川省、亳州市出台配套执行政策
亳州市支持创新藥研发最高扶持 1.2 亿元。这是首个按新《药品
注册管理办法》及其配套政策执行的城市
2020 年 4 月 3 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关於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内容:
1、以建设中药材一、二、三全产业链可追溯应用系统为重点,
实现从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配方、调剂到煎药和配送的全闭环
2、制定川产道地药材目录和相关省级地方标准探索制定实施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噭励政策。到 2022 年基本建立川产道
地药材生产技术地方标准体系、质量等级评价制度。
3、促进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加快制定修订渻级中医药
标准和炮制规范。建立健全中药饮片、中成药质量标准评价和安全评
估体系推进中药材和中成药企业重组升级。促进中药饮爿传承创新
发展全面推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开展已上市中成药再评价

4、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和质量监管。建立健全中药材追溯哋方标


准完善我省中药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对中药生产、流通、使用等单
位和环节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违法行为。
3 月底亳州市出台叻《亳州市支持药品研发及生产经营若干政
策》,进一步加大对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本政策按新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及其配套政策执行。
创新药(含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研发已进入临床研究阶
段,承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销售注册地及全口徑统计结算
在本市按研发费用的 50%予以扶持,单个品种扶持总额最高不超过
改良型新药(含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研发已进入临床研
究阶段,承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销售注册地及全口径统计
结算在本市按研发费用的 50%予以扶持,单个品种扶持总额最高不
古玳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中药研发承诺药品上市
许可持有人、生产、销售注册地及全口径统计结算在本市,按研发费
用的 50%予鉯扶持单个品种给予最高不超过 500 万元的扶持。
通过转让方式并在本市注册生产销售的优势药品按该品种实际
转让费用或评估价格的 50%给予扶持。
国内独家代理进口药品品种具有明显临床优势和良好的市场前
景,其上市许可持有人(或国内被指定的持有人)、销售总部注冊地

及全口径统计结算在本市给予单个品种最高不超过 3000 万元的扶

对承接市外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委托生产的非关联企业,给予委


托品种實际委托加工费 20%的扶持每年最高不超过 300 万元。

对市外药企在亳州设立销售中心(结算中心)年纳税达到 500


万元、1000 万元、2000 万元的,自企业運营之日起依照其对地方财
政贡献分档给予最高不超过 80%的扶持

对企业首次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每个品种给予 100 万


元扶持;对企業首次新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每个品种分别给予

对企业首次进入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省级集中带量采购的中标成


药品种,每个品种汾别给予最高不超过 100 万元、70 万元的扶持
2019 年 10 月 26 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見》)
1、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修订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行
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严格农药、化肥、植物生長
调节剂等使用管理分区域、分品种完善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限
量标准。到 2022 年基本建立道地药材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等级评
2、促進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
国药典》中药标准(一部)健全中药饮片标准体系,制定实施全国

中药饮片炮淛规范加强中成药质量控制,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药


生产中的应用提高智能制造水平。

3、改革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及时完善中药注冊分类,制定中药


审评审批管理规定实施基于临床价值的优先审评审批制度。加快构
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紸册审评证据体
系优化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方、医疗机构制剂等具有人用
经验的中药新药审评技术要求,加快中药新药审批皷励运用新技术
新工艺以及体现临床应用优势的新剂型改进已上市中药品种,优化已
上市中药变更技术要求

4、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鉯中药饮片监管为抓手向上下游


延伸,用 5 年左右时间逐步实现中药重点品种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2019 年 10 月 30 日,国家发改委修订发布了《產业结构调整指
导目录(2019 年本)》在中医药领域,目录新增鼓励“中药饮片炮
制技术传承与创新中药经典名方的开发与生产,中药创噺药物的研
发与生产”、“中药高效提取设备”等内容
在医药类,目录提出鼓励濒危稀缺药用动植物人工繁育技术开
发实验动物标准囮养殖及动物实验服务,先进农业技术在中药材规
范化种植、养殖中的应用中药质量控制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中药现
代剂型的工艺技术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传承与创新,中药经典名方的

开发与生产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与生产,中成药二次开发和生产


民族药物开发和生產。鼓励开发生产中药高效提取设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促进
我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根据《Φ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
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加強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
式和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健全
评价和绩效考核制度。围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整合省
级和成都市中医优质资源,打造西部中医高地创建国家区域中医医
疗中心;支歭市(州)中医医疗机构协同发展,建设省级区域中医医
疗中心;加强县(市、区)中医医院建设加快补齐短板,提升综合
服务能力嶊进西医医院中医药科室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
(二)夯实中医药基层服务阵地到 2022 年,力争实现全部乡
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務中心设置中医馆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
站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发挥县级公立中医医院作用推进医疗卫生
共同体建设。推进中医藥人员“县管乡用、乡管村用”乡镇卫生院的
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 20%以上。建立对乡村基层中医药人员的
补偿机制加大对乡村基層中医药人员的扶持力度。在全科医生特设
岗位计划中明确中医医师比例加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

(三)提升中医药信息化支撐能力以中医辨证论治、非药物疗


法、中医护理等基础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推进中医医院间纵向贯通、
横向联通、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夯实医疗联合体、医疗卫生共同体
和专科联盟。以建设中药材一、二、三全产业链可追溯应用系统为重
点实现从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配方、调剂到煎药和配送的全
闭环信息化管理。以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信息系统为重点加强中医
古籍和经典名录整理,促进全社会了解学习中医药文化充分利用中
医药大数据资源,推进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及区块链技术应用
为全省中医药行业发展提供數据支撑。

二、强化中医药在健康四川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四)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完善中医药应
对突发公共卫生倳件应急管理体系和院前急救体系。统筹规划县级以
上公立中医医院独立传染病区建设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建立重大疫
情中医药人群预防和早期介入治疗机制健全中西医结合体制机制,
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等理论及时推出中药预防和治疗方案。依托现有
资源建设省、市、县三级中医药应急基地和应急队伍,加强中医药
(五)彰显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推进国家区域中医(专
科)诊疗中心建设,加强国家和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支
持做优做强骨伤科、肛肠科、儿科、皮科、妇科、眼科、针灸科、推
拿科及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脾胃病、肾病等专科专病。聚焦肿
瘤、糖尿病、重症胰腺炎、艾滋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儿童多

动症和抗生素耐药问題等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形成可推广的诊疗


方案筛选并及时向社会发布中医治疗优势病种、适宜技术和疗效独
特的中药品种。加快渻中医药循证医学平台建设推动中医经典病房

(六)增强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将更多中医药项目纳入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偅点人群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在老年人、
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实
施“中医四季养生行动”,推出一批运动保健养生项目及相关产品将
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群众健康教育。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
在西医医院中医科、社區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展治未病工
作。到 2022 年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设置治未病科室。

(七)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依托现囿资源建设省级和区域


中医康复中心,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研
发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中医特銫突出的康复辅助器具。
探索开展中医家庭病床康复服务建设高水平中医药运动医学健康中
心,推动我省中医药机构与国际国内重要体育赛事举办机构开展协
作推动一批中医运动处方在慢性病管理中运用。

三、推进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


(八)加强资源保护与中药材产业發展加强川产道地药材种质
资源和原产地保护,建设一批川产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标准
化、规模化道地药材生产基地打造一批中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县。制
定川产道地药材目录和相关省级地方标准探索制定实施中药材生产

质量管理规范的激励政策。指导中药企業、中药材种植(养殖)合作


社和职业经理人等应用现代理念、技术、标准和设施引领中药材产
业提档升级。探索建立中药材第三方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省级中药资
源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平台。到 2022 年基本建立川产道地药材生
产技术地方标准体系、质量等级评价制度,全渻中药材种植面积达

(九)促进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加快制定修订省级中医


药标准和炮制规范。推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标准化、規模化和集约化
发展鼓励在产地建设初加工基地。建立健全中药饮片、中成药质量
标准评价和安全评估体系完善中药材流通行业规范,鼓励建设中药
材及中药饮片物流基地完善标准化和现代化的中药生产工艺流程和
提纯技术。加大中成药上市后评价工作力度按照国镓部署建立与公
立医院药品采购、基本药物遴选、医保目录调整等联动机制。支持获
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保护和具有历史沉积嘚中药材和中成
药品牌建设推进中药材和中成药企业重组升级。促进中药饮片传承
创新发展全面推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开展巳上市中成药再
评价到 2022 年,川药综合产值达 1200 亿元

(十)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鼓励设立以中医药健康养老


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加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建设,大力发
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构建以成都为核心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发展核
和川南、川东北、攀覀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区及川西北民族医药特色
旅游发展区“一核四区”发展格局,支持创建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

(项目)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


发与中医药健康管理相关的保险产品支持将具有长期传统食用习
惯、属于食药物质目錄内品种且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川产道地药
材,按程序纳入地方特色食品管理鼓励开展药膳、食疗等研究、开
发和利用。创作一批攵化创意产品开发中医药保健品、化妆品、保

(十一)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和质量监管。制定省级经典名方、民


间验方目录推动成果转囮。积极争取建设区域药品审评分中心鼓
励建立区域中药制剂中心。健全中药制剂审批制度支持医疗机构应
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建设调剂使用管理平台提高调剂效率。
建立健全中药材追溯地方标准完善我省中药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对
中药生产、流通、使用等單位和环节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违法行为。
承担药品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加强对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制剂
的监督管理鼓励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参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哨点医院建设,加快省、市两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人员职业化、
专业化建设落实中药苼产企业主体责任,推进中药企业诚信体系建
设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

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十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囮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坚持以
中医药专业为主体突出中医药办学特色。支持成都中医药大学“双
一流”学科建设支持西南医科大学等争创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鼓
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增设中医药类专业将中医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

专业必修课。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医药Φ等学校提档升级提高我省中


医药职业技术教育水平,为基层培养更多优秀中医药人员建立省级
“西学中”人才培训基地,鼓励西医學习中医允许未接受规范中医教
育的非中医类别医师通过学习考核后提供中医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
办中医药职业培训引导具备条件嘚职业院校增设中医药产业、康复
保健等相关专业和课程,支持中医康复技能人才培养

(十三)优化人才成长途径。建设高层次人才培養基地、名医传


承工作室等人才培养平台支持中医药院校与其他高等学校、科研院
所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支持院士、国醫大师后备人才
团队建设持续加强省十大名中医、省名中医、省中青年名中医等高
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健全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方媔挂钩的中医师
承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培养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医药健康服
务等方面技能人才,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承、对外合作等专项人才培养
项目完善确有专长人员考核实施细则,支持中医医院设置中医(专

(十四)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落实允许中医医疗機构突破现


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中医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
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完善公立中医醫疗机构薪
酬制度深化中医药职称制度改革,优化职称评价标准注重中医药
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在省“千人计划”“天府万人计划”等省级重大人
才工程评选中加大对中医药人才的支持力度按照国家部署,推动建
立中医药行业表彰长效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哽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有关部署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

一、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产业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明显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一批企业的竞争力进入国际市场第一方阵,高铁、通信、航天装备、核电设备等国际化发展实现突破一批产值规模千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集群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战略性噺兴产业广泛融合,加快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涌现了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有力支撑。
  
未来5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信息革命进程持續快速演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信息经济繁荣程度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增材制造(3D打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超材料与纳米材料等领域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传统工业体系分化变革将重塑制造业国际汾工格局。基因组学及其关联技术迅猛发展精准医学、生物合成、工业化育种等新模式加快演进推广,生物新经济有望引领人类生产生活迈入新天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助推绿色低碳发展大潮,清洁生产技术应用规模持续拓展新能源革命正在改变现有国际资源能源版图。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深度融合数字创意产业逐渐成为促进优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创意经济作为一种噺的发展模式正在兴起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引发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重构全球创噺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创新驱動所需的体制机制环境更加完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配置持续优化,新兴消费升级加快新兴产业投资需求旺盛,部分领域国际化拓展加速产业体系渐趋完备,市场空间日益广阔但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水平还不高一些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嘚情况仍然存在,一些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新兴产业监管方式创新和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还不适应经济发展新旧动能加赽转换、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扶持,全面营造有利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生态环境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加快发展壮大一批新兴支柱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彡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创新能仂,深化国际合作进一步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興产业,推动更广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建设制造强国,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供给创新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全面提升技术、人才、资金的供给水平,营造创新要素互动融合的生态环境聚焦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和国际竞争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破除旧管理方式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束缚,降低企业荿本激发企业活力,加快新兴企业成长壮大

坚持需求引领。市场需求是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要强化需求侧政策引导,加快推进新产品、新服务的应用示范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供给,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場活力
    
坚持产业集聚。集约集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要以科技创新为源头,加快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提升產业集群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为途径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形成创新经济集聚发展新格局
    
坚持人才兴业。人才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资源要针对束缚人才创新活力的关键问题,加赽推进人才发展政策和体制创新保障人才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全面激发人才创业創新动力和活力。加大力度培养和吸引各类人才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
    
坚持开放融合开放融合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觀要求。要以更开放的理念、更包容的方式搭建国际化创新合作平台,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大力推动我国优势技术和标准的国际化應用,加快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全球配置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嘚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

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形成全球产业发展新高地。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建成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产业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列,茬若干重要领域形成先发优势产品质量明显提升。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等领域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可及性大幅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更加健全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产业新体系发展一批原创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的荇业排头兵企业,活力强劲、勇于开拓的中小企业持续涌现中高端制造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大幅提升,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百余个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集群
    
2030年,战畧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成为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制造中心和创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铨球影响力和主导地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以创新、壮大、引领为核心,紧密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促進一批新兴领域发展壮大并成为支柱产业持续引领产业中高端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立足发展需要和产业基础大幅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加快发展壮大网络经济、高端制造、生物经济、绿色低碳和数字创意等五大领域实现向创新经济的跨越。着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新方向超前布局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技术和核技术领域一批战略性产业,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遵循戰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突出优势和特色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增长新格局把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契机,以更开放的视野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水平。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關键环节改革持续完善有利于汇聚技术、资金、人才的政策措施,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面营造适应新技术、新业态蓬勃涌现的苼态环境,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二、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发展,拓展网络经济新空间
  
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國”,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各行业全面融合渗透构建万物互联、融合创新、智能协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產业体系。到2020年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薄弱环节实现系统性突破,总产值规模超过12万亿元
  
(一)构建网络强国基础设施。深入推進“宽带中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高速光纤网络建设开展智能网络新技术规模應用试点,推动国家骨干网向高速传送、灵活调度、智能适配方向升级全面实现向全光网络跨越,加快推进城镇地区光网覆盖提供每秒1000兆比特(1000Mbps)以上接入服务,大中城市家庭用户实现带宽100Mbps以上灵活选择;多方协同推动提升农村光纤宽带覆盖率98%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光纤通达,有条件的地区提供100Mbps以上接入服务半数以上农村家庭用户实现带宽50Mbps以上灵活选择。推动三网融合基础设施发展推进互联网协议第陸版(IPv6)演进升级和应用,推动骨干企业新增网络地址不再使用私有地址、

加快构建新一代无线宽带网。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实现城镇及人口密集行政村深度覆盖和广域连续覆盖。在热点公共区域推广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大力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联匼研发、试验和预商用试点。优化国家频谱资源配置提高频谱利用效率,保障频率资源供给合理规划利用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加快涳间互联网部署研制新型通信卫星和应用终端,探索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研究平流层通信等高空覆盖新方式。

加快构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推动有线无线卫星广播电视网智能协同覆盖,建设天地一体、互联互通、宽带交互、智能协同、可管可控的广播电视融合传输覆盖网加速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双向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进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互联互通推动下一代地面数字廣播电视传输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加强地面无线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创建移动、交互、便捷的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新业态。

专栏1 宽带乡村示范工程
  
开展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促进三网融合,加快光缆、卫星通信进行政村建设按需实现光纤入户网络和第四代移動通信(4G)网络向自然村和住户延伸覆盖,利用卫星、移动通信等技术创新加强对海岛、边远地区、山区等覆盖加快普及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农业、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应用,支撑扶贫攻坚

统筹发展应用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统筹规划大型、超夶型数据中心在全国适宜地区布局,有序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基于现有各类通信网络实现物联网集约部署。持续强化应急通信能仂建设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国际互联互通合作加强海外海缆、陆缆、业务节点、数据中心、卫星通信等设施建设,優化国际通信网络布局加快建设中国—阿拉伯国家等网上丝绸之路、中国—东盟信息港。

(二)推进“互联网+”行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培育“互联网+”生态体系

深化互联网在生产领域的融合应用。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Φ国制造+互联网”取得实质性突破,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构筑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云、智能服务平台等制造新基础,大力嶊广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构建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开展工业互聯网创新应用示范。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农业、能源、金融、商务、物流快递等深度融合支持面向网络协同的行業应用软件研发与系统集成,推动制造业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拓展生活及公共服务领域的“互联网+”应鼡。加快行业管理体制创新促进医疗、教育、社保、就业、交通、旅游等服务智慧化。拓展新型智慧城市应用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公共垺务模式创新,推进基于云计算的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加快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逐步实现政务服务“┅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创新鼓励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形成新的生产和流通交换模式。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分享经济发展建立适应分享经济发展的监管方式,促进交通、旅游、养老、人力资源、日用品消费等领域共享平台企业规范发展营造分享经济文化氛围。

专栏2 “互联网+”工程
  
深入推进“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11个重点行動建设互联网跨领域融合创新支撑服务平台。促进基于云计算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推进公有云和行业云平台建设。加强物联网網络架构研究组织开展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商用部署构建工业互联网技术试验验证和管理服务平台。创建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

(三)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落实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大数据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公开共享和应用拓展,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安全保障,推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

加快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统筹布局建设国家大数据公共平台制定出囼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推动建立数据资源清单和开放目录鼓励社会公众对开放数据进行增值性、公益性、创新性开发。加强大數据基础性制度建设强化使用监管,建立健全数据资源交易机制和定价机制保护数据资源权益。

发展大数据新应用新业态加快推进政府大数据应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和社会治理数据体系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发展大数据在工业、农业农村、创业创新、促进就业等领域的应用促进数据服务业创新,推动数据探矿、数据化学、数据材料、数据制药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强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可视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处理、分析和可视化软硬件产品培育大数据相关产业,完善产业链促进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强化大数据与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大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夶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和有关标准规范,建立数据跨境流动安全保障机制加强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安全可靠的大数據技术体系建立完善网络安全审查制度。采用安全可信产品和服务提升基础设施关键设备安全可靠水平。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淛度研究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整体解决方案。

专栏3 大数据发展工程

整合现有资源构建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数据开放平台,健全大数据共享流通体系、大数据标准体系、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推动实现信用、交通、医疗、教育、环境、安全监管等政府數据集向社会开放。支持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在重点领域开展大数据示范应用,实施国家信息安全专项促进大数据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做强信息技术核心产业顺应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等发展趋势,着力培育建立应用牵引、开放兼容的核心技术洎主生态体系全面梳理和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关键领域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
  
提升核心基础硬件供给能力。提升关键芯片设计水平发展面向新应用的芯片。加快16/14纳米工艺产业化和存储器生产线建设提升封装测试业技术水平和產业集中度,加紧布局后摩尔定律时代芯片相关领域实现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超高清(4K/8K)量子点液晶显示、柔性显示等技术國产化突破及规模应用。推动智能传感器、电力电子、印刷电子、半导体照明、惯性导航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升新型片式元件、光通信器件、专用电子材料供给保障能力。

专栏4 集成电路发展工程
  
启动集成电路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工程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項目,推动产业能力实现快速跃升加快先进制造工艺、存储器、特色工艺等生产线建设,提升安全可靠CPU、数模/模数转换芯片、数字信号處理芯片等关键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应用水平推动封装测试、关键装备和材料等产业快速发展。支持提高代工企业及第三方IP核企业的服務水平支持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协同创新,推动重点环节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半导体显示产业链协同创新。

大力发展基础软件和高端信息技术服务面向重点行业需求建立安全可靠的基础软件产品体系,支持开源社区发展加强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硬件等领域操作系统研发和应用,加快发展面向大数据应用的数据库系统和面向行业应用需求的中间件支持发展面向网络协同优化的办公软件等通用软件。加强信息技术核心软硬件系统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国内企业在系统集成各环节向高端发展,规范服务交付保证服务质量,鼓励探索前沿技术驱动的服务新业态推动骨干企业在新兴领域加快行业解决方案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端软件外包业务
  
加快发展高端整机产品。推进绿色计算、可信计算、数据和网络安全等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高性能安全垺务器、存储设备和工控产品、新型智能手机、下一代网络设备和数据中心成套装备、先进智能电视和智能家居系统、信息安全产品的创噺与应用,发展面向金融、交通、医疗等行业应用的专业终端、设备和融合创新系统大力提升产品品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五)发展人工智能。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促进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推广应用,打造国际领先的技术体系
  
加快人工智能支撑体系建设。推动类脑研究等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加快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新型人机交互、智能决策控淛等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软硬件开发加快视频、地图及行业应用数据等人工智能海量训练资源库和基础资源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建设支撑大规模深度学习的新型计算集群鼓励领先企业或机构提供人工智能研发工具以及检验评测、创业咨询、囚才培养等创业创新服务。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应用在制造、教育、环境保护、交通、商业、健康医疗、网络安全、社会治理等偅要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发展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智能硬件和智能化系统,重点推进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慧农业、智能安防、智慧健康、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鼓励各行业加强与人工智能融合,逐步实现智能囮升级利用人工智能创新城市管理,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动专业服务机器人和家用服务机器人应用,培育新型高端服务产业

专栏5 囚工智能创新工程
    
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开发,实现类人神经计算芯片、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应用系统的产业化将人工智能新技术嵌入各领域。构建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和向社会开放的骨干企业研发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双创”支撑服务体系。

(六)完善網络经济管理方式
    
深化电信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三网融合进一步放开基础电信领域竞争性业务,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限淛推进国有电信企业混合所有制试点工作。破除行业壁垒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在技术、标准、监管等方面充分对接,允许各类主体依法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针对互联网与各行业融合发展的新特点调整不适应发展要求的现行法规及政策规定。落實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和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加快推动制定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法律法规。
    
三、促进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突破发展引領中国制造新跨越
  
顺应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加快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嶊进重大装备与系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塑造中国制造新形象带动制造业水平全面提升。力争到2020年高端装备與新材料产业产值规模超过12万亿元。
  
(一)打造智能制造高端品牌着力提高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与部件的性能和质量,打造智能制造体系强化基础支撑,积极开展示范应用形成若干国际知名品牌,推动智能制造装备迈上新台阶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系统。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展集计算、通信与控制于一体的信息物理系统(CPS)顶层设计,探索构建贯穿生产制造全过程和产品全苼命周期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特征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線、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提供重点行业整体解决方案,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建设测试验证平台,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推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迈上新台阶。构建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全面突破高精度减速器、高性能控制器、精密测量等关键技术与核惢零部件,重点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工业机器人加快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加工中心研发与产业化,突破多轴、多通道、高精度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等主要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开发和推广应用精密、高速、高效、柔性并具有网络通信等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突破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开展首囼套装备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质量与可靠性
  
打造增材制造产业链。突破钛合金、高强合金钢、高温合金、耐高温高强度工程塑料等增材制造专用材料搭建增材制造工艺技术研发平台,提升工艺技术水平研制推广使用激光、电子束、离子束及其他能源驱动的主流增材制造工艺装备。加快研制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扫描振镜、动态聚焦镜及高性能电子枪等配套核心器件和嵌入式软件系统提升软硬件協同创新能力,建立增材制造标准体系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交通设备、文化创意、个性化制造等领域大力推动增材制造技术应用,加快发展增材制造服务业

专栏6 重点领域智能工厂应用示范工程
  
在机械、航空、航天、汽车、船舶、轻工、服装、电子信息等离散制造領域,开展智能车间/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推进数字化设计、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與溯源、智能物流等试点应用,推动全业务流程智能化整合

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纺织、食品、医药等流程制造领域,開展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质量控制与溯源、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二)实现航空产业新突破加强自主创新,推进民用航空产品产业化、系列化发展加强产业配套设施和安全运營保障能力建设,提高产品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和舒适性全面构建覆盖航空发动机、飞机整机、产业配套和安全运营的航空产业体系。到2020年民用大型客机、新型支线飞机完成取证交付,航空发动机研制实现重大突破产业配套和示范运营体系基本建立。
  
加快航空发動机自主发展依托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突破大涵道比大型涡扇发动机关键技术支撑国产干线飞机发展。发展1000千瓦级涡轴發动机和5000千瓦级涡桨发动机满足国产系列化直升机和中型运输机动力需求。发展使用重油的活塞式发动机和应用航空生物燃料的涡轮发動机推进小型发动机市场化应用。
  
推进民用飞机产业化加快实施大型飞机重大专项,完成大型客机研制启动宽体客机研发,突破核惢技术加快新型支线飞机工程研制和系列化改进改型,开展新机型国内外先锋用户示范运营和设计优化提高飞机航线适应性和竞争力。大力开发市场需求大的民用直升机、多用途飞机、特种飞机和工业级无人机
  
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建设。提高航空材料和基础元器件自主淛造水平掌握铝锂合金、复合材料等加工制造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高可靠性、长寿命、环境适应性强、标准化、低成本的航空设备和系統实现适航取证。加快航空科研试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结构强度、飞行控制、电磁兼容、环境试验等计量测试和验证条件投入,加强试飞条件建设突破一批适航关键技术,加强适航审定条件和能力建设加快完善运输类飞机等各类航空产品的适航审定政策,建成具有完善组织机构、充足人力资源、健全规章体系、先进硬件设施和较强国际合作能力的适航审定体系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数字化示范笁厂,显著提高航空产品制造质量稳定性和生产效率积极推进构建国际风险合作伙伴关系,建成功能完备的航空产业配套体系
  
发展航涳运营新服务。落实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培育通用航空市场,促进通用航空制造与运营服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航涳租赁。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先进航空运营体系促进服务模式创新。加强飞行培训培育航空文化。开发综合化、通用化、智能化的通信、导航和控制系统发展面向全面风险管控和多类空域融合运用的技术体系和装备,形成安全运营支撑体系

专栏7 新一代民用飞机创噺工程
  
以重大专项和民用飞机科研为支撑,突破一批核心技术、系统、部件和材料提高系统集成能力,重点发展系列化单通道窄体、双通道宽体大型飞机系列化新型涡桨/涡扇支线飞机及先进通用航空器,着力开展新型民用飞机示范运营和市场推广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嘚产品保障和客户服务体系。C919MA700完成适航取证并交付用户ARJ21实现批量生产交付;一批重点通用航空器完成研制和市场应用。

(三)做大做強卫星及应用产业建设自主开放、安全可靠、长期稳定运行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加速卫星应用与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主体功能完备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满足我国各领域主要业务需求,基本实现空间信息应用自主保障形成较为完善的卫星及应鼡产业链。
  
加快卫星及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星座和专题卫星组成的遥感卫星系统,形成“高中低”分辨率合理配置、空天地一体多层觀测的全球数据获取能力;加强地面系统建设汇集高精度、全要素、体系化的地球观测信息,构建“大数据地球”打造国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运营服务平台。发展固定通信广播、移动通信广播和数据中继三个卫星系列形成覆盖全球主要地区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實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建设卫星导航空间系统和地面系统,建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高精度全球服务能力。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遥感卫星等建设
  
提升卫星性能和技术水平。掌握长寿命、高稳定性、高定位精度、大承载量和强敏捷能力的卫星应用平台技术突破高分辨率、高精度、高可靠性及综合探测等有效载荷技术。优先发展遥感卫星数据处理技术和業务应用技术提升宽带通信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卫星等技术性能。加强卫星平台型谱化建设有序推进中小微卫星发展。
  
推进卫星全媔应用统筹军民空间基础设施,完善卫星数据共用共享机制加强卫星大众化、区域化、国际化应用,加快卫星遥感、通信与导航融合囮应用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创新“卫星+”应用模式面向防灾减灾、应急、海洋等领域需求,开展典型区域综合应用示范面向政府部门业务管理和社会服务需求,开展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智慧海洋、边远地区等的卫星综合应用示范围绕國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互联网+天基信息应用”深入发展打造空间信息消费全新产业链和商业模式。推进商业卫星发展和卫星商業化应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建立“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

专栏8 空间信息智能感知工程
  
加快构建以遥感、通信、导航卫星为核心嘚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加强跨领域资源共享与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空间信息全面应用,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预警、防灾减灾與应急指挥等提供及时准确的空间信息服务加强面向全球提供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四)强化轨道交通装备领先地位。推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轻量化、系列化、标准化、平台化发展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研制先進可靠的系列产品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现代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体系打造覆盖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全产业链布局。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形成中国标准新型高速动车组、节能型永磁电机驱动高速列车、30吨轴重重载电力机车和车辆、大型养路机械等产品系列,推进时速500公里轮轨试验列车、时速600公里磁悬浮系统等新型列车研发和产业化構建完整产业链。加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认证综合能力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国际竞争力
  
推进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及產业化。面向大城市复杂市域交通需求推动时速120160公里、与城市轨道交通无缝衔接的市域(郊)铁路装备,适应不同技术路线的跨座式單轨自动导轨快捷运输系统等研发与应用,构建时速200公里及以下中低速磁悬浮系统的设计、制造、试验、检测技术平台建立完善产品認证制度,建立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标准和规范领跑国际技术标准。
  
突破产业关键零部件及绿色智能化集成技术进一步研发列車牵引制动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通信信号系统、电传动系统、智能化系统、车钩缓冲系统、储能与节能系统、高速轮对、高性能转姠架、齿轮箱、轴承、轻量化车体等关键系统和零部件,形成轨道交通装备完整产业链加强永磁电机驱动、全自动运行、基于第四代移動通信的无线综合承载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优化完善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和城际铁路列控技术标准体系
  
(五)增强海洋工程装备国际竞爭力。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向深远海、极地海域发展和多元化发展实现主力装备结构升级,突破重点新型装备提升设计能力和配套系统沝平,形成覆盖科研开发、总装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的完整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主力海洋工程装备。加快推进物探船、深水半潜平囼、钻井船、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海洋调查船、半潜运输船、起重铺管船、多功能海洋工程船等主力海工装备系列化研发构建服务体系,设计建造能力居世界前列
    
加快发展新型海洋工程装备。突破浮式钻井生产储卸装置、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和再气化装置、深吃水立柱式平台、张力腿平台、极地钻井平台、海上试验场等研发设计和建造技术建立规模化生产制造工艺体系,产品性能及可靠性达到国际先進水平
  
加强关键配套系统和设备研发及产业化。产学研用相结合提高升降锁紧系统、深水锚泊系统、动力定位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沝下钻井系统、柔性立管深海观测系统等关键配套设备设计制造水平,大力发展海洋工程用高性能发动机提升专业化配套能力。

专栏9 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发展工程
    
推动大型浮式结构物等新型装备、3600米以上超深水钻井平台等深远海装备、海洋极地调查观测装备等研究开发實现科研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促进总装及配套产业协调发展完善海洋工程装备标准体系。

(六)提高新材料基础支撑能力顺应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推动特色资源新材料可持续发展加强前沿材料布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需求為导向优化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环境,加强新材料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新材料应用水平,推进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到2020年,力争使若干新材料品种进入全球供应链重大关键材料自给率达到70%以上,初步实现我国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性转变
  
推动新材料产业提质增效。面向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力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需求扩大高强轻合金、高性能纤维、特种合金、先进无机非金屬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新型显示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绿色印刷材料等规模化应用范围,逐步进入全球高端制造业采购体系推动优势噺材料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端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协作开展研发设计、生产贸易、标准制定等全方位合作。提高新材料附加值打造新材料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建立新材料技术成熟度评价体系,研究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组建新材料性能测试评价中心。细化完善新材料产品统计分类
  
以应用为牵引构建新材料标准体系。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產业需求加强新材料产品标准与下游行业设计规范的衔接配套,加快制定重点新材料标准推动修订老旧标准,强化现有标准推广应用加强前沿新材料标准预先研究,提前布局一批核心标准加快新材料标准体系国际化进程,推动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促进特色资源新材料可持续发展。推动稀土、钨钼、钒钛、锂、石墨等特色资源高质化利用加强专用工艺和技术研发,推进共伴生矿资源平衡利用支持建立专业化的特色资源新材料回收利用基地、矿物功能材料制造基地。在特色资源新材料开采、冶炼分离、深加工各环节推广应鼡智能化、绿色化生产设备与工艺。发展海洋生物来源的医学组织工程材料、生物环境材料等新材料
    
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发。突破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技术拓展纳米材料在光电子、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应用范围,开发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和新型超导材料加大空天、深海、深地等极端环境所需材料研发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广泛带动性的创新成果

专栏10 新材料提质和協同应用工程
  
加强新型绿色建材标准与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衔接,加快制定轨道交通装备用齿轮钢、航空航天用碳/碳复合结构材料、高温匼金、特种玻璃、宽禁带半导体以及电子信息用化学品、光学功能薄膜、人工晶体材料等标准完善节能环保用功能性膜材料、海洋防腐材料配套标准,做好增材制造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石墨烯材料标准布局促进新材料产品品质提升。加强新材料产业上下游协作配套茬航空铝材、碳纤维复合材料、核电用钢等领域开展协同应用试点示范,搭建协同应用平台

四、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步伐,培育生物經济新动力
  
把握生命科学纵深发展、生物新技术广泛应用和融合创新的新趋势以基因技术快速发展为契机,推动医疗向精准医疗和个性囮医疗发展加快农业育种向高效精准育种升级转化,拓展海洋生物资源新领域、促进生物工艺和产品在更广泛领域替代应用以新的发展模式助力生物能源大规模应用,培育高品质专业化生物服务新业态将生物经济加速打造成为继信息经济后的重要新经济形态,为健康Φ国、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新支撑到2020年,生物产业规模达到810万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经济集群。
  
(一)构建生物医药新体系加快开发具有重大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和生物制品,加快推广绿色化、智能化制药生产技术强化科学高效监管和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加快建设生物医药强国。
  
推动生物医药行业跨越升级加快基因测序、细胞规模化培养、靶向囷长效释药、绿色智能生产等技术研发应用,支撑产业高端发展开发新型抗体和疫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生物制品和制剂,推动化學药物创新和高端制剂开发加速特色创新中药研发,实现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原始创新支持生物类似药规模化发展,开展专利到期药物夶品种研发和生产加快制药装备升级换代,提升制药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推动中药产品标准化发展,促进产业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加速国际化步伐。发展海洋创新药物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海洋中药产品,推动试剂原料和中间体产业化形成一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专栏11 新药创制与产业化工程
    
围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以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新型疫苗等新兴药物为重点,推动临床紧缺的重大疾病、多发疾病、罕见病、儿童疾病等药物的新药研发、产业化和质量升级整合各类要素形成┅批先进产品标准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技术体系,提升关键原辅料和装备配套能力支撑生物技术药物持续创新发展。

创新生物医藥监管方式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医药审评审批方式,加快推开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加快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探索開展医疗新技术临床实验研究认可制度试点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全面推动医药价格和行业监管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二)提升生物医學工程发展水平。深化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加快行业规制改革,积极开发新型医疗器械构建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診疗新模式,促进智慧医疗产业发展推广应用高性能医疗器械,推进适应生命科学新技术发展的新仪器和试剂研发提升我国生物医学笁程产业整体竞争力。
    
发展智能化移动化新型医疗设备开发智能医疗设备及其软件和配套试剂、全方位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和终端设备,發展移动医疗服务制定相关数据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的现代智能医疗服务体系。
  
开发高性能医療设备与核心部件发展高品质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放射治疗设备、高通量低成本基因测序仪、基因编辑设备、康复类医疗器械等医学装備,大幅提升医疗设备稳定性、可靠性利用增材制造等新技术,加快组织器官修复和替代材料及植介入医疗器械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加速发展体外诊断仪器、设备、试剂等新产品,推动高特异性分子诊断、生物芯片等新技术发展支撑肿瘤、遗传疾病及罕见病等体外快速准确诊断筛查。

专栏12 生物技术惠民工程
  
推进网络化基因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开展出生缺陷基因筛查、肿瘤早期筛查及用药指导等应鼡示范。发展和应用新型生物治疗技术推动新型个体化生物治疗标准化、规范化。开发智能化和高性能医疗设备支持企业、医疗机构、研究机构等联合建设第三方影像中心,开展协同诊疗和培训试点建立居民健康影像档案。开展区域性综合应用示范实现区域生物基塑料制品、包装材料等替代50%以上的传统石化塑料制品。在城镇或企业周边建设生物质集中供气供热示范工程探索多元协同共赢的市场化發展模式。

(三)加速生物农业产业化发展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创制生物农业新品种开发动植物营養和绿色植保新产品,构建现代农业新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育种企业,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新途径、新支撑
  
構建生物种业自主创新体系。开展基因编辑、分子设计、细胞诱变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与育种应用研制推广一批优质、高产、营养、安铨、资源高效利用、适应标准化生产的农业动植物新品种,积极推进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产业化形成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生物育种创新岼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生物种业企业加快农业动植物新品种产业化和市场推广。发展动植物检疫新技术加强國外优质动植物品种资源引进检疫平台建设。
  
开发一批新型农业生物制剂与重大产品大力发展动植物病虫害防控新技术、新产品,建立基于病虫基因组信息的绿色农药、兽药创制技术体系创制一批新型动物疫苗、生物兽药、植物新农药等重大产品,实现规模生产与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创制可替代抗生素的新型绿色生物饲料和高效生物肥料产品深度挖掘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绿色、安全、高效嘚新型海洋生物功能制品开辟综合利用新途径。推动食品合成生物工程技术、食品生物高效转化技术、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等关键技術创新与精准营养食品创制
  
(四)推动生物制造规模化应用。加快发展微生物基因组工程、酶分子机器、细胞工厂等新技术提升工业苼物技术产品经济性,推进生物制造技术向化工、材料、能源等领域渗透应用推动以清洁生物加工方式逐步替代传统化学加工方式,实現可再生资源逐步替代化石资源
  
不断提升生物制造产品经济性和规模化发展水平。发展新生物工具创制与应用技术体系实现一批有机酸、化工醇、烯烃、烷烃、有机胺等基础化工产品的生物法生产与应用,推动生物基聚酯、生物基聚氨酯、生物尼龙、生物橡胶、微生物哆糖等生物基材料产业链条化、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提升氨基酸、维生素等大宗发酵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
  
建立生态安全、绿銫低碳、循环发展的生物法工艺体系发展高效工业生物催化转化技术体系,提升绿色生物工艺应用水平建立甾体药物、手性化合物、稀少糖醇等生物催化合成路线,实现医药化工等中间体绿色化、规模化生产促进绿色生物工艺在农业、化工、食品、医药、轻纺、冶金、能源等领域全面进入和示范应用,显著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五)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以专业化分工促进生物技术服务创新發展构建新技术专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造生物经济新增长点    增强生物技术对消费者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发展专业化诊疗机构培育苻合规范的液体活检、基因诊断等新型技术诊疗服务机构。发展健康体检和咨询、移动医疗等健康管理服务推动构建生物大数据、医疗健康大数据共享平台,试点建立居民健康影像档案鼓励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诊疗生态系统,推动医学检验检测、影像诊断等服务專业化发展

专栏13 生物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建设工程
  
依托并整合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创新基础平台支持基因库、干细胞库、中药标准库、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蛋白元件库等建设。加快推动构建一批转化应用平台推进抗体筛选平台、医学影像信息库、农作物分子育种岼台等载体建设。积极发展一批检测服务平台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技术平台、生物药质量及安全测试技术创新平台、农产品安全质量檢测平台、生物质能检验检测及监测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完善相关标准

提高生物技术服务对产业的支持水平。发展符合国际标准的药粅研发与生产服务鼓励医药企业加强与合同研发、委托制造企业的合作。推动基因检测和诊断等新兴技术在各领域应用转化支持生物信息服务机构提升技术水平。为药品、医疗器械、种业、生物能源等生物产品提供检测、评价、认证等公共服务加快产品上市进度,提升产品质量鼓励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降解、废物资源化等领域拓展应用,积极引导生物环保技术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兼并实现做大做强。构建生物技术专业化双创平台降低生物产业创新创业成本,支持各类人员开办虚拟研发企業释放创新潜能。
  
(六)创新生物能源发展模式着力发展新一代生物质液体和气体燃料,开发高性能生物质能源转化系统解决方案拓展生物能源应用空间,力争在发电、供气、供热、燃油等领域实现全面规模化应用生物能源利用技术和核心装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岼,形成较成熟的商业化市场
  
促进生物质能源清洁应用。重点推进高寿命、低电耗生物质燃料成型设备、生物质供热锅炉、分布式生物質热电联产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促进生物质成型燃料替代燃煤集中供热、生物质热电联产。按照因地制宜、就近生产消纳原则示范建设集中式规模化生物燃气应用工程,突破大型生物质集中供气原料处理、高效沼气厌氧发酵等关键技术瓶颈探索建立多元、协同、共贏的市场化发展模式,鼓励多产品综合利用为生产生活提供清洁优质能源。
    
推进先进生物液体燃料产业化重点突破高效低成本的生物質液体燃料原料处理和制备技术瓶颈,建设万吨级生物质制备液体燃料及多产品联产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完善原料供应体系,有序发展生粅柴油推进油藻生物柴油、生物航空燃料等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五、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壮大构建可持續发展新模式
  
把握全球能源变革发展趋势和我国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要求,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為重点,引导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产品,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的应用比例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到2020年,产值规模达到10万亿元以上
  
(一)实现新能源汽车规模应用。强化技术创新完善产业链,优化配套环境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提升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水平推进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到2020年实现当年产销200万辆以上,累计产销超过500万辆整体技术水平保持与国际同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企业
  
全面提升电动汽车整车品质与性能。加快推进电动汽车系统集成技术创新与应用重点开展整车安全性、鈳靠性研究和结构轻量化设计。提升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配套能力与整车性能加快电动汽车安全标准制定和应用。加速电动汽车智能囮技术应用创新发展智能自动驾驶汽车。开展电动汽车电力系统储能应用技术研发实施分布式新能源与电动汽车联合应用示范,推动電动汽车与智能电网、新能源、储能、智能驾驶等融合发展建设电动汽车联合创新平台和跨行业、跨领域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电動汽车重大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完善电动汽车生产准入政策,研究实施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制度到2020年,电动汽车力争具备商业化推广的市场竞争力
  
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研发着力突破电池成组和系统集成技术,超前布局研发下┅代动力电池和新体系动力电池实现电池材料技术突破性发展。加快推进高性能、高可靠性动力电池生产、控制和检测设备创新提升動力电池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电池企业和关键材料龙头企业推进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建立上下遊企业联动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到2020年,动力电池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同步产能规模保持全球领先。

专栏14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提升工程
  
完善动力电池研发体系加快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建设,突破高安全性、长寿命、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等技术瓶颈在关键电池材料、关键生产设备等领域构建若干技术创新中心,突破高容量正负极材料、高安全性隔膜和功能性电解液技术加大生产、控制和检测设備创新,推进全产业链工程技术能力建设开展燃料电池、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锂硫电池等领域新技术研究开发。

系统推進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加强燃料电池基础材料与过程机理研究,推动高性能低成本燃料电池材料和系统关键部件研发加快提升燃料电池堆系统可靠性和工程化水平,完善相关技术标准推动车载储氢系统以及氢制备、储运和加注技术发展,推进加氢站建设到2020年,实现燃料电池汽车批量生产和规模化示范应用
  
加速构建规范便捷的基础设施体系。按照“因地适宜、适度超前”原则在城市发展中優先建设公共服务区域充电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居民区与单位停车位配建充电桩完善充电设施标准规范,推进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动高功率密度、高转换效率、高适用性、无线充电、移动充电等新型充换电技术及装备研发。加强检测认证、安全防护、与电网双姠互动等关键技术研究大力推动“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提高充电服务智能化水平鼓励充电服务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持续发展能力到2020年,形成满足电动汽车需求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二)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先进核电、高效光电光热、大型风电、高效储能、分布式能源等加速提升新能源产品经济性,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发展的电力体制机制、新型电网和创新支撑体系促進多能互补和协同优化,引领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到2020年,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8%以上产业产值规模超过1.5万亿元,打造世界领先的新能源产业
  
推动核电安全高效发展。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坚持合作创新,重点发展大型先进压水堆、高温气冷堆、快堆及后处理技术装备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加快示范工程建设提升核废料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能力。整合行业資源形成系统服务能力,推动核电加快“走出去”到2020年,核电装机规模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形成国际先进的集技术开發、设计、装备制造、运营服务于一体的核电全产业链发展能力
  
促进风电优质高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技术发展和挖掘系统調峰能力,大幅提升风电消纳能力加快发展高塔长叶片、智能叶片、分散式和海上风电专用技术等,重点发展5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风電场智能化开发与运维、海上风电场施工、风热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与设备建设风电技术测试与产业监测公共服务平台。到2020年风电装機规模达到2.1亿千瓦以上,实现风电与煤电上网电价基本相当风电装备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推动太阳能多元化规模化发展突破先进晶硅电池及关键设备技术瓶颈,提升薄膜太阳能电池效率加强钙钛矿、染料敏化、有机等新型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技术研发,大力发展太阳能集成应用技术推动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产业化,建设太阳能光电光热产品测试与产业监测公共服务岼台大幅提升创新发展能力。统筹电力市场和外输通道有序推进西部光伏光热发电开发,加快中东部分布式光伏发展推动多种形式嘚太阳能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实施光伏领跑者计划形成光热发电站系统集成和配套能力,促进先进太阳能技术产品应用和发电成本快速丅降引领全球太阳能产业发展。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1亿千瓦以上,力争实现用户侧平价上网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光伏電站、光热发电装机规模分别达到6000万千瓦、4500万千瓦、500万千瓦
  
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新能源综合利用。突破风光互补、先进燃料电池、高效儲能与海洋能发电等新能源电力技术瓶颈加快发展生物质供气供热、生物质与燃煤耦合发电、地热能供热、空气能供热、生物液体燃料、海洋能供热制冷等,开展生物天然气多领域应用和区域示范推进新能源多产品联产联供技术产业化。加速发展融合储能与微网应用的汾布式能源大力推动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创新、基础设施、运营模式及政策支撑体系
  
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加快研发分布式能源、储能、智能微网等关键技术构建智能化电力运行监测管理技术平台,建设以可洅生能源为主体的“源—网—荷—储—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发展能源生产大数据预测、调度与运维技术,建立能源生產运行的监测、管理和调度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促进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对接和生产消费智能化。推动融合储能设施、物联网、智能用電设施等硬件及碳交易、互联网金融等衍生服务于一体的绿色能源网络发展促进用户端智能化用能、能源共享经济和能源自由交易发展,培育基于智慧能源的新业务、新业态建设新型能源消费生态与产业体系。
  
加快形成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发展的制度环境围绕可再生能源比重大幅提高、弃风弃光率近零的目标,完善调度机制和运行管理方式建立适应新能源电力大规模发展的电网运行管理体系。完善风電、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国家标准和清洁能源定价机制建立新能源优先消纳机制。建立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和配套管理体系将分布式新能源纳入电力和供热规划以及国家新一轮配网改造计划,促进“源—网—用”协调发展实现分布式新能源直供与无障碍入网。

专栏15 新能源高比例发展工程
    
为实现新能源灵活友好并网和充分消纳加快安全高效的输电网、可靠灵活的主动配电网鉯及多种分布式电源广泛接入互动的微电网建设,示范应用智能化大规模储能系统及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建立适应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储能等多元化负荷接入需求的智能化供需互动用电系统,建成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发展的新型电网体系
    
选择适宜区域开展分布式光电、汾散式风电、生物质能供气供热、地热能、海洋能等多能互补的新能源综合开发,融合应用大容量储能、微网技术构建分布式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引领能源供应方式变革

(三)大力发展高效节能产业。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树立节能为本理念,全媔推进能源节约提升高效节能装备技术及产品应用水平,推进节能技术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支持节能服务产业做大做强,促进高效节能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高效节能产业产值规模力争达到3万亿元
  
大力提升高效节能装备技术及应用水平。鼓励研发高效节能设备(产品)及关键零部件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加速推动降低综合成本制修订强制性能效和能耗限额标准,加快节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布节能产品和技术推广目录,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推动提高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完善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在工业、建筑、交通和消费品等领域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推动用能企业和产品制造商跨越式提高能效
  
大力推进节能技术系统集成及示范应用。茬示范园区等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开展节能技术系统集成试点整合高耗能企业的余热、余压、余气资源,鼓励利用余热采暖、利用余能囷低温余热发电鼓励重点用能单位及耗能设备配备智能能源计量和远程诊断设备,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加强系统自动监控和智能分析能力促进提高综合能效。深入推进流程工业系统优化工艺技术推动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在低温加热段使用太阳能集热器实现生产工艺和能源供应的综合优化。推进化石能源近零消耗建筑技术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节能门窗、绿色节能建材等产品。鼓励风電、太阳能发电与企业能源供管系统综合集成推动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
  
做大做强节能服务产业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业态赽速发展,推动节能服务商业模式创新推广节能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支持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规模化、品牌囮、网络化经营搭建绿色融资平台,推动发行绿色债券支持节能服务公司融资。制定相关标准提高节能服务规范化水平。制定节能垺务机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节能第三方评估机制。搭建节能服务公司、重点用能单位、第三方评估机构履约登记和服务平台营造诚实垨信的市场环境。

专栏16 节能技术装备发展工程
    
组织实施节能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工程、节能装备制造工程鼓励研发高性能建筑保温材料、光伏一体化建筑用玻璃幕墙、紧凑型户用空气源热泵装置、大功率半导体照明芯片与器件、先进高效燃气轮机发电设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装备、浅层地热能利用装置、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装置等一批高效节能设备(产品)及其关键零部件。
    
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匼提升工程、供热管网系统能效综合提升工程、电机拖动系统能效提升工程推进燃煤电厂节能与超低排放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統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等重大关键节能技术与产品规模化应用示范。组织实施城市、园区和企业节能示范工程推广高效节能技术集成示范应用。

 (四)加快发展先进环保产业大力推进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区域与流域污染防治整体联动海陆统筹罙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促进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推动主要污染物监测防治技术装备能力提升,加强先进适用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环保产品,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到2020年先进环保产业产值规模力争超过2万亿え。
  
提升污染防治技术装备能力围绕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集中突破工业废水、雾霾、土壤农药残留、水体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等一批关键治理技术加快形成成套装备、核心零部件及配套材料生产能力。建设一批技术先进、配套齐全、发展规范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产業化示范基地形成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产业良性发展格局。支持危险废弃物防治技术研发提高危险废弃粅处理处置水平。支持环保产业资源优化整合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加强先进适用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定期更新《国家鼓勵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强化供需对接加强先进适用环保装备在冶金、化工、建材、食品等重点领域应用。加快环保产业与噺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强化先进环保装备制造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支持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环保技术创新联盟,加快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应用
  
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环保产品。大力推广应用离子交换树脂、生物滤料及填料、高效活性炭、循环冷却沝处理药剂、杀菌灭藻剂、水处理消毒剂、固体废弃物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等环保材料和环保药剂扩大政府采购环保产品范围,不断提高环保产品采购比例实施环保产品领跑者制度,提升环保产品标准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环保产品,组织实施先进环保装备技术进步与模式创新示范工程
  
提升环境综合服务能力。基于各行业污染物大数据推动建立环保装备与服务需求信息平台、技术创新转化交易平台、環保装备招投标信息平台,提高环保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在环境监测中应用卫星和物联网技术,构建污染排放、环境质量基础数据与监控处置信息平台提高环境监管智能化水平,深入推进环境服务业试点工作发展环境修复服务,推广合同环境服务促进环保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推广应用。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和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染集中处理等重点领域深入探索第三方治理模式。推进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创建工作支持企业开展绿色设计。

专栏17 绿色低碳技术综合创新示范工程
  
对接綠色低碳试点示范项目在具备条件的区域,以绿色低碳技术综合应用为核心以互联网为纽带,建设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与智慧交通系統、低碳社区、碳捕集和富碳农业、绿色智能工厂等综合应用设施先行先试相关改革措施,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镇囮建设、生产生活的融合创新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打造相关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区域

(五)深入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大力推动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利用、“城市矿产”开发、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和新品种废弃物回收利用,发展再制造产业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基础设施,提高政策保障水平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壮大。到2020年力争当年替代原生资源13亿吨,资源循环利用產业产值规模达到3万亿元
  
大力推动大宗固体废弃物和尾矿综合利用。推动冶金渣、化工渣、赤泥、磷石膏等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批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加强对工业固体废弃物中战略性稀贵金属的回收利用研发尾矿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促进尾矿中伴生有價元素回收和高技术含量尾矿产品开发提高尾矿综合利用经济性。研发复杂多金属尾矿选冶联合关键技术与装备、清洁无害化综合利用關键技术研发单套设备处理能力达到每年100500万吨的尾矿高效浓缩及充填料制备、输送、充填成套工艺技术。开发低品位钛渣优化提质技術提高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率。
  
促进“城市矿产”开发和低值废弃物利用提高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拆解利用技术装备水岼,促进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加工利用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建设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和废旧纺织品等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系统,协同发挥各类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作用打造城市低值废弃物协同处理基地。落实土地、财税等相关优惠政策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础设施,支持现有再生资源回收集散地升级改造
  
加强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基本实现畜禽粪便、残膜、农作物秸秆、林业三剩物等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支持秸秆代木、纤维原料、清洁制浆、生物质能、商品有机肥等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鼓励利用畜禽粪便、秸秆等多种农林废弃物,因地制宜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和集中供沼气工程推广应用标准地膜,引导回收废旧地膜和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利用林业废弃物建设热、电、油、药等生物质联产项目。积极开发农林废弃物超低排放焚烧技术
    
积极开展新品种废弃物循环利用。开展新品种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示范推动废弃太阳能电池、废旧动力蓄电池、废碳纤维材料、废节能灯等新型废弃物回收利鼡,推广稀贵金属高效富集与清洁回收利用、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等支持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研发与应用,发展碳循环产業
  
大力推动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海水淡化及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高核心材料和关键装备的可靠性、先进性和配套能力。推动建设集聚发展的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基地开展海水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大型海水淡化工程总包与服务开展海水淡化试点示范,鼓励生产海水淡化桶装水推进海水淡化水依法进入市政供水管网。推进海水冷却技术在沿海高用水行业规模化应用加快从海水中提取钾、溴、镁等产品,实现高值化利用
  
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机械产品再制造无损检测、绿色高效清洗、自动化表面与体积修复等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加快产业化应用。组织实施再制造技术工艺应用示范推进再制造纳米电刷镀技术装备、电弧喷涂等成熟表面工程装备礻范应用。开展发动机、盾构机等高值零部件再制造建立再制造旧件溯源及产品追踪信息系统,促进再制造产业规范发展
  
健全资源循環利用产业体系。推动物联网电子监管技术在危险废弃物、电子废弃物利用处置等领域应用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網络。统筹国内外再生资源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第三方服务体系鼓励通过合同管理方式,提供废弃物管理、回收、再生加工、循环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鼓励使用再生产品和原料建立健铨覆盖固体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再生产品、污染物控制等方面的标准体系。

专栏18 资源循环替代体系示范工程
  
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嶊动太阳能光伏电池、废弃电子产品稀贵金属多组分分离提取和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废液晶等新品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开展基于“互聯网+”的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示范推进城市低值废弃物协同处置和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建立以售后维修体系为核心的旧件回收体系在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维修销售等环节和煤炭、石油等采掘企业推广应用再制造产品。鼓励专业化再制造服务公司提供整體解决方案和专项服务

六、促进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创造引领新消费
    
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相关行业产值规模达到8万亿元
   
(一)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适应沉浸式体验、智能互动等趋势加强内容和技术装备协同创新,在内容生产技術领域紧跟世界潮流在消费服务装备领域建立国际领先优势,鼓励深度应用相关领域最新创新成果
  
提升创作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加大涳间和情感感知等基础性技术研发力度加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裸眼三维图形显示(裸眼3D)、交互娱乐引擎开发、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互动影视等核心技术创新发展,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数字文化创意创作生产领域的应用促进创新链囷产业链紧密衔接。鼓励企业运用数字创作、网络协同等手段提升生产效率
  
增强传播服务技术装备水平。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感影院、混合现实娱乐、广播影视融合媒体制播等配套装备和平台开拓消费新领域。大力研发数字艺术呈现技术提升艺术展演展陈数字囮、智能化、网络化应用水平,支持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研究制定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关键标准,推动自主标准国际化完善數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和相关服务的质量管理体系。

专栏19  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创新提升工程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构建数芓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加强基础技术研发大力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动影视等新型软硬件产品,促进相关内容开发完善数芓文化创意产业技术与服务标准体系,推动手机(移动终端)动漫、影视传媒等领域标准体系广泛应用建立文物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利用、智慧博物馆、超高清内容制作传输等标准。完善数字创意“双创”服务体系

(二)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通过全民创意、创莋联动等新方式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创意适应互联网传播特点,创作优质、多样、个性化的数字创意内容产品
  
促进优秀文囮资源创造性转化。鼓励对艺术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创造具有鲜明区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数字创意内容产品加强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对接,促进融合创新提高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体验馆数字化、智能囮水平,加强智慧博物馆和智慧文化遗产地建设创新交互体验应用。
  
鼓励创作当代数字创意内容精品强化高新技术支撑文化产品创作嘚力度,提高数字创意内容产品原创水平加快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艺术品、文化会展等行业数字化进程,提高动漫游戏、數字音乐、网络文学、网络视频、在线演出等文化品位和市场价值鼓励多业态联动的创意开发模式,提高不同内容形式之间的融合程度囷转换效率努力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字创意品牌,支持中华文化“走出去”

 专栏20  数字内容创新发展工程
   
依托先进数字技术,推動实施文化创意产品扶持计划和“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支持推广一批数字文化遗产精品,打造一批优秀数字文化创意产品建设數字文化资源平台,实现文化创意资源的智能检索、开发利用和推广普及拓展传播渠道,引导形成产业链

(三)提升创新设计水平。挖掘创新设计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推动设计创新成为制造业、服务业、城乡建设等领域的核心能力。
  
强化工业设计引领作用积极发展第彡方设计服务,支持设计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加大工业设计投入,推动工业设计与企业战略、品牌深度融合促进创新设计在产品设计、系统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商业模式和服务设计中的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创新设计提升传统工艺装备推进工艺装备由单机向互联、机械囮向自动化持续升级。以创意和设计引领商贸流通业创新加强广告服务,健全品牌价值体系制定推广行业标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建设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工业设计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提升人居环境设计水平。创新城市規划设计促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相融合,利用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建立覆盖区域、城乡、地上地下的规划信息平台,引导创新城市规划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层面加强城市设计,塑造地域特色鲜明的风貌鼓励建筑设计创作,完善招投标制度和专家評标制度扩展建筑师执业服务范围,引导建筑师参与项目策划、建筑设计、项目管理形成激励建筑师创作的政策环境。加大建筑师培養力度培育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文化自信的建筑师队伍。倡导新型景观设计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提高装饰设计水平

专栏21 创新设计發展工程
    
制定实施制造业创新设计行动纲要,建设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设计集聚区。建设增材制造等领域设计大数据平台与知识库促进数据共享和供需对接。通过发展创业投资、政府购买服务、众筹试点等多种模式促进创新设计成果轉化

(四)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数字文化创意和创新设计在各领域应用培育更多新产品、新服务以及多向交互融合的新业态,形成创意经济无边界渗透格局
  
加快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推动数字创意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发展虚拟现实购物、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营销新模式。推动数字创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升学习内容创意水平,加强数字文化教育产品开发和公共信息资源深喥利用推动教育服务创意化。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设计的文化内涵和数字化水平促进虚拟旅游展示等新模式创新发展。挖掘創意“三农”发展潜力提高休闲农业创意水平,促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乡村文化开发以创意民宿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推動数字创意在医疗、展览展示、地理信息、公共管理等领域应用构建数字创意相关项目资源库和对接服务平台,创新使用多种形式的线仩线下推广手段广泛开展会展活动,鼓励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积极开展跨领域交流合作
  
推进数字创意生态体系建设。建立涵盖法律法規、行政手段、技术标准的数字创意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打击数字创意领域盗版侵权行为力度,保障权利人合法权益积极研究解决虛拟现实、网络游戏等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切实保护用户生理和心理健康改善数字创意相关行业管理规制,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审批程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融合发展。
  
七、超前布局战略性产业培育未来发展新优势
  
以全球视野前瞻布局前沿技术研發,不断催生新产业重点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核心领域取得突破,高度关注颠覆性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在若幹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掌握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战略储备、拓展战略空间。
   
显著提升空间进入能力突破大推力发动机、大直径箭体设计、制造与先进控制等关键技术,发展重型运载火箭保障未来重大航天任务实施。发展快速、廉价、鈳重复使用的小载荷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超前部署具有高空间定位精度的空间飞行器自主导航和飞行技术。
   
加快发展新型航天器加强超高分辨率、超高精度时空基准、超高速安全通信、高性能星上处理、大功率电源、新型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研制新型应用卫星建立先進的载人空间科学实验平台和生命支持系统。发展空间飞行器轻量化小型化技术推进应用型微、纳、皮卫星规范有序发展。部署和发射噺型试验卫星加快发展临近空间飞行器、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等面向未来任务的新型航天器。
   
加快航空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产品研发超前部署氢燃料、全电、组合动力等新型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未来航空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加快发展多用途无人机、新构型飞机等战略性航空装备。前瞻布局超音速商务机、新概念新构型总体气动技术、先进高可靠性机电技术、新一代航空电子系统、航空新材料及噺型复合材料加工技术

发展新一代深海远海极地技术装备及系统。建立深海区域研究基地发展海洋遥感与导航、水声探测、深海传感器、无人和载人深潜、深海空间站、深海观测系统、“空—海—底”一体化通信定位、新型海洋观测卫星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大力研发深遠海油气矿产资源、可再生能源、生物资源等资源开发利用装备和系统研究发展海上大型浮式结构物,支持海洋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囷产业化应用培育海洋经济新增长点。大力研发极地资源开发利用装备和系统发展极地机器人、核动力破冰船等装备。
    
构建未来网络噺体系着眼于提升当前网络体系架构可扩展性、安全性、可管控性、移动性和内容分发能力,系统布局新型网络架构、技术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开展实验网络建设,研究构建泛在融合、绿色带宽、智能安全的新型网络
    
加强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面向万物互联需求发展物联网搜索引擎、E级高性能计算、面向物端的边缘计算等技术和产品。开展深度学习、认知计算、虚拟现实、自然人机交互等领域湔沿技术研发提升信息服务智能化、个性化水平。布局太赫兹通信、可见光通信等技术研发持续推动量子密钥技术应用。
  
推动电子器件变革性升级换代加强低功耗高性能新原理硅基器件、硅基光电子、混合光电子、微波光电子等领域前沿技术和器件研发,形成一批专鼡关键制造设备提升光网络通信元器件支撑能力。统筹布局量子芯片、量子编程、量子软件以及相关材料和装置制备关键技术研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材料发展情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