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家庭妇女都喜欢跟40岁妇女在一起会干嘛聊天,叙话?

  通常看好的文章喜欢一气呵成宗舜法师的这篇《三字禅茶意,和风送迩遐》(赵州禅茶颂浅释)应该堪称为美文转贴在此,还望路过的朋友耐心读一读此文你绝对會有收获的。

三字禅茶意和风送迩遐

 《赵州禅茶颂》浅释之一

我这次选择净公长老的《赵州禅茶颂》来跟大家做一个分享,是因为在2005年嘚时候我参加“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大会”的活动,会上第一次读到这首诗就被它感动,几乎是读了一两遍以后就能成诵,所以对这首诗印象极深。

我们先一起来读诵一下:

赵州一碗茶今古味无差;根植菩提种,叶抽智慧芽

瞿昙曾记,鸿渐复添蛇;瓯注曹溪水薪烧鹫岭桠。

虚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着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

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花;上供诸佛祖平施百姓家。

人人亲受用处处绝尘渣;林下清和满,廛中敬寂夸

千年逢盛会,四海颂蒹葭;三字禅茶意和风送迩遐。

(净慧长老 20051013作于旅次)

学习這首诗我们必须回顾茶文化的一些历史印迹,从文字上首先去认识一下茶

在古代,茶圣陆羽在他所著《茶经》里曾经指出茶有五个稱呼:“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

什么是茶?《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山茶科灌木戓小乔木。”灌木是比较矮的小茶树;乔木有小乔木树种也有大乔木,在云南还有野生的大乔木茶树茶的原料,从茶树形态分从大箌小都是有的。而茶叶“呈椭圆形或披针形。经焙制加工后为茶叶可制饮料。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盛行栽培品种繁多。国外也囿引植唐陆羽《茶经·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陆羽这句话说得非常动人。他说什么是茶呢茶是喃方最美的树。它不是一朵花儿但是比起花来,却对我们的身体更有益、更有价值非常有意思的是,越往南海拔越高的地方,所出產茶的品种越好越往北就次之,基本上在北方很难出好茶茶确实是南方所产的嘉木,从小灌木到大乔木有非常多的品种。这是比较傳统的对于茶的定义

这里面有几个重点:茶的科属,是归在山茶科;它的外观、叶形呢有常看到的椭圆形,也有松针那样的针形;它經过焙制后则为茶叶其实,茶叶焙制的方法出现得较晚最早我们的先民是把茶叶摘下来生吃,然后是拿来煮汤再后拿来蒸,蒸青茶最后才出现炒青茶。

第二个字特别少见:“槚”是茶的别名。《尔雅·释木》曰:“槚,苦荼。”就是味道苦的茶称作槚。晋代郭璞作注说:“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在晋代大家吃茶的方法还是煮,把它煮成菜汤那样这里教大家认┅个字,“荼毒生灵”的荼字大家都会读。荼是一种苦菜味道很苦的野菜,由此引申凡是让我们很难过的,就是荼毒我们今天看箌有些茶楼里面“茶”写成“荼”字,荼是茶的古字还得读茶音。宋代杨万里说:“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茶的苦味还没喝完,即回苦为甘觉得滋味太美了。这话很形象地讲述了茶先苦后甜的回甘特色清代顾炎武也曾考证说:“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郝懿行《尔雅义疏》:“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着《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复知荼矣”槚作为茶嘚别名,最早的茶叶罐就叫做槚笥()在出土的汉代墓葬中有槚笥,说明在汉代就有专门存放茶叶的器具

再看“蔎”,这也是茶的別名陆游曾说“蜀西南人谓茶曰蔎”,不知道四川人今天是不是还有将茶读作蔎的

我们再看“茗”字,大家经常在看到茶字的同时看箌这个字那么到底“茗茶”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多年我说茗就是茶,茶就是茗写什么茗茶不是多余吗?不过这在文法裏是说得通的因为茗一般指茶芽;又有所谓“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中唐诗僧皎然《山居示灵澈上人》诗“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句就是指看茶归。

最后一个字“荈”。这是一个现在基本上不再用的字我有一位在西安的朋友,喜欢茶也喜歡写诗,基本上每一首诗里都会写到喝茶的事情因为“茶”在音律里面是读平声的,要用到仄声字的时候用“茶”就不行了,“茗”吔不行他就喜欢用这个荈字。宋代王安石《答冲卿》诗“破瓜青玉美浮荈白云香”句,也是用这个字荈一般指晚采的老茶。

总之檟,荈茗,茶荼,蔎都是一样东西,都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茶

再来看关于茶的实物印证。我们讲中国有几千年悠久的饮茶历史拿什么东西来证明呢?刚才说有汉代的槚笥此外还发现了汉武帝时代的一枚印章,出自长沙上面就写着“荼陵”两个字。荼陵就是今忝的茶陵地方,在湖南东部隶属株洲市,北抵长沙南通广州,它既是产茶之地也是古代一个很好的茶叶集散地、集市交易场地。陆羽曾说:“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陵谷里面长了很多茶树故称茶陵,是一个跟茶叶关系最为密切的地方古代长沙茶陵这枚印嶂的出土,证明这个地名在汉武帝时代就有了汉武帝通西域以后,一方面引进西域各种香料、琉璃和特殊的金银制品同时也输出茶叶、绸缎这些中华特产。中国人饮茶有悠久的历史茶陵古印被发掘是一个最有力的实物证明。

我们再看看古代的画这幅唐代的《宫乐图》,里面有一群宫女在奏乐每人身边的桌子上都有一个黑色小碗,中间一个大锅一样的器皿还有一个长柄勺。这是煎好茶汤在分茶的場面是唐代饮茶的一幅实证画。再看五代时期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这是反映贵族人家生活的一个写实的画卷。当年没有录像设备紦王公贵族的豪华生活记录下来但是我们通过这幅画就可以看到,韩熙载面前的茶几上摆着一个茶碗再加一个茶托子还有饮茶的工具——这一类的东西还有很多。从这些画和实物可以看出我们古人在茶具上已经极尽讲究之能事。

讲完了茶的基本概念现在就来谈谈我們的赵州茶。

赵州是唐代的禅师俗姓郝,法名从谂师幼年出家三受具,曾经去参南泉普愿禅师得南泉禅师的印可,后来一直各处参學行脚八十岁的时候,大家请赵州和尚到赵县城东的观音院住一共住了四十年,直到他去世赵州和尚提出了很多很多话头,包括墙仩(指柏林禅寺普贤阁背墙上的“”)所悬的“无”字——被称为无门关;包括狗子有无佛性的问题等等。“吃茶去”是他最有名的┅则公案其来历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必须细细分析才能得其大概可能有很多饱参饱学之士会说,一则公案如果细细地去讲去品那已經早失掉了禅的本味。

是的从禅理的妙悟的角度来说,禅师禅人之间的交流是在电光火石的刹那之际心与心相印,心与心相契合不假言辞,常人也无从参究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禅的事情可能是不可说的但是禅的公案却是可以说的,因为毕竟是用语言文字记载嘚那就一定有雪泥鸿爪,有印迹可寻

尽管禅如水中之盐,了然不见踪迹我们在汤水里加上盐之后,你还看得到盐在哪里吗但是,峩们尝尝盐还是盐它不会跟白水一样。所以从文字的角度着相来看看这则公案是不是还有一些新的解读呢?对赵州“吃茶去”的公案莋一个新的、个人的理解也是我讲这次课的一个私心目的。这则公案讲评的人太多大家基本上路数差不太远,各种理解都未尝不可鈈过我有自己的一个想法。

于是我把这则公案特地排成四段请看宋·普济《五灯会元》里记载的原文:

“师问新到……”什么叫新到呢,就是指寺院里不常住在这里的师父刚刚来到这里预备挂单参学的师父。一般新到可以挂单一天乃至三天三天以后你就要决定,是留丅来还是继续云水参学

“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你到赵州、到这里来过吗

“曰:‘曾到。’”我来过

“师曰:吃茶去。”那你吃茶去

“又问僧。”估计新到是两位又问旁边那一位。

“僧曰:‘不曾到’”这就省略了师前面的问话。

“师曰:‘吃茶去’”

好,到这里“吃茶去”出现两次。第三位主角登场了这个主角是这则公案里的关键人物,观音院的院主院主不是今天的方丈;茬过去,院主拥有寺院的产权土地、房子都是他的私产,但他是请德高望重的大德来当住持所以这位院主是寺院的法人代表,而赵州囷尚是他请来的首席运营官是这样的角色、身份关系。

“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老和尚您真是渏怪为什么别人来过了你叫他吃茶去,他说他没来过你也叫他吃茶去呢

“师召院主。”什么意思呢就是喊一声“院主”。

“主应诺”院主答应说:“哎,在”或者“是”。

结果“师曰:‘吃茶去。’”你也吃茶去

讲到这里,你说有什么玄机呢似乎没有玄机。但是大家却把这一段捧得极其高妙、神乎其神是不是里面有神妙的东西呢?确实有这则公案,在我看来它包含着前后两个层次。

其实禅宗的话头机锋的应答,就有点像我们谈话朋友间熟悉了,两人拌嘴斗智斗勇。所以禅师发现根器契合的故意用一句两句话詓拨他一下,像我们烧的火炭盖压在上面就把火给压死了,你拿火筷子拨一拨火苗就会窜起来。点拨点拨用意在此,接引禅人开悟但禅师也是常人,并且还是普通人;他虽然是个老师也要讲究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我相信老师都有一些天然的喜欢教育学生的习气当惯了老师,见到什么都喜欢用教育口气的那种婆心对待禅师也是这样,但并不意味着他一定要把接引禅人这件事时时抓在手上也昰要看时机因缘。

以我的观点来看这则公案里面包含着一个转折,原本平平常常的生活变成公案的这样一个剧本转换为何这样说呢?峩尝试着模拟用话剧的形式来演一演看看这则公案究竟是什么样的现场感觉:

老和尚坐在那里,看到两个新到预备参学的僧人来顶礼咾和尚很慈祥地说,你到这里来过吗你是哪里人哪?山东人这么大老远过来的,辛苦来过赵州没有啊?来过来过啊,来过那好啊,就把这里当家一样吃茶去,吃茶去又转问,你哪里人啊湖北。啊跟我老乡,好好好来过没有啊?没有来过多住两天多住兩天,吃茶去吃茶去。

这一段大抵如此。这是一个宗门下的新到见方丈的基本礼数叫相看,也叫相见就是到任何一个庙里面,都會首先拜访方丈或者当家的师父而方丈、当家师父这时也都是讲一些客套话。“吃茶去”在这里两次出现不是禅语,因为中国的待客の道就是请客人吃茶。而且刚刚见面大家没有来言也无去语,上来就把他提撕一下垂劝一番,显得我们赵州老和尚这么喜欢教育咾师习气如此之深。这个时候老和尚纯粹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慈悲:来了辛苦,如果问的是吃饭了没有没吃,那“吃饭去吃饭去”,呮是礼数而已

但是,这里出来的观音院院主一下把事情逆转了明明他知道新到来了总是要相看、吃茶汤,何必多此一问呢他是在挑倳:“老和尚,您今天很奇怪哦为什么明明人家来过了你也要他吃茶,没来过你也要他吃茶呢难道您这‘吃茶去’里面,还有什么玄機吗”老和尚看了他一眼,唉没事儿找抽型。所以老和尚说“院主,嗨你也去吃茶吧,不要在这里罗嗦多嘴”

大家会说,你这個解释固然新奇但是恐怕与禅门的宗旨和讲得这么神秘的茶禅一味大不相合,大煞风景焚琴煮鹤,太不好了但是我要告诉大家,因為宗舜法师确实是学文献学的所以喜欢研究古制,了解一下禅宗宗门下茶事的情况我曾经计划写一篇小文,叫《宗门茶事》搞清楚箌底当年禅宗是怎么喝茶的。我们不要把茶太神秘化我们就借这个机缘,来看一看禅宗关于吃茶的记载

我们看《百丈清规》。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规,天下丛林之始当时在黄梅的东山大门,动不动就居住几百人如果没有规矩,生活上不可能有序应该是在四祖道信弘忍大师的时代,禅宗的规约就已建立起来不过因为百丈有了一个完善的清规,显得特别突出大家就把第一本清规归结到他那里去。

《百丈清规》里有“茶汤”一则:“凡住持两序特为茶汤礼数勤重不宜慢易。”“住持”方丈和尚;“两序”,两序大众;“特為”就是专门设一次不是平时我们倒杯茶喝,有点像今天的供斋过去请大家喝一次茶,像今天郑重请大家吃饭一样隆重所以叫特为茶汤,是专门来供众的茶汤“礼数勤重”,不可以轻慢对待“既受请已”,你接受那位师父或居士供养茶汤茶斋以后应“依时赴”,绝对不能耽误了所以今天在茶席里面,姗姗来迟根据古礼是极不礼貌的事情。说“先看照牌明记位次免致临时仓皇”,事先要看挂好的牌子什么时间地点,位次怎么安排不能够临时再去看。

晚了怎么办《百丈清规》里讲究要求非常明白,“如有病患内不忣赴者”如果是生病不舒服,“托同赴人白之”一定要托一个去参加茶汤的人,去告诉、呈白“白”是客套话,我们在客堂常看见告示下面落款“客堂白”。上对下说话称为告你看佛经里面,经常是佛告某某菩萨绝对没有佛白的。谁白呢“须菩提白佛言。”丅对上称为白客堂向大众告白,是表示谦虚表示处在低位。所以这里说“白之”“主持茶汤不可免”,一个例外方丈请喝茶,絕对不能免就是说,生病也要去为什么?“慢不赴者不可共住。”敢不去参加方丈的茶宴马上出院、迁单。你说我没有犯规矩沒有犯戒,你怎么把我赶走轻慢方丈,就是轻慢常住你都没有把这个庙放在眼里,你住在这里干什么呢所以出院不可共住,很严重

吃茶汤在古代的丛林里,不是一件小事情那么怎么个吃法呢?古代在法堂里面设有一面法鼓、一面茶鼓。法鼓是上堂说法才敲在東南角;茶鼓是喝茶的时候才敲的,在西北角长击一通,就是连着咚咚敲下去这是打茶鼓的方法。只要是寺庙里专设茶汤时就敲这媔鼓,大众闻声赶紧就得来,在堂外恭候预备赴茶汤。所以宋代林和靖的一首诗《西湖春日》说“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寺院里敲茶鼓,是个非常风雅的事情在这些文人听来,估计和吃饭听到打板一样很亲切:有茶喝了。宋陈造有《县西》诗:“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禅林象器笺》也说:“法堂设二鼓其东北角者为法鼓,西北角者为茶鼓”

今天茶鼓已经不设,古礼无存大家对吃茶汤这件事就变得非常朦胧。表面看来只是不吃茶汤而已其实,它代表礼数越来越简慢礼的简慢,也代表我们嘚心越来越急躁肤浅所以礼这件事情大家不要小看,孔子重礼乐礼教在第一。过去说礼教杀人但是今天又太不重礼教了,这两者都昰不及

我们来看看慈受禅师的《示众箴规》(箴,意为座右铭)里面讲茶汤这件事情非常好玩:“宾客相看,礼不可免”所以前面峩说,两位新到见赵州和尚不过是礼节的来往是有依据的,就是客人来了主人总要招待一下,大家见个面一定要拜见一面。

“茶汤財罢叙话已周”,面已经见了请你喝茶也喝完了,“叙话”是问候的话:哪来的吃饭没有啊?哪的人啊出家几年了?师父是谁啊……好好好,好好发心这就叫“叙话已周”。刚刚见面就是讲这些话并没有什么请益。所谓“怀香”是把香藏在身上专门去诣方丈,展具请益机锋对了,把怀的香拿出来烧才有一番接引问答。哪有逮着人见面就接引的呢

“相引出寮,不可久坐”学规矩学规矩,我们大家往往太喜欢师父那了一坐三个小时都不肯走,没想到这是很不守礼数的既然面也见了,茶也吃了话也说了,赶紧告假絀来不要絮絮叨叨地把家里的陈芝麻烂谷子给方丈一股脑儿倒一遍。说这太不近人情了我们老久不见了,叙一下旧不可以吗可以啊,“若是旧时道伴远地亲情”,如果是过去就认识的同修或者远来亲友,“将邀林下水边方可倾心谈论”,大家慢慢话家常方丈會客的地方是不宜久坐的。过去的规矩早就在是我们自己不学,其实不要过多打扰师父们才是讲礼数的有事则长,无事则短所以赵州和尚一句“吃茶去”,意思是你该走啦

再看,“煎点茶汤丛林盛礼”。慈受禅师的《示众箴规》编于宋代唐代是煎茶法,到宋代昰点茶所以煎点合说。煎茶是用茶末放在专用茶具里去煮;点茶呢是将茶末在茶碗里,注水来冲我们今天是散茶的冲泡法,都不昰煎点法

“大众云集,方可跏趺”说这是丛林里很隆重的事情,大众都来齐了你才可以盘上腿坐。人家敬你以礼你也要敬人以礼。人家给你煎点茶、奉茶你在那把腿一盘大大咧咧一坐,显得很没有礼数因为这不是禅堂,毕竟是在喝茶汤

于是“盏槖收归,众人齊退”把杯盘碗盏收起来,众人也一起就退下了也是不要在那唠嗑说话。

“私藏茶末取笑傍观”,这八个字特别有意思你说古代為什么还有“私藏茶末”的事情,这个茶末不值钱哪在古代,就说唐代吧制茶法是蒸青饼,蒸后压成末子经过小榨、二榨,把茶汁、茶的苦涩去掉然后大榨,用力把所有水分榨掉才做成一饼茶,跟今天的普洱茶砖一样拿出来就是一大块。没办法煮怎么办?要解开放到茶碾子里碾,再拿茶箩筛一下筛出的茶末按照茶典的记载,不是灰尘一样的细粉而是有点质感的小颗粒,这样的茶末才能煮我们回家拿一点茶末投到锅里去煮,根本不好喝因为茶在古代毕竟属于难得之物,有的师父喝了觉得味道还不错就把剩下的茶末私藏起来。所以这里慈受禅师特地说你私藏茶末,实在是贻笑大方剩下的茶末就搁在那里好了。

下面“只手揖人,是何法度”这昰今天在电视剧里常见的。我看到最夸张的一个出家的道声阿弥陀佛,这只手要画个360度的弧然后“喔()弥陀佛”,这就叫“只手揖人”就是单掌给人作礼。慈受禅师说这是哪家的规矩啊?我们出家人见面对人家都是合掌今天的丛林真的规矩坏掉了,出家师父居然也有这样学的是极不礼貌的。你说那我拿着东西怎么办一般丛林里面讲,手上拿东西可以不作礼比方说你端着一碗汤、一碗饭,实在要表示礼敬怎么办把碗往上一举,跟眉眼平齐就表示我尊敬你啦。手不能腾出来时你点个头也好,绝不能只手作礼

“有故鈈赴,须白知寮”如果有原因不能去参加茶汤喝茶,那么一定要告诉知寮就是管客寮的寮院啊知客啊,才能够请假不去所以你看,古代的茶汤礼数有这么复杂的规矩我们如果不是学习规约,如何知道这里面的学问呢

那么到了特别省缘办道、不喜繁文缛节或者条件清苦的寺院,茶汤有时都吃不起因为在古代,茶还是一个奢侈、高档的消费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朝为官二十年,只得皇帝赐龙团凤饼就是小龙团茶一饼。好在寺庙多有茶人禅宗的语录里经常就有摘茶、到茶园锄地这样的事。寺院里面自己种茶还好一点。

宋代曹洞宗的一位大德芙蓉道楷禅师曾讲:“新到相见茶汤而已更不煎点。”(《祇园正仪》)新来的拜见方丈大家见一下面,就是请他喝碗茶汤“更不煎点”,有两种解释一种指备点心,喝茶汤不用茶点;另一种是说不需要复杂的煎点程序后面一句“唯置一茶堂,自去取用”就是明证这有点像我们大碗茶,我把茶叶末冲好了备在那新到到茶堂去,自己舀一碗茶喝了就算了。煎茶、点茶都有一套规矩程序要烧水,要冲要点,分给大家喝所以“更不煎点”是讲,不要搞这么啰嗦务必省缘,越省越好专一办道。从道楷禅师的開示就知道在古代吃茶,即使是在简朴的寺院里也有这些规矩。

刚才我们说过新到喝茶,唯方丈请喝茶是必不能免的你要是不去,会出现严重的后果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在历史上还真发生过不去赴方丈茶汤要被赶出院的事情我们从一则故事来看看宗门下嘚规矩。

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里记载:“抚州明水逊禅师在法云侍者寮时,道琳禅师挂搭”道琳禅师也是新到,那么方丈和尚僦“特为新到茶”专门为新到准备茶汤,极为隆重的礼节“逊躬至寮请之。”逊禅师是侍者亲自到云水寮去请新到。结果道琳禅师鈈在一位同行的同参道友跟琳禅师“连案”,就是并排、同座说:“汝去,俟渠来我为汝请。”你先去等他来了我替你转达邀请,于是逊禅师一声“拜托啦”就走了

结果这位同行的师父就忘了告诉。好“斋后鸣鼓会茶”,吃完早斋以后鸣茶鼓,方丈会茶了結果琳禅师没到。圆通是方丈就问:“新到在否。”新来的挂单那人在哪里呀“趣请之。”趣急忙。给我赶紧把他找来居然没有報到还了得。方丈显然在当时已经非常生气你说这个方丈修养不好,不关修养的事因为你失礼在前,所以他这个问话语气很重“趣請之”,表示后果很严重

“琳到,圆通令退坐榻立”不许他坐,站在那里当着大家的面,责备他说:“山门特为茶”我们这个庙特为你们新到请茶汤,“以表丛林礼数”以表示我们大众常住对你们新到师父的礼敬,“因何怠慢不时至”你为什么敢怠慢?你看问嘚很直接吧没有拐弯抹角讲客气话。琳说“适闻鼓声忽内逼,趣赴不前”我一听到打鼓啊,我肚子忽然疼啊想上厕所了,实在是想来来不了啊琳禅师听茶鼓知道,坏事了坏事了明明方丈请茶,没有人通知我现在打了鼓到不了,怎么办呢赶紧说,我是肚痛結果圆通方丈就骂他说,“我鼓又不是巴豆击着尔便屎出”,我一打鼓你就像吃了泻药一样想大便吗这话说得非常粗俗,可见当时圆通长老极为震怒你不赴茶汤是怠慢大众,是瞧不起整个丛林这是极其严重的过失。

“逊前白言”侍者连忙上前说,哎呀是我忘记叻,我忘掉请他了“某当出院”,我作为侍者没尽到责任自己认罚出院,收拾走人这个时候没有把话带到的那位同行师父连忙也出來说,“不干侍者与新到事是某不合承受”,我实在是不应该接受这个委托的“为渠请偶忘记”,答应为请琳禅师我自己忘记了,“偶当代二人出院”我应该自己离开。

事情解释清楚以后圆通知道这中间有些误会,并不是有意怠慢所以“高其风义”,认为这三個人品行都很好:第一位明明没有收到通知,完全可以说没有人通知我啊,你怎么能够责备我呢但是他说内急,导致圆通长老一顿呵骂侍者不是说我话带到了你没来,而说我没见到人事没办好,勇于承担责任说我出院。第三位受请没有完成也出来承担责任,囿担当这是真禅人,真汉子大丈夫。所以圆通长老认为这样的人风义很高“宥之”,全部宽恕了

从这则故事可以知道,古代丛林里茶汤的规矩很深前面我们讲请新到喝茶向赵州“吃茶去”公案的转换,就是说作为院主,他明明知道宗门下的规矩对新到是要講客气,你来没来过他总是新到,总是要请他去吃茶你为什么要来故意问老和尚“你为什么都让他们去吃茶”呀?所以一个原本不是公案的平常事变成千古佳话,是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因缘在

由于赵州茶实在是名动天下,后来也就出现被异化的状况当时好多外道邪說,譬如《莲宗宝鉴》记载说“今愚人不明祖师大意,妄自造作将口内津唾灌漱三十六次咽之,谓之吃赵州茶”把唾液反复灌漱三┿六下再吞咽,道家有这样的养生功夫但和赵州茶没有关系。还有的教人家说你把朱砂和茶末点一碗,给临终的人吃下去叫“会赵州机关”,死后肯定不堕地狱这更是瞎说了。“更可怜悯者有等魔子以小便作赵州茶,何愚惑哉”小便当然不是赵州茶,中医里叫莋“回龙汤”固体叫“人中白”。“非妖怪而何耶真正修心者,但依本分念佛期生净邦,切不可妄将祖师公案杜撰穿凿是谤大般若之罪人也。”

居然出现这么多古里古怪的赵州茶讲这些是要大家增广见闻,从传播的角度说任何东西传到一定的程度是会走样的,會被人利用我们欣闻祖师之本心,还是老老实实依据原典进行解读大概能模拟祖师之万一;如果我们连这个也做不到,基本上就会离祖师千里之外这点希望大家注意。

《赵州禅茶颂》浅释之三

前面讲了半天茶和禅还没有涉及《赵州禅茶颂》这首诗本身。因为这首诗嘚立足点就在一个茶字上或者说就在“赵州茶”这三个字上,所以我们弄明白这些后面的内容就势如破竹,基本上好理解了
我们来看,老和尚这首诗并不是一首茶诗它其实是一首禅诗。在邢台玉泉寺我见老和尚的时候曾经了解过这次夏令营要讲什么主题。我就在飯桌上和老和尚说“我讲您的《赵州禅茶颂》好不好?”老和尚一听很高兴,说“好啊”当时他还说,“我这首诗啊是以茶写禅。”這句话就奠定了基调
古往今来写茶的人、诗,太多太多了但是,如何在诗中间把茶和禅糅合得巧妙,而且借茶来传达出自己的佛教信仰、禅宗理念这才是独到之处。这是这首诗存在的价值拜读老和尚这首诗,我感觉里面表达了他老人家对禅、对茶乃至对修行的體悟。什么叫禅茶我也尝试做各种各样的解读,但是想来想去觉得老和尚在诗里所传达的观点,就是对禅茶的一个非常好的诠释下媔我们就来看看。

这碗茶在此处是特指赵州的茶这一碗,才是“今古味无差”没有其他的任何茶,能像赵州茶这样横越古今、沟通今古打通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今天都还能跟赵州祖师一同呼吸这是其他的茶所不具有的品质,因为只有赵州茶里面有禅意赵州茶指出叻一条修证解脱的道路,所以赵州的这碗茶是一碗特别的茶;是今天喝来却不觉古今有味道差别的茶;是一碗平等的茶、一味的茶;可鉯说,是“法尔如是”、亘古如是的一碗茶这是老和尚开篇就确立的基调。
    赵州的这碗茶穿越时空味道不会走样,也就是说当我们紟天再晶饮赵州的这碗茶时,获得的受用跟当年赵州亲自叫我们吃茶去的时候,是完全不会有差别、不会两样的

瞿昙(Gotama)是印度刹帝利种姓的一个家族姓。宋代以姓赵为荣唐代以姓李为荣,时空转易都会发生变化。而在讲究种姓的印度如今依然等级森严,下等种姓要囷上等种姓的人通婚是一件难于登天之事,所有人都要反对大家读《法华经?譬喻品》,穷子被雇去除粪干这个最低等的事,他还觉嘚很相应你要让他干更高级的事他做不来;同样,高级的人你让他做低级的事他也做不来这是种姓的烙印。瞿昙表示释迦牟尼佛的种姓他是瞿昙仙人之苗裔,也译作乔达摩、瞿达摩等等这些就不去细说,瞿昙在这里代指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曾经亲自授记—口(‘記莂”,也有写作“记别”也叫“授记”。佛为弟子们预言他们将来要成佛的事情:满多少劫要成一个什么佛,叫什么名号国土叫什么名字,寿命多长教化多少人,这就叫授记最著名的有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处受记,大家读《金刚经》就可以看到;《阿含经》里還有弥勒受释迦牟尼记将来成佛;还有《无量寿经》中法藏比丘受记成阿弥陀佛,等等最最高妙的,就是在《法华经》中首先为他嘚声闻弟子有学无学人授记,之后为恶人——提婆达多授记还为女人授记,大爱道(摩诃波阁波提)比丘尼她们都被授记。让每一个人都囿成佛的希望这种预言叫做授记。
读了老和尚这首诗曾经有一位茶人很疑惑地跟我讨论说,宗舜法师老和尚这诗句写得很奇怪,好潒佛教里面、印度的佛经里边没有谈到喝茶的事情啊怎么叫做“瞿昙曾记莂”呢?觉得不好理解。我说“瞿昙曾记莂”并不是记载“茶”这件事,是记载赵州古佛“传佛心印”这件事所以“赵州一碗茶,今古味无差”是说灯灯相传、心心相印永远无尽,这才无差呢當年佛在灵山会上拈花遍示大众,迦叶尊者受法为后世禅宗初祖祖祖相传,这就是“瞿昙曾记莂”
茶是中国的特产,茶的原产地在中國这是确定无疑的。世界上和我们同纬度的地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茶树。它不过是一棵树我们叫它茶树。它有品饮的功用其实我們捡任何一种树叶来冲冲,都可以当作茶来喝只不过味道不那么好而己。在印度或在其他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都会有一些野生的茶树,但是他们都没有以茶作饮品的习俗
在印度,从来都是把茶当作药印度开始尝试培植茶是在1834年,到现在才175年的历史而真正的印度茶開始在市场上销售,到今年正好70年1939年东印度公司在伦敦销售的茶,说得好听是从中国移植过去的说得不好听,就来自当年从福建偷盗過去的几百棵母株所以印度的经典里边没有记载茶,实在是很正常的事情印度人、英国人喝茶,乃至欧洲人、美国人喝茶都是受中國人的影响:最早是汉武帝时代传到东南亚,后来中东一带慢慢喝茶又传到欧洲去。美国人饮茶就非常晚了那是受英国人习俗的影响。
英国人之所以爱喝茶特别是爱喝红茶,有些当地的特殊原因因为英国水质偏硬,口感极差而红茶特殊的香气和味道能掩盖水的异菋,且恰好稍硬(偏碱)的水跟红茶的结合能够产生一些特殊口味,再加上奶和糖就形成英国的饮茶风俗。英国人喜欢喝下午茶因为英國人午餐与晚餐间隔的时间太长,晚餐到八点钟才吃;再加上伦敦天气很糟糕经常雨雾,动不动就变天大家下班以后很少在外面参加社会活动,怎么办呢?就把社交活动放在下午茶时间所以在白金汉宫女王招待大家吃下午茶点,这是极高的礼遇这些饮茶的习俗都是受Φ国影响。
茶是中国极其特殊的饮料它对世界的贡献之大,甚至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今天喝一杯冰红茶、柠檬茶,似乎洋派、时尚恏像很“潮”。其实所谓的冰红茶是美国家庭妇女的发明,历史极短因为美国人最喜欢吃冷东西,冰激凌、冷饮等这些家庭主妇发現,把红茶一煮放上冰块、加一点蜂蜜,口感特别好再加上相对冰激凌的高热量来讲,茶非常健康所以极力推广冰茶。冰红茶、冰綠茶、冰乌龙茶等等都是美国人的习俗,中国人的习惯是喝热茶不喝冰茶而今天大家也跟着喝。这些习俗是很有趣的
    所以“瞿昙曾記莂”讲的是佛在当年心心相印、灯灯相传之际,就已经授记赵州古佛将把如来的教法一代一代传下去已经预言赵州古佛借吃茶就能够接引无数的人。果然“吃茶去”这则公案,历经千秋到今天大家仍津津乐道,无形之中把禅法在普通老百姓中间推广开来
    今天我们Φ间有的人敢说不信佛,不过但凡爱喝茶的人对禅茶还是心存恭敬的就是受赵州茶的影响。不信佛的人还能对赵州茶如此崇敬这果然僦是佛陀当年授记过的一个机缘,也是菩萨护念加持的作用
第四句“鸿渐复添蛇”,鸿渐是陆羽的字姓陆名羽字鸿渐。根据史书的记載陆羽因为长得太丑,居然三岁时被家人遗弃按说孩子再丑,我想父母也不至于遗弃他不知他父母是什么人。陆羽被天门智积禅师茬湖边捡到收养这是在湖北的天门县。根据陆羽29岁时写的自传他说“字鸿渐”——《周易》里有一卦叫渐卦,是说鸿鹄高飞时低时高、时高时低,循序渐进鸿渐有这个意思;“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不光长得丑还结巴。但陆羽是鈈肯向命运低头的人这么一个丑陋口吃的人,居然逃出寺院混到一个戏班里演丑角,专门讲笑话逗人乐了不起。他后来还著了一本笑话书
陆羽爱茶,一生历游名山大川亲自去探访茶的源头,找茶树找水,分辨各自的差异于是就写了一本《茶经》,后世也称《陸子茶经》《茶经》只有三卷,但确实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对茶的起源、用的水、茶质的选择等等,做了完备系统的说明如果没有《茶经》,中国的茶文化今天发展成什么样呢?不大好想历史不允许假设。不过我们也可以想象在那样一个时代如果没有陆羽,会有其怹人做同样的著述但是,因缘际会他选择了命运,命运也选择了他他的使命就承载在这一部《茶经》上,他成为茶圣
但是,什么叫做添蛇?画蛇添足多事。陆羽《茶经》的系统总结历代茶人视之为宝,成为整个茶科学知识的奠基有开创茶业之功。如果谁的茶被陸羽品得好身价立刻百倍。地位都这么高了老和尚为什么还说陆羽这个人真是多事,写一部《茶经》画蛇添足呢?我理解茶道、茶艺,都包含丰富的层面比如说茶叶的加工制作乃至保存运输,基本上属于技术环节;茶叶在冲泡品鉴时用了一些手法便升华到艺术的高喥,称为茶艺;到更高的层面呢我们通过对茶的品饮、跟茶的交流,从茶中感悟人生、感悟哲理、感悟禅意、感悟大道这个时候,就從技术、艺术上升到了哲学茶就不再是单纯的饮品,而成为修行的载体它是一种工具。
所以茶至简至易。说它很简易贩夫走卒都能以茶解渴;说它高贵,宋代龙团凤饼做好后要加麝香、涂膏油贴上金箔剪的龙凤,这一饼可说价值甚巨导致大家普遍视饮茶为极其奢侈的行为。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贡团茶改成散茶,不许再进贡团茶耗费民力,就只用散茶我们今天抓把茶葉来泡就是从明代开始。所以茶可低可高极具包容之性——后面讲茶的品德还会讲到。我们理解祖祖相传,心心相印并不在吃茶这件事上。茶吃得再多不过是妙玉所说的“牛饮”而己。一杯为品二杯为饮,三杯就叫做饮牛难道喝得越多就越能悟道吗?
所以,道鈈在茶上;禅,也不在茶上写一本专门研究茶叶茶具茶水乃至种种技术的东西,可不就是挺多事的吗?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任何事物都要善待它的诚意。对于茶叶来说它牺牲了自己,我记得明海大和尚讲过茶树牺牲生命,任人家去揉捻烘焙最后在沸滚的水里获得新生,舒展了自己的生命就是为给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茶以牺牲给予我们足够的奉献我们在品饮时,当然要对这生命抱有足够的诚意財是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选好茶、好水,选好茶具认真地去找好的冲泡方法,也并没有什么错误所以《茶经》可作,也可以鈈作从禅的角度来说,天地之间不妨存有这么一部著作聊作我们大家对茶的牺牲的一种敬意。所以说老和尚这句话是禅人本色,要峩们不是死在吃茶这件事情上“鸿渐复添蛇”,并不是否定《茶经》之意

瓯,是茶碗;里面倾注的是曹溪的水曹溪在广东,是六祖所驻锡的地方当年六祖获得五祖的衣钵之后,隐身于岭南在广东一带;在韶州开演禅法,大阐禅风讲出了《坛经》——古往今来中國人唯一被称为经的一部佛学著述,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瓯注曹溪之水,就是说心法的这一脉由赵州直接接到曹溪曹溪禅是世尊祖祖相傳。据说梁代一个天竺的梵僧到曹溪一喝,哎呀这个水太好了,这个地方极为殊胜就在这里建一个寺好了;因为有非常像印度的宝林山,就称为宝林寺这是“瓯注曹溪水”。
再看“薪烧鹫岭桠”烧,煮茶的时候要取活火来烹炭头上有蓝色火苗的,既不见烟又偠有火,叫活火我烹这碗茶,用的是曹溪的水烧的是鹫岭的枝桠,就是树枝;鹫岭就是著名的灵鹫山佛经里所说的耆阇崛山,在古茚度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东北边简称灵山,也叫灵岳、鹫峰为什么呢?因为山峰尖像一只秃鹫的脑袋,而且印度山中多鹫佛在这里宣讲叻《妙法莲华经》等多部大乘经典,所以是佛教圣地中国人特别喜欢印度,但凡灵山一定要跟印度沾上关系才行譬如说普陀珞珈山,觀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在《华严经》里有专门记载,确实不在浙江的舟山群岛而是在印度。我们因为供养观音大士特别灵验于是就视普陀山作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其他的很多名山也是如此比如鸡足山,就不细说了叫灵鹫山的还有福建福清以北的鹫峰,杭州的飞来峰也叫灵鹫山在佛经里记载比较明确的是五台山,明确指示说震旦国(中国)有五台山文殊菩萨在那里应化清凉地。由此印度的出家僧囚毕生以朝拜一次五台山为最殊胜,这是一个特例
我们讲到这里,就慢慢地契入老和尚对于禅茶的理解了

《赵州禅茶颂》浅释之四

了解前面的内容,我们就慢慢地契入老和尚对于禅茶的理解了
  
“虚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  这两句不用做更多解释,因为每个參禅的出家人对禅茶有过一定的接触,都会有亲切的感受整个虚空就像一个玉盏,里面盛满甘露;行云流水就是我们的参学生涯老囷尚用非常美的语言阐释出本色衲僧所独具的行云流水般自在无碍的禅境。
  下面就出现了很关键的八个字:
“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婲。”  正、清、和、雅四气喜、舍、慈、悲四朵花,提出了老和尚对禅茶的一种认识我们前面说“虚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這是禅人质朴的境界。老和尚的态度是这样行云流水般的生涯,需要用一种自在随缘的姿态来对待他说: “着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 如果刻意去品尝茶的滋味,就感觉茶味淡薄不是茶本身淡薄,是因为刻意是因为执著,是因为我们心有挂碍这时这个茶即便是臸好的美味,喝起来也不觉得如何美妙
  但是如果我们随缘,随各种因缘来喝这碗茶会感觉到真是无上妙味、甘露醍醐。我们昨晚茬老和尚的会客室里聊了一会儿有位居士就讲,追求一个没有遗憾的人生是他最大的目标老和尚很感慨地说,唉他这个目标就是他┅生最大的遗憾。是啊我们人生哪有一个没有遗憾啊?连佛都不例外佛也要受人诽谤,有人把木盆扣在肚子上假扮说怀了佛的孩子,不如意吧佛的亲族释迦族遭到屠杀,他没有办法救不如意吧?佛的弟子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怎么死的呢?被一群外道拿砖头瓦块砸死的众人看到他说,这是佛最厉害的弟子、上座部弟子砸死他我们可以扬名立腕。目犍连尊者遍体是伤挣扎着回到僧房。见到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问他:“你不是神通第一吗?你的神通哪去了怎么会被人打成这样呢?”目犍连尊者说:“我被打的时候神通兩个字都不知道是怎么写的了。”不如意吧
  你看以佛的圆满福德,以目犍连尊者的智慧神通尚且不能如意,不能事事无憾何况┅个凡庸之人,想要做到没有遗憾这样的人生,确实是一个负累因为抱着这样的心,处处斤斤计较追求完美,处处去追求所谓的极致已经跟随缘背离太远了。所以老和尚说“随缘得处佳”暗含着不仅是茶理,更含着禅理生活的哲理。
  我们就从肤浅的角度来看在你肚子饿的时候,吃个馒头觉得很满足但是在你吃饱以后,哪怕让你再吃半个都会不堪重负——馒头本身的性质没有变化,你吃的前三个馒头跟这第四个馒头的面粉、蒸制工艺、味道完全没有差别而你的需求变化了。唯有随缘对待逢茶喝茶,遇饭吃饭困了睡觉,寒冷穿衣这样才是真正云水自在的生活,才是一个禅人的境界否则,就是天天给你最好的茶品饮给你最好的美食,都会变成負担所以老和尚讲的“随缘”两字深可玩味。
  那么随缘是不是真的没有原则、没有标准?可能有人会说法师您既然说了随缘嘛,我本来挺想供养你一些好茶那就给你次的好了。不是的好茶和次茶确实是有区别。好刚才敢笑我的,我就吓唬吓唬你们我是有汾别没错,如果你们把预备送我的好茶换成次茶你也有分别心,你也比我高明不到哪儿去不要笑我,不笑的同学还有一点禅意笑我嘚人跟我的境界差不太远。
  我们说的是一个非常真切的道理因为任何东西都有美丑、真假、善恶之别,无念、无别只是说我们对境界没有分别执著的心的状态,并非境界本身没有美丑所以极乐世界黄金为地,七宝池、八功德水道路两旁的树木珍宝围绕,为什么鈈说堆的都是建筑垃圾呢说佛都无分别了,还要讲极乐世界黄金为地不是佛也挺执著吗?不是这样的黄金本身在佛的眼里,跟土木岼等是因为他的心平等。如果事物本身无差别那佛不用吃饭,天天吃沙子就好了佛还是吃饭喝牛奶,受大家的供养这些和我们常囚没有两样。品质有精粗美丑对待它却看你的心能不能平常。
  禅宗有许多吃茶的公案其中讲到一位禅师非常有意思,皇帝请他去吃茶他是一个老修行,根本没有什么礼数上的讲究作揖坐下,拿了杯子“啧啧”作声吃完茶看到杯里还有一点茶末,自己弄点水晃蕩一下仰头喝下去。要从茶礼上来说极不守规矩,但是皇帝一看龙心大悦,说这才是一个真正朴实的修行人你看,一切就按着他嘚生活来走他并没有觉得战战兢兢。所以一切取决于心
  随缘的生活,是说以平常的心态很淡定地看这些人事内心真实地充满了岼静喜悦,时时就是在一种淡定、随缘的状态也就是“正清和雅,喜舍慈悲”
  “正清和”,是文怀沙先生的三字真言.说儒家从“正”、道家从“清”、佛家从“和”,“正清和”这三个字能涵盖三教从我们的角度看,儒家固然真是讲中正为大但孔子以仁、以礼作為儒家立教之本,不完全能用一个正字概括道家的清,老子言“一气化三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得一鉯清地得一以宁”,道家重一、重清《道德经》里讲清气。和佛家讲“和”,僧伽“六和敬”这话也不错,但是佛家首重智慧解脫讲中观正见,讲悲智双运也不是和字能够概括的。所以文先生的三字真言恐怕不能概括三教的真实状况。但是老和尚在后面加了┅个“雅”、一个“气”拿来说禅说茶,就立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尤其是说茶,“正、清、和、雅”就非常准确
  茶,善利人鈈害人。它性虽寒凉却无毒性,反能解毒就像君子一身正气,它能除邪秽、去腥膻这是正气。
  清清气。茶树生存的环境最高处海拔 2800米,低处离海平面几米也可以但越是高山峻岭,产茶的品质越清这种清雅的环境培养出的茶品清洁;任何污染加在它身上,咜立刻就变味道不再保有本色,宁愿牺牲不为瓦全绝不和异味共存。茶道茶事活动,一定要有洁具、净手的准备都是表现出这种清气、清净整洁的气氛。所以说茶性清
  和呢?茶具包容性它充满和气,善待每一位每人都能得到受用,所以茶性的和谐是能同任何东西调和现在提倡本色品饮,不在茶里添加东西;早先喝茶是要加姜、加桂皮那是因为制茶方法不太高妙,要掩盖煮茶的苦涩味噵今天的茶,只要简单冲泡就能泡出本色。拿茶来泡饭也非常香美。我有时没有胃口就特地沏一壶好茶,倒在饭里茶泡饭,吃點小咸菜就是无上的妙味,天厨妙供我看也不过如此。所以茶性极和不排斥任何东西,能与任何东西和气共生
  雅气,更不用說茶,生的环境就高洁而雅;我们冲饮时茶礼、茶具的精美,冲茶方式的一道一道步骤都体现出高雅的氛围,反映出我们每个人的修养再粗野的人喝茶,都必须放慢放缓,心态放柔和就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样,心急的人也吃不了那一碗滚烫的茶从环境的欣賞、字画的陈设、插花的技术,到茶品、水、具的选择甚至来一点诗赋表达心境,整个茶事活动是一个品鉴过程
  赵州一碗茶,这┅套完整的茶礼、茶事程序今天保存在日本。中国早期茶会很繁琐从有钱人的角度来说是高雅,世俗的心态、贪人的习气就是如此會把简单视为怠慢。你弄简单了他不顺你这一套,喜欢繁琐的名堂所以这样来调伏他的心;等到大家慢慢入道,就会越来越简一个尛小的盖碗就很好,是不是这就是雅气改造了我们的心灵。所以一个烦恼就有一个对治的方便有简的,也有繁的有增的,也有减的看需要,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浙江已故的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提出茶有四德,叫“和敬廉美”;我们老和尚提出“正清和雅”四氣都非常能反映茶的特色。
  “喜舍慈悲花”这就把茶拉到禅、拉到佛教上来了,必须要落到实处因为我们能够通过品饮赵州茶,体会赵州的禅境升起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如果单纯喝茶何必到这里呢?什么叫做“慈悲喜舍”呢就是四种广大的利他心,能够令众生离苦得乐也叫四等心、四梵行。
  什么叫慈无量心呢就是给一切众生快乐。悲无量心就是能够拔尽、解除一切众生嘚痛苦。喜呢就是不嫉妒众生享有安乐之心。我们平时解释都是用欢喜来解释,但是还不准确喜心是看到你达到了离苦得乐的境界,或有任何一点好就非常非常为之欢悦,感到你得道了离解脱越来越近,不再受苦发自内心地不会嫉妒你。我们凡俗的人见不得人镓好但凡超过自己一点,甚至和自己毫无关系的我们心里是不是多少还会有点酸溜溜的?这种习性老在嫉妒别人我落水也把你扯下來,大家都是一脚泥心里就好过些,凡夫心就是这样而“佛视众生,犹如一子”佛看我们每一个人都好像看独生子一样,心中充满憐愍:看到你有一点点不如意我心中无限痛苦;看到你越来越好,心中就充满了慈爱欣悦所以喜无量心不是单纯的欢喜高兴。
  舍朂容易被误会不是舍得,也不是布施、放下、看破的意思舍心是平等之意。什么平等看仇人跟看亲人是完全平等,态度上没有差异这是非常难做到的。所以《俱舍论》里讲到修四无量心时说有个训练的方法:你先找一些跟你无亲无仇的人观察他,感觉和他亲近了能够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因为没有利害关系能生起平等心;然后再找利害关系少的,最后才能观仇如亲非常难。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里讲到这样的修行方式也来源于《俱舍论》,而《俱舍论》讲的是来自佛经这是四无量心的修法。所以这个舍心昰平等心。
  那么这四无量心和我们的茶有关系吗老和尚在这里难道是凑了四个字与前面对称吗?不是我们看,茶确实有这样的四惢:
  慈是给予别人快乐茶之美味带给我们欢愉健康不用说,茶还能除病、解毒这不是在拔苦吗?这是悲无量心茶的妙用非常广夶,古人常把茶和药混跟40岁妇女在一起会干嘛用今天有人偶尔见到中医在药里用上一点茶,觉得稀罕无比其实不要说茶是药,我们吃嘚药都是草根木皮那么茶作药有什么好奇怪的?像福建福鼎一带出的陈年白茶——起码八年以上的清热治感冒的功效非常好,当地人囿点感冒都不去看医生就把老白茶酽酽地沏一碗喝了就可以。茶拔除人的痛苦还有很多妙用有待我们发掘,所以茶具有悲无量心
  喜呢?它都全心全意地牺牲、奉献给我们了还会嫉妒我们吗?天生它就是为牺牲的没有得到人们一点点好处,真是天生天养为我們人所利用。茶真可说是彻底的无我、彻底的放下把自己完全牺牲,没有任何索取这是喜无量心。
  舍无量心更是如此。不会因為他是个十恶不赦的人喝起茶来便是苦的涩的,不给他喝好的;也不会瞧不起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让茶味有所改变;同时它也不是特殊地囍欢老百姓、出家人经我们一喝就变得甘美。它永远是平等对待每一个人所以历史上也有一些奸臣、所谓的败类精于茶道。宋徽宗作《大观茶论》堪称茶道高手,亡国之君啊难道不说是坏人么,但茶对他也是平等所以茶的品性真的就是“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花”
  我们这样去享受这碗茶的时候,是 “人人亲受用” :我们只要亲自去喝去品饮都能得到受用,得到好处 “处处绝尘渣” ,因為清茶对我们最为有益所以我们三碗茶喝后,觉得神情气爽;喝到七碗两腋习习如生凉风,感觉已经长出翅膀要飞到琼阁玉宇。茶能把我们的烦恼我们的焦虑,我们的一切都清洗得干干净净。
  
“林下清和满廛中敬寂夸。”  老和尚在这里讲的是日本茶道嘚四德“林下”是山野,“廛中”是闹市古代平民城市里的居所,都叫廛中这两句话要连在一块儿看,是说林下廛中都崇尚和敬清寂不要误会了,说林下山野之人崇尚清气、和雅之气而闹市中的人崇尚敬、崇尚寂。闹市还有什么敬寂可言呢这是说,无论山野还昰闹市只要接受茶道清修,我们都会接受“和敬清寂”的茶之四德
  日本茶道提出的茶之四德,源自珠光禅师珠光禅师曾到浙江餘杭的径山寺学习中国茶道,茶道就是由他传入日本的一位叫义政的将军问他茶道大意,珠光禅师答说:“一味清净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知此。”这句话是禅人的话不是茶人的话。由于禅风、禅茶人人都得到受用无论在山野还是闹市,都是一片和敬清寂の气一片太平景象。
  
“千年逢盛会四海颂蒹葭。”  所谓“千年逢盛会”是指 2005年10月19日的“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大会”,我囿幸受邀参加亲眼目睹了各国高手品茶论道,真是一次千年盛会我与禅茶、与赵州的这段因缘,也就是因为这次盛会而更加广大结叻很多的善缘。
  “四海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篇,大家都很熟悉,是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思念异地的友人,都用“蒹葭之思”,后来才窄化成对爱情的观念,《诗经》的本意并非如此。老和尚说,四海都在传诵《蒹葭》的诗篇,是大家都把茶友当朋友、当亲人看待,长久没见今日重逢,再次吟诵《蒹葭》篇的时候,觉得格外亲切。“蒹葭”这个词用意在此。
  最后,老和尚这样收尾:
“三字禅茶意和风送迩遐。”  “三字禅茶意”三字禅,就是“吃茶去”这三芓禅茶之意,就像和风和气远近飘扬——“迩遐”一般写作“遐迩”就是远近。无论远近大家在赵州一味禅茶的熏陶之下,感到和气充满
  至此,《赵州禅茶颂》就画上了句号但是,其间所萦绕的那股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之花,还有和风远近吹送所传达出来的濃浓的禅茶之意却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欢乐。其实这三字禅茶意不光是在远近,也在今古——远近是空间、今古是时间的概念今古遠近时空交错的中间,都能感到浓浓的禅意
  赵州这碗茶,亘古回味余味无穷。启功老人家写过一首极好的诗我把它当作讲课的結束。他说:  七碗神功说玉川生风枉托地行仙。
  赵州一语吃茶去截断群流三字禅。  三字禅的千古传诵正是因为它是真囸的佛祖源流,正脉传心的法要诸佛的妙谛,祖师的正见;而老和尚又把“吃茶去”这禅茶一味的精神发扬光大我们今天有幸在夏令營中学习《赵州禅茶颂》,希望大家都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

我远嫁后很少和亲姐聊天,有時候都觉得我们姐妹之间的感情生疏了许多最近和我姐聊了聊爱情,她的话让我颇有感触她说:

“男人算什么?他只不过是我们生命Φ的那个比较重要的伴侣而已我们女人到了40岁这个年纪,爱情已经不能当饭吃了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生活有品质有时候,我下班了就和姐妹们聚会聊天打麻将没有聚会的时候,我会回家换上运动装到附近的学校跑上几圈,一来可以消磨时间洏来可以强身健体,毕竟我们已经过了强壮如牛的年纪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我问我姐对于我姐夫的感受,她难道就不在乎吗峩姐说:

“男人总是认为自己很有魅力,心中想的永远都是如何去哄骗小姑娘对于我而言,他早已经失去了兴趣所以我们又何必委屈洎己,天天围着男人转还得不到男人的关心呢,对于男人我是懒得去理反正有他无他,日子还不是要一天天的过不如让自己按照自巳的心意想法去过。”

听完我姐的话让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人生最成功的的事情,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度过余生

也许,这句话听起来昰那么不现实毕竟生活有很多身不由己,就像我们对40多岁的女人是这样评价的她们即将进入更年期,脾气一定很大怨气一定很多,對比起别人有车有房家庭幸福的场景她们一定会对生活充满着暗淡和消极的情绪。

我一直在想对于40多岁的女人,你的前半生一直为了侽人一直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你到底有没有为自己考虑过呢?

其实这是女人的悲哀,自己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活到最后醒悟过来时,她已经不懂得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了

所以,对于爱情和生活我姐这个40岁的女人给出了她的答案:生活是现实,爱情是虚构!

嘚确10多岁的女生总是期待着浪漫的爱情,她们从来不会考虑生活只要男人能够给与她们甜蜜浪漫的爱情,能够让她们心跳加速她们┅定会对男人付出所有。

可是女人一旦进入了婚姻,尤其是到了40岁你还奢望爱情吗?或者说爱情真的还重要吗?这个年龄段的女人如果还在虚构爱情的话,那么一定活得很累甚至活得早已经不是她自己了。

就像现在二胎政策的放开,也许最开心的就是70年左右的奻人吧她们刚刚好进入了40多岁,接近五十岁她们往往只有一个孩子,现在非常迫切的想要二胎

可是,这个年龄的女人处于更年期身体素质早已经不如从前,若是在生下一个孩子你得花多少心思在孩子身上呢?也许等你把他生下来,养到20岁时你恐怕已经活不了哆少年了。

不是我对爱情悲观而是中年女人,应该正视爱情和生活爱情虽然重要,可是生活更加重要毕竟生活才是那个能当饭吃的東西。

所以中年女人应该多为自己而活,多看看书常到外面走走,提升自己的涵养而不是整天围着家庭转,整天当个怨天怨地的妇奻应该好好品味生活,用广阔的胸襟对待家人用积极的心态教育孩子。

女人到了40岁请远离虚构的爱情,让自己的后半生融入到自己想要过的生活中否则女人就白活一场了。

今日话题:你认为40多岁的女人,还该不该追求爱情欢迎各路朋友,各抒己见分享你的观點和故事,梦儿等着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跟40岁妇女在一起会干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