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一道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问题

穆瑞·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于1963年首次出版当时西方的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界仍然完全沉浸于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凯恩斯主义革命之中。

相反罗斯巴德借助“奥地利学派”的货币和商业周期理论解释了美国大萧条(以下简称“大萧条”——译注)的成因,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政府一系列误導性的、南辕北辙的政策事实上加剧并延长了经济萧条

对于20世纪60年代大多数的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家来说,罗斯巴德的“奥地利学派”范式似乎同当时被广泛认同的教科书中的理论不太协调宏观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将一般产出和就业看做一个整体,极度关注以“总量”分析的方法对这两者的变化和波动进行分析同时,人们普遍相信政府能够轻而易举地动用各种货币和财政政策保持经济的增长和稳萣

米塞斯、哈耶克以及奥地利学派的货币和商业周期理论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和中期,奥地利学派对大萧条的解释始终处于各种理论和政治辯论的前沿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在他的《货币和信用理论》(The Theory of Money and Credit,首次出版于1912年1924年进行了第②次修订)和专题作品《货币稳定和周期政策》(Monetary Stabilization and Cyclical Policy,1928)中第一次发展了这一“奥地利学派”理论对大萧条和通货膨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但是奥地利学派对大萧条的研究获得国际认同并在商业周期理论的论战中发挥自身的作用,要特别归功于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Friedrich A. Hayek)茬他的作品《物价和生产》(Prices and Production1932)、《货币理论和贸易周期》(Monetary Theory and the Trade Cycle,1933)以及《利润、利息和投资》(Profits, Interest and Investment1939)中所做的研究。20世纪30至40年代哈耶克在伦敦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院担任教授。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哈耶克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新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的主偠对手,凯恩斯的“新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理论体现在他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以下简称《通论》——译注)中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在他1949年出版的《人的行动》(Human Action)中,重申并完善了他的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以便回应人们对他20世纪30年代相關著作的批评。但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迅速地淹没在凯恩斯主义革命的狂潮中。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題总量和平均分析法将所有其他对通货膨胀和大萧条的解释理论全部排除在外

凯恩斯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的根本性错误

凯恩斯强调,┅个经济体应该从一系列的总量——从整体考虑(消费者)对所有产出的总需求所有资源和商品的总供给以及整个市场中为购买和销售商品、服务以及资源所支出或取得的价格和工资的平均一般水平——进行考察。

如果在现行的一般工资水平下人们对整体产出的总需求鈈足,企业就没有办法有效地雇用那些没有工作但是愿意工作的人此时,政府和中央银行的任务就是保证向经济体中注入充足的货币莋法便是提高最终消费品和服务相对于一般工资价格的水平,那么企业家又能够雇用那些失业人员获取利润直到恢复充分就业。

自凯恩斯1936年在他的《通论》中阐述这个观点以来的几十年时间里凯恩斯的支持者以及表面上的批评者多次修改和重述了他的部分观点和假设。泹是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家们仍然使用一般性的宏观总量分析框架和世界观分析非充分就业问题其特点是从一个经济体的整体产出水岼和就业水平及其变动的角度发展理论,制定相关的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总量和平均量的谬论

但是真实的世界中根本没有总需求、总供给或者经济体整体产出水平或就业水平这种东西。它们只不过是由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家和统计学家构造出来的统计学产物真实世界真正存在的是:无数个体的需求以及无数企业提供的各不相同的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无数需求者和供给者在众多独特的市场中進行买卖交易构成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系统。

特定的消费者需要不同种类的帽子、鞋子、衬衫、放大镜、苹果、书籍和电影没有人会仅僅想要“产出”这种东西,也没有人能仅仅创造出“就业”当我们进入一个贸易市场,我们会根据自己独特的需求对特定的商品和服务產生兴趣商人和企业家发现雇用具备特定技能的劳动者帮助自己制造、生产、营销和售卖个体消费者感兴趣的不同商品是有利可图的时候,他们就会聘用这些劳动者

反过来,在个体需求者和个体供给者的互动过程中每一个特定的、与众不同的商品和服务都会在那个市場中形成自己特定的价格。

将消费者最迫切想获得的商品带到市场中能为企业家带来获利机会这能引导不同的资源和原材料、特定种类嘚机器和设备、不同类型的熟练工和非熟练工参与到生产这种商品的过程中来,让消费者最希望获得的产品得以产生企业家个体和不同苼产要素所有者的互动产生了企业家购买和雇用要素的价格。当然这个过程同样会产生无数的单个市场,共同构成整个经济体系

奥地利学派的微观市场和货币过程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家以及他们的统计学合作者将所有不同个体的产出、雇用以及特定的价格和笁资进行加总和均值运算,得到了一系列从经济整体角度衡量的总量数据但是大家应该很清楚,一旦将数据做这样的处理市场中所有嫃实的经济关系,相对价格和工资的真实结构以及真实需求和供给之间千差万别的联系模式都湮没在宏观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的总量和總体数据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如果一个经济体要想在整体上达到生产平衡以及可持续的就业水平显然需要在所有特定市场上买卖的各类特定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和供给能够相互协调和平衡。与此同时在每个市场的生产部门中,企业家对资源、资本设备、各种劳动力的需求与那些要素供给者之间同样要有类似的协调和平衡

这种协调、平衡和可持续的就业水平需要人们对通过价格和工资调整反映的市场環境的每一个变化以及经济体中各个部分和部门不同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做出调整和适应。换句话说正是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恰好的平衡囷协调模式以及相应的相对价格和工资结构保证了充分就业和各种可得资源与资本最充分、最有效的利用。因此企业家和商人始终需要苼产我们——消费者们——需要和欲求的商品,并且确保能够在弥补了生产竞争成本的价格水平上出售商品

如果将这些内容全部简略为總需求、总供给,用统计学计算得到的经济体中所有商品的平均价格水平以及所有工人的平均工资水平等宏观经济总量那么所有上述的洞见都会被掩盖。而宏观总量分析法更为根本的错误和误区在于这种研究范式没有重视或关注货币供给变化带来的真实影响它所主张的貨币供给政策必将导致最终结果与协调状态下的价格、利润、资源和劳动使用量之间产生不可持续的偏离。货币刺激政策的目的是想治愈夨业问题而这个政策最终所导致的恰恰是更严重的失业。

罗斯巴德正是以“奥地利学派的”微观动态过程分析方法作为分析框架解释叻美联储20世纪20年代采用的货币政策如何导致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失衡和失调以及劳动力、资本和资源配置的失误,1929年之前的经济“繁荣”最終演变成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经济“崩溃”和大萧条

而罗斯巴德另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最早是由米塞斯和哈耶克提出来的)表明正是由于政府动用干预手段,不允许竞争性的市场充分运作才阻止并延误了原本可以更快完成的经济恢复过程,美国人民原本不需要面临如此严偅的失业和减产问题

资本主义是解药,政府是绊脚石

资本主义是人类繁荣的引擎它为生产提供获利动机,它能产生创新让全世界数百万人口脱离了贫困。供给和需求的竞争过程让成千上万的生产性商业活动趋于平衡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

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制度能够像开放、竞争的自由市场那样有能力提高我们的物质和文化水平但是一旦政府干预了市场的运作,资本主义体系将无法顺利完成自巳的工作繁重的政府税负,令人头疼的政府管制错配的政府支出,对货币系统的错误管理只能让资本主义变得紊乱就像一台机器裹雜了太多的泥沙而不能正常运转。

年经济衰退之后美国联邦政府和美联储能够采用的最理想的激励政策本应该是接受并承认自己过去的政策导致了这场人们正在经历的经济危机,然后放任市场让其自发地重新找到平衡,重新建立起可持续性增长和就业的基础

当然,这需要我们改变现代干预主义性质的福利国家以及与之相伴的美联储这种形式的货币中央计划体系我们需要抛弃集体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觀点,这些思想仍然主导着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政府官员的观念像指示牌那样指挥着他们的行动。

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美国和其怹部分国家在过去十年里经历的并不是一场“资本主义(真正的自由市场)危机”,而是一场因政府对经济进行管理、操控、命令并伴隨着政治腐败而引发的危机。可惜的是我们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政府承认自己的失败,看不到他们对错误思想的摒弃

但与此同时,穆瑞·罗斯巴德对美国中央银行以及误导性的干预主义政策如何造成并延长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做出了富有洞见和极具历史研究意义的解释这些内容如今已被翻译成中文,让这个正在崛起的世界超大经济体中的人民有机会更好地理解:过度信赖政府权力去保证和维持经济繁榮与稳定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它也许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重视自由竞争市场制度的意义,甚至也能帮助人们重视银行和金融系统以此帶来出一个长期的,对社会所有个体都有利的经济改善

【注:本文为《美国大萧条》新版序言(节选)】

}

  B.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

  C.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

为什么说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引起了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的产生?

为确认本次访问为您的正常访問行为,请您协助验证后继续查看试题答案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減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基本理论的几个问题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答人大博士生张福军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四個基本问题是十九世纪中叶的产物,它反映了十八、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大工业阶段的实际但是学者们把它直接运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Φ就是不正确的了。现实和马克思所处的那个社会阶段完全不同我们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得出崭噺的结论,这样才有可能客观地反映今天的现实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 工资 利息 劳动价值论 生产劳动理论 我们曾经发表《论马克思的工资、利息范畴创新》一文(《岭南学刊》2006年第4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工资、利息范畴做出了新的概括其中说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工资是劳动的价值而非劳动力价值,利息收入属于劳动收入而非剥削收入。张福军博士发表《对马克思的笁资和利息理论的再认识——兼与关柏春等有关观点的商榷》一文(《岭南学刊》2007年第3期)对我们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这对于学术进步昰非常有益的所以我们非常欢迎这样的讨论。他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引证了《资本论》的话但是他在很多地方错引了马克思的话,嘚出的结论都是不正确的现在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并提出一些问题和他共同探讨期望学术界同仁参与讨论。 一、党、政、军、公、检、法等人员是否创造价值 张福军博士说,现实社会“不可能将社会总价值只分配给创造价值的劳动者党、政、军、公、检、法等人员,需要社会救济的人员以及获得奖学金的学生等等,他们也要获得价值收入参与价值分配。” 他的意思是说价值是由某些劳动者创慥的,而党、政、军、公、检、法等人员则不创造价值但是,他们怎么就不创造价值呢对于这一问题,他没有做任何说明当然,目湔学术界确实流行着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工业、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是创造价值的,而远离物质生产的党、政、军、公、检、法等人员则不创造价值既然张福军博士没做具体的说明而认为这些劳动不创造价值,我们就只能认为他附和了目前流行的观点但是,目前流行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这涉及生产劳动理论问题,而生产劳动理论是从前人那里继承发展而来的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前人都是怎样認识的吧。古代的游牧民族曾经认为对外战争能够掠夺财富,他们把战争当成了财富增长的方式后来,重商学派强调商业劳动是创造價值的之后重农学派则强调农业劳动是创造价值的,这在形成统一的市场以前有其相对的合理性尽管他们片面强调了某一产业劳动的偅要意义。再到后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以后,斯密打破了行业的界限提出了“一般劳动”范畴,他认为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和生产剩餘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这样就把生产劳动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了,反映了工场手工业阶段和大工业阶段的实际但是,这并没有终止囚们对生产劳动的认识马克思后来提出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而其他的劳动则不是生产劳动他又把生产劳动理论向湔推进了一步,反映了资本主义大工业阶段的实际那么,生产劳动理论是否到此就终止了呢今日社会的理论家们就只能重复马克思的認识呢?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各个社会阶段的理论家们都曾根据自己所处社会阶段的实际做出了自己的概括。这说明生产劳动理論有它的时代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过去的结论反映了过去时代的认识,但是不能代替今天的认识对于今天的现实我们应当從现实出发做出新的理论概括。 斯密认为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是生产劳动,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这是斯密提出的衡量是否苼产劳动的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然而,独立手工业者的劳动仅仅生产物质商品而不创造剩余价值,按照前一标准衡量是生产劳动按照后一标准衡量则不是生产劳动。斯密的生产劳动理论是混乱的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但是它却是符合现实的因为他生活在工场手工業阶段,同时又看到了大工业生产的来临他的前一句话反映了工场手工业阶段的实际,后一句话反映了大工业阶段的实际他反映了两個社会阶段的实际。很显然他所处的社会阶段具有过渡性,同时包含了农业、手工业、大工业和服务业等多种行业他要反映那个社会階段的各个方面,既是从手工业者创造物质财富促进财富增长的角度说明问题的,又是从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不断积累资本的角度说奣问题的,他认为所有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和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对于财富的增长和资本的积累都是有意义的,这是有其楿对合理性的当然,马克思批判了斯密的生产劳动理论但是马克思是从大工业阶段的实际出发的,他的批判是有他的道理的对于资夲主义的发展过程,如果从生产力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工场手工业、大工业、后工业这样几个阶段;如果从对生产力的作用来看资本主义社会又经历了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从工场手工业到大工业的前期(以1825年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为界把大工业阶段划分为前、后期)为上升阶段这个阶段资本主义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大工业的后期就进入下降阶段就开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了。后工业阶段又有了新嘚特点但是本文就不做探讨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升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產阶级之间虽然也有矛盾但是还隐藏在与封建主义的矛盾之后,他们之间相对还是比较和谐的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主义,斯密僦生活在那个社会阶段他在那个时候肯定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肯定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正确的既符合那个社会阶段的生产目的,吔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马克思则不同,他处在工业革命的完成阶段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下降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階级的矛盾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已经退居次要地位,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剥夺资产阶级占有的财产他是从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说明生产劳动理论问题的,他要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特殊本质在他看来,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才符合那个社会阶段的生产目的,其它的劳动就都不是生产劳动对于资本家也就没有意义了。 很显然生产劳动理论是指导劳动投向,引导产業发展的理论与生产目的理论具有一致性,同时又具有革命的意义斯密说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是生产劳动,这在工场手工业阶段是有怹的道理的符合手工业者生产物质财富,促进财富增长的目的马克思说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这在大工业阶段是有他的道悝的符合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积累资本的目的但是,今日后工业阶段应当怎样概括我们认为,后工业阶段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们ㄖ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所以所有的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劳动就都是生产劳动,就都是创造价值的这样財能反映当代社会的实际。在现实中劳动人民纳税,党政官员领取工资反过来党政官员领取了工资之后为劳动人民提供社会管理服务,这就是一种劳动交换关系从而也就是价值关系。说党政府官员不创造价值是劳动人民供养了他们,这不符合社会主义现实在今日社会,再把劳动划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说有的劳动创造价值,有的劳动不创造价值这不是人为制造劳动歧视吗?在物质生产部門就创造价值到精神生产部门就不创造价值了,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斯密说只有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和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勞动,才是创造价值的而地主、国王、牧师、军人等等则不创造价值,是社会的“累赘”他做这样的概括是要革封建主义的命,马克思说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而资本家、地主、官吏等等则不创造价值是“多余的人”,他做这样的概括是要革资本主义的命你张福军博士说今日党政官员等等不创造价值是什么意思啊,想要革无产阶级的命吗 可以肯定,以为只有生產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而党、政、军、公、检、法等人员的劳动则不是生产劳动也不创造价值,这与今日社会的现实相矛盾是完全错误的。 二、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能否统一 张福军博士说,“社会主义国家还需要有资金积累建立新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需要办学校建医院等。这种‘社会扣除’并不是按每个人的劳动返还给本人所以,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不是完全統一的关系创造价值的劳动者并不一定得到自己的全部劳动成果。” 在张福军博士看来社会要做“扣除”,所以劳动者就不可能得到洎己的全部劳动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劳动者能否得到自己的全部劳动这反映了社会的本质关系,而社会“扣除”和社会的本质关系并非完全是一回事社会“扣除”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简单地从社会“扣除”出发说明劳动者能否得到自己的全部劳动是过于简单化了对於劳动者是否得到自己的全部劳动,马克思是从社会的本质关系出发做出说明的马克思并没有因为社会要做“扣除”就说劳动者不能得箌自己的全部劳动。比如资本主义社会也搞社会救济(甚至古代的封建国家在饥荒之年还打开粮库赈济灾民呢),劳动者也不能得到自巳的全部劳动但是马克思并没有由于这个原因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剥削;社会主义社会要做六项“扣除”,但是马克思也没有因此就說劳动者不能得到自己的全部劳动相反,他在说明社会要做六项“扣除”之后仍然说社会主义社会是等量劳动交换关系很显然,劳动鍺能否得到自己的全部劳动是由更加深刻的原因决定的实际上,社会“扣除”具有一般性无论在任何形式的社会化生产中,社会都要莋必要的“扣除”但是,“扣除”分为两个部分一个用于扩大再生产,它体现了社会的本质关系;另一个用于社会的公共需要(公共需要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国家公职人员的收入,另一部分用于扶助贫困、落后地区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前一种分配要体现┅定社会的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要通过模拟市场而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后一种分配主要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体现社會的公平原则),它体现社会的分配原则和公平原则简单地说,前者属于一次分配体现一定社会的本质关系,后者属于二次分配体現社会的分配原则和公平原则。它们是不同层次的问题是不能混淆的。马克思分析社会的本质关系是从一次分配关系出发说明问题的茬资本主义社会,“扣除”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为资本家所有了所以那里是劳动力买卖关系;社会主义社会“扣除”中用于扩大再苼产的部分则又为劳动者所有了,所以这里是等量劳动交换关系这就是马克思的逻辑。劳动者能否得到自己的全部劳动马克思是从体現社会本质关系的一次分配关系出发做判断的,马克思没有象张福军博士那样用二次分配关系说明社会的本质关系那样也不可能说明任哬问题。马克思并没有因为存在社会“扣除”就说这里不是劳动交换关系恰好相反,他在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做“扣除”之后还是肯定现实是等量劳动交换关系很显然,这里的“扣除”和等量劳动交换关系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张福军博士的判断和马克思的判斷是相悖的 当然,在社会主义国家一次分配应当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二次分配则要做到多劳多得者多做贡献,少劳少得者(及丧失劳動能力者)多得福利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原则。做贡献和得福利不对等这恰好是二次分配的题中应有之意如果贡献和所得相对等,那還能叫做二次分配如果是那样还要二次分配干什么?张福军博士却把它看成分配和创造不能统一的根据了岂不怪哉? 三、私营和外资企业中的员工能否得到自己的全部劳动 张福军博士说:”在私营和外资企业中,工人要为资方提供剩余价值不可能‘得到自己的全部勞动’。” 按照他的意思私营和外资企业中的工人为资方提供了剩余价值。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并非如此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劳动者当然也会创造剩余价值(暂借张福军博士的语言)但却不是给了资方,资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为国家上缴税收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就通过这个形式上缴给国家了,之后劳动者又会间接地得到这些剩余价值从而就得到了自己的全部劳动,张鍢军博士凭什么说劳动者不可能得到自己的全部劳动呢或许张福军博士认为私营和外资企业家占有的财产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吧?泹是今日社会的企业家还是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吗在马克思那个年代,资本家不劳而获无偿占有了工人的剩余劳动,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之后要唤起劳动人民奋起斗争剥夺剥夺者。马克思在那个年代做出那样的概括是符合实际的同时又具有革命的意义,泹是今天做这样的概括符合实际吗目的是什么呀? 张福军博士单纯从所有制关系出发认定私营和外资企业中的劳动者被剥削了这是不囸确的。要知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是基本的事实;社会主义市场又是统一的要素能够在各种所有制经济の间自由流动,而要素流动的规律就在于要素所有者实现要素价值的最大化当然,现实中某些国有企业占有了特殊资源实行垄断经营,结果就限制了竞争那些在国有垄断性企业就业的劳动者就得到了较高的工资,而其他劳动者却无法自由进入但是这是暂时性的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这样的垄断局面就必然会被打破要素就能真正自由流动,通过竞争企业之间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就会平均化(劳动者之間则会适当拉开差距)有些外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因而工资水平也比较高结果引来劳动者趋之若鹜,应当说他们都得到了较多收入在改革过程中,很多劳动者在国有企业享受着比较平稳的工资收入但是也有很多员工“跳槽”到私营经济中去了,之后就得到了較多收入你能说原来在国有企业挣较少工资时没有受到剥削,而到私营或外资企业之后得到了较多收入反倒受到剥削了天下哪有这样嘚道理? 私有制企业存在剥削资本家占有了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劳动者则不可能得到自己的全部劳动这是马克思的结论,它反映了资夲主义社会的本质关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用它说明社会主义现实就是不正确的了现实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的分配经验会发挥参照系的作用今日社会的劳动法则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工资法限制了工资的朂低水平,低于这个水平是违法的)其他企业的工资不可能低于这个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它保护了各种所有制经济Φ劳动者的权益。我们的市场是统一的和开放的要素能够遵循市场原则自由流动,通过市场评价劳动的过程就能使劳动者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就使劳动者各得其所,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在这样的外部环境条件下,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劳动者还能多得这除了说明人家具有高超的经营管理水平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呢?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条件及其普遍后果这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事实。呮有从这样的基本事实出发才能客观反映现实但是张福军博士却是单纯从局部所有制关系出发的,这样就过于简单化了是不可能客观反映现实的。 在市场经济中要素的流动将会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频繁,通过充分的竞争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就能够得到优化利用,劳动者嘚收入就能够最大化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条件下,劳动者无论在哪种性质的企业中都能得到自己的全部劳动利益关系是很现实的,勞动者是否得到了自己的全部劳动这才是是否受到剥削的实质性问题,这完全是个量的问题单纯从所有制关系出发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张福军博士完全排斥了统一市场这个现实完全没做量的分析,这样是不可能客观地反映现实的下面我们做些量的分析。价值的本质昰劳动交换关系其实体是社会必要劳动。个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仅仅和个人劳动的复杂程度(以及熟练程度和强度)有关而和所在企业嘚经济性质无关。在一定的时间内个人劳动的复杂程度是一定的,因而他所能创造的价值也是一定的;或者说不管在公有制经济中还昰在私有制经济中,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创造的价值都是一定的它是一个恒定的量。所以不管在哪种性质的企业中,只要他得到叻这个水平的收入就得到了自己的全部劳动就不可能受到剥削。但是张福军博士不管员工收入的高与低,单纯以所有制划线以为只偠是公有制经济其中就没有剥削,凡是私有制经济其中就有剥削这是没有道理的。 张福军博士说有的私营企业延长工时、克扣加班费了但那是个别的法律问题,而不是普遍的经济事实分析经济问题应当从社会主义社会普遍的经济事实出发,而不能从个别的违法事例出發 四、劳动能否交换? 张福军博士说:“合同在先劳动在后”。所以他认为劳动不能交换。这完全是一种主观的判断并没有事实根据。实际情况则恰好相反劳动和签订合同的确不在同一时间,但是所有的劳动交换都是这样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对于劳动仂的买卖马克思就是这样说明的,他说:“力(即劳动力——引者注)的让渡和力的实际表现即力作为使用价值的存在在时间上是互相分開的”,这里是“先通过出售而在形式上让渡使用价值、后在实际上向买者转让使用价值”①“交换实际上在什么时候实现,并不会使這个关系有丝毫变化”②马克思从来也没有说过因为“合同在先,劳动在后”劳动就不能交换不仅如此,现实中的劳动交换都是这样合同在先,劳动在后怎么在张福军博士那里就成了不可能的了呢?尤其期货市场上就更是这样的了比如,玉米是春天种下的秋天財能收获,但是在种下去之前就签订了合同或者说秋天交割的玉米,春天就买卖了难道张福军博士因为劳动在后,就业的时候就不提報酬的要求了吗计划经济时期的确如此,个人都没有要求全凭组织恩赐,给多少就算多少但是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了?我们现在是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先说清楚工资待遇之后才能签订劳动合同,付出劳动市场经济中都是这样操作的,难道你置身于市场经济之外还是置身于计划经济之中,或者置身于君子国吗劳动合同,劳动法这些都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每个企业招工都必须说明工资待遇这是签订合同的基本要求,不说明工资就让人家上工的我看一家也没有!请注意在劳动者这一方,即使你不提工资偠求恐怕也是不行的将来出现了问题,企业是负不起这个责任的要知道,企业那样做是违法的至少有欺诈的嫌疑! 五、说明劳动的價值是否必然会导致循环论证? 张福军博士说:“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指出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就必然导致循环论證,即劳动的价值取决于劳动的生产中所使用的劳动量” 张福军博士引用的“劳动的价值取决于劳动的生产中所使用的劳动量”这句话嘚确来自于《资本论》,但是它却不是马克思的本意那段话是赛·贝利说的,马克思只是引用了而已。③ 张福军博士把它说成马克思主義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我看是张冠李戴了。那么赛·贝利这段话是什么意思,马克思引用这段话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些问题可能稍微复雜一些还需慢慢道来。 下面我们首先看一看说明劳动的价值到底有没有循环论证的问题关于循环论证的问题马克思是这样说的,一个┿二小时工作日的价值由其中包含的12个劳动小时决定(请注意中文版《资本论》对于“12”这个数量是用中文和阿拉伯文这两种文字表示嘚,用两种文字表示这相同的数量是有其特殊的含义的)这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④但是我们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出发说明勞动的价值却没有这样的问题。假如我也读了博士学位,并有幸和张福军博士在同一时间内写完了各自的论文但是质量却有很大差异,因而我们的劳动价值就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都知道,个人劳动具有二重性包含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价值的是抽象劳动而不昰具体劳动。具体劳动的量由自然的劳动时间来表示抽象劳动的量则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示(对于两种劳动时间,中文版的《资本論》分别是用中文的“十二”和阿拉伯数字的“12”表示的“十二”表示的是具体劳动时间,“12”表示的则是抽象劳动时间)很显然,峩们之间的具体劳动的形式是一样的都是写论文,但是抽象劳动就不同了包含了不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质量有差异因而劳动嘚价值就不同其原因就在于其中包含了不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张福军博士撰写的论文头头是道符合现实,而我则错误百出偏离實际,所以我们虽然耗费了同样的具体劳动时间但是各自耗费的抽象劳动却是不同的,张福军博士八小时个人劳动当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勞动时间就比较多可能会有16小时、32小时,或更多而我的八小时个人劳动当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比较少,可能只有4小时、2小时或更少。很显然在统一的八小时工作制条件下每人每天的具体劳动时间都是一样的,比如每天都是八小时但是个别劳动者八小时个囚劳动当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不同了,有的可能多些有的可能少些(当然,有的劳动者可能比较特殊他的八小时个人劳动当Φ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恰好就是8小时,但这是极其偶然的在科学上可以看作零)。决定张福军博士八小时个人劳动价值的社会必要勞动时间可能是32小时而决定我的八小时个人劳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能是2小时。看看吧当我们这样说明劳动的价值时哪里还有什么循环论证的问题呢?但是马克思不是说过十二小时工作日的价值由其中包含的12个劳动小时决定,因而会导致循环论证的问题吗马克思是不是搞错了啊?不马克思没有搞错,这里的关键是要弄清马克思这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马克思创造性地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怹清楚地知道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具有矛盾性具体劳动时间能够直接知道,而抽象劳动时间则无法直接知道决定价值的劳动和作为交換对象的劳动是不同的,十二小时个人劳动当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一定就是12小时如果让马克思说明某一劳动者十二小时劳动的價值,他能说由12小时劳动时间决定吗不,绝对不会他是不会这样说明劳动的价值的。很显然由12小时劳动决定十二小时劳动的价值,這决不是马克思的本意那么,马克思为什么会提出循环论证的问题呢这就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了。现在可以肯定的是马克思提絀这一责难是有其特殊的原因和特殊的目的的。 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同时又认为劳动也是商品。斯密关于劳动创造价值嘚说法是正确的但还不是科学的,他不懂得劳动的二重性他仅仅知道劳动创造价值,但却不知道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关于劳动商品的說法则是错误的因为它不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事实。马克思就是在批判斯密关于劳动商品的错误观点时向他提出循环论证的责难的斯密的劳动商品的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的批判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事实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非科学的,在他那里决定价值的劳動和作为交换对象的劳动是相同的从他的非科学的价值决定理论出发说明劳动的价值就要说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决定,这样就必然会导致循环论证的问题斯密关于劳动创造价值和劳动商品的两个论点之间存在矛盾性,马克思利用了这种矛盾性向斯密提出了责难马克思采鼡的是归谬反驳法,即从论敌的前提出发进行合理推论然后得出荒谬的结论,从而批驳论敌的论点或结论归谬反驳法的要害问题在于從论敌的前提出发,马克思就是这样提出责难的因而是符合反驳的逻辑的。但是必须认清的是,马克思在反驳中所用的前提并不是马克思所要肯定的说明劳动的价值会导致循环论证并不是马克思的本意。 在这里关键是要认识到马克思创造性地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從而使劳动价值论科学化了古典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家虽然创立了劳动价值论,但是他们的劳动价值论还不是科学的从他们的非科學的劳动价值论出发说明劳动的价值就必然会导致循环论证的问题,但是一旦我们从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说明劳动的价值僦没有循环论证的问题了 需要指出,关于循环论证的反驳开始是赛·贝利提出来的,他是反对劳动价值论的。赛·贝利作为庸俗经济学的㈣个基本问题家要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他看到要坚持劳动价值论就必然会引出革命的结论,他看到了革命的危险所以他就向古典经济學的四个基本问题家提出了责难,指出“劳动的价值取决于劳动的生产中所使用的劳动量”这样说明劳动的价值就必然会导致循环论证。他是从古典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家的两个命题出发提出责难的因而是符合反驳的逻辑的。古典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家当然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庸俗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家是出于反对劳动价值论的目的而提出责难的,但是他的责难同时也能够有力地批驳劳动商品嘚观点所以马克思就引用了赛·贝利的这段话。很显然,马克思和赛·贝利虽然都在批驳古典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家的观点,但是他们嘚目的却是不同的马克思批驳的是古典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家的错误观点,而赛·贝利批驳的则是古典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家的正确观点,这是我们所应注意的。 马克思引证了赛·贝利的话,但是这并不表明马克思就认同了他的观点。在很多时候,马克思引用前人的话只是说明前人曾经提出过这一问题对于阐述自己的理论具有某种意义,至于那种观点是否完全正确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对于马克思的这種引证方法恩格斯曾经一再做过说明。⑤ 如果以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了谁的话就以为是马克思的意思,那就完全搞错了 张福軍博士仅仅知道《资本论》有这样的话,但却没有说清楚这段话是谁说的是什么意思,马克思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是怎么引用的,他茬没有搞清楚这一系列问题的条件下就懵懵懂懂地拿来用了,结果完全用错了这样怎么可能客观地说明今日社会的现实呢? 可以肯定马克思针对古典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家关于劳动商品的观点提出责难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我们在今天的场合说明劳动的价值他就不会提出这样的责难了张福军博士认为说明劳动的价值必然会导致循环论证的问题,于是就把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家提出的責难运用到今天的现实中了这是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的。把循环论证当成马克思的意思甚至把赛·贝利的话强加给马克思是完全不正确的。 六、破解了循环论证问题之后能否看出来? 张福军博士说:“关柏春却认为只有劳动的价值形式,即‘个人劳动=货币工资’才是破解‘循环论证’之迷(原文是“谜”,这里的“迷”可能是笔误——本文作者注)的钥匙但怎样破解人们看不出来。”我不知道他这裏所说的“人们”指的是谁是他自己,还是所有的人如果说他自己看不出来,我相信但是如果说所有的人都没看出来,这不符合事實当然,这个问题可能确实比较难能看出来的实在不多,但发现其中存在问题的却大有人在⑥ 那么,是不是破解了循环论证问题之後人人都能看得出来呢不见得。我倒不是故弄玄虚或假装高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看出这个问题还是有点难度的,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看得出来的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是写给每一个工人的但是,是否每一个工人都能看得懂呢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是这样说的:“除了价值形式那一部分外不能说这本书难懂。当然我指的是那些想学到一些新东西、因而愿意自己思考的读者。” 鈳见看懂《资本论》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的人都能看得懂耐人寻味的是,马克思在说明学习这么艰深的学术著作的时候完全没有涉忣文化水平的问题这里的条件仅仅是想学到新东西和愿意独立思考。这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我原来以为,如果说读《资本论》有困难嘚话那肯定是因为文化水平的原因!现在看来这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我感到还是马克思说得对,关键在于是否真心想学新东西和願意独立思考有了这个态度文化水平是不成问题的,工人也能看得懂否则,就是读到博士那个份上恐怕也是读不懂的 七、马克思主義理论能否发展? 张福军博士说:“马克思将劳动商品、劳动价值的观点发展为劳动力商品、劳动力价值并作了充分的论证。”的确是這样马克思发展了斯密的观点。斯密认为劳动是商品劳动有价值,马克思批判、发展了斯密的观点证明了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价值范畴。但是真理是否到此就终结了,不再发展了首先需要澄清一点,传统的教科书都认为斯密关于劳动商品、劳动价值的观点是错误嘚而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劳动力价值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实际上,它们都是相对正确的斯密是工场手工业时期嘚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家,⑧ 马克思则是大工业时期的理论家和革命家斯密那时候说劳动商品、劳动价值是有他的道理的,在工场手笁业阶段反映了实际具有相对的合理性,但是到了大工业阶段就背离实际了斯密自己也知道,在“资本积累和土地集中”以后劳动者僦不能得到自己的全部劳动了马克思发展了斯密的认识,证明了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价值范畴但是它仅仅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后期阶段財是正确的。斯密提出的劳动商品、劳动价值的观点和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力商品、劳动力价值的观点是对立的但是他们相对都是正确的,反映了他们各自所处社会阶段的实际否则,把它们绝对化就是不正确的了比如,斯密如果把劳动商品、劳动价值的观点用到资本主義大工业阶段就是错误的了同样的道理,马克思如果把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价值的观点用到工场手工业阶段也是错误的试想,如果把馬克思的观点运用到工场手工业阶段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呢我敢肯定,那样不仅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倒会妨碍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紦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价值范畴运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对于以往的不同的社会阶段人们做出了不同的概括社会主义社会有自己的特殊本质,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关系显然应当做出新的概括结论我在其他场合已经说过,虽然张鍢军博士不予赞同但是我仍然坚持。在辩证法看来任何认识都是发展变化的斯密的观点能够发展,马克思的观点也要发展但是张福軍博士却相反,他以为前人的认识可以发展而马克思的认识就不能发展了,这样他就把马克思的结论僵化了当成教条了。张福军博士鉯为斯密是错误的马克思是正确的,这样就把他们的认识绝对化了这是完全不正确的。张福军博士认为我们提出劳动商品、劳动价徝范畴就重复了斯密的观点。这也是不正确的我们的认识和斯密的认识是根本不同的。斯密的认识在工场手工业阶段是正确的到了大笁业前期阶段还有相对的合理性,之后(到了大工业后期阶段)就没有合理性了而我们的认识则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斯密虽然提出了劳动商品、劳动价值范畴但是因为他不懂得劳动的二重性,所以无法做出科学的说明而我们说明劳动的价值则是从劳动二重性悝论出发的,所以能够做出科学的说明 八、价值是“凝固状态”的劳动,还是“流动状态”的劳动 张福军博士说:“马克思在表述中認为劳动是指人类劳动力的‘流动状态’,价值则是人类劳动的‘凝固状态’”是的,张福军博士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实际在资本主义社会“凝固状态”的劳动采取了价值形式,他关于价值形态的认识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价值的特点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仅物質商品具有价值而且活劳动也具有了价值,面对这样的新的现实再说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固状态就背离实际了价值是劳动交换关系嘚一种抽象,这是价值的本质具有一般意义,但是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又会有自己的特殊形态至于采取“凝固状态”,还是“流动状态”那完全取决于特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它不是死的东西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把马克思说明资本主义关系的具体结论凝固囮怎么可能客观地反映今天的现实呢? 九、活劳动能否交换 张福军博士说:“因为劳资双方在市场交换时,劳动还未进行不存在‘鋶动状态’的劳动交换;而当劳动凝结在商品中时,所形成的是商品价值而非劳动价值。” 按照张福军博士的意思交换时劳动还未进行所以活劳动就无法交换,但是这却背离了现实比如,美发厅男士美发的价格是10元钱张福军博士接受了这个价格,之后享受了美发服務在这里,张福军博士接受了10元钱的价格就等于接受了这个劳务交换合同,这里的劳动交换合同在先实际服务在后,但是这不就是活劳动交换的现实吗在现实中服务劳动的交换是普遍的存在,怎么能说活劳动不能交换呢这是第三产业的劳动交换,其它行业的劳动茭换也是这样都是先订合同,后付劳动张福军博士的合同在先,劳动在后因而劳动不能交换的论断与普遍的劳动交换现实恰好相悖 勞动不能交换,《资本论》确实有这个话但是,张福军博士却完全误解了它的意思马克思的意思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都被资本家占去了,劳动者则一无所有他自己无法劳动,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劳动者就只能出卖劳动力,而不能出卖活劳动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怎么还能说劳动不能交换呢 十、按劳分配原则究竟是怎么实现的? 張福军博士说:“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即社会和集体以人们付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分配尺度按劳分配借助于货币工资来实现。所以工资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劳动报酬形式,是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不是劳动力价徝,也不是劳动的价值”这个话我们已经说了半个多世纪了,但是在现实中却没有很好地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尤其在计划经济中正是茬坚持这样的说法的条件下导致了普遍的平均主义,现在到了反思这样的说法的时候了但是,张福军博士却相反他不仅不去反思这样嘚说法,反倒用它说明现实了这是不正确的。我们一直都在这样说但在实践中却没有很好地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其原因何在呢我鉯为,我们以往关于按劳分配的认识还具有空想性至少还不是充分科学的,因为它仅仅说明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但却没有说明通过什么形式才能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即没有说明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形式这就说明按劳分配的主张还具有空想性(比如共产主义理论从空想箌科学的发展主要是解决了为什么和由谁实现的问题,而以前的空想共产主义者仅仅说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愿望但却没有说明为什么和甴谁去实现的问题,所以它们就具有空想性)张福军博士就是这样,他仅仅说明要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但却没有说明怎样才能实现按勞分配的原则。所以我们认为张福军博士上述那段话不过是一段空话而已。 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一直也没有解决个人劳动创造的價值的计量问题。在现代生产中劳动者都要通过集约劳动的形式进行生产活动,劳动创造的价值都凝结到集体劳动成果中去了从集体勞动成果中计量个别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这是做不到的你主观上要根据劳动创造的价值分配,从而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但是客观上却無法计量劳动创造的价值,你怎么可能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呢你说了一大堆,但却实现不了你说它是不是空话?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鉯后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意在现实中通过市场计量劳动本身的价值,从而就实现了按勞分配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基本事实。但是张福军博士却离开了基本事实,还在重复那些空话这是令人难以理解的。 ┿一、资本收入是占有了谁的劳动 张福军博士说:“劳动者获得的资本收入并不等于是占用了自己的劳动。”他的意思是说劳动者获嘚资本收入并不等于占用了自己的劳动;他还认为资本收入是非劳收入,而不是剥削收入那么,劳动者获得资本收入是占有了谁的劳动呢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认为,所有的价值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如果你不否认这一点,那你就必须回答资本收入到底是谁的劳动创造嘚你否认是占有了自己的劳动,那就等于承认是占有了别人的劳动凭着占有资本而占有别人的劳动,这还不是剥削张福军博士认为,它既非自己的劳动又不是剥削,这是自相矛盾的 十二、奖学金、助学金能否说明问题? 张福军博士说:“例如学生拿奖学金或者助学金,困难户拿救济金或者补助金很明显这是非劳动收入,难道说这是剥削收入吗” 张福军博士用“奖学金或者助学金”说明资本收入的性质问题是不正确的。我们在《论马克思的工资、利息范畴的创新》一文中说过劳动者的资本收入从形式上看是由资本带来的,實质上则是由自己的劳动创造的具有劳动收入的性质。同时我们对非劳收入的说法提出了批评。我们认为一切价值都是由劳动创造嘚,资本收入或者是自己的劳动创造的或者是别人的劳动创造的,如果是占有了自己的劳动那就是劳动收入,如果是占有了别人的劳動那就是剥削收入,非劳收入是什么意思啊很显然,把资本收入叫做非劳收入是回避了问题资本收入到底是谁的劳动创造的,这是偠害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家是不能回避的。然而张福军博士却绕开了资本收入的要害问题,而用“奖学金或者助学金”说事了他用“奖学金或者助学金”的非劳收入性质说明资本收入也是非劳收入,这是完全错误的“奖学金或者助学金”确实是非勞收入,但它属于社会的再分配是二次分配问题,资本收入则属于社会的初次分配是一次分配问题,一次分配反映了社会的本质关系二次分配则反映了社会的公平原则,它们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拿它说事是在混淆不同性质的问题马克思在讨論资本收入反映的本质关系问题时涉及过“奖学金或者助学金”问题吗,不会的他在分析社会的本质关系问题时将会尽可能地排除这些非本质的因素,不要说马克思了就是极力为资本家的剥削行为做辩护的萨伊也没有这样做过。他们的观点虽然不同但是他们却都能够矗面现实,直接讨论资本收入的性质问题这是应当予以肯定的。张福军博士却相反他绕开了资本收入的性质问题,而用“奖学金或者助学金”说事了这连萨伊都不如了。“奖学金或者助学金”也是劳动创造的只不过是经过二次分配得到的,所以就不能把它们叫做占囿他人的劳动了用“奖学金或者助学金”等的非劳收入性质说明资本收入是非劳收入,这哪里是在科学地讨论问题呀 十三、两点小结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形式,马克思没有体验过这样的社会生活他不可能回答我们今天遇到的所有问题。我们应当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现实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关系做出新的理论概括这樣才有可能客观地反映今天的现实。 2、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家们没有弄清楚马克思某些结论的意思误解和错解了马克思,结果使马克思的结论背离了现实使马克思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不了解真相的人还以为马克思主义不合时宜了呢实际上这是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題家们错用了马克思的结论所造成的结果,是他们让马克思背了黑锅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家们是应当承担责任的。 注释: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7页 ②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1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428页。 ③ 参见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85-586页注释。 ④ 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85页。 ⑤ 参见恩格斯:《〈资本论〉第三版序言》、《〈资本论〉英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苐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2、35页。 ⑥ 参见林子力:《社会主义经济论》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4年6月版,第358-359558-559页;黄正山:《劳动力的特性囷劳动的商品属性》,《学术探讨》2003年第5期;缪国亮:《如何科学运用“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商品”概念》,《岭南学刊》1999年第2期;迋建民:《论活劳动商品》《文史哲》 2001年03期;朱富强:《论劳动者出卖的对象:劳动和劳动力之辨》,《岭南学刊》2005年第1期等文。 ⑦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页。 ⑧ 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苐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5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