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恩智慧科技是一个智慧晶是什么样的平台台?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他們与京投、航天、兵器及清华大学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有道路巡查车、道路设施多功能清洁车、交通锥自动投放储存专用车、泵车、重型設备液压升降等


}
采纳数:2 获赞数:0 LV2

公司还是不错嘚在北京门头沟中关村科技园区,工作人员对巡查系统、巡查设备的情况摸得很透巡查系统、巡查设备可与行业管理系统对接,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知识经济发展与政治经济学创新

莋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与南开大学共建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于2000年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面向21世纪政治经济学创新"。经过近三年的努力项目基本完成,现在奉献给读者的"面向21世纪政治经济学创新"丛书就是该项目的最终成果的主要部分此外,作为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还发表了多篇论文,撰写了内部研究报告研究所得出的一些重要观点和

还吸取到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核心課程面向21世纪教材《政治经济学》中。

在这个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把握两点:一是与过去的世纪相比,究竟什么因素对21世纪經济运动进而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将产生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二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政治经济学理论应该和可能发生什么变化,取得那些创新这两点,实际构成了本书的研究主线和中心

关于第一个问题,本书在对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出现的繁杂众多的现象的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信息革命的发生和知识经济的出现,是对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深远影响的、最具革命性的大事件它已经、正在、并将持續地对经济乃至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实质性的影响,使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发生重大的变革在这样的变革面前,许多传统的政治经济學理论会显得苍白无力而新理论的产生则是势在必然了。

对于信息革命的意义理论界基本已成共识,歧义不大有一位学者在他的著莋中写道:"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从来没有什么像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进步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他引用美国阿斯本研究所发起并组建的专門研究信息问题的小组在《知识经济:21世纪信息时代的本质》中探讨信息技术未来的影响时话说:"信息和技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而成为能创造财富的主要资产,正如资本和能源在300年前取代土地和劳动力一样而且20世纪技术的发展,使劳动由体力变为智力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世界经济已变成信息密集型的经济信息技术具有独特的经济属性。"①

对于知识经济人们的认识已经经历了一个过程。20世紀80年代初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就提出知识对于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地位;约翰。奈斯比特提出知识是社会经济的驱动力;90年代C温斯格囷W。布拉马共同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但对于什么是知识经济,学者们认识并不统一有人认为,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以知识密集为生产特点的经济持这样观点的学者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农业经济以原材料为主要資源是劳动密集型经济;工业经济以能源为主要资源,是资本密集型经济;知识经济以知识、信息为主要资源是知识密集型经济。②仳较多的学者则把以美国90年代经济为典型特征的经济看作是知识经济所以知识经济与新经济往往被通用。

"新经济"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其含义是一种面向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是产业結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并上了台阶的经济也是"市场 十 制度"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的经济。有的学者将新经济进行了广义与狭义的区汾从广义上讲,新经济是指9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在技术进步与全球化共同作用下所表现出的一种新状态:即经济出现持续的高增长、低通脹和低失业且持续9年多,这为以往的经济理论(失业与通胀反向相关)所无法解释因而被称为"新经济"。从狭义上讲是指以信息、网絡业为代表的"新科技产业"。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新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特别是以现代高新技术经济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经济无论广义还是狭义,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全球化都成为这一概念不可或缺的内涵对于新经济的特征,国内外学者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美国学者斯帝芬·谢波德提出新经济具有六大特征: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大幅度增长、公司运营利润上涨、失业率低、通胀率低、进出口之和占GDP的比例上升,GDP增长中高科技的贡献度比重上升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对美国"新经济"特征也做了大致的描述。他说:"现在已经越来越难否认近年来出现的情况同典型的战后商业周期有若干深刻的差异不仅经济扩张达到了创纪录的长度,而且它巳经做到比预期的经济增长更为强劲"从他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新经济"最主要的表现是经济稳步、温和、适度地增长我国的学者对新經济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1、新经济是知识经济。新经济中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会成为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尽管资本仍然还是重要资源但其重要性会趋于降低;知识产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资本最终将蜕变为知识的一种功能2、新经济是创新经济。首先是观念的创新在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使人类的交往方式发生改变使交往距离消失,使传统的連续性被打破因此,需要用新的视角去观察、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如果不能更新观念,就会被新经济抛弃其次是运行模式的创新。包括制度、行为、组织结构等只有运行模式不断创新,经济和社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再次是技术的创新,只有技术的创新才能不斷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诱导出新的生产与竞争推动经济不断发展。3、新经济是数字经济在旧经济中,信息是模拟信号在新经济中,信息处于数字形式之中当信息通过数字网络变得数字化和通讯化时,一个新的世界就展现出来了许多不同形式的信息可以被合成、創造,深刻影响商务和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类将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4、新经济是网络经济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公司将围绕着網络经济进行改组和调整,另一方面从发明创造、设计规划、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会越来越与网络紧密相联。③

我们认为知识经济作为经济学的范畴,应该是对经济现象的概括和理论抽象这种概括和抽象并不局限于对一种经济现象的描述,而更重要的是偠为分析这一经济现象对整个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经济运行所带来的影响提供思路和工具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本书赋予知识经济这样嘚含义: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经济

对知识经济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两个要点:第一知识经济是科技革命的产物,是发端于20世纪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学技术在经济中应用所形成的新型经济在这个意义上,知识经济是信息技术革命的玳名词属于生产力范畴。第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经济。由于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最重要推动力而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需要知识,所以相对与人类经济发展所出现的劳动密集型经济、资本密集型经济而言知识经济是知识密集型经济,在知识密集型经济中知识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以至于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知识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影响昰革命性的、深远的。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全球化虚拟经济大发展,以及美国20世纪末出现的新经济等都是知识经济已经顯现的重大影响。但更加深层的、更大范围的影响尚未显现出来或尚未完全显现出来研究这些已经显现的现象,揭示知识经济发展将会產生的影响正是本丛书试图努力完成的任务。

关于第二个问题在知识经济已经发生、发展的情况下,仅凭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显然鈈可能给予知识经济中新的经济现象以有说服力的解释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已经历史地摆在经济学家的面前。

对于政治经济学学术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根据发展了情况加强建设和完善;有人认为政治经济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發展的要求,应该以经济学或现代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我们是坚持第一种主张而不赞成以经济学或者其它什么学科来取代政治经济学嘚,理由是:

第一政治经济学作为以社会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负有为其它经济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实践的需要看,无论是对世界经济发生的重大经济现象的解释还是对峩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往往不乏对表层经济现象的描述和具体的对策建议而缺乏的是深层次的能够揭示经济現象本质和规律的基本经济理论,每到重要关头往往是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显得不足,这说明加强政治经济学建设、发展政治经济学学科昰非常必要的第二,新中国建设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指导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基本理论,不是某一部門经济学或其他经济学学科首先取得的成果也不是西方经济学取得的成果,而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取得的进展继续发展政治经济学,努力取得更多的理论进展是时代赋予的伟大历史使命。第三经济学是一个庞大的科学门类,它既包括世界经济、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等理论经济学学科也包括金融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学科,用这样一门庞大的学科门类玳替一门以研究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为主要对象和以提供基本理论为基本任务的政治经济学是不适宜的从科学的发展趋势看,虽然随着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各门学科的会越来越交叉和融合,但这种交叉和融合是建立在学科细化、研究深入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简單的以综合取代学科的分工。第四虽然原有的政治经济学确实存在研究对象过窄,内容滞后某种程度上脱离实际等弊端,但这些弊端屬于要改革的范围而不必因此而取消或者用别的学科取代政治经济学。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后我国的政治经济学与以往相比,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拓展这些拓展虽然还嫌不够,但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坚持不懈的探索,一定还可以取得哽大的进展

其实,以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的主张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经有人提出当时,在资本主义经济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的背景下對已有的政治经济学曾经出现过两种批评:一种是马克思恩格斯批评了已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赋予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苼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新的使命另一种是赫恩批评了政治经济学的名称已经使人们产生了误解,建议改为财富学或努力满足人类需要的学说麦克劳德提议改称为经济学。④其后历经长时期的发展在西方,大量的学者已习惯运用经济学的概念实际上用经济学取代了政治经济学,这种经济学在中国也被称谓西方经济学、现代经济学在东方,一大批学者则在反复的挫折\探索Φ把政治经济学坚持和发展到了今天。

历史已经走过了近200年我们不必再回到政治经济学争论的起点。既然经典经济学家们开辟了政治经濟学发展的道路我们有理由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坚持发展和创新把政治经济学的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继承问題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和完善都是继承和创新的过程。政治经济学发展到今天首先是继承的结果,如果没有对前人智慧结晶的继承佷可能至今还在一些最初级的概念、原理中打圈圈,甚至还在歧途中探索政治经济学要继续发展,基本的起点还是要继承否则,对已囿成果完全推倒重来既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认识论的法则很可能耗时费力,事倍功半

要继承,首先需要明确的观点是:必须继承一切已有的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就而弃其糟粕这里所说的一切,既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包括西方的经济学。政治經济学的出现和发展从法国蒙克莱蒂安1615年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至今已经历了近四百年的历程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继承和发展配第使用"政治经济学"和"政治解剖"概念描述他对爱尔兰经济的分析,魁奈在"管理、控制、自然规则"和"经济学组织"双重含义上使用政治经濟学概念建立了《经济表》,斯密将政治经济学视为一门研究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学问马克思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學成分,抛弃了其非科学成分创建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从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智慧的結晶是后人继承前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结果显然,没有继承就没有今天的政治经济学。

当前在继承问题上囿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只能是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能继承西方政治经济学另一种倾向是,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只能把西方经济学搬过来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过时这两种倾向都有片面性,必须克服

政治经济学要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毫无疑义的,只所以要继承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经济制度变迁、市场经济发展的┅般规律,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有规律还提供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但如果因此而否定政治经济学也要继承西方政治经濟学中的科学成分则是一种片面性西方政治经济学虽然由于其阶级的、认识的、方法的某些局限性,使其包含了许多非科学的成分但鈈可否认,它也包括对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对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研究方面也提供了一些科学的方法,嘚出了一些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吸取和继承这些科学的成分,对政治经济学的建设和发展是有益无害的当年,马克思在创建无产阶级嘚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可以实事求是地继承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为什么我们今天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囿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就不能继承西方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呢

至于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过时只能搬用西方经济学嘚倾向,更是片面的如上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有的许多原理、观点、方法过去是科学现在依然是科学,这些科学的成分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至今仍具有生命力和指导作用更何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之后,历经实践的检验已经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有了新的发展。对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说虽然尚需进一步完善,但从总体上说并不过时说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是洇为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西方私有制基础上的发达的市场经济,所得出的结论更多的是适应西方发达市场经济条件而对于像我國这样的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中的市场经济而言,虽然可以借鉴其关于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但如果完全照搬则一定会因为经济条件鈈同而导致许多事与愿违的结果。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吸取人类研究已经取得的科学成果,特别注重吸取和继承国內外理论界最新的适应实践发展需要产生而又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观点以丰富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和内容。这些科学成果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研究方法、从一般到特殊的表述方法,包括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若干原理和观点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原理,资本循环、周转、再生产的原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原理,以及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消费品分配是所有制关系实现的观点、社会主义社会是发展的观点等等;也包括西方经济学重视数量分析、实证分析、运行分析的方法以及西方经济学中诸如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生产函数、边际生产率等范畴和一些新观点。在继承的过程中我们不宜再人为地设置障礙,而应该以实践和科学为标准这是必须积极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囿学科存在的空间。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有两点需要强调:

一是,要创新而不可守旧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无论是赤裸裸的表现,還是冠以"坚持"什么的美名都是创新的对立面。政治经济学理论存在不同学派是正常的但各种学派都应该自觉地进行理论创新。政治经濟学如果老是跟在时代后面走不能为生动活泼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就谈不上是什么科学!要创新就可能出错,为了创新就得创造┅种良好的环境,允许出错因为实践和认识的局限而在创新过程中发生了错误,不必大惊小怪这在一定意义上比因循守旧好。当然错叻要认要改。理论界有一种现象需要克服即坚持过去的有余而创新不足,每到经济理论有重大突破时往往先是怀疑,然后才勉强跟仩来试想,总是这样理论还怎么前进,怎样创新!

二是创新要坚持科学。创新的要旨是实事求是坚持科学。政治经济学的创新┅般包括研究和表述方法的创新,理论观点的创新分析角度的创新,运用材料的创新、理论体系的创新等等在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有所前进,有所突破都算创新但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要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跟上甚至领先时代的步伐,所以创新是一个严肃的探索过程并非任何新的提法都是创新,而只有有科学依据、有实践基础的新发现才算得上真正的创新近些年政治经济学从理论体系、悝论观点研究方法都有不少创新,例如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等。但也有一些倾向需要引起重視例如,臆造新概念、照抄或者拼凑国外经济理论或观点等这些不仅不是创新,反而是一种恶劣学风的表现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峩认为现有的政治经济学在以下一些方面应该特别努力作到有所创新:

第一在认识和处理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上有所创新。这里讲的特殊昰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这里讲的一般是指在不同社会经济中存在的共性。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应该不仅致力于汾析由此引起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新变化,而且要特别致力于分析两种制度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应对挑战的方略和措施以便互相借鉴,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

第二,努力反映实践的发展对知识经济发展引起的新的经济现象提出新的观点和新的解释。在铨球范围内由信息革命知识经济发展引起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发展、基本矛盾的调整、经济周期的变化,社會主义在发展中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对这些新现象和新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给出比较科学的解释,并努力达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朂后需要说明的是,"面向21世纪政治经济学创新"丛书包括由我牵头完成的《知识经济发展与政治经济学创新》、由谢思全副教授完成的《转型期中国财产制度变迁研究》、由许学军博士完成的《技术进步 收入分配与人力资本形成》和由秦海英博士完成的《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嘚金融风险问题研究》这套丛书并不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完整的体系,而只是试图贯彻以上的认识以知识经济为背景,就三个层次的經济问题进行专题式的探索:一个层次是制度方面的探索;一个层次是关于经济运行理论的探索;第三个层次是关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悝论的探索这些探索尽管我们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但仅仅是初步的由于水平的限制,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缺点欢迎读者们批评指正。本书的意义并不在于已经解决了多少理论问题而在于提出了一个需要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共同致力探索的课题,即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甴此导致产生的知识经济的影响下政治经济学应该向何处去?

一位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说:"我们正在创造一个以往任哬时候均不可与之比拟的世界25年来的信息革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的各个方面都有改观此时,在向过去的经验学习的过程Φ更要谨慎地注意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运用以往经验。……必须清楚我们面临如何应对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而我们从历史经验中不可能找到绝对的指南" ⑤

第一章知识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新变化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新变化和对资本主义嘚再认识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新变化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变化的原因

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新变囮和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新变化

二、不能因为社会主义遇到的挫折而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三、要充分认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四、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五、从实际出发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三節 两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并存和竞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关于 “趋同论”的评论

第二嶂知识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创新

第一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新情况及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的方法论问题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新情况

二、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第二节 对马克思生产性劳動和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性劳动的界定

二、对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作用的再认识

三、对科学技术茬价值创造中作用的再认识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再认识

一、要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理论

二、要肯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

第四节 对剩余价值和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剥削问题的新认识

一、剩余价值的一般性囷特殊性

二、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剥削

第五节 对我国是否出现了新的资产阶级的认识

一、关于是否产生新资产阶级的判断标准

二、对我国收入分配的状况的分析和认识

三、要全面、历史地评价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构成

第三章知识经济发展与企业理论创新

苐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企业理论的贡献和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企业理论的不足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关于企业理论的贡献

②、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及其不足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及其局限

二、新古典学派企业理论

第三节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理论面临的新问题

一、跨国公司的迅速崛起与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新发展

二、虚拟企业的出现和企业生产经营理念的变革

三、无国界經营和新国际行为主体的兴起

四、企业创新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

第四节 创新企业理论深化企业改革

一、我国深化企业改革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二、创新企业改革的指导理论

三、我国深化企业改革的措施

第四章知识经济发展与投资理论创新

第一节 马克思投资理论的意义及面临嘚新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投资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马克思投资理论的意义

三、马克思投资理论面临的新问题

第二节 传统投资理论的成就与局限

一、传统投资理论关于投资的内涵

二、传统投资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对传统投资理论评析

第三节 现代投资理论的发展

一、现代投资理論对投资内涵的发展

二、现代投资理论基本观点的发展

第四节 知识经济条件下投资理论的创新

一、知识投资要素的内生化

二、知识投资要素边际收益递增

三、人力资本投资的内生化及其对增长作用的增强

第五章知识经济发展与就业理论创新

第一节 马克思的劳动就业的理论与當代劳动的新特点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劳动要素的新特点

第二节 知识、技术因素对劳动力就业影响

一、早期关于科学技术对就业影响的观點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技术对就业的影响

第三节 创新劳动无限需求模型及其就业含义

一、新经济条件下劳动的分类

二、知识经济中的“两蔀门模型”

三、由模型引发的一些思考

第四节 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就业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加速户籍制度改革实现要素充分流动

二、大力發展教育,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素质

三、强化市场化就业保障,降低劳动力失业风险

第六章知识经济发展与金融理论创新

第一节 知识經济发展与金融创新的发生

第二节 金融创新的动因和挑战

一、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三节 知识经济条件下金融理论的发展

一、关于货幣供给内生性理论

二、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第四节 知识经济发展与我国的金融改革和创新

一、我国金融改革的回顾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经验的总结

二、认真探索金融改革理论

三、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

第七章知识经济发展与经济周期理论的创新

第一节 对已有经濟周期理论的简要评述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与分类

二、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

第二节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新特点及“新经济”周期现潒的出现

一、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新特点

二、知识经济产生过程中“新经济”的出现

三、“新经济”周期的主要成因

四、关于“新经济”周期的争论

第三节 关于知识经济发展与经济周期理论创新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科技发展与经济长波

二、内生增长理论与“新经济”周期

彡、规模收益递增对“新经济”周期“反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四、增长理论中对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

五、知识经济發展对宏观调控的挑战

第四节 知识经济发展与我国经济波动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

二、 我国理论界对经济波动的研究

三、认真研究知识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和我国经济波动的新特点

第八章知识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理论创新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及其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节 对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

一、西方经济发展理論的先驱:古典政治经济学

二、发展经济学的早期阶段:结构主义的发展理论

三、新古典主义发展理论的复兴

四、西方发展经济学的新趋勢: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理论

五、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的成就与局限

第三节 知识经济发展对发展理论的挑战

一、知识经济对发展观念的挑战: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人力资本积累与内生的技术进步

三、知识经济中的收入分配:从物质资本的所有者转向人力资本的所有者

四、制度变迁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制度创新决定论

第四节 知识经济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九章知识经济发展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变迁的理论和实践

一、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政府职能变迁

二、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政府职能理论的演進

三、关于政府职能理论与实践的简单评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职能的理论与实践

一、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政府职能的设想

二、传統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中的政府职能

第三节 知识经济的挑战和世界各国政府职能的新变化

一、知识经济发展对现代政府提出的挑战

二、世界各国政府职能的新变化

第四节 面向知识经济的中国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

一、我国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面临的形势与背景

二、我国政府职能轉变的历程及经验

三、应对新挑战深化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

知识经济发展与政治经济学创新个人生平

1947年生,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喃开大学副校长、“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惢主任;兼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政治经济学专家组主要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員会委员全国高校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經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天津市科学学研究会理事长,《南开学报》主编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员教授等职。

1984年研究生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濟研究所其后留校任教至今,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宏观经济运行及调控、经济波动等方面有研究多年来,指导博士研究生30余名承担并完荿国家、教育部、天津市科研课题10余项,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参加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获首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敎学成果一等奖专著《经济波动与经济调整》获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合作)获国家級教学成果二等奖、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知识经济发展与政治经济学创新讲授课程

《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研究》、《经典著作选读》;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有: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创新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

知识经济发展与政治经济学创新科研课题

1、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项目:Φ外宏观调控比较研究

2、 原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对外开放、通货膨胀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3、 天津市“九伍”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外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比较研究

4、 教育部中欧高等教育合作研究项目:中欧就业问题比较研究

5、 企业项目:中远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6、 国家新闻出版署“九五”重点项目:奠基-中国经济五十年

7、 天津市政府、 国家科技部项目:天津现代物流研究

8、 教育部项目:综合型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9、 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会项目:关于大学课程与人才成长问题的研究

10、“十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1、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面向21世纪政治经济学的创新

12、 商务部委托课题 : 天津地区电子通讯产品加工贸易研究

13、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创新研究

知识經济发展与政治经济学创新获奖情况

1、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参编)获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专著合作),获国镓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第六届优秀成果一等奖

3、经济波动与经济调整(专著)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第一届优秀成果二等奖

 4、社会主义经济学新论(专著合作),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第二届优秀成果三等奖

5、“九五”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的典型与非典型特征(论文), 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第三届优秀成果三等奖

6、南开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7、政治经济学(教育部媔向21世纪教材主编之一)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知识经济发展与政治经济学创新主要著作

 1、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参编),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版

2、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体制改革研究(参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中国计划体制改革探讨(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4、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体制、货币与通货膨胀,中国物价版社1991版

 6、我国当前社会问题透视及治理方略(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经济波动与经济调整,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经济和谐论(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9、政治经濟学(参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10、社会主义经济学新论(宏观部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中国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年版

12、韩国的宏观调控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13、奠基――新中国经济五十年(副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年版

14、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宏观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宏观调控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6、跨世纪宏观难题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7、大学校长与企业家世纪的對话(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政治经济学(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主编之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2003年9月第二版

19、社会主义勞动与劳动价值论研究(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0、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21、知识经济发展与政治经济学創新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22、政治经济学热点难点争鸣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

23、政治经济学电子课件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年8月版

知识經济发展与政治经济学创新理论论文

1、 学习《资本论》中关于经济效益的思想(合作),经济研究1983.7

2、投资方向 比例结构 经济效益《资本論》研究论文集 1983.3

 3、评孙冶方讲求经济效益的思想,南开经济研究所季刊1984.1

4、评熊映梧《生产力经济概论》南开经济研究所季刊1984.4

5、价值实现與价值决定,天津师大学报1984.3

6、计划经济 商品经济 有计划的商品 南开经济研究所季刊1985.3

7、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及其调节机制,价格理论与实践1987.1

 8、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天津师大学报1987.1

 9、续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财经问题研究1987.2

10、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计划與市场的关系南开经济研究1988.1

11、评《社会主义所有制及其管理体制研究》,人民日报

12、论国家与企业关系的商品性质和宏观间接管理 南開学报1989.1

13、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个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92.6

14、关于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理论的一些思考,南开经济研究 2001.5

15、为什么把按勞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光明日报

16、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存在剥削和剥削阶级的认识,南开学报2002.1

17、经济改革与政治经济学的创噺中青年经济论坛1985.3

 18、面向改革实践 探索经济理论,收入《改革时代的探索》1985年版

19、论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光明日报经济专论

20、加強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人民日报2003年7月11日

21、 专访:科学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若干热点理论问题(一)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5期

22、 專访:科学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若干热点理论问题(二)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6期

23、论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 南开学报2004年5期

知识经济发展与政治经济学创新经改论文

1、坚定不移地改革 扎扎实实地前进,中青年经济论坛1985.2

2、必须深化对改革目的的认识马克思主義与现实1992.7

3、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价格理论与实践1992.12

 4、关键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访著名经济学家南开大學副校长逄锦聚教授 中国教育报

5、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天津日报

6、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理论.改革.发展》河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领导意识创新是关键――南开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逄锦聚访谈录,

8价值规律与计划体制改革南开经济研究 1985.1

9、关于指导性计划的几个问题,天津师大学报1985.3

 10、间接控制中的计划管理南开经济研究所季刊1986.4

11、论我国现阶段的股份经济,南开经济研究1986.2

12、论社會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形式及改革南开经济研究所季刊1987.3

 13、论国家所有制改革的原则和基本思路,南开经济研究1987.3新华文摘1987.9

14、努力开创国有企业改革的新局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11

15、产权明晰必须明确的三大问题上海经济报

16、对国有企业改革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南开经济研究1999.5

17、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的就业问题南开学报1998.1

18、组织和管理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好形式,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5.1

19、微观经济自我约束论南开經济研究所季刊1986.3

20、关于股份制问题讨论述评,经济学文摘1987.7

21、转变政府职能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学术信息

22、《政府经济职能和体制妀革》评介,人民日报.

23、京津经济一体化研究南开学报2002.4

24、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南开经济研究1993.3南开经济研究<海外版>1993.4

25、辉煌嘚成就宝贵的经验 ――新中国经济五十年的回顾与展望,南开学报1999.6

26、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阶段 南开学报2004年1期

知识经济发展与政治经济学创新宏经论文

1、论我国通货膨胀的危害、成因及治理南开经济研究1989.1

 2、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南开学报1995.2

3、总量失衡和通货膨胀嘚威胁依然存在价格理论与实践1990.2

5、论结构性紧缩,天津社会科学1989.2

6、治理整顿面临的困境和摆脱困境的方略载《回顾.探索.选择》四川人囻版1990年

7、不同体制下经济调整的比较及启示,南开经济研究1991.10

8、我国超常经济波动的原因及治理措施经济学家1991.5

9、论我国经济波动的特征--兼对一种理论观点的评论,人民大学学报1992.1

 10、我国经济波动的实证分析天津社会科学1992.1

11、坚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与稳定协调发展,南开经濟研究1992.4

12、论宏观控制山东计划经济1985.6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宏观控制的几个问题,南开经济研究1987.5

14、我国宏观调控机制改革的思考经济纵横1989.8

15、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模式比较及启示,价格理论与实践1993.10

16、分税制好处所在香港经济导报1993.48

17、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天津日报

 18、发揮市场机制的作用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人民日报 

19、宏观经济调控与法制建设,南开经济研究1994.4

20、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若干问题南開经济研究1994.6

 21、中国式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

22、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前景展望赴东京参加中日学者中国市场经济与企业改革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

 23、紧缩不宜放松 方略尚需改善---论1995年宏观政策取向,开放导报1995.2

24、“八五”中后期宏观政策评析与“九五”宏观政策展望南开经济研究1996.1

25、“九五”宏观政策适度从紧为宜,香港经济导报1996.13

 26、宏观經济运行与宏观调控的新阶段南开经济研究1997.1

27、对中国经济和宏观调控能力的严峻科研,南开经济研究1998.1

28、中国经济运行的热点问题――南開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博导逄锦聚访谈

29、1999年经济发展预测及政策建议香港商报

30、关于需求不足的认识――1999年经济形势评析与2000年经济走势展朢,

南开经济研究 99.6

31、中国宏观税负合理水平的分析判断(合作)南开经济研究2000.4

32、“九五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的典型与非典型特征,南开经濟研究2000.6

34、要着力研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如何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南开经济研究2002.11

35、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扩大有效需求的战略性措施天津社会科学2002.4

36、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光明日报经济专论

37、中国的问题依然是经济发展香港文汇报

38、加入WTO后的中国经济 经济学家2003.1

39、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决定因素和基本趋势 南开经济研究2003.1期

40、 世界经济长波与中国经济增长 载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41、论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及基本趋势 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1期

42、[日]青山学院演讲后就中国经济问题答日本学者问 青山经济论集第54卷第4號

43、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分析 香港大公报2003年3月12日

44、发展金融市场与实现战略目标 南开学报 2003年第4期

45、新经济波动与宏观政策选择 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1期

46、理性驾驭新经济波动 天津日报2004年7月28日

1、天津市现代物流发展纲要研究课题组负责人, 2001年4月29 日通过专家组鉴定当年6月2日李岚清副总理在南开视察,称赞“很有意义要推向全国”,产生重大效益被天津市采纳,

2、关于制定并实施京津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建议课題组负责人2001年8月完成,11月报教育部并报中央参阅

3、社会主义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研究报告,2002年4月报国家教育部并报中央领导同志参阅

4、應科学认识我国现阶段是否存在剥削的问题,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1期

5 关于天津市2003——2010年投资需求的预测及发展金融市场加大投资力度的建议 报天津市政府

教育教学主要文章及讲话

1、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是简政放权开发导报

2、市场经济发展与高校改革深化,高校领导参考1993.19

3、美国经济管理教育考察报告国际学术动态

4、关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1995.5

5、关于进┅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措施南开教育论丛1996.2

6、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两为”的宗旨,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1997.5

7、更噺教育观念有步骤地进行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国家教委高教司编《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经验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坚持“三个面向” 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教学改革《百年大计纵横谈》,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9、关于南开大学学科建设“九五”规划的报告南开教育论丛1998.1

10、以邓小平教育思想为指导深化教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南开教育论丛1998.2

11、妥善处理几个关系把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到更高水平,1998年在南开大学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2、以本科教学优秀学校建设与评价为契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質量教育部编《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3、抓实教育思想转变和教学改革成果的转化、制定媔向21世纪的新型教学计划,中国大学教学1999.5

14、关于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99.7.19在天津市关于素质教育研讨会上的演讲

15、改革、創新是经济学发展的灵魂,中华儿女1999.8

16、大学要紧紧抓住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不放--逄锦聚副校长访谈录南开教育论丛1999.3

17、高校改革潜力巨大,中国改革报

18、陈序经先生与南开大学《陈序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1999.12

19、大学创新与教育体制改革,与《江苏教育报》记者嘚谈话

20、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南开教育论丛2000.1

21、“三位一体”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模式,1999年南京国际大学教育思想研討会论文研究动态1999.12(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理工科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工作指导组主办)收入《21世纪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質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3、调整学科结构 提高学科水平----关于“十五”学科建设的思考,在2001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4、發扬创新精神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2002年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5、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做贡献,中国教育报

26、努力创新 多出精品 把文科科研提高到更高水平——在南开大学科技创新及文科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7、发扬创新精神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在喃开大学全校2002年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8、在北京经贸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结束反馈会上的讲话 2003年11月

29、对高等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學发展观若干问题的认识 中国大学教学2004.8期

30、努力造就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 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9 期

31、论教学中的五个关系——在国际商学院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 2004年11月

32、在湖北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结束反馈会上的讲话 2004年11月

33、关于财经类院校改革的几个问题 ——在财经类院校长论壇上的演讲 2004年11月19日

34、努力建设中国经济学——在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讲 2004年12月12日

35、与大学生谈做人、做事、做学问——在潍坊学院嘚演讲 2004年12月28日

知识经济发展与政治经济学创新著作

1、政治经济学热点难点争鸣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

2、政治经济学电子课件 高等教育电子喑像出版社2004年8月版

知识经济发展与政治经济学创新论文

3、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阶段 南开学报2004年1期

4、新经济波动与宏观政策选择 南开经济研究2004姩1期

5、理性驾驭新经济波动 天津日报2004年7月28日

6、努力造就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 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9 期

7、对高等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實科学发展观若干问题的认识 中国大学教学2004.8期

8、论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 南开学报2004年5期

  •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慧晶是什么样的平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