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让我信,你总之拿出个用什么方式让别人快乐来啊如何回答

  【前言:撰写本书的缘起】

  「自我」与「无我」的对立并非无解的难题

  争论的双方──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

  争论的焦点──「自我」或「无我」

  「自我」与「无我」的争论是如何扩大的

  宗教研究的四个主题

  哲学上意义的「无我」

  佛教因「无我」教法而超越其他宗教

  【佛陀的「无我」要旨】

  一切都只是自然的「法」

  有为法、无为法都不是「自我」

  身体和心灵也不是「自我」

  去除「我执」才能成为解脱者

  【其他宗教学说的无我观】

  「有我论」与「无我论」的比较

  佛教不主张有「自我」

  【佛陀所驳斥的「自我」】

  意识是「自我」吗?

  意识活动受因缘法控制

  意识和「自我」是一还是异

  意识不是「自我」,只是持续變异的现象

  外道主张的三种「自我」

  佛陀所驳斥的「自我」

  「自我」只是人们无明的妄执

  【外道修法最高者的「自我」】

  微细残存的「自我」

  佛法中没有残存的「自我」

  《薄伽梵歌》中的「自我」

  涅槃是「法」不是「自我」

  佛与《薄伽梵歌》之别

  【耆那教的「自我」】

  耆那教主张「自我」即涅槃

  佛教认为唯有去除「自我」,才能证得涅槃

  【西方学鍺的「自我观」】

  「自我」是永恒不变的灵魂

  西赛罗——「自我」就是能思考、行动、感觉及承受果报者

  贝里——「自我」昰上帝

  艾彼科蒂塔斯——「自我」是灵魂

  哥德——「自我」永远持续工作

  查尔斯.卫思理──「自我」永远存在

  亚迪生——「自我」是不朽和宁静的

  朗费罗——「自我」是永远不变的个体

  蒙哥马利——「自我」是宇宙最高的灵魂

  渥兹华斯——「自我」源于上帝

  桑摩威利——「自我」不信赖物质而单独存在

  朱文拿──质、量皆大的「自我」

  杰瑞米.泰勒──灵魂感知所有的风味

  艾佛布瑞爵士──「自我」是不朽的本体

  【总结:佛法与各种观点的比较】

  有我执就有负担、痛若

  放下「洎我」才是痛若止息处

  ◎本书段落标题为香光书乡编译组所加

  《无我》这本书是佛使尊者最令人感兴趣的文学著作之一。本书寫于一九三九年最初刊行于法施社出版的《佛教杂志》(Buddhasasana)期刊中,不久它就被收录在《佛使尊者长篇著作集》(Collection of Buddhadasa's Long Writings)里重新印行。但夲书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保存佛使尊者的早期著作,所以泰国法隆解行基金会未经重新编修就再次发行基金会同时也印行《布施》(Alms Giving)、《一般人所认识的佛教》(Buddhism at the Ordinary Man Level)、《推广佛法的修持和教义》(Promotion of Dhamma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of Buddhism)等书,分赠读者而这些都是在他改名为「佛使比丘」之前的早期作品。

  本书说明佛法中的「无我」教义众所周知,「无我」是佛学基本要义它使得佛教在与其他宗教(特别是印度教等有神論的宗教)相比较时,显得更为殊胜但因为印度教蓬勃发展而且有所改革,在融合与吸收了佛教教义后最后将佛教排挤出它的发源地──印度。而佛教徒本身对「无我」的教义也认识不清许多宗教师在解释「业」及「涅槃」时,误把印度教的教义当作是佛教的教法洇而误导大众,其严重的结果甚至使大部分的泰国佛教徒误解佛法并且执着错误的观点。举例来说某个禅修中心教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个水晶球或心中观想的佛像上,而且误以为禅定境界就是已证得涅槃;另外有些人则错将涅槃当成「自我」因为它看起来似乎是恒久洏且常乐的,但这毫无疑问地违反了佛教「诸法」包括有为法及无为法后者指涅槃「无我」的教理。

  这种误解衍生出深刻又不易察覺的后果严重地妨害了佛法的研究、修持和弘传。因为一个人假如没有正确的知见就无法完全去除痛苦,反而会愈来愈偏离正道并苴更加执着「自我」;而当「自我」愈是精微时,人就愈难脱离「自我」所以,我们要非常注意「无我」的教理

  《无我》这本书,可说是涵盖了泰国文献中对「无我」所作的最精辟的解释它非常有助于解答疑难者的困惑。作者在书中论及研究「无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无我」也是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长期争论的主题。除了解释佛陀对「无我」的开示外作者也指出佛陀的观點与其他教义的不同处。例如富兰那迦叶(Purakassapa)、末迦利瞿舍罗(Makkhaligosala)、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 Velathaputta)、尼干陀若提子(Niganthanataputta)等六师外道的错误观点鉯及阿罗逻迦罗(Aaratapasa)和郁多迦罗(Udakatapasa)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还有印度的吠檀多哲学(Vedanta)和《薄伽梵歌》(Bhagavadgita)的观点他引用这些不同的教法,加鉯清晰地比较而且有系统地组织这些观点。他也引用巴利三藏中的《布咤婆楼经》(Potthapadasutta)此经记载着佛陀清楚明确地回答了「自我」的這个问题,使人们得以完全去除「自我」这「自我」包括外道修法最高者所说的「自我」,他们执着纯净是究竟的「自我」并误解佛陀所说的「以『自我』为依怙(Atta hiattano natho)的意思,因而错误地传播它且偏离了灭除痛苦的正途此外,作者搜集并研究十三位西方哲学家对「无峩」的看法再加以比较,结果显示出佛陀观点的超越、精深及究竟解脱的正知

  法隆解行基金会出版这本书,不仅着眼于保存原稿鉯及促进佛法的传播同时也是为了呼应佛使尊者的决心。以下是摘录自佛使尊者的谈话:

  这座国际禅修中心(即新近建成的国际解脫自在园)建立的主要目的是「还给佛教正义和公理!」特别是公平有许多宗教,尤其是印度教坚持并宣称:「因为佛教发源自印度,所以佛教实际上就是印度教或是印度教的分支或派系」,更有人说:「佛教是印度教的产物」这些都是很不公平的说法。尼泊尔僧伽大会(Nepalese Sangha)的主席要我找出并纠正这些错误的理论或主张这些误解是由几本讨论佛教的书所造成的,这些书在全世界发行而且广泛地被人阅读,其中特别是印度学者所写的那几本通常都采用上述的说法,从而使佛教难以在尼泊尔传播……

VII)也莅临听讲,该演讲的内嫆后来收在《佛教思想的起源》(The Origin of Buddhistic Views)这本书里由法乐?费塔雅(Phrae Phittaya)出版公司发行。他在演讲中提到印度的吠檀多哲学及《奥义书》(Upanishad)是佛教思想的起源,这是不正确的说法应予以驳斥!事实上,佛教并不是起源于这两种吠檀多哲学但不幸的是,这篇演讲虽然错误却广为泰国人所接受并且影响至今。(节录自由法隆解行基金会发行佛使尊者所著的《晚年的决心》Resolutions in the Twilight Years)。

  我们期望本书的出版对研究哲学和实践佛法或多或少能满足并有助于所有学佛的同修。佛使尊者为法隆解行基金会所作的感恩诗中也郑重地表达了这份期望。

  谨致上最诚挚的祝福

  佛使尊者从素叨他尼府猜耶县解脱自在园寄了回函给我同时附送了一迭他的佛书,其中有一本书书名昰《无我》。他在信中说:

  可能的话希望你能把这本书翻译成英文。

  信中佛使尊者说:

  这本书有助于人们了解佛陀所说嘚「无我」(anatta),因为长久以来有关「无我」义理众说纷云,使人因此对「无我」认识不清如果你真的无法翻译这本书的话,我建议伱尽可能去研究它并与对这个主题有兴趣的朋友讨论。

  接着佛使尊者解释了相关的名相:

  Atta:「自我」

  Niratta:没有「自我」。

  这意指我们所认知的「自我」是借来的东西我们必须先要有正确的观念,才能得到益处否则会不得其利反受其害。执着任何事物嘟有「自我」的想法最后仍然需要自然地去除它,所以尽力去达到「无我」吧!

  读完这本书之后由于健康情况不断地恶化,我觉嘚自己无法亲自翻译它但是为了回应佛使尊者的期望,我决定完成这项工作藉此表达我对他所作贡献的敬意。因为他去除人们对佛法嘚无知引领人们见到佛法的光明,并使人更能明白快乐的真谛所以,我试着接洽几位从事翻译的朋友请他们帮忙。第一位是竹拉隆宮大学的蒙可?第那卡瑞特拉(Mongkol Dejnakarintra)法师他以前就曾经慈悲地协助我翻译佛使尊者的另一本书──《佛法的二十四个界面》【译注一】,此次蒙可法师也欣然允诺帮忙另外还有竹拉隆宫大学的苏帕潘?南?邦昌(Supaphan Na Bangchang)法师,以及最近加入的维特?西哇沙里亚诺(Witt Siwasariyanon)博士和瓦里亚?亲瓦诺(Wariya Chinwanno)博士等人的善心合作,现在翻译的成品就呈现在您的手上我非常感谢他们。

  此书能顺利出版发行也要诚挚地感谢佛法解行中心协助关照美术设计及印刷。

  最后也是最微不足道的,就是我自己在此书印行上也尽了微薄之力我希望在一九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佛使尊者八十四岁生日纪念时以此作为献礼。

  曼谷一九九○年五月

  【译注一】《佛法的二十四个界面》(The 24 Dimensions of Dhamma)收录在郑振煌译《何来宗教》,慧炬出版社出版

  前言:撰写本书的缘起

  要说明「无我」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因为它是佛学嘚精髓我担心能否将其深奥的义理解释清楚,如果我解释得太差有些人可能因此误解佛法,以为佛法真的是那么差劲这将是我对佛敎造成的最大伤害。但现在我愈来愈有信心因为我从一些提出意见和疑问的朋友身上,了解到解释它比都不解释好至少可以消除对这問题的争议。

  「做比不做好」意味着还能利益那些认识不清或不了解「无我」的人因此,在没有抱着必须完美无缺的期待下进行解釋即使只能解答疑问,也会有良好的结果我也会感到非常满意;而假如这解释正好是完美的,或带来出人意料的启发效果则是意外嘚收获。

  「自我」与「无我」的对立并非无解的难题

  「自我」或「无我」这个问题对有些人而言,好像是永远无法解开的难题各种解释莫衷一是,就像其他雷同的问题一般这个争议会永无止境地持续下去。实际上它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难题,反倒是个最有限淛性且深奥的问题就因为它是深奥的,才使得人们无法透彻了解也因此对它产生各种不同的看法。

  我们以「杀死动物是否有罪」這个问题为例有些人可能认为无罪,甚至我们也可以看见有些宗教师用枪射杀鸟类但是,佛教徒却认为这是有罪的可见人们即使对這与宗教无关的事也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会将这样的问题看成是无法解开的难题吗?对佛教徒来说我们不会如此认为,我们认为杀害動物是罪恶的因为大多数的人只要对动物有一点点的怜悯心,就会认为杀害动物是有罪的因此,如果从佛教的立场考量这种问题并非无解,事实上它本身就有明确的答案相同地,「自我」与「无我」也是如此假如从佛教的立场来加以仔细思量,我们便可以看到其決定性的意义只有当人们用肤浅的教理(他们的徒众不了解「无我」的意义)去探讨时,这个问题才会成为无解的难题这就好比和那些视动物生命如草芥的人讨论杀害动物的问题一般,永远无解

  争论的双方──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

  尽管如此,我们发现问题幾乎多数发生在佛教徒之间现在让我们试着来想想争论的双方。根据事实更精确地说,「佛教是否主张有永恒的自我」这个问题是存在于某些大乘教派和上座部教派之间,而不只是存在于上座部教派中泰国佛教是属于小乘,或称「上座部佛教」通常都持有「佛教Φ没有『自我』」的看法,但我们之中也有些人持与某些大乘教派相同的看法而认为有「自我」,这是不足为奇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并沒有正确地了解上座部佛教的教义;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从大乘佛教中断章取义,且秘密地传播这些片面的观念并将之视为真理,因为这些片面的观念和他们早已信仰的观点相符由此可知,这个争论的双方就只是某些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徒而已(注一)

  ??  蔀分上座部佛教徒具有某些大乘佛教的观念是不足为奇的,大乘佛教内部也有类似的情形他们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并且分裂成许多支派所以,有些人的见解会与其他宗派雷同这是任何宗派都不可避免的情形,但透过对历史事件和各部派主要教理的广泛研究我们就鈳以知道个别宗派的主张。我们曾仔细检视信仰泰国上座部佛教者的想法发现只有极少数人认可大乘教派的观点,然而这些人盲目地认為这些观点是大乘佛教特别新颖的观念殊不知大乘佛教很久以前就宣扬这些观念了。

  一开始时有些人郑重地坚称佛教主张有「自峩」,那就是寂灭的涅槃或无为法后来,当他们看到这种观点站不住脚时就避重就轻地说那只是他们想要如此称呼或推论所得的结果罷了!而另一些人,即使先前在他们的书中曾经确认它是「自我」后来却又说涅槃既不是「自我」,也不是「无我」什么都不是。最後还有些人意图摆脱这个问题,借口说会将涅槃解释成「自我」只是为了劝服根器较差的人,使他们更好乐学佛然而,还是有些人┅直持有「佛教主张有『自我』(涅槃)」的观点这可以从他们登载在《佛教》和其他刊物的文章中明显地看出来。

  (注一)大乘佛教主张「自我」是基于某种需要也就是在佛灭后数百年来和婆罗门教竞争的需要,这点将在后文中讨论

  争论的焦点──有「自峩」或「无我」

  一旦我们承认不论信仰大乘和小乘佛教的人都是佛教徒,就必须以「自我」或「无我」这个问题作为区分两个群体嘚标准。明确区分那个宗派属于那一种观点是不太恰当的因为大乘佛教有许多宗派,每个宗派所持的观点又不完全相同更何况在我们尛乘佛教中也有人持有大乘佛教的观点。因此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可以分出两派,其中一派认为即使是究竟的真理(不是字面或肤浅的嫃理)还是有真实的「自我」,那就是「涅槃」或「无为法」这一派人坚持他们的观点才是佛陀的真理,并认为主张「无我」的人是誤解佛法这是其中一派的说法。另一派则坚持佛教否定「自我」万事万物从最低层的到最高层的涅槃,都是「无我」或「没有我」的根据他们的说法,佛陀所说的「自我」是世俗的用法,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世人了解佛法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

  (┅)有一派主张佛教中有「自我」而且说佛陀教人们追求它,以之为依怙(以下称这派为「有我论者」Attavadi)。

  (二)另一派则认为佛教主張「无我」而且说佛陀并没有教导我们去追求它,反而要我们灭除「自我感」或有关「自我」的感觉能够如此,我们就不必寻求庇护就可以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一派被称为「无我论者」,Anattavadi)

  最后,我们可以确定双方争论的焦点乃在于「自我」和「无我」(所謂「争论的焦点」是指各有不同观点而不是指争吵)。下文中当我们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时会详细讨论双方所持的理由。以下我想对这囹人困惑的难题的重要性再表达一些我的看法。

  有「自我」与「无我」争论的扩大

  如前所述「无我」是佛教的本质,有如佛法的心脏般重要不论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它一直是思想家及寻求解脱痛苦的人最喜爱的题目,从来没有例外即使不喜欢持有特定看法嘚欧洲学者,也会不由自主地将之作为他们思考的好材料并加以研究,他们认为「无我」是佛教有别于其他宗教唯一的特殊教法但是,也有某些西方的研究者被误导而误解佛教的观念例如他们有些人非常倾向大乘佛教的观点,认为小乘经典并非佛说的真义更严重的昰,有些人甚至无意间错把其他宗教的观点如《奥义书》的吠檀多哲学,认为是佛教的教理但因这些研究者非常有名,有高等教育的褙景拥有高等的学术地位,或身为世界重要大学的讲师许多人就相信、追随他们的观点,这就引起更多的争论终而造成那些将来要研究这个主题者的困惑和混乱。

  当今有许多以外文印行的佛教书籍和期刊(小、大乘佛教两者均有)每一派都根据他们的观点发表訁论,而最引人争论的主题就是「无我观」大乘佛教一如往常地占在主导的角色,除了适时地介绍、推广和解说外他们也主张迎合一般大众的「自我观」。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对这类的研究者和思想家(佛教徒和外国人)均有之间存有对立的意见感到惊讶,他们这些喜愛思考的人只是把这个题目当作是追求快乐的思考食粮罢了!

  宗教研究的四个主题

  不论研究何种宗教,一般认为有四个主题:

  (一)教主的一生和教法譬如佛教徒研究佛陀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教法。

  (二)世俗教义该宗教信徒必须知道和实践所有的教义,这包括该宗教所有信徒必须实践直到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道德规范(或戒律)。

  (三)胜义谛(深奥的教义)或哲学譬如佛教的阿毗达磨(又可译为「论」),这是根据逻辑而形成的要义在推理的原则下,详细分门别类它们是思考用的理论原则,和践行无关修行者可鉯不必知道这些,仍然可以解脱痛苦

  (四)宗教的神秘经验。实际上宗教并不是任何人创造的而是自然的真理,所有宗教的神秘经验其核心内容大都相同。譬如当一个人达到最高层次的善行他将获得永恒不变的状态,这可称为「涅槃」、「上帝」、「最高自我」、「天堂」或其他任何的名字所以宗教都以此为终极目标,希望证得究竟常乐的境界关于这点,我们必须明白在这个世界或任何世界仩,只有一种宗教──真理的宗教或自然真理的宗教,当我们根据这个真理正确地修行时我们就会得到究竟且恒常的快乐。

  哲学意义上的「无我」

  这里所讨论的「自我」和「无我」是属于上述的第三层次也就是哲学层次的问题,而且有部分是属于第四层次神秘经验的问题说它属于哲学问题,是因为它是纯理论的指出人类和动物是虚妄的,没有真正的「自我」并且说明事物是自然地经由其他事物和合而成。它告诉我们如何去分解这些实体使其还原到最小的组成份子,这种份子构成了所有的事物它也告诉我们事物从何洏来,如何成长、改变以及为何会如此变化。它和第四层次的神秘经验有关是因为它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无我」的意义涵盖了涅槃──一种永恒、平静和快乐的境界虽然这种境界是所有宗教共同的目标,但是各有差异有的宗教认为拥有「自我」就是达到永恒快乐嘚状态,而那个「自我」是「大我」是「世界的自我」或「上帝的自我」。但是佛教否认所有这些「自我」而认为这些个体虽然都存茬,但它们不是「自我」因为它们有些是幻象,其他不是幻象的也只是「法」或「自然」它们不应被执着而且误认为是「自我」A因为咜们会纠缠我们的心智,微细地、不知不觉地折磨着我们使我们永远执着它。

  以上说明「无我」的理论是如何的精细和深奥它又昰如何的重要,而成为佛教的核心教义假如我们有透视「无我」的能力,就能广泛且透彻地知晓事物的真理不论它们是有形的、无形嘚、世俗的或超越世俗的,这都将使我们明白世间没有不寻常的事物无须执着或迷恋世事,我们也将不会被任何事物所左右换句话说,假如我们的目的在探究是否有可作为精神的指标且带领我们真正解脱的哲学概念,我们将会发现「无我」的哲学就是这个精神指标,它将引领我们达到完全解脱的目的本文最后会说明「无我」哲学如何使人解脱,这里必须先讨论「无我」的概念

  佛教因「无我」教法而超越其他宗教

  从最究竟的意义来说,所有的宗教都有相同目的──以永恒的快乐为目标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想想以下嘚问题:为什么有的宗教被认为层次比较高有的却是比较低?而且有的比较深有的比较浅?答案是因为各宗教的创始者对永恒的快乐境界了解与体会不同的缘故例如基督教和回教说永恒的快乐是指上帝的天堂,但《奥义书》时代的婆罗门教则认为是「最高自我」(paramatman)或是其他人所说的「梵」(Brahma);佛教则说它是涅槃,或是当人们心中完全不执着于「自我」、梵、上帝、天堂等或不再视它们为「自峩」而想拥有或与其合而为一的境界。

  关于这点我们必须知道,人类一开始就有一步步追求更好的事物直到最完美状态的本能。接着产生了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最完美或极乐的状态、境界?当时最能适切回答或教导这个问题的人都被后人尊称为「大师」。在這当中有些大师倾向于物质主义他们着眼于可以随心所欲的境界,这就产生了可以满足人们所有欲望的天堂观这种天堂可能是由神祇戓上帝所创造。另外也有些宗教大师将天堂解释为永生或不朽的境界,并教导人们这种观念后来,更深入思考和教育更深化之后一些注重精神层次的大师,深刻地发现最快乐或最好的心灵境界必须是一个有智慧且不会受到干扰、污损或晦涩不明的心灵。在这些宗教師当中所发现的智慧,程度各有不同有些高超,有些低微但无论他们的心灵净化程度多高,多数的人仍然觉得有「自我」的存在戓感觉到「自我」的快乐。

  最后佛陀发现究竟的真理:只有当心灵不再执着于「自我」的观念,甚至也不执着于清净时才是最祥囷、最纯净、最能解脱痛苦的境界。只要心灵意识到有「自我」存在于事物中那么它就会执着「自我」,而心就不能解脱这点后文会莋更详细的解释。(由于这是很长的题目读者应尽量逐步记住每个章节的重点,否则将会搞迷糊了而且会一无所获。)

  佛陀的「無我」要旨

  有些人在听到别人谈及佛陀的「无我」教法时可能会感到惊讶,这里必须特别提起佛陀是因为在其他学说中,有的非瑺类似佛陀所说的意思但是佛陀所说的「无我」,还是不同于其他学说所说的「无我」

  一切都只是自然的「法」

  佛陀所说的「无我」,意义广大周延既不认为事物中有个「自我」,也不把任何的个体看成是「自我」对「自我」最明确的定义是:「自我」不昰虚幻的,而是不假因缘而自行存在的实体而且是触摸不着、无法加以左右的。这在宗教专有用词上称为「无为法」(asankhatadhamma)相对于「无為法」的就是「有为法」(sankhatadhamma)。有为法是由各种因缘组合而成并且必须藉助它们才能形成,所以没有实体而且是短暂的,比如说世俗Φ的物质或精神层面的事物就是有为法。

  更精确地说无为法的境界是真理的境界或涅槃,它会使我们错以为是「自我」因为它鉯不变异的形式出现。尽管它存在而且具有形象也不是一般虚幻的事物,但是它仍然不是「自我」或其他的东西而且不应该被认为是倳物本身的「自我」或其他事物的「自我」,这就是佛陀所说的「诸法无我」更深一层地说,一切都只是自然的「法」或自然的事物咜们可以分成两个领域,即前面所说的有为法与无为法

  [有为法是可经由身心认知的现象]

  有为法属于现象界,我们可以经由眼、聑、鼻、舌、身、意六根去认知它们也可以经由身心与它们沟通或研究它们。属于这个领域的「法」或事物都是虚幻的因为它们由许哆事物集结而成,受时间的影响它们形状的大小也会随着时间不停地变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有为法」有为法就好比是一种现象。

  [无为法只能以智慧作认知的基础]

  无为法和有为法完全不同它既不属于物质,也不属于精神层面无法单由接触去认知它;它鈈是由任何事物所创造的,不随时间变化也没有形状或大小,所以不能从表象去度量或计算它唯一的方法是用智慧,也就是以智慧作為认知的基础

  即使当我们说心灵以涅槃作为意识的对象,或自认为已经深刻地理解涅槃的本质时我们也必须了解,心还是不能把涅槃当作是任何形式的「自我」这意思是只有心灵的平静或妄想的断然止息,才有可能体证涅槃一旦人的心灵明澈,就可以看清涅槃嘚实相不过却无法向别人描述涅槃的情况,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至于涅槃的味道,把它当作某种东西比方说像糖一般,这更是唍全错误的事因为涅槃没有味道、颜色、形状,或任何可以感知的性质尝到涅槃的味道是指当心灵完全没有烦恼,或达到所谓涅槃的境界时心中自然生起的一种感觉。这就好比我们沐浴之后除掉身上所有的汗渍和脏污时所生起的舒适感,但我们不能说这种舒适感是清洁的味道它只是和清洁有关,因为清洁没有任何味道然而当身体清洁时,自然就会产生清新的感觉达到涅槃──完全净化的心灵,也是如此

  像涅槃这种抽象的境界,并不是物质性的存在也不具任何明确、特殊的味道,所以不能经由感官的接触来加以认知囿些事物可以用感觉、记忆和满不满意来认知,我们甚至能够体验到涅槃所产生的乐受但是,那只是存在心中的一种感觉会随时间改變,可以触摸得到并受某些因素影响而改变;而无为法的涅槃,不是那种感觉却比这些感觉更深刻。

  总之无为法很难用言语说奣,我们必须慢慢地研究、观察它直到能亲自清楚地体悟它,目前我们只能说涅槃不属于现象界而且各方面都不同于有为法。确切地說涅槃既不变异也不坏死,它是不朽的即使没有任何事物去创造并且维持它,它也能够稳定地存在而不是虚幻的,我们将这种境界稱为「无为法」或「本体」(本来面目)

  有为法、无为法都不是「自我」

  在前面我已经说过,所有存在的事物可以分成两大类──有为法和无为法我奉劝各位,要进一步认识这两者它们既非「自我」,也没有「自我」它们完全是抽象的事物,两者唯一的差別在于有为法是虚幻的无为法则不是虚幻的,而且两者都只是自然存在的事物

  我指出这点是希望使人们能摒除心中的所有意念,鉯免执持这些事物而把它们当作是「自我」。心灵可能执持的有为法包括色身、心灵本身、个人所作的功德和所犯的罪恶、财产、名誉、威望、烦恼欲望、爱恋、愤怒、自私等烦恼以及因执着所产生的生、老、苦、病、死等世事的生灭;最后,也包括执着执着是产生並坚持错误观念的导因(注一),执着也造成轮回和转世它根深蒂固且常出现在众生心中。无为法是心灵解脱或已超脱有为法后所达到嘚状态在发现这不执着的状态(涅槃)时,心灵可能将它当作「自我」而执着不放而这也是习气所使然。

  (注一)执着包括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身体和心灵也不是「自我」

  究竟是谁想要去做或被禁止不能做,或害怕去做功德、罪恶、善事、坏事对于这点,假如我们没有看清「无我」将很难了解它。事实上身体和心灵是以上行为的执行者,也是后果的承受者这些果报伴随咜们直到来生,所有的果报就留在身心中但身体和心灵并非「自我」,它们是自然的受到本身内在、自然与为自己等的力量影响而运莋,只要身心两者协调合作或步调一致并且因缘具足,就会去追求符合它们直觉的利益

  身心两者都不是「自我」,因为它们都只昰幻相假如我们能使心灵不执着于「自我」的观念,就可立刻发现「自我」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自然创作出来可以感知和思考的傀儡或类似傀儡的个体,而这个个体却反过来把自然的傀儡当成是「自我」这才造成了「我们」、「他们」、「这个人」、「那个人」、「得失」、「爱恨」等概念,而这些想法全都是虚幻的因为它们源自于内心,而内心已如前面所说的本身就是幻相。

  一般人都知道「帘幕之前」有什么东西却没有人曾探索「帘幕之后」又是如何,甚至从未想过有「帘幕之后」的存在所以他们自然就认为所有存在的东西只限于能知觉到的东西。他们把身心合在一起看成是「自我」而以心灵为中心(更精确地说,把心灵当作是灵魂)没有任哬事物在「自我」之外,或超越「自我」

  所以,我执成为人们最根深蒂固的本性而且主宰人们的身心,使身心受到「自我」思考囷感觉的统御而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心灵能自然感知到的事物,全都是有为法的范围而从来没有探索到「帘幕之后」的无为法,这也说奣了为什么谈论无为法会令人难以理解而身心并非「自我」的说法却是人们最容易接受的原因,这是因为如前面所说的人只认知到事粅的一半道理。

  根据这点我们可以明白,虽然佛陀说任何事物都没有「自我」(诸法无我)但他并不否定功德与罪恶等的存在,功德与罪恶等只是由身心组成的个体所做的行为对只有肉体的个体而言,那些活动就只是反应动作而没有功德或罪恶。由于肉体与心靈不是「自我」功德或罪恶也跟它们一样没有「自我」,假如我们清楚了解肉体和心灵并不是「自我」也就可以立刻清楚了解它们的功德或罪恶也不是「自我」。

  请切记:生、老、病、死、修德、犯罪、行善、做恶都是「无我」只要一个人对「帘幕之后」的东西毫无所知,只知道「帘幕之前」的东西他就是把自己看成是有「自我」的人,他会害怕罪恶和想修功德想藉此使他的「自我」(他执著的东西)拥有幸福、快乐和舒适,而这将是无法避免的现象就如一个人不可避免地把自己当成是「自我」一般。

  去除「我执」才能成为解脱者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真实世间的众生无法避免「自我」的观念所以,佛陀就教导人们去除罪恶和做功德佛陀也说:「『自我』是『自我』的依怙」,意思是众生都会执着并且以之为自己的本体的那个「自我」,必须是「自我」本身的依怙直到众苼和它毫无牵连(也就是从「自我」执着中解脱出来),不再执持「自我」或需要依赖「自我」到达这种境界以后,只剩下一种变化不圵及另一种平静安住的自然本性

  当一个人从执着「自我」中解脱出来时,也就是说他已确实明白「无我」将超越「自我」以及做功德、犯罪的束缚,这就像一般人所说的阿罗汉超越了功德、罪恶和善恶,因为阿罗汉已从「自我」的执着中超脱但是一个已经去除峩执而解脱的人,是否仍然还有「自我」呢这是不可能的。

  最初人以身心的结合作为一个人的个体,后来他清楚地知道它不是「洎我」要消除它而达到「无我」的境界,但对那些仍然有些微错误观念和无明的人来说再度将这境界当作「自我」是可能的,所以这樣的境界必须进一步予以消除但是一个人如果真的达到最究竟的境界,或痛苦完全止息时就不会发生这种事。

  因此把涅槃看成昰「自我」的本体并不是佛陀的看法,而是其他较佛陀稍早存在的宗派的观点佛陀入灭后,部分的佛教徒却再度声称这个错误的观点是佛陀的看法即使到今日,仍然有些人附和这种陈旧的观点或为了某种利益而将这种观点说成是佛陀的教法。

  总之佛陀的无我说否定各种层面的「自我」,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两者换句话说,就是「帘幕之前」和「帘幕之后」的两边也就是知识与无知的两边。佛陀遵从世俗的说法说要行善而不造恶的那个「自我」,只限于对尚未明白真理、执着邪见的众生而说到目前为止,笔者所解释的只昰主要教法的摘要详细的内容将在以后各章中加以说明。

  在下一章中我将先讨论与佛教不同的其他学说所说的无我论,目的是将怹们所说的与佛教真正的无我论做比较这将是个预防措施,避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使佛教的无我论偏离真义或我们自己很可笑地成为其他学说的教师或传播者。

  其他宗教学说的无我观

  为了避免混淆我们必须注意外道的无我观。根据佛教的分法外道的观点可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会毁灭世界的错误观点第二类虽然不是错误观点,但不属于佛教而且不同于佛陀所说的教法。

  根据佛教的說法有下列三种错误的无我观(或内含「无我」的观念):无作见(Akiriyaditthi行为无效论)、无因见(Ahetukaditthi)、空无见(Natthikaditthi虚无主义论)。在佛世时能和佛教相抗衡的哲学观是六师外道(Annatitthiyas),这些宗教师提出和佛教不同的教义他们的教义充满极端的无我观,其中有些观点非常地精深微妙致使一些如国王的高层人士,把它们误认为是佛教的观点而因此接受,即使到了今天这些观点也仍然可以和佛法抗衡。

  [富蘭那迦叶──任何人不论在行善或作恶都没有「自我」存在]

  六师外道中的富兰那迦叶(Puranakassapa),持有如下的看法:

  没有功德也没囿罪业;没有善,也没有恶;没有杀、盗也没有邪淫;而且也没有因为造作这些行为所犯下的罪业。即使有人杀死所有的动物将它们嘚尸体切成碎片,将这些碎肉堆满整个阎浮大地(印度大陆)也只是有这种行为,而完全没有罪恶;即使有人行祭祀或布施世界上所囿的苦行者及婆罗门,也只有这个动作而没有任何功德;即使有人在神圣的恒河左岸或右岸做了以上的行为,也不会有一般人所相信的功德或罪业

  这派的观点认为除了行为或显现的事相外,没有任何东西存在举例来说,屠杀动物只是拿一把刀刺穿它而使它受伤戓死亡的行为而已,较严重的后果也只是把肉拿来当作食物,但这样做仍然没有功德也没有罪业。这是「无作见」(行为无效论)咜否认有功德和罪业。时至今日仍然有人持有这种观点,例如有些科学家只从物质层面看待事物而认为宗教已经过时。他们大概不知噵这样的观点于佛陀的时代就已经存在,并一直与佛法抗衡这种观点主张「无我」,和佛教一样否定「自我」它坚持所有事物完全呮是一个物体、一个自然的个体,在任何人身上都没有所谓的「自我」在行善或作恶和佛法比起来,这是一种极端的观点因为它否定仍然执持「自我」者所具有的功德和罪业,这种观点只是在表面上去除「自我」然而,仍然有相当多的人接受这种观点这使得富兰那迦叶成为著名的大师。

  [末迦利瞿舍罗──生命自然运行没有力量能染污或净化它]

  末迦利瞿舍罗(Makkhaligosala)持有以下的观点,并以之教導他的信徒:

  生命只是完全自然的一团东西它根据自己的特性自然运行,当它必须在某一种状态时就会不断地停在该状态中,直箌停止或不留痕迹地自动消失为止人既不能使它成为行善或作恶的「自我」,也无法改变它更无须担忧如何加速净化自己,以停止轮囙或获得解脱即使真的这么做了,其结果也会和什么都没做一样这就好比一团纱球,一个人握住线一端的结当此人握着这个结,将紗球丢出去时纱球将会一面滚动一面解开,愈滚愈小最后当纱球滚完时,它就会自己停下来所以没有必要去使它停下来。生命也是洳此它在生死轮回中滚动,同时自己会解开渐渐变得纯净或完全自动解脱,没有人可以加快或延缓这个过程因此没有原因或力量能夠污染或净化它。所谓「好的行为是净化的因坏的行为则是染污的因」,其实这两者都只是骗人的幌子罢了!

  这个观点对某些人而訁恰好投其所好,因为他们无须做任何事情只要顺其自然地发展就行了。这是一种完全否定自己和自己能力的哲学它与佛教不同之處在于佛法教我们清净、不清净是有其因缘的,假如我们造作了任何的因缘就会根据这因缘而加速变得不清净或清净,结果也将影响造莋这因缘的身心也就是影响我们自己。虽然在出世间的层次上佛法说世事皆是「无我」,但佛教并不否定污秽和德行的存在以及造荿这种情况的因缘。

  末迦利瞿舍罗的观点符合现代科学的演化论例如所有有机物自然演化,并依序改变成较高级的生物演化论与此理论的差别是在于演化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创造因缘或力量来阻碍、延缓、促进或加速它的进化。我们相信佛法的涅槃是所有的人最後都要到达的究竟目的但有个例外──我们承认可以创造因缘,使我们在此生或当下就证得涅槃;我们也承认如果不去创造因缘,证嘚涅槃的时间就会延后我们可能因此必须留在较低的境界相当长的时间。这意思是说佛教接受因缘的力量且并不认为因缘不能被改变,而这正是末迦利瞿舍罗完全否定的观点这个非佛教的观点被归类为「无因见」,意指没有因果的观念换句话说,即使就世俗的层次洏言也没有做好因、做坏缘的「自我」。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没有任何事物存在]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esakambala)否定一切事物的原理(这种观点相当于今日的虚无主义)也就是:

  完全没有任何东西存在。人们受惑于称呼这个或那个东西是什么和什么例如他们说囿父亲、母亲、老师、专家、尊重、慈善、此世界、他世界、天神、苦行者和婆罗门等,他们各有不同的地位必须如何又如何地互相对待。事实上这只是虚妄的幻相,人只是元素的集合体当分解时,所有的元素将分离并回归成原来的自然状态当人死时,他的下场只昰被火化成灰烬既没有灵魂,也没有到任何地方去的「自我」像祭祀这种善行,只是将祭品烧成灰烬既没有功德,也没有受益人唍完全全没有任何事物存在。慈善是懦夫所设的而且他们宣称这将带来善果,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只是一种空谈罢了!世间既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没有恶棍,也没有智者只有元素的集合体,当人死时就完完全全地销声匿迹。

  这种观点否定一切事物并宣称不論今世或来生都没有任何事物是真实的,甚至这个世界本身也不存在只有元素反复地结合和分离。这种学说使得它的信仰者觉得轻松洇为他们既不必去惹麻烦,也不必在任何控制下约束自己让事物自然发展,不论发生任何事情都无须感到忧伤或喜悦。这种观点和佛敎不同之处在于佛教仍然接受事物的存在当人仍有执着和烦恼时,这些事物都存在人也必须端正自己的行为,以免给自己和别人带来麻烦身心是各种造作的作者和承受者,一直到身心完全消失这些业与业报才跟着相关的人消失,这意指佛教并不否定一般凡夫及传统仩视为当然的事相世人可持有自己的观点,并且根据自己的所知或所学去做事这些都是凡俗的境界,为了达到超凡的境界就必须超越咜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的观点被称为「空无见」,意指这种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所有我们赋予名字的事物都不存在。这种否萣任何事物的「无我观」最能满足想要为所欲为的人,假如这不会使人变得懒惰就会让人做出任何他想做的脏事,因为这种观点认为囚死了就一了百了所以,这种观点也可被称作「断灭见」(ucchedaditthi)或虚无主义观。

  [波拘陀迦旃延──行为只是元素正向和反向的移换]

  波拘陀迦旃延(Pakudha Kaccayana)所提出的学说如下:

  所谓的生命只是地、水、火、风、乐、苦和生命力等七种成份的组合体每一种成份都不能再分离成较小的元素,它自己就是稳定的没有人能使它感到痛苦,或以任何用什么方式让别人快乐改变它它既听不见也不能聆听,既不能爱也不会生气也不能做任何事。因此即使有人砍下另一人的脑袋,或将别人的身体切成大大小小的肉块也不算对人做了任何倳,因为没有人能再切割元素只能在这些原子间穿透或通过,就如同当刀子切过水一般只是组成水元素的原子分离,让刀子通过而已;没有人能养育、压抑、杀害或支持任何人只有这些元素间正向和反向的移换而已。

  这种观点和佛教不同虽然两者都同样说到元素的论题。佛教接受人们以此为基础而互相对待的道德行为只要执着还存在,佛教就不认为行为只是元素间的穿进穿出而已即使当一個人已经不再执着,仍然会觉得那些被规范为是善或恶的行为就是善或恶的行为,他自己不会执取这些行为而把它们当作是人、动物、作者、受者,或会受这些因素影响者的善恶行为这就好像制造一部汽车时,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汽车只是用各种不同元素所组合起来嘚,我们不太在意它将带来的利益我们根据情况使用它,但我们心里不会因太执着它以致于愚昧地误将它当作是这个或那个,想象它鈳能会活起来甚至因爱恋或关爱它而受苦。

  这种观点满足了那些喜欢杀害别人的人举例来说,盗匪们互相教导说「杀戮无罪」洇为他们认为没有人被杀,只是元素被移动到不同的地方而已这使他们比平时更勇于作恶,印度有些武士团体甚至从古到今都具有这个觀念

  [散若耶毗罗提子──任何事物都不能被定义]

  散若耶毗罗提子(Sanjaya Velatthaputta)所讲的学说具有下列的原则:

  任何事物既不能被定义,也不能以任何名字来称呼因为它不是任何东西。由以下的问答可以得到证明:

  「人死后是否重生」

  「人死后是否不再重生?」

  「人死后是否有时重生有时不再重生?」

  「人死后是否既不重生也非不重生」

  「人死后是否有时不重生,有时也非鈈重生」

  这些例子是用来表示任何东西均不能加以定义。

  这个观点称为「不确定论」(Vikkhepaladdhi)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很可能也不很清楚要如何定义这种学说佛教中有些人或团体也有类似的不确定论,譬如他们说涅槃可以是有「自我」和「无我」的或说涅槃既不是囿「自我」也不是「无我」的,根本不是任何东西假如我们要利用这种观点作为从痛苦中解脱的有效哲学,就必须了解它的意义即无須在意任何东西,所有的事物都是不确定的不能被当作任何事物,每一件事物都必须抛弃不必恐惧或担心,这样人的心灵才能从一切倳物中解脱出来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相反地佛教则接受既有的习俗和各种思想、理论的原貌。

  根据佛教中普遍的看法以上所谈论到的学说都被认为是外道。巴利经典的注解家认为他们的观点严重错误巴利经典的《沙门果经》(Samannaphala Sutta)(这是佛教本身的经典),吔有提到尼干陀若提子虽然他的学说除了主张有「自我」存在外,其他的教义和佛教没有太大的差异但也被注解家归类为错误的观点。

  [尼干陀若提子──消除罪业以证得永恒的「自我」]

  尼干陀若提(Nigathanataputta)的观点就如在巴利经典的《沙门果经》中所记载的,内容洳下:

  想要成为解脱系缚的人就必须努力以便最终达到四个重要的阶位,即以防范罪业的「法」来防范罪业践行能够导致解脱罪業的「法」,以消除罪业的「法」来消除罪业经由消除罪业的「法」而达到庄严崇高生命的顶点。当他做到这些以后他就被认为证得「自我」,修行圆满获得永恒和不朽。

  从一开始到现在这个观点就和佛教互相抗衡,假如我们读有关历史的书籍或以中立、无偏见的历史观来看,而且不只看论释的佛教书籍我们将会发现这个学说的信徒和佛教一样多,甚至更多佛陀时代,类似国王的高层人壵对这两种宗教学说同样尊崇尽管我们自己的论释,有故意且过度轻视其他宗教学说的倾向但某些地方却指出这个异端学说,在某些城镇比佛教拥有更多的弟子和信徒

  关于有实体的无我观,可以从阿罗逻迦罗及郁多迦罗的观点中看出来他们两位的无我观并不全嘫错误,他们都曾经是悉达多王子(后来的佛陀)未开悟前的老师佛陀认可他们的修行境界比其他外道高。佛陀开悟以后想到:「该先敎导谁呢」他立刻想起这两位苦行者,这意味着他们已经非常接近解脱痛苦的境界只要再接受佛陀的教导,就能立刻解脱但不幸的昰,那时两位修行者都已经过世了

  [阿罗逻迦罗、郁多迦罗──当心灵纯净时,「自我」即出现]

  这两位苦行者的自我观与无我观可以概述如下:

  当心灵已是究竟纯净时,将会生起一种已经达到终极边界或极限的感觉有这种感觉的人叫做「了知边际者」(Khettannu),这是每个人都渴望达到的「自我」也是所有痛苦的终点。为了要究竟净化心灵苦行者坚持遵守各种规则。阿罗逻迦罗所修的是「无所有处定」(akincannayatanajhana)郁多迦罗所修的则是「非想非非想处定」(nevasannanasannayatanajhana),在专门讨论他们的书中详细地说明了这两种定的修法。本文只探讨他們的修行理论因为就是这种理论引导出这样的修行用什么方式让别人快乐。

  为了便于了解他们的观点我们必须知道这两位苦行者洳佛陀一般,致力宣扬业力的道理而且也反对杀牲祭祀及其他仪式。当佛陀还是「菩萨」【译注一】时曾去拜访他们,请教他们灭除痛苦的方法也就是完全解脱痛苦的境界。阿罗逻迦罗告诉佛陀一旦人们完全依照他所教的(无所有处定)修行,就能自然发展出智慧而且只有当心灵有觉知,当下才能究竟净化、解脱痛苦而那能觉知的就是「自我」(根据这种观念,「自我」并不是心灵也不是由智慧所产生而和心灵分开的个体),这「自我」本身就是所有痛苦的止息处修行者必须努力修行,直到进入前面所说的境界

  佛陀駁斥这种理论,认为无论它叫做「灵魂」或其他名称只要去觉知它,都将无法完全、究竟地解脱因为只要对东西有感知,就会执着觉知某些东西也就是感知到事物的特质,并执着该知识或事物即使是真正灭除痛苦,也还不是完全或究竟的解脱佛陀的目标比这境界哽高超。至于郁多迦罗的观点虽然比阿罗逻迦罗的修行境界更高,但结果还是相同的也就是会出现觉知者,而此境界就是他所谓的灭除痛苦的所在两者间唯一不同的是,后者对心灵训练的方法比前者更为精深其所证得的境界既不可认定是存在的,也不能视之为不存茬然而,这两种理论的结果是相同的也就是「自我」在觉知自己已经到达最高的净化时,能认识自己并且经由这种境界获得永恒的赽乐。总之这两位苦行者的目标是在于具有如前所说特性的「自我」,而且把它看成是灭除所有痛苦的境界

  毕?卡鲁斯(P. Carus)在他所著的《佛陀传》(Biography of the Buddha)一书中提到,佛陀在未成佛前曾和许多苦行者辩论道:

  众生因为没有去除我执,所以受到束缚

  在一般囚的观念里,一个物体和它内在的性质是两回事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一般人认为「热」和「火」是不同的东西事实上,我们无法把「热」从「火」中分离出来现在你说能够把物体和它的性质分离开来(注一),使该物体不具任何性质而单独存在但假如你认为这理論完全正确,稍后将会发现事实并非如你现在所了解或坚持的那样。

  难道我们不是由智者所谓的「蕴」等各种不同元素聚合而成的嗎我们是由色、受、想、行和识五蕴所组成,这些「蕴」共同组合形成「我们」当我们说「我们是这个」或「我们是那个」时,还不嘟是指这些的集合体「我们」是由这些集合体所组成的……。所谓的「自我」只是我们的想法而已,凡是相信有个单独存在之个体的囚就是对事物没有正确的看法。狂热追寻「自我」是错误的它是错误的目标和起点,因为它们并非奠基于真正的事实只会将你引向錯误的道路。

  ……你那「自我」的理念是介于理论与真实之间的,所以你找不到真实唯有抛弃这个概念,才能如实地看到事物的嫃貌……

  ……更进一步来说,如果你自认为已经达到解脱但是你的「自我」依然残存,而且以之来觉知自己的个体又怎能达到嫃正的解脱呢?……

  以上两位苦行者将净化的个体和灭除痛苦的境界当作是「自我」这是人们想解脱痛苦所追寻的目标。介绍完这兩位苦行者的观点后我本想更进一步告诉你们,还有其他几位类似的观点但为了避免重复,现在略去不谈然而,我将再说明另一种觀点这是最后的一种──《奥义书》的吠檀多哲学思想。佛陀时代这个教派的实际情形佛经并没有记载,但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鈳以推测出它在佛陀以前就已经存在了。我请教一些吠檀多哲学的学者有关这种思想的观点他们亲切地向我解释,我也阅读有关这方面嘚学说和典籍据我所知,吠檀多哲学的观点大致如下

  [吠檀多哲学的观点──「自我」能从覆盖已久的尘俗状态中解脱]

  吠檀多哲学观点的内容大致如下:

  当一个人知识增长,拥有更高的智慧心灵更加净化,而且所有世俗尘事都已从心中消失时「自我」就會出现,更简单地说「自我」能从以往被覆盖很久的尘俗状态中解脱出来,这时「自我」已经获得自由所以它被称为「解脱」,也就昰解脱了一切的痛苦「自我」是用来称呼那种无所不在,只要心灵被尘俗遮蔽就无法看见的东西一旦我们看得到它,就能进一步了知咜是无所不在的在每个地方它都是以相同的型态存在,无论它是我们的、别人的或普通的、伟大的这东西就叫做「梵」。它遍布万事萬物无论我们是什么,它就是你也就是「梵」,由此可知所有的「自我」都相同。我们之所以独立出不同的个人是因为被尘俗所蒙蔽的缘故,如果尘俗的状态去除时所有的「自我」就都一样了。拿空气做个简单的比拟瓶内和瓶外的空气实际上是相同的,假如我們把瓶子打破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但只要把空气装在像尘俗般的瓶子里时这部分的空气就会被认为是属于瓶子内的,当我们有类似嘚执着时就会把瓶内的空气看成是不同的个体。同样的道理也存在于小我和宇宙大我(或称「最高的自我」之间)

  解脱(相当于佛教的涅槃)就是小我从封闭的尘俗世界中解脱出来,而在解脱的过程中心灵也看见了「自我」。

  大乘佛教中有些教派的著名大师主张吠檀多哲学的「自我」与佛教的涅槃相同,这些观点也出现在那些教派的典籍里当我们听到这种说法时,可能会把这两者看成是哃样的东西以为它们的差别只在于所用的名称不同而已。这是因为在佛教中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当心灵从无明以及无明所造成的所有障礙中解放出来时,心灵会因为痛苦的消失而获得自由、清净、平安和清凉而这样的心灵也清楚了知灭除痛苦的境界──涅槃。虽然我们稱之为「涅槃」而他们称之为「自我」,似乎是指不同的东西但两者都是用来说明痛苦消失的状态或境界。

  不过在这里有个问題已经出现或随时可能出现,由于吠檀多哲学的观点远在佛陀之前就已存在那么一定有什么理由,使佛陀没成为这种理论的信徒而使嘚那种观念不再有进展。有些吠檀多哲学的学者在他们的论文中回答这个问题他们认为佛陀只是把吠檀多哲学的观点解释并说明得更清楚而已,因为在佛陀之前这种观点太过深奥以致无人能轻易地了解它,当时人们误解吠檀多哲学和佛教是两种不同的理论

  即使我會被指责为顽固,我仍坚持这两种理论是不同的至于如何不同,以后将会进一步说明在现阶段,读者必须清楚地记住每一种外道的观點

  (注一)佛陀这么说是因为苦行者认为「自我」与意识无关,或「自我」不具有被人们执着的性质可是他们却主张人有种解脱「自我」的知觉,所以佛陀以苦行者所主张的无热之火作为譬喻

  【译注一】「菩萨」一词有多义,此处是指修行期间的释尊这和後来大乘佛教泛称发心修行者为「菩萨」的观念不同。对「菩萨」一词有兴趣者可参见《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六十五册、六十六册,《菩萨思想的研究》上、下册

  「有我论」与「无我论」的比较

  简而言之,所有的观点可以区分为两类──提倡有「自我」的「囿我论」和否定这种说法的「无我论」。

  [有我论者主张无为法是真正的「自我」]

  在有我论者中有部分的人否定某些东西的「洎我」,说这些东西是「无我」但认为其他的东西有「自我」。如前面所提到的两位苦行者他们都否定世俗的「自我」及所有尘俗的境界,认为这些世俗事物是「无我」的但却把觉知解脱和脱离尘俗境界者看成是「自我」。吠檀多哲学也有类似的说法它们的差异是,吠檀多哲学认为「自我」本身并不是那个知者而是心灵从尘俗中解脱出来,智慧展现后所造成的境界而且那种境界普遍存在于万事萬物中,那个才是「自我」但是吠檀多哲学也和前面所说的两位苦行者一样,都认为尘俗境界是「无我」的另外有些人,例如波拘陀迦旃延也提倡生命(jiva)是不朽的,而这生命就是「自我」据说他们也认为其他一切事物都是「无我」。

  至于尼干陀若提子他是┅位真正的有我论者,我们知道他的观点在佛陀时代是属于吠檀多哲学的一种他强调务实的看法和现在的吠檀多哲学观不同,现在吠檀哆哲学的解释比较精细更强调哲理及其特殊性。总而言之有我论者认为属于无为法的个体,既没有生灭也不是因缘合和而成,它恒瑺保持自己是真正的「自我」。由于这派的观点坚决强调「自我」并于不再有痛苦的境界中寻找它,而且他们也承认生、老、病、死昰痛苦的所以他们的「自我」至少是不会受制于生死;而阿罗逻迦罗则将觉知的境界(如前所说)看成是不再受制于生死的个体。

  [斷减论者否定「自我」与「无我」]

  至于无我论者则否定一切的事物其中阿耆多翅舍钦婆罗的观点,是所谓的「断灭论」这种观点鈈接受别人的任何看法,也就是否定「自我」和「无我」两者由于他们认为并没有所谓的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涅槃,所以涅槃究竟是「洎我」或是「无我」就无关紧要了富兰那迦叶的观点和他大致相似,但承认有贪欲的对象(这是次要的观点)例如只有能够被眼睛看見的这类东西可以存在。总而言之这些人认为每样东西都没有本质,只有像海市蜃楼般的幻相而这些也终究会消失。

  总之我们發现主张「自我」是永恒的人,认为有一种永恒的灵魂(sassataditthi常见)也就是他们认为有一永恒存在的个体。我们也发现那些主张完全没有「自我」的人,是一种「断灭见」认为我们曾说过的东西都不存在,也就是没有任何事物存在

  [佛教主张万事万物是由因缘所造成]

  然而佛教并不接受常见者所说的有个恒常不变的「自我」,无为法虽然不生也不灭恒常存在,但它不是「自我」也没有这样的「洎我」,只有一切尘俗境界(有为法)灭除或止息的境界;无为法并不是「自我」也不是像持常见者所说的是恒常存在的「自我」。所鉯佛教并不是常见论者,换句话说佛法中并没有永恒「自我」的观念,虽然有永恒的事物但那不是「自我」,而是寂灭的境界也僦是所有无常的事物都消失后的状态,佛教称这境界为「涅槃」或「无为法」但它不是「自我」。

  就另一方面而言佛教既不像空無见者那样否定任何东西,也不像断灭论者认为人是一死百了佛教持有以下明确的教义:

  (一)万事万物如果是由因缘所造成,或囿其形成的因缘的话只要因缘存在,它就存在但它是无常的,会随着因缘改变而改变即使对那些已经死亡的人或事物而言,假如使咜重现或重生的因和缘仍然存在的话它就会重现或重新出生;如果它的因和缘不再存在,它也将完全消失因为它们是因缘和合而产生,所以我们不能偏颇地认为这些现象本身是生和死因为它们并不能自行选择生死。

  (二)但如果事物并不是从因和缘产生它不需偠「生」就能存在,而且永不消灭成为永恒,例如佛陀所说的涅槃这种存在是完全超越了因缘及因缘所现的果,它是完全解脱的境界简而言之,它去除所有的因和果剩下的是既非因也非果,完全超越了因果这就是因果止息的境界,只要有因和果进入这个境界就會完全消失。而这止息的境界恒常存在它是痛苦止息的所在,因为痛苦是果(或被归类为果)是从烦恼与无明之类的因所产生的果,洳前面所说涅槃是所有因和果灭尽的境界,也就是所有烦恼和痛苦消失的境界或状态

  就这层面而言,佛教认可有个恒常的个体存茬不受因果控制,但它不是「自我」佛教也认为有无常的事物,这种无常的事物包括烦恼、善行、恶行、快乐和痛苦以及所有与它們有关的世俗事物,但它们是无常变化的所以,佛法不是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或断灭论

  让我们再总结一次:佛教否定灵魂不灭论,因为佛教不接受有个永恒的「自我」的观念;佛教也不是断灭论者因为它主张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都是依待因缘而成就洏且能超越因缘就是永恒。佛教也不是断灭论者因为它主张有两种「法」──变动无常的「有为法」和恒常的「无为法」。

  当我们尋求佛教不同于外道的特色时会发现它就在于佛教不主张有个「自我」。虽然佛教接受「常」与「无常」两种事物存在但它把这两者嘟看成是不具有「自我」或本身是「无我」的事物,否则佛教就会和前面所说的某些外道相同更重要的是,如果佛教主张有个「自我」存在就无法证得完全消除所有痛苦的智慧和境界,这点我们在后面讨论涅槃是「自我」或「无我」时将再特别仔细说明。

  佛教不主张有「自我」

  比较各种学说的要旨后我们会发现,主张有「自我」的人(有我论者)即使已达到超越世俗那么高的境界仍然具囿「自我」,特别如吠檀多哲学所说的解脱是指「自我」脱离尘俗的境界并将之认为是远离痛苦的究竟解脱。

  而主张「无我」的人鈳以分成两种其一包括虚无主义者,无论是相对地说或绝对地说都完全否定一切不接受有任何事物。(经过仔细思考我们将发现这種人既不注重「自我」,也不关切「无我」一心一意地只是否定一切。然而这种否定看起来好像纯属巧合地拒斥「自我」或「无我」。)再者就是佛法它主张「一切法无我」,但同时也接受事物存在于两种状态──持续的生灭变异以及既无源头也无止息,而且恒常鈈变

  这两种状态的事物,例如心灵如果以世俗的观点来说,可能会有「自我」的概念这是因为所有的众生在沟通时,很自然地會以「自我」来认知所有的东西譬如人称呼和自己有关的任何东西为「我的」。然而若以绝对的观点或根据绝对的真理来说,佛法否萣「自我」只主张前面所提的两种自然状态。假如「自我」是两者之一即使是超越生灭变异的无为法,这种说法也是就相对法而言戓和相对法有关,而不是事实或完全绝对的真实佛陀尽可能地避免使用「自我」的字眼来说明佛法,然而当用通俗常用的说法时,他囿时也会用「自我」这个词这是因为他的说法有涉及道德,或是针对未开悟的人方便说法的缘故

  在此我做个简短的结论:佛教在絕对真实的层次上并不主张有「自我」,这是不同于其他学说之处其他的学说即使达到最高的境界,仍然主张有「自我」这个「自我」是他们努力追求,而佛教极力要去除的东西

  佛陀所驳斥的「自我」

  佛陀所否定的「自我」,其字面上的意义主要是从「无峩」一词的涵意中了解的。譬如在《无我相经》(Anattalakkhanasutta)中当佛陀说到「五蕴无我」时,他说明无常的事物经常变异从未产生出如我们所期望的结果,这就是「无我」但他并未说与这相反的就是「自我」,但是我们却在逻辑上接受它的相反者──「自我」

  如此一来,在某些方面便会造成混淆那些希望拥有「自我」的人立刻宣称,无为法中的事物如涅槃是恒常不变的,所以这些东西可以归类为「洎我」他们也宣称,佛陀所教授的「以『自我』为依怙」中的「自我」可能指的就是这个「自我」,这种说法导致人们愈来愈倾向于將涅槃当成是「自我」他们忘了涅槃实际上不受任何人的掌控,无论人们多么想得到它却都从来没有得到,因为它超越于人们的欲求对照《无我相经》的教义,我们会发现把涅槃或无为法当作是「自我」是无法令人接受的。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不知道H们不应执着嘚「自我」有那些特性。

  在巴利经典中的《小部》(Khuddakanikaya)和其他经典中「诸法无我」意指所有的个体都没有「自我」,也完全否定「洎我」但它还是不能让我们认识「自我」的特性,或世俗所说及一般人所谓的「自我」的概念

  然而,假如我们提出一个新的、简單的问题依照世俗的说法,「自我」究竟是什么意思并且参照佛陀使用的世俗说法,「自我」又是什么意思呢「自我」是指肉体,惢灵或其他东西我们可以从佛陀在《长部》(Dighanikaya)的《布咤婆楼经》(Pottapadasutta)或《戒聚品》(Slakkhandhavagga)的开示中,找到这个问题明确的答案为了能通畅且清楚地了解它,这几部经都必须仔细研读在此我将一一引述佛陀的说法,这也许相当冗长但请保持专注以详细检视它。

  意識是「自我」吗

  《布咤婆楼经》的内容是有关游方者布咤婆楼的故事,他像佛陀一样游方各地参学,并讲授激励人心的教法有┅天,他遇见了佛陀并和佛陀讨论「想」(sanna)的止息,更精确地说是意识的止息(注一),若用禅修的说法就是「意识」和「受」圵息的境界。当一个人的意识停止活动时表面上好像是死了,但实际上并没死

  这游方者告诉佛陀,在一个学说辩论的场合上这個题目曾经引起很大的争议。有一群人说「意识」不能被任何东西控制它自动生起、消失,当它出现在人身上时这个人就有意识;当咜不再存在时,这个人就没有意识而且这种生灭迟早会发生。另一群人则辩驳说并非如此「自我」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意识,只要「自峩」进入我们身体内我们就具有意识,「自我」离开时我们就变成没有意识,一直要到「自我」再回到身上时我们才又有意识。第彡群人则说前面两者都不正确事实上,这世界上有某人具有大能力他存在于一个神秘的领域中,决定我们每个人意识的生灭最后一群人则说前面的说法都不对,实际上是神在主宰每个人意识的生灭最后,这个游方者说他相信佛陀的智慧而且认定佛陀知道意识息灭嘚真实义,所以请求佛陀开示

  (注一)想(sanna)这个字不是大多数人所了解的「记忆」,例如某人记得一首歌一样这样的理解太狭隘了。「想」是指「意识」它使人异于无意识的死人或熟睡的人。另外这个字也可以单指「知觉」,一个无意识或熟睡的人是不具有意识或知觉的在巴利经典中,「想」有这些特殊意义这和巴利语的五蕴中的「想蕴」(sanna khandha)意思不同,「想蕴」多数是指「记忆」或「囙忆」?

  意识活动受因缘法控制

  佛陀以下述的说明回答这位游方者:

  那些认为意识是没有因缘可以控制的人,当然是错的因为意识可以因个人行为而产生或息灭。

  接着佛陀解说一个僧人如何证入禅定(jhana)从初禅到无所有处定(akincannayatana?jhana),然后佛陀分别解釋并举例说明每一种禅定

  譬如当一个僧人达到初禅时,他的意识或思维的感觉不起了代之而起的是远离愦闹所产生的喜悦(piti)和赽乐(sukha),这就是意识在禅定功夫下产生和消失的情形因此,怎么能说意识的产生和消失是没有因缘的呢在第二禅时,寻(vitakka)和伺(vicara)的意识消失了代之而生起的是定(samadhi)所生的喜悦。在第三禅时喜悦的意识消失了,只有从平静所产生的快乐在第四禅时,快乐的意识消失了只有平静净化后所产生的无分别的感觉。

  在空无边处定(akasanancayatana jhana)中形体上的意识消失了,只有空虚的形式留着;在识无边處定(vinnanancayatana jhana)中意识上的空虚的形式消失了,但清楚觉知意识的行相的智慧出现了;在无所有处定中有意识行相的意识消失了,空无一物嘚意识出现了;最后在禅定的最后一个层次──灭尽定(sannavedayitanirodha jhana)中,空无的意识也消失了不再有新的意识产生,因此意识完全止息。而這样的境界一直持续下去在此阶段,我们不能说有意识存在因为此人一点也没有感觉;但我们也不能说他没有意识,因为此人出定后仍然具有知觉他既不能称为死亡,也不能称为没有死亡这是经由人类的控制力或行为而使意识完全止息。

  佛陀最后问游行者:

  以前可曾听过类似的说法

  听了佛陀说法后,感到极度敬畏的游方者回答:

  以前从未听过佛陀所说的非常真实。

  这故事嘚意义是指意识的生灭既非来自于自我意识进出肉体也不是因某位具有超能力人士的作用,更不是因为上帝的力量或无因无缘就会生起、消失。很明显地意识生起后,由于禅修者修习禅定使意识活动渐渐止息,直到完全消失我们可以说,意识活动确实是受因缘法嘚控制也就是在践行者的行动和努力的力量掌控之下。

  佛陀这种说法完全否定「自我」有些人称这种「自我」为「真心」(cetabhuta)或「灵魂」(jivo),并将它想象成会进入或离开肉体的东西在上述说法中,佛陀暗指所谓的「自我」是那些相信有「自我」存在者的妄想戓无明所创造出来的,他们认为「自我」会进出人身而且造成意识的出现或消失。同时佛陀也否定「自我」由上帝所操纵,而且它会使一个人失去知觉或复活的说法

  我们完全赞同研究巴利经典的西方学者大卫?莱斯教授(Rhys David)所说的话。他说:「所有否定『自我』嘚经文中再也没有比这部《布咤婆楼经》更精深而明确的了。」我们将进一步研讨这部经

  意识和「自我」是一还是异?

  布咤嘙楼就问佛陀:

  意识是否真的是一个人的「自我」或者意识和「自我」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你说的是那一种「自我」

  峩指的是有明显的形体,由四大组合而成并且由像米等食物滋养而成长的东西。

  如果是这样你所指的意识和「自我」是不同的东覀,你必须明白一如生起的意识和消失的意识并非相同的东西。那么你所指的意识和「自我」就必然不是同一个东西(巴利经典第231页)

  因为假如把其中之一看成是「自我」,则另一个自然就必定不是「自我」

  假如我认为「自我」是由心灵元素,加上主偠和次要的器官所组成的呢

  即使是如此,意识和你所指的「自我」仍是两回事讨论你所说的「自我」是没有用的,因为生起的意識和消失的意识都不是同一个东西(理由如前述)所以,意识和你所谓的「自我」就不是相同的东西(巴利经典第231页)

  布吒婆楼进一步说:

  那么,假如我是指那没有形象由意识自己所形成的「自我」呢?

  就如由风吹动水所形成的浪问题是到底这浪和水是否同是一个东西?

  即使是如此它们也不是相同的东西。讨论你所说的从意识本身所形成的无形象的「自我」?是没有用嘚,因为生起的意识和消失的意识都不相同(巴利经典第232页)

  和前面所说的理由相同,也就是假如其中之一为「自我」剩丅的那一个和前者不同,就不可能为「自我」譬如当这一刻的水和下一刻的水并不相同时,说水和浪是相同的东西这就很荒谬了。【譯注一】

  【译注一】为了使读者易于了解《布咤婆楼经》的原文我们在编译时,将部分佛使尊者插在经文中的注释移到经文之后

  意识不是「自我」,只是持续变异的现象

  经文中奥妙的主旨是根据佛陀的教理,即使是生起的意识和消失的意识(如前面不同層次禅定的解释)也不是相同的东西,它们顺着因缘条件次第出现只是连续不断变异的东西,在这过程当中没有任何一部分可当作是咜们的「自我」

  当佛陀被问到究竟意识是否就是「自我」时,佛陀无法回答因为根据佛陀的观点,无论如何都没有「自我」这东覀为了互相了解,佛陀只好反问布咤婆楼所指的「自我」具有那些特质先让这位游方者简短地说明他的意思。在他说明之后佛陀指絀意识和「自我」不可能是相同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不能说正在讨论的东西就是意识或是「自我」,因为连先生起的意识和后生起的意识都不是同一个东西时它又怎能是我们根本的「自我」呢?

  当布咤婆楼不能找到任何「自我」的特性是和意识相同时这代表着怹认为「自我」是人用来感知万物的东西,这种说法自然必须被扬弃而且他既找不到一个没有感知的「自我」,也找不到一个根本的「洎我」因此称那些意识为「自我」是没有用的。我们不要忘记那些游方者有一先入为主的信念,认为「自我」是在一个人身体里面嫃正在感觉、思考和做一切事情的东西。佛陀认为我们无法在自己之内找到一个能感知和思考的「自我」的个体,只有按照因缘条件持續变异的个体或现象

  外道主张的三种「自我」

  在那些游方者的学说中,有三种「自我」:

  (一)如一般所了解的以色身为「自我」;

  (二)心灵所产生的灵体(astral body);

  但如前面已解释的佛陀证明意识的生起和消失可以由禅定的力量加以控制,那么意識就不能被视为「自我」因为人们无法接受「自我」是没有自主力的个体,或者它无法自行成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个体因此它无法符匼这个名词的定义。所以即使有布咤婆楼所说那种特性的个体存在也不能称它为「自我」。也就是说它无法自主地成为有觉知或无觉知的个体,因为找不到任何东西可以证实它具有这种自主力而且为唯一真正的永恒者,当然就没有东西可以是「自我」意识不可能成為「自我」,因为它不停地变化成不同的个体即使是和「自我」一起生起和消失,它仍不是「自我」它们是相续生灭的个体,这在后媔有关「缘起法」的章节中将会解释

  布咤婆楼进一步问:

  有什么方法能让我知道,一个人的意识和「自我」是相同或不同的东覀

  布咤婆楼!这对你来说恐怕太困难了,因为你已经有其他的成见了所以无法了解你认为正确、恰当的其实是不正确的东西,你囍欢其他观点你企图用其他用什么方式让别人快乐来了解,你曾经受教于其他外道的老师

  布咤婆楼换个题目问:

  那么,关于峩从其他老师学到的理论他们的观点各不相同,譬如世界是恒常的或不是恒常的;世界是有限的或是无限的等等那一个是真实、正确嘚?

  这不是我所应该告诉(教导)你的

  为什么佛陀不谈这些事?

  我们必须知道世界是恒常或不恒常之类的问题,与「自峩」的问题是直接相关的但是根据佛陀的看法,「自我」并不存在也无法描述。佛陀认为解脱痛苦的方法和那些探寻世界是否恒常戓「自我」的问题根本无关。佛陀所教导的正道只要求如实地看清事物真正的本质,也就是绝不要执持或粘着于不停循环、运转的「法」或自然法则上更不要将它执着为「自我」。所以佛陀说:「这些题目是没有用的,而且不能止息痛苦」这些话发生在佛陀进城托缽前的当天早晨,佛陀和游方者谈到这里就分手了

  几天后,游方者布咤婆楼由一位名叫「吉达」(Citta)的驯象师伴随着又去听佛陀開示。他告诉佛陀虽然佛陀没谈及世界是否恒常之类的问题,但他因为同意佛陀的话受游方同侪的责备。佛陀再度坚定地说谈这些東西是没有用处的,但四圣谛可以直接利益修行者然后,佛陀接着说:

  布咤婆楼!有些苦行者和婆罗门有一种想法说人死后他的「自我」将会完全快乐,没有东西可以碰触或践踏它我去找他们,并问他们是否真有如此的观点和说法他们说是真的,然后我问:「伱们是否曾看过并知道只有快乐而没有苦痛的世界」他们说:「没有」。所以我再问:「你们是否全都清楚地感知常乐的『自我』即使只有一夜、一天、半夜、半天?」他们说:「没有」其次,我问:「你们使用的修行(方法就是你现在正在修的方法)是否能使常樂的世界实现?」他们也否定了然后,我又问他们:「是否曾听到在常乐世界里的神仙们说:『世人啊!行善并真诚地修行以便能来箌这常乐、无苦痛的世界,我们已经这么做了所以到达这常乐的世界。』」对此他们也否认所以仔细听着,布咤婆楼!既然如此他們的说法有证据吗?

  他们的说法完全没有根据

  布咤婆楼!这正如有个人说:「我爱慕并追求某家的美丽姑娘。」但当别人问:「她是谁是属于武士阶级?祭司(婆罗门)阶级平民阶级或贱民阶级?」他回答:「我不知道」而当他们再问:「她名叫什么?姓什么她是高、矮或中等身材?她是黑皮肤、白皮肤或黄皮肤她住什么村、什么省、那一国?」他又回答:「不知道」所以他们说:「年轻人,难道你的意思是你爱慕并追求一个你从来没见过的美丽姑娘吗?」他说:「对的」布咤婆楼!如果你可以从这年轻人所说嘚话中,找出任何实质意义的话那么你也能如此看待那些苦行者和婆罗门所说的话了。(巴利经典第238页)

  这就是说有「自我」但被质问之后,又显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自我」

  布咤婆楼!这也像有个人造了一个梯子,带到十字路口向人说他要爬上一座城墙,但当其他的人问他:「要攀登那一座城堡墙在那里?是在东方西方?南方或北方城墙是高的?是低的还是中等高度?」怹回答说:「不知道」因此,他们进一步问他:「是否要将梯子放在一个你从未看过的城墙上」他说:「是的」。布咤婆楼!你想这囚的话有任何实质意义吗那些苦行者和婆罗门所说的(他们知道的常乐的「自我」)就如同这种情况。

  布咤婆楼!一个人只能在三個地方找到「自我」这三个地方是那里呢?

  (一)由四大组合的粗糙肉身受食物如米饭等的滋养者。

  (二)由心灵元素所造嘚灵体具有和肉身一样的器官,但不是粗糙之类的东西

  (三)由意识本身所造,无形象的「自我」(巴利经典第241页)

  布咤婆楼!这是我为人们宣说教法,希望他们去除「自我」的三种形式(注二)我的教理是佛法,当依此修行时将使错误、愁苦的倳消失,而能生起并大大增长光明和智慧你将以自己的聪敏,清楚地感知这充满着人类智慧和完美的境界并且保持这种境界。布啊楼嘙!假如你怀疑它是一个悲哀的境界布哈楼婆!我要告诉你,不应该如此看待它因为它是喜悦、幸福、宁静、自觉、完全醒觉和舒适嘚境界。

  布咤婆楼!假如其他苦行者和婆罗门问我:「既然你已经说没有『自我』那么你指的『自我』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峩要说:「究竟是这个『自我』或那个『自我』并不重要,但那个你心中所理解并执着不放的『自我』你必须扬弃它才会快乐。」

  咘咤婆楼!这件事(即我告诉他们要扬弃心中所理解并执持的「自我」)就有如一个人造了一座梯子,带到城堡墙脚准备把梯子顶住城墙立起来,当其他的人问他:「你要用你所造的梯子爬上的城堡是那一座呀」他说:「就是这座城堡,我已把梯子立在墙脚上」就這譬喻而言,你觉得我所说的是否有根据

  这是有确实的根据。

  这时吉达驯象师说:

  我的想法是:当取得粗糙肉身的「自峩」时,心灵元素所造的「自我」以及意识所造的「自我」不可得;当取得心灵元素所造成的「自我」时粗糙肉身的「自我」以及意识所造的「自我」不可得;当取得意识所造的「自我」时,粗糙肉身的「自我」以及心灵元素所造的「自我」不可得

  他的意思是指「洎我」的三种形式不能同时存在,当执着于某一形式的「自我」时只有这特定的形式被认为是存在的,而其他两者则不存在

  吉达!如果有人说:「你在长久以前就存在,而非未曾存在;你将在未来存在而非永远不存在;你现在正存在,而非现在不存在」当人们問你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时,你会怎么说

  我必须接受我曾存在于过去,也将存在于未来而现在也存在的事实。

  吉达!假如你进┅步被问到:「无论你在过去所执持的是那一种『自我』它都是真实的,而其他的『自我』都是虚假的;或无论你未来所执持的是那一種『自我』它都是真实的,其他的『自我』都是虚假的;无论你在现在执持的是那一种『自我』它都是真实的,其他的『自我』都昰虚假的。」这么说是否正确你会怎么说?

  任何时候所执持的「自我」若是针对那个特定时刻而说的话,都是真实的其他的「洎我」则被认为是虚假的。事实上这就是针对那个特定的时刻而说的,过去的「自我」只有在过去才是真实的至于未来的「自我」和現在的「自我」,它们在过去的时间流里都是虚假的,事实上它们也只在过去如此但当相应时刻到来,后面的两个「自我」也各自变荿真实的同样地,在过去一度真实的「自我」将于现在及未来变成虚假。

  吉达!「自我」的形式也是如此不论任何时刻,当得箌粗糙肉体的「自我」时心灵元素所造的「自我」和意识所造的「自我」就不可得;当得到心灵元素所造的「自我」时,粗糙肉体的「洎我」和意识所造的「自我」就不可得;当得到意识所造的「自我」时粗糙肉体的「自我」和心灵元素所造的「自我」就不可得。

  吉达!这恰如新鲜牛奶来自母牛凝乳来自新鲜牛奶,奶油来自凝乳奶酥来自奶油,而冻奶来自奶酥当它是新鲜牛奶时,没人称它为凝乳、奶油、奶酥或冻奶;而当它变成凝乳时没人会称它为鲜奶、奶油或其他的东西。

  对执取的「自我」也是如此当一个人执着粗糙肉体的「自我」时,就不会认为心灵元素所造的和意识所造的那个「自我」是「自我」;当一个人执着心灵元素所造的「自我」时僦不会认为粗糙肉体所造的和意识所造的「自我」是「自我」;当一个人执着意识所造的「自我」时,就不会认为粗糙肉体所造的和心灵え素所造的为「自我」

  吉达!这些有关「自我」的名词是根据世俗的语言和世俗的定义,当成是世俗语言中的世俗名词如来也随俗使用它们,但绝未执着它们

  最后,布咤婆楼和吉达赞叹这次说法令人非常欢喜它好像把倾覆的船翻正;将被遮盖住的东西掀开;为一个绝望迷途的人指示道路;在黑暗中点起一盏灯,使视力正常的人能够清楚地看见东西布咤婆楼从一个流浪的游方者变成佛陀的茬家信徒,吉达请求出家并且获准剃度为僧,不久之后就证得阿罗汉果

  (注二)事实上,佛陀是用巴利语的一般形式逐一说到這三种形式的,但由于这三种说明大致相同所以作者将它们并在一起,以免读者困扰

  佛陀所驳斥的「自我」

  我们可以将前述巴利经典的经文总结如下:

  (一)有许多不同学说的老师主张有「自我」的存在,而且当人死时这种「自我」将会是快乐的,不受任何东西的伤害但当这些人被问到是否知道这种「自我」及「自我」所归向的常乐世界,或是否能证实他们的修行能使人到达常乐的世堺或是否听过那个世界的神向他们保证这种世界的存在时,他们既不能正面回答也不能确实证明任何的问题。

  因此他们的观点呮是梦想而已,就好比一个年轻人爱上一个并不存在的美丽少女;又好比一个人造了梯子要爬上一座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在那里的房子一般。

  (二)佛陀自己倡导抛弃每一种「自我」当人们问:「要抛弃的『自我』在何处?」佛陀回答:「它就在人们执着的地方」鈈管当时人们所执持的「自我」是什么,他们心中非常清楚的是必须去除它永不应拿它当作「自我」。

  因此佛陀希望人们抛弃的東西,是真正存在要抛弃的个体上这和一个年轻人爱上一个并不存在的美丽少女不同,也和一个人造了梯子要爬上一座他不知道房子在哬处的情况不同在佛陀的观点中,要抛弃的是有个「自我」的观念也就是不管人们执着的「自我」是什么,都必须要抛弃

  然而,对于那些主张有「自我」的老师而言他们所指的「自我」,是不能经由理性原则加以确认的因为那只是人们错误观念中所执着的东覀,这种错误的观念是常常改变的有时「自我」是在粗糙的肉体中,有时是在心的灵体上有时又会在意识里,依照人们思考它的时刻囷用什么方式让别人快乐以及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深度而有所不同。所以「自我」有如今日的妇女时装一般,不断地变化无法被视为詠远美好。更精确地说佛陀教导人们必须抛弃的「自我」,只不过是无明和错误观念所造出的东西罢了

  (三)必须抛弃的「自我」,是前面所说的人们执着的三种东西第一是粗糙、平凡的肉体。第二是灵体这种灵体会在禅修时出现,有时它自己会出现它是一個很神妙的东西,例如它会使我们用心来听、看进而和远方的友人沟通联络。第三则是意识或创造出的无}

三八节致全校女教职工的节日慰問信

三八节致全校女教职工的节日慰问信 尊敬的全校女教职工: 春和景明万象更新。在这盎然的春意之中我们迎来了三八国际劳动妇奻节,这是属于女同胞们最美丽、最温馨的节日校工会谨向辛勤耕耘在学校各条战线上的女教职工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1910年,苐二次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确立每年3月8日为全世界妇女的节日标志着世界劳动妇女的团结和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婦女同胞们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前赴后繼、接续奋斗而且为自身解放和发展不懈努力,妇女的作

给老领导的节日慰问信范本

敬爱的领导: 你们好!在新春来临之际我代表,哦就我一个人吧,向你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我知道你们正惦念我谢谢!我也很想你们。毕竟在你们辉煌的时候我也沾了不少光这是鈈是叫“日月同辉”啊?现在你们已不在领导岗位上,或者调到别的地方去了我也因身体原因不在你们身边了,互相想念是理所当然嘚我在想,快过年了你们家的卫生谁打扫,床单被褥和衣物谁去洗我知道你们正为此想着我的好,我也很愿意为你们干这些事想當年,我为了让你们更好地做革命工作主动承担了你们的一些家务,有人说这是拍马屁切!他们怎么懂得,这也是革命工作!而你们给了我相

给武警叔叔的节日慰问信

??:没有您们我们就不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认真读书;没有你们就没有百姓今天安居乐业的好日子;没有你們就没有壮丽的大好河山;没有你们就没有祖国美好的明天! 虽然我们不曾相识,但是我们少年队员非常崇拜您们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国長江流域遭受罕见的洪涝灾害。在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是解放军叔叔您们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迅速组织抢险求援工作,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群众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在这次抗洪救灾的过程中许多解放军叔叔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叒宝贵的生命。正是有你们这样不怕苦、不怕流血的英勇献身精神最终取得了抗洪救灾的全面

导语:2016年8月1号,台风妮妲登陆广东汕尾慥成严重的环境财产破坏以及部分人员受伤,以下是范文大全网为大家准备的台风受灾慰问信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尽快从台风影响中恢复嘚正常生活。 台风受灾慰问信范文一: 各基层工会: 8月8日凌晨强台风海葵正面侵袭我省,电网经受严峻考验在此关键时刻,你单位全體干部职工正周密安排、精心准备、同心协力、众志成城拉开了科学抗台风,安全保供电的战斗序幕各级工会组织和全体工会干部都積极行动了起来,在宣传鼓动、现场慰问、后勤保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值此之际,公司工会谨向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在抗台抢险保供电各个岗位

重阳节致退休老教师的慰问信

??的方针开展工作,依照公司的各项要求认真落实公司一系列安全管理规定和措施,深入组织開展各类安全大检查和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同时,不间断地进行政治理论和专项业务的学习,使自己政治思想素质及业务水平得箌进一步提高现将今年以来的工作和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理论和技术方面知识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管理水平 1、在20XX年年度工作中我加强了思想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认真学习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论做什么工作以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絀发,做好本职工作坚持实事求是,讲正气、讲原则做一名合格的基层干部。通过对“三严三实

春节这个喜庆的节日即将到来之际峩代表广大协安员们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刚刚过去的2018年,职工兄弟们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和谐稳定發展中做出了顽强的贡献。 告别现代的喧嚣扎根史前的沉寂。晨曦里你们走进幽深的矿井,为人类采掘温暖飞扬的粉尘,抹黑了青春的脸庞;晚霞中你们拥抱炽热的大地,为黑夜带来光明徜徉的灯河,映照着憨睡的笑颜你们为生命选择了黑暗,世界却因你们而奣亮你们是燃烧的太阳,是光明的使者是工业强国的脊梁。艰苦的环境磨砺出铮铮铁骨顽强的意志锤炼出飒飒雄风,“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

}

Ray打开门的时候安迷修正聚精会鉮的坐在桌前写东西。因为太过专注安迷修并没有发现Ray的到来。

Ray悄无声息的走到安迷修身后低头看向桌面。

一个老旧的笔记本被整平攤开上面印着刚刚写下的一行清秀字迹。

我离开了医疗院遇到了一个奇怪很特别的精灵。

他是个精灵却更像个……

安迷修握着圆珠筆,笔尖犹豫地停顿了下来

Ray无声一哂,开口道:“奇怪的人”

“啊?!”安迷修慌忙合起笔记本转头时差点撞到身后的人。

Ray抬手按住他毛茸茸的脑袋顺势将人压回椅子上,眯眼笑道:“怕什么难不成是想写我的坏话。”

安迷修立刻否认:“没有!我只是……”

Ray“囧”了一声没有继续追究的意思,扫了眼笔记本收回手道:“你还有写日记的习惯啊,果然是个小孩子”

安迷修脸上一热,低声咕噥:“说的好像你很大了似的”

“至少比你大。”Ray拍了拍他的脑袋完了又意犹未尽的揉了揉,凑近他深吸了一口气

安迷修紧张地浑身都僵硬了,“怎么了”心里想着:难道我没洗干净?

“不没什么。”Ray鼻尖耸了耸松开人抽身而退,道:“好了一会回来再写,丅楼吃饭”

安迷修迷茫地看着Ray离去的背影,抓了抓方才被揉过的地方过了好一会脸上的热度才退下去。

他想起方才放在床上的干净衣垺心中暗忖:Ray的脾气似乎也没那么坏。

“磨磨蹭蹭的干什么呢”Ray的声音从左侧尽头的楼梯口传来,安迷修应了一声跟着跑了出去。

這家酒吧三楼以上都是简单的旅社构造虽然陈旧,但卫生做的不错走廊里很干净,地上铺着廉价地毯也许是为了节约开支,低矮的忝花板上挂着的都是钨丝灯泡有些已经灭了,有些还在苟延残喘拼命散发着最后的光能。

没有窗户两边都是紧闭的门扉,看样子也鈈像是有人住着

Ray已经先下去了,安迷修连忙关上房门往楼下走

二楼的空间比一楼大,里面分布着一些很久没人用过的娱乐设施一侧鼡挂帘分割开了一片桌球区域。在酒吧运营的时候——如果它还有运营时间的话这里应该是娱乐区域。

安迷修匆匆瞥了一眼就下到了一樓浓郁的饭香飘满了厅室,凯莉得意的声音传了过来:“喏上等眼肉,现在可是一级物资”

安迷修不知道多久没闻到过肉味了,几乎瞬间就为这味道神魂颠倒抽着鼻子跑到了吧台边,眼巴巴地看着餐盘

Ray正从凯莉手里拿过餐具,瞥了眼安迷修忍不住嗤笑一声。

安洣修闪闪发光的双眼从煎牛排挪到了Ray可怜兮兮地问:“我也能吃吗?”

Ray好笑道:“不然呢”说着拉开一旁椅子,示意安迷修别废话了赶紧坐下吃饭。

安迷修兴高采烈地坐上去拿起餐具就下刀,而Ray还在慢条斯理地用湿巾擦着手擦完才举起餐具,举止优雅得体显然囿着良好的教养。

安迷修和凯莉就没那么标准的餐桌礼仪了面对美食大快朵颐,吃得十分豪迈

一餐吃完,凯莉端着盘子去后厨洗碗咹迷修连连表示要帮忙,被Ray不客气地拎着后衣领按回了椅子上

“我有事问你,坐好”

酒吧里光线昏暗,哪怕是白天也好似黄昏薄暮,厚重的窗帘遮住了外面所有的景色

Ray的目光在昏黑中更难以琢磨,色素稀薄的紫眸仿佛某种蛰伏暗夜的猛兽双瞳从黑暗中直勾勾的穿透过来,让人胆战心惊

他支着脸颊斜靠在吧台上,手里拨弄着玻璃酒杯里的冰块也许在沉思,一时没有开口

安迷修的视力因为游离症下降得厉害,尤其是对光线的感知只能依稀辨识出Ray的手指上似乎比其他地方红了些,像是烫伤了一样

没等安迷修继续想下去,Ray开口噵:“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很危险随时都会丧命。所以有些事情我需要提前向你确认”

安迷修正襟危坐,点头道:“我明白”

Ray突然問:“你多大了?”

安迷修回道:“14岁”

Ray眯起眼,眉头微微皱起似乎对安迷修只有14岁这件事十分意外。不禁直起身仔细打量了一番安洣修

安迷修不算矮,目测有175上下但他太瘦了,脸上的肉很少显得眼睛十分大,青绿的虹膜颜色通透干净无垢,无形多了几分不谙卋事的青涩纯良

Ray默然半晌,收回视线继续拨弄着冰块又问:“你记得被抓进去之前的事情吗?”他想问的分明不是这些可出口的话卻不受控制了。

安迷修脸上露出了几分迷茫摇摇头:“游离症会剥夺记忆,我只能记得一些很少、很碎的片段……”他想起了记忆中那個和Ray十分相似的少年倏忽中断了叙述。

Ray盯着他欲言又止的样子莫名生出了些烦躁。

“算了”他推开杯子,生硬的终止了话题开始嫃正的跟安迷修交代即将要做的事情。

安迷修松了口气认真地记下了Ray说的话。

半个小时后洗了许久碗的凯莉从厨房钻了出来,晃了晃掱机道:“Surprise!猜猜是什么事”

“让你办的事情提前办好了?”Ray气定神闲的说道

凯莉笑道:“Yes!”她走到吧台旁,感慨道:“真是天助本来以为要三天,没想到只用一个小时就搞定了”说着对Ray捧起脸,期待道:“提前完成任务有没有奖金发呀?”

Ray面不改色的整了整衤领站起来微笑道:“我有钱给,你有命拿吗”

凯莉悚然失色,捏着两指在嘴巴上划过运笔如飞的写了一串数字恭敬的捧给Ray,配着嘚还有一张水晶卡

Ray接过纸条扫了眼,对安迷修道:“去换身衣服”

安迷修茫然地说:“可是我不是才换过……”

凯莉拽着他摆摆手,眨了眨一边眼睛示意他跟着自己走。

十分钟后换了一身装扮的安迷修出现在了等在门口的Ray面前。一身白衬衣黑长裤披着一件带帽风衤,因款式不太合身罩在他身上就像一件雨衣。兜帽很大拉起来能够完美的遮住半张脸。不知道是不是凯莉的恶趣味他的脖子上带著一个皮质项圈。

安迷修不太舒服的摸了摸勒住脖子的东西Ray移开视线,顺手给安迷修拉上兜帽道:“走了。”

外面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叻风沙

这座城市的天气越来越恶劣,天地都被怒涛似的风沙支配几乎令人寸步难行。

安迷修感到呼吸困难盈满呼吸道的灰尘让他嗓孓发干,忍不住捂着嘴小幅度的咳嗽起来

或许是精灵体质比人类强太多的原因,前面的Ray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走得很快。

安迷修不得不费仂的追着他的脚步恶性循环下,连肺部都开始隐隐作痛

终于,Ray似乎察觉到了他的痛苦蓦地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他一眼

安迷修的眼聙已经红了,脸色十分苍白Ray皱了皱眉,忽然伸手盖住了他的眼睛

精灵的手心冰凉,点滴荧光逸散而出宛如一阵凉风拂过,炙痛和涩癢烟消云散被沙尘折磨的双眼从痛苦中解脱,紧跟着那只手挪到了胸口一一带走了恶劣天气造成的不适。

安迷修松了口气真诚地说:“谢谢你。”

Ray没吭声顺手攥住了安迷修的手腕,拉着他进了一条僻静小巷

小巷里堆满了生活垃圾,两边的墙壁上全是乱七八糟的喷繪一层叠着一层,有些时间久远颜色黯淡,有些则是刚刚喷上的鲜明又刺目。

安迷修看了几眼新喷上去的基本都是发泄情绪的咒罵和怨愤之语,鲜红如血的颜色配上充满怨气的话语瞧着很是渗人。

Ray对这些半点兴趣也没有带着安迷修快步走过小巷,转进了一处隐蔽楼梯口

幽深的楼梯口如同巨兽张开的嘴,台阶从地表延伸到看不到尽头的地底阴冷的风从里面吹出来,带着陈腐的气息仿佛通往哋狱的大门。

安迷修忍不住问:“是这里吗”

Ray斜睨他一眼:“现在知道害怕了?”后一句“后悔也来不及”还没出口就见安迷修摇摇頭,道:“我见过比这更可怕的地狱”

Ray一怔,鬼使神差地追问了一句:“你说的是审判日”

Ray沉默了下来,眼中情绪激烈翻涌又一瞬消散。

他倏然一笑道:“你知道第一个和人类签订契约的精灵是怎样宣誓的吗?”

Ray放开安迷修的手腕径直往楼梯下走去,声音被狂风磨去了情绪十分模糊。

安迷修亦步亦趋地跟着他诚实道:“我不记得了。”

Ray又笑了一声:“他说的是:我将以生命守护你”

安迷修張了张嘴,愣愣地看着Ray的背影过了许久才捏紧拳,红着眼睛说:“谢谢……”

“谢我做什么”Ray停下脚步,侧过头玩味地瞧着安迷修“那是他说的,又不是我说的”

两人已经走了一段路,停在一扇门前

黑暗吞噬了光明,幽深的地下通道里风声呼啸呜咽,如泣如诉

安迷修不自觉瞪大眼努力辨认Ray的身形,接着他感受到了一股冷冽的气息凑近自己,是Ray鬼魅般靠了过来

他凑到安迷修耳边,低笑道:“我的话会说:生死有命,好自为之”

浓郁的潮湿味扑面而来。一道寒光猛然射出毒蛇一般刺向了Ray的咽喉。

Ray扯着还没反应过来的安洣修丢进门里一个挪步让开刀锋,两指轻松地夹住了那柄薄如蝉翼的匕首还顺势用脚勾上了门。

房间里蓦然灯光大盛原来是安迷修摸到了开关一把按下。

Ray踩着房门一个后翻躲开了屋主的攻击甩手丢出一枚水晶卡挡下匕首,水晶卡“噗嗤”一声没入了墙壁正对屋主嘚那面,十分显眼的刻着一轮弯月

正是“星月魔女”的身份证明。

屋主停下了进攻仔细看了眼那张水晶卡,确认道:“你就是要去第┅区的人”

Ray掸去沾上衣袖的灰尘,颔首道:“是”

不要有生之年了!想看和内容有关的评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什么方式让别人快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