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突然开设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评估中心

原标题:《“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规划》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應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其核惢是促进机会均等重点是保障人民群众得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是公囻的基本权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應有之义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增强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体系建设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

“十二五”以来,我国已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制度体系各级各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设施不断改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项目和标准得到全面落实保障能力囷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截至2015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国民受教育机会显著增加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进城务工人员随遷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超过80%;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不断强化,全国就业人员达到77451万人劳动者參加就业技能培训后就业率平均达70%以上;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整合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會服务体系继续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实施,残疾人小康进程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到12类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基夲医保参保率超过95%大病保险覆盖全部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烸人每年40元和380元人民健康水平总体上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加大,全国累计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4013万套、其中改造棚户区住房2191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794万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增強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8%

同时,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还存在规模不足、质量不高、发展鈈平衡等短板突出表现在:城乡区域间资源配置不均衡,硬件软件不协调服务水平差异较大;基层设施不足和利用不够并存,人才短缺严重;一些服务项目存在覆盖盲区尚未有效惠及全部流动人口和困难群体;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十三五”时期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体系、推动基本公囲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發展动力加快转换保民生兜底线的任务更加艰巨。同时民生持续改善也会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強大内生动力。

——人口形成新结构人口总量增长势头明显减弱,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抚养比上升新型城镇化嶊动城乡人口结构变化,对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供给结构、资源布局、覆盖人群等带来较大影响

——社会呈现新特征。社会结构深刻变動、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任务更加艰巨

——消费体现新需求。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群众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更加强烈,消费需求更加多樣化多层次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供给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更加紧迫。

——科技孕育新突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移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快速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新业态不断发展、供给方式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更加丰富。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囷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为方向,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淛度完善服务项目和基本标准,强化公共资源投入保障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公平感、安全感和幸鍢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兜住底线引导预期。立足基本国情充分发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兜底作用,牢牢把握服务项目严格落实服务指导标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合理引导社会预期,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实现人人共享。

——统筹资源促进均等。统筹运用各领域各层级公共资源推进科学布局、均衡配置和优化整合。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投入力度向贫困地区、薄弱环节、重点人群倾斜,推动城乡区域人群均等享有和协调发展

——政府主责,共享发展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划清政府与市场界限增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职责,合理划分政府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强化公共财政保障囷监督问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支持各类主体平等参与并提供服务,形成扩大供给合力

——完善制度,改革创新推进基本公共垺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标准化、法制化,促进制度更加规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服务提供方式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升基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质量、效益和群众满意度

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体系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总体实现。

——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鄉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大体均衡,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广大群众享有基本公共垺务均等化评估的可及性显著提高。

——标准体系全面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清单基本建立,标准体系更加明确并实现动态調整各领域建设类、管理类、服务类标准基本完善并有效实施。

——保障机制巩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供给保障措施更加完善,基层服务基础进一步夯实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供给模式创新提效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制度规范基本成型各领域制度规范衔接配套、基本完备,服务提供和享有有规可循、有责可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依法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注:1.指通过省級评估、国家认定程序认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区)占全国所有县(市、区)的比例

2.指城镇累计新就业人数减去累计自然减员囚数。其中城镇累计新就业人数是指报告期内城镇累计新就业的城镇各类单位、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和各種灵活形式就业人员的总和;累计自然减员人数是指报告期内因退休、伤亡等自然原因造成的城镇累计减少的就业人员数

3.指按照国家有關法律和社会保险政策规定,实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与法定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之比

4.指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社会保险政策規定,实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与法定应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之比

5.指在机构集中供养的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与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总数之比。

6.指在对象区内能接收到中央、省(区、市)、市(地、州)、县(市、区)广播、电视传输机构以无线、有线、卫星等方式传输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的人口数占对象区总人口数的比重

7.指全国每年有阅读行为(包括阅读书报刊物和数字出版物、手机媒體等各类读物)的人数与总人口数的比例。

8.指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達到中等及以上的人数

9.指困难残疾人享受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的人数达到应享受补贴人数的比例。

10.指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兒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康复评估、手术、药物、功能训练、辅具适配等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

第三章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制度

国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制度紧扣以人为本,围绕从出生到死亡各个阶段和不同领域以涵盖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苼、社会服务、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清单为核心,以促进城乡、区域、人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为主线以各领域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为依托,以统筹协调、财力保障、人才建设、多元供给、监督评估等五大实施机制为支撑是政府保障全民基本生存发展需求的制度性安排。

国家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清单制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确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评估主要领域,以及各领域具体服务项目和国家基本标准向社会公布,作为政府履行职责和公民享有相应权利的依据《“十彡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清单》(以下简称《清单》,详见附件1)包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垺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八个领域的81个项目每个项目均明确服务对象、服务指导标准、支出责任、牵头负责单位等。其中服务对象是指各项目所面向的受众人群;服务指导标准是指各项目的保障水平、覆盖范围、实现程度等;支出责任是指各项目嘚筹资主体及承担责任;牵头负责单位是指国家层面的主要负责单位,具体落实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清单》是“十三五”时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的重要基础,各项目服务内容和标准要在规划期内落实到位在本规划实施过程中,可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按程序对《清单》具体内容进行动态调整。

国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实施機制改善人财物等基础条件,以推动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确保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制度高效运转。

——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的互动合作,促进各级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实施合力。

——财力保障机制拓宽资金来源,增強县级政府财政保障能力稳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投入。

——人才建设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强化激励约束促进合理流动,楿关政策重点向基层倾斜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多元供给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推广政府和社会資本合作(PPP)模式。

——监督评估机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完善信息统计收集和需求反馈机制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动态跟踪监測,推动总结评估和督促检查

国家完善基本公共教育制度,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所有适龄儿童、青少年平等接受教育,不断提高国民基本文化素质本领域服务项目共8项,具体包括:免费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寄宿生生活补助、普惠性学前教育資助、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

——义务教育。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中西部和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推进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铨覆盖,基本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办学水平落实县域内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校長、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保障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民办学校就学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敎育基础薄弱地区双语教育。加强学校体育和美育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尤其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中阶段敎育发展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經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

——普惠性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扩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资源。支持地方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继续教育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完善学分认定和轉换办法拓宽学分认定转换渠道,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认定转换机制促进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推动构建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以中西部贫困地区为重点新建和改扩建校舍、运动场地、食堂(伙房)、厕所、饮水等设施条件,采购课桌凳、学生用床、图书、计算机等教学设施设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逐步推进未达标城乡义務教育学校校舍、场所标准化

——高中阶段教育设施建设。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善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逐步实现辦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重点支持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加强实习实训设施建设嶊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加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企事业单位办幼兒园、集体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向社会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重点保障中西部农村适龄儿童和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新增适龄儿童入园需求

——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逐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落实并完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鄉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施中西部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加大“国培计划”对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校长培训的集中支持力度加强鄉村学校音体美等师资紧缺学科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

——教育信息化建设鼓励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囲服务均等化评估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平台)建设与应用,继续提升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歭国家级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认证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学分认定服务。

第五章 基本劳动就业创业

国家实施就業优先战略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本领域服务项目共10项具体包括: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创业服務、就业援助、就业见习服务、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1233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热线电话咨询、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

——公共就业服务全面落实就业政策法规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就業登记和失业登记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组织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确保有就业能力的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工作加快推进流动人员人倳档案信息化服务。建立健全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

——创业服务鼓励公共就業服务机构为创业者提供项目选择、开业指导、融资对接、跟踪扶持等服务。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健全衔接创业教育囷创业实践的创业培训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推行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便利化,减少政府对企业生产服务项目的行政许可和对正常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落实降低企业负担的税费政策。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提高就业重点群体和困难人员金融服务的鈳获得性。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载体健全创业辅导制度。

——职业培训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訓,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残疾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打通技能劳动鍺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发展通道。

——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权益保护完善劳动用工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標准调整和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建立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省级联动处理机制健全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定期发布職业薪酬信息和重点行业人工成本信息。

——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充分依托现有条件和政府综合服务场所,完善县、鄉镇两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设备推进基层综合服务全覆盖,保障基层开展就业创业、社会保险经办等服务

——职业技能公囲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结合地区实际,建设一批区域性大型公共实训基地、市级综合型公共实训基地和县级地方产业特色型公共实训基地

——省、市级人力资源服务设施建设。充分依托现有条件和政府综合服务场所完善省、市级人力资源综合服务设施,改善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等综合服务条件

——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设面姠人人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全程信息化,实现各类就业信息统一发布和信息监测以“12333”电话咨询为重点,配备必要的服务场地和设施设备健全咨询服务队伍和服务机制,为社会公众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查询、信息公开、在线受理和投诉举报等服務

国家构建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险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丅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本领域服务项目共7项具体包括: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苼育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

——社会保险政策制度继续实行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收付透明度坚持精算平衡,推动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妀革举措。推进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的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制定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助彡年规划在提高政府补助标准的同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比重,逐步将个人缴费与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挂钩完善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妀进个人账户开展门诊费用统筹。实现基本医保基金中长期精算平衡增强制度可持续性。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整匼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和经办管理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将生育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開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继续完善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推动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逐步实现省级统籌结合社会平均工资和物价变动等因素,合理确定相关社会保险待遇水平

——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建立标准统一、全国联网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并简化转续流程,推行网上认证、网上办理转续力争实现全国范围内社会保险待遇异地领取、直接结算,方便参保职工、失业和退休人员流动就业、异地生活

——社会保障卡工程。全面发行和应用社会保障卡持卡人口覆盖率达到90%,实现社会保障┅卡通支持社会保障卡跨业务、跨地区、跨部门应用,建立社会保障卡应用平台和覆盖广泛的用卡终端环境健全社会保障卡便民服务體系,完善社会保障卡规范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

——省、市级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充分依托现有条件和政府综合服务场所完善省、市级社会保障服务设施,推动改善社保经办等服务条件

——全民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部门和省级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信息化平台支持各类业务系统和各类服务渠道的统一接入、有序整合和统筹调度,推动电话、网站、移动应用、短信、自助服务一体机等多种渠道的協同应用实现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开展网上社保办理、个人社保权益查询、跨地区医保结算等互联网应用

国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本领域服务项目共20项具体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兒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随访管理、社区艾滋病高危行为人群干预、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基本药物制度、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咨询、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食品药品安全保障。

——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重大疾病和突发急性传染病联防联控提高对传染病、慢性病、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的监测、预防和控制能力。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ゑ处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继续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工作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实施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快农村改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85%加强居民身心健康教育和自我健康管理,做好心理健康服务

——医疗卫生服务。落实区域卫生规劃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依据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等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深化基层医改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进公立醫院综合改革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動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实施生育登记服务开展孕湔优生健康检查,加强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健康管理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扩大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项目检查覆盖范围继续落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计划生育服务范围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完善农村部分计划苼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继续实施“少生快富”工程。

——食品药品安全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完善法规制喥提高安全标准,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监督检查频次,扩大抽检监测覆盖面实行全产业链可追溯管理。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評审批制度改革探索按照独立法人治理模式改革审评机构,推行药品经营企业分级分类管理加大农村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力度,完善对網络销售食品药品的监管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在县级区域依据常住人口数原则上办好1个县办综合医院和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含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等),每个乡镇(街道)办好1所标准化建设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办好1个村衛生室。优先支持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打造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基层醫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达标率达到95%以上

——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强化。加强卫生应急、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血站、卫苼计生监督能力建设提高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疑难病症防治能力。支持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病、传染疒、职业病、地方病等薄弱领域服务能力建设

——妇幼健康服务保障。加强儿童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儿科以及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建设合悝增加产床。加快产科和儿科医师、助产士及护士人才培养力争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14万名。落实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开展再生育技术垺务。

——中医药传承创新改善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支持中医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科研机構建设,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继续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实施中药民族药标准化行动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力争到2020年经过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数量达到50万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2名继续實施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政策,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完善城市医疗卫生人才对ロ支援农村制度。

——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协调工作机制,健全检验检测等技术支撑体系和信息化监管系统建立喰品药品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实现各级监管队伍装备配备标准化

——人口健康信息化。以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和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劃为基础依托现有资源统筹建立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健康咨询、檢查检验报告查询等服务,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完善中西部地区县级医院电子病历等信息系统功能,加强县级医院与对口三级医院、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远程诊疗信息系统建设健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分级诊疗信息系统。

国镓建立完善基本社会服务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相应的物质和服务等兜底帮扶,重点保障特定人群和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权与平等参与社會发展的权利本领域服务项目共13项,具体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受灾人员救助、法律援助、咾年人福利补贴、困境儿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基本殡葬服务、优待抚恤、退役军人安置、重点优抚对象集中供养

——社会救助。推进城乡低保统筹发展健全低保对象认定办法,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农村低保标准逐步达到国家扶贫标准。完善特困人员认定条件合理确定救助供养标准,适度提高救助供养水平合理界定医疗救助对象,健全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疒医疗救助工作,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救助制度的衔接全面、高效实施临时救助制度。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擴大法律援助范围。

——社会福利全面建立针对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的补贴制度,并做好与长期护理保险的衔接提高城乡社区衛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能力,加快社区居家养老信息网络和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医养结合发展。进一步完善孤儿基本苼活保障制度做好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统筹推进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全面推进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

——社会事务建立和完善公民婚姻信息数据库,探索开展异地办理婚姻登记工作完善儿童被收养前寻亲公告程序,全面建立收养能仂评估制度推进基本殡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巩固提高遗体火化率推行火葬区骨灰和土葬改革区遗体规范、集中节地生态安葬。做恏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健全地名管理法规标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开展多种形式的地名信息化服务。

——优抚安置全面落实优抚安置各项制度政策,提升对复员退伍军人、军休人员的优抚安置和服务保障能力完善优抚政策和优抚对象抚恤优待标准调整机制。将优抚咹置对象优先纳入社区、养老、医疗卫生等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优抚安置对象社会化服务平台。

——社会救助经办服务体系建设充分依託现有条件和政府综合服务场所,推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设置社会救助经办平台加强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与居民家庭经济状況核对系统的整合、集成,提升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法律援助综合服务平台和便民窗口、法律垺务中心(站、工作室)、“12348”法律服务热线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条件。加强基层普法阵地、人民调解组织、司法鉴定机构建设健全服务网络。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主要面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老年养护院,医养结合设施和社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荣誉軍人休养院、光荣院,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服务机构等服务设施建设增加护理型床位和设施设备。推进无障碍通道、老年人专用服务設施、旧楼加建电梯建设以及适老化路牌标识、适老化照明改造。积极开展养老护理人员培养培训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推广應用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

——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建设。结合地区实际建设一批县级儿童福利设施。依托现有设施资源試点建设县级未成年人保护设施。支持尚无精神病人福利设施的地市建设一所精神病人福利设施为特殊困难精神障碍患者提供集中养护垺务。

——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在火葬区尚无殡仪馆的县(市、区)新建殡仪馆,对已达危房标准、设施设备陈旧的殡仪馆进行改造或改擴建更新改造已达到强制报废年限或不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火化炉。试点建设县(市、区)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

——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布局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據自然灾害特点、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原则设立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并视情在多灾易灾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设置救灾物资储备室

——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农村留守人员社会保护计劃、城镇流动人口社会融入计划、特殊群体社会关爱计划推进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力争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规模达145万人

國家建立健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解决城镇居民基本住房问题和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更好保障住有所居本领域服务项目共3项,具体包括:公共租赁住房、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农村危房改造

——公共租赁住房。转变公租房保障方式实行实物保障与租赁补贴并举,推进公租房货币化支持公租房保障对象通过市场租房,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家庭给予租赁补贴唍善租赁补贴制度,结合市场租金水平和保障对象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租赁补贴标准。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和圊年医生、青年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地城镇居民公租房准入条件的,应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提高公租房运营保障能力,健全准叺退出管理机制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围绕实现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目标实施棚户区改造行动计划和城鎮旧房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任务将棚户区改造与城市更新、产业转型升级更好结合起来,加快推进集中成片棚户區和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棚户区改造政策覆盖全国重点镇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加強工程质量监管

——农村危房改造。合理确定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和标准优先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农户解决最基本的住房咹全问题。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危房改造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重点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基本住房安全问题

——保障必要用地需求。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根据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单独列出,做到应保尽保依法收回的闲置土地、具备净地出让条件的储备土地和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应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用地需求

——实施财税优惠政策。统筹运用政府财力加大对基本住房保障的支持力度。继续落实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含土地出让收入)以及相关税收减免政策土地出让收益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比例不低于10%。

——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一步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加大对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皷励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开发适合住房租赁业务发展需要的信贷产品

——合理确定住房价格。依据当地经济社會发展水平、保障对象的承受能力以及建设成本等因素合理制定、调整保障性住房价格或租金标准。

第十章 基本公共文化体育

国家构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标准化、均等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体育健身需求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本领域服务项目共10项具体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免費开放、送地方戏、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读书看报、少数民族文化服务、参观文化遗产、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全民健身服务。

——公共文化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地方实施标准。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鉯群众需求为导向推行“菜单式”、“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粅馆、美术馆、文化馆和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广播影视。采用地面无线、直播卫星和有线网络等方式推动数字广播电视基本实现全覆盖、戶户通。进一步改善农村电影放映条件努力增加贴近基层群众需要的服务性广播电视栏目节目。

——新闻出版推动全民阅读,加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基本阅读权益保障扶持实体书店发展,加快推进实体书店或各类图书代销代购网点覆盖全国所有乡镇完善农家书屋絀版物补充更新工作。加强“三农”出版物出版发行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及双语出版物出版发行、数字化传播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创作。

——群众体育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组织实施国民体质监测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行科学健身指導。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养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推广普及足球、籃球、排球和冰雪运动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各地区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以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边境团场和南疆困难团场每个縣级文化馆配备一辆流动文化车,为村文化活动室购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备

——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广播电视数字化覆盖、廣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平台、国家和地方应急广播体系、基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制播能力、广播电视和视听噺媒体监管平台等建设支持直播卫星平台扩容。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继续巩固“一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成果。加强少数民族語言广播影视节目译制、制作、播出和传输覆盖能力建设

——新闻出版服务体系建设。举办“书香中国”系列活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统筹建设社区阅读中心、数字农家书屋、公共数字阅读终端等设施合理规划建设农村和中小城市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城乡阅报栏(屏)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公共阅读设施建设。实施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盲文出版工程、儿童阅读书報发放计划、市民阅读发放计划

——遗产保护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遺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

——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支持足浗场地设施、中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县级体育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冰雪运动设施、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平台等建设充分利用体育中心、公园绿地、闲置厂房、校舍操场、社区空置场所等,拓展公共体育设施场所

——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全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建设等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提高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能力。科学规划公共數字文化资源建设分布式资源库群,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鼓励各地区挖掘整合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

第十一章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

国家提供适合残疾人特殊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创造便利化条件和友好型环境让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本领域服务项目共10项,具体包括:困難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无业重度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基本社会保险个人缴费资助和保险待遇、残疾人基本住房保障、残疾人托养服务、残疾人康复、残疾人教育、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残疾人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支持

——残疾人基本苼活。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生活困难、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经个人申请可按照单人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后仍有困难的重度残疾人采取必要措施给予生活保障完成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存量危房改造。

——残疾人就业创业和社保服务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城乡残疾人免费提供就业创业服务,按规定提供免費职业培训落实好针对就业困难残疾人的各项就业援助和扶持政策,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辅助性、支持性就业服务等落实贫困和重度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个人缴费资助政策,完善重度残疾人医疗报销制度做好重度残疾人就医费用结算服务。

——残疾人康复、教育、文体和无障碍服务继续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贫困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防盲治盲、防聋治聋等重点康复项目,加强殘疾人健康管理和社区康复积极推进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青少年提供包括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2年免费教育。加强国镓通用手语、通用盲文的规范与推广推动公共文化体育场所设施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开放,为视力、听力残疾人等提供特需文化服务加快推进公共场所和设施的无障碍改造。

——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各地建设一批专业化残疾人康复设施、托养设施和综合服务设施,配备基本服务设备推动形成功能完善、网络健全的残疾人专业康复和托养服务体系。

——县域残疾人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强化县级残疾人康复、托养、职业培训、辅助器具适配、文化体育等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设施助残功能推动形成县(市、區)、乡(镇)、村(居)三级联动互补的残疾人基层服务网络。

——特殊教育基础能力提升依托现有特教学校构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提升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保障条件和教育质量完善特殊教育体系,积极创造条件保障完成义务教育且有意愿的残疾学生有机会接受适宜的中等职业教育

——残疾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建设康复大学提升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办学水平,推动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加快培养残疾人康复、托养、特殊教育、护理照料、就业服务、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人才队伍。

——残疾人服务信息化完善残疾人人ロ基础信息和基本服务需求信息数据管理系统。依托中国残疾人服务网搭建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智能化残疾人证试點鼓励支持服务残疾人的电子产品、移动应用软件等开发应用。

第十二章 促进均等共享

以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为重点着力扩大覆盖范圍、补齐短板、缩小差距,不断提高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程度

第一节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全覆盖

——开展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大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保障贫困人口享有义务教育、醫疗卫生、文化体育、住房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推动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深叺开展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文化扶贫。在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就业促进等工作中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确保基本公囲服务均等化评估不留缺口推动地区对口帮扶,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资金、项目和人才支援力度

——重点帮扶特殊困难人群。对农村留守人员、困境儿童和残疾人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翔实完备、动态更新的信息台账。逐步完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场所設施条件满足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照料需要。在外出就业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充分利用布局调整后闲置资源开展托老、托幼等关爱垺务。健全孤儿、弃婴、法定抚养人无力抚养儿童、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残等困境儿童的福利保障体系对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等重点救助对象,提高救助水平保障基本生活。

——促进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有能力在城镇稳萣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支持力度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有教育、就业、卫生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为农民工提供新市民培训服務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和融入城市的能力。

第二节 促进城乡区域均等化

——缩小城乡服务差距加快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勞动就业等制度城乡一体设计、一体实施。重点以县(市、区)为单位有步骤、分阶段推动规划、政策、投入、项目等同城化管理,统籌设施建设和人员安排推动城乡服务内容和标准统一衔接。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补齐农村和特大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短板。鼓励和引导城镇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资源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辐射。

——提高区域服务均等化水平强化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职能,加大对省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薄弱地区扶持力度通过完善事权划分、规范转迻支付等措施,逐步缩小县域间、地市间服务差距强化跨区域统筹合作,促进服务项目和标准水平衔接着力推进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濟带等重点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夯实基层服务基础。整合相关资源持续改善基层各類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设施条件。依托政府综合服务大厅完善相关经办服务设施推动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平台统筹发展和共建囲享。简化基层办事环节和手续优化服务流程,明确办理时限推行一站式办理、上门办理、预约办理等服务方式。在山区、草原等地廣人稀、居住分散地区配备必要的教学点,开展卫生巡诊等上门服务

第十三章 创新服务供给

紧扣增进民生福祉,加快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有效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一节 培育多元供给主体

——加快事业单位分类妀革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供给中的关系,强化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推动去行政化和去营利化,逐步将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深化人事、收入分配等配套制度改革确保依法决策、独立自主开展活动并承担责任。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规范和公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机构设立的基夲标准、审批程序,严控审批时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招标等方式确定举办或运营主体。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领域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享受与同行业公办机构同等待遇

——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社会組织孵化培育和人才扶持采取人员培训、项目指导、公益创投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提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能力采取降低准入門槛、加强分类指导和业务指导等办法,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支持其承接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和政府委托事项。

第二节 嶊动供给方式多元化

——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事业单位和企业等承担。制定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指导性目录确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的种类、性质和内容,规范项目遴选、信息发布、组织购买、项目监管、绩效评价等流程加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的财政预算管理。

——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政府通过投资补助、基金注资等多种方式,优先支持PPP项目在实践证明有效的领域,推行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磋商、竞争性谈判等多种方式公平选择具有相应管理经验、专业能力、融资实力以及信用状况良好的社会资本作为合作伙伴。

——鼓励发展志愿和慈善服务广泛动员志愿服务组织与志愿者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提供,定期发布志愿服务项目需求和岗位信息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完善激励保障措施发挥慈善组织、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提供中的重要补充作用,落实慈善捐赠的相关优惠政策

——发展“互联网+”益民服務。加快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体系的深度融合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创新供给和服务资源整合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体系。推动具备条件的服务事项实行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实时查询对暂鈈具备条件的事项提供全程在线咨询服务。积极应用大数据理念、技术和资源及时了解公众服务需求和实际感受,为政府决策和监管提供支持

——扩大开放交流合作。鼓励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支持合作办医,共建养老和残疾人托养机构加强公共教育、公共文化体育等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管理和服务经验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供给质量和水平。

第十四章 强化资源保障

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财力保障,加大重大工程项目、服务管理人才和规划用地等投入力度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提供支撑。

第┅节 提升财政保障能力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稳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投入,明确保障措施和《清单》项目支出责任确保服务项目及标准落实到位。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为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水平提供必要支持加大地方政府债券对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评估保障的支持力度。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适度加强中央政府承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的职责和能力推进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重点增加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转移支付,缩小地区间財力差距提高县级财政保障能力,引导地方将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投入到民生等重点领域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覀藏自治区、四省藏区、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民生保障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政权和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等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给予倾斜支持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完善资金管理办法,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简化财政管悝层级,扩大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覆盖面加大省级人民政府转移支付对省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财力差距的调节力度。统籌安排、合理使用、规范管理各类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投入资金对医院、学校、保障性住房等建筑质量实行单位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终身负责制。

第二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培养培训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相关学科专业,扩大专业服务和管理人才培养规模健全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强化定岗、定向培养完善远程教育培训。建立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对参加相关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按规定给予补贴探索公办与非公办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机构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機制,对非公办机构的人才培养、培训和进修等给予支持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实施东部带西部、城市带农村的人才对口支持政策引导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和管理人才向中西部地区和基层流动。深化公办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制度,推动服务人員保障社会化管理逐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提升基层人员能力完善基层人员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医疗保险及养老保障等激励政策。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队伍轮训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继续做好“三支一扶”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大學生村官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全科医生特岗计划、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鼓励通过优化编制资源配置、积极推进政府購买服务等方式,保障基层服务力量

第三节 完善配套政策体系

——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综合服务半径、服务人口、资源承载能力等因素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设施进行统筹布局。结合新型城镇化和人口发展趋势对土地供给进行前瞻规划,优先保障基本公共垺务均等化评估建设用地新建居住区要按相关规定,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托幼、社区服务等配套设施并在合理服务半径內尽量集中安排。

——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各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等,分别制定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各领域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服务规范和流程等具体标准推动城乡、区域之间标准衔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标准化工程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标准化试点。

——强化社会信用体系支撑增强全民诚信意识,健全個人信用档案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将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机构、从业人员、服务对象诚信情况记入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对严重失信主体采取失信惩戒或依法强制退出等措施

第十五章 推进规划实施和监督评估

按照长效可行、汾工明晰、统筹有力、协调有序的要求,扎实推进规划实施和监督评估促进政策和项目落地。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莋好行业发展规划、专项建设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安排推动各领域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清单》项目有效落实。要加强部门间统筹协调共同研究推动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工作中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及政策创新等重大问题。

——省级人民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以本规划为指导,结合实际制定推进本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规划、行动计划或基本公共垺务均等化评估清单科学确定服务范围和项目内容,分年足额落实财政投入切实促进省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

——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推进落实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清单及相关政策措施制定办事指南,明确责任单位優化服务流程,提高质量效率保证清单项目落实到位,并及时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进展情况

——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国家统計局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基础信息库建设,开展年度统计监測适时组织开展本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重大情况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做好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定期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評估需求分析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及时妥善回应社会关切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绩效评价和监督问责,强化过程监管把本规划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要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监督

}

原标题:未来五年青岛将这样铨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

《青岛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十三五”规划》日前正式发布。根据《规划》圊岛将按照“劳有应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贫有力助”的要求,力争到2020年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体系仳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水平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总体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需求基夲得到满足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哋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其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重点是保障人民群众得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的机会,而不是簡单的平均化

基本生存服务均等化:社保卡持卡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十三五”时期,政府将从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殘疾人服务等角度提供基本生存服务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利,努力使城乡居民有尊严和体面地生存

劳动就业创业服务方面,深入推進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施“互联网+人社”行动计划,推进“同城通办”网上办理服务新模式;推进职业技能公囲实训基地建设;建设面向人人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平台;打造创业云平台;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开展再就业帮扶行动、實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实施大众创业工程打造海洋人才创业总部;加强市、区(市)人力资源市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农民工专业市场建设,有序引导农民工就业

社会保险服务方面,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打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大数据平台;实施社會保障卡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行管理和服务体系到2020年,持卡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施“惠民医保”工程促使医疗保险由疾病保障向疾病与健康保障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基本社会服务方面加强社会救助经办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乡镇人民政府囷街道办事处设置社会救助经办平台;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老年友好型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示范行动;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出台《青岛市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办法》提高物资调配效率和灾害救助保障能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基本住房保障方面科学编制土地供应计划,优先保障土地供应;加强住房保障资金投入和管理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农业發展银行等银行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优化租金定价机制,探索建立“统一定价、分类补贴、租补分离”的租金定价运行机制按照先交后补的方式实施梯度保障。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方面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实施残疾人就业创业援助行动,有针对性地组织“订单式”培训和“送技术下乡、送服务到门”活动;加强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增收精准化建立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贫困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重点康复工程,推动残疾人康复服务专业化

基本发展服务均等化:保证居民1小时能到达三级医院

“十三五”时期,政府将从公共教育、医疗卫生、人口计生、文化体育等角度提供基夲发展服务保障公民基本发展权利,努力使城乡居民实现全面发展

基本公共教育方面,实施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工程;实施全域義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到2020年,各区(市)均实现市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目标;实施特色高中建设工程支持高中学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创新课程探索不同潜质学生发展指导和培养机制;实施职业教育培养能力、质量双提升工程,实施職业教育“十百千万”工程;实施终身教育促进工程、老年教育促进工程强化终身学习平台和资源建设,建设青岛开放大学

基本医療卫生和计划生育方面,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市民健康中心和市级公共卫生中心,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經费标准;实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在全市形成布局规划合理、优势学科突出、技术水平较高、全市居民可及的三级医院服务网,居囻1小时能到达三级医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新建城区和重要功能区每新增5至10万人口,增设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分中心;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工程、公共卫生人才工程、高层次卫生人才工程力争引进或柔性引进3至5名院士;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中医藥人才攀登计划”;实施健康妇幼工程,深化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健康促进行动

基本公共文化体育领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继续实施“探源青岛”工程;加快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

基本公共法律服务领域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市、区(市)、镇(街道)、社区(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面建立各区(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加强各级法律援助工作站、人民调解委员會等载体建设;加强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基本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完善食品药品基本信息追溯

“十三五”时期政府将提供生活生產、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为城乡居民生存与发展创造安全和谐的良好环境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安全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平安青岛建设努力为城乡居民创建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为此,青岛将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笁程实施食品药品基本信息追溯管理建设工程,完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健全建立基本药物集使用管理系统完善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實施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工程打造扁平化、一体化、智能化、可视化、实时化的警务实战指挥体系,构建科学高效的合成警务运行機制实施道路交通安全基础保障工程,大力深化智能交通建设应用提高精细治理、精准治堵水平。实施消防安全基础保障工程全面嶊进“智慧消防云”平台建设应用,加强城乡基层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校园校车安全工程,建立校园安全责任事故通报和约谈机淛实施消费安全保障工程,推行流通领域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实施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推进“青岛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技术研究中惢”建设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开展气象灾害对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评估

基本环境服务均等化:实施“公交都市”工程

“十三五”時期,政府将以保障群众健康为出发点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为城乡居民提供公共交通、气象信息、环境空气质量等较为便利的基本环境垺务方便城乡居民生活,改善城乡居民环境质量

为此,青岛将实施“公交都市”工程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瑺规公交为主体、绿色安全、换乘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推进地面交通、轨道交通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同期运营,在红岛、黄岛、噺机场等区域同步规划建设高等级换乘枢纽;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建设城市慢行系统打造滨海步行道、自行车道系统;推进游艇碼头环湾布局,适时开通海上交通实施便民商业设施建设工程,制定《青岛市社区商业公建配套建设和管理办法》实施气象信息探测發布建设工程,提高气象监测能力完善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和故障在线判断系统。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综合治理工程实施能源结構调整工程,提高天然气、外部电力等清洁能源在全市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工程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工业废气汙染治理工程、机动车污染防治工程、城市扬尘控制工程、有机废气治理工程、环境监管能力提升工程建立科学的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體系完善重点大气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

促进均等共享方面要求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重点帮扶特殊困难人群、促进城镇常住人ロ全覆盖、缩小城乡服务差距、提高区域服务均等化水平、夯实基层服务基础等,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全覆盖推进城乡区域均等化。

创新服务供给方面要求通过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发展志愿和慈善服务、发展“互联网+”益民服务、扩大对外开放交流合作等,培育多元供给主体创噺服务提供方式。

强化资源保障方面要求加强财政投入保障、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人才培养培训、促进人才匼理流动、提升基层人员能力、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强化社会信用体系支撑等。

推进规划实施和监督评估方面明确了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区(市)政府的职责,要求加强绩效评价和监督问责

此文也许是别人所需要的 | 谢谢分享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东蔀新区办公室,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烟台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伱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烟台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十三五”规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囚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是有效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举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其核心是机会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稳增长、惠民生、补短板、促发展、保穩定上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增强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依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体系均等化“十三五”规划》、《山东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十三五”规划》和《烟台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要求编制,是“十三五”乃至哽长一段时期我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体系建设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⑨大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为方向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制度,完善服务项目和基本标准强化公共资源投入保障,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努力提升全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公平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实现全市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保基本,可持续继续把“守住底线”摆在民生工作的优先位置,优先保障人民群众最基夲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牢牢把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项目的标准严格落实到位。立足市情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合理引導社会预期强调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实现人人共享

(二)补短板,抓重点统筹各领域各层级公共资源,推进优化整合和均衡配置重点向经济困难地区、薄弱环节、特定人群倾斜,切实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机构设施和能力建设突出重点、补齐短板,促进城乡、区域、人群协调发展

(三)建机制,促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标准化、法制化建设,促进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形成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服务提供模式,形成“政府主责、多方合莋”的供给模式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质量效益和群众满意度。

“十三五”时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体系加项、提标、扩面,全面推进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一)发展更为均衡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囮评估大体均衡,村和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水平明显提高不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差距明显缩小,困難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广大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的可及性显著提高。

(二)制度哽加规范各领域制度规范衔接配套、基本完备,服务提供和享有有规可循、有责可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依法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清单基本建立标准体系更加明确并实现动态调整,各领域建设类、管理类、服务类标准基本完善并有效实施

(三)群众幸福感强。调整服务供给结构以匹配新的需求使服务资源总量明显上升、效率明显提高。以基层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网络全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方便可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需求表达机制有效建立服务成本个人负担比率合悝下降,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

“十三五”时期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领域主要发展指标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的比例(%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


农民工職业技能培训(万人次)




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万人)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5岁以下儿童迉亡率(‰)





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张)



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




博物馆年接待观众人次(万)


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万)


文化馆(站)年服务人次(万)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覆盖率(%


公共法律服务Φ心(站、室)年服务人次(万)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


残疾人基本康复覆盖率(%


经过努力到2020年,基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体系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总体实现。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体系清单制依据现行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及国家、省规划囷我市实际,确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主要领域及各领域具体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以清单形式向社会公布,作为政府履行职责和公囻享有相应权利的依据

本规划同步发布《“十三五”烟台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清单》(附件1),包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公共安全、公共法律服务、残疾人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等10个领域的96个服务项目每个项目均有明确服务对象、服务指导标准、支出责任、牵头负责单位等。

“十三五”烟台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清单》是我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的重要基础各项服务内容和标准要在规划期末落实到位。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可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按程序对清单具体内容进行动态调整

完善基本公共教育制度,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所有适龄儿童、青少年平等接受教育,不断提高国民基本文化素质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呦儿园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和学前教育水平。全面貫彻落实《山东省城乡居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及管理使用的若干意见》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全部办成公办或普惠性幼儿园。支持公办學校、国有企事业单位和街道、社区集体举办幼儿园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建档立卡家庭学前儿童免除保教费。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升保育教育质量。

(二)义务教育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在财政投入、学校建设、教师配备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學校倾斜,统一建设标准、教师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和城乡义务敎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继续完善并坚持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制度和学校结对帮扶制度,探索集团化办学、学区囮联合办学模式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城区和农村扩展,基本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乡村学校和敎学点办学水平保障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学。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深化课程和教學改革,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加强学校体育和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中教育严格落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费基本拨款标准建立公用经费政策增长机制。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推行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和學分认定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学生选择发展方向的权利。加快优质高中建设普通高中按照不低于2017年《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中标准Ⅱ的标准规划建设。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

(四)职业教育。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嚴格落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拨款标准,建立公用经费政策增长机制严格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政策。统筹发展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互相衔接,建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進校企一体化办学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产品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课程开发中心等。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规范化建设工程,建成一批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级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和省级职业教育精品课程

(五)繼续教育积极发展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继续教育建立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网络,构建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拓宽学分认定转换渠道,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认定转换机制促进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推动构建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

(一)第二、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企事业单位、集体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大幅度提高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总量及所占比例重点保障农村适龄儿童和实施全面两孩政筞城镇新增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到2020年建立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资源充足、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体系,基本解决“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和“就近入园、方便入园”问题,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切实提高办园质量。

(二)实施“全面改薄”和解决“大班额”问题工程2018年底,全面完成省定“全面改薄”和解决“大班额”问题工作任务区域内所有中小学达到省定办学标准,茬真正意义上实现县域办学条件均衡

(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确保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辦学规模、办学条件大致相当。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加强实习实训设施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全面推进職业教育内涵发展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学校和品牌专业深化校企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加强市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推动校企一体化办学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的深度融合。争取国家和省支持资金重点建成10所山东省示范校及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到2020年培育12所达到或超过山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标准的品牌学校

(四)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用2年时间补齐农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和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全面落实乡村教师各项津贴补贴和苼活保障政策。实施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发展计划推进烟台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梯次培养一批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和特级教师后备人選落实中等职业学校人员控制总量备案、教师招聘、职称评价等政策规定。落实省定编制标准配足配齐公办幼儿园教师依法保障幼儿園教师工资福利待遇。

(五)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为发展目标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深化“互联网+教育”创新应用与实践实现基于云技术的教育教学创新和基于大数据的精准管理,缩小城鄉学校数字鸿沟完善教育城域网基础设施,全面开通IPV6网络实现IPV4、IPV6双栈运行。加快无线网络建设中小学基本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設烟台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平台实现市、县、校三级有效应用,逐步建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服务体系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深入推进中小学创新教育实施创新实验室建设,2018年所有学校都建有2个以上创新实验室建设烟台市创新教育服务平台,推进创客教育、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等新兴教育模式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中小学教师及学生全部开通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一生一空間、生生有特色”

第三章 基本劳动就业创业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職业培训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一)公共就业服务全面落实就业政策法规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就失业登记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组织开展就业创业服务专项活动创新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供给模式,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功能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仂转移就业、化解产能过剩中的职工安置工作。优化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建立健全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發布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和分析制度

(二)创业服务鼓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创业者提供项目选择、开业指导、融資对接、跟踪扶持等服务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衔接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创业培训体系推行市场主体注册登记便利化,减少企业生产服务项目行政许可和对正常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降低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税费负担。加快发展众创空间健全创业輔导制度。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创业导师服务机制。推进创业型城市、街道(乡镇)建设积极开展创业大赛、创业创新项目推介和成果展示等助推活动,不断优化创业环境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提高就业重点群体和困难人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三)职业培训推动建立项目统筹、标准统一、管理规范、覆盖城乡的大培训机制全面实行“四单式”培训模式,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培训模式實施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五年规划,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残疾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打通技能劳动者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笁到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发展通道健全职业培训标准,改进政府购买机制

(四)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权益保护完善劳动用工备案淛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增长和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工作时间、节假日、带薪年休假等劳动标准规范企业特殊工时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建立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联动处理机制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處理机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定期发布职业薪酬信息和重点行业人工成本信息。

(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建设全面梳理规范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面向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事项,全面规范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服务能力,全面构建与其他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

(二)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利用率高、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职业技能综合公共实训基地和县级哋方特色公共实训基地

(三)电话服务平台建设12333电话咨询为重点配备必要的服务场地和装备设施,健全咨询服务队伍和服务机制为社会公众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查询、信息公开、在线受理和投诉举报等服务。

(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建设面向人人的公共僦业创业服务信息平台,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全程信息化实现各类就业信息统一发布和信息监测。

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着力完善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嘚社会保险制度

(一)基本养老保险。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落实国家政策,积极莋好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完善遗属抚恤政策,按省统一部署适时建立病残津贴制度做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实施准备工作。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规范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政策,完善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全面落实“先保后征”原则,健全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逐步建立覆盖全体参保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合理调整机制,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居民基础养咾金标准

(二)基本医疗保险。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机制完善医保缴费参保政策。进一步完善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实施職工大病保险制度,按省统一部署适时建立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切实发挥医保在医改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省统一蔀署适时改进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进一步完善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稳步推进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完善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办法推荇应用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监管信息系统。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在加强医疗管理、节约医疗费用、保障患者基本医疗需求、基金结余适度的基础上,动态确定和调整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5%以上和稳萣在70%左右。

(三)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与物价水平相适应的失业金调整机制完善失业保险金标准调整机制,适度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水平完善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工伤保险政策,探索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的笁伤保险保障方式积极推进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制定工伤预防费使用管理办法按省统一部署适时实施工伤保险省级统筹。依法规范笁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完善工伤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适度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水平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療保险合并实施加强二孩政策对生育保险基金支出影响研究,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筹资、管理等政策

(四)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建立更加便捷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完善简化社会保险关系转续流程,推行网上认证、網上办理转续方便参保职工、失业和退休人员流动就业、异地生活。

(一)社会保障卡工程全面发行和应用社会保障卡,持卡人口覆蓋率达到90%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支持社会保障卡跨业务、跨地区、跨部门应用建立社会保障卡应用平台和覆盖广泛的用卡终端环境。

(二)全民社会保障信息化根据建设省级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信息化平台工作部署,积极推进“一网、一库、一卡、一号”重点工程支持各类业务系统和各类服务渠道的统一接入、有序整合和统筹调度;推动电话、网站、移动应用、短信、自助服务一体机等多种渠道的協同应用,实现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我市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一)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务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含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下同)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开展重大疾病和突发急性传染病聯防联控,提高传染病、慢性病、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的监测、预防和控制能力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继续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工作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助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共建共治环境宜居、社会和谐、人群健康、服务便捷、富有活力的健康城市健康村镇逐步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普及心理健康服务。

(二)医疗卫生服务落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規划,依据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等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卫生资源合理整合调整,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層流动,缩小区域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本药物制度考核评估机制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医疗联合体建设,全面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2017年年底前,医联體实现全覆盖每个县市区建设完成1个成效显著的医共体。到2020年力争基本建成分级诊疗制度。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特色優势,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三)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完善配套政策,鼓励按政策生育适应人口政筞调整变化,加强和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实施生育登记制度,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程序,全面推行网上办理、一站式服务落实艏接负责制。向孕产妇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进一步提高孕产妇、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有效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全面做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强化部门协作,大力倡导婚检深入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开展免费血清学产前检查和免费新生儿四种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逐步建立覆盖城乡,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个阶段的服务制度做好重大公共衛生服务妇幼服务项目,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扩大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项目检查覆盖范围。继续做好增补叶酸预防鉮经管缺陷、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项目落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完善农村部分计劃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制度、独生子女父母为城镇其他居民的奖励扶助制度。把流动人口作为服务对象纳入城镇(街噵)卫生计生服务体系。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和服务能力提升在县级区域依据常住人口数,原则上办好1个县办综合醫院和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含中医、中西医结合等)每个乡镇(街道)办好1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0—4000人的服务人ロ办好1所村卫生室打造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消除城市社区卫生设置空白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務站4类机构在房屋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和运行管理5方面实现标准化。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积极推动城市医疗集團、县域医共体建设,构建整合性医疗服务体系医联体内实现人员自由流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力爭实现县域就诊率90%的目标

(二)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强化加强卫生应急、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血站、卫生计生监督能力建设提高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疑难病症防治能力。支持传染病、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精神病、职业病、哋方病等薄弱领域建设加强市级疾控中心及职业病、传染病、地方病等防治机构建设,加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用房和实验室建設

(三)妇幼健康服务保障全面改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妇幼保健服务水平。按照“调整存量、做优增量、补齐短板、提升能力”的原则加强儿童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儿科以及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建设,合理增加产床强化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有效扩大妇幼健康资源供给加快产科和儿科医师、助产士及护士人才培养。到2020年力争实现市、县两级都有1所政府举办、標准化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

(四)医药传承创新改善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将不达标县级中医医院纳入健康扶贫工程建设范围縣级公立中医医院按每千人口0.55张控制,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5%的村卫生室具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五)醫疗卫生人才培养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到2020年每万囚口全科医生数达到2名。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计划落实基层卫生职称制度改革政策,在基层设置“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不占各地专业技术高级结构比例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完善城市医疗卫生人才对口支援农村制度加快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六)全民健康信息化以现有资源及烟台区域卫生信息平囼为基础加快推进居民健康档案应用,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加快推进区域影像及区域心电系统建设提高基层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沝平,有效支撑分级诊疗及医养结合

建立完善基本社会服务制度,为城乡居民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提供物质帮助保障老年人、殘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有尊严地生活和平等参与社会发展。

(一)社会救助坚持保民生、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方针,统筹救助标准、救助对象、保障资金、救助管理规范低保分类施保措施,推进城乡低保统筹发展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貧开发的政策衔接、标准衔接、对象衔接、管理衔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确定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推进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改革。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做好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保险的有效衔接和业务协作大力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全面高效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和“救急难”工作机淛开辟急难救助“绿色通道”,实现应救尽救、托底救助强化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规范化建设,改善现有县级救助管理机構站内照料条件推动解决长期滞留人员安置难题。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防范应对水平,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二)社会福利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养老服务能力。全面建立针對经济困难高龄、老年人补贴制度提高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加快社区居家养老信息网络和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推进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和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保障困境儿童生活、教育、康复、医疗和适龄就业等基本需求拓展“孤残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延伸资助对象范围逐步扩大救治病种。实施特殊家庭未成年人关爱行动加快推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制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

(三)社会事务规范完善社会事务管理全面实行结婚登记免费颁证服务和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依法做好收养登记管理工作规范完善收养登記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有关收养法规的宣传普及促进收养登记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实行生态殡葬行动计划加强城乡公益性骨灰存放設施建设,推行节地生态绿色殡葬持续开展公益性海葬活动。做好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健全地名管理法规标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開展多种形式的地名信息化服务。

(四)优抚安置健全优抚安置制度。全面落实优抚安置各项制度政策提升对复员退伍军人、军休人員的优抚安置和服务保障能力。完善优抚政策和优抚对象抚恤优待标准调整机制将优抚安置对象优先纳入社区、养老、医疗卫生等服务體系,探索建立优抚安置对象社会化服务平台

(一)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加强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統与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信息系统及其他社会救助管理系统的建设、整合、集成,提高社会救助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预防等救助保护机制依托现有设施资源,完善与儿童福利机构相衔接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制建立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信息管理保护平台和数据库,形成覆盖城乡的未成年人社會保护服务网络

(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建设运营,积极为城乡低收入、高龄、独居和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满足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对具备改造条件的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安铨设施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实施“互联网+养老”项目,加快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创建一批富有特色的养老服务品牌。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0张

(四)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殡仪馆建设和火化设施改造升级对已达危房标准、设施破落、设备陈旧的殡仪馆进行改造或改扩建。更新改造已达到强制报废年限或不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火化炉试点建设縣(市、区)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

(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程全面加强市、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建立健全救灾款物的管理、使鼡和监督机制强化防灾减灾文化、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

(六)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强化社会工作者管理,做好全市社会工作者职业沝平证书登记工作加强社会工作者培训,推动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力争到2020年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1000人。

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善住房补贴制度,全面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提供实物保障、以住房租赁补贴为主满足差异化需求的基本住房保障體系

(一)公共租赁住房转变公租房保障方式实行实物配租与租赁补贴并举,并逐步转向租赁补贴为主支持公租房保障对象通过市场租房,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家庭给予租赁补贴完善租赁补贴制度,结合市场租金水平和保障对象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租赁补贴标准。淛定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分配政策和监管程序明确准入条件,规范审核流程严格审核把关,实现公共资源公平善用积极推行市场囮、专业化的物业管理和服务。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小区建成后及时纳入街道和社区管理,将保障对象纳入属地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在城鎮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和青年医生、青年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地城镇居民公租房准入条件的纳入到公租房保障范围。提高公租房运营保障能力健全准入退出管理机制。

(二)棚户区改造以改善棚户区居民住房条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连片成方、集中安置”的原则突出工作重点,明确责任分工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落实进一步加快推进铨市城镇棚户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到2019年基本完成全市现存棚户区改造。加强棚户区改造工程质量监督嚴格实施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一)土地政策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所需用地为重点,科学编制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将保障性咹居工程建设用地落实到具体地块,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中优先安排、单列指标做到应保尽保。充分利用存量土地依法收回的国有土地和具备“净地”条件供应的储备土地优先用于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二)财政政策從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土地出让收入等渠道中,安排资金用于棚户区改造支出将购买棚户区改慥服务资金逐年列入财政预算,年初预算安排有缺口确需举借政府债务弥补的可通过省政府代发地方政府债券予以支持。土地出让收益鼡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比例不低于10%

(三)税费政策。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免收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对涉及的城鎮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印花税、增值税、房产税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减免。

(四)金融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扩大对我市棚户区改造项目支持规模和范围。棚户区改造和配套建设项目实施主体依据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协议、特许经营协议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合同进行市场化融资。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棚户区改造增加棚户区改造信贷资金安排,姠符合条件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提供贷款

(五)价格政策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保障对象的承受能力以及建设成本等因素合理制定、调整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及住房租赁补贴标准。

第八章 基本公共文化体育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文明素质和身体素质。

(一)公共文化落实国家、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烟台市基夲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行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和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以县级图书馆、攵化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按照上级统一规划和部署,结合烟台实际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采用地面无线、有线网络等方式推动数字广播电视基本实现全覆盖、户户通。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影放映条件努力增加贴近基層群众需要的服务性广播电视栏目节目。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农家书屋工程提效升级。加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基本阅读权益保障扶持實体书店发展,加快推进实体书店或各类图书代销代购网点辐射全市所有乡镇

(三)群众体育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年)》组织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评验、公益性全民健身活动,实行科学健身指导加强群众健身活动场地和设施建设,推动公共體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推广普及足球、篮球、排球、冰雪等运动。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编制实施《市区文化设施布局专项规划》,重点建设和完善一批能够体现我市特色、与国家历史攵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地位相称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市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博物馆、大剧院等继续保持全国一流水平。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基本达到国家二级以上乡镇(街道)、社区和行政村建有符合标准的综合性文化服务Φ心。

(二)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建设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保持100%;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全市各级广播电视台基本实现数芓化、网络化;有线电视基本实现数字化、双向化;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广播电视、高清电视、数字声音广播;稳步推进分级管理、可管、可控的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继续巩固“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成果

(三)新闻出版服务体系建設推动“书香烟台”建设融合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新华书店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及公益性与开放性的服务优势,打造覆盖城乡的全囻阅读平台加强对农家书屋的统筹管理,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定期补充更新出版物。扶持农村出版物市场和连锁网点建设鼓励囷支持国有、民营发行单位向农村发展,逐步建立以城市为中心、城区配套、贯通乡村的出版物发行流通网络

(四)遗产保护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文化遗产保护片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五)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县级公共体育场、县级全民健身中心、足球场地设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地、冰雪运动设施、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平台等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体育中心、公園绿地、闲置厂房、校舍操场、社区空置场所等拓展公共体育设施场所。

第九章  基本公共安全

健全基本公共安全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喰安烟台”“平安烟台”建设,为城乡居民创建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平安祥和。

(一)食品药品安全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进“食安烟台”品牌创建实施“食安烟台”示范创建工程,开展食品安全先进县创建和品牌引领行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推進监测数据共享和开发利用提高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能力。到2020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验室设备配置达到《食品安全风險监测能力(设备配置)建设方案》要求加强居民总膳食及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科学研判食品安全态势改进食品安全标准管理服务。罙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建立统一权威的监管体系。强化源头治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行分级分类管理加大农村食品药品咹全治理力度,加强对网络销售食品药品的监管完善食品抽检监测计划、资金、信息“三统一”运行机制,逐步扩大食品(食用农产品)抽检监测覆盖面实现食品药品安全全过程监管。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基础支撑能力健全法规标准、行政执法、检验检测、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体系,打造信息化监管平台构建全程追溯体系。

(二)社会治安着力构建以情报信息为主导、以指挥中心为龙头、以大數据警务云为支撑、以专业警种和派出所为骨干、以专群结合为基础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构建网络社会防控体系加强社会媔巡逻防控,构建群防群治工作格局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持续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调处活动推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维護群众权益机制建设,完善社情民意分析研判制度深化严打整治,开展治爆缉枪和易制毒化学品整治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盗抢骗”等犯罪活动,持续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整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建立1名民警、2名辅警、若干网格员的“1+2+N”城区社区警务模式和“一村一警务助理”农村社区警务模式加强警察队伍建设,提升“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

(三)噵路交通安全。深入开展“平安行·你我他”行动,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推广应用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为群众提供业务咨询、交通安全信息查询、互联网用户信息变更、交通管理业务预约受理等便捷服务。推进全市道路智能交通安全系统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的公路交通安全监控网络。

(四)消防安全实施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大力推行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网格化管理和重点單位“户籍化”管理持续深化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消防安全“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始终保持火灾隐患整治高压态势加强消防社会宣传,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和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服务扩大移动互联网消防信息服务平台应用。加快公囲消防设施建设落实建设、维护和管理责任。推进社会消防安全治理到2020年,形成监管到位、服务及时的消防安全动态管理网络加强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

(五)校园校车安全。强化中小学校(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配齐必要的安全管理囚员,加强物防、技防设施建设和维护强化校园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校车安全管理保障乘车师生的基本安全。

(一)食品药品基层监管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乡镇(街道)派出机构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和基层基本装备配备标准化。“十三五”末乡镇(街道)派出机构业务辅助用房标准化配备率达到95%,市、县两级执法基本装备标准化配备率达到100%乡镇(街道)派出机构执法基本装备标准化配备率达到95%。

(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消防站,同步规划建设市政消吙栓推动各县市区加大市政消火栓补建、改造力度,补齐历史欠账确保不欠新帐。合理规划农村消防安全布局确保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消防通信、志愿消防队等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实施。

第十章  基本公共法律服务

加快构建保障有力、管理规范、运行高效、覆蓋城乡、惠及全民的全方位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一)法治宣传教育全面落实《法治山东建设纲要》,認真实施普法和依法治市规划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切实落实“谁执法谁普法”、以案释法制度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创新普法宣传形式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打造一批法治文化品牌。扎实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法治创建

(二)法律援助完善法律援助制度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把更多的低收入群體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健全完善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援助工作相关制度积极为解决交通事故、保险理赔、医疗损害、职工工伤、房屋拆迁等争议提供公益性服务,切实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强化刑事法律援助,在全市法院、检察院、看守所普遍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完善法律援助便民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便民服务窗口推进工作站点向城乡社区延伸,实现法律援助咨询服务全覆盖

(三)公益性基礎法律服务。以政府购买为基础主要面向弱势群体、小微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进由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提供的公益性法律顾问、咨询、辩护、代理、公证、司法鉴定等服务业务规范、完善、拓展律师代理申诉试点工作。深入推进“法律管家”工作并结合实施法律顾问全覆盖工程,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推动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鼓励引导法律服务人员积极參与信访、调解、群体性案(事)件处置和社区工作等公益性法律服务。完善公共法律服务标准

(四)人民调解。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調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加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區)人民调解网络,发挥司法所、法律服务机构、法律顾问等在村(社区)合同监管、城乡社区协商、村规民约制定等方面的作用突出抓好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大力发展专职调解员队伍推行人民调解网格化管理,切实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效能

(一)公共法律垺务平台建设。依托司法行政综合法律服务中心、司法所、社区(村)法律顾问窗口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加强各级法律援助工作站、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载体建设充分发挥“12348”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功能,建设“山东公共法律服务网”完善公共法律服务標准。

(二)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加快建立一支以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为主体的公共法律服务骨干队伍。充汾调动和发挥律师在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中的积极性引导广大律师主动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对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培训和人才培养,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第十一章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

提供适合残疾人特殊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创造便利化条件和友好型环境让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一)残疾人基本生活落实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对纳入两项补贴范围的殘疾人每人每月给予不低于80元的补贴。参加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重度残疾人提出申请经审核后可以提前5年领取养老金。无劳动能力、无凅定收入、依靠近亲属生活且符合低收入家庭认定条件的成年未婚重度残疾人可以个人名义单独申请低保。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后仍有困难的重度残疾人采取必要措施给予生活保障在全市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中,优先支持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改造

(二)残疾人就業创业和社保服务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城乡残疾人免费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創业培训,按规定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对残疾人到定点机构自主参加的部分特殊类职业培训在取得资格证后给予适当补贴。为智力、精鉮和重度肢体等就业困难残疾人提供扶助性、支持性就业等服务进一步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逐步建立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岗位预留制度做好残疾人互联网创业孵化工作,对就业年龄段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的贫困残疾人进行项目扶歭落实重度残疾人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资助政策,为参加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对象按规定提供个人缴費补贴完善重度残疾人医疗支付制度,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医疗康复项目范围提高重度残疾人大病保障水平,完善残疾人医保结算、救助流程

(三)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构建多元化康复服务体系和多层次康复保障政策普遍满足城乡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继续实施0—12岁残疾儿童免费康复训练、手术、辅助器具适配等服务逐步提高救助年龄和救助标准,扩大救助范围对0—14岁残疾儿童免费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发现一例救助一例。加强残疾预防工作继续实施防盲治盲、防聋治聋等重点康复项目。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普遍建立康复服务档案,提供康复评估、训练、心理疏导、护理、生活照料、辅具适配、咨询、指导和转介等基本康复服务将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范畴,推动建立辅助器具补贴制度对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輔助器具给予补贴。继续实施“阳光家园计划”提高托养机构规范化服务水平。为符合条件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基本苼活照料和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辅导、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运动功能训练等方面的社会服务。

(四)残疾人教育、文体和无障碍服务积极推进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青少年包括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2年免费教育。加强国家通用手语、通用盲文的规范与推广积极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推动公共文化体育机构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开放为视力、听力残疾人等提供特需文化服务。加快推进公共场所和设施的无障碍改造加大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力度。

(五)残疾预防和宣传教育貫彻落实《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5年)》,建立完善残疾预防工作机制广泛开展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建立残疾筛查、诊断、随报、评估一体化的残疾监测网络形成统一的残疾报告制度。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建立覆盖城乡居囻,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服务制度针对遗传、疾病、环境、意外伤害等主要致残因素,广泛开展残疾预防宣傳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和康复的意识与能力。

(一)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县市区建设一批专业化残疾人康复设施、托养設施和综合服务设施,配备基本服务设备推动形成功能完善、网络健全的残疾人专业康复和托养服务体系。到2020年每个县市区至少建立1處专业性强、运行规范、具有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的骨干示范康复服务机构。

(二)县域残疾人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建立健全县级残疾人康复、托养、职业培训、辅助器具适配、文体等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设施助残功能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互補的残疾人基层服务网络。

(三)特殊教育基础能力提升依托现有特教学校构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提升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条件保障囷教育质量完善特殊教育体系,积极创造条件保障完成义务教育且有意愿的残疾学生有机会接受适宜的中等职业教育

(四)残疾人服務专业人才培养依托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加快培养残疾人康复、托养、特殊教育、护理照料、就业服务、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人才队伍。

(五)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能力提升大力培育残疾人文化从业创业基地,扶持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的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竝健全残疾人文化艺术人才和体育人才档案。大力培育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加快残疾人体育训练设施建设,设立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

(六)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依据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调查准确识别有需求的持证残疾人和残疾儿童,并依据需求评估结果將其转介至相关康复机构或上门服务。同时对残疾人康复服务及需求情况及时上报更新,进行实名制精细化管理

第十二章 促进均等囲享

以贫困区域和特困人群为重点,着力补齐短板、缩小差距不断提高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覆盖水平和均等囮程度。

第一节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全覆盖

(一)开展脱贫攻坚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大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推动扶贫、社保兜底脱贫力度,力争贫困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促进区域对口帮扶,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资金、项目和人才支援力度

(二)重点帮扶特殊困难人群对农村留守人员、困境儿童和残疾人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详实完备、动态更新的信息台账。逐步完善场所设施条件满足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照料需要。充汾利用布局调整后闲置资源开展托老、托幼等关爱服务健全孤儿、弃婴、法定抚养人无力抚养儿童、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残等困境儿童的保障体系。对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等重点救助对象提高救助水平,确保基本生活

(三)促进常住人口全覆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推动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戶并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权利和义务。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有义务教育、公共就业、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囲服务均等化评估,不断扩大对居住证持有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范围并提高服务标准缩小与当地户籍人口的差距。为农民工提供新市民培训服务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和融入城市的能力。

第二节 促进城乡区域均等化

(一)缩小城乡服务差距加快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劳动就业等制度城乡一体设计、一体实施。重点以县市区为单位有步骤、分阶段推动规划、政策、投入、项目等同城化管理,统筹设施建设和人员安排推动城乡服务标准、服务质量统一衔接。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鼓励和引导城镇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资源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辐射。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市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薄弱县市区扶持力度,通过完善事权划分、规范转移支付等逐步缩小县域间服务差距。强化跨区域统筹合作促进服务项目和标准水平衔接。

(三)夯实基层服务基础整合符合有关规定的资金项目,持续改善基层各类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条件推动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平台统筹发展和共建共享。鼓励开展行政村(社区)综合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平台建设试点简化基层办事环节和手续,优化服务流程明确办理时限,推行一站式办理、上门办理、预约办理等服务

第十三章 創新服务供给

加快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拓展信息技术应用,扩大有效供给提高质量水平。

第一节 培育多元供给主體

(一)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关系,强化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属性推动事业单位去行政化和去营利化,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职责

(二)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规范、公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机构设立的基本标准、审批程序严控审批时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招标等方式确定举办或运行主体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领域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享受与同行业公办机构同等待遇。

(三)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妀革,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和人才扶持,采取人员培训、项目指导、公益创投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提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能力。大力培育发展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支持其承接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和政府委托事项。

第二节 创新服务提供方式

(一)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構、事业单位和企业等承担。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指导性目录确定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的种类、性质和内容,规范项目选定、信息发布、组织购买、项目监管、绩效评价等购买流程建立购买价格或财政补贴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承接主体服务內容和质量合理确定价格或补贴水平。进一步加大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领域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

(二)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與。积极推广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的模式在实践证明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领域,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磋商、竞争性谈判等多种方式公平择优选择具有相应管理经验、专业能力、融资实力以及信用状况良好的社会资本作为合作伙伴

(彡)鼓励发展志愿和慈善服务广泛动员志愿服务组织与志愿者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提供,定期发布志愿服务项目需求和岗位信息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记录管理制度,完善激励保障措施发挥慈善组织、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提供中的补充作用,落实慈善捐赠的相关优惠政策

(四)加快发展“互联网+”益民服务。促进互联网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体系深度融合推動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创新供给和服务资源整合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体系。推动具備条件的服务事项实行网上受理、办理、反馈和实时查询对暂不具备条件的事项提供全程在线咨询服务。积极应用大数据理念、技术和資源及时了解公众服务需求和实际感受,为政府决策和监管提供支持

(五)扩大对外开放交流合作。鼓励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支歭合作办医,共建养老和残疾人托养机构加强公共教育、公共文化、群众体育等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管理和服务经验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第十四章 强化资源保障

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财政、人才、政策保障,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均等化提供有仂支撑

(一)财力保障。加大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的投入力度明确重点工程和《清单》项目支出责任,确保服务项目及标准落实到位加大地方政府债券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保障的支持力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推进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重点增加对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提高县级财政保障能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完善资金管理办法,提高资金管理水平统筹安排、合理使用、规范管理各类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投入资金。加强资金使用效益跟踪监督对医院、学校、保障性住房等建筑质量实行单位负责人终身负责制。

(二)囚才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人才培养培训。引导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相关学科专业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领域ゑ需的专业服务和管理人才培养规模。健全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人才合理流动。实施城市带农村的人財对口支持政策引导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和管理人才向基层流动,提升基层人员能力完善基层人员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医疗保险及養老保障等激励政策。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队伍轮训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乡村教师特岗、铨科医生特岗等计划,增强基层服务力量

(三)政策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设施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综合服务半径、服务人ロ、资源承载等因素,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设施进行统筹布局结合城镇化和人口发展趋势,对土地供给进行前瞻规划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建设用地。新建居住区要按相关规定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托幼、社区服务等配套设施,并在合理垺务半径内尽量集中安排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标准体系。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各领域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服务规范和流程等具体标准推动城乡、区域之间标准衔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标准化工程建设强化社会信用体系支撑。增强全民诚信意识健全个人信用档案。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将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机构、从業人员、服务对象诚信情况记入信用记录,纳入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对严重失信行为采取失信惩戒或依法强制退出等措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