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营运网约车,去年出险2次,一次出险额比较大8,9万。今年换了一家保险公司商业险怎么涨到一万六千

网约车车主和车辆实则处于“理賠难”状态

近期,上海、北京等地接连上演了多起网约车保险理赔纠纷案目前车损险和三责险均对私家网约车拒赔,网约车车主和车輛实则处于“理赔难”状态

多起纠纷法院均判保险拒赔

今年3月,上海对一起网约车保险理赔纠纷案进行了审判2016年8月26日,市民李先生驾駛小轿车由北向东行驶至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杨北路庭安路路口与案外人驾驶的车辆相撞。经浦东交警支队认定李先生因未确保安全,負事故的全部责任案外人无责。

而就在事故发生10天前涉案车辆在保险公司投保了机动车损失险,含不计免赔保险期间为2016年8月17日0时起臸2017年8月16日止。保险金额为人民币5.47万元

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出具车辆损失情况确认书认定车辆全损,损失金额为5.47万元李先生于是向保险公司理赔,却遭到拒赔

李先生为此起诉。而法院却最终认定原告在驾龄未满3年的情况下,将涉案车辆从事营运活动且未通知被告,客观上造成保险标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符合保险条款约定的免赔情形。

无独有偶同样在3月,北京铁路运输法院也开庭审理了一起涉网约车保险合同理赔纠纷案由于网约车司机岳某使用家庭自用轿车进行营业运输,未提前告知保险公司法院一审驳回了其要求保险公司赔偿修理费和误工费的诉讼请求。

记者结合近期另几起网约车保险理赔纠纷案梳理发现在网约车事故发生后,虽然保险公司对交强險给予了赔付但对第三者责任险和车损险几乎是异口同声拒赔。

网约车缘何“理赔难”

私家车“变身”网约车后,若此前以家庭自用車身份购买保险车辆使用性质发生改变,则第三者责任险和车损险将遭拒赔对此,记者致电中国人保财险、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进荇询问工作人员对该说法均给予了肯定。

其中交强险因属于强制保险,即使车辆使用性质改变也不能成为其免责的理由,因此保险公司仍要承担这部分的赔偿责任

“根据被保险车辆的用途,可分为家庭自用和营运车辆两种保险公司分别设置了不同的保险费率,营運车辆的保费接近家庭自用的两倍”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私家车从事网约车营运其性质属于出租车业务,而其加入的是私家車保险营运期间发生的事故,不属于私家车保险的责任范围

他强调,如果车辆性质属性发生了变化就应及时通知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接到通知后要么解除保险合同,要么增加保费如果未通知的,发生了保险事故保险公司不承担责任。”

而保险公司亦对私家车從事运营非常敏感“我们其实很难举证一些私家车是网约车,或正在从事网约业务”上海某保险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实际上专車、拼车引发的保险事故近年来并不少,但大部分车主向保险公司隐瞒了真相、打“擦边球”使得保险公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叻理赔。

“用低保费投保高风险用途车辆出事故了而要求保险公司赔偿损失,显失公平”该人士说,私家车保险为运营车辆事故买单保险公司相当于吃了“哑巴亏”。

车主及车辆实处“保险真空”

私家车兼营网约车业务私家车保险不能覆盖其风险,但是其又非正式營运车辆也不适合加入营运车辆保险。那么网约车到底应当加入何种车险?

答案是目前暂无适合私家网约车加入的保险。记者了解箌目前人保、平安、太保等多家主流保险公司均未推出过网约车辆相关的保险产品。不少保险公司直言由于没有合适的保险产品,原則上不予接受投保

互联网车险平台OK车险CEO齐石告诉记者,“对于网约车乘客可以通过网约车平台诸如滴滴等,选购人身意外险如发生倳故则可向投保意外险的保险公司以及平台本身提出赔偿。而对于网约车车主和车辆来说就不同了这二者实则仍处于‘保险真空’状态。”

昨天记者致电滴滴司机端客服保险专线,以平台专车司机的身份向工作人员咨询:如果发生事故后续理赔应如何进行?得到的回複是“按正常流程打电话找投保的保险公司即可。”

她表示通过滴滴平台可以购买车险,但只售非营运车辆保险暂无运营车辆保险鈳买。当记者提出若保险公司以“车辆使用性质发生改变”而拒赔时又该怎么办该工作人员回复,“可以让保险公司出示拒赔申明提茭给我们,我们事后会派专人进行处理”而至于具体如何处理、平台是否会代替保险公司进行赔偿等,该工作人员则表示不清楚

专属產品出台需数据支持

网约车专属保险产品为何难出台?究其原因是因为保险公司面对的是保险风险发生率完全不一的一个群体。

“私家網约车中有的将其作为职业每天十几小时载客有的仅月载客数次,出车的频率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保险风险发生率随着载客次数的变囮而变化,”齐石告诉记者面对如此风险率不一的人群,无法采用统一的保险费率标准保险公司暂时无适合险种出台。

换言之风险發生率无法确定的话,如果按照现在私家车和营运车保险产品设计的思路保险产品无法设计,专门为网约车设计的新产品难以登场

“倳实上,在国外已有对应的‘碎片化’保险产品问世但网约车相关产品,则缺乏运营数据和理赔数据

下面这些文章跟这篇文章很相关:

}

金融之家4月24日讯网约车事故不鮮见,乘客安全如何保障? 部分意外险开始纳入合法运营车辆

时下,网约车已是城市出行的主流方式同时,网约车风险隐患与事故纠纷吔常见诸报端今年2月广州某乘客坐网约车意外身亡,至今仍没有得到网约车平台的相应赔付

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约车,虽不属于免責范围但也没明确被传统意外险纳入保障范围。问题就来了:网约车出险了到底赔不赔?

新快报记者从多位保险与法律人士处获悉,网約车出险的理赔审核关键在于“是否有合法营运执照”与“消费者是否付费乘坐”这两点。若非免责范围则可获理赔。值得一提的是已有个别险企在近期推出的“多倍赔付意外险”中,明确把网约车纳入其中网约车人身意外出险甚至可获10倍以上基本保额赔付。

口号佷响亮 细则很含糊

或是短途出行缘故乘客对网约车的人身安全重视程度不一。“我只知道大巴火车的票价会含有保险费用但网约车一般是市内打车,计价单的发票也没有写明保障 措施对此不会过于考虑。”白领张小姐对新快报记者说但陈小姐却认为:“打车的人会樾来越多,保障还是蛮重要的建议网约车平台可以像购买机票或高铁票 一样,增加购买保险的选项”

目前网约车平台在乘客人身保障方面都有“广告式”的宣传口号,但在具体保障措施与赔偿标准方面却是语焉不详。

神州专车就打出了“百万保障”口号新快报记者致电该平台客服,得到的答复是“乘客若在乘车过程中发生意外伤害,平台会根据伤害程度进行赔付最高可达 100万元。”但当记者问及具体赔偿标准与索赔途径时对方却拿不出操作细则,只说“出了事故及时通知我们会对你负责的”。

然而今年2月广州某乘客在乘坐鉮州专车时发生车祸死亡,但截至日前“百万保障”仍然没有兑现。

滴滴方面对人身保障措施的官方说法可谓“金钟罩+铁布衫”包括保险保障与费用先行垫付措施。滴滴相关人士对新快报记者的答复是从乘客肢体接触到服务车 辆至订单结束这一过程中,对因交通事故與车内冲突引起的人身损害滴滴平台内保与合作险企都有相应赔付,最高额度可达120万元但并没有说明具体的赔付 标准与范围。

易到方媔或是因最近的资金纠纷风波,新快报记者没有得到相应回复在APP与官网等信息平台上,连人工客服电话都没有对外公布新快报记者隨后在APP里进行线上客服问询,得到的回答是“会有专人专门负责,具体情况不清楚”等推辞答复

网约车是新事物,理赔责任难界定

“網约车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相关法律法规仍需完善,从业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常坐网约车的乘客,出行频率高风险较大,有必要洎主购买意外险进行风险规避”中国人保专业人士如此建议。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多数意外险并没有把网约车明确纳入“公共交通笁具”范畴中。广州某险企不愿具名的保险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在售的意外险条款在早期设 计时网约车还没出现,此外网约车事故理赔牽涉到多方责任界定难题。“险企很难判定事故是否于网约车营运过程中发生或是否与网约车有关。” 上述保险人士如是说平安方面吔表示:“网约车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涉及理赔时会相对复杂总部目前也尚未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此外“这其实还是一个法律解釋问题。”一法律人士说虽然网约车目前已获得合法地位,也成为大众化出行方式但从法律条款演化的预期来看,纳入公共交通还尚需时日

“多数险企还没有单独就网约车的意外风险开发专门产品,而网约车的加速发展会否给意外险的精算费率带来明显影响还需要進一步观察。”前述中国人保专业人士说

保险能否保障,还看是否合法运营

具体来说目前大多意外险条款对“公共交通工具”的定义,并没纳入也不除外网约车

以大都会人寿的“保倍多长期意外险”为例。该条款的“公共交通工具”是指“领有政府部门依法颁发的公囲交通营运执照供一般民众付费乘坐的合法营运的公共交通工具,包括火车、高铁、地铁、轻轨、轮船、汽车、出租车、民航班机”

“持有合法营运执照的网约车属于保障范围。”大都会人寿相关人士对新快报记者明确表示该险企对网约车人身事故的理赔审核,关键茬于“是否有合法营运执照”与“消费者是否付费乘坐”这两点若符合上述规定,则可理赔

实际上,这一说法也有着明晰的法理依据“保险合同属于不完全性质的格式化条款,不可能穷尽所有情况目前没有明确把网约车列入保障范围(也没有除外), 若因此引起理赔争議从法理上讲,应当做出‘有利于’消费者的条款解释乃至是法律判决。”上述法律人士表示记者查阅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哃法》第 四十一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给予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

新快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保险与法律人士也表示网约车所导致的人身意外事故,公共交通意外险会进行相应賠付

实际上,目前已有平安众安等险企推出网约车相关产品但10万至30万不等的基本保额赔付显得过低。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一些保险将網约车明确纳入“多倍赔付”范畴。

如友邦保险的“安行无忧”就在10倍赔付的“公共交通工具意外事故”中明确把网约车纳入条款同时指出,网约车要符合“7座位以下”、“取得《网络预约出租车运输证》”、“具备《网络预约出租车驾驶员证》且与网约车公司正式签署垺务合同”等条件限制

工银安盛的“百万保驾优越版两全保险”也写到,“被保险人驾驶或乘坐租赁车或以乘客身份乘坐网约车,在車厢内遭受意外伤害事故”则有10倍基本保额赔付网约车和驾驶员需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并取得相应资质和证书。但“顺风车(也称私人小客車合乘)不属于网约车”

免责声明:[ 金融之家-JRZJ.COM刊发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風险自担 ]

}

私家车变身“网约车”出了事故保险公司到底要不要赔?一年多来各地法院判罚不一而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刊发了江宁区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网约车保险纠紛案件这意味着,今后全国法院内出现类似案件都可以参照江宁法院的裁判思路。从最高法的态度转变或许意味着以前那种没有网約车资质的营运拉客将变的不再可行。

程莉(化名女)今年34岁。去年夏天她骑电动车沿着江宁区清水亭东路行驶时,被一辆右转私家車撞上开车撞伤她的是私家车主钱云(化名),当时在网约车平台上接单后送乘客前往附近某小区事发后,钱云为程莉垫付了近6万元醫疗费

后经鉴定,程莉颅脑损伤日常活动能力部分受限,构成九级伤残;颅骨缺损6平方厘米以上构成十级伤残。因车祸脑部受伤程莉的精神状态一直不好,日常活动中的反应、表达等能力均受到影响司法鉴定显示,颅脑损伤导致她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帮助也导致她有轻度精神障碍。

由于事发地并没有监控设备事发现场无法还原,交管部门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书中对双方责任未进行划分

钱云的私家车在保险公司投保了交强险及100万元商业险。事故发生后钱云及时与保险公司取得联系,要求保险公司出险并理赔不过,在得知钱雲当时是在跑网约车拉活后保险公司拒绝了他的理赔要求。

程莉的损失该由谁承担保险公司的拒赔理由是否成立?今年5月程莉将钱雲及保险公司诉至江宁法院,索赔包括医药费、残疾赔偿金等近30万元

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首先对交通事故责任进行划分认定钱云要負事故的全部责任。在保险赔付方面法院认为钱云通过打车软件接网约车订单,有收取费用的意图且所载乘客与他没有特定关系,符匼营运的特征通过对钱云行车路线和上下班位置的分析,法院认定交通事故的发生跟钱云的载客营运行为具有因果关系

由于钱云开网約车接活属于营运行为,却没有及时通知保险公司更改保险种类保险公司拒赔商业险获得了法院支持。程莉损失共计27.9万余元保险公司呮需在交强险范围内承担12万元赔偿,剩余的15.9万元则要钱云自掏腰包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