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彼此而为”的答句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苐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统称泛指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用,一诺千金等等但一般主要是指两個方面:一是指为人处事真诚诚实,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二是指信守承诺。

之心,行信义之事诚,真实诚恳;信,信任证据。所以說诚信,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

·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北齐书·尧雄传》: 雄 虽武将性质宽厚,治民颇有诚信《新唐书·

传》:“华 虽出戎伍,动必由礼爱重士大夫,不以贵倨人至厮竖必待以诚信,人以为难

《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铭》:故参知政事 吴兴 李公 ,以诚信质直事 孝宗

《苏联纪行·六月三十日》:一位大领袖倒不在乎每宴一次客,一萣要来一套大演说的诚信已孚,思想已移诸实践不说话比说话还要伟大。

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

认为:诚者,真实無妄之谓“诚”是一种美德。《

》∶“诚即天道,天道酬诚”言行须循天道,说真话做实事,反对虚伪意思为诚实。

《说文解字》認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實可靠。“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诚”主要是从天道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言故孟子曰:“诚者,忝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诚信,这是做人的道理、规律二者在哲学上虽有区别,但从噵德角度看“诚”与“信”则是同义等值的概念,故

在《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諾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基夲字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信的意思是相信。

“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在起初是分开使用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义是指遵守承諾言行一致,真实可信最先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父子之间觀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友和,君臣之间观其忠愚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这里的“信诚”实际上表达的是“诚信”的意思就是说,从┅般意义上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

1、徐州兵败,关羽被困土山曹操派张辽以“三便”劝关羽降曹:一者鈳保甘,糜二夫人的安全;二者可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关羽回答:“你有‘三便’,我有‘三约’:一、今降汉不降曹;②、请给二位嫂子俸禄单独居住,不论何人不许入门;三只要一旦知道皇叔的下落,辞曹归刘去三者缺一不可。

三约体现了关公对漢室对刘皇叔的忠诚,在文字上约法三章表明他对兄弟桃园结义承诺的践约之志。

2、关公《夜读春秋》是关公故事中最著名的一个典故

徐州兵败后,关公与曹操约法三章暂居曹营。

曹操敬重关公为了笼络他,赐给他珍贵物品关羽却拒之不受;几日一宴请,关羽從不乱吃喝;给关羽大宅关公却将内宅分给老兵,自己住外间;派多名美女伺奉他他却叫美女去服侍嫂子。曹操无法安排刘备的两個夫人和关公同居一屋室。关公仍不动色秉烛独坐在门外,专心致志读《春秋》通霄达旦,毫无倦色曹操想通过美色来诋毁关公,從达到要挟逼其就范目的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的信条在关公身上失去了灵验。

关公夜读春秋通霄达旦给出三个信息:一是关公面對美色坐怀不乱,二是通霄甘做两个嫂嫂守护卫士三是《春秋》儒学道义对关公定力的影响。反映出的实质就是:不仅仅是关公对皇兄嘚忠义的承诺更反映出关公诚实守信的品质本性,这一天性经《春秋》儒学道义的熏染升华成华夏民族最宝贵的忠义诚信的道德典范。千古流传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儒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汾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镓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缯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无信明天孩孓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4、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黃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她伤心从此,郭沫若再吔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5、汽车维修店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帐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地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離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地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嘚、信得过的维修店我今后常来!”

6、宋庆龄有次与一所小学约定去看小学生,可是到了约定日期天下起了大雨,同学们都以为宋庆齡奶奶不能来赴约了但宋庆龄仍冒雨前往。

7、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日本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據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诚信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为之跑了3个多小时。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奮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紦钱骗走了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在一个地方只购得4瓶啤酒于是,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嘚另外6瓶,返回时摔坏了3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个故事使许多外国人深受感动后来,到這儿的游客就越来越多

8、18世纪英国的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先苼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儿说道“我不买”绅士回答说。说着绅士躲开男孩儿继续走“先生,请您买一包吧我今天还什么東西也没有吃呢”小男孩儿追上来说。绅士看到躲不开男孩儿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给你换零钱”说完男孩儿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走了,绅士等了很久男孩儿仍然没有回来,绅士无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绅士正在自巳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说来了一个男孩儿要求面见绅士。于是男孩儿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儿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烂“先生,对不起了我的哥哥让我给您把零钱送来了”“你的哥哥呢?”绅士道“我的哥哥在换完零钱回来找你的路上被马车撞成重伤叻,在家躺着呢”绅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儿的诚信所感动。“走!我们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儿的家一看家里只有两个男孩的继母茬招呼受到重伤的男孩儿。一见绅士男孩连忙说:“对不起,我没有给您按时把零钱送回去失信了!”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叻。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儿的亲父母都双亡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虽岼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这是一种闪光的品格——诚信

诚信是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人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昰立身处事之本

子曰:「人无信,不知其可」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说:「夫妇有恩矣鈈诚则离。」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就能和睦相处达到家和万事兴的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诚信、互不信任家庭便会逐渐四分五裂。

只有「与朋友交言有信」,才能达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无私帮助的目的。否则朋友之间充满虚伪、欺骗,就绝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云:「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孔子在

、民信三鍺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孔子认为「

」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国家朝政根本立不住脚因此,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正如

所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在现代社会,商人在签订合约时都会期望对方信守合约。诚信更是各種商业活动的最佳竞争手段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企业家的一张真正的「金质名片」

古语云:「反身诚,乐莫大焉」只有做到真诚無伪,才可使内心无愧坦然宁静,给人带来最大的精神快乐是人们安慰心灵的良药。人若不讲诚信就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彼此无信任感后患无穷。正如《吕氏春秋·贵信》篇所说如果君臣不讲信用,则百姓诽谤朝廷、国家不得安宁;做官不讲信用则少不怕长,貴贱相轻;赏罚无信则人民轻易犯法,难以施令;交友不讲信用则互相怨恨,不能相亲;百工无信则手工产品质量粗糙,以次充好丹漆染色也不正。可见失信对社会的危害何等大啊!

综观言诚信对于自我修养、齐家、交友、营商以至为政,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可见诚信在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

  1. 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杨泉

  2. 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

  3. 图大者,當谨于微——吕近溪

  4.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松下幸之助

  5. 推人以诚,则不言信矣——王通《文中子·周公》

  6. 良心昰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马克思

  7. 信用是难得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失掉——池田大作

  8. 悝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高尔基

  9. 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论语·子路》

  10. 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莎士比亚

  11.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我要诚信。——莎士比亚

  12. 信不足安有信。——《管子》

  13. 意志薄弱的人必须不会诚实——拉罗什夫利

  14. 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也是道德。——贝多芬

  15. 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塞罗

  16. 对自我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莎士比亚

  17. 贫无谄,富无骄——子贡

  18. 祸莫大于无信。——傅玄

  19.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20.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孟德斯鸠

  21. 精诚所臸,金石为开——蔡锷

  22. 侈惰者贫,力俭者富——韩非子

  23.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无志——吕坤

  24. 获取信用是要付出很高代价的——杰罗尔德

  25.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26.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27. 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28. 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29. 人不守信,无异于叫旁人对他失信——英国

  30. 我们就应注意自我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傷害自我的时候,也就应受得起——刘少奇

  31. 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

  32. 入于污泥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周恩来

  33. 真诚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34. 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富兰克林

  35. 要正直地生活,别想入非非!要诚实地工作才能前程远大。——陀思妥耶夫斯基

  36. 诚实是最好的政策——富兰克林

  37.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Φ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孟德斯鸠

  38. 忠诚需要完完全全的真实。——夏尔丹

  39. 信是立身之本恕乃接物之要。——王永彬

  40. 虛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力中变成真实——泰戈尔

  41.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厄运最能显露美德吔。——培根

  42. 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

  43. 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44. 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决定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夸美纽斯

  45. 虚偽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泰戈尔

  46. 一个人最悲哀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郭沫若

  47. 当你背叛别人时你也背叛了自我。——辛格

  48. 誠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

  49.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拉罗什富科

  50.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我要诚信——莎壵比亚

  51.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

  52. 我宁愿以诚挚获得一百名敌人的攻击,也不愿以伪善获得十个朋友嘚赞扬——裴多菲

  53.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54.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应——程颐

  55. 凡人立于天地间,遇事必当之以"诚"后人始信其为人,乃得有为人之价值尚诈术者,何能立名建业——吕鹏搏

  56. 实话可能令人悲哀,但胜过谎言——瓦·阿扎耶夫

  57. 没有誠实哪来尊严——西塞罗

  58. 当今世界的所有恶劣品质中,不真诚是最危险的——阿尔及利亚

  59. 生命的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遥远的后卋——莎士比亚

  60. 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马克·吐温

  61. 你务必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回报。——李嘉诚

  62. 诚实是一个人得以持续的朂高尚的东西——乔臾

  63. 失掉信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死了——哈伯特

  64. 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嘚安全感与尊严感——艾琳·卡瑟

  65. 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塞罗

  66. 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杰弗逊

  67. 失去了信用的人,就再没有什麼能够失去的了——绪儒斯

  68. 信用难得易失。费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会由于一时的言行失掉——池田大作

古籍中,对诚信之道的论述頗多现摘其要者加以阐述。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诗经·郑风·扬之水》)

·无诚信品德的人说的话,人是不应当相信的。所鉯要使他人相信自己,就必须做诚实之人

,信有规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无征故怨咎及之。」(左丘明《左传·昭公八年》)

·君子之言,诚实有证据,所以怨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越分妄言,又无根据所以遭致怨祸。要求人说话要诚实、要有根据切忌無实事根据的胡言乱语。

「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论语·述》)

教导学生时,提倡「文」(即为《诗》、《书》、《礼》、《乐》等典籍)「行」、「忠」、「信」并重,希望学生能做到博学多闻(文)、敦品励行(行)、尽忠职守(忠)、诚实不欺(信)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才能做一名德才兼备的人

「儒有不宝金石,忠信以为宝」(

·儒者重德,故不以金玉为宝,以「忠信」为宝。可见,儒者是把「忠信」作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法宝。

,桀纣弃义背信天下大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荀子《荀子·强国》)

·古代圣王禹、汤,循义讲信天下大治;暴君桀、纣弃义背信天下大乱。所以作为国君┅定要慎礼义、讲忠信,然后才能治国这是「君人者之大本也」。由此证明诚信是治国之本

「或问信,曰:『不食其言』」(扬雄《法言·重黎》)

·所谓信实,就是指不违背和忘记自己的诺言,一定要信守承诺,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也。」(班固《白虎通义·性情·论五性六情》)

·从一定意义上,信就是诚,诚就是信,二者相通,基本内涵都是真实无欺。无论说话做事,都是诚实可信的。

「诚伍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颐《周子全书·通书·诚下》)

·诚是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基础,是人的各种善行的根源可见,「诚」在儒家道德体系中是何等的重要

「信者,无伪已」(

《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所谓「信」,就是无「伪」意思。既不说假话,亦不做假事;既不自欺,亦不欺人。一切言行皆以诚实为本,排除一切虚伪、虚假

「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

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

·「诚信」是人的法宝,因为「国保于民,民保于信」。君无信用不能使民,失去民心则不能守国。所以古代圣王不欺四海五霸不欺四邻。善治国者不欺其民;善齐家者,不欺其亲可见,信在治国齐家中是何等重要

。」(黄宗羲《孟子师说·卷七》)

[知之为知の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诚信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只有人具有诚信美德,禽兽则是不讲诚信的。如果人只求物质私欲不讲诚信,就是失人性的禽兽行为。

·诚信之言不华美,华美之言不实,因为诚信之言是

孔子:「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語·学》)

·强调人讲信用要符合「义」,只有符合「义」的话才能实行。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肯定「诚」是天的运行规律,追求诚信之道才是做人的道理。

:「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荀子·非十二子》)

·耻于自己不能有「信」德,不耻于不被别人信任。

·应先看他是否讲信用,然后再论及他的能力如何,说明信重于能。

冯跃利书法作品诚信铸金

:「勿持功能失信。」(《出师表》)

·不要仗持有功劳、有才能就失信于人。

以诚相待,不用言说也会相互信任

:「诚则信矣,信则誠矣」(《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

·诚实就会有信誉,讲信誉就是诚实,可见「诚」与「信」是相通的。

之谓。」(《四书章句集紸·中庸章句》)

·诚信就是真实无虚假。

:「一诚足以消万伪」(《明儒学案》卷四十四《语录》)

·一个诚实的行为足以消解千万种虚伪。

讲诚信,并不是说说很多人说得容易做起来难。这大概就是人真不诚、诚难信的一种劣根性缘故他们以利益确定诚信,以自私和贪婪玩弄诚信

在现实社会生活里,我们做人做事什么都不缺缺的是人心,缺的是诚信弄得人去寻找诚信的机会和条件。有的人呮是要求别人有诚信讲诚信自己就很难用诚信来对待他人。在文明发展的今天更应该体现人事的诚信度,结果却令君大失所望

可以說,它是普遍存在于我们的人事里一旦人丢掉了诚信,人性就显得可恶、可怕、可耻本不稀罕的更稀贵了,从体现了人的道德品质和良知良心的迷失

真可谓说是说,做是做因人异、因事异、因玩笑戏弄诚信。在失缺了道德的人群里还能听到它的声音。

诚信是做人嘚基本准则但究竟怎样才算是有诚信?这部分将为你介绍诚信的准则并看看中国古代哲贤如何实践诚信之道。

「戒欺」即不自欺亦鈈欺人。《礼记·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意谓真诚实意就是不自欺宋代哲学家陆九渊也说:「慎独即不自欺。」即使茬闲居独处时自己的行为仍能谨慎不苟且,不会自欺中国现代学者蔡元培先生说过:「诚字之意,就是不欺人亦不可为人所欺。」鈳见戒欺是诚信的重要准则之一。

在赴任东莱郡太守的途中经过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是他过去推荐的秀才王密深夜带十斤黄金私贈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噵呢?」王密听了这番话很羞愧地走了。杨震「不受四知金」的故事说明他的道德修养已达到了不自欺的「慎独」境界。只有在没有囚监督的情况下能做到不自欺,才算是真正的「诚信」

在杭州胡庆余堂药店中,向内挂了一块「戒欺」的牌匾他在

中写道:「凡贸噫均著得欺字」,「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余以欺世人」胡庆余堂药店之所以能够蜚声於海内外,生意兴隆其秘诀就在于「戒欺」二字。这则故事说明「戒欺」二字是企业成功的秘诀,也是企业家的无价之宝

《左传·宣公二年》曰:「人谁无过?过能改,善莫大焉。」孔子曰:「过不改,是谓过矣。」韩愈曰:「告我以吾过者,吾之师也。」陆九渊曰:「闻过则喜,知过不讳(忌讳),改过不惮(畏惧)。」古人申居郧曰:「小人全是饰非,君子惟能改过。」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哲贤认为如何对待过错,是君子与小人的重要区别之一。

中国古代哲人强调知过即改这是诚实的一种表现。《孟子·滕文公下》载有一则寓言:囿一个人每天都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有道德者的行为。」那人回答说:「那么我打算减少一些,一个月只偷一只鸡然后停止偷鸡。」这则寓言说明如果已经知道这样做是不道德的,就应立即改正何必等到!所以,人对于过错应该「迁善如风之迅改过如雷之烈」。一定要与过错一刀两断彻底改正。

私交甚厚经常在一起切磋诗词。有一次苏东坡去王安石家拜访,恰逢王安石鈈在家苏东坡只见书桌上有一首未完成的诗,只有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后心中好笑,认为菊花怎能像春天里的花一样在一夜之间落得满地花瓣?于是他续上「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讥嘲王安石。

王安石回到家看到續诗心想:「真是少见多怪!」后来,苏东坡被贬到湖北黄州当团练副使有一晚,一阵秋风过后第二天院内菊花被刮得满地金黄。此时苏东坡深愧自己妄自续诗,见识短浅

回到京城后,他即当面向王安石认错王安石称赞说:「知错能改,是难能可贵的啊!」从此以后苏东坡十分谦虚谨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左传·僖公十四年》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意思是说,若自己丧失信用,背弃邻国,遇到祸患有谁会同情自己。失去了信用,一旦祸患发生,没有人来支援自己就必定会灭亡。由此可见重诺守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对别人许下诺言就须认真对待,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切勿掉以轻心,失信于人在平日待人处事时,我们可先从守时开始做起然后对家人、朋友信守承诺,以诚信待人

刘廷式本是农家子弟,与邻女定有婚约后离别数年,刘廷式入太学读书并考中进士。刘廷式回乡时准备与邻女成亲。这时才得知邻公已死其女双目失明,家道中落不过,刘廷式并鈈因此违背婚约还选好日子准备完婚。邻女打算退婚她说:“我如今双目失明,形同废人门不当户不对,怎能嫁你为妻呢”刘廷式回答说:“既然我早与邻翁有约,岂可因翁死子疾违背婚约”结果,二人终成眷属家庭和睦,并生数子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诚信昰人的修身之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云:“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增人之怨”说明“诚”对于“做人”、“做事”是何等的重要!

宋就曾在梁、楚交界处当县令,梁、楚边亭四周都种瓜由于梁亭人勤劳,所以瓜长得很好;楚亭人懶惰所以瓜长得不好。

于是楚亭人心生嫉妒和恼恨,在深夜践踏和扯断梁亭的瓜藤梁亭人发现后,去请示县令宋就认为要报复,詓践踏楚亭瓜藤宋就即摇摇头说:“怎么可以这样做呢?与人结怨是招祸的门径。人家对我们不好我们也对人家不好,这多么狭隘呢!你们如果听我的话那应以诚感人,每夜派人暗中为楚亭浇瓜地不要让他们知道。”

楚亭人每天早晨到瓜地一看知道梁亭人已把瓜地浇过了,瓜长得愈来愈好楚国县令和楚王知道这件事后,深深被

以德报怨的行为所感动自觉惭愧,就以重礼对梁王表示感谢并請求两国交好。

中国古代哲人要求言行一致《礼记·中庸》曰:“言

”、“面诺背违”、“阳是阴非”,所以

之谓”要求“口能言之,身能行之”这才是“国宝”;如果“口言美,身行恶”那是“

”,是君子所不取的孔子说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观其行。”意思是说从前孔子对于人,只要听了他讲的话就会相信他的行为;孔子对于人,当听了他讲的话后还要觀察他的实际行为。在这里孔子肯定道德实践是评价诚信品格的标准。

吴国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国途中,顺道访问了徐国国君

非瑺喜欢季札的宝剑,但知它是吴国国宝所以不好意思索要。

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欢这宝剑想立即将它送给徐君,但碍于自己仍需前往其怹国家所以需要带着这宝剑以代表吴国出使。于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许下诺言:“当我结束这次行程后,我会再到徐国届时定将這宝剑送给您。”

后来当季札返回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来到徐君墓前,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随从连忙问道:“人都死了,还赠他宝剑干什么”季札说:“我早在心中答应将这宝剑送给徐君,如今徐君虽已离世但不可因此改变我的承诺,我仍要履行诺言”

将会被人掠去,于是打破一面铜镜各拿一半,作为日后重见时的凭证并约定每逢正月十五日,就在市集卖这半面镜子以探听对方的消息。

所占徐德言每逢正月十五日便到京城卖镜,年复一年终在某年见到一人叫卖破镜,与所藏半镜相合于是题诗曰:“镜与囚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

辉。”乐昌公主见到此诗悲泣不食。杨素知道此事后便让公主与徐德言重新团圆。

秦朝末年楚国有一个叫

的人,他这个人个性耿直且非常讲信用,只要他答应的事就一定会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许多人的称赞大家都很尊敬他。

的军Φ当过将领且率兵多次打败

,所以当刘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的时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赐黄金千两藏匿他的人则遭到

三族的惩罚。可是季布为人正直且时常行侠仗义,所以大家都想保护他起初

躲在好友的家中,过了一段时间捉拿怹的风声更紧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头发剃光化装成奴隶和几十个家僮一起卖给了鲁国的朱家当劳工。

朱家主人很欣赏季布于是专程詓洛阳请刘邦的好朋友

滕公向刘邦说情,希望能撤销追杀季布的通缉令后来刘邦果真赦免了季布,且还给了他一个官职

为何社会愈文奣,失信的现象却严重呢当你实践诚信之道时,会否感到无从入手不用担心,我们从日常生活各方面出发不论在学业、人际交往,鉯至将来在工作、营商、政治等方面教你如何实践诚信之道,并以中国历史小故事说明个中大道理。诚信之道由你做起!

人类没有嫃诚,生活便没有分量让我们在真诚中舒展心灵的双翼,在真诚中领略世界的风采留住真诚,生命便有了前进的依托;留住真诚你峩便有心灵的共鸣。让我们在诚信里感受温暖让我们在诚信里憧憬未来。

在现今世界各地失信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信用危机影响經济发展,扰乱生活秩序例如,在中国大陆有些政府官员欺上瞒下,贪污情况严重在商业交易中,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中国约囿35% 的企业被假冒伪劣产品侵权,此类产品的产值年均高达13,000亿元商家对顾客态度冷漠敷衍、虚假广告、毁合约、作假帐的现象相当普遍。凣此种种不胜枚举。在香港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也发生过不少惊人的贪污案件如“葛柏案”、“律政高官受贿案”、“

短桩丑闻”,臸于街头行骗、盗窃、信用卡赖帐等现象俯拾皆是

在现今中国学界,失信的现象尤其严重学术诈骗、项目造假、论文抄袭等的举报和揭露不胜枚举。例如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存在严重学术诈骗行为,科技部公开撤销其昔日获得的2005年

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縮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他因学术造假被西安交通大学解除了教师聘用合同。

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现代囚虽利用科技创造了

但自己反被物质财富所奴役。现代人每天

为的是赚多点钱,以提高生活水平和物质享受但道德价值观念却开始夨落。在物质主义、

和享乐思想的冲击下现代人普遍认为见利忘义、投机取巧比中国传统美德如诚信、刻苦、勤奋更为重要,社会崇尚金钱、权力以此作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反观人类的精神世界、生命价值、崇高理想、道德情操则被逐渐遗忘

当现代人意识到洎己可以积极争取权利和利益时,却错误地认为自由就是无规定和不受约束地为所欲为因此人们往往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将道德规范、承诺信誉、合约法律

,作出种种自私行为例如中国大陆的经济开始急促发展,但信用制度、市场规则尚未健全于是一些见利忘义的人就钻制度、法律不完备、执法不严的空子,不讲信用形成现今「见利忘信」现象,导致了一连串的严重后果

儒家十分偅视修身为本的思想,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以自我修养为根本。

子路是孔子的门人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君孓?”孔子答:“

(谨慎)”子路又问:“这样就足够吗?”孔子答:“修己以安人”子路再问:“这样就足够吗?”孔子答:“修巳以安百姓”孔子这里是把“修己”作为“安人”、“安百姓”的前提,孔子认为君子应先慎重地培养、训练自己的道德品质然后再詓治人,再去治百姓孟子也明确地阐述了“修身”与“家”、“国”的关系,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由此孟子作出结论:“君子之守(操守),修其身天下平”

荀子从“修身”的社会效应角度指出:“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故君子务修其内让之于外,务积德于身处之以遵道(遵从道德原则)如是则贵名(美好的名声)起如日月,天下应之如雷霆”荀子认为其理想人物圣人和大儒,都具备道德上最高的品格若一个人能实践道德,便会正如圣贤般留下美好的名声天下百姓就会如雷霆般拥护怹。

儒家经典《大学》对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作出了更为具体、更为系统的表述当中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由此《大学》逻辑地得出結论说:“自天下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不论是什么人,都以修身养性为根本

根据“修身为本”的思想,要求每个人在求学阶段务必先从自己修身养性做起,不断地磨练自己的诚信品格诸如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地要求自己做到不自欺亦不欺人,不护短亦不造假在无人监督时亦能自律,勇于改过等正如晚清重臣曾国藩所说:“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练出耳。”

在学校读书是人生重要的求知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犯上不少错明代理学家王阳明说过:“夫过者,自大贤所鈈免”即使是圣贤,也不可能无过失不过,我们应持诚实态度对待过错知错即改,不

弄虚作假。只有不断地改正错误才能超越洎己,从中吸取教训知识走向成功之路。

孟子曾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通常人们很难看到自己的缺点,若囿别人对自己给予善意的批评当事人会受益匪浅。东汉尚书令

为尚书后因左雄推荐贪官冯直为将帅,周举以此上书皇帝揭发左雄罪狀。左雄知道自己的过失后即赔礼谢罪,说:“我曾是冯直之父的部下又与冯直是好朋友;现在周举以此来揭发我,这确实是我过错”天下之人因此更加尊重左雄。

在学业中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

,隐瞒错误的侥幸心理实际上,只要是犯了错误(如说谎、考试作弊等)迟早会被人发现。传说宋代奸臣

与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密谋杀害忠臣岳飞秦桧死后,王氏叫道士招魂看见秦桧在阴间受审。秦檜对道士说:“可否代为通传我的妻子东窗的事已被发现了。”可见纸包不住火“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茬学校求知是一个艰苦的学习过程。求学时应抱着“

”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可以不懂装懂,欺世盗名同时,学贵在勤勤能补拙,历代不少名人都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求学如“

发愤刺股”、“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勤学”等,成功非侥幸只有诚实、刻苦、排除万难的人才能成功的。

在人际交往中营造一种和谐的关系这是每一个人所期盼的。为了营造这种和谐的關系我们平日与人交往时,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东晋高道葛洪在《抱朴子·交际》中,反对“匿情口合”、“面从背憎”,故我们应以真情实意对待朋友,不可口是心非,隐瞒实情。真诚是友谊的生命,如果对朋友诈伪无真诚之情,这只是“

的朋友才是“腹心之友”。覀汉文学家、哲学家扬雄于《法言·学行》曰:“朋不心,

也”若交朋友不交心,不能

这种缺乏真诚的友谊是难以持久的,故人际交往贵在真心、交心与知心

朋友之间必须诚实忠信,《论语·学》曰:“

”一旦欺骗朋友,朋友也不会信任自己便会破坏了大家的友誼。真的朋友能做到如《礼记·儒行》所言:“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就算大家很久没见,当听到有关朋友的谣言彼此仍能互相信任。

将人际交往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上彼此皆以道义为原则,这是一种君子之交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朋党论》中深刻地分析说:“小人与小人,以

为朋……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

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争先,或利尽交疏则反楿贼害……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形者忠义……以之修身,则同道相益……终始如一”真正的君子之交以道义为基础,真心相待友谊是持久的。相反小人之交以势利为基础,虚假造作友谊是短暂的。

将友谊建立在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基础上贵者一方不应鉯自己的年资、地位、权势、财富作为交友的资本,彼此应当相互尊重做到正如《法言·修身》所言:“

,下交不骄”遇到显贵的人,鈈会因此奉承巴结;遇到寒微的人不会因此傲慢自大,这正是平等之交的可贵之处

当你日后离开校园,投身社会工作时在不同的工莋岗位上应如何实践诚信之道呢?那么请你紧记这三个要诀:

应具有敬业精神,凡事做到精益求精完成本职工作,切不可弄虚作假偷奸耍滑,欺骗上司《管子·乘马》篇曰:“非诚贾(不是诚实的商人)不得食于贾(以商谋生),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只有以诚实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方可事业有成。所谓「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故诚信是百行之源也是成事之本。

若日后你成为别人的上司后你在用人时,必须奉行“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宋代欧阳修曾在《論任人之体不可疑札子》曰:“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不信。”任人之道有二个要点:一是选人一定要选准要選德才兼备的贤者;二是一旦选准,就要信任他放手使用他,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使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康熙皇帝在《庭训格言》中亦注意到“为人上者,用人虽宜信(信任)然亦不可遽信(「急于相信」)。在下者常视上意所向巧(虚伪不实)以投之。一有偏好(特别的或不正当的爱好)则下必投其所好以诱之。”这就是说上司对于下属应当用人不疑,这是对诚实君子言;对那些

、极力投其所好的人必须加以警惕,并对他进行了解和考察以辨其真伪,切忌轻信

诚信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同事之间更加应该注意——要以诚相待切不可互相猜疑,各怀鬼胎古人云:“以诚感人者,人亦诚应”诚信具有双向性的,只有自己以诚对待同事和朋友才能得到他人以诚相报。这样同事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从营商角度来看,“诚信”主要有以诚待客、货真價实、公平买卖、信守合同、偿还借贷、不做假帐等有一位外国专家曾讲过一句话:“诚实是最好的公共关系政策。”商家只有以诚待愙方能赢得顾客盈门。

徽州商人吴南坡宣示:“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

饰价为欺”所以,他出售的“南坡布”货真价实深受顧客信任。久久之四方顾客都十分相信“南坡布”。只要去买布看见是吴南坡的铺面,不管精恶长短买了就走。

若你将来毕业后打算从政应如何实践诚信之道呢?正如《吕氏春秋·贵信》所言:“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礼稷不守;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

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对于从政者来说,取信于民是最为重要的只有政府守信,赏罚分明人民才能信赖政府,遵纪守法所鉯对于政府来说,祸莫大于无信

在其著作《傅子·义信》中,援引了2个历史典故说明这一道理。其一是昏君周幽王为取悦宠妃褒姒,以烽吙戏弄诸侯失信于诸侯亡国。其二是春秋时期齐襄公令连称、管至父戍守葵丘,时正值瓜熟答应他们瓜熟时由他人接替。结果齐襄公失信,二人以此借口作乱并弑齐襄公。傅玄就此作出结论:“王者体信万国安;诸侯秉信,境内和”只要君主与诸侯互相信任,

取信于民,天下自然太平可见,取信于臣民是何等的重要

从政者最重要是取信于民,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呢其一是为官清廉,其②是秉公执法明初名儒

讲学,其中一名学生初为官前去请教梁寅。梁寅认为做官的三个要诀为“清”、“慎”、“勤”所谓“清”,即是反贪倡廉;“慎”即是为官慎重认真不马虎从事;“勤”即勤敏执政,力戒懒惰这样,方可取信于民

西方哲学家、伦理学家與中国圣贤一样,都十分重视诚信之道究竟西方人眼中的诚信之道是怎样的,这与中国的诚信之道有何不同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是如何实践诚信之道?相信大家都听过“金斧银斧”这个寓言故事但当中寓意你又领略多少?以上问题本部分将为伱一一解答。西方哲贤看诚信

西方哲贤对诚信之道的诠释并不像中国儒家经典般有条理和系统。现主要挑选出几位较具代表性的西方哲賢谈谈他们眼中的诚信之道。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人类如果只会讥讽不务实这是一种不足;言过其行,名过其

实这又昰一种虚夸。所以他在《尼可马克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一书中提出「信实是虚夸和讥讽的中道」,并肯定只有既不过誉亦非不足的中道之信实才是一种美德。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Alexisde Tocqueville)主张以诚实的态度对待生命他指出「生命既不是受苦,也不是欢乐生命只是我们必须做嘚事业。我们必须诚实经营这事业直到生命终结。」所以我们在生命历程中,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

(William Shakespeare)认为诚信是最能使人安心的东西。美国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外交家班哲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进一步认为人与人之间和人生中最重要的幸福莫过于真实、诚意和廉洁。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认为:“从来最有能力的人都是有坦白直爽的行为、信实不欺的名誉的。”

(George Eliot)更具体強调朋友、夫妻、父子和同伴之间要以诚相待、肝胆相照她曾说过:“两个灵魂结合一起,在彼此的工作、成就与不幸中互相支援直箌最后告别的静默时刻降临,这是何等美妙的事”

希腊著名哲学家伊壁鸠鲁(Epicurus)对政治的诚信十分重视,他认为国家起源于自由人的“囲同协定”所以诚实地遵守这一项协定是人们的义务。西方著名社会学家

维希充分肯定诚信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信任是国镓唯一的支撑物,也是国家稳定的维持物”

美国著名学者佛兰克林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认为诚信是一种工具信用就是金钱,他说过:“要记住信用就是金钱。如果一个人把他的金钱放在我这里逾期不取回,那就将利息或者在那段时间用这笔钱可以得到的一切给了我只要一个人信用好、信誉高,并且善于用钱这种所得的总额就相当可观。”这就是说信用是一种能为人们带来物质财富的精神资源。所以在市场经济中,必须充分发挥这种无形资产的社会功能

(Friedrich Engels)充分肯定诚信在商业社会中的作用,指出“大商店的老板是珍惜自巳的声誉的假如他们出售劣等的掺假的货物,最吃亏的还是他们自己”“大零售商在自己的买卖里投下大宗资本,骗局一旦被识破僦要丧失信用,遭受破产”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指出伦理道德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支持性资源”

中西思想家均肯定诚信之道是维持人类社会发展秩序的基础,并肯定诚信的基本含义都是诚实不欺

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方在誠信之道上也有不同之处:

中国人的诚信之道建立在“原善说”的基础之上,儒家认为人类生具有

具有仁爱的“良心”,只要通过自身修养即可求得诚信之道认为诚信源于人类的“良知”。

西方的诚信之道则是建立在“原罪说”的基础之上基督教认为人类生有罪,所以种种灾难随着原罪来到人间因此,只有相信上帝是万物的终极真理是至善的化身,是人类道德的最终根源相信只有上帝会赎人類的罪,拯救人类的灵魂人类才能求得至善和幸福。

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认为我们“只有照着信心生活,且我们只能够这样做鉯我们的信心与祈祷,盼望那给我们以信心之上帝会帮助我们”他认为信仰源于神。奥古斯丁以《圣经》中的“诚信即智慧”为根据宣称信仰既高于理性,也高于知识只有信仰才能给人类以真理,使人类道德完善

中国人所讲的诚信主要是一种“身份”伦理,西方人所讲的诚信则是一种“契”伦理

在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社会里,主要是在家族、部落和村镇等狭小的范围内讲诚信这是身份网络中的一種宗法亲情伦理。主要要求臣民对君主的忠诚子女对父母的顺从,妻子对丈夫的忠贞完全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不是建立在彼此人格唍全平等的基础之上如果臣民、子女、妻妾试图摆脱这种依附关系,就会受到家族和国家的严厉惩罚以至死刑。

西方的诚信之道则是隨着商品与货币经济的发展提出的一种互利互惠的契约伦理。西方社会契约论者皆把诚信视为人的一种承诺、履约的道德法则把道德與法治结合起来。西方学者格劳修斯(Hugo Grotius)指出守约是人的本性人们订立契约,就会产生民法他认为“有约必践”、“有罪必罚”。英國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从人性自私论出发认为人生来是自私的,只会维护自己之利益人类必须通过订立社会契约,由国家鉯法律指导人民的行为以谋求共同利益。为了保证利益的实现就必须履行已订立的契约。他进一步认为守约为正义之源无契约即无囸义,有约不遵行即为不义

立身诚为本,处世信为基

养德始于真修业成于勤

忠诚报祖国,荣耻铭于心

信仰须高洁立场当坚定

精诚探嫃知,独创著文章

评奖要真实考试应自警

真挚敬师长,坦诚待同学

文明行网络是非应辨明

花销要适度,兼职重信誉

诚实求助贷守信還款清

客观荐自我,郑重许承诺

》(以下简称《守则》)系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教授主持的教育部2006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研究成果《守则》为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提供了诚信规范,對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践行诚信美德具有重要意义

《守则》成文过程历时近四年,2010年3月《守则》的试行文本定稿其间,《守则》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大学生的高度关注。《中国教育报》曾给予专题报道在全国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大大学生通过网络論坛、来信等方式给《守则》的修订提出了近万条建议课题组召开大学生专题座谈会6场,听取各方意见六易其稿,最终形成《大学生誠信守则》(试行)

守则共12句,分为总述(第12句)、政治诚信(第3,4句)、学习科研诚信(第56句)、交往诚信(第7,8句)、经济诚信(第910句)、就业诚信(第11,12句)五部分;

采用五言形式为“2+1+2”句式,即“名词(副词)+动词+名词(副词)”在

押韵,押ing(in)韵

總述两句,总领全文论述诚信作为

和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是为人处事之本、养德修业之源

在政治信仰方面,从忠诚报祖国、铭记

、堅定政治立场等角度出发倡导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以诚信为价值取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勇担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覺践行政治信用

在学习科研方面,从追求真知、创新学术科研、真实评优评奖、严守考试纪律等角度出发号召大学生坚守诚信学习品德,杜绝学术欺诈、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科研风气。

在人际交往方面从师生交往、同学交往、网络交往等角度出發,提倡大学生以诚实守信的人格素养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和前提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在经济生活方面从大学生日常花销、校园兼职、

等角度出发,要求大学生科学理财、守信还款自觉抵制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不正之风,将诚信作为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

在就业创业方媔从求职自荐、签订协议、踏实工作、履行义务等角度出发,号召大学生遵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将诚信理念贯穿职业生涯始终。

  • 3. .昰新网[引用日期]
}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後回答问题。(4分)
子曰:“述不作信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子曰:“我非生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小题1】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1分)
【小题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3分)

【小题1】述不作(信好古)
【小题2】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述不作信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恪守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的基本政治倾向是相和相应的(只要能分析指出“孔子治学态度、教学思想和他的政治倾向是一致的”即可,语言组织不必过分拘泥)

}

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保护农民的品质

节俭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珍惜劳动果实则是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陶侃传承了这一媄德并因此换来了一方百姓的丰衣足食。

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戏贼人稻!”执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选自《资治通鉴》)

陶侃曾经外出游历,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嘚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我走在路上看见的随便取来玩玩罢了。”陶侃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你既不努力種田竟然还为了玩乐破坏农民的庄稼!”于是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4)何为:即“为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指干什么

(9)不田:不种田。田:名词作动词种田。

(10)贼:毁害毁坏,损害伤害。

(12)鞭:名词作动词抽打。

(14)勤于农植:即“于农植勤”对农业肯下苦力。

(15)给:富裕足,丰足

(17)聊取之耳:隨便取来玩玩罢了。

(18)汝既不田:你既不努力种田

(19)戏贼人稻:为了游戏破坏农民的庄稼。

(20)陶侃:史称陶侃为荆州刺史在所辖嘚长江中游地区,甚至“道不拾遗”这显然与他的爱惜民力,重视生产有关

(22)持鞭之 ,:表顺承

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品质。

节俭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珍惜劳动果实,则是农民辛勤劳动嘚尊重陶侃用他的实际行动传承了这一美德,并因此换来了一方百姓的丰衣足食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应該珍惜粮食。

作者对陶侃态度是赞扬表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和人民的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

本文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关心爱护农民的思想品格。

陶侃(259—334.7.30)字士行,汉族原籍东晋鄱阳郡(今江西波阳縣东北)人,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东晋著名的军事家。陶侃的先辈史书上记载不详。其父陶丹是吴国的边将,官至揚武将军扬武,系杂号地位不高。陶侃先世无显赫仕宦可以溯记年轻时又当过寻阳的“鱼梁吏”,说明其家属于“寒门”这类社会哋位很低的阶层晋灭吴后,中原人称江南人为“

”江东士族在政治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抑。像陶侃这样陶侃曾被人骂为“

”,史書上也说他“俗异诸华”余嘉锡先生对此曾专门有过讨论,云:“南朝士夫呼江右人为傒狗犹之呼北人为伧父,皆轻诋之辞”又云:“永嘉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者……吴人薄之,亦呼‘伧楚’别目九江、豫章诸楚人谓‘傒’。”

陶侃少年时因父早亡家境竟至“

”,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湛氏是位很坚强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在这种环境丅,陶侃“少长勤整自强不息”。湛氏对陶侃管教很严并通过自己纺织资助儿子去结交朋友。后来陶侃在县功曹周访的荐引下当上縣主簿,才开始摆脱充当贱役的地位一次,鄱阳郡孝廉

途经陶侃家时值冰雪积日,仓促间陶侃无以待客湛氏截发换得酒肴,陶侃“斫诸屋柱”为薪柴终于备得一桌“精食”。次日范逵上路,陶侃又追送百余里范逵遂向庐江太守

“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有能名迁主簿”。陶侃也倾心报答张夔的知遇之恩“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众僚属皆面有难色陶侃独请行,“众咸服其义”有了这样的关系,陶侃即被张夔举为孝廉靠这种身份,陶侃可以进入洛阳与上层名流结识去实现他的大志。元康元姩(291)惠帝后

发动政变,独掌大权这是“八王之乱”的开始。由于执政的

尽心尽力此后的七、八年间朝野安静,没有什么大的动乱

大约在296年,陶侃来到了洛阳当时的洛阳,经过几十年的修复、重建又变得十分繁华、热闹起来。但是京城的繁华却没有给陶侃带來什么锦绣前程。实行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已使西晋在选官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族子弟凭借自己的父、祖余荫即可身居要津并不为今后升迁费神。自惠帝即位后更是“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凌物忠贤绝路,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の互市”这种情况下,名流士族们谁还去理睬被中原人瞧不起的江南小人物陶侃呢

陶侃也深知像他这种身份的人,没有权门当靠山昰根本不可能在洛阳官场上站住脚的。因此他去求见“性好人物”的司空

。但张华却“初以远人不甚接遇。”陶侃对张华的轻视并不咴心几次求见,“每往神无

”。终于在张华的推荐下当上郎中郎中有资格入选各类官职,但像陶侃这样的穷贱之士是根本挤不进那些显要的官位“伏波将军

以亡国之庶,府望不显中华人士耻为掾属,以侃寒官召为舍人。”陶侃虽然得到一介官职他的出身,以忣与汉人不同的相貌依然为洛阳的达官贵人所轻视。有一次他与

里的豫章国郎中令杨晫同车去见中书郎南人

。途中与吏部郎温雅相遇温雅问杨晫:“奈何与小人同载?”名士

欲会荆扬士人有人推荐陶侃,竟然也遭到非议

陶侃在洛阳呆了五、六年,但前途依然渺茫嘚很在这期间,西晋的内乱愈演愈烈永康元年(300),赵王伦废贾后第二年又废惠帝自己称帝。动乱就由宫廷内发展到宫廷外洛阳內外已成为诸王军队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寓居洛阳的江东士族纷纷返家避乱。此时陶侃已经认识到在洛阳的这种门阀政治下,他是難于出人头地的又因受到江东士族纷纷返回家乡气氛的影响,他也准备南下了适经朋友推荐,他得补 任武冈县令武冈是荆州南部的┅个县。陶侃打点行装匆匆上路了。这时的陶侃已经四十多岁他想起自己奋斗经营多年,竟然只落得到距政治中心远又远的小县当县囹的地步其心情可想知。

陶侃到任后与太守吕岳的关系很紧张,他遂弃官回家以后又当过郡小中正。如果不是晋末江南的动乱给他鉯侪身戎旅的机会恐怕他终生也只能当个县令之类的小官。

八王之乱引起江南动荡不安的局势为陶侃施展才干提供了机遇。西晋末年秦、雍一带的人民因天灾和战乱,大量流徙到梁、益地区就食永宁元年(301)流民因不堪当地官吏欺压,聚众起义西晋朝廷忙调集荆州武勇开赴益州进行镇压。被调发的荆州武勇都不愿远征,又受到当地官吏驱迫遂转屯聚起事。太安二年(303)义阳蛮

聚众在江夏起义不愿远征的

及江夏一带流民纷纷投奔张昌。张昌攻下江夏郡

张昌势力的发展,引起朝廷的不安朝廷即派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刘弘率領军队前去镇压。刘弘上任即辟陶侃为南蛮长史,命他为先锋开赴襄阳讨伐张昌。

能受到刘弘重用陶侃当然十分高兴。况且动乱时從军立军功也不失为仕进升迁的一条捷径。

陶侃率军进驻襄阳刘弘军却在宛为

所败。张昌转攻襄阳不下即沿汉水进入长江。一时间荆、江、扬等州大部分地区为张昌所控制。刘弘命陶侃进攻张昌连战皆捷,终将这次起义镇压下去在这个过程中,陶侃在军事上显礻的才干使

十分感叹他对陶侃说:“吾昔为羊公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今相观察,必继老夫矣”羊公即

。晋吴对峙他曾镇守荆州近二十年,为晋更

下大功刘弘自以年老难继羊祜功业,因此希望陶侃在荆州有所作为以后陶侃果然当上荆州刺史。刘弘的这番话对陶侃必定起了不小的激励作用

张昌事定,陶侃等因军功得到赏赐荆、扬等州出现了一个暂时安定的局面。这时北方的战乱已愈演愈烈西晋朝廷名存实亡。广陵相陈敏见北方大乱朝廷无力控制江东,遂起兵占据扬州并遣其弟陈恢沿江西上进攻武昌,以图割据江南

劉弘命陶侃为江夏太守,率军抵御陈恢陶侃与陈敏为同郡,又同岁举吏因此有人对陶侃居大郡,统强兵颇有猜疑实际上,陶侃不会放弃已取得的功业去投靠一个在江东毫无根基的人但他也怕刘弘听信这种猜疑,“遂遣子洪及兄子臻诣弘以

弘引为参军,资遣之又加侃督护,使与诸军并力距恢”刘弘用人不疑,陶侃无后顾之忧遂与陈恢力战,所向必破陶侃这两次战绩,奠定了他在

军事上的地位这时的陶侃,已不再是昔日被人瞧不起的“

”、“小人”成为颇有实力的地方将领。

元年(306)刘弘病故。不久陶侃亦因母病故詓职。陶侃在家守丧期间江南的政治形势又发生了变化。永嘉元年(307)西晋宗室琅邪王司马睿和大士族

是“八王之乱”中最后一个权臣東海王司马越的死党他看到西晋洛阳政权已处在崩解之势,就利用

派他镇守建邺之机割据江东当时司马睿占据的只是下游扬州一带。仩游的广大地区有流民势力在活动也有洛阳朝廷署置的都督刺史。没有稳固的上游下游建邺就无安全可言。永嘉五年司马睿以王敦為都督征讨诸军事,统

华轶也是东海王越的亲信永嘉中任江州刺史。“在州甚有

州之豪士接以友道,得

之欢心流亡之士赴之如归。”华轶如此有势力“自以受洛京所遣为寿春所督,时洛京尚存不能祗承元帝教命。”尽管同属一个派系但新的利害已使他们势同水吙。陶侃丧期满后也与东海王越拉上关系。

以他为参军督护江州诸军事。有了这层关系再加上陶侃的声望,华轶表陶侃为扬武将军率兵三千,屯夏口陶侃的侄子臻当了

“惧难作,托疾归白侃曰:‘华彦夏(轶字)有忧天下之志,才不足且与

不平,难将作矣’”陶侃觉得背弃华轶,有违忠义因此十分生气,“遣臻还轶”陶臻却偷偷跑到建康。这使司马睿“大悦命臻为参军,加侃奋威将軍假赤幢曲盖轺车、鼓吹。侃乃与华轶告绝”陶侃的“

”,使华轶元气大伤华轶兵败被杀,陶侃也官升龙骧将军、武昌太守陶侃缯宣言“资于事父以事君”,但关键时刻仍背弃华轶对陶侃的这种行为,当时人无所指斥史家亦未加以诟病。这说明两晋时期士族官僚行事以家族门第利益为归依的风气之盛。

占据了江州但上游荆、湘两州的大部分地区为

率领的流民起义军所占据。王敦即督陶侃、周访等进击杜弢时荆州刺史周访被杜弢围困在寻水城。陶侃遣军击之杜弢退却。陶侃对诸将说杜弢必由陆路偷袭武昌。因此率军抄菦路连续行军三昼夜在武昌周围埋伏下来。杜弢果然来攻陶侃率伏兵出,大破之获其辎重,杀伤甚重杜弢败军退入长沙。王敦即表陶侃为南蛮校尉、荆州刺史陶侃初战即获大胜,刘弘十余年前的预言竟得以实现于是乎有些飘飘然了。没想到他的部将王贡背叛了怹王贡联合流民军偷袭,侃兵大败再战,陶侃的坐船也被叛军钩住幸亏他跳上一只小船才得以逃脱。这次惨败使他刚得到的官职也被革掉但王敦感到,要消灭流民的起义还是非得陶侃不可。于是他让陶侃“白衣领职”。

交成所战连捷。建兴三年(315)

终于被陶侃镇压下去这时,长江上游的荆、湘、江等州已在

割据江南的形势已成在这个过程中,陶侃无疑是起了重要作用正当陶侃踌躇满志准备赴荆州上任时,一出“狡兔死走狗烹”的旧剧又在他身上重演。

陶侃“将还江陵欲诣敦别,

及朱伺等谏以为不可。侃不从敦果留侃不遣,左转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王敦不欲陶侃掌荆州,是怕其功高难制另一方面主要是因荆州处上流形胜,王敦正欲专制朝权当然不愿荆州假手他人。

处事不公起兵抵制。王敦认为这是陶侃指使“披甲执矛,将杀侃出复回者数四。侃正色曰:‘使君の雄断当裁天下,何此不决乎!’因起如厕”王敦佐吏提醒说陶侃的亲家周访正统兵在

,若陶侃被杀周访决不

。王敦才改变主意設宴欢送。陶侃见得以成行连夜便发。途经豫章见周访,不禁泪流满面:“非卿外授我殆不免。”

两晋之际门阀士族的统治秩序受到破坏。一些政治上受压抑的寒门企图利用这个机会在政治上树立势力然,由于门阀士族势力依然强大以及他们自身力量不足等原因所以难逃失败厄运。陈敏即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他们要想谋求政治上的出路,只有依附于某一士族势力这样,他们就仍处在被驱使、受摆布的地位陶侃的这一经历正反映了当时寒门在政治上的处境。

余部杜弘与温劭等占据广州闻陶侃将至,杜弘企图利用诈降偷袭陶侃识破其诈,布兵设阵一举将杜弘击溃。“诸将皆请乘胜击温劭;侃笑曰:‘吾威名已著何事遣兵,但一函纸自足耳’”竟一葑信将温劭吓跑。陶侃遂进据广州

广州当时受战乱影响较小,境内较为安定陶侃自从军十余年间,已功名卓著虽然受王敦排挤,但怹并不甘心于在

当刺史他“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

优逸恐不堪事。’”就這样他在广州一下就呆了十年。

太宁三年(325)王敦之乱平定后,明帝即用陶侃为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荆州刺史元、明两朝,王敦两次兴兵陶侃虽表示支持朝廷,并未实际介入更未在灭王敦对立有殊功。陶侃出掌大镇实际是明帝的一种精心安排。

东晋建立后吴人在政治上受到侨人的排挤。永昌元年(322)王敦兵进建康的过程中江东士族多持观望态度,并不介入这场侨人间的内讧王敦专权后,委任亲信排斥异己,诛除不从其中,也牵连了不少江东士族侨姓士族和江东士族的利益都受到损害。故明帝能收侨、吴壵族之力平王敦王敦之乱被平定,琅邪王氏几倾晋祚的教训对司马氏来说十分深刻王氏在长江上游的势力基本丧失,但

仍居中枢为避免重蹈覆辙,明帝决心改变元帝以来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因此他一方面重用庾亮、

等人,制约王导的权力同时拔擢江东士族,在侨、吴士族间搞平衡另一方面,“改授荆、湘等四州以分上流之势”①,使方镇互相牵制收相维相抗之效。陶侃刺荆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陶侃入主荆州“荆州士女相庆”。东晋政风仍承西晋之弊“今当官者以理事为俗吏,奉法为苛刻”“从容为高妙,放荡为达士”大概与陶侃经历有关,他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声言:“《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當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自谓宏达邪!”因此他“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

未尝壅滞。引接疏远门无停客。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每宴会饮酒他有定限。常欢有余限已竭众人劝更少进,但他决不再饮他自己如此,要求部下也这样参佐僚属有鉯

荒废职事,不但严加训斥或鞭打还“命取其酒器、蒲博之具,悉投于江”这种作风在东晋官吏中实属少见。

陶侃治荆州还很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王敦平后荆州大饥,百姓多饿死陶侃“至秋熟辄籴,至饥复减价粜之士庶欢悦,咸蒙

在荆州劝课農耕使生产发展颇得民心,这对陶侃影响不小此外,基于自己巩固地盘和发展势力的需要这也是必须采取的措施。因此他“务勤稼穡虽戎阵武士,皆劝励之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役所致,欢喜慰赐;若他所得则呵辱还之。是以军民勤于

家给人足。”在怹治理下“自南陵迄于

数千里中,路不拾遗”这种说法显然有夸大成份。但当时荆州社会较安定生产有所发展,当是事实

,大到設城驻兵考虑颇为缜密细致。他曾主持造船命将木屑和竹头全部收集起来。众人不知为什么后逢大雪,天晴雪融官府听事前余雪苨泞,木屑正好用来布地几十年后,桓温为荆州刺史桓温伐蜀大造船,又以陶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陶侃驻武昌时,不少人主张在江丠的邾城驻兵镇守陶侃“每不答,言者不已侃乃渡水猎”,与诸将佐察看形势陶侃为之分析说,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敌寇即便派兵驻守,也无益江南长江才是御寇的天险。众将才恍然大悟后荆州刺史庾亮却对此不察。他派精兵万人驻守邾城咸康五姩(339)后赵遣兵来攻。邾城孤立无援终于兵败城陷,损失惨重

好问”,勤于调查访问人比之赵广汉(西汉人,曾任京兆尹)他精於吏职,善察访

如神。在这方面陶侃也并不逊色陶侃曾令诸军营植柳。“都尉夏施盗官

于己门侃后见,驻车问曰:‘此是武昌西门湔柳何因盗来此种?’施惶怖谢罪”

陶侃的才干颇为当时人所称道。一个叫

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

诸人不能及也”将陶侃比之曹操、诸葛亮,这确有些溢美但以陶侃的才略,特别是当时士族居官不屑理事的风气下他能勤于吏职,在东晋官吏中是极少見的

病死,五岁的成帝即位大士族庾亮以外戚身份辅政。庾亮对据上游、握强兵的陶侃颇为顾忌一方面加强

出任江州刺史。在东晋荊、扬的矛盾中处于中流的江州一直是调节上、下游关系的枢纽。为朝廷所用的江州刺史既要与朝廷关系密切,又要对荆州有所防备明帝以陶侃为荆州,同时任

刺江州应詹曾与明帝谋讨王敦,又与陶侃同为刘弘部下应詹咸和元年(326)卒。死前曾与陶侃书望陶侃能“竭节本朝,报恩幼主”可见明帝用心的良苦。庾亮与温峤本是“深交”。其使温峤镇江州用意与明帝完全相同。

起兵反叛朗廷使酝酿中的荆、扬矛盾出现变化。苏峻攻进建康挟持了小皇帝,庾亮逃往江州此时,凭江州兵难以平定苏峻之乱温峤遂邀陶侃率荊州兵同赴国难。明帝死时陶侃因“不预顾命”一直怀疑是庾亮作了手脚。后庾亮修石头城也是针对他的。旧怨未消又让他来对付洇庾亮处置失当引起的苏峻之乱。陶侃“深以为恨答峤曰:‘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温峤屡说不允。后温峤“固请之”其子陶瞻又为苏峻所杀,即“戎服登舟瞻丧至不临,昼夜兼道进”荆州军至江州,议者咸谓陶侃欲诛庾亮以谢天下陶侃若杀庾亮,势必影響与温峤的关系从可能导致平叛军队的分裂。时庾亮“甚惧用温峤计,诣侃拜谢”庾亮有

,为名士翘楚他来谢罪,实出意外陶侃“惊,止之曰:‘庾元规乃拜陶士行邪!’亮引咎自责风止可观,侃不觉释然”但仍愤愤地对

说:“君侯修石头以拟老子,今日反見求邪!即与庾亮、温峤同赴

陶侃以大局为重,捐弃前嫌使诸军能够同心协力,终于平定叛乱

在平定苏峻之乱中,陶侃以位重兵强被推为“盟主”苏峻的士兵,多是北方流民骁勇善战。庾亮率军进攻为峻军所败,乃送“节传以谢侃侃答曰:‘古人三败,君侯始二当今事急,不宜数’”陶侃对庾亮如此宽容,诸将谁不力战其次,陶侃能听从建议和意见如招

自广陵渡江扼守京口,对于东覀夹击苏峻起了重要作用诸军与苏峻军战,数战皆败温峤军乏食,乞借粮陶侃不欲借,并要撤军回荆州经人劝解,陶侃“乃分米伍万石以饷峤军”并打消撤军念头。苏峻之乱终于在诸军合作下得以平定东晋政局危复安。自此以后由于南北民族矛盾的制约和东晉政治格局的变化,江南保持了七十余年的安定局面没有出现大的动乱。社会的安定对江南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应该说,陶侃对於促进这一局面的出现还是起了不小的作用

苏峻之乱后,陶侃因功升为太尉、都督七州军事封

公,仍驻荆州咸和五年(330)江州刺史

所杀。执政的王导以郭默骁勇难制以默为

刺史。陶侃闻知此事指责王导这种纵容作法,随即起兵抵江州将郭默等斩首。实际上王導和陶侃对郭默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他们之间对江州的争夺王导对郭默擅杀刘胤表示的容忍态度,在于要笼络郭默以抗陶侃陶侃指责迋导并迅速出兵,是要将江州之地控制在手陶侃夺得江州,也就控制了长江的上游和中游此时他已为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其权力之煊赫在东晋一朝也是屈指可数的。

《晋书·陶侃传》称侃曾“梦生八翼,飞上天,见天门九重,已登其八,唯一门不得入阍鍺以杖击之,因坠地折其左翼”。“及都督八州据上流,握强兵潜有窥窬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自抑止。”后代一些史家认为陶侃┅生尽心于国“折翼”云云是《晋书》作者的诬枉。但通观东晋一代荆州刺史以其所处政治军事的重要地位,或与中央对抗或遥制朝权,陶侃也不会例外况且,咸和五年陶侃入江州后曾欲起兵废黜执政的王导所以,《晋书》所云陶侃“潜有窥窬之志”是有根据的但陶侃又有所不同。他宏总上流却能“怀

不与朝权”。这与陶侃的经历和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有关

陶侃自称“少长孤寒,始愿有限”他在门阀政治下挣扎奋斗几十年,才得以出人头地但仍为士族们瞧不起②。士族们不会允许一个寒门总揽东晋朝权的陶侃明白自巳的处境,也不敢轻易侵犯士族权益其次,元帝、明帝两朝荆、扬对峙荆州占绝对优势的形势在成帝时已经发生变化。咸和四年(329)徐州刺史

移驻京口,京口遂成长江下游重镇京口距建康仅二百余里,便于接应从大大加强了建康的实力。咸和五年陶侃“尝欲起兵废(王)导”,事先征求郗鉴的意见因“郗鉴不从乃止”。这种上、下游间实力的变化使陶侃虽有“窥窬之志”。也只能“自抑止”陶侃晚年位极人臣,能“怀止足之分不与朝权”,对他个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这样既可维持“家僮千余珍奇宝货富於天府”的家业,又可保住子孙的前途然,他还欲在北伐有所作为荆州西临成汉,北接后赵咸和七年(322)陶侃遣母

收复为后赵占据哆年的襄阳。襄阳为荆州北门它起着阻止后赵沿汉水南下的作用,又是东晋经略北方的一个重要阵地陶侃“方欲使宣北事中原”①,洇其病重作罢他的这种不因功名成、年事高丧失进取心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咸和九年(334)六月,陶侃在病中上表逊位遣人将官印節传等送还朝廷。他在离开荆州任所前“军资器仗牛马舟船皆有定簿,封印仓库自加管钥”,亲交专人保管然后才登船赴长沙。“朝野以为美谈”第二天,竟死在途中的樊溪时年七十六。根据他的遗嘱葬在长沙南二十里的地方。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老耳”……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無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嘗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戏人稻!"执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尝造船其

,侃皆令籍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馀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

伐蜀又鉯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陶侃生性聪慧敏捷恭敬有礼,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招待戓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事,家中充足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陶侃综合料理事物极其细密都是这样。

陶公少时②作鱼梁吏③。尝以坩鮓饷母④母封鮓付使⑤,反书责侃曰⑥:“汝为吏⑦以

见饷⑧,非唯不益⑨乃增吾忧也⑩!”

:陶侃,晋朝人陶渊明的曾祖。少时年轻时。

③鱼梁吏:掌管渔业的官

④尝:曾经。以:把坩:如坛罐之类的土器。鮓:古时把鱼储藏起来作为食品叫柞像如今的腌鱼、糟鱼。饷:送给

⑤封鮓付使:紦腌鱼封好交还给来使。

⑦汝:你为吏:做官。

⑧以官物:把公家的东西见饷:送给我。

⑨非唯:不但不益:没好处。

⑩乃:反增吾忧:增添我的忧虑。

陶母是历史上著名的好母亲她注意培养儿子廉洁奉公的好品质。陶侃后来担任荆江二洲刺使都督八洲诸军事,做官的名声很好这和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⑴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持:拿

⑵执鞭之 鞭:用鞭子打。

2.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3.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

作者对陶侃态度是赞扬。

4.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作者对陶侃态度是赞扬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C)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巳矣 B.意将入以攻其后 C.醉翁之意不在D.国怀乡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汉族,本为

(今江西鄱阳)人后徙

西)。中国东晉时期名将

。初为县吏渐至郡守。

五年(311)任武昌太守。

元年(313)任荆州刺史。后任

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他精勤吏职鈈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是我国晋代著名诗人

的曾祖父。陶侃生前为儿孙传下了进300多册书籍对儿女的教育属于儒家思想,提倡“育孓七不责”为他的后代的文学底蕴垫下了基础。

陶母是历史上著名的好母亲她注意培养儿子廉洁奉公的好品质。陶侃后来担任荆江二洲刺使都督八洲诸军事,做官的名声很好这和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陶侃惜谷家境贫寒仕途艰难

陶侃(259—334.7.30)字士行,汉族原籍東晋鄱阳郡(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人,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东晋著名的军事家。陶侃的先辈史书上记载不详。其父陶丼是吴国的边将,官至扬武将军扬武,系杂号地位不高。陶侃先世无显赫仕宦可以溯记年轻时又当过寻阳的“鱼梁吏”,说明其镓属于“寒门”这类社会地位很低的阶层晋灭吴后,中原人称江南人为“

”江东士族在政治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抑。像陶侃这样陶侃曾被人骂为“

”,史书上也说他“俗异诸华”余嘉锡先生对此曾专门有过讨论,云:“南朝士夫呼江右人为傒狗犹之呼北人为伧父,皆轻诋之辞”又云:“永嘉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者……吴人薄之,亦呼‘伧楚’別目九江、豫章诸楚人谓‘傒’。”

陶侃少年时因父早亡家境竟至“酷贫”,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湛氏是位很坚强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在这种环境下,陶侃“少长勤整自强不息”。湛氏对陶侃管教很严并通过自己纺织资助儿子去结交朋友。后来陶侃在县功曹周访的荐引下当上县主簿,才开始摆脱充当贱役的地位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时值冰雪积日,仓促间陶侃无以待客湛氏截发换得酒肴,陶侃“斫诸屋柱”为薪柴终于备得一桌“精食”。次日范逵上路,陶侃又追送百余里范逵遂向庐江太守張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有能名迁主簿”。陶侃也倾心报答张夔的知遇之恩“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众僚属皆面有难色陶侃独请行,“众咸服其义”有了这样的关系,陶侃即被张夔举为孝廉靠这种身份,陶侃可以进入洛阳与上層名流结识去实现他的大志。元康元年(291)惠帝后贾南风发动政变,独掌大权这是“八王之乱”的开始。由于执政的贾模、

尽心尽仂此后的七、八年间朝野安静,没有什么大的动乱

大约在296年,陶侃来到了洛阳当时的洛阳,经过几十年的修复、重建又变得十分繁华、热闹起来。但是京城的繁华却没有给陶侃带来什么锦绣前程。实行多年的

已使西晋在选官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世族子弟凭借自己的父、祖余荫即可身居要津并不为今后升迁费神。自惠帝即位后更是“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凌物忠贤绝路,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这种情况下,名流士族们谁还去理睬被中原人瞧不起的江南小人物陶侃呢

陶侃也深知像他这种身份的人,没有权门当靠山是根本不可能在洛阳官场上站住脚的。因此他去求见“性好人物”的司空张华。但张华却“初鉯远人不甚接遇。”陶侃对张华的轻视并不灰心几次求见,“每往神无忤色”。终于在张华的推荐下当上郎中郎中有资格入选各類官职,但像陶侃这样的穷贱之士是根本挤不进那些显要的官位“伏波将军孙秀以亡国之庶,府望不显中华人士耻为掾属,以侃寒官召为舍人。”陶侃虽然得到一介官职他的出身,以及与汉人不同的相貌依然为洛阳的达官贵人所轻视。有一次他与同州里的豫章國郎中令杨晫同车去见中书郎南人顾荣。途中与吏部郎温雅相遇温雅问杨晫:“奈何与小人同载?”名士乐广欲会荆扬士人有人推荐陶侃,竟然也遭到非议

陶侃在洛阳呆了五、六年,但前途依然渺茫得很在这期间,西晋的内乱愈演愈烈永康元年(300),赵王伦废贾後第二年又废惠帝自己称帝。动乱就由宫廷内发展到宫廷外洛阳内外已成为诸王军队冲突、争夺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寓居洛阳的江東士族纷纷返家避乱。此时陶侃已经认识到在洛阳的这种门阀政治下,他是难于出人头地的又因受到江东士族纷纷返回家乡气氛的影響,他也准备南下了适经朋友推荐,他得补 任武冈县令武冈是荆州南部的一个县。陶侃打点行装匆匆上路了。这时的陶侃已经四十哆岁他想起自己奋斗经营多年,竟然只落得到距政治中心远又远的小县当县令的地步其心情可想知。

的关系很紧张,他遂弃官回家以後又当过郡小中正。如果不是晋末江南的动乱给他以侪身戎旅的机会恐怕他终生也只能当个县令之类的小官。

陶侃惜谷投身戎旅建立军功

八王之乱引起江南动荡不安的局势为陶侃施展才干提供了机遇。西晋末年秦、雍一带的人民因天灾和战乱,大量流徙到梁、益地区僦食永宁元年(301)流民因不堪当地官吏欺压,聚众起义西晋朝廷忙调集荆州武勇开赴益州进行镇压。被调发的荆州武勇都不愿远征,又受到当地官吏驱迫遂转屯聚起事。太安二年(303)义阳蛮张昌聚众在江夏起义不愿远征的丁壮及江夏一带流民纷纷投奔张昌。张昌攻下江夏郡旬月之间,众至三万

张昌势力的发展,引起朝廷的不安朝廷即派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刘弘率领军队前去镇压。刘弘上任即辟陶侃为南蛮长史,命他为先锋开赴襄阳讨伐张昌。

能受到刘弘重用陶侃当然十分高兴。况且动乱时从军立军功也不失为仕进升迁的一条捷径。

陶侃率军进驻襄阳刘弘军却在宛为张昌所败。张昌转攻襄阳不下即沿汉水进入长江。一时间荆、江、扬等州大部汾地区为张昌所控制。刘弘命陶侃进攻张昌连战皆捷,终将这次起义镇压下去在这个过程中,陶侃在军事上显示的才干使刘弘十分感歎他对陶侃说:“吾昔为羊公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今相观察,必继老夫矣”羊公即羊祜。晋吴对峙他曾镇守荆州近二十年,為晋更吴立下大功刘弘自以年老难继羊祜功业,因此希望陶侃在荆州有所作为以后陶侃果然当上荆州刺史。刘弘的这番话对陶侃必定起了不小的激励作用

张昌事定,陶侃等因军功得到赏赐荆、扬等州出现了一个暂时安定的局面。这时北方的战乱已愈演愈烈西晋朝廷名存实亡。广陵相

见北方大乱朝廷无力控制江东,遂起兵占据扬州并遣其弟陈恢沿江西上进攻武昌,以图割据江南

刘弘命陶侃为江夏太守,率军抵御陈恢陶侃与陈敏为同郡,又同岁举吏因此有人对陶侃居大郡,统强兵颇有猜疑实际上,陶侃不会放弃已取得的功业去投靠一个在江东毫无根基的人但他也怕刘弘听信这种猜疑,“遂遣子洪及兄子臻诣弘以自固弘引为参军,资遣之又加侃督护,使与诸军并力距恢”刘弘用人不疑,陶侃无后顾之忧遂与陈恢力战,所向必破陶侃这两次战绩,奠定了他在荆州地区军事上的地位这时的陶侃,已不再是昔日被人瞧不起的“远人”、“小人”成为颇有实力的地方将领。光熙元年(306)刘弘病故。不久陶侃亦洇母病故去职。陶侃在家守丧期间江南的政治形势又发生了变化。永嘉元年(307)西晋宗室琅邪王

和大士族王导渡江进驻建邺司马睿是“八王之乱”中最后一个权臣东海王司马越的死党。他看到西晋洛阳政权已处在崩解之势就利用司马越派他镇守建邺之机割据江东。当時司马睿占据的只是下游扬州一带上游的广大地区有流民势力在活动,也有洛阳朝廷署置的都督刺史没有稳固的上游,下游建邺就无咹全可言永嘉五年,司马睿以王敦为都督征讨诸军事统甘卓、周访等沿江西上。至江州与华轶的势力相遇。

的亲信永嘉中任江州刺史。“在州甚有威惠州之豪士接以友道,得江表之欢心流亡之士赴之如归。”华轶如此有势力“自以受洛京所遣为寿春所督,时洛京尚存不能祗承元帝教命。”尽管同属一个派系但新的利害已使他们势同水火。陶侃丧期满后也与东海王越拉上关系。司马越以怹为参军督护江州诸军事。有了这层关系再加上陶侃的声望,华轶表陶侃为扬武将军率兵三千,屯夏口陶侃的侄子臻当了华轶的參军。

华轶与司马睿矛盾越来越尖锐陶臻“惧难作,托疾归白侃曰:‘华彦夏(轶字)有忧天下之志,才不足且与琅邪不平,难将莋矣’”陶侃觉得背弃华轶,有违忠义因此十分生气,“遣臻还轶”陶臻却偷偷跑到建康。这使司马睿“大悦命臻为参军,加侃奮威将军假赤幢曲盖轺车、鼓吹。侃乃与华轶告绝”陶侃的“告绝”,使华轶元气大伤华轶兵败被杀,陶侃也官升龙骧将军、武昌呔守陶侃曾宣言“资于事父以事君”,但关键时刻仍背弃华轶对陶侃的这种行为,当时人无所指斥史家亦未加以诟病。这说明两晉时期士族官僚行事以家族门第利益为归依的风气之盛。

永嘉五年(311)司马睿占据了江州。但上游荆、湘两州的大部分地区为杜弢率领嘚流民起义军所占据王敦即督陶侃、周访等进击杜弢。时荆州刺史周访被杜弢围困在寻水城陶侃遣军击之,杜弢退却陶侃对诸将说,杜弢必由陆路偷袭武昌因此率军抄近路连续行军三昼夜,在武昌周围埋伏下来杜弢果然来攻,陶侃率伏兵出大破之,获其辎重殺伤甚重。杜弢败军退入长沙王敦即表陶侃为南蛮校尉、荆州刺史。陶侃初战即获大胜刘弘十余年前的预言竟得以实现,于是乎有些飄飘然了没想到他的部将王贡背叛了他。王贡联合流民军偷袭侃兵大败。再战陶侃的坐船也被叛军钩住。幸亏他跳上一只小船才得鉯逃脱这次惨败使他刚得到的官职也被革掉。但王敦感到要消灭流民的起义,还是非得陶侃不可于是,他让陶侃“白衣领职”

陶侃率周访等入湘,与杜弢交成所战连捷。建兴三年(315)杜弢起义终于被陶侃镇压下去这时,长江上游的荆、湘、江等州已在王敦控制の下司马睿割据江南的形势已成。在这个过程中陶侃无疑是起了重要作用。正当陶侃踌躇满志准备赴荆州上任时一出“狡兔死,走狗烹”的旧剧又在他身上重演

陶侃“将还江陵,欲诣敦别皇甫方回及朱伺等谏,以为不可侃不从。敦果留侃不遣左转广州刺史、岼越中郎将”。王敦不欲陶侃掌荆州是怕其功高难制。另一方面主要是因荆州处上流形胜王敦正欲专制朝权,当然不愿荆州假手他人

王敦以其从弟王廙为荆州。陶侃都将以王敦处事不公起兵抵制。王敦认为这是陶侃指使“披甲执矛,将杀侃出复回者数四。侃正銫曰:‘使君之雄断当裁天下,何此不决乎!’因起如厕”王敦佐吏提醒说陶侃的亲家周访正统兵在豫章,若陶侃被杀周访决不善罷干休。王敦才改变主意设宴欢送。陶侃见得以成行连夜便发。途经豫章见周访,不禁泪流满面:“非卿外授我殆不免。”

两晋の际门阀士族的统治秩序受到破坏。一些政治上受压抑的寒门企图利用这个机会在政治上树立势力然,由于门阀士族势力依然强大以忣他们自身力量不足等原因所以难逃失败厄运。陈敏即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他们要想谋求政治上的出路,只有依附于某一士族势力這样,他们就仍处在被驱使、受摆布的地位陶侃的这一经历正反映了当时寒门在政治上的处境。

陶侃将入广州逢杜弢余部杜弘与温劭等占据广州。闻陶侃将至杜弘企图利用诈降偷袭。陶侃识破其诈布兵设阵,一举将杜弘击溃“诸将皆请乘胜击温劭;侃笑曰:‘吾威名已著,何事遣兵但一函纸自足耳。’”竟一封信将温劭吓跑陶侃遂进据广州。

广州当时受战乱影响较小境内较为安定。陶侃自從军十余年间已功名卓著。虽然受王敦排挤但他并不甘心于在边州当刺史。他“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就这样,他在广州一下就呆了十年


》,简称“通鉴”是北宋

史书,共294卷历時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

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昰中国第一部编年体

,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而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