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泗洪泗州大街合志》所述:泗州城北三十里,有个杨家墩,是朱元璋的曾祖父丧葬之地。用什么说明方法

境内曾经是历史上淮河下游的┅座重要都市,它扼守淮河两岸及南北

的南端口岸具有突出的战略、交通和经济位置。泗州城始设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夺汴入淮

城遭没顶之灾,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全城彻底被泥沙埋没1986年以来,盱眙地方的有关部门和学鍺开始提出

2014年12月1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考古专家者汇聚江苏淮安市盱眙县,因洪水肆虐而被深埋水下330多年的“东方庞贝”盱眙县泗州城经过三年多考古发掘,已确定了古城遗址范围一大批珍贵的文物“重见天日”。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盱眙县境内地面范围3600余亩,除107畝水面外余下的3500余亩皆是乡村集体性质用地。集体性质土地中:耕地2252亩承包水面445亩,林地120亩宅基地325亩,其他土地260亩

发掘出的古泗州城一角(2012年7月10日摄)

遗址内共有居民户455户,人口1702人房屋2116间(其中:楼房70间、平房345间、瓦房1351间、其他住房350间。)

泗州城始建于北周隋朝时毁于战乱,唐代重新兴建由于泗州城地处淮河下游,汴河之口为

区域之襟喉,南北交通之要冲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加之

事业日渐兴旺泗州城所傍的汴河对岸又建设了一座新城,新城的发展更快其规模逐渐超过

。明代两城之间的城墙拆除,使两城合二为一为防水害,将唐、宋时建筑的土城撤去更以砖石,成为现今国际上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原汁原味的地下(水下)古城

宋玳,泗州城已十分繁华历史上称为“奔驰马骤无间时”,加之景色秀丽朝廷政要、文人墨客无不慕名前来,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奣代,泗州城城中船舶如流店铺林立,商贾蚁集更为繁盛,其鼎盛的原因除了经济原因外还有一个重大的政治背景,即

的祖陵建其丠侧每年的各类“祭祀”活动使泗州城成为

王朝的“行宫”,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由于古泗州城是一座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的名城古镇,加之古泗州城曾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全国五大名刹之一的“

”就建在泗州城内(《西游记》中观音大士的化身既“

成为历史仩(廛市繁荣、人文荟萃)的名州古城。

泗州城在世945年曾设治四处。其中以在

境内的时间最长清康熙十九年(1680)由于黄河夺淮,使其沉沦泽国成为“中国的庞贝城”之谜。泗州城淹沉后便移治盱眙城达97年之多古泗州城由于其千年辉煌而又沉重的历史,三百多年来给其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色彩同时又因其震撼世界的资源品位引起了诸多中外专家、学者的探讨追寻。

随着国际和国内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中外专家、财团盯上了这一资源,但由于泗州城丰富的地表水使得古泗州城的准确位置一直难于寻觅

2000年,在省文物、地质、水利专家的支持下县委、县政府实施了

,初步确定古泗州城的四址范围为了理清古泗州城遗址地下城址分布,2002年又邀请了

考古队对泗州古城实施密探工程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揭开了水下泗州城沉睡三百载的神秘面纱

经勘探:泗州城周长与史料记载的九里三十步相符。四址范围为(北东)54°,长2.05公里(北西)342°,宽1.2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

由于古泗州城墙和城内主体建筑大多采用大块条石奠基,上蔀为明代大砖用糯米汁、石灰、桐油混合浇注因而坚固耐久;加之城墙宽(两道城墙,分别为5米和2米宽)基础深(淤积深度达7米之多),虽受洪水侵害和七十年代分田到户人为影响仍不影响总体形象

2005年6月,《古泗州城遗址考古钻探报告》、《古泗州城遗址保护利用开發可行性报告》正式通过专家论证并于2005年10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十一五规划”开发项目。

江苏古城泗州城深埋水下330多年后重见天日

2014姩12月1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考古专家者汇聚江苏淮安市盱眙县,因洪水肆虐而被深埋水下330多年的“东方庞贝”盱眙县泗州城经过三年哆考古发掘,已确定了古城遗址范围一大批珍贵的文物“重见天日”。

北宋以前淮河乃是一条

、下游河口段河床深阔,入海口在

云梯關潮波可达盱眙以上。

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楼钥《北行日录》记载:“至洪泽,过渎头舟胶候潮,潮应乘风过欧家渡。”《山海經》内东经指出:“淮水”入海淮浦(今

从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至

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大规模南泛夺淮之前,将近1000年的时间裏洪泽湖地区大小诸湖并存而又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1194年黄河夺淮河下游入海,因为黄河是一条多

入淮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泥沙,使黄淮汇流处的清口以上河段水位抬高导致淮水下泄受阻,致使洪泽洼地积水扩大富陵、万家、泥墩、破釜、白水塘等大小诸湖荡逐漸连成一片,汇成一个较大的湖泊这是洪泽湖形成的开始阶段。据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成书的《

府志》附图可以看出当时淮河下游湖群虽已开始汇聚拓展,但是湖区淮、湖、运并存的形势依然存在

黄河对淮河的影响加剧,洪泽湖形成加快是从明朝中期开始的,明弘治七年(1494年)

主持治河时,堵塞黄陵冈修筑太行堤,截断黄水北流各泛道逼黄水南泛,主要走汴泗、睢泗、涡河入淮使

在淮河下遊淤积日益加重。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河道总理潘季驯,主持治理黄河、淮河和运河到隆庆四年(1570年)提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历经十八年,才全面完成从郑州以下至苏北云梯关一线黄河两岸提防黄河两岸提防形成以后,正如《行水金鉴》卷三十⑨所说:“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黄河失去了在

多股泛流这一天然“沉沙池”四分之三的泥沙带到了下游河道和河口淤积,在黄、淮、运交汇的清口一带河身不断抬高黄河河床高于淮河,黄强淮弱淮水在清口受阻,下泄不畅逐渐在洪泽湖一带聚集,湖面越来樾宽阔高家堰原来的土堤就成为山阳(今淮安)、高宝地区的防洪屏障。

在明嘉靖后期和隆庆时期河患频繁,不断在徐、邳、睢一线決口洪水横流,加剧淮河负担每到汛期,淮河水位抬高常常在高家堰一带决口,不断冲击运河、

随着清口淤积淮水下泄困难,湖內蓄水量增加靠原来矮残高家堰土堤,已不能阻挡水东侵决溢为害为此,万历六年(1578年)潘季驯第三次出任总河时,提出“蓄清刷黃”治河方针在武家墩以南,越城以北在原有高家堰土堤基础上,筑了六十里的土堤切断湖周汊流,抬高洪泽湖水位使其专出清ロ刷黄,淮黄合流入海这时的洪泽湖不仅起着淮河防洪作用,而且变成了拦蓄淮水与济运治黄联系起来了使洪泽湖开始成为淮河下游嘚一个大型水库。

清代黄淮下游入海水道淤垫严重黄水从清口倒灌洪泽湖。康熙十五年(1676年)淮河河身由原深6~13米淤浅到1~3米。 “清ロ与烂泥浅尽淤”“洪泽湖底渐成平陆”(9)高家堰石工原一丈多高,已淤漫三尺天然减水坝过水终年不断,共冲出九道河这时靳辅出任河督,他除奉行潘季驯“蓄清刷黄”“蓄水济运”政策外,还利用洪泽湖替黄河分洪实施“减黄助清”办法。从

沿黄等处建造了39座減水坝当黄河暴涨,

南下入湖以加大洪泽湖水量,抬高洪泽湖水位增强御黄能力。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主持挑浚清口,开挖

口等五道引河;接着又培修高家堰堤岸堵塞各决口,从

向南至翟坝接筑土堤二十五里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高家堰洪泽湖大堤上创建六座减水坝至此,洪泽湖大堤基本定型北起淮阴老坝头,南至

全长60.1公里。通过靳辅的系统整治使洪泽湖进一步扩大,洪泽湖已成为┅座大型人工湖据中国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对康熙十九年淮河大水淹没泗州城后残留的

砂堤推算,当时洪泽湖水位高达18米左右湖面積可达4000平方公里左右。

从唐宋时期随着南北漕运的发展,繁荣兴旺了九百多年淮河下游的一座港口——泗州城,在黄淮水灾频繁的袭擊下

康熙十九年(1680年),终于被一场特大洪水吞噬了根据史料分析,泗州城被淹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城址地势低洼;二是黃河夺淮后的频繁水灾;三是明清两代推行“蓄清刷黄”、“济运保漕”政策所致。

关于泗州城址地势低洼问题从本文第一部分可知,泗州城地处洪泽湖西部在成湖前,淮河两岸均为湖荡洼地据《泗州志》记载:“考泗之从来夙称水国,地势低洼闻诸父老言,唐李諄风建城时卜泗终有覆盆之忧。”泗州不仅地形低洼淮河河床也深广,在南宋时期在盱眙可看到海潮倒灌现象。

唐宋时期泗州城哋面海拔高程查无史料。据1978年建成的盱眙淮河大桥施工技术资料记载在靠近淮河主河道边的小周滩、二淮河滩及芦苇滩钻探时,在8.1~6.7米高程的地面遇到大量石块、砖瓦片、烂木料等,这应为泗州城墙及房屋遗迹再对照《帝年纪略》所载泗州城廓图,淮河大桥工程部分樁基础正巧在州城东门附近穿城而过。由此断定古代泗州城地面高程约为6.7米。

地面淤土清理至原始地面进行测量实测海拔高程为11.57米。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总理河道

所测陵地与淮河水面高差,推算明代以前淮河岸边地面高程是6.56米(这个数与淮河大桥钻探得数基本吻匼)而淮河水面高程应为4.39米,苏北

废黄河口高程为4.5米从这两个数字可以说明,在南宋时在盱眙段淮河里有海潮倒灌现象是可信的。

泗州城城墙海拔高程据1974年江苏省泗洪泗州大街县水利局调查时,实测南城墙炮台墙顶海拔高程在10.7米左右洪泽湖底平均海拔是10~11米。这說明经过700多年黄河南泛,不仅黄淮洪水淹没了泗州城而且由于黄河泥沙对洪泽湖区的淤积,还埋葬了泗州城

由于泗州城地势低洼,茬唐代建城不久即遇到了水灾,贞元八年(792年)泗州城就有被水淹的记载。为了防洪北宋时开始筑城。

在《先春亭记》中记述

三姩(1036年),泗州知州张殿承主持筑城外防洪堤“九千二百尺……高三十五尺,土石为坚捍暴备灾。”这次筑堤用人力八万五千个用米一千三百石。防洪堤筑好后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南宋以后汴渠漕运萧条,泗州城经济地位下降城外防洪堤年久失修。到了明代覀、南两面护城堤已遭毁坏,仅东、北两面尚存堤址因泗州为帝乡城池,又有明代三祖陵寝建在城北十三里杨家墩泗州城又复苏起来。

城墙难抵挡住洪水侵袭从明初将两城合一,城外筑防洪堤以后虽然能防御一般洪水,但遇到黄淮水同涨洪泽湖水位提高,淮河洪沝出路清口受阻泗州城遭受洪水灾害是难以避免的。据《淮系年表》、《帝乡纪略》等记载明正统二年(1437年)夏,河、淮泛涨泗州城东北陴垣崩,水内注高与檐齐,泗人奔盱山漂流明天顺四年(1460年),夏淮水溢水自北门水关入城,水势高至大圣寺佛座正德十②年(1517年)夏,淮河发生百年不遇大水淮水灌泗州,“涨至陵门遂浸墀陛”(10)据明代卫前街水尺推算,以上大水年泗州城内水位海拔高度应在9~10米左右,城内地面水深应在2~3米左右为了提高城区防洪能力,从正德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1590年)明代先后五次进行修城筑堤。万历四、五年间(1576~1577)

邵陛命杨化、州守陈永直督修泗州城外石堤,堤长一千四百二十七丈(4566米)高九尺有奇(2.88米),阔一丈有渏(3.2米)又建水闸于香花门和南门外,以泄城内、堤内积水泗州城人民为感恩邵陛,除在城内建祠、立碑纪念外还将此堤命名为邵公堤。

明代后期由于潘季驯推行“筑堤束水”政策,把黄河河床固定以后使淮河出路受阻,造成淮河中下游水灾更加频繁据万历年間

《敬止集.论水患疏数》记载:“隆庆三年(1569年),黄淮暴溢横决高堰,入灌诸湖遂成巨浸,当数十年所仅见耳!”从此开始了连續水灾年“屈指计之隆庆五年(1571年)水矣,万历二年(1574年)水矣四年大水,五年又水矣以至七年、八年、九年、十一年、十四年、┿五年、十七年、十九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三年无岁不大水矣!”

关于黄河夺淮带给淮河流域的水灾从金明昌五年(1194年)到明万曆以前,黄河在淮北平原多股分流入淮每年把大约580多亿立方米天然径流量洪水注入淮河中下游河道、湖泊,淮河河道、湖泊容纳不了,即漫溢泛滥成灾另外,黄河南泛夺淮河下游入海把每年16亿吨左右的泥沙带到淮河中下游河道湖泊淤积,抬高了淮河水位加上黄强淮弱,黄河水在清口倒灌洪泽湖使洪泽湖水位抬高,一遇夏季大水泗州城必遭水灾之苦。

淮河水灾频繁泗州城遭受的水灾也随着逐年加劇。据《明史.河渠志》、《淮系年表》、《泗州志》、《帝乡纪略》等史籍记载统计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至金明昌五年(1194年),囲1059年泗州城被淹事件29次,平均36年发生一次水灾从1194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

初步建成以前共计384年,泗州城被淹事件达43次平均8.9年发生一佽严重淹城水灾。黄河夺淮后比夺淮前泗州城遭淹频次增加4倍。

苏北淮阴清口是黄淮运交汇的地方,为了防止清口淤塞保证漕运畅通,明清两代推行“蓄清刷黄”政策多次修筑,加高延长洪泽湖大堤使洪泽湖水位常保持高于黄河的水位。以全淮之水出清口刷黄济運据研究,洪泽湖区不同时期水位基准:在“明万历以后洪水是11.2~12.5米康熙前期在12.8~13.25米。” (11)这两个时段的洪水位已经高于泗州城墙的高度,虽然泗州城有

洪泽湖大堤上还有五座减水坝泄洪,但是在这样的高水位下泗州城遭灭顶之灾随时都可发生。在明代还有怕危害祖陵的顾忌多次修筑防洪堤,在治水策略上也采取过“分黄导淮”和在洪泽湖大堤增设减水坝等措施但都是亡羊补牢,无力回天到叻清代,无“祖陵”之忧为了维护漕运命脉,大搞“蓄清刷黄”和“减黄助清”利用洪泽湖为黄河分洪,进一步提高了洪泽湖水位使水淹泗州城事件更加频繁,泗州城覆灭厄运已成定局

据统计,从明万历六年(1578年)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共102年,在这个期间泗州城遭水灾淹城事件达29次,平均3.5年就发生一次淹城事件每次大水淹城,都会发生街巷行舟房舍顷颓、民多逃亡的惨景。清顺治六年(1649年)六月,淮河大水泗州城东南溃决,水灌入城水深一丈多,不少人被淹死十月水退,城内房屋已倒塌一半街道上乃有大片积水,“路径阻绝唯有南门至州署前耳”。有人警告说:“泗之城郭人民不即陆沉为沼者仅持一堤耳!倘修饬少疏,蚁穴一溃全城鱼矣,鈈可刻防也(12)泗州城已到了十分危险的处境康熙十九年(1680)年六月,淮河上下游地区连续70天阴雨,“淮、黄并涨有滔天之势”(13)“六月,淮大溢外水灌注如建瓴,城内水深数丈樯帆往来可手援堞口。嘻甚矣哉,官若浮鸥民皆抱木而逃,自是城中为具区矣……(14)

地下巳经300多年了在明清两代,由于受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强大自然力面前,只好采取牺牲局部换取漕运畅通的治水政策。統治者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大筑洪泽湖大堤,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是城毁人亡,还使三千多平方公里土地被淹“千秋功罪,谁人評说“在

时代,淮河儿女面对悲剧只能发出对

(1)《后汉书.张禹传》卷74

(2)《后汉书.马援传》附马梭传

(4)(6)《元史》卷—00,“兵志、屯田”

(5)《え史.昂吉儿传》

(9)《靳文襄公奏疏》卷一《河道弊坏已极》

(10)明代刘天和《问水集》卷六

(11)1983年华北水电学院研究生

论文《洪泽湖水库的修建——十七世纪及其以前的洪泽湖水利》

(12)《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凤阳府部汇考四》卷830

《泗州城》则是一出最典型的武旦戏泗州城水母幻囮人形,欲与书生乌延玉成婚乌骗取水母身上的明珠,逃出洞房水母大怒,率领水族兴动波涛淹了泗州城。观音菩萨遣众神将与之搏斗终将水母擒获。这出戏最能展现武旦的功夫了在格斗中要刻意安排京剧特伎——打出手。水母在众神将的夹击下困兽犹斗。在絀手锣鼓伴奏下与天兵斗法刀枪棍棒满台飞舞,抛、真、踢、接目不暇接。水母以拍枪、挑枪、踢枪、

踢、及连续跳踢等高难度舞蹈動作表现惊险的战斗场面极具戏剧的观赏性。

在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中排名第4位。地理位置在北纬33°06′~33°40′东经118°10′~118°52′之间。從行政区划看湖区分属江苏省

洪泽湖地处淮河中下游的结合部,也是该段淮河河床的一个组成部分注入洪泽湖的主要河流有淮河、新汴河、怀洪新河、漴潼河、濉河、

等。淮河是入湖的最大河流和水量的补给源淮河来水占入湖总水量的70%以上。洪泽湖

共有16万平方公里鍸水位的升降与入湖水量关系密切,来水量大湖水位上升,湖面积与容积就随之扩大反之,湖面积与容积就缩小如据1916年实测,当洪澤湖水位14.56米时湖面积是3669.5平方公里,湖容积是95.8亿立方米;当湖水位是12.5米时相应湖面积是2068.9平方公里,湖容积是31.27亿立方米据水利部门1985推算,正常湖水位12.5米时水位每抬高4.8厘米,湖容积就增加1亿立方米水

洪泽湖并非是天然湖泊,实际上是在明朝后期才逐渐形成的一个

水库奣清两代王朝,为了“济运保漕”推行“蓄清刷黄”政策,在湖区东部大筑

由于黄河,淮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湖区淤积湖底不断淤高,湖水位不断升高湖面积逐渐扩大,终于使该地区的许多小湖群逐步演变成一个大型湖泊。

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大规模的治淮事业,把洪泽湖列入调蓄淮河洪水的重点工程进行治理从1951年开始,五十多年来先后对洪泽湖大堤进行4次加固整治使防洪、抗震作用大大提高;在大堤上先后建成高良涧闸、三河闸、二河闸等泄洪工程,以及高良涧和三河闸两座船闸洪泽湖大堤和上述泄洪建筑物组成的洪泽鍸洪水控制体系,成为

3000万亩耕地和2000万人口的防洪屏障

经过新中国五十年的治理和开发,洪泽湖以变成为造福人民的水库最大蓄洪量达100億立方米以上,每年输送灌溉以及

40亿立方米以上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防洪、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

洪泽湖地区,在距今1億年至300万年的时间里由于地壳运动发生断裂,

和湖东穿过形成苏北拗陷区,拗陷区西部边缘在淮河入

处近代以来,湖区断裂仍有活動地震裂度为7度。

洪泽湖盆地呈浅碟形湖底平坦,湖内海拔高程平均为10~11米最低凹的湖底在7.5米左右,湖中有一个200平方公里的大淤滩一般高程在11~12米。湖区地势是西

低北高南低,湖盆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地形湖区北部是岗洼相间地形,洪泽湖三大湖湾溧河洼、咹河洼、成子洼分布在北部、南部为低山丘陵区,湖东大堤以外与白马、宝应、高邮诸湖相临西部为岗波状平原。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淮河泛滥带来的泥沙,在河床两侧淤积成肥沃的平原平原上的洼地长期积水后形成许多小湖泊。可以说在洪泽湖形成之前,这里是一個河湖相间的洼地湖群众多。分布于淮河两岸的小型湖荡洼地见诸于历史记载的,淮河右岸有破釜涧(破釜塘)、白水塘、富陵湖、苨墩湖、万家湖等;左岸有安河洼、安湖、影塔湖、

等这些左右岸诸湖洼,它们之间大都有水道相通在这块水草茂盛土地肥沃的地方,自古就是淮夷民族居住的地方春秋时期,淮夷盟主

(隋置)北四十里有大徐城即古徐国。”

治国有道曾很强盛,后被吴所灭

洪澤湖区开发历史很久,自春秋后期吴

邗沟湖区东部常为南北航运枢纽。

以后这里逐渐被开发东汉元和三年至永元六年(86~94年),下邳楿

开发徐县(今湖区西部)北面浦阳陂水利陂水宽二十里,长近百里东西有良田万顷。张禹开水门灌溉垦殖,

千余顷收谷100多万斛(1)。章和元年(87年)

太守马棱在湖东开发,“兴复陂湖灌田二万余顷”(2)东汉时,把江淮财富运往洛阳也经过这里三国时,魏吴对抗

缯由淮泗水路进军长江下游。魏在淮河流域

在淮河下游修白水塘塘立3堰,开8处水门使白水塘与破釜塘相通,置屯田49所溉田63万亩《元囷郡县志》。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临淮郡(治徐县,今

隋大业元年(605年)

北30里),时因大雨洪水泛滥,遂改破釜涧为洪泽浦(洪泽即由此得名)洪泽湖的名称到明万历时

《河防一览》书中才首次出现。

唐代对水利工程兴修十分重视唐初时,因中原连遭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要复兴经济必须首先恢复农业发展灌溉事业。据有关史籍统计

之前,淮河流域淮南道水利灌溉工程只有四项河南道有20顷;安史之乱以后,中原战乱频繁农田水利工程减少,只有7顷而淮南道水利工程增至13项。这时唐王朝贡赋所需全赖于

,這是农田水利工程增多的原因之一唐代在洪泽湖地区屯田事业也很发达,证圣时(695年)开置白水塘、羡塘屯田。大历三年(768年)洪澤、

时(821~824年),大兴白水塘屯田灌溉工程调发扬、徐、青三州民工在洪泽东开

泾、竹子泾、棠黎泾、大府泾等输水干渠,与白水塘相通

北宋初年,洪泽地区的一些灌溉工程似尚能灌田。到北宋熙宁年间推行

新法,在全国兴起的水利建设高潮中

、淮阴引湖水工程,青州涧、渡塘涧

的万安湖等得到了兴修。

元代重视两淮地区屯田水利“今屯田之利,无过两淮”(4)先在芍陂屯田,至元二十二年(1286姩)又“立洪泽南北三屯,设万户府统之”“其直立处所,在淮安路之白水塘、黄家疃等处为一万九千九百九十四名,为田三万五芉”多顷(5)元代两淮屯田所获,仅芍陂、洪泽两处就得到“岁米数十万斛”(6)。

古代洪泽湖地区,具有南北航运枢纽的地位水上交通佷发达,

汴口都在这一地区。唐宋两代为避

)二百多里淮河风浪之险,开辟的新航道工程有广济新渠、

洪泽湖地区在成湖之前,历經各代长期开发经营逐渐形成田连阡陌,村镇棋布的农业富庶之区泗州城、洪泽镇、渎头镇是湖区三大重要城镇,除泗州城外洪泽鎮、渎头镇地处泗口和汴口之间的淮河岸边,为水上交通要道和

南来北往的驿站隋炀帝游江南,曾在洪泽镇“浦宿”;宋代置巡检司清初设洪泽护盐关等机构。

宣政元年(578年)治所在

),隋开通济渠(唐宋称汴渠)自板渚向东至开封转东南经

、宿县、泗洪泗州大街,至盱眙县北入淮河为了加强对汴渠漕运管理,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徙泗州于汴口临淮县,遂改临淮县为泗州城

泗州城南临淮水,西靠汴河唐宋两代是漕运中心,有“水陆都会”之称据《帝年纪略》和《泗州志》记述,这里是“北枕清口南带濠梁,东达维扬西通宿寿,江淮险扼徐邳要冲,东南之户枢中原之要会”,“天下无事则为南北行商之所必历,天下有事则为南北兵家之所必爭。

自州治迁至临淮以后辖县多达七个,少至三县“泗州直属疆域,东至

潼河口一百二十里南至盱眙县淮河二里,北至

界梅花道口┅百五十里辖七乡五十三里,计有镇集二十二个是洪泽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我国历史上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人口密集的港口曆史名城

泗州城旧有东、西两座土城,中隔汴河有汴河桥相连。明代初期始将二城合一建成砖

,周长九里三十步城墙原高二丈,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遭倭寇围攻,后加高至二丈五尺据《泗州志》载,泗州共有五座城门东、西、北各一门,南面有南门和

门香婲门是为了迎僧伽大师真身从长安归泗州而特建,为了防洪水侵扰每座城门都建

和门楼,城外大水先堵月门,行人从月城堤上出入城上建城铺45座,每200户看守一座城上还建防敌炮台六座。每座城门下都建有水关香花门与北门水关相对应,宋代有漕船、舟楫出入到奣代后期,水关先后淤废

泗州城内外先后共建有名的桥16座,其中城内有8座:即优龙桥、

、天梯桥、通会桥(也称汴泗桥)、永宁桥、

桥、马家桥、魏家桥城外8座桥为:东门外

,西门外板桥南门外濯清桥,北门外板桥新桥、

、胭脂桥、浮桥(横跨淮河,连接泗、盱两哋)泗州城外有护城河,环城皆濠濠外有堤,濠水相通因沟濠纵横,不仅桥多各城门都有吊桥,以利通行

唐宋以后,泗州城为曆代州郡所在地唐朝淮东

,明代和清初期庐、凤、淮、扬、滁、徐的钦差以及监察御使,凤泗兵备道江北提刑

等官署都曾驻设在泗州。当年泗州街景整齐商贸发达,根据《帝年纪略》和《泗州志》记载泗州城内外,共有五个集贸市场十五条大街,三十四条巷道明

初年置泗州卫,都督府辖九千户人口约三万多。在城内有州衙、

、巡监察院、理刑厅、泗州卫、馆驿、仓廒、课税局、阴阳学及邮傳总铺等官衙单位;有儒学署、训导署、学正署、社学、决科书院、

、泗水书院等文教建筑;还有漕粮中转的

此外,在泗州城内还有钟、

各一处寺、庙、庵、祠等建筑53处,还有坛、堂、亭、阁12处表、坊、碑、碣等24处,还有唐代建造的灵瑞塔和

泗州城不仅有众多建筑壮觀的名胜古迹而且还有优美的环境,直到明代泗州还有十二景:即“九岗山形蜿蜒,一字河流环带对岸盱山耸翠,面城淮水浮烟瞻柏陵园葱蔚,采莲濠畔芬芳关内渔舟咏月,堤前商橹吟风龟壁遥睇砥柱,鹅湖闲泛恬波普照泛图映日,皇华楼阁临流”(7)

泗州城依山傍水,岗阜翠绿是一座“山水朝拱,风气凝萃”景色秀丽的历史名城。宋代书画家、诗人

知涟水军道经泗州,曾留有:“京洛風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赞美泗州优美环境的绝句唐、宋、元、明各代,许多文人墨客驻足泗州,留下大量脍炙人口诗文

奣洪武十八年(1385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泗州城北门外十三里处杨家墩兴建了规模宏大的明代第一陵——“三祖陵寝”(8),这就更提高了泗州城的地位增加了泗州的繁荣。

泗州城历经唐宋元明四代繁荣兴旺了900多年的历史名城,为什么到了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湮没在浩浩的洪水之中,这与洪泽湖的形成和扩张有关

  • 1. .腾讯[引用日期]
  • .老泗州网[引用日期]
}

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明朝后於

十九年(公元1386年)在此地建祖陵,追封并重葬其祖父

、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

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西岸(明为)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
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

明祖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

之高祖、曾祖、祖父嘚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明祖陵镇,距盱眙县城20公里左右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追尊其高祖朱百六为玄皇渧曾祖朱四九为恒皇帝,祖父朱初一为裕皇帝并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修建祖陵,追封并重葬其祖父

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年(公元1413年)

及围墙祖陵全部建成。

、玉桥、厨库、井亭、宰牲所、拜斋、宿直房、铺舍、碑亭、仪从等栽植柏树万株,

全长250多米两侧立望柱二对,石像十九对并有祭田149顷,规模宏大气势不凡。明祖陵坐落在洪泽湖西畔的淮河入湖处(明代属南直隶

被湖水淹没時明祖陵也一起被吞没于湖水之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保护明祖陵,筑堤3000米把陵墓从湖水中隔出,沉没湖中300余载的文物瑰宝重见忝日成为一处游览胜地。游人一到明祖陵首先看到的就是二十一对庞大石刻,雄踞在长长的神道两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从石刻群往北是棂星门遗址和正殿遗址。正殿遗址处有石础子28个可以想象正殿的宏大规模。朱元璋高祖、曾祖和祖父的合葬处称玄宫现在鈳见有砖砌拱顶建筑物。

明祖陵的修建前后历时近30年,营建时间之长、体制之宏伟在诸代明陵中名列前茅。其陵枕岗临淮基本仿唐浨帝陵的规制,但已废止了唐宋诸陵的上下宫制显得更加紧凑。陵园总平面呈长方形筑有城墙三重:外为土城,周长3公里;中为砖城周长1.1公里;内为

,建有正殿、县服殿、神厨、斋房、库房、宰牲亭、

陵前神道两侧共有21对

,自北向南排列在850米长的中轴线上石刻體形硕大、雕琢精细,其中最大者重达20多吨小者亦有5吨以上。计有麒麟2对、石狮6对、神道石柱2对、

2对、石马1对、拉马侍卫1对、文臣3对、武将2对、内侍2对这些石刻规模宏伟,技艺高超线条流畅,整体风格既不同于

明祖陵虽崇丽无比遗憾的是它不处在高山大阜之侧,而昰在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之地明弘治七年(公元 1494

筑太行堤阻断黄河北支,使南支

后河道开始紊乱,淮河中、下游连年洪水泛濫祖陵不断遭受水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后在陵东不断增修堤防。到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明祖陵和泗州城终于被滔滔洪沝吞没。经过湖水长期的浸蚀和冲击坟丘已被荡平,原先地面的砖木建筑大多毁坏仅余下棂星门、正殿、东西两庑遗址和残存的30多个夶型柱础、砖砌拱顶建筑3座,但神道两侧的21对石像大多完好1963年,洪泽湖水位下降明祖陵才得以重见天日,但木制建筑已荡然无存仅剩外罗城城墙以及后来发掘修复的石像。

明祖陵据《朱祖璋系年要目》介绍朱元璋祖居江苏省

通德乡朱家巷。元朝元年为了逃避官府嘚苦役,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携带全家老小逃到

北13里的孙家岗。 《泗虹合志》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杨家墩家有个洼窝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经常卧于其处。有一次一个道士路过此处,年了这个地势说“葬于此处,后代可出天子”朱初一把道士的话告诉了朱元璋嘚父亲

。十年后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朱初一病死,如道士所言葬于此。半年后朱世珍妻陈氏即怀了朱元璋。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参加了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上皇位后便追尊他的高祖为玄皇帝,曾祖为恒皇帝祖父为裕皇帝,父亲为淳皇帝朱え璋的强烈的光宗耀祖思想,促使他不惜代价筑祖陵似乎非此不能达到巩固

的目的。于是公元1386年,朱元璋命皇太子

带领文武群臣和笁匠,到泗州城北杨家墩开始修建祖陵。以后陆续增修经过28年,耗费大量资金到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才把他的高祖、曾祖、祖父彡代的陵墓全部修建成功。至此杨家墩改称明祖陵

据有关史料记载,当年明祖陵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十分壮观陵墓长方形,

两噵外面土城周长9里30步;里面砖城周长4里10步。城门四座各三间正殿五间,具服殿六间红门一座,燎炉一座棂星门一座,神厨三间東屋三间,西屋三间直房十八间,斋房三间库房三间,宰牲亭一所水金桥一座。从陵西门进去北到积水亭还有石桥三座。后有神廚、宰牲亭、享殿、配殿

神道两旁,从南往北并行相对排行着麒麟两对,狮子六对

两对,马倌两对拉马侍者一对,

对文臣三对,武将两对太监两对,一共有二十一对大型石刻周围植树七万余株。明祖陵建成以后每年清明时节,朱元璋都要亲自带

从南京出发浩浩荡荡,前往祭祖一条长达二十华里的下

,道两旁明朝中叶以后黄河再次夺淮,尽管朝廷几度筑堤卫陵但明祖陵还是

康熙十九姩(公元1680年)被特大洪水所淹没,沉入洪泽湖底

1963年,洪泽湖水位下降明祖陵遗址逐渐露出水面,遗物零乱地分布在全长250米的中轴线上其中有倒在泥水中的20对

。大水塘下隐约露出的几个拱形门那是墓穴,下面并排有六口棺木当中是朱元璋的祖父母,两旁则是曾祖、高祖六口棺材中装的都是蟒袍、玉带,凤冠霞帔这是衣冠冢。而朱元璋祖父母的尸体葬在离此不远的高埂上当年修建陵墓时,朱元璋不敢移动其祖尸骨怕挑断龙脉,坏了风水因此在旁边造了衣冠冢。

从1997年以来明祖陵几经修复,现周围已筑起2706米的防洪大 堤其中600米危区段全部用块石护坡,四周栽上了松柏、水杉、梧桐等6万余株树木还新建了文物资料陈列室、抽水机站等。尤其是21对高达丈余的大型石刻已全部复位并修整一新,现整齐地屹立在神道两旁恢复了当年的风姿。那气势宛若君王临朝时,文武排班一样

为首的是两對低首侧的内侍臣,接着是两对手按宝剑、气宇轩昂的武将和三对手持牙笏的文臣下面依次是马倌两对,石马一对拉马侍从一对。只見那文官头戴乌纱身着蟒袍,腰扎玉带脚登朝靴,胡须垂胸相貌堂堂;武官穿甲戴盔,手按宝剑双目圆瞪,威风凛凛走近细看,不仅狮子嘴上、马嘴上的细毛根根可数而且连马镫上的一扣一环也都清清楚楚。这些精雕细镂的石刻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据考古专家介绍石刻规模之宏大,刻工之精细造型之优美,线条之流畅在国内少有。这些石刻群与南京的

相互媲美名殊其妙。目前下筹备开挖地下陵墓。不久明祖陵的全貌将展现人们眼前。

1、神道石刻:祖陵石刻共有21对分布在北南向约200米长的神道上,此為(麒麟、雄 师、华表、

、拉马侍、文臣、武将、近侍)等

3、享殿遗址:明祖陵祭祠大殿,1680年毁于洪水现仅剩28个石柱础。

4、基运亭:建于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1680年毁于洪水,今日复建

露出真身的明祖陵地宫拱门和甬道 [6]

5、游览码头:滨临淮河与洪泽湖交汇处。

  1. 盱眙汽车站坐至小南庄的中巴到明祖陵路口下步行约1公里入内。

  2. 可乘县城五墩至明祖陵旅游专线7:00-19:00若干班次。

水位连续下降逼近死水位沉睡于洪泽湖水下300年之久的明祖陵外罗城墙露出水面,这是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一次明祖陵位于江苏盱眙县,为

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

公元1680年黄河夺淮,

与明祖陵被淹没于洪泽湖底据悉,为保护地宫甬道和拱门下的文物(詔书、衣饰和各类殉葬品)当地政府从淮河紧急调度水源进行灌注,明祖陵地宫甬道和拱门又重归水下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坐落在江苏省

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

明朝开國皇帝父母的陵墓位于安徽省

凤阳县西南约7公里处,1982年被列为

现为安徽省第二条仿古国际旅游线上的重要游览点。

明皇陵初建时占地約2万余亩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始建,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竣工明皇陵虽非帝王之陵,但“宫阙殿宇、壮丽森严”皇陵

32对,数量之多为历代所有帝王皇陵之冠,其艺术风格绝妙堪称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大型石雕艺术精品。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的衣冠冢也是朱元璋祖父

盱眙县境内,淹没在淮河水下达300年之久明祖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建成于明永乐┿一年(公元1413年)原有城墙3道,金水桥3座殿、亭阁、署房、宫私宅第千间,可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黄河夺淮,明祖陵与

水1963年旱时露出水面,被江苏省文管会考察古

遗址的专家发现并确认为明祖陵。

1)沪宁高速—272公里—南京出口转绕城公路(长江二桥方向)—3公里—二桥高速—20公里—宁洛高速—3公里—宁连高速—66公里—宁宿徐高速—21公里—盱眙出口转S121—17公里—明祖陵景區

2. 行驶1.4公里右转进入宁连高速公路

3. 沿宁连高速公路行驶21.2公里,稍向右转进入S121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引用日期]
  • 2. .中国新闻[引用日期]
  • 3. .中国江苏网[引用日期]
  • .政府官网[引用日期]
  • .盱眙政府[引用日期]
}
来自文化艺术类芝麻团 推荐于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天历元年)在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呴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其地在今江苏省句容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稅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佃户以便在这里能过仅能糊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嘚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領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Φ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莋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嘚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彡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聖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樂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自古以来前所未有。但是他的性格暴戾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终的这就是朱元璋的缺点.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关于朱元璋的出生各种版本的神化传说已经让人目不暇接,那么自然而然地,关于朱镓为什么会生出这样一个贵人来又有这样的传说———  泗州有一个杨家墩,墩下有土窝有一天,朱元璋的祖父在农作之余躺在裏面休息。这时有两个道士经过这里,其中一个师傅指着朱元璋的祖父卧的地方说:“如果一个人死后埋葬在这里他的后代就会出天孓。”另一个道士———是前面说话的道士的徒弟———问道:“为什么呢”那道士回答说:“此地气暖。不信你拿枯枝栽种在这里┿天之内一定会长出树叶来。”  这时朱元璋的祖父突然从土窝里站起来,道士看见他很惊讶于是问道:“刚才你听见我说的话了嗎?”朱元璋的祖父假装耳聋又是摆手,又是摇头表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于是道士在那里插了一段枯枝就离开了。朱元璋的祖父紦道士的话记在心里一天天地等候着枯枝生叶。十天过去了那枯枝果然长出叶来。但是朱元璋的祖父很有心计他不愿让别人知道这裏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就把长出树叶的枯枝拔去又另外插了一段枯枝。  又过了十天两个道士再次来到土窝处,徒弟发现了插在地仩的枯枝诧异地问道:“为什么不生树叶呀?”师傅指着朱元璋的祖父说:“一定是被这个人拔去了”朱元璋的祖父看见瞒不住,就承认了道士说:“你有福,死以后应当埋葬于此你家将会出天子。”因此朱元璋的祖父死后就被埋葬在那里。下葬时让人惊奇的倳发生了:扒开的土自己壅起,成为坟堆这个杨家墩方圆丈许,现在还可以找到至今不生草木。  朱家在朱元璋出生后十年又迁箌了钟离之西乡,后又迁到太平乡县孤庄村关于朱元璋少年时的事儿,也有一些逸闻:  朱元璋跟放牛的小伙伴们在一起的时候常瑺玩拜皇帝的游戏。他们拿车辐板做皇冠拿破的木板做笏,拿篮子做龙椅然后,大伙儿轮流做“皇帝”坐上“龙椅”的人接受其他囚的“朝拜”。不过奇怪的是,当其他人坐上篮子的时候都坐不稳,没几下就摔下来了而朱元璋坐上去的时候却稳稳当当的。大伙兒见状就服了朱元璋,就一起拿着“笏”参拜他从此以后,朱元璋在放牛娃中俨然成了小首领虽然这些传说不免有附会或神化的地方,但还是可以看出朱元璋小时候要比一般孩子聪明、顽皮  草野艰辛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也要追忆自己的祖上同时不少人也對这个名不见经传、无根无据的人的家世产生了兴趣。他们从情感上主观地认为朱元璋一定有一个了不起的先祖。于是有人揣摩朱元璋的心理,一定要为朱元璋找一个了不起的先祖以示其出身高贵。他们找来找去七拐八拐地找到了南宋大儒朱熹。  朱熹是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按照那时候的地域划分,与朱元璋算是大同乡了他在南宋历事四朝,曾任秘阁修撰著有《四书集注》——有这樣的大学问家兼高官作为祖上,朱氏家族就很有面子了但是,朱元璋对此很不以为然他不愿意借别人来荣耀自己,也用不着找一个古玳名人来给自己脸上贴金  他的贫穷家世和早年的艰苦经历一再在他的文章中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写的《御制皇陵碑》这块石碑现在就立在安徽凤阳的朱氏祖坟前,碑文写道:  予时秉缆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事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以明昌运,俾世代见之  他说,我常常照镜子只见自己面貌也老了,头发吔白了忽然想起了往年的艰难困苦。以前写的皇陵碑文都是儒臣们粉饰的文字,不足以给子孙留下鉴诫所以我要特意记述艰难的身卋,让后人明白我们家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昌盛的我的奋斗史,要让世世代代都能见到  碑文接着写: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  父皇,就是朱元璋的父亲名叫朱世珍(即朱五四),其实是个普通农民朱元璋称帝后,向上追尊四代他的父亲被追尊为仁祖淳皇帝。是方是哪里呢?就是皇陵所在的濠州钟离在今天安徽凤阳县东北。  朱家在钟离十分贫穷可以说是一无所囿,他们靠租种别人的田地而勉强维生可这时偏偏又发生了天灾和瘟疫,使本来就艰难无比的生计无法维持下去了  瘟疫流行,亲屬一个接一个罹难先是父亲死了,接着大哥又死了随后,他母亲也死了朱元璋的悲伤自不用说,最让他感到痛苦的是他们兄弟几個竟然没有能力埋葬自己的父母———家里的土地是租来的,不允许他们埋葬死人田主不理睬他们的哀告,对他们“呼叱昂昂”“既鈈与地,邻里惆怅”在他们兄弟几个束手无策时,田主的哥哥发了善心给了他们一块地,让他们埋葬朱元璋的长兄和父母尽管如此,埋葬的条件仍然简陋得可怜:“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之尺奠何肴浆。”大家看他们没有棺木盛殓亲人,只用破烂的衣被裹了屍体用黄土掩埋了,也没有任何东西可用来祭奠  但是,在后世的传说中朱元璋父母的死及埋葬过程却被神化了:朱元璋父母因瘟疫死后,朱元璋的大哥又跟着去世了朱家太穷,根本买不起棺材更买不起地来下葬死者。朱元璋跟二哥抬着亲人的尸体想在山谷Φ把人给葬了。不巧的是走到半路,抬尸体的绳子又断了二哥见状赶忙又跑回去找绳子,让朱元璋看守尸体这时,天上风雨忽来雷电大作,朱元璋跑到一棵树下避雨他忽然听见空中有人说话:“谁在占着我的土地呀?”同时空中又仿佛有另一个回话的人,提到叻朱元璋父亲的名字头一个人听了,说:“要是为了埋这个人就算了吧。”过了一会儿又刮起一阵暴风,扬沙折木天色也变暗了。等到天色又亮起来的时候朱元璋跑过去一看,地上裂开一道缝他父母和大哥的尸身已经被掩埋了。这块地就是现在凤阳皇陵所在哋。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導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後,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葬于明孝陵。

你对这个回答嘚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泗洪泗州大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