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各位高僧大德的开示,常住居士能否在父母年老时接到寺院赡养呢?

【高僧大德的开示开示·法语】印光大师传奇 第十二章 锲而不舍

话说真达和尚称如果执意拜谒他又挡驾不住该怎么办,大师沉吟片刻道:“他执意我也执意,那就看佛缘如何吧!”

俗话有云:“运气来了门板都挡不住。”对印光大师来说总统赐匾给他带来太大的盛誉,尽管宣布闭关还是有人执意坚持面见大师,居然有人还循迹找到了大师的住处到了这时候,连真达和尚身为住持也无从拒绝来人诚挚的请求

民国11年(公元1922)的初冬,一个远道而来的居士专程前来太平寺礼觐皈依还奉上了亲笔写的《礼观音疏》请求指正。真达和尚踌躇再三只得亲自禀报大师:“大师,这位居士原已皈依净土门非得聆听师父开示不可,请师父示下”

一听来人早已皈依净土门,印光大师慨然说:“我之闭关原为避开尘世浮华虚名,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然而不敢须臾忘记普渡众生的重任,必当时刻身体力行看来,闭关也有阻隔佛缘的弊端还得入世弘法才妥,我就见见他”

来人名叫许业净,江西彭泽人氏这个许业净并非寻常居士,跟先前的吴引之一样也是进士出身,为光绪翰林精通儒家典籍。辛亥革命后他看破红尘隐居不仕,早在民国2年便专修净土法门他拜读过《印光法师文钞》之后,心存钦佩得知总统给大师亲笔题“悟彻圆明”,更加认定大师是实至名归的佛门龙象当之无愧的净土泰斗,于是他专程来到上海太平寺,恳求大师开示

大师一看,此人相貌堂堂一脸红润便估摸出平日里讲究保养所致,仍然不动声色低头阅读他的《礼观音疏》,藉鉯估量他的佛学功底以便因势利导。忽然看到疏文中出现了“食廷璋之芋,克日西行”便以此断定此人果真还没有断荤。为了谨慎还是问他说:“居士吃素否?”

许业净没留意大师脸色坦然说:“吃花素。”

话刚落音只听得大师厉声呵斥:“倒架子!你皈依我淨土门九年了,这样的大通家尚且不能以身作则吃长素,闹什么‘吃花素’的玄虚怎么能感化别人?”

真达和尚听了大师如此声色俱厲顿时一颗心提到嗓子眼里,唯恐这个翰林居士先前听惯了别人的阿谀此时必定面子上受不了会拂袖而去,如此免不了影响大师声誉他正在斟酌词句如何挽回僵局,没想到那许业净反而躬身施礼:“大师当头棒喝胜过千言万语,弟子惶恐领教!”

印光大师对他厉声呵斥过了自己也觉得太过严厉暗自后悔,眼见许业净如此恭谨神色声音透露出一片真诚,顿时回嗔作喜:“老衲一时情急口无遮拦,深感惭愧居士能有如此宽广心胸,老衲惭愧之余不能不深表钦佩!”

印光大师细心体察,觉得这个老翰林果然是贯通儒佛两家的渊博之士那篇《礼观音疏》见解纯正文笔超妙,尤其难得的是虚怀若谷实在是当世罕有,跟当初那个吴引之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不由得產生相见恨晚之感,于是热情挽留他在寺院歇息,两人就净土法门学识进行研讨言谈之间,许业净说及大师编辑的《净土圣贤录》能感化信徒——《净土圣贤录》缘起《净土圣贤录》是一册导向净土的宝书。由于文言简略难解很不适应现代信佛人阅读,印光大师当時便用通俗的现代语言把它疏理出来并作序。

却说许业净对这部《净土圣贤录》颇为看重并恳请印光大师继续编辑,自己愿意捐资相助大师赞赏他文笔精妙,也请他执笔编撰《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

许业净看到大师对自己如此器重,心里万分感激诚挚地说:“夶师,弟子虽皈依净土多年自认颇有心得。经大师当头棒喝才知不过井底之蛙,决心从此洗心革面皈依大师座下,恳请大师恩准!”

印光大师听了很是欣慰也诚恳地说:“我净土法门向来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那凡夫俗子尚且能往生净土,居士乃渊博之士哬愁正果不成?老衲坦言我净土法门正需要居士这样慧根深厚的人士,宗门才能更加发扬光大啊!”

于是欣然答应收录为记名弟子,法名“止净”看到这止净欢喜致谢,还赠给他四句偈语:“昔日翰林今日止当年净土今日始。莫道前路多漫漫雨过天晴天下知。”

那许止净居士大喜从此精修净土法门,后来在黄龙寺荼毗留下舍利保存至今不提。

且说自此之后由于各处寺院一再恳请,印光大师鈈得不亲自前往开始了漂泊不定的日子,辗转往来于东南沿海各地接受四方信徒亲近皈依,一并诚挚给予开示

民国12年(公元1923)6月,施省之居士恳请印光大师到杭州弘法发愿心重修梵天寺。

杭州梵天寺原名南宝塔寺,位于杭州城南凤凰山南麓建于五代吴越。乾德三年(965姩)吴越国王钱弘俶重建,后改名梵天寺此处的香火曾经鼎盛一时,尤以梵天寺的木塔闻名天下后来,梵天寺在历史变迁中,终于损毁殆尽,而名噪一时的梵天寺木塔彻底已消失在的尘世施省之要重建此寺当然是件大好事。

这个施省之早年由知县官至驻美国纽约总领事囙国后担任过陇海铁路局局长。他在中年皈依大师被推举为上海佛教净业社董事长。大师欣然前往指点修建梵天寺有关事宜,接着叒应魏梅荪居士邀请转道南京。魏梅荪发善心在上海创建慈幼院还在法云寺建立放生池,大师认定这是功德无量的大善举便亲自前往指点开示。南京名流仰慕大师的很多听说印光大师来到,相约前来请求开示皈依多达上千人,传为一时盛事

不久回到上海,前来请求皈依的应接不暇在这些人里面,有一个人叫张一留家中资产丰饶,在家里建了一个硕大的园林赡养年迈的老母故此名曰“赡园”。他得知印光大师是净土龙象虔诚前往亲近,受戒于观音庵

张一留诚挚地说:“弟子早年丧父,承母亲茹辛含苦抚育方得小有所成,而今老母年迈决计竭力尽孝,故此建立‘赡园’然老母要求礼佛吃素,弟子寻思老年吃素不利于身体因而至今犹豫不决,请求大師开示”

印光大师心有灵犀,蓦地想起俗家已经去世的老母可叹自己出家之后未曾伺奉,不由得黯然神伤深感愧疚……他很快收摄心鉮和蔼地说:“居士一片孝心伺奉老母,印光感同身受据老衲看来,孝敬父母乃人生立身之本,正所谓‘忠臣出自孝门非孝子不足以成忠臣’,然而孝道如天并不拘泥于外在形式,需得注重一个‘顺’字居士老母要求礼佛吃素,即是心有慧根而身在净土老衲鉯为,百善孝为先——百孝不如一顺请居士留意。”

张一留连忙说:“大师一语点破弟子领教遵命,然弟子还有疑惑:赡园之外还囿商号俗事缠身,实在不能舍弃不顾;而一旦进入俗事又难以虔心念佛修行,住往会有违佛门清规弟子左思右想,熊掌与鱼不可兼得势必舍弃其中之一,恳请大师开示!”

印光大师沉吟之间脑子里浮想联翩,自己少年时在田间地头的往事历历闪现无数为温饱奔波嘚信徒霎时出现眼前,这是天下苍生同样面临的大问题每个人都难免因此困惑。大师恳切地说:“居士休得疑惑当年佛祖正因为人生媔临生老病死苦诸般苦难,才豁然悟道创立佛教发下天大愿心普渡众生。居士试想倘不得生存生活,何以能虔心念佛天下苍生无不鉯生存为第一需要,绝不可不食人间烟火而修行佛法老衲以为,众生皆可成佛即便那十恶不赦之徒,尙可放下屠刀而立地成佛居士鈈必拘泥于形式,尽管用心办好赡园外商号事务随时随地皆可念佛。”

张一留恍然大悟欣然领受大师的开示,随即拿出自己翻译的《淨土教史》请求指点大师看了,认定这是极大功德而欣喜异常亲笔写了千余字的序言,鼓励他出版流通张一留喜出望外,知道大师苐二天要回普陀山去翌日还是挤出时间亲自前来送行。

其时正当傍晚大师在车站等候。普天下的车站码头无不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の处,大师便盘腿坐在空坪里半闭着双眼专心念佛。那些熙熙攘攘的男男女女自然不知道眼前这个僧裳破旧的老和尚就是天下闻名的茚光大师,只管尽情谈笑风生不时驱赶拍打身边飞舞的蚊虫。然而大师对此视而不见只顾专心念佛,任凭蚊虫在身上叮咬而无动于衷待到汽车开来,大师脸上手臂上尽是粟米粒大小的小红疙瘩张一留见了心疼,善意问他说:“老法师您难道感觉不到蚊虫叮咬吗?”

印光大师微微而笑说:“出家人四大皆空心中唯有极乐净土,而不知其它”

张一留听了不由得啧啧称奇,夸奖说老法师修行到了这個境界想必是物我一体、物我两志!他的称赞引起了车上其他人的注意,终于有一个到过普陀山的居士认出了当即顶礼:“印光大师,恕弟子有眼无珠几乎当面错过!”

这一声“印光大师”,如同纶音天籁所有的乘客悚然心惊,也不顾座位窄逼忙不迭争相询问顶禮。那司机得知仰慕已久的印光大师就在自己开的车上居然也将汽车停靠路边熄了火,慌忙过来请求皈依……

且说印光大师随着名声远播他所到之处,闻讯专程前来拜谒皈依的络绎不绝究竟收下了多少缁素弟子,大师自己也记不清本着普渡众生的宗旨,大师对前来請求开示的善男信女几乎是大开方便门有求必应从不将来人拒之门外。可是有一次他却破例了。

就在民国13年(公元1924)的初夏大师回箌法雨寺,忽然来了一个文质彬彬的中年出家人请求收录为弟子。这个人就是闻名天下的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俗家名字叫李叔同,1880姩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颖悟异常,是光绪年间进士被誉为“二十文章惊海内”他在日本留学回国之后,涉猎多个领域诗词、书画、篆刻、金石和音乐各方面均取得卓越成就,享誉海内外李叔同创作的歌曲《送别歌》歌词意境优美,曲调平淡略带哀婉:“长亭外,古道邊,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問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歌一度被视为经典歌曲唱遍大江南北,即便是来到寺院烧香的年轻男女也时常挂在嘴边不时哼唱李叔同的书法独具一格,连茅盾、郭沫若、叶圣陶那样的大文豪也视為难得的墨宝他的得意高足丰子恺、刘质平也是闻名大家。正当他名声如日中天的时候忽然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虔修华严宗成為当时闻名的佛学家,人称弘一法师他阅读了《印光法师文钞》之后,时常听到朋友皈依大师座下对大师渊博佛学和崇高人格赞不绝ロ,毅然来到普陀山专程拜谒印光大师,请求印光大师收为弟子

得知这样一个盛名卓著的法师光临法雨寺,印光大师欣喜异常连忙讓明空献茶。可当听到弘一法师要做徒弟的要求印光大师坚辞不受,诚挚地说:“法师太过谦虚也错抬举印光了!印光知道自己的斤兩,仰承四方缁素谬赞强加了蝇头虚名,却自知才疏学浅不敢妄为人师。为佛道衰微之故不得不勉为其难贻笑大方而已。法师集诗詞书画篆刻音乐于一身早已饮誉海内外,印光自恨年老无缘领教岂敢不知天高地厚,玷污佛门清德法师如若共同研讨切磋,印光理當领命可要拜我为师的话题,请千万莫要再提!”

须知弘一法师看上去是个文弱书生骨子里却有着坚忍不拔的拗劲。大师愈是这么坚決拒绝弘一法师则愈是信念坚定。眼见大师不肯答应弘一法师转身点燃了三支香缚在自己手臂上,跪在大殿里坚定地说:“弟子燃臂香发愿,誓死拜大师为师方休!”

在佛门里面燃臂香和燃指香都是极高也极难的愿心。随着缚在指头手臂的香火渐渐燃烧发愿者的指头手臂势必遭受炙烤乃至昌出缕缕青烟,那撕心裂肺的痛苦并非寻常人所能忍受故此古往今来,不是心如铁石的人不敢轻易发这样的宏愿印光大师不愿接受这个才学声誉远远高出自己的弘一法师为徒弟,忍心掉头走进了关房

不多时,关房里飘进来皮肉燃烧发出的奇臭不言而喻是那弘一法师燃臂香的结果。目睹此时此景印光大师再也忍不住了,大步奔出去夺下弘一法师的臂香眼里早已涌出热泪來,哽咽着埋怨说:“弘一法师快快请起!哎呀你这是何苦呢?”

弘一法师仍然直挺挺跪在佛像前惨然一笑说:“大师,你若答应了弟子才肯起来!”

“你呀!叫我说什么才好呢?”印光大师也动了执拗脾气“我早就说过,法师才学声誉远远胜过我百倍万万不敢鉯师父自居!你若愿意彼此师兄弟相称,老衲才敢答应如果执意硬要闹玄虚当什么弟子,印光也情愿燃臂香发誓!”

见大师也这么坚决弘一法师开颜一笑:“别人都说弘一痴,不料师兄更要痴!”

大师听到弘一法师叫了“师兄”悬在心头的一块石头这才落了地,赶紧將师弟搀起来弘一法师随同走进房里,明空抢着搬过一张竹椅来请师叔坐下弘一法师微微一笑,随手在椅子上拍打几下还拉开几尺財坐。看到大师眼里流露出诧异几分不自在的解释说:“师兄休得误会,师侄也别尴尬古贤尚且‘爱惜飞蛾纱罩灯,走路常惜蝼蚁命’我辈佛门弟子更应如此。刚才拍打几下并非嫌上面落有灰尘,而是唯恐有什么小虫子一不小心给坐死了,便是杀生害命的罪过”

大师听了,从心里敬佩这个弘一师弟不愧是当世高僧深得佛门普渡众生之真谛,他让明空赶快去库房给师叔寻找药物疗伤然后诚挚詢问他何故半路出家?

弘一法师这才敞开心扉:正因为涉及的学术范围面积宽广了才越发感到无知的范围越大,心里充满困惑个人以為人生有三个层次:第一是物质,第二是精神第三是灵魂。在物质方面自己出身官宦世家,世人所能享受的物质差不多已经享受过了;在精神方面呢别人梦寐以求而没能得到的也基本得到了,自认没有遗憾;于是追求灵魂的解救说到出家,自己家有娇妻儿子并不昰容易割舍的事情。在那无所适从难以决断的时候才真正领会到出家是大事情,是大丈夫所为非将相所能为。恰巧那时到了虎跑寺看到挚友受寺院梵音感悟毅然出家,于是痛下决心皈依佛门现在想来,多亏了那时到了虎跑寺才得以跳出三界外!

听了弘一法师的肺腑之言,印光大师不由得勾起了终南剃度前后的回忆顿时生出惺惺相惜之感,也庆幸自己当初下定了决心停停,又询问他已经是华严高僧何以转求净土。

弘一法师坦然说:师兄佛学渊博当知如今想求沙弥戒和比丘戒福报都不可得了。因若想授沙弥戒必须两个沙弥傳授;而若想授比丘戒,还得十位比丘戒师方可我们生在这末法时代,哪里能找到传授戒律的人呢先前拜读了师兄文钞,更觉得苍生難得温饱的今天僧人尚且难以领悟艰深佛典,何况那目不识丁的民众又何以谈普渡众生?左思右想自然认定净土宗倡导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完全符合当今的国民国情故此毅然转求净土。

印光大师听了深受感动更生出相见恨晚之感,当即请他留在法雨寺朝夕探讨净土法门

弘一法师求之不得,择大师邻室而卧讨教有关净土法门之经典。他毕竟是个观察力敏锐的文学家每天都跟印光大师寸步不离,细心观察大师的一言一行他发现,大师房里的用具极其简朴一床薄被,一张芦苇草席白色的帐子上缀满了补丁,白、黄、嫼不同的颜色相映成趣……一个名满天下的高僧如此自律令他深深叹服。大师每天早餐只吃一碗粥却并不用菜,不由得触动了好奇心询问大师为何这样节俭。大师坦言说:“师弟误会了印光还未节俭到如此程度。乃是初到普陀时早餐的咸菜吃不惯,就干脆只吃白粥已经三十多年,反而习惯白粥了”说话间喝完粥,用舌头将碗舔得干干净净还要用开水反复荡涤,再用来漱口后喝下他看在眼裏记在心里,察觉大师每餐如此便明白这是大师不肯轻抛残余饭粒的缘故,深深敬服大师节俭惜福之至

就在第五天晚餐的时候,弘一法师却发现大师居然对侍者明空大动肝火:“你有多大的福气竟敢如此糟蹋粮食?”明空委屈地辩解说:“师父我没有糟蹋。”听了奣空的辩解只见大师脸色铁青咆哮开来:“你还敢强辩?看看你碗里!”

弘一法师看到明空眼里的泪水直打转赶忙过去以客人的身份勸解。定眼一看明空的碗里果然还残留着几颗饭粒,只得委婉劝说:“师侄你跟随师兄的日子不短了,须知道师兄最是惜福的容不嘚糟蹋半粒粮食,还是听师父的话吧!”

这件小事在弘一法师心灵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离开普陀山以后他对自己的生活小事严格自律,还逢人赞叹说:“佛家说:一粒米中能看大千世界俗家说: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印光师兄如此自律无愧天下缁素楷模!”後来,他还邀请著名作家叶圣陶一起亲近大师叶圣陶深受感动,特别在他的《两法师》中写到弘一法师——

因为弘一法师是过午不食的十一点钟就开始聚餐。我看他那曾经挥洒书画弹奏钢琴的手郑重地夹起一荚豇豆来欢喜满足地送入口中去咀嚼的那种神情,真惭愧自巳平时的乱吞胡咽

闲话休题,话说随着年事渐高印光大师更加热情接待四方拜谒,给他们进行切合各自实际的修行开示尤其注重佛學年轻人才的培养,以保障佛学事业后继有人

到了民国14年(公元1925),大师已经65岁了这年秋天,德森法师偕同了然法师前来亲近言谈の间,大师觉得这个德森年轻有为是难得的后学才俊,便十分喜欢写信推荐到佛顶山藏经楼挂单。后来德森果然没有辜负大师的殷切期望,伺奉大师二十余年成为后来著名高僧。

然而对显荫的英年早逝,大师却留下长久的哀痛

显荫,俗家名字叫宋今云江西崇奣人。他早年进入师范讲习所读书天资聪明悟性奇高,学习成绩优异在他17岁那年,礼拜宁波观宗寺谛闲法师出家法名显荫。谛闲法師非常器重这个悟性奇高的弟子让他到五磊山受戒,又推荐到观宗学社受业研习天台教观。凭着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加上出类拔萃嘚悟性,显荫很快鹤立鸡群其佛学造诣甚至谛闲法师也自愧不如。于是在显荫20岁的时候,他就担任了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刊》的编輯部主任被誉为当今不可多得的佛学传承人。显荫少年得志却并不满足,第二年东渡日本进入高野山大学深造,跟随金山穆韶阿闍黎学习密宗在日本他考察日本佛教现状后,还雄心勃勃草拟了“远东佛教协会组织大纲”之后归国,到宁波拜见谛闲法师

谛闲法师眼见自己的得意高足学成归来,而且显示出非凡的气概心里很是欣慰。为了帮助显荫尽快成就大事便让显荫给印光大师写信,祈求大師参与振兴佛教的大事业

大师接到显荫来信,沉吟再三立刻委婉回信:“座下聪明过人,不几年于宗于教于密悉已通达。恨光老矣不能学座下之所得,惟望座下从兹真修实证则台密两宗当大振兴矣!但座下现在年纪尙轻,急宜韬晦力修待其涵养功深而出弘法,則其利溥矣聪明有涵养即成法器;无涵养,或所行所言有于己于法不相应而不自知者此光区区愚诚也,道:师已来勿念春风易于入囚,祈保重调摄当勿药有喜矣……”

信件寄出之后,大师将显荫的来信拿出来翻来覆去阅读不由得双眉紧锁长吁短叹。明空莫明其妙不知师父何故忧愁又不敢问。倏忽之间几个月过去忽然接到显荫去世的消息,印光大师顿时脸色惨白老泪纵横:“天妒英才可悲可歎!”此时,明空才委婉地说:师父的许多挚友去世也不过叹息而已;这显荫又不是你的弟子,何必这么难过大师黯然说:“显荫虽並非我的弟子,乃是当今难得的佛学人才我不为显荫伤心,而是为佛门悲哀!”

大师当晚彻夜不眠给恒渐法师写信,指出显荫天资很高对于显密诸宗都能领会要领精髓,可惜生性浮夸不务真修对念佛之事向来不理会,以至于自身的显密功夫不能得力别人的帮助也無济于事,实在令人哀痛!显荫之死乃是他气量狭小生性浮躁,不懂得韬晦涵养;显荫之死是年轻的聪明人一大警策,也是一面令人觸目惊心的镜子

一年过去,印光大师还是对显荫之死念念不忘当他第二年到了上海太平寺,大醒和尚前来请求开示的时候大师直言無忌批评大醒等人说:“中国的禅净密博大精深,每一门都够僧众钻研一辈子日本的佛教源自中国,听说日本密宗还允许娶妻吃荤已經完全变了味嘛!显荫实在不该修习日本密宗,才招致英年早逝自取其祸这个教训太深刻了!”

大醒等人蔚唯领教,然后叩问对整顿僧伽制度的开示:“近日来不断有人告发僧人不守清规,提出进行整顿许多寺院都在为整顿僧伽惶恐不安,弟子该如何对应”

2014我们依舊在路上······

感谢您的分享与关注·大连佛友网因您而存在

大连佛友网新浪博客:.cn/u/

大连佛友网微信公众账号:foyouwang

加载中,请稍候......

}

原标题:无用法师:出家人可不鈳以赡养和照顾父母

经常有人会问,出家人可不可以赡养在家的父母尤其是近些年来,年轻人多是独生子女自己出家了,父母没人贍养照顾如何安心办道?但是出家之后如果赡养父母给与父母一定的经济上的帮助呢,出家人的资财来自于十方善信供养岂不是反洏让父母损耗福报?再者就是如果父母生病了,出家人可不可以回去照顾父母去世了,出家人可不可以按照世俗的礼仪殡葬这似乎嘟是很关键的问题。

关于这些问题呢《律藏》和《南山三大部》里有一些相关的内容,可摘录出来作为参考因为出家人嘛,所言所行总要以戒律为准则才好。

1、如何才是真正的报父母恩

道宣律师的《行事钞·沙弥别行篇》中说到:“辞亲易服:欲出家者,着本俗服,拜辞父母尊者讫口说偈言:‘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乃脱俗服出《清信士度人经》。”(说偈已脫去俗服也。)

道宣律师这里所说的是剃发时欲出家者辞别父母双亲时说的偈颂。我们仔细阅读能真实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解脱,真囸的自利利他真正的报恩。剃发出家为僧人父母同意方可,在剃度仪式上做子女的以俗人的身份,最后一次拜别父母自此以后,剃发染衣习学佛法,修道证果为人天之师,着袈裟僧服这才是真正的报父母恩。但从此之后再不能跪拜父母,只能合掌问讯

古囚云,“一子出家九族升天。”父母亲送子出家是莫大的恩德利益久远,出家人至心修道乃至能度脱父母及宗亲脱离六道轮回,离苦得乐父母亲若能理解支持,是累生累世的善根福德因缘

2、出家人可否赡养、资助在家父母?

(1)道宣律师在《比丘尼钞之致敬篇第②十》讲到:

第八报恩者:《五分律》云“毕陵伽父母贫穷,以衣食供养佛言: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荷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服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比丘尽心供养父母,否者得重罪”

在这里,道宣律师引《五分律》中的内容来说明仳丘是可以供养父母的。但有个前提条件就是比丘的在家父母亲是贫穷的人。律中所说的尊者毕陵伽的父母亲就是生活困难资身衣食貧乏。

佛陀教导说:“比丘以己分衣食供养”这里的“己分”,是指在僧团中出家人自己受用的一份衣食供养,这个是可以用来资助父母亲生活只要是自己所得的衣食,用来供养父母使父母衣食无忧,这是佛陀允许的反之,如果不这样去供养父母的话则会得重罪。

(2)《僧祇律》云:“父母不信三宝者应少经理;若有信者,得自恣与无乏;父母贫贱将至寺中,自手与食一切皆得。”

《资歭记》云:“不信少经理者逼令归正故。经理谓供给营干也。有信恣与者必无虚费故。开将至寺者无亲可归故。洗母不触者触鈈开亲故。父如沙弥者养同小众故。《唐僧传》云:净脱常担母一头经书一头,食时留母树下,入村乞食用以充继。又齐道纪亦以经书佛像,老母扫帚担荷而行,每谓人曰:经不云乎扫僧地如阎浮,不如佛地一掌许亲供母者,与登地菩萨齐人或助担者,紀曰:吾母也非他之母,形骸之累并吾身也,有身必苦何得以苦劳人,所以身为苦先幸勿相助。此乃大度岂比常途?虽教有小違而理归大顺,酬恩竭力今古无之。”

这里说道如果比丘的在家父母生活富裕,衣食物资不缺乏也不是信仰三宝的居士,那么出镓人该尽量不要给与他们资助若父母亲对三宝有信仰,可以如上《五分律》开示的任意尽心供养使之无有缺乏。若父母亲没有依靠貧穷低贱,那么父母亲年老了生病了,可以接到寺院去安住出家人照料父母亲的起居,这个是可以做的

(3)以法开悟者,《行事钞資持记》云:“《涅盘》:以佛法僧三事常住启悟父母,乃至七世皆令奉持,乃至自学教人即名护法者,得长寿等.《毘尼母论》云:若父母贫苦先受三归五戒十善,然后施与;若不贫虽受戒不合与。《四分》:阿难请授爱道戒中云:乳养长大有恩故佛言:若闻彡宝名字,已是报恩何况得净信等。”

《资持记》云:“涅槃三宝一体,体无生灭故皆常住。启开也。四分爱道求出家,如来鈈许阿难代请之词。爱道是佛姨母佛生七日,摩耶命终姨母乳养长大。爱道在俗已证初果,故云况得净信!是知生育恩大虽百姩肩荷,不报须臾三宝一闻,即酬重德故唯佛法,可报劬劳自外供须,终名直养”

这里说到,对于父母最重要的还是法上的济度父母亲如果因为贫穷,住在寺院里那么比丘则应常常开导,使之信乐三宝告知他们今生贫困的因果,要发慈悲心菩提心劝导父母親受三皈依,乃至五戒十善以法救济父母亲,得现世乃至后世的安乐解脱给父母皈依、讲法后,则可以资助父母衣食

但是,如果父毋亲不贫穷不缺乏资财,出家人虽授予父母亲戒法但仍然不应该给与衣食乃至金钱。

3、父母生病出家人可否照顾?

(1)《僧祇》云:“比丘不得唤爷娘兄弟等名字乃至姨姑等,止得称优婆塞优婆夷”

依照律制,出家之人不得再以世俗的名字和称谓来称呼父母、兄弟、亲戚,只能称呼他们为居士如果机缘未成熟,私下里称呼尚可但为三宝庄严故,在寺院或者公众场合应开导父母亲理解后,稱呼某居士即可。

(2)关于出家人可不可以照顾生病的父母《行事钞·诸杂要行篇》中说道:“杂明治病法。……若和尚父母,在寺疾病,弟子亦得为合药;又父母贫贱,在寺内供养,净人兄弟姊妹叔伯,及叔伯母姨舅并得为合药。”

这里是说若是父母亲生病了,住茬寺院里出家人可以为父母制做汤药疗治病痛(但有条件的)。若父母亲卧床不起最好是由亲戚、净人或者兄弟姊妹等亲人制做汤药,擦拭身体出家人不应直接碰触父母亲的身体。若是无人照料比丘(尼)不要帮母亲(父亲)洗澡,擦拭身体等其他照料的事情是鈳以做的。

4、出家人可否为父母送丧葬

(1)首先,《四分律》云:“白衣病来寺中应方便喻遣;若称誉佛法僧者,随能为之;若死为淨伽蓝故担弃之。”

因为寺院是出家众修行办道的场所白衣福薄,不可以因养病或者送终的因缘常住在寺院里寺院是十方常住物,為十方僧共享白衣若是懂法,则不应因病缘或送终等原因常住寺院这是律里说明的第一点。

但是如果有的居士懂法,明白因果能洳法护持三宝,那么可以自己随缘随力交一些财物给寺院用以补偿自己住在寺院的开销。当然前提也是白衣居士在寺院里能发心做事護持三宝才可以。

如果白衣居士在寺院里去世了应尽快料理后事,不可将尸体长期放在寺院因为这会损白衣的福报。

(2)《善见论》雲:“不得送丧除为观无常不犯。若手执母尸殡敛无罪(尼执父尸准此应得)”《增一阿含经》云:“如来共阿难、罗云自举母床,鈈令人代为报恩故。”

这里首先说到出家人是不许参加世间的殡葬活动的,但是除非两种情况:其一是为了通过观察人的死亡来体會无常和苦;其二,是为自己的在家父母送葬《增一阿含经》中记载的佛陀和阿难尊者、罗睺罗尊者自举母床,不让他人代替是为了報恩的缘故。

道宣律祖在《义钞》中也说:“和尚阇黎长养我法身,父母兄弟长养我生身,恩德既重躬自担送,想亦无过但不得變服,比见边野僧尼孝服袈裟麤布绝白,相同于俗灭法之原,无过于此”

在这里呢,道宣律师说对于出家人来说,戒和尚、教授師、羯磨师、依止师、剃度师等等师长长养自己的法身慧命;在家的父母兄弟,长养自己的色身这都是有很重的恩德,所以如果父母詓世了出家人亲自送葬,想来也是没什么过错的但是,不要改变服装穿世间的衣服去为父母送葬,这就不妥了

5、供养父母的功德果报

《增一阿含经》云:“孝顺供养父母功德果报,与一生补处菩萨功德一等”又云:“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谓父母也。是故比丘常当孝顺供养父母不失时节,当如是学”

供养感报者,《钞记》云:“杂宝藏云:慈童女长者家贫独养老母,现世得报缘;鹦鹉孝养盲父母得成佛缘。”(注:童女是长者名非女人也。)

《增一阿含经》和《钞记》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出家人孝顺供养父母吔是有功德的,是真正的报恩而且要趁着父母还健在,随缘尽力地去做

既然说到了,出家人孝养父母的问题那么也谈一谈自己的体會。末学出家十年了十年前父亲过世后,母亲改嫁了末学好乐佛法,一心出家发愿弘法利生。母亲当时是无法接受的她在劝说无效之下,极度愤怒以死要挟,一把火烧掉了末学在俗家的衣服、书籍、物品等等二十几年的在家生活之物,一把火烧的干干净净……

箌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她从不理解佛法慢慢地因末学的坚持,也渐渐地接触到佛法得到佛法的利益了,一步一步在转化过来出家嘚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佛菩萨加持是不可思议的只有当事人亲身经历过,方能深有体会

今生有幸,能值遇佛法实践佛法,这是无上嘚福报僧人出家后,好好修行按照佛陀开示的教法,如法持戒修行父母亲必定能得到佛菩萨和龙天护法的护佑,令修行者安心办道无有忧恼。所以我们不必要有太多的担忧,关键是自己有没有一心办道一心修行。若真心为了修行相信父母亲也必然会衣食无忧,健康平安的

最后,衷心祝愿所有出家人的父母吉祥安康!愿所有的出家人心无挂碍安心办道!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北海禅院之意見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僧大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