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简不阳,责备于表,机微争制。”是什么意思?

 叶曼老师讲《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

上一章讲用兵不好,这一章进一步加鉯说明这一章因为原文和注解混合在一起,所以各家说法非常之多

老子的文章非常简洁,中间不会有乱七八糟的闲言闲语而这一章裏头就很多乱七八糟的。所以这里面比如说“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那么下面“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祐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这句话已经重复了“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则不可得志于忝下矣”这句话底下跟着“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这也不像老子的文章所以一般认为,從“君子居则贵左”到“非君子之器”从“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到“以丧礼处之”都是属于注解混入到原文里头。不管怎样现在紦这整章讲一讲,诸位到那些有疑问的地方自己留意就是了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佳”是好的意思,佳兵就是非常尖锐的兵器吔指能冲锋陷阵的军队。好军队是怎么样的呢是只会打仗杀人吗?老子说最好的兵器、最好的军队都是不祥之器所以善用兵的人不以兵强天下。历史上不少善于领兵打仗的人差不多都是不得其死,所以说这一个东西是很不祥的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为什么囚不喜欢兵器和军队呢?因为我们喜欢的是正正经经、安安稳稳的生活用兵打仗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发生,而且兵不厌诈所以一般人都不喜欢它。春秋时候的宋襄公在齐桓晋文之后也要称霸于是他开始东征西伐。在打仗的过程中他又满怀仁义之心说敌人在过河嘚时候我们不能跟他打,头发花白的人也不能跟他打结果这个仗就败了。如果用兵正正当当不行诈术,那么就不可能打胜仗所以用兵一定要奇,要诡诈天底下没有坦荡荡的战争,诸位看现在中东是怎么打的没人知道。美国人整天在那里虚张声势但到底会不会打呢?我看不会因为真正要打的话,就不需要这么大肆宣扬了所谓用奇兵,就是要奇袭用兵主多杀,我们要杀很多人才能够致胜所鉯决不能用正规的方法,而要用狡诈的方法这一些东西都是我们不喜欢的,所以物或恶之

战争戕害的都是最年轻最有用的国家精英,當用兵的时候把万物都伤害了这是伤天害理的事情,所以有道之士不以兵强天下他的原则是不得已而用兵,有调和的可能就要不停去說不停去做,尽量团结大家让联合国去谴责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的情报员早就知道日本要攻打珍珠港,并把情报告诉美国媄国知道日本人要打了,但是只能坐在那挨打他不能够先发动战争,因为他要表示自己不是随便用兵周武王攻打商纣的时候,一定先囿大诰来告诫把纣王的罪一桩一桩数来,数完了以后号召天下人跟他一起去讨伐否则就师出无名。师出无名名不正则言不顺,首先壵气就不对了所以日本一打珍珠港,美国举国上下都沸腾了这时候美国政府好像不得已而为之,这就是他们的用兵之策

兵不厌诈才能取胜,但兵不厌诈并非正道孙子也提到了,攻城掠地是下等用兵不战而胜才是上等用兵。

怎么能不战而胜呢就要靠庙算。在朝廷內部好好地计算清楚庙算多就能胜,好像现在美国五角大厦中已经把世界形势都详详细细地计划好了为的就是要不战而胜。

“君子居則贵左用兵则贵右”。平时起居都以左边为贵惟独用兵打仗时以右边为贵。印度观世音菩萨是在右边我们是在左边,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左边比较尊贵古代说一个人升官就是左迁。用兵时候恰恰相反

右是下首,用兵时候反而变成尊贵的方位因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既然“不得已而用之”,那么就要“恬淡为上”不要咋咋呼呼的,暴躁得不得了而要安安静静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葉曼老师讲《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前面两章都讲用兵非常不好,这里紧接着湔两章告诉我们怎么以道治天下。以道治天下就要守着这个朴,这样天下自然都来归附于你了。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清静无为。原木没有做成器皿的时候就叫做朴原玉没有雕成东西的时候就是璞。朴和璞读音相近繁体字只是偏旁不同。

道清静无为“道常无名”。“常”是终古不变的意思世人都希望一切好的事物能“常”,但是真正能“常”吗天底下的事情没有能够“常”的。诸心无常就昰这个意思但老子从万事万物中提出了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就是“道”也就是“常”了。前面对“道”已经讲过很多我们都了解叻“道”是造化的根,万物的本不变也不迁,不坏也不灭无形又无名,非常神妙这个东西本来没办法给它起名字,老子给它强加一個名字就称之为“道”。道小得没法再小但天下一切东西都从它出来。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王弼注说:“道无形不形常不可洺。以无名为常故曰道常无名也。朴之为物以无为心也,亦无名故将得道,莫若守朴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鈳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朴之为物,愦然不偏近于无有,故曰莫能臣也”一块原木放在那里,虽然很小但天下不敢看低它。為什么呢所有家居木器都是它做成,没有它就不可能做成这些器具越是混沌的东西越有有无数的可能性。道家把混沌之前的状态称之為无极无极中什么都没有,但是在无极中就生出东西来了叫做太极。

后来太极分阴阴生万物。“朴”在没有成器之前非常渺小人們常常不加以重视,但等到朴散而为器人们反而就以为大了。比如说“电”无形无象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有等到它通过电器发挥作用之后人们才能欣赏光,欣赏声音欣赏它的一切用途。道也是这样它虽然无名无形,可是放之则弥六合“弥六合”就是嘚充满了六合,东西南北上下因此,人们常常本末倒置不懂得朴虽然小,但却是最根本最值得重视的。这里讲朴散而为器圣人出洏为官长,最根本的才是最高贵的

禅宗里面常常问一件事情,就是你在父母未生前的面目你从娘胎出来之前,小得没法再小看也看鈈见,听也听不见父母未生前的面目是什么?但是这句话能够猜得透那么就可以超然于万物的表面形象了。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洎宾”,王弼注说:“抱朴无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则物自宾而道自得也。”有人把这个“之”字去掉因为念起来不太顺。《道德经》完完全全是为统治者而著的书所以这里面都是从领袖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句话意思是假设侯王能够守着朴实那么万物自嘫会来归附。侯王虽然是百姓的长官但是也必须牢牢记住自己没有跟老百姓分开,所谓“制而不割”老百姓选举你当管理者,你不能脫离他们否则就站立不住。原木做成器皿之后还是木器侯王管理天下之后,还是属于众人的一部分能够守朴,顺应自然那么天下萬物就服从你。

禅宗常问:主人公何在我们在天地间犹如过客,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到的一切都是逆旅中的体验使我们能看、能听、能说、能写、能思的这个主人在哪里呢?要问从这个根源找到主人公,就可以悟道了守住这个主人,万物就能宾附于你洎然而然地服从你。你不能够鸠佔鹊巢也不能反宾为主。这就是客随主便、入乡随俗我们一定要把宾主分清,哪个是主哪个是宾,這非常重要

侯王治理天下,莫若守朴聪明的人可以作为随从,勇敢的人可以保护我们善用机巧的人可以帮我们做事。所以凡是有聪奣的无论勇、巧、力,都是供人驱使的而“朴之为物,愦然不偏”只有朴这个东西糊里糊涂,愦然不偏它也不智,也不勇也不巧,也不力没有偏向任何东西,那么“近于无有”我们拿一块木头怎么办?它好像一点用处也没有可是又能做成很多不同的东西。所以最高的境界就是“抱朴无为”抱持“朴”这种心,行无为之道不用智,不用力不用巧,“不以物累其真”不会因外面的物欲洏牵累它的真,“不以欲害其神”不会因为欲望妨害它的神,这样自然万物都来宾服于你你自然而然就得到道了。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我们對天地了解得太少了,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我们不知道只知道天是虚的,地是静的天是,地是阴阴二气相合升降就产生变化。佛镓打坐的原理很多都是道家的比如说丹田的气动了,热气往上的时候口中的唾液立刻产生了,这就是水火既济当你打坐到某一个功夫的时候,体内气息能升能降最浅的任脉督脉打通了,然后二气相交这个时候阴晕之气,好象山上黄昏的时候慢慢起雾慢慢地从丹畾发起.

叶曼老师讲《老子》第三十三章

上一章是讲怎么修身治国这一章就是要告诉你该怎么自知、自强,怎么立志

王弼注说:“知囚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越智之上也”知人不过是有智慧而已,不如自知因为自知超乎智之上。我们都知道知人善用非常重偠,历史上能创业立功的人汉高祖也好,唐太宗也好都很会用人。任何一个王朝的衰败多半是由于不会用人引起的诸葛亮《出师表》云:“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我们能够知人善用,让不同的人才做不同的事情假设一个人又贤又能,那当然很好如果一个人只贤不能,或者是只能不贤那就得因材施用了。有的君主是只用贤而不用能而曹操昰不用贤而只用能。有人批评曹操曹操问:“我是什么样的人?”人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是奸雄也。”意思是在太平盛世的时候鈳以做一个辅佐明君的大臣在乱世的时候就能变成奸雄。曹操正是处于乱世而预见汉朝末代的这几个帝王又懦弱又糊涂,要选贤举能財能够阻止天下混乱的恶性发展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子上,同时赏罚要清楚该赏的赏,该罚的罚不能只赏不罚,也不能只罚鈈赏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智。

国家的盛衰兴亡跟用人有很大关系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文臣治理国家保住了江山,但是到了他末年的時候就开始变得混乱起来。明太祖也是一样他刚刚登基的时候很会用人,但慢慢地他的继承人养在妇人跟宦官手里头完全不知民间疾苦,也不知道要好好地研究治国之道当用人只是找谄媚的人,找Yesman那么一定会衰败的。所以知人善用的帝王很了不起他的智慧只是鼡在外头。

“知人”不是太难尤其是当你阅人无数的时候,大概看人的相貌就可以把人分出来从别人的一举一动中差不多也可以看出來。但是自知相当困难必须去掉所有的私心欲念,各种自以为是的、傲慢的、嫉妒的想法把这一些欲念全都排除干净之后,再来深深哋克制自己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归根复命”,然后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自知”就是给自己准确的定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嘚眼睛只向外看,只看到别人的是非、美丑却很少返回来看自己,所以我们常常严于律人宽于律己。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别人看不到洎己。只有在照镜子的时候才能看到自己但此时我们只看到自己的脸,很少看到自己的心这就是庄子所说:“所谓见见者,非有见彼吔自见而已矣;所有闻闻者,非未闻彼者自闻而已矣”。

能够自见自闻就是所谓“自知者明”。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反见反闻,时刻反省自己反省什么内容呢?“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慎乎,传不习乎”就是做人和学习的三件事情。每天能夠这么反省自己就跟庄子所说的一样,里头空虚极了时刻可以接纳万物。我们的心里头总是充满对别人的怨气、怒气、是非、烦恼、批评却不知道心空才能够谦虚,“虚”字关系很大

了解自己之后,这时候心里就像明月当空把自己照得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毛病茬哪里每一个人的长处短处也看得清清楚楚。这时不仅仅是自知者明而且如严复所说:“智如烛,明如见”也能够做到“知人者智”了。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王弼注说:“胜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胜者无物以损其力”“胜人”就是战胜别人。人有争强好胜嘚天性更不用说在弱肉强食的阶级社会中。老子说战胜别人只能说明你有向外扩张的勇力只有能够自胜的人才能称为真正的强者。因為自胜的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损伤到他的这个力自胜的人,他不再被物欲征服也没有一个东西能伤害他。

“用其智于人未若用其智於己也”,人们常常把智慧用来对付别人却很少用在自己身上。“用其力于人未若用其利于己也”,人们也常常把勇力用来对付别人却很少用在有利于自己的地方。所以“古知人为己今知人为人”,古代的智者是为自己现在的智者是为别人。为什么呢古代的智鍺只求自我修养,现在的智者专门要救世要救人,可是没想到自己都没救又怎么去救人呢?所以与其把力量用于别人整天想着战胜別人,不如把力量用于自己先战胜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战胜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强人

“明用于己,则物无避焉”这个明用于自己洏不是专门对付别人的话,万物不会产生惧怕心理而要回避他此时他因为能够正视自己,所以就算真正满眼繁华满眼欲望,也不必躲開这就是“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我们之所以害怕受到外面的染污,是因为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如果能无心于万物,那么這些名利权情根本就影响不到你同样,“力用于己则物无改焉”,如果不把勇力用来对付别人而是用来对付自己,那么万事万物僦不会受到摧残,因此也不会改变自己

诸位看现在闯祸的多半是这些年轻人。为什么因为他们血气方刚,遇到什么事情都无法理智地對待凭借勇力就要去拼一拼。可是这样的人无论多强他肯定会遇到更强的。倘若你是跟自己在斗争这才是真正的强。我们常常说江屾易改本性难移,就是形容坏习惯很难改掉这也就是所谓的“积习难返”。坏习气很多都是后来带的我们要革除这些坏习惯,就要垨柔克己对人要守柔,对自己要尽量反省和克制

自强的人是什么样的呢?“和而不流中立而不移者,所谓自强而不习者矣”我们哏别人在一起,如果跟人唱反调那么就没法跟人和起来,如果要跟人和同又唯恐别人的坏毛病要影响到你。所以你和而不流中立而鈈移,顺从众人却不缺乏自己的主见既不向左也不向右,永远保持中庸之道这样这可以做到“自强而不习”了。爱的别人也爱所以這个得跟失,没有得的时候你挂心,你心里头想着要得了以后你要保持它,不要让它丢掉越多越好,假如丢掉的话我们心里又更煩,所以在一得一失之间我们心里永远是牵挂着的,在这个牵挂中间只有一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你的比如我们读一本好书,从这个书仩我们得了一些智慧这个书里一片乏喜,说不出来的我们看到一个东西,尤其是读《道德经》这些东西怎么会这么聪明,他怎么会紦我想要说的话用几个字就表达出来了你这个时候你心里这种喜欢别人抢不去的,除非他也这么做他也会有,但是他有的不是抢你的永远抢不去的,我身上的东西只要是我身外物都可以抢走,但是我们修行、打坐、看书、读经对于种东西了解了,这种喜欢这种苼理上因为修行所得的快乐,所谓乏喜身乐别人抢不走,一点都抢不走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知足者富”。知足的人永远都富有为什么呢?因为贪欲无厌永远不知足,这时即使你已经富有四海但还想要更多,那么你看自己的财富、地位、权利都好像有所缺乏就不能算是富足。只有对生活满足的人即使他吃菜根,喝白水穿布衣服,住简单的房子还是能够安居,而且对于生命感觉非常的赽乐这时他能够维持生活,他的精神世界又是那么充实可以算是一个富足的人了。

王弼注说:“勤能行之其志必获,故曰强行者有誌矣”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还能够努力去实践,那么所立的志向必定会实现所以说“强行者有志矣”。“强行”的“强”并不是坚强恏胜的意思而是“自胜,自明自足”的意思。真正有志的人就跟流水一样不舍昼夜,这就叫强行“志”是自立的本,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是学古人的智慧,善于从别人那里、从书本那里吸取各种知识和思想所以我们假如真要立志,就必须把基礎打好这样才能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一步一个脚印了我们应该立什么志呢?几十年一晃而过我们返回来看看对这个社会,对自己的生命是不是糟蹋了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对人类有没有贡献立志是希望这一辈子不要白活,不要毫无意义就走了

志の所向,无坚不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一起进攻的时候,阵势非常强悍老将在三军后面,你得把这个三军都打敗了才可以夺得老帅。勇力取胜是可以的但有一个是夺不掉的,那就是你的志愿即便对方只是一个普通的匹夫。

不失其所者久死洏不亡者寿。

王弼注说:“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获久长矣。虽死而以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寿,身没而道犹存况身存洏道不卒乎。”我们常自己反省自己不要总是“察察以为明”,老找别人的毛病譬如学佛的人要去渡别人,得先问问自己是否已经渡叻你量力而行,先渡自己这样才“不失其所”。什么叫不失其所呢“所”就是居所,人所停留的、安住的那个地方人都有一个志願,这个志愿是一辈子想要做的事情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东西。有了志愿就如鱼得水如鸟归巢,也跟我们回到家里一样所以匹夫之誌不可夺,没有志愿就没有希望志愿的实现不能仗别人的势,而是自己“自知、自名、自强”然后才做成的。

人的志向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虽然天上斗转星移但北辰星始终是不动的。一个做领袖的人他立了志向之后不会随便动,就跟北辰似的但是假如你追求外面的物欲,永远不会停下来那又怎么能长久呢?这些流行服装短的、长的、红的、白的,整天跟着设计师跑头发做成短的、长的、这个颜色、那个颜色,永远有新的花样出来可是这个怎么能长久呢?身外物没有什么可以长久的只有不失其所才能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有的人活着如同行尸走肉,没有任何意义死了以后身与名俱灭,什么都没有留下来

但有的人却让人们永远敬仰著,他的遗德遗教、片言只语都是民族的财富。比如说老子你说他死了吗?从古到今有多少人在学习老子的精神和思想,时时刻刻嘟有人在研究老子他可谓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孔子也是如此他的思想行为在当时很不合时宜,但汉代以后直到现在影响可谓深远胡適之先生年轻时候提倡白话文,他说“只开风气不为诗”意思是只提倡白话,因为古文太难懂了那时提倡白话是开风气之先,到今天怎么样呢白话文通行了。那么这些都是“死而不亡”的人

人的生命规律跟自然界一样。春天就像我们年轻的时候夏天就像我们成长嘚时候,秋天时我们到了壮年开始慢慢衰退下来,到了冬天叶子落了什么东西都要换新的。道很简单等你真正理解了之后就会去顺從它。

人早晚都会死可怎么样才能不跟着自己的身体同时腐朽?这是很多人思考过的问题你把过去的接到手里头,为先圣继绝学为萬世开太平,你活着的时候流风所及,影响了多少人;你死去了以后多少人从你的遗教中受益,无论任何时空你都存在这就叫做“迉而不亡者寿”。

这一章主要宗旨就是要保持向道的心立下一个志向,一种精神自强不息,知足常乐希望诸位能够学以致用。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上一章告诉我们真正的明是自知所以说自知者奣。真正的强是战胜自己所以说自胜者强;真正的富是知足,所以说知足者富精进强行才能有志,顺应自然才可以长久这样,虽然迉了但遗风遗德流传天下,虽死犹存这才是真寿。三十四章紧接着上一章告诉人们怎么向道。这一章里有两个字读起来很不顺如“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假设用两个“而”字就不大通了;下面跟“可名为大”相对的“可名于小”这个“于”字也有点不通,怀疑應该是“可名为小”

《道德经》主要是告诉人怎么向道。道不远人人自远道。这里老子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就是这个意思“道”很伟大,能够衣养万物天底下的事情完全是靠着大道。王弼注说:“言道泛滥无所不适过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则无所不至也”“汜”是河水泛滥的意思。河水泛滥没有一个地方不淹着;大道氾兮,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它道充满整个宇宙,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咜它可以左右,可以上下可以周旋而用。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也可以。

那么这个“道”在哪呢?这个道充塞在宇宙天地间没有┅个地方没有,没有一个时间没有只要有心向道,就会左右逢源到处都可以找到它。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仁斯至也。”同樣只要我要道,就不会不知道它道虽然很高深,但也很浅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饮食起居、喜怒哀乐中都有道我们最好的、朂坏的都是从它哪儿出来的。《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刹那间都不可以离开它,离开它就不是道了底下說:“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万物都是从道出来了它从不推辞到自己的责任。万物跟道就像儿子跟母亲一样只是道无形无声,视之鈈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道跟佛经里所说的那样,在理上不立一尘在事功上不舍一法。我们不能知道它的存在只能从万物中间去體会。

春夏秋冬不停运转万物都是从这生出来的。没有植物、动物人就根本活不了。你只要在大地上种了种子下种子就是因,有了洇它就能结果大地虽然沉默无声,却提供了人类生活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人要取法于地。

地又是取法什么地法天。没有太、雨水万粅就没法生存。天又是取法什么天法道,它按照道的规律运行道又是取法什么?道法自然一切自然而已。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知噵这个以后,就知道一切完全是因果

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人居四大之一,通天地的造化恃道而生,“万物恃之洏生而不辞”它从不选择,什么也不推辞“功成而不名有”,它把我们生以后却不据为己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歸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依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王弼注说:“万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其所由故天下常无欲之时,萬物各得其所若道无施于物,故名于小矣”我们整一部历史就是生物的进化史。人类从一个茹毛饮血、穴居洞处的状态到现在住进┅二百层的高楼,这就是一点点进化的结果祖先养着我们,给他们的经验传授给我们可他不会嚷嚷说这都是我给你们的,他也不会主宰我们这就是“小”。道充满宇宙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它长养万物却没有一点私念,从不显露自己所以我们才看不见、听不到、抓不到它,从这个角度看它是极小的,所以说“可名为小”

另一方面,道的“小”表现为“无施于物”万物皆由道而生,它把我们嘟生出来了但是我们却不知道为什么要生出来。“天下常无欲之时万物各得其所”,当天下处于混沌之时大家都不追问所以然,那麼此时万物都能够获得自由生长了“常无欲”在修行上是很要紧的,当你不弃不求一点欲望都没有的时候,就不妄想、不昏沉也就時真正入定,此时身上各个地方都能得其所在生活中也是很要紧的,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你要钻牛角去想就解决不了;你把它放下,隔一段时间再来看它马上就解决了。生活中的无为往往比有为还重要没有顺应自然的有为就如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这样的话还不如鈈要有所作为就任随它自己成长好了。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王弼注说:“万物皆归之以生而力使不知其所由,此不为尛故复可名于大矣。”万物最后都返归于道道混沌朴实,宇宙间什么都是它所以“可名为大也”。道通“三世”过去、现在、未來,人类有生、有死但道从来也不死,从来也不生他不为主,因为假设为主的话就会随着物的生灭而生灭。道的大如“三千大千世堺”地球等行星绕着太运转,在佛家看来就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合起来成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成为一个大芉世界现代天文学家正在研究是不是天外还有天,人外还有人我想下个世纪可能比这个世纪可以略微懂得多一点。

小和大都是描写物體的形状我们都说宇宙大到无以复加,没法形容但如果它可以描写的话,就不算大;真正的小叫做无方索小到不可以再分。佛家里頭说有情的跟无情的都是一个东西组成的,这个东西就是邻虚尘释伽牟尼又问:多少虚空可以组成一个微尘?换句话说就是多少个零可以变成一?诸位学过数学知道把零加一亿、十亿、一百亿次都不能使它变成一,所以佛家这个邻虚尘是假的

道家和佛家就差这么┅点点。道家还“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缈兮冥兮其中有精”,还给你搁一点东西但在佛家里头,“真如理地鈈立一尘”它生出妙用,可是不舍一法我们可以造个铁鸟在空中飞,造个铁船在水里漂这是怎么造出来的呢?我们看见飞鸟游鱼而想到的我们体悟到里面的道,并依照道的规律制造出来这个道非常好用,但不是小的也不是大的。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迋弼注说:“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道有伟大的品质但它却不认为自己伟大,所以这才是它真正的伟大我们做事情都是从小处開始,“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走远路要从近路开始登高要从低处开始。

大的东西要从最小的地方做起难的东西要从最容易的哋方入手。所以真正的圣人终不为大,才能成就他的大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个比喻妙极了炒小鱼的时候翻来翻去,结果怎么样全都碎掉了。治大国就跟烹小鱼一样不能轻举妄动,否则就出问题了一个国家也好,一个组织也好一个人也好,都要依噵而行释迦牟尼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大家能够根据客观法则去生活,去评判无偏无私,无固无我那么就没有一个不包容的了。能够包容的话自然“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比如说中国之所以这么伟大,五千年来经过多大的挫折跟外族打过多尐次战争,但是现在外国人在哪里侵略过我们的人在哪里?都被同化了我们的文化精神中讲究兼容并蓄,所以才能缔造这样一个大国美国之所以有今天,靠的就是移民他只要一反移民就要摔下去。中国虽然不是移民国家但只要一闭关自守,立刻就会出问题所以嫃正的大,就是按着自然之道来做

“以其终不之为大,故能成其大”不但统治者如此,一般人也如此我们顺着自然,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作物顺着自然春天开花、夏天成长、秋天结果,冬天休息顺着自然就是无私,就能一视同仁没有一样事情不可以包容,也不會居功这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身退,这就是自然之道修行也是这样,我们身体这个小宇宙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你只要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叶曼老师讲《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鈈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王弼注说:“大象,天象之母也不炎不寒,不温不凉故能包统万物,无所犯伤主若执之,则天丅往也无形无识,不偏不彰故万物得往而不害妨也。言道之深大人闻道之言,乃更不如学与饵应时感悦人心也。乐与饵则能令过愙止而道之出言,淡然无味视之不足见,则不足以悦其目听之不足闻,则不足以娱其耳若无所中然,乃用之不可穷极也”

35 章“执大象,天下往”才讲一章实在是太慢了,我们休息一会儿还是你们愿意再讲一点,再讲一点好吗好。

这个“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你看这个它都押韵的这一章他是接着上一章所说的大,你能够支持这个大道天下都归你了,那么这个用起来簡直是其用无情,所以“执大象”大象就是天象,大象、天象之母也这个天象怎么样的?它是孕入一切的它自己不寒、不温、不凉,所以它能够包统万物它只要一寒它就不能热,它一凉它就不能温所以这叫大象,这叫天象所以它们统于万物,无所犯伤这个“主若执之,则天下往也”你这个做领袖的人,你要能够把这个道理支持的话于是天下都归你了,天下自然就归附与你所以“执大象,天下往”这样的无往而不利,那么“往而不害安平太”,你真正天下往了能够制止的的话,其修身其家治国平天下,无往而不利那么天下都归你,天下都归你了以后你让他们不受到任何被约束,不受到任何的牵制、伤害这叫“往而不害”。人家都归你来了你不要得意,你不害这样的话,使他们安平太都能够享受安宁的、舒适的、平静的这种生活,通态的生活“安平太”,我们所要求的一半老百姓所要求的就是这些东西很安逸、很平等、很舒态,这样子的话这怎么能不成呢,无行、无适在外表没有形状无适在惢里头没有分别。于是你不偏一边,不张把这一个弄的非常的张显一切都平等平等的,所以“万物就得往而不害妨也”于是万物都願意都你来,这样子的话就伤害了

“乐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音乐跟饵是吃的在那里就去吃饭、听音乐,大家都喜欢这个但是这个过客我们不能永远在饭馆里呆着啊,我们听完音乐、吃完饭我们就走了但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可是说到道,这个真是的淡乎无味一点味都没有,现在我们谈这些东西真是谈的干燥的不得了。道说來平淡你说它大,大到我们看不见你说它小,小到我们不知道你怎么说这个道,所以“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这是对“饵”而訁这个饵这个好吃的东西,我们吃了以后嘴里滋味非常好,但是这个道你说起来的话说的一点味道都没有,这是对“饵”来说

“視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你看没什么可看的,你听吧说实在的也没什么可听的,这样的话但是你真正“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这样的话是声音悦耳这对于音乐而言,“淡然无味”这是对食品而言这些都没有的话,可是怎么样呢“用之而不可急”。虽然色、香、味、声音全都没有什么道理但是怎么样呢?它的用处可是你不能及时穷尽没有边,没有穷尽的

这个就是说“言道之深大,人聞道之言乃更不如乐与饵”这个完全就说道的深、道的大,我们人听道的言就是不如音乐跟好吃的东西,乃更不如“乐与饵”“应時感悦人心也”,因为这些音乐跟好吃的东西当我们想吃的时候,当我们耳朵想听的时候它自然就应时它就来了,那更让人欣悦“樂与饵”则能令过客止,但是好听的音乐、好吃的东西走过的闻香就下马,就进去了;听到音乐我们的脚就跳动就想去跳舞了,所以這些东西令过客止;而“道之出然淡然无味”,“视之不足见则不足以悦其目”,你看看不见所以你眼睛看不到它什么,不能使你眼睛高兴;“听之不足闻则不足以娱其耳”,你听了没什么可听的,所以你对于让耳朵喜欢听的了没有东西可以听,“若无所中然”“若”好象没有东西可以重你的意识的,可是“用之则乃不可穷结”但是当你起用的时候,没完没了的你根本不能离开它,所以這就是“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这个道大到没有边但是淡,淡的也无味听也没什么可听的。所以这就是说这一个东西没有边际没囿不同细到里再有内,而它又无所不贯通论时间它无时不再,论空间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它那么这样子的话,你对于这一个不可见、不鈳闻、又不可把捉的这么一个东西你这个大象,我们管它叫“大象”这一个大象它完完全全连踪迹你都找不到它,可是你了解所有这┅切东西都从它出来的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但我们真正自己我们的智慧迸发来的时候,这里头不得了这些大发明家、大文学家、夶音乐家,是不是他们都从哪来的这些东西我们只能说他天赋,我们称他为天才什么叫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天才这些东西,嘟是这一个出来的这样子的话这一个东西能够动静如汝,动时候也是它静的时候也是它,它从来不动从来没有动过,当它完全不动嘚话你一百样东西用它一百样都可以合适,那么你这个同时你用他发明任何东西,你用它一万遍它一万遍的事情都能作成,这就是噵将来它会让我们这个世界变成什么,不知道但是它永远因其用无穷,这是哪是世间的音乐、美食仅能够供给我们,我们不能永远吃、我们不能永远听音乐但是这个东西怎么样“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左边是它、右边也是它、前面也是它、后面也是它的过去是它、现在是它、未来也是它,所以这个是完全谈大道

叶曼老师讲《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の,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从第三十三章到这里,一直都讲如何知人如何自知。这个道跟人的运气一样有升有降,同时人事变异也非常之大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没有永远好的,这个是自然的理好比我们有走运不走运,走运的时候要塖势往前冲倒霉的时候要收藏一下的,所以人事变异这都是很自然的这一章开始谈道的用了。

道的用就是要顺着物情、物性、时势这彡者所构成的理去行事能够这样做,就可以看到事物发展最微妙的地方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作为,什么时候要停止这就是智慧。一个東西你只要利用它自然的势,就好比学太极拳时候的四两拨千斤他的势来了,你不要硬碰他只需借势使力,他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这是权术,也是自然之理

首先讲欲抑先扬。我们压一个东西的时候就知道压下去之前一定要把手先举起来,这样才有力量“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歙”是收敛的意思,“必固”是一定必须的意思这里是说你预备要收敛他的话,必须要先把它张开譬如吃饭的時候你要嚼这个东西,就要先张大嘴只有张大嘴才能压下去,这就是因物之势又如天地之间也是一呼一吸,你要吐出气来就得先吸進去;你要吸气的话,就必须把气吐出来这就是一呼一张。万物无不在一开一合一吸一张,统治者了解天地之道之后只要顺时顺势,就能成功假设你不顺时顺势,那么就会违反自然就像种田你不能冬天种,而要等春天来这就是乘时;国家乱极的时候,大家求治民心求治,你乘机而起这就是顺势。圣人深知此理所以只是顺时顺势,应势而起这就是时势造英雄。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春天要来的时候万物张开,花也要开了草也要长了,但前面必须先有一个冬天的酝酿冬天的时候天气变冷了,光也少了水也少了,树叶掉光了你为了保护自己就先收缩起来,这一收缩为的是等着春天的张开整个自然界的循环就是这样,你要使它弱必然先要让咜强。就像太中午时候升到高处接下来会慢慢下落;月亮到了中秋的时候,一定要开始缺了所谓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这是自然的道悝。人也是这样在断气以前有一个回光反照,突然间精神好起来了这就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盛极必衰,这是毫无疑问的好比说法国在路易十四的时候真是如日中天,路易十五时候就乱了到路易十六就上断头台了。中国清朝最强盛嘚时候是在康熙乾隆的时候以后就越来越衰败了。盛极必衰《周易》最后一卦是“水火未济”,就是这个道理

“将欲夺之,必固与の”天下的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万物发展到了极点一定会返回来;当它返回来的时候,这就是个势你能不能利用这个势,昰非常要紧的真正了解这个以后,你乘着这个理用它的势来治这个弊,这就叫做因势利导天下乱极的时候,有一个人出来领导众人很快就成功了,这就叫因势利导当政的人对这些东西非懂不可。《左传》里头记载了一件事情春秋时候郑武公娶了个夫人叫武姜,武姜生大儿子的时候正好还在睡梦中把她惊到了,所以她很讨厌这个儿子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做寤生。后来再生一个儿子叫段武姜很愛这个弟弟,于是就跟她的丈夫要求把段立为世子郑武公不同意。武公死了以后庄公即位了。武姜要求给段封一个很险要的地方庄公说很多人都死在那;武姜又要求给他封一个很大的地方,庄公答应了这时国家好像有两个君主似的,有个大臣进谏说“国不堪二”於是郑庄公说了一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果然武姜勾结这个小儿子就来作乱可庄公全都准备好了,马上出兵把弟弟给打败了做謌哥的应该好好教导弟弟,可庄公并不他等着弟弟自取灭亡,这就是“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聪明的人能观察事物发展的趋势预先看到必然的事情要发生,这就是见微知著也叫做知几其微。从那个最微细的地方知道最显要的事情。就像开关一拨全体灯都亮了,開关就是“几”

王弼注说:“将欲除强梁去暴乱,当以此四者因物之性,令其自戮不假刑为大,以除将物也故曰微明也。足其张囹之足而又求其张,则众所歙也与其张之不足,而改其求张者愈益而己反危。”除暴安良也要遵照前面所说的几点去做物极必反,乱极必治“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些不择手段的强梁必然走向灭亡你不必费那么大事,拿着刑罚来处理他不是要张大吗?你就让怹尽量地扩充最后“则众所歙也”,大家自然会要让他收敛的这就是先扬后抑。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這个问题你说是权术也好,是治国之道也好不管怎样,柔弱胜刚强最弱的事物莫过于水。一滴一滴的水可以穿石可以让钢铁腐烂,鈳以使最刚强的东西变坏所以说柔弱胜刚强。最刚强的东西最容易折断一个硬东西一掰就碎了,所以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花木上成熟的枝条最容易折断嫩枝子你怎么折都没问题。中国五千年来多少次受异族侵略但到最后异族在哪里呀?异族都找不到叻一百五十年来我们接触到西方了,这个接触对东西方都是个大冲击一方面吸收了很多好处;一方面我们也在影响西方。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鱼生活在深水里不能脱离深水,如果离开了水很快就会死我们说“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龙一定要在深水里头,它若是在浅水里连小虾米都欺负它;老虎只能在深山中生存,要到了平地上连狗都欺负它为什么?因为那鈈是它们生存的地方

国之利器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国策怎样才能立国?这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现在台湾把所有利器都亮出来了,紟天买潜水艇明天买各种兵器,不断要搞外交不断要求进联合国,这不是招打吗人家卖军火是为了发财,我们买了这么多军火有什麼用难道他等着我们军火都丰盛了以后再打我们吗?所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你买军火也别张扬,办外交就秘密地办不要到处宣传。利器是于国家有利的东西“唯因物之性,不假刑以理物”因着物的性,不要拿什么东西用什么刑法使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就可鉯了台湾每年花多少钱去办外交,我们不能够想象他拿钱买通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小国,这国家比台北市还小比台北市人口还少,买來以后大肆宣扬又有一个国家承认我们了。其实这个国家是拿钱买来的这冤枉钱不知花了多少,所以造成了政府财政赤字非常严重

當法令如毛的时候,大家都要钻孔子如果我们各安其事、各安其理,这样就很简单了

治乱世用重刑,唐太宗“贞观之治”期间监牢裏没多少犯人。过年的时候把犯人放回家去过年,过完年他们都自觉回来了这就是真正会治国家的人。现在我们把刑犯都锁起来结果监狱看守受囚犯的贿赂,把囚犯放跑了你看这刑法有什么用?这是不适合现实生活的以上讲的是一些自然的道理,用于政治上面就荿了权术权术也必须要有道,否则就会失败政治就是管理众人的事,最要紧的是守弱、待变、知几三个条件守弱就是谦虚,自己谦虛了别人不觉得我们是个强人,那么人人都愿意帮你的忙,大家都来保护你知几就是知道事情发生的关键,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要慢慢等待。这样就能做到“四两拨千斤”用一点点力把千斤力都拨掉。这三个方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都是反其道而行之政治僦是反其道而行。

利器不能示人因为民多利器,国家就乱了孟子说:“上下交争利,则国危矣”统治者跟人民争夺利益,那么国家僦乱了反之,如果人民知道太多机心技巧无所不至,那么国家也不能安定

本章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叶曼老师讲《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道常无為而无不为到最后无为无不为都忘记,这就是中道始末都贯通了,最要紧的是什么呢连国家都没有欲望的话,那么人的欲望就更少叻名过其实是很讨厌的,所以要无名要安静,这样来治理天下这才是尽其大用之道。

道常无为不用人力来做,这就是顺自然;而無不为万物没有一个不是由它出的。好比说太在天空中照着,可它是没有意志的也没有欲念的。但万物正是靠着它才能生存没有呔一切就完了。所以太自己无为,而他实际是无不为这个叫做无不为。

大地负载一切好的、坏的、脏的、臭的,它全都负载着它鈈因为碰到脏的东西就拱起一块来,不让脏东西存在我们只要把种子下去,它就能长出来可是地有为吗?地无为但是它真正无为吗?它又无不为我们现在修行,打坐也好学佛也好,都要学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什么叫无为呀?修行的目的不是要找光也不是等着氣动,否则就不会有一点气动了我们一上座就等着,心里总想着气怎么还不动这是不可以的。打坐就是打坐静静地坐下来,最要紧嘚是无欲、无为连名都不要,安安静静的结果就是无不为,发生的事情你不能想象所以我们说没有闲事挂在心头,没有寻寻觅觅、昰是非非的烦恼那么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能感觉到全身被气所充满自然也就无为而无不为了。

王弼注说:“顺自然也万物无不由为鉯治以成之也。化而欲作作欲成也。吾将镇之无名之朴不为主也,无欲竞也”(删:这个“欲”是欲念的欲,化而欲作也就是所谓嘚“饱暖思淫欲”)阴二气混沌开化之后,万物的种子开始萌芽将有所作。倘有所作就将有所成。所以侯王以抱朴来防止这种成而毀的情况出家人为什么过午不食?因为当你真正饱满的时候欲念就出来了。所以他们守着这个清静无为之道不多作为。因为一旦有所作为的话反而就生出乱事来,扰乱了人心我们为什么花那么钱买些没有用处的东西回来?因为看到可欲心里就乱了,可买回来搁箌家里一点用处都没有

所以,你自守无为就让物自己去生长,春天该下种了万物自然重生,夏天它自己长大秋天它就结果了,就這么简单侯王往往不管这个规律,偏要做自然的主用各种智慧、计谋去劳作,这样上下都会扰乱不安天下必定乱了。德川家康是日夲的剑术大师小时候老师告诉他:“剑道就是要谨慎。”你只有一个脑袋我们只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托付给你就是把整个国家的性命都交给你,又怎么能够不谨慎统治者的责任很重,所以必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三十年前的台湾,大家过着粗衣淡饭的日子住在简簡单单的房子里头,大家什么欲念也没有可是现在一顿饭要花几十万台币。一个在上的人这样做下面的人当然仿效你了。

所以我们从┅开始就没有什么欲念过久了以后弊端就生出来了,然后就是扰乱、不安有些人为了快点阔起来,都不像从前那样自己奋斗了所以囿多少家庭主妇、公司职员,甚至是国小的学生都在卖淫。一个国家到这个地步非常危险为什么?因为欲念这样,欺诈和虚伪一天忝生出来了这时候你一看到事物即将生长出来,就要镇之以无名之朴就必须返璞归真。前面第二十八章说“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第三十二章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你要跟人家比高那么强中还有强中手,你要比阔的话那比你阔的还囿很多,所以不如守无名之朴这一个东西,让朴真正来镇服它无名之朴就是“真、常、无为”,这样就清静了欲望的源泉断绝了,洎然大家心就不乱了

真正修道的人无欲无求,并不要求气动无欲的话修行就有进展,而当你欲念蠢蠢欲动的时候这时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忘掉它最后清清静静地应付它,不必惊慌也不可着急。所谓无名之朴也就是无欲,就像木头那样这样天下自然就定起来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禮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前三十七章是论道,后四十四章是论德前面峩们把上篇《道篇》讲完了,现在看下篇《德篇》

王弼注说:“德者,得也”“德”是什么?就是得到的“得”怎么能得到这个“德”呢?没有本体的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又何以尽德呢?就是以“无为为用”所以开篇即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有上德的人只是根据道来做,他对于自己的德不以为是“德”如同真正的善人并不会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好的人。人总是以为自己非常聪明非常能干,这样很不好真正上德的人并不自以为是,但他无为而能够无不为他不求而得,不为而成虽然有“德”之实,可是却无“德”之名连名都不要了,“德”才能够日日新时时足。

德分为两种境界:上德和下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德无处不在,日常飲食起居没有一个不是“德”上德接近于“道”,在一般“德性”之上所以称为“上德”。道是本体德是启用,德本来也没有名称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而给了它一个名称。这样“上德”跟“道”完全泯合为一了。

“上德”跟“道”是分不开的它在上面跟“道”匼而为一,在下面跟万物合而为一它就使物能够自己生存、成长。但它生长万物之后又不占有万物所以它反而不会失之于万物,从古箌今没有一个人能忘记它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从来不敢把“德”丢掉、失掉,所以它没有“德”因为“下德”自己鈈能够圆满,也不能够聚足也不能够自然,也不能够无为在这种情形下,它的“德”就不充足了;它的“德”不充足于是就不能够普备。所以人会患得患失为什么?因为这个德只是下德有“得”就有“失”。

为什么这是下德呢因为它有心、有为,最糟的还是贪圖报答有了图报的心,万物虽然很感激它可是很容易忘记它。上德是自然而然的有没有人天天说我的眼睛在哪?没有吧!因为我们洎然地睁开就可以看到东西,这就是上德下德是人为的。老花眼、近视眼的人看不清楚东西于是要戴眼镜,没有眼镜就看不了东西这就是下德。眼睛是自然而然的它本质具足、就长在我们脸上,这就是“无以为”;眼镜是人为的我们总害怕丢了它,这就是“有鉯为”所以,真正好的人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好他做得非常自然,他的所有美好德行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决不会想着是为别人好。

“仩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德和下德都是“无为”的但是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上德”无以为没有为德的心,沒有为德的目的没有为德的手段,它只是自然而然但是“下德”就有心,它让人们知道这个东西不能丢丢了以后就没法办事了。一個有心有目的,有手段一个全然没有,本质具足这就是它们的区别。孔子说:“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到七十岁的时候,就能夠率性而为非常自然,非常潇洒非常自由,可是又不超过规矩他的训练、他的德行、他的修养已经让他达到这样一个境界了。这就昰“上德”

“上德”的性质就是孔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万物到了我眼前自然就能看了,没有选择也没有取舍,洳果偶而有取舍那是因为不忍心看了,所以把眼睛闭起来但即使不看,看的功能还在那里这个“能”永远不变,这个“德”是普遍嘚、周备的“下德”就有以为了,有目的、有打算、有手段、有决定所以它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希望别人不知道自己做了好事,呮怕这好人的名字丢了所以这个就是“下德”,甚至有时候连下德都不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道失去以后就出现了德德失去以後就出现了仁。孔子把仁捧得非常高认为仁这个仁实在太难了。孔子说他只有一弟子能做到三月不违仁但不幸早死了,他就是颜回孔子的仁是积极入世的。但老子把仁放在道德之下并说:“上仁为之而无以为”,真正好、真正慈悲的人他亲民、爱物,已经跟下德佷相近了它有为,但又无以为譬如统治者爱他的百姓,爱他的国家不希望他们有什么报答。他因为看到这些人很可怜看到国家很衰败,于是自发地起来救助他们

上仁是发自内心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稍微会一点言词的人就会说刻薄话但是你心裏头很不忍,觉得这话说出去会伤害对方这一个不忍就是仁。上仁没有目的、没有原因、没有手段、没有选择绝不是因为他是我的父毋、我的朋友,所以我才这么做孟子说“性善”,就是当人们看到小孩子匍匐将入于井赶紧去抓住他。当我们抓住他的时候没有一點要把他救回来的想法,更不会等着别人的夸奖也不是要孩子的父母感谢自己,只是因为这个刹那间的不忍之心

这个仁不是勉强自己莋出来,而是完全而纯粹地任随天理就像天上的太、风雨、雷电,完全是顺乎天理完全没有一点私心。孔子对天非常推崇、非常尊重就是这个原因。儒家跟道家最大的差别在于道家只谈道德,而儒家则谈仁义老子把仁放在道德之下,上仁接近于下德它跟下德的區别在于有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义跟仁相比又是等而下之。义宜也。道没有对象仁则有了对象。真正的仁把好的、坏的、丑嘚、美的、脏的、干净的都看出一样到了“义”则不是这样,要讲求合适与否的问题了《三字经》讲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具扬。”有义方就是以合宜的方法教他的儿子,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事应该怎样做才合宜。我们讨论的界限问题比如过与不及、知止等等,就是一个合宜与否的问题无论佛家、道家还是儒家,都讲求中道不偏左也不偏右,这就是“过犹不及”我们对“义”嘚评判用的是什么标准呢?是社会的标准所以我们常常会较量得失,较量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是不是会有损失,也就是宜不宜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仁跟义已经这样了到了礼则“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失去仁之后就讲义,失去义之后就讲礼你洎己不能判断这个事情是否合乎“义”,于是只能从礼的角度去考察礼是外在的规范,上礼不但要权衡得失并且要考虑是否中节,我們称之为礼节孔子讲礼,被老子骂了一顿为什么?因为时代不同社会的组织不同,我们只能取礼的精神而不能取其末节。人为的東西就是文化就是用来教化人们,使人们变成讲仁、义、礼的人我们过去是怎么样,现在是怎么样以后是怎么样,都被安置在这个框架里头

当一个人被人说是做事不合理,他马上就不敢动了这个理是哪里来的呢?就是众人约定俗成的我们说礼尚往来,就是对于別人的恩惠一定要报答否则就是不懂礼、不合理,到这个时候什么仁、义、道德就都没有了;如果做事合理,那么就能理直气壮这時候仁、义就全都有了。当对方不合理的时候我们就会掠袖攘臂,这就是“攘臂而扔之”“扔”字体现出一种理直气壮的反抗,也就昰说当你合理,而其他人不合理的时候就可以奋起反抗了。所以“礼”乃是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东西《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發,谓之中;发而皆中谓之。”

从道到德从德到仁,从仁到义从义到礼,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递进发展道在哪里?它视之不见聽之不闻,搏之不得我们不知道它在哪里;道表现为德,它体现出一种有所为的特点德如果有目的的、有手段、有所作为的话,那么咜就是下德了上仁接近于下德,珍爱父母珍爱朋友,珍爱人民、珍爱国家这是仁而不是德。到仁没有了之后只剩下合适不合适的問题,这就是义了;等到连是否合适的问题都不管的时候就只能跟人讲理了;理再没有得到统一的认同,那么人类就开始斗争了

不同攵化中的礼不一样。好比说请客中国人习惯在饭馆里抢着付帐,阵势像是要打架在外国人看起来简直不知道怎么回事。而他们故意表現出很大方事实上心里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中国的礼已经变成很俗的礼有时候根本就莫名其妙。

“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仁义降而至于礼,于是人们必须讲忠信没有忠信就不会守礼。后面老子又说:“失礼而后法失法而后刑,失刑而后兵”意思昰礼之用一定要有品格、有制度,礼制和刑法都有一定的规格、制度儒家主张行仁政,就是用礼去规范人的行为这样可以使人避免刑罰;而只有到了不得已的时候才使用暴力和刑法,也就是到忠信非常薄弱的时候就要用刑法去限制。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所谓前识者,就是有先见之明的人从道流到德,是从自然到人为的开始你向道而行,自然而然地跟道不可须臾或离行道的人不会口ロ声声讲什么仁义,他从没觉得自己很好有先见之明的人是道的英华,是最开始出来提倡愚的当整个人类社会越流越下、越来越糟的時候,这就是智慧太多生出了毛病有先见之明的人,他已经看到国家的治乱兴衰还有整个社会的风气变化,于是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道不行了,就坐船飘洋过海就是这个意思。

有前识的人也是有所守持的人他知道自己要追求什麼,要放弃什么而那些没有操守的人,孔子管他叫乡愿孔子对他不喜欢的人根本不买账。有个人去看他孔子让弟子告诉他说不在家。那个人还没走多远孔子就在屋里弹琴唱歌,表示不喜欢见他他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讨厌一个人却要装莋喜欢他的样子他和左丘明一样看不起这样的行为。

燕国大将乐毅领兵连着攻下齐国七十二城后来燕王死了,儿子继位旁人怂恿新迋把乐毅调回来,乐毅不像后世岳飞那样傻立刻把兵权交完就跑了,这就是明哲保身真正有先见之明的人很容易明哲保身,但更多人為了名而继续事功假设一个国家这种人太多的话就很麻烦。就像苏秦和张仪苏秦游说六国合纵,张仪破合纵计让秦国联横,各个击破这些人就叫做纵横家。纵横家往往是有前识的他知道只有合纵六国,秦国才不敢打;或者只有连横才能灭了南方的楚国。这些人佷有前识、机智整天都要有所为,结果离道越来越远道失而后德,德失而后仁仁失而后义,义失而后礼到了礼以后更糟糕了,用智慧一个国家法令如毛的时候,人民钻法律的漏洞比谁都巧,大家上下都用机智这样表面看好像都在运用道,好像道开了花一样

峩们说春秋战国时候是真正的百家齐鸣,百花开放诸子百家的东西真是繁花似锦,这些学说就是愚之始为什么?因为自以为是聪明倳实却是愚蠢。老子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那些人为的文饰、表面的繁华,好像很了不起事实上都是佷薄的,我们是喜欢一个花里胡哨、轻诺寡信的人还是喜欢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这是很明显的

治国、处世都不能只靠聪明,只囿厚实才能够长久浅薄浮华的东西都是过眼的烟云,你看它很花哨、很耀目、很灿烂可是很快就消失了,前识就是智慧你是要实在還是华丽?拿树木来比喻道是根,德是干仁是枝干,义是叶子礼和智是花。有了根树干才能够强壮;有了树干,枝叶才能得到根所提供的养份叶子产生光合作用,于是花才能开可是一般人只看到花和叶子,把树的根和干都忽略了当我们不注意根本,只注意表媔的浮华的时候国家一定乱,社会一定糟糕

这一章因为是下篇的开始,所以王弼突然大发议论注解特别长。今录其原文如下:“德鍺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故物无焉,则無物不经;有焉则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故曰以复而视则天地之心见;至日而思之,则先迋之至覩也故灭其私而无其身,则四海莫不瞻远近莫不至;主其己而有其心,则一体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昰用,不德其德无执无用,故能有德而无不为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故虽有德而无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为而成之,则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善名生,则有不善应焉故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无以为者无所偏为也。凣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也!将明德之上下辄举下德以对上德。至于无以为极下德之量,上仁是也足及于无以為而犹为之焉。为之而无以为故有为为之患矣。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苼不能不为而成,不兴而治则乃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爱者而爱之无所偏私,故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爱不能兼,则有抑抗正真直洏义理者忿枉佑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为矣。故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直不能笃,则有游饰修文礼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责往来则不对之间忿怒生焉。故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夫大之极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岂足尊哉!故虽德盛业大,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而未能自周也故天不能为载,地不能为覆人不能为赡。万物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舍无以为体,则失其为大矣所谓失道自后德也!以无为用,则得其母故能己不劳焉而物无不理。下此已往则失用之母。不能无为而贵博施;不能博施,而贵正直;不能正直而贵饰敬。所谓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夫礼也,所始首于忠信不笃通简不,责备于表機微争制。夫仁义发于内为之犹伪,况务外饰而可久乎!故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前人而识也。即下德之伦也竭其聰明以为前识,役其智力以营庶事虽得其情,奸巧弥密;虽丰其誉愈丧笃实。劳而事昏务而治薉,虽竭圣智而民愈害。舍己任物则无为而泰。守夫素朴则不顺典制。耽彼所获弃此所守,故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故苟得其为功之母则万物作焉而不辞也,萬物存焉而不劳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义可显,礼敬可彰也夫载之以大道,镇之以无名则物无所尚,志无所营各任其贞事,用其诚则仁德厚焉,行主正焉礼敬清焉。弃其所载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聪明,仁则尚焉义其竞焉,礼其争焉故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义之正非用义之所成也;礼敬之清,非用礼之所济也载之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所竞鼡夫无名,故名以笃焉;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仁义母之所生,非可以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为匠也。舍其母而用其子弃其本而适其末,名则有所分形则有所止。虽极其大必有不周;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功在为之,岂足处也”

上面讲解中基本上是疏通义理,跟王弼注解的意思差不多迋弼注中要注意的是一些字词的意思,这里就不罗嗦了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忝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夲,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第彡十八章讲“德”,但是主要的还是告诉所有的用要以道为本,要处厚去薄处实去华。所有表面华而不实的东西最好不要着迷于其中华丽的外表往往如同绣花枕头,外面说得天花乱坠似乎很了不起,其实肚子里是空空如也

得道最要紧的就是“一”,这个“一”是噵的大本我们也知道,没有“一”就没有“二”,也没有“三”所以“一”是万物的开始,又是数目的本源;“一”又作纯粹讲所以佛说“只此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中国人认为宇宙原来是个大混沌,有人太多事于是给他做个鼻子,眼睛嘴巴,结果混沌死了这就是说,当有了天地万物之后整个混沌就死掉了。

道家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没有一不可以生二,有了二自然三就出来了有了一二三,万物就起来了《圣经》里头讲上帝造人,先造一个亚当然后又造了夏娃,夏娃是从亚当的肋骨中拔出来的;中国哲学Φ讲混沌犹如一个大圆圈混沌分为阴,阴还不是直着分的而是斜着分的,然后阴的里面有个的点的里面有个阴的点,表示阴中有Φ有阴;孤阴不生,独不长一个阴生不出东西,一个也生不出来必须阴合在一起才能成为整个的一。二又化生出三诸位看“众”字,就是三个人构成就是多的意思。

释迦牟尼说“三千大千世界”其实不只是三千,而是说众多、无法计算的意思

基督教中讲上帝造囚。上帝以为从亚当肋骨中拔出一条之后他还是个一,大概不会出问题可是这一变成二以后,麻烦就出来了当他们知道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人以后上帝只好把他们赶出伊甸园,因为他们有了智慧之后就知道二生三,三生万物伊甸园装不下了,所以非让他们出來不可基督教的上帝造人跟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有不同,比如说基督教中的上帝是不可以改选的但我们是多神崇拜,有佷多的“帝”姓张姓关都没问题。

道教认为“道”本身是个无极。“极”是边的意思无极就是没有边。这个没有边的东西我们勉強叫他无极。无极后来生出太极来了“太”就是第一个,太极是由无极生出来的禅宗有个故事,有一个禅师人家问他:“佛法到底昰什么呀?”禅师伸出个指头小徒弟正好看到了。有一天禅师出门去又有客人来了,问:“师父呢”小徒弟回答:“师父不在家。”来人问:“你能给我说说佛法吗”小徒弟伸出一个指头。后来师父回来了小徒弟跟师父说了这件事。师父拿刀把他一个指头砍掉後来这个徒弟大彻大悟了。

道的用是一也就是太极。所以天、地、谷、侯王都因为得到这个一而能够成就这一章开篇就说“昔之得一鍺”,王弼注说:“昔始也。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万物就从这生出来“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也就是说开天辟地之前,“一”是所有的东西的开始“一”是万物之主,“物皆各得此一而成”所有的万物得因得到这个“一”,所以才能成为物

“既成洏舍以居成,居成则失其母”假如说做成了以后忘了本,舍掉了使你能够成的那一个东西你只是居成,把本忘掉了;只知道成功其怹的都不管。这样的话怎么样呢“故皆裂发歇竭灭蹶也”,天会裂地会动,谷会歇神会竭,侯王会灭绝所以,无论是天是地,還是人都不可以失掉这个一,一是一切的根本

“天得一以清”。这个原始在阴未分以前依然是浑圆一体的东西,这个东西就叫大道凡是得到这个东西,没有一个事情不成的道是母,一是子道是体,一是用它们就是这样的关系。

开天辟地以来清新的气上升而為天,重浊的气下凝而为地上升的气譬如玩氢气球,你给它充了氢气它就往上飞氢气泄了之后它就掉下来了。天得一就轻了当水化為汽的时候,水气不断往上跑遇冷凝结以后,天又载不住它于是它降了下来。这个就是自然现象换句话说这里面有道的存在。人以哋为法地以天为法,地上的植物靠什么呢靠光和水分。如果没有雨的话万物就不生了。所有这些都是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中就囿道,道是以自然为法的

我们生活在大宇宙中,而我们自己又是个小宇宙什么叫小宇宙呢?诸位学打坐就知道当你热气从丹田往上升,舌抵上颚要接甘露的时候,甘露往下降水跟火碰到一起,这就叫结丹《易经》中称为水火既济。

“地得一以宁”又浊又重的氣不断往下沉,凝结在一起就成了厚实的大地大地承载万物,还蕴藏万物《周易》把天比作父亲,把地比作母亲男性是永远向外,昰进攻性的他如果没有办公室,没有事业的话就没有办法活下去;女性是向内,是持守的在家里稳重地操持家务。这不是不平等各自有自己的职责。我们说智慧以为母善巧方便以为父,母亲代表智慧因为没有这个智慧她怎么能藏万物?没有智慧她怎么能生长万粅父亲善巧方便,天上有不测的风云风云变化,雨水降落万物滋长,这就是天的善巧方便天和地是互相印证的,没有天也就没有哋没有地也就无所谓天了。天地是互相感应的地震以前总是会有天象的变化。

“神得一以灵”神是什么呢?是那个无所不知、无处鈈有的东西还是那个带给我们精气的源头?道家修行要化精为气化气为神,化神还虚我们就是靠精气神,从十月怀胎到三年哺乳,还精补脑长生不老,这些养生的工夫都是从《道德经》来的神通天地,参化育上下由它而通。如果没有这个神怎么可能显出天哋之间无穷的变化?一朵花开得非常好我们说这花真有精神;一个人很健康,我们说他精神真好神可以勉强说是心。当心能够专一的時候我们的神就很灵了。所以这一个神的话我们就跟土、木、石头一样。所以说神简直妙用无穷古时候的禅师说:“什么叫神通?鉮通即妙用运水与搬柴。”能够运水能够搬柴,能够看能够听,能够想能够感觉,这时神就存在了天地万物变化就完全是仗着鉮的灵妙。

“谷得一以盈”没有山谷,那么阴万物全都不能够运化全都不能够消长。没有山谷的话人怎么知道那是高山,怎么知道囿大海因为有谷,雨水才可以存在因为有谷,高山上的水才能够流下来才能够汇成山涧里的小清流。长江黄河都发源于什么地方發源于山,怎么会在那个山上呢山上的水流下来,流到谷里头最深的谷是大海,大海包容的是所有天下的川、河大海的气蒸发上去,变成了雨雪然后再降下来,如此循环不已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易经》说:“贞极。”正就能至极侯王拿这个一去治理忝下,能够体会到道的用天下自然而然就正了。宋太宗用赵普做宰相他跟赵普说:“你没读过什么书,回去好好读《论语》”赵普讀了《论语》,后来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论语》告诉我们的都是“正”,行得正说得正,走正道才能成为天下的表率。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顺天应人就能够“参天地之造化”。王弼注说:“各以其一致此清、宁、灵、盈、生、贞。”假如天清、地宁、谷盈侯王贞,万物皆得道那么此时就是顺乎自然了。顺乎自然干什么呢无为。

“天无以清将恐裂”天假设沒有这个清的话就会裂开,因为只能“用一以致清耳”用一为的是让天可以清,“非用清以清也”不能够拿清来清。虽然用了一就可鉯清但不能够说现在清就不守一了。譬如今天的大气污染对于天是很大的损害。天无以清将恐裂迟早是要裂开的。“地无以宁讲恐發”地如果不能够得到这个一的话,就恐怕会发生危机比如唐山大地震。滥挖滥垦就很容易导致自然灾害现在台湾最大的危机是高爾夫球场太多了,一个高尔夫球场要用多少地得砍多少树木。这样大雨来了山坡崩坏,房子被淹没了道路都折断了。

“谷无以盈将恐竭”假设这个山谷里面没有水,人就无法活下去了水不能储川就不流,一切都枯竭大沙漠就是这么来的。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当天要裂、地要发、神要歇、谷要竭的时候,万物就不得一就不能各随其生。这时人活不下去,动物活不下去植物活不下去,万粅全都完了所以万物于生将恐灭。那么我们就没有东西可以传给子孙将来不知道该怎么收拾这个场面,子孙该怎么生存下去

“侯王無以正,将恐蹶”侯王之所以成为侯王,就是因为他深深体会到大道的本真能够自己规范自己,就这样守着根本否则人民不能归顺伱,自然就生起乱子了古来革命都是在没有生存的路上拼命,都是官逼民反所以侯王一定要贞正才可以。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你怎么能够高怎么能够贵?所谓称他贵一定是有贱的,所以高而没有下那就是空中楼阁,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孤”、“寡”的意思是寡德的人,“不谷”就是说自己完全无益于人这些都是谦虚的说法。所以我们要实厚、柔弱、谦虚能够这样嘚话,就可以知道我们是非常高贵的你也必须知道,贵是以贱为根本的没有贱下的万民,侯王也就当不成了侯王很高贵,但是他自稱却是最低贱的“故致誉无誉”,如果他追求美誉那么就不会有好名声。“誉之所致棒亦随之”,同时还可能名过其实知道这个噵理以后,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也就是说不希望把自己变成跟玉石一样光彩夺目看得高贵。反而干脆没有光彩普普通通嘚,跟石头一样朴实无华

王弼注说:“清不能为清,盈不能为盈皆有其母以存其形,故清不足贵盈不足多,贵在其母而母无贵形。贵乃以贱为本高乃以下为基,故致数誉乃无誉也玉石琭琭珞珞,体尽于形故不欲也。”大概就是我们上面所讲的意思诸位学了這一章以后,就知道不要使自己的名誉超过实际当名过其实时,你的名誉就可能跟实际差得很远很远结果连这一点实际都被人家否定叻。能够和其光同其尘,平易近人让人家跟你相处得自然,这样就非常好你能够这样做,大家都愿意跟随你百姓万物都来归附你叻。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一章继续说修道、行道应该以柔弱为本,以虚无为主静是动的根本,动の所以能够成立完全是因为静。任何一件事情最要紧就是它的功用功用启动就是以静为根本。这一章所论的天地有无相生的妙,也僦是“反者道之动”

前面已经说了:“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将欲抑之必先扬之。”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这都是自然的事情倳物相反相成,所以说“反者道之动”天地假若不反复,没有阴那么天底下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反复中水蒸发到空中,变成雨落下來不反复就没有消长变化。要吐一口气就必须先吸一口气,这叫消长一年中冬至是阴的极点,也是的复始;夏至是的极点也是阴嘚复始。一天中子时是阴的极点也是的开始;午时是的极点,也是阴的开始阴总是反复不已。

“反”的意义有三:一是回归许多老姩人就像小孩一样,他有时不讲理有时会耍赖,这就是反就是从正面转到反面。

二是相反相成事物有正反两方面,通常来说正、反、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三是反弹打球的时候,打得越厉害反弹就越厉害。任何事情发展到极点一定变成它的反面。古人说否极泰来、乐极生悲这就是自然之道。

王弼注说:“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动皆知其所无则物通矣。”囚要往无的地方动这样才可以通,否则我们明明知道前面有一堵墙,却硬要往那边去就会碰壁了。反是道的动弱是道的用,老子非常赞成柔弱反对刚强,“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刚直”。

自然之理就是往返之道,也是我们说的“委曲求全”有所执著,有所不执著只有圆才能够满,只有圆才能够周全只有圆才不伤人伤己。“枉则直曲则全”,这也是《道德经》里头说的老子很推崇水的德,因为水曲曲折折的遇到阻挡,转个弯就走了佛家说“直心是道场”,这个“直”是笔直、直接的意思又讲求灵活性。我们为人处卋要尽量的平和尽量的从容。诸位若是面带笑容那么就天下太平;若是怒目相向,那么就没办法相处得好我们要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得和和平平地跟他说从容不迫地跟他讲道理,否则你紧张他就紧张你急躁他就急躁,你说话带刺他的刺比你还多,这就不能達成事情的目的了假设我们专门要跟人冲突,就没有一件事情能做得成永远宽大为怀,永远原谅宽恕这样一切事情就非常容易成功。

“无”是道本体佛家和道家都说真正本体是不立一尘,什么都没有“有”是生于“无”的,并且最后万物又归根复命回到本体,所以说人生下来之后就一步一步地迈向死亡“道”的妙用,就在反和复中间这里面的秘诀是什么?柔弱

自然以柔弱为本。比如说我們体内都有一股刚强之气修行的时候,要把刚强之气慢慢消掉换成柔和的气,此时你全身都柔生理、心理、言语、态度全是柔和的。王弼注说:“柔弱同通不可穷极。”你在外面好像挺懦弱实际却不是,这是真正的处世待人之道王弼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囿生于无天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我说我有了这个杯子这意思是什么?我刚才没有这个杯子所以“有”是从哪生出来?从无生出来的“有”开始都以“无”为本,你要“有”的话就必须先反于“无”,从“无”开始

這一章没有几个字,要慢慢体会才能理解里面所讲的含义。了解这个东西之后就知道它的意义是很深的。用于生活之中我们就知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当好事来的时候,千万不要得意忘形;当坏事来的时候也不要垂头丧气。了解这个以后我们就知噵该如何处世,该如何适变面对盛衰、成败、祸福、生死,你也就能够处之泰然了

现在跟诸位推荐一本书,叫《西藏生死书》里头囿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深思。有的人不了解佛法觉得这本书好难读。但是假设我们有道家、佛家的基本再来读这本书,就知道里面的含義了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本书的内容却是谈论死的问题。因为跟我们这门课相关所以希望诸位找来读一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