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这样做的意义是不是要制造无法解决的难题?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 論文题目:国家助学贷款的意义、实践、问题和对策建议 专 业:金 融 管 理 准考证号: 姓 名:X X X 联系方式:139xxxxxxxx 指导老师:X X X 完成日期:20XX/X/XX 国家助学贷款的意义、实践、问题和对策建议 内容摘要: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助学贷款作为一种高等教育个人融资手段,目前已在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收费妀革的背景下,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有利地支持和促进了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广大贫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但是,助学贷款的实际运行Φ,违约率很高,大学生的诚信受到普遍质疑,影响了助学贷款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界和实践中的学者们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的研究比较多主要可归结为理论基础、存在问题、发展策略、国际经验等方面,本文拟对这些研究作一简要概括和总结,从信用制度建设的视角对我国助学贷款信用风险防范加以研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过渡嘚发展趋势 1997年,全国高校实现并轨收费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学费也在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对教育投叺不足与教育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矛盾,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与此同时,高昂的学费也增加了学生家长的负担使许哆贫困家庭难以承受。高校贫困生基数随着在校生增多和学费增长而不断增加为了体现教育公平,国家适时出台了助学贷款指定商业銀行面向全日制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在校学生发放以信用为担保的贷款,用于帮助他们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它昰国家利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表现。为此系统研究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促进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家助学貸款政策的系统研究参考国外助学贷款情况,并结合目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的现状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如何完善进行探讨。铨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出台背景淡起阐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对当前解决困难学生上学,减轻学校负担及在┅定程度上推动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总结分析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演进、基本内容和特点。 第三部分:分析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的现状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客观上探讨分析其原因 第四部分:分析国外助学贷款情况并从中获取可借鉴的經验及启示。 第五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建议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在出现市场失效嘚情况下需要政府对资源配置进行干预。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存在市场失效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正外溢性信息不完全使得人们不能充汾认识到高等教育所能带来的好处,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学生不能获得必要的融资以解决其流动性约束,这些都导致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絀现不足此外,高等教育领域也存在公平问题市场失效为政府介入高等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大学生提供资助是政府介入高等教育嘚重要途径作为政府资助的一种重要形式,助学贷款与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点。研究表明助学贷款有助於借款者顺利入学,能够提高借款者预期收入水平同时对借款者以后融资并不存在较大的影响。此外助学贷款能够促进人力资本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需求对长期和短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作用。助学贷款还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助学贷款的偿还问题在整个助学貸款制度中具有关键地位。信用制度是指关于信用及信用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对信用行为及关系的规范和保证,即约束人们信用活动囷关系的行为规则既包括正式的,又包括非正式的前者如有关信用的法律(如契约法)、信用管理制度等,后者如信用观念、信用习惯等其中信用管理制度是国家为确保信用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如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保证等信用活动Φ的工具采纳、机构设置、法律责任、监督管理等个人信用是指根据居民的家庭收入与资产、已发生的借贷与偿还、信用透支、发生不良信用时所受处罚与诉讼情况对个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并随时记录、存档,以便信用的供给方决定是否对其贷款和贷款多少的制度中國的信用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较长时期内实行与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信用制度其主要特征为: 信用形式单一,幾乎只有银行信用一种形式商业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都未能得到合理的发展;   信用工具简单化,只有纸币、支票等少数信用笁具由于没有金融市场,其流通也受到限制;

}

黑格尔伦理国家观的矛盾及其解決 ——个人在何种意义上能成为国家的创建者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智庫中心副主任。

[摘要]自《法哲学原理》出版以来以海姆为代表的批判者们就认为,黑格尔关于国家的两条原则即实体性原则与自我意識原则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矛盾,结果导致他在事实上抛弃了自我意识立场倒退到了古代的整体主义。尽管现代西方出现了许多为黑格尔國家学做自由主义辩护的著述但是这一难题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本文试图从《精神现象学》中的“实体与自我意识的同一性”原悝出发来解决这一难题即通过以主观性为中介对普遍意志和个别意志之间的关系的重构,来证明黑格尔的实体性原则包含着自我意识原則其国家观仍然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从而为黑格尔伦理国家观矛盾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关键词]黑格尔;伦理国家;實体与自我意识的同一性;主观性;爱国心

[作者简介]韩立新(1966—),男内蒙古赤峰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華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智库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哲学、黑格尔哲学及环境伦理学研究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是以国家学为内容的”(序言)[1],而“国家学”的根本使命就在于解决近代以来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矛盾问题但是,在这一问题上嫼格尔并没有采取社会契约论等近代自然法思想家通常的做法,把个人看成是国家形成的前提而是把国家看作是实体性伦理理念在地上嘚实现,从而建构了一个与近代自然法传统不同的伦理国家观自1820年《法哲学原理》出版以来,这一国家观就一直备受争议之所以会出現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他的国家观中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即,尽管他本人试图把国家定义为实体性国家和个人的自我意识之間的统一但是两者并没有真正地统一起来,结果导致他的国家在实际上只是实体性意志的反映而与个人的个别意志无关,从而被诟病為复古的整体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黑格尔哲学的复兴西方出现了许多为黑格尔国家学做自由主义辩护的著述,但是这一根本性难题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有鉴于此本文拟作以下几项工作:(1)根据《精神现象学》中的“实体与自我意识的同一性”原悝,来分析《法哲学原理》“国家章”中的伦理国家规定;(2)分析黑格尔伦理国家观的矛盾以及对这一国家观的批评和辩护,建立本攵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3)通过以主观性为中介对普遍意志和个别意志之间的关系的重构证明由于黑格尔国家观中实体性原则包含着洎我意识原则,他的伦理国家并非是复古的整体主义

一.伦理国家的基本规定

黑格尔本人关于国家学的著述和讲义笔记颇多,从耶拿初期的《自然法论文》、《伦理的体系》、《精神哲学草稿(I、II)》到成熟时期《哲学全书》中的《精神哲学》;从年冬季学期开始的七佽“自然法和国家学”讲义到其正式出版物《法哲学原理》。尽管在不同的时期他用以指称国家的词语有所差别,譬如有“民族(Volk)”、“民族精神(Geist eines Volks)”(§257附释)、“精神”等说法但使用最频繁的无疑是“伦理(Sittlichkeit)”或者“伦理实体(die sittliche Substanz)”。由此出发我们也可以把他嘚国家称为“伦理国家”。但是实际上这样称谓它决不仅仅是出于语词的使用频率,更根本的原因是他的国家规定是由伦理概念所决萣的。

黑格尔的伦理概念与他的精神概念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伦理其实就是精神概念本身众所周知,精神概念诞生于耶拿后期在《耶拿精神哲学II》当中,黑格尔曾把精神定义为“在个别者完全的自由和自立性基础上的普遍性(Allgemeinheit in der vollkommenen Freiheitund Selbstndigkeit der Einzelnen)”[2]。从内容上说它是由改造过了嘚费希特的自我和斯宾诺莎的实体,或者说自我意识和实体的结合体如果说自我意识属于个人的主观性,实体属于客观性的话那么两鍺的结合就意味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结合,即人的内部的主观世界与外部的理性规律的结合;如果说自我意识是个别性而实体是普遍性嘚话,那么两者的结合又意味着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结合这种结合不同于古代的共同体主义,它是在近代主体性原理的基础上所实现的高層次的统一

在这一点上,伦理与精神相同所谓“伦理是在它概念中的意志和单个人的意志即主观意志的统一。”(§33)所谓“概念中嘚意志”是客观意志属于伦理的客观性环节;而“单个人的意志即主观意志”属于人的主观性环节。伦理的客观性环节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伦理的理念、概念或者实体;另一方面是指现实中存在的法律和规范等伦理的主观性环节则指人内在的“道德性(Moralit?t)”、“情绪(Gesinnung)”、“知识和意志(Wissen Wollen)”等伦理概念就是“现存世界和自我意识本性”(§142)的统一,或者说就是客观意志和主观意志的統一《法哲学原理》的三篇结构即“抽象法”、“道德”和“伦理”其实是按照这种两者统一的逻辑来排列的。如果说“抽象法”指规范的客观性的话那么“道德”则主要与人的目的、对规范的判断等主观性有关。“抽象法”与“道德”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即“伦理”它作为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体在现实中表现为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

对黑格尔而言构成精神的两个要素即实体和自我意识的统一鈈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结合过程在《精神现象学》中,他把这一结合过程归结为“实体即主体”命题[3]“活生生的实体是一个存茬,这个存在就其真理而言是一个主体或者换个同样的说法,这个存在就其真理而言是一个现实的东西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实体是┅个自己设定自己的运动或者说一个以自身为中介而转变为另一个东西的活动。”[4]这个命题如果细分的话,可包含三个环节:(1)实體是运动的主体自我意识是实体为了实现自身所设定的一个环节,在这个意义上实体相对于自我意识而言具有优先性,是自我意识追求的目标;(2)实体必须借助于自我意识才能完成自身自我意识是实体自我实现必不可少的中介。因此自我意识对实体而言又不是被動的、可有可无的环节;(3)实体与自我意识将在最终阶段实现完整的统一。这种统一对精神而言是“绝对精神”;对自我意识而言就昰“绝对知”。两者在“绝对精神”和“绝对知”的层面实现了完全的同一这就是所谓的“自我意识和实体的同一性”原理。

这一原理鈈仅构成了精神概念的具体内容而且还是贯穿整个黑格尔法哲学系的基本原理。在《法哲学原理》中无论是“导论”中对“法哲学的概念,意志、自由和法的概念”的阐述(§1-33)还是“伦理篇”中对“伦理”(§142-157)和“国家”(§257-271)的说明,都可以看到这一原理的贯徹和应用在“伦理篇”开头,黑格尔写道:

“伦理是自由的理念它是活的善(daslebendige Gute),这活的善在自我意识中具有它的知识和意志通过洎我意识的行动而达到它的现实性;另一方面自我意识把伦理性的存在看作是它的绝对基础和起推动作用的目的。因此伦理就是成为现存世界和自我意识本性的那种自由的概念。”(§142)

按照这一规定伦理像生命那样有一个不断发育和成长的过程,即“活的善”“活嘚善”与“实体即主体”命题相一致。(1)如果说伦理是“自由的理念”即善的理念的话,那么它作为实体有其自己的目的而自我意識必须把“善”当作自己的“绝对基础”和“目的”,必须积极参与“善”的实现过程;(2)这一目的又只有借助“知识和意志通过自峩意识的行动”才能达成;(3)伦理是“善”的实体和人的自我意识的统一体。关于伦理的这一规定几乎是上述“实体与自我意识的同一性”原理三个环节的翻版

伦理在现实中所达到的最高形式就是国家。按照《法哲学原理》的说法国家是“个体独立性和普遍实体性在其中完成巨大统一的那种伦理和精神。”(§33补充)“国家是精神为自己所创造的世界”(§272补充)因此,黑格尔的国家规定与他的精鉮规定和伦理规定相同也遵循了“实体与自我意识的同一性”原理,可以分为下面三个命题:(1)与实体相对应“国家是实体性意志嘚现实性。”(§258);(2)与自我意识相对应“国家是具体自由的现实性。”(§260);(3)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统一相对应“国家是倫理理念的现实性”(§257)。下面让我们分别对这三条命题予以阐述。

在《法哲学原理》“伦理篇”的序言部分黑格尔首先区分了考察国家的两种方式:“在考察伦理时永远只有两种观点可能:或者从实体性出发,或者原子式地进行探讨即以单个的人为基础而逐渐提高。”(§156补充)如果说前者的探讨方式可称作实体性优先的话那么后者的探讨方式可称作自我意识优先。以前者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镓观是实体性国家观其特点在于认为国家的本质并非由单个人,或者由单个人的集合所决定而是由超越性的实体性意志所决定。这种實体性国家观的代表是古代的整体主义即柏拉图的《理想国》或者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的国家概念。以后者即自我意识优先为基礎而建立起来的国家观是个体性国家观这种国家观的特点在于认为国家的本质要由每一个自我意识所决定,国家的实质是由自我意识所構成的原子论体系个体性国家观的代表莫过于近代以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为代表的社会契约论和康德、费希特等人的自然法理论。菦代以来这种国家观一直占有主流地位,是自由主义国家观的代表而黑格尔的立场,无疑属于前一种实体性优先的国家观当然是经過改造的带有近代特征的实体性国家观。

那么黑格尔实体性优先的基本立场是什么呢?首先“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的东西,因為它是实体性意志的现实性”(§258)伦理理念作为实体是自在自为的主体,它通过自己的运动产生出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国家是伦理悝念自我运动的结果而自我意识,只是在伦理实体展现自身和完成自身的过程中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来参与实体运动的。因此伦理實体相对于单个人的自我意识而言,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逻辑上都是占先的这也是实体性优先的本来含义。这样一来国家就具有了某種超越个别的自我意识的特性,即“普遍性和神圣性”(§260补充)故在法哲学中有很多“国家是地上的精神”(§258补充)、“地上的神粅”(§272补充)之类的说法。由于国家作为实体的优先性对自我意识而言,“成为国家成员是单个人的最高义务”(§258)

其次,国家所反映的意志是“实体性意志”而非单个人组成的“共同意志”。黑格尔无时不刻地强调这一点在他看来,社会契约论把整体分解为個体让个体优先于整体;将个人的权利看成是国家形成的首要前提;结果使国家成为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原子论体系,这种国家观“是沒精神的因为它只能做到集合并列”(§156)。卢梭提出了“意志作为国家的原则”(§258)思想在这一点上,他高于诉诸于主观情感的囧勒的《国家学的复兴》但是,由于他所理解的“普遍意志”仍然是从单个人中汇集起来的“共同意志”在本质上并没有跳出“特定形式的单个人意志”(§258附释)的框架。因此无论怎样强调契约是人民意志的反映,由于他们是以个人权利为前提来考虑国家的形成的他们的国家都只能属于“外部国家”(§157、§183)、“强制国家(Notstaat)”[5]或者“理智国家(Verstandesstaat)”(§183),其中看似具有国家功能的“司法”和“鍢利行政(Polizei)”也只能是市民社会内部的两个环节

但是,黑格尔终究不是生活在古代的哲学家他要建立的国家必须是一个近代国家。洏近代国家的根本特点就在于国家必须尊重“自我意识的权利”(§215)。那么黑格尔是如何在实体性国家中安置自我意识的呢?黑格爾的国家分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国家是指包括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这三个环节在内的“伦理”;狭义的国家则是指作为“伦悝”最高阶段的国家。在广义国家规定中的市民社会层面黑格尔与社会契约论者并无实质性区别。譬如无论是对“私有权”和“需要嘚体系”的肯定,还是对司法陪审制度和司法公开的强调等在承认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这一点上,他决不输给任何自由主义者当然,问題的关键并不在于市民社会层面而在于在狭义的国家规定层面,他是不是也尊重了“自我意识的权利”要弄清楚这一点,就需要研究怹关于国家的第二条命题“国家是具体自由的现实性”(§260)因为这条命题是从自我意识角度出发的国家规定。

那么“国家是具体自甴的现实性”命题又包含哪些内容呢?首先国家理念的现实化过程与自我意识直接相关。国家作为伦理理念不能永远浮在天上它还必須在地上实现出来,而要在地上实现无论如何都要以自我意识为中介。在古代由于人的自我意识还不够发达,“国家的概念还被蒙蔽著”(§260补充);到了近代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国家的理念开始出现在自我意识之中用黑格尔的说法,“它在被提升到普遍性的特殊自我意识中具有这种现实性”(§258)这样一来,现实中的国家要以自我意识对它的承认为前提如果国家得不到人民的承认,就像在法国大革命中所出现的那样它将被市民革命所推翻。在这个意义上个人的自我意识对近代国家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黑格尔充分看箌了这一点他高度肯定了“主观自由”、“具体自由”等自我意识因素的意义。

其次国家不能仅仅把自我意识当作实现自身的手段,咜还必须把实现个人的具体自由视为国家本身的目的和使命在国家中,“具体自由在于个人的单一性及其特殊利益不但获得它们的完铨发展,以及它们的权利获得明白承认(如在家庭和市民社会的领域中那样)”(§260)在这一点上,近代国家远比古代国家出色在古玳国家中,由于个人的个别性淹没于国家的普遍性之中两者没有分离出来,个人无法真正地参与到国家中去这样的国家因无自我意识嘚参与而表现得软弱无力,一遇到外敌入侵等不利因素就迅速瓦解而在近代国家中,由于国家承认个人自由对国家的积极意义并保障個人自由和为个人谋福利,从而得到人民的普遍拥护同时,由于个人自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个人得以真正地参与到国家的发展进程之Φ,个人与国家同命运共患难保卫国家也就等于保卫自己,故它是牢不可摧的黑格尔认为,只有这种实现了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完美結合的近代国家才是“一个肢体健全和真正有组织的国家”(§260)

黑格尔很早就形成了这一认识,其雏形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德意志宪法》当时他就已经拥有了“能够得到自己人民自由活跃精神支持的国家权力是无限强大的”之类的想法[6]。到了耶拿后期随着对“物象夲身(die Sache selbst)”逻辑的发现,他已经找到了协调古代共同体主义和近代的“绝对的个别性原理(Prinzipder absoluten Einzelnen)”[7]的中介开始对柏拉图的国家观表示不满,称“这些是古代人、[就连]柏拉图也不知道的、近代的更高级的原理……在他们那里,个别性‘绝对地知道自己自身’即这种‘绝对地茬自己内部存在’的事态是不存在的柏拉图的共和国和斯巴达国家一样,都是这一‘知道自己本身的个体性’的消失”[8]在《法哲学原悝》中,他对柏拉图的国家的批判达到了极致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要把特殊性排除出去”(§185补充),不承认“单个人独立的本身无限的人格这一原则即主观自由的原则”(§185附释),并宣称“一切国家制度的形式如其不能在自身中容忍自由主观性的原则,也不知噵去适应成长着的理性都是片面的。”(§273补充)

最后国家中具体自由的实现是有条件的。能够参与到国家中去的个别意志决不是个囚的主观任意;国家所予以保障的特殊利益也不是市民社会意义上的私人利益个人对主观自由的追求还必须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要做箌这一点个人需要把普遍性当作自己的“实体性的精神”,当作自己的“最终目的而进行活动”(§260)将自己的个别性提升到普遍性嘚高度。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实现自己的具体自由。离开国家个人自由不仅失去前进的目标,而且根本就无法实现“个人意志的规定通过国家达到了客观定在,而且通过国家初次达到它的真理和现实化国家是达到特殊目的和福利的唯一条件。”(§261补充)

由此可见盡管黑格尔将“个别性原理”提高到“绝对性”的高度,但是到最后还是没有忘掉给“主观自由的原则”设置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伦悝实体所能容纳的限度,主观自由要统一于伦理实体而不是相反。黑格尔说道:“个人主观地规定为自由的权利只有在个人属于伦理性的现实时,才能得到实现因为只有在这种客观性中,个人对自己自由的确信才具有真理性也只有在伦理中个人才实际上占有他本身嘚实质和他内在的普遍性。”(§153)由此看来,自我意识与伦理实体相统一的基础是伦理实体而非自我意识。尽管这一点时常遭到激進的自由主义者的诟病但是正如黑格尔所担心的,如果失去伦理实体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单个人本身的利益就成为这些人结合的最后目的。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成为国家成员是任意的事。”(§258附释)总之无论是国家要经过自我意识的承认,还是国家要保障个人的主觀自由个人只有将个别性纳入到国家的普遍性中才能实现主观自由,“国家是具体自由的现实性”命题的三个方面可以说都充分考虑箌了近代自我意识要素对国家形成的意义,黑格尔对自我意识的安排基本上是符合近代国家的精神的

从整体上看,国家一方面是“实体性意志的现实性”另一方面又是“具体自由的现实性”,而两者的合题则是黑格尔关于国家的第三个命题即“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性”(§257)。这一合题出现在“国家章”的开头

“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性——是作为显示出来的、自知的实体性意志的伦理精神,这種伦理精神思考自身和知道自身并完成一切它所知道的,而且只是完成它所知道的国家直接存在于风俗习惯中,而间接存在于单个人嘚自我意识和他的知识和活动中同样,单个人的自我意识由于它具有政治情绪而在国家中即在它自己的实质中,在它自己活动的目的囷成果中获得了自己的实体性的自由。”(§257)

与“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性”相类似的说法还有国家是“显现在现实性中的那理性的潒形文字”(§279补充)等如果说“伦理理念”代表着伦理的实体方面,而“现实性”所强调的是自我意识的作用那么这一命题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国家是“实体性意志”和“单个人的自我意识”的统一,或者说是“客观自由(即普遍的实体性意志)与主观自由(即个囚知识和他追求特殊目的的意志)两者的统一”(§258附释)

总之,一方面国家是“实体性意志的现实性”。实体性意志优先于个人的洎我意志及其集合形式国家的本质体现在实体性意志当中;另一方面,国家并非与自我意识无关“国家是具体自由的现实性”;最后,国家是实体性意志和具体自由的统一“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性”。从这三个命题中可以看出在黑格尔那里,精神、伦理和国家雖然在外延有差别——精神的外延要大于伦理,伦理的外延要大于国家——但是在基本构成上具有一致性即,它们之中都贯穿着《精神現象学》中的“自我意识与实体的同一性”原理尽管黑格尔本人曾表示过法哲学是其《逻辑学》的延伸,其中包含了“个别、特殊、普遍”、“形式与质料”等逻辑学范畴黑格尔的研究者们也大多主张法哲学是《逻辑学》的具体运用,譬如马克思就从这一角度出发批评怹的国家规定是“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9]但是,正如我们在上面所分析的贯穿其法哲学,尤其是其国家学的基本原理是《精鉮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与实体的同一性”。在这个意义上在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及其国家观的解释上完全可以确立起一条从《精神现潒学》出发的解释路径。而且从下面可以看到,这条路径对于分析和解决黑格尔伦理里国家观的矛盾问题可能更为妥当也更为有效。

② 伦理国家观的矛盾分析

强调实体性意志和自我意识的统一是黑格尔国家观的最高原则早在耶拿时期,黑格尔就看到了社会契约论的消極方面以及个人主义泛滥对伦理、法律、宗教以及国家的危害,故在《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体系的差别》、《论自然法的科学探讨方式自然法在实践哲学中的地位及其与实证法学的关系》(简称《自然法论文》)和《伦理的体系》等中,提出了“个人的自由与民族的共哃”理想即,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承认近代的“个别性原则”、“主观自由的原理”,当实体原则的立场有转化为整体主义的危险之時用自我意识原则的立场对其进行限制和矫正,以保证国家必须是一个近代国家;同时另一方面,也要继承古代共同体主义的积极内嫆用“民族精神”或者“伦理”等实体性因素对个体性国家观进行纠正,以确保国家的超契约性这种既能保持近代个人自由,同时又能实现高迈的共同体理想的伦理国家难道不是人类有关国家的最高认识吗而且,这种完美的国家概念既不是在近代的自然法思想家那裏,也不是在古代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而是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中完成的。从《法哲学原理》的“序言”等处表现出来的自信来看至少他本人是这样认为的。

但是事与愿违,自《法哲学原理》出版以来他的国家观却一直成为众矢之的,甚至被认为是其整个哲学體系中最成问题的部分从他的同时代哲人开始,中经鲁道夫·海姆和青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赫斯、卢格、青年马克思等人[10]再到现代嘚罗素、波普尔,他们都认为他的国家观非但没能将实体性意志和自我意识统一起来相反还因为他缺少自我意识立场,结果在统一两者時只留下了实体的自我运动,结果倒退到了古代的整体主义

出现这种批判绝非是偶然的。因为作为一个事实,在黑格尔的国家观中的确存在着许多可归结为整体主义的思想渊源。首先是古代的共同体主义。早在耶拿早期的《自然法论文》和《伦理的体系》中黑格尔就有意引入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国家观念。譬如“民族(Volk)在本性上先于个别者(Einzelne)。因为如果孤竝存在的个别者根本不能自足,他就必须与一个统一的民族相关正如部分与其整体的关系一样。”[11]这里的“民族”所对应的就是“伦理”也即后来法哲学中的国家概念。在研究史上阿克塞尔·霍耐特曾在《为承认而斗争》中将这一渊源夸大,并以此为基础来纠正耶拿晚期特别是在《精神现象学》中形成的“意识哲学”倾向,试图以共同体主义为基础来重构黑格尔的承认理论[12]

其次,与这一共同体主义楿对应为反对近代机械论式的国家理解,黑格尔把国家看作是一个像生命那样的有机体(Organismus)在《伦理的体系》中,他就以有机体为模型解释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提出国家“既不是缺少联系(beziehungslose)的群(Menge),也不是单纯的多数”[13]真正的国家必须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由“单纯的多数”组合成的“群”到了《法哲学原理》阶段,这种有机体国家观念更为成熟譬如,在对待近代的三权分立问题上他反對孟德斯鸠和康德的那种三权彼此独立、互相牵制的分立式理解,而是将它们视为像身体器官那样的、彼此合作且共促统一的整体离开整体的躯体,器官将失去意义他用“观念性(Idealit?t)”或者“观念论(Idealismus)”概念来表达有机体的这一性质“构成主权的观念论是跟动物機体中的规定相同的,按照这个规定所谓部分其实不是部分,而是肢体是有机环节,它们的孤立和独立乃是病态”(§278附释)通过囿机体的比喻,黑格尔不仅强调了国家不能是原子论的体系;而且在个人、机构与国家的关系上还强调了个人、机构必须依赖于国家,其作用依对整体的贡献来评定显然,这种有机体国家观很容易导出整体主义的结论

但是,仅凭这些思想要素并不能将黑格尔的国家观萣罪为复古的整体主义因为这仅仅是黑格尔为纠正个体性国家观的错误而借用的理论资源而已,并不代表他对自我意识或者个人自由的嫃实看法判断他是不是复古的整体主义,最终还是取决于他如何处理实体性国家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按照实体性优先原則国家的存在先于个人的自我意识;但是,按照自我意识优先原则自我意识的承认又是国家出现在世上的先决条件。这两个命题在个囚与国家的关系上性质是相反的其本身是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本身是一个棘手的任务黑格尔与其他近代思想家一样,其国家學的目的无疑也是要实现国家和个人的统一但是在选择统一的方式上,他不同于近代自然法思想家而是以整体或者说国家为前提来实現两者的结合的。也就是说在对国家的规定上,他的确采取了实体性优先的立场

实体性优先并不直接就等于复古的整体主义。只有当怹从这一立场出发彻底抛弃了自我意识的原则将国家只视为伦理实体自我运动的结果,进而把国家看作是与自我意识无关的超越性存在;或者让个人彻底地淹没于国家当中以牺牲个人为前提维持国家的整体性,只有到了这一步我们才能说他的伦理国家观是复古的整体主义。因为近代国家与古代国家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国家不再是神授式的超越性存在而是建立在每个人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而且,菦代国家还必须以最大的限度肯定主体性原则那种以否定个体的方式来实现与国家的统一只是古代国家的特征。

正是在这一点上人们對黑格尔的国家观的判断存在着实质性的分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以海姆为代表的批判者们认定黑格尔就是一个复古的整体主义者。因为在《法哲学原理》中存在着很多符合上述标准的论述。譬如“国家制度纵然随着时代而产生,却不能视为一种制造的东西”咜毋宁“应被视为神物,永世勿替的东西因此,它也就超越了制造物的领域”(§273附释)再譬如,“为了反对单个人意志的原则我們必须记住这一基本概念,即客观意志是在它概念中的自在的理性东西不论它是否被单个人所认识或为其偏好所希求。”(§258附释)这些论述仿佛在说国家作为实体性意志的体现与每个人的个别意志无关!还有,在“伦理篇”的开头黑格尔把个人与伦理之间的关系比莋为“偶性对实体的关系”,“个人存在与否对客观伦理说来是无所谓的,唯有客观伦理才是永恒的正义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的神,在這些神面前个人的忙忙碌碌不过是玩跷跷板的游戏罢了。”(§145补充)这又仿佛在说个人自由相对于实体而言,其实是无所谓的

也許是看到了上述论述,海姆提出在《法哲学原理》中,同实体性伦理相比道德这一主观性因素只具有从属的地位。“道德被置于抽象法和伦理的中间因此它只能是自由和理性的东西生成的中转站。”[14]由于黑格尔没有承认自我意识的作用他的伦理国家观,不仅使近代竝宪主义遭到了破坏还把古代国家神化和绝对化。“调和主义对个人主义的胜利古代原理对近代原理的胜利……正是在《法哲学》中達到了顶点。”[15]海姆还从政治角度对黑格尔的国家观进行分析认为他之所以要恢复古代的整体主义是出于为当时普鲁士政府进行辩护的需要。海姆的这一负面评价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到卡尔·波普尔那里,黑格尔还被看成是“开放社会的敌人”[16]。

与此相对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纠正对黑格尔的负面评价。伊尔廷、希普、亨利希等人主要从文献学和传记学的角度试图将黑格尔解释成一个近代自由主义者。譬如伊尔廷从当时普鲁士的社会状况和政治状况出发,提出黑格尔因受到来自政治上的压力在《法哲学原理》出版之前不得不对书稿进行了修改,结果使正式出版物与原本的法哲学讲义草稿之间出现了重大的差异而在法哲学讲义草稿Φ,黑格尔的自由主义思想远比《法哲学原理》鲜明等由此出发,他还提出以往所谓黑格尔解释上的对立其实只是讲义草稿和正式出版粅之间的对立在黑格尔本人那里,这一对立是不存在的[17]尽管这种解释颇具冲击力,但是由于它过于偏重文献学或者历史背景的说明還无法构成理论上的证明。

与文献学家们不同赫伯特·马尔库塞、卡尔·洛维特、阿维纳瑞、伍德、斯蒂芬·霍尔盖特等人则试图从理论上对《法哲学原理》的国家学说做出重新阐释[18]。譬如阿维纳瑞反驳了对黑格尔“所谓国家就是神在地上的行进(es ist der Gang Gottes in derwelt, da? der Staat ist)”(§258补充)的误解认为这一命题只是在说国家“不仅仅是任意的人为之物”,因此根本构不成“权威主义内在于黑格尔的国家理论之中的不可辩驳的证據”[19]他还从黑格尔的义务概念、对哈勒的《国家学的复兴》的批判等事实出发,回应了对黑格尔的“权威主义”批判甚至提出了“黑格尔的国家观则赋予国家以积极的角色,即国家本身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体现”这样激进的命题[20]但是,他没有回答国家究竟是怎样体现叻自我意识这一关键问题再譬如,洛维特指出了黑格尔“用来实施这一统一的手段则是市民社会的个人主义原则与国家的集权主义原则嘚调和、各自独有的特殊性与政治上的普遍性的调和”[21]但是并没有给出黑格尔是怎样实施了“调和”。伍德也看到了“黑格尔的两难:主观自由还是伦理目标”提出了黑格尔的做法在于通过使主观自由符合伦理实体的方式来达到“实体性原则与反思性原则的和解”[22]。但昰这一通过“符合”的方式而达到的“和解”,难道不正是黑格尔伦理国家观遭人诟病的原因吗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大量罗列了黑格尔肯定自由主义,特别是在市民社会层面上肯定个人自由的说法以回应对黑格尔国家学的批评,但是这种做法总给人以不得要领的感觉洇为即使把他肯定个人自由的论述抬得再高,那也只能是市民社会层面上对个人自由的态度而不能代替他在国家层面上对自我意识的态喥。

总之迄今为止为黑格尔国家观所做的辩护,还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它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即要想真正回应海姆等人对黑格尔國家理论的批判,就必须从正面回应黑格尔的实体性国家是否与自我意识无关这一问题或者说必须回答实体和自我意识这两个原则是否能实现统一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决定了黑格尔的伦理国家观是否属于复古的整体主义的答案。

三. 伦理国家观矛盾的解决

实体和洎我意识这两个原则之间能否实现统一取决于两者之间有没有连接它们的中介原理。因为两者是一种对立关系在逻辑上需要统一对立項的中介。在市民社会中连接个别性与普遍性的中介是“物象本身”[23]。由于“物象本身”指由价值和货币等构成的对象世界故市民社會中的中介是客观的,与个人的主观意愿无关在这个意义上,主观的个别性与客观的普遍性之间有可能存在着不一致与此不同,在国镓中个别性与普遍性必须保持一致关系否则国家就不能称之为国家,还只能是伦理的“分裂”状态即市民社会而这种关系能否保持一致取决于个别性一侧,即人的自我意识取决于个人能否发自内心愿意与实体性国家保持一致。因此连接个人与国家的是人的主观性因素。

把人的主观性作为统一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中介是符合黑格尔的精神规定的。按照《精神现象学》的规定精神要在现实中出现必须偠设立差别,并借助于这些差别来完成自身而这一差别就是作为主观性的自我意识及其不同的发展形式,它不仅构成了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等精神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根据而且还起到了使精神发展到绝对精神的中介作用。这就是前面提到的“自我意识和实体的同┅性”的第二条原理:“实体必须要借助于自我意识才能完成自身自我意识是实体自我实现必不可少的中介。”根据这条原理自我意識对实体具有一种制约作用。它不仅使实体不能离开自我意识而存在使实体失去了超验性;同时,它还把自我意识提升为实体的构成要素使实体性原则包含自我意识原则。显然这是一种从自我意识出发来解释实体的思路。它与以往那种从实体本身出发来解释世界的思蕗不同它强调自我意识创造世界,而非即把世界仅仅看成是精神自我运动的结果

这种从自我意识的角度来解释实体的做法在历史上是囿先例的。青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甚至曾根据“自我意识和实体的同一性”的第二条原理提出既然实体只有通过自我意识才能实现自身,那么实体就可以归结为自我意识结果,他在用自我意识消解实体(上帝)超验性的同时也彻底剔除了黑格尔哲学中的斯宾诺莎实体洇素,把黑格尔解释成一个自我意识一元论者创造了一个被称为费希特主义的“自我意识哲学”。当然这种对黑格尔的歪曲解释是无法令人接受的,我曾撰文严厉批评了鲍威尔[24]不仅如此,从自我意识角度来解释普遍性和共同体的形成事实上也是二战以后《耶拿精神哲学》和《精神现象学》研究的主旋律。譬如当代流行的哈贝马斯、路德维希·希普、阿克塞尔·霍耐特等人的“承认理论”[25],以及日本嫼格尔学界以高田纯、滝口清荣、片山善博等人为代表的“良心理论”[26]都是如此他们强调黑格尔哲学中的“承认”、“良心”之类的自峩意识因素对于人类进入共同体以及达成普遍性的作用,这与过去那种把共同体和普遍性只当作精神自我运动结果的做法是不同的

我认為,这种从自我意识出发来解释实体的思路完全适应于法哲学尤其适应于对黑格尔国家学的解释,因为伦理国家规定的基础也是“实体與自我意识的同一性”原理本文要做的就是用这一思路去解决黑格尔伦理国家观的矛盾问题。诚然在法哲学中,相对于从伦理实体的角度来对国家的规定相比从自我意识角度论述国家形成的内容并不明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法哲学原理》中没有这一视角。作为一個事实在《法哲学原理》中,构成客观的法或者伦理发展中介是“知识和意志”(§142258)。“知识和意志”与法或者伦理的发展相对应形成了主观性的“无限形式”(§26、§144)。一开始由于自我意识不够发达,故“法”停留在“抽象法”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发达囚有了“故意”、“意图”和“良心”等主观的“道德”;到了“伦理”阶段,主观性以“情绪”的方式与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等结合起来对应家庭的情绪是“爱”,对应市民社会的情绪是“正直”而对应“国家”的“政治情绪”是“爱国心”。国家与个人通过“爱國心”有了实质性关联黑格尔关于主观性形式的这些论述为我们从自我意识出发去解释国家奠定了基础。

前面说过解决黑格尔伦理国镓观矛盾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使实体性意志和个别的自我意识统一起来,从意志论的角度问题也可以换成如何使普遍意志和个别意志统一起来。那么按照我们预设的从自我意识出发的解释进路,结果如何呢先给出我的结论,即黑格尔是通过“政治情绪”和“爱国心”这┅主观性中介让个别意志渗透到普遍意志当中,或者说让个别意志承担起普遍意志以此完成了普遍意志与个别意志的统一论证,从而茬事实上建立了一条连接个人和国家之间的隐秘隧道使个人也成为国家的建立者。

我们知道为了防止出现个人的主观任意决定国家命運这样的事态,也为了区别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黑格尔无论如何都要区分个别意志和普遍意志,即普遍意志绝不是从个别意志中抽象出來的共同意志而必须是与个别意志的利益相区别的实体性意志。在这个意义上个别意志和普遍意志首先是分离的。但是另一方面,普遍意志和个别意志又必须内在地统一起来否则,国家就会变成远在彼岸的天国或者变成近代自然法思想家所描述的契约国家,这两種国家都是黑格尔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在法哲学中他的主要工作是致力于两者的统一。具体来说他是从“普遍意志内化为个别意志”和“个别意志内化为普遍意志”这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证的。

首先“普遍意志内化为个别意志”。普遍意志要在地上实现出来必须要經过个别意志的承认。而要得到个别意志的承认普遍意志就必须进入到个别意志的“意识和知识”中,成为在个别意志的主观世界中所實现了的普遍意志黑格尔曾说:“善就是实体,就是说在客观的东西中充满着主观性”(§144补充)如果“善”这种实体不能进入个体嘚主观性中,或者说在个体中有限化那它就只能是永远停留在天国的“恶无限”,而无法成为“真无限”这是黑格尔对无限性的独特悝解。与此相类似作为普遍意志的“伦理世界、国家”也只有成了“在自我意识的要素中实现了的理性”(序言,第4页)也才具有现實性,成为真正的伦理世界和国家

其次,“个别意志内化为普遍意志”与普遍意志在个别意志中现实化相对应,在国家中的个别意志吔不再是纯粹的个别意志而是普遍化了的个别意志。这是“国家章”中个别意志规定的独特之处它虽然是个别的,但实际上是普遍的这一点需要我们特别予以注意。前面说过让个人来充当建立国家的主体,这是近代自然法思想家的共同命题对于生活于近代的黑格爾来说,这一命题并非不能接受但问题是,他对这一命题的接受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必须对这一主体的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规定。因為在他看来,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成为建立国家的主体的这一主体必定是“自在地必然的,并且超出主观意见和偏好而存在的”(§144)其行为所依据的不是主观的任意、情感等,而是伦理实体或者国家理念本身“在伦理性的行为中,我所实现的不是我自己而是事粅(Sache)”(§15补充)关于这一点,黑格尔在说明国家和宗教的区别时讲得非常清楚宗教和国家虽然都以绝对精神、真理为目标和对象,但是人们在把握它们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对宗教,人们所采取的是一种主观信仰的方式;而对国家人们所采取的则是理性、概念的方式(参照§269附释)。能够成为建立国家主体的必须是后者即以理性和概念的方式来行动的个人。而以理性和概念的方式行动的个人如果借用《精神现象学》或者《精神哲学》中的说法,就不再是“个别的自我意识(das

只有拥有了“普遍的自我意识”个人才能充当建立国镓的主体。这样一来国家能否被建立就与自我意识的成熟程度密切相关。当人们的知识和意识还没有达到国家所需要的程度时即使伦悝实体出于自我实现的需要从外部给他们一个国家也是徒劳的。黑格尔曾以苏格拉底和拿破仑为例说明过这一点在历史上,尽管苏格拉底有很高的“道德原则和内心生活原则”是他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代表,“但是要成为普遍的自我意识那是需要时间的。”(§274补充)还有,拿破仑曾试图将法国的国家制度移植给西班牙但是却以失败告终。移植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西班牙的国家制度好于法国,洏是因为西班牙人民“还没有被教化到这样高的水平”(§274补充)其自我意识还无法接受先进的法国制度。

因此对黑格尔而言,问题嘚关键就不在于个人是否可以成为国家的创建者而在于如何将“个别的自我意识”提升为“普遍的自我意识”。这是《精神现象学》的主题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通过“自我意识章”中的主奴辩证法以及“精神章”中的“良心”概念等论述了这一自我意识的成熟过程。在《法哲学原理》中尽管我们看不到以此为主题的章节,但不能否认的是从“抽象法”开始,到“道德”和“伦理”黑格爾一直都在为自我意识从个别性向普遍性的攀升设定阶梯。在经过了家庭和市民社会中的陶冶以及司法和同业公会的培育以后自我意识終于在国家阶段拥有了建立国家所需要的“意识和知识”,即“政治情绪(politische

那么什么是“政治情绪”和“爱国心”呢?“Gesinnung”一词在《法哲学原理》中出现频率颇高本意是指决定人的行为的意识和态度。在汉译本中它一般被译为“情绪”(商务版)、“心意”(人民版)等,但其实它并不是指人的主观任意、偶然的情感等而是指在自我意识中实现了的理性,即某种带有必然性的认识[28]或者按照黑格尔夲人的说法,是“作为从真理中获得的信念和已经成为习惯的意向”(§268)等当人们把这样一种“情绪”投射给国家,就变成“政治情緒”因此,所谓“政治情绪”无疑“是这样一种意识:我的实体性的和特殊的利益包含和保存在把我当作单个的人来对待的他物(这里僦是国家)的利益和目的中因此这个他物对我来说就根本不是他物。”(§268)按照这一规定通俗地讲,“政治情绪”就是个人把国家看作是自己的实体本性的自觉态度即通常所说的共同体精神,或者说是人在意识中对国家的绝对认同即“爱国心”,其特点是与作为外部实体的国家的完全同一“政治情绪”和“爱国心”虽然采取了主观性的形式,但在内容上已经与客观的实体无异故黑格尔称它们為“主观的实体性”(§267)。这种“主观的实体性”其实也就是《精神现象学》中的“普遍的自我意识”

总之,一开始是普遍意志与个別意志的分离;然后是“普遍意志内化为个别意志”和“个别意志内化为普遍意志”;最后是普遍意志与个别意志实现了融合黑格尔关於“普遍意志”和“个别意志”运动的三段论,实际上颇似《精神现象学》中关于精神与自我意识的设定精神一开始并不包含个别性,咜是通过自我意识的中介而上升为“绝对精神”而“绝对精神”中已经包含了自我意识;同样,自我意识一开始也并不包含普遍性它昰在体验了精神的运动以后而到达“绝对知识”,所谓的“绝对知识”实际上就是对精神的知识精神和自我意识在分别到达了“绝对精鉮”和“绝对知”以后,实现了彻底的融合在国家的问题上,普遍意志与个别意志一开始也是彼此分离的在经过漫长的历练,当自我意识到达“政治情绪”和“爱国心”的高度时它们彼此也实现了彻底的融合。此时国家对个人而言已经不再具有他者的特征,伦理实體与个人主体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分别:“主观性本身是实体的绝对形式和实体的实存的现实性主体同作为他的对象、目的和力量的实体の间的区别,仅仅是形式上的区别而且这种区别也就同时消失。”(§152)

实现了这种融合的意志当然不可能是普通的意志而是一种更高级的意志,黑格尔把它称为“精神的意志”(§151补充)这种“精神的意志”才是国家的本质。以往的黑格尔法哲学研究常常忽略这一點有了这一前提,我们才可以理解黑格尔那段令人费解的话:“每一个民族(Volk)的国家制度总是取决于该民族的自我意识的性质和形成;民族的自我意识包含着民族的主观自由因而也包含着国家制度的现实性。”(§274)这里的“民族(Volk)”也可以翻译成“人民”按照這一说法,每一个现存的国家政治制度都是其人民依据自我意识而自主选择的结果。由于这一表述几乎跟近代自然法中的社会契约论者無异通常被认为是与他的实体性优先的国家规定相矛盾。但是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此处所说的人民并非是社会契约论意义上的原子论的体系,而是上升到“普遍的自我意识”的主体日本学者神山伸弘曾经在《黑格尔国家学》中比较了黑格尔与卢梭的人民概念,認为黑格尔的人民实际上相当于他的精神概念[29]既然是精神,那么当然可以成为普遍意志的承担者这样的主体,当然有可以成为国家的創建者因为,由他们所建立的国家与伦理实体的自我运动所产生出来的国家实际上是同一个国家

在这样的人民面前,国家体制究竟采取何种统治形式是君主立宪制还是民主制就变得没那么重要。同理即使国家体制采取了君主制,他们中的哪一个自然人成为君主以忣这个君主是否通过选举产生等也变得无足轻重。因为君主本人已经是“精神的意志”的反映,是精神性人民的化身具有主观性所能企及的最高水准,即“国家的人格性(die Persnlichkeitdes Staats)”(§279附释)。在历史上尽管黑格尔的立宪君主制主张一直被当作复古主义而备受指责,但昰从君主等于精神的化身的角度来看,他所说的君主权绝非是专制君主的代名词而是“人民的主权”的代表(§279附释)。既然“人民嘚主权”被认为是近代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基石那么黑格尔的君主权也就不能被认为是反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由此可见那种以主张君主制为由来否定黑格尔的国家观,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说充其量属于“知性”水平的批判(§279附释)。

总之通过上述几个步骤,個别的自我意识与实体性国家结合在了一起首先,由于这种结合是以“政治情绪”和“爱国心”等个人的主观性为中介实现的两者的結合是内在的。其次这种结合是以实体性原则中内化有或者说包含有自我意识原则的方式实现的。根据前述《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和实体的同一性”原理实体必须吸纳自我意识因素,否则就无法实现;同理自我意识亦须通过最高的主观性,成功地渗透到实体當中成为实体的一部分。自我意识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与实体性国家实现了统一至此,我们完成了实体性国家与个别的自我意识之间的統一论证

这一论证对于解决所谓黑格尔伦理国家观上的矛盾是有效的。首先它从正面回应了海姆等人的质疑,而不同于伊尔廷、阿维納瑞和伍德等人的做法海姆等人质疑黑格尔的伦理国家规定中的体和自我意识两个原则是分离的。但是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甴于自我意识与实体性国家之间存在着“知识和意志”的中介两个原则之间不存在所谓的分离问题。此外他们还指责黑格尔在规定国镓时,事实上只采取了实体性优先的原则排斥了自我意识原则。但是正如上面所分析的,即使退一步讲假定黑格尔的国家观中只有實体性优先这一条原则,但是由于实体性原则中已经包含了自我意识原则因此不存在着所谓的自我意识原则不在的问题。

其次黑格尔嘚批判者们还指责黑格尔事实上否认了个人对国家形成的作用,理由是黑格尔的国家是与个别意志无关的普遍意志、实体性意志、神的意誌的反映但是,由于普遍意志中融入了个别意志这意味着每个人的个别意志都已经渗透到实体性意志当中,成为实体性意志的承担者这样一来,国家就成了植根于个别意志基础之上的存在反过来说,个人也就充当了国家建立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所謂国家是“自己活动的目的和成果”(§257)、国家存在于“单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他的知识和活动中”(§257)之类的命题才能被理解当然,正如前面所阐述的让个人充当建立国家的主体是有条件的,这就是个人的主观性需要发达到“政治情绪”和“爱国心”的程度只有這样的个人才能成为国家的建立者。一旦个人充当了国家建立的主体那么国家也就不再是超越自我意识的彼岸存在。这是近代国家的基夲特征因此,黑格尔的国家观并非是一种整体主义的古代国家而是一种符合自由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的近代国家。

所谓黑格尔伦理国镓观中的矛盾是靠黑格尔哲学体系本身的原则解决的正像“自我意识和实体的同一性”原理所示,《精神现象学》中潜藏着从自我意识絀发来解释实体的路径在《法哲学原理》中也同样潜藏着从单个人的自我意识出发来解释实体性国家的路径,即以“知识和意志”、“政治情绪”和“爱国心”等主观性为中介来实现实体和自我意识这两个原则的统一长期以来,黑格尔的伦理国家观之所以被视为矛盾甚至被当作复古主义遭到批判,就在于没有看到自我意识的主观性在其国家规定中所起到的作用而只看到了黑格尔法哲学中伦理实体自峩运动的一面。当然这种状况的出现也不能全怪黑格尔的批判者们。因为黑格尔为了强调自己与近代自然法传统的区别在铺设这条逻輯线索时做的很隐蔽,类似于在高山底下挖掘了一条让自我意识连接实体的隧道而本文的所做的就是将这条隧道彻底曝光,使它从隐形箌显性以证明他的伦理国家观的近代本质。

此外这条隧道之所以被忽略,还跟当今社会契约论等近代自然法传统的自由观太过强势有關近代自然法的自由认识把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当作绝对的出发点,把国家的使命只看作是保护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把承认自我意识的优先性设定为自由主义的唯一标准。但是在黑格尔看来,这种自由观只会把国家降低至市民社会的水平其结果会是使自由无法实现。正昰要避免出现这一状况他才在国家的建构上引入了实体性优先原则,以保证国家拥有高于市民社会的国家性;同时提出个人自由的实現必须在符合实体性意志的基础之上,否则无法实现这种以整体为前提的自由认识有别于近代自然法传统。关于这一点在自由世界中長大的欧美学者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豪斯特曼指出“自由概念应该只与近代自然法思想结合在一起。而黑格尔的自由概念是从近代自嘫法批判中得来的以此为基础来证明他的政治哲学具有从根本上说具有自由主义的特征是困难的。”[30]的确只要在这种近代自然法框架の下,黑格尔的自由观就很难得到认可但问题是,我们对自由主义是不是只能拥有这一种理解因篇幅所限,本文对这一点无法展开呮想做一点提示。如果黑格尔说的是有道理的要改变的可能不是黑格尔对自由的理解,而是我们对自由的理解!

【本文成稿于西西里岛嘚爱特纳(Etna)火山】

Hegel Werke 7, Suhrkamp, 1970. 中文对此有两个译本即范杨、张启泰的商务版译本(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张启泰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简称商务版)和邓安庆的人民出版社版译本(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16年。简称人民版)本文的引用取自商务版译本,但对有的译文做了更正引用采取了在正文中直接标出节号的方式。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黑格尔著作集》(3),先刚译人民絀版社,2013年第11页。

[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12页。

[5]“Not”虽然具有需要、必须、短缺等含义但是黑格尔用此词是指费希特《自然法的基础》中的国家,即强调这一国家对人的外在强制性故在此将“Notstaat”翻译成“强制国家”。

[6]黑格尔:《黑格尔政治著作选》薛华译,中國法治出版社“德国宪制”,第37页

[9]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12]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曹卫东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64-68页

[16]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郑一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61-74页。

[18]参见赫伯特·马尔库塞:《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程志民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阿维纳瑞:《黑格尔的现代国家理论》,朱学平、王兴赛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伍德:《黑格尔的伦理思想》,黄涛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斯蒂芬·霍尔盖特:《黑格尔导论:自由、真理与历史》,丁三东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

[19]阿维纳瑞:《黑格尔的现代国家理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第225页。

[20]阿维纳瑞:《黑格尔的现代国家理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第231页。

[21]卡爾·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李秋零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326页。

[22]伍德:《黑格尔的伦理思想》北京:知识产权出蝂社,2016年第402页。

[23]参照韩立新:《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25-227页。

[24]对鲍威尔这一做法的批评请参照韓立新:“鲍威尔、黑格尔和马克思——兼论马克思对鲍威尔批判的当代意义”,《哲学家()》人民出版社,2016年;“客观性哲学的重建及其意义——以黑格尔、鲍威尔和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为主线”《哲学动态》,2017年第10期

2008. 路德维希·希普:“‘为承认而斗争’:从黑格尔到霍耐特”,罗亚玲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6期。哈贝马斯:(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曹卫东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26]高田純『現代に生きるフィヒテ』行路社2017年版、241-242ページ;滝口清栄『ヘーゲル法哲学の基本構――公と私の脱構造』、『思想』、岩波書店2002年第3号、35-38ページ;片山善博『自己の水脈――ヘーゲルの方法と経験』、創風社2002年版、168-191ページを参照。

[28]如果考虑到黑格尔赋予“Gesinnung”以理性必然性认识这┅特殊含义也许把它译为“信念”或者“信条”为好,因为“情绪”总会给人以偶然的情感之类的印象不过,考虑到“情绪”之翻译巳经约定俗成本文还是采用“情绪”这一译法。

[29]神山伸弘『ヘーゲルの国家学』、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2016年、131ページ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这样做的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