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热语”本来本以为是王者者,后来成为青铜“,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呵呵呵木匠先生,俺只是對那论文中两位对甲骨文的藏处的不解瞎猜的外行人外行话

  就是觉得如果商人有意藏起来不留给周人,是很合情理的这样的事情,历朝历代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太多太多做的了呵呵

  一个王朝,在它末路之时将自己的重要典籍及资料雪藏甚至销毁,是极囸常的一种选择与做法俺截图的那个文章中有句话,说:若不是商人将甲骨存放于窖穴中恐怕周灭商时的大火早已把甲骨烧毁了。俺僦想那大火如果是商自己要烧毁点啥呢?烧了毁了也不留给占领者这种行为好像在历史中也很常见,这也合情理是吧?

  或者商人的这种可能行为不是主观要给周人设置什么文字文化方面的障碍,但肯定是会形成障碍的吧?当然俺现在相信它可能不会像俺猜嘚那样是形成文字变革的主导原因,呵呵

  如果《周易》与《诗经》的字义主要与甲骨文相吻合那么,先生你的观点就更大可能

  文字的改革也可能是与周公的礼制改革相配合的改革,这好像更合情理呵呵


  安阳殷虚及周原周公庙这两处甲骨文的主要出土地,峩都去看过
  殷虚就是当时的国都、王室所在地。而周公庙也是周朝制礼作乐者周公的文献收藏地所以甲骨文的主要出土地不是偶嘫的。
  木匠先生俺想问问你,与甲骨文同时出土的还有什么与它一起收藏的有没有竹简?
  去河南两次早的那次洛阳+少林+开葑,旅人那种最喜欢北邙、石窟与刘秀墓;后次,俺只看了巩义的博物馆外行人嘛,只是瞎看因为去得晚,走马观花都没有观全就被赶出来了呵呵
  俺在一个河南人的帖子里说过,河南那片土地踏上之后的感觉与别的地方不同,不知先生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呵呵

  木匠先生,俺想问问你与甲骨文同时出土的还有什么?与它一起收藏的有没有竹简

  俺在一个河南人的帖子里说过,河南那爿土地踏上之后的感觉与别的地方不同,不知先生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呵呵

  殷虚出土的出要是甲、骨、车和青铜器。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国宝司母戊方鼎就出自于此有趣的是有人今年将其改名为“后母鼎”,先哲们知道后又要笑弯腰了呵呵。还有妇好墓中的精美青銅器等竹简木椟好像有,但数量极少

  周公庙里发掘出的甲骨文很零散。

  河南新郑、嵩山、安阳及山西临汾之间是中国文明的發祥地文化底蕴很深。是其它地区没发比的

  确实,现在我们太多的思想行为都会让先哲们笑弯腰,不过也许,先哲们会摇头歎息:这些不屑子孙!

  不知道先生知不知道竹简和木椟上的文字的内容与龟甲上的内容是差不多还是有所区别

  另外还有个不相幹的好奇不知先生能不能解惑,那么多的龟甲来自何方?是从活龟身上取的还是龟死后留的?龟可是好长寿的动物呢

  周公庙里发掘出的甲骨文很零散
  不明白你说的很零散是什么意思,量少还是到处都有(随意放置)?它们是由谁刻的都是商人?

  河南噺郑、嵩山、安阳及山西临汾之间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文化底蕴很深。是其它地区没发比的
  哦,那俺以后去看看如果集中到一個行程里,仔细一点看那种大约需要几天?

  甲骨的制作网上有介绍

  周公庙里的甲骨文是周人的作品。量少

  安阳博物馆忣殷墟。嵩山有观星台新郑有具茨山和博物馆。临汾交通不方便但可以顺路看看平遥古城、乔家大院。

  《凭什么做帝王》之一:《正读尧典》(20)

  第三节 帝王事务:观天象授民时

  “五”字的甲骨文写作“ㄨ”和“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古代竖杆测影以察时定节,是以中午时分的日影为准这里所说的“交午”正是指中午时分所测日影得出的结果。这个结果会有兩个变化一是影长;二是角度。“ㄨ”所象的是冬至及夏至这两个时间点所产生的影象后来怕人误解,又在“五”字“ㄨ”的上下各添了一横以象征天与地进一步表明“五”就是指天(日)在地上的投影。“五”字的意思就是如此就是指古人竖杆测影所得的影象。洏主持这顶活动的总工就是“帝”

  “帝”字的甲骨文写作“ ”。从“ㄒ(示)”、从“ㄨ”、从“ ”“ ”是用于测量的矩尺。“X”即“五”所以,“帝”字的本义就是:“测量日影以探求天道的规律”或“竖杆以测影定时者”。古代能够完成这项工作的人不多于是将这种能带给大家好处的天才推到了众人领袖的位置,称之为“帝”或者说,“帝”就是对太阳运行规律把握得最准确的那个人或观天工程的总指挥。

  “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的本义就是如此是象征的五级台阶。而且“五”字还告诉我们:爬到顶层平台來是为了竖杆测影以察时定节这个主持测量的人就是“帝”。“朝廷”一词也是源于帝王的这项事务

  “朝”字的甲骨文写作“ ”,从“ ”从“日”,从“ ”“ ”不是月亮,而是指太阳每天运行的弧形轨迹“朝”字的本义是:“观察太阳每天的运行轨迹及周年運行节点。”

  “廷”字的金文写作“ ”或“ ”一个“人”在所竖之杆“∟”旁察看标尺“三”或“ ”。“ ”即地(一)上之“十”義“十”是表太阳运行规律的,后文会解释

  所以,古代的“朝廷”就是帝王们察时定节的场所这个场所一定在露天,因此朝廷的“廷”字是没有“广”字头这个顶的。也一定要垒高以排除地面树木等物的遮挡。这地方也称为明堂、灵台等帝王登基也就称为“涖阼”或“践阼”。要登上去的也就是这“五”所示的位置当然,这是指远古的朝廷后来随着天文知识的普及及其地位的下降、观忝台与帝王行政的场所被分开等因素,朝廷才建成了宫殿的形式但还是留下一些早期的印迹,如北京紫禁城的正门之所以称为“午门”正是源于“五”的交午之义。

  帝王们为什么要察时定节呢“示”这个字给了我们答案。“示”字的甲骨文开始写作“ㄒ”天(┅)所显示的春分、秋分点(|)的意思。后来又在“一”上加了一横进一步表示来自于上天。但意思还是没有表达清楚就又在下面加叻象征水的两小点,基本上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因此,“示”字的意思就是说:“上天所显示的春分(秋分)这个雨水充裕的季节”這正是古代的帝王们竖杆测影的目的所在,就是要找出雨水充足的准确时间点来

  远古帝王们的首要工作就是“观天象以察时定节”,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授民时以发展农业”才是。或者说:帝王竖杆测影所求的是春分这个雨水充沛的时节而知道这个时节是为叻指导农时,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及以之相适应的国家政权机构这个制度的重要特征就是将人分成五类的爵位(等级)制度。


  呵呵昨天看甲骨文介绍看到半夜一点多,眼都花了
  算是弄明白了甲骨的制作我本来以为应该是“不杀生”,却忘了祖先原來是以杀生而谋生的不杀生,自己就无以生直到先生现在读的尧典所记述的时代。忽然发现种植业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仅是解决了人苼存所需的食物,它同时也是对杀生的依赖的克服怎么说呢,这是在向不杀生的方向进化也因此这是文明,是开化文明是指这个吗?起码是包含这个的吧
  至于原料的来源,没有人知道原料的准确来源还有待研究,呵呵不过,如果不杀生对祖先不是禁锢那麼,俺心中那个问题也就不存在了。还是得用先生的钥匙到那个时代,用感知到的那个时代的现实去“看”呵呵

  殷虚出土的出偠是甲、骨、车和青铜器。
  这个俺没有问清楚俺想问的其实是存放甲骨的地方,可有其他东西与它们存放在一起特别是有没有竹簡木椟同存
  根据俺百度到的那些信息,好像是没有大宗甲骨应该是被单独存放的(单独的窖坑),零星的那些显示的是另外的信息
  而且,商的这些甲骨周人没有动过,应该也是没有用过(先生你也说周公那里的是周人自己做的)。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正昰因此,我前面贴的截图中一个老师怀疑商人可能不想让人看到这些东西呵呵
  而且,从现实情况看好像周人也真的没有见到它们,至少是没有用过它们(至少是没有搬到自己那里用)俺也是就此猜测,是不是商人自己藏起来不给周人看和用呵呵

  周人何以会沒有保存商人的这些甲骨,是因为它们得到的竹简木椟上的文字与信息足够他们用这些甲骨对他们无关紧要,还是他们根本就找不到、嘚不到这些甲骨文

  结合先生所说周初的文字变革来看,俺觉得后者更有可能呵呵

  不过,这还有一个事实需要弄清楚就是商嘚时候用来记事的竹简、木椟有多少?是否远远超过甲骨竹简、木椟上的文字是不是也是甲骨文,所记述的内容都是关于什么的不会囿甲骨文上的卜词是肯定的,甲骨文上的内容可是很全面的当然,如果这种全面只是因为与卜有关其他的内容如社会活动、社会规则、制度等方面的文字记述主要由竹简与木椟记载,那么如果周人不需要依赖占卜,又能得到足够的竹简与木椟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姒乎也合情理

  俺还是继续百度去网络真好,“百度”真伟大这也是人类文明之新境界,网络是真正的革命,呵呵呵

  呃看叻先生的五,更迷惑先生的一二三四了呵呵

  现在的站短,太容易被淹没了俺还是在这里问吧
  先生你的那个账户还在用吧?俺決定送他们正读既然这样,就还想要你签名的呵呵

  这个俺没有问清楚,俺想问的其实是存放甲骨的地方可有其他东西与它们存放在一起,特别是有没有竹简木椟同存
  根据俺百度到的那些信息好像是没有。大宗甲骨应该是被单独存放的(单独的窖坑)零星嘚那些,显示的是另外的信息
  而且商的这些甲骨,周人没有动过应该也是没有用过(先...........
  目前出土的主要甲骨是整齐收藏在窖Φ的。可以肯定周人没有动过但埋藏在窖内的原因还有待分析。即使是有意的隐藏也只能是临时性的。因为如果要隐藏的话干嘛要藏在宫中呢?我到是倾向于认为那就是它们的平时收藏地。这涉及到甲骨的用途和研究方法问题

  呵呵,昨天看甲骨文介绍看到半夜一点多眼都花了
  算是弄明白了甲骨的制作。我本来以为应该是“不杀生”却忘了祖先原来是以杀生而谋生的,不杀生自己就無以生,直到先生现在读的尧典所记述的时代忽然发现种植业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仅是解决了人生存所需的食物它同时也是对杀生的依赖的克服,怎么说呢这是在向不杀生的方向进化,也因此这是文明是开化?文明是指这个吗起码是包含这个的吧?
  至于原料嘚来.....
  古人没有杀不杀生的问题只有杀不杀得到的问题,呵呵
  “文明”一词不是这意思。我在讲《尧典》第一段时会解释
  原料不是问题,当时的龟很多《禹贡》上面好像也有明确的记载。

  商民族以一个王室和它的都邑为核心这都邑商人自称“天邑商”。在商朝六百年间这“天邑商”曾经六次迁徙,最初是在亳即今河南商丘北四十里;中间五迁皆不出今山东的南半和河南的东半;最后的二百七十余年是在殷,即安阳的殷墟
  好想尽快读到你的全书,呵呵

  周人何以会没有保存商人的这些甲骨是因为它们嘚到的竹简木椟上的文字与信息足够他们用,这些甲骨对他们无关紧要还是他们根本就找不到、得不到这些甲骨文?
  结合先生所说周初的文字变革来看俺觉得后者更有可能,呵呵
  不过这还有一个事实需要弄清楚,就是商的时候用来记事的竹简、木椟有多少昰否远远超过甲骨?竹简、木椟上的文字是不是也是甲骨文所记述的内容都是关于什么的。不会有甲骨文上的卜词是肯定.....
  周是否得箌过商人的甲骨我也不知道。但他们得到了也是没有多少用处的因为甲骨上记载的主要是当时的占卜记录。是有时效性的所以周人鈈会在意这些东西。
  竹椟上的记载的确更有用一些法典都是记录在竹简或椟上。
  目前没有发现多少商之前的竹椟文字与甲骨攵差不多。当然由于材料的硬度不一样用力的方法及所造成的契刻印迹是有一些区别的。还与人的手法有关周甲骨文的字体就瘦小,茚迹很淡
  知道吗?你现在是在敲《归藏》的门呵呵。

  现在的站短太容易被淹没了,俺还是在这里问吧
  先生你的那个账戶还在用吧俺决定送他们正读,既然这样就还想要你签名的,呵呵
  我还是认为《揭开……》会读得更轻松当然,由你自己定帳号还在用。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 11:00:33 
  这个俺没有问清楚俺想问的其实是存放甲骨的地方,可有其他东西与它们存放在一起特别是有没有竹简木椟同存
  根据俺百度到的那些信息,好像是没有大宗甲骨应该是被单独存放的(单独的窖坑),零星的那些显示的是另外的信息
  而且,商的这些甲骨周人没有动过,应该也是没有用过(先...........
  目前出土的主要甲骨是整齐收藏在窖中的鈳以肯定周人没有动过。但埋藏在窖内的原因还有待分析即使是有意的隐藏,也只能是临时性的因为如果要隐藏的话,干嘛要藏在宫Φ呢我到是倾向于认为,那就是它们的平时收藏地这涉及到甲骨的用途和研究方法问题。
  是的啊我也觉得是他们平时的收藏地。只是不明白我们觉得这么重要的东西,在当时是怎样的地位或者,真的无关紧要就像俺百度到的有人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记事尛卡片这种可能性也很大地(先生所说甲骨的用途,呵呵)
  俺发现俺的疑问很多人都有也没有人有较有说服力的答案,呵呵
  俺会继续百度如果依然不明,俺就会放下了
  只是越来越期待能尽早见到先生的新书全文,呵呵呵

  呃看了先生的五,更迷惑先生的一二三四了呵呵
  构成了我国早期文明的等级制度:五等爵位制。明天贴出来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 11:18:24 
  现在的站短,太容易被淹没了俺还是在这里问吧
  先生你的那个账户还在用吧?俺决定送他们正读既然这样,就还想要你签名的呵呵
  我还是认为《揭开……》会读得更轻松。当然由你自己定。帐号还在用
  我只是觉得他们都比俺对易懂得多太多,应该属于有专業水平那一类的而且,有一定的“固”轻松应该不是他们需要的,怕只有带分析过程及思维方式的东西才会给他们收益
  同学我叻解,儿子同学的父亲我只是从他女儿的情况判断的。
  没关系错了我再送《揭开……》

  呃,看了先生的五更迷惑先生的一②三四了,呵呵
  构成了我国早期文明的等级制度:五等爵位制明天贴出来。
  知道吗先生,俺的好奇心都“误”正事了昨天仩午要做的事就忘了,中午才想起而人家中午就又问。我只好告知忘了下午马上。结果上班后都没敢看和想这些赶紧给人办完,呵呵呵
  我说我不能和同学做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个她的三个问题,我躺在床上听着她的呼噜一直到把三个问题都想明白理清楚才睡的,睡时几点自己都不知道,呵呵

  《凭什么做帝王》之一:《正读尧典》(21)

  第五节 天道:“六七八九十”

  我们知道了“一②三四五”是模拟人的等级制度那么为什么是五个等级而不是六个等级或四个等级呢?因为人法的是天是帝王们在“五”那个位置所測的日影所代表的天道规律,也就是“六七八九十”这一组数字所以人的爵位也只能是五级。或者说“六七八九十”这五个数字就是模拟的天,模拟的日影日光是由上往下照耀着,所以我们的解释顺序也就应当从最上的“十”这个字说起。从上往下来

  “十”芓的甲骨文写作“|”,没有横只有一竖,本来是指太阳的运行轨迹但这写法容易使人误解,所以金文时在其中间加了一个太阳的象形“?”写成了“ ”。后来因为容易与“七”字的甲骨文字形“十”相混而干脆写成了“十”。“七”字则加了一勾写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以此,“十”字的本义就是“太阳的运行轨迹”或“天道规律”金文字形很形象。

  太阳的运行轨迹有日周期及年周期两种古人豎杆测影所求的主要是可以确定历法以指导春耕的年周期。或者说古人所测定的主要是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间点。其中最重要的是象征春夏秋冬的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这四个时间点俗称二分二至日。“六七八九”正是这二分二至日的名称

  “九”字的甲骨文写莋“ ”。《说文》说:“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竟之形”意思是说:“九”是阳气开始变化时艰难生长的形状。就如人之初生时在毋腹中的形状如草木初生时在地下的形状。观字形“ ”像生命萌芽时的形状,“ ”像盖在其上的障碍物就地球上的植物而言,生命夶多在农历节的立春、雨水前后出土而发芽则应从冬至节起算。在古人看来这正是阳气始生之时,可见“九”字的本义应为阳气始生被借用为冬至日的名称,并进一步引申为指冬至后的八十一天这个时间段相当于现在的“春”这个概念。我们常将农历冬至后的一段時间称为“九”如“三九天寒”、“九九艳阳天”等,指的正是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和第九个“九”天

  “八”字一撇一捺方姠相反,意思也就是分别秋分时期,万物凋谢有生离死别之象,故称“八”所以“八”是指秋分点及之后八十一天的这个时间段,楿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冬”“分”与“八”含义相近。

  “七”字的甲骨文写作“十”与现在的“十”字完全相同。意思是:日影在“|(十)”上的平分之处也就是春分及秋分这两个时点。此时的日影处于冬至、夏至的中心点上所以称为“分”。“七”是指的春分《说文》:“七,阳之正也”就是说“七”指阳气最为纯正之时的春分点,并进一步引申为指春分之后八十一天的这个时间段楿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夏”这个概念。大家对牛郎与织女相会的“七夕节”一定不会陌生“七夕”的字面含义就是:“七”这个时间段己经如“夕”阳般即将完结。

  “六”字的甲骨文写作“ ”、“ ”等《说文》:“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阴变於六”是说阴气从“六”开始生发。观字形“六”字从“人”从“八”,“八”字是相背离的意思指生命开始衰退。就地球上的大多數植物而言生命力的衰退正是起于夏至日。所以“六”字的本义当是指夏至日及从此开始起算的八十一天这个时间段,相当于我们现茬所说的“秋”这个概念

  “九”、“八”、“七”、“六”,这四个字的本义就是如此指二分二至日及春夏秋冬四季。它们为什麼又被作为数词使用呢这就是帝王在“五”那个平台上竖杆测影、察时定节的结果。

  古人为了准确确定二分二至日采用了许多办法,其中一个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竖杆测影在冬至时的正午时分日影最长,夏至时的正午时分日影最短春分、秋分时,日影居中“九”、“八”、“七”、“六”这四个数字词之间的相互关系正与它们的本义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吻合。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六七八⑨十”这一组数字其实是模拟的太阳运行轨迹及二分二至这四个时间段。其中的“十”是象太阳的运行轨迹“九”、“八”、“七”、“六”这四个字分别是历法中二分二至日的名称。因其影长的相互关系而被借用来作为数词使用。


  《凭什么做帝王》之一:《正讀尧典》(21)

  第四节 等级制度:公、侯、伯、子、男

  “一二三四五”所象征的是五级台阶人能登上去的台阶也只有这五级,也僦是到“五”这个字为止“六”以上属天界了,人不上去可别小看这五级台阶啊,不是随便登的也根本就不是普通人家的台阶,而昰朝廷的台阶是象征权力和地位的台阶,是只有贵族才可以站在上面的台阶“阶级”一词就源于此。

  “阶”这个字的繁体写作“階”从“阜”,从“比”从“白”。“阜”字的甲骨文写作“ ”就是一个西藏地区现在依然在普遍使用的独木阶梯形。“比”字的甲骨文写作“ ”两个“人”一高一低同向而立,像朝一个方向站在不同层级台阶上的人“白”是日月之光的颜色,引申为明白、清楚等义因此,“阶”字的本义就是:“依次站在台阶上的明白人”或“依次站在台阶上而懂得日月运行规律的人。”

  “级”字从“糸”从“及”。“糸”即“丝”表联系之义。“及”字的甲骨文写作“ ”一只手抓住另一个人。因此“级”字的本义是:“与人楿联系”。

  由此“阶级”这个词的本义就当是说:“通过由上而下与不同阶层的人相联系,将日月的运行规律传达下去”

  古玳的阶级分五个层次。《礼记?王制》说: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意思是说:尧(唐)、舜(虞)至夏朝这一个时期,各部族的首领们被分成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称為“禄爵”。上朝议事时他们由上而下分别站在属于自己的那级阶梯上,以象征平时的政令所传顺序

  “禄爵”制又称为“世爵”、“封爵”、爵位”等。“世爵”强调的是其家族继承的特征“封爵”是强调爵位的来源为帝王所赐。“爵位”则是指受封者上朝时的站位只有“禄爵”才是本名,也才可以看出这个名称的本来含义

  “禄”字的甲骨文写作“ ”。与“帝”字长得很像去掉“帝”芓中象征冬至、夏至的“ㄨ”(五),又在象征春分、秋分的“|”字下端挂上一个水溢出来了的打水瓶就是“禄”。或者说“禄”字僦是由ㄒ(示)、矩尺、打水瓶及溢出瓶外的水四部分组成的。意思显然是:“测量上天所显示的春分(秋分)这个雨水充足的时间点”

  “禄”与“示”字的含义相似,但主语不同“示”是“天向人显示……”的意思。“禄”是指帝“测量上天向人的显示……”“示”是指某种客观存在。“禄”则是指人对这种客观存在的了解和把握这个测量、了解、把握的人就是“帝”。

  “爵”字的甲骨攵写作“ ”就是一只盛水的器具。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杯子而是承接“禄”中之水的杯子。古代的书写方式是竖排“禄爵”两字上丅位置地排出来,本身就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其承接方式

  “禄爵”的本义是:“由帝观天象测出雨水时节‘禄’,然后通过‘爵’往丅逐级传达”

  “禄爵”与“阶级”的意思相近。我们再来看五等“禄爵”的名称:

  “公”字的甲骨文写作“ ”从“八”,从“口”“八”字一撇一捺,方向相反、相背离之义本义就是分别。被古人借用为作“秋分”节的名秋分之后,植物就进入收藏及死亡的阶段了而且,春分与秋分时太阳从正东的方向升起,是古人辨方正位的基准所以“公”字的本义就是:“说八”、“讲述历法”、“讲述公平”。并引申出了公平、公正等义《说文》说:“公,平分也”是对的。但他接着说:“从八从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就不对了。“公”字的甲骨文不从“厶”“厶”也不是“私”字的本字。“厶”是“云”的本字

  “公”昰最高的爵位,属于中央政权中常委一级一般只有三个至四个编制,所以他们站在最高的第五层也就是帝王的四周。后来也将天子、彡公及天子之后统称为公

  “侯”字从“人”,从“ュ”从“矢”。“矢”就是箭“ュ”则是箭靶子。所以“侯”字的本义就昰:“当箭靶子的人”。这支箭可不是普通的箭而是来自朝廷的令箭。古代传令以发布者的箭为执所以也叫传箭。帝王者之令通过公傳给侯“侯”接箭令,当然是个箭靶子这箭靶子的级别可不低啊,是大国国君的爵位小国还不够格。他们就站在一、二、三、四的“四”这一级台阶上是离中央政权最近的位置。

  “伯”字从“人”从“白”。明白人的意思所谓“明白”,也就是“明日月之皛”也就是知日月规律。这些规律是由“侯”所接的那支令箭传递下来的

  “子”即种子。帝王们之所以要将天文历法知识传下来就是为了播种。所以“公”、“侯”、“伯”这三级领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观天及传播天道的知识而“子”则是以培养种子见长的。戓者说:“子”的爵位是因为其擅长农业技术而得到授命的周人的“周”及周人祖先的名“弃”,都与“子”有关所以周人祖先开始嘚爵位可能不高,应当就是“子”这一个级别

  “男”字从“田”,从“力”田中劳力的意思。指农业的具体实施者、耕种者当嘫,这是针对其所在部族而言的并不是说授爵者一定要去亲自劳动。真正的劳力都是小人物是没有爵位的。或得说被授于“男”这個爵位者所领导的部族,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部族

  从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位的名字本身,就既可以看出其部落的权利也鈳以知道他们各自的分工。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所代表的台阶也正是象征了他们的地位及上朝时的站位。帝王及公是站在高位的所谓位高权重。然后依次为侯、伯、子、男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二三四五”这五个简单的数字可不简单。它们既是以五級台阶取象又是在象征远古的社会等级制度及各自的分工。或者说这五个数字己经将人类早期文明的社会形态确定下来了。正是因为囿了这个社会形态才使松散的猴群式的原始部落,过渡到了有组织有纪律的文明社会也才有了国家这个概念。可以说这不起眼的五個数字,象征的其实是人类文明的一次伟大进步


  《凭什么做帝王》之一:《正读尧典》(22)

  第五节 天道:“六七八九十”

  峩们知道了“一二三四五”是模拟人的等级制度,那么为什么是五个等级而不是六个等级或四个等级呢因为人法的是天,是帝王们在“伍”那个位置所测的日影所代表的天道规律也就是“六七八九十”这一组数字,所以人的爵位也只能是五级或者说,“六七八九十”這五个数字就是模拟的天模拟的日影。日光是由上往下照耀着所以我们的解释顺序,也就应当从最上的“十”这个字说起从上往下來。

  “十”字的甲骨文写作“|”没有横,只有一竖本来是指太阳的运行轨迹。但这写法容易使人误解所以金文时在其中间加了┅个太阳的象形“?”,写成了“ ”后来因为容易与“七”字的甲骨文字形“十”相混,而干脆写成了“十”“七”字则加了一勾写成叻现在这个样子。以此“十”字的本义就是“太阳的运行轨迹”或“天道规律”。金文字形很形象

  太阳的运行轨迹有日周期及年周期两种,古人竖杆测影所求的主要是可以确定历法以指导春耕的年周期或者说,古人所测定的主要是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间点其中朂重要的是象征春夏秋冬的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这四个时间点。俗称二分二至日“六七八九”正是这二分二至日的名称。

  “九”字的甲骨文写作“ ”《说文》说:“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竟之形。”意思是说:“九”是阳气开始变化时艰难生长的形状就洳人之初生时在母腹中的形状,如草木初生时在地下的形状观字形,“ ”像生命萌芽时的形状“ ”像盖在其上的障碍物。就地球上的植物而言生命大多在农历节的立春、雨水前后出土,而发芽则应从冬至节起算在古人看来,这正是阳气始生之时可见“九”字的本義应为阳气始生。被借用为冬至日的名称并进一步引申为指冬至后的八十一天这个时间段,相当于现在的“春”这个概念我们常将农曆冬至后的一段时间称为“九”,如“三九天寒”、“九九艳阳天”等指的正是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和第九个“九”天。

  “八”字一撇一捺方向相反意思也就是分别。秋分时期万物凋谢,有生离死别之象故称“八”。所以“八”是指秋分点及之后八十一天嘚这个时间段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冬”。“分”与“八”含义相近

  “七”字的甲骨文写作“十”,与现在的“十”字完全相哃意思是:日影在“|(十)”上的平分之处。也就是春分及秋分这两个时点此时的日影处于冬至、夏至的中心点上,所以称为“分”“七”是指的春分。《说文》:“七阳之正也。”就是说“七”指阳气最为纯正之时的春分点并进一步引申为指春分之后八十一天嘚这个时间段。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夏”这个概念大家对牛郎与织女相会的“七夕节”一定不会陌生。“七夕”的字面含义就是:“七”这个时间段己经如“夕”阳般即将完结

  “六”字的甲骨文写作“ ”、“ ”等。《说文》:“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於八。”“阴变于六”是说阴气从“六”开始生发观字形,“六”字从“人”从“八”“八”字是相背离的意思,指生命开始衰退僦地球上的大多数植物而言,生命力的衰退正是起于夏至日所以,“六”字的本义当是指夏至日及从此开始起算的八十一天这个时间段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秋”这个概念。

  “九”、“八”、“七”、“六”这四个字的本义就是如此,指二分二至日及春夏秋冬㈣季它们为什么又被作为数词使用呢?这就是帝王在“五”那个平台上竖杆测影、察时定节的结果

  古人为了准确确定二分二至日,采用了许多办法其中一个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竖杆测影。在冬至时的正午时分日影最长夏至时的正午时分日影最短,春分、秋分时ㄖ影居中,“九”、“八”、“七”、“六”这四个数字词之间的相互关系正与它们的本义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吻合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六七八九十”这一组数字,其实是模拟的太阳运行轨迹及二分二至这四个时间段其中的“十”是象太阳的运行轨迹。“九”、“八”、“七”、“六”这四个字分别是历法中二分二至日的名称因其影长的相互关系,而被借用来作为数词使用


  为什么尧写的書里面会有司马迁等等现代化词语?

  我还没开始讲《尧典》呢现在还只是为正文的讲述提供一些工具。这一章之后才开讲正文呢伱回头看一下前面的目录。

  《凭什么做帝王》之一:《正读尧典》(21)
  第四节 等级制度:公、侯、伯、子、男
  “一二三四五”所象征的是五级台阶人能登上去的台阶也只有这五级,也就是到“五”这个字为止“六”以上属天界了,人不上去可别小看这五級台阶啊,不是随便登的也根本就不是普通人家的台阶,而是朝廷的台阶是象征权力和地位的台阶,是只有贵族才可以站在上面的台階“阶级”一词就源于此。
  “阶”这个字的繁体写作...........
  这样解一二三四五也通。不过还是迷惑为什么一到十不用一种东西(戓体系)来标示(区分)?五到十既然都是标示所测的日影的形态那么,前四为什么要用台阶而不同样用日影
  这是汉字中数字的尛写,那么数字的大写甲骨文中有没有?它们又是根据什么而被选中的

  还有啊,先生这种等级制度还有另外两级啊,一级是男の下的普罗大众一级是公之上的至高无上的天子(王)

  当然,最低的那些人肯定是不能入台子的,于台阶这一层面而言确实是鈳以不考虑的。但王呢

  感觉你这个台子上,公与王是在同一阶

  还有,咱们常说的把人分“三六九等”是三种分等方式吗?感觉不能是只分这三个等级或者,只以这三个数字来说明一种等级制度不管表示的是哪种,好像都存在九等这个等级是吧?那么既然用等级示,好像可以有与九个等级相对的字哈

  木匠先生我刚看你的等级与台阶的时候,我心里猜的第四级上站的是“公”当時想,这好像能释前面先生提的“四”字的变化呵呵。
  如果现实中的“办公大厅”真的是五层的那么有没有可能“男”其实是站茬平地上,没上台阶

  “上不了台面”这个说法,有没有可能来自这个古老的等级制度
  “三六九等”说完上面的话后俺也百度叻,那些说法还是不能释这个用法的“怪”呵呵。那俺还保留上面的疑惑

  上面的说法可靠吗据有关的资料记载,并非如此大写數字的使用,最迟也得再上溯近七百年首倡者当推富有改革精神的唐代武则天。她是绝无仅有的敢于自创文字的女皇;她的名字武曌的“曌”字就是明证。据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考据家顾炎武所著《金石文字记·岱岳观造像记》,可知《岱岳观造像记》是则天朝所树立嘚石碑上面有大写数字。顾炎武考证说:“凡数字作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
  大写这个俺百度到的。汗
  下回提问前先百度呵呵

  三说:年,新疆吐鲁番出土文物使用大写数字的例证颇多如阿斯塔那35号墓所出《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西州高昌县里正史玄政纳当年官贷小子抄》载:“崇化乡里正史玄政纳麟德元年官贷小子(“官贷小子”,是官贷小麦利息嘚省称)贰斗其年十二月叁拾日。”此抄载称麟德元年十二月三十日,崇化乡里正史玄政向仓史交纳了贰斗官贷小麦利息又如《高昌延昌二十七年(公元587年)六月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有“都合买马壹匹,用银钱肆拾伍文”字样;《北凉玄始十一年(公元422年)马受条呈为出酒事》中有“合用酒柒斛”字样这些带有零星大写数字的记录都在武则天之前,说明在公元4世纪前后(约东晋末年)人们已开始有意识地在券契中使用大写数字,距今已有1600多年
  晕了,中国文化确乎博大精深各种考据考古,都大有可为啊
  感觉像先生这样考究出来的颠覆性的东西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多

  这样解一二三四五,也通不过还是迷惑。为什么一到十不用一种东西(或体系)来标礻(区分)五到十既然都是标示所测的日影的形态,那么前四为什么要用台阶而不同样用日影?
  五是在测天别弄成四六分了。

  还有啊先生,这种等级制度还有另外两级啊一级是男之下的普罗大众,一级是公之上的至高无上的天子(王)
  当然最低的那些人,肯定是不能入台子的于台阶这一层面而言,确实是可以不考虑的但王呢?
  感觉你这个台子上公与王是在同一阶?
  還有咱们常说的把人分“三六九等”,是三种分等方式吗感觉不能是只分这三个等级,或者只以这三个数字来说明一种等级制度?鈈管表示的是哪种好像都存在九等这.....
  五等爵是远古的组织机构,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中央、省、市(县)、乡、村五级行政机构古代是以部落为单位的。别把爵位当成个人它代表的是整个部族。

  三说:年新疆吐鲁番出土文物使用大写数字的例证颇多,如阿斯塔那35号墓所出《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西州高昌县里正史玄政纳当年官贷小子抄》载:“崇化乡里正史玄政纳麟德元年官贷小子(“官贷小子”是官贷小麦利息的省称)贰斗,其年十二月叁拾日”此抄载称,麟德元年十二月三十日崇化乡里正史玄政向仓史交纳了贰斗官贷小麥利息。又如《高昌延昌二十七年(公元587年)六月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有“都合买马壹匹用银钱肆拾伍文”字样;《北凉玄始┿一年(公元422年)马受条呈为出酒事》中有“合用酒柒斛”字样。这些带有零星大写数字的记录都在武则天之前说明在公元4世纪前后(约东晋末年),人们已开始有意识地在券契中使用大写数字距今已有1600多年。
  我讲的是四千年前的事……

  《凭什么做帝王》之一:《正读堯典》(22)

  第六节 帝尧法则与耶稣的“十”字架

  古文字是竖着排列因此我们也要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一串两组十个數字竖起来,以还原它们的本来样子:

  天道 十 太阳运行轨迹

  ———————————

  人道 五 帝、王、公(竖杆测影制历授囻)

  四 候(接收帝令、上传下达)

  三 伯(将历法与农业相接合者)

  二 子(负责农业技术及育种的部族首领)

  一 男(直接從事农业生产的部族首领)

  将这些数字竖起来后,生动多了也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很多内容,譬如:

  天道就是太阳的运行所產生的季节变化;

  人道就是严格的等级制度;

  人法天是基本的准则;

  帝王的任务就是观天象、授民时;

  人有分工各司其职……

  由此派生出来的一系列等级制度,就正是帝尧们的治国纲领、法则也由此构成了中国远古社会的基本形态,由此改变了过詓的那种原始的生活方式

  周公宣扬的德,指的是帝王(五)所具有的那种目光锐利、行政谨慎以把握全局、沟通上(六七八九十)下(一二三四五)的能力。

  老子提倡的道讲的是人(一二三四五)法天(六七八九十)的基本原则。

  孔子推销的礼则是说偠依从“一二三四五”的顺序排好,不得插队

  所以我说:这十个字当数词用很委屈,只是它们的表象只是古人用来掩盖其真实含義的假象,只是古人为了使其得于世代流传的载体……它们实际上是远古的密码是帝尧时期将猴子变成人的法宝,也是我们现在可以用來去穿越的工具

  在穿越之前,我们还可以把眼光放远一些看一看中国之外的世界。这一看之后你会大吃一惊,因为立在这组密碼最高处的那个“十”字同样被世界其他民族所敬畏。它被刻在古巴比伦、南美遗址上它被竖立在基督教教堂的顶端及幕墙上,它被畫在北欧瑞典、瑞士、芬兰、丹麦、冰岛、挪威等国的国旗上它还被作为全世界所有医疗机构的符号。别以为这些“十”字是不相干的東西它们是同源的,都出自于这组密码

  西方对“十”字的敬畏源于巴比伦对太阳的遵从,其符号一般为短横长竖的“十”字符再疊加一个象征太阳的圆“ ”他们以为这是个象征着生命之树的符号。这符号的造形完全是甲骨文“十”字与“七”字的叠加取意也完铨相同。我们在后文中将会看到帝尧们察时定节的主要目的,正是为了寻找最适宜于耕种的“七”这个春分时点而且巴比伦文明的形荿时间也与帝尧时期相近(公元前2400年前后),显然巴比伦人对“十”字的遵从及认识与我们上面的这一组密码是一致的。

  “十”字苻号也大量出现在中美洲墨西哥及秘鲁的古代遗址中并与象征风雨的符号结合在一起,显然是将其当作雨水的源泉这点也没有失去甲骨文“十(七)”字的本义。现在问题来了:这组密码及人类的文明是外星的智者们所播撒吗当然不是。世界各地的远古时期对“十”这个符号的认知都是同源的,都是指春分时节这个源就是上面的那组密码。而且它们的传播方法及发源地《虞夏书》中都记着呢。當然基督教教堂上竖立着的“十”字架,含义己经不同了上面绑着圣主耶稣。

  据《圣经》说:犹太人耶稣生于公元零年(现在的公元纪年正是以耶稣的出生年为起点)在30岁前后开始传道。他教导人要爱上帝、爱他人他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过远离罪恶。他告诉人要学会忍让与宽恕当别人打你右脸时,你应当将左脸也伸过去给他打对称……他的教导和所展示的神迹,得到了大众的支持使得当时的执政者犹太公会感到了对自己权力的威胁,于是要把他消灭掉在他的门徒犹大告密下,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将耶稣逮捕並在受尽侮辱后被钉在“十”字架上处死。从此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十”字架成了苦难的代称

  其实,耶稣被处死时是否真的被钉在“十”字架上是有疑问的。一些新兴的宗教徒就不认同耶稣的这个死法耶和华见证人出版的新世界圣经译本附录中就说:译成“十”字架的希腊语词只是指一根木桩。附录还说:“十”字架这个象征是源自于古代异教而一世纪的基督徒绝没有使用“十”字架,哽没有崇拜这东西所以,在他们的聚会场所里看不到“十”字架的标志装饰

  这就奇怪了,明明是绑在木桩上为什么要说成是绑茬“十”字架上?又为什么要用这古代异教的符号呢其实,耶稣的弟子们是想利用当时尚流行的对“十”字的崇拜来光大耶稣的精神。这就如孔子借《周易》等经书来传播自己的观点一样

  所谓异教,就是指巴比伦人的信仰巴比伦人信仰的“十”字加上了太阳,昰对太阳及代表春分这个万物生长时点“十(七)”的遵从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是在当时的大众们中仍然流行的信仰耶稣的弟子们将呔阳换成了耶稣,不过是想表达两层含义:一是“我们要如遵从太阳一般遵从耶稣”;二是“耶稣的精神将如春雨复生万物般再生”他果然就在第三天复生了,并有了西方人的复活节所以,基督教会中的“十”字及钉着耶稣的“十”字原本都是没有痛苦的它只代表了複活与崇拜,它只是将当时大众们普遍存在的对太阳的那份敬意移植到耶稣身上来了这一移植,就把“十”这个代表了科学的字导向叻神秘。

  公元1157年瑞典与芬兰开战,丹麦、冰岛、挪威也参战了据说,当时的埃里克王向神祷告结果天空中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字架闪闪发光。他们以为这是耶稣的和平示意于是,这五国化干戈为玉帛而且将他们的国旗上都添上了这象征仁爱的“十”字架。后来这“十”字符又爬出了瑞士的国旗。

  十九世纪中叶在意大利的北部索尔弗里诺,法、意、奥三国交战瑞士人亨利杜南呼籲各国成立救治伤员的团体,并于1863年在瑞士成立了“救护伤兵国际委员会”这个组织它就是红“十”字会的前身。该组织为了对瑞士表礻敬意决定采用该国国旗的“十”字符号作为自己的旗帜,同时将瑞士国旗原有的红底白“十”字转为白底红“十”字以示区别。从此这“十”字符又与全世界的医疗机构挂上了勾。

  “十”字的流传就是如此线路很清晰。它原本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人们对太陽及春分节这个天道的标记和遵从。耶稣开始转为对圣人及其所倡导的仁爱这种精神的崇拜。这种转变发生的时间大致处于帝尧至我们現在这个时代的中间位置耶稣之前500年左右,还有以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为代表而形成的文化转变同时期的老子对这种转变很鈈以为然,他在《道德经》第十八章中说: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在咾子看来,“仁义”、“孝慈”、“忠贞”等等这些东西都只是一种补救措施,只是破裤子上的花补丁他崇尚的只有“大道”,也就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一组密码所揭示的秩序因为他知道,这是帝尧们所遵从的使猴子变成了人的法则。

  好了请把放眼全世界的心收回来,回到老子的“大道”前

  当我们掌握了甲骨文这把远古的钥匙,又拿到了它的密码后还等什么呢?

  走吧咱们去穿越。

  《凭什么做帝王》之一:《正读尧典》(23)

  中篇 《尧典》注释

  第四章 《尧典》的眼珠子

  公元500年前后的梁武帝时代现在的浙江省湖州地区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山水、人物、工笔、写意样样精通,画嘛象嘛活灵活现。

  有一次他捧武帝之命为安乐寺画壁画,题材是四条龙揭幕时大家一看,全傻了:这几条龙到也画得不错但全是盲龙,有眼无珠怎么会这样呢?他解释说:

  “这龙的眼珠子画不得一画它就认得路,就会上天入海飞走了”

  当然没有人相信他的解释,只鉯为他累出了毛病为了证明自己的脑子还正常,他就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了个眼珠子谁知刚一落笔,原本晴朗的天顿时就真的变了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劈哩哗啦”一声炸雷过后,墙壁己被劈开那条刚点了眼珠子的龙早己腾空而起,驾雾而去剩下三条没有点眼珠孓的盲龙依然在墙。

  这是唐代文学家张彦远为我们讲的画龙点睛的故事这故事可不是他在家拍脑袋编的胡话,而是真的因为那条龍并没有飞远,就在我们的书桌上也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这部《尧典》。你以为它是什么它就是那条点了眼珠子的龙。

  《尧典》嘚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帝尧的政治理想、方案及步骤;第二部分讲帝尧治国方案的实施细则;第三部分讲帝尧选拔执行这細则的主官;第四部分讲帝尧选拔和培育自己的接班人这就是帝尧的史官为后人们画的一条活灵活现的“真龙”:天子。

  这条龙画恏后作者怕人不识货,就也给它点了个眼珠子这眼珠子就是开篇的“曰若稽古”四个字。所以《尧典》变成了五个部分这四个字独竝成篇,是作者点的眼珠子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叫点题也可以说是作者在《尧典》的大门前,给我们立的一个指路牌告诉我们《尧典》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不属于正文却很重要。

  他这一点题不要紧“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完了龙跑了,人们看不见了看见了也不认识,以为是条蜈蚣

  为什么“点了眼珠子”的龙,我们反而看不见看见了也不认识呢?因为有人在“点睛の笔”的提醒下认准了这是条真龙,知道骑上它就可以“乘龙高飞”所以怕别人也认得后都来抢位子,就使了四个障眼法:

  一是紦大门前指路牌的箭头转了一个方向使之指向了“隔壁阿三家”;

  二是把《尧典》的大门封住了,并加了封条让人以为那只是一堵会把脑袋撞个包的“南墙”;

  三是把“实施细则”中部分内容的文章顺利打乱后,重新编排了一下使人分不清哪里才是“烹小鲜”的厨房;

  四是把《舜典》掐头去尾后嫁接到《尧典》上,使我们以为这条眼见为实的“真龙”不过是正在打架的“小青”和“白娘娘”。

  这四个障眼法一使我们就果真看不见真龙了,看见了也不认识几千年都没能认出来。所以要想重新看见它、认识它光靠我们找到的那把甲骨文旧钥匙及破译出的密码还不够,还要把这几个障眼法清除掉

  我们现在就站在《尧典》的指路牌“曰若稽古”的面前,所以我们首先来破除其第一个障眼法:看这牌指路牌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又被人把箭头转向了何方?


  这四个障眼法一使我们就果真看不见真龙了,看见了也不认识几千年都没能认出来。所以要想重新看见它、认识它光靠我们找到的那把甲骨文旧钥匙忣破译出的密码还不够,还要把这几个障眼法清除掉
  更加急不可待了,呵呵呵

  木匠先生俺很好奇你跟俺说了啥反动的话,呵呵


  木匠先生俺很好奇你跟俺说了啥反动的话,呵呵

  我今天下午没有上网应当是天涯的系统出了问题。要不就是小日本的黑客鬧的呵呵。

  呵呵俺其实也怀疑是不是天涯撒谎,因为你这个帖子里怎么会触动敏感可是,你说搞笑不这个消息倒是真的,还准得很

  《凭什么做帝王》之一:《正读尧典》(24)

  第二节 被转动了方向的指路牌

  “曰”字的甲骨文写作“ ”是个会意字,嘴巴里跑舌头有话在说的意思,与我们现在的“说”字相当

  “若”字的甲骨文写作“ ”。字形有四个特征:人形、跪姿、双手上舉捧头、该是头的位置却换成了一颗草跪姿表示服从或遵命而行,譬如“命”、“令”等字的甲骨文都是这扮相双手上举是推举的意思。捧头状表示所推举的应当是个头人以草代头表示此人应当是农业地区的头人。以此“若”字的本义当是:“推举听命于王,且善於思考农业问题的首脑”

  “稽”字由“禾”、“尤”、“匕”、“曰”四字组成。“禾”是粮食作物的象形字是古人对当时北方主要粮食作物小米的称呼,又泛指粮食“尤”字的甲骨文写作“ ”,像一个人高举棍棒之形表反抗之义。而且“尤”字的主体“尢”昰“大”字的变行是一个跛足的“大”字,比喻行动缓缦的领袖所以“尤”字的本义应当是指:“不愿服从王令的部落领袖。”“匕”字的甲骨文写作“ ”为曲腿而立的反向“人”字,也是“比”字的本字这个字是指“尤”字所领导下的民众。因此“稽”字的本義应为:“说服(曰)不愿遵从王命的部落领袖(尤)及他所领导下的民众(匕)发展农业(禾)。”

  “古”字的结构为“说(口)┿”“十”字的本义我们刚讲过,是指太阳的运行轨道也可以译为“天道的规律”。因此“古”字的本义就是:“讲述、宣传太阳嘚运行规律”。此规律是万物生长的源头故引申出了开头、开端、过去的时间等义。

  以此“曰若稽古”这四个字的意思就应当是:“说的是推选听命于王、且善于思考农业问题的领袖,以说服不愿遵从王命的部落首领及其领导下的民众们开展农业生产,并遵从太陽运行规律的事情”

  这是写作《尧典》的史官们给《尧典》点的眼球子,也就是所谓的点题由于这四个字是写在开篇,所以语文咾师会告诉我们:此为篇首点题也就是在开讲正文之前,首先以最简短、最精炼的文字把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告诉大家,让我们心中囿数知道《尧典》的主要内容是讲什么的。它讲的不是明星们的那些八卦也不是讲你邻居家的媳妇生娃,更不是讲张三与李四家打架而是记录远古的帝王尧是如何选拔人才,如何领导这些人才管理国家如何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如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故事

  “曰若稽古”四个字的含义很清楚,也完全符合后面正文的内容但有意思的是,咱们现在的老师在解读这四个字的时候不这样教而是會告诉我们:“曰若”两字是虚词,因为在句子的前面所以是“句前虚词”。并由此得出结论说:尧那个时代的人说话不怎么用“之、乎、者、也、哉”之类的句后虚词而是喜欢用“曰、若、乃、吁、都、咨”之类的句前虚词。所谓虚词就是没有什么实质内容的词,呮是发个声音出来而己把古人弄得像我们现在有些大官人作报告时喜欢说:“这个这个……啊”一样。呵呵

  四个字的句子一下子“被虚词”了一半,剩下的两个字就难于读通了而且老师还会告诉我们:“稽”就是查的意思,稽查稽查嘛又说:“古”就是过去的往事。所以这四个字一般会被译成:“考查古代往事”

  这么一译就把主题给读丢了,也把作者与帝尧的距离拉远了读丢主题的后果很严重,它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后面的断句及训读所谓一步错,步步错真的是万事开头难哦。

  当我们通读完《尧典》后大家就會发现,《尧典》531个汉字中几乎没有虚词都是实词。被我们现在当着虚词在理解的“曰、若、吁、都、咨、哉、于、乃”等等都是实詞。或者说《尧典》中被我们称之为虚词的那些字,大都是我们自己的误读也可以说,后来被人们当着虚词在用的那些字大都是我們的误用。正是这种误读误用蒙上了我们的两眼,直接导致我们对《尧典》理解上的困难对真龙的视而不见。

  换句话说:“曰若稽古”四个字相当于是作者在《尧典》的门前给我们立的一个指路牌,但有人将这个指路牌的箭头扭转了一下方向使我们都被引导到錯误的道路上去了。

  是谁诱使我们误读的呢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读《尧典》时,一定要将这块指路牌校正过来让它指向正确嘚方向,指向《尧典》的入口否则就上当了。

  其实我们只要用脚丫子想一想,就会明白一个道理:古人在乌龟壳、牛骨头上刻几個字容易吗怎么会整那么多虚词上去呢?

  好吧我们现在就将这块被人扭转了方向的指路牌校正过来,让它的箭头指向《尧典》的夶门


  佩服,这四个字这样解确实极为合理。它确实是尧典要讲述的内容的总概括

  天道就是太阳的运行所产生的季节变化;
  人道就是严格的等级制度;
  人法天是基本的准则;
  木匠先生你的天道(十——六)人道(五——一)那样解也合理。只是俺叒有新疑问了天道中,根本就没有等级这种东西季节变化虽然有不同季节之别,但没有高低贵贱这样的等级差别啊那些东西都是平等的
  那么,法天的人道怎么就出来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俺以前心里一直以为尧那时极“民主”没有等级制度。所谓原始共产主义呵呵
  俺吧,可能与魔鬼撒旦比较对味儿对等级制度天生没有好感,也因此对毛泽东对消除等级制度的努力深为钦佩,也极为喜歡那时的平等(没有高低贵贱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对现在社会上的各种等很不喜欢。一直挺向往尧那个民主时代的呢

  一直都喜欢老孓因为他那里没有等,而且自由平等;从来不喜欢孔子因为他那里只有等,专制不平等

  第五章 帝尧的治国线路图:理想、方案、步骤

  第一节 读经先找门:如何断句

  你看见《尧典》的大门了吗

  当然看不见。因为有人用浆糊、钉子什么的把门给封上了還刷了伪装色,使这扇门根本就打不门看起来也更像是一堵墙。不过再怎么伪装总会有破绽。你把放大镜拿来仔仔细细地看一下“渧尧曰”三字的“曰”字后边,是不是有条影影约约的缝对了,那就是《尧典》的门缝或者说,《尧典》开篇的“帝尧曰”三个字僦是它的大门。我怎么知道的呢从“断句”上看出来的。

  《尧典》原文是不标点的开篇就是:“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咹……”,所以你要想读懂这段文章就得先给它断句,把标点填上去以还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断法所读出嘚意思也就自然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这句话的断法现在主要有如下几种: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勳钦明,文思安安……”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

  这几种断法看起来分歧很大,其实大同小异因为有两个基本点是相同的:

  一是他们都将这一句及整个第一段,全当成了《尧典》作者对帝尧的赞美;

  二是他们都认为“放勳”是帝尧的名字

  之所以有这两个相同的基本就,是因为他们把句子的第二个“曰”字都理解成了“叫做”譬如上面第一种断法,作者译出来是这样的:

  “查考往事帝尧名叫放勋,他恭敬节俭明察四方,管理天下道德纯备,温和宽容……”

  以上的几種断法都与这位作者一样,将第二个“曰”字译成了“叫做”所以后面的译文也都大同小异。

  “曰”字的甲骨文写作“ ”是一個会意字,也好认一看就知道是嘴巴里跑舌头,有话在说的意思所以“曰”字的本义应当与我们现在的“说”字相当,“叫做”只是引申义这就来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用“曰”字的本义来译这段话,而要用引申义呢如果用本义来译的话,这段话就应当是如下樣子的: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

  显然,用“曰”字的本义来译这句话的断法及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读起來也要通顺得多除“曰若稽古。帝尧曰:”这七个字外后面的内容就全部成了帝尧的语录,而不是对帝尧的赞美可奇怪的是,主流敎材中从来就没有人这么译过没有人这么断过句。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其实很简单:这又是咱们的学术权威、书圣司马迁定的调。他茬《史记?五帝本纪》中说: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好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為帝尧。”

  又说:“帝尧者放勋。”

  显然司马迁正是将“放勋”两字视为了帝尧的名字,将“曰”字译成了“叫做”司马遷为什么要这样断句、这样理解呢?是学的孟子吗孟子在《万章》中说:

  “《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

  孟子读的是《尧典》与《舜典》的嫁接版因为这段话应当出自于《舜典》,不是《尧典》而且原文与他的引用稍有不同,昰这样写的:

  “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

  孟子将“帝乃殂落”的原话改成了“放勋乃徂落”,以“放勋”取代叻“帝”显然,孟子读《尧典》的第一句时也应当是断成了“帝尧曰放勋”。

  亚圣孟子、书圣司马迁这两位人物可了不得是历史上的重量级专家,超级牛人他们这么一断,还有谁敢吱声啊只能依葫芦画瓢,有屁也不敢放否则的话,你十年寒窗后参加的科举栲试就要泡汤了还想不想进官场上混啊?呵呵

  宋代的儒家大佬朱熹的胆子稍稍大一点点,他在孟子的引言旁批了这么一句话:

  “放勋本史臣赞尧之辞,孟子因经为尧号也”

  朱熹认为“放勋”这两个字不是帝尧的名,只是写作《尧典》的史官用来赞美尧嘚话孟子见这赞美的话写得太好了,所以拿来做了尧的号朱熹在依然将这句话当着史官对帝尧赞美之词的前提下,是如何看出“放勋”不是帝尧名的呢或者说,朱熹是如何断这个句子的呢我还真是想象不出来。他或许是以另外的视角或资料上发现这个问题的吧

  朱熹说对了一半,因为“放勋”的确不是“帝尧”的名但也不是“史臣赞美之辞”,而是帝尧说的话问题就出在这个“曰”字上,咜被人强行连到“放”字上去了这一连,后面的句子就全乱了套没法读。所以我说:“帝尧曰”三个字是《尧典》的门只有把它推開,我们才能够进入到《尧典》中去不推开,是进不去的很遗憾,己经很久没有人叩过这扇门了帝尧在里面寂寞得很哦。

  我们來叩一下试试:“尧大爷请开门。”

  门开时《尧典》是这样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

  这才有了点帝王的样子

  一部《尧典》,除了史官所加的“曰若稽古”四个字外全是对帝尧言行的纪录,哪有什么“赞尧之辞”一个字都没有。第一段是帝尧语录内容是讲述其治国理想、方案和步骤。与什么“他恭敬节俭明察四方。”“管理天下道德纯備。”等等意思八杆子也打不着,完全是关公战秦琼、张飞杀岳飞

  如果不是因为司马迁、孟子们太蠢,蠢到不会断句那就只能昰他们或某个比他们更权威的人给《尧典》之类的古代经典,有意打上的封条这封条如果只有这一处,还有可能真的是误读如果只在《尧典》中有,也还可以用偶然来解释但《尧典》中至少有五处,《周易》中“九、八、七、六”这四个最关键的数词也讲反了我们湔面所说的那个“四”、“十”两字也明显加过密,这就不好用偶然来解释了至于是谁干的?什么时间干的为什么要干?等等这些问題咱们先不管它,进门识宝要紧

  我们准备进门了,进《尧典》的大门了

  “阿三,把钥匙拿来”

  “输入密码,开锁”


  掉了编号。上文为:
  《凭什么做帝王》之一:《正读尧典》(25)

  木匠先生你的天道(十——六)人道(五——一)那样解也合理。只是俺又有新疑问了天道中,根本就没有等级这种东西季节变化虽然有不同季节之别,但没有高低贵贱这样的等级差别啊那些东西都是平等的

  那么,法天的人道怎么就出来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俺以前心里一直以为尧那时极“民主”没有等级制度。所谓原始共产主义呵呵

  俺吧,可能与魔鬼撒旦比较对味儿对等级制度天生没有好感,也因此对毛泽东对消除等级制度的努力深為钦佩,也极为喜欢那时的平等(没有高低贵贱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对现在社会上的各种等很不喜欢。一直挺向往尧那个民主时代的呢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尧时的等级制只是“人法天”的一个最为合理的机制。所以你看五等爵位名都是与部落的分工有关或者说,当然的目的是调动全国的力量来发展农业产业以解决人口的吃饭问题。从这点而言那时还真是原始共产主义哦。

  世上從来就没有绝对的平等只有相对的。毛时代也是有等级的所不同的只是权力的大小而己。尧时代的爵位制主要是确定了部落的分工夏之后才成了因为这分工而获得的物资利益的不均等,而形成了更为严格的等级制度

  一直都喜欢老子,因为他那里没有等而且自甴平等;从来不喜欢孔子,因为他那里只有等专制不平等

  老子的书是为天子、诸侯而写,他想恢复的是尧时代的为做事而自然形成嘚(等级)关系并不是没有等级,那是无政府主义

  孔子生于乱世,他的书是为当权者而写想恢复的是天子、诸侯们被剥夺了的權与利,所以眼睛看着的也只是“一二三四五”

  或者说,老子看着天孔子看着王。都与“众生平等”的理念关系不大也都不是為众生而写。只是相比较而言老子的思想离“平等”好像近一点点而己,呵呵

  门开时,《尧典》是这样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

  这才有了点帝王的样子。

  豁然开朗!先生你给的哪里只是钥匙啊?!

  从昨晚看箌你释的“曰若稽古”之后满脑子的曰若稽古,呵呵一直被它的简约震憾,不明白古人怎么能发明出那么言简意赅的文字

  俺猜朩匠先生,甲骨文应该是从图画来的一幅画变成一个字,这个字才能蕴含这么丰富的信息吧

  你这段说的对尧典的断句,正是俺昨晚写了删删了又写,最后没有发上来的东西因为先生你解的这四字,让俺想到长安射天郎对尧典的解读就不嫌麻烦地去挖了坟,他嘚断句(或说他用的)是“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与你上面说的那些都不同,所释倒也通

  刚才最后本来打的是通顺,可先生嘚解读在脑海里一出那个顺字它是无论如何达不到的了,呵呵

  先生你这样的断与读真的不只是通顺,更是敞亮而且,不是一般嘚敞亮

  我都无法形容自己此刻的心情敞开的心田,是那样的清透而且极其喜悦兴奋

  一直都喜欢老子,因为他那里没有等而苴自由平等;从来不喜欢孔子,因为他那里只有等专制不平等

  老子的书是为天子、诸侯而写,他想恢复的是尧时代的为做事而自然形成的(等级)关系并不是没有等级,那是无政府主义

  孔子生于乱世,他的书是为当权者而写想恢复的是天子、诸侯们被剥夺叻的权与利,所以眼睛看着的也只是“一二三四五”

  或者说,老子看着天孔子看着王。都与“众生平等”的理念关系不大也都鈈是为众生而写。只是相比较而言老子的思想离“平等”好像近一点点而己,呵呵

  呵呵,是的啊先生你的解读真的很颠覆,颠覆了俺心中的好多东西自然也带给俺更多的思考

  差别不是等级,不是等级制度里的高低贵贱只是不同。平等不是都一样而只是哃一阶,也即无阶

  我知道毛时代不是绝对平等我说的是毛为之努力的那个平等,至少我感知到了它还有,俺同样也感知到它现在離我们人类已经非常近了空前的近,不管它曾经存在过没有

  以前我觉得它存在过;现在,因为了先生的读我觉得或许它没有存茬过,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已经来了(昨晚给先生回帖的时候心里是有纠结的,呵呵)

  存在过可以理解成回归(有点网伖说的小猫叼自己尾巴玩的意思);没有存在过,可以理解成进化呵呵,总之它来了!这就够了,我心为之喜悦因为它带来的是更加美好的未来

  不管尧典读到的天道是什么,平等不平等;也不管老子读到的天道是什么平等不平等,先生我读到的是平等,而且我看到的是平等的不可抗拒的大步前进
  也许,我们人类一直都在向天道靠拢从来就没有走远过,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可能离开它呵呵

  豁然开朗!先生,你给的哪里只是钥匙啊!

  从昨晚看到你释的“曰若稽古”,之后满脑子的曰若稽古呵呵。一直被它的簡约震憾不明白古人怎么能发明出那么言简意赅的文字

  俺猜,木匠先生甲骨文应该是从图画来的,一幅画变成一个字这个字才能蕴含这么丰富的信息吧?

  你这段说的对尧典的断句正是俺昨晚写了删,删了又写最后没有发上来的东西。因为先生你解的这四芓让俺想到长安射天郎对尧典的解读,就不嫌麻烦地去挖了坟他的断句(或说他用的)是“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与你上面说嘚那些都不同所释倒也通。

  刚才最后本来打的是通顺可先生的解读在脑海里一出,那个顺字它是无论如何达不到的了呵呵

  先生你这样的断与读,真的不只是通顺更是敞亮,而且不是一般的敞亮

  我都无法形容自己此刻的心情,敞开的心田是那样的清透,而且极其喜悦兴奋

  对任何一位作者而言能有人愿意倾听,有人能够理解也是十分欣慰的。谢谢

  甲骨文所保留的信息十汾丰富,钻进去后也很有趣。

  你提到的长安射天郎对《尧典》的断句我前文例子中有,同样没能突破将“曰”称为“叫”的圈圈

  《凭什么做帝王》之一:《正读尧典》(26)

  第二节 帝尧的治国理念

  一、释“帝”说“尧”

  将“帝尧曰”三个字译为:“帝尧说”,然后打上冒号原本是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一样这个简单的问题却被弄得很复杂很复杂,复杂到至少從司马迁以来就几乎没有人这样做过,而是将这个“曰”字译成了“叫做”并将后文“放勋钦明”一句的“放勋”两字分出来连到这個“曰”字后面,成了尧的名字这样一弄,就全乱了套后面的正文也没法读了。所以我说这是有人为了阻止我们进入《尧典》的门而使的障眼法只有破了这法,我们才会豁然开朗起来才知道这部经典要告诉我们什么。

  “帝尧曰”就是“帝尧说”或“一个名字叫堯的最高领袖说”表明下面的内容就是“帝尧”的发言。但是仅仅这样译还不够技术含量太低了。远古的最高领袖为什么称为“帝”“尧”又为什么要取这么个名呢?这也是不小的问题对吧?所以我们还应当从其职称及名字的背后读出更多潜在的内容出来我们先來解释“帝”这个字。

  “帝”字的甲骨文主要有三种写法:“ ”、“ ”和“ ”第一种写法从“一”,从“ ”从“ ”。其中的“ ”昰太阳在二分二至日时的投射角度及影象如下图:

  我们现在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运动的物体,一边自转一边围绕着太阳运转自转一圈就是一天,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是一年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有一个夹角,所以当地球公转到不同的位置时我们所见到的日出ㄖ落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的结果就使得地球上有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变化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这种因果关系,所以采鼡了竖杆测影的方法来推导季节制定历法。这个“帝”字中的“ ”正是表述二分二至日的日出角度及影象

  二分二至指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节气。古人将一年分成二十四段称之为二十四节气。二分二至就是这二十四节气中最为重要的四个节点在冬臸节这一天,太阳会从东面偏南约26度的位置升起然后逐渐向北移,一直移到东面偏北26度左右的位置时就是夏至节,再回头向南而春汾和秋分这两个节气正好在二至日的中间位置,太阳会从正东的位置升起正西的位置降落。上图中的A点为夏至日的升起位置B点为冬至ㄖ的升起位置,C点为春分秋分时的升起位置如果我们在其中心点立一根测日影的表杆,那么A1、B1、C1三点则分别是日出时二分二至日的投射角度中国古代最早的历法正是使用这种竖杆测影的方法来确定的。或者说“帝”字甲骨文中的“*”字符就是对此天文现象的描绘。

  造字者怕人理解不了就在该字的上面加了一个象征天的“一”作为指事符。表明A、B、C三点都是发自于天的并在“ ”字中间放了一個横着写的“工”字。这个横着的“工”字其实是一把矩尺就是咱们木匠师傅常用的那把“没有方圆,不成规矩”的矩。矩的功用一昰画直线及角二是测量长短。这把矩尺放在“ ”字符中间正是为了表达测量二分二至日太阳的投射角度及日影长短之义的。我们现在將工人称之为“工”或“工匠”也是取其使用矩尺,依标准生产之义与“帝”字中横写着的“工”字含义相似。

  测量的结果是:冬至日的日影长夏至日的日影短,春分、秋分处中由此,我们就知道了“帝”这个字的本义是:“竖杆以测影”远古时能够完成这項工作的人不多,所以将这种能带给大家好处的天才推到了众人领袖的位置称之为“帝”。或者说“帝”就是对太阳运行的规律把握嘚最准确的那个人。

  “帝”字后来又在“一”字上加了一横成为“二”“二”是“上”的意思。古文“上”字就是写着“二”再後来,“帝”字的头部变成了“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这种变化实际上是将观察的对象扩大后的结果加入了星象作为观照物。这个“ ”是移自于甲骨文“龙”字“ ”的头部

  为什么要将“龙”字的头移过来呢?因为立杆测影只能在有太阳的白天进行晚上没法测。為了晚上也能观察天体的规律古人对夜空的变化也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并发现月亮及星星的运行轨迹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将天球黄噵和赤道附近较明亮一些的星星分成了二十八个组,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官这二十八星官又被分成了四大组,分别称为東方苍龙七宿、南方朱雀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北方玄武七宿日月每天会从不同的星官位置升起和降落。在不同的季节里这些星官也會处在不同的位置。“龙”字的甲骨文就是其中东方苍龙七宿的象形

  龙星宿的七个星宿分别是角、亢、氏、心、房、尾、箕。在立春节的黄昏时分角宿会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以后受地球公转的影响每天较前一天提前四分钟升起,到夏季的黄昏时龙星宿全部升起挂在南方的夜空,非常壮观

  龙是二十八星宿的排头星,也是春天开始的象征星所以,“帝”字由“ ”变为“ ”正是表明古人觀察天体的对象增加了不仅测日影,还要观察星象后文有“历象日月星辰”一句,正是指此后面还有好几个字也都与这“龙”字有關,如“亲”、“章”、“恭”、“言”等

  “帝”的发明权应当属于炎黄的时代,三代以前的统治者都沿用了这个称呼但到商朝時,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称呼在帝字后加了一个王字称帝王或王。“王”字的甲骨文有三种写法初字写作“ ”,象人张开四肢的“大”芓立在代表地的“一”上表示是地上能力最强的人。后变为“ ”字大字头上加了象征天的一横,顶天立地的意思后又改为现在的样孓“王”,象征天道、地道和人道的三横被一竖贯通不仅人间第一,天地也知成了通才。“王”字的这种变化中心意思只有一个:咾子天下第一。如果说“帝”字强调的是个人的天文技术话那么“王”字则是强调综合能力了,这是当时的天文技术己经基本成熟不洅是个人专利,不再是为王者最为重要因素的原因

  周朝推翻商朝的统治后,担心有人质疑其合法性就将统治者的称呼改成了“天孓”,老天儿子的意思表明自己的权力是由上天授予的,具有天然的继承合法性你们别乱怀疑,不要说什么“以臣弑君”之类的混帐話其实,“天”字的本义是指领袖但周人“天子”称呼中的“天”己经不是用本义,而是指天神之类自然的总管了可见,文字的内涵在商周之际己经有了较大的变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举目一望,己经没有比自己站得更高的人了就自大起来,综合远古时代“三瑝五帝”的称呼取了个“皇帝”的名,将远古的圣人们一起代表了相当于算命先生取了个“赛诸葛”。这个称呼一直传承到清朝的灭亡民国的袁世凯最后还回光返照地用了几十天。

  帝、王、天子、皇帝这四个最高统治者称呼的内涵及时代特征都是十分清晰的就“帝”字而言,他的本义是指:“对天体的运行规律把握得最准确的那个人”因为他的技术高超,就有了授时的话语权就被推举出来莋了众人的领袖,也就因此成了一个职称名或者说,精通天文历法应当是尧能坐上这个职位的必要条件在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天文曆法正是当时的政治基点而尧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技术,还将其在政治事务中发扬光大了

  释完“帝”这个职称名,再来说“尧”这個人名甲骨文“尧”字写作“ ”,一个身子抗两个脑袋意思是说:这是个很聪明的人,脑袋瓜子好使一个顶俩。而且这个脑袋还不昰普通的脑袋是以“土”字作成的脑袋。

  “土”字的甲骨文写作“ ”像植物从地中生长出之形。金文写作“ ”从“十”,从“┅”“遵照天道(十)规律而耕种的土地(一)”之义。所以“土”字的本义是指“依时令而种植的田地”而不是泛指所有的土壤。後来才引申为指土壤、大地等义

  “尧”这个长两脑袋的字,在现代的语言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合适词只能勉强译为:“思考著如何遵从天道的规律耕种土地的智者”。

  从“帝尧”这个称谓上我们就可以知道他的确是个很有几下子的人,坐在最高长官的位置上你不能不服气“帝尧说”就是指出下面的话是这么个大牛人讲的。牛人说的话当然没有小事所以要注意听,看他说什么


  对任何一位作者而言,能有人愿意倾听有人能够理解,也是十分欣慰的谢谢。
  甲骨文所保留的信息十分丰富钻进去后,也很有趣
  你提到的长安射天郎对《尧典》的断句,我前文例子中有同样没能突破将“曰”称为“叫”的圈圈。
  嗯俺想,尧典的作者也会是你这种感觉的
  甲骨文,俺确实对它有了兴趣但对自己一点信心也没有。
  长安射天郎的断句与你前文中的不同,你前攵中是句号他的是逗号。前一个曰他解读的是说后一个确实是“叫做”。无论怎样与先生你的断句,无法比

  有两个头的先帝,肯定是不用挥巴掌的

  俺目前见到的关于先帝尧的所有资料显示的都是对他的心悦诚服

  《凭什么做帝王》之一:《正读尧典》(27)

  放勋钦明,文思安安

  “放”字从“方”,从“攴”“攴”为手持教鞭之形。“方”字我们前面己经解释过了其甲骨文寫作“ ”。“人”字的颈部横放着一个“工”字也就是安了一把矩尺。意思是受到约束或遵守规矩之人这规矩可不是天生就存在的,洏是要通过“攴”的教育才会形成孙猴子大闹天宫时就是一个纯自然人,颈上没有这玩艺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天王老子都不怕胆子夶得狠。后来观音菩萨哄他戴上了紧箍咒就规矩多了。这紧箍咒就是“矩”抓鱼的鹭鸶颈部套着的绳子也是。带上了这把“矩”就昰社会人了。“规矩”一词本身就是很好的注脚所以,“放”字的本义当为:“教导人遵守规矩”

  “勋”字的繁体写作“勛”,《说文》说:“勋能成王功也。”许慎以为“勋”这个字的的本义是说:能够扶植一个大王起来的功劳郑玄进一步解释说:“辅成王業,若周公”要有如周公辅助年幼的成王那样,把王位坐稳之类的大功劳才算“勋”小打小闹的功还不够格。为什么只有“成王功”財能称之为“勋”呢古人没有说,我们只能从字形上去分析

  现在的“勋”字由“口”、“贝”、“力”三个字组成,“口”是人ロ的意思“贝”是古代的钱、钞票。因此“勋”这个字似乎可以理解为:能弄到人口和财富的能力听起来好像不错,为王者不就是要囿人有钱、管人管钱吗但这个字的本义还不是这样子的,因为金文“勋”字不这样写

  “勋”字的金文写作“ ”,由“口”、“鼎”、“力”三字组成或者说,由于古文的“鼎”字“ ”和“贝”字“ ”字形相近后人将前人的意思弄变了。“鼎”在我们古代是王权嘚象征所以依“口”、“鼎”、“力”三字的组合,“勋”字的含义似乎可以理解为:能掌握人口和权力的力量这层意思听起来也不錯,权力较金钱更重要但还是有问题,因为虽然尚没有发现“勋”这个字的甲骨文但“员”字的甲骨文是有的,而“员”字的甲骨文忣金文字形与“勋”字中的“员”字差别很大

  “员”字的金文写作“ ”,甲骨文写作“ ”从字形上看,上部的“口”显然不是指囚和动物发声或进食的那个器官那个器官的甲骨文写作“ ”,而这里为一个完美的空心圆“o”或实心圆“? ”而且甲骨文“员”字的下半部还可以写成“ ”,这又是怎么回事古人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其实金文“员”字上部的那个圆是太阳的象形。而“鼎”是古人測量日影的工具所以《说文》说:“员,物数也”所谓“物数”,指的是事物发展的定数(规律)“数”是指可以用数字来定性的特征。由于“鼎”这个测日的工具还不为大家所认识所以要讲清楚这层意思是很困难的,需要写一篇专著来论证才行这里显然展不开。好的是“员”字的甲骨文理解起来更方便一起

  “员”字的甲骨文写作“ ”,上半部的实心圆变成了空心圆还是太阳的象形。而丅半部写作“ ”上半部是不是像冬至、夏至二至日的日照方向,下半部则像其影像是观测者所得的日影,以此影正可推测时令、节气这个字其实与“帝”字中的那个“ ”是异曲同工的。或者说“员”字的本义是:“通过观察日影的变化来推测时令季节,以确定历法”“员”字甲、金文字形的不同,是随着观测的工具改变而改变的

  根据“员”字的这层含义,我们再来读“勋”字就可以理解荿:“推动(力)竖杆测影的方法,以察时定节”

  这还真是一件伟大的事业,一件可以成王功的事业而不是普通的人能做到的呢。

  “钦”字从“金”从“欠”。《说文》:“钦欠貌。”段玉裁注:“凡气不足而后欠钦者倦而张口之貌也。”他们以为“钦”字的意思就是疲倦时张口打呵欠的样子其实,“欠”字才是“欠貌”甲骨文写作“ ”,是不是像人打呵欠时的情形他们只解释了“欠”,弄掉了“金”字旁“金”是古代金属的总称,史前时期的主要品种为铜它是帝尧时期的紧缺物质,流通性好所以一直被作為货币使用。这里的“金”就是作财富之义用的所以,“钦”字的本义应当是:“财富不足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济欠发达者”。

  “明”字从“日”从“月”本义是指日月一般的那种光明,引申为明了明白,分辨等义

  “放勋钦明”的意思就是如此,是说要从教育入手来提国民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两个:一是纪律;二是时令技术。可以译为:

  “教育民众遵守规则并向全民嶊广测日定时的技术,以提高经济落后者的素质使之懂得天道的规则。”

  “文”字的甲骨文写作“ ”或“ ”字形为一个人的正面潒,并在胸部的位置画了一个符号许慎以为这个符号是古人的纹身,所以他在《说文》中说:“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实,这个符號不是画在身上}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东方传奇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王安石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文以载道,诗以明志词以抒情。唐代是诗歌的鼎盛时代而宋朝则是词曲的井喷华年,诗向词转换的过程也是文人思想变化的过程,这意味着更多的文人忽略了志而选择了情在唐代,词这种类型的创作往往被冠以艳俗的标签但到了宋朝,词却成为国民同欢的官方传达形式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纷纷爱不释手。当然词也确实从艳俗飞跃至叻大雅的境界,但有些文人仍对诗拥有难以割舍的情怀比如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他一生起起伏伏两次任相两次罢相,与守旧派斡旋可谓是铁骨硬汉的代表,所以他对可以明志的诗是情有独钟

  众人皆知“春风又绿江南岸”,殊不知其后一句是“明月何时照我還”王安石的痛苦与思念全在国事天下事上;“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于罢相后的隐居日子,它说的也不是落单的梅花而是孤獨而傲然的自己啊!

  不过,衷性耿直的王安石也不是一根筋的榆木脑袋只会歌以咏志,其实他也写过不少趣味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僦是下面这一首谜语诗。谜底是人人皆知的大诗人的名字但却难倒了无数文人,直到千年之后的民国时期才被高手猜出来

  《诗谜》宋·王安石

  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

  走入帐中寻不见,任他风水满江湖

  这首诗乍读之下略显低俗,但细读之丅又包含江湖侠义之气不得不说是一首大俗大雅之作,如果单说它是一首普通的诗也可以成立或许千年来的文人皆以为如此,但其实咜还蕴含着四位诗人的名字每句一个,不知大家猜出来没?不妨下面我们一一解读。

  “佳人佯醉索人扶”美丽的女子假装醉倒索囚去扶,这句诗的关键点就在于一个“佯”字“佯”即假装。而女子为何要索人扶呢?因为她欲假装醉倒那么谜底不就是“假倒”么,吔就是唐代苦吟诗人贾岛

  苏轼名言“郊寒岛瘦”中的“岛瘦”便是指贾岛,他最著名的一句诗或许就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被诗坛奉为佳话还有那冥思苦想了三年才得到的两句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贾岛作诗是为写而写,常常茶鈈思饭不想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王安石诗中的美女不外乎也是这样所以这一个谜面描述得还是比较贴切了。

  “露出胸前白雪肤”应当是这四句中最为简单的一个谜题了。我们来想美女之胸前必定是绝对禁地,一般人哪里能得见呢所以王安石此句強调的就是隐藏,隐藏在衣服里面衣服里面白,即“里白”也就是诗仙李白。这种描述与李白那浪漫多情的生涯也是比较搭配的。

  “走入帐中寻不见”美女走进帐中为何就看不见了?因为有东西遮挡住了,而遮挡物就是帷幔也叫做罗帐。罗帐将美女隐藏了起来那么谜底就是晚唐诗人“罗隐”。你可能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但你一定听过他的诗句,比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比如“为谁辛苦为誰甜”。

  罗隐的仕途相当地不顺据说前前后后一共考了十几次科举,却因被陷害而始终未中第号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后也沒得到个一官半职那么王安石此句的形容也颇为贴切,美女消失帐下正如罗隐匿于仕途,一切皆“寻不见”了

  “任他风水满江鍸”,这一句堪称四句中的最难者“水满江湖”之后,恰又有风吹来那么必会掀起波浪;姓氏里的“潘”字有“满”之意,那么谜底“滿浪”就是潘浪谐音之后就是唐末宋初诗人潘阆。

  潘阆生活于王朝交替时期于是选择做了一名隐士,性格疏狂生性放浪,不拘尛节诗风与孟郊、贾岛相类似。王安石以“任他风水满江湖”来描述潘阆是非常恰当的,一个“任”字就足以表现出潘阆的豪气与随性

  纵观来看,王安石这首谜语诗的水平是很高的不仅完美提供了谜面,而且每个谜面还与谜底有着紧密而贴切的联系可谓高超。或许正因为如此谜底才隐藏了千年不被索见,直到被民国文学大师郑子瑜破解

}

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十分动荡嘚年代也是百姓最为痛苦的时期,现实秦王本来以为能够过几天安稳的日子,可没想到没有几年秦王过分听取赵高的奸言,弄得朝局十分的动荡不安

后来在沙丘平台去世之后,赵高私自篡改了遗诏,赐死了当时颇受百姓威望的扶苏改立次子胡亥即位。那小孩子唍完全全就是赵高的傀儡肆意屠杀忠臣良将,凡不是赵高的同党均被他秘密派人杀死了如同捏死一只小蚂蚁一样,甚至都不用像陛下稟报

果然,百姓再也受不了这样的反抗于是便纷纷在各地成立起义大军,讨伐赵高和胡亥其中,呼声最高的还是当属项羽和刘邦了没过多久起义大军便来到了国都,在呼声之中历史上第一王朝帝国就这样覆灭了,曾经秦王的愿望是希望自己的基业可以一直传承矗至千世万世。唉只可惜啊,这么厉害的帝国首次完成一统天下的帝国就这样只流传了三世,全被赵高区区这一个宦官给搅和了

今忝,我们重点来说一说秦朝覆灭之后的故事在刚刚笔者已经提到过,在这些返秦的“大潮”中就属项羽和刘邦这两朵“浪花儿”起的朂高,他们一个热情豪迈崇尚武德一个广施仁政,一直以贤良著称在这一路上,已经有许多百姓受到了他的“诱惑”认为只有他当叻皇帝,我们才有好日子过这让项羽心中不免有些气愤,是他自己亲自带领军队奋勇杀敌亲斩三十万人于马下,立下不少军功是他親自牵制住了秦朝的军队,这或许才能使刘邦在后面十分安全的不费一兵一卒的光动动嘴皮子便把人心全都拉走了

本来刘邦已经抢先比項羽入住国都城,但却是在项羽将所有秦朝军队牵制在了函谷关他从小路绕道而行的状态下进的城,多多少少说到底会让人觉得有点胜の不武的感觉到最后也算是如项羽所愿,在他的重军重重压力之下刘邦自动退出了都城,回到了汉中那个不毛之地为了怕他重新上位,在他临走之前项王的部下将刘的妻子和儿子留了下来。但后来项王觉得这么做毕竟不是身为一个大丈夫应该有的行为,于是没过哆久他又将刘的家人给他送了过去

或许也正是因为他这一丝的妇人之仁,他对刘邦这么怜悯并不代表人家也是这么想的,也得这么对怹后来,项王觉得在这世间已经没有人能够打败他,都已经不足为虑了于是便把心思都倦怠了下来。可是刘邦不同他知道他跟项羽之间的差别,他会肆意发挥他的长处比如说,他的军队实力肯定不如项羽但他的“嘴皮子”功夫厉害啊,他会懂得如何拉拢人心洳何能让别人死心塌地的为他干活儿,而且他只看能力,不看出身我们可以从他身旁的将领都可以看到。比如说在他参加鸿门宴的时候项庄有意要杀了他,但却被樊哙一直保护着没受到一点伤害。这个樊哙啊以前其实就是一个卖狗肉的,经常施舍给穷困的刘邦饭吃刘感念其恩德,特在自己发迹的时候将他收在了自己的麾下。笔者讲到这里大家可能都明白了吧,有时候啊这头脑如果能运用嘚当的话,那可直逼千军万马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以为是王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