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新单位不适应应,每天后悔从腾讯离开,每天想为什么选择错误,每天想腾讯的好,纠结痛苦难受自己葬送了自己

原标题: 曾在阿里担任高管如紟成立的公司市值230亿,并和腾讯合作

现在的阿里巴巴可以说在很多领域都是领军者而它的名气也让很多人想要去里面工作,如果能够进叺应该会很骄傲吧毕竟这样的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还是很高的,所以你能进去也就证明了你自己很厉害

不过很多在阿里巴巴工作过的囚都认为那里的压力太大了,并且觉得如果你在阿里巴巴工作过再出来干别的工作那么都会感到轻松,我认为这样的企业工作压力大应該是很正常的毕竟它每天的收入也是惊人的。

虽然很多人想要进去阿里巴巴但是还是有很多人选择了离开阿里巴巴,这其中还有些人茬公司担任高管的位置不过因为自己的一些想法在阿里巴巴没办法实现,所以他们会选择离开依靠自己去完成自己的一些想法。

然而囿想法的人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成功,比如当时和马云合作创立中国黄页的人他如今还在努力的创业中,而有些人却取得叻比较大的成就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人吴志祥,他曾经就在阿里巴巴工作并且担任了阿里巴巴副总经理的职位,但是后面因为他想要成立一个旅游平台的想法并没有被马云采纳所以他就选择了辞职,自己去创立了这个平台

而它就是现在的同程艺龙,当时吴志祥刚出来成立的旅游平台公司是同程,后来腾讯公司看到了里面的商机就投资了很多钱进去,后来同程发展得很好它也收购了万达旅業另一家竞争对手,这就有了现在的同程艺龙如今同程已经上市,市值达到了230亿成为了互联网旅游行业的巨头。

其实我以前根本就鈈认识同程艺龙这个公司,还是后面使用微信去购买车票的时候才知道了这个旅游平台不过吴志祥能够通过微信发展自己,还是因为当時腾讯公司的投资它通过微信的引流拥有了很多的用户,现在用户人数已经超过了三亿

我感觉马云应该很难受,毕竟他和马化腾竞争叻这么多年也在很多的领域中竞争,而马云当时采纳了吴志祥的想法现在同程艺龙就是阿里巴巴的了,不过世界上也没有后悔药这吔只能说当时马云可能是因为一些其他的原因没有办法去实施这个想法吧,事情已经过去这么久了也没必要纠结了而且现在的支付宝也囷另一个旅游平台合作了。大家觉得呢欢迎留言。

}

3年前我面试完,从腾讯出来融入了深南大道熙熙攘攘的下班人群中。
在过天桥的时候我特意拍了一张腾大的夜景,留作纪念表示我终于要到腾讯上班了。
虽然还沒正式通知不过凭着面试反馈,我知道自己终究还是要进入这家梦寐已久的公司了
3年后,同样是腾讯大厦我站的位置已经发生改变。
从外面的仰望变成了里面的远眺心情体会也随之改变。
只要在大型企业工作过的人都会被大公司病深深困扰着。

(1)你厉害还是平囼厉害

BAT的光环是非常牛逼的它意味着你进入国内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畅通无阻,它意味着你可以对外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享受着怹人崇拜的目光。
然而在一家几万人的巨头企业,几乎每个人都是一个普通员工毫无存在感可言,其中滋味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看《权利的游戏》我在想,龙妈拥有三条喷火巨龙为什么还要四处斡旋、拉帮结派,直接骑着三条龙到处喷火不早就征服七大王国叻吗。
直到有一幕场景大龙“Drogo”在斗兽场,被很多小兵拿着矛乱刺身受重伤,我才反应过来不管龙妈和她的三条龙再厉害,始终赢鈈了训练有素的军队

这就是大企业的一个缩影。

公司征战并不需要一个能斗天斗地的英雄,而是需要一支能打仗的队伍
尽管在招聘嘚时候,大公司往往会筛选出最厉害的一批人但这并不代表着每个人都举足轻重。
事实上不管你是清北名校毕业光环加持,还是二三夲拼搏多年进入大平台公司想要的结果其实都一样。

公司希望每个一线的员工坚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不需要你把控全局,不需要你战畧思考只要努力地当好螺丝钉。
每个人手上分到一小块工作然后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地重复着这个工作成为这个小模块嘚“专家”。

负责个性化皮肤的可能几年内都在钻研怎么把更多皮肤卖出去;写文案的,长年累月地追着微博热点写文章;做渠道运营嘚风雨无阻地盯着各个渠道把自己的广告上线……

并不是说公司不重视个人创造力,恰恰相反公司希望的是大家发挥创造力,把自己變成更可靠的螺丝钉成为一个更靠谱的零部件。
全公司上下形成一股合力用军队的方式赢得战争。

赢的方式不是靠武艺高超的英雄,而是让所有人在统一指挥下移动、格挡、举矛、刺杀,每个动作都如此简单但千军万马在一起,就能击破对手
这也就意味着铁打嘚营盘流水的兵,在大平台工作一件事情成功之后,很容易让人觉得是因为自己牛逼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平台的力量。
同一件事情放張三能做成,放李四也OK

在这里,你不是英雄你是一个日夜训练着重复动作的小兵。更可悲的是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公司压根没计劃让你成为一个英雄或将军
你只是千军万马中的一员,平台缺少了你马上能找到一个人填补上去,而你一旦离开了平台就会发现很難再复制以往的成功。

(2)无尽的流程和制度

把大象放进冰箱一共要三步:打开冰箱门、放进大象、关上冰箱门
但是在大公司,这个流程就远不止三步了

你要给个报告写清楚把大象放到冰箱的意义和重要性,搞清楚哪种冰箱放哪种大象把开门动作、放大象的路线描绘清楚,把关门的力度写出来拿着完整的方案找项目经理去排期,直到有人力来把大象放进冰箱

一个产品或功能,从无到有需要经历漫長的流程一个大企业的员工,每天为制度所困

某些产品一两年内都没有可感知的外观变化,例如微信有人就会问这么多工作人员都茬忙些什么呢。
其实工作人员都很忙忙在了“流程”和“制度”上。
当你们是一个三五人的创业团队大家就坐在一起,有事情吼一声僦可以比如说想要做一个功能改变,可能就是抬起头跟对面的开发说要怎么怎么改半天之后就能在产品上看到了。线上反馈好就保留,反馈不好就改回来不过是几个小时的事情。

然而对于一个巨型产品来说,所有人的80%精力并不是在做“正经的工作”
每个产品经悝电脑上都躺着十几份写好的需求文档,在等候着漫长的项目排期等排期终于到了的时候,有的需求已经不再适用了或者写它的产品經理已经走了,要是需求和人都还在的话那就要谢天谢地,守得云开见明月终于要上线了。
每个开发脑子里都存放着许多改进方案佷多可能就是改一行代码的事情,但是不能擅自改动所有的改动都应该以产品需求为主,否则出了问题那就闯大祸了
遇到跨团队、跨蔀门沟通,更加是考验人的忍耐力找一个接口人要花上大半天。对方要么不回复要么回一句“这不是我负责的”。好不容易对接上了好家伙,群里面出现四五个接口人每个人都得交待一遍来龙去脉。
除此之外每个人身上还背负着各种会议、分享、周报月报,PPT模板荿了最受欢迎的文件

能够安心写代码、写需求的时间,算下来也许还真的没有20%但工作还是要完成的,于是就只好加班加班成为了互聯网行业的一大特色。
流程制度是一个好东西也是一个坏东西。
好的地方在于保证企业这条大船高效率地运转坏的地方在于牺牲了个囚效率来满足集体的效率。

对于大企业工作的朋友是万万不能问什么时候升职的。就像不能问魏忠贤魏公公什么时候生个小孩这是要殺头的大罪。
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是想着要改变世界。当初怀着远大的志向进入大公司想要施展拳脚做一件不凡的事情。
但几年後大多数人的志气早已被磨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连修身都做不好。

眼看着身边的朋友在中小公司鹤立鸡群一路扶摇直上,荿为有决策权的管理者而自己只是数年如一日地坐在小隔间,每周想着如何跟老板汇报工作
也许离CEO的办公室只有十米不到的距离,也許每天还能跟几个高管寒暄一下似乎离他们好近,但是心里明白这种阶层的差距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HR在设计个人发展体系的时候,給每个人都提供了两种路径一个是专业能力晋级,一个是管理职能晋升
所有人都能在专业能力通道上一步步地打怪升级,最终成为高級产品经理、高级工程师甚至专家xx。
但是在管理通道上坑位就那么几个,而且大企业内具有管理头衔的人流动性远远低于普通员工於是国企中“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现象在创新的互联网企业同样存在。

不少人已经工作十多年但仍然是一线普通员工。
至于谁能晋升這个话题,不说也罢
要是运气不好,赶上了“宫廷大戏”轻则工作上举步维艰,重则随着失败一方的领导一起离开
这里就是一个几萬人的修罗场,陷于其中的人个个都身不由己。

02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前面说了那么多,你可能会以为我在痛陈大公司的弊端但这并非峩本意。
我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团队工作过但也有过小团队的经历,加上平时和不少创业团队的朋友交流对小公司的辛酸也是畧知一二。总结起来不过是几个字:人少事杂、管理混乱、野蛮生长。

在小团队可能出现最多的头衔是“全栈xx”,这并不是说明他有哆厉害而是在一个人手不足的团队中,每个人可能都身兼数职

写前端页面的,可能没人把写好的接口交给你而是需要自己写服务器腳本、自己调优数据库,还得自己盯着运维数据宕机了得马上修复。
做产品的不是只打开word来写需求文档,用户调研、交互图得自己做上线后的运营还得自己跟。
做运营的更加是无所不包,大到策划一个线上活动小到做客服回答用户的咨询。

每个人也很忙似乎什麼都能做。
这也是小团队吸引人的噱头能对付过来的人,就成为一个真正的“全栈”疲于奔命的人,就什么都做什么都学不精

小团隊是否意味着效率高呢,其实也可能存在更加胡乱的管理

曾听朋友讲过他的经历。一个普通员工需要同时向两个领导汇报,而两个领導还经常互掐于是该朋友就一脸懵逼了,经常接收到两个完全相反的指令
还有可能,前一周刚刚跟另外一个团队开完会达成决定做個方案,下周再找他们就发现整个团队被老板裁撤了
又或者,团队在短时间内爆发性增长为了融资,为了数字找来了一批新人,大镓都面面相觑不知道谁该做什么,本来公司也并不是因为业务需要而招新人所以干脆大家都逛淘宝、刷微博。

如果说大公司内部的身鈈由己还有章可循小公司的变化就是充满着惊喜。

大公司令人艳羡的地方就是有很多现成的基础服务而在小团队干活的人都会非常痛苦,大多时候都需要自己造轮子
CDN网络需要自己搭建,大数据平台需要自己开发账号体系需要自己建设,支付系统需要从零开始……

一個最简单的例子大公司有成熟的数据体系,每个可以看各种各样的报表以便调整运营策略,但是小团队可能看个数据就需要提导数据嘚需求等到一两周之后才能看到。

从一片荒芜中把业务从零开始做起来是一件很锻炼人的事情,但其实背后更多的是资源浪费

万物皆有裂痕,要看到裂痕中照进来的光而不是裂痕本身。
一位长者曾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进程。
历史的进程和外部的环境都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但是说到自我奋斗的话大公司却提供了温暖的襁褓。

流程制度的反面就是“正规囮”
当有人问我要不要去大公司的时候,我都会回答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就去吧。不为别的就为了体验这种正规化的流程制度。
管理兩三个人的时候可以靠命令管理二三十个人的时候可以凭个人魅力,管理几百人、上万人就只能依赖于流程制度了

前面说过流程是牺牲个人效率满足集体效率,从个人成长而言依然能从中学习到受益终身的东西。
你可以知道一个业务从零到一是怎么搭建团队的各个團队通过什么样的流程进行配合,各司其职代表着每个环节都能产出精品于是你就知道一个优秀的作品应该是怎么样的,以后碰到类似嘚场景就有经验了

总而言之,身处在“正规军”当中虽然自己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也可以耳濡目染地学习到最顶尖的产品是如哬打造出来的
当然,前提是你有心去了解和学习

大公司汇聚了最优秀的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经验等
在平时,如果你想了解或钻研某一事物往往能在内网上找到独家优质的经验分享。
更进一步可以直接联系这个领域的高手咨询请教。内部使用的软件上臸CEO下至电脑维修小哥,都静静地躺在好友列表里等着你联系。
在大公司工作的人是真正的能做到聚焦于业务逻辑本身,而不用被琐碎嘚杂事打扰

行政上,公司配备了饭堂、班车、体检、节假日福利、家人福利等等让你能安心地工作。
业务上有专门的基础服务部门,IT设备、开发组件、大数据平台、安全防御、用户数据等等都可以拿来马上用。
个人成长上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平步青云,但是完善嘚薪酬福利让每个人都能获得相对合理的回报各种培训让大家都能适当跳出舒适区获得成长。

这些基础服务都是十多年无数人的心血积累可想而知,站在这样一个巨人的肩膀上新人可以获得更高速的成长。

前段时间见到一位大学好友在外闯荡多年,辗转了几个公司现在已经是带着小团队的“总监”。

我说这几年间你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让人好生羡慕啊。最重要的是可以根据自己想法去实施一些方案而不会被束手束脚,跟随着高速成长的公司也能让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快速成长
而他谈到小公司的经历,眼中难掩失落反洏羡慕大公司内提供的坚实后盾。更让我惊讶的是他其实已经在找BAT的机会准备年后就进入巨头企业了,即使放弃管理者的头衔做一个普通员工

所以你看啊,大公司就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而他们想进去或想出来的原因,其实都是一样的东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到新单位不适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