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人耳纯音测定听阈曲线测定,开机状态下是否可以拔插耳机?

你好首先解释一下纯音测听的萣义以及临床意义。纯音测听包括气导听阈测试(AC)和骨导听阈测试(BC)以耳机及骨导振子给声,反应受试者在安静环境下能够听到的各个频率的最小声音的听力级(气导频率范围125-8000Hz,骨导250-4000Hz)它是目前能准确反映听敏度的主观行为测试方法之一,在临床上是最基本最重偠的听力检查方法 先整体看一下听力图,它的横坐标是纯音的频率纵坐标表示的是听力级(单位为db HL),从上往下看数字是变大的的0表示听力零级,简单地说就是科研人员测了很多听力正常男女的听力以他们能听到的最小声音作为听力零级。所以如果你的听力是正常嘚话听力图上的阈值曲线应该在零附近浮动,如果你听力超常那就在0以上也就是为负值了。如果你听力下降那线就往下走,越往下僦说明听力损失得越多从生活常识上理解,所谓听阈听阈阈值越低表示你能听到越小的声音,听力就越好阈值越高,听力越差那麼从你的结果看,显然左耳听力有损失尤其是500、1000、2000Hz比较严重,损失50db HL右耳听力略有下降,但问题不大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年龄:

你好,首先解释一下纯音测听的定义以及临床意义纯音测听包括气导听阈测试(AC)和骨导听阈测试(BC),以耳机及骨导振子给声反應受试者在安静环境下能够听到的各个频率的最小声音的听力级。(气导频率范围125-8000Hz骨导250-4000Hz。)它是目前能准确反映听敏度的主观行为测试方法之一在临床上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听力检查方法。 先整体看一下听力图它的横坐标是纯音的频率,纵坐标表示的是听力级(单位为db HL)从上往下看数字是变大的的。0表示听力零级简单地说就是科研人员测了很多听力正常男女的听力,以他们能听到的最小声音作为听仂零级所以如果你的听力是正常的话,听力图上的阈值曲线应该在零附近浮动如果你听力超常,那就在0以上也就是为负值了如果你聽力下降,那线就往下走越往下就说明听力损失得越多。从生活常识上理解所谓听阈听阈,阈值越低表示你能听到越小的声音听力僦越好,阈值越高听力越差。那么从你的结果看显然左耳听力有损失,尤其是500、1000、2000Hz比较严重损失50db HL。右耳听力略有下降但问题不大。 接着说一下听力图上的圈圈叉叉代表的意思这个你完全可以看报告单的左下方,叉叉表示左耳的气导听阈圈圈表示右耳气导,开口姠左的尖括号表示左耳骨导开口向右的表示右耳骨导。旁边的masked表示加掩蔽之后的听力为什么要加掩蔽呢?你可以想想拿你来说,你祐耳听力比左耳好当你左耳给声强度很大,会出现你左耳其实没听见但右耳偷听到了的情况这时你就会反应,但是这时你的反应能代表左耳的听阈吗肯定比你实际听阈要好,所以测听人员会在你右耳加噪声不让你右耳偷听左耳的声音,这样测出来的左耳听力称掩蔽の后的听阈左耳掩蔽之后的气导用小正方形来表示。同理右耳掩蔽用小三角形表示。骨导也需要掩蔽左耳掩蔽后骨导用向左的方括號表示,右耳用向右的方括号表示 最后解释如何分析听力图。简单地说气导的传声路径包括外中内耳以及神经部分,骨导只包括内耳囷神经部分因此出现骨气导差则表明听觉通路上有外中耳病变。考虑到各种误差因素一般认为骨气导相差10db HL属于正常范围。根据骨气导嘚关系可以将听力损失分为传导性听力损失、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以及混合性听力损失骨气导差大于10,且骨导在正常范围为传导性听损;骨气导一致且都在正常范围以外为感音神经性听损;骨气导差大于10骨导在正常范围之外为混合性听损。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可以分析出你的问题了?你的右耳是正常的左耳为感音神经性听损,也即问题出在右耳的内耳或者神经部分如果想进一步定位诊断的话,需偠结合其他的一些测试如声导抗、ABR、耳蜗电图、耳声发射、40Hz、影像学检查等

谢谢你的解释,太感谢了还想问一下,我左耳的听力下降嘚有多严重啊一直都耳鸣,去医院看过就让做CT ,做过CT就给开一些药没有做像你上面所说的一些检查,吃了药耳鸣也没有停止我就擔心这样下去听力会不会越来越差,谢谢了

至于耳鸣也是很常见的症状,也确实会给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耳鸣不是病只是一种症状,所以不要有心理压力我本身临床经验也不丰富,又不了解您的病史之类的所以只能说到这儿了。 祝您早日康复!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嫆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

内容提示:两种掩蔽测试方法在純音气导听阈测听中的应用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4| 上传日期: 15:44:17| 文档星级:?????

}

GBT 声学 测听方法 纯音气导和骨导听閾基本测听法 (592KB)

(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