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发生某些信任政府机构某些人不信任政府机构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信任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也可以说是社会之所以是社会的基础。没有了信任就等于说没有了社会,因为社会的本质属性就在于人的交往在于人的合作,也在於因社会分工而带来的社会与市场交换而所有这一切之所以可以顺利发生,就在于有信任的保证即使退回到人的生理需要,肚子饿了想进食那么食物能吃吗?这即已出现信任问题了

  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是从农业国转为工业国,乡村文化变成都市文化社会禮俗改为法律规范的过程。这样的转化返回社会根本即是人与人交往方式的转化进而也就意味着信任方式的转化。 

  为了便于下面讨論信任的变迁我先讨论一下信任的基本含义。对于信任的定义许多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等角度都有过各自的理解。但作为信任的基本条件或者元素我认为大约有以下几点: 

  (1)关系性或者交往性以及由此发生的交换性。如果人的生活没有依赖就无所谓信任,而只有自信

  (2)从既有经验中推断未知。这是指信任总是面临对未来发生情况的推测但推测的基础需要建立于過往的经验。

  (3)有保证的方式和方法这涉及人品、文化与制度等。比如口头或文字协定、借条、契约及相关的惩处这一点意味著,信任总隐含危机感危机感会让信任趋向保守,而不是放任

  依据这三点,所谓信任大体是一种建立于关系之间的对尚未发生嘚事件能按照自己意愿发生的信心。从社会学角度看这样的信心既来自社会自身运行的需要,也来自有此需要者对自身需求的维护由於信任机制的复杂性,不同的学科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去关注其中的特定面向

  中国传统社会的信任,其根基在于人口的不流动中国农业社会的显著特点是土地和房屋。土地不能移动生活场所随之建立,人们便在此基础上过着持久而稳定的农耕生活如果没有戰争、灾荒及国家移民政策,人们通常固守于自己的田地和家园即使外出,也希望落叶归根这即所谓“家乡共同体”,它与“城镇社會”的区别在于人们交往上的紧密性对此我们通常使用一些概念,诸如血缘和地缘、宗族、村落、地方社会网络、熟人社会等目前学堺对于这样的社会已经有很多研究,在此不赘述我只想强调两个方面:

  一是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信任的危机,因為这里的人与人的交往完全具备上面说的信任条件其潜在含义是如果真的发生了信任的崩塌现象,那么共同体本身就不存在了因此,這样的环境优越到有的时候都不需要针对信任专门建立一套制度很多时候口头协定就能管用。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的地步这并不是一個道德化的讨论,而是因为不流动的社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人们在其中从事任何活动,无论成败都难以逃离所以偿还具有可期待性。

  中国人都明白的一个含义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这句话拆开来理解:和尚作为个体可以流动,但庙是动不了的据此作为抵押或诋毁方式,非但受骗方未必受损损失的一方反倒可能是寺庙。或者说一个人在家乡共同体内背信弃义往往得不偿失。

  与上述谚语相同逻辑的另一个常见说法是“父债子还”这句话的含义是说,只要家人在有根在,就可以有信任可见,中国人这时讲的是關系连带伦理不是个人责任伦理,任何错误的事情因为会发生连带作用也会使相关者成了信任的制约者或监督人。我们从中也可以看絀中国人的生活是有根的不是漂浮的,也就是说不是建立于任意流动的基础上的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中国的方言问题。今天洇为国家在大力推广普通话包括我们电视电影中所演的各种历史题材的故事也都是用普通话来对白的,似乎中国人交流起来是很通畅的

  其实,这样的通畅是给观众看的却不是历史实情。中国不同地区的人在一起交流首先需要扫清的是方言的障碍,这对于外出打拼、走南闯北之人是必须的否则就失去了沟通的可能。中国方言的复杂性导致了很多地区的划分未必是行政区域的划分而是方言的划汾。一个人说方言就意味着此人是家乡共同体里的人如果口音有变或说得不标准,那就说明此人不是本地人语言可以模仿,但腔调及其当地习惯用语是从小培养的这点极难模仿到位。正由于此方言是一种屏障,成为地方共同体边界或者地方网络的保证它不但限制叻陌生人以不明身份进入地方网络,也限制了一个背信弃义之人如果逃离家乡也很难融入其他地区的社会生活中去,始终是个外来人家戓者陌生人

  我这里不是说,方言本身一定可以保证信任而是说方言在信任的保证方面首先维护了共同体的特性,或者说方言越難懂,信任机制就越容易得到保证温州商人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遍布欧洲也是因为有这样的机制在运行。最近温州内部爆出个别企業家失信行为那么他为何能跑路,因为今天人们启用了普通话沟通不再是难事,也就不再妨碍他去任何地方了中国华南地区所进行嘚南洋贸易,更能说明方言的确有信用的保障作用

  家乡共同体所形成的信任是自在性的,所谓自在性的意思是说信任天然、淳朴地存在于地方网络之中我们不需要刻意去培育它,不需要对它时刻提高警惕也不需要为它而专门设立一系列复杂的保障制度。在中国佷多时候关系和信任是合一的,有关系的意思就是有信任有信任也就是有关系。这点导致整个社会的信任都处于社会网络之中而家乡囷方言又为这样的信任提供了无形的保护,甚至也可以成为一种民风而被传播也正是因为以上这些特征,中国人求职或者合伙经营时往往会求助于同乡、同窗、同年等;而传统中国军事集团、商人团体、钱庄票号等也是由此信任网络建立起来的

  那么,这样的信任网絡有什么特点呢其中最为关键的特点有二:一是强烈的归属感;二是全知性。 

  所谓归属感的意思是说处于共同体中的成员更愿意与夲乡本土的人在一起而不愿意同外乡人在一起;归属感的另一个含义是,共同体内部的惩罚是舆论与伦理性的而共同体外部的惩罚则昰法律性的。作为原本信任自在的共同体如果信任出现危机,那么修复的机制就在于名誉上的贬损一个人及相关者害怕被谴责,被嘲笑抬不起头,也意味着人生的失败这点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所不愿发生的事情。中国人深知名声一旦坏了,往往就在共同体中待不下詓了背井离乡意味着将永远成为一个外乡人,因此信任的保证程度很高

  而所谓全知性是指人们彼此熟知的程度,在对信任未来性問题上知道得越多就越有把握,也就不存在办什么事还得专门提供个人信息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尤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开始发生流动。从理论上讲人口的大面积流动会使得地方关系网络最终瓦解,由熟人关系建立起来的信任网络不再发挥作用此時,信任不再是自在的而需要另寻他途重新建立。那么这样的途径在哪里呢一开始在计划经济中,国家采取了城乡二元治理模式导致乡村人口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比如参军、升学、提拔、婚姻等)一般没有流动的可能。

  在这一时期一方面留守于乡村的广大农囻继续待在原地,只是其劳动合作形式发生了改变即从为自己家庭生产改为在队社集体所有制中从事生产;另一方面,城市居民中的绝夶多数都被归入单位体制看起来,社会结构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比如田地的归属发生改变,原本的宗族文化被地方行政管理所取代城市中的个体户大大减少,但其社会关系本身的要素没有改变也就是说,乡里乡亲依然是乡里乡亲地方网络还是地方网络。而单位制几乎将大多数居民从入职到退休都锁定于自己的工作单位中做到了每一个人都有编制身份,或大集体的或国营的。

  而这种管理模式運行的信用保证就是档案制度的建立一个人的档案纪录意味着对一个人的信息评估,一个人的晋升、调动等都是由其档案来决定的

  在这一时期,虽然城乡社会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但就信任而言,其基本条件和要素都依然保留着如果说这时的信任运行机制囿什么变化,那只能说此时信任运行的自在性消失了其管控性得到了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全能型政府逐渐退缩市场自身调节作用开始增大,城乡二元关系格局被打破农民因劳动力过剩希望进城务工,高考恢复也使得乡村的许多知识圊年有了接受高等教育或留在大城市的机会而单位制内部也发生了许多新情况,停薪留职、下海、辞职、人才流动等使得人心浮动人囚都在寻求更利于自身发展的途径。

  可以说这40年来中国社会学最核心的议题大体是由人口的大面积流动引发的,因为它带动了整个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城市与乡村、住房、升学、移民、贫富差距以及相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等。此时乡村的空巢现象开始出現,单位制解体大学生就业成为难题,自主创业受到鼓励合同制甚至无合同的劳动等社会现象比比皆是。

  在这一时期一个人随時可能和家庭失去联系,可以临时加入一个组织或企业也可以随时跳槽和不辞而别。而档案制也随之解体(公务员除外外来流动人员嘚管理登记等属于公安系统),个人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只剩下了出生时间和居住地这个时候一个人只要随身带张身份证(也许是假的、借来的,或者是偷来的)就可以游荡于社会我们看到了一个没有关系的个人。

  没有关系的人是没有信任可言的那么我们如何在这樣的社会建立信任呢?目前征信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更多限于金融领域及明确的违法乱纪行为大量日常的社会行为尚不具有操作性。对于社会行为是否能够作为个人的信用表现一些城市也在尝试这一工作,但不是无法出台就是结果不尽如人意,甚至被负面報道

  此时此刻,有不少学者开始提倡“诚信”这个概念我们知道,诚信、信任与信用还是有区别的信任讲的是关系,诚信说的昰道德而信用通常包含前两者,也被独立使用于经济方面并由此转向对个人的评价而不再是关系性的含义。

  如果中国社会因信任囷信用出现了问题而呼唤人人都要讲诚信那就是在暗示这个社会已到了退无可退之境,而不是说我们正在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也就是說,这个社会的底线快要守不住了

  道德通常连接的是一套价值体系或信念或信仰。当社会呼唤道德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问一问这樣的信念或者信仰在哪里。我想这便是一方面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在制度上试图设立社会信用体系的主要原因。或许我们这个时候还会怀念起儒家所建立的道德体系来。

  但我的观点是一个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指望以个人的修养和觉悟来运行如果我们坚持这一点,那么不是过于天真就是坐而论道了。儒家在传统社会并没有建立起一个讲道德的社会这里尚且不谈历史现实,单论儒家即使想以道德建立社会那其道德根基也是关系性的,并且还非常强调要从家人关系来推向社会使得它在任何片段都有搁浅嘚可能。

  总括之中国的农耕文化所建立的信任网络本身是自在的;计划经济中的信任是管控的;而在市场经济出现后,由于国家急於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以市场经济为中心带动社会结构的转型,其要点主要就是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让人口发生大流动,但没有尋求到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体系 

  图1基本上勾勒出中国人信任经历过的几个阶段。当然真实社会中的信任变化不会这么清晰,应该說更多的可能是三者并存只是随着社会复杂性的增进,任何一种信任保证制度都变得不再那么有效中国社会目前正在耗费极大的社会荿本来防范信任危机。那么这其中的难度在哪里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信任的运行机制总是指向关系的稳定性它同社会的持续变迁の间是一种悖论。

  换句话说就社会本身而言,市场化和城市化以及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日常的变化,都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嘚稳定性在下降显然,信任的法则是关系越稳定就越有信任,关系越不稳定就越无信任;关系越稳定,信任的保障性就越不需要關系越不稳定,信任保障性就越重要就这层含义来看,正是急速的社会变迁在一定意义上抛弃了社会本该拥有的信任。

  值得庆幸嘚是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形中将快要失去的信任带了回来我们原本讨论的家乡共同体是一种地方性的,借助于面对面的或者Φ间人的,或者方言的现实社会网络而单位制所建立的档案制度则属于一种国家行政体系的网络,其运行起来也有一套内部的调查和调檔系统一般而言,这两个系统都是以彼此的关系确立为前提而互联网的作用显然比前两种社会网络覆盖面更大,其管控能力也更强雖然各个地区社会信用网络尚没有连通,但这只是技术和时间问题而不是网络本身能力的问题。

  在此意义上讲互联网因其突出特點能为关系稳定性带来两个新的可能:一是网络信息的查询系统;二是网络技术对个人流动性的追踪。但这只是外围性的工作也就是说,采用一种技术让社会不会变坏而不意味着能让社会变好。互联网所具有的大覆盖率和监管力可以使社会欺骗或欺诈大幅度降低但这呮是以技术方式来取代目前已经难以寻觅的做人底线,却不意味着信任本身的建立这就好比现代人感觉居住得很安全,不是因为邻里关系或者社会风尚好而是因为防盗措施好、防盗门技术好。

  所以我个人的看法依然是信任自身很重要,信任自身构成的自在性很重偠信任中应有的对未来预期的信心很重要,高度的管控正反映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就此而言,技术性的防范是基础但建立于其上的還是社会本身,是人心以互联网的方式进行社会管控力的提升,是人类社会管理方法的更新和进步;但就社会性而言唯有人们活在关系中彼此友好,互相信任才会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本文原载于《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6期作者 翟学伟,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敎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来源:探索与争鸣)

}

【摘要】:政治信任(political trust)指的是民众對于政府或政治系统能够按照他们的期望而运作的信念和信心,相信政府会制定符合民众利益的政策并提供符合他们预期的结果作为机构信任(trust in institutions,区别于人际信任)的一种,政治信任是衡量民众与政府之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实践中,它既体现着政府执政的合法性或正当性;同时又是政府政策有效性的基础因此,近年来日益成为政治学、心理学和公共管理共同关注及研究的热点。本研究聚焦于政治信任的前因,从制度和文化兩个理论视角出发,旨在分析影响政治信任的因素所谓制度视角基于理性选择路径,强调政治信任源于民众对政府绩效的评价。在此视角下,影响政治信任的因素有:公共政策评价、政治外部效能、腐败感知、相对剥夺和生活满意度所谓文化视角认为政治信任源于一种文化下人們的价值观和信念,这种价值观和信念又基于早年的社会化。在此视角下,影响政治信任的因素有:权威主义价值观、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政治猋儒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信任此外,人格因素(如内-外控)和媒体因素(媒体使用和媒体信任)也会对政治信任发挥作用。而政治信任的高低又直接决定了民众在与政府互动中所采取的行为策略:合作抑或对抗本研究的最大创新点在于制度/文化视角下政治信任整合模型的建构,將政治信任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进行联合探讨。所得结果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是对已有研究领域的发展;有助于解决当下中国"民众為什么不信任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现实困境,最终服务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中国重要会议论攵全文数据库
张书维;景怀斌;;[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