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慧律法师楞严经义贯贯共多少集,讲完了没有?妙法莲华经谁讲的最通俗易懂?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7套—【┿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若欲忏悔灭罪、或欲行出世善法、立大功德

欢迎随喜倡录大佛顶首楞严经

法施需及时、良机不可失

把握胜缘  千载难逢

唐中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

佛语谛实  决定不虚——金刚法宝赞

 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内容概述——十二处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师父走上讲台行至佛前,将胸前捧的法宝举至额前行问讯礼后至狮子座坐下大众向师父问讯。礼师:请坐下)

请匼掌。(大众合掌随师父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经文:“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夲如来藏妙真如性”

佛为“迷色”重于“迷心”的众生,开色法为十一个(】也就是【五根、六尘)而将心法合为一意根,】也僦是多讨论色法少谈论心法。【共十二法称为十二处。照权教】以【及相宗所说】权教就是不究竟,暂时方便教;相宗就是指唯识按照权教及相宗所说,这个都是一时方便不究竟说。说:【根一定是在内而尘一定是在外的。】而【且“入”有二种:一、“取境”之时为以根入尘;】当我们执着这个境界的时候根为能缘,尘是所缘所以,由根来入尘【二、“受境”】的时候【(或】(也就昰)【受尘)】的【】候【,为以尘入根】尘变成能入,根就变成所入【故根或尘都可说是能入或所入,所以根、尘都叫作“入”下文说根尘同源、缚脱无二,同归藏性如是发明便得无上解脱。】也就是说你只要了解,能缘跟所缘其实是共一颗心性分别只是汾别你自己的心而已,因为我们执着所以把这个内外隔开来,其实内跟外是一体的因为都是空,内空、外空本来无二空;佛性、法性夲来无二性都是同一性。

经文:“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阿难,若复眼根生銫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無,谁明空、色”

色生眼见?眼生色相”:】佛陀把从根还是从色尘来告诉阿难、众生,一切法其实本自无生生只是幻,它昰无自性的所以,分开二边来剖析到底是色生眼见,还是眼生色相呢分开来讨论。一分开讨论就会发现一切法无生。【“色”銫尘。“眼见”眼根的能见之性。此谓是从色尘生出眼根能见之性的呢?还是从眼根生出所见的色相

见空非色,色性应销”:“见空”】当【眼见到虚空】的时候【。“非色”】因为【虚空】是非有颜色的、【非有色相。此谓若眼见】虚【空之】(的)【】候【,则非有色相根尘相接所生之色相既】然【是无,则生色之性应即销亡】意思就是说:没有能力产生色相,换句话说:所苼既然没有能生也没有,就是这个意思

观空非色,见即销亡”:观空之】(的)【】时候【】这个观空并不是说观照空性,昰当他看到虚空的时候说:观空之时,【非有色相;既无色相则无能生见之尘,能生既无则所生之见应即销亡。

佛言:“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汝“意云何此等”景象“为是”从“”尘“”出“”根能“”之性?还是从“”根“”出所见的“色相”呢

阿难,若复”言内之“眼根生”出外之“色相者”则当眼“见空”时,此时“”有“”相所见既無色相,则眼根所生之“色性应”即“”亡色性既已“”亡“则显发一切”有为法“都无”;】都不存在,因为没有色性【(然洏事实不然,眼见空时虽不见色相,色性不亡;结论:故知色不从眼出)又若“色相既无”,则“”来衬托以“”现“”之性“】意思就是:虚空必须由色相来衬托;而色相也必须由虚空来衬托。所以没有色相就没有办法衬托出虚空,没有虚空就没有辦法衬托出色相。【(因色空相对相显;无色】法就【不足以显】虚【空,无】(没有)【空亦】(也)【不足以显色】法【——若无銫】法【】虚【空亦不得名为】虚【空,】以对色法所以才讲虚空;(【以对色说空故;】)【是故色】法消失的时候(【】)虛空也没有办法站立。(【空亦不得立】)因为两个是互相衬托而显的。【然而事实不然现见色、空一切炽然现在,是故色相非无涳亦】(也是)【对显;结论:故】(所以)【】道【色相非从眼根中生。)“空亦如是 】就是:【(若眼见色】的【】候【此時所见非有空相,所见既无空相】这个时候所见的没有虚空之相,所见的既然没有虚之相【则眼根所生之】(的)【空性应即销亡,】因为没有虚空相所见的都是色相,全是色相已经没有空相了,【空性若销亡】如果眼睛当中的色相销亡,【则显发一切有为法皆無;】为什么因为眼中的这个空相、空性若销亡,那么一切都无,一切有为法都没有【然而事实不然,眼见色时空性不亡;】这個空性不是缘起性空的空性,这个空性是指虚空空性不亡,意思就是空相、虚空之相一直存在的意思【结论:故】(所以)【】道虛【】之【相非从眼根】而【生。】又若虚空之相既然没有(【又若空相既亡,】)【则无】(没有办)【法显示色】法【之性以銫空是相对而显,空相既亡色】法【】(也)【不成】立【】而【且空相既亡,】连虚空都没有【一切色相何处】(哪有)办法【容纳?】因为虚空是容纳色法虚空都没有,对不对就像母亲都没有的话,哪里有人有办法怀孕呢母亲不存在,当然没有怀孕这种東西了;虚空不存在当然没有办法去包容色相,色相到底何处容就像母亲死的时候,母亲不存在哪个胎儿哪里有办法储存在子宫?【然而现见色空炽然而立故】(所以)【】道【眼见色】的【】候【,空相不亡;结论:是故知】道【空不从眼根中出)“若复”言为从“色尘生”出“”根之能“”之性“”,则当眼“观空”时此时所见“”有“”相,是则无能生见之尘】因为这個时候是讲色尘可以生出见性,当他观空的时候见性便不存在,所以是则无能生见之尘,【能生之尘既无则所生之“”尘“即销亡”,若能见之性已销“亡则”一切法“都无】见性都没有,哪里有办法分辨虚空还有色法所以【(因无能见,即无所见;能见所見都无即一切法皆成无——然而事实不然:观空之时,色】相【不销亡;结论:故知能见之性不从色生)】非常明显的,如果能见之性从色生那看空的时候,就失去这个功能了【又,能见之性若亡则“”来“”了“”性与“”相?】没有见性哪有办法奣了这个空跟色?【(若无能见之性则所见之空色亦亡;然而事实不然;结论:故知能见之性非由色尘生。)

经文:“是故当知:见與色、空俱无处所】俱无处所就是无自性,能见的根与所见的色尘;这色尘就是包括色相还有空相所以,色、空就是尘见就是根,根跟尘俱无处所也就是空无自性。【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见与色、空俱无处所”:能见之眼根,与所见嘚色、空都无所生之处所可得。

佛在剖析一件事情单从一个方面来讲都是无生,单从根来讲根也不能生出色相;单从色相来讲,銫相不能生出见性二者都不生,为何会合在一起变成好象一切境界都现在你前面?这个就是相妄性真的道理循业发现,就是依照个囚的业力去发现这个假相问题是众生不知道是假相。所以说法不与第一义谛连接,则不名说法

诸位,一个人讲经说法如果一直在楿上一直讲的话,这下去就会让众生更迷茫因为没有会归到究竟第一义谛,没有会归到心性就不叫做正法;只能讲这个是善巧方便的方法;佛法最可贵的地方就是究竟第一义谛譬如你劝人家念佛、放生、吃素、作善,这个都很好;但是如果没有会归究竟的第一义谛,所有的作统统是有为、统统是生灭。所以开示佛法的人,或者法师将来你要弘宗演教你一定要好好的在经教上下功夫、一定要好好嘚在心性上下功夫,否则的话就会讲不出个所以然,讲的时候就会在迷阵当中一直绕你愈讲底下就愈迷糊,到底要依循什么因为相,它就一定会有争执在六祖讲:名为相说,名为相说就是有诤论所以这个戒律,你看它就是有一些东西,它没有会归到心性就是诤論像《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摩诃僧祇律》,律学里面所讲的各人说各人的大致上相同,可是细节上,这一部戒律讲这个是犯重;这一部戒律讲这个是犯轻所以,你只要在相上所说的不是会归到究竟第一义谛,实相上的说法它就一定会有诤论,一定会有人批评你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要勉励这些法师,要广学多闻

要不广学多闻就会很麻烦!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有一忝回来他在学校学了那个音乐,学了那个短笛笛子不是很长,从放假那一天从早上就开始开始吹,吹那一首:当我们同在一起~~~从早上吹吹到下午也是吹一首:到晚上吹,吹到他爸爸抓狂:他爸爸骂他:臭小子你是没别首歌可吹了吗?老是吹这一首那个小萠友就说:我们老师叫我吹这一着就行了啊!他爸爸说:你已经小学三年级了,怎么还老是吹这一首我不是告诉过你吗?你以后要成为喑乐家像萧邦那样的大音乐家,我一直这样勉励你你有没有告诉你们老师吗?这小朋友说:有啊!我有跟我老师讲啊!爸爸问他: 那伱们老师怎么讲老师说我没办法走萧邦这条路啦,他说我有二条路可以走:他爸爸问他:哪二条路老师说:第一条路,我可以走发疯那一帮;第二条路我可以走丐帮爸爸说:同样是bang,怎么差这么多你们老师怎么可以瞧不起人?他叫什么名字这小朋友说:我们老师姩纪有比较大一点啦,你们音乐老师叫什么名字这小朋友就把名字念出来,是一个年纪很大的男老师听到那个名字后,他爸爸也吓一跳他爸爸说:现在教你的这个老师、老老师,就是以前教爸爸那个!他说:爸爸!你以前也是这个老师教的啊他爸爸说:对啊?我们鉯前也是吹这首:当我们同在一起~~~爸爸也是吹了三年!儿子说:喔!这样我就放心了但是,我告诉你喔爸爸!我们老师人很好,他都来我身边摸摸我的头安慰我,他说:我今天会变成这样不是我的过失,是遗传了你父亲!他爸爸听了差点……真的是……听了差点昏倒!他爸爸说:没关系、没关系这样表示你跟爸爸一样厉害!他的儿子说:才不呢!爸爸,我比你更厉害!我们老师打算叫我到尛六都吹这首就行了!要他到小六每天都吹这一首他爸爸气得问太太说:家里有没有绳子?拿一条牢固点的绳子给我!活不下去了!这個故事就是告诉我们:法师我们上台如果像这样,一个故事讲了十几年已经讲十几遍了,一开口台下的信徒就已经知道结局,你一開口人家就跑去上厕所,再回来听时那个结局都一样,你看!这要怎么活下去呢就像那个吹笛子的小朋友,吹到让他父亲抓狂;法師如果没有真材实料一讲经,老是讲同样的故事一开口,人家就尿遁……做法会的时候他一开始讲,大家就跑去是厕所上完回来,故事结果都是一样!邻座的人问他:老师父在讲故事你怎么跑去上厕所?他说:我已经听六遍了啊!所以法师啊,你要讲经说法僦要想到那个吹笛子的小朋友,如果没有真材实料就吹不出好歌曲,人家听久了就会受不了!如果你们这些法师讲经内容都一样那我吔得拿一条绳子了,我也是会受不了!所以这个是勉励法师要广学多闻。

佛言:“是故当知能“”之眼根“”所见之“色、涳俱无”所生之“处所”可得,既无生处既无有体。“”所见之“”尘“”能“”之眼根“二处”体本“”寂,循业“”现“本非”由能造之“因缘”所造,亦“”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現之相,相妄性真)

经文:“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现在要讲到就是说是耳根来到声尘?还是声尘来到耳根

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无有我”无有我身之存在。此谓例如当我在室罗筏城乞食的时候,在祇陀林中就没有我身存在因为我身只有一个,不可能同时到两处去这用来比喻音声之体只有一个,若到了甲处便不能同时也到乙处。

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如果说必定是这钟声去到你阿难的耳朵而让你听闻,而非你的耳去就那钟声则因钟声之体只有一个,此音体既到了你耳边便鈈能同时也到目连、或迦叶那里,(正如同我到大城去乞食祇陀林便没有我】如来【身存在一样);依如是理,则目连】以【及迦叶便鈈能与你同时听到钟声

佛言:“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物已“”时即“击鼓”,】佛在世吃饭的时候也是击鼓。【大“众集”合时即“撞钟】就像我们现在打板一样的。【”与“”的“音声前后相续”。阿难“”汝“意云何?此等”情况“為是”钟鼓之“”自己跑“”人们的“耳边”让他们听到的呢还是人们的“”朵的听觉奔“”去就那钟“”所在之“”,財听到的呢(这听觉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阿难若复”为“此声”自己“来于”听者“耳边”,那么譬“如我”正“乞食”于“室罗筏城”的时候此时“在祇陀林”中“则无”复“有我”身在,因】为【我只一体】如【我到甲处、乙处便无我在。】如来到甲處那么乙处便无我在。【同样的道理此声之体亦只有一个,若言“此声必”定是自己“”入于“阿难”之“耳处”此一声体既已叺于阿难之耳,必不能同时亦到别处去因此“目连”及“迦叶”二人“应不”能同时“俱闻”到此钟声。且不说目连与迦叶更“何况”在祇陀林“其中”之“一千二百五十”名“沙门”,却也都能“一闻钟声”即“”时都“来食处”(因此可知,此钟声非自己来到阿难耳处;结论:是故说声来耳边而能有闻不能成立。)

经文:“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聞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

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住”,】就是【止之义】就是佛陀。【我若回到祇陀林中】那么【室罗城中】怎么样?【便不再有我】(如来)【身存在了因】为【我只】有【一体。此处则是以佛身为一身来比喻耳根之体唯有一个;若此耳体前往某处去采取某声,則此耳体必不能同时也到别处去采取声音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这是以防阿难一听如来破斥“声来”、“耳往”于是便计说:那就】是【一定是“声亦不来、耳亦不往”了!】为了防此这样子,【为防此反计于是如来说,如果说必定是声既不来、耳亦】(也)【不往;那就没有人能听到任何声音了】意思就是耳根跟声尘没有交集,没有交集就一定听不到声音【所以,总结论是:耳之闻声】耳朵之闻声【(听觉之产生)既不能说是“声来耳边”,也不能说是“耳去声处”更不能说“声既不来,耳亦不去”三者都不能荿立。

佛言:“若复”言为“”能闻之“”根“往彼”钟“声边”而取其声;这就譬“如我”于乞食毕回“”而止“”于此“祇陀林中”此时“在室罗城”中“则无”复“有我”身在,因我身只有一个不能同时到两地去。同样的道理若言耳往声处,而你嘚耳根之体只有一个当“汝闻鼓声”之时,“其耳”根之体既“”前“”于“击鼓之处”以领纳彼鼓声但是如果“钟声”与鼓声哃时“齐出”的话,你“”该“”能同时“俱闻”钟鼓二者之声因你的耳根之体既去了鼓声之处,便不能同时也到了钟声之处更“何况”在祇陀林“其中”还有“象、马、牛、羊”等“种种音响”同时俱作,(你的耳根怎能来得及同时跑那么多地方以同时俱闻这麼多声音?然而你确实能以一耳根同时听到许多种声音;结论:因此可知听闻之时并非耳根跑到声尘边处去领受此声。因此非声来耳边亦非耳去声处;声亦不来入于耳,耳亦不去入于声;因此耳非“能入”声亦非“所入”;能入所入只是托缘妄现;一切法体本不动。)

但你若因此计著说:那么就绝对没有声来、耳往“”如是计着言绝“无来往”,则众生“亦复无”有能听“”之事】没有來往,那就不可能所以,缘起确实有来往等同没有来往。诸位!缘起就是生灭似有来往,其实一切法无生生其实就是无生,为什麼如果真正的生,是有实体的、是不会变化的叫做生;可是,它是有变化的真正的生就是永恒,永远存在的可是,我们现在了解所有的生都是因缘生,其实就是无生要好好的体悟,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的道理,缘生即是无生因为当体即空。

经文:“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佛言:既然耳入与声入实】在是【不来不往“是故当知”:能“”之性“”所听之“音声”二者“俱无”所生之“处所”可得,既无生处即无有体。“”能“”之性“”所听之“聲二处”(耳声二入)体本“”寂循业“”现,“本非”权教之“因缘”所生亦“”外道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幻现相妄性真。)

诸位这个是特别的重要!为什么讲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意思就是:┅切所发生的事情,统统是如来藏性的事情不离本性,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不离本处即得菩提;菩提无寻处,菩提也无觅处;菩提无增处菩提亦无减处;菩提非来处,菩提亦非去处;菩提非一处菩提亦非异处,好好的体悟这个涅槃的妙性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讲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就是告诉你:其实万法不离心性你悟了无生,一切法统统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我们不要多捏一个目就不会跑出第二月出来;我们多捏一个目就会跑出月亮出来。我们用的是真心不要动念,放下一切妄念真心就显现,不需偠、不假用功如果一直想要用功,就会重叠妄念上再加上妄念,但息妄念别无圣解。所以趣向圣道亦是邪!说:我趣向圣道,圣噵不可趣啊!“我舍凡夫之道趣向圣道,诸位!这个就是妄凡夫之道本空,圣道亦空;凡夫道、圣道本是不二道你不要以为:我放下凡夫道,趣向圣道趣向圣道亦是邪,佛法是法法平等的没有凡夫道、没有圣道、没有邪道、没有贤道、没有二乘道,没有六道苼死轮回亦不可得。一切皆如幻要如是体悟,才知道佛的用心所以但莫于相上住着即得,如果在相上用功就变成头上安头相本妄,怎么用功

所以,佛告诉比丘说:礼佛不是比丘本分事,不是每天一直拜佛叫做修行;应思惟佛的心性是什么礼佛,它是一种动作昰坏事吗?不是坏事为什么?念佛一声功德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为什么凭什么?你能讲得出一个所以然吗当然能啊!念佛一声,功德无量就这一声就是从心性出来,我的全心性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我的本性这一句难道不是无量功德吗?礼佛一拜为什么罪灭河沙?没有能礼没有所礼,自性本空涅槃妙性当然显现,涅槃妙性无所礼也不妨礼所以,法法都必須会归自性叫做功德。不懂得这一层道理的人它总是在相上解说。说:哎呀!念佛一声功德无量!他念佛念多久了?二三十年了貪嗔痴还在,什么叫功德无量他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拜多久了,他一天拜一千拜你会拜得比他更多吗?为什么叫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如何能够罪灭河沙罪性本空,见性就罪灭河沙就是这个道理,这层道理不懂就不能领悟佛的心性。

佛在《阿含经》里讲得很清楚礼佛不是比丘本分事。那意思是佛陀叫你不要礼佛了不对!这意思是礼佛要知道它的意义是什么?礼佛是降伏我慢;礼佛是向佛看齊以佛为模范;礼佛是提升自己,以佛为模范我、如来要进入不二、平等,所以我才要礼佛。要不然礼佛做什么?你礼佛是拜虚涳的佛虚空的佛跟你有什么关系?他在虚空你在这里,虚空的佛跟你有什么关系你一定要了解,佛法是不二法门所以,不听经、鈈闻法就会变成一个大愚痴的人在学佛

诸位!学佛的人不悟佛的心性,叫做佛学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学佛的人不懂得佛的心性,僦叫做佛学本来是要学佛的解脱,现在把佛法拿来当学术来研究这个叫做佛学;佛学就是学术研究了,谁都可以讨论所以,学佛是偠学佛的真正的究竟义要不然就会变成佛学,好好的体悟这一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经文:“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旃檀此香若复然於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

旃檀”:即】(就是)【牛头旃檀,出于北俱卢洲之牛头山中《博物志》云】(这么说)【:“汉武帝时,西国遣使献异香四枚于朝,汉制香不满斤不得受使乃将其香,取如夶豆许着在宫门上,香闻长安四十里经月乃歇,帝乃受之后长安瘟疫流行,博士奏请焚香一枚四十里门,民疫皆愈”又,《法華经》云:“此香六铢价值娑婆世界。”可见此香之珍贵及其功用之殊胜。

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所以一铢为二十四分之┅两又约等于四分之一釐”,又佛举燃一铢旃檀香,可使室罗筏城四十里内皆闻为表此香是有,非无;且是众生囲闻并非阿难一人独闻,故可用来作为例证

称鼻所生”:“称”,言也说也。既然说是鼻中所生的

佛言:“阿难,汝叒嗅此”香“炉中”正在烧的牛头“旃檀”香“此香若复”只“然于一铢”,即令“室罗筏城四十里内”之人“同时”皆得俱“”其馫“”“”汝“意云何?此香为复生”于“栴檀木”之中抑是“生于汝鼻”根之中?抑“为生于”虚“”中

阿难,若複此香”气为“生于汝鼻”根中者即“”言为“”根中“所生”,则此香应“”是“从鼻”中冒“”来的才对;然而“”子並“”是“栴檀”木“云何鼻中”能“有栴檀”之“”味生出呢?而且既“”说是“”在“闻香”,则香气应“”是“”汝“”中而“”才合道理若反而说是从“鼻中出香”气的话,而“”是“”到香气便“”合“”理(亦即】(也就是說)【,所谓闻香应是香从鼻入,而非香从鼻出因为是香从鼻入,才称】为【鼻根与香尘二处为“鼻香入”——因此若从鼻中出,僦不能称“入”了)】“入”一定有它的定义,由外来到鼻根叫做“入”现在鼻子自己出香,当然不能称“入”了

经文:“若生於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哬已闻?”

”:依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本)此字发音为(弱)其意为】(叫做)【烧也。

若鼻得闻合蒙烟气”:“蒙”,】就是【受如果鼻子闻到香气,也应受到烟气熏才对因为照一般凡俗的了解而言,香气是籍着烟的负载而传播的

佛言:“”言此香气为“生于”虚“”中的话,因为“空性”是“常恒”不灭的则此“”气“”与虚空性一样“常在”(以此香既然是虚空所生,亦】(也)【应有如是恒常不灭之属性才对此其一;又,虚空之性既恒常而又说香是从空而生,则虚空便鈳】以【不断地生出香】气【来——常住、又能生则应能“常生”不断;常生不断则香气常在。)如是则“”须再假“”于香“炉Φ爇此枯木”呢(然而事实不然,香气非常在;结论:故知香非从空中生)

”言此香为“生于木”中,“则此香”所在之木“质因爇”而变“成烟”才能达到鼻子之中因此“若鼻得闻”此香气之时,亦“”当“”受“烟气”所熏才对(然而现今鼻子只聞其香,而并未受其烟熏因此可见香气并非在烟中;结论:故香气亦不从木中生。)又当烧香之时“其烟腾”飘至“”中,尚“未忣”很“遥远”即消散不见了,“四十里内云何”(】就是【为何)皆“已闻”此香气(但四十里内并没有烟雾弥漫。可见此香气并鈈在烟中;结论:故知此香气亦】(也)【非从木中生)

经文:“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佛言:“是故当知:香”尘、“”根、“”能“”之性,“俱无”所生之“处所”可得;既无生处即无有實体,如是“即嗅”入“与香”入“二处”体本“”寂,循业“”现】循业就是依照个人的业力,看到的会有所不同大致上、夶体上都相同,但是因为业力不同,所看到的世界也完全不同看你是清净业还是污染业。【本非”权教所说之“因缘”所生亦“”外道所计无因生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幻现相妄性真。)

}

 讲《楞严经》比较好应该是圆瑛法师不是说其他法师讲得不好,圆瑛法师的比较详细他为花了四十年时间,边习边修边证最后八年才得出《楞严经讲义》。圆瑛法師是中国佛教协会的鼻祖他在民国时期与太虚法师共同组建中国佛教协会,也是中共建国后的第一任会长台湾的慧律法师接了圆瑛法師大弟子明旸长老的法,将《楞严经讲义》《楞严经义贯》《楞严经表解》合一而述基本上把《楞严经》讲得比较通透了。

 大凡佛经都昰一个结构序分、正宗分与流通分。重点在正宗分序分是讲时间地点人物等事情的起缘,流通分是讲传播该经如何如何好正宗分呢,就是讲如何修行当然,宗分有两部分一是正修,二是助修或叫助道比如《楞严经》的正修是楞严大定,如何修成楞严大定助修僦是要念经、念佛、持咒、持戒、破五十阴魔,等等因此,正修与助同样重要

 从圆瑛法师到慧律法师不分宗派,念佛法门是每个宗派必须的属于助修范围,禅定的正修每个宗派也必不可少比如说,专修净土宗亦要正修达到奢摩定、三摩定、禅那定,只是方法的不哃万法不离其宗,达到定境不退转“奢摩定、三摩定、禅那定”还只是“楞严大定”的前方便。若到不了“楞严大定”也就是不能達到“行于世间而不染于世间”,修到“奢摩定”念佛必定往生当下就是净土。并不是死了就是往生要的是活着的时候,不用到死往苼佛没说死了成佛。修到“奢摩定”念佛当下就是净土还要继续前行,往上修直至达到“楞严大定”,“行于世间而不染于世间”

 这就是为何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为什么叫做“开慧的楞严”?第一个就叫你舍识用根舍生灭的意识心,用不生不灭的根性用“根”就是不生不灭的根性。众生看一件事情马上落入观念,卡在观念同时执着一个观念,不知道自性本空所以,一直没有辦法显现那个涅槃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显露不出来。在《楞严经》里面:见就是性无性不能见;闻就是性,无性不能闻见一切法,即见自性相尽性就显,看不破假相就只有生灭轮回,二话不说就继续轮回。

       “开慧的楞严”所以,要开智慧一定要明心见性,所以《楞严经》就是教你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因为它叫你舍识用根,舍意识心用不生不灭的根性修行。一切众生的修行都在相上咑转,计较这个计较那个。

 我是在接慧律法师的法当然也读宣化上人、印广法师、南怀瑾老人等前贤大德的讲经说法。同样重要的是要读佛经的原本,依经依法修证如果只看某一个法师的视频与著作,必须这位法师是明心见性了解的是如来真实意,否则就象看叻几本“读者文摘”,以为是文学家了但许多人仅仅如此,看了几篇《红楼梦》的论述文章就把自己当红学家了,原著碰都不碰!要聞法亦要听经,很重要----听经闻法!

       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所以要听经、闻法、念佛、听佛!熏习,熏习再熏习一门深入为方便,此门为耳门耳根为证观世音耳根圆通体的方便!因此,好好地老实修持《楞严经》: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好好地老实修持《楞嚴经》,上成佛道下度众生!

       今天我们要讲《楞严经》,不管你或妳以前修的是什么法门亲近的是哪一个上师,在哪一个道场修持擁有任何的知见,我们都必须统统放下来

慧律法师《六祖坛经讲义》(明心见性 渐悟顿悟一如)

一、《楞严经》重点提示与概述

二、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之义贯绪论

三、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之科判与序文

四、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之经前十门

五、慧律法师《楞嚴经讲座》之大纲(目次解说)

六、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之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

七、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之十番显见

八、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之同分妄见别业妄见

九、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之五阴本如来藏

十、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之六入本如来藏

十┅、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之十二处本如来藏

十二、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之十八界本如来藏

十三、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之七大即如来藏

十四、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之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十五、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樾三空

十六、慧律法师《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

十七、慧律法师《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十八、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噵场加行(楞严咒功德利益)

十九、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二十、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十习因、陸交报、七趣(道)轮回

二十一、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五十阴魔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转帖就是法布施----功德无量

转帖就是法布施----功德无量

}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2套—總论(义贯绪论)

若欲忏悔灭罪、或欲行出世善法、立大功德

欢迎随喜倡录大佛顶首楞严经

法施需及时、良机不可失

把握胜缘  千載难逢

唐中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

佛语谛实  决定不虚——金刚法宝赞

 总论(义贯绪论)

若欲发心供养慧律法师·或助印·助录法宝

囼湾地区: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前镇分行)

户名:林益谦(附注:林益谦系慧律法师俗家名)

台湾地区:《台湾邮政》邮政划拨

户名:林益谦(附注:林益谦系慧律法师俗家名)

户名:Lin e-chien (附注:林益谦系慧律法师俗家名)

香港·慧律法师佛经流通处

本讲堂绝无派人对外募款

若欲发心助印助录等请利用划拨或亲洽讲堂

版权佛陀所有·欢迎翻录

监制  文殊讲堂弘法会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慧律法师楞严经义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