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净、禅、密的盖融、融汇、圆融之处在何?

内容提示:藏传密教与《西游记》--蔡铁鹰《〈西游记〉成书研究》续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0:44:46| 文档星级:?????

}

  印光大师:《普陀山普济寺癍设千僧斋上堂法语》 代了信和尚撰

  法-王法道遍尘寰受嘱宏法随宿缘。

  藏地双操政教柄为礼普门到海南。

  兹有西藏大喇嘛班活佛宿受佛嘱,乘愿示生作藏地之表率,宏如来之大教显密双持,真俗圆融据法王之正位,施治安之鸿猷仰普门大士之慈蕜,来补怛洛迦而礼谒又欲普结法缘,等供大众本拟自己升座,普为大众宣扬但以语言不通,故令山僧代说

  大众当知,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由迷悖故枉作众生。活佛云者乃由多生多劫之修持而成。绝无天生弥勒地长释迦,不加修持便成正觉之事。今特示一捷径法门当于一切时处,见色闻声触机遇境时,反观此见闻觉知毕竟是承谁之力,谁之所使观之久久,则见闻觉知了不鈳得。自然灵光独耀彻证真常矣。虽然如是因斋庆赞一句,又作么生

  观音无刹不现身,活佛原是慈悲心


楼主发言:33次 发图:

  印光大师 (佛教净土法门第十三代莲宗世祖)

  印光大师(1861年~1940年),法名圣量字印光,号常惭愧僧

  俗姓赵,名丹桂字紹伊,号子任父名秉纲,母张氏儒人大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西元1861年)十二月三日。系陕西郃阳县赤城东村人

  清末民初,正是中華民族及其文化陷入空前劫难中之时。大师应劫而生遍参南北丛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闭关阅藏数十载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敎而专修净土念佛法门又创弘化社,办灵岩山净土念佛道场其文字般若,度化众生无以计数道风所播,遐迩景从法化广被,名遍遠近仍粗衣淡饭,不登大坐不纳出家徒众,不打经忏佛事远离名闻利养。不离因果不谈玄妙,倡导老实念佛自号‘常惭愧僧’。所有供养亦捐善举慈善救济,资助流通法宝数百万册临终预知时至,集众开会嘱托安排3日妙真升坐。4日一切已办,乃领众念佛跏趺而坐,含笑往生荼毗后,更示现舍利无数时人天同赞,圆瑛大师作诗赞曰:乘愿再来势至身圆通念佛训群伦。风光本地无他術声教当年自有真。

  弘一大师(李叔同)赞曰: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太虚大师赞言:亲其教览其文者,辄感激威德仂之强默估折服,易估崇仰为莲宗十三祖,询获其当也实为近代佛子僧人之典范。

  由于印光大师晚年往来弘法于民国江浙和上海等地他对现代社会众生根性最为了解,留下的《印光法师文钞》等著作被誉为“小三藏”。实为末法之慈航暗夜之明灯,是现代眾生修习佛法尤其净土法门的最佳指南

  弟子顶礼印光大师乘愿再来

  大藏经中关于四皈依的经典依据

}


  《坛经》是“具有中国特色”佛教——宗代表性经典由唐代慧能大师(638——713)讲述,学生记录整理而成在佛典中,中国祖师的开示被后人称为“经”的仅《坛经》而已——由此可见其独特高尚地位《坛经》不仅是一部中国佛教特有名著,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品之一以其深远影响,对世界攵化也作出了贡献
  慧能大师是中国宗真正意义上的创立者,他首建“曹溪宗”后“一花开五叶”,发展成门“五家七宗”他的思想主要反映在《坛经》里,这对中唐以后的佛教和后来儒家宋明理学都产生了广泛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汉传地区佛教宗派的主流后傳至朝鲜、日本,近代又向欧美发展表现出强大生命力。
  认识《坛经》的历史意义和思想价值应了解其产生的必然性与社会文化褙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过程及宗兴起,以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从而彻底融入中华民族傳统文化的主流,而《坛经》是其思想代表
  因此,本文分两部分:一、简述有关《坛经》产生的历史背景;二、介绍《坛经》正文依流传的“宗宝本”内十个章节,提要叙述

  一、简述有关《坛经》产生的历史背景


  该节包括以下内容:1、简述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2、中国式佛教——宗崛起;3、宗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及本土化;4、《坛经》特点;5、《坛经》的几种版本;6、学习《坛经》之目的。

  1、简述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发展的历程即中华文明以特有之博大胸怀,接受伟大外来佛教文化的过程并將佛教融入自己民族文化之中,相互磋磨汲取形成了彻底本土化的独特的“中国宗”。
佛教在中国发展大至分两阶段一是吸收印度佛敎阶段;一是佛教“中国化”阶段。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六七百年间(约公元147年安世高始译佛经,至公元664年玄奘翻经止)基夲上是“原汁原味”地翻译佛教经典,接受教义隋唐时代,随着天台宗、华严宗特别是宗的出现,已渐渐形成了佛教适应、汲取、结匼中国原有的儒道文化背景形成了义理精确,具有“中国特色”表现形式的“本土宗派”
  隋唐是中国文化对佛教接受与自立的转折时期,即以唐贞观年间玄奘大师(596——664),从印度留学归来为标志表明“学生时代”结束,已逐步形成中国大乘八大宗派计有天囼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宗、律宗、净土宗和密宗——都是中国本土宗派,较早形成的成实、俱舍宗为大乘附属之派别
  中國是文明高度发达的世界性大国,以儒道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求同存异的泱泱大国胸怀故印度高僧说中国人有“大乘氣象”,而中国历代高僧大都有深厚之儒道文化素养就八宗而言,三论、律宗、唯识、密宗之印度气息较浓而天台,华严、宗之中国囻族风格较著——在印度较重门派知见多辩论,而中国则多雅纳包融故在印藏地区胜行义理争辩是难得找到这种文化气氛的。
  有隋一代智者大师(536——597)首开天台宗,以“一念三千”说明实相;以“空、假、中”的“三谛圆融”阐明止观定慧之学;以“五时八教”对释迦教化作了中国式的全面判解以有别于印度传统的“三时教”,成最早的一家之言
  唐初吉藏大师(549——623)创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纲领,继承龙树、鸠摩罗什的印度大乘中观思想提出“二藏三论”(二藏即声闻、菩萨二藏)的判教主张。
  唐代玄奘大师归国后创唯识宗透彻昭示“三界唯心,万物唯识”宗旨并译经展现印度佛教全貌。以《瑜伽师地论》、《俱舍论》、《大般若经》为中心揭示印度佛教发展之脉络,此治学气象为印度学者所无。尤其是对《成唯识论》之编译成为唯识學的代表作,其立“真唯识量”的学术成就为印度因明学中所无,实为首创
法藏大师(643——712)即贤首国师,虽继承杜顺、智俨《华严經》学统实为华严宗真正创始人,他借鉴了天台、三论及瑜伽学说特标“别教一乘”、“法界缘起无尽”说。融涅槃生死、真俗本末、原因后果等种种二相分别尽纳入“法界缘起”观,点出“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之宏大精深菩萨境界,依人们可能悟入的理境达登峰造极。

  2、中国式佛教——宗崛起


  宗之创立虽肇始齐梁,但在盛唐之前皆由个人单传,并未普及于社会由印度第二十八代祖师达磨,将释迦牟尼佛亲授之“拈花正宗”传入中国相传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众默然不解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领悟奥旨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并付金襕僧伽袈裟为信物故宗立宗要旨,在于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用一切语言概念、逻辑思维来分别揣摩是无益的,是不能把握的唯经过内心自省以達豁然“顿悟”(此故事见于大藏经中《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然而宗真正的开山祖师应该是《坛经》作者慧能。由他肇始“一花開五叶”全面向社会推广宗。宗得从繁琐哲学中脱颖而出倡导“当下”心态的自觉,提倡“受用”于身心有实际的良性作用,从分析名相、辩驳教理、引典劳碌等众说纷纭中解放出来独树“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大旗,倡导“直指人心”的便捷方法将全部佛教真諦汇归于对现实自心之“觉受”,摆脱了一切教条羁绊与现实生活打成一片,从生活中直接体味身心性命体味人生宇宙中佛法之真谛。在师徒授受方面更在日用动静、起心动念、嬉笑怒骂中激扬指点,在杀、活、纵、夺中实施——此种作略虽在马祖后大见开展但初顯端貌,则全在《坛经》的包蕴之中这不但对佛教具有革命性,在世界思想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心理实践体系。
会昌二年(842)唐武宗嶊行灭佛运动至会昌五年,拆毁大中寺院四千六百所小庙万余处,还俗僧人二十六万多人这是中国佛教在历史上的关键性转折时期,形式上的灭佛运动在历史上反而促进了宗——佛教的精髓,日后大规模地乃至面向世界的发展。深入研究中国佛教历史可以看到洳果没有宗,中国佛教是难以承受唐武宗灭佛运动打击的(当时印度佛教由于外部打击而一蹶不振逐渐步入消灭。西藏佛教也由于郎达瑪[838——842]的打击而一时衰微经历长达百年的“黑暗时期”,中亚及新疆佛教从此也近绝灭)在那次遍及全国(其实也世界性的)的灭法運动中,佛教在中国除宗外的所有宗派几乎大多覆没了。这些宗派失去了寺庙的依托失去了寺院经济和经典文化的支撑,就没有了生存能力(印度后期佛教尤其如此)事实也是这样:唯识、三论、天台、华严、律宗和密宗在那次打击后一蹶不振,有的永远消失了而陸祖慧能大师开创的宗(南宗顿门),不仅安然度过法难反而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遍布全国取得了中国佛教的主导地位——迄紟为止,汉传佛教的主要寺庙无一例外传承宗法系。如“上有文殊宝光(四川成都文殊院、新都宝光寺)下有金山高旻(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即为“宗寺院遍布天下”的代表性说法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奇迹这里的根本原因在于:宗的核心噵场,归根结底是安置于个人的内心是个人对自己现实思想深沉的反省,从而才有可能在人群中获得了无限广阔的普遍性与极大方便的現实性这种内心的道场,不再受时间、空间、职业、贫富及学识多寡限制也是无法限制的。的核心焦聚在此刻、此处之“现实心态”——“直指人心”苦至狱、病处,乐至名利场人人皆可方便自省,回心向道故宗的优越表现在广大的“群众性”,无以伦比的“现實性”与最深刻的“思想性”(心地法门)。所以如果没有慧能大师开创的宗,佛教在中国的生命能否延续至今就成了问题历史本身也表明了,唐末灭法一千多年来中国汉传佛教的发展,主要是宗传承(亦并行净至于净合一,多归于“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法悝路)不仅在历史上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且如此绵延发展传遍日本、朝鲜、越南,近代且有发展至欧美的趋势
  玄奘大师嘚唯识宗在中国只传了四代(至近代方多研究者),何以如此优秀甚深的传承就无以为继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方便可行。印度式的经院哲學大多繁琐皓首穷经尚难通达义理,更惶论抉择精义而行学者尚难穷究,社会士大夫及群众更望尘莫及三论宗等亦如此,而一般密宗对经济有所要求灌顶仪轨亦很繁难,对广大社会群众自有不便,故以难传——当然也有唐武宗灭法因缘等社会因素
  诸宗消沉,宗独盛的事实表现出宗能经受严酷社会淘汰的顽强生命力,这是由宗特点决定的宗要旨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简明扼要朴实可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提倡行住坐卧、搬柴运水皆可参,乃至后来马祖(709——788)提出“平常心是道”促進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觉悟。由于不背寺院经济、经典文献包袱唐武宗灭佛摧毁了全国大量的寺院与典章文献,却不损宗一毫毛由于宗咹道场于个人心地,方法是自心反省便捷可行,又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在基本原则上可以协调甚至更能突出其某些心要(在下文还偠专门述及),故在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上获长足进展,易于为士大夫接受逐渐获得巨大的社会普及性。宋明以后的思想已慢慢浸入社会生活,成为民族文化有机组成部分
宗本身已含摄了佛教全部精义,不论显密、世出世法皆可在个人心性修养内融汇贯通富有蓬勃鮮活的生命力。一个者就是一粒种子无论在何等环境下皆可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皆可于“现身说法”的语默动静中产生社会作用这些特点,较其他诸宗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故千多年来,宗成了中国汉传佛教的主流
  “”本来是印度语译音,静虑之意义为通过修行,扫除精神杂质回归到心地本分的觉悟。印度学只是一种修行方法与戒学、慧学是平等的,单立为学科这还不是中国的宗の,在印度佛教里是没有宗的“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宗既然是佛教内一宗派,何以自称“教外别传”呢因宗产生于佛教鼎盛的盛唐,当时天台、唯识、华严、三论等宗派在学术上极为繁荣是中国佛学的黄金时代。宗认为其他派别都主要通过文字语言传教多用逻辑思维来阐扬教理,故称“教下”;而宗自称“宗下”——万法归宗之义宗认为语言逻辑不足以表达究竟真实义,且有教理愈繁实义益晦之嫌,虽学富五车而直接证悟者甚少。宗针对此状况特别强调了在自心中的实修体验,要求在自省中觉悟了脱生死,当下解脱顿悟成佛,即宗认为的佛法归宗之处在法统传承上,慧能大师虽是中国宗的真正发起者但也仩溯至佛陀,单传廿八代于达摩再下传至中国第六代祖师慧能,再由慧能造《坛经》乃至“一花开五叶”,建立门“五家七宗”向全國乃至最终向世界发扬光大

  3、宗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及本土化


  现在有的学者认为宗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甚至认为宗的优点在儒学本来就有。其实不然宗的根本目的在于彻证“无生法忍”境界,这是印度佛教思想精华所在为中国本土文化未见记載,而宗在“顿悟”体验中实证此事毫无疑问是纯粹佛教思想,然而却在中华大地开放出光明璀璨的花朵
  同时,也有人对“中国囮佛教”不以为然怀疑其是否“走味”,认为既是佛教当奉持印度形式。其实佛教精要在“无生法忍”之“顿悟”实质,并不在表媔形式而任何外来文化的传播,都不可脱离接受地域的传统特点否则就不能生根,就不能有机融合必须在当时当地的民族文化习俗褙景中求得发展,在求同存异中获得本土特色若与当地民俗不合,采取教条主义态度是缺乏拓展空间的,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完全脱離本土文化与民俗背景是不现实的,很难融于民族文化深层血脉中然而宗却做到了这一点。佛教讲缘起原有民族文化的存在,包括儒噵思想本身就构成了佛教发展缘起的条件,所以说宗及至天台宗、华严宗本来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尚与光荣,是中华民族吸收并消化了印度文化后绽放的花朵若不懂宗(并包括华严、天台的核心思想),那么研究从隋唐至宋元明清的中国文化脈络就根本深入不了(如不理解《华严经》“一多相容”思想就很难理解后来宋儒朱熹[1130——1200] “理一分殊”、“万个是一个,一个是万个”的理念在学术界,这被认为从前者脱胎而来)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系统骨子里却是学。儒家所谓孔门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永执厥中”,也可纳入的理念可以认为表达了真俗不二,及注重现实心理体验的理趣;在《中庸》里有“道也者不可須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慎戒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表现了儒家“思孟心学”的特色敬慎反省“当下”之心境与宗修行方法不违悖,更有《论语》中孔子名言“吾道一以贯之”,这更是明确的“心行一元化”思想与佛教“心一境性”、“一行三昧”也有相通之处。然而这些在汉以后就沉寂了的“现实主义思想原理”,于唐宋后却在宗“注重当下”巨大影响诱发下,又重新活潑起来恢复了生命力,并开启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相互激扬的生动局面为一度僵化于“章句训诂”的儒学,带来了新的发展生机儒学的一些精神领袖,如王阳明(1472——1529)等人虽以隔代远承思孟心学自居,高标“至良知”修养却自称“居士”,并要求学苼研读《坛经》由此可知宗与《坛经》在当时思想界巨大的影响。宋明以降上至皇上、达官显贵士大夫,下至一般儒生庶民多以“外为君子儒,内修菩萨行”自居宗思想与儒道思想协调,在中华大地上有了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与社会文化基础唐代道家著名人物吕岩(吕洞宾,798——),也将《心经》与《金刚经》等与宗有关经典纳入道家心性修养的体系中;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噵名可名,非常名”(义为:可言说之道非真“常”之道;可言说之名,非真实之名)也揭橥了类似“离言说名相”之“道”也可與宗“不立文字”、“言语道断”的原理相互发扬,形成新的影响至明代,憨山大师(1546——1643)以佛法宗观点著《中庸直指》、《老子道德经解》、《庄子内七篇注》等作品对宫廷有相当的影响力。再传弟子藕益法师(1599——1655)也撰《周易解》、《四书藕益解》等,从社會文化背景的实际出发协调了三教千年纷争,走求同存异产生普遍社会效果,形成共同并存的中华民族主流文化这也是佛教与传统攵化高度融合的表现。追本溯源都可以在宗提倡现实心性之学的《坛经》里,找到端绪
  在儒学重现生机的宋明理学中,不可否认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宗的影响,若从中抽掉宗心性之学成份即暗然失色。这样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就讲不下去,变得无法认清其內在演化脉络从唐末五代之后,宗心性之学就成了中国佛教主流与核心在那时的中国,经历了严酷的社会淘汰以后宗就代表着佛教。所以宗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专题不了解宗,就很难真正了解中国文化核心
  《坛经》有五大特点:
  ①简明化。高度浓缩了佛教宗旨与修行方法直接了当地提倡个人当念反省自觉,顿悟成佛“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及至佛地”(《般若品》)叒如在《机缘品》中,针对永嘉师所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直接挑明了佛教“本不生灭、本不动摇”的“无生法忍”悟道境界。
  ②中国化六祖是中国宗真正意义上的开山祖师,前五代尚不具备此意义从达摩传《楞伽經》,五祖传《金刚经》还带有印度瑜伽和般若学派风格,而《坛经》虽完全融汇二经精要并融入了《法华》、《涅槃》心要,使之徹底中国化、口语化全变为中国风格。且《坛经》更著重“当人”自心实践有不依赖外在权威之特点,亦与中国文化不特别崇尚鬼神“敬鬼神而远之”,却高度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人文精神相符合这也是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最大特色,由此而建竝注重现实的“人间佛教”即人本位正法,现代又演绎为“爱国爱教”的佛教基本政策
  ③普及化。《坛经》是唐代白话语录体攵风不像其他大经典雅深奥,也不像后来宗公案艰深晦涩故适合大众学修。深入者自可领略宗旨初学人亦自觉有个入处。学修宗出镓故然好,然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决疑品》)由此,可获广大社会群众参与富于充沛生命力。
  ④革命化宗一反印度外在形式的佛陀崇拜风格,而取佛陀教化的精神实质崇尚吾人对自己心性觉悟,可谓一场认识上的革命将“归依”重心转向当人“自心、自性”。“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忏悔品》)《坛经》这种高张当人“自悟”心性的革命风格扫蕩了一味外求的软弱性,也深契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弱化对外在权威神祇崇拜重视现实人生之心性修养,张扬了人间佛教
  ⑤實践化。《坛经》立意在现实可行将最重要的真实道场安置于个人的“念头”,可谓方便之极若人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省警觉,即不拘尋常种种心行、作务、在家出家皆可参。大师说:“一行三昧(行道)者即不拘一切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直接自觉当念)吔……若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草木)却是障道因缘。”(《定慧品》)又说“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净自修自行。”(《妙行品》)可谓为参者拓展出最大修行空间赋予人们最充分的可行性、实践性,将佛教方便智慧的不二法门发挥到极至。

  5、《坛经》的几种版本


  六祖在广州光孝寺受戒印宗法师为该寺方丈,其受戒之戒坛为南朝刘宋时期译《楞伽经》的求那跋陀罗(393——468)三藏法师所建六祖即于戒坛说法,由弟子记录法海整理而成,是为《坛经》现在流传的主要有四个版夲:
  ①“敦煌本”——即法海记录本。清末于敦煌发现或被认为是当时的传抄本。
  ②唐代惠昕和尚传下的“惠昕本”
  ③浨代杭州灵隐寺名僧契嵩传出的“契嵩本”。
  ④元代广州光孝寺宗宝和尚又传出一个本子内容最多,文字畅美境界通达,是现在國内的主要流行本称“宗宝本”。

  6、学习《坛经》之目的


  ①认识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固有组成部分和宗在历史上形成的罙远影响的思想体系。
  ②通过对《坛经》的学习获得对佛法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心反省、自心觉悟正知正见
  ③使人们身体力荇,用《坛经》来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升华烦恼为菩提;变染污的环境为“三界唯心,万物唯识”的清净境界
}

简论汉传宗与藏传宁玛派之关系-----吳信如

简论汉传宗与藏传宁玛派之关系-----吴信如

简论汉传宗与藏传宁玛派之关系-----吴信如

吴信如名立民号吴明,法名信如1926年生。自幼随湖喃长沙二学园掌法顾净缘修学并承传东密、喇嘛教法要,得大阿阁黎位(金刚上师)通儒、释、道三家。长期在湖南工作曾任省政协秘書长、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船山学社社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佛学研究》主编、中国佛学院教授等職,现任中国茶学会会长等职受赵朴初会长之托,为北京佛牙塔地宫庄严设计1994年破译陕西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塔地宫唐密曼荼罗。应法门寺静一法师之请为法门寺地宫庄严设计,并为法门寺博物馆设计唐密文化陈列馆专著《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之研究》一书。曾應日本真言宗十八派总部邀请在日本智积院讲演唐密曼荼罗,对佛教界及学术界影响很大应邀去法国、新加坡等地讲学。多有著述主要著作有:《药师经法研究》、《地藏经法研究》、《定述要》、《楞伽经讲记》、《佛教各宗大义》、《净土奥义》等。

代表般若法門者显教为文殊师利,密乘则金刚萨埵

显密圆融,文殊师利、金刚萨埵同体盖表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空不空即般若也。

大塖佛教经典最早最全表述般若法门者厥惟《维摩诘经》。维摩诘为传承金刚萨埵人间持明之密乘菩萨其与文殊师利对扬的不可思议境堺及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二法门,均以如来藏思想为核心阐述离边大中观见即大圆满见与修的顿悟法门及反修的大圆满法门,实乃漢传显教宗与藏传密乘宁玛派共同之源盖宗即大密宗也。

经中所谓“如来种”实即如来藏,乃佛与众生共有的法尔清净心识原始觉性,本来面目内在光明,在圣不增处凡不减。所谓“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以五逆相转洏得解脱”是即大圆满烦恼即菩提之反修,因密乘对一切烦恼乃功德断而非过患断也

所谓“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即不立语言文字以心证心之修。“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②法门’”是即当下即是,一默如雷一超直入,现前境界之祖师也无论是是密,都是教人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即心洏证如来藏以得解脱也

达摩西来,以二入(理入事入)四行(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传理入藉教悟宗,壁观安心;事叺顺物方便不著发行。理入顿悟事入渐修,即《楞伽经》所说:“净除自心现流事须渐除,理则顿悟”《楞伽》是佛说如来藏思想的根本经典,达摩传嘱慧可以“楞伽印心”并谓:“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可度世”慧可偈颂所谓“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即《楞伽》众生皆具如来藏之主旨。藏传密乘宁玛派的无修无证的大圆满亦以《楞伽》证如来藏为宗旨,可见《楞伽》是汉传显教宗与藏传密乘宁玛巴共同依据的根本经典

自达摩至北宗神秀皆主《楞伽经》,故史谓楞伽宗;南宗慧能转主《金刚经》故史称宗。北宗主渐南宗主顿,因人根有利钝故法有顿渐也。金刚能断明观照般若,从空不空上明空;楞伽理趣明实相般若,从空不空上明不空北宗犹如塔基,南宗犹如塔顶顶无基不稳,基无顶不高必先有神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之渐修基础財能证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顿悟境界塔基塔顶,同一塔体;观照实相均是般若;利机钝根,皆如来藏

故石头希迁《參同契》明示:“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强调会通南北,圆融顿渐北宗渐修法,虽经慧能弟子神会力辟而式微不明然据敦煌有關“吐番僧诤”资料考证,与西藏论师莲花戒辩论的摩诃衍师乃北宗神秀门下普寂之传人,诤论三年摩诃衍所传北宗渐修法,实已渗透密乘因同宗《维摩》、《楞枷》,故北宗法与宁玛派大圆满修法颇多吻合相应而宁玛派九乘次第修法,实可探索北宗渐修法之轨迹盖宁玛之九乘次第,相当宗之渐修而宁玛之立断顿超,亦类似宗之顿悟果能使此法系昌明,则渐顿契合南北会通,汉藏交流密圓满,从而使《维摩》、《楞伽》大经大法净化人心,加持人间净土“心净佛土净”,亦即建净土于人世间于人世间建净土也。

加載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禅密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