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代奔腾有哪些出到第几代了最新一代的4代奔腾有哪些处理器,随便说一个具体型号,好吗

  特别声明:本文是针对CPU进行非常规性的被动散热评测检验了目前各等级CPU在严重恶劣的散热条件下的实际表现情况。由于不同的处理器采用的热功耗设定、过热保护機制都不同所以本文严格意义上应该归为探讨类文章,对用户在实际的常规环境中使用PC并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其结果更不能作为检验CPU性能、功耗的主要依据。

评测】10月底的广州终于有了一丝凉意这让笔者家里的电脑终于可以不在那么“发烧”和“吵闹”。话说笔者的電脑还是三年前淘来的二手货并且作为一台笔记本,它居然将散热出风口设计在了右边于是笔者每次都要饱受巨大噪音和酷热气流的摧残。眼下低功耗、低热量成了CPU的一项重要参数各大厂商也分别开发了自家的节能技术,例如在待机时自动调整CPU频率等这都让人不禁幻想未来的CPU会不会随着工艺的不断进步,发热量小到不再需要风扇

  事实上如今很多的CPU产品需要应用在超薄本、平板电脑、HTPC这样散热環境很苛刻的平台中,像Intel的Atom系列、AMD的APU E系列也都开始逐渐采用了被动散热的形式而主流CPU仍旧需要散热风扇来协助散热,因此本期评测我们僦将对象锁定在两款主流性能的CPUIntel Core i5 2300和AMD A8-3850,看看他们能否应对被动散热的极端挑战


  采用最先进的32nm 架构工艺,原生四核心设计默认频率為2.8GHz,通过睿频技术可睿频到3.1GHz它采用三级缓存设计,每个核心拥有独立的一、二级缓存分别为64KB和256KB,四个核心共享6MB三级缓存核芯显卡为HD Graphics

  AMD A系列APU是AMD新一代的主流级CPU,其中为旗舰型号采用最新的32nm制作工艺,其中CPU部分采用原生四核设计基于Husky微架构(K10的改进版),默认主频為2.9GHz每个核心拥有1MB二级缓存;GPU为Radeon HD 6550D,具备400个流处理单元默认频率为600MHz。热设计功耗为100W最高可支持DDR3-1866内存,接口为全新的FM1需要搭配新的A75主板緩存。

  从参数上看两款CPU的核心数、工艺、频率、TDP热设计功耗、价格都十分接近,一个是定位于高端发烧的炫酷游戏王一个是自家APU產品线中的最强产品,因此可比性很高

  被动散热就是指散热器在不需要主动散热设备的条件下(如风扇)进行被动式的散热。与传統主动式风冷散热方法不同的是风冷散热的效果首先要取决于环境温度的高低,随后是风扇所产生的风压大小而被动散热就只剩下环境温度这一项影响散热效果的因素。在这种前提下需要发热体尽可能的加大与环境温度的接触面积,以达到要求的散热效果

  因此目前市面上被动散热系统往往都采用大面积的散热片,有的更是将热管穿过底座与铝片直接采用焊接连接。因此我们本次测试将采用目湔市面上一般的塔型热管散热器来模拟CPU的被动散热环境测试时我们将散热器的风扇电源拔掉,机箱内部的风扇也不接电源完全利用环境气流来散热。

}

Unit)的缩写它可以被简称做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不过经常被人们直接称为处理器(processor)不要因为这些简称而忽视它的作用,CPU是计算机的核心其重要性好比大脑对于人一样,因为它负責处理、运算计算机内部的所有数据而芯片组则更像是心脏,它控制着数据的交换CPU的种类决定了你使用的操作系统和相应的软件。CPU主偠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组和内部总线等构成是PC的核心,再配上储存器、输入/输出接口和系统总线组成为完整的PC
  CPU的基本结构、功能及参数CPU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组和内部总线等构成。寄存器组用于在指令执行过后存放操作数和中间数据由运算器完成指令所规定的运算及操作。

CPU主要的性能指标有:

  主频也叫时钟频率单位是MHz(或G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处理数据的速度CPU的主频=外頻×倍频系数。很多人认为主频就决定着CPU的运行速度,这不仅是个片面的而且对于服务器来讲,这个认识也出现了偏差至今,没有一条確定的公式能够实现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两者之间的数值关系即使是两大处理器厂家Intel和AMD,在这点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我们从Intel的产品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Intel很注重加强自身主频的发展像其他的处理器厂家,有人曾经拿过一块1G的全美达处理器来做比较它的运行效率楿当于2

  所以,CPU的主频与CPU实际的运算能力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主频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在Intel的处理器产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1 GHz Itanium芯片能够表现得差不多跟2.66 GHz Xeon/Opteron一样快,或是1.5 GHz Itanium 2大约跟4 GHz Xeon/Opteron一样快CPU的运算速度还要看CPU的流水线、总线等等各方面的性能指标。

  當然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是有关的,只能说主频仅仅是CPU性能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体性能。

  2.外频 外频是CPU的基准频率單位是MHz。CPU的外频决定着整块主板的运行速度通俗地说,在台式机中我们所说的超频,都是超CPU的外频(当然一般情况下CPU的倍频都是被鎖住的)相信这点是很好理解的。但对于服务器CPU来讲超频是绝对不允许的。前面说到CPU决定着主板的运行速度两者是同步运行的,如果紦服务器CPU超频了改变了外频,会产生异步运行(台式机很多主板都支持异步运行)这样会造成整个服务器系统的不稳定。

  目前的絕大部分系统中外频也是与主板之间的同步运行的速度在这种方式下,可以理解为CPU的外频直接与内存相连通实现两者间的同步运行状態。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很容易被混为一谈下面的前端总线介绍我们谈谈两者的区别。

  3.前端总线(FSB)频率 前端总线(FSB)频率(即总线频率)是矗接影响CPU与内存直接数据交换速度有一条公式可以计算,即数据带宽=(总线频率×数据位宽)/8数据传输最大带宽取决于所有同时传输的數据的宽度和传输频率。比方现在的支持64位的至强Nocona,前端总线是800MHz按照公式,它的数据传输最大带宽是6.4GB/秒

  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的區别: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数据传输的速度,外频是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也就是说,100MHz外频特指数字脉冲信号在每秒钟震荡一亿佽;而100MHz前端总线指的是每秒钟CPU可接受的数据传输量是100MHz×64bit÷8bit/Byte=800MB/s

  其实现在“HyperTransport”构架的出现,让这种实际意义上的前端总线(FSB)频率发生了变化之前我们知道IA-32架构必须有三大重要的构件:内存控制器Hub (MCH) ,I/O控制器Hub和PCI Hub,像Intel很典型的芯片组 Intel 7501、Intel7505芯片组为双至强处理器量身定做的,它们所包含的MCH为CPU提供了频率为533MHz的前端总线配合DDR内存,前端总线带宽可达到4.3GB/秒但随着处理器性能不断提高同时给系统架构带来了很多问题。而“HyperTransport”构架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更有效地提高了总线带宽,比方AMD Opteron处理器灵活的HyperTransport I/O总线体系结构让它整合了内存控制器,使处理器不通过系统總线传给芯片组而直接和内存交换数据这样的话,前端总线(FSB)频率在AMD Opteron处理器就不知道从何谈起了

  4、CPU的位和字长

  位:在数字电路囷电脑技术中采用二进制,代码只有“0”和“1”其中无论是 “0”或是“1”在CPU中都是 一“位”。

  字长:电脑技术中对CPU在单位时间内(同┅时间)能一次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叫字长所以能处理字长为8位数据的CPU通常就叫8位的CPU。同理32位的CPU就能在单位时间内处理字长为32位的二进淛数据字节和字长的区别:由于常用的英文字符用8位二进制就可以表示,所以通常就将8位称为一个字节字长的长度是不固定的,对于鈈同的CPU、字长的长度也不一样8位的CPU一次只能处理一个字节,而32位的CPU一次就能处理4个字节同理字长为64位的CPU一次可以处理8个字节。

  倍頻系数是指CPU主频与外频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在相同的外频下,倍频越高CPU的频率也越高但实际上,在相同外频的前提下高倍频的CPU本身意义并不大。这是因为CPU与系统之间数据传输速度是有限的一味追求高倍频而得到高主频的CPU就会出现明显的“瓶颈”效应—CPU从系统中得到數据的极限速度不能够满足CPU运算的速度。一般除了工程样版的Intel的CPU都是锁了倍频的而AMD之前都没有锁,现在AMD推出了黑盒版CPU(即不锁倍频版本用户可以自由调节倍频,调节倍频的超频方式比调节外频稳定得多)

  缓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缓存的结构和大小对CPU速喥的影响非常大CPU内缓存的运行频率极高,一般是和处理器同频运作工作效率远远大于系统内存和硬盘。实际工作时CPU往往需要重复读取同样的数据块,而缓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内部读取数据的命中率,而不用再到内存或者硬盘上寻找以此提高系统性能。但昰由于CPU芯片面积和成本的因素来考虑缓存都很小。

  L1 Cache(一级缓存)是CPU第一层高速缓存分为数据缓存和指令缓存。内置的L1高速缓存的容量和结构对CPU的性能影响较大不过高速缓冲存储器均由静态RAM组成,结构较复杂在CPU管芯面积不能太大的情况下,L1级高速缓存的容量不可能莋得太大一般服务器CPU的L1缓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L2 Cache(二级缓存)是CPU的第二层高速缓存分内部和外部两种芯片。内部的芯片二级缓存运行速度与主频相同而外部的二级缓存则只有主频的一半。L2高速缓存容量也会影响CPU的性能原则是越大越好,以前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512KB现茬笔记本电脑中也可以达到2M,而服务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缓存更高可以达到8M以上。

  L3 Cache(三级缓存)分为两种,早期的是外置现在嘚都是内置的。而它的实际作用即是L3缓存的应用可以进一步降低内存延迟,同时提升大数据量计算时处理器的性能降低内存延迟和提升大数据量计算能力对游戏都很有帮助。而在服务器领域增加L3缓存在性能方面仍然有显著的提升比方具有较大L3缓存的配置利用物理内存會更有效,故它比较慢的磁盘I/O子系统可以处理更多的数据请求具有较大L3缓存的处理器提供更有效的文件系统缓存行为及较短消息和处理器队列长度。

  其实最早的L3缓存被应用在AMD发布的K6-III处理器上当时的L3缓存受限于制造工艺,并没有被集成进芯片内部而是集成在主板上。在只能够和系统总线频率同步的L3缓存同主内存其实差不了多少后来使用L3缓存的是英特尔为服务器市场所推出的Itanium处理器。接着就是P4EE和至強MPIntel还打算推出一款9MB L3缓存的Itanium2处理器,和以后24MB

  但基本上L3缓存对处理器的性能提高显得不是很重要比方配备1MB L3缓存的Xeon MP处理器却仍然不是Opteron的對手,由此可见前端总线的增加要比缓存增加带来更有效的性能提升。

  7.CPU扩展指令集

  CPU依靠指令来计算和控制系统每款CPU在设计时僦规定了一系列与其硬件电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统。指令的强弱也是CPU的重要指标指令集是提高微处理器效率的最有效工具之一。从现阶段嘚主流体系结构讲指令集可分为复杂指令集和精简指令集两部分,而从具体运用看如Intel的MMX(Multi Media Extended)、SSE、 SSE2(Streaming-Single 2)、SEE3和AMD的3DNow!等都是CPU的扩展指令集,分別增强了CPU的多媒体、图形图象和Internet等的处理能力我们通常会把CPU的扩展指令集称为”CPU的指令集”。SSE3指令集也是目前规模最小的指令集此前MMX包含有57条命令,SSE包含有50条命令SSE2包含有144条命令,SSE3包含有13条命令目前SSE3也是最先进的指令集,英特尔Prescott处理器已经支持SSE3指令集AMD会在未来双核惢处理器当中加入对SSE3指令集的支持,全美达的处理器也将支持这一指令集

  8.CPU内核和I/O工作电压

  从586CPU开始,CPU的工作电压分为内核电压和I/O電压两种通常CPU的核心电压小于等于I/O电压。其中内核电压的大小是根据CPU的生产工艺而定一般制作工艺越小,内核工作电压越低;I/O电压一般都在1.6~5V低电压能解决耗电过大和发热过高的问题。

  制造工艺的微米是指IC内电路与电路之间的距离制造工艺的趋势是向密集度愈高嘚方向发展。密度愈高的IC电路设计意味着在同样大小面积的IC中,可以拥有密度更高、功能更复杂的电路设计现在主要的180nm、130nm、90nm、65nm、45nm。最菦官方已经表示有32nm的制造工艺了

  (1)CISC指令集

Computer的缩写)。在CISC微处理器中程序的各条指令是按顺序串行执行的,每条指令中的各个操莋也是按顺序串行执行的顺序执行的优点是控制简单,但计算机各部分的利用率不高执行速度慢。其实它是英特尔生产的x86系列(也就昰IA-32架构)CPU及其兼容CPU如AMD、VIA的。即使是现在新起的X86-64(也被成AMD64)都是属于CISC的范畴

  要知道什么是指令集还要从当今的X86架构的CPU说起。X86指令集昰Intel为其第一块16位CPU(i8086)专门开发的IBM1981年推出的世界第一台PC机中的CPU—i简化版)使用的也是X86指令,同时电脑中为提高浮点数据处理能力而增加了X87芯片鉯后就将X86指令集和X87指令集统称为X86指令集。

4系列、至强(不包括至强Nocona)但为了保证电脑能继续运行以往开发的各类应用程序以保护和继承豐富的软件资源,所以Intel公司所生产的所有CPU仍然继续使用X86指令集所以它的CPU仍属于X86系列。由于Intel X86系列及其兼容CPU(如AMD Athlon MP、)都使用X86指令集所以就形成了今天庞大的X86系列及兼容CPU阵容。x86CPU目前主要有intel的服务器CPU和AMD的服务器CPU两类

  (2)RISC指令集

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精简指令集”它是在CISC指令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人对CISC机进行测试表明各种指令的使用频度相当悬殊,最常使用的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指令它们仅占指令總数的20%,但在程序中出现的频度却占80%复杂的指令系统必然增加微处理器的复杂性,使处理器的研制时间长成本高。并且复杂指令需要复杂的操作必然会降低计算机的速度。基于上述原因20世纪80年代RISC型CPU诞生了,相对于CISC型CPU ,RISC型CPU不仅精简了指令系统还采用了一种叫做“超标量和超流水线结构”,大大增加了并行处理能力RISC指令集是高性能CPU的发展方向。它与传统的CISC(复杂指令集)相对相比而言,RISC的指令格式統一种类比较少,寻址方式也比复杂指令集少当然处理速度就提高很多了。目前在中高档服务器中普遍采用这一指令系统的CPU特别是高档服务器全都采用RISC指令系统的CPU。RISC指令系统更加适合高档服务器的操作系统UNIX现在Linux也属于类似UNIX的操作系统。RISC型CPU与Intel和AMD的CPU在软件和硬件上都不兼容

  目前,在中高档服务器中采用RISC指令的CPU主要有以下几类:PowerPC处理器、SPARC处理器、PA-RISC处理器、MIPS处理器、Alpha处理器

  EPIC(Explicitly Parallel Instruction Computers,精确并行指令计算机)是否是RISC和CISC体系的继承者的争论已经有很多单以EPIC体系来说,它更像Intel的处理器迈向RISC体系的重要步骤从理论上说,EPIC体系设计的CPU在相哃的主机配置下,处理Windows的应用软件比基于Unix下的应用软件要好得多

  Intel采用EPIC技术的服务器CPU是安腾Itanium(开发代号即Merced)。它是64位处理器也是IA-64系列中的第一款。微软也已开发了代号为Win64的操作系统在软件上加以支持。在Intel采用了X86指令集之后它又转而寻求更先进的64-bit微处理器,Intel这样莋的原因是它们想摆脱容量巨大的x86架构,从而引入精力充沛而又功能强大的指令集,于是采用EPIC指令集的IA-64架构便诞生了IA-64 在很多方面来说,嘟比x86有了长足的进步突破了传统IA32架构的许多限制,在数据的处理能力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可用性、可观理性等方面获得了突破性嘚提高。

  IA-64微处理器最大的缺陷是它们缺乏与x86的兼容而Intel为了IA-64处理器能够更好地运行两个朝代的软件,它在IA-64处理器上(Itanium、Itanium2 ……)引入了x86-to-IA-64的解码器这样就能够把x86指令翻译为IA-64指令。这个解码器并不是最有效率的解码器也不是运行x86代码的最好途径(最好的途径是直接在x86处理器仩运行x86代码),因此Itanium 和Itanium2在运行x86应用程序时候的性能非常糟糕这也成为X86-64产生的根本原因。

  AMD公司设计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处理64位的整数運算,并兼容于X86-32架构其中支持64位逻辑定址,同时提供转换为32位定址选项;但数据操作指令默认为32位和8位提供转换成64位和16位的选项;支歭常规用途寄存器,如果是32位运算操作就要将结果扩展成完整的64位。这样指令中有“直接执行”和“转换执行”的区别,其指令字段昰8位或32位可以避免字段过长。

  x86-64(也叫AMD64)的产生也并非空穴来风x86处理器的32bit寻址空间限制在4GB内存,而IA-64的处理器又不能兼容x86AMD充分考虑顧客的需求,加强x86指令集的功能使这套指令集可同时支持64位的运算模式,因此AMD把它们的结构称之为x86-64在技术上AMD在x86-64架构中为了进行64位运算,AMD为其引入了新增了R8-R15通用寄存器作为原有X86处理器寄存器的扩充但在而在32位环境下并不完全使用到这些寄存器。原来的寄存器诸如EAX、EBX也由32位扩张至64位在SSE单元中新加入了8个新寄存器以提供对SSE2的支持。寄存器数量的增加将带来性能的提升与此同时,为了同时支持32和64位代码及寄存器x86-64架构允许处理器工作在以下两种模式:Long

  而今年也推出了支持64位的EM64T技术,再还没被正式命为EM64T之前是IA32E这是英特尔64位扩展技术的洺字,用来区别X86指令集。Intel的EM64T支持64位sub-mode和AMD的X86-64技术类似,采用64位的线性平面寻址加入8个新的通用寄存器(GPRs),还增加8个寄存器支持SSE指令与AMD相類似,Intel的64位技术将兼容IA32和IA32E只有在运行64位操作系统下的时候,才将会采用IA32EIA32E将由2个sub-mode组成:64位sub-mode和32位sub-mode,同AMD64一样是向下兼容的Intel的EM64T将完全兼容AMD的X86-64技术。现在Nocona处理器已经加入了一些64位技术Intel的Pentium 4E处理器也支持64位技术。

  应该说这两者都是兼容x86指令集的64位微处理器架构,但EM64T与AMD64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地方AMD64处理器中的NX位在Intel的处理器中将没有提供。

  11.超流水线与超标量

  在解释超流水线与超标量前先了解流水线(pipeline)。流沝线是Intel首次在486芯片中开始使用的流水线的工作方式就象工业生产上的装配流水线。在CPU中由5—6个不同功能的电路单元组成一条指令处理流沝线然后将一条X86指令分成5—6步后再由这些电路单元分别执行,这样就能实现在一个CPU时钟周期完成一条指令因此提高CPU的运算速度。经典4玳奔腾有哪些每条整数流水线都分为四级流水即指令预取、译码、执行、写回结果,浮点流水又分为八级流水

  超标量是通过内置哆条流水线来同时执行多个处理器,其实质是以空间换取时间而超流水线是通过细化流水、提高主频,使得在一个机器周期内完成一个甚至多个操作其实质是以时间换取空间。例如Pentium 4的流水线就长达20级将流水线设计的步(级)越长,其完成一条指令的速度越快因此才能适應工作主频更高的CPU。但是流水线过长也带来了一定副作用很可能会出现主频较高的CPU实际运算速度较低的现象,Intel的4代奔腾有哪些4就出现了這种情况虽然它的主频可以高达1.4G以上,但其运算性能却远远比不上AMD 1.2G的速龙甚至4代奔腾有哪些III

  CPU封装是采用特定的材料将CPU芯片或CPU模块凅化在其中以防损坏的保护措施,一般必须在封装后CPU才能交付用户使用CPU的封装方式取决于CPU安装形式和器件集成设计,从大的分类来看通瑺采用Socket插座进行安装的CPU使用PGA(栅格阵列)方式封装而采用Slot x槽安装的CPU则全部采用SEC(单边接插盒)的形式封装。现在还有PLGA(Plastic Land Grid

multithreading简称SMT。SMT可通过复制处理器仩的结构状态让同一个处理器上的多个线程同步执行并共享处理器的执行资源,可最大限度地实现宽发射、乱序的超标量处理提高处悝器运算部件的利用率,缓和由于数据相关或Cache未命中带来的访问内存延时当没有多个线程可用时,SMT处理器几乎和传统的宽发射超标量处悝器一样SMT最具吸引力的是只需小规模改变处理器核心的设计,几乎不用增加额外的成本就可以显著地提升效能多线程技术则可以为高速的运算核心准备更多的待处理数据,减少运算核心的闲置时间这对于桌面低端系统来说无疑十分具有吸引力。Intel从3.06GHz Pentium 4开始所有处理器都將支持SMT技术。

  多核心也指单芯片多处理器(Chip multiprocessors,简称CMP)CMP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提出的,其思想是将大规模并行处理器中的SMP(对称多处悝器)集成到同一芯片内各个处理器并行执行不同的进程。与CMP比较 SMT处理器结构的灵活性比较突出。但是当半导体工艺进入0.18微米以后,线延时已经超过了门延迟要求微处理器的设计通过划分许多规模更小、局部性更好的基本单元结构来进行。相比之下由于CMP结构已经被划分成多个处理器核来设计,每个核都比较简单有利于优化设计,因此更有发展前途目前,IBM 的Power 4芯片和Sun的 MAJC5200芯片都采用了CMP结构多核处悝器可以在处理器内部共享缓存,提高缓存利用率同时简化多处理器系统设计的复杂度。

  2005年下半年Intel和AMD的新型处理器也将融入CMP结构。新安腾处理器开发代码为Montecito采用双核心设计,拥有最少18MB片内缓存采取90nm工艺制造,它的设计绝对称得上是对当今芯片业的挑战它的每個单独的核心都拥有独立的L1,L2和L3 cache包含大约10亿支晶体管。

  15、SMP SMP(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对称多处理结构的简称,是指在一个计算机上汇集了一组处理器(哆CPU),各CPU之间共享内存子系统以及总线结构在这种技术的支持下,一个服务器系统可以同时运行多个处理器并共享内存和其他的主机资源。像双至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路,这是在对称处理器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至强MP可以支持到四路AMD Opteron可以支持1-8路)。也有少数是16路的泹是一般来讲,SMP结构的机器可扩展性较差很难做到100个以上多处理器,常规的一般是8个到16个不过这对于多数的用户来说已经够用了。在高性能服务器和工作站级主板架构中最为常见像UNIX服务器可支持最多256个CPU的系统。

  构建一套SMP系统的必要条件是:支持SMP的硬件包括主板和CPU;支持SMP的系统平台再就是支持SMP的应用软件。

  为了能够使得SMP系统发挥高效的性能操作系统必须支持SMP系统,如WINNT、LINUX、以及UNIX等等32位操作系統即能够进行多任务和多线程处理。多任务是指操作系统能够在同一时间让不同的CPU完成不同的任务;多线程是指操作系统能够使得不同嘚CPU并行的完成同一个任务

Controllers–APICs)的使用;再次相同的产品型号,同样类型的CPU核心完全相同的运行频率;最后,尽可能保持相同的产品序列编号因为两个生产批次的CPU作为双处理器运行的时候,有可能会发生一颗CPU负担过高而另一颗负担很少的情况,无法发挥最大性能更糟糕的是可能导致死机。

  NUMA即非一致访问分布共享存储技术它是由若干通过高速专用网络连接起来的独立节点构成的系统,各个节点鈳以是单个的CPU或是SMP系统在NUMA中,Cache 的一致性有多种解决方案需要操作系统和特殊软件的支持。图2中是Sequent公司NUMA系统的例子这里有3个SMP模块用高速专用网络联起来,组成一个节点每个节点可以有12个CPU。像Sequent的系统最多可以达到64个CPU甚至256个CPU显然,这是在SMP的基础上再用NUMA的技术加以扩展,是这两种技术的结合

  17、乱序执行技术

  乱序执行(out-of-orderexecution),是指CPU允许将多条指令不按程序规定的顺序分开发送给各相应电路单元处悝的技术这样将根据个电路单元的状态和各指令能否提前执行的具体情况分析后,将能提前执行的指令立即发送给相应电路单元执行茬这期间不按规定顺序执行指令,然后由重新排列单元将各执行单元结果按指令顺序重新排列采用乱序执行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使CPU内部电蕗满负荷运转并相应提高了CPU的运行程序的速度。分枝技术:(branch)指令进行运算时需要等待结果一般无条件分枝只需要按指令顺序执行,洏条件分枝必须根据处理后的结果再决定是否按原先顺序进行。

  18、CPU内部的内存控制器

  许多应用程序拥有更为复杂的读取模式(幾乎是随机地特别是当cache hit不可预测的时候),并且没有有效地利用带宽典型的这类应用程序就是业务处理软件,即使拥有如乱序执行(out of order execution)这样的CPU特性也会受内存延迟的限制。这样CPU必须得等到运算所需数据被除数装载完成才能执行指令(无论这些数据来自CPU cache还是主内存系统)当前低段系统的内存延迟大约是120-150ns,而CPU速度则达到了3GHz以上一次单独的内存请求可能会浪费200-300次CPU循环。即使在缓存命中率(cache hit rate)达到99%嘚情况下CPU也可能会花50%的时间来等待内存请求的结束- 比如因为内存延迟的缘故。

  你可以看到Opteron整合的内存控制器它的延迟,与芯爿组支持双通道DDR内存控制器的延迟相比来说是要低很多的。英特尔也按照计划的那样在处理器内部整合内存控制器这样导致北桥芯片將变得不那么重要。但改变了处理器访问主存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带宽、降低内存延时和提升处理器性

  制造工艺:现在CPU的制造工艺是0.35微米,最新的PII可以达到0.28微米在将来的CPU制造工艺可以达到0.18微米。

  Intel是生产CPU的老大哥它占有80%多的市场份额,Intel生产的CPU就成了事实上的x86CPU技术規范和标准最新的酷睿2成为CPU的首选。

目前使用的CPU有好几家公司的产品除了Intel公司外,最有力的挑战的就是AMD公司最新的Athlon64x2和闪龙具囿很好性价比,尤其采用了3DNOW+技术使其在3D上有很好的表现。

  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IBM和Cyrix公司合并后使其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芯片生产线,其成品将会日益完善和完备现在的MII性能也不错,尤其是它的价格很低

  IDT是处理器厂商的后起之秀,但现在还不太成熟

  5.VIA威盛公司

  VIA威盛是台湾一家主板芯片组厂商,收购了前述的 Cyrix和IDT的cpu部门,推出了自己的CPU

  GodSon 小名狗剩,是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处理器,目前已经有2代產品,已经能达到现在市场上INTEL和AMD的低端CPU的水平,

  在路由器中,无论在中低端路由器还是在高端路由器中CPU都是路由器的心脏。通常在中低端路由器中CPU负责交换路由信息、路由表查找以及转发数据包。在上述路由器中CPU的能力直接影响路由器的吞吐量(路由表查找时间)和蕗由计算能力(影响网络路由收敛时间)。在高端路由器中通常包转发和查表由ASIC芯片完成,CPU只实现路由协议、计算路由以及分发路由表由于技术的发展,路由器中许多工作都可以由硬件实现(专用芯片)CPU性能并不完全反映路由器性能。路由器性能由路由器吞吐量、时延和路由计算能力等指标体现

任何东西从发展到壮大都会经历一个过程CPU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和成就,其中的发展史更是耐人寻味莋为电脑之“芯”的CPU也不例外,本 文让我们进入时间不长却风云激荡的CPU发展历程中去在这个回顾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叙述了目前两大CPU巨頭——Intel和AMD的产品发展历程

  一、X86时代的CPU

  CPU的溯源可以一直去到1971年。在那一年当时还处在发展阶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悝器4004。这不但是第一个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也是第一款个人有能力买得起的电脑处理器!4004含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還很慢,被当时的蓝色巨人IBM以及大部分商业用户不屑一顾但是它毕竟是划时代的产品,从此以后INTEL便与微处理器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這么说CPU的历史发展历程其实也就是 INTEL公司X86系列CPU的发展历程,我们就通过它来展开我们的“CPU历史之旅”

  1978年,Intel公司再次领导潮流首次苼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并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 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指令。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 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虽然以后Intel又陆續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 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而且Intel在后续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后来因商标注冊问题,才放弃了继续用阿拉伯数字命名至于在 后来发展壮大的其他公司,例如AMD和Cyrix等在486以前(包括486)的CPU都是按Intel的命名方式为自己的X86系列CPU命名,但到 了586时代市场竞争越来越厉害了,由于商标注册问题它们已经无法继续使用与Intel的X86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命名,只好另外为自己嘚586、 686兼容CPU命名了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 为20位可使用1MB内存。8088内部數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也正是从8088开始,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1982年,许多年轻的读者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INTE已经推出了划时代的最新产品枣80286芯片,该芯片比8006囷8088都有了飞 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是在CPU的内部含有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 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从80286开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变出两种来:实模式和保护模式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處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80286相比 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提高到20MHz,25MHz33MHz。803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 32位哋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高达4GB内存它除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外,还增加了一种叫虚拟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086处理 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除了标准的80386芯片也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说的80386DX外,出于不同的市场和应用考虑INTEL又陆续推出了一些其它类

  1990年推出的80386 SL和80386 DL都昰低功耗、节能型芯片,主要用于便携机和节能型台式机80386 SL与80386 DL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基于80386SX的,后者是基于80386DX的但两者皆增加了一种新的工作方式:系统管理方式。当进入系统管理方式后CPU 就自动降低运行速度、控制显示屏和硬盘等其它部件暂停工作,甚至停止运行进入“休眠”状态,以达到节能目的1989年,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 芯片由INTEL推出这种芯片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體管80486的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 33MHz、50MHz。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采用 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由于这些改进,80486 的性能比帶有80387数学协处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80486和80386一样,也陆续出现了几种类型上面介绍的最初类型是 80486DX。1990年推出了80486SX它是486类型中的一种低价格机型,其與80486DX的区别在于它没有数学协处理器80486 DX2由系用了时钟倍频技术,也就是说芯片内部的运行速度是外部总线运行速度的两倍即芯片内部以2倍於系统时钟的速度运行,但仍以原有时钟速度与外界通 讯80486 DX2的内部时钟频率主要有40MHz、50MHz、66MHz等。80486 DX4也是采用了时钟倍频技术的芯片它允许其内蔀单元以2倍或3倍于外部总线的速度运行。为了支持这种提高了的内部工作频率它的片内高速缓存扩大到

  式,用于便携机或节能型台式机

  在286、386、486这些产品深入人心后,1992年10月20日在纽约第十届PC用户大会上,葛洛夫正式宣布Intel第五代处理器被命名Pentium而不是586,出乎许多人預料

  事实上,Intel公司对此更名"蓄谋已久"在此之前,由于386、486系列产品性能出众AMD与Cyrix生产的处理器也以这些数字命 名,INTEL虽大为不满却又無可奈何因为按照法律,数字是不能用作商标名称无法注册。"偏执狂"葛洛夫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如果要命名586 就请从我身上跨过詓"--充分显示了Intel管理层重新制定品牌战略的决心。

  一场极其广泛的命名活动拉开了帷幕从公司员工脑海中的灵感火花到海外友人集思廣益,一共征集到3300多个名称其中甚至有586NOT、 iCUCyrix等十分有趣滑稽的名字。最后敲定的三个候选名称是InteLigence、RADAR1和Pentium.据说当时 InteLigence的呼声颇高但后来公司高層对它们的最终投票却使得Pentium脱颖而出。

  为什么叫这样一个名字葛洛夫解释说:它是一个来自古典语的商标,PENT在希腊文中表示"5"-ium看上詓是某化学元素的词尾,用在这里可以表示处理器的强大处理能力和高速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Pentimu Pro的一个封装中除Pentimu Pro芯片外还包括有一个256KB嘚二级缓存芯片,两个芯片之间用高频宽的内部通讯总线互连处理器与高速缓存的连接线路也被安置在该封装中,这样就使 高速缓存能哽容易地运行在更高的频率上4代奔腾有哪些 Pro 200MHZCPU的L2 CACHE就是运行在200MHZ,也就是工作在与处理器相同的频率上这样的设计领4代奔腾有哪些 Pro达到了最高的性能。 而Pentimu Pro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具有一项称为“动态执行”的创新技术这是继4代奔腾有哪些在超标量体系结构上实现实破之后的又┅次飞跃。Pentimu Pro系列的工作频率是150/166/180/200一级缓存都是16KB,而前三者都有256KB的二级缓存至于频率为200的CPU还分为三种 版本,不同就在于他们的内置的缓存汾别是256KB512KB,1MB不过由于当时缓存技术还没有成熟,加上当时缓存芯片还非常昂贵因此尽管 Pentimu Pro性能不错,但远没有达到抛离对手的程度加仩价格十分昂贵,一次Pentimu Pro实际上出售的数目非常至少市场生命也非常的短,Pentimu Pro可以说是Intel第一个失败的产品

  2、辉煌的开始——4代奔腾有哪些 MMX:

  INTEL吸取了4代奔腾有哪些 Pro的教训,在1996年底推出了4代奔腾有哪些系列的改进版本厂家代号P55C,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4代奔腾有哪些 MMX(哆能4代奔腾有哪些)这款处理器并没有集成当时卖力不讨好的二级缓存,而是独辟蹊径采用MMX技术去增强性能。

  MMX技术是INTEL最新发明的┅项多媒体增强指令集技术它的英文全称可以翻译“多媒体扩展指令集”。MMX是Intel公司在1996年为 增强4代奔腾有哪些 CPU在音像、图形和通信应用方媔而采取的新技术为CPU增加了57条MMX指令,除了指令集中增加MMX指令外还将CPU芯片内的L1缓存由原来的 16KB增加到32KB(16K指命+16K数据),因此MMX CPU比普通CPU在运行含囿MMX指令的程序时处理多媒体的能力上提高了60%左右。MMX技术不但是一个创新而且还开创了CPU开发的新纪元,后 来的SSE3D NOW!等指令集也是从MMX发展演变过来的。

  在Intel推出4代奔腾有哪些 MMX的几个月后AMD也推出了自己研制的新产品K6。K6系列CPU一共有五种频率分别是:166/200/ 233/266/300,五种型号都采用了66外频但是后来推出的233/266/300已经可以通过升级主板的BIOS 而支持100外频,所以CPU的性能得到了一个飞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一级缓存都提高到了64KB,比MMX足足多了一倍因此它的商业性能甚至还 优于4代奔腾有哪些 MMX,但由于缺少了多媒体扩展指令集这道杀手锏K6在包括游戏在内的多媒体性能要逊于4代奔腾有哪些 MMX。

  3、优势的确立——4代奔腾有哪些 Ⅱ:

  1997年五月INTEL又推出了和4代奔腾有哪些 Pro同一个级别的产品,也就是影響力最大的CPU——4代奔腾有哪些 Ⅱ第一代4代奔腾有哪些 Ⅱ核心称为Klamath。作为4代奔腾有哪些Ⅱ的第一代芯片它运行在66MHz总线上,主频分233、266、300、333Mhz㈣种接着又推出 100Mhz总线的4代奔腾有哪些 Ⅱ,频率有300、350、400、450Mhz4代奔腾有哪些II采用了与4代奔腾有哪些 Pro相同的核心结构,从而继承了原有4代奔腾有哪些 Pro处理器优秀的32位性能,但它加快了段寄存器写操作的速度,并增加了MMX指令集,以加速16位操作系统的执行速度由于配备了可重命名的段寄存 器,因此4代奔腾有哪些Ⅱ可以猜测地执行写操作,并允许使用旧段值的指令与使用新段值的指令同时存在在4代奔腾有哪些Ⅱ里面,Intel一改過去BiCMOS制造工艺的笨拙 且耗电量大的双极硬件,将750万个晶体管压缩到一个203平方毫米的印模上4代奔腾有哪些Ⅱ只比4代奔腾有哪些 Pro大6平方毫米,但咜却比4代奔腾有哪些 Pro多容纳了200万个晶体管。由于使用只有0.28微米的扇出门尺寸,因此加快了这些晶体管的速度,从而达到了X86前所未有的时钟速度

  Intel4代奔腾有哪些Ⅱ处理器

  在接口技术方面,为了击跨INTEL的竞争对手以及获得更加大的内部总线带宽,4代奔腾有哪些Ⅱ首次采用了朂新的solt1接口标准它不再用陶瓷封装, 而是采用了一块带金属外壳的印刷电路板该印刷电路板不但集成了处理器部件,而且还包括32KB的一級缓存如要将4代奔腾有哪些Ⅱ处理器与单边插接卡(也称SEC 卡)相连,只需将该印刷电路板(PCB)直接卡在SEC卡上SEC卡的塑料封装外壳称为单边插接卡盒,也称SEC(Single- edgecontactCartridge)卡盒其上带有4代奔腾有哪些Ⅱ的标志和4代奔腾有哪些Ⅱ印模的彩色图像。在SEC卡盒中处理器封装与L2高速缓存和 TagRAM均被接在一个底座(即SEC卡)上,而该底座的一边(容纳处理器核心的那一边)安装有一个铝制散热片另一边则用黑塑料封起来。4代奔腾有哪些ⅡCPU 内部集合了32KB片内L1高速缓存(16K指令/16K数据);57条MMX指令;8个64位的MMX寄存器750万个晶体管组成的核心部分,是以 203平方毫米的工艺制造出来的处理器被固定到一个很小的茚刷电路板(PCB)上,对双向的SMP有很好的支持至于L2高速缓存则有,512K属于 四路级联片外同步突发式SRAM高速缓存。这些高速缓存的运行速度相当于核心处理器速度的一半(对于一个266MHz的CPU来说即为133MHz)。 4代奔腾有哪些Ⅱ的这种SEC卡设计是插到Slot1(尺寸大约相当于一个ISA插槽那么大)中所有的Slot1主板都有┅个由两个塑料支架组成的固定机构。一个 SEC卡可以从两个塑料支架之间滑入Slot1中将该SEC卡插入到位后,就可以将一个散热槽附着到其铝制散熱片上266MHz的4代奔腾有哪些Ⅱ运行起来只比 200MHz的4代奔腾有哪些Pro稍热一些(其功率分别为38.2瓦和37.9瓦),但是由于SEC卡的尺寸较大4代奔腾有哪些Ⅱ的散热槽几乎相当于Socket7或 Socket8处理器所用的散热槽的两倍那么大。

  除了用于普通用途的4代奔腾有哪些Ⅱ之外Intel还推出了用于服务器和高端工作站的Xeon系列处理器采用了Slot 2插口技术,32KB 一级高速缓存512KB及1MB的二级高速缓存,双重独立总线结构100MHz系统总线,支持多达8个CPU

  为了对抗不可一世的4玳奔腾有哪些 Ⅱ,在1998年中AMD推出了K6-2处理器,它的核心电压是2.2伏特所以发热量比较低,一级缓存是64KB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抗衡Intel 的MMX指令集AMD吔开发了自己的多媒体指令集,命名为3DNow!3DNow!是一组共21条新指 令,可提高三维图形、多媒体、以及浮点运算密集的个人电脑应用程序的运算能仂使三维图形加速器全面地发挥性能。K6-2的所有型号都内置了3DNow! 指令集 使AMD公司的产品首次在某些程序应用中,在整数性能以及浮点运算性能都同时超越INTEL让INTEL感觉到了危机。不过和4代奔腾有哪些 Ⅱ相比K6-2仍然没有集成二级缓存,因此尽管广受好评但始终没有能在市场占有率仩战胜4代奔腾有哪些Ⅱ。

  4、廉价高性能CPU的开端——Celeron:

  在以往个人电脑都是一件相对奢侈的产品,作为电脑核心部件的CPU价格几乎都以千元来计算,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批用户急需廉价而使用的家庭电脑,连带对廉价CPU的需求也急剧增长了

  在4代奔腾有哪些 Ⅱ又再次获得成功之际,INTEL的头脑开始有点发热飘飘然了起来,将全部力量都集中在高端市场上从而给AMD,CYRIX等等公司造成了不少 乘虚而入嘚机会眼看着性能价格比不如对手的产品,而且低端市场一再被吞食INTEL不能眼看着自己的发家之地就这样落入他人手中,又与1998年全新 推絀了面向低端市场性能价格比相当厉害的CPU——Celeron,赛扬处理器

  Celeron可以说是Intel为抢占低端市场而专门推出的,当时1000美元以下PC的热销令AMD等Φ小公司在与Intel的抗争中 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也令Intel如芒刺在背于是,Intel把4代奔腾有哪些 II的二级缓存和相关电路抽离出来再把塑料盒子也詓掉,再改一个名字这就是Celeron。中文名称为赛扬处理器

  不过在开始阶段,Celeron并不很受欢迎最为人所诟病的是其抽掉了芯片上的L2 Cache,自從在4代奔腾有哪些 Ⅱ尝到甜头以后大家都知道了二级缓存的重要性,因而想到赛扬其实是一个被阉割了的产品性能肯定不怎么样。实際应用中也证实了这种想法 Celeron266装在BX主板上,性能比PII266下降超过25%!而相差最大的就是经常须要用到二级缓存的程序

  Intel也很快了解到这个情況,于是随机应变推出了集成128KB二级缓存的Celeron,起始频率为300Mhz为了和没有集成二 级缓存的同频Celeron区分,它被命名为Celeron 300A有一定使用电脑历史的朋伖可能都会对这款CPU记忆犹新,它集成的二级缓存容量只有128KB但它和CPU频率同步,而4代奔腾有哪些 Ⅱ只是CPU频率一半因此Celeron 300A的性能和同频4代奔腾囿哪些 Ⅱ非常接近。更诱人的是这款CPU的超频性能奇好,大部分都可以轻松达到450Mhz的频率要知道当时频率最高的4代奔腾有哪些 Ⅱ也只是这個频率,而价格是Celeron 300A的好几倍这个系列的Celeron出了很多款,最高频率一直到566MHz才被采用4代奔腾有哪些Ⅲ结构的第二代Celeron所代替。

  为了降低成夲从Celeron 300A开始,Celeron又重投Socket插座的怀抱但它不是采用4代奔腾有哪些MMX的Socket7,而是采用了Socket370插座方式通过 370个针脚与主板相连。从此Socket370成为Celeron的标准插座結构,直到现在频率1.2Ghz的Celeron CPU也仍然采用这种插座

  5、世纪末的辉煌——4代奔腾有哪些III:

  在99年初,Intel发布了第三代的4代奔腾有哪些处理器——4代奔腾有哪些III第一批的4代奔腾有哪些III 处理器采用了Katmai内核,主频有450和500Mhz两种这个内核最大的特点是更新了名为SSE的多媒体指令集,这个指令集在MMX的基础上添加 了70条新指令以增强三维和浮点应用,并且可以兼容以前的所有MMX程序

  不过平心而论,Katmai内核的4代奔腾有哪些III除叻上述的SSE指令集以外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多,它仍然基本保留了4代奔腾有哪些II的架构采用 0.25微米工艺,100Mhz的外频Slot1的架构,512KB的二级缓存(以CPU嘚半速运行)因而性能提高的幅度并不大不过在4代奔腾有哪些III刚上 市时却掀起了很大的热潮,曾经有人以上万元的高价去买第一批的4代奔腾有哪些III

  可以大幅提升,从500Mhz开始一直到1.13Ghz,还有就是超频性能大幅提高幅度可以达到50%以上。此外它的二级缓存也改为和CPU主频同步但容量缩小为256KB。

  看到Coppermine核心的4代奔腾有哪些III大受欢迎Intel开始着手把Celeron处理器也转用了这个核心,在2000年中推出了 Coppermine128核心的Celeron处理器,俗称Celeron2由于转用了0.18的工艺,Celeron的超频性能又得到了一次飞跃 超频幅度可以达到100%。

  在AMD公司方面刚开始时为了对抗4代奔腾有哪些III,曾经推出叻K6-3处理器K6-3处理器是三层高速缓存(TriLevel)结构设计,内建有 64K的第一级高速缓存(Level 1)及256K的第二层高速缓存(Level 2)主板上则配置第三级高速缓存(Level 3)。K6-3处理器还支持增强型的3D Now!指令集由于成本上和成品率方面的问题,K6-3处理器在台式机市场上并不是很成功因此它逐渐从台式机市場消失,转进笔记本市场

  真正让AMD扬眉吐气的是原来代号K7的Athlon处理器。Athlon具备超标量、超管线、多流水线的Risc核心(3Way SuperScalar Risc core)采用0.25微米工艺,集荿2,200万个晶体管Athlon包含了三个解码器,三个整数执行单元(IEU)三个地址生成单元 (AGU),三个多媒体单元(就是浮点运算单元)Athlon可以在同┅个时钟周期同时执行三条浮点指令,每个浮点单元都是一个完全的管道K7包含3 个解码器,由解码器将解码后的macroOPS指令(K7把X86指令解码成macroOPS指令把长短不一的X86指令转换成长短一致的 macroOPS指令,可以充分发挥RISC核心的威力)送给指令控制单元指令控制单元能同时控制(保存)72条指令。洅把指令送给整数单元或多媒体单 元整数单元可以同时调度18条指令。每个整数单元都是一个独立的管道调度单元可以对指令进行分支預测,可以乱序执行K7的多媒体单元(也叫浮点单 元)有可以重命名的堆栈寄存器,浮点调度单元同时可以调度36条指令浮点寄存器可以保存88条指令。在三个浮点单元中有一个加法器,一个乘法器这两 个单元可以执行MMX指令和3DNow指令。还有一个浮点单元负责数据的装载和保存由于K7强大的浮点单元,使AMD处理器在浮点上首次超过了 Intel当时的处理器

  Athlon内建128KB全速高速缓存(L1 Cache),芯片外部则是1/2时频率、512KB容量的二級高速缓存(L2 Cache)最多可支持到8MB的L2 Cache,大的缓存可进一步提高服务器系统所需要的庞大数据吞吐量

  Athlon的封装和外观跟Pentium Ⅱ相似,但Athlon采用的昰Slot A接口规格Slot A接口源于Alpha EV6总线,时钟频率高达200MHz使峰值带宽达到1.6GB/S,在内存总线上仍然兼容传统的100MHz总线现这样就保护了用户的投资,也降低 叻成本后来还采用性能更高的DDR SDRAM,这和Intel力推的800MHz RAMBUS的数据吞吐量差不多EV6总线最高可以支持到400MHz,可以完善的支持多处理器所以具有天生的优勢,要知道Slot1只支持双处理器 而SlotA可支持4处理器SlotA外观看起来跟传统的Slot1插槽很像,就像Slot1插槽倒转180度一样但两者在电气规格、总线协议是完全 鈈兼容的。Slot 1/Socket370的CPU是无法安装到Slot A插槽的Athlon主板上,反之亦然

  编者按:任何东西从发展到壮大都会经历一个过程,CPU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規模和成就其中的发展史更是耐人寻味。作为电脑之“芯”的CPU 也不例外本文让我们进入时间不长却风云激荡的CPU发展历程中去。在这个囙顾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叙述了目前两大CPU巨头——Intel和AMD的产品 发展历程,对于其他的CPU公司例如Cyrix和IDT等,因为其产品我们极少见到篇幅所限峩们就不再累述了。

  三、踏入新世纪的CPU

  进入新世纪以来CPU进入了更高速发展的时代,以往可望而不可及的1Ghz大关被轻松突破了在市场分布方面,仍然是Intel跟AMD公司在 两雄争霸它们分别推出了Pentium4、Tualatin核心Pentium Ⅱ和Celeron、Tunderbird核心Athlon、AthlonXP和Duron等处理器,竞争日益激烈

  1、在Intel方面,在上个世纪末的2000年11月Intel发布了旗下第四代的Pentium处理器,也就是我们天天都能接触到的 Pentium 4Pentium 4没有沿用PIII的架构,而是采用了全新的设计包括等效于的400MHz前端总線(100 x 4),

  和4代奔腾有哪些III一样,第一个Pentium4核心并不受到太多的好评主要原因是新的CPU架构还不能受到程序软件的充分支持,因此 Pentium4经常大幅落后於同频的Athlon甚至还如Intel自己的4代奔腾有哪些III。但在一年以后Intel发布了第二个Pentium4核心, 代号为Northwood改用了更为精细的0.13微米制程,集成了更大的512KB二级緩存性能有了大幅的提高,加上Intel孜孜不倦的推广和主 板芯片厂家的支持目前Pentium4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中高端处理器。

缓存但它们只应用於服务器和笔记本电脑市场,在台式机市场很少能看到

  2、在AMD方面,在2000年中发布了第二个Athlon核心——Tunderbird这个核心的Athlon有以下的改进,首先昰制造工 艺改进为0.18微米其次是安装界面改为了SocketA,这是一种类似于Socket370但针脚数为462的安装接口。最后是二级缓存改为 256KB但速度和CPU同步,与Coppermine核惢的4代奔腾有哪些III一样

  Tunderbird核心的Athlon不但在性能上要稍微领先于4代奔腾有哪些III,而且其最高的主频也一直比4代奔腾有哪些III高1Ghz频率的里程碑 就是由这款CPU首先达到的。不过随着Pentium4的发布Tunderbird开始在频率上落后于对手,为此AMD又发布了第三个Athlon核 心——Palomino,并且采用了新的频率标称制度从此Athlon型号上的数字并不代表实际频率,而是根据一个公式换算相当于竞争对手(也就是 Intel)产品性能的频率名字也改为AthlonXP。例如AthlonXP1500+处理器实際频率并不是1.5Ghz而是1.33GHz。最 后AthlonXP还兼容Intel的SSE指令集,在专门为SSE指令集优化的软件中也能充分发挥性能

  在低端CPU方面,AMD推出了Duron CPU它的基本架構和Athlon一样,只是二级缓存只有64KBDuron从发布开始,就能远远抛离同样主攻低端市场的Celeron而且价格更 低廉,一时间Duron成为低价DIY兼容机的第一选择泹Duron也有它致命的弱点,首先是继承了Athlon发热量大的特点其次是它的核心非常脆弱,在安装CPU散热器时很容易损坏

  [1]各品牌的双核处理器

  “酷睿”是一款领先节能的新型微架构,设计的出发点是提供卓然出众的性能和能效提高每瓦特性能,也就是所谓的能效比早期嘚酷睿是基于笔记本处理器的。

  采用Socket AM2针脚的内核被称为“F”步进它拥有目前“E”步进核心的全部特性,区别只在于由上代支持双通噵DDR 400提升至双通道DDR2 800并加入AMD虚拟技术。

}

★ 年度唯一之作 : 23000字警告2W纯干货+產品介绍,电视怎么看、如何选收藏《本系列》总没错!

★ 创作说明(请直接跳转正文!)

初 . 为与我同类的分享 |

有钱的土豪--没钱的穷逼--囿点钱纠结的劳苦大众,你属于哪一类有钱的土豪没钱的穷光蛋都不需要推荐,因为他们都不需要操心钱这档子事真正需要考虑的是處在中间不上不下的有点闲钱的,看上了合资的55心里却又想着国产的65甚至75是追求大屏性价比还是小屏高画质?不管事后几根烟事前总偠想过来想过去,买个电视而已弟弟(不好意思,少看几个零大佬,以后跟你混了)

没有人民币玩家的命,你总得有收藏以备购买の时查看的习惯!

中. 为你们的肝而坚持|

在中国电视机市场各家厂商的产品型号层出不穷,相似的、换壳的、同志化的... ...如果是什么都不慬的,要想买到合适的那可能还真有点大海捞针的感觉,总结就是:

买啥你都得是"砖家""土豪"

看过我的文章的值友大多知道,或推荐戓分享,或学习看过之后,至少不会受明显"坑爹机"的宣传影响当我把本系列的要点提炼出来之后,我才发现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搜罗了绝大部分小白比较关注的问题,以及少数对此方面一知半解的头疼问题甚至鲜有人问津的偏门问题,足足二百有余

自己想写的,还能咋样不要怂,就是肝!

什么值得买长文作者的压力究竟有多大其实我觉得吧,压力也没那么大

总之写完……那是不可能的!夶家都做当没看到这句话,给我个面子

谁人看?何人评于谁有益?有何作用这些对于在"发布"口按下鼠标左键的我而言好像都没太大關系了。我现在只觉身心愉悦有一种说不上的放松之感(写这种长文真TM累)!

★原创不易,且看且珍惜!

刚开始动心思作稿时我感觉昰这样的,一脸的规划! 写到中途颇有成就时我感觉是这样的,哟写的感觉还可以的样子喔! 发现还有很多很多时,我感觉是这样的心里一万只草泥马在4代奔腾有哪些!

PS.本系列年度有且仅有一篇,不要问为什么因为近来水货太多,我知道你们急需一篇干粮解渴纯幹货太多,写到最后我都有想注水的心情了!

江湖失传已久的武林秘籍《电视这些年那些事》之上部功法七七四十九个灵魂拷问带你GET到電视的痛点,知己知彼方能游刃有余!

PS.1作为一篇纯干货集结贴,我真的是一句废话都不想说这句不算,前面的也不能算………走过路過不要错过《电视这些年那些事》,橙色品质5金一件,先到先得!

★ 哈 哈 哈 正文在此!!!

在8K慢慢占据最高端市场的现如今4K电视仍為主流。不过4K虽为主流但是日常生活中想真正享受到4K高清却殊为不易,从运营商服务端来看真正的4K频道寥寥无几,甚至还有不少电视信号连1080P全高清都没有另外一方面,国内正规渠道能获得的4K资源相对国外来说也是比较少的

综合几方面情况来看,我想只有等4K慢慢普及箌落后的电视信号大环境前提下我们再来考虑8K吧(土豪另说)。

看小小值这篇文章的介绍央视4K高清频道的覆盖率,一线城市也才34%那②线、三线、四线 ... ... 十八线的就更不好说了。

索尼 Z9G可以算是8K机型的一个代表98英寸的售价529999,85英寸的售价119999部分商城折扣下来至少也要9万多,峩等普通吃瓜群众看看就好

目前市售的8K电视大多价格昂贵,便宜的8K电视也至少要两三万但这个价位的尺寸大多却只有60-75英寸的。这样一來还不如整个同价位的85英寸4K机型,效果也不错最主要的是屏幕至少大10英寸,那效果不用我说体验过大屏的自然知道。

RGB与RGBW大家都知道一个真4K,一个中出了叛徒低端面板大家可能半斤对八两,不过高端还请认准真4K

真4K,首先在画面输出和显示上的分辨率应为屏幕上顯示约830万像素,支持4K/60Hz(HDMI2.1/HDMI2.0没有问题不过HDMI1.4仅4K@30Hz,如果是号称4K却仅有HDMI1.4接口的就是假4K无误了)如果使用手机拍着放大来看的话应该是只有红绿蓝彡种像素点的。

也就是RGBW(4色4K)在原有的RGB像素基础上,再增加了一个白色的子像素但是这个白色像素并不实际参与色彩表现,有点像是┅个亮度通道像素虽然其子像素数量与RGB 4K是一样的,但是实际上它横向只有=2880个有效像素(多了个白色子像素吃掉了960×2160×3个子像素区域),物理分辨率仅为也就没有达到真4K的标准。

低端我觉得就算用的伪4K面板也不用特别在意如果调教到位的话效果也可以,亮度可能也会哽高点不过某些打着原装进口面板的幌子卖高价忽悠的个别产品我们还是敬而远之吧。

其实以前的三星伪4K更不好不过现阶段我们看到哽多的是LG的RGBW(现阶段市面上的伪4K也不太常见了)。另外还有个夏普的四色4K不过是RGBY,还是真货的

部分厂家会标明是否是真4K,如果没有明說的话也可以找找资料看看评测。当然直接问客服也可以,只是得到的回复不一定是真的

在卖场看的话,可以拿手机贴近电视屏幕拍摄(你拿个放大镜怼上去也可以)放大照片来观察像素点,看到红(R)绿(G)蓝(B)白(W)四种像素点的就是伪4K

A备注:WRGB OLED与液晶的RGBW并鈈一样,不用担心伪4K这是因为WRGB OLED虽然是4色,但是它只是单纯地把像素构成的子像素由三个变成四个不存在减少分辨率的情况,所以它的粅理分辨率还是真4K

作为一代经典机型,Z9D即使是放到当下也是不落下风,王思聪同款100英寸超大屏(不差那2寸),主流4K液晶高端旗舰其他各种黑科技更是应有尽有 ... ...

值友点评:"买不起的都点值""有优惠券的话就买了""不差那一块钱""想买,可是后来发现房子不够大"

OLED是有机发光二極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的缩写主要是由加载两个薄膜导电电极之间的一系列有机薄膜组成。电极加电压发光层产生光辐射;从阴阳两级分别注入电孓和空穴,被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在有机层传输并在发光层复合,激发发光层分子产生单态激子单态激子辐射衰减发光,从而形成一个個我们能够使用肉眼看到发光的像素点

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每个像素能独立自发光、超高对比度、纯净黑色、超广可视角度、超薄造型、可弯曲",我想大多数人对OLED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样的

真正的OLED应该是OLED有机材料主动发光,产生RGB三原色不过,现阶段我们看到更多的是LG的WRGB OLED泹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红、绿、蓝三种OLED的寿命各不相同(

)使用时间一长容易导致偏色,LG通过白光OLED技术来延缓寿命也不难理解

三煋等厂商曾在几年前的CES大会上展示过RGB OLED的样机,不过因为制作工艺、驱动电路、成本、寿命等多方面的原因而转投QLEDLG的WOLED虽然并不完美,但经過时间的论证其可以有效减少三色OLED材料老化速度不一致所带来的部分问题。

另外一方面则是受限于尺寸纯正的RGB OLED不好控制七八十英寸这樣的大尺寸,就拿

(使用一个精密的金属掩模板(FMM)对蒸发有机物进行过滤使其沉积在大型LTPS背板的特定区域,依次加热不同的有机物材料最后形成OLED面板)来说在制造这种大尺寸面板时也容易受重力影响造成混色等问题,良品率不高如果只是拿来制作展示机或许没太大問题。

OLED面板虽然降低了成本但这层CF也降低了OLED的部分出光效率,光能利用率降低在亮度表现方面不是很出彩。OLED电视的峰值亮度一般只有800nit咗右(日常使用这个峰值亮度也可以接受),差一点的OLED甚至只有五六百尼特与旗舰级液晶的几千尼特相比差距不小(W白色像素的加入吔有补偿亮度不足的原因在)。不过如果是RGB OLED的话在这方面的表现或许要好些,大家如果有机会看到RGB OLED的展示机的话不妨对比对比它们之間的区别。

OLED每个像素点自发光当长时间显示台标等固定不动的图像时,由于这些部位的像素点长期显示显示某种颜色导致出现烧屏现潒,以至于无论电视屏幕再显示其他什么图像也总是会留有一个影子一样的背景。国外很多网站像RTINGS等都做过烧屏测试而且现在也还在繼续测试,感兴趣的不防去看看

目前来看,各大厂商的解决办法都较为推崇

即像素抖动位移、针对台标等部位老化等。不过究其原因烧屏的原因无外乎发光材料老化、驱动结构老化等,当从OLED材料、器件本身得到解决才是根本

3、暗场细节丢失/暗部灰阶过渡/亮度限制

在這个问题上,OLED电视做的是越来越好了不过不可否认,OLED电视还是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说呢,可能大家都觉得OLED黑色超赞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额这个其实完全是两码事。索尼、LG的OLED电视我是看着走过来的刚开始的索尼A1、LG E6到A8F、A9F、A9G、C9,这一步一步的变囮、存在的问题都是看得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OLED电视因为自发光的特性在显示黑色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只要把像素点关闭就恏了不过,OLED电视在暗部色彩的过渡问题上却不尽如人意这个跟灰阶有不小的关系。当初索尼为了缓解这个问题曾把BVM监视器的面板校准技术给过A1用至于与A1同时期的LG,在这方面的效果还没有索尼好当初在这方面表现好点的松下算一个,索尼其实也过得去至于具体怎么囙事,因为要说的话牵扯到不少知识点所以我放到下篇文章再细说了。

Limitation自动背光限制)问题,可能很多人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名词不知所以然。ABL自动背光限制,从名字上来看相信大家就能初见端倪了。为了增加OLED有机材料的寿命随着电视的白光显示区域的扩大,或鍺Lumi值(亮度流明值)的提升ABL机制会强制性的削弱背光亮度,OLED电视都无法避免

在2%的时候,索尼A8F与最新的LG C9拥有800多尼特的峰值亮度就算是咾款的LG E7P也有接近700nit的峰值亮度,但是一旦高亮场景占比到了25%的时候亮度就下降的非常厉害,到了100%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不知你们有没有发現,我们去卖场苏宁也好国美也罢,OLED电视展台播放的样片很多都是一些标准亮度(阿拉斯加夜景之类的)的样片这跟ABL就不无关系。

这裏再放张液晶的图三款比较常见的热门

。不难看出即使是在100%场景下,这几款液晶电视也维持在了600nit以上的亮度对比OLED电视在这方面的表現自然不言而喻。

4、寿命(色衰、烧屏)问题

现阶段OLED的寿命基本在10年左右如果按照厂商的说法,应该是用个10多年也是没问题的但是这麼多现实的例子摆在这里,实在让人不能相信从数据上来说,现阶段OLED电视比LED电视寿命短是不容置疑的不过,从理性角度上来说这个壽命也够用了,毕竟大部分人都不会像网站测评人员那样重强度的去使用电视

从LG、索尼、松下再到长虹、康佳、创维、飞利浦,现在海信也加入战局不得不说,这是市场所决定的可以想见近几年OLED会发展的更好,走的更远自等离子电视之后,OLED电视算是在画质等综合性能方面最为出色的了以至于在OLED价格尚且高高在上时就能瓜分高端市场,现在虽然还取代不了主流的LCD但随着价格的探低,尽管OLED存在那些缺点但我想还是会有越来越多人选择OLED阵营的。

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经验的积累,OLED只会越来越成熟不过,我也不会去神话OLED它有什么缺点我就说什么缺点(因为大家看到的更多是优点,所以这里我主要讲的是OLED的缺点了要我说,OLED最致命的缺点是什么就是贵),剩丅怎么抉择也只是你们的判断而已

WRGB使用白光OLED器件做为像素点光源(RGB层叠),再通过顶部的彩色滤光片(R-G-B-W)滤出颜色相比RGB OLED有效降低了蓝銫OLED材料寿命衰减过快的问题。前面说了这么多我想你们大概也知道了,对于WRGB技术来说高效率、高色纯度、长寿命的白光材料显得尤为偅要。白光OLED器件也经历了几代的发展了相比以前来说,确实要成熟了不少

▌课外:喷墨打印OLED

▲采用喷墨打印技术的55英寸4K OLED显示屏,由于荿本更低喷墨打印技术OLED在近两年谈的也比较火,其中京东方算是走在前列的代表之一不过这项技术目前还处在发展完善之中,暂时也呮能在展会上看看了

19年新款OLED电视,使用了LG最新的第二代α9芯片(α9 Gen 2)WebOS无广告,HDMI2.1接口配备... ...其实这些都是其次,作为一款OLED来说77英寸4万絀头的售价说起来还挺便宜的了。

QLED即量子点发光二极管量子点可以像OLED一样,通电自发光但是因为量子点自发光技术还不成熟,所以现茬的量子点电视其实只是在中间加了一层

形成纯度更高的背光源(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滤光片),以用来提高显示质量仍然属于传統液晶显示技术的范畴,可以看做是LED电视的升级

那三星最近的QD-OLED又是啥?

作为光源上层放置一层

(量子点彩色转换器(QDCC)),相应的蓝銫像素会直接透过蓝光而红色和绿色像素其实是红色和绿色量子点,在接受到蓝光之后会激发出红光和绿光,从而形成红绿蓝三色光

QD-OLED为什么要利用蓝色OLED来作为光源?

有心的值友可能会想红色、绿色的不行么,为什么偏偏选择蓝色OLED作为光源这是因为使用蓝色的话,鈳以利用激发态的能量差从而产生所有的颜色也就是说,你想要绿色的话就可以用蓝色的光来激发绿色的量子点QD薄膜(光色转换材料)产生绿色,想要红色的话就可以用蓝色的光来激发红色的量子点QD薄膜(光色转换材料)产生红色。说人话就是:以蓝光材料为基底通过色变换板转变成红光和绿光。

刨根问底的话这其实是一种

,让短波长、能量较大的蓝光以能量的转移方式转换成其他颜色的光。這其实跟采用在OLED上的光色转换法大体上相同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光色转换法让研发变得相对简单了些但会有点影响发光效率,这跟

囿点关系另外由于是外激发,光色转换材料也容易吸收环境中的蓝光造成图像对比度下降、画面质量降低的问题。

目前来看发光效率这些个问题肯定是需要在研发中解决的,我个人对采用这种技术的电视产品还是想看一看的

▌课外:三色波长光子能量

蓝光发光波长通常约为450nm,对应光子能量约为2.76 eV

绿光的发光波长约为532nm,对应光子能量约为2.33eV

红光的发光波长约为65nm,对应的光子能量为1.9 ev

总结:QD-OLED=蓝色自发光、红绿背光,QD-OLED给人的感觉看起来像是结合了部分量子点与OLED的优点不过实际效果如何暂时还不得而知。

三星 Q70/R作为一款次次旗舰(介于Q80R与Q60R之間)来说自有它的优势,官方定位基准为X9500G三星 QA55Q70RAJXXZ虽然与X9000F一样都是采用的VA软屏,但三星这款的对比度高达8000:1这样的高对比再加上直下式褙光局域控光(分区数不详),使得画面观感通透优势不小。

VRR下输入延迟仅6ms

即使是在以前饱受吐槽的调光方面这次也是终于一雪湔耻了。Q70/R采用了PWM调光调光频率为960Hz(索尼X9000F调光频率为720Hz)。

总的说来三星 Q70/R综合体验要好于索尼 X9000F,而且要远远好于三星 Q60/R

1)大约800nit的峰值亮度,明确来说不应该算是遗憾只是比不上X9000F的1000nit而已。

2)大概90%的DCI-P3色域令我不禁有点诧异,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以前大吹特吹的QLED色域

3)色彩调敎、色准问题,在卖场实际观察过两台电视如果是索尼 X9000F的话,色彩准确性更好几乎不用我们再次调节,可以做到开箱即用不过三星 Q70R嘚话颜色感觉是略微有点偏的,如果不喜欢这种调调的话可能还需要校准一下

4)可视角度问题,Q70R用的是一块VA面板虽然对比度了得,不過在可视角度方面却又差些意思可视角度这个问题是VA面板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问题,三星虽然在QLED领域耕耘已久也尝试过不少提升VA面板可視角度的方式,但终究收效甚微并没有多大起色。

LED是发光二极管LED电视就是使用LED背光的液晶电视,本质上还是属于LCD也就是现在的主流電视了。不管是出于预算选择也好其他原因也罢我相信大部分人用的还是LED电视。

大部分人都知道LED电视基本上由LED背光源(背光光源)、导咣板(将线光源转换成面光源的一种材料)、液晶层(通电可以遮挡光线以此来形成灰度的图像或文字)、滤色片(我们所看到的的红、绿、蓝像素)等组成的,知晓基本的原理之后我想对于后续的说明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现阶段主流的LED电视大多存在几个问题:

由于液晶分子遮挡光线存在极限显示黑色时会有一部分光线跑进来,让人感觉黑色有点像是灰色(看示意图就知道好像真会漏),所以会导致黑色显示不纯对比度不高(VA对比度可以稍微做的高一点),就算是拿X9500G这种中上水准的LED电视来说也不能幸免对于这种情况,我建议尽量选择

直下式背光+多分区控光

如果只是像漏光这种表现的话也与液晶面板的制造工艺、材质等诸多因素有关,另外当IC芯片检测到画面為全黑色时,主动降低背光源亮度也可以降低漏光情况。

一般在72%NTSC上下随着滤色片技术的进步,现在好点的也能够达到80%-90%不过离QLED动辄110% NTSC(紟年的几款三星QLED色域值都不高)上下的还是有差距就是了。话是这么说不过下面色域栏会说到的色准、色温也非常重要就是了。

因为液晶分子的运动并不是很快在显示动态画面时效果比起以像素点反应的OLED来要差上一筹,所以高端LED电视都会配备

120Hz屏幕、MEMC运动防抖技术或BFI插黑技术

2018年的双旗舰系路之一作为一款老旗舰,Z9F使用了自家出色的4K HDR图像处理芯片X1旗舰版作为旗舰版来说,图像处理算法自然是比普通的X1芯爿更加强大

4K HDR图像处理芯片X1旗舰版拥有动态逐项精密显像技术、双影像数据库、HDR动态逐像重塑技术、4K HDR 14BIT 平滑渐变、动态对比度增强、精密色彩渲染等数项强大的算法,至于这些优化算法的重要性我想就不用我多言了。另外值得一说的是为了照顾到网络视频用户,X1U芯片特地為Netflix做过针对性的调整及优化画质体验更好。

杜比视界/HDR10/HLG全支持配合出色的峰值亮度以及X-Wide Angle(广锐视角技术)的加持,都让Z9F的体验更上一层樓至于明锐动态、精锐光控PRO专业版、特丽魅彩显示技术的配备,120Hz刷新率面板、104个背光分区(75英寸版本288个背光分区)的基础也使得Z9F在动態效果上表现不俗,暗部纯粹

总的说来,Z9F要略强于2019年的65X9500G好于X9000F,就是对比度略有不足没有三星液晶高对比度所带来的那种画面通透感。

从京东方BD Cell开始到海信的成品U9E"叠屏"电视可谓是赚足了眼球。

通过上面的LED介绍我们能够知道普通的液晶电视是只有一块彩色面板的。而

"疊屏"电视则在液晶电视彩色面板和背光源之间再增加了一层控光面板(黑白面板)

。然后通过芯片算法控制上下两层面板显示(

上面板呈现细腻色彩下面板精控明暗细节

),以此来获得更强的控光能力和超高的对比度(高达150000:1)

关注面板屏幕的朋友可能知道,早些年松下出过类似的

苹果早年也爆出过类似的双层液晶技术不过好像没看到什么具体产品,Pro Display XDR都没说具体是什么技术看起来有点像Mini LED技术。

双層液晶技术理论上来说是种比普通液晶更好更高端的发展一层呈现细腻色彩,一层精控明暗细节不可否认,是一种值得继续发展期待丅去的技术不过,从现有的实际产品来看多多少少在色彩表现上都差些意思,我想大概是因为要控制两层面板需要各种算法芯片的配合,这一点国内也就海信值得信赖点

Mini LED,被叫做次毫米发光二极管目前主要作背光用途。因为晶粒尺寸相比LED更小所以可以布置更多嘚LED灯来实现更好的效果。TCL 75X10正好用了Mini LED背光900个分区动态背光,总共布置了25200颗LED峰值亮度达到了1000nit。

对于软屏这个概念我们可能并不陌生现在電视上说的软屏大多是VA软屏,用手指划过电视屏幕会出现"水波纹"现象但过一会就消失了,并不会影响图像质量这个现象的产生是因为軟屏的液晶分子是垂直于屏幕排列的,在屏幕上的按压会容易影响后面背光灯的透光于是出现"水波纹"。

前面介绍的几十万的高大上看看僦好总的说来,我还是给大家介绍些更接地气的电视机好些所以价格应该会慢慢放低。索尼这款现在已经不好买了但是放在上半年,绝对是最值得买的机型之一

即使依靠着索尼的调教技术,7500F、8000G之类的低端电视也能过得不错的效果但是我依旧认为,拥有X1芯片(进阶蝂、旗舰版)的索尼电视才是有灵魂的索尼电视

就拿普通的4K HDR图像处理芯片X1来说,包含了HDR动态逐像重塑技术、4K HDR 14BIT 平滑渐变、动态对比度增强这些优化算法其实非常重要,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画质芯片对电视的重要性

至于特丽魅彩显示技术、迅锐画质处理引擎等就不多说叻,索尼一贯都有的技术(索尼X7500F无特丽魅彩显示技术索尼X8000G有特丽魅彩显示技术)

动态效果(XHz面板支持)其实在我心中的话,为了图方便我个人常把MEMC效果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X8500F级(不错)

二级:X9500G级(优秀)

三级:旗舰OLED级(卓越)

硬屏的液晶分子排列不同于VA软屏,它昰平行于屏幕排列的液晶结构更加坚固稳定,被按压后基本没有软屏的"水波纹"现象这一点也通常被用来区分软屏和硬屏。

55SM9000PCB算是能够买箌最好的IPS硬屏之一了总体上来说都不错,就是这个价格贵了点

某小年轻:这两款有什么区别?

大叔/阿姨:这款(三星Q6F)是软屏国产屏幕,你看(大叔轻轻按压了电视屏幕一下)旁边这款用的硬屏,是三星自己的屏幕(用手轻轻敲了下屏幕)这质量效果都是不一样嘚,价格贵有贵的道理

看完小剧场之后,你感觉是忽悠还是确有其道理就软屏硬屏本身来说,其实并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VA软屏对比喥、黑色均匀性表现更好,IPS硬屏观看视角更广......硬屏比软屏好,这也只是厂商或者销售人员灌输给我们的概念而已实际上软屏与硬屏并沒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判断一台电视是否合适应该直接由我们的眼睛去判断。

不同的面板类型、不同的材料工艺、不同的用途...所有的種种,都需要一个标准来定性也算是硬性指标。我们平时对色域的称呼有很多种这个色域其实是很多标准的一个统称。说到色域那還得提一下这幅CIE1931-XY色度图,这个由CIE的专家们弄出来的色度图反映了人眼可见的色彩范围和人眼相比,现在电视能够显示的色域显然更小

1、sRGB(部分电视、显示器、相机、打印机、扫描仪等使用)

sRGB(standardRedGreenBlue)是由Microsoft微软联合爱普生、HP惠普等影像巨擎共同开发的一种彩色语言协议,它提供一種标准方法来定义色彩让显示、打印和扫描等各种计算机外部设备与应用软件对于色彩有一个共通的语言。

sRGB是最早期的色域标准之一甴于标准定制较早,sRGB对于绿色部分色域覆盖较少所以有时候会发现对花草树木等绿色场景的色彩表现力不足。不过相应的因为色域要求较窄,所以做到100% sRGB较为容易

1990年,国际电信联盟将Rec.709作为HDTV的统一色彩标准它有相对较小色域和用于互联网媒体的sRGB色彩空间相同。大部分影爿在后期发行的过程当中都需要在原片的基础上参照Rec.709色彩标准进行转码,以期提供符合主流播放形式如网络视频、蓝光DVD等的电影载体電影视频在采集及后期制作的时候是根据DCI-P3色彩空间,但转为用户可以看到的DVD或者片源的时候则统一要转为Rec.709色彩空间。

拟电视时代NTSC、PAL 和 SECAM,三大制式称雄北美、日本采用『NTSC 制式』(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常被人提到的『NTSC 色域』其实是『NTSC 1953 色域』也就是 NTSC 在 1953 年制定的彩銫电视色域标准。

以前经常能够看到某某评测里头说达到了多少多少NTSC色域这个可能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了。可能是现如今显得不太专业所以这种描述也慢慢开始改变了,像RTINGS、AV等测评网站都开始采用BT.2020、DCI-P3标准了

2012年下半年,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颁布了面向新一代超高清UHD(Ultra-high definition)视频制作与显示系统的BT.2020标准重新定义了电视广播与消费电子领域关于超高清视频显示的各项参数指标,促进4K超高清家用显示设备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其中最为关键的是,BT.2020标准指出UHD超高清视频显示系统包括4K与8K两个阶段其中4K的物理分辨率为,而8K则为之所以超高清视频显礻系统会有两个阶段,实际上是因为全球各个地区超高清视频显示系统发展差异性所造成的例如在电视广播领域技术领先的日本就直接發展8K电视广播技术,避免由4K过渡到8K可能出现的技术性障碍而在世界的其他地区,多数还是以4K技术作为下一代的电视广播发展标准

BT.2020标准楿对于Rec.709标准,大幅度提升了视频信号的性能规范由Rec.709标准的8bit提升至10bit或12bit,其中10bit针对的是4K系统12bit则是针对8K系统。当然BT.2020在色域空间方面也更为寬广,色彩显示更加丰富

5、DCI-P3(数字影院投影使用)

DCI-P3是一种应用于数字影院的色域,它是一种以人类视觉体验为主导的色域标准尽可能匹配电影场景中能展现的全部色域。它也不是色域最广的标准(目前最新的标准为BT.2020)但是在Rec.709标准之上,拥有更广阔的红色/绿色系范围

DCI-P3的色域范围与上头的NTSC色域较为接近,在部分手机和电视上都能看到DCI-P3色域标准目前来说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

① 注意:NTSC 并不能完全覆盖住 sRGB考慮到这种覆盖位置上不同的问题来说,sRGB 是不能换算成 NTSC 的当然,NTSC是不能换算成 sRGB 的

② "不太可靠"的换算关系(概不负责,仅供参考)

③ 色域廣不等于色彩准也不等于色深大!

45%NTSC 色域的屏幕--非常垃圾的屏幕

72%NTSC 以上色域的屏幕--不错的屏幕

90%NTSC 以上的屏幕--非常优秀的屏幕

在笔记本和显示器領域我们可能经常看到这样的结论,不论对错对电视来说,除了色域之外色准、色深、色温、均匀性等方方面面也都是需要考量的点。

点一下色域容积色域容积可能120% sRGB,色域覆盖不一定就有120%可能就90%。不过一般我们说的色域都指的是覆盖

步入这个层级的55英寸电视,基夲算是入门了虽然也有很多65英寸的电视,不过那就跟2千档的50-55英寸差不多一个性质就不多说了。

这附近就性能来说,TCL 55Q2的A73+A53架构不说是標配,至少搭配不错芯片的电视也不少见至于2+16G的内存存储,那更是常见的不得了

TCL 55Q2的优势在于其高达136% BT.709的色域值,画质相比Q1有明显优势叧外支持杜比视界和HDR10,音响对于自带的来说,音质确实不错不过这也只能算是加分项,毕竟对有购买音响需求的人来说没太大作用

銫准,即色彩精准度是指显示设备显示的色彩精准程度,一般用DeltaE或ΔE来表示ΔE反映的是电视色彩与标准数值之间的差距的大小,因此它的值越小越好,色彩还原能力越强而ΔE越大说明色彩越失真。

一般说来色域是越高越好,因为色域高了你所能够显示的色彩才廣,才丰富但是,鸡有了你也得有提刀杀鸡的能力。空有高色域的面板却没有将色彩精准展现的实力,本倒是可获得个一流面板的媄称底子稍微好点的,倒也差强人意至少起点高了,勉强堵住悠悠众口再差点的话,那也就太对不起党和人民了

先不论价格,我們可以看到索尼7000D(图源:爱否主流电视测评)的色域值并不高但是被索尼调教的不错,除去色域带来的硬性差距外(显示不出某种更为細腻的颜色如观看动画片时),依然可以和同评测的几台高色域机器一战高低不得不说,厂商的技术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

松下(日夲)的高端OLED电视向来都是极具特色的,这次的GZ2000号称好莱坞级调校而且支持杜比视界了。早前的EZ1000大家应该有所耳闻跟同时期的A1比颇具优勢,不过你要想买的话这价格就毫无优势了GZ2000听闻3500欧起步...。

从理论上说色温指绝对黑体从绝对零度(-273℃)开始加温后所呈现的颜色。嫼体在受热后逐渐由黑变红,转黄发白,最后发出蓝色光当加热到一定的温度,黑体发出的光所含的光谱成分就称为这一温度下嘚色温,计量单位为"K"(开尔文)

从百度百科看到的解释是这样的,通俗点来说色温其实就是一种温度衡量方法,就像加热钢铁随着溫度的升高,颜色会由红变黄再变白,甚至变为蓝白色在色度图上的表现就是一条弧状轨迹,色温较低则偏红色温较高则偏蓝。如果还不懂的话粗俗的比喻一下就是:假设光源的颜色与黑体加热到6500K所发出的光色相同,则此光源的色温就是6500K

如果大家去百度的话,可能会发现很多说9300K的色温适合亚洲人看6500K的色温适合欧洲人看,听起来是有那么一点道理但也陷入了一个误区。可能我们不同的人对色温嘚喜好存在差异但我们看到的颜色其实都是一样的。加上在电视机、PC显示器等领域中存在一个

也就是6504K的色温

,像我们日常观看的美国夶片就是采用的D65标准这种时候你再用9300K的色温去看或许就会觉得不自然了。

色深也叫作色位深度(Color Depth)色深就是指在某一分辨率下,每一個像素点可以用多少色彩来描述专业术语用多少位bit来表示。色深用2的幂指数来表示bit数愈高,色深值便愈高所能表现的色彩也愈多。1bit即2的1次方2bit即2的次方,3bit即2的3次方

"10Bit""1024灰阶""10.7亿色",在电视上我们比较常见到的一些宣传参数其实这些都跟色深有所关联。

简单理解就是:┅个像素是由是由红(R)、绿(G)、蓝(B)三个基色组成的,而灰阶又代表了最暗的黑到最亮的白之间的亮度层级关系那色彩的灰阶即表示了每一种颜色不断变暗到黑的过程中的变化级别。假设是8bit色深则一种基色可以分为2的8次方(256)种等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256灰阶(色階范围:0-255)而10bit就相当于1024级灰阶(色阶范围:0-1023)。

那么256、1024级灰阶能显示多少颜色呢因为我们的RGB图像,是由红(R)、绿(G)、蓝(B)三个基色组成的而一个颜色就有256/1024种变化,那8bit的实际总发色数量就是256*256*256=种也就是所谓的真色彩。10bit共有10.7亿色计算方法同理,差距还是颇大的

銫深越高,画面解析度越高色彩过渡在细分下的断层现象便可以消除,过渡更加平滑尤其是显示光晕时,光源四周的色彩过渡会更为洎然你想啊,在同样的有限色域中你却能分出更多更精细的颜色出来,过渡肯定更加细腻

虽然说现在的10Bit面板电视遍地都是,但它们嫃的都是原生10Bit面板么现在的电视虽然都没有着重宣传这一块,但其实不少用的还是8Bit抖动出来的10Bit面板(如:乐视超4 X50、索尼 X8300F等)并不是原苼10Bit,但效果还是要比普通的8Bit面板要好些至于与原生10Bit的区别,我估计绝大部分人都是看不出来的可能是因为平时更在乎直观感受,我个囚对抖动这方面关注的并不多不过也可能有人会想知道这其中的事情,就说说

说到这个抖动,大家可能在显示器中比较常见到FRC(Frame Rate Control)、PD(Pixel Dithering)之类的词句这是利用人眼的视觉惰性(视觉暂留),对相邻的 2 个灰阶实施时间和空间混色来实现中间亮度的显示对于电视面板来說,也是一样的现在市面上不少10Bit的就是8Bit抖上来的。

在显示器领域我们可能还会看到有厂家会好心的注明FRC 8Bit但是在电视机市场,几乎甚至沒有厂商会特意去注明他家屏幕是

抖动上来的所以你要想知道做这方面信息的话,你最好知道自己要买的电视的屏幕型号然后去

传统嘚FRC是一种时间混色,在时间上利用连续四个frame的亮暗组合(两种不同的灰阶之间快速切换),其平均效果可将相邻二个灰阶在细分如8bit+FRC相當于10Bit,一般称之为时域或时间抖动

但是,因为FRC算法的局限性不能实现真正的8、10Bit颜色,如:真正的8Bit可以实现16.7M色但是传统的FRC+6位驱动芯片呮有16.2M色。因此后来又提出了Hi-FRC算法(扩展 1 bit,低 3 bit 选择)来实现全色

通过调整两种不同灰阶空间位置的排布比例,在合适的距离范围内使得這两种灰阶看起来混合显示从而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目标灰阶,一般称之为空域或空间抖动

相对来说,在显示器领域关注8Bit还是10Bit的人群较哆些在电视机领域我想大部分人更在乎的是直观感受,谁好谁坏一目了然最好,管它是抖动的10Bit还是原生10Bit ...现在的大环境下,很多资源嘟是8Bit的像视频有时候可能很难直观的看出它们究竟有什么区别,所以真正关注的人还不多

这里用PS的网格工具来演示一下,非常直观鈳以看到两种网格,一大一小黑线范围大网格总共有12个,我们就相当于A电视可以显示12色;小网格48个那B电视则可以显示48色;但是两台电視的色域范围是固定一致的。

假设我们要显示1、2、3、4四个颜色A、B两台电视都可以显示1、2、3号颜色,但是4号颜色两台电视都不能显示这昰因为两台电视的色域没有覆盖到4号颜色。放到1、2、3号颜色因为B电视划分的更细,所以颜色显示的会更加细腻

推断:当某电视色域高,但我们却能明显的发觉到某种失真不协调之感除了电视厂商的色彩调教之外,色深可能也是其原因之一电视色域广,色深却低也鈳能会有失真的感觉。

结论:色彩空间(色域)是范围色彩深度(色深)是精度。

课外:12Bit色轮引擎

《给坑你就跳说啥你也信的?电視那些事之大忽悠》

文章的值友应该不陌生其中就提到了这个12Bit色轮引擎。这个12Bit色轮引擎是一种色彩饱和度提升技术也就是说可以将色彩从10Bit10.7亿色提升到12Bit686亿色,使色彩表现更加丰富实现方式么就是这个色轮引擎可以实时采集各个像素点的数值,然后分析计算出处于色轮中嘚那一块色域进而对相关的色彩进行增强,达到调节画面的效果

上回我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这次经过我对搭载此项技术的电视产品的观察了解来看我个人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可处理12Bit色彩"的技术,实际上要想展现4K分辨率12Bit色深的效果出来很难

RGB我们并不陌生,上图就表礻从R、G、B三个维度看到的图像

YUV是一种颜色编码方法,与RGB类似其中"Y"表示明亮度(Luminance 或 Luma),也就是灰度值直观的来看就是轮廓;而"U"和"V" 表示嘚则是色度、浓度(Chrominance、Chroma),用于指定像素的颜色而YCbCr则是由YUV颜色空间派生的一种颜色空间,主要用于数字电视系统中

采用YUV色彩空间的重偠性是它的亮度信号Y和色度信号U、V是分离的。如果只有Y信号分量而没有U、V分量那么这样表示的图像就是黑白灰度图像。

了解了YUV之后我們发现YUV后面常常跟着4:4:4、4:2:2之类的一串数字,那这串数字是什么意思呢4:4:4、4:2:2这串数字代表的是YUV这三个信号采样存储方式,常见的有

YUV4:4:4、YUV4:2:2、YUV4:2:0采样区別如图无论是4:4:4、4:2:2还是4:2:0,亮度Y对应的都是4也就是说不会对轮廓信息进行压缩,压缩都是对色彩信息压缩的这么说的话,那4:2:0岂不是没有V信号YUV4:2:0并不是说V一定为0,因为采样是按行来扫描处理的如果一行是4:2:0的话,那下一行就是4:0:2再下一行是4:2:0...以此类推。

你个水货铺垫了这么哆,我特么的就想知道哪个好讲人话就是:4:4:4最好,信号无损画质最好。不过由于HDMI接口带宽的限制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较多的就是YUV4:2:0了,這是因为YUV4:2:0的码流率只有YUV4:4:4的一半也就是说YUV4:2:0在60Hz下做的到的,YUV4:4:4得降到30Hz才行

在连接PS4 Pro玩游戏时,我们也会不知道选10Bit YUV420还是8Bit RGB(自己选个实际看看效果覺得哪个好不就行了哪来那么多事)。一般来说应该是RGB更好,不过由于我们人眼对亮度更加敏感一点加上YUV420是10Bit的,从视觉观感上来说應该更好点(实际效果如何不过我没有PS4就是了,想知道的有心值友可以寄台过来我玩玩哈)

▌市面上主流智能电视芯片厂商

其他的像NXP 恩智浦(飞利浦)中芯国际、Winbond 华邦等品牌就不太常见了。

晨星 Mstar是全球最大的电视芯片供应商全球市场占有率50%,在大陆的市场占有率更是超过75%在电视芯片领域的声势无人可比。

Mstar MSD95V(定制版938处理器)等定制版芯片不计入排名标准版938处理器主频为1.7GHz,定制版的这款处理器主频仅為1.1GHz差距可想而知。

这里就不放代表机型了因为到处都是。不过有时候你就不会疑问么?老架构的6A938早已不问世事而6A948又一直遥遥无期,现在正是新生代6A848的天下有人说新生代的848早已超过了老头子938,事实是否如此你认为呢?

在联发科和晨星双剑合璧的今天在智能电视產品中依然能看到晶晨 Amlogic的芯片身影,虽说晶晨 Amlogic在

中的应用更为广泛不过这也从侧面证明了Amlogic是有一定的实力的,有人曾打比喻说:如果Mstar是渶特尔那Amlogic就是AMD。

红米也入局电视机市场了目前来看是走性价比的路线,无疑跟以前的小米差不多总感觉跟手机上的套路有点相似呢。难道红米刚开始走中低端小米开始慢慢的树立高端形象?不好说呢自从小米电视3、3S之后,小米电视就没有给人太多精彩了

海思不嘚不说真是一匹强劲的黑马,夏普、海信、康佳、创维等品牌的很多电视都采用的海思电视芯片旗舰级的电视芯片V811更是支持8K@30Hz,性能也非瑺强劲不可小觑。

海思V811(海信E9A、康佳V1、康佳A10等)

没想到华为也进军电视市场了不过华为管这叫智慧屏,搭载很萌OS操作系统鸿鹄818芯片(A73+A53),采用了4核CPU + 4核G51 GPU的设计2+32G存储,升降式摄像头87% NTSC色域,面板亮度400nits ...作为华为第一款电视(智慧屏),虽然着重于AI、交互等体验上可能會吸引一部分人群。不过对于眼下不少消费者来说可能会更希望华为把电视的重点放在画质、性价比方面。

高通我想不用我说了吧用過手机的基本上都知道,手机芯片的龙头老大老实说

的发展是远远落后于手机芯片的,就拿目前超强的海思V811来说吧V811估计也就相当于骁龍820(低频版?)吧

比较老的机器了,本来还想着会不会出骁龙820甚至更高版本的可惜都是后话了 ... 。

说到GPU最先想到的肯定是NVIDIA、AMD,不过在電视机市场得益于基于ARM 体系结构的高占有率,ARM的Mali GPU我想大家接触的更多一点(

现在也不多)Mali GPU主要有三代:

【Utgard】架构(第一代):

【Valhall】架構(新生代):Mali-G7,Mali-G77的表现接近苹果A12的GPU性能超越这一代的高通Adreno 640。不过电视上何时能用上能不能用上就不得而知了

一:看数字,如400、450、720、760、820、830先看第一位数字,越高越好再看第二位数字,也是越高越好Mali-T760好于Mali-T720好于Mali-450等。

不过碰到Mali-T760 MP4、Mali-T820 MP3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呢,一般来说是不昰会觉得T820会更好一些但是,T820不过是8系的入门级而T760是7系的高端一个MP4一个MP3相差也不大,综合来说Mali-T760 MP4会更好。不从主观上来判断用数据说話,通过看两者的浮点性能也能看出端倪来T760

Mali-G77(目前最强,电视没有)

介绍了这么多有时候看到索尼的这个X1芯片时难免产生疑问,这个X1芯片究竟是什么是联发科?从MT 5890到MT 5891再到MT 5893MaliT860到MaliG71,有人说这就是个联发科,索尼冠了个X1的名字拿来圈钱有人说,联发科负责安卓系统及常規的运算X1则用于画质处理,各种算法的导入才是核心所在我觉得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管它是CPU、GPU也好DSP、ASIC也罢只要两家对比起来我觉嘚你有实质性的提升就够了。

当LG牢牢占据OLED面板的优势之时索尼拿什么来竞争,我想除了索尼更加成熟的电气和电路设计外这块图像处悝芯片也功不可没。当然LG等厂商们也在奋力直追,发布的第二代阿尔法也不可小觑

这里我拿高通Adrone GPU来说一说,因为其他芯片厂商大多使鼡的公版Mali拿以前在电视领域昙花一现的高通Adrone GPU正好合适。说是这么说不过Adrone的性能可是非常强悍,如果放大到手机届的话ARM的Mali GPU与高通仍是囿不小的差距的。

直到Mali G76 GPU采用了7nm的工下调最大核心数,通过将功能模块和执行引擎整合到更少的"内核"中来提高内核的性能密度显着改善叻GPU的单位面积性能之后,相比骁龙845的Adreno 630(10nm)才有不少优势(性能提升功耗下降)

说到这种情况,不得不说一下ARM的GPU思路我想上面说了这么哆,大家也多少理解一点了ARM通过堆核(增加GPU的核心数)的方式来增加GPU的性能,感觉说起来有点像以前的联发科的8核10核通过这种方式,GPU嘚性能虽然能显著提升但是功耗以及发热显然更大,核越多越无法控制(像Mali G71最多可支持堆砌32核心为什么没人堆到32用性能来干死你丫的呢,说到底就是GPU的单位面积性能太差了)

不过,电视到现在大多还用着"几百年"前的古董级GPU就不多说了,说了也没太大用处

有时候可能有值友会想,都差不多价格了为什么还要用1G、1.5G的内存,就这么舍不得那点钱么

其一:有可能CPU最高就支持1.5G内存,你让它咋上2G;

其二:荿本原因能省点就省点呗;

其三:这么多型号,总要有点区别吧

搭载同款芯片的电视,拿MStar 6A938来说早年的乐视连千元的X43都能用上,为什麼会有两三千的普通货也有七八千的高端货呢?

其一:部分厂商走的性价比路线自然舍得成本;

其二:芯片性能虽然可以,但要发挥實际效果还需要液晶面板、背光模组、调试等等各个方面的支持。

双核A73、四核A53、双核A73+四核A53……单看架构优势,A73远比A53强;若论性能A73大體上也相当于1.9个A53。但是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么?

--"ARM终止华为合作"华为虽然拥有ARMv8的永久使用权,但无法获得ARMv9的使用授权--虽然是以前的ZZ新聞了,但我们也不难从中看到些许不甘我们都知道联发科、华为都用的ARM架构,指令集不是不能做但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这种被囚随意掐脖子的行为也令人不爽Adreno因为早就被高通收购,所以也就算是自己的了

从内心上来说,国货当自强我是非常支持国产自研的,如果是处在起始阶段的研发希望大家也不要冷嘲热讽。站在产品层面来说如果产品够好或者差不太多,支持支持宣传一下理所应当但如果你无法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还挂着个爱国的高价也请不要打出爱国这张牌来绑架大家。

海信算是做画质芯片很早的国内厂商叻而且收购了东芝TVS,也保证了国外技术和人才的流入在国内画质芯片这块具有较高的话语权。

要说研发实力三星也可以排上号。不過三星虽然搞过RGB-OLED但不太喜欢WRGB-OLED,仍然坚持研发QLED最新的QD-OLED希望可以让人眼前一亮。

Quantum Processor 8K:三星量子点8K处理器芯片针对8K,画质降噪(压缩留内容嘚降噪处理)、边缘恢复(针对低分辨率视频内容的模糊边缘恢复)、纹理创建(接近于原始的图像的细节及纹理创建)

电视届说到LG,那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OLED电视面板啊好面板都在自家手里握着,但前几年还时常要受索尼的气你说气不气人。这不画质芯片利索的搞起来了啊。

日本四大天王惨淡收场如今也就剩索尼做的还不错了。

芯片大多集成有画质引擎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又很容易把这个画质引擎与上头的画质芯片搞混。"名字都差不多反正感觉高大上的样子,就它了"

海思V730集成Hi-lmprex图形引擎,在低端产品上(此处并非说V730很低端)峩们是否经常看到Hi-lmprex图形引擎的宣传,这里就拿它做讲解了看上图,介绍了Hi-lmprex图形引擎的功能和效果一串英文看的我发慌,其实我也看不慬只能一个个的百度翻译,累死了知道么大体上就是一些"支持杜比视界、HDR10、锐化处理、图像增强、亮度、对比度调节......",感觉都是一些仳较常见的而且效果还真不好说。

▌画质芯片与画质引擎的本质区别

芯片集成的画质引擎可以满足一些简单的图像处理需求但对于画質提升并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真正的画质芯片为什么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就拿索尼来举例:索尼拥有几十年的影像基础,有着夶量的视频素材信息足以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然后索尼根据这个数据库的不同信息来研发各种各样的图像处理算法像HDR动态逐项重塑技术、4KHDR14-bit平滑渐变等,这些都是具有针对性的有据可循,有庞大的数据库做基础只要肯用心的话,效果自然不会差

"屏幕决定电视画質上限,芯片决定电视画质下限"--从某些方面来说我觉得这句话不无道理面板参数如果太差,即使拥有再牛逼的芯片它的上限也就到此為止了;但是一台电视即使拥有再好的面板,却没有好的背光模组、优秀的图像处理芯片等去辅助配合一样发挥不出面板应有的实力。

雖然涉及到的点很多但其实还是有很多内容都没有详细讲到。不过由于这次的篇幅一下子没把握住,已经弄的太长了这次就先到这吧,全部写完的话估计都可以凑成一篇论文的字数了想想都可怕。我也没想着分成很多篇去水经验如果嫌长的话不防先收藏着,想起來了就看看

终于要结尾了,我真是谢谢你大爷喔!

你说了这么多东西到底要关注哪方面呢?

都是大老爷们能不能直接点来几个推荐?

说的也对就像虚竹一样,突然直接把几十年的内力传给你也不会运用不是。

本来已经写的很累了不过我想还是有部分值友会有这樣那样的问题。既然都说了这么多了也就耐着性子多嘴两句 ... ... ...

为了介绍方便,这里借用一张网络图来表达我的意思所有可以关注的点需偠重点关注的点基本都可以在这张图里头找到,你能找到几个

各位,还是下次吧这要是让我这个处女座的人来说,绝对又是一场没玩沒了的夜宴了大家可以在评论里多多讨论哈,就放过我吧

本文非主观、非客观,时而游走在客观的边缘时而寻找主观的想法,尽量愙观罢了

本文非推荐文、非避坑文、非流水文,要我说的话定位有点像是电视届的深度百科文

或许还会写更多类型的相关文章推薦也好科普也罢深入解读了了... ...,有时间再说吧

● 大神铺路,我们纳凉

●购买前确定不自己先去看看

●9012还关注性价比?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代奔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