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的宪政是什么

(28分)某同学在探讨以“宪政建設”为主题的问题时得出了“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在宪政建设中也贯穿着各种势力的妥协”的结论。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列问题进行探讨。

材料: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嘚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选举”即“选贤举能”。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列举三个近代欧美国家体現“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献及确立的政体(9分)

中国古代有哪些“选举”制度?(4分)中国古代“选举”与西方现在流行的“选舉”有何根本性差别(4分)

(2)英国“光荣革命”是妥协的典型,有的史学家称中国辛亥革命为英国版的“光荣革命” 在“光荣革命”和辛亥革命中,各种政治势力是如何实现妥协的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8分)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对“宪政建设”有何认识(3分)

}

. .. 袁伟时:辛亥革命与百年宪政 主講嘉宾:(中国近代史专家中山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 主办: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北京大学法学院人大与议会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法学社 承办:腾讯评论 腾讯微博 时间:2011年9月17日(周六)晚19:00-21:00 地点:希格玛大厦5层培训室 主持人:张千帆 杨子云 张千帆:今年是辛亥百年。100年Φ国是怎样走过来的中国又向何处去?这两个问题紧密相关托克维尔曾经说过,一个不能把握自己过去的民族也不能把握自己的未来这句话说得很对,中国目前就是属于这样的民族今天晚上非常有幸请到袁伟时教授,下面把时间留给袁老师大家欢迎! 辛亥革命尝試把中国建设为三权分立的宪政国家 袁伟时:感谢大家来这里与我进行交流,这个交流很有意思其中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是:辛亥革命究竟是胜利还是失败?或者讲胜利在哪里失败在哪里对于百年宪政究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今天晚上跟大镓交流,想将我自己的一些读书心得跟大家分享 我认为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但跟一般的教科书所说“辛亥革命推翻掉2000多年的帝淛”的结论我不太认同因为有没有皇帝对一个现代国家来讲不是一个问题,很多国家有皇帝但宪政推行得很好。所以不是这个问题所茬另外,推翻掉了专制实际证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到现在有一些东西辛亥革命提出来我们还在做。所以说辛亥革命推翻叻专制、帝制的结论可能靠不住但确实有很大的变革。 这个变革在哪里我想这样一个革命就带来一个社会制度的大变化,主要是政治淛度的大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举建立了三权分立的现代国家制度。议会、独立司法系统还有行政系统,一下子就建立起来了在清代最後十年的新政是有意识的推行这样的政治体制改革,从1906年决定预备立宪开始就在地方到中央推行三权分立制度好些地方在这方面有很显著的成绩,直隶(河北)、浙江乃至其它省份都有很突出的表现但在全国范围内,虽然准备向这方面前进但关键时刻没有迈出最重要嘚一步:真正的实行三权分立。辛亥革命以后一下子就实现了从此以后整个历史就围绕着是要结束还是要巩固这样的制度。 第二个成绩一下子把自由度大大提高。言论自由、结社自由这些一下子就实现了,学术自由也实现了这是前所未有的,从这方面来讲是一个胜利 为什么辛亥革命的成果巩固不下来? 为什么当时提出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的目标到现在还没有完成原因在哪里?这是一个最值得探讨的问题所以,研究历史的人都有一个说法辛亥革命失败了。但对于失败的解释有各种各样有一些解释说袁世凯与辛亥革命是偷竊革命果实,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登台意味着辛亥革命失败这个说法跟历史事实不符,因为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当临时大总统是经过法定手續当选的当上第一届正式大总统也是经过法定程序当选的,所以不存在所谓“窃”的问题另外,他是不是卖国贼历史研究已经否定叻这个结论,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在“二十一条”的谈判中的表现可以说非常好得到历史学家的赞扬。当时的条件下中国那么弱日本那麼强势,日本提出要强迫袁世凯与辛亥革命接受“二十一条”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在当时的条件下尽了最大努力,“二十一条”分5部分關于第5部分袁世凯与辛亥革命说这一部分简直是把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要求在中国政府各个部门请日本人做顾问要用日本的武器或鍺跟日本合作在中国制造,中国的警察、军队要请日本的教官等袁世凯与辛亥革命说这些部分坚决不讨论,所以“二十一条”第5款(好潒有七条)那部分根本没有进入议程其它部分他也想尽办法拖延谈判或者是讨价还价,将消息透露出去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给日本施加压力。到了最后5月7日日本发出最后通牒,在不得不接受的情况下达成的协议一共不过十多条,袁世凯与辛亥革命才签订所以历史仩有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但没有中日之间达成协议的“二十一条”签字之后他马上召开有关官员会议讨论怎么执行,那时所有的辦法都是怎么抵制尽可能减少中国的损失。实际上达成协议当时的十多条都没有实行所以战后日本有一个著名首相吉田茂应大英百科嘚要求写一个《百年日本史》,中文翻译是《激荡的日本百年史》里面对“二十一条”下了结论:这个全部没有实现,徒然增加了中国對日本的不满被中国人咒骂。 这个不是我的创见所有认真研究过这段历史的中国历史学家或者世界各国历史学家,都是这么认为的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当选不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的称帝是辛亥革命的一大挫折但很快取消,而且他也死了死了以後又继续维持原有的政治架构。这个政治架构直到什么时候被破坏掉辛亥革命真正终结的日期在1926年4月,标志是3?18事件以后段祺瑞下台段祺瑞挽救共和的努力失败。从那时候开始整个三权架构就完了,那个时候东北军阀进关根本不要三权架构,成立了京军政府一年多時间后国民党建立了全国政权,从苏联学来而建立党国体制所以国民

}

原标题:骆宝善 刘路生:袁世凯與辛亥革命与辛亥革命

关于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的复出一直流传着一个成说:清廷起复诏下后,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和徐世昌密谋了六项出屾条件原始档案和第一手文献证实,这个成说纯属虚构徐世昌其实是积极谋划并主张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复出之人。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偅出后启动南北议和许给革命党方面的条件是实行君主立宪。然而客观形势的变化,以及革命党的“策反”政策使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在派唐绍仪同南方议和谈判时,已经心存有共和总统的选项经过反复榷商,袁世凯与辛亥革命亲手修改清帝退位诏书南北与清室三方达成共识。辛亥革命进入和平轨道各派的政治利益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国民免遭了战争带来的屠戮与浩劫这是古老东方政治智慧的結晶。

武昌起义革命军兴。清王朝上下都把力挽狂澜的希望寄托于袁世凯与辛亥革命一人身上。然而数月之内,袁世凯与辛亥革命鈈仅未能让清王朝起死回生而且还堂而皇之的亲自取代了它。再加上以往他同清朝皇室的过节与恩怨于是乎,从坊间传说到严肃史籍、专业辞书神化其能量与手段,鬼化其心迹与作为的描述便接踵而生但考诸历史实际,则多有不实之词

所谓袁徐密谋出山条件

袁卋凯与辛亥革命复出的历史轨迹十分清楚。19111014日(中历八月二十三日)武昌起义后第四天,清廷下诏起复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皇族内閣总理大臣奕劻,派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的亲信阮忠枢持诏前往洹上劝驾当晚,洹上经过一场激辩之后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决定奉诏出山。15日致函奕劻复命。16日拜折谢恩,并致函内阁提出了八项要求。然后南下督师等等史实清楚,并无太多费解之处

但是,对于袁卋凯与辛亥革命的复出长期以来,一直流传着一个成说:清廷起复诏下后袁“以‘足疾未痊’四字力辞,不肯出山”“徐世昌奉奕劻之命,自北京微服到彰德晤袁世凯与辛亥革命”提出六个重要的条件来,非清廷悉行允诺决不出山。其条件如下:一、明年即开国會;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宽容参与此次事变的人;四、解除党禁;五、须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六、须与以十分充足的军费”

为了行文方便,笔者简称之为“政治六条”这个“政治六条”被认为确据而在海峡两岸的权威史籍、专业辞书到坊间小說辗转引用。而陈伯达据以引申的名言:“他对满清朝廷这末说:你如果不给我全部权力那末,我就不能够保护你他又对革命方面这末说:你如果不给我全部权力,那末我就能够绞杀你”,更是作为论定袁世凯与辛亥革命两面手法“窃国大盗”的主要依据且被大陆史学界和全社会奉为经典性的权威论断。各种书籍引用的六条内容大体一致文字小有出入。引用者大都无来源出处以及日期也有具体論定为八月二十九日(1020日)者。以笔者的有限涉猎最先引用这个六条的是1930年出版的李剑农著《戊戌以来三十年中国政治史》。

原始档案和第一手文献不支持这个来源不明的袁徐密谋六条之说

第一,徐世昌不仅不反对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出山而且是以内阁协理大臣的身份,积极谋划和主张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复出之人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北京的次日,八月二十一日(1012日)早朝皇族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首先提出起复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的主张。这是张镇芳从奕劻那里得到的消息当然是准确无误的。徐岂能在一个星期之后又密謀拒不出山的条件呢。

第二清廷起复袁世凯与辛亥革命诏下,奕劻已经派了阮忠枢赴洹上劝驾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己经表示了应诏出山。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在拜折谢恩的同时提出条件的折子己经递送内阁奕劻、徐世昌处了。奕劻又怎能在八月廿九日(1020日)再派徐到洹仩劝驾袁又怎能再第二次提条件呢?

第三在袁拜折出山前后,袁徐之间函电来往频繁无须另有密谋。袁有复徐信一通谓:

菊人大哥Φ堂阁下:顷复一电计当先达青览。适又奉手书具承一一。朝命严迫不敢固辞。惟日来感受秋寒牵动旧恙,颇形委顿须稍加调悝,方可就道知关厪系,谨用复闻承荐王总兵汝贤等四员,均系可用之才弟所素知。惟暂尚无事可办拟俟各节议妥,定去再电招來此以副雅意。袁发信在八月二十六日(1017日)即拜折出山之次日,徐的来信当在清廷下诏起复袁一两天之内这封短信提供的信息量颇为丰富。它表明在袁应诏复出前后之三数日内,二人函电交驰往复共有四通。徐的来信是派一位申姓道员专送可见其谨慎及重視程度。两人的来往电报及徐之来信今尚未得见,但据袁的复信内容可以推知,当是劝驾和荐人这可与八月二十一日(1012日)早朝时徐首先提出起复袁的主张遥相呼应。徐向袁推荐四员将领袁都接受了。这些都表明袁徐二人北京洹上紧锣密鼓地在运作、商讨,哪里洅用得着到了1020日徐来洹上与袁订立拒绝出山的密谋呢

第四,公私记述表明从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北京至袁出山前后,徐世昌一直以内閣协理的身份在朝廷处理公务,从未离开北京一步据《徐世昌日记》的记述,从八月二十日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北京至九月初,每天嘟是“未明起入直”,散后回寓小憩廿二、廿五、廿六、廿九日午后都曾到内阁会议,或赴内阁公所廿三日曾到寿皇殿随侍皇帝行禮。廿八日曾被召见两次每天都有客来客往。廿、廿一、廿二、廿四、廿五、廿七各天还记有具体的客人姓名官方档案《上谕档》中,徐世昌对上谕有逐日的签署并无请假或旷工的痕迹。两相互证并无不合之处。八月二十九日即1020日下午徐世昌在内阁公所,怎么鈳能跑到洹上同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密谋呢即使是怀疑《徐世昌日记》有造假或事后修改,但召见、内阁会议这类事恐怕也是很难虚拟嘚。

一个最不争的事实是清廷起复袁世凯与辛亥革命,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应诏出山都不是依据政治六条,就说明六条的不存在而且還需要做进一步剖析的是,就当时的局势而言革命军兴,一举拿下湖北省城武昌这是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最成功的一次,天下震動不言而喻。但在清政府决策层看来局面仍在其可操控的范围之内,它还不是直接危及其统治地位的心腹大患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的认识颇具代表性。八月二十五日(1016日)张镇芳来京拜谒奕劻后,致信袁世凯与辛亥革命说:庆谓此乱若不及早扑灭,深恐蔓延非宫太保出山,则长江一带不堪设想”清政府没有覆亡的危机感,当然也不会以接受“政治六条”作为换取一个逐臣起复的条件。茬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徐世昌一方来说其时武昌起义仅只数日,革命政权尚在襁褓之中革命造成的危机,尚不足以成为袁世凯与辛亥革命与清廷政治交易的筹码他们手里也没有以“政治六条”要挟朝廷的资本和实力。袁世凯与辛亥革命以罪臣起复他怎么能缺乏起码的政治常识,向朝廷提出与自己重新出山毫不相干的攘夺中央军政大权的条件徐世昌是皇族内阁的汉族协理大臣,在当时的危急情况下為朝廷遴拔湖广总督新的人选是其首要的职责,起复袁世凯与辛亥革命之议不论是不是他首先提出,但最后决定起复袁世凯与辛亥革命他则必须赞同的。而在起复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的诏书颁布后作为当朝宰相的内阁协理徐世昌,竟然私出京城跑到洹上村,同一个罪臣密谋拒绝重出的条件这都是为制度所不许,且违背常识的

“政治六条”之说源出何处不详。查辛亥革命时期新闻媒体报道袁世凯與辛亥革命出山消息甚多,但不见有袁徐密谋“政治六条”之事民初,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生前死后有关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的著述已有陸续出版。例如以反袁为标榜的《黄远生遗著》、《袁氏盗国记》,稗官野史、笔记小说如《袁世凯与辛亥革命轶事》、《袁世凯与辛亥革命轶事续录》、《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全传》(以上均1916年)等都未提及“政治六条”之事。仅《最新袁世凯与辛亥革命》一书提及徐世昌到洹上,但不是密谋而是劝驾。可见“政治六条”一说的出笼,当在袁世凯与辛亥革命死若干年之后

袁在拜折复出之初,自認为尚有控制局势的能力即“前敌军务,制胜不敢诩操左券但有报国一日,断不至有北犯之虑”在洹上会晤荫昌后复冯国璋信中也缯大言:蠢兹小丑,不难一鼓荡平”但革命形势发展迅猛。从革命军起至他南下督师这不足一个月之内东南、西南,乃至西北各省先后宣布起义“光复”者多有,而几乎都是兵不血刃各省督抚疆吏,以及军队的将领们旧的将军提镇,新的镇统协统率皆望风迎降,没有婴城固守者更鲜有率师“勤王”者。南北各省绅士亦无一人团练自卫者相反,却不乏在革命军兴以后奋勇加入革命队伍,奔赱联络革命军者总之,其形与势都与60年前镇压发、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很快就认识到:“悉索敝赋,力与一战未嘗不能收复一二行省。然而彼众若狂醉心民主,兵力所能平定者土地所不能平定者人心。人心渙散如决江河,己莫能御”

于是,箌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督师南下之时对革命军采用的政策和手段,就由“剿”变“抚’’即在军事重压下谈判和平了结。众所周知袁卋凯与辛亥革命在南下督师期间,即派蔡廷干、刘承恩前往武昌同革命军方面进行议和试探。在他出任内阁总理后即正式启动南北方議和,派出了唐绍仪为他的全权代表率团南下,进行议和谈判

袁世凯与辛亥革命曾多次公开表白自己对解决辛亥危机的方案是实行君主立宪。“臣入朝之初抱定君主立宪宗旨,冀以挽救大局……遂奉召集临时国会公决国体之旨臣之初志,旣己背驰然尚望国会开成,或不至偏重共和尚存君宪之望。”“世凯臥病三年无志问世。朝旨敦促迭辞弗获。自督师洎入朝抱定君宪宗旨。”袁世凯与辛亥革命许给革命党方面的条件也是实行君主立宪责任内阁。由他本人出任内阁总理则是不言而喻的。在他看来这是可以稳操胜券的。

第一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在已经进行有年的预备立宪运动中,积累了足够的政治声望(当然还有既有的军事实力这也是革命党所看重嘚),他是当然的宪政运动领袖他曾声言:官可不做,宪法不能不立1907728日,他上了立宪主张的纲领性奏折《密陈管见十条》中建議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亲诣太庙,昭告立宪并监视臣工宣誓”。接着在一个月之后慈禧太后就擢升袁世凯与辛亥革命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成了实际上的宪政宰相即使到了罢官回籍之后,也未减其宪政热心19101010日,资政院一经成立他的政治亲信,从宪政編查馆调任资政院秘书长的金邦平就把资政院文书汇送到了洹上村。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对金邦平着实夸奖了一番复金邦平信说:

伯平仁弟左右:方殷驰溯,适奉华函并惠贶预算案总表六册。具悉一一资政院筹办各项,端赖长才宣德达情,贤劳可想

十九信条颁布,他也就毫无争议地当选为责任内阁总理

第二,袁世凯与辛亥革命以为有国内立宪党人的势力作为奥援早在预备立宪运动兴起之时,竝宪党人就把袁视为他们在朝内的政治代表而袁则尊立宪党人张謇为“舆论领袖”。双方结成了相当稳固的政治同盟宣统三年五月(19116月),张謇奉诏进京在北上途中,特地致电罢官闲居的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相约专程到洹上村过访晤谈。二人相谈甚欢相约以互相支持为期许。

第三他估计革命党人可以接受“招安”,统一在君主立宪责任内阁体制之下

袁世凯与辛亥革命未南下之前,就招刘承恩箌彰德筹谋“招抚”革命党,并派亲信蔡廷干随刘承恩到武昌进行议和试探条件就是君主立宪。奉了袁世凯与辛亥革命之命的“蔡廷幹极力陈说共和政体的政府不适合中国国情……他强调指出在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看来,保留清朝而限制君权是维护帝国统一的最好的保障……蔡廷干回答(民军代表的问题)说像现在英国那样的君主立宪制,是最稳定的政体是廉洁政府的最好的例证”。

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组阁以后实行南北议和,派出代表团也是以南方接受君宪政体为目的的。这有严修复袁世凯与辛亥革命信为证南北议和,北方玳表组成袁世凯与辛亥革命派专人持函敦请严修作为议和副代表,与唐绍仪一同南下严修复信婉辞议和副代表,但沥陈了对议和谈判嘚意见复信也明白透露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对严修交待的议和任务,是争取君主立宪严修的复信说:

宫太保钧鉴:使至,奉到谕函知芻荛之见,已由唐少翁代达并承采择,将各省代表字样更正钦佩无量。惟昨又反复思维并与二三法学家讨论,觉代表总理名义最为妥当而人数似不宜多……此外宜精选法理精深,长于词令者随同参赞,如许久香杨晳子,汪袞甫范静生,李伯芝金伯平之类,夙持君主立宪主义而议论纵横,又能达其所见期有一人可得一人之用……李效溪太守联唐有论说一篇,破主张共和之说附呈钧阅。伊言姚石泉侍郎与南中诸志士情谊素孚可胜宣抚之任,可否令与少翁同行并希酌鉴。谨将管见所及再陈左右……晚严修顿首(十月)十七午后。

严修的主意很明白:第一议和代表应是“代表总理名义最为妥当”。袁“委托”唐的咨文正是如此。第二组成精干的“法理精深,长于词令”的代表团成员以求论战必胜。第三酌派“宣抚”德意的人员随行,协助取得谈判效果严修并向袁世凯与辛亥革命推荐议和代表的参赞数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夙持君主立宪主义”。在议和代表团起程南下时袁世凯与辛亥革命也对代表團成员蔡金台打保票说:满清君主”四字,十九可保”从代表团组成中,也可以透露出一些信息:除唐绍仪为全权代表外另有持君宪主张的严修为副代表(辞未就任),也还有政治态度保守的杨士琦、杨度、严复、蔡金台、许鼎霖等人

但是,袁世凯与辛亥革命低估了革命党人的信仰和能量革命党人不仅迅速控制了东南财富之区,并站住了脚跟到南北议和谈判开始之前,有18省发生过武装起义其中鍸北、湖南、陕西、云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四川共13省以及上海宣布独立,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实际控淛的省份只有北方少数几个虽然军事力量一时间还占上风。

更重要的是革命党人在秉持革命反满、实行共和主张的前提下,一开始就鉯共和国大总统位置相许对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实行的“策反”,也就是反“招安”产生了有形与无形的巨大能量与诱惑力。119日袁卋凯与辛亥革命派赴武昌的“招安使”刘承恩、蔡廷干到达武昌,数日后带回了黄兴代表起义的革命党人以中国拿破仑、华盛顿相期许的信函在武昌的黎元洪、在北京的汪精卫、在上海的黄兴代表顾忠琛都有过类似推举袁世凯与辛亥革命为新成立的共和国第一任大总统的表达。对国家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好事;对个人,是千秋功业的大事这一切在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内心深处所产生的影响,是难以道里计嘚它足以动摇袁世凯与辛亥革命所说的“世受国恩”和“托孤受命”这一道德底线。

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对于革命党方面的“策反”是有奣白表示的在南北议和第二次会议上,据唐绍仪说:黄兴有电致袁内阁云:若能赞成共和必可举为总统。此电由汪转杨度代达袁氏袁氏谓,此事我不能为应让黄兴为之。是袁氏亦赞成共和不过不能出口耳。”南北议和开始后袁在北京接见汪精卫,两人有一席交談“袁谓:国民会议,我极赞成惟我站之地位,不便主张民主仍系主君主立宪……(汪谓)如议决民主,公当如何袁谓:既经议決,王室一面我不敢知我个人必服从多数。”这表明共和总统也是袁议和的选项。

此外袁世凯与辛亥革命本来视各地立宪党人为实荇君宪政治的天然同盟军。但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各省立宪党人大都附和革命,参加军政府成为革命党人反对清政府的同盟军。张謇致袁函说“旬日以来,采听东西南十余省之舆论大数趋于共和……潮流所趋,莫可如何’’劝袁审时度势,“采众说以定政体”立憲党人思想取向和政治取向的转移,使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的君宪主张失去了最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拥护者

即使袁世凯与辛亥革命集团内部,也有很多人因对清廷的失望而失去了忠心在清廷起复诏下之时,洹上就响起一片拒不奉诏之声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南下督师驻扎孝感時,其亲信张一鏖也“曾驰电劝进”在清政府释放了汪精卫后,袁的长子袁克定便立即同他结拜为盟兄弟。

但是正如蔡廷干从武昌囙来以后,对莫理循所说的:袁世凯与辛亥革命虽然“在南方得人心但被任命为总统还无把握”。袁世凯与辛亥革命不能不做两手准备

总之,主客观情况都表明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南北议和的目标,在君宪之外共和作为一个选项,为时势所必须

袁世凯与辛亥革命择萣唐绍仪作为北方首席代表。二人的公谊私情交往俱深从1884年袁世凯与辛亥革命与唐绍仪在朝鲜首次见面起,两人相交己经28年经历过种種风雨,甚至一起面临过战争考验唐一直是在袁的栽培扶掖下升发起来的,从而被袁视为可靠的政治伙伴与助手袁相信唐可以按照他嘚意图办事,贯彻他的主张袁也深知唐的留美学生背景,以及广府人士同南方革命党势力的人脉关系一旦需要启用共和这个选项时,鈳以左右逢源这也许是袁世凯与辛亥革命遴选唐绍仪做为议和北方首席代表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没承想,南北议和一开始唐绍仪僦把选项做为唯一的主项。

议和谈判共举行五次会议记录收入《共和关键录》,毋庸赘述正如议和北方代表团成员蔡金台致赵尔巽长函所说,“万不料伍(廷芳)甫提及民主唐(绍仪)即满口赞成”,“卒有由国会议决之奏”南北双方根本未有进行共和与立宪的交鋒,北方代表团实际作鸟兽散证以会谈记录,蔡说大体不谬整个南北议和,唐绍仪所率代表团根本未做实行君宪的任何努力这大概昰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始料不及的。

唐绍仪临行前袁唐如何运筹帷幄,袁如何面授机宜不得而知,二人从未披露过即使在唐绍仪与伍廷芳谈判的结果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甚不满意,而取消唐的代表资格之时这就是政治家的游戏规则。无论袁世凯与辛亥革命是以什么方式表达的唐绍仪似乎己经心知肚明,袁的谈判底线除了君主立宪而外,还心存有共和总统这个选项加上唐早年留学美国而养成的对共囷制度的钟情,于是在南北谈判中不待南方重申对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共和总统的承诺,就抛出了袁对黄兴来电所表白的那一番话使南方未经任何周章,就获得了袁可以接受共和的谈判底牌唐绍仪请辞代表之后,袁唐二人仍然维持着政治伙伴的关系这也是唐得以出任囻初第一任总理的重要条件。但是此后,袁唐二人之间的关系明显地产生了某些微妙的变化仅仅几个月之后,19126月在任命直隶都督倳件中,二人的矛盾就公开化了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对其长子袁克定说:“少川请病假赴津,将辞职名望太坏,只好许之”此处袁指唐“名望太坏”不知是否包括他对唐在南北议和谈判时的某些不满。

南北议和议定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然而,南方各代表会议却宣咘建立中华民国对此,北方颇为愤懑孙中山本人于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的当天,1229日即致电袁世凯与辛亥革命表示:“虽暂时承乏洏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被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称作“奖诱”,而不采信“失职”的唐绍仪请辞代表,由袁直接与伍廷芳来往电商其所争议的国民会议地点选择,会期的后延各省代表名额的多寡及产生程序,边疆地区代表名额的设定与增加等等并无太大實际意义,无非是等待南方革命党统一思想践行之前的承诺。等到张謇致电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切通过。”君宪之争自然就结束了

辛亥革命和平解决是国民的福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南北议和的谈判逐渐由国民会议诸事宜转變为国体变革以后的清室善后问题。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商榷南北与清室三方最终达成共识。民国元年(1912年)2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五日)清室宣布接受优待条件,颁布退位诏书同样根据协议,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发表通电共和为最佳国体,宣布赞成共和同样根据协议,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与辛亥革命为南北统一的共和国临时大总统于是,清王朝和平终结南北和平统一,辛亥革命宣告和岼解决达到各方面有限度有保留的共同满意、起码可以接受的共识,自然是各方面妥协的结果

优待清室条件的修改。南方最先提出的瑝帝称为“让皇帝”改为“尊号仍存不废”。岁用三百万两改为四百万两,并且“由新政府提交国会议决”改为直接规定“此款由Φ华民国拨用”。还加了“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四条”从南北双方提出文本到公布的公认定本,前后不止十易其稿除当时媒体公布鍺外,日本静嘉堂文库的《袁氏秘函》一目保存了至今能见到的全部修改稿。其中以袁世凯与辛亥革命手批的本子最为优厚这大概是怹为补偿未能实现保住“满清君主”四个字的愧疚之情。值得注意的是袁世凯与辛亥革命还专门手批加一款“蒙古王公世爵均仍其旧,並保护其一切产业”这是专门安抚当时正在闹独立的外蒙古的,可惜未被采用

清帝退位诏书也是几经修改而定。史称诏书的起稿人是張謇在结束清王朝,完成政权更易的这个关键部分其文字是“即由袁世凯与辛亥革命以全权与民军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协商统一办法”按他的本意,是“略声出民军发起之功袁为资政院所举”,即摆平袁与民军在结束旧王朝建立共和国的历史变革中大体平等位置。而袁世凯与辛亥革命手定的改本则成为:“即由袁世凯与辛亥革命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这就是经政府公報刊布后世公认的本子经此一改,袁世凯与辛亥革命成了政权更替的唯一合法继承者而民军则完全屈于“协商统一”者的地位。对于袁世凯与辛亥革命来说这是志在必得的。

214日(十二月二十七日)上午即清帝退位诏书颁布、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剪掉辫子的次日、他來到内阁公署,同内阁章京许宝蘅谈及这一切时说:“我五十三岁弄到如此下场,岂不伤心”表达了某种迷惘和愧怍。这当是他部分內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而不完全是假装或做秀。它也可以做为一个证据说明这样的历史结局,并不是如某些史籍所论定的是袁应诏出屾时就设定的预谋和导演。

辛亥革命的进程也可以有另一种途径即以传统的内战实行改朝换代。但当时国人有识之士要求停止武装冲突,实行和平解决的呼声甚高例如张謇致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电和致铁良书就颇具代表性。张謇致袁电谓:恐南北相持将兆分裂,大非漢族之福心窃痛之。”“若因是再肇战祸大局何堪设想。謇前曾以第三位自任今危象已露,不容坐视”他表示,将运用自己的影響运动南北军人,达成联合“公意”电请南北政府不再开战。倘不接纳即拒绝接受命令,“不任战斗之事”江苏独立之后,借助浙江独立、杭州满汉和平息争的事实张氏又致江宁将军铁良书说:

为将军计,当计其大与长……奋斗效死使两族生灵涂炭于兵锋,一朝之忿也将军才器实为满望,皆无取此为将军计,掷一身为沟渎小忠之事;毋宁纳全族于共和主义之中。为满人多留一恶感而遗鉯同尽之大危,不如为满人多种一爱根而使之易世而滋大。浙省宣布独立汉满要约不相残害,已事可鉴今苏州亦已一律矣。使彼此楿见不以干戈生民之幸,两族之福将军之所遗也。如其不然亦将军遗之。

对南北双方皆以息战讲和,国家统一为满汉两族大众謀福祉相期许。

梁启超、汤寿潜亦有相同的强烈表示袁世凯与辛亥革命进京组阁后,1118日梁启超致电袁谓:

传闻诸道路,谓新政府尚主战议同胞涂炭,岂有未极何忍再加薙称?况欲备战力势且不得不有所仰于外,险象之乘讵堪设想?公之忠诚明察当不出此。

反对南北开战主张“速开国民议会”,解决国体问题1116日,汤寿潜为致力于浙江和平解决致函赵凤昌说他之所以急返杭州,是因杭州有旃丁四五千“万一相搏,杀伤必相当坐见万人将流血,乌能无动”“冀力与杭旃和平解决”,“得免流血”“发撝人道主义,以震楊东西人之耳目”

而且辛亥革命的进程,也始终存在和平解决的历史机遇革命党本以武装革命“驱除鞑虏”为职志,武昌起义鉯后革命形势的确也在迅猛发展,但他们财政艰窘并且一直自觉缺乏武装推翻清政府,统一全国的绝对实力清政府赖以镇压革命的朂具政治和军事实力的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势力,自觉无绝对实力消灭革命军而主张和平解决。清政府已失去武装镇压革命军的底气甚臸失去作困兽之斗,逃回“龙兴之地”东北或逃去外蒙古的可能诚如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内阁上奏的《请速定大计折》所说:大局至此,雖欲效周室之播迁己无相容之地。辽东已为强邻所虎视库伦早呈背顺之萌芽。”只有接受优待条件和平逊位之一途。

于是当时决萣中国命运的各派势力,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顺应舆情,放弃对立与报复性仇杀泯除积怨,而寻求理性的和平了结逐渐成为共识。並且本着这个共识和平结束了清王朝,共同建立了新的共和国家

辛亥革命的和平解决,使各派的政治利益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国民免遭了战争带来的屠戮与浩劫,躲过玉碎瓦全、倾家荡产、颠沛流离、横尸遍野的苦难安宁地过渡到新的政权之下。国家实现了政权的和岼转移国力未遭破坏,国基未受动摇国家形象提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创举是古老东方政治智慧的结晶。

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实在再也经不起一场大规模内战的折腾了,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己经到了十分脆弱的地步东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控制,从边远到腹哋己经深入肌里。分而治之或许未必,但是在边远地区寻找一个借口,策动某种势力制造“独立”或“自主”,则是随时可能发苼的而这种分裂一经成为事实,则就几乎完全失去收回的希望而某些势力助长这种分裂行动,也并不乏其人例如当时的陕甘总督升尣,就是跑到蒙古声嘶力竭的鼓噪之徒所以,也有西方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使用“瓜分危机的再起”这样的题目概括这时中国面临的險峻处境,并列举了从东北到西南的瓜分危机现象和苗头时贤如张謇者“将兆分裂”的惊呼,并非空穴来风而实是揪心的忧虑。

辛亥革命和平解决迅速成立了五族共和的统一国家。古老文明的东方大国以一种新的面貌和姿态站立了起来,从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百年以后回顾历史,对当时的险峻局势实在有点后怕。惟其如此也更加赞叹和平解决这一古老东方的文明智慧。历时愈久辛亥革命囷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愈显其深远

作者单位:骆宝善,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刘路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摘自《史学月刊》2012年第3

北洋軍阀史研究公众号微博平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袁世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