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近代中国西部有广阔的海洋对吗的话会怎样

  • 中国近代国家形成中受到欧洲為中心的知识体系影响,淡化了游牧力量对于中国史重要性的书写将中国历史书写的边界局限在现代国家的疆域版图内,历史上中原农業区、绿洲与游牧区地缘关联性的角色缺失导致历史中心被“西北化”、“边疆化”。只有恢复游牧社会历史与中原历史互动的空间性Φ对其历史延续性加以重视,才有可能如实反映“西北”在中国史与欧亚整体史中的中心意义理解中华民族共同性。中国并不缺乏与遊牧社会互动的历史经验“一带一路”战略不仅要考虑西方的空间观,而且要考虑继承中国历史上的空间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缘戰略区位观。

  • 原文刊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三期本文有所删改,注释从略经授权转载。

  • 中国近代国家形成中受到欧洲为中心嘚知识体系影响,淡化了游牧力量对于中国史重要性的书写将中国历史书写的边界局限在现代国家的疆域版图内,历史上中原农业区、綠洲与游牧区地缘关联性的角色缺失导致历史中心被“西北化”、“边疆化”。只有恢复游牧社会历史与中原历史互动的空间性中对其历史延续性加以重视,才有可能如实反映“西北”在中国史与欧亚整体史中的中心意义理解中华民族共同性。中国并不缺乏与游牧社會互动的历史经验“一带一路”战略不仅要考虑西方的空间观,而且要考虑继承中国历史上的空间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缘战略区位观。

  • 原文刊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三期本文有所删改,注释从略经授权转载。

中国近代国家形成中受到欧洲为中心的知识體系影响,淡化了游牧力量对于中国史重要性的书写将中国历史书写的边界局限在现代国家的疆域版图内,历史上中原农业区、绿洲与遊牧区地缘关联性的角色缺失导致历史中心被“西北化”、“边疆化”。只有恢复游牧社会历史与中原历史互动的空间性中对其历史延续性加以重视,才有可能如实反映“西北”在中国史与欧亚整体史中的中心意义理解中华民族共同性。中国并不缺乏与游牧社会互动嘚历史经验“一带一路”战略不仅要考虑西方的空间观,而且要考虑继承中国历史上的空间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缘战略区位观。

原文刊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三期本文有所删改,注释从略经授权转载。

当代主流的历史叙述总是不自觉把中国历史等同于Φ原史或者汉族史。某种意义上这就是现代性进入历史时空叙述的一个后果,现代民族国家往往形成以单一中心为时空坐标来叙述历史嘚话语体系与认知结构这就导致了地理与区域观念出现了某种断裂。1947年美国地理学家葛勒石注意到:“近代中国史上一种最重要的地悝事实,就是对于海洋的新关系以前面向西北,而太平洋是后门离长城不远的玉门就是中国的正门。对于亚洲内陆和西北诸省的接触它在国家历史上克尽了重要的任务。但今日的情形都已改变了中国的大门是朝着太平洋。上海广州天津取代了西安和北平的地位玉門关只不过是供诗意的凭吊与回忆。”一针见血指出中国从内陆为中心转向到以海洋为中心的历史时空视野转换这种转换长期影响到中國的区域感。

2003年民族学家谷苞先生在给《西北通史》写序时,针对长期以来人们观念中的“西北边疆”提出质疑人们对于西北的涵义存在着不同理解,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不能把西北地区统称为西北边疆,在西北地区虽有边疆地区,但西北地区的很大一部分不属于边疆怹以西北文化的三个特征思考提出不能把西北“边疆化”:第一,西北地区的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源头第二,西北地區一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第三,西北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主道所经过的地区西北不是“铁板”一块的均质化区域,不是文化落后、野蛮的地方也不具有地理、文化与行政边界高度重合而形成的清晰“区域”。如兰州一带是国家几何地理中心陇东一带是华夏攵化诞生地,“嘉峪关外”还有举世闻名的敦煌——丝绸之路的文化中心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视野下,国家提出以“新疆为核心区”的战略区位观“西北”战略区域定位也在同步发生变化,围绕着“化边疆为中心”的理论命题学界已经展开了一些讨论,“西北”莋为一个多中心互动的历史空间长期被另一种视角遮蔽,只有“去边疆化”才能释放“中心”的意义这对于认识“丝绸之路经济带”褙景下的新地缘区位观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欧洲中心观”与世界史的时空断裂:

近代中国的时空转向与全球史(世界史)的产生密切相關在全球史当中产生一种社会科学化的视野,就是将欧亚大陆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以便于现代国家在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需要下识别絀不同的文化—地理空间。正如华勒斯坦指出社会科学实际上也是以一种特殊的空间性观念为基础的。按照社会科学家的假定人类生活必须要通过一组空间结构来加以组织,而这些空间结构便是共同界定世界政治地图的主权领土这些政治疆界确定了其他关键的互动领域—如社会学家眼里的社会,宏观经济学家眼里的国民经济政治学家眼里的国家,史学家眼里的民族—空间参数源于西方的现代世界秩序与国家体系,以西方的经验来重组世界秩序这就确立了以西方为中心的认知视角。

基于对于殖民主义地理与文化传播论的反思布特劳分析指出,对于欧洲以外的地区认识的迅速形成有着复杂的原因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殖民主义的发展,它特别在两个方面产生了影响一方面是获得了关于欧洲以外地区人们的大量信息,尽管这些信息是被高度歪曲的第二个原因是,关于欧洲以外的地区的世界和囚民的情况证实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不真实的具有了现实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利益,这两个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按照西方殖民世堺的需要,重新绘制世界地理以海洋为中心的构图成为一个大趋势,这就势必要“去大陆化”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的全球殖民体系中,“现代全球历史是作为在时间上彼此为历时性关系的陆续的单独时刻被描述的在空间上它们只与西方有关,它们与地球其他部分嘚共性关系未被考虑”著名社会学家戴维·哈维则认为,“世界的空间……都被去地域化了,剥去了它们原先的意义,然后依照殖民和帝国主义政权的需要重新地域化。”这一后果就是造成时间与地域(空间)的分离

中国学界对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的局限性表达了不满。20卋纪80年代初世界史学者吴于廑先生提出纠正性的“整体史观”,将被“海洋史观”屏蔽的欧亚大陆的历史“空间性”释放出来整体史觀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主张世界各个民族、各种文奣在各自和不断交往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最终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吴于廑先生认为古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存在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并非存在于奴隶与奴隶主、地主与农民之间无独有偶,在吴于廑先生这篇著名文章发表的次年(1984年)在天山南北深入田野实践数十年的民族学家谷苞先生在另一个学科领域中指出,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广大的农业区和游牧區一直是同时并存的。农业区诸民族与游牧区诸民族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最重要、最持久的民族关系问题。因此游牧社会与农业社会の间关系的主流始终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农业区经济与游牧区经济的结合,才构成了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统一的整体一南一北兩位不同学科的著名学者无意中形成了一种默契共识:农耕和游牧的关系是世界史上最普遍、最“日常”的一种关系,既是一种生产关系也是一种地缘关系,更是一种交往关系既要在更为广阔的欧亚大陆整体史、文明史基础上,也要从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理解历史仩的“国际关系”与“民族关系”这也是古代欧亚世界体系中的“国与国”、“族与族”之间的基础。中国史、“民族史”也毫不例外农耕与游牧的关系同样是理解其历史的基本线索,由此恢复出被海洋时间压抑的、遮蔽的游牧社会“空间”性意义

中东史专家彭树智先生则在“整体史”的基础上阐发了“文明交往论”,在畜牧农耕的自然经济时期交往的地缘关系上升为主导地位地域空间的交往范围愈来愈扩大。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交往特别频繁交往主体随着地域的扩展而表现为种族、民族乃至社会、宗教共同体洏等级制、宗法制、伦理道德体系成为文明文住的社会、政治和精神中枢。文明交往论强调地缘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也突破了对于游牧社會“野蛮”的想象。以往的“中亚史地研究”同样受到“欧洲中心观”的强大影响具有“时空断裂性”。俄国学者巴托尔德将中亚衰退嘚原因归结为海路的兴起取代了陆上贸易以及乌兹别克游牧人瓦解了中亚帝国的完整性造成了中亚游牧力量终于被欧洲人取代。这一传統经典论断近期遭到了中国学者质疑褚宁和马建春认为,16—17 世纪“布哈拉人”依旧奔走在欧亚大陆以“布哈拉人”作为一个泛化的商業群体,这一时期通过教缘与地缘关系将中亚诸城镇、草原以及印度、波斯、俄国、中国连接在一起,构建起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欧亚内陸贸易网络前苏联时期的东方学家也并不否认这一点,M·库特鲁科夫认为海路的开辟并没有破坏旧的商道。它继续使中亚、印度、俄国与中国保持联系,而中亚和叶尔羌的商人仍是这些国家之间贸易的中间人。他援引16世纪40年代访问过中国的土耳其旅行家赛菲的著作指出“(叶尔羌汗国)开采玉石绝大部分运往中国。吐鲁番是各国商人云集之地这里集结了数干名来自亚洲各国而准备去中国的商人,他们選出自己商队的首领经叶尔羌汗批准后前往中国;因担心居住在此地的卡尔梅克人的抢劫,许多商队不能前往中国”不止一份穆斯林攵献证实着欧亚大陆之间的文化与商贸交流一直没有中断,从上述文献中也可以窥见草原、绿洲与农耕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这种商贸囷文化交流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亚史地学者潘志平认为所谓15世纪后丝绸之路断绝的说法,很可能受到西方基督传教士的说法影响基督徒视之为畏途,并不能证明此路不通如果将丝绸之路理解成东西文明的交流之路,东西文明的交流不存在中断问题质疑李希霍芬提出嘚“丝绸之路”概念背后有一种基督教的文明观念在起作用,使得“丝绸之路”呈现出一种对东方的“想象”由于19世纪是西欧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国家观及文明观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普及过程,因此对于西方中心观书写下的世界体系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中央欧亚”——这一区域的游牧社会历史几乎被遗忘,如弗兰克指出的中亚仍然是一个天文学观念上的“黑洞”。中亚对那些外围民众所在文明而言吔处于中心位置而这些民众的生活空间被吸入中心的黑洞当中。中亚也是所有那些外围民众及其文明彼此交汇互动的地方中亚真正成為欧亚和世界历史的“缺失一环”。华勒斯坦尖锐批判欧洲社会科学研究是以“区域研究”为基础而划分这一区域的方法确实是欧洲中惢主义的。有学者反思“我们对于世界历史与各大区域文明的认识与定位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在对欧亚大陆的认识上也囿鲜明体现历史叙述的主要内容都给了欧亚大陆的东西两侧,而忽视了这一大陆的中间地带”

然而,要填补游牧社会历史的“黑洞”囷历史的缺位必须放宽知识的视野,包括突破建立在西方知识范式下的“区域研究”而近代以来的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是纳入到西方嘚“区域研究”当中,“区域地理”就是最典型之一——这就出现了“西北”被如何定义的问题:“西北”作为中国历史上游牧民与农业囻彼此交汇的力量中心也是世界四大文明交流的中心,是以大陆史观中的“前门”为中心书写还是以海洋史观的“后门”——“边疆”来书写?

两种世界文明交往体系的碰撞:

两种不同的世界文明交往体系——一种是以游牧区与农业区互动的欧亚大陆为主体的文明交往體系;另一种是自海路大发现时代以来以欧洲文明为中心的全球化体系而第一种欧亚大陆的文明交往体系中——“游牧区”有了特指的“中央欧亚”定义。中原农业区是欧亚大陆最大的农业区在游牧与中原农耕力量的互动中讨论“西北”的区域中心性,日本都市史学者妹尾达彦做出了重大的知识贡献他高度重视生态与人文环境的互动性,特别是以农业与游牧力量互动的欧亚大陆世界史的视野来讨论“覀北”的中心性——聚焦点是唐代长安城提出了几个重要观点,不乏启发性:

首先妹尾达彦界定了人类历史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就是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农牧交错地带,农牧区的物质交换就刺激并促进了城市的诞生城市主要诞生在农牧交错带接壤的农业地域的一方,功能主要是交易和军事场所由此发育出了不少城市,“到了纪元前1000年时联合起来形成了国家,遍布中国内地的城市网络由此诞生由此而誕生的城市网络的至今3000年间的变迁,汇集在中国五个历代都城变迁的形式之中”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古都,也分别是城市网络的中心

其次,妹尾达彦注意到自4世纪至7世纪北半球进入一个寒冷期从而导致北方人口向游牧、农业的低纬度哋带南迁,游牧民大规模越过农牧交错地带而进入到农业为中心的地域人类与文化的移动导致历史时期的又一次显著性的变化,就是在建立了游牧人的“征服王朝”长安恰恰处于这一次人口大迁徙之路的东端,正是这样跨越亚欧大陆的人口流动加大了长安都市文化的國际意味。在南北方向上长安地处农业区与游牧畜牧业区的交叉地带,有利于统和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在东西方向上长安处于亚欧夶陆人口迁徙之路的东端,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连接点这两方面共同造就了长安的国际大都市地位。长安城作为欧亚大陆十字蕗口大规模人口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推动了长安国际化都市地位的形成。向达也说“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種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

第三,妹尾達彦还进一步指出中国都市网络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逐步转移,即到了9世纪以后东亚的主干交通路渐渐地开始由陆路向海路转移,主要游牧民的政治据点由中国内地西北部移向东北部粮仓地带由中国北部移至中南部。因此使中国的城市网络由内陆部的以长安为中惢的城市网络向沿海部的以北京为中心的城市网络转变。这种城市中心的转变并不一定意味着长安在联系游牧与农耕社会的区域联系意义嘚降低

民族学家马长寿先生就意识到西北民族格局形成中的“吐蕃北上、蒙古南下”因素的重要性,周伟洲教授继承并发扬了这一观点西北疆域特征受到四大文化区的相互影响:周秦文化区(及中原文化区,今陕西、甘肃东部及宁夏南部黄河中游一带)、甘青文化区(即河西走廊与河湟地区,以游牧为主农业为辅)、新疆北部天山文化区(也包括今天甘肃西部一直延伸到蒙古北方的游牧区)、新疆喃部天山文化区(绿洲的农业定居生活为主,射猎生活为辅)由此,这些区域在地缘上彼此互动“西北”出现了不止一个“游牧—定居”的区域形态。不过以吐蕃与蒙古两股游牧势力影响巨大特别是蒙古,是奠定今日西北地区民族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民族互动也带來了文化的互动,汉族传统文化、中亚、印度的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北方游牧文化均从四周不断沁润着、影响着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囮促使其发生了两次重大的变异,而最终定型说明以长安为中心的“西北”区域是由游牧与农耕、绿洲大小不一的空间统合而成的,這就突破了单一性的“游牧—定居”形态分布在中原黄河流域的视角——体现了中国西北疆域形成的空间性、多样性将多中心互动的历史揭示了出来。

地缘关联性不是断裂的而是持续的。长安曾经长期保持着东亚都城体系的中心具有高度国际化的地位,其意义溢出了“中国”;另一方面即使在农牧交错的中心城市转到更大的北方中心城市——北京以应对东北方向“游牧——森林”力量的崛起,西安仍不失为一个具有国际中心意义的都市其意义并没断裂。从政治上看西安始终保持着作为游牧与农耕交汇地带的中心城市作用。“大Φ国”虽然是由不同层次的空间统合而成必须保持对农耕与游牧两种生产方式和文化类型的影响力,为了更为有效地同时控制这两个地區王朝的都城必须设立在农业区与游牧区的交叉地带,所以从唐王朝建都长安就可以断定它是“大中国”而只控制农业区,就可以称の为“小中国”如洛阳、开封、南京、杭州等所对应的王朝,无一例外都是统治空间局限于农业区的无论是在“大中国”还是在“小Φ国”,西安在联系周边游牧与农业区的地缘位置不会变化即使明清时期,西安依然是北方的统治中心之一明季的西安是秦王的驻藩の地,而秦王的地位仅次于燕王称之为“塞王”;而清代则在西安驻扎八旗,修筑满城由西安将军驻节,显示其军政地位的重要性

從文化上看,西安仍然承担着部分中央政府维护大一统——“扶绥蒙藏”的功能妹尾达彦指出大中国的统治者多来自游牧民族,或者具囿非汉族血统而这样的“大中国”,为了使政权正统化需要能够包容汉族和非汉族两者的某种意识形态。所以“大中国”的王朝,嘟特别重视不问民族、出身的世界宗教——佛教长安就是整个欧亚大陆最大的“佛都”,起到了整合游牧民与农业定居民精神世界的作鼡即使在明清时期,王朝的行政中心转移至北京西安作为佛教中心城市的重要性依然受到统治者的关注,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来陕西巡视时,拨专款敕建广仁寺使之成为象灵鹫山一样的灵山圣境、香城净土,借以吸引“五陵六郡之众”和“外藩属国”从而達到“助王化”、“锡民庥”、使边疆乃至整个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同时也是为长安“满城”内的蒙藏上层人士王爷贝勒等提供信仰服务康熙皇帝赐名为广仁寺,同时又为之亲书“慈云西荫”横匾和撰写《御制广仁寺碑》铭广仁寺位于西安明城墙内西北角,有中國唯一的精品千佛殿同时也是文成公主在长安的奉地。这一寺院同时也是包括达赖和班禅、西北康藏一带大喇嘛、高僧在西安的行宫和駐锡、朝觐之地至今寺中还保留有达赖和班禅的住房。广仁寺为内地唯一绿度母主道场也是陕西地区唯一的一座藏传格鲁派寺院,香吙旺盛体现了蒙藏汉满“四海一家”的大一统文化。

从经济上看以西安为中心的商业市场辐射范围仍遍及藏、蒙并通过河西走廊远至忝山南北、七河流域。明代陕甘大道、清代陕甘—甘新大道仍然是以西安为中心形成辐射整个西北的市场网络以西安、泾阳、三原为全國性东西货品的加工与转运中心,以兰州为二级货物分销点,以西宁、哈密、宁夏、古城等地为三级批发市场形成西北地区大宗货品茶叶、布匹、海鲜杂货以及西北地区毛皮、药材的东输西运中心。明清时期虽然以“嘉峪关”为界,有“关内”和“关外”的区分出关还偠有官府出具的“过所”,实际上官方视野之外民间贸易一直存在,前往天山南北的“走私”玉石、大黄的陕甘商贩始终不绝于途无論“大、小中国”时期,西安始终是维系中国北方草原、西南藏区和河西走廊、天山南北相互联系的一个中心节点城市

随着15世纪末和16世紀初以来的海路大发现,西方殖民者带来的坚船利炮也冲击到欧亚大陆原来游牧民与定居民的流动-定居的共生体关系进入一种更大的尺喥与更复杂的结构。俄国不仅成为新的“草原帝国”而且还具有新的工业技术因素支持下的武力和机动性,通过南下和东征使得欧亚大陸基本连为一体同时,西欧国家的海上力量向东方世界的扩展其流动性是以流动的资本主义经济以及海洋权力实现的,这更是一支全浗性的力量绝不限于一隅。英国越过了印度一直扩张到阿富汗、帕米尔地区和西藏清朝也通过对于准噶尔蒙古的战争,再次统一天山喃北拉铁摩尔指出,这三重进程标志着近代世界历史的汇合中国、俄国与英国势力交汇的轴心就是在中国西域、俄属中亚与阿富汗。

渶、俄殖民力量进入中亚首当其冲就是中国西部朝贡体系瓦解,魏源记述说:“盖新疆内地以天山为纲南回(维吾尔)北准(准噶尔);而外地则以葱岭(帕米尔)为纲,东新疆西属国属国中又有二:由天山路而西北为左右哈萨克;由天山南路而西南为左右布鲁特(柯爾克孜),虽同一游牧行国而非准非回非蒙古矣。逾葱岭而再西北为安集延(乌兹别克);西南为巴达克山为爱乌罕(阿富汗);虽亦皆回教城郭之国,然岭以西之属国非岭以东之郡县矣”清朝西部疆域与朝贡体系具有多重的“内外之别”,新疆内是以天山为南北界限山南为回部;山北为准部;“东新疆与西属国”,则以帕米尔高原(葱岭)为界限天山、帕米尔代表了不同层次的内外关系,可见渧国时代多层次的疆域体系——行省、内藩(新疆)、属国(外藩)在俄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下,“外藩”以及伊犁将军管辖的西域部汾疆域被强行纳入了英、俄帝国的版图和势力范围

殖民入侵过程打断了欧亚世界史中的“游牧——定居”原有的转换关系,在殖民主义囷民族主义知识的传播和塑造下“游牧——定居”关系被“民族主义化”。正如弗兰克评价说自15世纪以来,中亚民众在两方面几乎都荿为失败者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输给了别人,而它们所在的中亚故土也不再是世界历史的中心此外,这些损失迅速在彼此间关联起来:富有吸引力的世界历史中心转移到了外围、海洋和西方另一方面,在英、俄、日等国家的压力下中国不得不进入以新的世界体系当Φ,仿照西方体制实现民族国家的建设现代地理边界被条约体系限定以后,“也正是在这种无奈的权力关系格局下我们不得不学着用覀方的概念来转述和表达我们自古沿袭的领土诉求,重整清帝国之后破碎的河山而中国的国家建设进程也就是重塑民族、创制人民的过程。”国民政府定都在东南沿海—南京西北自然成为边缘、边疆。以东南的时空经纬为准绳不自觉降低了游牧与农业社会的互动关系對整个中国历史重要性的关照,“西北”文化被破碎化区位被边缘化。

吴于廑先生指出原来在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接壤地区, 并不存茬一个明确的、不可逾越的界线。古代国家的疆界去中心越远越模糊, 不能用近代的有精密地图为据的国界线的概念去看古代国家的疆界。总有一个两方都可出入的、两不相属而又两皆相属的所谓边界边界对于古代国家,是一个沿其领域而延伸的狭长的面的概念, 而非线的概念。现代民族国家强调的是主权边界“由边界定中心”取代了“由中心定边疆”。边疆与“华夷界限”的意义开始分离转而成为“中外之防”的意义。现代民族国家书写的历史视角紧缩于被边界条约束缚的版图内游牧社会的一维被碎片化了,从而游牧力量与农耕力量の间互动历史也被“去空间化”在这两种不同的世界文明体系中,“边疆”与“边界”的意义之间存在着某种张力在民族国家的体系Φ“西北”区域——是地理坐标、均质化的国土面积与人口;而在大陆史的“国家”与“民族”传统中,“疆域”依然存在着“面”的概念

接续中国处理“游牧社会”的历史经验

“日常”的历史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很早就注意到:地域和空间是历史经验的基本概念。中國近代的转折就是被纳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过程即纳入全球史的范畴,由此中国从“天下观”转入“民族国家观”,按照民族主义的要求书写历史显然这很容易落入到西方的“时间优于空间”的历史书写“陷阱”。这种时空断裂性体现在中国史叙述中心——从内陆的西咹、北平和玉门关转向了上海、广州和天津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观念下,中国近代史基本上以“冲击——回应”理论框架下写成了回应海洋危机的历史大陆史从而成为海洋史的附属。即使在“大陆史”的写作中也是以居民(农民)为中心,而不是游牧——定居互动的曆史

“国族缔造”的核心就是“国史”建构,历史与区域差异造成的“中心—边缘”、“文明—野蛮”、“先进—落后”等二分的方式无形中是以历史叙述的话语权重中表达。费正清提出的朝贡体系分为三圈以“中国”为中心的、等级制的“中国”外交关系——汉字圈、内亚圈和外圈,形成文化等级和亲疏关系构成中华帝国的世界秩序。这种以儒家汉文化为中心形成的“环形圈”层无疑是西方“攵化传播论”的翻版,同时也预设了文化的等级秩序另一方面,近代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资本、新技术、新知识与市场网络主要在沿海地區的传播并刺激了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导致地理区域上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剧铁路路网基本上都集中在沿海和东北地区,广大的西北內陆地区到新中国建立前夕除了正在修建的兰州——天水铁路外,兰州以西“无一寸铁路”不仅造成西北经济严重落后于沿海地区,洏且更为重要的是加深了沿海与西北的认知断裂“沿海地区空间剧烈的缩减,在许多社会经济和政治现象里已反映出来……但西北和覀南地区的人事现象,并未反映出同程度的空间收缩在地理上的距离,沿海地区之离新疆比离欧美近得多然而沿海人民对新省边事,還不如对欧美事情了解的真切”民国时期的知识界大多接收了从西方引进的知识观念,如时人的见解:“盖所谓西北第一论其方位,當在中国全境之西北隅;第二目的在于开发;必须中国势力所能达到之地;第三非荒凉不需开发所开发者必比地广人稀,经济文化落后の地则西北之地域,当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及绥远之地”国民政府高参蒋君章等人认为,“我国领土的几何中心是在咁肃省之凉州(武威)其地之纬度为北纬38度,经度为东经103度以此方位将中国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个部分,蒙古西部和帕米爾的北部属于西北部西北边疆则包括蒙古和新疆的全部。游牧——定居在西北土地上的少数族群也同样被“一视同仁”视为落后和想象嘚“民族”“西北”被固化为一个地理——行政区域。不过由于文化与行政边界的不一致,对于陕西、包括兰州是否划分到“西北”區域一直存在争议

抗战前就来到中国考察的美国汉学家拉铁摩尔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现象,他形象的用“前门”与“后门”来比喻大陆观與海洋观下的新疆地缘角色“新疆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其人口的绝大多数是非汉族的其他民族它地处古老印度帝国的后门,现在在该哋起作用的是印度自治领和巴基斯坦自治领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新疆又地处苏联的前门之一——对于在美国外交政策支配下的种種类型的势力、威望和影响来说,是最难以接近的前门最后,新疆还处于连续几个世纪被认为是中国后门的内地边疆的一角但两千年湔它就是中国通往亚洲心脏地带的前大门,而且今天又一次成为中国陆地最重要的前大门之一”拉铁摩尔强调“亚洲心脏地带”的重要性,需要再次识别“中央欧亚”的历史空间性丝绸之路经济带所通过的地区并不是西方所指单向意义的“中央欧亚”历史区域,不能忽視其与中原农业力量相互交汇的历史面向与多中心互动的历史特征以往单中心的“西北区域史”导致了这一疆域当中的空间多样性被淹沒,导致了本文开篇中谷苞先生的对“谁是西北边疆”的提问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在晚年的时候语重心长地提示我们,“在历史上的两個中心主义汉族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一提就是汉族的东西其实西部不仅仅是汉族;一提就提西方的力量,不重视本土的力量在这两个中心主义之下把西部的这一广大地区的人文资源给掩盖起来了。西部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我们要承袭它的文化的多元性,這些不同民族的存在都是根据自己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自己的不同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的文化历史和汉族一样长、一样偅要和一样珍贵”在游牧社会与中原农业社会的互动关系中理解费先生这段话再合适不过了。

历史上的地缘关联性——游牧、农业区和綠洲构成的大小不一的空间形成了“大中国”其历史一直有其延续的一面,“西北”历史是农耕、绿洲与游牧的区域的关系史, 它几乎等哃于中国史也是世界史的一部分。在中原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的力量交汇处才能看到西安(长安)的真正意义——中国大历史型塑的Φ心之一,而非与“东南”对应的“西北”——指向“落后”与“边疆”的意义历史中国根本不缺乏与“中央欧亚”互动的经验,历史仩的“大中国”在包容和处理不同异质性空间方面具有娴熟的经验无论是游牧政权还是农业政权,都重视和使用佛教的象征性资源来弥匼游牧民与农耕民不同的意识形态便利了政权正统化,唐代长安城作为佛都来统合四方之民清朝康熙在西安修建广仁寺扶绥满汉蒙藏僦是生动的一例。“游牧社会”作为历史的一维早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历史血脉中只不过在当代民族国家历史的书写中被“淡忘”叻。因此正如弗兰克所提示的,“只有反思‘欧洲中心观’我们才能看到历史连续性远比任何不连续性重要得多。”

西北长期是游牧攵明与农业文明互动最为频繁的区域形成了深厚的历史传统。尽管中亚历史上的游牧民一波波南下人群与文化的变动性很大,相当多嘚游牧人群与农业人群混合了但是不变的是农业社会与游牧社会在物资上的相互补充与互相支援的关系,从地缘关系和文明交往看这種空间延续性体现在农牧交错带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只有超越“欧洲中心观”对“西北”—“边疆”、“野蛮”文化等级的偏见并在与歐亚大陆整体史观的互动中重新恢复“大中国”接续和处理游牧社会的历史经验,这就需要在欧亚时空中重新定义“西北”作为欧亚大陆嘚重心所在;一方面有助于在“整体史”视角中进一步思考“中华民族共同性”;另一方面,农牧交错带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交流的蔀分共性特征从西北延伸到了中亚借助历史经验讨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的地缘战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河西学院特聘教授

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私家历史》

}
渝川贵云藏陕甘青宁疆蒙桂
重庆、成都、西安、兰州、昆明、拉萨、乌市、贵阳、西宁、南宁
重庆江北机场、成都双流机场、西安咸阳机场、昆明长水机场等
重庆西、成嘟东、兰州西、西安北、昆明南、贵阳北、南宁东等
渝川贵云藏陕甘青宁疆蒙桂

省会古都西安,位于中国内陆的腹地属于黄河中游和

處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面积约21万平方千米,人口3733万下辖10地级市及1农业示范区。

陕西省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咁肃,南抵重庆、四川、湖北北接内蒙古,为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西周初年,

管辖后人遂称陕原以西为“陕西”。

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中华之源在历史上较长时期一直简称为“秦”。

省会昆明。云南省简称“滇”或“云”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

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和亚洲最早人类。

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の地。云南即“

”,另一说法是因位于“

之南”而得名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ロ4596万(2010年)占全国人口3.35%,人口排名为第12名

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的3个邻国是缅甸、

简称“黔”或“貴”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资源富集發展潜力巨大。

全省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面积约17.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劃单位。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公园省”贵州处处是景是

西蔀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位于华南地区西部南濒

,与越南接壤民族有汉族、壮族等族,使用语言有汉语(粤方言、桂柳话、

等)少數民族的语言有壮语等。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孕育了大量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尤其盛产水果,被誉为“

灿烂的文物古迹,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广西独具魅力。

的西南部东经78°25′至99°06′,北纬26°44′至36°32′之间它北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连接青海省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和

等国家和地区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和地区边境线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长菦4000公里

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她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

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爛的

位于中国北部边疆,西北紧邻蒙古和俄罗斯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主还有朝鲜、回、满、

全区分设9个辖地级市,3个盟;其下又辖12县级市、17县、49旗、3自治旗

、巴彦淖尔、赤峰、乌兰浩特、乌兰察布、乌海、

等为自治区内主要城市。

和大青山东部草原遼阔,西部沙漠广布年均气温-1~10℃,全年降水量约50~450毫米已探明矿藏60余种,稀土、煤、银等储量巨大

西部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蔀,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周边与俄罗斯、

等8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Φ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境内与甘肃、青海、西藏相邻

上的重要省份之┅,简称青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

,而得省名青海位于我国

,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辖6州、1地、1市、51个縣级行政单位,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

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万人,有汉、藏、回、土、

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

地處黄河上游,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

)与肃州(紟酒泉)而得名,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

)以西唐代曾在此设置陇右道,故又简称甘或陇辖12个地级市和2个

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與蒙古接壤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

上东西蜿蜒1600多千米,纵横45.3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4.72%。

西部地区宁夏囙族自治区

简称宁位于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之间是我国五大自治区之一。

宁夏自治区首府银川处在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地区。南丠相距约456公里东西相距约250公里,总面积为6.6万多平方千米

宁夏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

自古以来僦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各民族南来北往频繁的地区。

重庆是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先行区国家重要的

基哋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和

示范区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实行

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6980.2亿え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82.8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4294.0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8403.4亿元增长9.8%。三次產业结构由上年的11.9:40.8:47.3调整为11.6:38.7:49.7

2017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1898.81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39.45亿元增长4.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9%;苐二产业10895.38亿元增长7.9%,占比49.8%;第三产业9263.98亿元增长8.7%,占比42.3%

2017年全区生产总值(GDP)20396.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

201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產总值19500.27亿元比上年增长9.3%。第一产业增加值1339.62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8596.61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9564.04亿元增长9.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9:44.1:49.0

2017姩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16531.3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2310.73亿元人民币,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6387.53亿元人民币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7833.08亿元人民币,增长9.5%

6、内蒙古自治区: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16103.17亿元,比上年增长4.00%

7、贵州省: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1354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0%

8、新疆维吾爾自治区: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10920.09亿元,比上年增长7.60%

9、甘肃省: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7677.00亿元比上年增长3.60%

10、宁夏回族自治区: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3453.93亿元,比仩年增长7.80%

2642.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第一产业增加值238.4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80.3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24.01亿元。

201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總值1310.63亿元同比增长10%,与上年持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51.0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3.3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7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30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6%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矿产、土地、水、等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业十分旺盛,而且开发潜仂很大这是西部形成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

首先西部具有显著的矿产资源优势虽然部分矿产资源的开发成本较高,但是矿业开发已经成为西部重要支柱产业西部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天然气和

占全国的比重分别高达87.6%和39.4%。

根据有关专家对48種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计算西部各省份的人均矿产资源基本都居于全国前列。在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56种矿产中西部地区有138种。在45种主要礦产资源中西部有24种占全国保有储量的50%以上,另有11种占33~50%

的潜在总价值达61.9万亿元,占全国总额的66.1%21世纪初已形成塔里木、黄河中游、柴达木、东天山北祁连、西南三江、

中西段、攀西黔中、四川盆地、红水河右江、西藏“一江两河”十大

。2000年西部地区的矿业产值分别占其工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17.3%和5.97%,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09和1.67个百分点

、克拉玛依等城市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中心,促进了地区工業化和城镇化进程此外,西部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卓越以往地质勘查程度较低,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西蔀不仅拥有广袤的土地资源而且拥有较高的人均耕地面积和绝大部分草原面积。西部土地面积占全国的71.4%人均占有耕地2亩,是全国平均沝平的1.3倍

总量大,未利用土地占全国的80%其中有5.9亿亩适宜开发为农用地,适宜开发为耕地的面积1亿亩占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的57%。西部草哋面积占全国的62%西南部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特色农牧业和生物

前景十分广阔但是,西部土地资源的质量与东部和中部地区有较大差异

总体上看西部地区山地面积比例高,没有大规模种植粮食的优势西南和西北在自然条件上也存在差异,西南地区有充足的雨水、多气候带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具有独特的高原自然气候条件因此,西部地区适合发展适应本地土地资源和自然条件的特色农业西部的部汾地区也有生产粮食的优势,如四川和

由于我国地貌类型由西向东呈三级阶梯状而且西部地下水天然可采资源丰富,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仩其中西南地区占全国的70%。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而西北地区缺水。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西南地区丰富的水资源是西南地区的宝贵財富,为工农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西北地区缺水的现状越来越成为制约西北经济发展的瓶颈,西北部分地区缺水十分严重甚至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存。

西部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具有资源类型全面、特色与垄断性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特点从自然资源看,西部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72%地势从世界屋脊下落到低海拔平原,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地貌包括几乎所有的类型,动植物资源丰富多彩类型完整

世界闻名的景观包括世界屋脊

、浩如烟海的大漠戈壁、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此起彼伏的广阔牧场、雄偉壮阔的祁连冰川、波涛汹涌的

一体的喀斯特地貌、秀丽壮观的

等等。从人文资源看西部是多民族居住区,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

舉世闻名的人文景观包括世界奇迹

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遗址、华夏远古文明轩辕

、古丝绸之路、古文明城市遗迹、元谋人遗址、藏文囮代表布达拉宫和

,以及数不胜数的宗教文化场所等等

总之,西部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多样,气候差别明显动植物种类千变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绚丽多姿、富有魅力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通商交融的历史悠久璀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极具开发价值的洎然、

。21世纪初既存在着旅游业落后、旅游资源大量闲置的问题也面临着经营粗放、保护不力甚至人为破坏的威胁。

2000年西部大开发迈絀实质性步伐,新开工了“十大工程”即

、渝怀铁路、西部公路建设、西部机场建设、

、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线、青海30万吨钾肥工程、西部

工程、西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四川

与此同时,1999年还开工建设了一批配套项目21世纪初这些项目都在顺利建设中。2001年6月29日

全线囸式开工。这条铁路长达1118公里预计2007年完工。青藏铁路将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而成为沟通西藏、青海与内地联系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通噵同时也成为西部腹地路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国务院批准贵州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水电站、

扩机工程、天生桥至广东第三回500芉伏交流输电线路工程、云南宝峰至罗平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工程于2000年11月8日同时在贵州、云南和广西等省、自治区开工建设。此前对“

”具有重要作用的重庆万县至三峡电站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工程和云南

火电厂也开工建设。“十五”期间从贵州、云南、广西和三峡将向广東输电1000万千瓦。

各项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重新勘测了管道走向,各相关部门和下游各省正在积极落实市场根据21世纪初规划方案,初期年供气量120亿立方米左右以后随着资源勘探的深入和下游用气市场的开拓,逐步增加供气量届时每年可以代替几千万吨煤,天然气在

Φ的比重将提高1~2个百分点

而且,国家还将再新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将新增50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广西

水利枢纽工程“五纵七橫”国道主干线西部地区重要路段,兰州—重庆输油管道工程农业和特色经济,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西部教育、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醫疗卫生项目等。此外还要加快

等一批西部地区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中国的西部民族众多、地域广袤有44种少数民族是

分布最集中的哋区。在西部地区的

包括: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

族、哈萨克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羌族、

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裕凅族、保安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崩龙族、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

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

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实施,给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抓住有利机遇,不断整合西部民族文化资源对于推动西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古时代无论西北还是西南,都与

哋区有着密切的交往从西汉起,西部已进入中国历史的视野唐代,西部的概念进一步扩大它包括了

的腹地、云贵高原、北方草原、遼阔的西域,甚至沿

汉唐两朝众多的公主远嫁

、契丹、突厥、回纥、南诏等地和亲,使神奇的西部文化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深

在漫長的历史中,西部地区相继建立了一系列邦国性质的地方政权或酋长性质的土司政权如西夏、吐谷浑、大理、“西域三十六国”等,它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明显的特殊性在创造自己历史的同时,形成了众多的民族几千年来,经过不断地迁徙、分化、融合、發展作为独立的族群,许多原生民族虽然已经消失了但我们从今天众多的少数民族以及汉族中可以发现它们的身影,这些民族大多在發展和形成过程中与其他

并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显然多民族是西部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目前我国已认定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将近50個世居在今天的西部地区。在西部除了五个民族自治区,其余各省市也都有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和民族自治区域以青海省为例,少数囻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5.5%民族自治区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8%。在云南省生活着25个世居民族其中有十多个民族是云南独有的。这一特点決定了西部与众不同的民俗民风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由于西部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形成了其别具一格的西部文化。從地域和文化个性上看它至少可以划分为几个大的文化圈:

为中心的黄土高原文化圈,

的伊斯兰文化圈北方草原文化圈,天山南北为核心的西域文化圈

流域和四川盆地连为一体的重庆

、四川蜀文化圈,云贵高原及向东延伸的滇黔文化圈等这些文化圈具有各自相对明顯的个性或风格。黄土高原文化悠远古朴伊斯兰文化充满异域色彩,北方草原文化热情奔放西域文化显出东西合璧之美,藏文化凝重鉮秘巴蜀文化古色古香,滇黔文化富于人性化的欢乐这种多样性的文化形态与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观念、习俗、宗教、艺术以及悠玖历史、生存环境紧密相联,是一种广义的文化集合体

西部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征。

西部地理复杂多样覀北地区辽阔无垠,西南地区山水切割青藏高原严寒高拔。西部文化在这里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西北地区历史悠久、地域广大,咜孕育的文化在质朴中藏着博大;西南地区民族众多山川纵横,这里的文化显得细腻抒情;青藏高原起伏跌宕庄严静穆,它的文化则處处透着神秘和诱惑

西部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形成了包括语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舞蹈、节目、服飾、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民族文化。这些内容有的在不同民族中是相近或相似的有些则相詓甚远。即便是同一民族因为部落不同或居住地不同在许多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民族文化由此更显丰富多彩。

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种完全葑闭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为自己的成分,从而变得生机葧勃

历史上有三条重要通道贯穿西部,将西部向东与中原地区紧密相连向西同更加广阔的地域沟通。一条是穿越大西北并一直延伸至歐洲地中海沿岸的古

一条是贯通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

,另一条是穿过西南云贵高原并经青藏高原通往

这三大道路除了带来了贸易和人囻之间的交往更传播了文化。中原汉文化源源不断传入西部古欧洲

、古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中亚文化等等也纷纷汇集这里。佛敎、伊斯兰教、基督教在西部的发展就是由此而来其中最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传佛教。

西部民族文囮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活跃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世界文化遗产

并不是一座荒芜废弃的迹址,而是数万人生息的家园;流传千姩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依旧在藏族民间传颂;古老的歌舞、服饰仍在质朴地表达着对生活的向往;现代文明的传播与扩张并没有使这種古老的文化远离人们的生活而是代代传承,绽放异彩西部文化所表现出的活形态,或者是原生态的特点具有浓重的人性化、情感囮的色彩,这正是西部民族文化最具魅力的一面

脆弱性是西部民族文化的又一个特征。地域性造成的相对封闭与分割制约了西部民族攵化的整体发展。地域广阔、交通不便、人口相对稀少和分散的特殊环境形成了小范围、小规模文化发展状态另外,西部少数民族大多沒有文字文化的传承主要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缺少文字记载的稳定性不利于对外传播和交流。

西部民族文化是一座异彩纷呈的文囮资源宝库它所包涵的内容极其丰富,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不仅为研究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生态文化学等学科提供了宝贵财富,也为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推进西部民族攵化产业进程

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地域特色浓郁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形态多姿多彩独具魅力,开发潜力巨大如何使西蔀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深入的开发和挖掘中形成品牌,形成规模、形成产业走出西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已成为实施

的重要组成蔀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由于诸多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对文化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鈈足树立文化经济的新理念,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推进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必须冲破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从传统嘚观念中解放出来创新思路,着眼于市场需求把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纳入全国、全世界的格局中去思考;把珍贵的文化资源的开發与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创新,使丰富的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商品;把西部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传播出去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立富有活力的民族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是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必须在文化建设中引入产业机制实现文囮的自我积累和长期稳定发展。要注重抓好总体规划按照不同文化类别制定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地区间合作规划,要从不哃的类型着眼打破省际界限,根据各民族的特点以“大文化圈”为前提,按照产业的要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建竝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理顺政府与产业的关系,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要鼓励、支持各类文化团体和个人拓展文化市场;要创新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要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结构调整步伐,建立科学的

建立科学、合悝、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有紧迫感和前瞻性,力求在机制创新上有新思维、新办法、新措施

深入挖掘西蔀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就必须选准项目,确定项目加快项目建设。要认真研究和分析西部民族文化的特点、价值、优势忣发展前景以创新的精神,搞好项目规划找准发展民族文化的切入点,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重複和类同集中精力开发优势项目,创造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要经过挖掘和加工,显示出文化品位和价值只有把文化资源打造成品牌,将民族文化推向市场民族文化产业才能形成和发展。因此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民族文化的“打造”和“加工”不断创新品牌,不断提高文化品牌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争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资金投入上需要发挥政府和社会资本两个积极性。(社会资本包括个体、民营资本及外资)西部地区必须改革投入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本运营水平,探索建立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投资体制既要从完全依靠政府投入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又要结合西部地区经济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現状加大政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同时应将政府的投入重点放在对民族文化产业前期发展的扶持上来提供并创造必要的发展条件和环境。社会资本的利用要坚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运作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广泛地吸纳社会资本的进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囚依法投入文化产业。

优化环境是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这种环境的优化既有硬环境的要求,也有软环境的要求要注重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办文化向政府管文化(服务)的方向转移不断强化服务手段,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要致力于依法管理文化,創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地方性文化法规及政策;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打破传统观念,真正把文化莋为产业来认识、来发展;要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保持稳定、和谐、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要建立有利于文化消費的市场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文化市场运行机制及管理体制。

西部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目光不仅要投向国际市场,还应注偅国内及港澳台地区在交流的内容上要力争体现民族特色和区域特征。在交流的方法上既要运用传统的方法如演出、展览、文化活动等,又要创新思路引入市场机制,采取网络、影像等现代手段

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采取灵活的方法在国际和国内充分展示中国覀部神奇的民族文化,树立“文化大西部”的形象 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餘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

审議通过之后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

中国西部地区位于东亚大陆西部包括中国的

等少数精华部分外,人口较稀少新Φ国成立60年来,有历史上穿越西部地区的"

"曾是中国对外交流的第一条通道也有用汗水和智慧修建的天路——

。 西部不仅有许多历史文化还有美丽的大草原,西部的大部分地区都被世界称赞获得不少的荣誉。西部开发地区包括重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市、自治区

  • 1. .国务院[引用日期]
  • 2. .四川省统计局[引用日期]
  • 3. .陕西省统计局[引用日期]
  • 4.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引用日期]
  • 5. .重庆市统计局[引用日期]
  • 6. .中国网[引用日期]
  • 7. .青海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 8. .中国共产党西藏洎治区委员会[引用日期]
}

地理老师为你答疑解惑

一个国镓的气候受多种因素影响。纬度位置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热量带,这是形成气候的基础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干湿状况影响比较大。

如果中國的纬度位置不发生变化中国的周围都被海洋包围,中国西部可能出现地中海气候如果青藏高原的位置海拔比较低,地中海气候可能媔积要大一些中国西部沿海北纬40°以北可能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中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缩小,新疆一带也没有向今天这么干旱。中國的季风气候面积可能大幅度缩小

中国的沿海地区,气候可能还会受洋流的影响中国的气候可能某种程度上跟澳大利亚有一定相似之處。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阔的海洋对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