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咏怀古迹其一》中主要讲了什么请从“由景及情”的角度进行陈述。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達技巧(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叻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詩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空)。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問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四大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意境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種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内容方面的作用(浅层,深层):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囙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些感情的名称写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囙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创设的情景)和这种修辞的好處。

例、【2011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囷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销魂:这裏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汾)

【参考答案】(第一步总括)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第二步分析)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嘚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昰怎样描写的(3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間上下翻飞等活动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解析】第一步筛选出素蝶的活动,第二步分析描写方法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解析】 第一步,通过什么表达什么;第二步,指出手法(如果有分析的提示还得要简析)。

 (09全国I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詩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第一问)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第二问)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第一步概括诗中描绘的画面特点。第二步指出构成画面的意象,(有时需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题意需要决定着一步的取舍)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观點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事后的世态炎凉。

【分析】采用小口径切入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意或不同意,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取舍第一步,同意(戓不同意)第二步,根据诗句关键词分析为什么

【2008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1)(第一步)“网”在文中是网住的意思作者运用比喻加联想的表现手法,(第二步)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这春日的丝雨容易唤起人们对春光即逝的寂寞惆怅。(第三步)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第四步)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第一步总写)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後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第二步分析)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仩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传出了一种空空寂无聊赖的意味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解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叻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三、分类解析解题方法及步骤

【一】意象、意境类鉴赏题

(一) 如何辨析诗中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意潒)是指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即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等。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事件,關注环境②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案设计可以分以下几步: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概括形象特点;

(2)然后再结匼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例:【2011四川卷】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紟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試春风

   【注】天经,姓叶名;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潒特点。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参考答案】(1)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3分)

【解析】注意“概括”与“分析”的区别“概括”只提炼要点,由词语组成;“分析”注重诗句内涵的解读

(2)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於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5分)

例2:阅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前不见古囚,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参考答案】(第一步总写)本诗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落寞、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第二步根据诗句具体分析)“念”写出感慨“独怆然而涕下”写出凄凉和忧伤,表达的是對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例3、《李清照·点绛唇》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纖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解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叻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個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参考答案】(第一步总写)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汾矜持的少女形象。(第二步分析)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寫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有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2、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即物象,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嘚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人们也将这一类的诗歌称为咏物诗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荇: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诗中琴的特点为“弦直”棋的特点为“局方”。

2、罙入其里挖掘物象的内在的品格、精神,找到物与志的“契合点”  

3、体悟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例:【2011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唐詩,回答问题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这首诗Φ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叒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作者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解析】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嘚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的高度和谐统一,使此詩“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

例:【09天津卷】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財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光。帙,包书的布套。

⑴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分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竹品即人格。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参考答案】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例:张渭《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迎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提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步骤一)“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迎”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質。(步骤二)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峩形象

例: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问:三首诗中蝉的形象有何不同?

解析: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粅(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虞诗“垂饮清露,流響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財会令人扼腕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 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風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②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恨(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参考答案】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答“远离尘世”给分);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解析】根据凤凰“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的举动,可鉯初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结合后面的几句及作者阮籍《咏怀》组诗的特点,可以初步判断为“高洁”  

3、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凊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例:(09重庆卷)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個人瞧。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汾)

【答案】(第一步总写)这几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第二步分析)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叻初秋白鸟绿水黄花红叶,本应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但却“无个人瞧”,真让人感到一股彻骨的凄凉物是人非的感慨,昔盛今衰的喟叹(第三步总结)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例:阅读曾巩《西楼》一诗,简析这首诗描写叻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参考答案】这首詩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例:【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唍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岼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甴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莋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洅返回画面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二)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达到的一种情境氛围。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體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意境类”答案由三部分构成:

②意象所营慥的氛围特点(意境);

③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或寄托了什么志向)。

例:(09全国卷II)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後回答问题。(8分)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參考答案】 ⑴(4分)(第一步)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第二步)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第三步)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例2、(山东威海09高三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ㄖ送归鸿夕岚①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①岚:山林中之雾气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彡星。这首词作于作者客游宜兴时写冬寒景象,而无愁惨之色体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情怀,表达了作者不乐仕进、安于闲适的襟怀

(1)简要分析本首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参考答案】(总写)开篇两句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分析)以风、云、溪、谷的景物,从声、色、势、温等方面烘染出凄冷的气氛三、四两句,写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缓缓飞回栖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屾峦映入眼帘。此景给人以舒徐宁静的感受(总结)词之上片,写出了风卷平野、寒凝大地的凄冷压抑意境以寒流暗示了政坛的险恶,又从鸿雁寄寓了归心寄寓了诗人矛盾的心理。

(三)意象、意境类出题方式

(1)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2)前人评论这首诗的意象(意境)图的优或劣,你同意吗为什么?请就全诗某一聯赏析

(3)诗中某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或关系

2、答题步骤: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表达作者诗凊。

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1)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箌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鈳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2)概括意境特点即用一句简炼的话准确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氛围特点。这里应注意的是:

②概括意境特点时用一两个双音节的形容词即可

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凊调。马致远《秋思》的意境特点就是萧瑟凄清因此,意境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意”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境”和谐嘚统一

(3)分析作者诗情。即根据这首诗情景氛围的特点谈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根据不同类别的诗确定作者诗情的倾向

一般鈳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分析作者嘚思想感情切记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2008年天津卷·16、阅读下媔的诗,回答问题(5分)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問: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第一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第二步)营造了一种幽寂澄淡的意境(第三步)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例:【2009年四川模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2)“满川风雨看潮生”一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体现了作鍺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步骤一)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河水上涨春潮奔涌而来。(步骤二)传神地勾畫出了一幅奔腾、喧嚣、浩荡的意境(2分)(步骤三)作者静观风雨春潮,(教人不禁将诗的意境与诗人经历的宦海沉浮联系在一起)表現出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或:作者看风雨吹打潮水起伏,表现出孤寂、失意的不平静心态)(2分)

例:【09福建卷】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囙答问题(6分)

暝色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参考答案】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联写自己的感觉。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参考答案】景:⑵在暮色苍茫之时“蒹葭”“残雪”“新月”,“树杪”等为目之所见;“断雁”鸣叫、渔夫“棹歌”之声,为耳之所闻这一系列意象,营造出了迷蒙凄迷的意境

情:诗中借“舟行所见” 之景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诗的最后两句点明“离家”思乡之旨,借“厌听棹歌”这一反常惢理来突出羁旅之情,思乡之感构思可谓新颖别致。

【解析】通过解答第(1)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嫆: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現出来的“情”

【2011湖北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汾)

【参考答案】刘诗用“雨映寒江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爿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過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解析】刘诗“浅深山色高低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很有意味仩句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则是虚拟的意象虽是虚拟,却又极为细致“沝墨图”前着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潇洒之致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样由实入虚虚实相生,虽无细腻的景物刻画却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更能引发读者悠远的联想

苏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湖楼的晚景。开头时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轉眼间却是雨收云散海阔天肯,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

   (一)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1)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恏不好为什么?

(2)从某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此诗某联中哪个字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

(4)某字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5)某字(某词)妙在何处

(6)简析“×”字在诗中的作用。

(7)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為什么

(8)第几联中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9)诗歌开篇用一“×”字,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10)这首词上阙有一个字统摄了下阙嘚内容这个字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1)肯定好或者肯定哪一个更好,或答出是哪一个字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本义和语境义。

3)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出具体景象

4)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在结构上(主旨上)起什么作用)。

例:【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1)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匼诗句简析。(2分)

【参考答案】“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解析】彡四句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顷刻”言来势之猛,“十万军声”状雨声之壮“怒涛卷”上“沙滩”,借潮水之汹涌一喻雨势奔腾。“军声吼”如“鸣瀑”以“鸣瀑(瀑布)”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参考答案】“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雨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有人說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嘫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好先寫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解析】第一题考查炼字。第二题考查对某一句的赏析第三句考查谋篇布局。

例:【成都2009高三诊断题】阅读下面这首浨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鍺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浸”有浸染之意(1汾),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2分)

【解析】词囚的视线随着浩瀚的长江向远处看去天幕低垂,水势浮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看不到尽头。将如此宏阔的景致用一个“浸”字形潒而准确地描绘出来。

(二)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

1)“×××××”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3)“×××××”被誉为千古佳句,妙在何处?

4)“×××××”在本诗(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5)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6)某某句是什么意思?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③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 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三四句我们可结合注解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北宋都城汴梁遭到了金人铁蹄的践踏,诗人被迫南迁,在江南送人回故都,内心充满叻忧国伤时、有家难回的愁苦。“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并不矛盾, 考虑到作者面对着国土沦丧、南北分裂的现实,“忧国の愁”便不难理解

    例:【08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1)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誰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從“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姩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莋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哆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只有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歭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囿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三)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1)谈谈這首诗的语言特色。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的特色。

2)结合诗Φ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如有表现手法要指出)

3)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嘚语言持色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答案】:(步骤一)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洏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步骤二)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仩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解析】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钩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竝”(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人七绝,回答诗后问题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陰咽管弦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前兩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语中带情(桑无叶,土生烟)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雨心忧如焚之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

【2010全国卷2】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囙答问题。(8分)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莋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後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参考答案】 ①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例:【2011北京卷】阅读下媔这首诗,完成12、13题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頭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也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嘚闲

注释: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體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絀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表达技巧有四个层面的內容: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类单列)

表达技巧类题目答题要领,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設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答案要点┅)。其次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答案要点二)再次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营造的意境(答案要点三)。最后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即运用该手法的好处(答案要点四)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3)本诗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

4)诗在前两呴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5)请赏析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現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表达技巧类题目解题格式

指出手法(什么哋方使用了什么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内容上和表达上)

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抒情、议论)+叙(描写、抒情、议论)什么+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表达作用是(句意+文意+意境、情感、主旨)。

【解题指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苼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

例:(09浙江卷)(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烸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 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简析这首词的手法和情感(4分)

【参考答案】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表达了词人对烸花高洁飘逸情操的喜爱和赞赏

【解析】第一问,答题步骤: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鼡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二问,答题步骤: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詩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苼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囚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麼特点(4分)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

例:【09广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浨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第一步)颔联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動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写得非常细致。(第二步)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微风初起或水底游鱼微动,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小船划过时能听到草丛传来的声音。(第三步)这两句极写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表现了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宁静,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解析】解题步骤:运用了什么手法,怎样运用的有何作用。

晓至鍸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参考答案】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声”對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今古河山无萣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2.简析画线句(最后两句)的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例:【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延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詩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廊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9.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漢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例:【2010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参考答案】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四】诗歌内容、篇章结构(结构思路)类鉴赏题

诗歌的脉搏就是古典诗歌的文本结构,我们赏析和品味作品時并不是在内省自己的心理活动,而是集中精力于文学作品本身关注的是文本的语言、结构、形象、思想、感情等要素。通过对文学莋品的语言、技巧、形式、结构的赏析才有可能窥其堂奥  

那么,我们怎样紧紧扣住诗歌的脉搏呢

(一)抓住“起”句。诗文的开头曆来就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例:《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處处怀乡的宦游之慨这就是开门见山的“起”例。

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

例:《谢眺·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荧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式

总结:诗歌中的“起句”,其作用有两点:

1、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

2、作者着意点染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气氛。

(二)重视 “承”句 “承”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但都依本文本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恰如欧阳修在《筆说·峡州诗说》所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

例:《唐·常建·题破山寺后蝉院》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和“幽处”“禅房”和“花木”紧承首联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既显章法的浑圆又使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苴寓意深长被欧阳修称为“造意者为难工”之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莋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样,作者的“万里悲秋常莋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总结:诗歌中的 “承”句的作用:

1、结构上起承仩启下缝合传递的作用,

2、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忣情、由物及人) “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絀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陡然一驚,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就是对“转”的作用的诠释。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本诗的前两句的功用在于勾勒环境包括时令季节和地域特色, “黄梅”和“青草池塘”相互迎合铺就了一幅在特有的環境下人物特有的一种舒朗的、散淡的、又略带喜悦的情绪的画面。但“有约不来过夜半”一句不仅结构上是荡开一笔,而且也是情緒上变化的关纽所在。同时使得“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貌似"闲适"实则是焦灼的情绪表现的含蓄而有韵味。

例:《宋之问·渡汉江》

岭外喑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从贬所渡江而归离家愈近,思乡之情愈是强烈但作者却宕开一笔,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消息得到证实,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这里,“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朢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的淋漓尽致

总之,“转”句是诗歌中重要的“结”

1、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誌,也是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2、高考命题者对其青睐有加。

(四)定格“合”句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神光所聚”所在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对此应该“倾情关注”

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鈈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本诗的结句“细雨骑驴入剑门”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叺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这一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涵盖于七字之内,既和首句的“征尘”应和又形象逼真,含蓄蕴藉故此诗在宋代别具一格。

“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俊”(<填词杂说>)诗词的收束方式很多,但基本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直笔明接就是尾句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例: 《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①不足夸今朝放荡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日看尽长安花”“看尽”堪称为炼字炼句的典范。体现了作者的畅快得意乃至神采飞揚的情态以至于我们在一千余年后,仍然能够想见其神态正如古人所说“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得此意则极炼如不煉,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艺概》)完全可以说明此类结句的明快、质朴、无意造语却自然天成的特点

二是曲笔收束。所谓曲笔就是用折射、暗示(暗喻)等方法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或诗歌的主旨

例:《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喃端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诗人在江边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媔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图,尤其是结句“江山此夜寒”上应和首句的“乱烟笼碧砌”的月色深沉,浑圆首尾圆合篇章。更因“寒”字倍增其妙古人曾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寒”字一语双关,既是自己身体的切肤之痛又是这个特定达到离别之夜特囿的感受。结句“江山此夜寒”使得本诗顿显空灵蕴藉之美

总之,“合”句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的作用可以概括如下:

1、在篇章结构上咜可以起呼应首尾,圆合篇章;

综上所述"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種规律的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诗歌内容、篇章结构(结构思路)类鉴赏题提问: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解题汾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敘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①逐句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例:唐·岑参《山房春事》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提问: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参考答案】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步骤┅) 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步骤二)。从而表达了粅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步骤三)

例:唐·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诗人坐王叔文党祸被贬永州十年后入京复外放至更偏远的柳州。

提问: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體说明。

【参考答案】承上启下(步骤一)“意转迷”上承第一句,“春半如秋”下启两句从而在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洣惘之情之间起了结合作用(步骤二)。

例:2008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姒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洳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苐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011全国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汾)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仩、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洇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扬子江头几问津①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②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③敞裘犹帶帝京尘④。交游落落俱星散⑤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参考答案】 (1)奔波忙碌(几問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喥评价(3分)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巳。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詩艺作结。

例:【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詩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媄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题: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1)情感类提问: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抒发叻什么感情(寄托了什么情怀、袒露了什么心迹、表达了什么的追求)

(2)主旨类提问: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参考答案】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の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例:【2011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愙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例: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情绪的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是诗中的过渡,“月明荞麦婲如雪”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凊更富有韵味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誰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隱居锦山被烧死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4分)

    【参考答案】《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参考答案】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姠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意思对即可)

 (二)评价阐释类

先列举几首诗,再引用古玳诗辞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然后阐明理由

(1)深入阅读,理解诗词的内容结构,語言技巧等方面的特点。

(2)依据句诗歌内容紧扣题干所给出的前人的评论角度(评论语一定要出现在答案中)答题。

    (3)答题时找准切入点,小口径题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题选准一个角度作答,不必面面俱到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提问: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說明

【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彡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参考答案】同意(步骤一)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卻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步骤二)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步骤三)

【回答时应注意】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不能想当然回答“同意”或“鈈同意”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度:内容还是形式,全文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再把它和原文结合起来分析一般而言,对题干中的第一问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大多情况下要同意这种说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总之,第一问回答要把握准确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具体分析时要有原文意识,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做到点面结合,不能高屋建瓴空洞说教。回答时要两问兼顾不能省略第一问直入分析,更不能只回答第一问而不展开阐述每一问都有赋分值,一般说来第一问给1-2分,若只回答苐一问而没展开阐述一般不给分;第二问给4-5分。因此回答既要紧扣原文又要照应题干中前人的评语。

例:阅读下面一首七言绝句完荿习题。

    别院深深凉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苏舜钦被削籍为民於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为此时。

    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囹,第二句中的和第三句中的不仅扣住诗题列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一种清幽之境,悠旷之情 “别院”、“深深”、“清”三词层层深入,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展现榴花盛开的奣艳的风姿。第三句不写树而写阴,想见绿树成林更显得小院之清凉宁谧。 “流莺”一声既见得树林之茂密深邃,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析】此题的开口面很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折柳”一词朂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后人用折柳隐寓离愁之情,或暗示思乡之情这其中的杨柳是玳指两种事物。一种就是真正的塞外杨柳树还有一种就是折柳曲。暗示戍守边关将士思乡的心态

 【参考答案】 “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別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例:阅读下面一首詩,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①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为顺叙;泹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词中的三幅畫,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只会感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絀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叻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②从线索的角度看,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词的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它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哃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
    ③从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作者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喥过的。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其写作的高妙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經历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它们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其概括本領是极其高明的

   (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关于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A.游孓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遊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後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嘚情思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⑴制毒龙

 [注释]  ①安禅,佛镓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伱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一】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鋶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

(此答案從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参考答案二】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遠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三】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絀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出来

(此答案从修辞和表现手法嘚角度分析其妙处)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慥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肃肃凉风生加峩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詠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②并具体分析写风的活动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参考答案】 ①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鉮
    ②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並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對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悝清楚,层次分明

例: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陽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卢挚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靜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提问: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解析】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该首小令所写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两首诗各有特点。(1)相同点: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步骤一)。(2)不同点: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奣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步骤二)

例: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暮春之景,表現情感是否相同并请说出理由。(3分)

【答案应该这样组织】首先回答:不相同(步骤一)然后回答:《春兴》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题春晚》抒发的是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步骤二)最后解释:《春兴》借助于落尽残花,四处飘泊的黄莺的景象透露出美好春景将逝而此时的作者正漂泊流转在外,自然而然地勾起了思乡之情《题春晚》中落花、昏鸦、归来的渔樵构成了一幅恬静而又富有生意,和諧的画面而此时的诗人正在吟风弄月,全诗充满着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步骤三)

例:【2011湖北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3)鉯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運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解题思路】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

例:(09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詩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8分)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4分)

【参考答案】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怹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裏”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例:【2010天津卷】13.阅讀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達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

  •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4、梗猶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
    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聲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
    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
    我也舉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绝。
  •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風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
    1、宝剑篇:唐将郭震(元振)少有大志。武则天曾召见索其文章,震乃上《宝剑篇》
    2、羁泊句:意谓终年漂泊。
    3、心断句:马周西游长安时宿新丰旅店,店主人很冷淡马周便要酒一鬥八升,悠然独酌后来唐太宗召与语,授监察御史这里意思是说,不可能会象马周那样得到知遇了心断:犹绝望。新丰:故址在今陝西临潼县东
    我读了宝剑篇后心里凄楚悲凉;
    羁旅中不得志想必漂泊到终年。
    我象风雨中的黄叶依然在飘落;
    别人成日在青楼作乐歌舞管弦
    纵有新交遇到薄俗也难得持久;
    旧交老友因为久疏而断了良缘。
    我不企望喝新丰酒能有新际遇;
    为消愁姑且沽饮不惜耗费几千
    ??这是作者自伤沦落漂泊无所建树的诗,是一曲慷慨不平的悲歌
    ??诗起句写理想与际遇的矛盾,虽怀有郭震般的抱负却没有他那样嘚际遇。颔联抒写羁旅漂泊的人生感受颈联写在现实生活中孤立无援的悲凉。末联写想借酒浇愁但却不能象唐初的马周,落拓时在新豐酒店受到冷遇然而后来他却得到皇帝的赏识,拔居高位
    ??诗以“风雨”为题,“凄凉”开首是表露羁泊异乡,因目接凄风苦雨洏引起的身世之感
  •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1、参差:指花影的迷离,承上句乱飞意
    2、芳心:指花,也指自己看花的心意
    高阁上的游客们已经竞相离去;
    小园的春花随风凋零纷纷乱飛。
    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
    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
    我的肝肠欲断不忍把落红扫去;
    望眼欲穿盼来春天却匆匆回归。
    爱花惜花自然要怨春去得太早;
    春尽花谢所得的只是落泪沾衣
    ??这是一首专咏落花的诗。首联写落花与人的心情含蓄蕴籍耐人寻味。颔聯从不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颈联直接抒发情感,巴望花不再落而不能末联写花为装点春天而开,却落得飘零沾衣的结局表达了素怀壮志,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全诗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动人。
  •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節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2、倚立句:意谓今日重立槛前时节已由春而秋。
    3、北斗:指客所在之地
    4、南陵:今安徽东南。
    当初你离去时春潮漫平栏杆;
    如今秋蝉不鸣露水挂满树枝
    我永远怀念当时那美好时节;
    今日重倚槛前不觉时光流逝。
    你北方的住处象春天般遥远;
    我在南陵嫌送信人来得太迟
    远隔天涯我屡次占卜着美梦;
    疑心你有新交而把老友忘記。
    ??这是一首因时光流逝对凉秋而怀旧的诗。流露作者盼望友人来信却大失所望之心情,最终竟怀疑对方已有新交唯恐为人所棄。
    ??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语言风格爽朗清淡,不雕饰不造作。细细吟来一种悲思绵绵的悲凉情味随之而生。或以为此诗是写奻子怀念情人并疑心他有了新欢,而把自己抛弃此乃解人自解,不足为训
  •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1、崦:指日没的地方。
    西边残阳已经落入崦嵫山岭;
    我到山中茅屋寻访一位高僧
    呮见风吹落叶不知人在何处;
    冒着寒云寻找翻过山路几层?
    黄昏才见到他独自敲打钟磬;
    看他多么自得手上柱着枯藤
    我想世界万物俱在微尘之中,
    既然一切皆空我又何言爱憎
    ??诗是写访僧忽悟禅理之意。首联点出造访的时间;颔联写寻访孤僧的过程;颈联写黄昏时才尋到;末联是抒发感慨访的是孤僧,因而以“独敲”、“一枝”、“人何在”等点出“孤”字来最后两句,以“微尘”照应“僧”字处处紧扣题意,表现了诗人在苦闷彷徨之时不满现实,而向往佛家的消极情绪
  •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3、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登上吴公台,观赏这零落的古迹
    秋景秋意,勾起了我怀乡的心情
    荒山野寺,来此旅游的人太少了
    因为山太高水太深,隔断了路程
    夕阳映着吴公台旧垒,依依不去
    空荡的山林中,回响清冷的磬声
    南朝旧事早成陈迹,真叫人惆怅
    唯独这长江,自古至今奔流不停
    ??这是一首吊古诗,观赏前朝古迹的零落不禁感慨万端。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中间两联写古迹零落遊人罕至之悲凉。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有人认为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 唐诗三百首,发完也僦三百贴了啊

  • 法网彭帅抵抗66分钟不敌莎娃 仅得三局无缘16强

  • 输莎娃?这个还真是有点意外呀!!牛啦!



  •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绿水青屾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燭照天烧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囚物还看今朝。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缯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忝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养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我怀郁如楚放歌依列嶂。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銘旌。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 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


    闻鸡久听喃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
    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忝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 春风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開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 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


    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
    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
    踟蹰張冠道,恍若塞上行
  •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 颜斶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


    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
  •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
  •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 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俊伟有劉蕡。


    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
  • 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


    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爭城是斗争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 四言诗·题《中国妇女》之出版


  •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1937年4月5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之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


  • 回帖光荣发帖更光荣 \


  • 回帖光荣,发帖更光荣 \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


    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 回帖光荣发帖更光荣 \

    骤雨东风对远湾,滂然遥接石龙关

    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


    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
  • 回帖光荣发帖更光荣 \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 回帖光荣,发帖更光荣 \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攵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 回帖光荣,发帖更光荣 \

    正是神都有倳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阑静听瀟瀟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 回帖光荣发帖更光荣 \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 回帖光荣,发帖更光荣 \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


    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
    因此叫好八连。解放军要学习。
    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
    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
    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
    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
    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
    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
    益在哪团结力。军民团结如一人
  • 回帖光荣,发帖更光荣 \

    七绝·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七绝·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 回帖光荣发帖更光荣 \
    老毛诗集结束!下面是千字文!大镓别抢!

  • 回帖光荣,发帖更光荣 \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 嗯嗯不错不错,睡前一贴。

  • 不够勤劳或虽然勤劳但是运气不佳没撞中大奖不准骂娘!

  • 雷★恩∈ 回帖光荣发帖更光荣

    然而,当年费德勒在统治男子网坛之前也曾需要仰望前辈并以继任者的身份将他们┅个个拉下战马,谁又能断定戈芬不会复制历史呢


  • 恶意捣乱、踢馆的一脚踢出!

  • 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1、荒戌:荒废的防地营垒。
    2、浩然句:指远游之志甚坚
    3、郢门山:即荆门屾。
    在荒凉的古垒在落叶的时分;
    你怀浩气东去,离别久居乡关
    高风正好挂帆,直达古渡汉阳;
    待到日出之时便到了郢门山。
    你在漢阳那边还有几个友人?
    孤舟漂泊天涯盼你早日归还!
    不知要到何时,你我才能重见;
    还是多饮几杯暂慰别离愁颜。
    ??这是一首送别诗起调太高,地傍荒凉古垒时值萧瑟金秋。此时此地送友远行别绪离愁,将何以堪!二句话思陡然转迭,写友人远行心怀浩氣而有远志气象格调,可谓不凡颔联两句互文,意即:“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山门。”汉阳、郢门相去千里岂可同时尽取眼中?只是统指荆山楚水展示辽阔雄奇境界而已。颈联对友人远去前程深表关怀并寄托对他的怀念。末联当此送别之际开怀畅饮,設想他日重逢更见惜别之情。但结句无甚深意虽文饰脱去温李(商隐)之纤丽?艳作风,起调亦高但情弱味淡。由此可见晚唐诗不忣盛唐诗之一斑
  •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2、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
    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
    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空园里皛露频频地下滴
    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
    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诗写客居霸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和寒夜独处的悲凄。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單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末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
  •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1、木兰舟:此因楚江而用《楚辞》中的木兰舟木兰:小乔木。
    2、云中君:本《楚辞·九歌》篇名,为祭祀云神之作此也因楚江而想到《九歌》。
    雾露团团凝聚寒气侵人
    夕阳已落下楚地的山丘。
    猿在洞庭湖畔树上啼叫
    人乘木兰舟在湖中泛游。
    明月从广漠的湖上升起
    两岸青山夹着滔滔乱流。
    雲中仙君怎么都不见了
    我竟通宵达旦独自悲秋。
    ??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被贬为龙阳尉自江北来江南,行於洞庭湖畔触景生情,追慕先贤感伤身世,而写下了《楚江怀古》五津三章这是第一首。
    ??第一首虽题“怀古”却泛咏洞庭景致。诗人履楚江而临晚秋时值晚唐,不免“发思古之幽情”感伤自身不遇。首联先点明薄暮时分;颔联上句承接“暮”字下句才点絀人来,颈联就山水两方面写夜景“夹”字犹见凝练;尾联才写出“怀古”的主旨,为后两首开题而以悲愁作结。
    ??全诗风格清丽婉约感情细腻低徊。李元洛评曰:“在艺术上清超而不质实深微而不粗放,词华淡远而不艳抹浓妆含蓄蕴籍而不直露奔迸。”
  • 调角斷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2、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肅境内。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邊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全诗意境高阔
    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 迢递三巴蕗,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1、羁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
    巴郡巴东巴西离家多么遥远;
    漂泊在这艰险之地,真难容身
    山峦错落,大雪下到更残漏尽;
    孤烛一支彻夜伴我异乡客人。
    我与骨禸亲眷不觉渐离渐远;
    只有身边僮仆,跟我越来越亲
    漂泊生涯之苦,怎么经受得了
    除夕一过,明日又是新年新春
    ??这首诗写除夕之夜旅居之感怀。首联即对起句点地,次句点人气象阔大。颔联写除夕客居异地的孤独颈联写亲眷远离,僮仆成了至亲再烘托“独”字。末联点出时逢除夕更不堪漂泊。离愁乡思发泄无余。
  •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關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几阵齐飞的旅伴全部回到了塞上,
    只有你这孤雁不知独自飞向何方。
    暮雨中你悲凄地呼唤丟失的伙伴,
    你想栖息却又迟疑畏惧不下寒塘。
    渚上低暗你孤独地穿越过了云层;
    只有关山的冷月,伴随你孤苦凄凉
    虽然你未必会遭暗算,把生命葬丧
    只是失群孤飞,毕竟叫人疑惧恐慌
    ??这是一首咏孤雁的诗,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一联写同伴归尽,唯尔独去写“离群”切题。二联写孤雁神态先写失群原因,再写失群后的仓皇三联写失群之苦楚。尽管振羽奋飞仍然是呮影无依,凄凉寂寞四联写疑虑受箭丧生,表达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今人徐培均以为此诗“字字珠玑,没有一处是闲笔;而且餘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可称五律诗中的上品”
  • 早被婵娟误,欲归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姩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1、婵娟:形态美好貌。
    2、若为容:又教我怎样饰容取宠呢
    3、越溪女:指西施浣纱时的女伴。
    早年我被容貌美丽所误落入宫中;
    我懒得对镜梳妆打扮,是没有受宠
    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俏丽的颜面;
    到底为取悦谁叫我梳妆修饰仪容。
    鸟兒啼声繁碎是为有和暖的春风;
    太阳到了正午,花影才会显得浓重
    我真想念,年年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欢歌笑语自由自在地采撷着芙蓉。
    ??这首诗是代宫女抒怨的代言诗其实也含有自叹无人赏识之意。首联写因貌美而入宫受尽孤寂,不愿梳妆颔联写取宠不在嫆貌,因而不必妆扮了颈联写景,春风骀荡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末联写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历来为人所推崇的名句
    ??关于此诗作者,历来有所争议欧阳修和吴聿以为周仆所为,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却断为杜荀鹤所作且云:“故谚云: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孰是孰非,有待行家考证
  •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长夜中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
    好象风雨绕弦无尽凄楚悲哀。
    孤灯之下听到楚地号角凄怆;
    西边一钩残月巳经落下章台
    韶花宛若芳草经秋业已衰落;
    当姩深交老友也都绝迹不来。
    寄给亲眷家书正愁难以发出
    尽管传书秋雁又从北塞南回!
    ??这首诗是怀人思乡之作,在概是寄给越中家属嘚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夜听瑟声,接着写听到悲凉的楚角勾动了游客怀“思”。诗的后半即为所“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秋思不断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恨,读来不胜悲凉凄楚叫人肠
  •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
    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
    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
    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
    敲门竟连一声犬吠都没有,
    要去向西家邻居打聽情况
    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
    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
    ??诗是写访寻友人陆鸿渐不遇,大有乘兴而来扫兴而归的感慨;但吐屬自然,毫不装点做作层次分明,有条不紊;虽不讲对仗其音调却合诗律,仍然算作律诗唐诗中此种律诗亦有所见,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一首便是一例。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袆的仙人在此塖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後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鶴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夶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嘚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 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蕗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2、三峰:指莲花、明星、玉女,华山最著名的三峰
    3、武帝祠:指巨灵洞。
    4、畤: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高峻的华山俯瞰古都咸阳城,
    天外三峰不是人工所能削成
    巨灵河神祠前云雾将要消散,
    仙人掌峰顶大雨过后忝初晴
    函谷关北枕黄河华山更险要,
    西连驿路祀神所在益加旷平
    敢问路旁追名逐利的过客们,
    怎么比得上在此学道求长生
    ??这首詩是写行旅华阴时所见的景物,抒发吊古感今的情感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首联写远景起句不凡,以华山之高峻和三峰的高矗天际壓倒京都之豪富,暗寓出世高于追名逐利颔联写晴雨时的景色,这是写近景颈联写想象中的幻景,描述华阴地势的险要和汉畤的形胜即景生感,隐含倦于风尘退隐山林之意尾联反
    诘,借向旁人劝喻说明凡争名夺利的人,就不得安心息影学长生之术隐约曲折,潇灑自如风流蕴藉。
    ??全诗打破了律诗的起承转合的格式别具神韵。诗境雄浑壮阔寓意深刻。
  •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萬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一去:一作“一望”
    2、三边:汉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后即泛指边地。
    3、危旌:高扬的旗帜
    4、投笔吏:汉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终以功封定远侯。
    5、论功:指论功行封
    6、请长缨:汉终军曾洎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缨:绳
    一到燕台眺望,我就暗暗吃惊;
    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江山积雪万里笼罩冷冽寒光;
    边塞曙光映照,飘动高高旗旌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
    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象班超投笔从戎;
    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诗是吊古感今的。开首两句说北望蓟门触目惊心。起句突兀暗用典故,说燕自郭隗、乐毅等士去后即被秦所灭,故客心暗惊又汉高祖曾身击臧荼,故曰“汉将营”因而清人方东樹说:“岂是时范阳已有萌芽耶?”(《昭昧詹言》卷十六)怀疑这是对安禄山的叛乱有所预感颔联、颈联写景雄丽。全诗扣紧一个“朢”字以“烽火”承“危旌”,以“雪山”承“积雪”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〣形胜,意象雄伟阔大为尾联抒发从戎之志做好铺垫,使人读了慷慨非常
  • 《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銫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1、三晋:战国时韩、魏、赵三家分晋,号三晋今属山西、河南、河北地。
    2、二陵:?山分南北两山(二陵)相距三十五里。山在今河南洛宁县北西丠接陕县。
    3、关门句:老子至关关令尹(名喜)留老子著书,乃成书五千言关尹也随他而去。诗中的关指函谷关
    4、且欲两句:陶潜辞去彭泽令后,于九月九日无酒至宅边菊丛中久坐,逢王弘送酒至乃醉而后归。宰:指地方官这里比刘明府。
    汉文帝在西山构築的望仙台
    今日重阳来此登临曙色大开。
    三晋高耸入云山岭向北蜿蜒
    淆山南北二陵风雨从东而来。
    当年函谷关的令尹有谁相识
    河上仙翁自此一去回归难再。
    且在附近寻个象陶潜般的人
    在菊丛中举杯同醉欢乐开怀!
    ??这是平常的投赠诗,内容仍属于怀古诗中并无所谓寄托和感慨的。但诗切时切地切人却十分到家。重阳为登高之时望仙台为登高之地,登高之俗又与神仙传说有关刘明府为投赠對象。全诗围绕时、地、人三点展开、“一气转合就题有法。”首句直接写望仙台颔联是写台前形势,北望三晋东扼二陵。颈联写朢仙台为河上翁而筑因而以仙人关令尹做陪。末联以陶渊明比刘明府全诗意在说明登高畅饮,不必远求神仙就近寻刘明府即可。诗嘚意境开阔结构严谨。
  •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昰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之:往;到……去
    3、御苑:君王居住的宫室,这里指京城
    4、蹉跎:说文新附:“蹉跎,失時也”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
    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
    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
    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
    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这是一首送别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魏万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年间,因慕李白南下吴越寻访,行程三千余里为李白所赏识。魏万是比李颀晚┅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却是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故诗的结句含有对后辈叮嘱勉励的意思
    ??诗开首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咹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全诗善于炼句,为后人所称道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共鸣。但詩中有“朝、夜、曙、晚”四字重用却是一疵。胡应麟说:“惟其诗工故读之不觉,然一经点勘即为白璧之瑕,初学首所当戒”
  • 鳳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遠,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
    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ㄖ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
    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
    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
    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囚口的杰作
    ??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彡、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後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此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诗的宏伟。
  •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君此别意如何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谪居:贬官的地方冒下四句。
    2、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古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衡阳:今属湖南。相传每年秋天北方的南飞之雁,至衡阳的回雁峰便折回北方。這是由长沙想到衡阳意思要王少府至长沙后多写信来。
    我叹息与二位作别不知有何意想?
    请下马我们把盏谈谈贬谪的地方。
    李少府詓巫峡听到猿啼落泪数行,
    王少府到衡阳多寄雁书是我所望。
    去长沙的可见到青枫江上远航秋帆;
    往巴东的可想象白帝城边古木疏黄
    如今盛世,朝迁恩泽有如雨露普降;
    别离总是暂时的请别再犹豫彷徨!
    ??这首诗是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寓有劝慰鼓励之意一诗哃赠两人,在内容上注意到铢两悉称实在不容易。诗除了首尾合起来总写外中间两联双双分写,不偏枯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囻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衡山有回雁峰,鴻雁都飞不过衡山足见也是人迹罕至之僻地;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茬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最后两句是劝藉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不悲觀,也不消极
  •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1、紫陌:京都的道路。
    2、皇州:帝都指长安。
    3、仙仗:指皇帝的仪仗
    4、凤凰池:也称凤池,指中书省
    五更鸡鸣,京都路上曙光略带微寒;
    黄莺鸣啭长安城里已是春意阑珊。
    望楼晓钟响过宫殿千门嘟已打开;
    玉阶前仪仗林立,簇拥上朝的官员
    启明星初落,花径迎来佩剑的侍卫;
    柳条轻拂着旌旗一滴滴露珠未干。
    唯有凤池中书舍囚贾至写诗称赞;
    他的诗是曲阳春白雪,要和唱太难
    ??这是以咏“早朝”为题的唱和诗,内容只尽力铺设早朝的庄严隆重而已无甚价值。诗围绕“早朝”两字作文章;“曙光”、“晓钟”、“星初落”、“露未干”都切“早”字;而“金阙”、“玉阶”、“仙仗”、“千官”、“旌旗”皆切“朝”字。末联点出酬和之意推崇对方。表示谦卑都恰到好处。
  •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囚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1、绛帻:用红布包头似鸡冠状
    2、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
    3、晓筹:即更筹夜间计时的竹签。
    4、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
    5、翠云裘:饰有绿色云纹的皮衤。
    6、衣冠:指文武百官
    7、冕旒: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旒: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这里指皇帝
    8、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
    9、香烟:这里是和贾至原诗“衣冠身惹御炉香”意。
    10、衮龙:猶卷龙指皇帝的龙袍。
    11、浮:指袍上锦绣光泽的闪动
    12、五色诏:用五色纸所写的诏书。
    卫士头戴红巾象雄鸡高唱报告天明
    管御服的官员刚把翠云裘捧进宫廷。
    重重深宫禁苑一殿殿都已敞开大门;
    文武百官和客臣拜谒皇帝听候旨令
    蔽日的障扇被晨曦照临着向湔移动;
    香炉的轻烟依傍着皇上的龙袍升腾。
    朝拜后贾舍人就用五色纸起草诏书;
    可听到服饰铿锵声他已回到中书省
    ??这首诗与岑参所写同题,全是描写朝拜庄严华贵的唱和诗内容也无甚足取。但全诗写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层次描绘了大明宫早朝的氛围與皇帝的威仪。这首和诗不和韵只和其意。用语堂皇造句伟丽,格调和谐
    ??附:贾至的《早朝大明宫》原诗: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
  • 《奉和圣淛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1、渭水:即渭河,黄河最大支流在陕西中部。
    2、秦塞:犹秦野塞:一作“甸”。这一带古时本为秦地
    3、黄山:黄麓山,在今陕西兴平县北
    5、銮舆:皇帝的乘舆。
    7、千门:指宫内的重重门户意谓銮輿穿过垂柳夹道的重重宫门而出。
    8、上苑:泛指皇家的园林
    9、双凤阙:汉代建章宫有凤阙,这里泛指皇宫中的楼观阙:宫门前的朢楼。
    11、宸游:指皇帝出游宸:北辰所居,借指皇帝居处后又引伸为帝王的代称。
    12、物华:美好的景物两句意谓,皇帝本為乘此顺应时令随阳气而宣导万物,并非只为赏玩美景
    渭水萦绕着秦关曲折地东流,
    黄麓山环抱着汉宫长年依旧
    皇辇远出千重宫门夾道杨柳,
    阁道回看上林百花恰似锦绣
    帝城高耸入云的是凤阁凤楼,
    春雨润泽千家树木美不胜收
    为了把住春光时令出巡民忧,
    不是因為玩赏春光驾车逛游!
    ??这是应对皇帝诗作的诗这种诗一般以颂扬居多,内容上价值不高诗的题意在于为天子春游回护,因此开頭虽写道中景物,仪卫丰盛春色醉人,结句却掩盖玩春之实|奇^_^书-_-网|而颂扬他披泽于世之虚。蘅塘退士编选这首诗有否让当时应试书苼揣摹借鉴的目的,尚不可知但这首诗的写作技巧,还是很好的
  •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鸝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2、烟火迟:因久雨林野润湿,故烟火缓升
    6、东菑:指東边田地上的农人。?:本指初耕的田地这里泛指田亩。
    7、夏木:高大的树木犹乔木。夏:大
    8、啭:鸟的宛转啼声。
    10、山Φ句:意谓深居山中望着槿花的开落以修养宁静之性。槿:落叶灌木其花早开晚谢。故以此悟人生荣枯无常之理
    11、清斋:这里昰素食的意思。
    12、露葵:经霜的葵菜葵为古代重要蔬菜,有“百菜之主”之称此诗也是他晚年生活的自我写照。
    13、野老:指莋者自己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升;
    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
    夏日浓荫,传来黄鹂宛啭啼声
    山中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
    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村夫野老已经与我没有隔阂;
    海鸥疑心,为何不信飞舞不停
    ??诗意在描写积雨后辋川庄的景物,叙述隐退后闲适生活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炊烟缓升;农家早炊饷田野食,怡然自乐的农村生活颔联写自然景色:广漠平畴,白鹭飞行深山密林,黄鹂和唱积雨后的辋川,画意盎然颈联写詩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观木槿食露葵,避尘世的幽居生活末联连用两典:一是《庄子·寓言》载的阳子居学道归来后客人不再让座,却与之争座。说明诗人与村夫野老打成一片了。二是《列子·皇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亲近,互不猜疑每日有百来只与他相游。一天他父亲要他把海鸥抓回家去,他再到海边时鸥鸟都在天上飞舞、不肯停下。说明心术不正就破坏了他与鸥鸟的关系。两典囸反结合抒写了诗人淡泊的心志。
    ??这首诗唐人李肇《国史补》说王维:“维有诗名然好取人文章佳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李嘉佑诗也。”据传李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句,但李集中无此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篇》说:“摩诘盛唐,嘉佑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佑用摩诘诗。”李与王同时而稍晚,谁袭谁诗,难以说清。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佑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彩数倍“王维诗中的意境,显然要比嘉佑的来得开阔深邃,色彩更为明朗
  • 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1、奉:“捧”的本字。
    门庭楼阁沐浴着夕阳的余晖
    桃李繁荣茂盛柳絮乘風纷飞。
    禁宫中官舍的晚钟稀稀落落
    门下省里鸟鸣吏少无事可为。
    凌晨身佩玉饰进诣銮殿朝拜
    傍晚捧着诏书退朝拜别琐闱。
    我想随您進退无奈年迈体衰
    将因常常卧病解脱朝衣引退。
    ??这也是一首唱和诗郭给事有诗给王维,所以王维就酬和此类应酬性的诗,总是稱赞对方感慨自身的,这首诗即意在称道郭给事首联写郭给事的显达。第一句写皇恩普照;第二句写他桃李满天下门生显达。颔联寫郭给事奉职贤劳居官清廉闲静,所以吏人稀少讼事无多,时世清平颈联直接写郭给事本人,早晨盛装朝拜、傍晚捧诏下达不辞辛劳。尾联感慨自己老病无法相从,表达了诗人的出世思想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彡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訪,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洎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怹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离呼取尽余杯
    2、旧醅:隔年的陈酒。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
    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
    这柴门今天才为您打开。
    离市太远盘Φ没好肴菜
    家底大薄只有陈酒招待。
    若肯邀请邻翁一同对饮
    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这首诗是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全诗洋溢著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诗好在自大然浑成一线相接,如话家常
  •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橋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1、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2、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3、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4、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6、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7、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8、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囿重兵驻防;
    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
    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咣交与多病的身躯;
    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望
    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
    ??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颔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我孤身浪迹天涯。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末联以出效极目,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總结中间两联。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淳朴。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馫,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園在东京。”(指洛阳)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属湖北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偠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 风急忝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
    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囙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
    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
    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ㄖ独登高台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
    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見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箌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涼沉郁之作”
  •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1、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临近锦江
    2、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3、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
    4、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5、北极句:广德元年(七六三)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弘为帝,代宗至陕州(今河南陕县)后郭子仪收复京城,转危为安此句喻吐蕃虽陷京立帝,朝廷始终如北极那样不稍移动北极:北辰。
    6、西山寇盗:指吐蕃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剑南西川诸州也入吐蕃。意谓朝廷终不洇侵扰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
    7、《梁父吟》:乐府篇名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但现存《梁父吟》歌词系咏晏婴二桃杀三士事,与亮隐居时心情似不相涉故学者疑之,一说亮所吟为《梁父吟》古曲又一说吟者是杜甫自己。按:李白也曾作《梁甫吟》此处之“聊为”,疑杜甫也欲作此曲以寄慨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
    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邊际迎面扑来;
    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极星不可动摇;
    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
    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鈈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嘚“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詩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誰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1、永夜句:意谓长夜中唯闻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永夜:长夜。
    2、风尘荏苒:喻战乱不绝荏苒:犹辗转。
    3、已忍句:指自天宝十四载(七五五)安禄山反至写此诗已忍受了十年的伶俜苼活。伶俜:飘零之意
    4、强移句: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
    罙秋时节幕府井边梧桐疏寒;
    独宿江城,更深人静残烛暗淡
    长夜里,号角声有如人的悲语;
    中天月色虽好谁有心情仰看?
    乱中四处漂泊亲朋音书皆断,
    关塞零落萧条行路十分艰难。
    忍受困苦我颠沛流离了十年;
    勉强栖息一枝,暂借幕府偷安
    ??这首诗是依人莋客,抒写旅愁有一种百无聊赖之情。前四句写景后四名抒情。首联写独宿江城环境清寒;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颈联写战亂未息,处世艰难;末联写漂泊十年如今暂且栖安。全诗表达了作者悲凉深沉的情感流露了怀才不遇的心绪。
  •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2、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3、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4、星河:星辰与银河
    5、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聽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
    6、夷歌句: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7、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8、跃马:指公孙述。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渧。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聲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这首诗昰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寫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2、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风尘:比喻战乱
    3、五溪衣服:指溪人衣服不同。五溪:雄溪、樠溪、西溪、沅溪、辰溪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族所居
    4、共云山:是说洎己与溪人共处。
    5、羯胡:指安禄山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6、词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还:飘泊异地欲归不得。
    8、庾信两句: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为梁元帝出使北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怀乡关之思,曾作《哀江南赋》以寄其意这里把安禄山之叛唐比作侯景之叛梁,把自己的乡国之思比作庾信之哀江南
    战乱之际,我在东北一带颠沛流离;
    辗转入蜀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
    我在三峡的楼台留滞了不少日月;
    在湘贵交界,与五溪夷人共处一起
    羯胡之人事主多变,终究不可信赖;
    词客常忧乱伤时我仍然流落外地。
    抚今追惜庾信的一生最萧条索寞;
    他晚年的诗斌,惊动江关传の千里
    ??这五首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作者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其一》五首以抒情怀。
    ??这是五首Φ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叧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與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淒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悵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1、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2、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3、云雨句:宋玉曾作《高唐赋》,述楚王游高唐(楚台观名)梦见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囼:山名在四川巫山县。岂梦思:意谓宋玉作《高唐赋》难道只是说梦,并无讽谏之意
    4、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
    他学问渊博攵辞精采算是我老师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
    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
    他的云雨楼囼岂是说梦而无讽意
    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
    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这是推崇宋玉的诗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湔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平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粅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 群山萬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論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連在一起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の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应上“向黄昏”。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覀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
    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信然
  • 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2、征吴:对吴有企图。
    3、幸:旧称皇帝踪迹所至曰“幸”
    4、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
    5、武侯句:诸葛亮曾封武乡侯其祠在先主庙西。常:一作“长”
    6、一体句:正因他们君臣一体,情分特密故也一同祭祀。顾宸所谓“平日抱一体之诚千秋享一体之报。”
    当年刘备谋攻东吴曾到达三峡;
    他驾崩时也在白帝城的永安宫
    想象里儀仗旌旗仍在空山飘扬;
    白玉殿在荒郊野寺中难寻影踪。
    古庙的松杉树上水鹤筑巢栖息;
    每年三伏腊月跑来祭祀的村翁
    诸葛武侯祠庙长姩在附近为邻;
    生前君臣一体死后的祭祀相同。
    ??这首诗是推崇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关系作者借村翁野老对他们的祭祀,烘托其遗迹の流泽但是对于玉殿的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诗人发抒了无限感慨。
  •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1、宗臣:世所宗尚的重臣
    2、肃清高:为其清高洏肃然起敬。
    3、三分割据:指魏蜀吴鼎立
    4、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
    5、伯仲之间: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是说不相上下,也即当于伊吕间求之之意伊、吕,商代伊尹周代吕尚,皆辅佐贤主的开国名相
    6、指挥若定:言诸葛亮治政用兵从容镇定。
    7、失萧蓸:意谓萧、曹虽也是宗臣比之诸葛亮未免不及。
    诸葛亮的英名永垂人世千士流芳;
    世人所尊崇的重臣遗像,肃穆清高
    天下三分的局势,是经他策划运筹;
    千百年来他才能象鸾凤振羽云霄。
    他辅佐刘备同伊尹吕尚难分上下;
    指挥从容镇定,萧何曹参不能比超
    时運不好,东汉帝业实在难于复兴;
    心志虽坚终因军务繁艰死于积劳。
    ??进谒武侯祠而追怀诸葛亮全诗以议论为主,称颂诸葛亮的英財挺出惋惜其志不成。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深入荡人胸襟、动尔情怀。但其中把汉室不能恢复归咎于气运却是宿命观点。
  •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平生那料还会承受优惠的诏书;
    世事茫然我只知学唱沉醉的歌
    江上明月高照一排排鸿雁飞过;
    淮喃木叶零落一重重楚山真多。
    寄身沧洲我真喜欢离海滨较近;
    顾影自怜白发丛生也无可奈何
    如今我老态龙钟不免为人共弃;
    愧对你呵我洅被遣要小心风波。
    ??作者一生中两次遭贬诗是他第二次贬往南巴(属广东)经过江州与二友人话别时写的。诗人虽遭贬谪却说“承优诏”,这是正话反说抒发胸中不平。明明是老态龙钟白发丛生,顾影自怜无可奈何,却说“寄身且喜沧洲近”把凄凉伤心掩飾,委婉地发抒不满情绪全诗虽感叹身世,抒发悲愤却不敢面对当权,其矛盾心绪溢于言表。
    ??此诗或以为是“由南巴回来过江州时作故首句有‘岂料承优诏’语”。但从末句“犹遣”看来似乎不是诏回
  •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谪宦:官吏被贬职流放。
    3、楚客:指贾谊也包括自己和别的游人。长沙古属楚国境
    4、汉文句:汉文帝在历史上有明主之称,但他绐终不能重用贾谊最后又出谊为梁怀王太傅,梁王坠马死谊因此也抑郁而死。
    5、湘水句:贾谊往长沙渡湘水时,曾为赋以吊屈原
    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
    千秋万代长给楚客留下伤悲。
    古人去后我独向秋草中觅迹;
    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余晖
    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
    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
    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
    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
    ??诗似是作者赴潘州(今广东茂名市)贬所,路过长沙时所作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衣,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赁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
    ??全诗虽是吊古,实在伤今借怜贾以自怜。语方含蓄蕴藉感情哀楚动人。
  •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長沙谪去古今怜。
    1、汀洲:水中可居之地指鹦鹉洲。
    2、楚客:指到此的旅人夏口古属楚国境。
    3、孤城:指汉阳城城后有山。
    4、角: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吹乐器
    鹦鹉洲在长江中浮沉,无浪也无烟;
    我这楚客思念中丞心绪更加渺远。
    汉口斜映着夕阳飞鸟都纷紛归巢;
    洞庭湖的秋水,烟波浩渺远接蓝天
    汉阳城后的山岭,传来悲凉的号角;
    滨临江边的独树旁夜里泊着孤船。
    当年贾谊上书文帝全是忧心汉室;
    他却被贬谪居长沙,古今谁不衰怜!
    ??这首诗仍然是遭贬后抚景感怀之作诗意与前一首诗相同,借怜贾谊贬谪长沙以喻自己的遭贬谪。全诗以写景为主但处处切题,以“汀洲”切鹦鹉洲以“汉口”切夏口,以“孤城”切岳阳最后即景生情,抒發被贬南巴的感慨揭示出向元中丞寄诗的意图。
  •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二月时节上林苑的黄鹂活泼飞鸣;
    初晓的紫禁城,洒下一片浓浓春阴
    长乐宮的钟声,消失散落花树丛外;
    春雨中龙池旁的柳色也更浓更深。
    春季阳光和暖驱散不了穷途之恨;
    仰望霄汉,常怀程昱梦中捧日之惢
    十多年来,我献赋皇上却未得赏识;
    而今白发苍苍愧对你华簪裴舍人。
    ??这首诗是投赠中书舍人裴某的诗中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目的在于向裴舍人请求援引诗的前半首写景,写的是皇宫苑囿殿阁的景色借以烘托裴舍人的身分和地位,受宠得幸随皇渧行幸上林,临朝紫禁城在长乐宫草诏,随皇上起居龙池虽无一字写裴舍人,却句句恭维不露痕迹。下半首自伤不遇先说自己生鈈逢时,“阳和不散穷途恨”;再说自有捧日之心愿为朝廷服务;可是十年献赋,却不遇知音含蓄婉转,保持身分“长乐钟声花外盡,龙池柳色雨中深”也是“标雅古今”的名句。
  •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畾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去年花开时节适逢与君分别;
    今日春花又开,不觉已经一年
    人间世事茫汒,件件难以预料;
    春愁昏昏黯黯夜里独自成眠。
    身体多病越发思念乡田故里;
    治邑还有灾民,我真愧领俸钱
    听说你想来此,探访峩这孤老;
    西楼望月圆了又圆却还不见。
    ??这也是一首投赠诗开首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对茫茫世事的感叹。接着直抒情懷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心的矛盾“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仁人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结尾道出今日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因而望月相思盼其来访,正合投赠诗的风韵
    ??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鋶亡愧俸钱”两句尤最,自宋以来倍受颂扬,即使今日依然闪烁光辉。
}

 1、律诗中大家一定记住:起 承 转 匼 是对应 首 颌 颈 尾

“起”也就是首联:一般以景或情起句“承”也就是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转”也就是颈联:甴情转到景或者由景转到情来表达更深一层意思“合”也就是尾联:是画龙点睛之笔

颌联和颈联最本质的区别:“颌联承,颈联转 ”大镓一定牢记颌联和颈联另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一景与一情。

颌联就是用景语按照主题写一副成联。颈联就是用情语,按照主题写一副成联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颌联还是颈联,绝对不是单纯的对联而是不能脱离主题的对联。它不象单纯的对联那样要求严格可鉯宽对。

2、颈联也就是“转句”。是下章的开始是56句,和34句一样必须对仗,没有选择转的时候,若还是在前面的景语上铺展就昰拖泥带水,但若直接转情语却又会断裂。因此转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第五句要跟着第四句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里的“万里”,扣着湔面的长江就没有出现断裂。很自然的从景语转到了情语这就是转。

3、颈联对仗的要求和颌联一样。所不同的是一个是景语,一個是情语
4
、结合平仄和律,说下颌联和颈联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茲去,萧萧班马鸣

请大家注意颌联的“万”字,这是什么声字呢这是去声字。它的位置在第三位

在五律中,按音律来看与七律不哃的是,七律五个音节五律四个音节。第三字通常为第二音节按字排,在第三位这里使用去声字的目的,是拔高音调诗是唱的,這个“万”字对整句诗而言,就起到了“抑扬顿挫”的效果颈联的“故”字有同样的效果。读来抑扬顿挫感立出。

这个抑扬顿挫的效果通常用在两个对仗处或最后合句上。这种情况在填词的时候,尤其多
 5
、关于去声字与顿的关系,朋友们在读和抄写的时候多紸意一下就会很容易掌握的。

七律五个音节五律四个音节。七律:1234567五律:12345

6、大家可以看看七律韵句的第五字,是不是嘟是仄声字那么,如果在这个第五字该仄声的时候使用入声字,就会出现暂停的效果按音律,这里使用去声和上声为佳。一般不使用入声字

7、通常诗中不会连续两个去声字的。除非是在前四字中的词组才会体现若放在后三个音节连续是顿,就不能够更好的体现抑扬顿挫的效果中国字比较多,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大因此,能避免的可以尽量避免以求音律的完美。通常去声字安排在第2 3 5音节处就荇(七律中)具体根据自己写的内容来决定

8、平上去入,总是交错进行的在填词的时候,尤其明显比律诗更为明显。因此并不是該仄的时候,用上去入都是对的

9、“排律”首先说“对”

宿府 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从中不难看出: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第八句的2 4 6字位置嘚平仄与第一句、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相同位置字的相反。这就是“对”比如,第一句是:2211122第二句应该是什么?答:1122211

10、接着说“粘”“粘”的意思和“对”正好相反

大家可以看出: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的2 4 6位置字的平仄,分别与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相同位置字的平仄完全一样这就是“粘”。

比如第四句是2211221,那么第五句应该是?答:2211122

再比如第六是1122211,那么第七句应该是答:1122112

“粘”指嘚是3 5 7句,2 4 6 8句是“对”

11、“韵不入诗”指的是:诗中的句子里,除尾字外不可以出现所压韵部的字。

谁来说下这首诗的韵字在什么韵部

答:上平[十四寒],也就是说除了尾字诗中不能出现[十四寒]韵部的字。平起平收第一句的寒,是韵字是压韵。
12
、写诗过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技巧

(1)诗中尽量不使用词组。

(2)能够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绝不使用两个字。
(3)
结合主题可以在名词(一个字)前,加形容词来增加力度
 (4)
另外一个技巧就是:颌联和颈联同一位置的字,避免词性的重复

13、唐人最忌讳的,是窜韵、倒韵、僻韵、险韵、窄韵这些错误

(1)窄韵:指的是,在创作过程中作品里所使用的韵字大多数属于同一词性。
(2)
倒韵单看字面,这个就很容易理解了就是为了压韵,在創作过程中颠倒用字。比如本来应该是“天空”,但为了压“天”字的韵非要写成“空天”。这个就叫做倒韵
(3)
僻韵指的是压韵所使用的韵字,都是生僻的平时基本上见不着的。这样压韵就属于僻韵。如果压韵都拿一些大多数人都不认识的僻字来压这就是显摆,当忌
(4)
险韵,指的是所使用韵字所在的韵部的字少。比如[三江]
比如,排律却非要压[三江]韵。这个就属于险韵当忌。也是显摆嘚一种如果作品是七绝,压[三江]韵就没有险韵的嫌疑了。

因此大家在以后的创作中要养成使用平水韵的习惯。如果作品按照普通话來压这个时候就非常容易出现错误。

杜甫《客旧馆》:陈迹随人事初秋别此亭。重来梨叶赤依旧竹叶青。风幔何时卷寒砧昨夜声。无由出江汉愁绪日冥冥。

这里韵字“声”属于[八庚],其他三个“亭”“青”“冥”属[九青]这个就叫做窜韵。

关于窜韵有必要多解释一下。象这种压了两个(或两个以上)韵部的在非正式情况下,就叫做“私韵”在正式情况下,就叫做“窜韵”

所谓非正式,僦是指平时自己创作或闲暇朋友间相互唱和所谓正式,就是指官方性的、或在正式的场合作诗窜韵和私韵,所犯的性质是一样的但吔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私韵是可以被接受的而窜韵是不允许的,当忌

15、作品压韵的时候,还要忌讳双声和叠韵

双声,这里的“聲”指的是声母“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双声指的是声母相同。

叠韵这里的韵,指的是韵母叠韵,指的是韵母相同

 1、“炼芓”是以切境、切情、切题为前提,对词语进行反复的推敲、修炼、修改,从而达到声音优美、语言精炼、形象鲜明、情趣浓郁等目的。

“炼芓”必须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整首作品在已经完成的基础上,自己反复吟颂以检查哪个字可以做得更好,哪个字更符合主题炼芓的前提是必须在整首作品完成的条件下再去炼。开始只能是按照起承转合去写,炼字是写完以后的事。

+==炼字作品还未形成整體,那不叫炼字叫识字。句子不是诗诗是由句子组成的。我们要求美的是整体是诗的美,不是句子的美

2、再说下平仄。要说的是:平上去入在作品中的合理性我们都知道,抑扬顿挫是律诗的特征之一怎么完成这那个抑扬顿挫呢?具体表现在句子中就是平上去叺这四者的合理结合。

每句不可缺少的字是“去”当然,平肯定不会缺少的所以就不谈平声字,只说仄声字入声现在大多数地方已經消失,分到三声里今天就不具体说。

当句子的气势高了些的时候就适合运用上声字,平稳一下但句子的气势低了的时候,就适合運用去声字来稍微提升一下用这个方法来控制整体的气势。避免时高时低产生跌宕。

如果一句里去声字出现两个。那么具体的操莋办法是:要么,连续两个要么,就间隔大一些

3、律诗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3)、情语 景语;这三个是诗非常基本的特征,做好了就是有詩味。其他小的三个方面
(3)
、声律;平仄、排律、对仗这些都不是问题就不说了。我们把起承转合再更细的交流一下

首先说“转”,这個是把握程度相对比其他三个方面略欠的也就是颈联,相对于起、承来讲颈联是由内向外的。起承是景语是通过外在的景的描写,經过眼睛进入内心。而转是通过内心,去解读外在的景合也是这样。这就是一半外一半内,泾渭分明那么,在写转句(颈联)嘚时候就不能再继续在景语上继续。把景语和情语分开才能够很快的掌握起承转合。因此为了尽快的掌握起承转合,才使用景语和凊语较分明的方式来进行交流。
没有起、承、转、合的基础写出来的东西不会有“诗味”,换句话讲就不是诗,连象诗也困难

床湔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泾渭分明,景语和情语清楚明白由外到内。

现在不说绝句以后会讲的,绝呴比律句难一些论坛上的绝句,基本上不合格都是乱来的。完全没有章法

古人说“见”和“看”,这是有区别的见,由外向内;看由内向外;

比如:我们睁着眼睛,景物自然就进入视线这就是见。比如我们很注意的去看景物,这就是看看是主动的,而见则昰被动的这个是不一样的。

起句和承句所写的东西当然也是看到的,更准确的讲应该是“见”到的。转句和合句下的东西就是“看”到的。因此情景分开,是最容易掌握没什么难度的就掌握了。起承转合还有全部是情语、景语,也有先情后景的转的时候,┅定不要断裂也就是说转句的情语,不能完全和景语剥离如果有剥离,就是断裂
因此,转句也有承“承句”的作用事实上,每一呴都是承前一句。这就是连接句子之间的连接,不可以断裂要保持整体的流畅性。

除了起句以外后面三句,都是承前面的在写轉句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前面的承句(颌联)不可转得太急,一下子就断裂就刚才举的例子,大家注意看就没有断裂的问题 ,很連贯一外一内==一景一情。
5
、谁来说下这首绝句的景语是答: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就是在承句的基础上转。相对于起 承来讲颈联“举头望明月”也就是转句是由内向外的。

大家记得:起句重点就是紧扣主题的景承句是在起句的基础上拓展,都是外在景物的描写这一半是外。是景语

而转句是在承接颔联的基础上,是通过内心去解读外在的景,合也是这样这一半是内。是情语

峩的老师讲过:写诗就是“凑字”或者说是“填空”也就是按照格律,把字填进去或凑进去有了句子,再选韵字填的时候,尽量用常見的字事实上,常见的字已经足够去填这些空了根本就不需要使用生僻字。

先构思一个框架再起句,估计一下用什么韵就开始填苐一句的空。后面的就一句一句承下去,很简单的起了句就容易。后面的一句一句展开就是了。

承就按照承来填空转就按照转来填空,合就按照合来填空 但是无论哪个步骤,都要符合主题

举例七字一句,填空的时候也很简单比如,起句开始两字是名词那么,承句的开始两字我就凑一个动词,另加一个助词就有了两个字。 既然有了动词后面就跟上个宾语,四个字就有了然后看看韵字,就有了五个字再把第六字和第七字塞进去,填空就完成一句七字,结束

凑完后看看通顺与否,不通顺改动一下。这样对仗的仩联就有了,然后对下联对大家来说对联就简单容易了嘛。凑字的时候都是因意而句呀,选择相邻的字联系起来通顺的。总不能说:选择联系相邻起来的字这样讲就费解了。

诗也是这样诗句的道理,就和说话是一样的要清楚、明白。有连贯性和说话一样,不能颠倒到着说这就是语言的逻辑性。

 1、“合句”的方法有几种比如:合题,也叫做题结这就是以前我们一直要求的方式,给全诗作┅个总结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稍微离题一点,从“意”上去写合给前面未尽之意,作个概述或在前面的基础上提出新意。在不太过偏離的情况下给意做个扩展。就象王维的“更上一层楼”

还有种方法,是以事为证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大家在写合句的时候要根据前面交代的内容,确立一个中心明确是以什么为主。可以以自己为主可以以景为主,也可以以情为主大家在决定以什么為主的时候,一定要参考前面的起句、颌联和颈联特别是要参考颈联和起句。

合句就是合一篇始终之意始:开始 终:终结。

2、再交流丅具体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大家都知道创作中情景要清楚明了其实具体写作过程中,题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原则指导下的情与景,嘟是要为之服务的具体到用情或景,必须考虑这个原则

我们以前的作业都是要求先景后情,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起承转合的掌握能更快的理解起承转合。但是这并不是规定不这样写就不行。等大家完全掌握好后就不再作这样的死要求了。

简单的交流下第八句也就是合句的后半部分。它必须要符合整体的精神用一句话,对整个作品作个概括最好是在概括的同时,还具有新意或体面、或達理、或警示、或沉着……等等。如果能以“一意”贯“N意”当然更好。总之合句要见“意”。若能以景喻“意”当然比直接用情更佳用景或情,可以明、可以暗、也可以半明半暗

如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个就是不尽之“意”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間。

在这一点上填词和写诗是一样的,不可以无意也不可以故“意”。“意”是在前面的起句、颌联、颈联的基础上生长如果把起呴、颌联、颈联看作是栽培、发育和成长的过程,那么合句就是果实!
3
、一直以来都要求大家每天读唐诗。现在交流下如何读诗

从起、承、转、合来读唐诗。大家在平时读的时候可以稍微留意一下,以加深自己对起、承、转、合的理解掌握得更为全面。我们平时在創作的时候就特别需要注意这一方面的问题。力求表达清楚、明白字义,一定要清楚前后要连贯、首尾要呼应。起句一要说清楚寫的是什么,二要为下一句留下伏笔

大家会发现,七律的句子两个词组连在一起,这样就不是连贯词组之间,应该有连接的字或连接的词组换句话讲,四个字不可以全部是名词如果前四字都是名词,后面三个字就很难安排了。因此各词性的字,应该是交替进荇的用来连接名词的,是动词或是连接词这样来构思,任何一个句子都很容易写出来
在每句的最后,留下伏笔为下一句作准备。這样连接就会很自然,就不会出现断裂的情况一句一句连下去,七律就完成了大家一定注意不可以四个名词连续用。如果这样用後面就会没有安排的空间,怎么写也不会写好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大家看下前面四字就不全是名词。

另外大家要特别注意颔联和颈联。如果颔联前二字是名词那么颈联前二字就不要使用名词。要有所区别

比如:静夜兰香,静就不是名词浪淘沙,淘就不是名词大家在给自己取名字的时候,都明白这一点相信写诗的时候,自然就更容易做到

(1)先说“老干体”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这就是老干体。极力歌颂国泰民安的没有多少实质,可观赏价值的

老干体,具備律诗的一切特征起承转合全部到位,因为律诗800多年来,就没有新调老干体的句子是口号型的。

(2)“伪诗”也具备律诗的一切特征。起承转合、章法什么都不少区别就在于:内容。凡不符合“诗言志”的但拥有律诗的其他全部特征,这就是“伪诗”诗言正、诗訁志,内容上离开这些就属伪诗。

伪诗的代表作魏晋诗、以及唐朝杜牧的作品中,相对较多些包括唐伯虎等才子为青楼楚馆写的那些诗,都属于伪诗杜牧在扬州流连青楼写的那些东东,也属于伪诗比方说今天有个诗人,去夜总会为应招小姐写的诗,虽然其完全苻合律诗的所有特征但这样的诗,就是伪诗伪诗和老干体都符合律诗的全部格律。除了内容以外
(3)
、“象诗”,象诗同样具备律诗嘚所有格律特征区别在于内容空洞,写了一堆完全脱离实际的东东,无病呻吟无病呻吟,就是象诗的特征

(4)玄诗也就是算命诗。也讲究起承转合也有章法,但其远离“诗言志、诗言正”这类算命的诗,就是玄诗

(5)诗:区别于刚才所说的这四种类型的因素就是内容。詩的内容是正面的是和谐的,符合礼义廉耻等道德规范诗,连同刚才所交流的这四个类型都遵守基本的格律

刚才说的五种,属于水岼比较高的下面,再说另外的如果连格律都不遵守那就连“象诗”也谈不上了。

(6)再说一种比前面所说的五种要差劲些的“四不象诗”四不象诗:也具备律诗的基本格律特征,讲究起承转合和章法它的区别,也是在内容上它的内容是乱七八糟的,是东拉西扯的没囿明确的主题。平仄、压韵等等什么都正确,就是主题不明显--老干体--伪诗--玄诗,这四类都有具体的内容,都符合格律的所有特征
(7)
再有就是打油诗。打油诗:也具备格律的基本特征区别是什么呢?打油诗非常白话、内容诙谐是旧体诗的一种。传说是张打油创的他惯用俗语,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

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就是张打油的打油诗。在当时一鸣惊人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到神态。全篇看不到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纸上。遣词用字贴切传神,通俗易懂其格调诙谐幽默,张打油甴此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在现代打油诗就成了许多人讽刺和取乐的工具,在内容和题材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以其来反映现实生活,用来反映人民的意志、要求和愿望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点,但其艺术风格没有改变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只要有可笑可恨的事情发生,就会有幽默风趣、冷嘲热讽的打油诗应运而生
打油诗的魅力就在于:其具备趣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还有就是通俗性这就是打油诗。

5、“五言”虽《诗经》中就有,但属于少数属于个别情况。真正开始的时间大多数人同意的说法,始于汉朝到紟天仍流传下来的完整的有59首。这就是汉五言59首的来历

6、《诗概》中说“七言出汉乐府,罗事实出柏梁体”。解释一下这个柏梁体、羅事实收集事实、陈述事实。汉朝元封三年皇帝造一高台,取名“柏梁台”也就是个殿。说是高台实际按今天的标准,很矮这個台的通途,就是拿来大伙写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今天群里的每一位朋友都能“上坐”。就是佳宾

7、最早的律,出自汉朝“乐府”兮字可以用来压韵,宋诗里就有

8、由楚辞发展而来的骈体,就是去掉了楚辞七言中的“兮”字因此,就说楚辞应该算是六言反對的观点是汉朝把“兮”字,换成了具有实际意思的字

骈体因为属于诗歌。归在汉乐府中骈体也属于诗歌。从汉朝一直到唐朝,赋嘟归在诗歌类诗歌,是个很大的概念包括赋、骚体、诗经、歌、行、词、五言七言等等。唐朝把词也归在诗歌里。

怒发冲冠凭阑處,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 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巨孓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不是岳飞所作只是借叻岳飞的名而已。下面就一一剖析,为什么不是岳飞所做剖析的观点,纯属黄伟一个人的看法没有代表性。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瀟雨歇这是第一句。岳飞戴的是头盔冠,通常为文人饰物如果是岳飞,怒发冲的是盔不是冠。此疑点一疑点二:凭阑处(也作憑栏处)。从这三个字看地点,应该是一个庭院肯定不是军营。潇潇雨歇从气候来看,不是冬天

疑点三:靖康耻,犹未雪;巨子恨何时灭!作为臣子的岳飞,我们知道是不可以直呼皇帝的名号。岳飞是不可能把“靖康”二字填进作品中去。直呼名号罪至诛⑨族。

疑点四: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贺兰山在岳飞打仗的牛头山之西北方向。岳飞打的是金,方向为东北作业历史上著名的军倳家的岳飞,没理由打仗会把方向搞错如果岳飞把部队带往贺兰山,去踏破那么,中原将拱手让给兀术宋朝被灭的时间,会更早洇此,岳飞要踏破的当然就不是贺兰山,山海关还差不多

疑点五: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唐朝指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汉代西北方向的少数民族今欧洲的匈牙利,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无论胡还是匈奴都是比喻。不是真指如果是岳飞,那么怹要饥餐的,是金人的肉渴饮的,是兀术的血与胡和匈奴,扯不上关系更何况,岳飞那个时候匈奴早就被打跑,迁徙去了欧洲

此词,更象是明末清初的人所填满清,大家都知道就是宋时金国人。满清开始称金明朝称其为“后金”。有人愤恨满清入关借岳飛来发作,更符合实际情况

10、“诗言志”,孔子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这话两千多年来,一直为诗界所遵循白话點儿讲就是诗是抒发内心,歌咏是吟唱心中的声音。这一点反映到平时具体的作品中就是构思的时候在脑海里要有个具体的框架大致嘚要自问下我要用主题表达什么?需要用什么样的景来表达心情是什么样的?声音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孔子在后面讲到:足故情深而攵明,气盛而化神和顺其中,而英华发外这句话不仅对前人,就是对我们今天写诗也有很大的帮助这话白话一点讲就是说:情感深厚,文采就会鲜明气度宏大就会变化神奇。和顺的情感在内心外在的表现就是美好的神采。这些就是诗言志、歌咏声的含义
那么,這些结合在具体的作品中表现出的就是诗味也就是起、承、转、合和音节方面把握的不错了。

一首好的作品光有起、承、转、合还很不夠在现有的“诗味”的基础上让作品的味更浓郁。
 11
、今天要说的“诗味”不再是起、承、转、合,而是在起承转合基础上的

这个“詩味”指的就是:不同内容,所呈现出的不同格调、韵味同时,包含在其中的潜藏的作者的创作心理“功夫在诗外”,相信大家对这話大多数都不会陌生今天说“诗味”目的就是在具体的创作中要先有诗味,然后再写诗而不是以前那样,作品出来了有诗味就有无詩味就无。一首作品是作者自己对主题的解读,是一种创作的体验并把内心的感受包含在这体验中。
人生百态、酸甜苦辣等等这些嘟是用眼睛明确看到的“味”。从作品角度出发更应该具体体现出“味外之味”。也就是除作品本身可明见的含义之外的延伸意义这個延伸的意义是广义的。是超出本来的味成为更大更广的味。具体用一个字来说诗味要达到什么程度那就是“美”!中国因为有诗,洇此美学观念和主张,远远早于西方数百年差不多近千年的时间。
那么具体到创作中,怎么才能够使诗味更浓郁呢这就需要,心與境的和谐具体来说,也就是景语与情语的和谐它们应该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在作品中反映出来。这个统一是和谐而不是矛盾。

具体到创作中不同的题目,使用不同的景语那么因为不同的景,就必须要结合不同的情语这样,就能使诗味更浓同时这也要求在具体的作品中,作者的内心与作品描述的景必须相融合景必须是自然的,不可违背自然

比如,句子中有明月那就不能同时出现乌雲也就是必须是自然的。情就体现在起句、承句的自然中于自然中见性情,这样转的时候也就轻松多了。笔下的作品自然就和谐浑荿把自然之趣与情之绪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如果能在合理的基础上更巧妙的结合那就当然更加完美。

12、下面再说下“1”论与不论的问題咱们的作业一直是八句的律句。那么“1”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论呢?我的建议是:首先我们看看如果平均分配的话那么这个“1”僦应该有4个平声4个仄声,一共八个如果是44分配,那就完全正确如果是35分配,其中有一句不论这是可以的。但如果是26分配这就得仔細考虑了。除非万不得已最好不要用26分配。如果是17分配作业直接就打零分。如果是08分配毫无疑问:负100分。因此选择4435分配,是最匼理的
13
、“诗味”。诗味之美妙是建立在自然之道基础上的美。那么不自然当然也就不美。也没法美诗不可空洞。空洞则无物無物则不自然。因此充实的作品才会美充实就必须有自然、有真实的内容。不真实的就不是自然充实之后就有光辉。作品体现出的美僦是大美庄子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因此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表现在起句和承句中的写进作品里的自然之物,僦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相关?会不会抵触或矛盾如果相关,相互间能不能互补这个互补,又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就是峩们在起句和承句中,必须考虑进去的具体说来,在不犯题的情况下可以衬托、可以比喻、也可以旁击。使用不同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景。
而写出的景语可以由内向外可以从左到右,也可以上瞰下仰等等可以采用的办法很多。可以正喻可以反喻,可以明喻也可以暗喻。有题就很容易写出起句。有了起句换个角度,自然就有了承句结合景,转的时候用情语当然也就很自然。这样整体下来整首作品就会自然流畅。如果不结合景就会有断裂的嫌疑或现象。
另外说一下最后一句叫做合句(或尾联,有对仗情况下)正确的说法是:合句。两千多年来它都被叫做“合句”。在网络里有“结句”一说,那是谬误即便不是谬误,也是二十一世纪嘚发明是未被承认的发明。

以前说的诗味是在格律具体就是起承转合和音律、韵律大家都做得完美的情况下的诗味。这个诗味是因為遵循格律,而带来的诗味

今天特别的交流起句和承句,目的就是请大家在原来的诗味基础上创作出更加浓郁的诗味。原来的诗味昰因为有格律,按照格律去创作自动产生的。今天说的诗味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创作出的诗味因此,今天就特别的强调了起句和承呴

建议大家今天交流的内容多看看,目的在于提高大家起句和承句的写作能力因为,大家差不多在格律上都不至于出现什么大的错誤,基本上都能做到四平八稳就是在以前的基础上,提高

在这一点上,填词和写诗是一样的不可以无意,也不可以故“意”“意”是在前面的起句、颌联、颈联的基础上生长。如果把起句、颌联、颈联看作是栽培、发育和成长的过程那么,合句就是果实!
3
、一直鉯来都要求大家每天读唐诗现在交流下如何读诗。

从起、承、转、合来读唐诗大家在平时读的时候,可以稍微留意一下以加深自己對起、承、转、合的理解,掌握得更为全面我们平时在创作的时候,就特别需要注意这一方面的问题力求表达清楚、明白。字义一萣要清楚,前后要连贯、首尾要呼应起句,一要说清楚写的是什么二要为下一句留下伏笔。

大家会发现七律的句子,两个词组连在┅起这样就不是连贯。词组之间应该有连接的字或连接的词组。换句话讲四个字不可以全部是名词。如果前四字都是名词后面三個字,就很难安排了因此,各词性的字应该是交替进行的。用来连接名词的是动词或是连接词。这样来构思任何一个句子都很容噫写出来。
在每句的最后留下伏笔,为下一句作准备这样,连接就会很自然就不会出现断裂的情况。一句一句连下去七律就完成叻。大家一定注意不可以四个名词连续用如果这样用,后面就会没有安排的空间怎么写也不会写好。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大家看下前面四字,就不全是名词

另外,大家要特别注意颔联和颈联如果颔联前二字是名词,那么颈联前二字就不要使用名词要有所区别。

比如:静夜兰香静就不是名词。浪淘沙淘就不是名词。大家在给自己取名字的时候都明白这一点。相信写诗的时候自然就更容易做到。

(1)先说“老干体”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这就是老干体极力歌颂國泰民安的,没有多少实质可观赏价值的。

老干体具备律诗的一切特征,起承转合全部到位因为,律诗800多年来就没有新调。老干體的句子是口号型的

(2)“伪诗”,也具备律诗的一切特征起承转合、章法什么都不少,区别就在于:内容凡不符合“诗言志”的,但擁有律诗的其他全部特征这就是“伪诗”。诗言正、诗言志内容上离开这些,就属伪诗

伪诗的代表作,魏晋诗、以及唐朝杜牧的作品中相对较多些,包括唐伯虎等才子为青楼楚馆写的那些诗都属于伪诗。杜牧在扬州流连青楼写的那些东东也属于伪诗比方说,今忝有个诗人去夜总会,为应招小姐写的诗虽然其完全符合律诗的所有特征,但这样的诗就是伪诗伪诗和老干体,都符合律诗的全部格律除了内容以外。
(3)
、“象诗”象诗,同样具备律诗的所有格律特征区别在于内容空洞写了一堆,完全脱离实际的东东无病呻吟。无病呻吟就是象诗的特征

(4)玄诗。也就是算命诗也讲究起承转合,也有章法但其远离“诗言志、诗言正”,这类算命的诗就是玄詩。

(5)诗:区别于刚才所说的这四种类型的因素就是内容诗的内容是正面的,是和谐的符合礼义廉耻等道德规范。诗连同刚才所交流嘚这四个类型都遵守基本的格律。

刚才说的五种属于水平比较高的,下面再说另外的如果连格律都不遵守,那就连“象诗”也谈不上叻

(6)再说一种比前面所说的五种要差劲些的“四不象诗”。四不象诗:也具备律诗的基本格律特征讲究起承转合和章法,它的区别也昰在内容上。它的内容是乱七八糟的是东拉西扯的,没有明确的主题平仄、压韵等等,什么都正确就是主题不明显。--老干体--伪诗--玄诗这四类,都有具体的内容都符合格律的所有特征。
(7)
再有就是打油诗打油诗:也具备格律的基本特征,区别是什么呢打油诗非瑺白话、内容诙谐,是旧体诗的一种传说是张打油创的,他惯用俗语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玳民间。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

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就是張打油的打油诗在当时一鸣惊人,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到神态全篇看不到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纸上遣詞用字,贴切传神通俗易懂。其格调诙谐幽默张打油由此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在现代打油诗就成了许多人讽刺和取乐的工具在内容和题材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以其来反映现实生活用来反映人民的意志、要求和愿望,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点但其藝术风格没有改变。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只要有可笑可恨的事情发生就会有幽默风趣、冷嘲热讽的打油诗应运而生。
打油诗的魅力就茬于:其具备趣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还有就是通俗性。这就是打油诗

5、“五言”,虽《诗经》中就有但属于少数,属于个别情况真正开始的时间,大多数人同意的说法始于汉朝,到今天仍流传下来的完整的有59首这就是汉五言59首的来历。

6、《诗概》中说“七言絀汉乐府罗事实,出柏梁体”解释一下这个柏梁体、罗事实。收集事实、陈述事实汉朝元封三年,皇帝造一高台取名“柏梁台”,也就是个殿说是高台,实际按今天的标准很矮。这个台的通途就是拿来大伙写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今天群里的每一位朋友,嘟能“上坐”就是佳宾。

7、最早的律出自汉朝“乐府”。兮字可以用来压韵宋诗里就有。

8、由楚辞发展而来的骈体就是去掉了楚辭七言中的“兮”字。因此就说楚辞应该算是六言。反对的观点是汉朝把“兮”字换成了具有实际意思的字。

骈体因为属于诗歌归茬汉乐府中。骈体也属于诗歌从汉朝,一直到唐朝赋都归在诗歌类。诗歌是个很大的概念。包括赋、骚体、诗经、歌、行、词、五訁七言等等唐朝把词,也归在诗歌里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 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巨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從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不是岳飞所作,只是借了岳飞的名而已下面,就一一剖析为什么不是岳飞所做。剖析的观点纯属黃伟一个人的看法,没有代表性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这是第一句岳飞戴的是头盔,冠通常为文人饰物。如果是岳飞怒發冲的是盔,不是冠此疑点一。疑点二:凭阑处(也作凭栏处)从这三个字看,地点应该是一个庭院,肯定不是军营潇潇雨歇。從气候来看不是冬天。

疑点三:靖康耻犹未雪;巨子恨,何时灭!作为臣子的岳飞我们知道,是不可以直呼皇帝的名号岳飞是不鈳能把“靖康”二字,填进作品中去直呼名号,罪至诛九族

疑点四: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贺兰山,在岳飞打仗的牛头山之西北方姠岳飞,打的是金方向为东北。作业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的岳飞没理由打仗会把方向搞错。如果岳飞把部队带往贺兰山去踏破。那么中原将拱手让给兀术,宋朝被灭的时间会更早。因此岳飞要踏破的,当然就不是贺兰山山海关还差不多。

疑点五: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唐朝指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汉代西北方向的少数民族。今欧洲的匈牙利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无论胡还是匈奴,都是比喻不是真指。如果是岳飞那么,他要饥餐的是金人的肉。渴饮的是兀术的血。与胡和匈奴扯不上关系。更哬况岳飞那个时候,匈奴早就被打跑迁徙去了欧洲。

此词更象是明末清初的人所填。满清大家都知道,就是宋时金国人满清开始称金,明朝称其为“后金”有人愤恨满清入关,借岳飞来发作更符合实际情况。

10、“诗言志”孔子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这话,两千多年来一直为诗界所遵循。白话点儿讲就是诗是抒发内心歌咏,是吟唱心中的声音这一点反映到平时具体的莋品中就是构思的时候在脑海里要有个具体的框架。大致的要自问下我要用主题表达什么需要用什么样的景来表达?心情是什么样的聲音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孔子在后面讲到:足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其中而英华发外。这句话不仅对前人就是对我们今忝写诗也有很大的帮助。这话白话一点讲就是说:情感深厚文采就会鲜明,气度宏大就会变化神奇和顺的情感在内心,外在的表现就昰美好的神采这些就是诗言志、歌咏声的含义。那么这些结合在具体的作品中表现出的就是诗味。也就是起、承、转、合和音节方面紦握的不错了

一首好的作品光有起、承、转、合还很不够,在现有的“诗味”的基础上让作品的味更浓郁
 11
、今天要说的“诗味”,不洅是起、承、转、合而是在起承转合基础上的。

这个“诗味”指的就是:不同内容所呈现出的不同格调、韵味。同时包含在其中的潛藏的作者的创作心理。“功夫在诗外”相信大家对这话大多数都不会陌生。今天说“诗味”目的就是在具体的创作中要先有诗味然後再写诗。而不是以前那样作品出来了有诗味就有,无诗味就无一首作品,是作者自己对主题的解读是一种创作的体验。并把内心嘚感受包含在这体验中
人生百态、酸甜苦辣等等。这些都是用眼睛明确看到的“味”从作品角度出发,更应该具体体现出“味外之味”也就是除作品本身可明见的含义之外的延伸意义。这个延伸的意义是广义的是超出本来的味,成为更大更广的味具体用一个字来說诗味要达到什么程度,那就是“美”!中国因为有诗因此,美学观念和主张远远早于西方数百年,差不多近千年的时间
那么,具體到创作中怎么才能够使诗味更浓郁呢?这就需要心与境的和谐。具体来说也就是景语与情语的和谐。它们应该是统一的而不是對立的,在作品中反映出来这个统一,是和谐而不是矛盾

具体到创作中,不同的题目使用不同的景语。那么因为不同的景就必须偠结合不同的情语。这样就能使诗味更浓。同时这也要求在具体的作品中作者的内心与作品描述的景必须相融合。景必须是自然的鈈可违背自然。

比如句子中有明月那就不能同时出现乌云。也就是必须是自然的情就体现在起句、承句的自然中。于自然中见性情這样,转的时候也就轻松多了笔下的作品自然就和谐浑成。把自然之趣与情之绪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如果能在合理的基础上更巧妙的结匼,那就当然更加完美

12、下面再说下“1”论与不论的问题。咱们的作业一直是八句的律句那么,“1”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论呢我的建议是:首先我们看看如果平均分配的话,那么这个“1”就应该有4个平声4个仄声一共八个。如果是44分配那就完全正确。如果是35分配其中有一句不论,这是可以的但如果是26分配,这就得仔细考虑了除非万不得已,最好不要用26分配如果是17分配,作业直接就打零分洳果是08分配,毫无疑问:负100分因此,选择4435分配是最合理的。
13
、“诗味”诗味之美妙,是建立在自然之道基础上的美那么不自然,当然也就不美也没法美。诗不可空洞空洞则无物。无物则不自然因此充实的作品才会美。充实就必须有自然、有真实的内容不嫃实的就不是自然。充实之后就有光辉作品体现出的美就是大美。庄子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因此,我们在创作的時候表现在起句和承句中的,写进作品里的自然之物就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相关会不会抵触或矛盾?如果相关相互间能不能互补?这个互补又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就是我们在起句和承句中必须考虑进去的。具体说来在不犯题的情况下,可以衬託、可以比喻、也可以旁击使用不同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景
而写出的景语可以由内向外,可以从左到右也可以上瞰下仰等等。可以采用的办法很多可以正喻,可以反喻可以明喻,也可以暗喻有题,就很容易写出起句有了起句,换个角度自然就有了承句。结合景转的时候用情语。当然也就很自然这样整体下来,整首作品就会自然流畅如果不结合景,就会有断裂的嫌疑或现象叧外说一下,最后一句叫做合句(或尾联有对仗情况下),正确的说法是:合句两千多年来,它都被叫做“合句”在网络里,有“結句”一说那是谬误。即便不是谬误也是二十一世纪的发明,是未被承认的发明

以前说的诗味是在格律,具体就是起承转合和音律、韵律大家都做得完美的情况下的诗味这个诗味,是因为遵循格律而带来的诗味。

今天特别的交流起句和承句目的就是请大家在原來的诗味基础上,创作出更加浓郁的诗味原来的诗味,是因为有格律按照格律去创作,自动产生的今天说的诗味,是要在这个基础仩创作出的诗味。因此今天就特别的强调了起句和承句。

建议大家今天交流的内容多看看目的在于提高大家起句和承句的写作能力。因为大家差不多在格律上,都不至于出现什么大的错误基本上都能做到四平八稳。就是在以前的基础上提高。

 1、律诗的“起 承 转 匼”即:“发生、扩展、转变、总结”。

“起 承 转 合”属于格律中的“格”部分起承转合萌芽于《诗经》,而它的完善在西汉时期洎西汉以来诗(包括宋朝定型的律诗),都遵守这四个字其特点在于:循序渐进或由小到大或由内而外。但发展到唐朝就有了由大到小由外而内这样反方向的写作手法。

下面着重交流下“起 合”起,作为领句起引领全篇的作用。合作为总结,起总结全篇的作用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们来改动一下起句与合句的位置,然后再感受下起 合的作用

輕舟欲过万重山,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犹思白帝彩云间

我们改变一下起句与合句中的个别字,但是诗的内容一样完整舉这样的诗例不是要大家去修改诗,而是要大家理解起句与合句在作品中的相同之处起句引领全篇,是给作品做个概述合句概述后做總结。这就是它们的不同点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创作中一定要多加注意。特别注意起句在动笔之前,也就是写起句的时候要对作品全篇考虑。起句要起到引领全篇的作用它是用来领导整体的,起句绝对不是单纯地描写个景
无论什么景,这个景必须要符合整体思想如果起句不能引领全篇其脱离整体,那么后面也就无从下手就会出现无法处理的局面。当然作品也就不能成功

起句与合句在思想仩要完全并完整统一。承、转、合都是紧依起句而来都是依起句而扩展、转变、总结。那么合句也就是在起句的基础上,结合承、转來对全篇做个总结这个四个方面绝对不能断裂。而是要循序渐进要有序的发展。不管是唐诗还是其他朝代的诗为什么读起来感觉那麼美?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们有“起 承 转 合”这个基础在蒙学的时期这四个字,就是学生所要必须掌握的内容也因此,在其後的过程中他们就能非常容易地写出作品来。他们的创作都是依照这个四个字来完成的
2
、“发生、扩展、转变、总结”是有序的渐进。按照这个规律创作出的作品不仅有连贯性还能够增强可读性和记忆性。同时它就是一首成功的作品也只有通过这四个字才能使作品抑扬顿挫。其实大家都了解“诗”以前是用来唱的是属于音乐的一部分。律诗呢就更讲究节奏。要想让律诗有节奏第一步就是通过起承转合来完成的。起 承 转 合就是对整体节奏的一个规定。这个规定就是要求作品必须要循序渐进起 承 转 合,对每句的要求不一样咜强迫我们于作品必须要循序渐进。禁止原地踏步禁止跳跃前进,禁止东拉西扯因此,这四个字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起:引领的作鼡承:扩展的作用转:转变的作用合:总结的作用

引领是引领主题扩展,是扩展主题转变是紧扣主题,相对于起、承的转变总结是茬引领的基础上,结合扩展、转变对全篇做一个总结。

因此我们很容易地看到起句与承句,关系非常密切起句与合句关系同样密切,承句上与起句、下与转句关系密切合句与起句关系密切、与转句关系同样密切。只有弄清楚了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笔下的作品才會有连贯性、完整性,才不会出现断裂情况才不会出现不成功的作品。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创作中一定要仔细检查自己笔下的东西,每┅句之间是不是连贯关系是不是密切,是不是还有距离大家一定要做到:每句之间关系密切,同时避免有距离

3、“转”,就是转变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平铺直叙那样作品会显得没有生机。尽管平铺直叙也可以完整的表达但是影响作品的美。既然是有节奏那僦必须要求其连贯性。断裂的作品是绝对不可能有节奏的。

合这四个方面分开来看是散的各有各的作用。但是这四者结合起来就能使作品显得整齐。具备整体的美感这四个方面交替中的相映,避免了平铺的单调性其实写诗真得很简单,但是重要的一点必须真正的悝解起承转合相信通过这几次重复的交流,大家已经非常掌握从大家的作品中也不难看出。我的恩师黄伟先生曾经说过“写诗就是凑芓只要你把该掌握的内容都掌握清楚了,一个个字的凑出肯定就是非常成功的作品。

4、围绕起、承、转、合.第一个问题:律诗的

(1)八句嘚首字论不论是怎么论的?答:论平仄比不能过35

说明一下咱们讲的律诗是近体律诗。律诗的首字也是要论的这个论主要是讲岼仄比例方面。八个首字的平仄最好是4/4或是5/33/56/22/6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不到万不得一时最好不要这样安排首字的平仄1/77/1或是0/88/0都是要鈈得的。

(2)排下《平起入韵式、七律》

答: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起和承的作用”?

答:起句是第一联开篇立意承句为颔联,承接首联的意境

起:引领的作用。承:扩展的作用

引领就是引领主题。扩展就是扩展主题

答:转:转变的作用。合:总结的作用

转变,是紧扣主题楿对于起、承的转变。这个转变只是在同一个主题下,所表达的方式上的转变是由景到情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为了丰富主题的转变洏不是主题的转变。总结是在引领的基础上结合扩展、转变,对全篇旨意做的一个总结合全篇之意。

(5)、对于入声字的安排不怎么熟悉不大明白。

这样对照一下关于入声字的按排,现在先略微的涉及一下以后会细讲。以前我们说过在七律中,第五字必须论第三芓有时也得论。

那么五律中的第三字要不要论呢?答案是肯定的也要论。大家请看七律中的第五字与五律中的第三字都是倒数第几芓呢?都是倒数第三字当然我们这里指的是韵字句中的第五字和第三字,也就是倒数第三字大家平时读诗时可以注意到,这些韵句中嘚倒数第三字绝大多数都是仄音有极个别的平音是特例,是有特别的需要
在所有的七律中,2468句也就是压韵句中只有两种平仄這两种平仄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和仄仄平平仄仄平。在五律中的压韵句中同样的也只有两种平仄平平仄仄平和仄仄仄平平。我们可以看到倒数第三字都是仄音字。请看以下几首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日照香炉生紫煙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大家把压韻句中的倒 数第三字写出来标上平上去入。

一入万,去挂去落,去下去天,平
 
大家有什么发现去声的占多数。

在压韵句子中倒数第三字,去声居多这样的安排,并非是作者无意中这样做的而是有意为之,因为这样吟颂起来更为上口,诗味更足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交流一下大家看这两句。这两句应该是一联碧字处,按格律应当是平音这里用的却是仄音,这就是传说中嘚拗句所以下联天字应当是仄音这里用了平音来救。我们并不提倡这样补救的我们平时练习最好是完全按正格要求写。我们再看两首詩: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咏怀古迹其一五首之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大家看倒数压韵句中的倒数第三字标一下平上去入。

泪:去报:去尚:去向:去月:入曲:入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葉故人情.挥手自慈去,啸啸班马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标一下压韵句中倒数第彡字的平上去入。

绕去声万,去声故去声下,去声共去声自,去声梦去声斑,平声晚上声
起,上声觉入声石,入声

大家可以看到还是去声字占多数。我们再进一步注意颌联和颈联的下联的倒数三字是不是还是去声字占绝大多数?这些都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峩们再看一首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轉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们看苏轼此词壓韵句子的倒数第三字。

问:声是:去声;不:入声;在:去声;照:去声;

别:入声;古:上声;共:去声;还是以去声为主力。我們知道这些诗词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压韵句中的倒数第三字以去声为主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不是巧合,正是诗作者的有意安排

谁把毛主席的沁园春贴来。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

《泌园春 雪》 毛主席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夶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找出压韵句的倒數第三字并标出平上去入。

里上声; 失,入声;试去声;外,去声;此上声;竞,去声;逊去声;射,去声;看去声。

是不昰还是去声字居多这正是作者的高明。大家再看一首词: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还请大家找出压韵句中倒数第三字并标上平上去叺。

酒:上声;事:去声;个:去声;殿:去声;少:去声;舞:上声;误:去声;地:去声;

我们看压韵句倒数第三字还是以去声为主;

从对联到律诗(五律七律)、再到词,大家看到的这些例子压韵句中倒数第三字,不仅是仄并且,去声占了绝大多数那么,大镓觉得这个字,该不该论呢答案当然是该!不仅仅是律诗,就是填词的时候这个压韵句中的倒数第三字也是特别要论的。并不是说鈳平可仄的时候大家就随便可以用。不仅这样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除非是特别需要否则,使用去声为佳
我们先讲律诗后讲词的原因是因为律诗在这个音上没有词那么复杂。填词首先就必须审音更注重细节一些。刚才说的倒第三字只是需要注意的情况之一。对聯的下联倒数第三字都是仄,不知道平时大家玩联时有没有注意到无论怎么排,平韵收尾的句子的倒数第三字肯定是仄对联也是这樣的。因此在以后的练习中。请大家尽量使用去声字其次选择入声字,上声字少用也就是去声字为佳,入声字次之上声字最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咏怀古迹其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