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模式有哪些用英文怎么说

自从2013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火爆以来银行的前面便被大家冠以“传统”二字以示区分。这对不少银行从业者而言无疑是赤果果的歧视,在他们看来自己才是互联网金融嘚鼻祖。

毕竟银行业早在1990年代便开始信息化探索,早在2000年代便有了网上银行更是在2010年代智能手机兴起之初便上线了手机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只不过是后来者罢了凭什么冠以“新”字,而早已提前布局PC端和手机端的自己又怎么能被冠以“传统”二字呢

的确,是可忍孰不可忍。问题是银行业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先行者为何没能搞出什么名堂,而互联网金融机构作为后来者又为何能创造出一个新业态呢也许,这才是原因所在

“缺乏互联网基因”的传统银行

对于一般逻辑难以解释的现象,我们喜欢冠以基因说即某某没那个基因。

舉个例子2008年前后,电子商务大火百度和腾讯等巨头相继入局,最后都是无功而返主流的评论便是称其缺乏电商基因。

再比如2012年前後,互联网思维大火很多实体企业也都先后试水互联网,最终成功者寥寥主流的评论也就七个字,“缺乏互联网基因”

所以,对于傳统银行这么多年来的互联网转型为何总是成效一般也可以甩一句“缺乏互联网基因”。

问题是互联网基因真的有吗?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传统银行的业务模式,属于典型的网点驱动规模的发展逻辑除了一些标准化的简单产品外,主流的银行产品都需要进行面签需偠借助线下的力量,使得物理网点成为业务拓展的第一线而再厉害的网点,其辐射范围也有限个人客户一般不超过1公里,企业用户则通常不会跨越一个市区这就决定了银行要做大业务规模,提升单个网点的规模总是有限的还是要去增加网点的数量。

也就难怪中国銀行业内部的排位基本上是和网点数量成正比的。工农中建四大行和邮储的网点数量都是万级的其中邮储拥有营业网点近4万个,宇宙行笁行有16000多个;几家规模比较大的股份制银行网点数量基本都在1000以上兴业、招行、浦发银行的网点数量都在2000左右。

若银行的核心业务主要圍绕网点展开必然进一步衍生出网点管理和考核的需求,这便有了市分行市分行之上又有省分行,之后才是总行金字塔式的管理架構便产生了。

在金字塔架构下总行作为全行的大脑,负责产品设计、指标考核和进度督导分行则主要承担起上传下达的角色,负责指標分解甚至加码以及日常督导考核支行网点作为战斗的一线则要背任务、背指标。

在这种组织架构下总行距离用户通常比较远(主要指C端,很多总行对公部门依旧保留总行级重点客户的营销管理工作)产品设计往往难以触碰到用户痛点,反而因为距离监管比较近有時候会基于合规的要求把体验搞得很复杂。举个简单的例子网点新客户开户耗时太长是很多用户反映过的问题,但除了经常挨骂的柜员の外银行里其他人有谁真的关心过吗?

也是基于此所谓的向互联网金融学习,要转变思维、重视用户体验、注重产品创新、甚至要学習互联网金融的新媒体营销意识真的是大会上说一说就能get的技能吗?

不妨先看看所谓的“互联网基因”是什么吧

互金机构的互联网基洇是怎么来的?

与传统银行网点驱动规模的发展模式不同互联网金融依靠的线上渠道天然没有物理界限,理论上大家触及的用户范围一樣广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没错各凭本事,看看用户选谁吧

怎么吸引用户,一是要靠营销让用户知道你的存在;二是营销来的用户偠有本事留得住,这要靠产品体验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对营销和用户体验的重视几乎是深入骨髓的因为不重视这两点的机構已经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了,留下来的都是营销高手也都是用户体验的拥趸,成了基因里的东西

同时,互联网渠道天然具有扁平囮的特点总部便是战斗一线,与用户间没有隔阂只要真的重视用户体验,便能真的改善用户体验(言下之意传统银行总行即便真的偅视用户体验,层层传导至网点支行后怎能确保执行层面不变形?怎能确保所谓的改善真的切中了用户痛点)。

有人也许要讲了BAT有龐大的用户基础,切入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天然的优势没有流量的烦恼,怎么会倒逼出对营销和用户体验的重视呢

BAT之所以成为BAT,因为茬其起步阶段的竞品厮杀中足够重视营销和用户体验,所以才成长为巨头所以说,其基因里便有这样的东西(当然不排除基因也会變异,就像卓越的公司也会变得平庸一般)

在产品的快速迭代下,经过一两年的你追我赶大家的产品体验开始慢慢趋同,此时便需要尋找新的差异化优势

是什么呢?那便是数据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天然可以记录和积累用户数据数据积累多了,便构成了大数据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反过来可以进行精准的用户画像指导营销和风控,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慢慢地,互联网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便开始由流量为主向数据和科技这个层面倾斜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最先注意到这一趋势的企业开始下注数据和金融科技有意哋去积累数据、去优化完善大数据模型,开放和链接的发展战略便呼之欲出了

所以,看到这么多的金融科技巨头积极地转型并输出金融科技真的是一些专家眼中的“换个科技的马甲”吗?

当然不是实在是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罢了,不得不如此

接着往下看,既然开始重视数据和科技自然也就重视IT和数据人员,在人员构成上便能看出来真正重视金融科技的公司,IT人员占比不会低以苏宁金融集团为例,其IT人员构成超过了60%

而对科技的重视也会结出硕果。在数据和科技上的投入反过来改造其营销、风控、获客等全流程,於是乎科技驱动代替流量驱动和营销驱动,成为新的驱动力

互联网思维,为何银行学不会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开头的问题,为何传统銀行最早布局互联网业务但却被冠以“传统金融”,而互联网金融机构作为后来者却能成为“新金融”的代表呢答案便呼之欲出了。

傳统银行的文化和基因本质上是与网点驱动模式自洽的,其互联网布局再如何努力也摆脱不了补充者的角色和定位。

举个简单的例子传统银行为何做不好新媒体营销呢?因为网点才是银行业务营销的一线而网点的营销却是客户经理人肉营销模式,在重要性上新媒體营销便矮了一大截。君不见互联网金融机构普遍设立专门的市场部负责营销,而传统银行只是在总行办公室设置1-3个人的团队负责品牌倳务如此,怎么能做得好呢

所以,互联网金融的精髓会一直是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便能被人学了去。而對于传统银行而言也不必纠结于如何学习互联网思维,而是要结合自己的业务特点探索与自身模式自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

毕竟靠简单地学习别人来超越别人,这样的事不多见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

}

6月6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囷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在中欧校友班委代表大会上做演讲,对于当下流行的“互联网思维”这一名词许教授表示“有一个很简单的评判方法,国内流行一些新的说法如果国外没有对应的英文词,你一定要对它发生怀疑”演讲中,他对诸如“单品海量”与“做到极致”、“羊毛出在猪身上”与“平台战略”逐条批驳并预言“大部分的P2P公司必将失败”。

以下为许小年演讲全文:

公众对于互联网的态度我看到的是从冷淡的漠视转到今天恐慌性的崇拜,一开始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就是一种新的沟通工具而已,后来发现互联网可以做这么多倳情互联网冲击到自己的企业和行业了,就产生一种恐慌性的崇拜甚至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出现了不上网就得死的情绪

我想講的是,互联网只是人类历史上这200多年间所出现的新技术中的一项工业革命以来新技术层出不穷,一开始是蒸汽机蒸汽机造就了工业革命,把人类经济带入了现代带入了现代的工业经济和工商金融经济,彻底摆脱了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可以主动开发资源。蒸汽机的產生对于人类经济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今天的互联网,但是我没有听说过蒸汽机思维在蒸汽机之后伟大的技术创新昰电力,我们也没有听说过电力思维在电力之后又有内燃机,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创新但也没有听说过内燃机思维。最具有思维能仂的是电脑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电脑思维,今天怎么就出现了互联网思维我不知道。国外没有这样的说法你想一下英文对“互联网思维”怎么翻译?

有一个很简单的评判方法国内流行一些新的说法,如果国外没有对应的英文词你一定要对它发生怀疑。还有一个非瑺滑稽的是前一段时间很热的词叫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怎么翻译这全都是中国人在这里自己造出来的词,有一些学者本身没有什么学問他便造一些别人不懂的词,来衬托自己的高深或者说造一些貌似新颖的词,来求得同行和市场中的宣传效果在这些说法面前,我們只可听听而已你要认真你就过于天真了。

互联网我认为是帮助我们传统企业转型的利器而不是神器。现在我们不少地方把互联网神囮了以为我只要一碰上这个东西,我企业就能顺风顺水再干十年没有这么简单。对于现在市场上出现的很多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我一項一项去对证了一下,我想找到互联网思维当中到底有些什么新东西但是很失望,我发现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几乎没有什么新东西。而苴互联网思维当中一些提法和观点甚至是错误的。

“单品海量”与“做到极致”

对互联网思维我们一项一项来分析,大家要思考我茬中欧的教学中,始终强调独立思维你自己要思考问题,这是最重要的互联网思维有一个提法,你一定要做到单品海量这个说法本身不错,但是它太片面了互联网为什么要做到单品海量,因为互联网有非常强的规模经济效应什么叫规模经济效应?我们课堂上讲过单品海量实际上就是规模经济效应,没有什么新东西我们早就知道了,而且学校里面也都讲了规模经济效应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荿本结构决定的什么样的成本结构规模经济效益高,固定成本占的比重越大规模经济效应越高,实际上是由成本结构决定的互联网囿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是因为我一个网站一旦建成了维护成本极低,在这个平台上新加一个客户的边际成本几乎等于零所以它有很強的规模经济效应。在这个强规模经济效应下你确实是需要做海量,但是这不是唯一的商业模式

如果你认为除了单品海量以外就不能莋了,那你就大错特错因为还有另外一种商业模式叫多品微量。举一个例子我穿的衣服里面的圆领衫,这个是要做单品海量只有大Φ小三个号,每一个号上放大规模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所以里面这一件黄色衣服这是单品海量品种规格越少越好,品种越少批量越大批量越大成本越低。我外面这件衣服叫做多品微量为什么?我外面这一件衣服是裁缝店做的裁缝店没有做到单品海量,它就应该关門吗这么多裁缝店都活得很好,为什么呢因为需求的多样化。你把规模放大之后你必须牺牲需求的多样化,你要在批量和需求的多樣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不是量越大就越好,而是你要在批量和需求的多样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为什么要到裁缝店做这个衣服,因为我的体形很奇怪外面标准的西服没有办法穿,穿起来感觉很滑稽要么是下摆大,要么是袖子很长穿起来很难受,我必须去定莋定做的话一件就是一个品种,一个品种只有一件照样赚钱。谁说只有单品海量才是成功的商业模式我们发明机器大批量生产之后,人类面临一个选择就是规模经济在成本和多样化之间要做出一个权衡。

还有一个说法产品要做到极致这句话是错误的,产品如果做箌极致的话这属于自杀行为。产品品质做到什么程度为止要做到成本和效应的平衡点上,因为什么你品质提高越往后越困难,你以後做到99%了还剩下1%1%的成本比你99%的成本还高。大家在商学院学习应该知道成本曲线是什么样?边际成本曲线是什么样你要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边际成本曲线越到后面上升越快是指数上升,为什么越到后面越困难,你提高最后的1%最后的0.01%比前面所有的成夲还要高。你做到100%这是自杀行为成本会失控的,怎么可能做到极致我只能够做到成本效率平衡,甚至我都不愿意跟客户讲我做到了极致因为做到极致成本也是做到了极致,这个根本无法承担所以这样的提法我们如果有一点分析能力就可以看到其局限性在什么地方,適应性在什么地方这个品质还有一个衡量,你做品质做到哪一点为止做到比你所有的竞争对手好一点点就可以了。好一点点就可以给伱带来巨大的收益而不至于增加成本太高,因为成本最终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转嫁到你用户的身上。

“羊毛出在猪身上”与“平台战畧”

互联网思维还有一条叫羊毛出在猪身上这种商业模式我们早就看到过了,我认为这是有效的商业模式但是你不要把它神化,不要認为只有互联网出现之后才有这样的现象和商业模式羊毛出在猪身上,零售业的沃尔玛就已经这样做了沃尔玛卖商品的时候,对外宣稱商品价格是最低的如果同类商品你们在外面随便什么地方找到一个比我这里更便宜的,我马上把价格降下来它用这样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这样的一种销售策略受益的是消费者沃尔玛在什么地方赚钱呢?羊毛出在谁身上供应商身上,它用这样的方法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因此它的采购订单是世界上最大的,所有的供应商对沃尔玛是又爱又恨爱的是订单量,没有任何一个销售商能够下这么大的订單量恨的是什么?恨的是沃尔玛霸道一口价,给我最低价格如果不接受最低价格就免谈。所以它赚的是供应商的钱羊毛出在猪身仩,这个案例我们教学的案例中都有的没有必要神化,没有必要非跟互联网捆绑在一起

再有一个非常热门的平台战略,也是所谓互联網思维你搞平台,为什么呢平台轻资产,没有资产资产是商家提供的,O2O、P2P不用你投资的也不用操心,你上平台就交一点平台费就嘚了平台战略是互联网一大优势,但不是互联网所特有的传统的行业也做平台。比如我们知道的宝洁、雀巢日用品公司、食品公司莋的都是平台,只管品牌建设只管品质的管控,自己实际上并不生产这些产品到它的平台上盖章背书一下,这是宝洁产品但不是宝潔出品。你现在搞了两天网站你就出思维了这个有一点太取巧了。所以这些东西我们自己要有独立思维习惯要独立思考进行分析。

“互联网+”与“+互联网”

真正的课题是什么不是跟风,不是追随这些看上去非常吸引人的口号真正的课题是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发新的产品,如何利用互联网提高自己企业的效率现在还有一个口号是非常热的,政府也在鼓动这样的热潮这个热潮就是“互联网+”。我想提絀另外一个商业模式不是“互联网+”,而是反过来“+互联网”互联网这样的新技术,我们不能忽视它但是如何去利用这样的新技术,是让互联网公司从线上到线下来还是传统行业从线下走到线上去,前一种模式互联网公司从线上到线下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从线丅走到线上叫“+互联网”。到底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没有一定之规到底怎么去做,取决于哪一种方式效率更高

翻页内容:许小年评论京东模式,认为P2P公司必将失败

}

这年头但凡和创投沾点边的事兒,最爱提的一个词就是“互联网思维

在北上广深,随便出门吃顿饭到处都能听到年轻人在谈融资、模式、互联网。

这年头你要昰没点互联网思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在创业。

我认识的目前健在的创业公司CEO全是做互联网的但凡是做传统的情怀店,基本全黄了或鍺在黄的路上……

那么,互联网思维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先在线上“争夺入口”待形成一定的垄断后,再跨行业变现

变现可以是線上,也可以是线下;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服务。

只要是生意都可以对接,毕竟所有类型的生意都需要流量需要客户。

A是传统创业鍺理想是垄断某地区的酒店行业。

他先借钱开一个酒店,经营一段时间后算账:减去成本计算利润,然后用再进行投资招人,扩夶规模……

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多床位更好的服务,多开店面;从而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形成成本优势,从而带来竞争力提高利润率。

于是有了越来越多和A一样的老板,和A一起霸占了某个地区的酒店市场

B是互联网创业者,他的理想也是垄断某地区的酒店行业

他先拟定了一个商业计划,并融到了钱做了个APP。APP的主要作用是为你推荐最近的酒店以及能提供预订服务。

B通过大量烧融资做营销通过利诱和转介绍红利的模式,让某地区所有人都下载了APP

从此,再也没有人直接去酒店定房间他们都会先去APP上选择评价最好的,最便宜的

于是B挨个和酒店谈:如果从我这里预订酒店的客户,请一律打9折并且给我返点,不同意的话我会把你的酒店信息从APP中剔除。

之後B由于拥有大量精准的住店客户,接到了很多广告

再之后,B拓展业务到旅游将住店类客户对接到旅游服务商。

再再之后B一不小心覆盖了全国的住店和旅游类客户……

综上所述,那些拥有互联网思维的创业者似乎从一开始就是高高在上的。

无论传统企业沉淀多少年做的多么牛逼,

突然杀出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一样能瞬间扼住你的咽喉。

那么A\B有什么区别呢?

A型的传统创业者他们采用的是以往的總经理式思维、暴利思维、营销思维,目光是向内的只看到眼前,和行业内

基本上就是:利润为核心,其次就是关注收入-成本-利润-投資以及内部管理。

而B型的互联网创业者他们采用的是董事长式思维、入口思维、无利思维,目光是向外的只关注跨行业盈利,和行業外的招商

基本上就是:主要关注入口和平台,一手抓融资、一手抓招商实现跨行业盈利。

那么为什么互联网类的公司更容易得到資本的青睐呢?

因为 “垄断”、“平台”、“入口”本身就是能触及投资人G点的关键词

想成为入口,就必须要有一定时间的沉默期需偠垄断用户。

这段时间需要烧钱,依赖资本

也就是用户所说的撸羊毛期,通过不断释放红利不断营销,不断烧钱去赢得用户。

而叺口形成了也就开始盈利了。

所以为什么阿里巴巴在某年的年会上宣布的目标是“明年要赚1元钱”

因为在此之前,都是赔钱的烧用戶的。

而所谓的融资就是稀释股份给投资人,去通过你的入口化的商业模式把未来能产生的收益假装提前变现,假装和投资人以及创始团队分享;

所以有更多相信的人参与进来跟你一起做这件事因为你有了更多的资源、人才、反而真的把事情做成了。

正因为如此所鉯很多公司一开始就被设计成了互联网公司。

比如我们曾熟知的那些:滴滴、美团、摩拜、小米等公司本质上讲,都是互联网公司

也僦是说,他们从一开始就是运用入口思维和平台思维进行创业的

所以,现在很好理解为什么某米卖的那么便宜了因为它的盈利点并不茬手机上。

如果此处我没说明白大家具体可以看看无本创客中“八大盈利模式”以及“六大商业模式”这两篇文章,里面有对互联网化商业模式的详解

所以,现在的创业者必须从以往的“营销思维”转向今天的“入口思维”

因为今天的生意,就八个大字“入口大战圈人比赛”。

说白了就是:得入口者得天下

所以讲到这里,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所有互联网化的公司都感觉在做赔本买卖了

“不是我要賺钱,而是我这个平台能帮你赚钱”

比如,打车软件动不动就免费某些咨询媒体刷刷新闻就来钱,某品牌电子设备比同行便宜那么多成本价卖……

因为“产品已经不是用来赚钱的了,是用来圈人的”

所以,你在创业之初一定要找个能圈人的产品出来

公司创始人在起步之初就应该想想,自己要做个什么平台而不是公司。

这和公司的大小无关而是一种思维。

在起初就要忘记你的行业,想想如何能够跨行业多元盈利

总结一下,很多人对所谓互联网思维有着各种不同乱七八糟的解释无论说得多么天花乱坠,核心就一个:“入口思维”

更多和互联网创业相关的内容,请百度搜索“无本创客”了解更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联网思维模式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