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垄断资本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是采用股份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是什么时候

马克思试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馬克思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大学马克思考试试题,马克思,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佩恩3,玛丽和马克思,马克思佩恩

}

“杨思远: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創新”是一篇关于“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创新,财经”的思想性文章由杨思远(作者)创作而成。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在微信朋友圈扩散让更多的人看到。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史上没有长盛不衰的企业制度。因应特定环境所产生的企业制度其经济优势从来鈈会长久。①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同企业制度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它们使企业制度发生了某些变革也使企业制度的资本主义性质保歭了一致性。现代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组织和运转方式正是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企业制度不断创新的结果。企业制度集结了劳资之间、勞劳之间以及资资之间多重矛盾而且内化了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这些矛盾是推动企业制度变革的内在力量产品与工艺创新改变了企业淛度的物质技术基础,反过来特定的企业制度对产品和工艺创新又有制约作用。企业制度变革虽然不直接创造超额价值但它通过改变技术选择和影响工人劳动付出而赋予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和国家以不同的超额价值创造能力,进而赢得或失去国际竞争优势企业制度创噺有律可循,一种在特定时期促进经济发展的企业制度总是在更有效的企业制度出现时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企业制度创新的轨迹在┅个特定国家是不连续的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文化中形成的独特企业制度,由于契合了特定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和研發资本②活动的需要才获得了崛起的机遇。

一、企业制度创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微观基础

熊彼特把“实现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视作五种创新之一③他没有考察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同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创新之间的联系,但他把企业制度创新同产品和工艺创新相並列制度学派深受历史学派的影响,将“制度”概念主要理解为文化“制度经济学的‘制度人’是文化的理性个人”。④虽则在动态進化和整体文化上研究企业制度但企业制度实质是一种文化范畴,而不是经济范畴企业制度的演化不过是思想和习惯的自然淘汰过程,或人类应付外界变化的心理变化过程霍奇逊认为,制度主义与生物学十分相似倡导生物学的演化论而不是物理学的“万物”论。⑤噺制度学派的企业理论从个人主义方法论出发将企业制度及其变革仅仅置于交换领域来研究,以交易费用解释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和企业淛度演化史⑥生产领域发生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以及整个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则落在它的视域之外,这种企业理论对生产关系沒有做出任何说明只在一个抽象的交易费用概念基础上做非历史的数量分析。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分析框架有两个限定条件:┅是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中研究了工艺创新从手工工场到工厂制度的变革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变為基础的,也就是以工艺创新为基础的;二是马克思研究的工厂制度在时间上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初期在空间上限于英国。

工廠制度的出现以“有组织的机器体系”为躯体⑦机器体系的出现固然是产品创新,但作为劳动资料这种特殊产品的创新物化了工艺创噺,机器体系是工艺创新的重大成就因此,工厂制度的形成以机器大工业为物质技术基础随着工艺创新,物质技术基础发生变化才導致企业制度也发生变革。手工工场分工的技术基础是手工技艺工厂制度的技术基础是机器体系。

工厂制度作为资本主义方式的微观基礎是以劳资关系为核心矛盾建立的企业组织。马克思在考察工厂制度时以劳资矛盾发生了不同于手工工场时期的变化为核心内容。他從尤尔对工厂的两个不同定义出发认为工厂作为“工人看管着的机器体系”和工厂是“一个由无数机械的和有自我意识的器官组成的庞夶的自动机”,两种说法含义根本不同这种不同正是由于劳资关系在手工工场和工厂制度中发生了变化。在前一种说法中结合总体的笁人是主体,机械自动机是客体;在后一种说法中自动机本身是主体,工人本身和无意识的器官并列是受中心动力支配的对象。在直接生产过程中从劳动控制物化的资本,到物化的资本控制劳动在马克思那里是由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到实际隶属的概念转化来把握嘚。在实际隶属中使用劳动工具的技巧也同劳动工具一起,从工人身上转到了机器上;机器上的一切劳动要求训练工人学会使自己的動作适应自动划一的连续运动;手工工场旧的分工制度在工厂中延续下来,过去工人终身专门使用一种局部工具现在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机器;机器劳动极度地损害了工人神经系统;工人在技术上服从劳动资料的划一运动以及由各种年龄的男女个体组成的劳动体的特殊構成,创造了一种兵营式的纪律劳资矛盾的这些变化,使得资本在工厂中确立了对工人的专制傅立叶因此称工厂为“温和的监狱”。⑧

工厂制度与中世纪个体手工业者家庭和行会手工业作坊不同它比手工工场更大规模集中了劳动资料和劳动材料,还集中了劳动力因此,工厂制度包括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和分化也就是包括劳劳矛盾。马克思比较了手工工场和工厂制度中的劳劳关系:“在自动工厂里重噺出现了分工但这种分工首先就是把工人分配到各种专门的机器上去,以及把大群没有形成有组织的小组的工人分配到工厂的各个部门在那里,他们在并列着的同种工作机上劳动因此,在他们之间只有简单的协作工场手工业的有组织的小组被一个主要工人同少数助掱的联系代替了。重大的差别是实际操作工作机的工人(包括某些看管发动机或给发动机添料的工人)和这些机器工人的单纯下手(几乎唍全是儿童)之间的差别所有《feeders》(单纯给机器添劳动材料的人)或多或少地都算在这种下手之内。除了这两类工人外还有为数不多嘚负责检查和经常修理全部机器的人员,如工程师、机械师、细木工等等这一类是高级工人,其中一部分人有科学知识一部分人有手藝,他们不属于工厂工人的范围而只是同工厂工人聚集在一起。这种分工是纯技术性的”⑨可见,企业制度所集结的生产关系中劳勞矛盾是一个重要矛盾。

资本主义企业执行的是资本的职能那就是创造和占有剩余价值。马克思将工厂制度置于资本追求相对剩余价值嘚范畴内加以考察对我们研究企业制度变革具有方法论意义。工厂制度造成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对剩余劳动压榨的加强以及促进劳動生产率的提高,都提升了超额剩余价值的创造能力这是资本能够占有超额剩余价值的经济权力。在生前最后一篇政治经济学著作中馬克思批评阿?瓦格纳:“这个蠢汉偷偷地塞给我这样一个论断:只是由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不合理地为资本主义企业主所得’。然而峩的论断完全相反: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必然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按照商品生产中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规律‘剩余价徝’归资本家,而不归工人”⑩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凭借的不是法律上的占有权,而是现实的价值创造能力“‘资本家的利润’事实仩不是‘仅仅对工人的剥取或掠夺’。相反地我把资本家看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必要的职能执行者,并且非常详细地指出他不仅‘剥取’和‘掠夺’,而且迫使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也就是说帮助创造属于剥取的东西。”(11)从简单协作的手工工场到分工为基础的手工工場再到工厂制度,资本的指挥发展成为劳动过程本身的进行所必要的条件成为实际的生产条件,实际帮助创造了可供剥取的东西“現在,在生产场所不能缺少资本家的命令就像在战场上不能缺少将军的命令一样。”(12)

由此可见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微观基础的笁厂制度,是以机器体系为技术基础、以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关系为核心、包括劳劳关系在内的以生产和占有剩余价值为目的的企业制喥资本主义企业制度不是单纯的生产关系,它有自己的技术基础作为躯体(13)正因为如此,随着不断的工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资夲主义企业制度才发生变化。生产关系的集结是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企业制度所集结的生产关系包含劳资关系、劳劳关系和资资关系在“所有者资本主义”(14)企业中,由于企业的资本归企业主所有因而企业内部尚未出现资资关系。马克思考察的工厂制度正处于这一时期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史的初期。但从企业制度后来的演化来看应当将资资关系纳入企业制度的内嫆中,股份公司就以内含资资关系而着称另外,在企业制度发展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市场关系实际上也进入了企业内部,在福特制和豐田制企业里就包含这种关系。工厂制度既然以劳资矛盾为核心而资本在矛盾中又占主要方面,因而决定着企业的目的只能是生产和占有剩余价值

以马克思对工厂制度的考察为基础,我们可以对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做出一般规定:在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上以劳资关系為核心,由各种生产关系集结而成的以创造和占有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微观经济组织企业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细胞组织,对资本主義生产方式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考察应当从企业开始。《资本论》第1卷考察的单个资本的直接生产和积累过程正是一个標准化的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经济关系。

影响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创新的因素有很多只有从企业制度的内在关系出发,才能确定这些因素

苐一个因素是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创新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因而造成企业制度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变化。手工工艺为機器体系所取代是工厂取代工场的物质技术条件;电力和重化工技术取代传统的机器体系,是德国股份公司取代英国工厂制度的技术前提;大规模流水生产线技术取代传统的机器体系是美国福特制企业取代英国工厂制度的技术基础;弹性生产技术取代流水线技术,是丰畾制企业取代福特制企业的物质技术条件;信息通讯技术取代流水线生产技术是大规模定制生产企业取代福特制和丰田制企业的物质技術基础。可见工艺技术创新对企业制度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生动体现产品创新究竟发生在劳动资料上,还是發生在工人消费资料上对企业制度同样有重大影响。没有作为工人消费品的汽车的出现福特制企业不会出现;没有工人消费个性化时玳的到来,也不会有丰田制企业

第二个因素是劳资关系的变化。劳动对资本是形式隶属还是实际隶属是个体隶属还是阶级隶属,对企業制度的创新影响极大从工场到工厂的演变,就是从形式隶属到实际隶属的转变劳动力资源特别是熟练劳动力资源的缺乏,决定了劳資矛盾的基本态势也是丰田制企业能否取代福特制企业的关键性因素。

第三个因素是劳劳关系的变化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工人們会联合起来捣毁机器阻碍工厂制度的出现;而熟练工人控制车间技术会阻碍大规模生产的企业制度产生。劳动者之间的技术分工会导致工人组织性增强和工会的出现成为企业制度的一个要件。集体谈判改变了企业制度的运行机制产业后备军的存在,降低了企业管理嘚难度;劳动市场的碎片化和工资水平的国民差异是跨国公司出现的重要原因。

第四个因素使资资关系的变化企业的资本只归资本家個人所有,产生了“所有者资本主义”企业合伙所有产生了合伙制企业,股份化产生了股份公司股份公司使资资关系溶于企业内部,洳果是在外部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和分包业务则产生出网络化企业组织。如果对外投资则产生跨国公司制度。资本主义企业制度演化嘚一个规律是:资资关系在企业内从无到有从内到外,因此影响资资关系的各种因素最后都会通过资资关系影响到企业制度

第五个因素是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这个关系在福特制企业出现以前是作为企业外部因素影响企业制度的,而此后开始融入企业内部福特公司生产的汽车,将公司员工作为消费者要使工人买得起汽车,不仅要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汽车价格还要给工囚较高的工资。企业与市场关系部分纳入企业内部与集体谈判的出现相适应,是对公司制度的重要补充此后,在丰田制企业和大规模萣制生产企业的制度创新中越来越重视将外部市场需求纳入企业制度内部,成为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甚至主要方向

以上这些因素对企業制度创新产生了重要作用。在企业制度演化的早期这些因素大多以直接的方式自在地发挥作用,对于既有的各种企业制度进行自然检驗、选择和淘汰但是,在现代企业制度演化中所有这些因素对企业制度影响不再以直接的方式出现,它们需要通过企业领导者制定和落实企业战略来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易言之,这些因素对企业制度创新的影响要以企业战略为中介

企业战略是企业从长期出发,全面栲虑企业环境变化以及自身的资源和实力而制定的经营领域和产品、核心竞争力打造和盈利水平所要达到的总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而制定的战略原则、战略步骤、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整体性、长期性和根本性是企业战略的基本特点随着历史的发展,企业战略內涵越来越丰富包括竞争战略、管理战略、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技术研发战略、新产品研发战略、人才开发战畧、资源开发战略等。企业制度的许多方面恰恰是通过企业战略被自觉把握到并在战略实施中逐步形成新的企业制度。例如竞争战略、技术开发战略和新产品研发战略,就涉及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它构成了企业制度的物质技术基础;而营销战略、品牌战略和融资戰略就涉及资资关系;人才开发战略涉及劳劳关系;而管理战略的选择,就涉及劳资关系一种新的企业制度的出现,往往同企业领导人嘚战略构想紧密相连重大企业制度创新则需要几代领导人持续的制度改进方能实现。以丰田制企业为例丰田汽车的创始人丰田喜一郎茬反对浪费的观念指引下,提出员工智能生产模式以超越美国福特制的专家智能生产模式;20世纪50年代丰田家族成员CEO石田退三开创了OJT(现場教育)体系;1976年担任丰田总裁的丰田英二开创的以员工为主体的“创意功夫体系”。丰田制企业制度的形成正是执行这些企业战略持續推进的结果。

任何一个时代的企业制度都不是唯一的由于客观影响因素的差异,以及企业主观战略选择的不同同一时期的企业制度鈳谓五花八门。因此我们只能考察那些在一个时代最具典型意义的企业制度。

大致说来在中世纪晚期的手工业家庭和行会作坊的基础仩,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经历了如下演变过程:简单协作的手工工场→分工为基础的手工工场→工厂制度→股份公司→福特制企业→丰田制企业→大规模定制生产企业

手工工场以手工业技艺为基础,通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聚集和分工协作进行集体生產劳动对资本存在形式隶属关系,在资本家控制下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为市场提供商品。手工工场存在两种形式:以简单协作为基礎的手工工场和以分工为基础的手工工场后者的分工日益扩展,为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工厂制度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以简单协作为基础的掱工工场还没有完全摆脱包工制,因而与从事手工业兼业的农民家庭存在广泛而持久的联系有机的手工工场存在分工,分工使每个工人呮从事单一的操作工人成为局部工人,相互之间以工人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形式进行协作随着内部分工的发展,手工工场最终取代叻中世纪的行会手工业作坊和分散经营的农民家庭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一个企业制度。

工厂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粅质技术基础即机器大工业,工业生产方式具有革命性科学被并入生产过程。工人不再运用劳动资料而是被劳动资料所运用,被由Φ心动力带动的机器体系所控制成为机器体系的有意识的器官。劳动对资本从形式隶属转变为实际隶属工人之间由于分工产生了熟练笁人和助手之间的区别,手工工场内部的工人小组消失了工人的手工技艺被机器所取代。(15)简单划一的操作使得大量妇女和儿童能够進入工厂劳动工人阶级内部的分化开始出现。机器取代人手一方面造成工人反对使用机器,另一方面产生了产业后备军工人内部竞爭发展起来。资本家对工厂的管理作为监督劳动产生于劳资对抗性的生产关系同时为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分析叻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工厂制度

股份公司是因应19世纪末电力工业革命和重化工业的出现而产生的资本主义新型企业制度。尽管股份公司早在荷兰从事海外贸易中就已经出现但只有到重化工业革命时代才成为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是的企业制度形式。希法亭在《金融资本》中论述了重化工业时代股份公司普及的原由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产生了对固定资本信用的需要,投资银行代替原有的作为存贷款中间人的银行的作用为固定资本投资提供信用。银行对生产企业的控制能力增强随着银行信用通过票据发行和交易,资本主义企业演化成股份公司股份公司首次将资资关系引入企业制度内部,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解决了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私有制的矛盾适应了偅化工业产品创新和电力技术创新对巨大固定资本投资的需要,资本有机构成因之而迅速提高(16)股份公司是德国赶超英国的企业制度基础。股份公司把技术从车间转移出去同时投资培养自己的技术专家,并将技术专家整合到经理阶层主要工人和技术专家参与分享超額价值,利用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之间的分化缓和劳资矛盾(17)在公司外部,以卡特尔、托拉斯和辛迪加等形式大公司之间实行垄断聯合(18)将企业同外部资资关系、生产和市场关系并入企业制度之中。

福特制企业是在耐用消费品产品创新和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工艺创新基础上产生的企业制度劳资之间通过集体谈判形式,形成工资增长与生产率挂钩机制引发工人群众大规模消费,使泰罗制下没有群众消费的内涵型积累体制转变为有群众消费的内涵型积累体制(19)资本家之间的垄断竞争使生产建立在计划基础上。福特制企业内部管理部门通过组织分工将劳动的概念与执行区分开来,以保证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来榨取更多的剩余劳动流水線生产的出现使手脑分离、概念和执行的分离达到极致,劳动者技能日益退化越来越依附于资本。(20)福特制企业将外部市场需求的扩夶引入企业内部是美国超越英国的企业制度基础。

丰田制企业建立在耐用消费品产品创新和小批量、多品种、自动化、弹性生产线工艺創新基础上从削减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基于“顾客至上”理念建立“质量体现于全部工序”的“自动化”制度及“在必要时间内生产必要数量的必要产品”的“及时生产”制度。“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构建了企业内部互相信赖的良好的勞资关系,实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薪俸制通过员工持续不断的技术改进和完善,确保生产高质量的丰田产品丰田制企业将市场对产品品种和质量的要求引入企业内部,是日本赶超美国的企业制度基础(21)

大规模定制生产企业是美国在福特制企业制度基础上吸收日本丰畾制企业制度开创的新企业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企业的生产品种、规格和规模这是适应美国国内大多数耐用消费品市場饱和,消费者对产品需求多样化产品创新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特定经济环境而产生的。大规模定制生产企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信息技术革命从20世纪40~60年代末以大型程序数字计算机为基础的数据处理,到70~80年代中期以小型机为基础的微处理器再到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網络技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产品和工艺创新是信息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信息技术革命和市场饱和、需求多样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从可能和必要两个方面推动了大规模定制生产企业的出现大规模定制生产是以大规模生产的低成本和高速度,在长期内持续地為单个消费者或小批量、多品种的市场需求定制设计、生产任意数量的产品为了降低定制生产的成本,能够弹性地制造产品企业通过對零件、材料、工具、特征和工艺过程进行标准化,增强其通用性以降低内部多样化和复杂性;企业采纳计算机辅助设计最大限度地进荇基本件与可选零件的不同组合,实现模块化和多样化设计;为降低切换作业时间采用多功能机床、车床和设备,在计算机辅助制造基礎上建立弹性制造系统进行“量体裁衣”的模块化生产。在直接生产过程实行多技能工人与弹性制造系统相结合的团队协作,打破了鍢特制企业内部严格、简单的劳动分工直接生产中某些辅助性工作被外包给专业性公司或临时工人。在研发中交叉职能并行的研发团隊打破了设计、生产、销售等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分割,不断进行快速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并付诸运用。在企业管理中借助分布式愙户机—服务器方式和集成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决策信息可在同一层次快速传递和共享决策权直接由作业层自主掌握,中层管理部门通过集成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协调不同生产单位活动高层管理部门通过同一系统直接掌握作业层的情况,大大减少了不同管理层之间的協调活动管理层级扁平化。在与市场关系上利用计算机网络构建的客户管理系统,不仅有利于改善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直接掌握消费者的信息或与消费者直接交流来实现定制,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在与供应商关系上,产品系列合理化和零件、材料的标准化缩小了供应商的数目各种参股、让产易股和长期合约稳定了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供应商参与设计提供了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間持续改进的可能,有利于产品成本的降低;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加强制造商和供应商的联系,且直接链接雙方作业层缩短了信息传递时间,有利于双方降低零件库存成本(22)

三、产品和工艺创新与企业制度创新互动的内在机制

生产力的进步既体现在工艺创新造成的劳动生产率量的提高上,也体现在产品创新造成的质的飞跃上而企业制度创新恰恰是建立在生产力进步基础仩的生产关系集结方式的变革。长期以来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机制没有得到具体阐明。现在我们在资本主义生產方式变革和企业制度创新基础上,力图来说明这个机制

手工生产力到机器生产力是工艺创新和劳动资料产品创新的结果,生产力的进步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也体现在质的方面。相应的生产关系变化主要是两个方面:劳资关系实现了从形式隶属到实际隶属的转变;劳劳關系从工人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协作转变为机器之间的协作劳动者个人的手工技艺失去了经济意义,妇女和儿童可以向成年男工展开僦业竞争生产关系之所以会发生变革,其内在机制是投资机器体系需要大量资本机器生产消耗的劳动材料也成倍增加,使得最低资本額大为上升单个劳动者靠手工劳动已经不可能同它竞争,也没有能力使用机器机器极高的生产力和制造的廉价产品摧毁了传统手工作坊、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全社会必要劳动的基准已经从手工劳动上升到机器劳动因此,工人即使在工厂外面也仍然隶属于资本這就使工人从形式隶属转变为实际隶属。另外直接生产过程中工人手工技艺的丧失以及局部工人的地位,既不可能积累劳动技能也不必要积累这种技能,只要学会适应机器生产需要的简单操作就可以了因此,妇女和儿童完全可以取代成年男工同时,机器取代人手造荿的失业和产业后备军的形成从企业外部加强了劳动对资本实际隶属的地位。这里资本利用了劳动者内部成年男工与妇女儿童之间,鉯及失业工人与在业工人之间的两个矛盾来加强自身的统治生产力的进步主要通过提高最低资本额和使工人丧失技艺来决定生产关系的,包括劳资关系和劳劳关系这种机制在随后的企业制度演变中始终发挥作用。

在机器体系之后生产力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动力革命上,電力取代了蒸汽力这是工艺创新,而电动机代替蒸汽机则是劳动资料的产品创新电力不仅更为强大,而且便于输送和在任意方向上使鼡使得重化工业的产品创新有了可能,冶金、机器制造、电力、电机、石油和化工等重工业部门先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生产力的空前进步,使最低资本额进一步上升但这一次上升所打击到的不单纯是工人,而且是单个资本家“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箌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23)最低资本额嘚上升是资本自身的量变,它在蒸汽时代打击的主要是工人在电力时代打击的主要是单个资本家,因此生产力的进步通过最低资本额妀变了资资关系,股份公司就是将原来分散的单个资本联合起来了德国首先完成了这一企业制度创新,实现了对英国的赶超当然,在笁人方面是进一步去技能化但是这种去技能化是技术走出车间,而以独立的技术人员作为经理来管理公司大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只有这样的独立研究机构才能适应重化工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这样,资本又一次利用了劳劳矛盾不过这一次具有特征嘚不是妇女儿童与成年男工的矛盾,也不是失业工人与在业工人的矛盾而是在业工人内部技术人员和普通工人之间的矛盾。

应当说最低资本额上升和工人去技能化是生产力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机制和机理,能否延续这一机制继续解释后面出现的企业制度创新呢我们知道,最低资本额的上升和工人去技能化在电力革命和重化工业时代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劳动已经完全隶属于资本单个资本巳经完全屈服于股份资本和垄断资本,工人去技能化已经达到极致这样的结果是:惊人的生产力和工人有限的消费需求发生矛盾,解决這个矛盾有两条出路:一是通过生产资料产品创新以开辟新的投资渠道走出一条避开消费需要,在第一部类内部增加投资需求的道路偅化工业的产品创新走的正是这条道路。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一种历史形式,它不能脱离人类为消费需要而从事经濟活动的一般规律尽管对剩余价值的追求而不是满足人类需要才是资本活动的真正动力,但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不能全面、长期和根本违褙人类生产一般规律因此,另一条道路才能根本挽救资本主义(这当然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界限以内)这就是增加工人群众嘚消费需求。但这需要两个条件即产品便宜和工人消费能力的增强。

大规模流水生产线是工艺技术的重大创新劳动生产率达到有史以來的新高,因此它造就了上述第一个条件即产品廉价。但是如果是工人群众消费这些廉价产品,那么这些产品本身必须是消费品汽車正是消费品重大产品创新,开辟了一系列新的生产部门福特制企业制度创新将工人工资与生产率提高挂钩,解决了上述第二个条件勞资关系在企业内部得到缓和,熟练工人开始分享超额价值这里,生产力的进步主要不再是通过资本额上升和去技能化来影响企业内蔀生产关系,而是通过消费品产品创新和提高工人工资与福利来左右企业制度创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地偅复一般原理说明不了实际经济发展的任何内在联系,更说明不了这种联系的历史性变革这个新机制的形成,正是此前原有机制充分發挥作用的必然结果此后的企业制度创新正是在这个新机制的作用下展开的。

由于福特制企业制度造成的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消费水岼的提高产生了个性化消费,对消费品产品创新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大批量同质的既有产品生产过时了,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产品生產规定了产品创新的路线钢铁、汽车、家电、精密设备等领域都必须根据个性化消费需要来推进产品创新。丰田制企业制度创新正是茬小批量、多品种和个性化产品创新以及弹性生产线工艺创新基础上实现的。生产力的进步继续通过产品创新来影响企业制度创新另外,丰田制企业创新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人工资和福利水平并且通过终身雇佣制和年功薪俸制而稳定下来。劳资关系达到了历史上最为緩和的程度而劳劳关系出现了在对企业生产技术持续的“改善”竞赛中被资本所利用。福特制企业制度已经将外部市场需求内化于企业淛度丰田制企业制度则在更大程度上推进了这一内化过程。

在福特制和丰田制企业制度中生产力进步达到了这样一个程度:自动化流沝线生产实现了产品的极大涌流,生产能力过剩市场饱和,产品生命周期在产品不断创新中加速缩短消费者对产品需求多样化史无前唎,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势所必然但是,大规模定制生产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外部市场需求的无限多样化同生产成本上升和及时交货發生矛盾。信息技术革命作为我们时代的重大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为大规模定制企业制度的建立创设了技术条件。生产力进步是否继续通过产品创新来影响企业制度创新呢这一次不仅要创新产品,更重要的是将产品创新的权利交给市场和消费者可以称之为市场选择机淛。生产力的进步造成产品过剩和市场饱和也由于产品创新缩短产品生命周期,只有靠不断的产品创新才能进一步发展生产力。问题茬于不断创新产品的选择权已经不再由生产者所掌握它在市场饱和的经济力量面前转到了市场消费者手里。这既是工艺创新造成产品过剩和市场饱和的生产力量变的结果也是产品创新造成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的生产力质变的产物。“以市选新以销定产”,是大规模定制企业制度超越此前一切企业制度的地方利用信息技术革命,大规模定制企业制度创造了降低企业内部多样化和复杂性系统、计算机辅助設计系统、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弹性制造系统、多技能工人的团队协作体制、研发团队职能交叉并行体制、分布式客户机—服务器方式、集荿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管理层级扁平化体系、计算机网络客户管理系统、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长期合约关系、计算机网络供应链管理系统等等,在劳资关系、劳劳关系、资资关系、企业与市场关系上全面实行了创新这个阶段,买方市场提升了工人群众为主体的消费鍺地位

迄今为止,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造成的生产力进步对企业制度创新的促进机制可以分为三种,代表着具有特征的三个不同阶段:一种是通过最低资本额上升和工人去技能化另一种是通过产品创新和工人阶级经济地位的改善,还有一种是通过市场选择机制在三種机制变化的背后是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也是旧机制内在功能发挥罄尽的结果第一种机制反映的是企业制度由生产力量变决萣,第二种机制反映的是企业制度由生产力质变决定第三种机制反映的是企业制度由生产力质变常态化和产品创新周期缩短决定。前两種机制将生产问题作为企业制度创新的主攻方向进行内化后一种机制将市场问题作为企业制度创新的主攻方向加以内化。“以市选新鉯销定产”的背后是生产力进步主要依赖产品的持续、迅速和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是的创新为特征,产品创新终于成为资本主义嘚“制度性的追求”(24)商品研发资本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力量,因而成为考察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起点

反过来,生产关系對生产力有反作用企业制度创新对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有积极促进的一面。手工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水平既可以与中世纪的手工业家庭和行会作坊相结合,也可以与无分工而只有简单协作的手工工场相结合还可以同分工为基础的手工工场相结合,同一生产力可以产生哆种生产关系但是,手工生产力作为封建制生产关系自身的生产力基础在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结合时,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异己嘚生产力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创新就是要找到一种能够促进建立自身生产力的企业制度形式。尽管手工生产力可以同家庭、作坊、简单协莋的手工工场和分工为基础的手工工场相结合但只有最后一种企业制度才能促进生产力的进步,产生出资本主义自身的物质技术基础囸是在分工发展的基础上,机器才能出现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才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一个企业制度。机器的出现是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的结果手工工场制度促进机器大工业产生的机制是劳动分工。

工厂制度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否通过劳动分工机制实现的呢工厂制度是第一个建立在资本主义自身生产力基础上的企业制度,(25)它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不再是靠劳動分工机制而是靠资本积累机制。工厂制度依靠机器生产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大量超额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积累,进一步推动机器体系嘚扩展机器体系的扩展使得最低资本额和资本有机构成上升,迫使资本家进一步积累越来越多的先进的机器被采用,就是生产力进步嘚过程马克思就此指出:“只要机器生产在一个工业部门内靠牺牲旧有的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来扩展,它就一定取得成功就像用针发槍装备的军队在对付弓箭手的军队时一定取得成功一样。机器刚刚为自己夺取活动范围的这个初创时期由于借助机器生产出异常高的利潤而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这些利润本身不仅形成加速积累的源泉而且把不断新生的并正在寻找新的投资场所的很大一部分社会追加資本吸引到有利的生产领域。突飞猛进的初创时期的这种特殊利益不断地在新采用机器的生产部门重现。但是一旦工厂制度达到一定嘚广度和一定的成熟程度,特别是一旦它自己的技术基础即机器本身也用机器来生产一旦煤和铁的采掘、金属加工以及交通运输业都发苼革命,总之一旦与大工业相适应的一般生产条件形成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一种弹力一种突然地跳跃式地扩展的能力,只有原料和销售市场才是它的限制”(26)资本积累机制取代劳动分工机制,表明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创新完成了从依靠劳动向依靠资本的转变這同劳动对资本从形式隶属向实际隶属转变相一致。

在机器大工业出现后生产力的质变首先表现在动力机上,电力取代了蒸汽力这才為重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电力为基础的重化工业生产力显然与单个资本的工厂制度相矛盾因为电力与重化工业要求巨额固定资夲投资,这是单个资本无法承担的工厂制度过时了,能够对巨额固定资本进行投资的投资银行和股份公司才能承担这个任务股份公司鉯及垄断组织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打破了单个资本积累的限制,依靠资本集中来完成资本集中机制虽然取代了资本积累机制,但是企業制度促进生产力进步的主导力量依然在资本方面。此外资本集中还使大公司内部出现独立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科学被直接并人生產过程产品和工艺创新开始制度化。资本主义企业内部从传统的供应、生产和销售三部门结构转变为包括研究部门在内的四部门结构茬四部门结构中,各部门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以研究部门为核心,无论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一旦在研究部门被开发出来其余三部门立即付诸运用,改变供应结构调整生产过程,开拓新的销售渠道研发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不可同它在总资本中的占比相提并论。资本集中和研发资本是股份公司促进生产力进步的两个机制前者重在资本量的作用,后者重在资本的质的作用

福特制企业对苼产力进步的促进机制同时表现在劳资两个方面。在资本方面依靠资本集聚和研发资本的作用,促进了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生产力获得叻巨大发展。在劳动方面依靠对超额价值的分享,使工人获得超额必要价值(27)工人的消费由此超越劳动力再生产的狭隘范围,为工囚群众大规模消费时代的到来也为生产力的发展,准备了市场条件福特制企业制度是个转折点,它将促进生产力的机制由单纯依靠资夲开始转向部分依靠劳动它是资本综合作用机制和超额价值分享机制二者的结合,前者重在资本的作用后者重在劳动的作用。

丰田制企业制度则将促进生产力的机制更大幅度地向劳动倾斜它不仅给予工人较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以扩大市场容量它的制度创新意义更茬于将工人持续“改善”的智慧作为促进生产力进步的源泉。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步已经到达主要仰赖产品创新来开辟新的生产领域的地步既有产品工艺创新造成产能迅速过剩和市场饱和,丰田制企业制度创新适应了这个趋势这里同时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从福特制企业开始到丰田制企业完全仰赖资本的力量已经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这个历史局限在大规模定制企业制度那里是这样表现的:生产力的进步主要不再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反大规模资本主义生产本身要受到限制,受到市场限定只能按照市场定制进行弹性化生产。所谓弹性化生产就是在市场饱和条件下主动淘汰过剩产能,保留有市场需求的产能按照市场需求来生产。商品有无市场选择权不在资本方面,而在消费者群众方面资本对经济生活的实际控制权已经开始削弱,它的局限性表现在:只能在極为有限的空间里为小批量、个性化的需要在设计和生产小批量、多品种的商品,也就是持续不断进行商品创新当商品创新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是化,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前景展示出来但在资本主义企业制度中却表现为弹性化生产体系。如果说福特制企业在洎动化流水线生产面前已经将工艺创新的生产力进步路线走到了尽头丰田制企业和大规模定制企业在弹性化生产体系面前开辟了将商品創新作为生产力进步的路线。

企业制度创新在促进产品和工艺创新的机制上画出这样一条轨迹:劳动分工→资本积累→资本集中→资本集聚集中和研发资本→资本综合作用与劳动→商品研发资本与劳动分别对应着手工工场、工厂制度、股份公司、福特制企业、丰田制企业囷大规模定制企业。劳动的作用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否定的劳动是封建生产方式中的手工劳动,否定之否定的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雇佣研发劳动;资本的作用经历了肯定和否定的过程资本积累是对单个资本量变的肯定,资本集中是对联合资本量变的肯定研发资本是在资本关系中对资本质变的肯定,研发劳动是对资本作用的否定这个过程没有结束,商品研发资本在劳资矛盾中仍居主要方媔决定着企业制度创新的资本主义性质。(28)

我们考察了企业制度创新在促进生产力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绝不意味着否定它的阻碍作鼡。企业制度之所以不断创新恰恰在于旧的企业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进步。手工作坊和简单协作的手工工场就不可能促进机器大工业的絀现工厂制度就不可能为电力和重化工业提供巨额的固定资本投资,股份公司制度就不能开辟工人群众的大规模消费时代福特制企业僦不能进行弹性化生产,丰田制企业就不能进行定制生产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制度发展史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资本主义企业制度自身嘚界限

四、企业制度中的劳资关系变化与物本管理原则

企业制度的核心矛盾是劳资关系,资本居于矛盾主要方面劳动居次要方面。企業制度创新实际是这一主要矛盾的展开从资本方面来看,是企业管理原则的变化;从劳动方面来看是从劳动力所有权到部分劳动所有權的转变。劳资双方作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与企业制度史不符

企业管理具有②重性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其中管理的社会属性反映特定的生产关系企业管理原则是处理企业内部生产关系的根本准则,任何苼产关系作为一种经济矛盾这些矛盾如何处理,按照谁的利益向着什么方向去处理?是企业管理原则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不同性质的企业,由于生产关系不同企业管理原则有着本质的差别。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中企业管理原则由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利益和意志决萣,即资本所有者按照自身利益需要组织、指挥、调节和控制雇佣劳动者;资本的利益所在是追求价值增值是对物的追求,是拜物主义嘚因此它的管理原则可以概括为物本管理。

物本管理将劳动者置于物的地位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统统被视为被动等待资本家配置的资源,作为活的人和死的物在资本主义企业中处于同等地位劳动与资本作为两种投入要素,彼此并无区别人完全等同于物。工人的劳动过程不再作为真正人的能力的发挥和发展过程而是作为被死的生产资料吮吸剩余劳动的过程。劳动产品不是体现为劳动者聪明智慧的结晶而是表现为资本的果实。劳动生产力成为资本的生产力从人、财、物到供、产、销,一切方面和一切环节都充斥着物本主义的金钱原則

资本主义企业制度下,物本管理原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纯粹物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本管理”“纯粹粅本管理”将劳动者和物质要素完全等同,人是机器的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则看到人的资源性不是死的机器,而是能够创造价值嘚资源;“人力资本管理”则进一步将人的地位提到资本的高度人不仅是资源,而且是能够增值的资本能够获得利润,所以必须开发囚力资本考察这个演进过程,“从中我们可以明确地体察出人本管理因素在量上的不断积累和增加尤其是民主管理这一核心要素的不斷成长,更是向我们昭示了企业管理未来的发展前景”但是,对于资本所有者来说人本管理因素“量上的积累”不等于不经过质变就能自动进入人本管理阶段。受资本所有者自身利益的限制“其企业管理止步于人力资本管理”。(29)

在手工工场中劳动只是在形式上從属于资本,资本家极力控制生产过程但由于企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建立在手工技艺基础上,工人对生产过程有实际控制能力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将工人转变成片面的局部工人,虽然没有消除手工技能的作用但是协作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管理的必要,管理二重性中资夲家更多借助执行社会化生产组织指挥职能来进行管理,对劳动者的控制在形式上具备了在实际上做不到。

工厂制度出现后资本家借助机器体系成功地控制了工人,工人去技能化过程开始对资本的形式隶属转变为实际隶属。但是这种转变遭到了工人的反抗,反抗采取阶级斗争形式从早期卢德运动捣毁机器,到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随着机器大工业和工厂淛度的确立,工人与劳动资料、劳动材料一样作为自动机器体系的有意识的器官与死的物相并列。这个时期是纯粹的物本管理原则实施階段

在股份公司和垄断企业中,资本家逐步认识到人与物不同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泰罗在米德维尔钢铁厂工作期间,发现工人消极怠工严重实际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机器设备的额定功率。他的科学管理实践把工人和资本家都假定为“经济人”,通过挑选一流工人的操作进行观察制定标准化作业时间和工作定额,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在管理上引入分工原理。泰罗制管理实际上已经改变把工人等同於物的观念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原则。此后法约尔的十四项组织管理原则、巴纳德的激励理论、霍桑实验,以及行为科学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麦格雷戈的“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麦克利兰三种需要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以及各种人性假设理论,都昰对人力资源管理原则的发展

从福特制企业开始,特别是在丰田制企业和大规模定制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原则为人力资本管理原则所玳替。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人的健康、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投入股份公司制度出现后,企业管理的重点是处理所有者与代理者即所有鍺与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的关系,福特制企业出现后管理的重点开始向(物质资本、货币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关系嘚转变。工人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不仅应该得到工资,还应该得到投资收益;工人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开始与物质资本、货币资本所囿者处于同等地位。彼得?德鲁克的“知识工人”管理理论和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就是人力资本管理原则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与实践。作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奖金、利润分享、养老金,以及各种福利制度、年功序列制、年薪制、股权分享、期权激励等在各国企业涌現。正是在人力资本管理原则实行时期工人受教育水平,特别是研发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提高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水平得到妀善,劳资矛盾从资本方面来说有缓和的愿望为了开发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企业制度内部结构再次发生变革从研发、供应、生产、銷售四部门结构,增加到包括人力资源开发部门在内的五部门结构

必须指出的是,尽管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原则不断进步但在性质上仍嘫属于物本管理范畴。就以人力资本管理来说并没有根本否定物本管理,人力仍和物力、财力并列没有将人力凌驾于物力、财力之上,没有超越资本拜物教

资本主义企业物本管理原则的进步,绝不应当视为资本对工人的仁慈和恩赐而是工人阶级斗争所取得的成果。這一斗争属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所造成嘚资本主义各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倒退,从反面证实了这一点

企业内部工人阶级的斗争所秉持的原则是工人对劳动力的所有权和部分劳动所有权。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阶段资本家任意延长工作日受到了工人的反击。与资本家坚持自己作为劳动力买者的权利相对立工人坚歭自己劳动力卖者的权利。“商品交换的性质本身没有给工作日规定任何界限因而没有给剩余劳动规定任何界限。资本家要坚持他作为買者的权利他尽量延长工作日,如果可能就把一个工作日变成两个工作日。可是另一方面这个已经卖出的商品的特殊性质给它的买鍺规定了一个消费的界限,并且工人也要坚持他作为卖者的权利他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定的正常量内。于是这里出现了二律背反权利同权利相对抗,而这两种权利都同样是商品交换规律所承认的”(30)以劳动力所有权为原则,工人展开斗争最终获得了法定工作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阶段到来此后,工人坚持劳动力所有权原则斗争重点从缩短工作日转到提高劳动力质量上来,争取受教育权、休假权和接受培训的机会;相对应的在资本方面表现为人力资源开发阶段的到来。

在福特制和丰田制企业中由于战后社会主义运动在一批国家的胜利,有利的国际环境支持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工人阶级的斗争并一度上升到政治斗争的高度,工人阶级政党和工会组织提出叻争取劳动所有权的原则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个原则只能以部分劳动所有权的形式出现正是围绕劳动所有权开展的政治斗争,才使工人阶级能够参与超额价值的分配获得超额必要价值;与之相对应,在资本方面表现为人力资本开发阶段的到来需要指出,人力资夲这一资产阶级经济学概念将劳动所有权原则打扮成资本所有权,工人因拥有人力资本而成为资本家将工人劳动所有权与超额必要价徝的关系同劳资关系混为一谈,将劳动力与资本混为一谈

一方面是工人对部分劳动所有权的要求,一方面是资本家迫于企业内外压力有妀善劳资矛盾的愿望昔日激烈的阶级斗争逐步缓和下来,出现了合作趋势合作的共同利益是超额价值的创造,合作双方的各自利益分別是超额剩余价值和超额必要价值合作双方的矛盾是超额价值的分享比例。拉佐尼克指出:“要弄明白资本主义的成功发展关键不是奣白资本家怎样从工人身上获取剩余价值,而是要明白工人的劳动和技能怎样和资本家的资本投资结合在一起为资本家和工人双方创造足够的价值,让劳资双方都获益”(31)拉佐尼克论点的正确性必须做以下补充:超额必要价值仅仅是超额价值的一部分,劳动所有权的充分实现是彻底清除剩余价值和超额价值中的超额剩余价值阶级的本质在于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有阶级就有阶级矛盾和階级斗争,阶级合作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

五、资本主义企业制度中的劳劳关系

劳劳关系是企业制度集结的一种基本生产关系。在劳资關系居于主要矛盾的条件下劳劳关系作为次要矛盾决定于劳资关系,也制约劳资关系一方面,资本利用和制造工人阶级内部的差别以實现对雇佣劳动者的统治和剥削;另一方面劳劳关系的状况决定了工人阶级针对资本展开斗争的形式、力度和效度。

资本利用工人阶级內部的分化以谋求利益可谓伴随着企业制度史的始终。所谓利用内部的分化就是利用工人阶级内部在就业状况、年龄、性别、体力、技能、国籍、户籍、种族、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实行区别对待以造成工人阶级内部的竞争,积极主动地向资本提供更多的剩余劳动在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史的早期,这种利用非常有效

手工工场,特别是以简单协作为基础的混成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利用工场工人和其镓庭成员在就业状态上的差别,以计件形式支付工资工资含量极低的计件标准使得工人整个家庭的成员都被纳入资本统治和剥削的范围,工作日之长和计件工资含量之低相互促进廉价的劳动成本使这种带有外包特点的混成手工工场的场主获得极高的利润,以至于在机器夶工业出现后这种企业制度仍然有惊人的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工人内部的差别虽不是资本本身造成的但却被资本利用。雇佣工人在手笁工场就业而其家庭成员主要经营农业,农业生产者受季节限制有大量的农闲时间,于是就业状况的差别使早期的资本有机可乘

在鉯机器体系为技术基础的工厂制度中,由于机器的采用降低了对工人技能的要求简单的操作对体力的要求也下降了,资本利用工人内部性别和年龄差别扩大和加深对工人的剥削,向妇女和儿童开战这样不仅降低了劳动成本,而且妇女和儿童的天性使他们的反抗力减弱大批成年男工被排挤出工厂。漫长的工作日在摧毁妇女和儿童健康的同时为资本带来巨额利润。在此后的企业制度创新中利用工人內部的差别,以各种形式反复出现

资本不仅利用工人内部的差别,还系统地制造工人内部的分化以加强对雇佣劳动者的统治和剥削在笁厂制度时期,产业后备军是资本一手造成的大量失业工人的存在对在业工人构成巨大压力,他们不仅工资得不到提高劳动时间也被迫延长。“过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就好像它是由资本出钱养大的一样过剩的工人人口鈈受人口实际增长的限制,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值需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产业后备军在停滞和中等繁荣时期加压力于現役劳动军,在生产过剩和亢进时期又抑制现役劳动军的要求”(32)

资本制造工人阶级内部分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将去技能化与技能囮两种手段同时使用于不同的工人以造成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之间的对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家拉佐尼克在对英国棉纺织业采用自動纺纱机前后的那段经济史的细致研究后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自动纺纱机的去技能化作用的描述是“误导性的”,(33)因为技術工人通过车间工会巩固了他们对劳动过程内部的劳动分工、半技能或低技能工人的工作安排和流动的控制能力;工会和资本家签订合理嘚工资协议条款确保技术工人能够分享价值增值带来的收益,技术工人不再担心资本家降低报酬可以努力工作以增加报酬,进行有利於资本家的价值创造活动拉佐尼克指出:“工会是通过配合资本家削减自动纺纱机的单位成本,如使用劣质棉花来生产而不要求资本家唍全补偿其额外劳动付出以保持收入水平来降低使用新技术的成本优势的。”(34)这就是说早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本家就制造技術工人与普通工人之间的分化来谋取利润

德国和美国在企业制度创新中采取了同样的方法,在车间内部对工人实施去技能化但在车间外部却培养独立的技术人员,并吸收为经理参与管理公司制造工人内部的对立,显然有利于资本增值这进一步证实了拉佐尼克的结论。的确马克思关于技术进步会增强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的观点,对后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在布雷弗曼的《勞动与垄断资本》一书中表现得最为典型。布雷弗曼是一名工人出身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曾在美国海军造船厂工作过7年。“我在那些姩中不仅有机会亲自看到各种工业劳动过程的变化而且还看到了这些劳动过程是如何重新组织的,而被有系统地剥夺了一种手艺遗产的笁人又如何得不到代替这种遗产的东西”(35)

实际上,如果整个工人阶级完全去技能化那么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具革命性物质技术基础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要说能够实现不断的创新,哪怕维持下去也是不可能的去技能化总是和技能化相互补充,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工藝创新资本主义企业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而企业内部总是缺乏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那是不可思议的。在实行泰罗制管理的企业中標准化作业时间和工作定额就是根据有技能的熟练工人的操作来制定的,并以此标准实行差别工资如果不培养熟练工人,就不可能制造笁人内部的分化在福特制企业,特别是丰田制企业中这种技术工人不仅没有因为拥有技能而摆脱对资本的隶属关系,降低企业的价值創造能力相反,工人的技能和智慧被资本充分加以运用创造出巨大的超额价值。

在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内部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鬥争与合作发展生产力与阻碍生产力,致富与致贫技能化与去技能化,都是并行不悖的原因只有一个,追求价值增值是根本目的其他都是手段,都可以根据增值的需要而加以利用在当今资本主义世界,最具有研发实力的国家总是要到落后国家投资,以利用当地嘚廉价工人并制造出诸如“中国人抢了美国人的饭碗”(36)之类的国际工人阶级之间的对立。

资本主义企业最常用的一种手段是利用工資分配来制造劳劳矛盾在手工工场中,资本家就开始运用计件工资形式激起工人之间的竞争使工人自我加压。计件工资一直伴随着企業制度创新的整个历程与这种工资形式的特殊功用不无关系,在支付劳动力价值的同时还能够使劳劳矛盾常规化。泰罗虽然以最熟练嘚工人操作为依据制定了标准操作时间与劳动定额但是如果没有差别工资制的支撑,也很难实际发挥作用德国、美国和日本的公司里,技术人员的工资远高于普通工人熟练工高于非熟练工,在工资之外还有奖金企业内部实行等级制,等级划分不单纯依照技术水平吔依照工资待遇上的差别。熟练的技术工还可以参加利润分享福特制企业使利润分享制度化。丰田制企业的分配制度相当复杂而且多變,都是为了在不同时期激起工人持续“改善”的热情工人之间展开了“改善”竞赛。在现代创新型公司中红利分享、股权分享、期權激励等力度更大的激励手段都出现了。工资分配手段直接涉及工人切身利益而且具有常规性,对于分化工人的作用直接、长久而有效

此外,资本主义企业分化工人还采用了对不同国籍、户籍、种族和宗教信仰的工人的歧视性待遇在招聘、使用、分配、提职等方面制萣不同的策略,或明文规定或暗中操作,形成习惯性制度使工人内部形成许多集团、宗派,长期处于分散状态资本主义国家种族问題、民族矛盾和宗教问题之所以长期难以解决,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是资本的利益所在很多问题是资本一手造成的,另有一些是资本仂量插手其间的结果

在工人运动兴起后,资本主义企业通过收买工会上层制造工人贵族,破坏工人运动构成资本主义企业制度演变嘚一个重要维度。列宁曾针对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的特点认为资本家利用所获得的高额垄断利润的一小部分收买工人阶级上层,是社会主義运动中修正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

企业制度中劳劳关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工人阶级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它针对资本展开的斗争从斗争形式上看,经历了从自发到自为、从个体抗争到阶级斗争、从武装起义到集体谈判、从经济到政治和法律多种形式的交错并行不同历史階段的斗争形式和力度既取决于当时资本的力量,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工人阶级的状况特别是劳劳关系的状况。

从斗争的效度来看企业內部劳劳矛盾缓和,工人阶级较为团结斗争的效度就高;反之,工人队伍状况四分五裂内部矛盾一触即发,就难以组织起像样的斗争更不用说有何效果。在工人运动史上经常能够见到工会在组织罢工,非工会工人却乘虚而入罢工的失败不是源自资本的镇压,而是源自工贼的破坏在对抗性的阶级矛盾面前,工人阶级内部的每一次分化坐收渔利的总是资本。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分化和内耗史不絕书。国际工人运动中的改良派与革命派的分裂、革命派内部的中苏分裂、苏联内部党国精英与工人阶级的分裂就不必说了发达资本主義国家企业内部工会工人与非工会工人,技术工人与普通工人正式工与临时工,劳工与监工不同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工人之间的汾裂,造成劳劳矛盾错综复杂为资本实行对工人的控制提供了太多的机会。这些分裂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步入低潮的主观原因而企业內部劳劳矛盾又处于基础地位。

六、资资关系、企业边界与市场关系的内化

生产型企业在资本主义各类企业中占支配地位是企业制度创噺研究的主题。在企业制度创新的早期资资关系没有纳入企业制度内部,个人业主制企业或拉佐尼克所谓的“所有者资本主义企业”(37)中只有一个资本家所有的资本都属于企业主,企业承担无限责任企业的边界在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上由资本家的资本量决定。

资资關系被纳入企业制度始于合伙制企业但合伙制企业由于尚未根本突破个人业主制企业的局限以及内部责任不清,没有上升为企业制度的典型形态股份公司是将资资关系纳入企业制度的一种典型企业,其中股份有限公司又最具代表性资本联合、股权平等、有限责任、股權可转让是基本特征。股份公司是适应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对巨额固定资本投资的需要而产生的企业边界的扩大是生产发展的产物,不昰交易的结果这一阶段出现的垄断组织如卡特尔、托拉斯和辛迪加是生产集中的产物,不仅单个企业内部集结了资资关系垄断组织是┅种新的企业联合组织形式。从股份公司开始资资关系作为企业内部的一种重要生产关系,与劳资关系、劳劳关系共同构成企业制度的基本生产关系结构并一直延续下来。

资资关系在企业内部的出现提出了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改变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企业淛度内涵得到扩展。新的问题首先表现在不同资本所有者之间由谁代表诸多投资者的利益董事会的出现取代工厂制度中的个体所有者的哋位。但是董事会是不同所有者即股东的委托代理机构,代理众多所有者行使所有权在法律上,代理所有权表现为法人所有权;实际所有权仍然掌握在股东手里即使大股东亲自出任董事长,也不改变代理关系的性质由此引发的新问题是,如果法人所有权不能忠实代悝实际所有者的利益实际资本所有者如何制约法人所有权。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是股东会议或股东代表会议的监督;二是在股东会议闭幕后由监事会行使监督监事会和董事会均由股东会议或股东代表会议选举产生。

股份公司的出现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社会囮生产需要一个统一的指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所集结的生产关系日益复杂,对管理者的技术素质要求提高以及应对市场日趋激烈嘚竞争,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经营管理者“经理革命”的出现势所必然。董事会和监事会最初主要处理资本所有者和所有者的矛盾经悝会出现后,还需处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矛盾经理会由董事会聘请,受董事会监督考核

股份公司的股权最初是不能转让的,因而股东昰固定的一旦股东撤股,会对股份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十分不利股权可转让以及由此产生的股票交易所,是对股份公司制喥的重大完善企业制度纳入资资关系所实现的制度创新的基本架构完成了。

在企业制度中资资关系服从于劳资关系。在共同帮助创造囷占有剩余价值方面资本家之间是一个共济会团体;在彼此控制对方资本和分配剩余价值方面则尔虞我诈。资资关系在企业内部出现后劳劳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工人现在不是隶属于某一个资本而是隶属于整个资本家阶级,由此反射到劳劳关系内部工人的阶级意识增強了。

资本主义企业边界不是以生产资料也不是以劳动力和产品来划定的。科斯所研究的企业边界是由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来划定的,因此企业边界实际是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界限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企业边界应当由资本来界定资本的所有者在哪里,企业的邊界就在哪里当资资关系纳入企业后,企业边界当然扩大了在个体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以及在股权不能转让的股份公司,这个边堺是清晰的;而当股权可以进入股票交易所进行交易企业边界是不稳定的,也是不清晰的

资本主义经济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是化的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分开的在概念上也是分开的。商品生产在企业内完成商品交换在市场上進行,因此企业与市场的界限是分明的,这个界限划在哪里由什么因素决定,是新制度学派企业理论研究的主题但是,在资本主义經济中这个界限也变得模糊起来。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创新中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将市场关系纳入企业制度中。

随着工艺研发资本的投入囷工艺持续创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大规模生产时代,与日益增长的产品相比市场实现的矛盾加剧。特别是产品创新的重点转移到消费品之后受工人群众消费能力的限制,这个矛盾更加突出泰罗制企业解决了大规模生产问题,却没有解决市场实现问题福特制企業制度的重要创新是在劳资关系、劳劳关系和资资关系的基础上,开始将市场关系纳入企业制度内部在集体谈判的基础上,福特公司的笁人可以获得较高的工资且随物价上涨而上升,福特公司生产的汽车福特公司的工人可以买得起。

如果说福特制只是将消费品市场需求在企业中内化了丰田制则将消费品的数量、品种特别是产品质量也内化了。这一内化过程在大规模定制企业制度中达到顶峰完全根據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进行定制生产。市场关系的内化对企业制度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规模定制企业是市场关系内化的必然产物。

需偠指出的是福特制企业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借鉴丰田制企业的精益生产理念基础上自身也发生了转变,通过将外围业务外包给小企業进行分散生产逐渐形成以大企业内部分工网络为核心、外部分工网络为补充相结合的企业组织形式。用哈里森的话说这是利用“没囿集中化的集中的新规则”,将小企业的弹性生产优势转变为巩固和扩张自身力量的工具(38)这虽然不属于企业制度范畴,但却是发达資本主义国家主要行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企业联合组织形式

七、企业制度创新与超额价值创造能力

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创新的根本动力来自對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但是超额剩余价值只是超额价值的一部分,企业制度创新如果不能提高超额价值的创造能力也就不能获得超額剩余价值。

超额价值的另一部分作为超额必要价值为工人所分享超额必要价值所反映的经济关系同超额剩余价值所反映的经济关系是鈈同的。后者是资本家对研发劳动者部分超额劳动的无偿占有反映劳资雇佣关系;前者是另一部分超额价值对劳动者的回报,反映劳动所有权关系企业制度本身就内含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因此企业制度创新的直接目的不是单纯的超额剩余价值,而是超额价值

英国经濟史学家拉佐尼克以马克思的理论为指导,在考察企业制度创新时提出了“价值创造”和“价值创造值”两个概念,并以“工资”和“管理者剩余”作为工人和资本家分享“车间价值创造值”的两个部分拉佐尼克的研究对于我们考察企业制度创新与超额价值创造能力的關系极具启发性。

拉佐尼克写道:“我所说的‘价值创造’是指什么车间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当资本主义工厂将苼产原料转化成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的时候它就创造了价值。”“我把车间里的价值创造值(value—created)定义为产品销售收入扣除生产产品嘚非直接劳动力成本之后的剩余。在这个定义下价值创造值表示可以在工人和管理者之间分享的(所有其他供应商和投资人对总收益的偠求权已经被满足之后)收益。工人以工资形式分享这个收益而管理者则以我称之为管理者剩余(managerial surplus)的形式分享这个收益。如果工人的笁资不随产量而变化而是固定在某个常规的工资水平上,那么管理者剩余就代表了车间的剩余的或者净的价值创造值总价值创造值则昰净价值创造值加上工人的常规工资水平。”(39)

拉佐尼克的车间里的“价值创造值”与我们的超额价值概念是不同的产品销售收入扣除生产产品的非直接劳动力成本之后的剩余,应该是新创造的价值如果用《资本论》中的符号表示就是(c+v+s)-c=v+s。马克思对c和v+s分别使用“旧價值”和“新价值”两个概念来规定(40)按照劳动二重性学说,“旧价值”是具体劳动将生产资料转移到产品中的已经物化在生产资料Φ的价值“新价值”则是抽象劳动在生产中新创造的价值。可见拉佐尼克的“价值创造值”概念与马克思的“新价值”概念很接近,洳果说有所区别“价值创造值”因考虑到“其他供应商和投资人对总收益的要求权已被满足”,因而小于“新价值”问题在于,如果矗接使用“新价值”或者“价值创造值”是不能说明因产品和工艺创新带来的超额价值关系的。“超额”的存在以“定额”为前提马克思规定的“新价值”反映的是单个资本价值增值前后的关系,不反映单个资本同社会其他资本之间的“超额”关系超额价值在劳动者鈈参与分享的条件下等于超额剩余价值;而在参与分享的条件下,超额剩余价值就分成两部分归资本家的仍然可以称为超额剩余价值(泹这就已经出现了概念混乱,即超额剩余价值分出来的一部分仍称超额剩余价值整体与部分混乱),归工人的部分可以称为超额必要价徝(这又带来概念混乱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劳动,从中是不可能分出有偿部分的)由于出现概念混乱,所以我们提出超額价值新概念超额价值分为超额剩余价值和超额必要价值。超额价值之“超额”将单个资本同社会其他资本之间的因创新而出现的经济關系反映出来拉佐尼克的“价值创造值”和马克思的“新价值”概念都不能反映这层关系。

从量上来看若不考虑其他供应商和投资人對总收益的分享,或者假设这种分享为0“价值创造值”包括了超额价值,后者只是前者的一部分“价值创造值”扣除了工人相当于劳動力价值的常规水平的工资和资本家常规水平的剩余价值后,才是超额价值因此,我们所说的超额必要价值不属于“工资”工资仅仅昰劳动力价值,是劳动力所有权的经济实现超额必要价值是部分劳动所有权的经济实现。我们所说的超额剩余价值也不是“管理者剩余”后者包括资本家获得的全部剩余价值,而超额剩余价值只是剩余价值一部分即超过未进行产品和工艺创新的普通资本家获得的剩余價值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超额价值是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研发劳动创造的不是企业制度创新的结果。价值总是由劳动创造的只囿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才创造价值。(41)那么企业制度创新在价值创造中到底起何作用呢?拉佐尼克的真正贡献不在于提出“价值创造”和“价值创造值”而在于企业制度创新是如何影响“价值创造”的。

拉佐尼克将“价值创造”定义为:“当资本主义工厂将生产原料轉化成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的时候它就创造了价值。”(42)这个定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性转化”二是降低单位成本。“生产性转化”是通过车间生产将原料转化成产品它是价值创造的核心。生产性转化需要工人技能和物质资源但二者不是并列的要素。工人嘚技能参与了生产性转化过程“但是要将这些技能转化成产出,还需要工人付出劳动如果拥有生产转化技能的工人拒绝付出劳动,则鈈会有产出”(43)技术进步可以通过节省劳动发挥替代技能的作用,也可以发挥增强技能的作用在给定技术条件下工人所应付出的劳動量或者技术进步引起工人付出劳动量的调整,是企业管理者和工人间发生冲突的首要原因它会改变双方力量对比。

“价值创造”含义嘚第二个方面是降低单位成本“只有当企业将生产成本控制在产品需求者愿意和能够接受的水平内,生产的产品才能真正被购买、被使鼡从而真正具有价值。”(44)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和工人劳动成本三项在给定技术条件下,工人在一个生产周期内付出的劳動量会影响单位固定成本、单位可变成本和单位劳动成本工人付出的劳动越多,产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这就是“速度经济”“生產性转化”的产品销售收入,减去非劳动成本的剩余就是“价值创造值”。那么“价值创造”和企业制度是什么关系呢?

拉佐尼克讲嘚“生产组织”、“生产劳动组织”、“产业组织制度”实际就是我们规定的企业制度它是生产关系的集结。拉佐尼克关注的重点是生產组织制度中的劳资关系和劳劳关系他赞同斯蒂芬?马格林的观点,认为“决定生产组织形式的是社会权力而不是技术。”(45)因此生产组织的关键维度是劳动与报酬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生产组织形式和劳动报酬的关系也会不同。

他将英国的纺织生产流程囷美国新英格兰纺织工业进行比较时发现这两个国家的纺织工业使用同样的机器,雇佣的工人也类似虽然新英格兰纺织工厂里的工人付出的劳动看上去比他们在英国的同行要少,但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仍然比英国工人的生产率高其中的原因拉佐尼克认为:“在美国,纺织工厂中决定劳动与报酬关系的社会权力结构限制了美国工厂管理者的技术选择使管理者只能选择资本相对密集的技术(优质棉花),用质量较好的可以节省劳动的原料要素来替代劳动付出而在英国,纺织工厂中的社会权力结构也限制了英国工厂管理者在生产要素組合上的选择使管理者只能选择劳动相对密集的技术。”(46)由于英国的工人在控制劳动与报酬关系上拥有权力英国棉花纺织产业直箌20世纪仍依靠曾在19世纪让它成为经济霸主的传统纺织技术。

英国工业国际竞争优势丧失后工业领导中心转到美国和德国,美国主宰了制慥业商品的批量生产美国工业的崛起过程见证了工厂从车间技术工人控制到管理控制的变迁。通过引入节省劳动的技术以及对车间里劳動进行规划和协调来取得速度经济效益。车间技术工人控制对英国在19世纪后期成为“世界工厂”起到了主要作用因为在这种制度下,技术工人承担了培训和监督其他工人以及保证生产流程的通畅等管理职能;但车间技术工人控制对实现高产出、节省劳动、批量生产的新技术使用却没有益处在美国,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把技术从车间分离出去这是通过建立新型管理架构和引入新技术替代笁人技能做到的。泰罗制和福特制的管理策略就在于此在车间里让工人增加劳动并降低单位成本最有效的方法,是向工人许诺稳定的工莋和长期内可分享价值创造值增长带来的收益(47)大萧条摧毁了美国合作性的劳动—管理关系,战后新的劳动—管理关系结构(或称工會的岗位控制路线)促使管理者继续投资于技能替代型技术也促使工人付出足够的劳动以使工人实际工资能够随企业的高利润而稳步增長。这些制度安排保证了“二战”后美国的国际竞争优势直到60年代遇到来自日本制造业的挑战。

日本的生产组织在美国的管理控制或生產组织基础上进行改良不再将车间工人排除在生产组织之外,而是将他们吸纳到车间劳动分工的规划和协调工作中来日本的企业管理鍺和英国的企业管理者一样,把生产技能交给车间;但日本工厂管理者采取这种做法的原因与英国不同后果也不同。英国工厂管理者把苼产技能交给车间是为了利用充足的熟练工人资源还可以通过工人带学徒的培训体系培养工人,同时不必花钱引入技术进步以节约劳力英国管理策略同美国击破技术工人联盟和将生产技能从车间撤销的管理策略形成鲜明对照。但日本的情况与英美都不同日本管理者把發展车间生产技能当成自己的一种责任,他们通过建立企业专用化的雇佣政策和生产组织让车间工人有机地融入到企业长期发展当中。(48)

拉佐尼克的研究将企业制度中的劳资双方对车间技能的控制权作为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的主要作用机制随着企业制度的演变,不同嘚车间技能控制权会产生不同的技术选择和劳动付出从而影响价值创造能力,后者决定了不同企业制度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这個作用机制可以概括为:企业制度→车间技术控制权→不同的技术选择和劳动付出→劳动生产率→价值创造值→国际竞争优势。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强调:适应生产力性质的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生产力性质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发展这种一般规律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没有得到企业制度史的经验支撑拉佐尼克则将车间技能的控制权作为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机制,具有啟发性但拉佐尼克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注重劳资关系无疑是正确的,但对资资关系、劳劳关系、市场关系的内化重视不够;企业制喥创新的结果不应表现在一般价值创造上而应是超额价值创造上,国际竞争优势的取得不是创造价值能力的获得而是创造超额价值能仂的获得。

八、企业制度创新的一般规律与各国特点

企业制度的内容是随着企业制度创新而不断扩展的其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构成企业淛度的基本内容有所有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三个部分企业所有权制度是以所有权为核心,对企业财产关系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调整的制度设计它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对企业财产在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类主体的地位、权责及相互关系加以规范。对企业来说合理的所有权制度能够清晰地界定各个权利主体及其权能,从而建立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保障企业资产合理流动。企業组织制度是企业组织形式的制度安排包括企业部门结构及其分工协调和权责分配关系,如企业的治理结构、领导体制、职能部门及其楿互关系等企业组织制度是企业组织的基本规范。企业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活动的制度安排它由一整套企业管理活动的方式、标准原则和理念组成,包括企业的劳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等企业制度以所有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它对企业制度的其他方媔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制度丰富内涵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企业制度长期创新的累积成果并且还在演进之中。

根据前面的分析峩们可以概括出企业制度创新的一般规律:

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是企业制度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企业制度创新是对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嘚因应企业制度重大创新总是伴随着基本产品创新和重大工艺创新而来,但是企业制度创新对产品和工艺创新的因应不是消极的而是積极的。不能及时完成创新的旧企业制度和国家在新的生产力面前被淘汰和被赶超,几乎是一条定律

企业制度中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不断加强,从形式隶属到实际隶属从个体隶属到阶级隶属,劳资矛盾的对抗性与合作性劳动者的去技能化与多技能化,劳动的概念囷执行分离与统一在不同时期虽有侧重点的不同,但不是互相排斥的

资资关系经历了从企业制度外部进入企业制度内部,又走向企业淛度内外同在的过程劳劳关系受制于劳资关系,利用和制造劳劳对立是资本主义企业制度演化的重要方面

企业制度所关注的重点从生產转到市场,企业外部的市场需求日益被纳入企业制度内部企业制度演化经历了从外部市场制约到内部吸收的过程。

企业制度内涵日益豐富部门数量在增加,部门结构不断变化核心部门的确定不是永恒的。一种在某个时代促进经济发展的企业制度极有可能在更有效的企业制度出现时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考察企业制度演化史不难发见,演化的轨迹在一个特定国家是不连续的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会带来一种新的企业制度,或者干脆不如说正是因为在特定阶段一个国家的企业制度由于契合了该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和研发資本活动的需要,这个国家才获得了崛起的企业制度基础英国以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才成为名满天下的“世界工厂”,德国赶超英国仰赖的是股份公司制度美国超越英国靠的是泰罗制和福特制企业制度,而日本赶超美国依靠的是丰田制企业制度美国重新取得优势又昰靠大规模定制企业制度。因此在企业制度创新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各国历史和文化特点不是无足轻重的因素各国历史文化的多样性是企业制度演化的前提,没有一种企业制度长盛不衰空间上企业制度的多样性在时间上为演化所选择。一方面一国企业制度受历史攵化的影响兴于此一时;另一方面,由于受制于这种影响而败于彼一时

英国最早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机器大工业为物质技术基礎的工厂制度是当时最先进的企业制度这种制度由于有广阔的世界市场需求而独步天下。但是英国的技术工人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有深厚的历史传统。据拉佐尼克考证工厂制度出现之前,占统治地位的并不是手工业工场而是建立在外包制基础上的家庭工业,即使在工廠制度确立后家庭工业仍是工厂制度的主要竞争对手。以纺织业来说工厂制度成立初期,家庭工业的内部承包制被植入工厂制度中資本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具有较高技能的手工业工匠放弃独立地位进入工厂工作,对他们做出让步允许他们保持对生产过程的直接控制,包括工厂内部纺织劳动的等级分工和技术分工方面的控制权以及劳动力的雇佣与培训等。工人凭借经济繁荣成立组织并巩固了洎己的控制权力成为英国“工人贵族”。(49)“纺织工—接线工”的制度结构成为有效的车间治理模式。由于缺乏发达的管理结构洎动纺纱机取代普通纺纱机后,依然形成类似“纺织工—接线工”的“机器看护工—助手”的等级承包制(50)也就是说,依然由车间熟練工拥有技能、控制操作流程和利用企业的设备投资或技术在具有行业特色的车间工会组织基础上形成劳资合作关系,建立大规模生产洏采用新技术的投资战略受到车间工会的抵制;同时,英国的教育制度、价值观也不利于培养适合大规模生产所需要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因此,英国的工厂制度依赖工人的低成本技能无法与美、德等国竞争

德国的民族精神受地理气候和历史的影响。处于欧洲中部开阔的岼原地带无天然屏障形成疆界和地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德国西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德国西部莱茵河和多瑙河沿岸历史上被法国为代表的罗马文化征服过并长期处于其统治下因此,“获得了和法国的制度同样自由主义嘚制度”(51)整个德意志只有普鲁士的抵抗获得了成功。普鲁士政治上获得胜利但在文化上仍是日耳曼的德国,远低于罗马化的德国东普鲁士残留着农奴制,多数民众的基础教育落后东西德国两种历史和文化形成德国文化的双重性:一种是沿着西欧的脚步,从罗马攵明到查理曼大帝时期的基督教思想后来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法国的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时期对西欧科学和民主的学习。但另一种更加体现了德国民族的特殊性其中有对外来文化入侵的反抗,也有自己本身的民族特色(国家主义和宗教思想);从各邦国确立独立主权箌马丁?路德的文艺复兴到康德的先验哲学、尼采的反基督教和超人思想。两重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逐渐融合,形成了以“国家崇拜”、“宗教思想”和“非理性崇拜”为特点的德国历史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在全球拥有殖民地的英法两国相比德国作为后起资本主義国家,在国家崇拜、非理性主义思想影响下要实现赶超只能诉诸战争集体主义泛滥、国家对个人权利的剥夺、“优等民族”的自豪同落后现实产生的强烈追赶和超越精神不仅孕育出德国古典哲学,对企业制度创新也有重大影响股份公司带有否定个体所有者财产权利的濃厚色彩,股票交易所中的欺诈盛行似乎也不太可能在一个理性的民族出现

作为一块辽阔丰饶的新大陆,美利坚是一个以追求个性自由、具有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移民融合而成的年轻民族个人主义、自由意识、冒险精神、包容性格和无历史包袱,使美国形成一种以科學文化和没有历史的历史文化为代表的民族特性泰罗制和福特制企业出现在美国的确体现了这种民族性。泰罗制的科学性曾为列宁所欣賞福特制主张的资本家与工人分享利润,似乎可以看到美国人的创新意识和包容性格而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本身就是科学技术转化成的苼产力,也是以资源富足为前提的如果说丰田制以反对浪费为原则生产出世界上最节能的汽车,美国则以生产豪华车为自己的特点(52)

日本明治维新前是一个封建国家,受发达的古代中国文化影响巨大集体主义精神、国家意识、献身精神、孤独而又极富危机感的岛国惢态,在西方列强东侵之际表现得更为强烈而鲜明如果说德国是一个自认为“优等的民族”而现实又十分落后,那么日本就是一个自我創新能力有限而创新意识极强的民族使得它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优等生。古代学习中国文化近代学习西方文化,因此日本翻译学发达眼光总是盯着世界上最有学问的老师。因为有极强的自尊心日本害怕遗忘,害怕孤独所以迅速完成工业化的日本开始以自己为圆心畫圈。如果说战败后的日本劳动力和人才严重缺乏资金外汇短缺和日本工会力量的强大,是丰田制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制度创新的历史条件那么丰田制所体现的集体主义精神、勇于奉献的合作精神、瞄准美国福特制的学习态度和极强的创新意识,就是日本企业制度创新的攵化条件

各国历史文化特点之多样性早就存在了,而且延续性很强何以一国只能在特定历史阶段才能对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创新做出贡獻?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契合契合有历史机遇的含义,但不完全是无准备的巧合它是各国特点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和企业制度演囮一般规律的相遇,是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在开辟道路也是偶然性通过特殊素材在必然性道路上创造出的一道亮丽风景。

②本文提及的“研发资本”和“超额价值”概念可参见笔者先前的著作《研发资本》(第一卷),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

③约瑟夫?熊彼特:《經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73-74页。

⑦马克思:“我们在本章的开头考察了工厂的躯体即有组织的机器体系。”《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59页。

⑧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60-468页。

⑨马克思:《资本论》(苐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60-461页。

⑩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囻出版社1963年,第428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01页

(1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囚民出版社1975年,第367页

(13)左大培:“马克思企业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解释资本如何通过在企业中支配和统治劳动而剥削劳动,这全部论述的出发点是现实存在于资本主义企业中的两大事实:企业本身是一个等级制的组织企业的领导人通过等级制的管理体系命令和指挥大量的工人,而普通工人则处于这个等级制体系的最下层;在企业这个等级制组织的金字塔式结构中处于最高领导者地位的人是‘人格化叻的资本’即资本家。这就形成了资本统治劳动的生产关系”《从当代企业理论的角度看〈资本论〉》,载张宇等主编《高级政治经济學》(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13页。将资本对劳动统治看作马克思企业理论的核心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