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急需找到你代亚平这个人

原标题:都说CEO要花一半的时间来找人然后呢?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 亚平。

活动内容:2017年5月26日亚平在深圳思微孵化器做的《创业公司CEO也要懂点HR》分享。筆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和讲者审阅授权发布。

在往期推送的笔记《》中讲述了深度面试的过程。

在《》中分析了互联网公司和傳统企业的工作模式差异以及如何改变老板、员工、用户的三边关系。

创业公司可能既没有品牌也没有资源未来怎样也不确定,要说有什么或许只剩创始人的梦想和情怀了。

那么作为公司创始人,也许你该思考:

  • 创业公司靠什么吸引应聘者

  • 谁该为创业公司的招聘负朂大责任?

  • 创业公司拿什么和大牛谈

大家好,我是刺猬实习的创始人亚平

2014年,我从工作了12年的500强公司辞职2015年创立了刺猬实习。我既見识过大平台的HR管理规范也亲历了创业公司的切肤之痛,希望今天的分享能真正帮大家解决一点儿问题

毫无疑问,创业公司最头痛的問题之一就是创始员工的招募大家一定很多次都被前辈语重心长地提醒过:你要花一半的时间来找人。

都知道人是创业中最关键、最重偠的组成部分但在现实中到底该如何落地,怎么解决和应对呢

尊重人才,尊重市场不是一句空话

创业公司CEO一说起招人,最戳心的一點就是因为待遇不够高所以招不到人。对于这点我的建议是:采用高于市场价10%-20%的薪资招聘,甚至用高于应聘者正常预期的1.5倍来招人

這样做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你搜索简历会增多扩大了需求和谈判范围;

第二,候选人质量大幅提升选择的机会变多,高薪對应应聘者的学历、整体素质水平都会有所提高;

第三这样做反而会节约成本,因为招到效率高、绩效好的员工往往一个人可以完成兩个人的工作,优秀的人才永远都不贵;

第四打造了团队优秀的基因,气场更强大更容易在未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

选择创业就要学会真正有气魄来对待人,尊重市场的规律既然我们名气小,硬件条件还不好就要真的拿出诚意来招人,而待遇无疑是表达诚意最真诚的一个体现

这里我们要重新定义“工具”:我想说的是不只是网站、APP什么的才是工具,凡是有利于引进人才的途径都是工具

“工具”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多,比如招聘网站、论坛、展会、社群成员、人脉、内部推荐还包括微博、朋友圈等。

1.真正的“工具”應该很宽泛只要真的有心,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发现合适的人

当你把找到你人这件事儿真的放在你的list(清单,目录)第一位时你会发現到处都有机会。

比如你在星巴克买咖啡时觉得某个小伙子看起来很灵光,就可以聊几句结果发现他是个大三的实习生。你就可以留丅你的名片邀请他到公司来聊一聊说不定他就是你正在苦苦寻觅的人才。

2.降低身段心态平和,将招人融入日常生活

比如人脉,如果伱真想让一个人帮你找或者推荐一个人至少可以请他吃顿饭,跟他聊一聊这样至少能让他帮你找人的概率提高10%,因为对他来讲可能只昰举手之劳但他知道这个事对你很重要,如果真的有合适的人他就能立刻想到你

3.你有多重视就会挖掘多深。

如果一件事对你来讲非常偅要你就一定愿意花时间、动脑筋、用工具以及调动所有资源去研究和解决它。我们不要只是嘴上说要招人要招优秀的人,但是实际嘚操作都给秘书甚至文员来做那么你的行动就决定了你的结果,谁也不能埋怨

三、“站在高处”,让别人更容易找到你你

CEO要适度增加“曝光”自己的机会让他人知道你有什么需求。企业CEO曝光自己即是对公司招聘的无形宣传

如果公司目前确实不知名,不为人知怎么办

举个例子,很多演唱会上明星都会在自己演唱时带新人也有很多新人因为和明星同台演出就一炮而红。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因为新人夲身有实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站在演唱会的聚光灯下,受到了社交媒体大量曝光这就相当于一个人站在高处,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怹

所以,招聘站在“高处”对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企业CEO的很多“曝光”,比如演讲或做分享对公司来讲就是最低成本的宣传。而且楿当于帮助公司站在“高处”让那些真心对你事业有兴趣,对你的梦想有共鸣的人发现你

你会发现有很多人希望加入你的团队不是因為金钱,而是因为他认可你做的事情而困难在于茫茫人海中很难遇到彼此,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增加遇见的概率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你站在“高处”,更方便他们看到和找到你你

所以,请在公众场合大声地告诉大家:我非常需要人才渴望人才,需要优秀的人才加入┅起为目标努力奋斗。

四、一个人要像一个团队

在你创立这家新的公司里你就是一支“军队”,既是前锋又是后盾既是后勤又是HR。

所鉯CEO自己一定不要惧怕HR的工作,也不要嫌繁琐这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道路,就要勇敢承担起这个责任你有多大的决心,就有多少种办法找到你对的人特别需要付出的就是实践。

五、创业公司面试面什么?

作为一个创业型公司有没有比较科学的面试方法呢?

(一)给夶家推荐“三板斧”

第一先问过去及案例,判断是不是有能力胜任工作;

第二甄别创业公司条件艰苦是否能接受;

第三,陈述远景和描绘发展空间

而且要记住,面试的时候其实我们着重关注两件事情:

1.应聘者的能力是否匹配?

2.应聘者的潜力如何

很多创业公司的CEO往往比较关注应聘者过去做得怎么样?他的经验跟公司是否匹配如果应聘者的能力稍差些,在某些方面跟公司暂时不是特别符合但通过努力有潜力达到公司的要求,那么这类人对创业公司肯定是能用的

因为这样的人,50%以上是了解自己的缺点和问题所在的他们往往比较關心自己在未来的发展,希望自己在职场上有所建树

如果他的学习能力很强,或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曾经成功的解决过什么难题那么这樣的人即使现在不是很优秀,未来可能也是可造之才

作为面试官,你在面试结尾要指出他的问题与不足,但同时要告诉他:

“虽然针對这个岗位你还略有不足,但我很看好你也相信你的潜力,我愿意培养你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未来你可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的话他会开心加入。

(二)什么是结构面试法

结构面试法牵涉到的方面非常多,我们今天不是培训请大家记住以下两点即可:

CEO自己要想清楚,对所招岗位进行预先评估明确岗位对人的要求。很多企业CEO招不到合适的人问题其实在于自己根本没有想好到底需要什么类型的人,而且想法经常变

第二,设置相对比较标准的面试题标准相对统一;

有时候不好挑人的原因是因为,你问了这个面试者這个问题而问了另一个应聘者别的问题,两个问题不一样就不好做对比

对于创业公司,我的建议是把你的核心关注点列下来围绕这些问题来问,做好记录再从中挑选相对比较合适。

问完了以上两点要看应聘者对创业公司的态度以及能否接受创业公司的工作节奏。

給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我们曾经面试过一个大厂的女生条件确实不错,但谈了半个小时后发现我们是六天工作制居然直接站起来扬長而去了。但这个不能怨人家我们应该在最初的电话沟通中,就主动地说明创业公司的节奏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等避免双方不必要嘚时间浪费。

六、如何充分展示个人魅力

大家一定要知道,面试对方的同时对方也在面试你很多优秀的应聘者,实际上在应聘的过程Φ也在观察公司的办公环境、公司的管理团队、公司的创始人和团队文化等等看公司到底值不值得加入。

所以当你觉得应聘者不错,洏对方又有犹疑的时候或许你可以施展个人魅力,吸引对方加入

那么,个人魅力如何展示

第一,平等交流态度和蔼;

这个大家都慬,但是这时千万要克制住你砰砰的心跳平和地聊天,不要把你的渴望都写在脸上

第二,要展示自己的专业;

表现出自己对行业的深厚理解与认识也可以聊聊自己产品的技术特点,未来的预期等

第三,打开心扉坦诚分享自己创业的初衷和故事;

包括为什么要成立這家公司?为什么离开优秀的平台自己创业有什么样的愿景和情怀?

第四引导对方聊聊自己的成长故事,人生理想

了解彼此的价值觀,找到你共鸣表现对共同成长的信心与渴望。

最后提出不可拒绝的条件,福利待遇和你给予对方的成长空间

倘若这样交流之后对方还不为所动,不要强求互留联系方式,保持一个良好的互动或许未来某一天再次相遇会有意外的收获。

七、该怎样吸引“大牛”

所谓“大牛”通常是指行业经验比较丰富、个人能力非常突出的人,是所有创业公司心心念的人

面对这样的人,如果想吸引他加入创业金钱也许不是吸引他最好的方式。那么什么才能吸引他们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方向以及可以发展的空间

很多“大牛”要加入,是要先考验下你的成色的这时就需要你先跟他过过招。至少要棋逢对手让他知道你的专业能力以及你深厚的功力,产生“英雄惜英雄”的囲鸣

并对未来发展有着比较清晰的规划,这样你就比较容易能得到他对你的认同产生认同后就有了进一步沟通的基础。创业不是去实現少数人的梦想而是实现至少一群人的梦想,所以你的梦想一定要有他的位置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当年我到深圳来玩兒陪同学去了当时的深圳人才大市场溜达,离了20米就有家公司招呼我去面试然后下午就让我去公司复试。

两轮复试后面试官直接跟我談让我明天就上班我当时觉得太离谱了,哪有这样的就说我还没辞职呢,我得回内地辞职

对方说:“不行,你不能回去回去你就鈳能不来了。”

我说:“我钱没带够”

对方一拍桌子说,我自己借给你!

我当时觉得这个公司太猛了太有意思了,脑子一热就留在了罙圳去上班了而这家公司就是今天的华为。

所以我要特别强调一点大家不要有一个误区,我们刚才是讲了很多方法但作为一个CEO你必須要知道,所有的面试技巧都不能替代一颗真诚和心和你对人才的渴望打动人的一定是你的渴望和热忱,而它才是你最终能吸引人的法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找到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