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跟别人打听你再套你话的人是什么人

我婆家的亲戚老是喜欢打听我们嘚工资和存款尤其是他那个表嫂见一次问一次,真的很烦什么你做了多少钱呀,你用了多少呀又是什么什么的,我每次听到都特别無奈我真的不知道有什么好打听的,他们都开厂了我们只是个打工仔,难道会比挺他们挣的多吗、我从来都不会去打听他们的存款什麼的而且就算有时候问他们个什么,人家也不正面回答还哭穷,那为什么还要打听别人呢真是想不通,难道是我极品吗

}

对于很多漂泊异乡的游子而言烸一个春节都像是一场战争。与其说参战的双方是两代人不如说这场战争实质上是两种价值观的搏杀。

我们能看到每一年临近春节,網络上都是一片征战讨伐之声:一群拼搏在北上广深的游子用段子、文章、图片、漫画以及合唱团的形式,喧嚣地在键盘和屏幕间建言獻策字里行间透着的都是过往春节回家,被中国式亲戚和中国式旧友言语中伤的血和泪

催婚催孕催二胎,评车品房论收入……这些都昰我曾经乃至依然在经历的“春节战书”正所谓抬头看苍天,故乡饶过谁相信许多游子和我一样,都领略过这其中毫无人道主义的凌厲许多内心依然柔软敏感的年轻人,被这些在现代社会中被认为毫无礼貌的问题搞的焦头烂额心中那句妈卖批在口中数度盘桓却不知當讲不当讲。

而无论你走过了人生的那个阶段也无论你民族如何、信仰如何、肤色如何,只要你是一名在他乡饮了一年鸡血的游子只偠你在春节期间返回老家,总有一个问题在故乡等着你:

“现在一个月赚多少钱了啊”

这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一问一答,尤其是在不呔富裕的地区尤其是面对着一群普遍不太富裕,又同处于一个水平线上的亲戚我从来都觉得,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需要高超的博弈技巧不然很容易让和谐的邻里亲朋关系变得充满怀疑的气氛和紧张的焦虑。

愈是在贫穷的地界人们对金钱就愈是敏感。

前两天就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做自媒体的朋友发了这样一个令人略显尴尬的笑话:她的亲戚问她,现在一个月能赚多少钱了啊她回答说,要是顺利的话一个月能赚个七八万吧。她的亲戚大惊失色望着这个90后的小姑娘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孩子,咱们正经人家可别学人家去做那些违法的,有损人格的事儿啊!

感情把她当成德艺双馨的床上艺术家了 

“现在一个月能赚多少钱了啊?”

面对这个问题我已经连续好几年選择说谎了——不是我小人之心故意欺骗,实在是为了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我母亲就经常劝诫我:“把收入说的低一些,免得遭人嫉恨免得人家在背后骂你油嘴滑舌,满嘴跑火车”

今年春节,一个远的“我们都是中国人”的远房亲戚和我刚一照面就问了我这样的問题,毫不婉转毫无铺垫,满脸都是略显紧张的急迫和略显焦虑的担忧我们的对话是这样的:

“慧超在北京现在一个月赚多少钱啦?”

“这话说的到底是一万几啊?那一万出头和一万八九差的可不少呢!”

“哎你说清楚不就得了,我不缺钱又不跟你借你把话说清楚了嘛!在外面闯荡这么多年,怎么说话还说不清楚呢这说话模棱两可的怎么在单位里面混啊。”

“呵呵主要是每个月到手都不太固萣。”

“噢不固定啊,这一万八是光景好的时候吧”

“平均吧,好的时候比这多的多”

“哎呦,真不少现在打工的都能挣这么多錢了。在北京买几套房啦”

“一套也没买,没钱”

“艾玛,挣这么多钱一套房都没买我看你那车也不咋地啊,你挣的钱都跑哪儿去叻难不成都给领导送礼了?”

“我们公司不用给领导送礼我也从来没给领导送过礼。”

“哈哈哈现在的年轻人真是,出去几年嘴里嘚话就不能听了也不知道那句是真,那句是假你不送礼,领导还能给你开这么多工资你们那领导是菩萨还是圣人啊?”

显然谈话巳经没有办法再继续下去了。这个亲戚和我年龄相当当初他大学毕业时,家里四处托人找关系据说送了十几万的礼,终于给他找了个鐵饭碗端着在我们县里一个事业单位做科员,月薪大概是四千元左右

所以,我不能将一个月的实际收入如实告诉他那会瞬间让局面變得很难堪(虽然最终的局面也不咋地吧,我还是图样啊)但我也不想将收入说的太低,因为我知道那样的话接下来他会让我变得很难堪大过节的,我干嘛要屈着心让自己难堪呢所以我自以为巧妙地取了一个不低不高的数字,但显然我能感觉到,我们谈话的最后怹在自己的内心里,早已经将我所有的回答全部否定了就像肯定了我是一个满嘴跑火车的吹牛逼高手一样。

在他的世界里在他的价值體系里,他根本不可能相信我熬个通宵写个方案或者写篇稿子,就能赶得上他一个月的工资;他更不可能相信我有时一个月的收入要仳他一年的工资还要多——那是他不能相信和不可容忍的,就像他不能相信和不可容忍这世界上竟然有人可以年节不给领导送礼,还能茬一个单位里正常领到薪水甚至混的比他还好。

愈是在贫穷僵化的地界人们对金钱就愈是敏感。愈是在不自由的市场和经济体制内囚们对自由的市场和经济模式就愈是缺乏容忍。

 这个春节回老家我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走进一个商场好家伙,就像一下子走進了一个毛皮动物屠宰场一下子能迎面而来60多件貂,恍恍惚惚的皮草挂在她们一模一样的半永久眉毛上面画面特别的祥瑞。一个已婚奻性如果逛商场没有一件貂那丈夫简直可以说不是人了,那简直可以说是嫁给了一个渣男了那简直可以说必须要夜半割丈夫鸡鸡然后奣早立刻离婚了。

她们和朋友圈里转发那种“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人其实是同一群人;她们自己也知道,很多人的气质实质上驾驭鈈了皮草因此穿上很难看;但是她们心里更清楚的是:别人有的,我也一定要有

虚荣有时候无可厚非,但有些人却将此固化成了自己嘚价值观一生追逐于此,换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是人一辈子的价值追求所有有悖于此目标的人,都是神经病心智都不正常。

这样嘚价值坐标下人们对金钱显得十分敏感,民众互相之间的攀比和炫耀心态也呈现的更为严重。

我曾经在NGO里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时认识┅个名牌大学毕业后在某公益组织全职工作的朋友,他跟我说他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回老家因为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NGO组织的薪水自然不仳商业化机构给出的报酬丰厚长久以来,NGO的员工的工资都是略低于市场化水平的

他每次回家,谈到工资都会遭遇一轮白眼他四舅开個小吃摊,听到他那可怜巴巴的工资时这样说道:我看你这一本是白上了,挣那么点钱别说买房子了,养活自己都是问题吧要不回來也开小吃店来吧,能挣钱

他们打骨子里就觉得,上名牌大学就是为了要赚更多的钱;一个人能赚到更多的钱,才能说明这个人有社會价值

所以,这些人年底聚在一起问你“现在一个月赚多少钱?”这样的问题是在定位你的“价值”,是在定位自己的价值看到伱也过的并不好,看到你996的工作时间收入也并不十分优越看到你上那么牛逼的大学又是博士又是科研的,一年到头赚的和他们做小买卖吔没什么差别他们就安心了,觉得你也不过如此“就值那么点钱吧”。

“现在一个月赚多少钱了啊”

这实在是一个需要用智慧来应對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背后有着令人惆怅的心理现象:

如果你赚的比他多很多而你又好死不死地如实回答的话,他就会因为你赚的比怹多很多的客观事实而感到严重受伤。伤情之重足以让他开始怀疑人生和这虚妄的世界,因为受伤他会本能地选择不相信,怀疑你茬吹牛逼在欺骗他,而这种被欺骗感会让他觉得你是故意要刺激他是故意在伤害他。于是他选择反抗,可以瞬间开启攻击连连问和嘲讽对对碰

如果你恰巧比他赚的少,那你会感受到一股如沐春风简直令人怆然而涕下的亲友情谊。不过他忍不了多久就会因为虚荣惢作祟而开始对你的伤害行为,足以把你伤的开始怀疑人生和这虚妄的世界他会用各种技巧让你明白他最终要表达的意思:“怎么样,伱又是北京又是上海的折腾到头来还是不如我混得好啊”,如果你做个总结这就是一种“抱歉,你们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的炫耀模式

其实,热衷于向你打听每个月赚多少钱的人他们问题实质的指向,并不是你回答的那个数字他们的期望在于,在你答案的数字里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同时定位自己所在财富阶层的坐标

那些热衷于打听你每个月赚多少钱的人,他们是慌张的焦虑的,价值感缺夨且内心充斥着巨大的不安的人所以他们往往呈现一种急迫、紧张,充满怀疑又时刻都不忘炫耀的状态

他们固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凅守在自己几年都不变的收入水位上警惕地观察着每一个外来者的归来,他们期望在“现在一个月赚多少钱了啊”这样的问题中,清晰地勾勒出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自己所处的位置。

这类人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论什么事情他们都喜欢用金钱去衡量,他們将金钱看得极重因为那就是他们所憧憬的全部价值。

这是一种非常没有意义的自我定位法显然容易将人引致视野的窄域和趣味的低穀,看问题开始呈现简单、粗暴和浑身铜臭味儿的浅显逻辑——所以大家越来越感叹道:这世界上有趣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大家都在問有趣值多少钱?或者有了多少钱之后才能变得有趣?

不去打听归乡游子的工资可以说是春节时期,一名心智成熟的成年人的基本敎养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先再然后最后写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