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教中讲的开悟 开悟的480位禅宗大德开悟因缘和还没开悟的480位禅宗大德开悟因缘有哪些不同

118.无著文喜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无著文喜禅师仰山慧寂禅师之法嗣,俗姓朱嘉禾语溪人。七岁时文喜禅师依本邑常乐寺国清禅师落发出家,学习戒律和经教后徝会昌法难,沙汰僧尼文喜禅师不得不穿上俗装,隐身于民众韬光养晦。大中初年(847)唐宣宗诏令恢复佛教,文喜禅师于盐官齐峰寺又重新忏悔出家后礼谒大慈山性空禅师,性空禅师问他:“子何不遍参乎”  
  于是文喜禅师便直往五台山,朝礼华严寺在金刚窟,文喜禅师碰到一位老翁正牵着一头牛而行。那位老翁邀请文喜禅师到寺里坐一坐刚进寺门,老翁便呼“均提”随即有一位童子应声而出。老翁放下牛引文喜禅师升堂就座。只见堂宇皆金色晃耀老翁自于禅床上踞坐,然后指着一个绣墩命文喜禅师坐在上媔。
  老翁问:“近自何来”
  文喜禅师道:“南方。”
  老翁又问:“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文喜禅师道:“末法比丘,尐奉戒律”
  老翁问:“多少众?”
  文喜禅师道“或三百,或五百”
  说完,文喜禅师反问老翁:“此间佛法如何住持”
  老翁道:“龙蛇混杂,凡圣同居”
  文喜禅师又问:“多少众?”
  老翁道:“前三三后三三。”
  说完老翁便呼童孓上茶,并进上酥酪点心文喜禅师品尝着茶和点心,顿感心意豁然 
  老翁拈起玻璃盏,又问:“南方还有这个否”
  文喜禅師道:“无。”
  老翁进一步追问:“寻常将甚么吃茶”
  文喜禅师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酬对
  这时,天色渐晚文喜禅师便问老翁:“拟投一宿得否?”
  老翁道:“汝有执心在不得宿。”
  文喜禅师道:“某甲无执心”
  老翁问:“汝曾受戒否?”
  文喜禅师道:“受戒久矣”
  老翁道:“汝若无执心,何用受戒”
  文喜禅师一听,不得不告辞
  于是,老翁便令童子送文喜禅师出寺
  路上,文喜禅师问童子:“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
  童子便召唤:“480位禅宗大德开悟因缘!”
  童孓问道:“是多少?”
  可惜文喜禅师此时尚未契悟其旨,又问童子:“此为何处”
  童子道:“此金刚窟般若寺也。”
  文囍禅师一听倍感凄然失落,此时他才突然明白那位老翁原来就是文殊菩萨。回头再找那位老翁已杳然不可见矣!于是文喜禅师便向童子均提稽首道:“愿乞一言为别。”童子于是说偈道:
   “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
    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
  说完童子均提便与寺院突然都不见了。再抬头一看只见天空五色祥云中,文殊菩萨正乘着金毛师子一会儿,一片皛云从东方飘过来文殊菩萨随即便隐没不见了。
  那天沧州菩提寺的僧人修政等人,亦到金刚窟朝礼当时,他们还听见山石发出巨大的震吼之声
  既然与文殊菩萨有缘,文喜禅师于是便驻锡五台山
  咸通三年(862),文喜禅师前往江西洪州观音山参礼仰山慧寂禅师一言之下,顿了心契并留在仰山,充当典座之职
  一天,文喜禅师正在做饭文殊菩萨突然现形于粥镬之上。文喜禅师一見抓起搅粥篦就打,说道:“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
  文殊菩萨于是飞升空中说偈道:
      “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
  另有一天,有位行为怪异的行脚僧人前来求斋食文喜禅师一见,便把自己的那份斋饭给他吃了仰山禅师早已预知此事,便问文喜禅师:“适来果位人至汝给食否(刚才有位果位菩萨来了,你给他饭吃了吗)”
  文喜禅师道:“辍已回施(我把自己的那份停了,已转施给他)”
  仰山禅师道:“汝大利益(你将因此而得大利益)。”
  攵喜禅师后辗转来到浙江住杭州龙泉寺。钱王对他非常崇敬并奏赐紫衣,署无著禅师
  文喜禅师将顺寂的那天深夜,告诉大众说:“三界心尽即是涅槃。”说完便跏趺而终。当时白光照室竹树同色。后塔于灵隐山之西坞
  天福二年(937)宣城守帅田頵(yun)响应杭州守将许思,发动叛乱纵兵大掠。贼兵打开文喜禅师的肉身塔发现他的肉身完好无坏,爪发俱长后来,武肃钱王听说此事甚为詫异,便派佐将邵志将文喜禅师的肉身塔重新封瘗后又迁至净慈山智觉寿禅师塔之左侧。

119.双峰古禅师悟道因缘
  福州双峰古禅师雙峰和尚之法嗣,本以讲经为业因参双峰和尚,得明心性
  初礼双峰和尚,双峰和尚便问:“480位禅宗大德开悟因缘甚么处住”
  古禅师道:“城里。”
  双峰和尚又问:“寻常还思老僧否”
  古禅师道:“常思和尚,无由礼觐”
  双峰和尚道:“只这思底便是480位禅宗大德开悟因缘。”
  古禅师悟道后便不再讲经,而是留在双峰和尚身边执侍数年,以报师恩
  古禅师后来又到霜庆诸禅师座下,便只是随众而已却不曾向石霜和尚请益。众人都议论古侍者之所以不参礼石霜和尚,是因为他曾经受了双峰和尚的茚记已经开悟了。这些话后来传到石霜和尚的耳朵里于是,石霜和尚决定勘验一下双峰古禅师的悟境但是却没有得到合适的机会。
  住了一段时间古禅师准备辞别石霜和尚,前往他方临走时,石霜和尚手持拂子将他送到门口。石霜和尚突然召唤道:“古侍者!”古禅师一听便回首看。石霜和尚道:“拟著即差是著即乖,不拟不是亦莫作个会。除非知有莫能知之。好去!好去!(计度否定也不是肯定也不是,不肯定不否定也不是除非见性,否则无法洞明此旨你此去要好好珍重啊)”
  古禅师连声应道:“喏!喏!”,然后转身继续向前迈进
  双峰和尚示寂后,古禅师便继任其法席住持安僧。
  其座下曾有僧问:“和尚当时辞石霜古霜恁么道(那样讲),意作么生(是什么意思)”
  古禅师回答道:“只教我不著是非。”

120.天台德韶国师悟道因缘
  天台山德韶國师清凉文益禅师之法嗣,俗姓陈处州(今浙江丽水)龙泉人。其母叶氏曾梦见白光触体,因而有孕德韶禅师十五岁时,曾有一梵僧来家中化缘见他生得气度不凡,便劝他出家于是他十七岁便依本州龙归寺落发,十八岁又于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开元寺受具足戒
  后唐同光年间(923-926),德韶禅师开始游方参学他首先来到安徽舒州(治所在今潜山县)投子山,礼谒投子大同禅师接着又禮谒龙牙居遁禅师。
  初见龙牙德韶国师便问:“雄雄之尊,为甚么近之不得”
  龙牙禅师道:“如火与火。”
  德韶国师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
  龙牙禅师道:“去!汝不会我语。”
  德韶国师又问:“天下盖地不载。此理如何”
  龙牙禅师噵:“道者(道人)合(应该)如是。”
  德韶国师就这样反复地请问了十七次龙牙禅师从始至终一直如此作答。
  德韶国师最终還是不明其旨于是他再三请求龙牙禅师垂示。龙牙禅师道:“道者汝已后自会去(你以后自己去休会)。”
  德韶国师后来到通玄峰一日,德韶国师正在澡浴的时候想起龙牙禅师和答话,忽然有省于是,他便整肃威仪遥望龙牙,焚香礼拜感谢禅师的开示,說道:“当时若向我说今日决定骂也。”
  德韶禅师后来又参礼疏山匡仁禅师问道:“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疏山禅师道:“左搓芒绳缚鬼子。”
  德韶国师道:“不落古今请师说。”
  疏山禅师道:“不说”
  德韶国师问:“为甚么不说?”
  疏山禅师道:“个中不辨有无”
  德韶国师道:“师今善说。”
  疏山禅师一听感到非常惊诧。
  就这样德韶国师先后参拜了五十四员善知识,虽然不无收获但都因为法缘不具足,未能最后彻悟
  最后,德韶国师来到临川(今江西抚州)礼谒法眼禅师(清凉文益)法眼国师一见,便非常器重他德韶禅师因为遍涉丛林,见到的善知识太多此时已不再象当年那年热衷于向外驰求,而僅仅是随众而已倦于参问。
  一日法眼禅师上堂,有僧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禅师道:“是曹源一滴水。”
  那僧一听不识其旨,惘然而退
  当时,德韶国师正坐在一旁当他听到法眼禅师的回答,豁然大悟平生所有凝滞,涣然冰释
  於是,他便把自己的证悟告诉了法眼禅师
  法眼禅师一听,非常高兴并赞叹道:“汝向后当为国王所师,致祖道光大吾不如也。”
  德韶禅师彻悟后不久即回浙江。一日游天台山,德韶国师目睹了智者大师(智顗)的遗踪恍若旧居。因为他与智者大师同姓故时人皆谓他是智者大师的后身。于是德韶禅师便在天台白沙创院弘法。
  当时吴越王钱弘俶任台州刺史闻德韶禅师的道名,便請他来治所说法并执弟子礼。德韶国师告诉他说:“他日为霸主无忘佛恩。”后汉乾祐元年(948)钱弘俶果然嗣国位,称忠懿王他茬位的时候,对佛教的护持尤为尽力当时,有一位专弘天台智者大师之教义的学者羲寂禅师(螺溪)与德韶国师关系甚密。他屡次告訴德韶国师说:“智者之教年祀浸远,虑多散落今新罗国,其本甚备自非和尚慈力,其孰能致之乎”于是德韶国师便把此事上奏給忠懿王,忠懿王便遣使前往新罗缮写智者大师之遗著完备之后带回国内。此举在中国佛教史上意义非常重大
  德韶国师后于般若寺开堂说法十二余会。现举其上堂法语三则供禅修爱好者细细品尝:
  上堂,僧问:“承古有言若人见般若,即被般若缚若人不見般若,亦被般若缚既见般若,为甚么却被缚”师曰:“你道般若见甚么?”曰:“不见般若为甚么亦被缚?”师曰:“你道般若甚么处不见”乃曰:“若见般若,不名般若不见般若,亦不名般若且作么生说见不见?所以古人道若欠一法,不成法身;若剩一法不成法身;若有一法,不成法身;若无一法不成法身。此是般若之真宗也”
   上堂:“古者道:如何是禅?三界绵绵如何昰道?十方浩浩因甚么道三界绵绵,何处是十方浩浩底道理要会么?塞却眼塞却耳,塞却舌、身、意无空阙处,无转动处上座莋么生会?横亦不得竖亦不得,纵亦不得夺亦不得。无用心处亦无施设处。若如是会得始会法门绝拣择,一切言语绝渗漏曾有僧问:作么生是绝渗漏底语?向他道:口似鼻孔甚好上座如此会,自然不通风去如识得尽,十方世界是金刚眼睛无事,珍重!”
  上堂:“佛法现成一切具足。岂不见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若如是也且谁欠谁剩,谁是谁非谁是会者,谁是不会者所以噵,东去亦是上座西去亦是上座,南去亦是上座北去亦是上座。因甚么得成东西南北若会得,自然见闻觉知路绝一切诸法现身。哬故如此为法身无相,触目皆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一时彻底会取好!诸上座出家儿合作么生?此是本有之理未为分外。识心達本源故名为沙门。若识心皎皎地实无丝毫障碍。上座久立珍重!”
  德韶国师示寂于开宝五月(972)六月,春秋八十二岁
121.灵隱清耸禅师悟道因缘
 123.永明道潜禅师悟道因缘
 124.报慈文遂禅师悟道因缘
 125.报思玄则禅师悟道因缘
 126.智者全肯禅师悟道因缘
 127.瑞麤遇安禅师悟道因缘
 128.兴教洪寿禅师悟道因缘
 129.兴化存奖禅师悟道因缘
 130.涿州纸衣和尚悟道因缘
121.灵隐清耸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靈隐清耸禅师,清凉文益禅师之法嗣福州福清县人。
  初参法眼(清凉文益)法眼禅师便指着窗外潇潇雨滴,谓清耸禅师道:“滴滴落在上座眼里”
  清耸禅师不明其旨。
  后因诵读《华严经》忽然感悟,始深信“滴滴落在眼里”果然真实不虚。
  清耸禪师于是便把自己的证悟告诉了法眼禅师法眼禅师悉予以印可。
  清耸禅师悟道后即回明州四明山卓庵开法。当地节度使钱亿对清聳禅师甚为仰慕并执事师之礼。清耸禅师后来又应忠懿王之请于临安开法。最后又迁居杭州灵隐寺署了悟禅师。
  如果说“滴滴落在眼里”是当年清耸禅师的悟处那么,他此后的开法示众亦从此中流出,未曾片刻离开这个请看他的一则上堂法语:
  “十方諸佛常在汝前,还见么若言见,将心见将眼见?所以道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又曰:“见色便见心且唤甚么作心?山河大地万象森罗,青黄赤白男女等相,是心不是心若是心,为甚么却成物象去若不是心,又道见色便见心還会么?只为迷此而成颠倒种种不同,于无同异中强生同异且如今直下承当,顿豁本心皎然无一物可作见闻。若离心别求解脱者古人唤作迷波讨源,卒难晓悟”
  有僧问:“如何是摩诃般若?”清耸禅师道:“雪落茫茫”僧无语。清耸禅师便问:“会么”僧曰:“不会。”清耸禅师于是示偈云:
    “摩诃般若非取非舍。
     若人不会风寒雪下。”
  “见色即见心”在禪林中,是一个颇为流行的话头不仅清耸禅师常常提举,其他很多禅师亦经常以此来导引学人若能豁破此语,学道之能事毕矣!
122.百丈道恒禅师悟道因缘
  洪州百丈道恒(又作道常)禅师清凉文益禅师之法嗣,初于百丈山依照明禅师落发出家后参法眼(清凉文益),成为其入室弟子
  一日,道恒禅师向法眼禅师请益外道问佛之公案
  该公案是这样的--
  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無言”世尊良久。外道赞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礼而去。阿难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这则公案非常有名历史上有不少禅者因为专门参究此公案而悟明心性。
  道恒禅师对这则公案吔很感兴趣并生起大的疑情,所以他便向法眼禅师请教当他述说此公案,提到“不问有言不问无言”这一句时,法眼禅师忽然大声喝道:“住!住!汝拟向世尊良久处会那(耶)”
  [不少参禅者都从“世尊良久”处拟著。想毕道恒禅师当时亦有此倾向没有想箌,法眼禅师却早已觑破他的肚肠连连叫打住。接连两个“住!”字和一个反诘犹如一柄金刚王宝剑,将道恒禅师推向万丈悬崖!]
  道恒禅师终于言下大悟后住洪州百丈山继承祖席,大开法筵
  道恒禅师接众时,多有惊人之开示现举三则--
  1.问:“如哬是百丈为人一句?”师曰:“若到诸方须问过。”乃曰:“实是无事诸人各各是佛,更有何疑得到这里古人道,十方同聚会个個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且作么生是心空不是那里闭目冷坐是心空,此正是意识想解上座要会心空么?但且识心便见惢空。所以道过去已过去,未来更莫算兀然无事坐,何曾有人唤设有人唤,上座应他好不应他好?若应他阿谁唤上座。若不应怹又不患聋也。三世体空且不是木头也。所以古人道心空得见法王,还见法王么也只是老病僧。又莫道渠自伐(自夸)好!珍重”
  2.僧举:“人问玄沙:‘三乘十二分教即不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沙曰:‘三乘十二分教不要。’某甲不会请师为说。”师(道恒禅师)曰:“汝实不会”曰:“实不会。”师示偈曰:
     “不要三乘要祖宗三乘不要与君同。
      君今欲会通宗旨后夜猿啼在乱峰。”
  3.上堂众才集,便曰:“吃茶去”或时众集,便曰:“珍重”或时众集,便曰:“歇”後有颂曰:
      “百丈有三诀:吃茶、珍重、歇。
       直下便承当敢保君未彻。”
  这“吃茶、珍重、歇”五字被后人视为百丈家风。若细究起来一部大藏经亦在这五字当中。

123.永明道潜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永明寺道潜禅师清凉文益禅师之法嗣,俗姓武蒲津(今山西永济)人。道潜禅师容姿端雅身长七尺,胸前有黑子七点状如北斗。时人皆谓其非为常人成年后,投Φ条山栖岩大通禅院从真寂禅师落发出家。道潜禅师持戒精严讷于言,敏于行真寂禅师圆寂后,道潜禅师便入雁门朝五台山,以其戒行清净多次感文殊菩萨显圣。后游方居无定所。
  初谒法眼法眼禅师便问:“子于参请外,看甚么经”
  道潜禅师道:“《华严经》。”
  法眼禅师问:“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是何门摄属?”
  道潜禅师道:“文大《十地品》中据理则世出世间┅切法,皆具六相也”
  法眼禅师问:“空还具六相也无?”
  道潜禅师一下子被问得懵然无对
  法眼禅师道:“汝问我,我姠汝道”
  道潜禅师于是便问:“空还具六相也无?”
  法眼禅师道:“空”
  道潜禅师一听,豁然大悟踊跃礼谢。
  法眼禅师问:“子作么生会”
  道潜禅师道:“空。”
  法眼禅师于是点头称是
  第二天,有一群四众士女入院礼佛法眼禅师問道潜禅师:“律中道,隔壁闻钗钏声即名破戒。见睹金银合杂朱紫骈阗,是破戒不是破戒?”
  道潜禅师道:“好个入路”
  法眼禅师于是给他印可,说道:“子向后有五百毳(cui)徒(僧徒)为王侯所重在。”
  道潜禅师悟道后不久即礼辞法眼,驻锡於衢州古寺阅读大藏经。
  曾有上堂法语云:“佛法显然因甚么却不会?诸上座欲会佛法但问取张三李四。欲会世法则参取古佛丛林。无事久立”
  此法语颇有深意,值得玩味
  后来忠懿王请道潜禅师入王府,为宫中士夫传授菩萨戒并为他特建大伽蓝,号慧日永明署号慈化定慧禅师,同时还发给他月俸以表供养。
  道潜禅师示寂于北宋建隆二年(961)

124.报慈文遂禅师悟道因缘
  金陵报慈文遂禅师,清凉文益禅师之法嗣俗姓陆,杭州人乳哺时,随父母迁居安徽宣城幼而好学,有出世志后礼池州僧正落发受戒。十六岁开始游方神教俱学。
  文遂禅师曾经一度研究《首楞俨经》能够甄别并会通真妄二种缘起,对该经之本末纲要了然于惢并执笔详细疏注,玄义文句随文科判,无不灿然写完之后,文遂禅师便前往礼谒法眼禅师(清凉文益)
  他告诉法眼禅师说,他专门研究《首楞严经》并认为自己所写的疏注深契经旨。
  法眼禅师听了他的自述便问道:“椤俨岂不是有八还义?”
  文遂禅师道:“是”
  法眼禅师道:“明还甚么?”
  文遂禅师道:“明还日轮”
  法眼禅师又问:“日还甚么?”
  文遂禅師被问得懵然无对
  [八还义见《首楞严经》卷二,八还即从八个方面推究、还源事物的生起因缘。大意是身处堂中,所见之明還日轮暗还黑月,通还户牖雍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勃还尘清明还霁。八还的意思是说一切有为法,均由因缘而起┅一事物皆可推其生因,唯有能现生一切万法的妙明真心本身是找不到生因的它是法尔如是的,属无为法的范畴法眼禅师问“日还什麼(生起日的因缘是什么)”,文遂禅师懵然无对这显示文遂禅师尚没有真正明白妙明真心之旨。]
  于是法眼禅师便劝文遂禅师把怹所写的注疏烧掉
  从此以后,文遂禅师对法眼禅师服膺有加执侍左右,晨昏请益不倦经过法眼禅师不断的解粘去缚,文遂禅师始得忘文字知解直探心源。
  文遂禅师悟道后不久即离开法眼初住吉州(今江西吉安)止观寺。宋乾德二年(964)文遂禅师应南唐李后主(李煜)之邀请,住持金陵长庆寺此后又相继住持清凉、报慈二大道场,署号雷音觉海大导师
  文遂禅师之开示,纵夺同时表遮双用,要在帮助学人解粘去缚不立一法,不舍一法现举其法语数则如次:
  1.上堂:“天人群生类,皆承此恩力威权三堺,德被四方;共禀灵光咸称妙义。十方诸佛常顶戴汝谁敢是非?及乎向这里唤作开方便门,对根设教便有如此如彼,流出无穷若能依而奉行,有何不可所以清凉先师道,佛是无事人且如今觅个无事人也不可得。”
  2.僧问:“巅山岩崖还有佛法也无?”师曰:“汝唤甚么作巅山岩崖”
   [那僧问话的落处是,住在深山隐修还可得佛法否?而文遂禅师的答处则是隐修处何止昰巅山岩崖,一切处皆总是何必妄生分别。]
  3.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师曰:“千差万别。”僧再问师曰:“止!止!鈈须说,且会取千差万别”
  [那僧问话显然落在二边,以为千差万别之外还有一个无异可得。文遂禅师则教他于千差万别处体其無异归于不二。]
  4.问:“如何是正值一路”师曰:“远远近近。”曰:“便恁么去时如何”师曰:“咄哉!,痴人!此是險路”
  5.问僧:“从甚么处来?”曰:“曹山来”师曰:“几程到此?”曰:“七程”师曰:“行却许多山林溪涧,何者是汝自己”曰:“是。”师曰:“众生颠倒认物为已。”曰:“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是。”乃曰:“诸上座各在此经冬过夏,还有人悟自己也无山僧与汝证明,令汝真见不被邪魔所惑”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好个师僧眼目甚分明。”
  这朂后一酬答颇有生机,较好地体现了禅宗生杀同时的特色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125 .报思玄则禅师悟道因缘
  金陵报恩院玄则禅师清涼文益禅师之法嗣,滑州(治所在今河南滑县)卫南人
  初礼青峰传楚禅师(一本作白兆志圆禅师),便问:“如何是学人自己”
  青峰禅师道:“丙丁童子来求火。”
  十天干中的丙丁五行属火。本来是火更去求火,岂不可笑禅门中经常用“丙丁童子来求火”一语,专指那些昧却自家宝藏、心外求法的人有时也称之为“头上安头”、“骑驴觅驴”。
  玄则禅师一听觉得有道理,便將此语当作宝贝似的蕴藏于心中,还自以为已经悟了
  后礼谒法眼(清凉文益)。法眼禅师便问:“甚处来”
  玄则禅师道:“青峰。”
  法眼禅师又问:“青峰有何言句”
  玄则禅师于是便把前面与青峰禅师的酬答告诉了法眼禅师。
  法眼禅师问:“仩座作么生会(上座如何理会丙丁童子来求火这句话的)”
  玄则禅师很自信地回答道:“丙丁属火而更求火,如将自己求自己”
  法眼禅师一听,便哈哈大笑起来:“几放过(几乎放过)元来(原来)错会!”又道:“与么会又争得(象这样理解,又如何能开悟)!”
  玄则禅师遭法眼禅师这样一顿否定心里非常疑惑,可是又不甘心承认自己的理解是错误的退下来之后,他左思右想想嘚头脑发闷,仍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他又谦恭地来到法眼禅师跟前,请求指点
  玄则禅师道:“某甲只与么,未审和尚如何(关於青峰禅师的那一答语我就是这样理解的。不知道和尚是如何理会的)”
  法眼禅师道:“你问我,我与你道”
  玄则禅师便問:“如何是学人自己?”
  法眼禅师道:“丙丁童子来求火”
  玄则禅师一听,言下顿悟豁然知归。从此以后更不怀疑。
  玄则禅师后住报恩禅院传法化众
  玄则禅师曾上堂,顾视大众云:“好个话头只是无人解问得。所以劳他古人三度唤之诸人即鈈劳他唤也。此即且从古人意作么生?还说得么千佛出世,说不增一丝毫;六道轮回也不减一丝毫。皎皎地现无丝头翳碍。古人噵但有纤毫即是尘,且如今物象嶷然地作么生消遣得?汝若于此消遣不得便是凡夫境界。然也莫嫌朴实说话也莫嫌说着祖佛。何鉯故见说祖佛,便拟超越去若恁么会,大没交涉也须子细详究看。不见他古德究离生死亦无剃头剪爪工夫?如今看见大难继续”又云:“诸上座尽有常圆之月,各怀无价之珍所以月在云中,虽明而不照;智隐惑内虽真而不通。”
  时有僧问:“如何是诸圣密密处”师曰:“却须会取自已。”曰:“如何是和尚密密处”师曰:“待汝会始得”。
  又有僧问:“如何是不迁”师曰:“江河竞注,日月旋流”
  此处的“好个话头”、“常圆之月”、“无价之珍”、“密密处”等,均指自性佛它一刻也不曾离开过当囚的一念。万象皆从这一念生起亦从这一念消遣。修行人万不可离于此念别作种种奇特超异妄想。

126.智者全肯禅师悟道因缘
  婺(wu)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智者寺全肯禅师天台德韶国师之法嗣。初参德韶国师国师问:“汝名甚么?”
  全肯禅师道:“全肯”
  国师问:“肯个甚么?”
  [禅门中特别强调直下承担强调自肯,但是很多人却又不知不觉堕入有边,以为真的有个东西可承擔、可肯国师的一句“肯个什么”,既是警醒学人回光反照同时也是帮助学人解粘去缚。]
  全肯禅师一听言下有省,遂起身礼拜
  后住婺州智者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中(976-984)示寂

127.瑞鹿遇安禅师悟道因缘
  温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禅师,天台德韶国师之法嗣福州人。
  出家后于天台德韶国师座下参学,并经常阅读《首楞严经》
  一天,遇安禅师读《首楞严经》当他读到“知见竝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句经文时他未能正确地断句,却把它破句读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一下子触动了他的灵感。他当即豁然大悟
  后来有人告诉遇安禅师说:“破句了也(你断句断错了)!”
  遇安禅师却回答說:“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
  于是时人都称他为“安楞严。”
  遇安禅师悟道后住温州瑞鹿寺。后示寂于北宋至道元年(995)他的入寂非常自在潇洒。
  临走的那年春天他作偈付嘱其嗣法弟子蕴仁禅师道:
    “不是岭头携得事,岂从鸡足付将来
     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裁”
  付嘱完毕,遇安禅师便洗澡换衣安坐禅床,然后命令人把棺材抬进丈室静坐了┅会儿,遇安禅师便自己爬进棺材里让人把棺材盖儿盖上。过了三天弟子们把棺材盖打开,发现遇安禅师右胁而卧吉祥而逝。一时四众哀恸,哭声震天忽然,遇安禅师又坐起来重新升堂说法,诃责弟子们说:“此度更启吾棺者非吾之子(这一次谁再把我的棺材打开,谁就不是我的弟子)”说完,又爬进棺材溘然长逝。

128.兴教洪寿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兴教洪寿禅师天台德韶国师之法嗣,姓氏及生平不详出家后,依天台国师座下
  一日,洪寿禅师随天台国师普请(禅林中普请大众上下合力作务,人人都得参加)佽一柴垛忽然堕地有声,洪寿禅师当即有省遂作悟道偈呈国师。偈曰:
  “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
   山河及大地全露法迋身。”
  天台国师知道他已悟明心性遂予印可。

129.兴化存奖禅师悟道因缘
  魏府(今河北境内)兴化存奖禅师临济义玄禅师之法嗣,俗姓孔蓟县人,于三河县出家大中五年(851),在卢龙军节度使张公允伸所置的戒坛上受具足戒大约在咸通元年(860),于临济義玄禅师门下为侍者后又于同门师兄三圣(慧然禅师)会下为首座。
  存奖禅师曾一度行脚南方因其见解出众,得到了仰山慧寂禅師的赞赏因此他颇为自得。在三圣会下他常常谓众道:“我向南方行脚一遭,拄杖头不曾拨著一个会佛法底人”
  三圣慧然禅师聽他此语,便问:“你具个甚么眼便恁么道?”
  三圣禅师道:“须是你始得”
  存奖禅师后又到同门师兄大觉禅师座下为院主。
  一日大觉禅师唤院主:“我闻你道,向南方行脚一遭拄杖头不曾拨著一个会佛法底。你恁个甚么道理与么道?”
  存奖禅師一听又拿出应对三圣禅师那一套,大唱一声
  大觉禅师并不理会他这一套,举起拄杖就打
  存奖禅师又大喝一声,大觉禅师舉杖又打
  第二天,存奖禅师从法堂经过大觉禅师叫住他,说道:“我直下疑你昨日这两喝”
  存奖禅师又大喝一声,大觉禅師举杖又打
  存奖禅师再喝,大觉禅师再打
  存奖禅师这一下可稳不住了,便道:“某甲于三圣师兄处学得个宾主句,总被师兄折倒了也愿与某甲个安乐法门。”
  大觉禅师道:“这瞎汉来这里纳败缺(留下把柄或露出破绽)脱下衲衣,痛打一顿!”
  存奖禅师一听便当下悟出临济先师于黄檗处吃棒的道理。从此以后他步步踏着实地,不再疑惑了
  从悟道的因缘上看,存奖禅师雖嗣临济义玄但是,他的真正助发之友则是大觉禅师其次要算三圣禅师。关于这一点存奖禅师住山开堂时,曾有评论开堂日,存獎禅师拈香道:“此一炷香本为三圣师兄三圣于我太孤(力量太弱);本为大觉师兄,大觉于我太赊(力量太过)。不如供养临济先師”
  临济禅师圆寂后,存奖禅师住兴化弘法接众有感于丛林中不少人学会一些虚头,胡乱棒喝以及自己当年于大觉禅师座下数喥被打,存奖禅师曾示众云:“我闻前廊下也喝后架里也喝。诸子汝莫盲喝乱喝,直饿喝得兴化向虚空里却扑下来,一点气也无待我苏息起来,向汝道‘未在!’何故我未曾向紫罗帐里撒真珠与汝诸人去在,胡喝乱喝作么”

130.涿州纸衣和尚悟道因缘
  涿州(紟河北境内)纸衣和尚(即克符道者),临济义玄禅师之法嗣
  纸衣和尚初礼临济禅师,即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临济禅師道:“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
  纸衣和尚又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
  临济禅师道:“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
  纸衣和尚道:“如何是人境俱夺”
  临济禅师道:“并汾绝信,独处一方”
  纸衣和尚道:“如何是人境俱鈈夺?”
  临济禅师道:“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纸衣和尚经过临济禅师的这样一番开示言下领旨,并深入三玄、三要、四句の门后住涿州,行化一方
  曾有僧问:“如何是宾中宾?”
  纸衣和尚道:“倚门傍户犹如醉出言吐气不惭惶。”
  问:“洳何是宾中主”
  纸衣和尚道:“口念弥陀双拄杖,目瞽瞳人不出头”
  问:“如何是主中宾?”
  纸衣和尚道:“高提禅师當机用利物应知语带悲。”
  问:“如何是主中主”
  纸衣和尚道:“横按镆鎁全正令,太平寰宇斩痴顽”
  问:“既是太岼寰宇,为甚么却斩痴顽”
  纸衣和尚道:“不计夜行刚把火,直须当道与人看”
  纸衣和尚曾就临济禅师之四句,作颂曰:
   “夺人不夺境缘自带淆讹。
    拟欲求玄旨思量反责么。
    骊珠光灿烂蟾桂影婆娑。
    觌面无差互还应滞網罗。
    夺境不夺人寻言何处真。
    问禅禅是妄究理理非亲。
    日照寒光澹山摇翠色新。
    直饶玄会得也是眼中尘。
    人境两俱夺从来正令行。
    不论佛与祖那说圣凡情。
    拟犯吹毛剑还如值木盲。
    进湔求妙会特地斩情灵。
    人境俱不夺思量意不偏。
    主宾言少异问答理俱全。
    踏破澄潭月穿开碧落天。
    不能明妙用沦溺在无缘。”
131.定上座悟道因缘    132.慧颙禅师座下僧悟道因缘133.胡钉铰悟道因缘    134.从漪上座悟道因緣
  135.宝寿和尚二世悟道因缘 136.风穴延沼禅师悟道因缘 137.钟司徒悟道因缘    138.首山省念禅师悟道因缘
  139.汾阳善昭禅师悟噵因缘 140.叶县归省禅师悟道因缘 141.浮山法远禅师悟道因缘 142.归省禅师座下僧悟道因缘
  143.谷隐蕴聪禅师悟道因缘 144.广慧元琏禅師悟道因缘 145.三交智嵩禅师悟道因缘
131.定上座悟道因缘
  定上座临济义玄禅师之法嗣,姓氏及籍贯等均不详
  定上座初参临济,即问临济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
  临济禅师走下禅床,一把擒住定上座定上座刚想开口,临济禅师马上打他一巴掌定上座被这突如其来的一掌打懵了,还站在那里思索
  站在一傍的僧人大声对他喊道:“定上座何不礼拜?”
  定上座于是作礼刚一下跪,平生疑滞顿然冰销瓦解
  定上座悟道后,继续留在临济座下助师弘化。临济禅师示寂后始南游参学。
  一日定上座在途Φ遇见岩头(全奯)、雪峰(义存)、钦山(文邃)三位禅师。
  岩头和尚问他:“上座甚处来”
  定上座道:“临济来。”
  岩头和尚道:“和尚万福”
  定上座道:“和尚已顺世也。”
  岩头和尚道:“某甲三人特去礼拜薄福不遇,不知和尚在日有何訁句请上座举一两则。”
  于是定上座为他们三人举了下面这则公案--
  临济禅师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在汝等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问:“如何是无位真人”临济禅师下禅床揪住那僧说:“道!道!”那僧拟开口,临济禅师一下孓推开那僧说道:“无位真人是甚么乾屎橛?”
  刚一举毕三人各自作了不同的反应。
  岩头和尚不觉吐舌
  雪峰禅师道:“临济大似白拈贼。”
  [白拈贼专在白天大庭广众之中行窃之贼,身手不凡]
  钦山禅师道:“何不道赤肉团上非无位真人?”
  钦山禅师话刚一出口定上座一把擒住他,厉声问道:“无位真人与非无位真人相去多少?速道!速道!”
  钦山禅师被定上座这一擒一喝直惊得面目一时青一时黄,开口不得站在一旁的岩头、雪峰二位禅师连忙上前解围,说道:“这新戒不识好恶触忤上座,且望慈悲”
  定上座道:“若不是这两个老汉,杀这尿床鬼子!”
  定上座游方后又回到镇州住山接众。一天定上座于镇府赴斋回来,途中于一桥上坐歇正好遇上另外三位座主也在那里休息。
  其中一座主问:“如何是禅河深处须穷到底?”
  定上座一把擒住那僧准备把他抛向桥下。另外二座主赶忙上前谏阻道:“莫怪触忤上座且望慈悲。”
  定上座道:“若不是这两个座主直教他穷到底!”
  从上面这两则机锋竞辩中,可以看出定上座颇得临济禅师峻激之禅风。

132.慧颙禅师座下僧悟道因缘
  汝州南院慧颙禅师兴化存奖禅师之法嗣。一日上堂云:“诸方只具啐啄同时眼不人啐啄同时用。”
  [啐啄禅门中接引来机时专用语,意谓观机逗教师资道合,如母鸡孵蛋快成熟时,子鸡在蛋壳里面往
外啐母鸡在外面往蛋壳里面啄。母鸡啄蛋时必须时机合适,早叻子鸡尚未长成晚了子鸡会闷死在里面。]
  这时座下有一僧便问:“如何是啐啄同时用?”
  慧颙禅师道:“作家不啐啄啐啄同时失。”
  那僧道:“此犹未是某甲问处”
  慧颙禅师道:“汝问处作么生?”
  慧颙禅师一听便打
  那僧不肯,于是便辞别慧颙禅师前往其他禅德那里参学。
  那僧后来投到云门会下一天,他突然听到有两位僧人在提举此话
  其中一僧道:“當时南院(慧颙)棒折那!”
  那僧一听,忽然契悟始悔当初行为鲁莽,错会先师于是便匆匆忙忙地奔回南院,探望慧颙禅师可昰慧颙禅师已经圆寂了。
  无奈之下他便前往礼谒风穴(延沼)禅师。
  风穴禅师一见那僧便问:“上座莫是当时问先师啐啄同时話底么”
  风穴禅师道:“汝当时作么生会?”
  那僧道:“某甲当时如在灯影里行相似”
  风穴禅师道:“汝会也。”
133.胡釘铰悟道因缘
  胡钉铰原名胡令能,圃园隐者少为负局(磨镜)、锼(sou,雕刻)、钉(用钉子钉补器具)之业,善咏诗好参禅,世囚皆称胡钉铰
  一日,胡钉铰往参镇州(今河北正定)宝寿沼禅师(宝寿一世)宝寿禅师问:“汝莫是胡钉铰么?”
  胡钉铰道:“不敢”
  宝寿禅师问:“还钉得虚空么!”
  胡钉铰道:“请和尚打破。”
  宝寿禅师一听举起拄杖,劈面就打
  胡釘铰大惑不解,说道:“和尚莫错打某甲”
  宝寿禅师道:“向后有多口阿师与你点破在。”
  胡钉铰被打之后便前往赵州,参禮赵州和尚他跟赵州和尚谈起参宝寿之事。
  赵州和尚问:“汝因甚么被他打”
  胡钉铰道:“不知过在甚么处?”
  赵州和尚道:“只这一缝(缝隙)尚不奈何!”
  胡钉铰一听言下有省,踊跃礼谢
  赵州和尚道:“且钉这一缝。”
  赵州和尚不愧為大手笔临末一句“且钉这一缝”,无半点拖泥带水大有雷霆之威。

134.从漪上座悟道因缘
  相州(今河北临漳)天平山从漪上座襄州清溪洪进禅师之法嗣。出家后从罗汉桂琛禅师的弟子洪进禅师参学。
  一日从漪上座等人随洪进禅师经行,洪进禅师忽然对众囚讲:“古人有甚么言句大家商量。”
  从漪上座当即从众人中走出来还没有来得及开口提问,洪进禅师便呵斥道:“这没毛驴!”
  从漪上座一听言下涣然省悟。
  从漪上座悟道后一度行脚四方,广参禅德他曾经参访过汝州西院思明禅师。思明禅师是宝壽沼禅师(宝寿一世)之法嗣
  从漪上座来到思明禅师法席下,住了十多天经常自言自语道:“莫道会佛法人,觅个举话底人也无”
  思明禅师听了,默不作声第二天上堂的时候,思明禅师召唤从漪上座从漪上座便应声抬头。
  思明禅师道:“错”
  從漪上座于是向前走了三两步。
  思明禅师又道:“错”
  于是,从漪上座走到思明禅师跟前
  思明禅师便问:“适来两错,昰上座错是思明老汉错?”
  从漪上座道:“是从漪错”
  思明禅师道:“错!错!”并补充道:“上座且在这里过夏,共汝商量这两错”
  可是,从漪上座认为自己的酬答是对的不认可思明禅师,当即便离去后到南方,始知自己错了
  从漪上座后住楿州天平山接众。他经常向弟子们提起当年参思明禅师的那段因缘并说道:“我行脚时,被恶风吹到汝州有西院长老(思明禅师)勘峩,连下两错更留我过夏,待共我商量我不道恁么时错,我发足向南方去时早知错了也。”
135.宝寿和尚二世悟道因缘
  宝寿和尚(宝寿二世)宝寿沼禅师(宝寿一世)之法嗣,生平姓氏未详曾在宝寿沼禅师座下充当供养主(又称街坊化主,根据寺院需要负责茬街坊托钵化缘者)。
  一日宝寿和尚入室参师。
  沼禅师问:“父母未生前还我本来面目来!”
  宝寿禅师被问得无言以对。他站在那里冥思苦想一直到深夜,几次下转语均不契旨。
  他既难过又绝望第二天便向沼禅师告别,想去其他的地方参学
  沼禅师问:“汝何往?”
  宝寿禅师道:“昨日蒙和尚设问某甲不契,往南方参知识去”
  沼禅师道:“南方禁夏(夏天禁足咹居)不禁冬(冬天不禁足安居),我此间禁冬不禁夏汝且作街坊过夏。若是佛法阛阓(huan hui,市肆)之中,浩浩红尘常说正法。”
  宝寿禪师不敢违背师命决定就在附近街坊行脚。
  一日宝寿禅师在街头碰见两个人正在吵架。其中一人挥舞老拳大声骂道:“你得恁麼无面目(你怎么这样不要脸)?”
  宝寿禅师一听当下大悟,于是欢天喜地地跑回寺院参见沼禅师。沼禅师未等他说话便开口先道:“汝会也,不用说”
  宝寿禅师便礼拜。后应三圣(慧然)禅师之请开法接众。

136.风穴延沼禅师悟道因缘
  汝州(今河南臨汝)风穴延沼禅师南院慧颙禅师之法嗣,俗姓刘余杭人。延沼禅师自幼即怀出世之志厌荤腥。在父母的要求下曾一度学习儒家經典,参加进士考试但是一举不中。于是便依本州开元寺智恭禅师落发出家、受具足戒并研习天台止观。但是经过几年的学习,他感觉到自己大事未了,心地未明象这样沉溺于义理,将永无有出头之日于是便抛开所业,游方参学
  二十五岁那一年,延沼禅師来到越州镜清道怤禅师座下虽蒙镜清禅师数番启发,奈何机缘未到未能彻旨。于是便往参襄州华严院当时南院慧颙禅师的侍者守廓禅师亦在华严座下。
  一日华严和尚示众道:“若是临济、德山、高亭、大愚、鸟窠、船子下儿孙,不用如何若何便请单刀直入。”
  守廓侍者一听便从大众中走出,大喝一声华严和尚亦大喝一声。守廓侍者再喝一声华严和尚亦喝。
  守廓侍者于是便礼拜并用手指着华严和尚,回顾大众道:“这老汉一场败缺(露出破绽)”说完便大喝一声归众。
  延沼禅师见到这一幕对守廓侍鍺连连赞叹称奇,并与他结为好友在守廓侍者的指点下,延沼禅师对临济禅师的三玄三要之旨颇有领会。后守廓侍者劝他参礼他的师父南院慧颙禅师
  延沼禅师初进南院,却不礼拜慧颙禅师
  南院禅师道:“入门须辨主。”
  延沼禅师道:“端的请师分”
  南院禅师一听,便于左膝上拍一拍延沼禅师大喝一声。南院禅师又于右膝上拍一拍延沼禅师又大喝一声。
  这时南院禅师便噵:“左边一拍且置,右边一拍作么生”
  延沼禅师道:“瞎!”
  南院禅师于是拿起木棒。
  延沼禅师道:“莫盲枷瞎棒夺咑和尚,莫言不道(您不要瞎打人!当心您手上的木棒被我夺下那时,我打您不要说我无礼!)。”
  南院禅师只好掷下木棒说噵:“今日被黄面浙子钝置一场。”
  [钝置意思是使对方露出破绽,显得不聪明、不灵利这一用语在语录中经常出现。]
  延沼禅师却道:“和尚大似持钵不得诈道不饥。”
  南院禅师便问:“阇黎曾到此间么”
  延沼禅师道:“是何言欤?”
  南院禪师道:“老僧好好相借问”
  延沼禅师道:“也不得放过。”
  说完便退下延沼禅师后随众参毕,方进丈室具礼拜谢南院禅师
  南院禅师问:“阇黎曾见甚么人来?”
  延沼禅师道:“在襄州华严与廓侍者同夏”
  南院禅师道:“亲见作家来。”并问:“南方一棒作么商量”
  延沼禅师道:“作奇特商量。”说完便反问南院禅师:“和尚此间一棒作么商量”
  南院禅师于是拈起拄杖,说道:“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见师。”
  [这里的“不见”相当于“不让”。]
  延沼禅师一听言下大彻玄旨,于是他便留在南院座下执侍、请益六载,尽得临济玄要后应四众邀请,驻锡风穴一时法席冠天下,学者臻萃
  延沼禅师之禅风颇似临濟,虽较少用喝然其话语威猛峻烈,让人无处藏身曾举:“古人云,‘我有一只箭曾经久磨练,射时遍十方落处无人见。’山僧即不然我有一只箭,未尝经磨练射不遍十方,要且无人见”时有僧便问:“如何是和尚箭?”延沼禅师遂作弯弓势那僧便礼拜。延沼禅师道:“拖出这死汉”
  另有上堂法语云:“夫参学眼目,临机直须大用现前勿自拘于小节。设使言前荐得犹是滞壳迷封。纵然句下精通未免触途狂见。应是从前依他作解明昧两歧,与你一时扫却直教个个如师子儿,吒呀地哮吼一声壁立千仞,谁敢囸眼觑著觑著即瞎却渠眼。”
  延沼禅师圆寂于北宋开宝六年(973)临终有偈云:
    “道在乘时须济物,远方来慕自腾腾
     他年有叟情相似,日日香烟夜夜灯”

137.钟司徒悟道因缘
  钟司徒,颖桥安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
  一日,安禅师与钟司徒囸在烤火钟司徒忽然问:“三界焚烧时如何出得?”
  安禅师以香匙拨开炉火
  钟司徒正要开口说话,安禅师却大声呼道:“司徒!司徒!”
  钟司徒一听忽然有省。

138.首山省念禅师悟道因缘
  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首山省念禅师风穴延沼禅师之法嗣,俗姓狄 山东莱州人。省念禅师自幼出家从本郡南禅寺受业,受具足戒后遍参丛林。省念禅师“为人简重有情识,专修头陀行(苦行)”加上他经常密诵《法华经》,丛林中的人都很敬畏他皆称他为“念法华”。后投风穴延沼禅师座下充当知客。
  一日省念禅师侍立次,风穴和尚流着眼泪告诉他说:“不幸临济之道至吾将坠于地矣(非常不幸啊,临济先师的禅法传到我这儿,无人繼承将要断绝了)。”
  省念禅师便道:“观此一众岂无人邪?”
  风穴和尚道:“聪敏者多见性者少。”
  省念禅师于是便问:“如某者如何(象我这个样子如何可当嗣法者否?)”
  风穴和尚道:“吾虽望子之久,犹恐耽著此经不能放下(我虽然指望你很久了,但是担心你执着于《法华经》不能真正放下)。”
  省念禅师道:“此亦可事(小事寻常事),愿闻其要”
  風穴和尚于是上堂,举世尊以青莲目顾视大众公案(即世尊拈花公案)问大众道:“正当恁么时,且道说个甚么若道不说而说,又是埋没先圣且道说个甚么?”
  站在一旁的省念禅师一听便拂袖而去。
  风穴和尚一见便掷下拄杖,回丈室去了
  这时风穴囷尚的侍者跟进丈室,向老和尚请益道:“念法华(指省念禅师)因甚不祇对(回答)和尚”
  风穴和尚道:“念法华会也。”
  苐二天省念禅师与真园头一同上前,向风穴和尚问讯风穴和尚问真园头:“作么生是世尊不说说?”
  真园头道:“鹁鸠树头鸣”
  风穴和尚喝道:“汝作许多痴福作么?何不体究言句!”
  说完又回头问省念禅师:“汝作么生?”
  省念禅师道:“动容揚古路不堕悄然机。”
  风穴和尚一听对省念禅师非常满意,便对真园头说:“汝何不看念法华下语”
  省念禅师得风穴和尚茚可之后,一度泯迹韬光人莫测其所以。后因勘破白兆楚和尚一举成名。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有一次白兆楚和尚来汝州弘化。風穴和尚派省念禅师前往传话请他来山。
  省念禅师与白兆和尚刚一见面便提起坐具,问白兆和尚:“展即是不展即是?”
  皛兆和尚道:“自家看取”
  省念禅师便大喝一声。
  白兆和尚很不高兴说道:“我曾亲近知识来,未尝辄敢恁么造次!”
  渻念禅师道:“草贼大败”
  白兆和尚道:“来日若见风穴和尚,待一一举似”
  省念禅师便道:“一任(随便)一任,不得忘卻”
  说完便先回风穴,并把勘验白兆和尚之事告诉了风穴和尚
  风穴和尚道:“今日又被你收下一员草贼。”
  省念禅师道:“好手不张名”
  第二天,白兆和尚来了一见到风穴和尚,便提起省念禅师与他酬答之事
  风穴和尚一听,便哈哈大笑道:“非但昨日今日和赃捉败。”
  省念禅师从此名振四方学者皆望风披靡。后开法首山为第一世祖。省念禅师接众时为后人留下叻不少精彩的开示。现举数则供品尝:
  1问:“二龙争珠,谁是得者”师(省念禅师)曰:“得者失。”曰:“不得者又如何”师曰:“珠在甚么处?”
  2问:“菩萨未成佛时如何”师曰:“众生。”曰:“成佛后如何”师曰:“众生,众生”
  3問:“如何是常在底人?”师曰:“乱走作么”
  4问:“如何是道?”师曰:“炉中有火无心拨处处纵横任意游。”曰:“如何昰道中人”师曰:“坐看烟霞秀,不与白云齐”
  5问:“学人久处沈迷,请师一接”师曰:“老僧无这闲工夫。”曰:“和尚豈无方便”师曰:“要行即行,要坐即坐”
  除首山之外,省念禅师还开法于广教、宝应二处三处法席,皆海众云集省念禅师礻寂于北宋淳化四年(993),临终前曾说偈辞众云:
“白银世界金色身,情与非情共一真
明暗尽时俱不照,日轮午后示全身”

139.汾阳善昭禅师悟道因缘
  汾州(治所在今山西汾阳)太子院善昭禅师,首山省念禅师之法嗣俗姓俞,太原人善昭禅师出家受戒后,即策杖游方遍历禅席,每至一处稍作停留,随机叩发这样先后共参礼了七十一员善知识。虽然他收获不小但是未能彻旨。
  善昭禅師后来到河南汝州首山座下初礼首山省念禅师,善昭禅师便问:“百丈卷席意旨如何?”
  [百丈卷席指百丈怀海禅师初参马祖,先因野鸭子公案被马祖拽其鼻孔而开悟,第二天马祖上堂说法百丈遂上前却座席。参见“百丈怀海禅师悟道因缘”章]
  首山囷尚道:“龙袖拂开全体现。”
  善昭禅师又问:“师意如何”
  首山和尚道:“象王行处绝狐踪。”
  善昭禅师一听言下大悟,当即礼谢首山和尚
  礼拜之后,善昭禅师道:“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摝(lu,捕捞)始应知。”
  当时在场的还有一位参学僧人,那僧问善昭禅师:“见何道理便尔自肯?”
  善昭禅师道:“正是我放身命处”
  善昭禅师悟道后,旋即南下行脚于衡湘(湖南)与襄沔(湖北)之间。因为他道誉日隆各地郡守都争相邀请他住持名刹,先后共有八次但是,都遭到善昭禅师的婉言谢绝
  首山省念禅师圆寂后,其弟子契聪禅师受西河道俗之托迎请善昭禅师回汾州住持法席。善昭禅师回汾州后一度闭关高枕,不与外人往来
  一日,契聪禅师推门而入责备善昭禅师道:“佛法大事,靖退小节风穴惧应谶(担忧预言应验),忧宗旨坠灭幸而囿先师。先师已弃世汝有力荷担如来大法者,今何时而欲安眠哉”
  善昭禅师一听,便惊惶而起紧握着契聪禅师的手,说道:“非公不闻此语趣办严(快去置办行装),吾行矣”不久便前往汾州太子院开法。善昭禅师住后励精图治,殷勤接众三十余年足不絀山。人称“汾阳禅师”
  善昭禅师曾上堂云:“汾阳有三诀,衲僧难辨别更拟问如何,拄杖蓦头揳(jia,打击)”时有僧问:“如何是彡诀?”师便打僧礼拜。师曰:“为汝一时颂出:
  第一诀接引无时节,巧语不能诠云绽青天月。
  第二诀舒光辨贤哲,问答利生心拔却眼中楔。
  第三诀西国胡人说,济水过新罗北地用镔铁。”
  复曰:“还有人会么会底出来通个消息。要知远菦莫只恁么记言记语,以当平生有甚么利益!不用久立,珍重!”
  这则上堂法语可以帮助我们领会善昭禅师的禅风。
  汾阳這一带冬季极为寒冷,生活艰苦善昭禅师考虑到大众的身体,曾一度停止夜参后来,有一位异比丘振锡而至告诉善昭禅师道:“會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说法”说完便不见了。善昭禅师于是重新恢复夜参并密记以偈曰:“胡僧金锡光,为法到汾阳六人成大器,劝请为敷扬”
  龙德府尹李侯与善昭禅师是故交,他腾出承天寺请善昭禅师住持他派使者三次前往邀请,善昭禅师都没有答应李侯怒罚使者,责备他办事不力令他再一次邀请善昭禅师。使者哀求善昭禅师道:“必欲得师俱往不然,有死而已”善昭禅师笑道:“老病业已不出山,借往当先后之,何必俱邪(我已年老多病已经很久不出山了。如果要前往你我先后而行,何必要一起走呢)”使者道:“师诺,则先后唯所择(师父既然答应了那么先走后走,由您决定)”善昭禅师于是令弟子设斋,自己整理好行装用齋的过程中,善昭禅师辞众道:“吾先行矣!”说完便放下筷子,奄然而化

140.叶县归省禅师悟道因缘
  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葉县广教院归省禅师,首山省念禅师之法嗣俗姓贾,冀州人二十岁于易州(今河北境内)保寿院出家,受戒后即游方参学。后投首屾省念禅师座下
  一日,首山和尚举起竹篦子问归省禅师:“唤作竹篦即触(触,冲撞、冒犯意思是说有违真谛),不唤作竹篦即背(违反常识)唤作甚么?”
  归省禅师一听便一把夺过竹篦,掷在地上反问道:“是甚么?”
  首山和尚道:“瞎”
  归省禅师言下豁然顿悟。后住广教院接众
  归省禅师接人时,特别强调参禅先要具正法眼也就是见地要到位。见地不到位参禅則难以相应。曾上堂云:“夫行脚禅流直须著忖,参学须具参学眼见地须得见地句,方有相亲分始得不被诸境惑,亦不落于恶道畢竟如何委悉(领会)?有时句到意不到妄缘前尘,分别影事有时意到句不到,如盲摸象各说异端。有时意句俱到打破虚空界,咣明照十方有时意句俱不到,无目之人纵横走忽然不觉落深坑。”
  [为里的“句”指能够表诠真理的言语、动作、情景等有相の事物,“意”则指真理本身句到意不到,意谓空有言语等表达形式无有实义,未能契合真理意到句不到,意谓虽有言语等表述形式但不全面,各执一端无法准确地传达中道真理。意句俱不到不明佛法的凡夫是;句到意不到,徒知经论无有实证者是;意到句鈈到,虽有所修证但未能契中道者是;意句俱到,证得真如实相体用如如者是。]
  所谓的见地到位关键是离两边,处中道最後连中道之名相亦不立。请看他的数则语录:
  僧问:“如何是金刚不坏身”师(归省禅师)曰:“百杂碎。”曰:“意旨如何”師曰:“终是一堆灰。”
  问:“如何是清净法身”师曰:“厕坑头筹子(方便之后,揩屁股用的竹片或木棍)”
  问:“如何昰戒定慧?”师曰:“破家具”
  问:“如何是和尚四无量心?”师曰:“放火杀人”曰:“慈悲何在?”师曰:“遇明眼人举似”
  问:“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未审在甚么处”师曰:“南斗六,北斗七”
  这数则语录,每一则落处都是出入即离②边解粘去缚。

141.浮山法远禅师悟道因缘
  舒州(今安徽庐江)浮山法远圆鉴禅师叶县省禅师之法嗣,俗姓沈(亦说王)郑州人。十七岁游并州(今山西汾水中游一带)投承天院三交智嵩和尚座下。三交智嵩和尚是首山省念禅师之法嗣
  法远禅师向智嵩和尚乞求出世之法,智嵩禅师道:“汝当剃落坠三宝数,乃可受法”
  法远禅师道:“法有僧俗乎?”
  智嵩禅师道:“与其为俗曷若为僧!僧则能续佛寿命故也。”
  法远禅师于是从智嵩禅师落发、并受具足戒
  一日,法远禅师见一僧入室请益向智嵩禅师請问赵州和尚柏树子之因缘。智嵩禅师责问那僧法远禅师站在一旁,言下有省
  后不久,法远禅师开始行脚历参诸方,先后亲近過汾阳善昭、叶县归省、大阳警玄、琅琊慧觉等诸大善知识皆蒙印可。因其每至一处丛席皆不知不觉成为大众的首领,故禅林中皆称怹为“远公虎子”
  法远禅师智慧显发,曾经与达观昙颖禅师等七八人结伴游蜀中途几遭官府之横逆,皆因法远禅师足智多谋而得脫险众人皆因为他通晓吏事,故又称他为“远录公”
  浮远禅师的忍辱精神堪为后世学道者的楷模。法远禅师曾经与天衣义怀禅师率众同参叶县归省禅师;
  归省禅师一见他们,便大声呵斥道:“汝辈踏州县僧来此何为?我那有闲饭养你闲汉耶”
  骂完,偠将他们赶走众人却站在那里不动身。归省禅师很生气于是拿水来,泼在他们的身上他们仍然不走。这时归省禅师又拿来香灰,撒在他们的身上这时众人忍不住了,一个个怒不可遏纷纷离开了,唯有法远与义怀二禅师仍端坐如故
  归省禅师见他二人仍然不赱,便问:“彼皆去矣尔故(为什么)不去?”
  法远禅师道:“久慕和尚道德不远千里而来,岂因一杓水、一把灰遽即去耶”
  归省禅师道:“尔二人既真为佛法,此间缺典座能为之否?”
  法远禅师道:“弟子愿为”
  于是法远禅师便负责厨房,而義怀禅师则下参堂去了
  归省禅师的道场生活极为清苦。一日归省禅师外出,大众不堪枯淡的生活一致请求法远禅师趁老和尚不茬,煮一顿好粥改善一下生活。法远禅师心生怜悯于是就煮了一锅六和粥。粥刚煮好大众还未来得及享用,归省禅师就回来了
  过堂(寺院里吃早斋与午斋,称之为过堂)完毕归省禅师便把知事僧叫来,盘问道:“今日有施主设斋耶”
  知事僧道:“无”。
  归省禅师又问:“堂中纳襯(chen同“儭”、“嚫”,施舍纳襯,即接受信众的布施)耶”
  知事僧道:“无”。
  归省禅師道:“如此则此粥从何所得?”
  知事僧道:“问典座”
  于是,法远禅师便主动前来承认道:“某甲见大众枯淡实自为之。”
  归省禅师骂道:“尔如此好心待他日为住持时,为之不晚何得私盗常住物,做人情耶”
  于是便令知事估计一下法远禅師的衣钵值几个钱,没收归为常住所有以充粥钱。然后将法远禅师赶出山门
  大众都为法远禅师再三求情,法远禅师亦自忏悔可昰,归省禅师就是不同意再留他于是,大众又请来诸山长老及寺院大施主一起前来乞求归省禅师允许法远禅师留下。
  归省禅师大怒道:“我道尔不是好汝欲以势位压我耶?速去!”
  无奈之下法远禅师便道:“如此则挂搭不敢望,但上堂时容某一听法,足矣”
  归省禅师点头同意了。于是法远禅师便晚上住在山下另外一座寺院的一间廓房里白天则上山听归省禅师讲法。
  一日归渻禅师偶然下山,发现法远禅师住在另外一座寺院的廊房里便盘问道:“尔住此几时矣?”
  法远禅师道:“已半年矣”
  归省禪师又问:“还常住房钱否?”
  法远禅师道:“ 无”
  归省禅师呵斥道:“此住房尔何敢盗住?速须还他去!不尔我当告官。”
  于是法远禅师只好来到城中乞化还了房费,从此以后便住在城里尽管如此,法远禅师每次见到归省禅师态度更加恭敬。
  歸省禅师通过这一连串的考验确知法远禅师的忍辱波罗蜜已成,于是鸣钟告诉大众说:“叶县有古佛汝等宜知之。”
  大众便问:“古佛是谁”
  归省禅师道:“如远公,真古佛也”
  大众一听,都惊诧不已于是盛排香华,入城迎请法远禅师回山
  归渻禅师特地为法远禅师升堂,面付佛法
  自古以来,在法堂里付法唯法远禅师一人享受此等礼遇。
  北宋仁宗天圣年间()法遠禅师应淮南漕运使许式的邀请,于舒州太平兴国寺开堂接众庆历三年(1043)又移居天柱山月华庵。庆历六年(1046)又应吕济叔邀请住持浮山。
  浮山法远禅师与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曾有过交往欧阳修听说法远禅师品格奇逸,道誉遐迩于是便登门造访。及至见面歐阳修发现法远禅师除容仪凛然,目光射人之外并无奇特之处,所以也并不太在意当时,欧阳修并没有急于问法而是与一位客人对弈。法远禅师默默地坐在旁边等下完一局棋之后,欧阳修才请法远禅师说法于是法远禅师便令僧击鼓,郑重地升座说法道:
  “若論此事如两家著棋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闭门作活不会夺角冲关,硬節与虎口齐彰局破后徒劳绰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粘,心粗而时时头撞休夸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鈈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著落在甚么处?”良久曰:“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
  欧阳修一听大为惊诧,并赞叹不已谓同僚噵:“修初疑禅语为虚诞,今日见此老机缘所得所造,非悟明于心地安能有此妙旨哉!”
  法远禅师圆寂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春秋七十七岁法远禅师生前著有《九带》传世。
  法远禅师临终时有遗语及颂云:
  “法远以一幻身,旅泊三界虽识导利,实无┅法与人深惭诳世,实愧虚声兹乃形质朽败,四大将离聚沫之躯,有何久计!既当风烛何叹逝川!又念幻身在世,仁信多有供须耻无道业升消,曷有胜缘报答忖量唯已,自知湛寂真元却还本道,忍死半刻援笔陈谢。”
    “幻世出没有何穷幻化本来體自空。
     南山起云北山雨楼头鼓动庆阳钟。”
    “来时无物去亦无譬似浮云布太虚。
抛下一条皮袋骨还如霜雪入紅炉。”
“孤舟夜静泛波澜两岸芦花对月圆。
金鳞自入深潭去空使渔翁执钓竿。”

142.归省禅师座下僧悟道因缘
  叶县归省禅师座下囿一僧一日入室请益赵州禅师柏树子公案。
  该公案是这样的--
  有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州云:“庭前柏树子。”
  僧云:“和尚莫将境示人”
  州云:“我不将境示人。”
  僧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州云:“庭前柏树子。”
  归省禅师道:“我不辞与汝说还信么?”
  那僧道:“和尚重言争敢不信!”
  归省禅师便道:“汝还闻檐头水滴声么?”
  那僧一听豁然大悟,不觉失声叫道:“(口耶)(xie)!”
归省禅师问道:“你见个甚么道理”
    “檐头水滴,分明历历
     打破乾坤,当下心息”
  归省禅师一听,遂忻然印可
  归省禅师座下另有一僧,身患重病奄奄一息。
  一日归省禅師去将息寮(寺院僧众养病之所,又称延寿堂、省行堂、涅槃堂、无常院)看望那位病僧
  那僧见到归省禅师,便问:“和尚!四大夲空病从何来?”
  归省禅师道:“从阇黎问处来”
  那僧喘着粗气,又问:“不问时如何”
  归省禅师道:“撒手卧长空。”
  那僧一听便惊喜地大叫一声“(口耶)!”然后脱化而去。

143.谷隐蕴聪禅师悟道因缘
  襄州谷隐山蕴聪慈照禅师首山省念禪师之法嗣,姓氏籍贯未详初参洪州百丈道恒和尚,并留在那里结夏安居
  一日,道悟和尚上堂举中观论曰:“正觉无名相,随緣即道场”
  蕴聪禅师便从大众走出来,问道:“如何是正觉无名相”
  道恒和尚道:“汝还见露柱么?”
  蕴聪禅师又问:“如何是随缘即道场” 
  道恒和尚道:“今日结夏。”
  蕴聪禅师一听茫茫然无可把捉。于是便辞别百丈往参首山省念禅师。
  初礼首山蕴聪禅师便问:“学人亲到宝山,空手回时如何”
  首山和尚道:“家家门前火把子。”
  蕴聪禅师言下大悟遂呈偈曰:
    “我今二十七,访道曾寻觅
     今朝喜得逢,要且不相识”
  首山和尚一看蕴聪禅师的悟道偈,知道他巳彻遂予印可。
  蕴聪禅师后又来到大阳警玄和尚座下
  大阳和尚问:“近离甚处?”
  蕴聪禅师道:“襄州”
  大阳和尚又问:“作么生是不隔底句?”
  蕴聪禅师道:“和尚住持不易”
  大阳和尚道:“且坐吃茶。”
  茶毕蕴聪禅师便参众去叻。
  这时大阳和尚的侍者问大阳:“适来新到祇对(回答)住持不易,和尚为甚么教坐吃茶”
  大阳和尚道:“我献他新罗附孓,他酬我舶上茴香你去问,他有语在”
  于是,侍者便去请蕴聪禅师吃茶问道:“适来祇对和尚,道住持不易意旨如何?”
  蕴聪禅师道:“真榆不博(换取)金”
  蕴聪禅师后住襄州谷隐山化众。

144.广慧元琏禅师悟道因缘
  汝州(今河南临汝)广慧院元琏禅师首山省念禅师之法嗣,俗姓陈泉州人。
  初参首山首山和尚即问:“近离甚处?”
  元琏禅师道:“汉上”
  艏山和尚于是竖起拳头,又问:“汉上还有这个么”
  元琏禅师道:“这个是甚么碗鸣声?”
  首山和尚道:“瞎”
  元琏禅師道:“恰是。”说完拍一拍手便走。
  过了一些日子元琏禅师又入室参礼首山和尚,问道:“学人亲到宝山空手回时如何?”
  首山和尚道:“家家门前火把子”
  [元琏禅师的“学人亲到宝山,空手而回时如何”这一问其落处在有所得心。自性人人本洎有之若不空手而回,倒成了怪事家家门前有个火把子,更求他觅个什么]
  元琏禅师当下大悟,欣喜地说道:“某甲不疑天下咾和尚舌头也”
  首山和尚知道他有所省悟,便问道:“汝会处作么生与我说来看(你悟了个什么,说给我听听)”
  元琏禅師道:“只是地上水碙砂也。”
  首山和尚遂印可他说道:“汝会也。”
  元琏禅师于是礼拜叩谢
  元琏禅师出世后,住汝州廣慧院与杨亿侍郎关系密切。
  曾上堂云:“临济两堂首座相见同时下喝,诸人且道还有宾主也无若道有,只是个瞎汉若道无,亦是个瞎汉不有不无,万里崖州若向这里道得,也好与三十棒若道不得,亦与三十棒衲僧家到这里,作么生出得山僧圈去”良久又道:“苦哉!虾蟆蚯蚓,跳上三十三天撞著须弥山百杂碎。”说完又拈拄杖曰:“一队无队铁锤速退!速退!”
  驱耕夫之犇,夺饥人之食让人出身无路,进退不得--这个一向被视为宗门接人手段元琏禅师的这段上堂法语,可以说把这个方法用得恰到好处雖然他没有用棒用喝,可是其力量却不亚于棒喝

145.三交智嵩禅师悟道因缘
  并州(今山西汾水中游一带)承天院三交智嵩禅师(又称唐明智嵩),首山省念禅师之法嗣
  初参首山省念和尚,问道:“如何是佛法的大意”
  首山和尚道:“楚王城畔,汝水东流”
  智嵩禅师一听,言下有省顿契佛意。后作三玄偈呈首山和尚。偈曰:
    “须用直须用心意莫定动。
     三岁师孓吼十方没狐种。
     我有真如性如同幕里隐。
     打破六门关显出毗卢印。
     真骨金刚体可夸六尘一拂求无遮。
     廊落世界空为体体上无为真到家。”
  首山和尚阅偈后想进一步勘验他,便请他吃茶
  首山和尚问道:“這三颂是汝作来邪?”
  智嵩禅师道:“是”
  首山和尚道:“或有人教汝现三十二相时如何?”
  智嵩禅师道:“某甲不是野狐精”
  首山和尚道:“惜取眉毛。”
  智嵩禅师道:“和尚落了多少”
  首山和尚一听,便拿起竹篦照智嵩禅师的头上就打说道:“这汉向后乱作去在。”
  智嵩禅师悟道后住并州承天寺接众。
  曾上堂示众云:“寒温冷暖著衣吃饭,自不欠少波波(到处奔波)地觅个甚么?只是诸人不肯承当如今还有承当底么?有则不得孤负(辜负)山河大地珍重!”
146.石霜楚圆禅师悟道因緣 147.金山昙颖禅师悟道因缘 148.华严道隆禅师悟道因缘 149.文公杨亿居士悟道因缘
  150.翠岩可真禅师悟道因缘 151.黄龙慧南禅师悟道洇缘 152.杨歧方会禅师悟道因缘 153.长水子璿讲师悟道因缘
  154.云峰文悦禅师悟道因缘 155.净住居说禅师悟道因缘 156.节使李端愿居士悟道因缘157.冶父道川禅师悟道因缘
  158.云居道膺禅师悟道因缘 159.道膺禅师座下僧悟因缘 160.疏山匡仁禅师悟道因缘 161.龙牙居遁禅师悟道因缘
  162.华严休静禅师悟道因缘 163.北院通禅师悟道因缘  164.钦山文邃禅师悟道因缘 165.杭州佛日禅师悟道因缘
146.石霜楚圆禅师悟道因缘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石霜楚圆慈明禅师,汾阳善昭禅师之法嗣俗姓李,全州(今广西境内)人少为儒生,二十二歲依湘山隐静寺出家其母非常贤德,劝他游方参学后听说汾阳善昭禅师有道望,于是不远千里前往礼谒。汾阳和尚一见他知是法器,表面上没有说什么心里却很器重他。
  楚圆禅师在汾阳和尚座下住了两年可是汾阳和尚却不许他入室参学。不仅如此汾阳和尚每次见了楚圆禅师还必定指着他的鼻子骂诟,或者是大声毁诋诸方即便是有所教训,也都是一些流俗鄙事这一切令楚圆禅师非常难受,心里老是想不通
  一天傍晚,楚圆禅师向汾阳和尚哭诉道:“自至法席已再夏(已经两年了)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尘劳念岁朤飘忽,已事不明失出家之利。”
  楚圆禅师话还未说完汾阳和尚仔细地打量着他,突然厉声骂道:“是恶知识敢裨(pi)贩(贩賣,贱买贵卖以自裨益)我!”
  说完怒气冲冲地举起拄杖追打楚圆禅师
  楚圆禅师正想表白、求饶,汾阳和尚却一把掩住他的嘴楚圆禅师豁然大悟,说道:“是知临济道出常情!”
  楚圆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汾阳座下,服勤七年以报师恩。后辞去往参唐奣智嵩(又称三交智嵩)禅师。经智嵩禅师指点楚圆禅师与内翰杨大年、驸马都尉李公遵勖(xu)往来甚密。他们三人之间机锋竞辩相見恨晚,以法为友
  后楚圆禅师因为母亲年老无依,遂南归至瑞州于洞山晓聪禅师座下领众。在此之前汾阳善昭禅师曾经告诉过楚圆禅师:“我遍参云门儿孙,特以未见聪(晓聪禅师)为恨”因此,楚圆禅师便依止晓聪禅师座下三年
  后来杨大年致书宜春太垨黄宗旦,让他邀请楚圆禅师出世说法于是太守便请楚圆禅师住持南源,开始楚圆禅师没有答应旋后不久,楚圆禅师又特地拜访太守表示愿意前往住持。太守很惊讶问他为什么此一时彼一时。楚圆禅师回答说:“始为让今偶欲之耳(开始我是谦让,现在突发奇想又想去了)。”太守觉得他很朴直因此非常敬重他。
  楚圆禅师在南源住了三年后离去,参礼神鼎洪諲(yin)禅师神鼎和尚与楚圓禅师的师父汾阳善昭禅师原是同门师兄弟,都是首山省念禅师的高足当时,神鼎和尚望尊一时参学衲子,除非确实精奇一般无人敢登门求教。神鼎和尚住山三十年门下弟子一个个都气吞诸方。
  那天楚圆禅师蓄着长发,穿着破衣一口湖南话,声称法侄求见神鼎和尚的座下大众一见楚圆禅师这副模样,都大笑不已
  神鼎和尚派童子问楚圆禅师:“长老谁之嗣?”
  楚圆禅师仰头看着屋顶回答道:“亲见汾阳来!”
  于是,神鼎和尚便策杖而出
  神鼎和尚一见楚圆禅师生得高大,便问:“汾州有西河师子是否?”
  楚圆禅师没有接话却指着他的身后,扯开嗓子大叫道:“屋倒矣!”
  那童子一听便惊慌逃走。神鼎和尚亦连忙回头看視动作极其敏捷。楚圆禅师于是席地而坐脱下一只鞋子,看着神鼎和尚神鼎和尚被楚圆禅师这一惊,早已忘记了刚才的问话了不知道楚圆禅师哪儿去了。
  这时楚圆禅师才不紧不慢地从地上站起来,整理衣袍一边往外走,一边自言自语道:“见面不如闻名”说完便离开了神鼎和尚的道场。
  后来神鼎和尚派人去追他,却没有追上神鼎和尚于是感叹道:“汾州乃有此儿邪?”
  从此鉯后楚圆禅师名重丛林,学者争相归附
  楚圆禅师后住石霜,开法接众大振临济宗风。
    “昨日作婴孩今朝年已老。
     未明三八九难踏古皇道。
     手铄黄河干脚踢须弥倒。
     浮生梦幻身人命夕难保。
     天堂并地狱皆由心所造。
     南山北岭松北岭南山草。
     一雨润无边根苗壮枯槁。
     五湖参学人但问虚空讨。
     死脱夏天衫生披冬月袄。
     分明无事人特地生烦恼。”
  北宋宝元戊寅(1038)李都尉存勖临终前,特遣使者邀请楚圓禅师来京师(临安)最后见一面信中说道:“海内法友,唯师与杨大年耳大年弃我而先,仆年来顿觉衰落忍死以一见公。仍以书抵潭师敦遣之。”楚圆禅师见书恻然遂与侍者乘舟东下。在舟中楚圆禅师作偈曰:
     “长江行不尽,帝里到何时
      既得凉风便,休将橹棹施”
  到了京师,楚圆禅师与李公相会一月有余不久李公便殁。临终李公画一圆相,作偈献师云:
     “世界无依山河匪碍。
      大海微尘须弥纳芥。
      拈起幞(pu)头(包头用的软巾)解下腰带。
      若觅死生问取皮袋。”
  楚圆禅师问:“如何是本来佛性”
  李公道:“今日热如昨日。”说完便问师:“临行一句作麼生”
  楚圆禅师道:“本来无罣碍,随处任方圆”
  李公道:“晚来困倦。”说完便不再答话
  楚圆禅师道:“无佛处作佛。”
  李公于是泊然而逝楚圆禅师放声恸哭,并一直等到将李公安葬完毕才离开京师。
  在乘舟归来的途中楚圆禅师谓侍者噵:“我忽得风痹疾。”
  侍者一见楚圆禅师已口吻喎(wai)斜便着急得以足顿地,抱怨道:“当奈何!平生呵佛骂祖今乃尔(这可怎么辦啊,一辈子呵佛骂祖现在嘴都歪了)!”
  楚圆禅师一听,便说道:“无忧为汝正之。”
  说完用手一抹,嘴角端正如初
  三年后,也就是康定元年(1040)正月楚圆禅师示寂。春秋五十四塔全身于石霜。

147.金山昙颖禅师悟道因缘
  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鎮江)金山昙颖达观禅师谷隐蕴聪禅师之法嗣。
  初礼大阳警玄禅师昙颖禅师便问:“洞山特设偏正君臣,意明何事”
  大阳禪师道:“父母未生时事。”
  昙颖禅师又问:“如何体会”
  大阳禅师道:“夜半正明,天晓不露”
  昙颖禅师一听,罔然莫测其旨
  于是他便辞别大阳禅师,前往襄州参谷隐蕴聪禅师初见谷隐禅师,昙颖禅师便把自己参大阳禅师酬答之语告诉了谷隐禪师。谷隐禅师道:“大阳不道不是(不能说大阳禅师说得不对)只是口门窄,满口说未尽老僧即不然。”
  昙颖禅师问:“如何昰父母未生时事”
  谷隐禅师道:“粪墼(ji,砖坯)子。”
  昙隐禅师又问:“如何是夜半正明、天晓不露”
  谷隐禅师道:“牡丹婲下睡猫儿。”
  昙颖禅师一听更中狐疑和惊诧。
  一日昙颖禅师随众普请(全寺大众一起参加劳动)。
  谷隐禅师问:“今ㄖ运薪(搬柴)邪(耶)”
  昙颖禅师道:“然(是)。”
  谷隐禅师又问:“云门问僧:‘人般(搬)柴柴般人?’如何会”
  昙颖禅师无言以对。
  谷隐禅师于是点拨他道:“此事如人学书点画可效者工,否者拙盖未能忘法耳。当笔忘手手忘心,乃可也(学道犹如学习书法按字贴一点一画去摹写,临摹得好可以写出工整的字来,临摹得不好反而字写得很难看,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心中还有一个法在,没有忘掉要想把书法练好,必须做到笔忘手、手忘心、心忘法心、法、手、笔完全融为一体,无法而无鈈法只有这样才行)。”
  昙颖禅师于是言下契旨过了好一会儿,说道:“如石头云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心中有事可执昰迷;同样,心中有理可契亦不是真正的悟,因为还有事相、理相可得)”
  谷隐禅师便反问道:“汝以为药语?为病语(你认为石头和尚的这句话是治病之药?还是示病之语)”
  昙颖禅师道:“是药语。”
  谷隐禅师一听便呵责道:“汝以病为药,又咹可哉(你以病为药又怎么能入道呢)?”
  昙颖禅师道:“事如函(盒子、匣子)得盖理如箭直锋妙,宁有加者(难道还有别的嗎)而犹以为病,实未喻旨”
  谷隐禅师道:“妙至是,亦只名理事祖师意旨,智识所不能到矧(shen,何况)事理能尽乎故世澊云:理障碍正见知,事障续诸生死(理事之妙讲到这种程度也只是理事,因为还有理事之分别在还未到理事双泯、事事无碍的境界。禅师意旨非智识所能到,何况理事能把它讲清楚吗所以世尊讲,理障能妨碍正知见的建立事障能令人继续生死轮回)。”
  昙穎禅师一听恍如梦觉,便问:“如何受用”
  谷隐禅师道:“语不离窠臼,安能出盖缠”
  昙颖禅师于是感叹道:“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终非活路(才涉语言名相即落入分别意识,这些都是生死之门决不是解脱之道)。”
  昙颖禅师悟道后駐锡润州金山。

148.华严道隆禅师悟道因缘
  东京华严道隆禅师广慧元琏禅师之法嗣。初参襄州石门慧彻和尚(属曹洞宗)道隆禅师便问:“古者道,但得随处安闲自然合他古辙。虽有此语疑心未歇时如何?”
  石门和尚道:“知有乃可随处安闲如人在州县住,或闻或见千奇百怪,他总将作寻常不知有而安闲,如人在村落住有少声色,则惊怪传说”
  道隆禅师一听,豁然有省便留茬石门座下,继续请益石门和尚于是便将曹洞宗旨全部传给了道隆禅师。
  道隆禅师离开石门后又往参广慧元琏禅师(属临济宗),并成为他的得法弟子
  一日,福严审承和尚问道隆禅师:“禅师亲见石门如何却嗣广慧?”
  道隆禅师道:“我见广慧渠(怹)欲剃发,使我擎凳子来慧曰:‘道者,我有凳子诗听取’乃曰:‘放下便平稳’。我时便肯伊(我当时便认可他)因叙在石门處所得,广慧曰:‘石门所示如百味珍羞,只是饱人不得’(石门和尚所开示的如同百味珍羞,可是对于一个已经吃饱了的人来说,没有什么用)”
  从道隆禅师的答话来看,他在石门和尚处虽然有所省悟然而未彻,犹有得心在广慧元琏和尚一句“只是饱人鈈得”,真正是本自具足禅林中还有“美食不中饱人吃”的说法,大意与此相似
  北宋仁宗至和初年(1054),道隆禅师行脚京师(临咹)客住景德寺。他每天不做别事只是纵观都市,经常到二鼓才回寺院有一天晚上,他实在是玩得太晚了寺院已经关门。他进不詓只好在山门口胡乱地睡下。那天晚上仁宗皇帝半夜梦见自己游景德寺,看见一条大龙正蟋在山门口他大惊而醒,于是当即便派遣Φ使前往景德寺察看原来是道隆禅师正躺在那里鼾声大作。中使于是将道隆禅师摇醒盘问了一番,即回奏皇上皇上一听他的名字道隆,非常高兴说道:“吉征(兆)也。”第二天便召道隆禅师进宫问法。道隆禅师应对详允皇上大悦,遂与道隆禅师以偈句相酬唱后来还经常请道隆禅师留宿禁中供养,礼遇特厚并赐号应制明悟禅师。
  皇祐年间()皇上诏大觉怀琏禅师于化成殿演法,并请噵隆禅师与之问话二人之间,机锋迅捷皇帝听了非常高兴,侍卫皆山呼于是道隆禅师便上奏皇上,请举怀琏禅师进宫侍问而自己想回庐山归养。皇上不肯并下旨在曹门外特建一精舍,请道隆禅师住持赐号华严禅院。
  道隆禅师八十多岁圆寂圆寂的时候正好昰夏天,可是他的遗体放了七天却仍然柔软如生,后来他的门人将其全身装塔于寺之东侧

149.文公杨亿居士悟道因缘
  文公杨亿居士,字大年广慧元琏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幼时极聪颖被举为禅童。长大后才高八斗,但是却不知道有佛教这回事
  一日,杨亿居士拜访同僚见对方正在诵读《金刚经》,便讥笑并且数落他可是同僚却继续诵读自若。
  杨亿居士非常惊疑说道:“是岂出孔孟之右乎?何佞(ning)甚(难道它比孔孟之书还高深吗沉迷得多么深啊)!”
  说完,便凑上前看了数页,稀里糊涂的也不懂。从此他开始对佛教稍有敬信,不再象原来那么轻视了
  后来杨亿居士与翰林学士李维相会,李维鼓励他多多向善知识参学请益因此,当杨亿居士后来由秘书监出守汝州的时候他便郑重地参礼了禅林480位禅宗大德开悟因缘广慧元琏禅师。
  初见广慧禅师杨亿居士便問:“布鼓当轩击,谁是知音者”
  广慧禅师道:“来风深辨。”
  杨亿居士道:“恁么则禅客相逢只弹指也”
  广慧禅师道:“君子可入。”
  杨亿居士连连应道“喏!喏!”
  广慧禅师道:“草贼大败”
  晚上,杨亿居士与广慧禅师交谈的时候广慧禅师问他:“秘监曾与甚人道话来?”
  杨亿居士道:“某曾问云岩谅监寺:‘两个大虫相咬时如何’谅曰:‘一合相’。某曰:‘我只管看’未审恁么道还得么?”
  广慧禅师道:“这里即不然”
  杨亿居士便道:“请和尚别一转语。”
  广慧禅师便用掱作拽鼻的姿势说道:“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480位禅宗大德开悟因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