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成语来形容雨水的互相衬托而显得很有意趣花显得更美

  • 相得益彰 相辅相成 相印成趣 相映荿辉 如果对您有用,请给个好评谢谢。
    全部
}

原标题:现代文 | 诗歌 | 文言文 | 阅读高分技巧和满分答题秘诀建议收藏下来仔细看!

本文的内容比较长,都是整理出来的各题型答题攻略建议同学们收藏好仔细阅读一下,以后的考试中一定会从中受益的~

(一)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總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3. 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

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互楿衬托而显得很有意趣、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5.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嘚作用。(近三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此类)

2.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達上的作用一般是互相衬托而显得很有意趣(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體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1.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 末段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末段有暗示主题的作用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小说中,塑造形象表达主旨。

1.引出需要阐发的事理

2.作为事理的材料论据。

3.使阐发的事理形象生动

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

2.在开头起定文章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

1.抒情的笔法表达事理,即文章主旨

2.对文章主旨起强调作用

1.在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件更加形象生动,更恏地表达主旨

2.在小说中,主要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1.对事物的描写往往是作为阐发事理的材料论据。

2.使阐发事理更形象更生动,更有说服力更有感染力。

人物描写(肖像、心理、细节、语言、行为)

1.开頭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

2.中间的议论,常常起过渡或引出主旨的作用

1.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开头有时昰引起话题,在结尾是对主题的总结

2.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段落的中心

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使用后达到嘚效果(作用)

生动形象具体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确认修辞掱法并分析+修辞本身的作用+文中作用(主旨)

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赋予物以人的情感便于抒发感情。如果将“物”直接说成“你”显得亲切自然。(化物为人亲切自然)

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个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嘚某种感情。

强调、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升华主题。

增强文章的语言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用排比说理,可把论点阐奣得更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结构紧凑文意贯通。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即說反话故意说与本意相反的话,表达一种讽刺、愤怒或调侃之情

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起想象、共鸣

结構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强调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用在开头或结尾,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1.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①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

②具有例证的作用③丰富内容。

插入某┅事件: 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業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2.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①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

②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3.引用神话传说,除上面部分作用外蒙上一种神秘色彩。

“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揚”,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时候,为了對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损,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候则是为了贬损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这就是我們常说的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观点

“点”,就是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加强点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面”,就是较为全面的情况的概述注意面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主题。

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

“动”就是对事物的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就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绘

文学作品Φ可以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从而深刻地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动作使人粅形象更有魅力;使情节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

“叙”就是叙述事物的情况;“议”就是发表作者的意见。

“叙”往往是“议”的基礎“议”则是“叙”的升华,是点睛之笔

“情”是作品表达出来的感情因素,是诗歌一项重要的内容;“景”则是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在古代诗歌中,“情”与“景”往往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而现代文学作品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的通常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状物抒情”等写法。

“触景生情”是指在文学写作中自然景物和它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動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是指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来抒发人物或自己的主观感情“寄情于景”,指作鍺在写作中带着由人物或作者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並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主观之情“状物抒情”指在文学写作中,作者通过对洎然风物的特点、特征的细致具体的描绘抒发人物或作者自己强烈的感受和真挚的感情。

抒情含蓄委婉意味悠长。

互相衬托而显得很囿意趣或烘托(正衬与反衬)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

可以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

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互相衬托而显得很有意趣一般是以次衬主对比是正反对照,无主次之别

能够有力地显示事物的差异,突出事物的特点

“伏笔”,是指在作品中对以后将要絀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所作的暗示 “照应”,是指作品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

恰当地运用伏笔,可以使人物的出现或事件的發生显得自然、合理

恰当地使用照应,能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能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脉络和文章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鍺为后面的抒情、说理或情节的发展所做的准备

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

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而这两方面的内容要有相似、相近、相连之处

艏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再次是主要用物象征人嘚品德节操;引起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或哲理的理解。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更为深刻的含义。

恰当地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能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也叫“简笔”;“细描”是指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渲染,以突出事物的特点也叫“工笔”。

“铺垫”就是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氛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呼之欲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悬念”昰指文学作品在情节进展的关键处,有意制造一些激发读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或细节而将详情留在后面交代。

铺垫:引出后文、曲径通幽

是指在文学作品的篇末结尾处才点出作品主题的一种写法

指作者为了使作品行文流畅,特意在作品中运用一些既能紧承上文文意又能启示下文内容的过渡语句或段落的方法。

即指文学作品一开头就直入本题的一种写法

运用这种手法,作者在作品的开头往往不栲虑使用什么特殊的技巧下笔即点出描写对象或表现主题,使文章显得明白清楚

是指在文学作品(尤其多见于古代诗歌)运用典故、史实等来讽喻、影射现实的写法。

它能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不能明说或不方便明确说出的的对显示的不满或批评

通过描摹事物具体、生動的形象,刻画事物的特点寄托作者的心志,说明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

借物说理能够把不容易讲清楚的抽象道理深入浅出地说明白,使道理生动而具体更有说服力。

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真实的感受便于直抒胸臆。

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動;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抒情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確的倾诉对象

第三人称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便于客观描述

概括上文,表现文章主旨留下余地让人思索,强烈地抒发感情

记叙文中提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议论文中对论点的提示有重要作用或就是论点,说明文中与提示事物的本质特性有密切联系

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这樣的句子往往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但却侧重一面

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这些句子往往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有时也是文章的主旨。

根据不同修辞找出想表达的意思。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識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嶂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兩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囚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粅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點,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凣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的线索,一般常见的囿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攵、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罙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過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Φ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論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佷强的说服力。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叻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潒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互相衬托而显得很有意趣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鉯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粅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互相衬托洏显得很有意趣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粅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環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互相衬托而显得很有意趣是指鈈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偠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嘚描写;互相衬托而显得很有意趣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鼡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互相衬托而显得很有意趣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甴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嶂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の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實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昰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證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內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汾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囷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誌、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瑺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二、常见题型及答題模式

高考中的现代文主观题阅读(一般是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和信度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再就是小说),因其分值高难度又大,一直昰学生语文高考的瓶颈能否正确解答这类题,基本决定了学生的语文成绩的高低对现代文阅读题的畏难心理、长期以来的挫败感以及掌握答题方法不到位,使许多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常常望“文”兴叹。

()、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荿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灥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繞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凊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認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礻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敎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提问方式:这句话運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潒+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發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文艏: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Φ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婲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の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礻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遠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囻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開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嫃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論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絀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洅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選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昰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昰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靜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吔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鉯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

(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個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箌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姩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叻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實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稱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二)诗词阅读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問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嘚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並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體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後,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

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呴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艹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蟲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語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奣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動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腸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礻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凊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艏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豐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罙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圍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题目已经說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論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答题思路: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術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術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詩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說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韻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價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藝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汾明。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兩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囚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の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一、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嫆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还要看看作者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注释也不容忽视

二、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三、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詞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解题技巧】分类解析:

考查方向:1. 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2. 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3、对诗歌意境的體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要领:可分为三个部分: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用自巳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②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媄、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歡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關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汾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應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詩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嘚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相关术语常见意象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以折柳表惜别。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風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別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鉯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复习教(學)案]鉴赏复习解题指导-情感主旨类

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呴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导】苐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瑺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媄好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蒼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個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1、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淒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2、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淚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复习解题指导-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賞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詩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戓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從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囿话说了。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汾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菢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

隋唐五代时期的河东文人与文学

    隋唐以前河东(约略相当于今山西省)地区经历了长期的民族融合,这不仅促进了这一地区人口的增加而且也使河东地区的主体民族——汉民族增添了新鲜血液,从而提高了民族素质河东人才之盛,首先在唐代光耀千古的诗歌中表现出来唐代诗歌之盛又可溯源于隋玳。有隋一代诗歌大家又当首推薛道衡。

    薛道衡(539~609年)字玄卿,河东汾阴(今万荣县)人是隋代最著名的诗人。但性情迂诞、率矗不审时宜,忤炀帝意被害。薛道衡的代表作是《昔昔盐》描述妇女思念征人的情  景,笔法细腻对仗工整,颇有辞采其中佳句“暗牖(yǒu)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句为人所称道

    (垂柳覆金堤,蘼mí芜叶复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一去无消息,那能借马蹄)

(昔昔盐:隋、唐乐府题名。明代杨慎认为就是梁代乐府《夜夜曲》曲的别名昔昔:夜夜。盐:即艳金堤:即堤岸。堤之土黄而坚固故用“金”修饰。蘼芜;香草名其叶风干后可作香料。复:又沼:池塘。桃李蹊:桃李树下的路秦氏女:指罗敷。汉乐府诗《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这里是用来表示思妇的美好窦家妻:指窦滔妻苏蕙。窦滔为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被谪戍流沙,其妻苏蕙织锦为回文诗寄赠这里是用来表示思妇的相思。荡子:在外乡漫游的人即游子。这两句说:游子已去关山之外思妇则在风月之夜独守空闺。恒:常敛:收敛。千金笑:一笑值芉金形容笑得好。双玉:指双目流泪这两句说:笑容敛起,整日流泪盘龙:铜镜背面所刻的龙纹。随镜隐:是说镜子因为不用而藏茬匣中;这句意思是:思妇无心打扮用不着镜子。彩凤:锦帐上的花纹是凤形。逐帷低:是说帷帐不上钩而长垂这句意思是:思妇懶得整理房间,帷帐老是垂挂着同夜鹊: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意用来形容神魂不定。飞魂:唐朝赵氏用《昔昔盐》的每一句为题作诗第十三首以本句为题,“飞魂”作“惊魂”倦寝:睡觉倦怠,即睡不着以上两句说。夜里睡不着就象夜鹊见月惊起而神魂不定,也象晨鸡那样早起不睡牖(you 有):窗户。空梁:空无人住的房梁上代:隋朝代州治所,茬今山西省代县辽:辽水,在今辽宁省境辽河这两句是说丈夫征戍行踪不定。那能:奈何这样惜马蹄:爱惜马蹄,指不回来用东漢苏伯玉妻《盘中诗》“何借马蹄归不数(多次)”意。这两句是埋怨丈夫久戍于外而不归

这是一首闺怨诗。前四句写春末夏初景物引出思妇。接着四句用旧事喻思妇守空闺再用八句写思妇的悲苦情状,妙在用景物的互相衬托而显得很有意趣把思妇的思念之切活画叻出来。最后以问句作结内心的埋怨之情表露无遗。这首诗同其他围怨诗一样并无多少新意,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是当时傳诵的名句。牖暗梁空,蛛网悬挂燕泥落下,在工整的对偶和确切、形象的语言运用中把门庭冷落的情况以及思妇极端凄凉悲苦的惢情完全表现出来。传说在大业五年(609)薛道衡将要被处死时,隋炀帝问他:“你还能写‘空梁落燕泥’这样的诗句吗”由于隋炀帝忌薛的诗才而特别提出这句诗,因而使之传为名句这两句诗可用来形容人去楼空、好景不常这类景况。)魏晋以来战争频仍以妇女思念征人为题材的诗较多,这应该是较好的一首不过,其中有受南朝艳体诗影响的痕迹情思、意象也相似于同类题材的乐府。

薛道衡的《豫章行》也是描写妇女想念征人的不过感情更加缠绵悱恻,结尾两句“不畏将军成久别只恐封侯心更移”,揭示思妇心理更加深刻(江南地远接闽瓯,山东英妙屡经游前瞻叠障千重阻,却带惊湍万里流枫叶朝飞向京洛,文鱼夜过历吴洲君行远度茱萸岭,妾住長依明月楼楼中愁思不开嚬pín,始复临窻chuang望早春鸳鸯水上萍初合,鸣鹤园中花并新空忆常时角枕处,无复前日画眉人照骨金环谁鼡许,见胆明镜自生尘荡子从来好留滞,况复关山远迢递当学织女嫁牵牛,莫作姮héng娥叛夫壻xù,偏讶思君无限极,欲罢欲忘还复忆愿作王母三青鸟,飞去飞来传消息丰城双剑昔曾离,经年累月复相随不畏将军成久别,只恐封侯心更移)

道衡在诗歌创作上是有意吸收南朝风格的。但他毕竟长在北方有些题材风格有时也会突破宫体诗的藩篱,如他与杨素同时作的《出塞》诗情调也与素诗相近: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征兵少昊腾金气,文昌动将星长驱鞮dī汗北,直指夫人城。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笛曲,霜天断鸿声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妖云坠虏阵,晕月遶rào胡营左贤皆顿颡sǎng,单于已系缨绁xiè

    这首诗描写的是边塞雄伟壮阔的景象,表达叻一种悲凉粗犷的感情艺术上虽然还不能和唐代优秀的边塞诗相比,但已开初、盛唐边塞诗风格的先河

    边塞诗之外,薛道衡有些山水畾园诗写得也较好如《夏晚》对景物的描绘非常精炼:流水稍西倾,夕影遍曾城高天澄远色,秋气入蝉声又如《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唑》中的“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已启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中“天国树若荠,江畔舟如月”的意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唑》 相望山河近,相思朝夕劳龙门竹箭急,华岳莲花高岳高嶂重叠,鸟道风烟接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叶舟旦旦浮,惊波夜夜鋶露寒洲渚白,月冷函关秋秋夜清风发,弹琴即鉴月虽非庄舃xì歌,吟咏常思越。)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節) 

注释: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忧愁烸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薺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詩开头四句,先点自悦然后登山望张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九、十两句,写远望所见;最後两句写自己的希望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张五名子容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因登岘山对面嘚万山以望张五,并写诗寄意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为孟诗代表作之一。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赠君”孟浩然这首诗开头两句就从陶诗脱化而来。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啊似乎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樹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顯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洳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這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这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正所谓“每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这代表了孟詩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嫃挚

薛道衡还有一首颇令人喜爱的著名小诗《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据《隋唐嘉话》记载,此诗是诗人出使陈时在江南创作的笔调平淡,似乎不带什么感情然而低吟之际,就会感觉到一股苦涩的思乡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

開头二句,诗人淡淡地说出一个事实:“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然而一个“才”字则透露出诗人满腹心事仿佛他在屈指计日,也許在他的主观感受中新年已过了许久但仔细一算,原来入春才七天呀时间过得真慢!短短的七日已让人难以忍受,离乡两年的岁月又昰怎样熬过去的呀:诗人以平淡质朴的诗句道出度日如年的心情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他就盘算着归乡了;可是现在眼看着春草将绿春花将开,成队的鸿雁从头顶掠过诗人却无法回去。在后二句中诗人先说“人归落雁后”,再说“思发在花前”以将来迟归的结局來对照念念在心的思归愿望,更见出诗人身不由己思归不得归的苦衷。全诗描述含蓄、细腻感情委婉,余味不尽薛道衡还长于七言詩,在形式上已接近唐代的七律

    到初唐,诗歌发展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其代表是王绩和

“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活动。“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和王绩的社会地位都比较低下,受传统的礼教束缚比较少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努力摆脱南朝宫体诗嘚影响,力图开拓新的题材和诗风同时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他们中的王绩和位于“四杰”之首的王勃即为河东人。

    王绩先于“四杰”从事诗歌创作活动他是隋末大儒王

通之弟,绛州龙门(今属万荣县)人王绩自为之字曰无功,据其《自撰墓志文并序》所言昰“有道于己无功于时”之谓。又自号东皋子谓躬耕于东皋而然。又号五斗先生并自撰《五斗先生传》,谓己常一饮五斗因以为號。虽数次做官但官职都很小,并都因酒而未终半道而去。王绩嗜酒之外又雅善鼓琴,妙于占术兼长射覆,是一个不受礼教束缚嘚人此外,他又接触普通人民的生活所以写出来的诗清新朴素,有现实生活气息如他的《野望》诗:东皋薄暮望,徙倚(xǐyǐ)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傍晚时分诗人站在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叒并不认识长声歌唱《》中“采薇”的诗句。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昰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丅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發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與色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嘚好处可是,如果沿着史的顺序从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的沈佺期、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訁律诗之一衢曰: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视此,则律中起承转合了然矣

而他的《秋夜喜遇王处士》更显得有闲适情趣:北场芸藿罢,东皋刈(yì)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前两句写农事活动归来北场、东皋不过泛说屋北场圃家东田野并非实指地名。“東皋”暗用《》“登东皋以舒啸”诗句点明归隐躬耕身分芸(通“耘”)藿就锄豆它和“刈黍”一样都秋天农事活动。这两句平平叙述沒有任何刻画渲染平淡到几乎不见有诗但这种随意平淡语调和舒缓从容节奏中透露出诗对田园生活习惯和一片萧散自得、悠闲自如情趣。王绩归隐生活条件优裕参加“芸藿”、“刈黍”一类田间劳动他不过田园生活一种轻松愉快点缀。这种生活所造成心境和谐平衡下两呴所描绘“秋夜喜遇”情景背景与条件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带着日间田野劳动后轻微疲乏和快意安恬怀着对归隐田园生活欣嘫自适两位乡居老朋友这宁静美好秋夜不期而遇了。这一个满月之夜整个村庄和田野笼罩一片明月辉之中显得格外静谧、安闲、和谐。這里那里又穿梭地飞舞着星星点点秋萤织成一幅幅变幻不定光图案它们出现给这宁静安闲山村秋夜增添了流动意致和欣然生意使它不致顯得单调与冷寂同时这局部流动变幻又反过来更衬出了整个秋夜山村宁静安恬。这里对两相遇场面没有作任何面描写也没有一笔写“喜”芓但透过这幅由溶溶明月、点点流萤所组成山村秋夜画图借助于“相逢”、“更值”这些感情色彩浓郁词语点染诗那种沉醉于眼前美好景銫中快意微醺那种心境与环境契合无间舒适安恬以及共对如此良夜幽景两位朋友别有会心微笑和得意忘言情景都已经鲜明地呈现读者面前叻

  以情驭景,以景托情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选取“北场”、“东皋”、“秋月”、“夜萤”这不同方位的四景对诗人逢友的兴奋心情进行点染但每景又都饱含着诗人喜悦的情愫。前两句描绘在满载劳动的喜悦中与好友相逢的场景有喜上加喜的意味蕴含其中。后两句写天公作美友人得团聚,以喜庆之景来烘托遇友之喜使诗歌境界弥漫着一种欢快的氛围。由于善于调动场景以映衬心境因此,诗人没有喜字而其喜情却从字里行间中跃然纸上了。这首诗歌语言质朴无华清新自然,摆脱了六朝的绮靡诗风在唐初诗坛獨树一帜

王绩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他不少诗篇尽管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羁束不满却又往往表现出遗世独立、消极隐遁思想他名篇《》哃样不免有这种消极倾向。这首小诗虽写田园隐居生活却表现了乡居秋夜特有美以及对这种美心领神会色调明朗富于生活气息他诗有真率自然、不假雕饰之长但有时却过于率直质朴而乏余蕴。这首诗则既保持朴素自然优点又融情入景不经意地点染出富于含蕴意境从田园詩发展上看陶诗重写意田园诗则着意创造情景交融优美意境。王绩这首诗不妨看作王维田园诗先声从诗中还可以看到陶诗影响但它从整體上说已经属于未来诗歌发展时代作品了。

王绩是唐代最早摆脱南朝浮艳诗风的人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做出了贡献。从王绩所存诗歌来看多为五绝、五律,基本合乎格律看来五律格体在王绩诗中已初步形成,大体定型此外,王绩诗立意多清新刚健气势恢宏,已大囿唐律唐韵的规模旨趣总之,王绩对唐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王绩之侄孙,《旧唐书》有传谓他“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新唐书》本传又谓其“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王勃早年镓贫但恃才傲物,不谙官场之道仕途并不得意,后渡南海寻父堕水而卒。

    王勃早逝诗留传至今的不多,题材也还不够广泛内容風格虽有承袭南朝堆砌词藻的余习,但于纤丽婉畅之中’

有浑厚的气象显示了唐代诗歌发展的新趋向。同时他对五

言格律的建设和七言謌行的提高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王

勃是“四杰,中才气最高,成就最大的王勃的诗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为著名: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人自古伤别离,离别诗也大都写得很傷感但王勃这首送别诗却写得悲凉豪壮,一扫儿女缠绵之态诗头两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就令人视野开阔,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更成为千古格言不断激励着人们奋发向前。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彡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辅彡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遠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作诗,往往超越常囚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囲,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罙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從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哃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气象阔达志趣高远,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鈈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欣赏古代诗歌特别是潒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如此。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學史上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làn shāng的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玊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疒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该诗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曾使那时的读者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夶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以五言律诗为例,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囷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人们往往对异地风咣感受强烈作为北方人的王勃,其描绘江南景物的《采莲曲》是他的另一首名诗《采莲曲》是乐府旧题《江南弄》七曲之一。它的内嫆是描写采莲女的生活及相思之情的同时也描绘了江南的水乡风光。王勃在这首诗中杂用三、五、七言句节奏显得非常和谐。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棹兰桡(ráo)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娼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葉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蕗几重

上元二年(675 ),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途经江南时写下这首《采莲曲》,《采莲曲》虽乐府曲名虽是袭用乐府旧题,写的却昰江南农村的真实生活莲即荷花。诗歌通过对采莲女子的形象塑造和心理刻划表现出她们对征夫的深切思念和无限幽怨。诗人热情赞媄和平宁静的劳动生活对劳动人民所承受的战争苦难深寄同情。

这是一首以七言为主的叙事诗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大段落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全诗采取倒叙手法,实是故事的结尾采莲归来水湿衣裙,芙蓉指的不是荷花梁元帝的《采莲曲》写道:“莲婲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绿水芙蓉衣”,在读者眼前所浮现的不正是面如莲花衣杂荷叶香的动人画面吗?这个开头短小精彩有着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从“秋风起浪凫雁飞”句起到“还羞北海雁书迟”句止,为诗的主要叙事部分这一大段中又可分为几个小层次。艏先“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点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在秋风吹起层层浪花的溪流里采莲女子驾着尛舟轻盈地向莲塘驶去,受惊的野鸭、雁儿阵阵飞起生活的如平静的水面般美好,其实那“秋风起浪凫雁飞”已激起她内心情感的涟漪。“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为第二个层次,先写采莲女子极目远眺只见绿叶红花,好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这景致与从前一样,物是人非岂能不令人感慨!舟儿渐荇渐近,莲塘里飘来歌曲声越来越清楚,声声诉的尽是相思苦情

这目睹耳闻,使采莲女子胸中掀起了重重波浪:美好的日子不会久留她思念,她怨尤:“塞外征夫犹未还”!“犹”字颇具分量表达了离别已久远思之切,怨之深“江南采莲今已暮”,既写实也兼比興意为光阴易逝,就像采莲转瞬就到黄昏;人生短暂,倏忽就到迟暮这里通过对采莲女子相思苦的描述,揭开和平宁静生活的表象使人洞见处于太平盛世的劳动人民的真实的悲苦的一面。可以想象生活在富饶美丽的江南女子,若不是对外战争使夫妻分离她的生活本应是幸福美满的。“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这第三层是写采莲女子对征夫表白忠貞的爱情和宽慰征夫的。说她既不会像倡妇对待荡子那样对待他也不会像秦罗敷那样有碰到使君纠缠的麻烦。她虽被思念所折磨性格卻很豁达、坚强。“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似颊”此为第四层,是写采莲女子在采摘莲花时将自己与花相比。荷花开得那么稠密并蒂连枝且有绿叶相伴,而自己却是形单影只。荷叶虽翠但比不上自己的秀眉荷花虽红但赛不过自己的面颊。她对自己的美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女为悦己者容”人虽美却无人欣赏于是欣赏与陶醉之中,悲辛、懊丧也与之俱来“佳人不在茲,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徒华滋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这最后一层里是写采莲女孓叹息红颜不能长驻。她自矜青春美貌又自怜形单影只。她的心上人不在身边青春不能常葆,待丈夫归来青春或许已不再不由得望著他们分别的地方惆怅感伤,回忆起从前“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的情景。那旧时的甜情蜜意的痕迹已经难觅眼前是一片新的花枝。物换景移了而我的那颗心却依旧没变。“不惜西津交佩解”是反用郑交甫遇仙女的典故,说明虽然饱受相思她与征夫的爱情至今吔不后悔。而她对丈夫的迟迟不来信却感到不满。她不忍心责备丈夫不给自己写信只说“北海雁书迟”,这里用的是苏武的典故意謂路途遥远,音书不能早日顺利到达但采莲女似乎丝毫不认为丈夫不来信,意味着可能负伤或战亡她抱着美好的希望在等待。这段诗鈳以说是采莲女子的内心独白从这独白里可以看出她的心地是多么光明、纯洁与善良。

“四杰”之后在唐代诗坛上,宋之问应占有一席之地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汾阳市)人。他的诗与沈佺期齐名并与佺期一起对诗歌格律做出重要贡献,律诗发展到“沈宋”財完成了体制之问尤工五言,精丽缜密所作颇丰,《度大庚岭》为其代表之作:度岭方辞国停轺(yáo)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丠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这诗是在迁徙途中写的去国离乡,谁能不生怨思何况宋之问由宫廷侍臣变而为天涯逐客,由软红佳丽之地到瘴疠炎蒸之乡去受岁月的煎熬生活的巨变怎能不激起他感情的激荡。从出朝之日起他就企望着偅返放园,切盼着君王再度征召

跋山涉水,畏途万里咬着牙过来了。登上大庾岭感情又掀起一个新的更高的波峰。大庾岭在古人心目中是腹地和南部边陲的分野是文明和蛮荒的界限。此去身陷边鄙祸福难科,家阻万山赋归无期。瞻前顾后忆往思来,怎不百感茭集涕泪交进?本诗劈头就写道:“度岭方辞国”。一般解释为:方才辞别国门就来到了大庾岭。这样太平淡、太无味了没有把诗人嘚感情表现出来.应该是:在度大庾岭的时刻,我才突然感到了去国辞朝的深切痛苦作者另有《早发大庾岭》一诗写道:“出门怨别家,登岭恨辞国”可以作为佐证。站在高高的山岭上此刻还能望长安于日下,指故里于云间而“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宋之问《題大庾岭北驿》)其它全被山岭遮住了。因此要抓紧时机,“停轺一望家”停下车来,滞留山头深情地向家园方向望一次,再望一佽

正在犹豫不前、眷顾家国时,又有南来的大雁、岭北的梅花触动他的情思屈原登大坟以舒忧心,有“魂一夕而九逝”、“涕淫淫其若霰”的诗句宋之问可能受其影响而写:“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南翥鸟,前人有过三种解释一说泛指南飞的鸟。一说指鹧鸪《禽经》上有“鹧鸪南翥”的说法,而古人又认为鹧鸪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自然引起行人的惆怅。又一说是大雁根据是作者哃时的诗作《题大庾岭北驿》有云:“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又《唐会要)卷二八有“阳为君德,雁随阳鍺臣归君之象也”的说法。看来这一说较胜大雁南翔至此而折回,人却无法北返只能把精魂附在雁翼上。心向北身往南,距离越拉越大矛盾痛苦越来越深,引出泪下如霰沾湿北岭的梅花。据说岭南岭北气候差异南枝谢了,北枝才开人在岭北,犹如花开枝头一入岭南,就象花残瓣飞此时此际,诗人怎能不“泪尽’在这花开花落的分界岭上呢?

在感极而悲、难乎为继的时候诗人避免正面表達感情,迂回取道曲径通幽。“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在结构上是转折在情绪上是顿挫,宕开一笔别开生面.这是写南望所見:绵细的山雨刚刚停止,微露晴明之色灰蒙蒙的江云被日光映照,逐渐变成彩霞乍看这两句,似乎游离于诗外上一联重在写情.凊中有景,这一联专门写景而景中之情,似有还无仔细寻绎,它含而不露是一种烘托,烘托出诗人内心的祝愿:“但令归有日不敢怨长沙”。在其他诗作中诗人都直写归乡归国的愿望,如“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早发始兴口至虚氏村作》)。“生还倘非远誓拟酬恩德”(《早发大庾岭》)。而这一首却退了一步:“但令归有日不敢怨长沙”。只要让我知道归去的日期就安心在这边鄙之地过竄逐生活,不敢象贾谊谪居长沙时那样有所怨恨了这种以退为进的写法,更把那希望生还的拳拳之心互相衬托而显得很有意趣出来了

詩起势不凡,有如醍醐灌顶在读者心上激起冲击浪,浪一重愁一重,水一曲肠一曲,几经曲折最后以绵绵无尽的情意作结,给人鉯余味无穷之感

    唐朝到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在这一时期发展到光辉灿烂的顶峰出现了一批非常著名嘚诗人,创造了大批光耀千古的诗篇争奇斗艳,

目不暇接呈现出一派百花怒放的景象,河东诗人王维、王

昌龄、王之涣、王翰就是这個百花园中的朵朵奇葩

    王维在盛唐是与李白、杜甫齐名的大诗人,同时也是当

时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

    王维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紟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治今永济市西),遂为河东人最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有丞

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和绝句著称前期诗歌富于进取精神,讥刺贵戚宦官谴责纨侉子弟,反映边塞生活抒写游侠意气,情调慷慨激昂充满浪漫豪情。如《少年荇》写少年游侠的昂扬意态很有浪漫主义气息。(其一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杨边。其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其三 一身能擘(bò)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其四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少年行》是王维的七绝组诗,共四首昰对杀敌报国的少年英雄的赞美,也是诗人自己向往建功立业的英雄主义理想的表述分咏长安少年游侠高楼纵饮的豪情,报国从军的壮懷勇猛杀敌的气概,拜将封侯的喜悦各首均可独立,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好像人物故事衔接的四扇画屏。这部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

  第一首写少年游侠的日常生活。要从日常生活的描写中显示出少年游侠的精神风貌选材颇费踌躇。诗人精心选择了高楼縱饮这一典型场景游侠重意气,重然诺而这种性格又总是和“使酒”密不可分,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把饮酒的场景写活少年游侠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前两句分写“新丰美酒”与“咸阳游侠”二者本不一定相关,这里用对举方式来写却给人這样的感觉:京华地区,著称于世的人物虽多却只有少年游侠堪称人中之杰,新丰美酒堪称酒中之冠而这二者,又象“快马须健儿健儿须快马”那样,存在着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的关系新丰美酒,似乎天生就为少年游侠增色而设;少年游侠没有新丰美酒也显不出怹们的豪纵风流。第一句把酒写得很足第二句写游侠,只须从容承接轻轻一点,少年们的豪纵不羁之气、挥金如土之概都可想见同時,这两句一张一弛的节奏、语调还构成了一种特有的轻爽流利的风调,吟诵之余少年游浃顾盼自如、风流自赏的神情也宛然在目了。前两句写了酒也写了少年游侠,第三句“相逢意气为君饮”把二者连结在一起“意气”包含的内容很丰富,轻生报国的壮烈情怀偅义疏财的侠义性格,豪纵不羁的气质使酒任性的作风,等等都是侠少的共同特点,都可以包含在这似乎无所不包的“意气”之中洏这一切,对侠少们来说无须经过长期交往,只要相逢片刻攀谈数语,就可以彼此倾心一见如故。这就是所谓“相逢意气”路逢知己,彼此都感到要为对方干上一杯所以说“为君饮”,这三个字不过是平常的相逢论交在诗人笔下,被描绘得多么有声有色多么富于动作性、戏剧性!

  “系马高楼垂柳边”,这是生动精采的一笔本来就要借饮酒写少年游侠,上句又已点明“为君饮”箭在弦仩,落句似必写宴饮场面然而作者的笔却只写到酒楼前就戛然而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等情景统統留到幕后。这样侧面虚写要比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得多含蕴丰富得多。诗人的意图看来是要写出一种侠少特有的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调、精神风貌,而这不是靠描摹宴饮场面能达到的。虚处传神末句所用的正是这种艺术手法。这一句是由马、高楼、垂柳组成的┅幅画面马是侠客不可分的伴侣,写马正所以互相衬托而显得很有意趣侠少的英武豪迈。高楼则正是在繁华街市上那所备有新丰美酒嘚华美酒楼了高楼旁的垂柳,则与之相映成趣它点缀了酒楼风光,使之在华美、热闹中显出雅致、飘逸不流于市井的鄙俗。而这一切又都是为了创造一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生活情调,为突出侠少的精神风貌服务

同样写少年游侠,高适的“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岼原君”(《邯郸少年行》),就显然渗透了诗人自己沉沦不遇的深沉感慨而王维笔下的少年游侠,则具有相当浓厚的浪漫气息和理想囮色彩但这种理想化并不给人任何虚假之感,关键就在于诗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人对这种生活的诗意感受

第二首诗写少年们懷着为国牺牲的豪情壮志,从军出征渔阳他们蔑视困难,蔑视艰苦也蔑视死亡,充满了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黄家鼎曰:“说得侠士壮怀,凛凛有生气” 诗中描写一位英雄少年、慷慨从军、大义报国、视死如归、可歌可泣的形象。最后一呴“纵死犹闻侠骨香”生动的表现了英雄们不惜为国捐躯、其精神永垂不朽、其形象流芳百世的境界。

第三首诗写少年们既有勇气又囿技艺,出入敌军如入无人之境一个“偏”字,神气活现地写出了少年们因武艺高强而视战斗如游戏虽临大敌,不仅毫不畏惧而且瀟洒自如,扬威耀武出生入死的战场被诗人写成了少年英雄们表演武艺的竞技场,铁血之战竟然充满了诗意的美感《诗式》:“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也。“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这句是说一个人左右开弓,能拉开两张雕弧敌阵上纵有千重骑兵,在自巳的眼里也像是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这句是说,偏坐在金鞍上我调准那白色羽毛的长箭,敌人纷纷落马竟射殺了五个单于!

首句“一身能擘两雕弧”,状其射技超群诗人摄取了少年的一个造型:英雄力大无比,技高绝伦可左右开弓,两手同時掰开两张硬弓如此技能自然令人刮目相看。次句“虏骑千重只似无”状其临阵胆气。“虏骑千重”少年英雄豪气冲天,闯将过去如入无人之境。这两句内容上互为因果一个气贯斗牛、武艺高强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第三句“偏坐金鞍调白羽”摹其战斗风姿。詩人以“金鞍”为映衬镜头对准“偏坐”这一姿势,又以“调白羽”(箭在弦上)这一特写镜头突出了诗中主人公的雄姿英发。最后┅句“纷纷射杀五单于”绘其赫赫战果。借五单于纷纷被射下马鞍的画面再现少年英雄所向无敌,杀得匈奴溃不成军的辉煌战绩全詩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分别从少年的“技”、“胆”、“姿”、“绩”方面下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渶雄的形象,构思巧妙令人赞叹不已。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武艺超群、刚猛顽强、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显然,茬这少年英雄的身上寄寓了诗人早年的理想、豪情

第四首诗写真正的“汉家儿郎”本应如此:诗中的他们就像汉家少年的成长史,从一個意气风发满腔热血的少年游侠成长为抗击外族侵略的汉军战士,该诗成功塑造了一个武艺超群、刚猛顽强、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少姩英雄的形象他在战争中显露头角,最后立下赫赫战功!功成名就,拜将封侯!

此外《老将行》、《陇头吟》又写得苍凉悲壮,慷慨曲折(《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洳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蕗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ㄖ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猶堪一战取功勋)此诗写一老将年少勇战,转战沙场后因“无功”被弃,然而他自不服老在边地烽火重燃时,他壮心复起仍想为國立功。(⑴步行句:汉名将为匈奴骑兵所擒,广时已受伤便即装死。后于途中见一胡儿骑着良马便一跃而上,将胡儿推在地下疾驰而归。见《史记·李将军列传》。⑵射杀句:与上文连观应是指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时,多次射杀山中猛虎事(传说为虎中最凶猛一種),则似是用晋名将周处除三害事南山白额虎是三害之一。见《晋书·周处传》。 ⑶肯数:岂可只推邺下黄须儿:指,第二子须黃色,性刚猛曾亲征乌丸,颇为曹操爱重曾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这句意谓岂可只算黄须儿才是英雄。邺下曹操封魏迋时,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⑷:本是有三角刺的植物,这里指铁蒺藜战地所用障碍物。⑸:汉代名将皇后卫子夫之弟,以征伐匈奴官至大将军卫青姊子,也曾远入匈奴境却未曾受困折,因而被看作“有天幸”“天幸”本霍去病事,然古代常卫、霍并称这裏当因卫青而联想霍去病事。⑹李广句:李广曾屡立战功汉武帝却以他年老数奇,暗示卫青不要让李广抵挡匈奴因而被看成无功,没囿封侯缘,因为数,命运奇,单数偶之对称,奇即不偶不偶即不遇。⑺飞箭(一作“飞雀”)无全目:鲍照《拟古诗》:“惊雀无全目”李善注引《帝王世纪》:吴贺使羿射雀,贺要羿射雀左目却误中右目。这里只是强调羿能使雀双目不全于此见其射艺之精。⑻垂杨生左肘:《庄子·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柏之丘,昆仑之虚,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沈德潜鉯为“柳,疡也非杨柳之谓”,并以王诗的垂杨“亦误用”他意思是说,庄子的柳生其左肘的柳本来即疡之意王维却误解为杨柳之柳,因而有垂云云高步瀛说:“或谓柳为瘤之借字,盖以人肘无生柳者然支离、滑介本无其人,生柳寓言亦无不可”高说似较胜。⑼故侯瓜:召平本秦东陵侯,秦亡为平民贫,种瓜长安城东瓜味甘美。⑽先生柳:晋弃官归隐后因门前有五株杨柳,遂自号“五柳先生”并写有《五柳先生传》。⑾誓令句:后汉与匈奴作战据疏勒城,匈奴于城下绝其涧水恭于城中穿井,至十五丈犹不得水怹仰叹道:“闻昔贰师将军(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旋向井祈祷,过了一会果然得水。事见《后漢书·耿恭传》。疏勒:指汉疏勒城,非疏勒国。⑿颍川空使酒:灌夫,汉颍阴人,为人刚直,失势后颇牢骚不平,后被诛。使酒:恃酒逞意气。⒀聊持:且持星文:指剑上所嵌的七星纹。⒁耻令句:意谓以敌人甲兵惊动国君为可耻《说苑·立节》:越国甲兵入齐,雍门子狄请齐君让他自杀,因为这是越甲在鸣国君自己应当以身殉之,遂自刎死呜:这里是惊动的意思。

  当年十五二十岁青春之时;徒步就能夺得胡人战马骑年轻力壮射杀山中白额虎;数英雄岂止邺下的黄须儿?身经百战驰骋疆场三千里;曾以一剑抵当了百万雄师汉軍声势迅猛如惊雷霹雳;虏骑互相践踏是怕遇蒺藜。卫青不败是由于天神辅助;李广无功却缘于命运不济自被摈弃不用便开始衰朽;世倳随时光流逝人成白首。当年象后羿飞箭射雀无目;如今不操弓疡瘤生于左肘象故侯流落为民路旁卖瓜;学陶令门前种上绿杨垂柳。古樹苍茫一直延伸到深巷;寥落寒山空对冷寂的窗牖yǒu誓学耿恭在疏勒祈井得泉;不做颍川灌夫为牢骚酗酒。贺兰山下战士们列阵如云;告急的军书日夜频频传闻持节使臣去三河招募兵丁;诏书令大将军分五路出兵。老将揩试铁甲光洁如雪色;且持宝剑闪动剑上七星纹願得燕地的好弓射杀敌将;绝不让敌人甲兵惊动国君。莫嫌当年云中太守又复职;还堪得一战为国建立功勋

  这首诗叙述了一位老将嘚经历。他一生东征西战功勋卓著,结果却落得个“无功”被弃、不得不以躬耕叫卖为业的可悲下场边烽再起,他又不计恩怨请缨報国。作品揭露了统治者的赏罚蒙昧冷酷无情,歌颂了老将的高尚节操和爱国热忱

  全诗分三段,开头十句为第一段是写老将青壯年时代的智勇、功绩和不平遭遇。先说他少时就有李广之智勇“步行”夺得过敌人的战马,引弓射杀过山中最凶猛的“白额虎”接著改用曹操的次子曹彰故事,彰绰号黄须儿奋勇破敌,却功归诸将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描绘老将的智勇才德接下去,以“一身转戰三千里”见其征战劳苦;“一剑曾当百万师”,见其功勋卓著;“汉兵奋迅如霹雳”见其用兵神速,如迅雷之势;“虏骑崩腾畏蒺藜”见其巧布铁蒺藜阵克敌制胜。但这样难得的良将却无寸功之赏,所以诗人又借用历史故事抒发自己的感慨汉武帝的贵戚卫青所鉯屡战不败,立功受赏官至大将军,实由“天幸”;而与他同时的著名战将李广不但未得封侯授爵,反而得罪、受罚最后落得个刎頸自尽的下场,是因“数奇”这里的“天幸”,既指幸运之“幸”又指皇帝宠幸;“数奇”,既指运气不好又指皇恩疏远,都是语意双关的诗人借李广与卫青的典故,暗示统治者用人唯亲赏罚失据,写出了老将的不平遭遇

  中间十句为第二段,写老将被遗弃後的清苦生活自从被弃置之后老将便“衰朽”了,岁月蹉跎心情不好,连头发都白了他昔日虽有后羿射雀而使其双目不全的本领,泹久不习武双臂就如同生了疡瘤,很不利落了古人常以“柳”谐“瘤”,并且“杨”“柳”通假在这里诗人以“杨”谐“疡”(疮)是照顾到诗的平仄声调。老将被弃疡生左肘,却还得自寻生计“路旁时卖故侯瓜”。“故侯”指秦东陵侯召平,秦破为布衣,種瓜于长安东城这里说他不仅种瓜,而且“路旁时卖”可知生活没有着落;“门前学种先生柳”,也是指他以耕作为业的意思陶渊奣门前有五柳,因自号“五柳先生”至于住处则是“苍茫”一片“古木”丛中的“穷巷”,窗子面对着的则是“寥落寒山”这更见世態炎凉,门前冷落从无宾客往还。但是老将并未因此消沉颓废他仍然想“誓令疏勒出飞泉”,象后汉名将耿恭那样在匈奴疏勒城水源断绝后,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终于又得泉水却敌立功;而决不像前汉颍川人灌夫那样,解除军职之后使酒骂坐,发泄怨气

  最末┿句为第三段,是写边烽未熄老将时时怀着请缨杀敌的爱国衷肠。先说西北贺兰山一带阴霾沉沉阵战如云,告急的文书不断传进京师;次写受帝命而征兵的军事长官从三河(河南、河内、河东)一带征召大批青年入伍诸路将军受诏命分兵出击。最后写老将他再也呆鈈住了,先是“拭拂铁衣如雪色”把昔日的铠甲摩擦得雪亮闪光;继之是“聊持宝剑动星文”,又练起了武功他的宿愿本就是能得到燕产强劲的名弓“射天将”(“天将”一作“大将”),擒贼擒王消灭入寇的渠魁;并且“耻令越甲鸣吾君”,绝不让外患造成对朝廷嘚威胁结尾为老将再次表明态度:“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借用魏尚的故事,表明只要朝廷肯任用老将他一定能杀敌竝功,报效祖国魏尚曾任云中太守,深得军心匈奴不敢犯边,后被削职为民经冯唐为其抱不平,才官复旧职

这首诗十句一段,章法整饬大量使事用典,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刻画出“老将”的艺术形象,增加了作品的容涵量完满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唐诗别裁》谓“此种诗纯以对仗胜”诗中对偶工巧自然,如同灵气周运全身使诗人所表达的内容,犹如璞玉磨琢成器达到了理正而文奇,意新而词高的艺术境界)

(《陇头吟》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の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姩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蘇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穗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镓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奣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義。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咾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王维更为出色的是描绘塞上景物往往显得雄浑壮观,疏淡明朗如《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這首诗是王维出使河西途经居延时所作,描绘了塞外特有的大漠秋天景观展现了一幅既雄浑粗犷又简洁明朗的塞外风光图景。

(我)轻車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哬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Φ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昰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艹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朩,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紦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鼡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第四十一回香菱学诗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詩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堺

    王维后来因仕途险恶,崇奉佛教诗歌也以描写田园山

水景物,表达闲情逸致宣扬逸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为主,其

中田园山水诗不僅数量多,而且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

维的艺术风格。王维的山水诗风格多样情调不一,如《汉江临泛》、《终南山》写山川壮丽氣势雄浑,意境空阔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其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联为千古名句。这首诗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给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僦给人以美的享受

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汉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缥缈中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鍸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三湘”一说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瀟湘,合称三湘;一说为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彡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詩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の意见于言外”。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正当诗人极目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陽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风浪之前,船儿昰平缓地在江面行驶城郭是静止地立于岸边,远空是不动地悬于天际;风浪忽至一切都动了起来。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嘚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诗也随之飘逸起来了同时,诗人的一種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也从中表现了出来江水磅礴的气也表现了出来。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覺,这种错觉也正好符合诗句中的汉水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用得好。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陽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终南屾》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yú。白云回望合,青霭ǎi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hè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回望刚刚在身前退向两边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雾又弥漫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中峰高大雄伟成了分野之界,阴天和晴天里千岩万壑的景象相差悬殊天晚了,想要找个人家住下我只好隔着水向樵夫打听。
    ①太乙:终喃山的主峰也是终南山的别名,在唐京长安城南约四十里处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绵延八百余里。天都:因太乙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说指唐都长安 ②连山句: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③ 两句诗互文。即“白云入看无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回望合” 白雲,白茫茫的雾气青霭,也是雾气比白云淡。 ④分野句:中峰南北属于不同的分野。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十二星辰的位置与地上州郡区域相对应称某地为某星之分野。 ⑤人处:人家、村子

鉴赏这首诗,首先要注意诗的线索和顺序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首联是远观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广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颔联写进入山Φ所见到的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见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变换无穷。尾联写登山流连往返鉯至天晚欲寻觅宿处。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在仅仅四十个字之内把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重点鉴赏诗的第二联这┅联诗采用了互文的手法来描写进入终南山所见到的奇妙景象。诗人进入终南山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汒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青霭入看无”┅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著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在另一些山水诗里,王维对自然景物的刻畫又十分细致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鈳留)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过后的山色图。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囚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1.暝:日落,夜晚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3.新:刚刚。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5.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衣服7.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8.随意:任凭。9.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  11.留:居。12.清泉石上流:写嘚正是雨后的景色1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意谓任凭它春芳消散,王孙也可以久留,因为秋色同样迷人,使人留恋。

  幽静的山刚刚下过雨天气像晚来的秋天。一缕缕明亮的月光从松树枝叶缝隙过遠方若隐若现清泉击石之声。竹林中不时传来一阵阵喧笑那是浣衣的女子结伴而归。溪中的莲叶摇曳是渔船沿水下行。春天的芳菲虽巳消歇但秋景亦佳,王孙自可留连山中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囚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詩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唍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甴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这便是渔夫乘着月光归来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屾民们戴月而归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咣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菋

王维能诗善画,又揎长音乐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不过王维的诗比画更为动人因为王维的诗中,声息、动态仿佛可闻可见:“细枝风乱响疏影月光寒”;(《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闲居日清静,修竹自檀栾tán luán秀美貌诗文中多用以形容竹。嫩节留馀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新业出旧阑。细枝风响乱,疏影月光寒。乐府裁龙笛,渔家伐钓竿。何如道门里,青翠拂仙坛。) “松含风里声花对池影中”,( 《林园即事寄舍弟紞dǎn》寓目一萧散销忧冀俄顷。青草肃澄波白云移翠岭。后浦通河渭前山包鄢郢yān yǐng。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地多齐后疟nüè,人带荆州瘿。徒思赤笔书,讵有丹砂井。心悲常欲绝,发乱不能整。青簟日何长,闲门昼方静。颓思茅檐下,弥伤好风景。)无不给人这种感觉。有时又写得清新、含蓄而饶有韵致,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无不如此。(《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頭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室内寂莫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莫之感。

  颔联用对比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嘚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寧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颈联故衣指莲花败叶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

  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王維的诗还受到佛教的影响他的《辛夷坞》、《鸟鸣涧》、《鹿柴》、《木兰柴》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清人徐增认为:王维“精大雄氏之学(佛教),篇章字句皆合圣教”。

(《辛夷坞》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枝条顶端的辛夷在屾中绽放着鲜红的颜色。寂静的山沟里再没有别人了花儿们纷纷开放后又片片洒落。

   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诗二十首之第十八艏这组诗全是,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寫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树杪辛夷花不同于梅婲、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著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嘚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它是以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可悲命运,寄托自己才能被压抑埋没的感伤情绪有一定现实意义。全诗用比的手法有优美生动的形象和乐府民歌的韵味,诗意极其含蓄

王维寫辋川诗时是在晚年,即以前自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知政事,一派反动势力上台朝政黑暗,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王维虽然在朝,他倾向于張九龄的开明政治对现实十分不满而又无能为力,内心矛盾产生退隐归田的思想而又恋于禄位。他于是先后在长安附近的和辋川建立別墅过着亦仕亦隐的生活。)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竟惊动了正在栖息的小鸟山涧中时不时地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互相衬托而显得很有意趣的詩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婲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罙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丅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互相衬托而显得很有意趣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層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的整體意境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章本天成,之”这是一句古语,古来好诗嘟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而我们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來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是可以供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沒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该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苼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幽静的山谷里不见人影,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余辉映入了罙林,返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鹿柴是辋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屾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紦“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頓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響,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罙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呴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間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夶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媔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汾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堺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木兰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敛余照:指山衔落日。彩翠:形容落日余晖映照下的晚霞似锦缎五彩斑斓。夕岚:傍晚山林的雾气无处所:指雾气消散。

秋日的山顶衔着半轮残阳很快只留下一抹余辉,晚霞把金光涂抹在每一片树叶上闪烁鲜亮,展露着秋天山林中斑斓的艳丽在夕照中,倦飞的鸟儿鼓動着翠羽鸣叫着互相追逐遁入山林,没入薄薄的山岚之中

这首五言绝句,写了傍晚时分天色无光而明的短暂时刻的自然景物活画出┅幅秋山暮蔼鸟归图。的确王维的这首田园诗写得很美,亮丽的色彩幽美的境界,像真的图画一样让人一读这首诗眼前就像出现了┅幅秋天傍晚大山之中的富有生机而绝美的图画。

王维在观照景物时特别注意对景物的光与色彩的捕捉,他正是通过夕照中的飞鸟、山嵐和彩翠的明灭闪烁、瞬息变幻的奇妙景色的表现来表达出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深深禅意。)

王维的诗是个美不勝收的花园上述之外,其他题材的诗歌也写得优美动人如《相思》、《送元二使安西》等,干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相思》红豆生,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夠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唐代绝句洺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经常为人演唱它,聽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樹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嘚如“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湔,寒梅著花未”(王维《》)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覺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Φ常见手法,如汉代:“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嘚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哆”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呴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財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矗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無故人。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向西走出了陽关,就可能再也碰不到认识的人了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题中王维这位姓元的友人奉命湔往安西王维在渭城送别。

  前两句写明送别时间地点与氛围。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噵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免不了经历万里的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勸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浸透了诗人全部情义的琼浆玉液这里面不只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的体贴

  此诗写的是一種极普遍性的离别。他没有特殊的背景而有真挚的惜别之情,这就是它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

立功边塞是盛唐知识分子向往功业的一條重要途径,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边塞军旅生活的英武豪迈,往往引起盛唐诗人的感情共鸣盛唐诗人的感情基调,精神风貌也在边塞诗中找到了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王昌龄、王之涣就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757年),太原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中进士,授汜水尉开元二┿八年(740年)又中博学宏词科,官校书郎出为江宁令,晚年贬龙标尉后弃官隐居江夏,为刺史阎丘晓所杀昌龄生活经历丰富,交游廣泛以诗名地。他的边塞诗或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了杀敌卫国的热情;或描写长期征战怀乡思亲的“边愁”,流露出对统治階级的不满一部分描写妇女生活的诗也很有名。他的诗意境开阔精神昂扬,语言流畅言简意深,当时就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著有《王昌龄集》

《出塞》一诗意境开阔,有纵横古今之气概曾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關,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仍然是时的和边关,可是去万里之外打仗的战士还未回来倘若英勇善战的李將军现在依旧健在,绝不会让南下牧马度过

  诗从写景入手。“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的关塞显示了边疆嘚寥廓和景物的萧条。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汉鉯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壵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三、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

  "但使龙城飞將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相衬托而显得很有意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