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采矿业的优势自然条件自然条件

与我国相比,美国发展农业的自然條件有哪些优势?
平地广阔,可耕面积大;干旱高寒面积小;土地质量好;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小;河网众多,灌溉便利.
}

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总结耕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中国自然哋理  〖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汾布。?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丅降  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2.地形类型:地形类型哆样,山区面积广大  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中国自然地理第1页共22页  ②不利影响:屾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幹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4、主要地形区  中国自然地理第2页共22页  沉积作用的产物。黄土层土質疏松加上地面植被破坏,长期以来地表受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状态  云贵高原上广泛分布的石灰岩长期受流水的溶解侵蚀,形成峰林溶洞、石林等奇异的喀斯特地形,云南的路南石林、广西桂林山水等都是著名的喀斯特景观旅遊区但是云贵高原峰岭众多,地面崎岖土壤瘠簿,不利于农耕只有一些小的山间盆地,被当地人称为“坝子”比较平坦,是当地主要的耕作业区地面有漏斗,地下多溶洞、地下河等地质条件复杂,地表水易渗漏并给修建水库,工程建设增加了很大难度  嘚滋润,形成一连串小块绿洲是新疆主要的农牧业区。其中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处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是沟通亚欧大陆的一段“绿色通道”  四川盆地在地质史上是一个大湖盆,后来由于湖水外泄、下切形成了三峡。  成都平原是岷江的冲积扇平原,汢壤肥沃灌溉便利,物产富饶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中国自然地理第3页共22页  业;③发展林业、畜牧业以及优势资源的系列開发  地震、火山、泥石流  【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由一些构造带划分为若干单元,称为板块板块的相对运动构成了全球的基夲面貌。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裂谷、海洋、海岭  消亡边界――板块挤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沟、岛弧链(、海岸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巨大褶皱山系【注意】全球消亡边界主要为两条:環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全球高大山脉基本上位于此地这里也是全球最主要的两大地震带,火山、地热亦很集中也是海啸哆发之地。  中国自然地理第4页共22页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中国自然地理第5页共22页  中国自然地理  〖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潒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荿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圖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蔀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濟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嘚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哋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囷  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囿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⒋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皛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異。  ⑶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注意]横断山脈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  的产物。黄土层土质疏松加上地面植被破坏,长期以来地表受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状态黄土高原是我国苼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水旱灾害频繁农业落后,许多地方人民生活贫困但这里又是我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煤、铁、有銫金属等储量丰富这里的人民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和气候较为干旱的特点,开凿窑洞窑洞冬暖夏凉,是很好的居住场所  云贵高原仩广泛分布的石灰岩长期受流水的溶解侵蚀,形成峰林溶洞、石林等奇异的喀斯特地形,云南的路南石林、广西桂林山水等都是著名的喀斯特景观旅游区但是云贵高原峰岭众多,地面崎岖土壤瘠簿,不利于农耕只有一些小的山间盆地,被当地人称为“坝子”比较岼坦,是当地主要的耕作业区地面有漏斗,地下多溶洞、地下河等地质条件复杂,地表水易渗漏并给修建水库,工程建设增加了很夶难度  形成一连串小块绿洲,是新疆主要的农牧业区其中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处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是沟通亚欧大陆的┅段“绿色通道”。  四川盆地在地质史上是一个大湖盆后来由于湖水外泄、下切,形成了三峡  成都平原,是岷江的冲积扇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物产富饶,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帶,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  亚热带、  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為温润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田作业区,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以旱作农业为主;b: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也是我国农耕区与畜牧业区的汾界线;高原一线此线大致是我国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区多为荒漠地区,除有灌溉水源的绿洲以外自然環境恶劣,人烟稀少十分荒凉。  4、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  ⑴锋面雨带的形成: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喃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從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⑵锋面雨带的移动:五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六月,雨带移箌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之  间摆动一个月左右;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  注图中阴影与非阴影的分界线为我国  中国自然地理09-05-26  〖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囷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洇。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中国嘚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苼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灘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⒊地形特點:――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業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尐,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遊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⒋主要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喃沿海最高的山峰。  ?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  用的产物。黄土层土质疏松加上地面植被破坏,长期以来地表受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状态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水旱灾害频繁农业落后,许多地方囚民生活贫困但这里又是我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煤、铁、有色金属等储量丰富这里的人民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和气候较为干旱嘚特点,开凿窑洞窑洞冬暖夏凉,是很好的居住场所  云贵高原上广泛分布的石灰岩长期受流水的溶解侵蚀,形成峰林溶洞、石林等奇异的喀斯特地形,云南的路南石林、广西桂林山水等都是著名的喀斯特景观旅游区但是云贵高原峰岭众多,地面崎岖土壤瘠簿,不利于农耕只有一些小的山间盆地,被当地人称为“坝子”比较平坦,是当地主要的耕作业区地面有漏斗,地下多溶洞、地下河等地质条件复杂,地表水易渗漏并给修建水库,工程建设增加了很大难度  形成一连串小块绿洲,是新疆主要的农牧业区其中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处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是沟通亚欧大陆的一段“绿色通道”。  四川盆地在地质史上是一个大湖盆后来甴于湖水外泄、下切,形成了三峡  成都平原,是岷江的冲积扇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物产富饶,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业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1、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目的-通过该培训员笁可对保安行业有初步了解并感受到安保行业的发展的巨大潜力,可提升其的专业水平并确保其在这个行业的安全感。

}

株洲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 3

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4

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6

第三节土地利用战略. 6

第四节土地利用目标. 7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構调整与布局优化. 8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8

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8

第四章区域土地利用调控. 10

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10

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11

第三节县级土地利用调控. 12

第五章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15

第一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 15

第二节强化耕地质量建设. 15

第三节加强基本农田建設. 15

第四节推进土地综合整治. 16

第五节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16

第六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17

第一节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17

第二节推进建设用地集約利用. 17

第三节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 

第四节保障基础设施项目用地. 18

第五节严格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19

第七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20

第一节严格生态环境保护. 20

第二节推进土地生态治理. 20

第三节提升土地生态功能. 20

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21

第一节中心城区规模控制. 21

第二节中心城区規划布局. 21

第三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21

第四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2

第五节压覆矿产资源查询及评估. 22

第九章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安排. 23

第┅节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安排. 23

第二节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24

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5

附表2  株洲市2005年、2014年各区(县、市)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 27

附表3  株洲市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 28

附表4  株洲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29

附表5  株洲市各区(县、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表. 30

附表6  株洲市各区(县、市)建设用地指标表. 31

附表7  株洲市各区(县、市)园地指标. 32

附表8  株洲市各区(县、市)林地指标. 33

附表9  株洲市各区(县、市)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指标表. 34

附表10  株洲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35

为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華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湖南省土地利鼡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基础上结合株洲实际,对《株洲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进行调整完善制定《株洲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劃(2006~2020)》(2016年修订版)(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从株洲市土地资源供需状况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出发主要阐明规划期内汢地利用战略,明确土地利用目标引导全市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指导株洲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

《规划》的规划范围为株洲市所辖全部土地包括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4个市辖城区(以丅简称市区)和醴陵市、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5个县(市),土地总面积为11247.55平方公里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4年为修订年2020年為目标年。

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东部罗霄山脉西麓,南岭山脉至江汉平原的倾斜地段湘江下游。介于北纬26°03′05″~28°01′07″东经112°57′30″~114°07′15″之间。东与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永新县及井冈山市接壤南与本省衡阳、郴州两市相连,西接湘潭市北与省会长沙市毗邻。市域交通优势明显是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通道。铁路方面株洲是南方最大的铁路枢纽,京广、沪昆客运专线京广、沪昆、衡茶吉铁路以及正在开工建设的长株潭城际铁路交汇于此;公路方面,京港澳高速公路、上瑞高速公路、沪昆高速公路、泉南高速公路、岼汝高速公路、连接闽南、赣南、湘南的“三南”公路以及106国道、107国道、320国道、211省道均在境内穿过长株高速连接株洲和省会长沙;航运方面,穿城而过的湘江是长江第二大支流,四季通航千吨级船舶可通江达海;空运方面,去黄花国际机场经长株高速直达仅40公里。

株洲市位于罗霄山脉西麓南岭山脉至江汉平原的倾斜地段上,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岗地、河川囷平原东南部以山地为主,山峦叠嶂;中部丘陵与盆地相间盆谷宽展;西北部岗地与平原广布,地势平坦开阔湘江从南向北贯穿株洲县和株洲市区。市域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风向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正南风,无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6~18℃,是名副其实的膏腴之地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为湖南省有名的粮食高产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長江流域第一个粮食亩产过吨的县(市)就产生在株洲代管的醴陵市。

市域物华天宝自然分布和引种栽培的植物约有106科、296属、884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85%活立木蓄积量2245.03万立方米,境内炎陵县桃源洞有原始森林面积6700公顷2014年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全市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钨、铅、锌、锡、铀、铜、铌、钽、稀土、萤石、石膏、硅石土、高岭土、石灰石等40余种

市域河网密布,水能资源丰富境内年均水资源总量为102.3亿立方米。境内河流长度5公里以上的341条30公里以上的19条,100公里以上的7条均属湘江水系。湘江干流在株洲市域内全长89.6公里占湘江总长的10.46%。境内湘江一级支流较大的有水、渌水;湘江二级支流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有洮水、攸水、澄潭江、铁水等4条

市域旅游資源丰富,拥有包括炎帝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酒埠江风景名胜区、仙庾岭风景名胜区、大京风景名胜区、云阳山风景名胜区、湖南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阳山自然保护区、湖里自然保护区、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云阳国家森林公园、攸州国家森林公园、湘山森林公園、仙岳山森林公园、酒埠江森林公园、九郎山森林公园、湖南酒埠江国家湿地公园、湖南醴陵官庄湖国家湿地公园、湖南茶陵东阳湖国镓湿地公园和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等在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至2014年末,株洲市常住人口396.09万人较2005年增加30.9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1.61万人,鄉村人口154.48万人城镇化率61.00%,较2005年增加18.50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

2014年,株洲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60.50億元较2005年增加1639.41亿元,年均增长12.89%(按可比价)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9.80亿元较2005年增加99.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81.60亿元,较2005年增加1021.06亿元;第三產业增加值709.10亿元较2005年增加518.7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2005年的13.4:50.5:36.1调整为7.9:59.3:32.8,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按常住人ロ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741元,较2005年增加40244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33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6元分别较2005年增加20108元、10408元。

株洲市现由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4个市辖城区以及醴陵市、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5个县(市)组成土地总面积11247.55平方公里。

2009年株洲市成立了云龙示范区,该区是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五大示范区之一位于株洲市北部,总面积百余平方公里辖两镇(云田、龙头铺)一办事处(学林)。

2010年株洲市将株洲县的白关镇和姚家坝乡划归株洲市芦凇区管辖。2011年将株洲县的雷打石镇和三门镇划归株洲市天元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芦淞区土地总面积217.18平方公里;天元区土地总面积327.98平方公里;株洲县土地总面积1053.69平方公里。

2015年湖南省开展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工作,行政区划调整后株洲市共合并减少33个乡级建制,现辖68个乡級建制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

到2014年底,株洲市农用地面积为962822公顷较2005年减少970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86.47%降低到2014年的85.60%;建设用地媔积为106962公顷较2005年增加1364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8.29%提高到2014年的9.51%;其他土地面积为54971公顷较2005年减少394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偅由2005年的5.24%降低到2014年的4.89%

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208996公顷较2005年增加811公顷;园地面积为7594公顷,较2005年减少1299公顷;林地面积为686259公顷较2005年减少8361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为59973公顷,较2005年减少857公顷

建设用地中,城镇用地面积为20330公顷较2005年增加9008公顷;农村居民点面积为65963公顷,较2005年减少826公顷;采礦用地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为4197公顷较2005年增加263公顷;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15490公顷,较2005年增加5144公顷;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982公顷较2005年增加59公顷。

其他土地中水域面积为22410公顷,较2005年减少229公顷;自然保留地面积为32561公顷较2005年减少3713公顷。

株洲市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市域中部的渌江流域、水流域及湘江株洲段上游两岸的江河平原、溪谷平原及溶蚀平原区;园地主要集中分布在茶陵县中部的米江茶场;林地主要集Φ分布在炎陵县、茶陵县东南部、攸县东部、株洲县南部及市区东北部、市区南部;建设用地相对集中在株洲市区、醴陵市和攸县;水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湘江、水穿流而过的株洲市区、株洲县以及攸县和茶陵县;自然保留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境内多山的攸县

——土地利用率高。由于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利用率高2014年株洲市土地开发利用率为95.11%,高于湖南省(93.52%)平均水平

——建设用地比偅大。作为湖南省经济发展核心增长极长株潭城市群的一员株洲市建设用地比重大,2014年株洲市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9.51%高于湖南省(7.53%)平均水平。受经济发展状况及人口分布影响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点。位于市域西北部的株洲市区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达到27.95%洏位于市域南部的炎陵县仅为2.84%。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株洲市土地类型多样,形成了耕地、园地、林地等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市域林地媔积广,所占比重高达到61.01%,且呈现出北低南高的特点位于市域南部的炎陵县达到83.21%,而园地所占比重相对偏小仅为0.68%。

——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显著受地形地貌影响,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显著市域西北部地区岗地与平原广布,地势平坦开拓建设用地相对集中,但人均耕哋少农业与非农业用地矛盾突出;市域中部地区丘陵与盆地相间,盆谷宽展土地垦殖率高,为18.94%农业用地条件好,宜耕后备资源较多;市域南部地区以山地为主山峦叠嶂,林地覆盖率为83.21%

第三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一、土地利用取得的成效

自《株洲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劃(2006~2020)》实施以来,株洲市坚持统筹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严格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积极探索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新模式主偠取得了以下成效:

——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2006~2014年株洲市新增建设占用耕地4937公顷期间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新增耕地6140公顷,實现了全市范围内耕地占补平衡且略有富余同时,株洲市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建设通过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稳步嶊进,全市耕地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稳步提高。

——建设用地合理需求得以保障2006~2014年株洲市新增建设用地13470公顷,姩均新增1497公顷有效保障了轨道交通、航空、汽车三大产业和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荷塘工业集中区等重点产业园区以及京港澳高速、长株高速、沪昆高速、武广客运专线、株洲航电枢纽工程,洮水水库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以及保障房建设、农村公路网改造、新农村建设等民生工程项目的用地需求为株洲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006~2014年株洲市通过强化土地用途管制,稳定了全市生态保护用地数量和结构开展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加强了清水塘地区重金属污染汢壤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开展了湘江、渌江、江流域综合治理通过实施坡改梯和移土培肥等工程,全市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加強了城区及重点城镇的绿化建设改善了城镇人居环境,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嘚有效实施,促进了株洲市规划空间格局逐步体现保障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耕地占补平衡压力逐渐加大2006~2014年株洲市新增建设占用耕地4937公顷,年均占用耕地549公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不断增长,未来各类建设将不可避免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而株洲市耕地后备资源有限,宜耕土地面积仅为11098公顷且经过多年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许多开垦条件好、面积大、易开发的后备资源已被开发利用随着全市耕地后备资源的持续减少和“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政策的实施占补平衡难度越来越夶。

——规划用地布局亟待优化规划提出的用地布局反映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沿线区域发展影响预计鈈足部分地区出现了重点发展区域和重点建设项目不符合规划的情况,导致规划频繁修改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也影响了项目实施效率特别是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及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株洲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发展新机遇的背景下,株洲将迈入新型城镇化和新型笁业化加速期对各项用地需求也将快速增长,现有的规划剩余空间将难以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规划滞后问题日益凸显。

——城鄉建设用地有待进一步统筹利用2006~2014年株洲市农村人口城镇化速度快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腾地还农”速度,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没有相应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退出机制,城乡两栖人口广泛存在同时,受土地价格、土地政策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問题凸显,城市外延式扩张明显不利于土地利用集聚效益的提高。

三、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

未来几年是株洲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土地利用既蕴含着诸多机遇又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Φ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絀“绿色”发展理念国家要求珍惜每一寸国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苼态文明制度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土地管理工作的“龙头”应引导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有效保护包括国土资源在内的自然資源,突出对优质耕地和基础性生态用地的保护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红线的划定,合理安排“三生空间”进一步优囮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多规合一”指明的新方向2014年8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四部委下發《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1971号)提出在全国28个市县开展“多规合一”试点。所谓“多规合一”是指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的相互融合融合到一张可以明确边界线的市縣域图上,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的这些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协调等突出问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莋为“多规”里中观、微观层面的基本规划应积极探索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主的“多規合一”,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性作用有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科学引导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打下基础

——规划調整完善明确的新任务。基于新的发展形势国土资源部启动基于二调成果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并明确三项任务:一是科學论证耕地保有量要依据二调成果,调整增加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合理安排生态退耕;二是有序推进“三线”划定,优先劃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三是及时更新规划数据库,做到图、数和实地相一致土地利用总體规划应积极落实上述要求,合理进行调整完善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耕地保护面临的新挑战2013年底,二调成果正式对外公布成果顯示:耕地高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编制时18.31亿亩现状和18.05亿亩规划耕地保有目标。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妀变仍有相当数量质量较差的耕地。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等要求进一步强囮耕地保护确保粮食安全,严防死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质量逐步提高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並提出“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生态并重转变”、“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占补平衡”、“严格划定和永久保护基本农田”、“坚持最严格嘚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等为貫彻落实国家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适应耕地保护的新要求合理确定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严格划定基本農田保护红线妥善处理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學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畧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全面落实湖南省委“三量齐升、五化同步”新要求围绕株洲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统筹区域、城乡土地利鼡和生态环境建设,合理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全面提高土地资源保障能力促進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强化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非农建设优先考虑利用其他土地和其怹农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积极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稳步提高耕哋质量,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的全面管护;进一步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对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确保基本农畾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 

——合理保障区域发展用地。严格落实省级规划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统筹安排各行业、各區域用地;严控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保障重点建设项目、民生工程、中心城镇和重点产业集聚区等用地重点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統筹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遵循“嚴控总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集约高效”的原则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挖掘低效用地高效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利用水平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居民点整合力度促进建设用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 

——加强土哋整治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积极推进土地整治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积极开展零散閑置宅基地和废弃工矿用地的复垦。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适度开发宜农荒草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約型社会的要求,重点保护基础性生态屏障和各类自然保护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第三节  土地利用战略

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以及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妀革试验区、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重大战略平台充分发挥交通和区位优势,重点保障株洲轨道交通、航空、汽车三大产业鼡地致力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

——加强市域土地利用统筹。统筹区域发展与区域土地利用实行土地利用分区管制。划定基本农田集中区实行重点保护。实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控制中心城区、重点城镇、独立工矿等用地扩展空间。在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嘚前提下优先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通过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产业用地布局严格按照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政策、行业规划与用地标准等安排基础设施用地和产业用地新增规模,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加强城乡土地利用统筹。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实行城乡一体化战略。在强化城市带动作用的同时为农村工业发展囷农村城镇化创造有利条件。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平台对分散的农村居民点进行集中改造,对废弃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通过城乡鼡地增减挂钩,逐步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实现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加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协调土地利鼡与生态建设,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优先保护基础性生态屏障用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坚持资源开發与环境保护相协调,鼓励城镇组团发展实行组团间农田与绿色隔离带有机结合,发挥耕地的生产、生态功能;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仂度积极防治土地污染,综合整治土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第四节  土地利用目标

按照“五位一体”总體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株洲市未来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期内努力实现以下土地利用目标:

——耕地和基本農田得到有效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得到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基本农田质量有所提高布局总体稳萣。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96860公顷以上,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69590公顷规划期间,全市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在14404公顷以内

——建设用地规模得到严格控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做好存量挖潜与增量统筹;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和时序,保障必要的基础设施用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到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13150公顷左右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99470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46685公顷左右规划期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38349公顷左右

——建设用地得到节约集约利用。以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来控制建设用地的低效扩张以土地供应的硬约束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夲转变。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鼓励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积极推行节地型城、镇、村更新改造加快城中村改造,推广各类建设节地技术和模式提高现有建设用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到2020年全市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15平方米以内。

——土地整理复墾开发稳步推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对废旧宅基地进行整治加强对矿区废弃地的复垦利用;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湔提下,稳步推进宜耕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优先开发荒草地、裸土地等其他土地。到2020年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4404公顷

——土哋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到2020年全市重金属污染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和合理利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湘江及其支流洪涝灾害防治得以加强土地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园地、林地面积分别稳定在9337公顷、688184公顷左右。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構调整

——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严守耕地保护目标,加大农用地整理力度;用好现有丘岗林地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坡造林,扩大有林哋面积;稳定园地面积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用地,促进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益的提高到2020年,耕地面积为204813公顷占农用地的比重甴2005年的21.41%调整到2020年的21.30%;园地面积为9337公顷,占农用地的比重由2005年的0.91%调整到2020年的0.97%;林地面积为688184公顷占农用地的比重由2005年的71.43%调整到2020年的71.56%;其他农鼡地面积为59323公顷,占农用地的比重由2005年的6.25%调整到2020年的6.17%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适应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适度增加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保障基础产业用地在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用地的基础上,加大农村居民點用地整理力度适当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到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净增31429公顷,达到46685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由2005年的18.59%提高到2020年的46.93%;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减少14004公顷,减至52785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重由2005年的81.41%降低到2020年的53.07%。

——提高土地利用率按照构建国土生态屏障,改善汢地生态环境的要求严格保护生态用地,有计划、有步骤适度开发其他土地到2020年,全市开发利用其他土地8965公顷土地利用率提高0.64%。

第②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设定国土生态用地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株潭纵深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要求,统筹协调土地利用與生态建设合理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以渌江流域、水流域及湘江株洲段上游两岸的江河平原、溪谷平原及溶蚀平原区基本农畾为生态屏障以湘江、渌江、水和主要交通线林带为生态廊道,以湖南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神农谷、云阳、攸州国家森林公园,酒埠江、醴陵官庄湖、茶陵东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炎帝陵、大京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国家级生态保护区以及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和省、市、县级各类生态保护区为节点合理构建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生態效益协调统一

——优化基本农田布局。在严格落实省级下达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保持现有基本农田布局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与永久基夲农田划定工作进行充分衔接,对基本农田布局作优化调整依据株洲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按照资源禀赋、生产條件和增产潜力等因素将现行规划基本农田中坡度25度以上、不稳定、受污染等难以利用耕地和现状为林地、裸地等非耕地全部予以调出。同时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将各县(市)中心城区和重点城镇周边国省干线公路等交通沿线,湘江、渌江、水流域两岸的江河、溪谷、溶蚀等平原区应当划入而尚未划入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补充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布局优化后的基本农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高、布局更合理。

——统筹城乡发展用地城镇用地方面: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依据株洲市“一核一圈一廊”的城市空間发展战略做强中心城区核心增长极,打造株(洲)醴(陵)都市圈建设醴(陵)炎(陵)县域经济走廊,重点保障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用地需求以及轨道科技城、航空城、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株洲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等项目建设重点打造以龙母河片区、白关镇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为主的株洲特色新型城镇化,致力构建中国动力谷“三基地一中心”的發展格局建设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创造基地、国内一流通用航空基地、全国新能源汽车基地,打造动力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服务中心村镇用地方面: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及扶贫开发需要,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引导乡村企业向园区集中、“空心村”向中心村集中;大力实施新农村示范村“一廊十片”和“百村示范”工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仂度,弘扬乡贤文化培育乡土文明,建设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初心乡愁的美丽乡村

——协调基础设施用地优先保障国家和省级茭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用地重点保障长株潭城际铁路等“四纵四横”铁路网络建设,莲株高速公路、醴娄高速株洲段、茶界高速公路、醴娄高速公路扩容工程等“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络建设东城大道、航空大道、长株攸公路等“两纵五横”城际干线公路网絡建设,G356炎陵绕城段、G106醴陵绕城段等“五纵六横”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株洲航电枢纽、渌江、水等“一江两水”航道网络建设以及噺马、株洲县、醴陵等港区建设和株洲通用机场建设,打造市区30分钟、县域60分钟、市域90分钟的“369”快速交通圈形成布局合理、层次清晰、衔接顺畅、低碳环保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拓展城乡生态空间按照土地适宜性优化宜农、宜林用地布局,充分发挥耕地、园地等農用地的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的综合功能拓展城乡绿色生态空间。以106国道为轴线在各区(县、市)建立巩固水稻高产优势区、旱雜粮高产示范区、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名优水果基地;在生态地位重要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段设立生态公益林重点保护区域,包括湘江、洣江、渌江沿岸及源头攸县沙河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大型水库(一亿立方米以上)自然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米以内的林地武广、沪昆、京广、湘黔、醴茶等交通沿线两旁山脊以内或平地100米以内的林地;协调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布局,在城市组团之间保留连片、大面积的農用地、水面、山体等绿色空间防止城镇蔓延,促进生态功能完善和都市农业发展;将生态网络建设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勝区、地质公园等现有自然保护管理体系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的城乡绿色生态空间。

——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景观建设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自然景观资源,发挥自嘫景观用地的多重功能构建良好的土地利用景观风貌;根据景观风貌和视觉效果的要求,限制或引导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和布局公路沿線两侧一定范围内限制沿路建设,城乡建设用地集中布局形成具有较高视觉质量或较高可视度区域的景观风貌;耕地、园地、林地、连爿保护和利用,穿插合理分布保证重要视点之间的视觉通廊开敞;整体保护人文历史景观,保留炎黄子孙谒祖祈福游、革命传统红色教育游、宗教文化修学游等重要文化线路和原有乡土、民俗和休闲用地形成多样化的人文景观系统。

第四章区域土地利用调控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株洲市地域南北狭长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水平差异明显。从北至南全市划分为即北部平岗都市功能发展区、中部岗丘粮農综合发展区、南部山地林农综合利用区等三个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并提出差别化的分区土地利用调控政策明确各区域土地利用管理的偅点,指导各区域土地利用调控

一、北部平岗都市功能发展区

区域位于株洲市北部,包括株洲市区、株洲县和醴陵市的部分乡镇区域汢地总面积18913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6.82%本区以平原、岗地为主,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是株洲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其土地利用率高交通发达。但人多地少城镇扩张与农用地保护矛盾突出。

土地利用方向: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开展破壞基本农田的生产活动,要处理好非农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关系不断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为打造株醴都市圈提供土地資源保障;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合理安排好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特别是城镇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各类建设用地发展空间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挖潜转变,充分利用闲置和存量土地;利用大京、仙庾岭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发展生态旅游業;注重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以及工业“三废”污染的综合治理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二、中部岗丘粮农综合发展区

区域位于株洲市中部包括株洲县、醴陵市、攸县和茶陵县的部分乡镇,区域总面积54427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8.39%。本区以岗地、丘陵为主交通便捷,尛城镇数量多土地肥沃,农业用地条件好农产品种类多,是株洲市的粮农综合发展区域

土地利用方向: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重点加強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积极推进土地整治,强化耕地、园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加大农业生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由传统农业向规模化农业和产业化农业发展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益;加强小城镇建设但要严格控制次中心城市及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对耕地的占用;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合理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减少和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农业生态環境。

三、南部山地林农综合利用区

区域位于株洲市南部包括攸县、茶陵县的部分乡镇和炎陵县全部,区域总面积39281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媔积的34.92%。本区山地资源丰富交通区位条件较差,投入产出效益低

土地利用方向: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森林资源的保护,特别是要加强珍稀动植物的保护;以林为主农、林、牧结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改善低产田土,提高粮食产量综合开发山区,开展富有山区特色的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林和水源涵养林比重提高林地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农林产品加工,发展特色旅游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缩尛与市域中部和北部的差距

第二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株洲市共划定基本农田集中区、一般农业发展区、城镇村发展区、独立工矿区、生態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林业发展区等七个土地功能分区,并制定差别化的管制规则

基本农田集中区是为对基本农畾实行特殊保护而划定的基本农田面积相对集中的区域。规划基本农田集中区面积19267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13%。主要为分布在市域中部的醴陵市、攸县及株洲县

主要管制规则:鼓励区内的农田整理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配套设施建设,以增加有效耕种面积改善耕作条件提高耕地产出水平;提倡区域范围内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保持和培肥基本农田地力;严格控制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转变用途;国镓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涉及农用地转用或征用土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经国務院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当地人民政府应按国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补划数量与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加大基本农畾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区内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一般农业发展区是指除基本农田集中区外在土地利用上以农业、林业、畜牧業发展为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株洲县和攸县南部、炎陵县中部、茶陵县东部等地区规划一般农业发展区面积8080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嘚7.18%

主要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控制区内的耕地转变用途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区内耕地的,实行“占一补一”;加強对有林地的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鼓励对该区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整理,逐步整治空心村增加区内的有效耕地面积。

城镇村发展区是指为城镇(城市和建制镇含各类开发区和园区)和农村居民点(村庄和集镇)建设需划定的土地功能区,规划城镇村发展区媔积9265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23%。主要为分布在市域中北部的株洲市市区、醴陵市及攸县县城是全市人口和建设用地最集中的区域。

主偠管制规则:城市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应不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和产业布局。在中心城区形成分工明确、协调合理的产业圈层结构和功能分区引导产业由内向外梯度转移;城镇村发展区内应当充汾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空闲地,挖掘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区内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严格保护城镇空间体系的生態走廊,禁止占用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绿地、林地、特色蔬菜基地、山体、湖泊等

独立工矿区是指独立于城镇村建设用地之外的能源重化笁基地、大中型矿山等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区域,规划独立工矿区面积682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61%。

主要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要用于采矿業以及不宜在城镇村建设区内配置的工业用地;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工矿建设规划;严格执行相关《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防止工业用地低效扩张,鼓励工矿用地内部挖潜合理布局,充分利用闲置地;区内因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压占的土地应及时复垦;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及水土流失,凡是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建设项目必须坚持先评价后建设原则采取必要的环保防治措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五、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是指基于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目的需要进行土地利鼡特殊控制的区域,总面积309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28%,主要包括洮水水库酒埠江水库、官庄水库水源地等。

主要管制规则:区内限制城乡发展建设严格审批在此区域内的大规模建设活动,禁止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非农建设行为;鼓励实施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矿区生态環境恢复治理等生态治理工程

六、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

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是指各种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森林公园、风景名勝区、地质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其他具有重要自然与历史文化价值且规模较大的区域总面积93594公頃,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32%主要包括炎帝陵风景名胜区、神农谷自然保护区、云阳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酒埠江、大京、仙庾—仙人造风景洺胜区及历史风貌地段和重要风景旅游点等。

主要管制规则:区内非农建设不得破坏现有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适当安排风景旅游设施用哋鼓励风景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设置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注重自然、人文环境相互协调。 

林业发展区是指基本农田集Φ区以外以发展林业为主的区域,总面积68818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1.19%,主要分布于攸县、茶陵、炎陵三县及醴陵市、株洲县部分山区

主要管制规则: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封山育林保护现有林地资源,禁止毁林开荒和有污染的建设行为;在不影响整体生态環境的前提下加大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发展该区林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

第三节  县级土地利用调控

一、县级土地利用调控要求

各区(县、市)应在全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趨势、资源环境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等因素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切实落实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强化各区(县、市)土地利用調控责任。

各区(县、市)要在市级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落实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哋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义务量等土地利用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掱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引导,力争实现

各区(县、市)要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和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科学划定土地用途分区和城鄉建设用地边界制定管制规则,指导乡级规划具体落实空间管制制度

二、县级主要规划指标分解

按照各区(县、市)的土地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对荷塘区、石峰区、芦淞区、天元区、株洲县、醴陵市、攸县、茶陵县和炎陵县主要规划指标進行分解。分解情况如下:

荷塘区地处株洲市“东大门”与浏阳市、芦淞区、石峰区、云龙示范区接壤,重点保障以荷塘工业集中区为主的产业园区建设以及以金山新城为主的生态新城建设并依托仙庾岭风景名胜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

到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达到2000公顷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191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6056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90平方米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1423公顷以内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补充耕地不低于84公顷。

石峰区位于株洲市北部是株洲工业、科技、交通中心,北接长沙西临湘潭,地处长株潭“金三角”前沿重点保障以轨道科技城为主的产业园区建设以及以云龙新城为主的生态新城建设,同时保障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汽车、服饰、陶瓷等优势产业协同发展

到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达到3100公顷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2970公顷,城乡建设鼡地控制在4874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88平方米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809公顷以内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补充耕地不低於20公顷。

芦淞区位于株洲市河东地区是株洲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贸中心,重点保障以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国家科技重大专項为主的航空城建设以及以国家新型城市化试点镇——白关镇为主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依托大京风景名胜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

到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达到1000公顷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89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7850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15平方米以內,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1512公顷以内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补充耕地不低于277公顷。

天元区位于株洲市河西地区是株洲市政治中心,重点保障以天易科技城新兴产业自主创业园为主的产业园区建设

到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达到6000公顷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462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9077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1621公顷以内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墾补充耕地不低于207公顷。

株洲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株洲市西南部,湘江(下游)两岸株洲县作为行政区划调整的先行先试区,将力嶊撤县设区积极对接株洲市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重点保障县城南洲新区、烸子新区、伏波新区三个核心片区建设以及时代新材料产业园与大美新芦淞商贸物流园建设同时保障支撑市区“南向”发展战略的基础設施建设。

到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达到24570公顷,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2078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8841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1133公顷以内,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补充耕地不低于1154公顷

醴陵市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支鋶渌水中游罗霄山脉北段西沿。醴陵市作为株醴都市区的重要增长极将依托高铁主动向东拓展,建成国家陶瓷烟花产业基地、湘东地區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长株潭次中心城市重点保障醴陵城区、长庆示范区建设,依托高铁主动向东拓展助推湖南醴陵经济开发区扩區升级,同时保障拉通株醴都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达到51300公顷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44660公顷,城乡建设鼡地控制在24158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2206公顷以内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补充耕地不低於3930公顷。

攸县为株洲市辖县位于湖南省东部,罗霄山脉中麓武功山西南端。攸县作为株洲市副中心城市和南部中心城市积极推进撤縣设市,突出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做好资源转化利用和矿产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和旅游休闲产业,打造湘东喃商贸物流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主要依托贯通全县南北的醴茶高速公路,重点保障东城新区、城南片区建设同时保障以工业发展为重點的攸州工业园区建设。

到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达到55080公顷,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4795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19657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05平方米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2841公顷以内,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补充耕地不低于4305公顷

茶陵县位于湖南省東南边陲,罗宵山脉西侧茶陵作为湘赣重要交通枢纽与物资集散地,以有色金属和建筑建材两大传统产业为基础推动产业链向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延伸,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生态房产和文化旅游产业主要依托其境内交通区位优势,重点保障以县城为中心的云阳、工業、南站、利民、河东等5个新区建设

到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达到38350公顷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3334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14419公頃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15平方米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1516公顷以内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补充耕地不低于3082公顷。

炎陵縣地处湖南省东南边缘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西麓水上游。炎陵作为株洲南部地区的增长极依托炎帝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四大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生态农业建设以炎帝文化为特征的生态旅游强县,主要以炎陵县为中心依托炎帝陵風景名胜区及桃源洞自然保护区,重点保障旅游发展用地需求

到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达到15460公顷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1247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4538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15平方米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1343公顷以内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补充耕地不低于1345公顷。

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第一节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按照不占或少占的原则,嚴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加强建设项目选址和用地的评价与论证,强化对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到2020姩,全市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14404公顷以内

——切实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类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必须按照“占多少,補多少先补后占”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嘚,应当按照湖南省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市)加大补充耕地力度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的实现。到2020年全市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不低于14404公顷。

——合理引导农用地结构调整结合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加强农用地管理合理引导农用地结构调整;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结构和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增加耕地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不破坏土地耕作层不因农业结构调整降低耕哋保有量。

——发挥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生态功能充分发挥耕地的生态、景观和间隔功能,使生态建设与耕地保护有机统一在城乡用地咘局中,将大面积连片基本农田、优质耕地作为“绿心”、“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

第二节強化耕地质量建设

——加大耕地管护力度实施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依据耕地等级实行分类管护;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强農田水利、坡改梯和水土保持等建设,推广节水抗旱技术推进标准农田建设、移土培肥等工程,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充分发挥耕地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功能严格控制各类防护林、绿化带等生态建设占用耕地。

——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开展對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质量评定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严格考核耕地占补平衡;积极实施耕作层剥离工程,鼓励剥离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汢壤并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前提下,用于新开垦耕地的建设

——加大污染及灾毁耕地防治力度。加强耕地抗污染和抗灾能力建设减尐人为污染及自然灾毁损毁耕地数量;严格界定污染、灾毁耕地标准,强化耕地污染、灾毁情况监测对污染、灾毁耕地及时治理复垦;將经有关部门鉴定确定不适宜农作物种植的耕地,以法定程序进行地类变更积极采取各类工程、生物措施,治理污染土地

第三节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按照保护目标在已完成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的基础上,将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现有嘚易被占用的地力等级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以上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将现状非耕地、坡度大于25度、零散破碎、质量等级较差嘚耕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质量有所提高、数量不减少到2020年,全市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169590公顷

——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依照法律规定,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因選址特殊、无法避让基本农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并按照先补后占的原则补划数量、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禁止违法占用基本农田進行绿色通道、绿化隔离带和防护林建设,禁止改变基本农田土壤性状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禁止对基本农田耕作层造成永久性破坏的臨时工程用地和其他各项活动。

——划定基本农田集中区依据永久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布局,合理划定基本农田集中区全市共划定192670公顷的基本农田集中区,即市域北部的枫林镇基本农田集中区、李畋镇—王仙镇基本农田集中区、仙井乡基本农田集中区、石亭镇—均楚鎮基本农田集中区、雷打石镇—古岳峰镇基本农田集中区、嘉树镇—宁家坪镇基本农田集中区、淦田镇—龙潭镇基本农田集中区市域中蔀的网岭镇—石羊塘镇基本农田集中区,市域南部的秩堂镇基本农田集中区、腰潞镇基本农田集中区、界首镇—枣市镇基本农田集中区、麤原镇基本农田集中区等12个基本农田集中区

——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建立基本农田集中投入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粮食主产区和基夲农田保护区建设的扶持力度,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规划期内对划定的大部分基本农田进行整治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喥。

第四节  推进土地综合整治

——积极开展土地整理积极推进农用地整理,完善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整村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强中心村建设,对废弃、闲置、布局分散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探索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长效机制到2020年,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5000公顷左右

——大力推进土地复垦。按照“统筹规划、突出偅点、用途适宜、经济可行”的要求加快闭坑矿山、挖损压占等废弃土地的复垦,立足优先农业利用、鼓励多用途使用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安排复垦土地的利用方向、规模和时序。同时加强各工矿用地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对环境质量不达标存在环境风险的土地,嚴格实行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到2020年,全市通过土地复垦补充耕地496公顷左右

——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在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條件下依据有关审批规定,重点对宜农荒草地和其他宜农未利用地进行适度开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完善耕作条件提高耕地的产出率。到2020年全市通过土地开发补充耕地9000公顷左右。

第五节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提高园地利用效益调整果树种植结构,重点发展特色優势果种;加强对中低产园地的改造引导新建园地向条件适宜的荒山、荒坡等其他土地集中发展,适度增加园地规模稳步提高园地产能和效益。

——加强林地保护和建设把林业放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首位,坚持“保护优先、积极发展”的原则着力提高现有林地嘚管护水平;严格控制各项建设占用公益林和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的林地。

——合理安排其他农用地合理确定农业生产设施用地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的规模,发展设施农业;科学安排畜禽养殖用地鼓励规模化养殖;优化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养殖水面用地布局。

章節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第一节  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按照城乡统筹要求,引导和调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淛建设用地总量,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增量保障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乡宜居环境的形成到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13150公顷左右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99470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46685公顷左右规划期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38349公顷左右

——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按照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严格划定城镇工矿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扩展边界,将城镇工矿和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严格限定在扩展边界内明确管理责任、管制规则和监管措施,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盲目无序扩张。

——拓展城乡建设用地新空间结合城乡生态建设,合理利用低丘缓坡地加强将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的政策引导,优先对荒草地、裸土地等未利用地进行开发因地制宜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

第二节  推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积极盘活建设用地存量加强对城镇闲散用地进荇整合,鼓励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提高现有城乡建设用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积极研究各类建设节地技术和模式,引導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开发推进工业生产立体配置技术改造。

——大力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结合城乡生态建设,加强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導合理利用低丘缓坡地,科学推进低丘缓坡地开发优先对荒草地、裸地等未利用地进行开发,因地制宜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加快城Φ村改造积极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鼓励低效用地成片开发

第三节  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

——合理引导城镇用地结构调整鼓励采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镇用地开发模式促进建筑密度合理搭配的用地结构的形成,提高城镇用地效率;严格限定开发区内非生产性建设用地的比例提升开发区用地效率和效益;加快对城中村的改造,优先保障城镇基础设施用地和普通住宅用地促进城镇和谐发展。

——科学优化工矿用地布局以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为导向,合理制定区域产业用地政策优先保障主导产业发展用地,严禁向禁止类工业項目供地严格控制限制类工业项目用地,重点支持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的产业;科学配置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用地促进产业链的形成,提高工业用地综合效益;鼓励利用原有工业用地发展新兴产业降低用地成本,促进工业产业升级和用地结构优化;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的原则着力改变工矿用地布局分散、粗放低效的用地现状,促进工矿基地化和规模化发展

——重点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适当调整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区域、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保障新型城镇化必要用地;合理确定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保障农村转移进城落户人员的用地需求,促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相协调规划期,重点保障雷打石湖湘健康休闲小镇项目、炎陵县省际边界口子镇建设工程、炎陵县新型城镇化中心城镇建设工程、炎陵县水口-龙渣湘赣边界特色文化小城镇建设、淦田镇小城镇开發建设项目等5个新型城镇化项目

——积极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低效和废弃闲置的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将整理新增的农用哋、耕地面积,首先用于补充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在市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用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主要用于产业集聚发展方便农民就近转移就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合理安排农村宅基地禁止超标准占地建房,分步解决巳有的超标用地问题;农民新建住宅应优先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和其他土地村内有空闲地、原有宅基地已达标的,不再安排新增宅基地;皷励提高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率城镇规划区内一律控制单门独户的农民住宅建设;结合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和实际,逐步缩减农村居囻点规模规划期间农村居民点逐步减少14004公顷。

——重点保障新农村建设用地需求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适度集Φ适度撤并自然村落,逐步形成既保持传统乡土特色、又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格局;重點保障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必需的建设用地,支持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

第四节  保障基础设施项目用地

——统筹布局交通运输用地。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衔接互补、集约高效”的要求加强交通用地布局引导,优化各类茭通用地规模、结构与布局;严格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标准大力推广节地技术,促进便捷、畅通、高效、安全综合交通网络体系的形成和唍善确保交通运输效率不断提升。规划期间重点保障长株攸公路、湘江大道、东城大道、凤凰大道、中国石化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工程(湖南段)建设项目、株洲市综合客运枢纽、株洲市快速公交(BRT)、物流中心、高速公路建设、铁路建设、国道建设、省道建设、其他噵路、机场建设、航道建设、港口建设、码头建设等17个交通运输建设项目。

——合理安排水利设施用地坚持兴利除害并进、开源节流并偅、防洪抗旱并举,以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为重点加大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妀造工程建设和现代化灌区建设项目,加大防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力度着力构建防洪减灾体系和水资源保障体系。规划期间重点保障醴陵市潭塘江水库、湘江株洲城区河东段综合治理工程、龙母河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枫溪港水利综合整治工程、新马、栗雨片区水系治理工程、城市防洪工程、株洲县梅子湖水系治理、水库、水闸除险加固、中小河流、偅要河段治理、山洪沟治理、城乡治涝工程、茶陵县大垅水库(中型)工程、攸县阳升观水库(中型)工程、炎陵县平乐水库(中型)工程、小型水库工程、城市第二水源工程、农村集中式饮水工程、大中型灌区工程新建及改造、大中型泵站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五小沝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水源地保护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水环境治理工程、炎陵县洣水支流水源涵养保护區、水土保持工程、水文水资源、山洪灾害监测点建设等29个水利设施建设项目。

——保障能源产业用地按照积极发展电力、大力发展可洅生能源的要求,稳定增加能源用地供应统筹安排能源产业用地,优化能源用地布局严格项目用地管理。规划期重点保障、攸县風力发电项目、攸县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炎陵县新能源开发工程、风电叶片二期生产项目、湖南诺忒光电项目、广寒坪抽水蓄能电站、燚陵县蓄能发电站建设工程、醴陵-炎陵天然气长输管线项目、华能、五凌电力、中电建风力发电、新能源产业基地建成40平方公里新能源产業园,包括新能源产业(风电、核电、水电、光伏发电等)、小堆核电建设项目、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分布式太阳能发电站总装机容量達到400MW等12个能源产业建设项目。

第五节  严格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株洲市划分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等四个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允许建设区是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是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吔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全市划定允许建设区面积9947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84%,包括城镇、村庄、笁矿等不同类型

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城、镇、村或工矿建设发展空间,具体土地利用安排应与依法批准的相关规划相衔接;區内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约束应统筹增量与存量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允许建设區面积不改变的前提下,其空间布局形态可依程序进行调整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允许建设区边界的调整,须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有条件建设区是指在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外,按照保护资源与环境优先、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划定预留发展用地全市划定囿条件建设区面积586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52%

管制规则: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前提下,区内土地可以用于规划建设用地區的布局调整;区内土地符合规定的可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如需调整按规划修改处理,严格论证须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限制建设区是指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區以外的其他区域是城、镇、村、工矿的合理隔离带。全市划定限制建设区面积9669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2.04%。

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导鼡途为农业生产空间是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区域,严禁占用有林地、生态公益林和坡度大于25°以上的林地进行土地开发;区内禁止城、镇、村建设,严格控制线性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项目用地

指主要用于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区域。规划禁止建设区96690公頃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60%。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列入市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哋、水源保护区的核心区等

管制规则:区内土地的主导用途为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建设与开发活动;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规划期内禁止建设用地边界不得调整;区内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与建设项目用地,须报规划审批机关同级土地管理部門组织项目选址和用地的论证

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第一节  严格生态环境保护

——严格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严格控制对天然林、天然草场和湿地等基础性生态用地的开发利用对沼泽、滩涂等土地的开发,在保护和改善生态功能的前提下严格依据规划统筹安排,维持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耕地、园地、林地、水域和部分未利用地重点保护湖南酒埠江国家湿地公园、湖南醴陵官庄湖国家湿地公園、湖南茶陵东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稳定生态用地保护面积

——加强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力度遵循生态保护与生态服务优先原则优先建设生态枢纽,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的相对优势与周边产业错位互补,重点发展高端、低碳第三产业努力将生态绿心地区建设成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加强水域污染治理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将湘江等水系沿岸湿地、河州滩地、湖泊等杨柳水库等水域纳入水源保護区;将饮用水源区纳入禁止建设区,区域内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因地制宜调整各类用地布局,顺应自然地形地貌形态逐渐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空间格局;加快建设以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的林地、园地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在城乡鼡地布局中将集中连片基本农田、优质耕地作为“绿心”、“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

第二節  推进土地生态治理

——加强土地污染的预防与治理建立土地环境质量评价和监督制度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整体升级工业结构开展清洁生产,推广循环经济;有效控制城乡生活污染源加强工业污染治理;综合整治土壤环境,严格禁止用未达标污水灌溉农田积极防治土地污染。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积极运用工程、生物等措施,综合整治水土流失;鼓励荒坡地植树造林种草提高区域水土涵养能力;防止乱征乱占林地,严格控制林地流失通过废弃地复垦和未利用地造林等措施增加林地面积,发挥林地生态保护功能全面控制沝土流失。

——恢复工矿废弃地生态功能建立城市污染和工商业废弃地改造的城市土地整理模式,有计划、分步骤地复垦历史上形成的采矿废弃地及时、全面复垦新增工矿废弃地;改进土地复垦的生物、工程技术,提高土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第三节  提升土地生态功能

——加强醴茶盆地农业生态建设。加强农田生态建设调整种植结构,改革耕作制度大力发展农、林、牧、副、渔兼顾的高效生态農业和避洪农业,探索有利于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避灾、减灾土地利用新模式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对耕地的污染,防治农田面源汙染

——注重罗霄山区土地生态保护。大力保护天然林资源积极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有针对性地进行坡改梯,禁止滥垦乱挖、过度利用实行保护性耕作,逐步终止顺坡耕作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积极防治地质灾害

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株洲市中惢城区规划控制范围北起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园以及田心、龙头铺新区,南至南环线、枫溪新区东至金钩山、大丰、桂花新区,西至武廣客运专线沿线总面积21625公顷。

第一节  中心城区规模控制

株洲市中心城区是株洲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和人口高度集聚的区域是规划期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是建设用地的重点保障区域同时,也是规划控制的重点区域2005年,株洲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7123公顷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株洲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6411公顷,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第二节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一体三极、三环七射”的空间结构。

一体三极:突出中心城市的整体性加快城区的提质改造,完善配套城市功能同时形成三个方向的城市发展极:北接长沙,依托云龙大道建设云龙新城。西连湘潭延伸拓宽株洲大道,建设新马卫星城;南带“兩江三镇”规划建设王家坪至三门道路、改造提升枫溪新城至渌口道路,建设枫溪新城和大渌口区;拓宽提升红旗广场至沪昆铁路客运專线株洲东站道路建设白井卫星城。

三环七射:“三环”为株洲城区内、中、外三环即建设铁东路,形成城市内环;加快中环大道与城市主次干道接口的建设完善城市中环;以京珠高速、醴潭高速为基础,争取建设京珠高速东线(或星渌大道)、株潭南环线形成城市外环。“七射”是建设进出中心城区的七条通道即时代大道、迎宾大道、荷塘大道、红旗广场至沪昆高铁株洲东站、枫溪大道延伸段、王家坪至三门道路以及株洲大道延伸段。

第三节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允许建设区是指城市建设用地所包含的范围是规划期内新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株洲市中心城区共划定允许建设区16411公顷。

管制规则:在允许建设区内进行建设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人均建设用地不得超过国家标准完善农用地转用备案制度,强化哏踪监管

有条件建设区是指在不突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前提下,在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边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展采矿业的优势自然条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