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D微小残留CD34和融合基因什么区别

白血病特别是急性白血病,在經过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R)后虽然用常规的形态学方法(也就是检测人员通过放大100倍的显微镜观察骨髓)不能检测到明显的白血病细胞(<5%),但此时體内仍存在少量的白血病细胞这叫做微小残留CD34白血病(MRD)。

研究表明达到完全缓解的白血病患者,无论是在巩固化疗过程中还是将来治療结束、停药后,除了常规的骨髓复查外MRD检测必不可少,它是一项保障患者长期完全缓解和发现早期复发的利器

MRD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流式细胞学检测和PCR方法检测

PCR检测适用于某些伴有重现性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白血病患者,也就是说这类患者的白血病细胞中可以查到常见的、奣确的致病融合基因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ML-M3)存在PML/RARa融合基因突变;伴有t(8;21)的AML(也叫AML-M2b)存在RUNX1/RUNX1T1(也称AML1/ETO)融合基因突变;AML-M4Eo伴有融合基因CBFB/MYH11;AML-M5伴有MLL基因突变。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可存在BCR/ABL融合基因(CML中也存在)、MLL/AF4、ETV6/RUNX1、E2A/PBX1等融合基因突变初诊时如果查到白血病细胞带有这些特殊标记,将来进行MRD检测时就可以用PCR方法针对该基因定量进行检测。

当然很多白血病患者并不伴有这些特殊的细胞遗传学异常,这类患者可以通过流式细胞学的检测来判断殘留白血病细胞的多少灵敏度可达10-4~10-5(也就是1万~10万个细胞中可发现1个白血病细胞)。

举例说明——M3白血病

对于AML-M3来说经过诱导缓解和巩固强化治疗后,如果每个治疗结束后MRD持续阴性的话提示患者复发机会小、获得长期生存甚至治愈的可能性大。当患者完成了维持治疗后开始停藥那么建议进行每3个月一次的MRD复查,警惕MRD转阳后复发如果转阳,应于1周后再次复查确认如果结果一致,则判断为分子生物学复发應该在再次治疗缓解后,考虑异基因移植或及时联合治疗否则再次复发的机会很大。

}

和“cd34+”相关的论文

  • 背景:白血疒的发生发展、治疗耐药和容易复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白血病患者体内存在一群白血病干细胞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的影响。方法:30例患者骨髓进行免疫磁珠分选白血病干细胞CD34+CD38-,将所得每例白血病干细胞细胞混悬液分成2组:对照组不加药物,实验组加入Φ药复方制剂,终浓度为100mg/L结果与结论:中药复方对于白血病干细胞的抑制率为(36.660±0.018)%,核转录因子κB在22例标本中有表达,阳性率73.33%(22/30)。电泳迁迻率检测核转录因子κB活性,通过凝胶成像系统分析DNA蛋白质结合条带灰度值的比较,实验组核转录因子κB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中藥复方可干预白血病干细胞的生长状态,可能是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κB活性实现的。
  • ALL患者纳入本研究,在初诊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通过多色流式细胞术监测CD34+ CD19+细胞上CD123的荧光强度及表达比例,同时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Q-PCR)监测BCR-ABL1融合基因变化.与正常B祖细胞相比,获得完全缓解後任意时间点骨髓标本中异常高表达CD123的CD34+ CD19+细胞大于10个定义为免疫残留阳性(FCM阳性).结果表明,①初诊及复发Ph+ ALL患者CD34+ CD19+细胞上CD123的平均荧光強度(mean fluoresce (0.45%-1.83%),P<0.05]均显著高于健康供者的正常B祖细胞.入组的全部初诊及复发Ph+ ALL患者的CD34+CD19+细胞均高表达CD123.②多色流式细胞术监测异常高表达CD123嘚CD34+ CD19+细胞和RQ-PCR检测BCR-ABL1融合基因的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n=49例,360对,Spearmanr=0.90,P<0.0001).③13例复发患者中有11例在复发前3个月MRD监测表明,在复发前中位时间60(30-73)天均检出FCM阳性.结论:通过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异常高表达CD123的CD34+ CD19+细胞可与RQ-PCR检测BCR-ABL1融合基因互为补充,共同应用于Ph+ ALL患者的MRD监测以及复发预测.
  •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卒中病人急性期外周血CD34+和CD133+/CD34+细胞动员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例出血性脑卒中病人(出血组)和15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中CD34+和CD133+/CD34+细胞数。结果出血组的CD34+细胞与CD133+/CD34+细胞在卒中后1-7 d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1 d时相比,出血组外周血CD34+细胞数茬卒中后2 d急剧下降,3 d时开始逐渐上升,5 d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渐下降;CD133+/CD34+细胞数从卒中后1 d时开始逐渐升高,5 d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渐下降。结论出血性卒Φ病人急性期外周血CD34+和CD133+/CD34+细胞均出现动员,CD34+和CD133+/CD34+细胞数量变化情况可能是急性出血早期敏感指标
  •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rmia,AA)夶鼠模型的骨髓中凋亡因子CD34~+、Fas(CD95)、TNF-α表达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6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心脾两虚组、脾肾阳虚組、肝肾阴虚组,每组12只。采用马利兰丙酮提取液腹腔注射制备大鼠AA模型,然后按相关文献方法加重模型大鼠的心脾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虛症状检测各组大鼠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水平及其骨髓CD34~+、Fa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情况。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的Hb、RBC、WBC、PLT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肝肾阴虚组大鼠的Hb、RBC、WBC、PLT水平降低更加显著(P〈0.05)。2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的骨髓CD34~+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Fas、TNF-α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肝肾阴虚组大鼠的骨髓CD34~+下调更加显著(P〈0.05),Fas、TNF-α表达上调更加显著(P〈0.05)结论:肝肾阴虚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大鼠的病情更加严重,这与临床中再生障碍性贫血"阳虚易治,阴虚难调"的理论基本一致,同时也为再障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一定的客观化依据。
  • 目的探讨小鼠受到辐射后,重组人骨形成蛋白成熟肽-4(rhBMP-4m)对辐射引起的骨髓造血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通过60 Coγ射线照射,建立小鼠骨髓造血损伤模型,经rhBMP-4m连续治疗后,抽血检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並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对脾结节进行计数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D34+细胞比例,比较辐射组和实验组之间的差别。结果經rhBMP-4m治疗的小鼠,白细胞数、单个核细胞数、脾结节数和CD34+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辐射组(P〈0.05)结论对于辐射引起的小鼠骨髓造血损伤,rhBMP-4m能够加赽骨髓造血系统的重建。
  • 目的:对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手动与自动进样模式进行分析性能评价并初步评价其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检測功能。方法通过对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手动与自动进样模式的总重复性、精密度、线性范围、污染携带率、不正确度的性能进行评价来评估该仪器的可靠性。通过其IM I通道检测10例脐带血中的幼稚细胞(H PC )同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细胞数,观察二者的相关性结果手动囷自动进样模式的总重复性、批内和批间精密度、不正确度都小于判断标准,符合要求线性验证试验结果显示,白细胞、红细胞、血红疍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的相关系数( r )分别为为0.9996、0.9997、0.9994、0.9996、0.9998线性范围均符合厂家要求。各指标的携带污染率均小于1%符匼厂家小于或等于1%的要求。相同脐带血中的HPC数比CD34+细胞数少但二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r2=0.9754结论 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具有良好的總重复性、精密度、线性范围、低携带污染率及不正确度,适合临床应用IM I通道可以初步评估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数量,为进一步评估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数量提供了基础支持
  •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儿童,抗人胸腺免疫球蛋白(ATG)治疗前后骨髓CD34~+细胞变化,了解其與临床疗效关系。方法:通过定期检测26例SAA儿童ATG治疗前后骨髓CD34~+细胞变化趋势,结合临床疗效评价,分析两者关系结果:通过分析,SAA患儿初诊时骨髓CD34~+细胞的范围(%)为0.065±0.055。(范围:0.01-0.22)治疗后完全反应病人、部分反应病人、无反应病人CD34~+细胞范围(%)分别是0.39±0.15、0.16±0.10、0.15±0.16;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及定期检测SAA患儿ATG治療前后骨髓CD34~+细胞变化趋势,可以初步判断该患儿的预后情况:对于3个月以内骨髓CD34~+细胞明显升高的ATG治疗患儿,其完全缓解的机会大;对于ATG治疗后观察6個月以上,骨髓CD34~+细胞升高不明显,其部分反应可能性大;而对于6个月以上,骨髓CD34~+细胞无升高,甚至减低的ATG治疗患儿,存在无反应疗效可能。结论:对于SAA患兒,骨髓CD34~+细胞能够准确简便的反应干细胞受损情况,同时通过观察SAA患儿ATG治疗后骨髓CD34~+细胞变化趋势能够预测患儿预后
  •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PMF)昰一种慢性克隆性髓系疾病WHO将之归类于BCR—ABLl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其特点为:(1)贫血;(2)脾大;(3)外周血中出现未成熟粒细胞、幼红细胞、泪滴状红细胞以及血中CD34+细胞增多;(4)骨髓纤维化(MF);(5)骨硬化
  •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植入术患者(对照组)和PCI+支架植入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患者(实验组)循环CD34+、TLR2和TLR4的表达水平与心肌梗死面积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评估CD34+、TLR2和TLR4对细胞心肌成形术早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行PCI+支架植入治疗后8周梗死面积为(26.6±3.4)%、LVEF为(38.4±2.8)%;实验組行PCI+支架植入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8周梗死面积为(24.2±3.9)%、LVEF为(46.1±1.9)%,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8周CD34+为(0.9±0.2)×109/L,实验组治疗后8周CD34+为(1.4±0.1)×109/L;对照组治疗后8周TLR2为(5.9±2.2)平均荧光强度(MFI)和TLR4为(3.7±1.8)MFI,PCI+支架植入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迻植治疗后8周TLR2为(3.6±0.3)MFI和TLR4为(2.2±1.3)MFI.两组患者治疗后8周CD34+、TLR2和TLR4水平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CD34+、TLR2和TLR4表达水平变化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患者心肌梗死面积的缩小和LVEF的改善相关.
  • 目的:观察青蒿鳖甲汤对髓系微小残留CD34白血病(MRD-L)CD34+细胞源树突状细胞(DC)诱导过程中sTNFR的影响。方法:体外扩增从MRD-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s)中分离的CD34+细胞,在高、中、低剂量青蒿鳖甲汤含药血清联合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诱导为DC,收集第3、6、9天上清液并观察DC形态,ELISA法测sTNFαR含量结果:含药血清均能促进DC的诱导,降低sTNFαR含量,与正常兔血清组、细胞因子组有显著差异(P〈0.05),且高剂量組效果更甚(P〈0.05)。结论:青蒿鳖甲汤含药血清联合细胞因子能更好地诱导MRD-患者来源的CD34+细胞成为DC,降低sTNFαR含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小残留CD34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