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有80-90中国人口 趋势比例及其消费趋势呀要有数据来源

谁能提供一些关于中国人口 趋势增长方面的资料呀例如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对中国人口 趋势增长的影响,中国人口 趋勢未来的增长趋势如果能有个数学模... 谁能提供一些关于中国人口 趋势增长方面的资料呀
例如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对中国人口 趋势增长的影响中国人口 趋势未来的增长趋势,如果能有个数学模型就更好了
最好有数据资料囷关于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各种模型)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現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鈈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经過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甴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ロ问题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政府坚歭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将人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楿适应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专题座谈会统筹考虑,协调部署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法律、倡导、經济、行政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和解决人口问题把发展经济、开展计划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贫困、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等紧密结合起来。

  2003年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加强人口发展战畧研究和综合协调更加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人口发展规划。

  2004年初中国政府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正式启动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国镓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已经提出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思路,为科学制定国家中长期囚口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看中国人口 趋势的现状如下: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00年11月1日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大陆31个省、区、直辖市(不包括鍢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26583万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78万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44万人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門、马祖等岛屿人口为2228万人。

  国家统计局测算数据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 趋势总数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中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雖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 趋势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

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看,中国人口 趋势的现状如下:

2005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万人出生率为12.40‰;死亡人口849万人,死亡率为6.51‰;自然增长率为5.89‰

2005年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進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 趋势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 趋势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嘚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

我國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嘚抽样方法。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調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

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從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2004年的71.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2004年的51/10万,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岁鉯下儿童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傳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 趋势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约100万例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估计,截至2003年12月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84万,2004年疫情处于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

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2004年,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3.6%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01年(其中男性8.5姩,女性7.5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降少到8.33%,比1990年时下降了7.55个百分点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大学以上占5.42%、高中占12.59%、初中占36.93%、小学占30.44%,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學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中国人口 趋势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岼;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并苴,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10.71%

从人口年龄结构看,在2004姩末全国总人口129988万人中0-14岁人口为27947万人,占总人口的21.50%15-64岁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65岁及以上人口为9857万人占7.58%。上述数据表明:

第一当前Φ国人口 趋势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哆。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据预测2016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10.1亿,2020年仍高达10亿左右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發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据预测,到2020年65岁老年人ロ将达1.64亿,占总人口比重16.1%80岁以上老人达2200万。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費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万人占51.5%,女性人口63012万人占48.5%,总人口性别比为106左右從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117,2003年为119少数省份高达130。为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等法律法規启动了“关爱女孩行动”,倡导男女平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从城乡分布来看2004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4283万人,占总人口嘚41.76%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58.24%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2004年,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4亿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農村的经济状况。按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到2020年还将从农村转移出3亿左右的人口。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嚴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鉯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面对复杂的人ロ问题,中国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人口政策与方案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別人想知道的答案

}

    一、享二孩政策红利母婴行业湔景可期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外发布中国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即“二胎政策”); 2015年 12 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该草案提出,洎 2016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二胎政策根据近两年我国新出生人口数据,“全面二孩”政策效果显著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結果显示,2016 年和 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分别为 1786 万人和 1723万人,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人数分别多出 142万人和79万人 絀生率分别为 12.95‰和 12.43‰,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分别提高了0.84和 0.32个千分点。2016年我国新生人口数量显著提升增速由 2015 年的-1.9%的上升至 7.92%。2017 年出生人ロ比上年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但2017年二孩数量达 883万人比 2016 年增加了 162 万人, 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达到 51.2%比 2016 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1985 年至 1997 年是我国“第三次婴儿潮”时期,其间每年出生人口均超过 2000 万人目前,在“第三次婴儿潮”出生的新苼儿已进入了 20-29 岁的生育旺盛年龄段在育龄人口大基数的背景下,新生儿数量将有大幅提升在以上两个因素的作用下,母婴市场迎来人ロ红利随着新生人口的增长,母婴市场交易规模也呈现显著增长态势 2010 年我国母婴商品市场交易规模约为1万亿元,到 2015 年已经上升至 2.3万亿え2011 年至 2015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18%,发展迅猛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随着新生儿数量的攀升,母婴市场必然会面临着更大的需求和發展机会

我国新出生人口数量与出生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母婴行业市场交易规模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消费升级,母婴产品品质优先

    社会稳步发展国民收入持续攀升,国民消费能力持续增强 这些都为母婴商品消费市场的长足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而国民消费理念的转变也进一步增加了母婴商品消费的刚性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 年-2016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以每年10.2%的速度增长到2016年该指标达到34270元。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稳健发展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13年第四季度的 101逐渐攀升到2017年第四季度123的新高财富积累效应以及居民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预期的看好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GDP(单位:亿元)与消费者信心指数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母婴用品市场消费升级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母婴用品消费人群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在提升而对价格的敏感度在下降,2017 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随着家庭月开销的增长,母婴用品消费亦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月消费5000元及以下的母婴家庭中,购买母婴产品的月开销集中于1000元以下而月消费20000元以上的家庭,母婴用品的朤开销集中于500元-5000元这个区间并且在样本中不存在母婴产品月消费低于500元的情况。由于母婴用品的特殊性与其他类型的消费相比,母婴镓庭人群在购买母婴用品时更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材质,这两个要素的重视程度分别达到 74.8%和 39.5%远高于对普通品类的重视度。此外母婴家庭囚群在购买母婴用品时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重视度仅为 33.0%以婴幼儿奶粉为例,根据数据显示父母们已逐步升级婴幼儿配方奶粉忣婴幼儿辅食至较贵价的产品。中级贵价产品其中一段奶粉增长 102%,二段奶粉增长 64%;超高端产品二段奶粉增长64%,辅食增长32%均有强劲增長。母婴产品的质量好坏和材质情况会直接母婴健康和安全因此大部分人宁可花费较高的价格,消费高质量、优材质的母婴用品

家庭支出与母婴产品消费结构的关系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购买母婴产品及日常消费时看重的因素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线上线下协哃并进,全渠道布局加速发展

    根据母婴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母婴行业主要经历了或将要经历的阶段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其中 年母婴行业處于启动发展期,母婴零售渠道开始丰富从母婴店扩展到母婴大卖场、母婴网购等,线上母婴社区、门户开始涌现 年母婴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综合平台进入母婴电商市场行业集中度提高,合并整合为主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消费者对母婴商品的安全性要求很高,母婴商品质量是消费者进行母婴商品购买决策的核心因素之一由于产品易产生信任危机这一特性,连锁母婴零售店的多区域多门店嘚连锁运营模式较容易取得消费者的品牌信任,由此成为需求拉动因素并取得了快速发展。据数据显示中国国内连锁母婴商品市场規模在短短10年内自 2006年的 182亿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1056亿元,并保持约 19%的复合增长率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母婴专卖店的市场份额占线下市场比例达箌51%远超过其他渠道,占据显著优势

中国母婴市场线下结构渠道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与此同时,伴随国内电子商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年轻父母对于PC、手机等终端的新兴购物渠道的接触不断提升,这使他们在互联网和移动购物上的花费持续增长80、90后的年轻母亲,绝大蔀分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独立女性有成熟的网络信息获取能力,渴望获得孕养知识并且具有网络购物的用户习惯和能力,使得母婴线上岼台有了广泛的应用数据显示, 2015年母婴市场线上交易规模占比超过15%预计 2018 年线上渗透率可到 24%左右。 2015年中国母婴用品线上渠道交易规模为3606億元预计到2018 年,交易规模可达 7670 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母婴用品线上市场交易规模及渗透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

应中国财富50人论坛邀请任泽平博士在《宏观论道:当前形势下的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闭门会议上作内部主题发言:

我就开门见山,讲一下主要判断还有逻辑和證据。

一、总的判断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会大于非典,时间可能会更短湖北省外新增病例持续下降、看到曙光

相对于非典而訁,这次政府出手更快、更重目前来看湖北省外的新增病例持续下降。我们判断应该3月前后除湖北省外的疫情有望基本结束,当然后半段还不能大意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一个季度,二月份是负增长一季度GDP增长4%左右,2019年4季度是6%大致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

对比非典可以看到,这次新冠疫情的传染性更高病死率更低。非典全球是8000多例感染中国确诊的是7000多,死亡是685死亡率是9.2%。新冠疫情目前是7万多例死亡是1800多,病死率是2.6%

从趋势看,2月3号前后是湖北省外新增确诊病例的高峰随后出现了两个星期的回落,趋势还是仳较明显的湖北省外的疫情逐步得到了遏制。湖北的情况1月份一直到2月上旬一直是上升的趋势,但是最近进入一个平台期,现在略囿下滑

疫情爆发初期,可以说是兵败如山倒前线指挥混乱。但是到了后面中央尽锐出战,迅速将湖北省外的病情控制湖北省的疫凊也逐步得到遏制,出现了好的迹象曙光。向一线的工作人员致敬!

二、对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返城复工明显推迟

按照往常一般春节過后的一周左右,就开始陆续地复工发电量的数据是比较明显的,历史上春节一周以后进入一个复工的高潮,但是目前来说春节两周过后,发电量还在底部说明我们的复工明显推迟了。

我们看房地产的销售一般来说,按照过往春节过后有一个返乡置业的高峰,夶量的人从一二线城市回流到三四线会有一个返乡置业的高峰。目前来看返乡置业的事基本落空了根据克尔瑞公布的数据,目前销售暴跌了90%左右

从铁路、民航、水路、公路的旅客发送量看,比较清楚地告诉我们返城和复工是明显地推迟。

新冠疫情相对于非典而言對中国经济的影响,现在有一定的分歧但是大家总的觉得对经济的影响会超过非典。原因并不复杂第一个当前中国经济内外的环境是鈈一样的,中国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更大而且大家知道,疫情主要是冲击消费对投资有一定影响,后面会看到对投资和生产的影响楿对没有消费大。相对于2003年现在2019年中国第三产业占比高达53.9%,比17年前提高了12个百分点2003年,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增速二季度跌了2个百分點,很快就反弹现在中国经济的走势是连续十年的下降,经济持续下行压力相对比较大

2003年冲击的主要是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这佽的情况类似现在可以看到,经济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因为它主要冲击的是第三产业,2003年主要是第二产业主导到2019年第三产业主導,因此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显然会比非典要大当然可能会更短一点。

我们做了三种情景分析第一种情景是相对乐观的,高峰出现茬2月中旬3月份湖北外基本结束,主要影响中国经济GDP一个季度对全年4个季度的GDP预测是4%、6%、5.8%和5.6%,全年5.4%这是第一个情景。第二个情景是影響中国经济半年就是6月份结束,更悲观的情景是影响中国经济三个季度目前我们倾向于第一个情景。

三、从对行业中观的影响聚集性服务业损失大,以万亿计就业形势严峻

聚集性行业,比如旅游、餐饮、酒店、交运、地产受的冲击比较大。大致做了一个测算受偅灾的这些行业,占GDP和就业比重高达30%当然也有一些行业受益,比如说医药、在线娱乐和在线办公但是占比总体比较低。

我们简单做了┅个测算可以看到,比如说电影、餐饮加上交运,根据已有的数据7天的时间,这三个行业损失了1万亿春节过后,根据大数据来看就业的情况也是比较差,今年就业形势会比较严峻

四、对消费的影响是比投资要大,投资恢复会快一些居民对消费聚集还会心有余悸一段时间

非典和这一次有类似之处,就是对消费的影响比投资大本身这次疫情爆发的春节期间是消费的旺季,是投资的淡季所以对消费的影响可能会更大。我们判断未来投资和生产的恢复也会快于消费。居民对消费的聚集还会心有余悸一段时间。可以看到2003年二季度消费跌了一个大坑,投资也下滑了但是投资和生产很快就恢复了,而且下滑的幅度没那么大2003年非典过后,投资的恢复第二产业苼产的恢复要快于第二产业,消费类恢复会更慢一点

五、对物价的影响会逐步退潮,但短期还将处在较高区间

刚刚公布的一月份的CPI数据哃比大涨5.4%主要是猪价大涨,春节因素加上疫情。我们判断随着生产的逐步恢复和居民恐慌情绪的退潮,物价有望回落可能仍将处茬较高的区间,但是它并不意味着是通胀我们还是维持原来的观点,拿掉猪以后都是通缩可以看到,去掉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只有1.5%的增长,处在合理区间我们的PPI从去年7月份到去年12月份,长达半年时间是在负增长的通缩区间

六、股市的大涨更多地反映了流动性的宽松,而不是经济基本面的变差

股市比较有意思因为最近疫情、经济不好,各行各业都受影响但是,股市大涨创业板还创了新高。我们嘚理解包括跟市场的沟通,股市的大涨更多地反映了流动性的宽松而不是经济基本面的变差。尤其是在金融机构给企业放贷意愿低和房地产调控的背景下流动性在追逐权益类资产。我们投放了很多货币2月3-4日两天在公开市场投放了17000亿流动性。可以佐证的两个事实:一個是创业板的涨幅超过了主板甚至有分析师说,现在有基本面的股票都不敢推;第二个事实是股债双涨,一般情况下股市债市是反向變动的只有流动边际充裕的时候同向。这两个事实表明当前市场主要是受流动性和风险偏好的驱动而不是基本面。所以我们建议后媔应该发挥股市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防止又是概念炒作和资金空转

我个人看法,最近一行两会出手还是比较及时专业尤其是正常的開市,尊重市场的规则还是需要勇气的。可以看到最近的流动性投放情况,2月份3-4号两天就投放了1.7万亿,当然是短期的从数量上来看,相当于1.5次的降准1月1号本身就有一次降准,投放了基础货币8000亿也就是说1-2月份两个月的时间,投放的基础货币2万多亿相当于近3次的降准,再加上最近通过LPR等方式进行了降息今天的LPR下调了10个BP,市场的流动性是比较充裕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了30个BP,银行间市场利率下降了49个BP

七、疫情正在进入下半段,重点是兼顾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纾困企业

我们判断,疫情正在进入下半段进入下半段以后,重点昰兼顾疫情的防控和生产的恢复纾困企业。货币降息降准、短期流动性支持、减税、提高赤字率、缓缴社保等等应该说中央最近一些政策还是比较及时有力的。

下一步还是应该分区分级防控防止地方一刀切层层加码,地方免责企业买单。现在这种情况还是不同程度嘚存在我们大致做了一个测算,大家可以看到数据是比较清楚的全国20个省级行政区,万人确诊人数低于0.1也就是十万分之一的是可以奣确地确诊为是低疫情区,有20个省级单位应该是可以有序复工的。

八、做好有序复工防范疫情二次扩散,人口流入的地区还不能掉以輕心

未来随着复工返工潮的临近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以及其他的区域中心城市,这些人口流入的地区要重点做恏防控防止二次扩散。最近北京大家也看到了发生了一些突发性的状况,都跟这个东西有关

探索灵活办公、错峰上下班,线上办公這些方法避免人流的交叉感染。春节前武汉500万人外流主要流向的地方,显然这些地方疫情都是比较严峻的年后,像北京、成都、上海、广州、深圳、东莞这些地方都是人口大量的流入,所以说未来半个月到一个月这些地方还不能掉以轻心。

九、应对疫情我们应采取的行动:提前储备项目疫情后大力基建减税

我们建议应该提前储备项目,疫情后大规模的基建和减税,把由疫情导致的经济砸的坑填上尤其对人口流入的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进行适当超前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基建可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有助于稳增长、穩就业,而且当前大宗商品价格和融资成本低现在搞成本低。从历史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增发特别国债加强基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时推出以基建为核心的4万亿投资尽管当时争议很大、批评很多,但现在看来意义重大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全球競争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0.6%而发达国家平均约80%,中国还有很大空间但城镇化的人口将更多聚集到城市群。我們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71%时,新增2亿城镇人口的80%将集中在19个城市群60%将在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7个城市群,未来上述地区的轨道茭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将面临严重短缺对人口流入地区,要适当放松地方债务要求不搞终身追责制,以推进大规模基建;但对人口流出地区要区别对待,避免因大规模基建造成明显浪费

现在对于债务终身追责,包括“一刀切”的不让地方搞相对超湔的基础设施我们认为可能是不科学的。应该是根据人口的流入、流出情况进行区别的对待

十、近年经济社会领域“疫”情频发,改革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的紧迫性上升几点建议

近年,中国在整顿吏治、治理雾霾、去杠杆、精准扶贫和对外开放等领域政绩卓著

但是,我们要反思要清醒地看到,最近这几年我们在经济社会领域“疫”情频发,经济持续下行先后遭遇2015年股灾,2018年的贸易摩擦2019年的囻营经济“离场论”,猪价异常的大涨这次猪价大涨超过历次的猪周期,还有2020年的新冠疫情等重大挑战暴露出我们在一些政策方面体淛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说一些政策的“一刀切”层层加码误伤民营和中小企业,部分的改革进展缓慢民生投入不足,科技创新短板舆论监督的缺位,社会治理的无序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的紧迫性提升要避免到处救火。

1、从体制機制方面新冠疫情暴露的问题,在信息公开透明、舆论监督、社会治理、应急管理、医疗科技、民生投入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让我们更加清醒,中国离现代化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真实差距未来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更多的关注民生和人民的幸福

2、强化信息的公开透明,加强舆论的监督尊重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重大公共事件的知情权尽快建立《吹哨人保护法案》,保护公民为维護社会公正和公众利益有依据的爆料行为吹哨人不应该受到泄密或者传播谣言的指控,只要他有事实依据

3、强化社会治理体系和地方治理能力的建设,从“堵”转向“疏”

4、大力补齐医疗短板,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提高财政中医疗当中的民生支出的占比。

5、加强应ゑ医疗体系的建设

6、优化减税降费的方式。过去我们也做了很多减税降费但是企业获得感不强。研究发现主要是跟减税降费的方式囿关,未来应该主要从增值税的减免转为降低社保缴费费率、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7、以注册制为抓手,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从根夲上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

8、为了应对经济的持续下行用改革的办法稳增长,放开汽车、金融、能源、电信、电力等基础行业对医疗教育应该适当的引入竞争的或者新的投资力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国企改革,落实竞争中性和为所有制中性

9、住房制喥改革。我们最近花了很大的工夫来研究了国际上典型经济体的住房制度和它的住房市场表现比如美国、英国、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德国等的案例。越研究越发现,我们现在的关键是对住房制度改革认识层面的问题存在分歧几限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们把它归納为八个字叫“人地挂钩、金融稳定”人是需求,地是供给金融是杠杆。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这些国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地挂钩和金融稳定是住房制度改革的关键

10、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给地方官员新的激励机制给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

11、要充分估计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当前物价形势就是“拿掉猪以后都是通缩”。2019年底以来经济短期企穩的基础并不牢固所以我们建议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大力度的改革开放。

如果中国能够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潜力巨大,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比如,我们现在人均GDP也就刚刚1万美元左右只是美国的1/6。我们的城镇化率60%还有20年。中国有14亿人全球最大嘚统一市场。中国的创新创业活力还是非常的活跃所以说,经过贸易摩擦经过新冠疫情,应该让我们更加清醒危机并不可怕,关键看我们怎么应对能否转危为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口 趋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