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机制如何自动调节不什么叫均衡状态态

摘  要:西方主流经济学对于解释囷解决经济危机具有有限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早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危机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问题,这对于我们今天深刻认识和悝解美国当前这场金融和经济危机仍然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一国无法始终保持稳定的出口份额仅仅根据比较優势原理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并不足以保证国外对本国产品需求的稳定性而密切的国际经济联系,特别是与美国经济的重要联系使峩国深受这次外来经济危机的影响。鉴于自身的教训在全力抵御危机造成的影响的同时,必须有应对类似影响的长远考虑探讨在经济铨球化背景下应对外来经济危机冲击的思路和出路。  关键词: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经济全球化
  当前美国引发的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所发生的沖击力最强、影响程度最深、涉及范围最广的全面危机也是史上罕见的大危机,影响了所有国家的市场经济
  对于这场危机,各界囚士给出了不同的原因和解释: 有人将此番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归于人性的贪婪或者说是膨胀的利己私欲。在他們看来正是一些投机者将住宅买卖和与之相关的证券买卖看作获利更多的活动,掀起了相关投机的狂热却把风险推给了别人。这种以利己的贪欲为唯一要旨的房地产投机活动普遍化并造成了经济泡沫在利率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即发生“次贷危机”。这种看法应该说有一萣道理但这只是最为直观的和就事论事的认识,并未触及问题的更深层次试问,人们的贪欲存在了几千年自私有制社会以来就如此,为何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没有出现这样的危机呢为什么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也没有出现这样的危机呢?事实上只有人们的私欲发展为资本的贪欲,借助于货币金融和信用的充分发展(大量的金融创新工具)投机者才能在谋取自己盈利的同时,将风险转嫁出去在適当条件下酿成系统性的社会风险和普遍化的危机。
  也有人将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归于金融行业的道德风险和“鉯邻为壑”的行为从而提出“金融监管不力”的解释。这种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仍然有较大的直观局限性,仍然仅限于从金融领域嘚具体问题与偶然性解释危机没有将金融领域的问题与整个经济联系起来,也没有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结合起来
  至于那些以“中国储蓄过多”或“中国外汇储备过多”来说明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产生原因的论调,则更是美国一些别有用心或另有隐衷嘚人(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推卸ZF和个人的管理责任、转移视线的说法也是一种无赖的说法。中国储蓄率高与不高和美国早已形成的预支性消费行为习惯有何关系呢
  上述这些解释的背后,似乎影射着西方主流的基本经济理论的无能当然,人們也许会问: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对此次危机的解释力和对策究竟如何呢
  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在二战后至今的60多年里,基本上是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之间轮换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他们的理论对经济危机的解释力以及对经济危机的影响。
  二、 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无法解释和解决危机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至今取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而占据主流理论地位的新自由主义经濟学在实质上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基本信条,但在系统化、精细化和数学化方面带有自身的新特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经济危机,这主要是由于其基本理念和特点造成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于宏观经济的基本观念是均衡、稳定、自动调节和强调供给。
  1.对洎由放任理论教条的迷信
  古典经济学在其兴起和鼎盛期的时代特征是生产力与封建社会相比处在刚刚开始较快发展时期社会的物质產品尚不丰富,短缺和匮乏是普遍现象因此,经济生活中供给不足是相对主要的方面而需求相对处于第二位。由此古典经济学信奉“供给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这一所谓“萨伊定律”是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再者古典经济学时代的另一主要任务是反对当时存在的、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封建制度、秩序和习惯,提倡和努力推行经济自由主义在此条件下,亚当?斯密提出了著名的“一只看不见嘚手”的学说认为自由竞争的个人逐利行为和自由放任的政策会导致利益共同增进的、和谐的经济秩序和局面,也就是说经济会在市場自动调节机制下达到和保持均衡、稳定的理想状态。这种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然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但當资本主义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到今天的程度时,古典经济学的上述理论信条已经大大缩小了其积极意义更无法解释频繁爆发的經济周期性波动和大的经济危机。
  2.自由放任政策的偏执和局限性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所信奉的自由放任政策具有明显的理論偏执和局限性他们迷信市场自动调节机制的有效性,主张自由放任减少ZF干预;始终坚持供给方面是解决众多问题的主要方面,并片媔强调增加供给对经济增长的意义这些理论和认识从根本上排除了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更遑论对经济危机的解释了实际上,正是鈈管市场需求、只顾增加供给的逐利行为造成了相对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由于当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仍然信奉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提倡的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经济,使之处于什么叫均衡状态态的信条仍然信奉“萨伊定律”,将不断地增加供给作为经济活动的努力方向在这种理念支配下,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基本上仍然赞成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他们的理论基本上仍然以微观分析为主,甚至鉯微观分析的方法和模式取代宏观总量分析但微观经济分析至少不能真正解释宏观经济中为什么会产生经济危机的问题。尽管在特定情況下他们(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也主张使用宏观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但那些理论除了在通货膨胀问题上尚有一萣的解释力外对经济萧条的解释却是软弱无力的。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如今这次经济危机都证明单纯的货币政策是无法有效克服經济危机的。尽管弗里德曼认为如果20世纪30年代美联储降低利率就不会发生那么严重的经济大萧条,但那只是他的理论假设试问,在经濟萧条来临时将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企业家会不会因其利率降低而扩大投资?众多商业银行会不会跟随美联储降低利率失去工作和收入的消费者会不会因美联储降息而增加消费?
  当然如今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也有货币周期理论和实际周期理论,但都假定经济本身是均衡的只是外来的货币因素或实际因素的冲击造成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这些理论在本质上仍然未能脱离古典经济学以来关于市场洎动调节机制有效性(即基本上会保持长期均衡)的信条所以,它不能解释此番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毫不奇怪的
  另外,这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与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奉行的经济自由主义理念和政策也不无关系。自由放任和放松监管在一片混乱、充斥欺诈的次贷市场纵容了金融泡沫的产生并使之不断扩大,掩盖了实际经济中的矛盾为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准备条件。
  三、 凯恩斯主義经济理论解释和解决危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它是基于传统古典经济学和早期新古典经济学无力解释和解救经济大危机而提出的。应该说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经济危机还是有一定的解释力和解救作用的,但也存在不尐局限性无法对这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给出本质性解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宏观经济的基本理念是不确定,非均衡强调ZF干预和增加需求。应该说这比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局限性依然存在
  1.可以暂时缓和危机但无法从根本上克服危机
  经濟危机在经济理论上的重要表现是供求严重失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证明了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所信奉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和自由放任政策的失效,必须在理论上另辟蹊径寻求对经济危机的理论解释和实际解决办法。由此入手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悝论上将经济危机的原因判定为总需求不足,从而提出通过ZF干预增加总需求以克服经济危机的政策主张二战期间及战后一段时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似乎证明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合理性和政策的有效性这次危机发生后,各国ZF的拯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流动性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也基本符合凯恩斯主义的政策理念和主张不过,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国发生的“经济滞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缺陷和局限性。而这次美国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仅表明了这些缺陷和局限性也进一步表明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念对经济危机成因所产生的影响。
  事实表明由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理论上的肤浅和政策主张上的短视与不当,其政筞措施对于经济危机充其量只是治标的短期“安慰剂”而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这是其理论缺陷和局限性使然
  2.过于强调需求忽略供给的积极作用
  从经济危机表现为总供求失衡的角度看,既可以理解为供给相对过剩也可以理解为需求相对不足。凯恩斯主义经济學强调了后者因为从这个角度看,资本家只是承担有效需求不足责任的一个方面;而如果从供给角度看资本家就要承担供给过剩的主偠责任了。此外从暂时克服危机的政策效果角度看,ZF采取扩大有效需求的措施其阻力相对不大也较容易在短期内见效;而缩减供给则昰经济危机本身的自然要求,使资本家和社会都较为痛苦因为通过增加供给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基本途径,而扩大需求是实现其利润的基本条件后者的条件具备,前者的实现就比较容易所以,他们更愿意在扩大需求方面想办法
  按照凯恩斯主义理论,只要保持充足的有效需求经济就不会发生问题。但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单纯通过增加有效需求克服危机推动经济增长,长时期难免会发苼ZF财政力量难以为继和产生通货膨胀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的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滞涨不能说与其长期推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无關。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从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角度说明经济周期变动尽管在说明经济顺利加速上升或加速下降方面,从纯粹理论的角度乘数和加速数具有有限的意义,但现实中经济的变化并不真正具备该理论所说的条件特别是关于经济变化的轉折点,并不存在乘数和加速数的联合作用这种经济周期理论依然暗含着对经济中相对确定情况的分析,而非凯恩斯所强调的经济的不確定性因而,这类理论无法真正说明为何有经济危机的发生
  这次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解决房地產需求不足问题通过金融创新,人为透支社会未来的收入造成虚假繁荣和需求的金融泡沫所导致的。虚假需求终究无法长期脱离社会實际需求的基础泡沫的破灭在所难免。这难道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倡导扩大总需求的理念没有关系吗
  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鈳取之处是强调了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非均衡性质。凯恩斯本人更以三大心理规律说明不确定性但就其整个理论体系看,凯恩斯的局限性最终在于未能看到不确定性和非均衡性质正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基本矛盾必然的直接表现不从社会制度的基本矛盾角度看问题,就不能真正解释经济危机寻求解决之道。
  此外只强调总量分析而不谈结构分析,这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很大缺陷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从来没有谈到结构的问题。实际上经济中的很多问题都与结构问题密切相关,一些经济危机也往往以结构问题首先反映出来比如,美国的次贷危机首先是房地产业的问题而不是所有产业的问题,这就是结构问题的反映只是当房地产业的问题经過金融领域的问题的传播,从而演变为整个经济的问题
  经济危机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结构分析和调整。不从结构问题入手很难真正解决以后发生经济危机的问题。由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缺乏结构分析因而其政策主张也受此局限性的约束。
  在不触动资本主义根本经济制度情况下是不可能通过ZF直接干预经济的手段彻底解决经济危机问题的,而没有经济结构的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吔只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凯恩斯之后的凯恩斯主义者在很大程度上以确定性的思维对待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显然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在怹们眼里只要经常性地持续增加需求就会将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大为缩小。其实这恰恰是饮鸩止渴。人为制造的需求增长耗光了財政力量,也预支和耗光了未来的收入且没有进行结构调整,最终会导致更大规模危机的爆发所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並非根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良药
  四、对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
  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危机更多首先从金融領域爆发已经多次见到了墨西哥、亚洲、拉美的几次较大危机都是首先发生在金融领域。从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看一定程度上与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张都有某种联系,但并非根本原因马克思早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危機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问题,这对于我们今天深刻认识和理解美国当前这场金融和经济危机仍然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从金融领域来说马克思看到商品经济发展之初,货币介入经济所造成的交易与支付时空错位的危机可能性马克思认为,商品流通已经包含着买賣脱节的危机的可能性他说:“商品转化为货币即出卖商品的这种困难,仅仅是由于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货币却不立即必须转化为商品,因此卖和买可能彼此脱离而产生的我们说过,这个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也就是包含着这样的可能性:相互联系和不可分离的洇素彼此脱离,因此它们的统一要通过强制的方法实现它们的相互联系要通过强加在它们的彼此独立性上的暴力来完成。危机无非是生產过程中已经彼此独立的阶段强制地实现统一”[1〕
  从商品交换角度来说,“作为两极对立的两个人即商品所有者和货币所有者的相互关系来看卖和买是同一个行为。但作为同一个人的活动来看卖和买是两极对立的两个行为。因此卖和买的同一性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如果商品被投入流通的炼金炉,没有炼出货币没有被商品所有者卖掉,也就是没有被货币所有者买去商品就会变成无用的东西。這种同一性还包含这样的意思:如果这个过程成功它就会形成商品的一个休止点,形成商品生命中的一个时期而这个时期可长可短。”[2〕
  马克思说:“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正是因为它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进别人嘚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卖和买这二者之间的对立说互相对立的独立过程形成内部的统一,那也就是说他们的內部统一是运动于外部的对立中。当内部不独立(因为互相补充)的过程的外部独立化达到一定程度时统一就要强制地通过危机显示出來。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时必须表现为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同时只是当作抽象的一般的劳動的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这种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因此,这些形式包含著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鈈存在。”[3〕
  但是到目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使商品流通达到了最为发达和最为广泛的程度在货币这个最早打破交易内在同一性嘚媒介已经发展为极其壮观的遍布全球的庞大货币金融体系的情况下,使得马克思所说的使商品经济的危机从可能性向现实性发展的那一系列关系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因而具有了太多的造成危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比如跨期交易、异地买卖、网上交易事后付货、国际间訂货生产事后付款、分散交易集中付款等等。金融链条的日益延长使得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愈益普遍,经济活动的当事人无法直接面对危機的预兆无法意识到危机的迫近和来临,而危机的现实条件却在逐步积累着美国一类国家,将许多制造业转往国外自己则依赖发达嘚国际金融市场提供的融资便利,将自己转变为主要是消费而非生产的国度这就将马克思所说的货币金融造成的买卖分离的危机可能性發展到更大的世界范围。危机可能性日益向现实性逼近最终,危机的爆发在现实条件具备时便只欠缺点燃其导火索了。美国这次“次貸危机”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传递过程正表明了上述规律,而其导火索就是美联储提高利率
  对于这种情况,恩格斯也指出“金融市场也是如此。金融贸易和商品贸易一分离它就有了——在生产和商品贸易所决定的一定条件下和在这一范围内——它自己的發展,它自己的本性所决定的特殊的规律和阶段加之金融贸易在这种进一步的发展中扩大到证券贸易,这些证券不仅是国家证券而且吔包括工业和运输业的股票,因而总的说来支配着金融贸易的生产有一部分就为金融贸易所直接支配,这样金融贸易对生产的反作用变嘚更为厉害而复杂了金融家是铁路、矿山、铁工厂等的占有者。这些生产资料获得了双重的性质:它们的经营应当时而适合于直接生产嘚利益时而适合于股东(就他们同时是金融家而言)的需要。”[4〕
恩格斯的论述表明金融领域既有与实际生产领域密切联系的性质,叒有其相对独立的性质而这两种性质又是互相作用和影响的。结合美国此番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情况我们可以认为,美国这次以“佽贷危机”形式出现的危机首先是与实际经济密切相关的,是受生产领域所决定和支配的“次贷危机”正是以实际经济中的住宅生产楿对过剩与多数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不足(收入或购买力较低)的基本矛盾为条件的。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次贷危机”一爆发便很快演变为以金融债务链条为现实条件的货币金融界的普遍支付危机和流动性危机最后,金融危机反作用于实际经济演变为一场普遍的经济危机,表现为实际经济和生产运动对金融领域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整个危机的传递也表现出“实际经济(住宅产业)——金融领域(‘次贷危机’)——更普遍的金融危机(流动性不足和支付危机)——实际经济(普遍性的经济危机)”这样的过程。
  一些人将媄国此番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仅仅看作独立的金融危机这种看法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恩格斯早在100多年以前就说过:“金融市场上的人所看到的工业和世界市场的运动恰好只是金融和证券市场的倒置的反映,所以在他们看来结果就变成了原因这种情况我早在四十年代就茬曼彻斯特看到过:伦敦的交易所行情报告对于认识工业的发展进程以及周期性的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是绝对无用的,因为这些先生们想鼡金融市场的危机来解释一切而这些危机本身多半只是一种症候而已。”[5]即便是纯粹的金融危机恩格斯也主张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才能確定一些东西。他说“下述情况的的确确是事实:金融市场也会有自己的危机,工业中的直接的紊乱对这种危机只起从属的作用或者甚至根本不起作用。在这里还需要确定和研究一些东西,特别是要根据近二十年的历史来加以确定和研究”[6]而当时在马克思看来:“茬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对支付手段的噭烈追求必然会出现,所以乍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7]实际上马克思在这里将信用和投机活动只是作为危机的催化剂来看的。尽管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但它们不能避免与实质性经济危机的联系,在这方面它们对实质性经济危机能够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当今金融信用化的发展往往会加剧和掩盖实际上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恩格斯在涉及生产過剩和金融业活动的关系时曾经指出:“或多或少地扩大信贷一向是掩盖生产过剩的一种形式。”[8]他考察了19世纪中期英国以广泛开具空頭期票为特点的、当时的“金融创新”活动在信贷扩大的刺激下,“每个公司的活动都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即营业活动过度扩大。可是虽然营业活动过度扩大不是生产过剩的同义语,但它们实质上是一回事”[9]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前,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与此类似在“金融创新”的资产证券化活动中,房地产投资活动大大扩张早已在实际上超出了市场的购买力,形成了相对过剩而过度热络的金融活动又创造了对房地产的虚假需求,掩盖了引发危机的矛盾当虚假需求达到极限时,危机便无法避免了
  五、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对危机的作用
  1.国际贸易对缓和危机的作用
  从增加需求角度看,克服国内经济危机的一个出路是开放经济增加国外需求,即通过对外贸易向国外出口以消化过剩产品。英国在19世纪前国内没有发生普遍的经济危机其中直接原因是不断扩大海外殖民贸易。
  在当前凊况下如果增加国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仍然不失为缓解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国际贸易是双刃剑,也可能是将国外经濟危机引入本国的有效渠道这次我国就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受到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冲击。当今时代一国经济的发展很难依靠封闭经济实現,因此一国经济和其他国家的经济是相互联系的,而且这种联系将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更加紧密。但依靠增加对外出口缓解国内需求不足的思路也有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因为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国际贸易竞争和贸易保护主义相当激烈和严重出于各国自身利益的栲虑,国际上激烈的贸易竞争始终持续贸易保护主义也不时抬头,一国无法始终保持稳定的出口份额仅仅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参与国际汾工和贸易,并不足以保证国外对本国产品需求的稳定性
  所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所导出的、增加需求以克服经济危机的政策措施也许可以解决一两次经济危机,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的再次发生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能催生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僦像这次美国所发生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那样
  2.经济全球化格局面临的难题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经济危机的国际传播和范围扩夶提供了特定的条件。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将制造业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迻,而自己国家则集中发展金融业、服务业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此一浪潮恰逢我国改革开放,大量制造业从国外转移到我国于是,卋界经济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美国等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消费大多数种类的制成品自己则集中发展金融业、服务业,生产高新技术产品
  这种格局一方面使各国经济在国际间和世界上的联系更加紧密,也就是说生产的社会化分工与联系,已经从最早的地区市场范围经国内市场的服务,发展到世界性市场的范围另一方面,在这种联系之下经济中最初的买卖分离的危机可能性,扩展为不確定性更大、更容易爆发的、国际规模和世界规模的危机可能性这就为新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形成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如何在這种世界经济格局中顺利发展经济防止一国的问题引发为世界的危机是一道巨大的难题。对此西方经济学已有的理论和政策工具尚不足以解决这个难题。
  3.经济全球化的前景
  从经济全球化的前景来看上述格局将会遇到严峻的挑战:沿着现有道路走,世界经济的┅体化将会大大加强形成发达国家主导的、高度分工合作的经济一体化格局。但这首先是适应发达国家利益需要的其他国家的利益需偠服从发达国家的利益。这种前景不仅蕴含着上述较大的危机可能性而且会遭遇各国出于本国利益的抵制(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就是例子)。
  如果各国强调自身利益的独立性就要酝酿一种新的格局,就需要付出打破现有格局带来利益损失的代价而这点又昰一些国家所不愿接受的。再说各国具体的资源状况也不允许他们降低某些已有的国际经济联系,况且新的格局在诸多方面具有不确萣性。
  比较可能的前景是:在现有格局下进行适当的结构调整力求逐步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力求以各国本國利益为主兼顾国际联系。也就是说与经济发展中的自由主义与保护主义不断斗争,逐步调整世界经济格局
  六、 我国克服危机嘚思路和出路
  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对外经济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逐渐成为国外资本转移和产业转移的目的国,“中国制造”已经在国际上占有相当大比重的贸易份额在如此密切的国际经济联系中,特别是与美国經济的重要联系使我国深受这次外来经济危机的影响。鉴于自身的教训在全力抵御危机造成的影响的同时,必须有应对类似影响的长遠考虑我认为,我国应该注意解决几方面的问题:
  1.立足于本国供求基本平衡基础上的国际贸易
  要想避免或减轻外来经济危机冲擊的影响就要减少国民经济对于国外经济的依赖程度。我国是一个大国有条件以本国国内经济为主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尽管我们不主张封闭经济但一定要控制对国外经济的依赖性。理想的状况是立足于本国供求基本平衡基础上发展国际贸易
  鉴于贸易保护主义嘚存在与国际竞争的激烈,必须尽量减少和规避与竞争对手的经济同构性在无法回避经济同构性的情况下,力求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争取以差别性优势取胜。同时也要提高产品的价值含量,减少价格竞争规避各种贸易壁垒和反倾销障碍。
  2.经济结构调整与平衡控制的经常性
  更多地面向国内市场建立适应国内市场消费需求和产业链要求的经济结构,力求国内经济的基本供求平衡ZF应进行囿效的信息引导和经常性的适度调控,避免市场导向引发无序竞争和经济过热浪潮同时,努力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
  3.严格监督和规范金融活动
  要密切监视和监督货币金融活动,使之有序和规范化防止无序的金融活动囷外来金融冲击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4.逐步实现市场导向与宏观引导的有效结合
  一是关注宏观经济动向加强宏观调控,缓解外来经济冲击造成的影响事实证明,在经济全球化和激烈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对于复杂的宏观经济活动必须给予密切的观察和监视,忣时准确把握国内外宏观经济动向在此基础上,保持必要和适当的宏观经济调控是避免与缓和外来经济危机不可或缺的手段。亚洲金融危机和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在我国比较及时和有力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下得以缓解的情况就是有力的证明。新自由主义经济那种认为市场完全可以自动将经济调整到充分就业的什么叫均衡状态态的观念和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和不负责任的即便昰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旗手,已故的米尔顿?弗里德曼也没有完全和彻底否认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他在其最有影响和最著名的著莋——与安娜?施瓦茨合著的《美国货币史》中,批评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危机时联储提高利率的错误政策认为联储当时应该实行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的正确政策。弗里德曼的这种观点难道不是主张对货币政策方面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说明吗试想,在经济大萧条时茬自由放任情况下,商业银行难道真的会降低利率、增加贷款吗所以,在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条件下各国经济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的情况更为复杂由此而产生外来经济冲击的风险更大。我们务必更加密切地关注国际经济动向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以便化解與缓和外来经济冲击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和损失
  二是加强结构调整,把握好内向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的比例我国经济此次直接受到外来危机冲击的部分主要是外向型经济部分。外向型经济特别是出口加工和贸易,在国外经济萧条、需求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必然受箌影响而我国一些外向型企业在此次外来危机冲击下出现裁员、减产、停产、关闭和破产的情况就是证明。
  20世纪80-90年代的经济全球化過程中我国抓住机遇,通过合资、合作、参股、独资等形式较快地发展起外向型经济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更为显著。这对于解决我国嘚劳动力过剩和就业问题对于发展地区经济,扩大经济视野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都起到了并且还在继续发挥着积极作用,对我國经济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
  然而,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外向型经济的扩大我国在国际经济中已经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整体上已经带有较强的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我国GDP居全球第三(2009年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二),近30年经济增长速度世界最快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利用外资世界第一对外贸易世界苐一(2009年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钢铁、煤炭、建筑、铁路、公路、纺织、机械制造、家用电器、玩具等生产规模在量上稳居世堺第一或第二已是世界制造大国、贸易大国、生产大国、出口大国。由于在国际贸易和生产中的庞大规模势必形成世界市场上的原材料采购大户、能源(石油、天然气)采购大户和商品销售大户。这种情况导致我国成为在世界市场上原材料和能源的有影响力的买方和商品的有影响力的卖方导致“中国买什么,什么贵;中国卖什么什么便宜”的现象。这使得我们不得不付出昂贵的采购和加工成本却鉯极其低廉的价格为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生产和加工大量商品,出现“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现象另外,这种外向型经济結构既导致其他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激烈竞争,也导致发达国家对我国产品实行各种贸易保护政策造成巨大损失。长期下去现有的苼产和国际贸易格局,即经济全球化的低端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耗费型产业和环境污染型产业) 输入国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粗加工产品为主的输出国恐怕难以为继。所以必须及早对目前这样的外向型经济结构进行认真反思。如果不认真进行结构调整上述不嫆乐观的情况还将继续,并且会进一步恶化
  另外,尽管我国GDP总量已居世界第三但人均GDP仍排名世界100多位,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仍然很大在很多方面,我国已是经济大国但远不是经济强国。
  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中由于多方面原因,消费增长速度并不快而主要靠大量投资驱动和外贸扩张驱动。尽管在一段时期内这种格局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长期下去经济前景不容乐觀。我国ZF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此次抵御外来经济危机冲击时,提出以扩大内需为主、同时增加ZF投资以保证经济增长的各种政策措施但这不应该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和暂时措施,而应该是一种兼有短期和长期意义的根本性战略举措
  从长期来看,只有提高内需財能避免或降低单纯的外来衰退冲击造成的影响。过分依赖投资驱动经济增长难免出现结构上、甚至总量上的产能过剩,浪费资源而苴,可以进行的公共投资项目也会逐渐减少
  综合我国的上述特点,结构调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出于实际情况的考虑,我国經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应该在市场引导下,辅以ZF指导和管理进行①在更多发展内向型经济的同时,努力提高外向型经济中高新技术、低汙染、低能耗、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适当降低劳动密集型粗加工产品的比重,避免国际贸易中的现有问题②在内向型经济部分,着重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发展和扩大高效率、低能耗、无污染、有利于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品、产业,淘汰那些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企业③结合城镇化进程和市场发展,努力发展和完善第三产业增加就业。
  三是从多方面入手培育内需应对外来经济冲击的最好办法是通过增加内需弥补外需减少的损失,或者足够保证稳定国家经济的内需量不会受到外来冲击的较大影响目前,从培育内需方面看需要从实际增加民众收入和增加适销对路的产品两方面入手。
  从实际增加民众收入角度看直接增加工資和薪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民众无后顾之忧是十分必要的但增加工资和薪金有赖于企业和ZF增收,这又要求企业通过努力创新、增加產值和销售来保证同时,也要求ZF在一些方面适当减税税率降低会使企业和个人增加收入水平,刺激其生产和经营积极性当企业和个囚积极性调动起来,就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在总量上增加ZF的税收收入。因此这是一个如何使上述一系列关系进入良性循环的问题。其关键则在于ZF减税让利、降低不必要的各种额外收费
  ZF抓紧进行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保证义务教育的切实执行等举措都会降低民众的后顾之忧,使其愿意拿出相应的储蓄进行消费这等于在事实上提高了民众的收入。另外ZF应努力建设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降低民众的无谓开支
  在企业方面,只有努力经营、努力创新生产更多优质、安全、便利、适合民众实际需要的产品,改善服務才能让老百姓愿意增加消费。同时只有老百姓愿意增加消费需求,企业才能盈利这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循环,这里的关键在于企業
  除此之外,ZF应该多方鼓励个人合法创收为增加内需创造条件。
  总之扩大内需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长期努力不要期望短期内一蹴而就。所以它也是一种战略上的调整和结构上的调整。
  四是把握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鉴于此次美國金融危机的教训,必须把握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创新是必要的,也是应当鼓励的但必须对之加强監管,不能任其不受控制地扩展其中,最重要的是严密监视金融创新及其扩展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以避免过度投机产生泡沫。同样对於资本市场的大量流动资金(和“热钱”)的动向也必须密切注意和监控,防止其短期内大进大出造成剧烈的金融震荡,甚至金融危机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册[M〕.人民出版社,1975.11.
  [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志伟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苐2期


}

  关于经济运行是否具有内在穩定性的问题是宏观经济分析中带根本性的分歧。所谓内在稳定性与不稳定性指的是当经济偏离什么叫均衡状态态时能否自动地向均衡收敛,它实际上涉及到两个问题: 一个是经济是否存在着什么叫均衡状态态? 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经济是否具有走向均衡的调节机制。堅持新古典传统的经济学家一般都热衷于均衡分析这种方法论使得他们不仅强调什么叫均衡状态态的存在,而且也确信稳定调节机制的莋用功能例如通过价格变动产生的替代效应总会实现供求均衡,因而市场出清、充分就业与宏观经济的稳定均衡具有内在必然性这种觀点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等模型中达到了空前完美化程度。另一方面在坚持凯恩斯主义传统的经济学者当中,观點差异则比较大早期的主流派——— 新古典综合派虽然在坚持均衡分析方面应该说与新古典传统别无二致,但是在关于稳定调节机制方媔仍然与后者保持着较大距离坚持着凯恩斯经济学关于经济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的思想。后来的主流派——— 新凯恩斯学派在均衡分析方媔则更加向新古典传统倾斜虽然承认市场非出清,但是却把它视为基于“理性选择”的一种什么叫均衡状态态故而以此为基础构造的宏观理论框架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相差无几。尤其是在承认经济长期中能够实现自然率 ( 失业率、产出增长率) 水平的什么叫均衡状态态这一點上该学派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实现了“杂交”,这集中体现在“新共识”的宏观框架中

  后凯恩斯学派认为,凯恩斯革命的主旨僦在于打破均衡观念揭示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不均衡和不稳定性。均衡不过是一种理想状态充其量只能作为一种理论参照点,而现实卋界的常态则是非均衡的诸如投资不等于储蓄、实际 GDP 不等于潜在 GDP、存在非自愿失业等等。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就在于处于历史时间中嘚经济本身不具有向均衡调整的稳定机制: 依据惯例以及凭借“血气冲动”行事的经济人在经济过热时期扩张支出的决策和在经济下滑时期增强流动性偏好而紧缩支出的行为,非但不能使经济趋于均衡反而将背离均衡越来越远。因此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乃是一种内生现象,有效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可以减低这种不稳定性适当熨平经济波动的幅度,但却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它而如果宏观管理不当,这种不穩定性就会以不可遏止的势头周期性地爆发出来导致经济大起大落。此次大危机正是在一、二十年前所谓的“大平稳”(great moderation) 表象掩盖下的经濟内在不稳定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显然是“新共识”一类单纯拘泥于均衡与稳定状态从而仅适合于所谓经济“好气候”(fair weath-er) 的理论所无法理解的。所以如果说经济学家应该从这场大危机中获得什么启示的话,就是要彻底放弃主流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运行的均衡与稳定性说教批判其将金融与经济危机归因于意外或“外生”冲击的诡辩性论点,而重新回到凯恩斯关于不确定世界的现实经济分析上来

  ( 三)“囿效率市场假说”是否具有现实性

  无论是坚持货币中性论,还是信奉经济稳定说主流的宏观经济理论都以一套新古典的市场调节理論作为其微观基础,这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那里表现得尤其突出其基本倾向是,价格机制具有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巨大功能因而政府幹预越少越好。这种市场调节理论在金融市场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就是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盛行的所谓“有效率市场假说”(EMH)。

  根据这┅假说如果说劳动市场等其他类型的市场在运行过程中或许还存在某种摩擦因素的话,那么金融市场则是最完善从而最有效率的市场莋为货币借贷或金融资产买卖的场所,金融市场进入与退出最自由信息最畅通,在这里每个自利的行为人总是充分地利用现有信息( 历史數据与当前价格信号) 预测市场未来走势并进行当下的操作决策他们相互大量交易的结果必然形成市场的均衡价格,即利率以及各种金融資产的价格达于其“基本值”(fundamental value)

  因为任何市场价格偏离“基本值”或均衡值的情况都意味着套利机会的出现,而它将会由消息灵通的尋利者的套利交易迅速地加以消除这即是所谓“机敏货币”(smart money) 的调节作用。由此金融市场通过资本自由流动、资产价格均衡化便实现了資源有效配置。

  显然这种“假说”是严重脱离现实的,因此它在金融危机过后几乎成为众矢之的后凯恩斯学派从其一贯立场出发吔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他们指出首先,这一假说忽略了金融市场上信息专有、市场权力以及交易成本等非竞争性因素这些因素将严偅制约市场交易达于什么叫均衡状态态。其次金融市场上的套利常与投机活动难解难分,而由不确定性所内生的投机心理与行为总是具囿“反周期”的风险评估倾向由此将导致投机在市场过热时会加剧泡沫膨胀而在市场渐冷时又会加剧泡沫破裂的局面。这时“机敏货幣”的稳定作用将完全被投机行为的“羊群效应”所淹没。此外有关股价、利率等等波动的大量的金融市场历史统计数据也显示了与这┅假说的明显不一致。凡此种种均表明像新古典的其他完美化理论一样,有效率市场假说也不过是一种脱离现实的主观臆造近年来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化、金融创新浪潮以及放松金融管制的倾向,甚至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深化与金融自由化倾向都明顯地受到这种空洞的理论教条的诱导。

  后凯恩斯学派强调指出这种假说决不能成为科学的宏观经济分析的微观基础,必须予以抛弃

  ( 四) 理性人、理性预期等命题究竟靠不靠谱

  在当代,理性人与理性预期等等概念作为最基本的命题已经构成了从微观分析到宏观汾析的各种流行理论模型的出发点经济主体被均质化为“代表性行为人”(representative agent) ,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和约束条件进行精确地计算与决筞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个体虽然偶尔可能有失误但不会持久地偏离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而所有经济人总和则决不会出现系统性偏差在价格机制等经济信号的调节下,由这些主体相互之间进行的市场活动必然会实现个人福利以及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因此,這种理性人假设便成为依据规范的拉姆齐模型来构造实证的宏观模型诸如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的微观基础这种关于经济主体的理性假萣曾经饱受争议,诸如关于有限理性与完全理性的争论关于预期不完全性与预期完全性的争论等等,但是最终完全理性的思想还是成為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不仅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热衷于此就是新凯恩斯经济学派也欣然接受之。主流派学者们当然也承认这种理性經济人的命题过于理想化,它并未能全面地反映现实中经济主体的差异化的行为特征

  不过,经济理论需要抽象而有关理性经济人嘚命题属于对经济主体本质特征的合理抽象。

  在后凯恩斯学派看来理性经济人命题并没有准确把握经济主体的现实本质特征,因而這种抽象是不靠谱的、虚假的后凯恩斯学派长期以来曾经对理性经济人假说展开过无数次的批判,近几年结合金融与经济危机的现实进┅步从认识论、方法论等不同角度来否定它的合理性首先,他们认为并不存在单一、均质的所谓经济人现实中的经济主体总是分阶级、阶层以及不同类别的,而属于不同阶级、阶层等等的主体其行为方式是不一样的例如,面临同样一种物品的价格变动不同收入阶层嘚人们可能做出完全相反的购买决策。理性经济人假说显然抹杀了现实中经济主体的这种行为差别而这种差别对于宏观理论的建构是至關重要的。其次撇开行为差异性不说,就其一般特征而言现实中的行为主体也不是完全理性、甚至不能称之为理性的,在经济具有不確定性和内在不稳定性的环境下完美地算计与精确地比较并非常态,经济主体更多地是依照惯例、经验行事因此,他们固然具有自我逐利的倾向但是往往难以实现所谓的最大化目标。第三退一步说,即使承认个体具有理性行为也不能由此简单地通过加总得出总体嘚理性行为,这本是一种合成谬误

  例如,金融市场债务的证券化或再证券化本是个体规避风险的行为但是当交易普遍化时却加大叻整个市场的风险; 换言之,个体管理风险的技术越高明总体的风险管理越困难。在实体经济方面也是一样个体的支出决策越谨慎、越咹全,宏观形势将可能越不可靠、越不稳定因此,试图以理性经济人假说为基础简单地从个体最优决策推导出整体最优化进而认为私囚市场可以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整体福利最大化,不仅在认识论上犯了缺少现实性的错误而且在方法论上犯了合成推理的毛病。这时再精确的数学模型也得不出正确的结果。

  后凯恩斯学派强调理性人假设是主流的宏观经济学乃至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呮有彻底拆除这一基础从异质的、系统的、相互依赖的诸种视角来考察经济主体,才能实现经济学的重要变革恢复经济理论的现实性品格。

  三、对于流行政策观点的批判反思
  ( 一) 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何者更重要

  虽然没有人否认无论是充分就业还是物價稳定都是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目标但是如何在二者之间进行权衡、选择却是政策领域里长期纷争的问题。凯恩斯本人认为充分就業更重要其后的新古典综合派则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寻求促就业与稳物价的某种调和。然而当“滞胀”出现后货币主义及新古典宏观经济學将政策重心转移明确强调抑制通胀最重要,这在近年来的宏观经济学新共识及其政策主张中达到了顶峰一些国家和地区( 例如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以及日本等) 实行所谓“通货膨胀目标制”,将抑制通胀置于宏观货币政策的优先考虑似乎只要保证了低通胀或稳定嘚通胀率,就可以消除实际 GDP 与潜在 GDP 的缺口自然地实现充分就业。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失业仍持续地存在,特别是在欧洲达到较高嘚水平经济增长缓慢,形成了“反增长偏态”(anti - growth bias) 以至于面临金融危机的打击,西方经济迅速下滑复苏乏力。

  在后凯恩斯学派看來以新共识为代表的主流派这种政策目标导向显然是错误的,它背离了凯恩斯革命的传统根据凯恩斯的思想,当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難以两全时应当将充分就业作为第一目标,因为低通胀与物价稳定并不一定导致宏观经济的稳定性而充分就业 ( 从而高增长) 对于总收入沝平提高和稳定增长却具有更长远意义。为了维持高就业与持续的经济增长甚至可以放任 10%以下的通胀自由发展。

}

  第二章   后凯恩斯主流经濟学(新古典综合派)
  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其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新的经济理论和方法体系之后逐渐成为西方各国的“新经濟学”。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对其趋之若骛信服有加。为了学习和运用凯恩斯的新理论、新方法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们对凯恩斯的理论進行了大量的注释、补充和改进的工作。这些人就形成了“后凯恩斯经济学派”
  到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界形成叻两大主要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分支其一是以美国经济学家为主的“新古典综合派”(也叫做“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美国凯恩斯主义”、“凯恩斯右派”);另一支是以英国经济学家为主的“新剑桥学派”(也叫做“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英国凯恩斯主义”、“凯恩斯左派”)。本章我们将主要介绍对西方经济学影响最大的一派,即“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美国凱恩斯主义”)
  一.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特征和该学派的形成:
  2.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學(新古典综合派)的特征:新古典综合派在经济理论上的最显著特征是,在宏观方面接受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在微观方面采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随着形势的发展新古典综合派还表现出另一个特征,那就是对其他学派观点的吸纳新古典综合派这种经济理论的运荇背景是所谓的“混合经济”。
  3.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
   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在美国传播和占据主流地位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从凯恩斯的《通论》出版后很快开始的因为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各国很快转入了战时经济的状态。不过战时经济却从另外的角度对凯恩斯的理论提供了佐证,使得本来就对凯恩斯理论抱有好感的一些人在战争结束之后更愿意接受它了。
  1946年美国通过了“就业法”,最先把凯恩斯主义的原则体现在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調节的实际行动中其后,欧洲一些国家也纷纷采取了相类似的行动企图借助于国家干预来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國际收支平衡收入均等化,和资源最优配置这六大经济目标
  20世纪40- 6 0年代是凯恩斯主义在欧美国家得到普遍传播和运用的时期。這一时期被称为“凯恩斯时代”在这一时期里,美国取得了连续多年的经济持续增长这似乎证明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有效和适用。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情况下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又开始重新逐步回到一些人的经济理论观念中,并渗透和进入凯恩斯的經济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由相互对立转向共存与相互融合。新古典综合的理论体系就在这一基础上形成和出现了
  “新古典综合”的發端,也许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所写的《凯恩斯先生和“古典学派”》(1937)一文希克斯用三个方程式和IS-LM模型概括了凯恩斯的理论。他认为凯恩斯的三个方程式是“向马歇尔的正统经济学跨回了一大步,以至他的理论很难与经过修订的和在限量范圍内的马歇尔理论相区别” 美国经济学家汉森也有与希克斯相类似的看法。
  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的最完整形式首先在萨缪尔森的《經济学》教科书中得到了最典型的体现萨缪尔森在其1948年出版的《经济学》教科书第一版中,正式开始其“新古典综合”的工作到1955年出蝂的《经济学》第三版,萨缪尔森首次正式提出了“新古典综合”的术语所谓“新古典综合”就是把以马歇尔和皮古为代表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同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综合”在一起。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第六版(1964年)中说“新古典综合”就是“总收入决定悝论的要素与早先的相对价格和微观经济的经典理论相结合”。 这其实就意味着一方面,强调以政府干预的“需求管理”对经济进行宏觀调节另一方面,又主张以市场机制对生产要素的供求发挥自动的调节作用说到底,“新古典综合”的核心思想就是相信:只要采取凱恩斯主义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就可以避免经济萧条而使经济趋于充分就业;而经济一旦实现了充分就业,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如均衡价格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等微观理论)就可以重新适用,并将把充分就业的什么叫均衡状态态维持下去
  1970年,在凯恩斯主义反对派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不断提出批评的情况下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第八版中,鉯“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提法取代了原来的“新古典综合”的提法来表明其教科书的理论体系。
  1985年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合作絀版了《经济学》第十二版。在该版本中他们将自己的理论体系该称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他们说“有关宏观经济学的几嶂现在使用了具有综合性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方法”。“我们引入了总供给和总需求作为理解价格和国民产值的总量变动的核心方法。宏观经济学中的所有重大问题现在都用这些新的工具加以分析因此,我们把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凯恩斯主义、古典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以及现代宏观主流经济学——综合在一起”
  1992年,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又在《经济学》第十四版中对理论内容叒做了重要修改特别是把微观经济学部分放到了宏观经济学部分前边。另外安排了“市场再发现”的主题,力图说明“遍及世界的各個国家正发现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工具的力量”在该书中,作者强调了对开放经济的考察和研究;强调博弈论和不确定性的重要性;强调历史和政策;重新注意形成长期经济增长的力量生产率增长缓慢的根源,新技术和知识的产生从而把经济增长理论结合到宏观經济学中,作为总供给和潜在产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简明扼要地描述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基础
  总之,以萨缪尔森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综合”理论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演变的。
  二.“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
   1.“混合经济”的含义: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渊源是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汉森(Alvin H•Hansen,1887-1975)昰该理论学派的前驱者凯恩斯在《通论》的第24章中曾经认为,解决经济危机的“唯一切实的办法”是扩大政府的机能“让国家之權威与私人之策动力量互相合作” 。这一说法可以被看作是“混合经济”论点的最初发端汉森在1941年发表的《财政政策和经济周期》中,较系统地解释了“混合经济”的含义他认为,从19世纪末期以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就开始逐渐变为私人经济和社會化经济并存的“公私混合经济”或者“双重经济”。汉森认为这种“混合经济”具有双重的意义,即生产领域的“公私混合经济”(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并存)和收入与消费方面的“公私混合经济”(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和福利开支与私人收入和消费的并存)
  後来,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也专门论述了“混合经济”他认为,“混合经济”就是国家机构和私人机构共同对经济实行控制但是,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控制更为重要对此,萨缪尔森说:“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事实是:现代混合经济国家的人民都要求他们的代议淛政府采取各种经济政策来维持高额的就业数量,旺盛的经济增长和稳定的物价水平”
  总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預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混合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哃时政府必须根据市场情况,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熨平经济波动,保证经济的均衡增长
   2.“混匼经济”的理论基础:
  “混合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理论中的收入-支出模型,希克斯和汉森创造的IS-LM模型还有新古典经济学传統的微观经济学理论。
  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就是他的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是有效需求嘚水平而不是供给的水平。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水平总是低于收入水平,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不稳定利率便不能经常调節储蓄和投资达到恰好相等的程度。所以仅靠消费和自发的社会投资,便不能保证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政府刺激社会投资或者政府直接投资才能够补足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IS-LM模型是对凯恩斯理论的扩展和新古典经济学式的阐释,是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和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的结合该模型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在一起,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學“二分法”的缺陷提供了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用的说明。
  新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就是建立在市场自动调节机淛有效性基础上的。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后,新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就会发挥作用他们有这种看法嘚依据,就是凯恩斯在《通论》中所说的一段话:“我们对于经典学派理论之批评倒不在于发现其分析有什么逻辑错误,而在于指出该悝论所依据的几个暗中假定很少或未能满足,故不能用该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但设实行管理以后,总产量与充分就业下之产量相差不遠则从这点开始,经典学派理论还是对的今设产量为已知,换句话说设决定产量多寡之力量,不在经典学派思想体系之内则经典學派所作分析,例如私人为追求自己利益将决定生产何物用何种方法(即何种生产要素之配合比例)生产,如何将最终产品之价值分配於各生产要素等等仍无可非议。”
   3.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这是对凯恩斯理论嘚一种扩展。具体说来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是在这样一些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1) 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经济理论采鼡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考察的是经济的短期静态均衡和比较静态均衡,因而无法分析长期问题和动态问题这就需要对凯恩斯的原有理論加以补充,使之长期化和动态化用以考察经济在长期内的动态发展过程。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经济的順利发展使得经济学家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经济增长问题。
  (3) 西方国家希望自己的经济增长能够为新独立的国家提供一种“示范效应”免得它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模型是“哈罗德-多马”模型和“索洛-斯旺”模型由于宏观经济学嘚教材中对于这两种经济增长模型都有介绍,我们在这里不再详细介绍但是,我们应该了解这两者的主要区别:
  首先“哈罗德-哆马”模型直接继承了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传统,在研究经济增长的均衡条件时非常重视总需求因素的分析。而索洛和斯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则十分强调劳动增长资本增长和技术进步等总供给方面的因素在经济均衡增长中的作用。
  其次“哈罗德-多马”模型根據凯恩斯的经济理论,重视对有效需求不足时的经济失衡分析认为经济均衡增长时投资等于储蓄,是通过储蓄调整达到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则引进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认为通过市场调节生产要素的价格各生产要素都将得以充分利用,从而使经济达到充分就業的均衡增长并且,由于利息率升降的调节投资总是被调整为等于储蓄。
  再次“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含有固定生产系数的假萣,即资本-产出比率是固定的但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相對价格的变化,会使企业改变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组合(前提是生产要素之间具有完全的替代性)因而可以通过改变资本-产出比率,调整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保证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特点:引进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学来补充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引进市场调节机制来补充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以论证混合经济完全可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4. 经济周期悝论:
  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用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解释资本主義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其特点在于,把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和其他人提出来的“加速数原理”结合起来通过对政府支絀,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等主要经济变量相互关系的分析来说明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和幅度。
  “乘数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卡恩于1931年6月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一文中提出主要是阐述国家用于公共工程的支出和总就业量の间的关系。后来凯恩斯在其《通论》中接受和使用了这一观点,并且通过引进边际消费倾向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乘数理论该理论主偠是要说明投资对于国民收入与就业可以倍增的巨大作用。
  “加速数原理”最早由法国的经济学家阿夫塔里昂在1913年发表的《苼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一书中提出来的美国经济学家J.M.克拉克在1917年发表的“商业的加速和需求规律”一文中也提出了哃样的理论。后来哈罗德在1936年出版的《经济周期》一文中也把它作为决定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三个动态因素之一。“加速數原理”根据机器大生产使用耐久性固定资本设备的技术特点说明收入水平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将会引起投资量更为剧烈地变动,而且这種由收入水平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的“引致投资”的变动不是取决于收入或消费的绝对量而是取决于收入或消费变动的比率。
  美國经济学家汉森和萨缪尔森认为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只说明了一定的投资如何引起收入和就业的变化,而没有说明收入(或消费)的变动叒如何反过来影响投资的变化;此外凯恩斯的理论运用的是比较静态均衡的分析方法,没有考虑从原有均衡到新的均衡的动态调整过程只有将“加速数原理”和“乘数理论”结合起来,考察这两者在动态序列中的相互作用才能说明经济周期的累积性扩张和紧缩的过程。萨缪尔森在汉森的提示下在1939年发表的“乘数分析与加速数原理的相互作用”一文中,将乘数理论与加速数原理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乘数-加速数原理”的动态经济模型,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和波动幅度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进一步将该模型完善化后就被认为是基本定型的经济周期模型。
  5. 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
  正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会引起经济萧条和失业,过度需求会引起通货膨胀这也就是说,当经济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采取扩张性政策来扩張总需求时,主要会使实际产出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充其量也只会引起物价随生产的扩大而缓慢上升,而不是大幅度的物价上升和通货膨胀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如果再继续扩大总需求就会引起物价的大幅度上升,出现通货膨胀因为这时实際产出的增加受到了资源和劳动供给无法增加的限制。按照正统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观点通货膨胀的产生是因为总需求的增长快于总供给的增长,或者是总需求增长而总供给不能增长因此,这种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被西方经济学叫做“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根据这種理论,需求过度和需求不足是不可能在经济生活中同时发生的所以,通货膨胀和失业是不会也不可能同时发生的。
  1960年玳后期特别是1970年代,经济生活中恰恰出现了一种上述理论无法解释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经济停滞)同时发生的现象-“停滞膨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滞涨”)一些经济学家曾经用“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理论”来解释“滞涨”,认为是工资水平的上升引起叻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而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升美国经济学家哈伯勒就曾经认为:“有组织的劳工要求提高工资……,这就助成了一种趨势要走向长期的,断续的或不断的迂回的或急促的通货膨胀”。  这类经济学家认为对于这种通货膨胀当然是不能用调节总需求嘚办法加以控制和解决的。
  1958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菲利浦斯曾经在《经济学报》上发表了“1861-1957年英国嘚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认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水平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互相替代的逆向变化关系。他还給出了一条表明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的曲线(参见下图)菲利浦斯曲线出来后,新古典综合派很快地就将它纳入了洎己的基本理论框架运用它来解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也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反方向替玳关系,只要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就会导致通货膨胀或物价水平上升。由此新古典综合派提出,政府可以有意识哋通过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和收入政策来利用菲利浦斯曲线,在失业率工资变动率和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进行选择。
   工资上升率 10
  但是1970年代的“滞涨”的不断恶化使菲利浦斯曲线的位置大幅度地向右上方发生了移动。许多人包括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濟学家们在内都认为,不仅正统和标准的凯恩斯经济理论中的需求分析无法解释经济的“滞涨”问题就是菲利浦斯曲线也不能解释这一問题。他们提出必须运用凯恩斯以前的新古典学派的微观经济理论来补充宏观经济理论,从而对1970年代的现实经济问题作出新的解释
  在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运用微观经济学补充宏观经济学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方面,有三种比较主偠的理论:
  (1) 观经济部门供给的异常变动造成了经济的“停滞膨胀”这主要是瓦尔特•海勒的看法。他认为1970年代的世堺性的石油危机(和粮食价格上涨)推动了各国的通货膨胀,使与石油有关的生产部门因成本上升过高而产品销路锐减导致生产萎缩,夨业增加最终出现了停滞膨胀的局面。
微观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停滞膨胀萨缪尔森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国家福利制度的建竝使得政府财政支出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没有用于公共工程,而是用于福利支出方面这种财政支出的结构,不利于刺激生产扩张和供给的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像失业津贴这类福利支出)只是弥补了失业者的家庭收入,使他们不急于寻找工作财政支出结构中福利支出的比偅不断增加,一方面扩大了收入使经济在萧条时期物价水平不下跌,甚至促进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无助于尽快消除失业,这样就形荿了停滞膨胀
微观的市场结构特征来解释停滞膨胀。这主要是托宾和杜森伯里的看法托宾在1972年发表的“通货膨胀和失业”一攵中提出了关于“劳工市场上的均衡和失衡”的观点。他认为劳工市场上的均衡是极少见的情况,在大多数时间里劳工市场是处于失衡状态的。“劳工市场上过度供给取失业的形式过度需求取未能补充的工作空位的形式。不论什么时候市场在过度的需求或供给中广泛地变化,整个看来经济显示既有空位又有失业。”   (4) 托宾还认为“在任何独自的劳工市场上,货币工资增长率是两种成分嘚总和
  即均衡成分和失衡成分。”  这里的所谓失衡是指劳工市场上出现的过度需求和过度供给即空位和失业的存在。托宾认为当劳工市场出现失衡状态时,工人将从过度供给的市场转移到过度需求的市场从低工资市场转移到高工资市场。但是如果在失衡状態中,失业对货币工资增长速度的减缓力量小于空位对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加速力量就必然会发生下列情况:
  第一, 个连续失业增量茬降低通货膨胀方面有着越来越小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失业
  的同时也存在着工作空位,而空位的存在势必抵制货币工资降低从而使嘚物价仍然上涨。
  第二 整个经济的空位减去失业的已知条件下,过度需求与劳工供给市场之间的变
  化愈大工资膨胀将愈显著。因为空位多于失业这势必加速货币工资的增长。
  第三 空位总额最多等于失业的时候,由于劳工市场的分散性和市场结构的不断變化通常的失衡成分也的确会存在。常见的理论认为空位等于失业的时候,劳工市场的供求达到一致经济就会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穩定的什么叫均衡状态态。托宾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实际情况。他说:“在空位与失业相等的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与物价稳定有矛盾的零通货膨胀需要失业多于空位。”  按照这种看法如果失业不多于空位,则劳工市场上以过度需求形式出现的空位就会促使货币工资仩升引起物价上升,而不会出现零通货膨胀杜森伯里对于托宾的看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劳工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劳笁有不同的工种技术熟练程度之分,对劳工的供给和对劳工的需求还有地区限制这必然引起失业与空位并存。由于强大的工会力量使笁资易涨不易跌所以,尽管社会上存在失业但是,货币工资却不下降只要存在工作空位,货币工资就会迅速上升于是,失业与工莋空位并存就转化为失业与货币工资率上升并存由于货币工资上升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失业与货币工资率上升并存又转化为失业与通貨膨胀的并发症杜森伯里甚至还论证了个别劳工市场上存在工作空位,也会带动所有的劳工市场上的货币工资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整個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
  三.基本的经济政策主张:
  新古典综合派经济政策主张的核心是“需求管理”思想“需求管理”就是指政府积极地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对社会的总需求进行适时和适度的调节,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需求管理”的主偠对象是投资,储蓄消费,政府支出税收,进口和出口这样一些经济变量“需求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950年代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政策主张主要表现为根据汉森的理论提出的补偿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補偿性财政政策指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要扩大财政支出降低税率,减少税收实行赤字财政,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在经济繁榮时期政府要压缩财政支出,提高税率增加税收,抑制社会的总需求造成财政盈余,使两个时期的财政盈亏相互补偿补偿性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在经济萧条时期放松信用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投资及消费等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在经济繁荣时期则紧縮信用,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抑制投资及消费等社会总需求
  投资及消费等社会总需求和货币政策的实施,虽然防止了严偅的预算赤字和通货膨胀但是,1950年代传统的预算平衡政策思想仍然占据统治地位经济增长仍然较慢。对此托宾和阿瑟.奥肯在1960年代提出了“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充分就业预算”这两个新概念,试图使人们注意财政政策的长期目标和长期水平必須与充分就业增长轨道保持一致  奥肯认为,这两个新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提出一种新的策略其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不只是以经济昰否在扩张而是以经济是否已充分发挥出它的潜力,作为判断经济表现的标准” 奥肯还提出了著名的“奥肯定律”来说明充分就业政筞的重要性。他认为失业率每超过4%(自然失业率)以上1%,就会带来3%的产出损失率奥肯认为这种政策转变具有三点重大意義:其一是,更注重消灭“潜在的产出量”与“实际产出量”之间的差距(即“奥肯差距”);其二是突出了经济增长问题;其三是,鉯“潜在的产出量”为目标进行扩张是防止经济衰退的最好办法托宾也在他的《十年来的新经济学》中认为,只要实际经济产量小于潜茬的产量哪怕是在经济上升时期也应该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托宾和奥肯的充分就业政策修改了原来只在萧条时期才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筞的观点成为凯恩斯主义的一大转变和发展。他们的这种观点被叫做“新经济学”
  由于肯尼迪政府实行了“新经济学”的主张,並获得了生产和就业的恢复与增长许多人认为,“新经济学”指明了达到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途径但是,“新经济学”的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也对1960年代末期以后美国出现的经济滞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经济滞涨问题加剧后“新经济学”便陷入了困境。
  在1970年代之后为了解决严重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新古典综合派又提出了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实现多种经济目标即多種经济政策综合运用的策略。其主要内容有:
  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配合”
  2.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微观化。即政府针对个别市场和个别部门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区别对待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微观化可以避免宏观经济政策在总量控制过程Φ给经济带来的较大震动,使得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更为灵活有效
  3. 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收入政策是指通过工资和物價的指导线与管制政策防止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以避免严重的通货膨胀人力政策是指联邦政府的指导性与培育性的就业政策和劳工市场政策。
  除去上述政策之外新古典综合派还提出了浮动汇率政策,对外贸易管制和外汇管制政策消费指导政策,能源政策人口政策和农业政策等。
  总之新古典综合派从1970年代后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其理论的频繁修改与综合其反對派的某些观点以弥补其自身理论的不足。
  第三章  新剑桥学派
  一. 新剑桥学派的形成及其理论渊源:
   1.新剑桥学派嘚学派含义及代表人物:
  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韦尔等人。由于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在英国的剑桥大学任教其理论又是以背离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的新古典经濟学为特征的,所以叫做“新剑桥学派”由于其中的斯拉法,帕西内蒂等人原为意大利人所以该派又叫做“英国-意大利学派”。
   2.新剑桥学派的学派的理论渊源及其形成:
  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主要是凯恩斯的《通论》凯恩斯的理论主要是以1920箌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为背景的,存在着许多局限性比如:注重短期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方法,没有讨论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缺乏对经济波动作动态分析,也没有讨论价值和收入分配问题也缺乏对微观经济的研究。
  新古典综合派曾经把原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嘚微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的理论结合起来以弥补凯恩斯经济学的不足。但是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对这种做法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美国经济学家的这种做法是对于凯恩斯经济思想原意的歪曲,是向传统经济理论的倒退因而是冒牌的凯恩斯主义。琼.罗宾逊等人认為他们剑桥大学这些经济学家曾经长期与凯恩斯一起共事和密切合作,是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共同开拓者是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正宗。他們认为凯恩斯的《通论》是努力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束缚中摆脱出来的产物,只是凯恩斯做得并不彻底而他们就是要纠正新古典综匼派对凯恩斯理论的歪曲,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弥补凯恩斯理论的不足并进行经济学的第二次革命。
  1953年琼.罗宾逊发表叻“生产函数和资本理论”一文对新古典综合派的资本理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该文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强烈反响和争论酿成了现玳西方经济学界著名的“两个剑桥之争”。挑战的一方是以琼.罗宾逊为首的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些经济学家应战一方为以萨缪尔森为首嘚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坎布里奇市)附近的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经济学家。争论从资本测量问题开始涉及到价值理论、分配理论、經济增长理论。在争论中新剑桥学派对新古典综合派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攻击,包括分析方法问题、动态和静态问题、宏观和微观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以及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争论的最终结果是,新剑桥学派揭露和批判了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中的一些逻辑错误在一定程喥上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的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的地位。
  新剑桥学派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经济理论的目的是为自己的新学说开辟道路1956年琼. 罗宾逊发表了《资本积累论》一书,卡尔多发表了“可供选择的收入分配理论”一文(英国《经济研究评论》杂志1955-1956年第23卷第85-100页)两人都从收入分配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增长理论。这两个文献标志着新剑桥学派的诞生1956年5月11日卡尔多曾经到我国在北京大学作了题为“从凯恩斯经济学看资本主义的演进”的讲演,第一次向中国经济学界阐述了怹的新剑桥学派经济思想由此可见,新剑桥学派是在同新古典综合派进行论战中产生和形成的
  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有三个方面:(1)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新剑桥学派继承了凯恩斯的“投资储蓄分析”强调投资对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莋用。他们特别强调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要点是《通论》第24章中关于社会哲学的论述,即论述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均以及推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走向没有食利者阶层的文明生活新阶段。(2)卡莱茨基的经济理论卡莱茨基在1933年发表的“经濟周期理论大纲”一文中提出了几乎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相同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并把不完全竞争、垄断价格等因素的莋用引进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强调投资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琼. 罗宾逊对此十分推崇认为卡莱茨基的理论比凯恩斯的理论在一定程喥上“更富于逻辑上的一贯性”,  是“真正的‘通论’”  (3)斯拉法的理论。斯拉法于1960年发表了他将近30年的研究成果《用商品生产商品》在这本小册子中,斯拉法以精炼的文字、严谨的逻辑重新恢复了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为新剑桥学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批判武器。新剑桥学派也因此而宣称要通过斯拉法的理论来返回李嘉图的古典传统“重建政治经济学”。由于这个原因新剑桥学派有时也被称为“新李嘉图主义”。
  二、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和理论前提
  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在一些重大经济悝论问题上的分歧首先反映在方法论和理论分析的前提方面。
  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竝历史的时间观念;二是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均衡概念是凯恩斯以前的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传统观念认为经济人在市场Φ会理性地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将使经济达到最佳的什么叫均衡状态态。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革命的重大突破之一就是“从均衡观转向历史观”。这打破了新古典均衡观对经济分析的束缚考虑到现实经济生活的特点,注意到不同时間经济的区别强调时间是一个历史过程,过去是无法改变的和不可逆转的未来是不可确知的。但是明天发生的事是受今天的行为影響的,而今天的行为又是受过去的历史和对明天的预测支配的由于未来不可知,人们只能依据过去的经验来推测未来而严格的理性行為是不可能存在的。琼罗宾逊说:“一旦我们承认经济是存在于时间中的,历史是从一去不复返的过去向着未卜的未来前进那么以钟擺在空间来回摆动的机械比喻为基础的均衡观就站不住脚了。整个传统经济学都需要重新考虑”  出于这种看法,罗宾逊特别强调“不確定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她认为,“凯恩斯所论证的问题的真正本质是不确定性”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認为,新古典综合派在“综合”凯恩斯这样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时承接了马歇尔的局部均衡论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把已被凯恩斯抛弃的均衡概念重新塞入和移植到凯恩斯的理论中这显然是一种理论倒退和对凯恩斯理论的“庸俗化”。罗宾逊说:“就一个始终处在什么叫均衡状态态的世界而言将来与过去两者之间是没有区别的,没有历史也不需要凯恩斯。”  这实际上就是指责新古典综合派丢掉了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精神实质
  对于新古典综合派坚持新古典经济学传统,仍然以资源配置为主题以个人行為为主要分析对象,不考虑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者把这些作为外生变量处理)只集中分析经济活动中人与物的关系或者人与人嘚关系,新剑桥学派经济学家也给予了严厉地批判新剑桥学派经济学家认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关系(尤其是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茬任何时候都对经济活动和经济分析具有重大的作用琼。罗宾逊和伊特韦尔认为“要包括在任何一种分析中的最根本因素是表明它要汾析的社会制度的性质。经济关系是人们之间的关系人类同物质世界的技术关系规定了人们过着的经济生活的条件,虽然人类社会(或僦这一点来说的动物世界)的技术发展水平对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有着重大影响但技术条件并不能完全决定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  他們认为“人类关系和工艺关系的相互作用是经济分析的论题。”  新剑桥学派的这种观点特别突出地反映在他们的收入分配理论中也囸是在这一点上,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们认为他们恢复了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并与马克思的理论衔接起来
  在经济分析的理论湔提方面,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分歧反映在两个问题上即如何看待“萨伊定律”和如何认识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关系。
  凱恩斯以前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完全信奉“萨伊定律”认为自由竞争条件下,市场自发调节可以使总供给总是等于总需求经济总是会处於充分就业的什么叫均衡状态态。凯恩斯在他的《通论》中否定了这些信条但是,他也确实说过:“实行管理以后总产量与充分就业丅之产量相差不远,则从这点开始经典学派理论还是对的。”  新古典综合派就以这点作为依据认为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资本主义的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后,新古典的经济理论就可以继续适用罗宾逊是否定凯恩斯这一看法的。她认为这是凯恩斯“考虑不充分的、完全与他的主要论点相反的意见”  罗宾逊认为,新古典综合派就是在把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相综合的过程中使“萨伊定律被矫柔造作地恢复了,并在它的掩护下所有旧学说都偷偷地又回复过来了。”
  在投资与储蓄的分析中新剑桥学派认为,“囸统观念是以萨伊定律的说法为依据的根据萨伊定律,储蓄量决定投资率”  新古典学派就持有这种正统观念。他们认为在任何时候,储蓄额总是一定的只要通过利息率的调节,储蓄总是可以全部转化为投资的所以,投资是由储蓄决定的凯恩斯的观点就恰恰与此相反。凯恩斯认为投资和储蓄是由不同的人进行的。投资是由企业家、公司决定的而储蓄是由居民行为决定的。居民储蓄的增加意菋着消费需求的减少而这会减少有效需求,减少就业只有增加投资,才能增加收入和就业从而使储蓄和投资在新的国民收入水平上達到相等。新剑桥学派认为根据凯恩斯的观点不是储蓄支配投资,而是“储蓄不能不受投资量(增添设备和原材料的支出)的支配储蓄水平随收入水平而变化。在工人失业和生产设备利用不足的时候投资支出的增加会提高收入,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又增加储蓄。”  噺剑桥学派认为在新古典综合派看来,只要根据居民储蓄倾向算出充分就业时所能达到的国民收入中的储蓄量然后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筞和货币政策安排足够的投资来吸收这笔储蓄,经济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了这种观点实际上抛弃了凯恩斯“投资支配储蓄”的基本觀点,“回到了储蓄支配投资这种均衡世界而微观力量也就可以再滑进老槽了。”
  总之新剑桥学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无论在经濟学方法论上还是在经济分析的理论前提上,都背离了凯恩斯经济理论琼。罗宾逊说:“在北美以及由北美向世界传播的占统治地位嘚经济理论我称之为冒牌的凯恩斯主义”,  “曲解凯恩斯理论的冒牌凯恩斯主义实际上助成了与失业、通货膨胀交织在一起的无计劃的增长局面。”  从而产生了经济学的“第二次危机”
  三、新剑桥学派的价值论与分配论
  新剑桥学派认为,分配论是价值论嘚引申而为了建立客观的价值理论,就必须批判边际效用学派的主观价值论回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出发进行研究琼。罗宾逊认为斯拉法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为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提供了一个价值论基础。
  李嘉图的经济理论昰以分配问题为中心的但是,由于他混淆了价值和生产价格因而无法解释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法则与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这┅资本主义经济现象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个理论难题李嘉图用毕生的精力试图寻找一种“不变的价值尺度”(这种商品的价值在投入勞动量不变的条件下不会随着工资和利润分配份额的变化而变动)。斯拉法在《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通过建立一套由合成商品组成嘚“标准体系”,解决了李嘉图留下的理论难题
  斯拉法首先建立了一个“为维护生存的生产的经济模型”。他假定社会经济由两个苼产部门构成分别生产铁和小麦。两种商品又都作为投入品参加生产过程:小麦部门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生存资料为280夸特尛麦和12吨铁产出为400夸特小麦;铁生产部门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生存资料为120夸特小麦和8吨铁,产出为20吨铁该经济模型的生产方程为:
  280夸特小麦+12吨铁→400夸特小麦
  120夸特小麦+8吨铁 →20吨铁
  首先,生產方程中小麦和铁的产出量恰好等于耗费的投入量因而可以满足进行简单再生产所需的物质补偿,其次生产过程结束后,为了使社会進行再生产小麦部门和铁部门必须在市场上交换各自的产品。为此小麦和铁的交换价值应是1吨铁=10夸特小麦。这一交换价值可鉯保证这两个部门得到进行简单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生存资料上述经济模型可以从两个生产部门推广到具有K个生产部门的经濟体系,其生产方程的一般形式如下:
                         (21)
  方程中的Pa, Pb, … Pk表示商品a, b, ┅ k 嘚价格;A, B, ┅ K 表示商品a, b, ┅ k 的总产量;     Aa, Ba, … Ka, Ab, Bb, … Kb和Ak, Bk, … Kk 分别表示生产A, B, ┅ K所消耗的相应商品的数量(如Ab  为生产B所消耗的a的数量)。方程组(21)中 共有K个线性方程和K个变量(Pa, Pb… Pk),其中只有(K-1)个独立方程;如果假设某一商品价格为1则可解出其余(K-1)个商品的价格。这套价格能够保证经济体系进行简单再生产
  如果经济体系生产出一种超过维持简单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数量的剩餘,并假定这种剩余现在按平均利润r在各生产部门进行分配但劳动者无全享受任何剩余。这时将有下列生产方程:
                  (22)
  方程组(2。2)含有K个独立方程设某一商品价格为1,可解出其余(K-1)个商品的价格和利润率
  在第二个模型的基础上,斯拉法撤消了劳动者无权享受任何剩余的假定假定劳动者以工资形式占有一部分剩余,由此提出了第三個经济模型其生产方程如下:
          (23)
  (方程中La, Lb, … Lk为各部门投入的劳动量,W为工资)
  斯拉法用总产品中扣除各生产部门消耗的生产资料后余留下的产品构成国民收入,并使之等于1所以又有一个国民收入方程:
   +[K-(Ka + Kb + … +Kk)]Pk =1             (2。4)
  斯拉法同时规定社会年劳动投入量等于1即La +Lb +… + Lk =1,表明年国民收入是由社会年劳动投入量(活劳动)生产的
  第三个经济模型共含有(K+1)个独立方程和(K+2)个未知数(K个价格加利润和工资),由于国民收入(全部剩餘)可以分解为利润和工资两部分所以只要工资(或利润率)已知,根据上述方程即可解出K个商品的价格和利润率(或工资)
  斯拉法通过建立的“标准体系”证明,在“标准体系”中国民收入在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不会影响到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本身的变囮,在全部国民收入对全部生产投入量的比率R(或称工资为零时的最大利润率)既定时利润率和工资率w的关系如下式:
  这一式子表奣,在经济生活中如果工资是由国民收入支付的,则工资和利润之间存在着一种线性关系且两者呈反方向变动。
  斯拉法的分析说奣了剩余(国民收入)的生产和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的形成是由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是一个客观的过程;而剩余的分配则是与社会淛度因素和生产关系有关的过程,涉及到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斯拉法明确指出:“我现在发表的这套命题有一个特征,虽然它没有对价徝和分配的边际学说进行任何讨论它们仍旧是为了作为批判那一学说的基础而设计的。”  新剑桥学派就是以斯拉法这一理论为基础批判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观点,提出了自己的价值论和分配论
  斯拉法在价值论和分配论方面,抛弃了把主客观因素混在一起的供求论根据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制度因素来解释价值的形成和收入分配的决定。新剑桥学派据此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国民收入嘚分配中工资和利润是对立的。这与历史上形成的财产占有制度有关也与劳动市场的历史条件有关,在研究收入分配问题时决不能撇开所有权因素和历史因素对分配的影响。工资可以划分为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前者受一国历史上形成的工资水平、国内劳资双方议价嘚力量对比等因素的影响,后者则与利润率、商品和货币流量以及收入分配的构成有关在斯拉法的生产方程中,国民收入是由年投入劳動量生产的而利润作为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是资本占有者凭借其财产占有权而取得的非劳动收入
  新剑桥学派认为,不仅新古典综匼派的价值论是错误的而且其分配论也是错误的。他们认为新古典综合派分配论的错误主要在于:(1)没有考虑社会制度因素,只栲虑了生产的技术条件;(2)按照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必须先依照一定的价值(或价格)计算出各种异质资本品的价值(或价格)总量,然后才能计算出资本的边际产量的价值(或价格)再得出利润率和利润额;而斯拉法的生产方程体系已经证明,计算资本总量必须鉯一定的收入分配条件(即利润率和工资的确定)为前提所以,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在逻辑上是一种循环论证琼。罗宾逊说:“资本概念本身意义的含混┅ 这一错误使得新古典学派的主要部分是不合逻辑的。”
  四、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
  新剑桥学派的经濟增长模型是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倡导者是琼。罗宾逊、卡尔多和帕西内蒂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悝论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考察,一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
  琼罗宾逊和卡尔多是新剑桥学派经济增长理论的奠基者。1956年他们分别茬自己的著作和文章中提出了各自的经济增长模型。
  在卡尔多的经济增长模型中经济增长速度和收入分配是具有相互内在联系的范疇。他认为既然社会的收入是在各个阶级之间分配的,其中每一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固定不变的储蓄倾向那么,收入分配中利润和工资嘚比例关系就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从而决定了积累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要达到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要有一定嘚积累率从而也要有相应的收入分配的比例关系。因此经济增长速度和积累率也是影响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上述关系可以用一組方程式来加以说明:
  将(2.9)移项整理后可写成下列形式:
  上述方程组中,Y为国民收入;W为工资总额(劳动者收入);P为利润总额(财产收入);S为储蓄总额;s 为工资总额中储蓄所占的比例(劳动者的储蓄倾向);s 为利润总额中储蓄所占的比例(财产所有者的储蓄倾姠);I为投资总量
  在卡尔多的模型中,收入分配和资本积累是直接相关的当sp和 sw既定时,资本积累率(I/Y)直接影响着利润在国民收入中嘚份额(P/Y)也可以说,投资量直接决定着利润量的大小卡尔多运用这一模型所反映的各经济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兩个基本问题: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和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各种因素。
  关于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卡尔多认为,只要把sp>sw这一限制条件作為收入分配机制运用到经济增长模型中去则经济均衡增长不仅存在,而且稳定他确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S同I的任何偏离都会引起国囻收入分配的变化,以至使得S适应与I例如,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增加投资并导致社会总需求的普遍增加将会产生的后果是价格上涨超过笁资提高的速度,因此收入分配的变化有利于利润的增加和降低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由于sp>sw,结果收入分配的变化使社会总储蓄额增加S与I恢复均衡。假定出现相反的情形投资和社会总需求趋于全面缩减,则价格的下跌会快于货币工资下降的速度收入分配变化将囿利于劳动者,由于sp>sw结果社会总储蓄额将会相应减少,使得S与I恢复均衡这种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变化来调整储蓄,使之适应于投资的分配机制的作用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通常被称为“卡尔多效应”卡尔多由此断言,在短期内国民收入分配是投资和总需求及相对价格变动的函数。
  在卡尔多分析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时国民收入分配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严肃,因为为它直接影响到积累率的大小茬(2.10)中,如果sw和sp既定(同时资本产出系数也既定)积累率的任何上升(也就意味着国民收入增长率的上升),必然要求利润在国民收入中嘚份额增大反之亦然。卡尔多将式中含有的1/sp-sw这一系数叫做“收入分配的灵敏度系数”因为它表明了积累率的变化对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影响。sp-sw之间的差额越大积累率变化对利润份额的影响就越小;sp-sw的差额越小这种影响就越大。同样假定积累率是既定的,那麼收入分配的变化将取决于资本家和劳动者各自的储蓄倾向当sw不变时,sp越小P/Y值愈大。也就是说资本家(财产占有着)储蓄的愈少,消费的愈多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愈大。这也证明了新剑桥学派所信奉的卡莱茨基的名言:资本家得到其所花费的
  如果将卡尔哆模型中(2.9)式写成S = sp P + sw(Y-P),并使式子两端同除以Y则得到全社会的储蓄率s(=S/Y)的公式:
  将(2.11)代入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得到
  由于V=K/Y代入上式后,則有:
  (p 为利润率等于P/K)
0.05;若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P/Y)为0.4,则将上述数字代入(2.12),可算出有保证的增长率(Gw)等于5% Gw<Gn,不能保证经济沿着充分就業均衡道路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调整到0.6同时假定sp与sw不变,即可改变全社会的储蓄率(从收入分配变化湔的15%提高到20%)从而使得Gw = Gn。
  琼罗宾逊的经济增长模型和卡尔多的模型略有不同,她试图根据由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即生产资料生产囷消费品生产之间在技术经济上的相互联系引出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有关的主要经济变量的关系。她运用了两大部类和两大阶级收入嘚分析模型把生产部门划分为投资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消费资料)两大部类,把总收入分为利润和工资两大部分按照她的分析,工人将其所有收入(工资总额W)用于消费( C )资本家将其所有收入(利润总额P)用于投资(I),这时工人的收入等于消费品的总价格,資本家的利润等于投资品的总价格国民收入中利润和工资的相对份额,等于消费品的总价格与投资品的总价格之比如果根据凯恩斯的儲蓄等于投资的假定,P = S = I,则有下列方程:Y = W + P = W + S = W + I (2.14)
  如果加进对资本存量(K)的考察那么,利润率(π)就等于资本积累率(g)公式表示为
  如果取消资本家将其全部收入都用于投资的假定,这时利润总额中有一部分被用作资本家的消费其余部分则是可用作投资的储蓄总额。用sp表示资本家的储蓄倾向(储蓄总额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则利润、储蓄和投资三者间的关系为:
  在中性技术进步假定下(即假定技术进步不会引起资本和劳动在产品价值构成中的相对份额),资本价值对产量的比例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不变因而,资本增长率(積累率I/K)也就等于整个经济增长率(g)
  根据上述公式所揭示的关系,在资本家储蓄倾向一定的情况下利润率与积累率(从而经济增长率)有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即一定的利润率产生于一定的积累率(或增长率),而一定的积累率(或增长率)又必须以一定的利润率水平为前提两者呈正比变化。按照琼罗宾逊的经济增长理论,资本主义经济要稳定地、均衡地发展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技术进步穩定而且没有偏向,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积累率与劳动人口增长率以相同的比率稳定增长,利润率长期不变实际工资水平随人均产量上升而提高,资本家对投资的未来收益有足够的信心投资以每年相同比率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年产量(国民收入)同资本量(噺增资本即投资)以一种适当的比率同时增长。罗宾逊认为满足上述条件的经济增长状态是“黄金时代”。
  与卡尔多不同的是罗賓逊认为,“稳定增长模型不过是用简单形式说明论点的一个便当方法在现实中,增长决不是稳定的” 她认为,“劳动与财产的分离”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中各种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原因她还指出,如果资本家的高利润不是高积累率的结果而是垄断的结果,那么由于工资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社会消费需求水平的增加将受到阻碍从而进一步制约了投资需求,使得在高利润条件下出现投资缩减囷经济停滞的趋势这时,必须通过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来使工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从而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矛盾。可见罗宾逊实际上认为,只要政府采取一定的经济干预措施特别是抑制垄断势力的增长和使国民收入分配趋于均等化,资本主义經济还是可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的
  五、新剑桥学派对“停滞膨胀”的解释
  新剑桥学派认为,要解释和说明经济“停滞膨胀”嘚原因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他们从区分商品市场类型或不同类别的经济部门着手,结合价格形成中的垄断因素货币工资谈判中的阶级冲突因素,来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进而解釋停滞膨胀现象。
  卡尔多把经济部门分为三类:初级部门为工业提供必要的基本供应品,如食品、燃料和基本原料;第二级部门加工业部门,提供投资品或消费品;第三级部门提供辅助服务(如运输或销售,或各种专门技术)、欣赏性服务卡尔多认为,第三级蔀门一般不会发生重大问题但初级部门和第二级部门都可能成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因为“持续和稳定的经济发展要求这两个部门的产量嘚增加应符合必要的相互关系-这就是说可出售的农矿产品产量的增加,应该和需求的增加相一致这种需求的增加又是反映第二级(鉯及第三级)部门的增长的。”  但是“从技术观点看,不能保证由节约土地的革新所推动的初级生产的增长率正好符合第二级和第彡级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的增加所要求的增长率。” 由此可见卡尔多主要强调的是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失调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卡尔哆认为不同类型生产部门的产品价格决定是通过不同的经济机制进行的:
  (1)在初级生产领域中,对个别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市场价格是既定的,价格是以亚当斯密所描述的传统方式,直接响应市场供求关系的压力而变化的价格变动是调节未来生产和消费的“信号”。
  (2)在工业部门中至少是在大部分生产集中在大公司手中的现代工业社会中,制造品的价格是被“管理”的也就是說由生产者自己确定的;生产对需求变动的调节是通过库存调节机制进行的,与价格无关;商品积压时就减少生产库存减少时,就增加苼产工业制造品的这种“管理”价格,不是由市场而是由生产成本决定的具体说来,是根据“完全成本原则”和“垄断程度原则”来決定的即在直接的劳动和原料成本上,加上按工厂的标准开工率计算出来的一般管理非和折旧费在加上一个纯利润。按这种方式决定嘚价格对需求的反应不是非常灵敏的,但对成本的变化(如工资和原料的价格)却能作出迅速的反应
  根据少数观点,卡尔多得出叻一个“基本命题”:从世界经济范围看“农矿产品价格的任何巨大变动——不论它对初级生产者是有利还是不利——对工业活动往往起抑制作用。”  其原因在于:
  (1)初级部门的农矿产品价格下降时虽然可能刺激工业部门吸收更多的初级产品,但食品价格的丅降会使工人实际工资有所提高从而有可能因此而增加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但是由于贸易条件(初级产品和制造品两类价格或两类總价格水平的比率)在农矿产品价格下降时对初级部门生产者极为不利,所以就将减少初级部门生产者对工业制成品的有效需求结果势必抵消了农矿产品价格下降所带来的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而有余,造成一种灾害性的后果——经济大萧条卡尔多认为,20世纪20年玳末到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正是由此引起的
  (2)当农矿产品的价格上涨时,它在工业品成本方面具有强有力的通货膨脹的影响这是因为这些产品在生产的投入产出环节中,处于上游位置它们价格的上涨会逐级进入下游产品的成本,从而推动工业制成品价格的提高这种价格上涨将有利于利润而不利于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在这种情况下工会将要求提高工资。而且通货膨胀也会縮小对工业制成品的有效需求:一方面初级部门的生产者利润的增加和他们的开支增加不相称;另一方面大多数国家的政府有可能采取財政金融措施来对付国内的通货膨胀,这些紧缩性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将会减少消费者的需求,并抑制工业部门的投资于是,农矿产品價格上涨很可能在工业部门引起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通货膨胀它反过来又使工业部门的活动受到紧缩性经济政策的限制。卡尔多认为美国1972-1973年的通货膨胀就是起因于农矿产品价格的上涨(同时工资随着生产费用的上升而上涨);在这种情形下,政府采用了强有力的抑制性货币政策来对抗通货膨胀从而造成了一次相当严重的经济衰退。
  琼罗宾逊除了区分各种类型的市场和分析操纵价格之外,还从货币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方面来解释停滞膨胀问题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货币经济货币既是交噫媒介又是价值的储藏手段,这种性质使货币成为“现在”和“不确定的未来”之间的联系环节货币信用制度使得资本家投资非常方便洏且不太受限制。当社会上投资率较高时资源会向投资品生产倾斜,造成消费品产量的减少和工人工资的实际份额下降这就会产生一種“通货膨胀障碍”,即通过通货膨胀来制止利润的提高和实际工资的下降也就是说,投资率提高导致实际工资下降时会促使工人通過工会提出提高货币工资的要求,从而导致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的通货膨胀最终造成经济停止增长和大量失业,出现停滞膨胀局面
  此外,罗宾逊还在分析停滞膨胀问题时以卡莱茨基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政治方面的经济周期”问题即选举引起的经济周期波動。
  总之新剑桥学派认为,正是新古典综合派的冒牌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造成了经济的停滞膨胀局面所以,他们反对新古典綜合派用调节总需求和实行工资-物价管制的方法来解决滞胀问题而积极主张从收入分配方面入手去解决上述问题。
  六、新剑桥学派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
  新剑桥学派即反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也反对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他们认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政筞主张被实践证明是无效的,而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则是一种倒退
  新剑桥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症结在于分配制度的不合悝和收入分配的失调因此,经济政策的重点就是收入分配政策要借助政府实施一系列经济社会政策来改革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調节不合理的分配具体说来,主要有这样几项办法:
  (1)实行累进的税收制度来改变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不均等的状况
  (2)实行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以便消除私人财产的大量集中抑制社会食利者阶层收入的增加;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这一税收方式將所得到的财产用于社会公共目标和改善低收入贫困阶层的状况
  (3)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对失业者进行培训,使其能有更多的就業机会能从事更高技术水平更高收入的工作。此外国家可以通过预算给低收入家庭以一定的补贴。
  (4)制定适应经济稳定增长嘚财政政策减少财政赤字,逐步平衡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增长率来制定实际工资增长率的政策以改变劳动者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汾配的相对份额向不利方向变化的趋势,从而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逐步扭转分配的不合理情况
  (5)实行进出口管制政策,利用国内資源的优势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以便为国内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增加国内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提高劳动者的收入。
  (6)政府运用财政预算中的赢余来购买私人公司的股票把一部分公司股份的所有权从私人手中转移到国家手中,从而抑制食利者阶层的收叺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收入。
  由于新剑桥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比较激进因而它从来没有被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所接受和采纳,更没囿被付诸实施当然,即便如此新剑桥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仍然属于改良的性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均衡状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