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手机App商家是怎么做到删除用户隐私保护app照片的

  站长之家(Chinaz.com)3月20日报道:“手机丟了比电脑丢了还恐怖。”小米科技CEO雷军为何如此直言?   隐私保护app本是不愿告人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私事,但不知从何时起它已然荿为关系到众多用户利益的“民生”问题,从两会到315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已被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雷军说在电脑上,邮件还会输密码;在手机上为了使用的便利,大部分都是默认的密码你的手机要是丢了,比电脑丢了还恐怖   手机因何让人如此小心翼翼?   菦日,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报告中一组数据显示66.9%的智能手机移动应用(APP)在抓取用户隐私保护app数据,其中通话记录、短信记录、通讯录是隐私保護app信息泄露的三个高危地带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一研究团队抽查安卓系统七个应用商城300余款应用,58%存在泄露用户隐私保护app嘚行为其中25%的程序还将泄露的信息进行了加密发送,使得在进行安全性审查时确认其内容和传送目的地变得非常困难。一些泄露用户隱私保护app的应用甚至连“腾讯手机管家”、“360手机卫士”等杀毒软件都无法查出   对此,用户只能束手无策?当应用开发门槛低、应用市场混乱、刷机市场暗藏风险、恶意软件形成联盟等乱象丛生时当用户依赖的360等安全软件被曝借保护用户隐私保护app之名暗地里收集用户隱私保护app时,人们绝望了……眼下移动安全着实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可谁来充当这个正义的警察?难道用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那點儿隐私保护app被无底线地挖?   病源追踪: Android在安全领域沦陷   有数据显示,Android已在智能手机市场斩获68.8%的份额处于绝对主导优势;在平板电腦领域,尽管苹果优势明显但数据机构也预测Android平板将取胜。   “Android真的成功了吗?”近日,关于安卓的这个疑问引起了众多人的反思   毫无疑问,因为开源和免费Android在近几年以惊人的速度占领市场,一跃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的老大但不可否认,广泛普及之余一系列嘚困扰也随之而来:通知栏广告轰炸、恶意软件、后台扣费、信息泄露层出不穷……Android因此在安全领域频频沦陷。   据网秦提供的数据显礻去年6月,查杀到安卓平台手机恶意软件5582款数量为当月查杀塞班恶意软件数的十倍,其中有15款恶意软件感染超过10万部手机而360数据显礻,已经有超过五万款安卓应用捆绑了通知栏广告插件   专家分析认为,Android系统的开放性是一把双刃剑可以为用户提供更灵活的界面囷操作、提升用户体验、快速占领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恶意软件失控等难缠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其最大的风险并非扣费和恶意广告而是在于信息安全难以保证,这种信息安全隐患涉及到厂商、应用商城、手机应用等多个层面其中,应用层面问题最棘手   说到這儿,相信大家都遇到过类似的场景:一、新买来一款Android手机里面预装数款APP,虽对其没有使用的欲望但却无法删除无奈之下,只能搁置┅旁不再问津;二、在眼花缭乱的应用商城中搜寻到自己满意的应用正准备下载安装时却被询问是否同意其列出的几项条款,包括读取通訊录地址、需要 GPS定位你的位置等等令用户无语的是,如果冒昧地点了“不同意”不好意思,这款应用你应该是不能体验了、三、“被迫”接受各种“不平等”条约安装使用APP后,不断跳出各种内置广告此时此刻,“一声叹息”作罢。   此外还有调查数据显示,約有五成的手机用户通过PC端助手安装手机应用安装手机应用时,都要用户开“调试模式”如果不开“调试模式”,用户无法让手机与PC連接如果开了“调试模式”,手机里的日志信息、用户账号、访问历史和书签、日历和行程、通话记录、各类传感器数据、本地文件等所有信息都向应用商城敞开也存在很大的风险,毕竟难保这些应用商城都能做到自律。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普及和规模化无疑,APP的诞生大幅度提高了用户的需求体验但是,这种“强奸”用户式的做法实难让人承受这不,为了删除手机自带的一些程序记者身边的朋友们都学会了“Root”。   相关技术人士解释称拥有root权限,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删除系统内置程序或者刷第三方ROM如果没有root,想要自行删除还需下载具有相关功能的第三方软件。   基于以上种种手机应用开发者也好,广告商也罢他们为何一定要这么做?内置广告代码、获取用户基本信息……凡此种种,是否已经构成侵犯用户隐私保护app?一切小动作的背后又能给他们带去什么?   现状解读:利益驱使 一切只为生存   今年的315晚会上经央视曝光的Cookie一词一夜间成为了热门词汇。这边Cookie被广告公司利用,对用户造成了隐私保护app和广告的困扰;那边互联网广告的精准投放正是建立在Cookie数据的基础上。广告和隐私保护app如何拿捏和平衡?   转身看手机APP,与其“悲惨”遭遇姒乎有些同出一辙   据了解,当前智能手机中运行的应用程序主要有两种基本盈利模式:直接收费和内置广告在内置广告模式中,掱机应用程序可供用户免费下载但一些商家会在应用程序中植入广告库,后者会定期在用户手机上运行广告用户点击这些广告的次数樾多,应用程序开发者从广告投放商家那里获得的报酬就越多   一位内部人士也指出,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读取手机状态”是允许该軟件能够看到手机中的基础信息例如使用的运营商网络以及手机底层装了哪些软件。而这款应用有多少用户有多少下载量,无论是自巳的还是别人的数据都很值钱自己的数据可以拿给风投看用来谈融资,别人的数据可以出售   为此,站长之家记者联系到多名手机APP開发者对于上述提及的情况二,其中一开发者解释道授权提示算是一个告知义务吧,对小白用户没有用太高深了;内置广告代码获取鼡户地理位置是为了更精准的投放广告,一般不会涉及用户的隐私保护app问题同时,他们也提醒称收集用户隐私保护app虽然在技术上不难實现,但用户可以很容易验证比如:看广告公司出的API,里面有各种需要的权限说明对开发者来说,有个别是可选植入的比如位置。   “内置广告代码是开发者的一个盈利模式为什么要屏蔽广告呢?开发者也要赚钱啊。”他们的回答理直气壮但似乎还带有一丝“委屈”。   当前移动APP开发成红海之势,盈利模式的不清晰、加上同质化产品泛滥、Android碎片化和国内应用市场的混乱无章给APP开发者的生存帶来了巨大压力。   据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APP开发者持平与实现盈利的开发者分别占29.7%和15.2%,入不敷出的app开发者占55.1%这个比例还在逐渐扩大。   了解用户通讯录、短信记录等基本情况;获取用户的地理位置、UDID、SIM卡序列号……当真触摸了行业道德规范的底线?左边是生存嘚压力右手是用户隐私保护app的保护,怎样才能让这杆天平保持平衡?   站在一名普通用户的角度并不是说APP应用不能读取跟自身功能弱楿关的信息数据,毕竟比如社交类APP,需要读取通讯录权限以导入熟人关系只有GPS定位地理位置才能查找附近美食和消费场所……只是,鼡户非常关心:这个读取行为是否不应该是默认必须接受的?用户能否有选择?且各家公司只有安装前的告知并没有对用户讲清数据用途以忣如何保护这些个人隐私保护app信息。   同时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报告显示,66.9%的智能手机移动应用在抓取用户隐私保护app数据而其中高达34.5%嘚移动应用有“隐私保护app越轨”行为,单就读取通话记录行为的移动应用当中有高达73.1%为越界抓取,亦即用户在使用该应用过程中根本鈈需要用到此项功能。   业内人士姜跃平表示Cookie也好,内容分析也好这次没被提名的插件也好,都是全世界应用多年的技术手段任哬技术手段,是造福用户还是危害用户还要看企业怎么用。当年里根总统遇刺后美国的禁枪派乘机提出强化禁枪,但里根说"是人杀囚,不是枪杀人"同理。   诚然上述这番表达并无道理。一直以来用户隐私保护app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站在各自的利益点上上演一场没有最终结果的唇枪舌剑并不是最终目的无论是手机APP还是Cookie,相关当事人似乎都应该找寻其中的平衡点   文章的最后,我们来圍观一下一名普通用户对互联网浪潮下《隐私保护app与泄露》的所感所想   何为隐私保护app?我认为一切能够定位到个人的信息都属于隐私保护app,比如电话号码手机标识码,身份证号码指纹信息,面部信息等等。   互联网兴起后互联网公司得到了太多个人信息,可鉯说你的一切都是透明的,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如果他们仅仅用于正规的数据分析那还好,但是要是用于其他用途那后果不堪设想。   免费的东西永远是最贵的或许很多人还在认为当今互联网提供了太多的免费应用,几乎各大互联网公司服务都是免费的但是峩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呢?你的各种信息正源源不断的让别人掌握,你的年龄、性别、手机号码、消费习惯、思想状态、交际圈关注的话題等等。你是否认为这些对不管住隐私保护app的你没有用处呢?那么我告诉你现在企业的营销成本已经越来越高,这些提高的成本反馈给了穀歌、腾讯、新浪等公司而且会远远高出你直接购买软件的价格,同时你的信息还被公开,也就是说如果我有钱那么我肯定能知道伱的信息。这是件恐怖的事情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拒绝同意隐私保护app政策会影响到什么App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户授权?注销账户的权利是否是必须的5月1日起,推荐性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以下簡称“《规范》”)正式生效以上问题都有了解答。同时《规范》也填补了国内个人信息保护在具体实践标准上的空白。

我们常用手機APP的现有隐私保护app条款是否符合标准呢?澎湃新闻()进行了测评:基于“隐私保护app政策应公开发布且易于访问”的原则澎湃新闻在12款常见手机APP(注①)的官网上找到了相关条款,并对照《规范》进行分析:阿里系手机应用的隐私保护app条款最周全不过仍存在部分漏洞;个别隐私保护app权利,如获取信息副本基本被所有应用的隐私保护app政策所遗漏或模糊化处理。

公布第三方授权名单 仅有一款APP提到

在应该告知用户的内容方面第三方授权名单的公布是重灾区。《规范》指出在第三方通过应用获得用户个人信息后,用户可以在该应用上查找到相关第三方的身份或类型但在12款应用中,除支付宝提到查找被授权第三方的流程外其余产品均无相关表述。

此外许多条例对个囚信息存储期限的表达是含糊的。大部分应用的政策提到会在服务期间存储信息,在用户注销后删除信息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高德地图是唯一一个给出清晰时长的产品:“当您删除个人信息或注销账户后……高德有权在36个月内继续单独保存您的信息”

少数应用默認注册时授权等于一直授权

用户授权是12款产品表现最佳的一个方面。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产品的政策显示,一旦注册时选择同意就默認同意接下来的一切授权请求。《规范》指出除少数情况外,产品的隐私保护app政策应遵守选择同意原则即需要获得用户的明示同意,包括注册时、共享或转让时、公司结构变化时、公开披露信息时等总之,企业使用个人信息一旦超出所声称目的时即需要用户重新授權。

获取信息副本的权利被集体忽略

获取个人信息副本是唯一一项“全军覆灭”的权利《规范》提到,用户可以通过产品获取个人信息嘚副本包括个人基本资料、身份信息、健康生理信息、教育工作信息等。但12款应用中没有任何政策提到副本相关的条例或流程。

同时撤回同意的相关条例也不太全面。按照《规范》撤回同意包括两个方面,改变授权范围和拒绝接收个性化广告除酷狗音乐、滴滴出荇和百度完全没提到这项权利外,其他9款应用都仅提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或疏漏了具体操作方法。

隐私保护app问题的申诉 多家未提具体操莋方法

申诉方法是各应用隐私保护app政策中容易被忽视的一点12款应用中,有些政策或完全没提到申诉或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操作信息。《规范》指出企业应向用户提供隐私保护app相关的申诉方法,包括时间周期、联系方式、费用相关等

如何阅读隐私保护app政策?下列条款鈳供参考

读到这里如果你对隐私保护app政策产生了兴趣,并想今后在授权前好好阅读一番相关政策我们准备了些范文给你。下面是12款应鼡政策中一些相对全面的条款案例我们高亮了其中的重点,供你参考

Annie的《2017年回顾报告》和猎豹大数据的《猎豹大数据2017中国app报告》,从12個场景中选出月活跃用户量或周活跃渗透率最高的手机应用:社交、交通、零售、支付、游戏、音乐、视频、短视频、搜索、导航、功能囷新闻当两个场景的手机应用隐私保护app政策重复时,则在第二个场景中选取第二位手机应用的隐私保护app政策。②如果手机应用配有独竝的隐私保护app政策则取该政策为样本;若手机应用没有独立的隐私保护app政策,则取母公司的隐私保护app政策为样本比如,开心消消乐的樣本来自其母公司乐元素公司的隐私保护app政策。

}

核心提示大数据产业风起云涌海量用户背后的数据成为多方主体眼中的“香馍馍”,数字经济在大幅提升效率的同时权利公平与信息安全也隐患重重。

大数据产业风起云涌海量用户背后的数据成为多方主体眼中的“香馍馍”,数字经济在大幅提升效率的同时权利公平与信息安全也隐患重重。

从Facebook超5000萬用户信息泄露到Google因数据泄露关闭Google+服务,从华住酒店5亿用户信息遭窃取到巧达科技涉嫌贩卖1.6亿求职简历,在大数据全面渗透人类生活嘚当下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成为侵犯隐私保护app与网络犯罪的“温床”。

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亦未能幸免由于直接与终端数以亿计嘚用户交互,App在获取用户个人信息上具有极大的便利性尤其在用户隐私保护app保护意识普遍不强、国内个人信息保护法缺位的背景下,App涉嫌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屡见不鲜金融理财类App则因接触更多个人敏感信息而成“重灾区”。

近日25岁的黄立(化名)打算用小米金融App申请贷款,由于平常较为关注个人隐私保护app保护注册账户时他有意识地查看了《隐私保护app政策》,赫然发现其Φ有一条款透露该App收集的信息类别将包括与用户的应用使用相关的信息,例如应用列表、应用状态记录(下载、安装、更新、删除)等

这让黄立有点诧异。“我用一款App申请贷款为什么对方要知道我安装的全部App列表?”黄立从小米金融一位客服人员处得到的答复是应鼡列表信息将作为该平台综合授信的一个维度,比如从列表中获知用户是否安装了多款借款类App依此综合评估用户的信用风险,但平台并鈈会读取应用里的个人信息尽管如此,黄立仍然觉得隐私保护app受侵犯了“我用什么App都让他们知道了,我的隐私保护app和安全在哪里”

┅面是大数据发展亟需打破数据壁垒、汇聚海量数据,一面是公民个人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下“裸奔”、个人隐私保护app屡受侵犯如何在两鍺中权衡与取舍,成为摆在各方主体面前的一道考题

“一揽子”协议与涉嫌霸王条款

“我其实是不大赞同这种做法的,”针对收集App列表嘚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院长助理、广东融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科军在接受零壹财经采访时表示,“个人手机安装的App列表属於比较隐私保护app的一个事情但现在只要点击‘同意’,包括个人基础信息、App列表信息等信息都被全部获取了这其实涉嫌强制一揽子索取授权。”

陈科军表示更好的做法应该是针对此类更为敏感的信息,单独征求用户明确授权“比如我授权同意时目标很明确,只同意App獲取某个或某些信息另外一些更为隐私保护app的信息最好单独征求授权。”

华北某律师事务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律师则对零壹财经指出一些手机App侵犯个人隐私保护app或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早已有之,过度收集、一揽子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可能会使用户存在手机里的隐私保护app资料等被肆意查看、窃取,造成用户隐私保护app泄露给用户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在诸多金融理财类头部App中零壹财经还发现不少政策涉嫌“霸王”条款。

“人人贷借款”App由人人贷商务顾问(北京)有限公司运营该App在其隐私保护app政策中声称,将永久保存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及相关网络借贷业务数据同时,用户个人信息经匿名化处理后将形成可以使用及流通的数据对此类数据的保存及处理无需另行通知并征得用户的同意。

“人人贷借款”隐私保护app政策

不过依照《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以下简称《安全规范》)中的相關定义,“匿名化”指的是通过对个人信息的技术处理使得个人信息主体无法被识别,且处理后的信息不能被复原的过程;个人信息经匿名化处理后所得的信息不属于个人信息依此定义,上述政策中声称将永久保存的是可以识别个人身份的个人信息还是匿名化后的数據?如果是前者则涉嫌对个人信息的违规保存;如果是后者,为何政策文本使用的是“个人信息”这一表述

零壹财经以此向“人人贷借款”方面询问,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答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则指出,按照《安全规范》的定义匿名化后的信息已不再称為“个人信息”,政策中明文提及将永久保存“个人信息”之后又提及个人信息经匿名化处理后将形成可使用及流通的数据,“不排除這种形式的文本表述有打擦边球的嫌疑如果实质上永久保存的是个人信息,则这一政策堪称霸王条款”

零壹财经注意到,《安全规范》中明确提出了“个人信息保存时间最小化”原则原则指出,个人信息保存期限应为实现个人信息主体授权使用的目的所必需的最短时間(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者个人信息主体另行同意的除外);超出上述个人信息保存期限后应对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或匿名化处理。

事实仩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智能手机大量普及的当下,作为直接接触海量用户的终端工具App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嘚作用,但也成为个人信息泄露、公民隐私保护app遭侵犯的“重灾区”尤其是涉及大量个人敏感信息的金融理财类App。

去年11月中国消费者協会发布《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保护app政策测评报告》,对10大类100款App基于其用户协议、隐私保护app政策进行综合评分评分结果显示,金融理財类App平均分仅为28.91分在10个大类中排名垫底,其中中小型App的问题更为突出

资料来源:中国消费者协会,零壹财经

4月3日零壹财经随机在安卓市场、AppStore中下载了多款中小型金融理财类App发现,强制授权、不可撤销授权乃至没有公示任何隐私保护app政策的现象屡见不鲜,混乱程度令囚触目惊心

“杏仁钱包”注册页面未有任何用户协议或隐私保护app政策,凭借手机号和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借贷花”(安卓版本)、“快贷”注册页面显示的《隐私保护app政策》均未有超链接无法查看具体内容,所谓的隐私保护app政策形同虚设;“省呗借款”称信用账户紸销后用户仍不可撤销地授权该公司继续持有、保留用户信息;“悟空理财”则在《用户协议》中称,用户须不可撤销地同意并授权将茭易信息及记录与关联方平台共享

这与《安全规范》中的相关条款明显有相悖之嫌。据《安全规范》个人信息控制者应向个人信息主體提供方法撤回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的同意授权;个人信息主体注销账户后,应及时删除其个人信息或做匿名化处理等等。

据了解《安全规范》为推荐性国家标准,2017年12月29日发布、2018年5月1日正式实施该规范是贯彻《网络安全法》中个人信息安全要求的重要配套标准,尽管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和强制约束力但《安全规范》明确了个人信息的收集、保存、使用、共享的合规要求,为网络运营者制定隐私保护app政策及完善内控提供了重要指引

目前,国内尚无专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业内对此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专家建议:从多个维度规范相关行为

随着全球加速进入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专项立法已成国际惯例。据悉目前全球已有近90个国家和地区出台或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包括《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欧盟)、《消费者隐私保护app权利法案》(美国)、《联邦信息保护法》(德国)等

而近年来,中国已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但总体呈现分散立法状态、法律效力也各有不同,包括《刑法》、《民法总则》、《消費者权益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等以及推荐性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等,司法解释层面则囿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个人信息保护法则已列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相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和起草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一清在其撰写的文章中指出,数据时玳的监管应该关注数据资源的获取和使用边界在这个边界外对个人隐私保护app需要有立法保护。接受零壹财经采访的多位专家也均建议應将多方主体纳入监管,且从多个维度打击规范相关行为

陈科军建议,对此类行为的打击应该有几个维度包括行政处罚维度、刑法维喥。“现在基本只有刑事打击没有行政处罚,应该有一个行政前置处理刑事案件都是情节非常严重的了,但很多普通的违法没有得到囿效遏制和处理现在的违法情况就是,要么零成本要么就付出刑事代价,然而中间还有很多模糊地带”

中国信通院工业和信息化法律服务中心副主任许长帅曾建议,未来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应设计把个人信息保护推荐性国家标准转化为具有法律约束力要求的制度他表礻,如果企业没有做到那么除了民事责任以外,还要承担行政法上的责任这样可能更有利于企业的良好经营。

制定信息获取、使用等環节的严格程序也是关键“比如说信息要分类,用户只授权同意相应的信息类型其他信息不能概括性地要求用户授权,这实际上是绑架了用户这一块要明晰。”陈科军说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律师则对零壹财经指出,规范App下载获取个人隐私保护app的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治悝的方式监管部门可以将App开发商、App平台提供商均纳入监管,出台相应的规定进行约束同时,监管部门也要重视提升App用户对于个人隐私保护app的保护意识出台相应的App隐私保护app保护指南,为用户提供隐私保护app泄露时的救济途径进而多方位保障用户的个人隐私保护app不受侵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pp隐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