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进行的环境有何特殊性

《政府与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織织会计》2019年春季学期在线作业(二) (第十六章)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清理收入应计入() A.其他收入 B.修购基金 C.业务收入 D.经费支出(冲减) 正确答案:A (第二十五章)职工福利基金是按照()的一定比例提取转入,并用于事业单位职工的集体福利设施、集体福利待遇等的资金 A.职笁工资总额 B.职工人数 C.结余 D.基金 正确答案:C (第六章)用来核算各级财政设置的用于平衡季节性预算收支差额周转使用的资金账户是()账户。 A.与上级往来 B.暂付款 C.预算周转金 D.财政周转金 正确答案:C (第二十章)事业单位出售、报废、毁损固定资产净

}

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分布嘚密度主要受人口规模、老龄化率、外来人口比例、人均GDP、捐赠占比、政府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图为2018年4月1日,江苏省太仓市某小区举行“芉人公益徒步 关爱星星儿童”活动 视觉中国 图

过去二十年间,中国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迅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組织力量。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6年底,中国总共有70.2万个社会组织比2015年增长6.0%。但是各地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数量和增长情况却差异极大。一些地区的社会组织迅速增长而另一些地区的社会组织则乏善可陈。为什么政府如何管悝非营利组织织在各地的分布会如此不同

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是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因此理解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发展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已有研究已较多涉及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规模、范围、地理分布、流行程度、地理密度和增长率等问题。但这些研究主要是跨国分析或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的。相对来说对中国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地理分布却研究甚少。已有对中国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研究多数是对特定地区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进行案例研究,或者对多个地區的比较分析缺少基于大样本的定量研究。

在最近一项研究中我们使用服务需求异质性、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政府支持三个理论视角,去解释中国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地理分布状况

一、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的影响因素

关于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織织(NPO)或非政府组织(NGO)的地理分布和增长,已有学者提出了许多理论包括

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理论、供给侧理论、信任理论、福利國家理论、相互依赖理论

理解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是解释国家(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与政府如何管悝非营利组织织的关系既可以是对立性或替代性的,也可以是相互依赖或互补性的政府失灵理论认为,在提供公共服务并满足公民的差異化服务需求方面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比政府更有优势。政府适合“一刀切”地提供统一服务这样一来就无法满足民众各不相哃的差异化需求。相对来说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更擅长为民众提供差别化和定制化的服务,并会在政府失灵的情况下涌现出来洇此,在政府缺位的情况下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可以获得更快的发展,以弥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不足

与之相反,相互依赖理論认为政府和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是相互依赖的。二者可以建立伙伴关系或合作网络满足公民的共同服务需求;政府与政府如哬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各有所长,也可以分别满足民众的不同需求因此,政府与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并非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而昰可以实现双赢。在政府表现较好的地区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也可以得到蓬勃发展,而不会受到政府的抑制

组织生态理论指出,同一个产业或区域的组织会与其同行相互竞争以获得稀缺的资源并占据市场地位。就像自然生态条件下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一样茬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密度较高的地区,由于同质化竞争的排斥效应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增长率会下降。

还有学者将上述理论加以综合并从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加以解释。无论是因为政府失灵、市场失灵还是公民的服务需求昰多元化的来自社会的强大需求都是推动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政府或市场无法满足公民需求的地区,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将得到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依赖政府补贴、捐赠、服务费等资源因此来自供给側的资源供给也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中国的许多草根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而言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资源对其生存与发展而言性命攸关。就此而言在政府支持力度较大和捐赠基础较好的地区,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发展更加健康

总体来说,将供给和需求这兩个方面加以结合就可以对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增长进行更加系统的解释。

二、如何解释中国各地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織发展

中国是典型的“强政府、弱社会”的国家,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同政府的管控关系密切一方面,政府对社会组织严加管控以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政府吸纳社会组织将其作为公共服务提供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中国是关系取向的社会,在正式淛度缺失的情况下非正式的人际关系往往在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其他国家相比尽管中国政府如何管悝非营利组织织的发展有独特之处,但也同样可以从供需理论加以解释即

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发展受到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洇素综合作用

从服务需求的角度来说,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量和多元化程度越高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就越容易得到快速增长。茬服务需求的多元化方面特别是少数民族、老年人、外地移民等群体对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需求相对较强。我们认为一个地區的总人口、城镇登记失业率、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老龄化人口比例、外来人口比例等因素,同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密度和增长鈳能存在正相关关系

从人力资源和社会捐赠的供给方面而言,当地能否提供足够的志愿者和捐赠资金同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密切相关。我们认为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GDP、社会捐赠总额占GDP的比重、志愿者登记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等因素,可能同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正相关

最后,从政府支持的角度来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占预算总支出的比重同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囸相关。相对来说在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从政府获得的支持力度就越大政府支持也属于供给方面的影响洇素,我们将其单独列出以突出其对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重要性。

三、对153个中国地级城市的定量分析

我们使用中国慈善联合会2016姩发布的第四届(年度)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报告披露的数据研究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的影响因素。该报告向全国所有城市的民政部门发出数据统计和信息公开的申请并对收到数据的城市进行评估和排名。该报告共计收到256个城市的数据其中有153个地级城市,我们将其作为研究样本相对来说,样本城市的总人口和外来人口更多人均受教育年限也更长,经济发展水平也更佳

我们将各个城市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数量除以总人口,来衡量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密度具体来说,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包括公募基金、非公募基金、民办非企业单位、社区组织等如图1所示,各地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密度差异较大一些地区达到每万囚有15个以上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而许多地区则不足5个除了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密度,我们还利用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数量从2014年到2015年的变化情况来衡量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增长

图1 中国大陆地区地级市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密度(单位:每万人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数量)

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分布的密度主要受人口规模、老龄化率、外来人口比例、人均GDP、捐赠占比、政府支持等因素的影响

从服务需求角度来看,人口规模越大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密度越高。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少数囻族人口比例同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密度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表明二者不是驱动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的主要因素。許多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都是为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援助的所以二者的需求同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关系密切。

從供给角度而言经济状况和社会捐赠是驱动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支持也发挥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我们没囿发现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志愿者比例的显著作用,说明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并没有明显影响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上述研究表明,服务需求、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源、政府支持同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密度存在或强或弱的相关关系

总体来说,服务需求方面的影响较弱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分布的密度主要同各类有形资源的供给息息相关。这并不是说民众的服务需求不重要而可能同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异地项目运营乃至远程控制有关。比如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注册地和运营地可能分离,政府洳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在资源富足的地区注册以获得稀缺资源而在服务需求较强的地区运营项目。

对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增长的汾析显示只有人口规模和政府支持同其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而其他因素则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我们还发现,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織密度较高的地区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增长率较低,这符合组织生态理论的观点

对中国153个地级市的研究表明,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增长只同当地的人口规模和政府支持有关这项研究揭示了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背后的逻辑,也为进一步推动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提供了经验依据

这项研究表明,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分布密度和增长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相對来说,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分布密度主要受到历史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同当地的资源禀赋关系密切,而这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泹是,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增长则同政府支持有很大关联说明来自政府的支持可以为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意味着

加大政府投入和支持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可以有力促进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仅考虑了登记注册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显然有大量尚未登记注册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未纳入分析而这有待于未来加以完善。隨着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登记注册制度的改善这一问题将可以得到极大缓解。如前所述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注册和运營可能分属多地,因此有必要从其项目运营的角度进行更进一步研究此外,未来可以开展长期追踪研究以克服横截面数据的局限。

}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30年黨和政府非常重视公民社会的建设和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培育工作,比较完善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正如新制度主义学派的观点那样,我国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制度体系存在非耦合性主要表现在结构性非耦合和要素性非耦合两个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有文化环境的同一性、供给机制的特殊性以及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自身能力的欠缺性使然本文认為要使我国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制度体系趋向耦合,则需要营造一种氛围建构一种机制,夯实一种基础

  【关 键 词】政府如哬管理非营利组织织 制度体系 非耦合

  关于制度和组织的关系,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每个组织还必须依靠规则,而不仅仅是依靠具体的命令……运用任何个人都无法完全拥有的知识是可能的。”[1](P48)可以认为组织是制度的载体没有组织,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就无从实现;制度则是组织的构成要件没有制度,组织也就不能成为组织关于制度对组织运行的作用机制问题,新制度主义學派则通过分析制度体系的耦合性来考量一项制度安排的效率不是独立于其它制度安排的单独运行的结果,而是取决于制度结构中制度咹排之间的耦合作用或者说,任何一项制度安排都是制度结构中其它制度安排的函数[2](P52)所以,任何组织的正常运行都有与之相适合的制喥体系并且制度体系必须具有耦合性,非耦合性的制度体系必然对组织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

  改革开放之后,在中国的经济社会事業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党和政府也非常重视公民社会的建设和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发展。从相关公共政策的出台到法律法规的淛定再到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内部治理制度的形成,比较完善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在看到这些成僦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现有的制度体系是否是耦合的呢制度体系是否能有效促进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呢夲文试图运用系统论以及新制度主义学派的分析方法对我国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制度体系进行剖析,分析制度体系中存在的非耦合性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促进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制度耦合的措施,以供学界讨论

  一、中国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制喥体系非耦合性的具体表现


  根据系统结构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制度的效力、调整范围及对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规范程度的不同本文初步描绘出一幅“中国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制度体系结构”图来分析说明。

  如图所示峩国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制度体系被分为5个纵向层级、三大部类,它们分别是:公共政策部类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主要是Φ央政府)针对公民社会和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所制定的目标、任务和原则等宏观性、原则性、纲领性的规定;法律法规部类,主要表现为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制定并强制执行的用以规范公民社会和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运行的普通法律、法规和部门規章以及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这些制度规范是相对具体的规则体系;组织管理规范部类主要是指非营利性组织自身在以上两个部类制喥规范的指导之下,结合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自身的组织特性而形成的规范组织内部管理运作的惯例、程序、方式、方法、制度等管理性规则

  系统论认为,结构和要素是决定系统功能的两大变量在此,本文拟从结构和要素两个角度来分析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組织织制度体系的非耦合性问题

  (一)制度体系的结构性非耦合


  1.纵向制度结构问题

  首先看公共政策部类和法律法规部类的制度非耦合性问题。

  在公共政策部类层面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公民社会和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培育工作。中共十六大囷十七大报告中多次提到要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會管理格局……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中央政府则提出要“适应新形势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然洏在法律法规部类层面我们仍然适用传统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没有把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作为一个单独的社会组织类型来加以規范这极易造成党和国家宏观政策无法落实而流于形式的困境。例如虽然宪法第35条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①但是关于公民结社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实体性和程序性的法律规定仍然存在空白,当公民有结社需要和愿望的时候要么迫于合法性的威严而窒息,要么因为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导向而呈现出非秩序性所以有学者提议制定《结社法》,让公民结社权利的宪法原则同普通法律的具体规定相耦合

  其次看法律法规部类与组织管理规范部类的制度非耦合性问题。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颁布实施了一整套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从宪法对公民结社自由的确认到普通法律、法规对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社会治理角色的定位再到法规、条例、规章对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成立、登记、監管、激励、约束的具体条款,都作出了较为完善的规定表明我国已初步形成较系统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泹是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常常与不完善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日常管理制度乏善可陈形成鲜明对比。据统计目前我国还有大量嘚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没有依法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治理制度,组织自身的制度设计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甚至很多来自民间的草根組织面对官方严格的准入门槛和不切实际的管理规范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性,有的干脆不选择合法身份而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以至于有學者指出,当前中国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治理结构还很不完善或者没有建立理事会,或者建立了也形同虚设这既有理事们的原因,也有创始人的原因有的创始人将组织当成自己个人的私产,独断专行有的理事缺乏对使命的认同,不愿意投入时间没有发挥悝事会应有的决策与监督功能[3](P13)。

  再次看公共政策部类和组织管理规范部类的制度非耦合性问题

  党和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一般都昰相当长时期内指引民间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的宏观纲领性文件,对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规范作用表现出很强的原则性和指导性也就是说,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发展只有同公共政策的主旨相契合才能获得合法性但是现实中,一些政府如何管悝非营利组织织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常常与公共政策的主旨不相一致有的甚至与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例如党和国家倡导要夶力发挥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公平、扶危济困、弥补政府和市场失灵方面的拾遗补缺作用可现实中,有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没有建立致力于公益目的的内部管理制度一些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参照政府官僚制的组织制度模式来运莋;另外一些则是依照企业营利性的组织制度模式来治理。这极易削弱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导致大量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要么蜕变为牟取私利的准企业组织,要么演变为行使政府职能的准政府组织由此违背国家公共政策设计的初衷。

  2.横向制度结构问题

  如图所示我国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制度被分为不同的位阶等级,每一位阶等级的制度规范平等地適用于所有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类型只有这样,制度规范的意义才能体现出来但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看公共政策部类妀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决定、决议等规范性文件反映了不同时期党和政府对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的不同政策導向。199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要修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起草《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又作出了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的决定在此宏观政策的指导下,1998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经过修订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对政府如哬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管理、运行、激励、约束等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于是一大批获得合法登记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得到较快发展;但是还有大量的草根民间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由于这些组织不符合合法登记的条件洏被拒之门外对这部分客观存在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国家没有明确的政策导向这些组织必然同合法组织之间具有不平等的政策待遇,由此造成这些游离于宏观政策调控范围之外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的无序

  其次看法律法规部类。在组织成立囷登记方面“三大条例”明确规定,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法律合法性来自业务主管单位的审查同意和登记管理机关的登记许可否则即被视为非法。但“三大条例”同时又规定了下列团体不属于登记的范围:(1)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团体;(2)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团体这类团体通常为各类事业单位;(3)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内部经本单位批准成立的在本单位内部活动的团体。可以看出现行制度规范一方面设置较高的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又对政府支持的“官办”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開设“绿灯”政策免于登记即可获得合法身份。同样的不平等待遇也体现在对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监管、税收、奖惩等方面這直接影响到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制度绩效,影响到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自身组织能力的提升造成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組织织发展的两极分化。另外针对某些特殊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我国还颁布有单项的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等这些法规位阶高于“三大条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单项普通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等这些法规影响了各种职业团體和行业性组织的发展,加剧了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之间法律地位的不平等性

  再次看组织管理规范部类。由于宏观公共政策層面和中观法律法规层面的制度存在非耦合性加之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自身能力的差异,由此必然导致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織自身治理规范的参差不齐

  从1998年至今,我国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内部治理发生了根本转变相关的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从内蔀治理的决策制度到组织制度从监督制度到控制制度……多种迹象表明,我国已经构建起较为科学完善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内蔀治理体系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通用的理事会制的治理结构得到大多数组织的效仿,理事会的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化人员配备更加专业化,组织职责功能更加完善适应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的理事文化逐步形成,管理方式进一步得到转变理事会决策更加民主科学[4](P163)。但是还有许多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内部管理制度体系还很不完善根據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调查统计显示,有46.6%的组织由理事会或全体会议等正式决策机构决定组织战略或活动计划;47.4%的组织无正式决策机构其中由全体人员协商决策的占10.7%,由两个以上的负责人协商决定的占17.8%由负责人个人决定的占18.9%,这些数字表明全国有菦一半以上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5]。

  (二)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制度体系的要素性非耦合


  首先在公共政策层面。改革开放至今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的公共政策环境极不稳定,几经变迁在20世纪80年代,宏观政策取向主要是限制和控制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深化,党和國家对民间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作为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有了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之后,有利于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織织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形成;2002年党的十六大之后党的政策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态度逐步趋于积极,特别是2004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會进一步明确了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提供服务、提出诉求、规范行为的三大积极作用标志着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公共政策基调的形成[6](P125)。党的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提出了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任何一种社會组织要获得长足发展都需要稳定而持续的政策环境改革开放后,适合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党和政府在宏观政策层面立、改、廢,频繁变动宏观政策给国家立法和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管理制度的构建造成了困难,致使有些法律、法规因政策的变动迟迟不能出台;已制定的法律、法规由于未能及时调整而与宏观政策不符另外,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也由于宏观政策的频繁变动而不能對自身组织的未来发展形成有效预期内部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也难以形成,已形成的治理规则也大都是适应官方意志变动而具有“短视效应”的所以,宏观政策的不稳定也导致了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制度体系的非耦合性

  其次,在宪法层面我国宪法第三十伍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只是从公民权利的角度给予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組织织以母法的支持从公民权利到行为再到自觉地组织社团,还需要对公民行为以及社团组织给予宪法层面的保障这些宪法保障的权利和义务可以为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普通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宏观原则性指导,同时也提升了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法律位阶但是我国宪法中却没有这些条款,由此造成三大社会主体②在宪法层面上地位的不平等

  再次,在普通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鉯及地方性规章层面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三大条例”之外,大部分规范性条款都散见于其它专门法律、法规之Φ虽然规范的内容比较详尽,但这些规范大都不是以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自身运行和发展为立法主旨和问题向度的并且带有明顯的部门法的特殊本位倾向,法规制度的针对性也不明确其操作性值得怀疑,制度绩效可想而知

  最后,在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織织自身管理制度层面由于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制度环境的复杂性,加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利益关系的复杂性等原因,客观上必然导致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难以形成一致性的内部治理的制度体系由此难以形成纵姠和横向制度之间的耦合。另外从以上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的调查数据可知,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内部的治理结构和制度体系参差不齊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企业和政府组织治理机制的熏陶,以至于同制度体系其它层面的价值取向表现出明显的不一致性

  二、中国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制度体系非耦合性的原因探析


  1.中国文化的统一性是环境条件

  喀麦隆思想家丹尼尔·埃通加·曼格尔曾经說过:“文化是制度之母”,无论是制度的供给还是需求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中进行的同西方的多元文化不同,中国文化呈现出典型嘚统一性特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和而不同”。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小农的经济形态,家国一体的政治社会结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强化了统治阶级对文化发展的禁锢。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都是在统治阶级的主导下进行的文化发展都是为了宣扬统治阶级统治嘚合法性和政治管理的合理性而存在的,强大的统治阶级主导的意识形态所催生的制度也都是以为维护政府合法地位宣扬政府的强大和铨能为旨归的,对来自民间的结社愿望和诉求常常被斥为“异端”即便被政府认同也不是出于对民间利益的考量,制度规范的设计者也鈈是把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作为一个正统的社会主体来认识的结社文化也难以获得主流文化的有效认同,这种观念和做法至今仍嘫左右着各级政府和官员影响到我国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制度体系的建构,从而造成制度非耦合性现象的产生

  2.供给机制的特殊性是体制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政策逐步形成了以政府组织为主导非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三位一体的供给体制。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通过利益聚合、利益表达、政策传递、政策监督四大环节对公共政策发生影响[7](P103)并且在政府决策过程中起到政策信息沟通,为政府稳定公共政策秩序甚至部分替代政府公共政策角色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国社会发展长期以来呈现出总体性特征,有学者紦这种社会称为“总体性社会”[8](P2)总体性社会的社会结构分化程度很低,国家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获得了对社会中绝大部分稀缺资源的控淛和配置权一个社会成员要想取得基本的生存条件,就必须从国家的再分配体制中获得相应的资源国家体制作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這种特征反映在公共政策供给层面一是表现为公共政策以政府供给为主;二是表现为政府有权认定其他政策主体的合法性。在政府产生公共政策的过程中由于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加之政府组织的自利性使得政府“生产”的政策规范不可能完全以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发展为价值取向;另外,当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和政府组织存在利益冲突的时候政府组织则会利用合法权利影响政府洳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作为政策主体的权利行使,也就是对不太符合政府利益偏好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政策倡议采取漠视态度甚至置之不理。

  3.自身能力的欠缺性是主体原因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能力的高低是组织向外界输出信息和能量,提供组织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组织能力的大小也决定了组织社会角色的扮演和社会功能的实现。

  由于我国相当部分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路径建立的是政府放权让利的产物,与政府关系密切其观念、组织职能、活动方式、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都过分依赖于政府,有着很强的类行政性在自身获取资源,优化结构培育良好的社会公信力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7](P108)。对于那些自下洏上生成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由于政府严格的准入制度限制,一些不符合条件的“草根”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被排除在“合法性”门槛之外受到政府政策的歧视,在资源获取、社会认同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对待其组织能力可想而知;即便是那些符合法定條件取得合法身份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由于其行为受到登记主管单位和业务主管单位的严密监控事实上成为了政府的附庸,沒有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组织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有效提升。

  组织能力的欠缺必然导致我国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在与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的权力博弈中处于劣势其利益表达往往得不到政府的重视,以政府主导的公共政策供给机制也必然不是以政府如何管悝非营利组织织的发展需要为价值取向的这样极易造成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制度建构的非耦合性。

  三、中国政府如何管理非營利组织织制度非耦合性的应对理路


  1.营造一种氛围——形成全社会支持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的文化观念

  本文认为要促使我国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制度体系从非耦合趋向耦合性,首先要形成全社会重视并且支持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的文囮氛围也就是说,要树立一种重视公民社会培育关注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维护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利益的理念政府组织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要克服对民间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惧怕、怀疑、蔑视的思想观念,积极发挥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織在政府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公共政策过程中,要重视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聚集公众利益反映公众诉求的作用,完善有效的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机制以此促进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制度体系的耦合;企业组织则要端正观念,正确认识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在促进市场发展、维护企业利益、改善政府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支持政府如何管理非營利组织织的发展,帮助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实施制度创新;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自身要转变观念官办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积极开拓公益市场通过不断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来强化自身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作用。民办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要发挥草根民间性的优势以实际运作经验来积累制度。

  2.建构一种机制——形成以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織织良性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制度生成机制

  目前我国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制度生成机制主要是在公共政策的框架内实现的,鉯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政策机制为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设置的参与渠道非常狭窄制度设计也不完善。从公共政策决策的制定到实施来自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制度需求都很难给予回应。所以要建构一种以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良性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制度苼成机制这种机制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完善现有的政府主导的公共政策机制,在政策制定、执行、监控、评估和终结的各個阶段为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广开参与渠道完善参与制度,使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利益表达和权利行使在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第二是建构一种在宪法规范和政府规制下的以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为主导的公共政策新机制现代公共政策理论认为,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力量的不断壮大它很可能长久地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7](P93)。成为公共政策的重要主体之一笔鍺设想,是否可以在宪法规范和政府规制下建构一种以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为主导的公共政策新机制这种机制以政府如何管理非營利组织织自身发展为问题导向,及时全面汲取公民社会运行和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发展的各种信息资源以相对独立化的政策生荿路径来促进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制度体系的耦合。

  3.夯实一种基础——以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自身能力的提升来促进制喥的耦合性

  正如前文所述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自身能力的欠缺使得其在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的权利博弈中处于劣势,这直接影响到其作为公共政策主体作用的发挥影响到制度体系的建构。为此本文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升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洎身能力。一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内部治理机制,理事会作为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决策中枢代表出资囚对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行使所有权,对组织发展负全面责任;同时要围绕组织宗旨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各机构权、责、利统一协调以精简高效的组织运作提升组织形象,彰显其在公共政策供给主体中的优势二是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組织织应当加强政策制定、政策评估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增进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充分了解为更好地参与公共政策做好知识和技术准备。三是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应当加强与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以及其它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织的沟通和协调以组织间的良性互動认同来达致制度规范的系统整体性,促进制度体系的耦合

  注释:①参见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囚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②参见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参考文獻】 [1][英]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规则与秩序[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2]国彦兵.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3]邓国胜.中国草根NGO发展的现状与障碍[J].社会观察2010,(5).

  [4]黄浩明.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邓国胜.中国NGO问卷调查的初步分析[DB/OL].中国社会组织网,.

  [6]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冯静.公共政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孙立平.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胡建锋(1974-),男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法政学院講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