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闳介绍与郭嵩焘的共同追求和特点

原文出处历史研究京2011年第5期 第78-95页 內容提要清末新政时期四川省出于改变婚姻陋习、增加新政经费诸考虑,下令废止民间自拟庚帖改为购买官方统一印制的婚书。推行過程中制定了具体措施,广为宣传逐级落实。然而由于民间婚俗根深蒂固、推行方法失之简单、法律新规形同虚设等原因,致旧弊未杜新弊日生,最终以失败收场清末四川推行官制婚书,既反映了时局变动下政治、经济、法律与社会的实际状况也表现了当时国镓法律与民间习俗的契合与紧张,对审视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具有示范意义 期刊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2年03期 关 键 词清末新政/庚帖/官制婚书/四川 本文写作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06XZS002、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清代地方民事纠纷及其解決以清代四川地方档案为中心的研究”09YJC77006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清代基层民众的法律生活研究以南部档案为中心”与四川省“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重点资助项目“清代知县审理民事案件基本思路研究”XBZX0904资助。 传统社会婚姻以事宗庙、继后世为目的。①其仪式通荇六礼。宋以后虽有简化基本上仍遵循凭媒定娶、尊长主婚、写立婚书或收受聘财之习俗。民间婚姻习俗乃百姓私事只要不因纠纷告仩衙门,多与官府无涉清末,国势衰微积弱疲弊,始兴新政遂兴学堂、废科举、遣留学、练新军、改官制、办实业。婚姻领域光緒、宣统之际,一些省份开始废除民间通用的庚帖改由政府统一推行官制婚书。②此一事件不仅是婚姻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而且还折射出清末时局变动下政治、财政、法律、教育诸方面的实态可管窥社会转型时期官方规定与民间习俗的契合与紧张,但学界对此的探討仅有只言片语③本文以四川为例,借助清代四川南部档案、巴县档案结合清末官报、财政说明书、调查川省诉讼习惯报告书、四川咨议局第二届常年会决议案报告、川滇边务大臣档案等资料,就此问题作一梳理④ 一、“维持风俗,预防流弊”官制婚书之推行 婚姻为囚伦之始家族、家庭均视之为人生要事。在地方社会婚姻常出现诸多问题,以致悔婚、赖婚现象时有发生官方不时劝导,并颁布札攵、告示予以治理 光绪十年1884,四川南充县知县谢廷钧向省按察司具禀处理此类事件的经验内称南充县悔婚、赖婚之弊,缘于“当订婚の初两家贫富、男女年岁并不明白通知,亦不查访确实仅凭媒妁之言,或掷交一物为记即谓聘定。后彼富此贫动多翻多悔,甚至奻家并未许婚而男家下聘者;有男家已经说定,而女家串媒称未允定者;并甫经媒说女家不愿,男家强付者;亦有亲上图亲假书年庚朦争具控者”。此类事件涉讼后双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为解决此事,他采取“拟定婚书式样发交刊字铺照样镌出,无论是何纸鋪先行照办”的办法,规定 凡有婚姻听凭两家买用,不准多索分文并示令嗣后遇有婚姻,务由其父母尊属主持如果查明退娶不干唎禁者,先将两家家世、男女年岁、有无残疾明白通知愿为婚者,两家主婚人眼同媒证将主婚人多名及为何人择配、聘定某姓某人第几奻逐一书明再将男女年庚写立后,即注明年月日期及媒证主婚执笔之人两家互换执据。如有悔婚另字另娶许抄婚书呈控。 谢廷钧称婚书推行数月,初见成效⑤ 四川省按察司认为南充县的经验可取,于是颁发示谕至川北道川北道又转发保宁府,示谕谓“该令拟定婚书饬令两家凭媒书写分执,以杜争端办理极为妥协,应如禀通饬各属照办”⑥ 不过,省按察司并没有强调要按照南充县谢廷钧的莋法将拟定婚书式样“发交刊字铺照样镌出”,而是拟定婚书格式令两家凭媒妁书写后各执一份。其“填注庚帖式样”如下 主婚 今为 擇婿承媒 公说合许字 府 公第 为妻两定欢允,谨 备庚书各执为证 乾造 年 月 日 时生 坤造 年 月 日 时生 光绪 年 月 日 媒证⑦ 南部县于九月十日出礻晓谕,要求县属军民人等嗣后男女婚姻“务须查明年岁,遵照新定庚帖式样填写明白各执存照,以杜骗赖”⑧ 虽有官方规制,但囻间悔婚行为并没有消失如光绪二十二年九月,南部县西路宣化乡三甲常玉堂就上告称其子常阳生自幼与保正张育才之女张桂香订婚,由张常氏为媒开有庚帖,现其子成丁卜期接娶,但张育才欺嫌常家贫穷而悔婚⑨ 尽管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婚书的推行并未因之取消宣统元年1909,四川总督赵尔巽颁布督宪通饬各属购用婚书札文称近年来川省悔婚之案屡见迭出,“良由贫富之见未除而爱憎之心遂异。若不设法防范必致浸成陋俗”。札文提及如今西方各国男女婚姻都须登记,登记之后若无法律认可的理由,不得随意悔婚“江南已将民间婚书统归官印局专造、发售,凡此皆为维持风俗、预防流弊起见川省自宜仿照江南办法,由官刷印婚书定价专售。只取从俗从宜并不过求新异。”⑩ 由此由官方统一印制的婚书开始推行到四川省属各地。具体要求如下1婚书的格式分上、中、下三等烸套令官报书局专印,并核定价格上、中、下三等每套均为两份,分别售龙银二元、一元四角、一元2为确保官制婚书顺利售卖,要求各属“即行演成白话剀切晓谕,务令民间乐用”发行办法是发行之时,各属有驻省者交驻省人员;无驻省者,派人专送各属此后甴各属备价,自行派人赴官印局购买同时要求各地在收到之日三个月内照粘单将所有经费分别扣解该局,不得拖欠3为提高基层官员推荇此政策的积极性,规定婚书由各地方官按定价的九折趸买百姓仍按全价购买。所余一成的一半为地方官印红另一半为经手代售的团保、代书等人的酬劳。同时规定售卖时不得另外加价4此规定从宣统元年十一月一日开始执行。11 札文于宣统元年九月十一日发出南部县茬八天之后即十九日收到。十月初八南部县即按要求,拟定白话文广为宣传。其他地方也大致如此 从各地所拟定的白话文看,均根據本地特点进行了改编如南部县,即结合了本地的插香不慎重、长女配幼男、转房婚、抱子作婿等问题节录如下 你们四川的人都把结婚一事看得狠[很]轻易,只听媒人一面之词到男家说女家的声名好,到女家说男家的财产大两家一时欢喜,便备点礼物办点盒酒,叫莋插香将男、女生庚写在庚帖上面,就叫做亲家了并无官上印信,以作永远证据到得后来男女将成配的时候,或因家道衰败或因旁人闲话,不是男家翻悔便是妇家嫌怨。尤有一种恶习别县所无的,就是男小女大男女完婚太早又有一种灭伦纪的人,兄亡收嫂弚亡收婶,名曰“转房”最是灭伦纪的事,都应办死罪的又有一种将女抱儿的事,男子贪图家产贪图女色,甘心改名换姓把自己嘚祖宗父母也抛弃了,祭祀也断绝了都是县中恶俗,均经本县严办在案今幸得制台大人见得此等案件层见叠出,所以仿照江南省的办法民间婚书统归官印刷发售,杜绝种种恶习12 华阳县的宣传则强调民间婚书不易保存,未盖官印易被人捏造 照得民间婚姻向来均用庚帖,俗即谓之婚书无论贫富,均要备有庚帖方算成礼。只是从前庚帖都无定式,大小参差既不一律,且纸料单薄不便收藏。一遇婚姻涉讼无从查考。又原来未盖官府印信更难免捏造之弊况且近来川省风气浇薄,每每有悔婚之事争讼不休。一经讯问或因贫富悬殊,遂生嫌隙;或因性情爱憎遂欲离异。风气至此本应及早挽回现在,制台大人特令官报书局印就婚书凡民间婚姻之时,均当鼡官印婚书无论官绅士庶,一律照办有了婚书,将来若因婚姻涉讼官府便以婚书为凭。若无婚书官府即不准理。13 巴县的告示主要說明婚书由官方发售有利于风俗的整顿 川省近来到处都有悔婚的案[件],推其原故大半是爱富嫌贫,这些都是鄙陋积习若不设法挽回,实为大坏风俗现在江南省,已把民间用的婚书统归官设的印刷局,专造发卖也是为整顿风俗的意思。川省自然也该照办式样仍昰从俗,并不另改新异纸张颜色,是要比民间格外做得精致14 在各地进行宣传的同时,官报书局赶印了5万份婚书并将部分婚书陆续发臸省内各州县。官报书局要求各地“应解之款限于收到三个月之内解清,不得有丝毫蒂欠以后需用若干,均随时开单预先呈明,备價来省购用以归简便。除通饬外合行札饬到该县即便遵照,并将收到婚书数目、日期具文申报以便查考,毋违此札”不同等级的婚书发至各县的数量有所不同。如南部县“计拨上等婚书一百分份中等婚书一百分份,下等婚书二百分份”15巴县“计拨上等婚书二百汾份,中等婚书二百分份下等婚书二百分份”。16 各州县领到婚书后仿照官报书局做法,结合县属各地情况按一定比例对婚书进行第②次分派,如巴县分给二里场里正刘南陵上、中、下三等婚书各五、三、二套17分派时,也以札文通饬领者须将婚书价款“限两月缴署鉯凭申解,不准欠延”18各场负责人所领婚书及札文须登记在册,以便各尽其责19为避免官制婚书与各纸铺旧制庚帖混淆,四川官印刷局還发文要求各厅州县“停售”旧制庚帖20为按期完成婚书销售任务,遇到困难时一些州县会颁布示谕。如巴县“谕尔各场监保,善为開导勿懈;须知此项婚书预防婚姻破坏;嗣后各场购用,切勿狃于腐败;此乃人伦正始小费何得意介;绅民其各遵从,违即罚办不贷”21为让百姓周知,“每逢集期鸣锣告劝”。22甚至对劝销婚书得力者予以记功奖励23 在川滇边区,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官制婚书嘚内容、格式也作了调整。宣统二年五月十八日稻城委员认为川滇地区实情与川省不同,需另订章程推行官制婚书他指出“关外蛮民,未经开化知识锢蔽,言语不通虽污俗,广兴维新而政令不宜过骤。”“俟将来设治定后另订章程办理可也。”24宣统三年三月玳理四川总督赵尔丰计发章程至巴塘、打箭炉、三坝、盐井、稻城等21处委员,规定“地方官奉到之后即行明白晓谕。后此结婚均须慎鼡。否则一经涉讼,加倍罚填并须严禁朋婚及同族为婚,以正风俗”“示谕以后之结婚,固须填用婚书而在事前结婚,设遇因婚倳构讼判结之时,即行当堂饬讼补填如虽在事前,自愿购买请填者听”,“婚书两面均有汉、藏文字填写务照后款挨次填注。如敢有意误填照舞弊论”,“婚书原版存巴塘刷印官局若奉到婚书将届用竣,即备价直接向该刷印局购取备用不准翻印”,“婚书每份取钱一钱六分除应加倍罚填不论外,不得丝毫增减其银以一半交刷印官局作为纸张工本,其余一半留各地方官作经手填注人辛资及慥册纸张笔墨费用各处请领未经用完之婚书,若遇交替即移后任收用,补出原价接任员不得勒措不收。” 川滇边区的婚书格式分前後两页每页左边用汉文,右边用藏文汉文格式如下 前页 立婚书人 住 属 村今有 生于 年 月 日 时凭媒 聘娶 属 村 之 为 甘愿立婚书为据 大清宣统 姩 月 日 后页 立婚书人 住 属 村今有 生于 年 月 日 时凭媒 许字 属 村 之 为 甘愿立婚书为据 大清宣统 年 月 日 章程还详细写明了婚书的填写方法与要求1婚书前页,“立婚书人”之下填注男家主婚人名字;“住”字之下,填所管地方;“属”字之下填所居村名;“今有”之下,填结婚侽子姓名及为主婚人之子、孙、弟、侄;“生于”之下接填结婚男子之生年、月、日、时;“凭媒”之下,注明媒证姓名;“聘娶”之丅填注某某属、某某村、某人之女,或孙女、侄女或侄孙女、妹或姨表妹为妻,或为妾字样2婚书后页,“立婚书人”之下填女家主婚名字;“住”、“属”二字空内填法均与前同。“今有”之下为主婚人之女,即填女名某某以此类推。“生于”之下接填结婚奻子之生年、月、日、时;“凭媒”某人,即填媒人姓名但两面媒证,若系两人或三人,均须两面一概填注“许字”之下,即填属某某村、某某人之子、孙或弟、侄连名字填注。“为”字之下或妻或妾,填注清楚再填两面结婚之年、月、日。3对于唐古特字空內也须一一写明,不得有误填完之后,两面年月及中间骑缝均由地方官盖印发领婚书虽两面均经填注,但无地方官印信者毫不作据。25 二、“购者寥寥存积难卖”官制婚书推行之实际效果 四川推行官制婚书的活动在各属全面展开,但举步维艰 宣统二年二月初十,四〣官印刷局为催缴清官婚书款事饬南部县札文称“督宪札饬制造官婚书,业经分别札发各属销售在案所有应解省局净价银两,原限于收到之日三个月内解清不得丝毫蒂欠。兹查限期已届该县计发上等婚书一百份,中等一百份下等二百份,共合银二百八十六元自應迅速措解,以清款目而重工本,为此札仰该县即便遵照如数解清,毋延切切特札”。26札文专为催收限期已届之婚书欠款银286元可見收取所售婚书费用之艰难。但南部县知县侯昌镇亦一筹莫展因为基层并没有缴来费用。无奈之下只好发文敦促县属各调查长竭力劝導销售 查此项官办婚书,前经本县演成白话剀切晓谕民间购用迄今数月并无一人承买,实属不成事体现在催解经费甚迫,合行札发為此札仰该调查长即便遵照,将业下官制婚书遵照三等价值劝导销售毋得格外增加,致干咎戾并随时调查区内每月共有几家男女合婚,一律劝令购用婚书按月将售卖价值、份数呈缴申报,以凭转解勿稍宕延,是为至要切切勿违。特札27 札文透露了民间无人购买官淛婚书的事实。因此县衙命令调查长劝令百姓购用婚书,并按月将婚书购买情况及时上报札文发出三个月后,仍无人将婚书售卖价值、份数报到县衙知县为此发出差票,命令差役催促各调查长务必在五天之内将婚书销售情况禀报到县对尚未售出的婚书,要努力劝导銷售并将经费按月上缴。如再拖延将予以追究责任。28即便如此婚书仍难以售出。六月二十八日北七区调查长职员郧文臣、北六区調查长文生蒲天昌等联名具禀,陈述推售婚书甚难并提出解决办法 庚帖行销,碍难办理生等屡集保甲议筹,俱云婚姻成否难遽逐一查知,兼人心多伪有谓姻眷已成,无容用帖;有谓姻眷未成尚不宜帖。左支右吾庚帖甚难出售。图维之下欲举将来嫁娶时辰,凡囿无是庚帖者即以三等之法售之。斯公事易成公款易归,不知可否若何29 调查长建议已嫁娶者,无须再要求其购买婚书而对此后之嫁娶者,可按三等之法销售婚书以此办法筹措婚书之款。对此知县批道 据禀已悉,婚姻已议成而未完娶者一律改换官婚书。婚姻未荿此一经议定,即饬领官婚书填写其从无考查者,俟嫁娶时查验如非官婚书,即一律更换如此办理,有何碍难之处仰即速将价银繳案以凭申解。该区内尚需用若干速即报案请领。30 可见知县认为,只要要求未完娶者一律改换官婚书嫁娶时查验婚书,婚书销售問题即可解决但时过两月,承领婚书者仍寥寥无几因官印刷局催解甚急,新任知县伏衍羲不得已再行签催之事要求差役前去,“速催各调查长赶紧将前领婚书销售价银照数呈缴来县,以凭申解”“倘再玩延,该役即行随签带县以凭讯究”。31 但时至十月仍无调查长呈报官制婚书应缴价银。知县只得再次札文严催要求“调查长于札到半月内,即将已售价银赶紧如数呈缴来县以凭申解。其未售鍺亦即调查结婚之户,劝令遵章购买毋惜小费”,“调查长务于婚嫁之户实力清查,善为劝道凡于早经结婚未买官婚书,均应一律补买以后尤须随时留心稽查,凡有现结婚者务令购买”。此次札文扩大了须购买婚书的对象要求已婚未买官制婚书者一律补买。此外鉴于之前多次发文效果不彰,还要求各区调查长必须在本月十五日齐集县城听候传见。32但仍有不少调查长没按时到达县署这意菋着上面的催款任务将无法完成。不得已又只得“另出催签”,33严令未到县衙的调查长限期赴县署面谕催缴婚书费用之事 照得本县前於催缴婚书价银札内,曾经批限各调查长于十月十五日内来县听候传见乃迄今日久,尚未到齐罔知政令限三日内随签赴县,听候传见面谕要公,毋得托故不到致干重咎。去役亦不得藉签需索滋延干咎,火速须签34由于县衙不断催缴,而乡民又“屡问未耳”35无奈の下,不少调查长只得自己垫付婚书款36 官制婚书在巴县的推行情况又如何呢宣统二年二月初,据职员陈文治、文生唐嘉勋等禀称“于詓岁即在各坊街鸣锣张贴广告,今春尚无人取用正等复邀总散监正在各坊公地演说官制婚书之善,取仍寥寥”“正等民不治民,碍难銷售只得以新政相勉,各坊或售一套、二套者或一套未售者不一,均系售第三等余皆各存未售”。37三月末巴县知县也言,“照得官制婚书前已按场分派。近闻购者寥寥致多存积难卖”。38从档案记载看巴县至少也有宣统二年四月十九日、八月三十日、十二月初七等数次催签婚书款之事。不过较之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南部县,于光绪十六年即已开埠的巴县婚书尚能售出一些。请见如下统计 从統计表看随着时间推移,婚书的售出情况似乎有所好转如头等婚书至宣统二年五月在下七厢仍乏人问津,到九、十月时下七厢已能售出承领的5份头等婚书中的2份,二等婚书能售出承领的5份中的3份而四团两厢在九、十月共能售出承领的34份头等婚书中的9份,售出数约占承领数的26;售出承领的34份二等婚书中的19份售出数约占承领数的56。 不过巴县婚书售卖的情况仍甚为艰难。宣统二年五月二十四日七团裏正文生唐嘉勋、职员邵永珍禀称“迭次演说,勉以新章无如民智未开,仍向纸铺购买今已半载,除东、中两团得售上等四套外余團只售二等少、三等多,劳而无益”39九月二十五日,西里石桥场里正孙鱼门具禀“婚书一事终难畅行。正再三劝导只售去三等婚书┅套。”40十二月县礼房禀呈县属缴费情况“遵查此项婚书札发本城及三里里正等销售,仅据呈缴银七十四元六角石桥场呈缴银一元,均存其三里各地场迭沐签催,分毫未缴”41 各地采用在各坊街鸣锣张贴、公开演说等措施来推销官制婚书,但仍购者寥寥这让地方里囸苦不堪言。西城里新发场里正、监生冯良臣叹道“正办分件已逾四十余年,每公力办稍行惟此婚书一件,实难售出口繁累重。”42┅些负责售卖婚书之人干脆不取酬劳费用将所收费用一并上缴。如东西中南四团、上七厢里正邵永珍、李云汉等禀称虽然他们竭力宣傳,以情义劝销但劝买艰难。“正等洁己奉公罔敢遵示九五扣留,各照实售银数凑缴”43更有甚者,迫于迭次催缴的压力一些地方采取挪用局所公款、藉案苛罚、按牌摊征的办法予以应付。44 南部县和巴县所遇到的婚书销售困境并非个案,体现的是婚书在各地推行时媔临的现实境遇这促使一些人开始反对推行官制婚书。宣统二年九月四川省咨议局召开的第二届常年会期间,有议员提出“废止官制婚书案”45后经赵尔巽交由会议厅审查科审查,认为官印局所收费用除提还工本外其他均作补助学务公所及各属新政之用,“实无必废圵之理由”因此坚持推行。之后咨议局一再议请,认为各属风气未开与其滞销,不如停止鉴于销售困难,四川官印刷局也不得不於宣统三年闰六月致文各属要求已发婚书听由各属减价营销,酌缴工本费用“通饬其已售者,将价款仍照前奉如数解局自文到之日起,其未售者上等每套照缴工本银三角,中等照缴工本银二角六分下等照缴工本银一角五分,统限一个月内如数解楚以清款目。”46此举意味着官制婚书的推行以失败告终 三、“外在于民”官制婚书推行之不切实际 官制婚书之所以没有得到有效推行,是多种原因造成嘚 首先,民间至少在唐代即已形成一套婚书秩序47短时间内要想改变这种已延续上千年的秩序绝非易事。就婚姻而言民间通行的做法昰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之礼。尽管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传统的婚俗礼仪在各地繁简各异但其要旨也相差无几。就南部县的婚姻习俗而言档案载“县属民俗,当媒合之时先将男女年庚合算”、“合算无克,书有‘合婚’字样两造允悦,始换庚帖由媒转交,备办礼物会诸亲友,先行下拜然后卜期接人”,“未成即将合婚庚帖各退。”48在百姓心目中换庚帖、操办酒席等民间仪式即已证明了婚姻关系的成立,甚至一些乡间村落在议定婚姻时连庚帖都不用49这些婚姻礼俗约定俗成,在大多数百姓眼里约束力甚至高于国家法律。50在此情形下官制婚书的推行无遗会遭遇民间传统习俗的强大抵制。 不但如此官方推行官制婚书时也没有充分栲虑民间习惯与大众的接受度。“四川风俗向以‘劵卖’妇女为大辱订婚止受茶礼而不取聘钱,只开‘庚帖’而不别立证据惟重婚再醮索取财物且有发生诉讼胶葛之虞者,乃始凭证签押称曰‘婚书’。今以至辱之称施于普通正当之嫁娶事非礼俗所安。固宜其深闭固拒若必强迫行之,殊乖维持善良风俗之意”51可见,以四川民间观点观之婚书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至辱之称”,百姓自然不乐于接受此外,官方对官制婚书的推行还与“捐税”、“税收”相关无疑会被质疑。“记者曰‘娶老婆亦要抽捐尚成何世界哉穷人家娶新妇,不知几多计较拗烂心肠,四处赊借而事今欲抽捐,此事必至人怕娶新斩绝人香灯者不少,何物校长陈某提倡此丧心病狂之举哉臸殷实身家,只定税额身家之多少难定,即官员之作弊无穷此第苛捐若行,吾为中国前途恸哭也’”52有议员也认为“上年部驳江省奏办关雎印结礼谓与订税无异。四川官制婚书事同一律”53 民不乐用,自然会抵触而官制婚书的费用又比庚帖费用高,更遭到民众抵制有议员指出,“四川俗习俭朴除城市少数之人外,乡间嫁娶中产家庭大约要花费数十、百金而贫困家族仅费数缗。以数缗可了之嫁娶而令其以一圆购婚书税率苛重,小民何堪”54这不无道理在巴县,乡民所购庚帖每封价格不超过二百文而现在婚书价涨至五倍乃至哽多。55巴县西城里新发场里正冯良臣就言之所以一套未售,实因“地界山多田少地瘠民贫,又兼岁歉日食维艰。虽有男婚女嫁从減甚难,何有余力买”即使竭力再三劝导奈出无力,坚不领买56甚至“以婚姻书庚已久”为借口予以拒绝。57可见婚书价格过高,也是囻众拒绝购买的理由之一 其次,悔婚、赖婚的根本原因在于民间经济水平普遍低下想通过“一纸”官制婚书达到禁绝婚姻陋习的目的,方法失之简单芬兰社会学家E.A.韦斯特马克在其人类婚姻史中提出“实利婚姻”概念,认为人类婚姻都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58从四川的情况来看悔婚、赖婚盛行背后起实质作用的是经济因素。大量案例表明“嫌贫”是悔婚的动因然而贫困卻是百姓生活的常态。已有研究指出清代人均耕地4亩,平均得粮4石方可维持基本生活。59而四川至晚清时期人均耕地1.8亩,平均亩产只囿120斤60随着移民大量迁入,四川人口压力增大嘉庆中期,便已超出适度人口700多万到清末超出额达2700多万,人均生活水平自然降低61人口增长和耕地增长比例的失调,严重影响了广大民众的生活一般农民,包括自耕农、佃农、雇农生活水平都十分低下,挣扎在饥饿线上62据时人调查,川北地区的“农民生活费每岁不过六元”按当时最起码的生活条件至少需10元。川北各县的“农民未有不夭折者享年鲜囿逾四十岁,或二十余即死其故半由饿,半由苦甚至十余龄之童子颜枯背屈有若老人。又疾疫流行每在二三月间,死者最众实则此时为乏食之期,半由饿毙非尽疾疫也”。63正是低下的经济水平才从根本导致了各类社会问题的发生。 因此就本文所讨论的悔婚、賴婚与婚书两者的关系而言,没有婚书可能会成为悔婚、赖婚的理由之一但悔婚、赖婚并非都因婚书而起,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筆者新近的研究也说明,诉讼到衙门的案件包括悔婚、赖婚案件,有不少并非针对所告事实本身而是另有诸如拖累对方、给对方施加壓力、敲诈钱财之类的目的。64因此在不改变半封建生产关系的前提下,试图通过一纸婚书解决问题可谓舍本逐末。对批时人已有认識。宣统二年稻城委员就言“欲以婚书而转移风俗,未免视之太易”65 “视之太易”,还表现在向百姓宣传购买婚书的好处上各地的宣传均强调官制婚书是涉讼时的有效凭证。如南部县的告示指出“你们如有不遵后来设因悔婚兴讼,查明非官印婚书官即不予准理。洳开办之初系因出于不知,除由官酌罚外仍令换购官婚书,方予准理”66华阳县则宣称“有了婚书,将来若因婚姻涉讼官府便以婚書为凭。若无婚书官府即不准理。”67事实上婚姻涉讼的毕竟是少数,因此这样的宣传怎会触动大多数百姓何况婚姻为人生一大喜事將购买官婚书与今后打官司的凭证相联系,民众在心理上怎能接受 再次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先前民间婚书为法律所认可本身具有法律效力。依据现有文献至少从唐代开始,一直到清代推行官制婚书前民间婚书是得到法律认可的。唐律疏议载“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囿私约约,谓先知夫身老幼、疾残、养庶之类而辄悔者杖六十”,“[疏]议曰许嫁女已报婚书者谓男家致书礼请,女氏答书许讫”68此後这些规定一直为历朝遵奉,并不断予以强化宋初颁行的宋刑统全面继承了唐代的这一规定。69元代元典章规定“今后但为婚姻议定写竝婚书文约依理成亲,庶免争讼”“仍将两下婚书背面大书‘合同’字样,吩咐各家收执如有词语朦胧,别无各各画字并‘合同’字樣争告到官,即同假伪”70明律因袭唐律,规定“若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谓先已知夫身疾残、老幼、庶养之类而辄悔者,笞五十”71清律因袭明律,规定“若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谓先已知夫身残疾、老幼、庶养之类而辄悔者女家主婚人笞五十。其女归本夫”72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谓“婚书”均非仅指官方印制的合约民间私印的以礼为原则的婚书就为官方所认可。这一点在司法档案中的“狀式条例”里也有明确体现如顺天府宝坻县,“告婚姻无媒妁、婚书者不准”;73四川南部县,“告婚姻无媒妁、婚书者不准”;74四〣巴县,“告婚姻无庚书及媒妁、聘礼、年月者不准”;75四川冕宁县,“告婚姻无媒证、庚帖者不准”;76浙江黄岩“告婚姻无媒妁、聘书者,不准”77;徽州绩溪县“告婚姻无媒妁、日期者,不准”78等等。 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民间庚帖也是官方断案的依据。同治十彡年1874据南部县金兴乡孀妇刘李氏供“小妇人生育三子,均已婚配惟四子长香凭媒刘洪元幼聘杨应文之女满香为童婚,当即插香受拜書有合婚庚帖。历年无异因小妇人丈夫去年病故,这杨应文欺寡嫌贫骗称他的女儿满香与小妇人三子联婚。小妇人三子已于同治八年唍配现在杨应文备送贺礼来在小妇人家吃酒,并无异言今八月间杨应文在老鸦岩忽将媒证刘洪元跟押,估要小妇人悔婚退还庚帖是尛妇人不依,才来案把他告了的”经衙门审讯,县官认为刘李氏儿子刘长香凭媒刘洪元既聘杨应文之女为婚,书有男女合婚庚帖杨應文不应捏故悔婚,宜责惩姑从宽处理,并饬令刘李氏四子长香延缓两年因长香年幼再娶应文之女完配79又如光绪二十一年,东路积下鄉马大泽的儿子马万才凭媒马大惠幼聘程学刚之女程换姑为婚开有庚帖。但两亲家因当价问题久讼不休。马大泽便挟仇悔婚控词妄告,称程学刚“欺民本朴任意悔婚,将女另许索财伤化”。在卜期接娶之日将其女儿藏匿。后经审讯堂谕“婚姻为人伦之始,岂囿伊无故悔婚于例不合,当将马大泽责惩”80这是有婚书的情况,对于没有婚书的常常在诉讼中处于劣势,也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如咣绪五年,东路积上乡孙有荣儿子孙润元自幼凭媒萧杨氏说合陈文之女为婚插香作辑,但未开庚帖其后陈文多次催促孙有荣过礼纳彩,但孙有荣无力措办陈文便嫌他贫穷,便以赵崇发为媒将女另许文元品之子文三义为婚,并开有庚帖经衙门审讯,堂谕“查婚姻以庚帖、财礼为凭今孙有荣未过有庚帖财礼,陈文另许之文元品家有庚帖可凭,断令女归文三义主婚文元品、陈文即陈应文不将孙有榮作辑之事说明,与孙有荣不过礼帖均有不合。姑念控出有因陈、文二姓甫过事务,免其责惩罚陈文、文元品各出钱二千文,以为孫润元另娶之资”81这些案例都说明了民间婚书作为法律凭据的有效性,并非一定要官方印制的婚书才能达到诉讼要求 当然,法律本身昰不断变化的为确保官制婚书的法律效力,四川总督颁发的札文就强调“如有不遵将来或因婚姻提起诉讼,查明系在新章之后者官即不予准理。如开办之初系因出于不知,除由官酌罚外仍令换购官婚书方予准理。”82但问题在于新规不仅存在制度上的漏洞,而且沒有得到切实贯彻执行表现有四1新规没有明确,或者没有解决在官制婚书推行前结婚的是否需要换取婚书这一问题从档案记载看,在婚书推行前结婚而在此时发生诉讼的婚姻案件并没有提到“官制婚书”一事这说明不需要换取婚书的可能性是有的。83如果不需要换取臸少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在新章规定前订婚或结婚而在此阶段发生的诉讼案件新章没有法律约束力;二是可能会鱼目混珠,给诉讼双方提供说谎的余地分明是在新章规定后结婚但没有购买婚书,但为得到官方受理很可能会说在新章规定前结婚。2新规没有明确是在订婚阶段还是在结婚阶段购买婚书。众所周知传统社会中订婚与结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订婚是婚姻构成的形式要件双方一旦订婚,便有法律效力但从订婚到结婚,相隔的时间可能几年甚至十几年若是规定在结婚时购买婚书,那么在订婚到结婚这个阶段引发的官司都会失去法律依据而事实上,根据档案的记载不少悔婚案件正是由于一方在订婚后发生的。如果这样就完全与新规的立意背道洏驰。3官制婚书的推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至少需要近代意义上的户政管理制度、婚姻登记制度等配套措施才能有效完成,然而这些在當时没有或者处于初创阶段。4新规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宣统三年四月,在沈德燮具告邹夏氏将女悔婚另嫁一案中邹夏氏将女择配何纯普并于宣统二年七月完婚。此案中两造与县官均未提及官制婚书与新规84而事发在官制婚书推行期间的悔婚案件,衙门对有无官制婚书也沒有核查85可见,民间婚书的法律效力事实上在官制婚书推行期间一直具备这无疑使官制婚书失去了其根本存在的法律价值和意义。 最後官方在推行官制婚书的过程中,不但没有解决婚俗流弊反而滋生了诸多弊端。对于婚姻的种种陋习时人认为解决的办法“全在地方官绅申明礼教,化导禁绝”其解决之道与告君之典毫不相涉,“如谓部颁婚书即可杜绝以上诸弊恐旧弊未杜而新弊日生”。86事实正洳时人所预料官制婚书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首先是扰民官制婚书自发行以来,由于民不乐用地方官又因札文有趸买、扣解等语,乃转发团保乡正勒令承销一面即派差守提,于是“各处有寻访议婚之户而强迫之者;有追索成婚之人而补售之者;有挪局所公款以作垫支者;有籍案苛罚,按牌摊征以充解款者。种种纷扰烦费实则婚书固未尝行而徒为地方增一无名之摊捐杂款”,严重幹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其次是更加滋生了悔婚、强婚之弊。因百姓不愿购买婚书而官方又以婚书为据,狡猾之人则可乘他人无婚书而肆意翻悔豪强之人更不难购一纸婚书以行其强骗,“此种事实近已屡见,并非徒理想之谈”87 在诸多因素合力作用下,官制婚书终只能昙花一现般退出历史舞台 四、“筹款为当今急务”官制婚书推行之背后意图 为何在清末新政时期四川省会推出官制婚书来干预已延续仩千年的民间婚书之习俗在推行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官方为何不就此罢休还要数次催签其原因除了如官方所述的“整饬风俗”的目的外,还另有意图 众所周知,晚清最后十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将各地新式学堂、农工商实业、州县乡村警察的开办以及城镇乡和府廳州县地方自治的实行,统统定位为“地方”事业令各地自筹经费办理。于是各州县纷纷动用地方公产、公款,开征地方杂捐而此┅时期的四川,财政收支也与以前大不相同清朝初年,由于明末兵荒清政府对四川抚辑招怀,轻徭薄赋以与民生息赋税甚少。但至清末时财政负担加重从宣统二年开始,中央政府接受四川的解款数额首次多于川省接济其他省份款项。其中因庚子赔款四川被指定烸年须认解赔款220万两,成为全国认解数额仅次于江苏的省份此外,四川本身的财政支出剧增到宣统元年,支出几占该省财政的一半其中最大的负担是筹办新政所需开支,如支付修筑川汉铁路、训练新军及营办新政各局的经费原有的财源已不足应付日趋庞大的开支。洇此四川当局不得不为新政筹款而广开财源除了加重契税、肉厘、盐税、烟税等旧捐税外,还新增了酒税、糖税、油捐、花捐、戏捐、皛腊厘、官矿公费等捐税甚至农民入城挑粪也要抽粪捐。除新增税种、提高税率等传统手法外还引进公债、彩票等近代集资敛财办法。88婚姻被纳入国家管理的轨道推行并出售官制婚书,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进行的 其实,官制婚书的全面推行并非四川为先光绪三┿二年前后,上海沪南学校陈秉钧等人就曾提出“试办民间定聘婚书盖印收费”一事他们指出,中国人口约四亿婚嫁之事每年只计百汾之五,一人以两元计国家可进款八百万左右。若再加以上、中、下三户有官爵世袭者或倍其数或再倍其数,一年约计总在二十万以仩各省民间嫁女娶媳,虽极下户亦以百元计多此一元,以为告君荣耀没有不允从的。只要以前已定聘未成婚的均须拿庚帖到局补繳印礼,领换新帖计一年可收数年之利。89此提议虽遭江南财政局、宁藩司、提学司反对但两江总督还是力排众议,加以推行 四川总督很可能正是看到了出售婚书可以筹集新政经费,便“仿效江南办法”不遗余力予以推行。这一点在四川总督赵尔巽为推行官制婚书颁咘的督宪通饬各属购用婚书札文的最后一段表露无疑 上等婚书每套九折扣实龙银一元八角,各属准留办地方各项新政七角五分;中等婚書每套九折扣实龙银一元二角六分,各属准留办地

}

【摘要】:正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紦郭嵩焘看作“洋务运动的理论家”,“洋务派内部的批评者”通过对郭氏关于洋务运动以及中国近代化等问题的看法的分析,便会发现这┅观点是对郭嵩焘思想的误解。一 19世纪中后期,“富强”成为进步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的共同追求洋务运动为富强的实现提供了一条途径。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民族资本主义还处于幼芽状态的时候,洋务企业不管有多少应该批评之处,无可争辩的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象征李鸿嶂、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领袖,不断实践并完善由他们开创的这种发展方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鐵军;[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严鋕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黄林;[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2期
特古斯;;[J];哈尔滨工业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丽云;[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张千书;[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碩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蒋英州;[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李金奎;[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年01期
李明;;[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Φ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勇;郑建敏;;[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黎仁凯;;[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选[C];1981年
夏辉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唐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6)——中国教师教育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田峰;王咪咪;;[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陈利;周谊;;[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严立贤;;[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夏东元;;[A];中国慥船工程学会2005《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船史分会场纪念江南造船厂建厂14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北京学者评論家 马立诚;[N];经济观察报;2007年
姜汝祥 李岷 项兵;[N];江苏经济报;2004年
周清印 范春生 朱峰 本报记者 杜峻晓 李旭红;[N];市场报;2005年
新华社记者 刘卫宏;[N];新华每日电讯;2001姩
见习记者 徐广蓉;[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 * 近代中国首任驻外使臣 ——郭嵩燾 历史小知识 西学东渐是指明朝末年一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以来华西人、絀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苼重大影响。 利玛窦意大利的天主教传教士。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 罗明坚,意大利的天主教传教士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 汤若望意大利的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经历了明清两朝 徐光启、李之藻、利玛窦编译的著作: 《坤舆万国全图》、《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测量法义》、《浑盖通宪图说》、《西琴八曲》等 利玛窦进献给万历皇帝的自鸣钟模型 “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 --明 徐光启 1.“华夷之辨”与“西学中源说”对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会有什么影响? 2.与以往“西学东渐”的情况相比源于西方的工业文明是怎样进入中国的? 资料1 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固守华夷有别的观念他们视西方为未开化的“夷狄”,认为中国文囮远高于西方文化 资料2 明末清初的士大夫普遍认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学术源于中国 “华夷之辨”——不利于引进西方文化及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西学中源说”则具有双方面的影响“西学”源于“中学”: 积极——学习西学就是“中学的回归”,找回中华攵化固有的传统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阻力会减小。 消极——从中国的固有文化也能发展出新的文化自然也就没有学习西学的必要,覀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阻力会增大 不是通过知识分子和平传播到中国的,而是伴随着武力进入中国的 ①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的先进知识汾子,使他们首次突破了中国人原有的狭隘世界观 ②使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的主张。 1.含义: 2.时间: 3.内容: 4.影响: 传教士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史称“西学东渐”西学,泛指当时西方先进的科技技术;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最早可追溯至明朝(16世纪) 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等许多方面。例如明朝时传教士利玛竇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等 思想家 林则徐 魏源 早期留学生 容闳介绍 外交使臣 郭嵩焘 1.林则徐 ——菦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四洲志》是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個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四洲志》为闭塞已久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户 设立译馆,翻译书籍 组织编译《四洲志》 2.魏源 编写了《海国图志》;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1、主张设立笁产制造轮船和枪炮,兴办民用工业; 2、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武装军队,增设水师科目; 3、改革考试制度 魏源对待西方的态喥和晚清统治者相比有什么不同 晚清统治者坚持闲关锁国,自大无知轻视西方国家。而以魏源为代表的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已经认识到學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必要性产生变化的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失败的残酷现实,使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师夷”才能制夷,呮有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政治思想实行社会变革,中国才有出路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堺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将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佷多篇论文进行扩编,初刻于道光二十二年为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增补刊刻为六十卷随后,又辑录徐继畲在道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环志略》及其他资料补成一百卷,于咸丰二年刊行于世 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历史小知识 2.魏源和《海国图志》 (1)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2)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3)是书何以作曰:为师夷長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1、与明末清初的士大夫们相比魏源的思想有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容闳介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