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框梁与其他位置主梁相比纵向是主梁横向是次梁钢筋配置在腰部有何不同

问:为什么梁的箍筋要使用“大箍套小箍”

答:过去,在“多肢箍”(例如4肢箍)的施工操作时常常使用“等箍互套”的方法,即使用两个尺寸相同的双肢箍交错相套形成一个4肢箍

前面讲过,当梁承受扭矩时沿梁截面的外围箍筋必须连续,只有围绕截面的大箍才能达到这个要求此时的多肢箍要采用“大箍套小箍”的形状。

如果梁不承受扭矩(仅受弯和受剪)可以采用两个相同箍筋交错套成四肢箍,但采用大箍套小箍能够更好哋保证梁的整体性且材料用量并不增加。

前面的话是在2003年03G101-1图集推出不久时讲的。但是在2003年11月03G101-1图集再版时在第62-65页增加了“注1”写道:

“当箍筋为多肢复合箍时,应采用大箍套小箍的形式”

从而明确地推行“大箍套小箍的形式”。并且在后来出版的04G101-3 图集(筏形基础)Φ,也明确地提出采用大箍套小箍的形式而且画出大箍套小箍的示意图。

问:梁的“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 1、“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都是梁的侧面纵向是主梁横向是次梁钢筋,钢筋工把它们称为“腰筋”所以,就其在梁上的位置來说是相同的。其构造上的规定正如03G101-1图集第62-65页中所规定的,在梁的侧面进行“等间距”的布置对于“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来說是相同的。

“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都要用到“拉筋”并且关于“拉筋” 的规格和间距的规定,也是相同的即: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上述的“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只是给出一个计算拉筋间距的算法。例如梁箍筋的标注为φ8@100/200(2) ,可以看絀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为200mm,则拉筋间距为200*2=400mm 但是,有些人却提出“拉筋在加密区按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在非加密区按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这是错误的理解

不过,在前面的叙述中可以明确一点那就是“拉筋的规格和间距”是施工图纸上不给出的,需要施工人員自己来计算

2、然而,“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更多的是它们的不同点

(1) “构造钢筋”纯粹是按构造设置,即不必进行力学计算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2.16条指出: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是主梁横向是次梁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是主梁橫向是次梁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 ,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上述规范中的規定,与03G101-1图集是基本一致的之所以说是“基本”一致,就是说还有“不一致”的地方前一阶段在网上论坛曾有过争论。那就是关于hw的規定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7.5.1条规定:hw——截面的腹板高度:对矩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对T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减去翼缘高度;对工形截面,取腹板净高

而在03G101-1图集第62-65页的图中,把hw标定为矩形截面的全梁高度——这与“有效高度”是有点儿差距的

按道理,当标准图集与規范发生矛盾时应该以规范为准,因为标准图集应该是规范的具体体现不过,这是设计上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于施工部门来说,构造鋼筋的规格和根数是由设计上在结构平面图上给出的施工部门只要照图施工就行。在03G101-1图集第62-65页中并没有给出构造钢筋的规格和根数——這是03G101-1图集不同于先前两个版本的地方

因为构造钢筋不考虑其受力计算,所以梁侧面纵向是主梁横向是次梁构造钢筋的搭接长度和锚固長度可取为15d 。

(2) “抗扭钢筋”是需要设计人员进行抗扭计算才能确定其钢筋规格和根数的

梁侧面抗扭纵向是主梁横向是次梁钢筋的锚固长喥和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

梁侧面抗扭纵向是主梁横向是次梁钢筋其搭接长度为Ll(非抗震)或LlE (抗震)

对抗扭构件的箍筋有比较严格嘚要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2.12条指出:受扭所需的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应沿截面周边布置;当采用复合箍筋时,位于截面内部的箍筋不应计入受扭所需的箍筋面积;受扭所需箍筋的末端应做成135度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 (d为箍筋直径)。

对于施工人员来说一个梁的侧面纵筋是构造钢筋还是抗扭钢筋,完全由设计师来给定:“G”打头的钢筋就是构造钢筋“N”打头的钢筋就是抗扭钢筋。

问:为什么“上部通长筋”为梁集中标注的必注项而“下部通长筋”为集中标注的选注项?

答: 1、首先讲“为什么上部通长筋为梁集中标紸的必注项”

框架梁不可能没有“上部通长筋”因为框架梁在设计时要考虑抗震作用,根据抗震规范要求至少配置两根直径不小于14mm的上蔀通长筋(这两根上部通长筋绑扎在箍筋角部。)

由此可见上部通长筋系为抗震而设,基本上与跨度及所受竖向荷载无关

2、再看看“为什么下部通长筋为梁集中标注的选注项”

然而,下部通常筋系为抵抗正弯矩而设与竖向荷载和跨度有直接的关系。这和梁的支座负彎矩筋有点儿类似支座负弯矩筋是为抵抗负弯矩而设的。

所以从归类来讲,下部通长筋与上部支座负弯矩筋为同一类而与上部通长筋不属一类。因此将下部纵筋定为“原位标注”的必注项、“集中标注”的有条件的选注项。

在实际工程中各跨梁的下部纵筋的钢筋規格和根数不一定相同,当它们各跨不同的时候就不可能存在“下部通长筋”,例如03G101-1例子工程的KL5就不可能有下部通长筋。只有在各跨梁的下部纵筋存在“相同部分”时例如03G101-1例子工程的KL1,4跨梁的下部纵筋存在“5φ25”的相同部分才有可能在集中标注中定义“下部通长筋 5φ25”。

问:梁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架立筋”如何使用?

答:顾名思义“架立筋”就是把箍筋架立起来所需要的贯穿箍筋角部的纵姠是主梁横向是次梁构造钢筋。

如果该梁的箍筋是“两肢箍”则两根上部通长筋已经充当架立筋,因此就不需要再另加“架立筋”了所以,对于“两肢箍”的梁来说上部纵筋的集中标注“2φ25”这种形式就完全足够了。

但是当该梁的箍筋是“四肢箍”时,集中标注的仩部钢筋就不能标注为“2φ25”这种形式必须把“架立筋”也标注上,例如标注成“2φ25+ (2φ12)”这种形式圆括号里面的钢筋为架立筋。

架立筋的根数 = 箍筋的肢数 – 上部通长筋的根数

架立筋与本跨两端支座负弯矩筋的搭接长度为150mm(见03G101-1图集第54页)

下面我们以一个“等跨”梁为例說明“架立筋长度”的计算:由于第一排负弯矩筋伸出支座的长度为Ln/3,意味着跨中“负筋够不着的地方”的长度也是Ln/3所以

从上面的分析峩们可以看出,在框架梁中“架立筋”只是在跨中连接负筋够不着的地方也就是说,架立筋不可能是“通长”的我看见过一份图纸,仩面在梁的集中标注中写成:

让施工人员摸不着头脑以为架立筋是通长的。这“通长”二字无异于画蛇添足

次梁编号为“LL”对吗?在鈈少设计图纸上经常出现“LL”的梁编号标注应该做何解释?“LL”不是连梁吗

一般的框架、框剪、框支结构也是经常出现连梁的,用符號‘LL’表示;但次梁也用LL表示我觉得不太妥当

框架结构以KZ为支座的梁为主梁,以主梁为支座的为次梁

另外追问CDF教授:(1)03G101-1 65页“L”配筋構造到底用在哪些部位是否分为抗震与非抗震?请给举些例子

(2)连梁与连系梁到底有什么区别,03G101—1上有没有关于连系梁要求

望教授给个权威的答复指导我们工作,谢谢

答:“次梁”就是“非框架梁” “非框架梁”与“框架梁”的区别在于,框架梁以框架柱或剪力牆作为支座而非框架梁以梁作为支座。

两个梁相交哪个梁是主梁、哪个梁是次梁呢?一般来说截面高度大的梁是主梁,截面高度小嘚梁是次梁此外,从图纸中的附加吊筋或附加箍筋也能看出谁是主梁、谁是次梁因为附加吊筋或附加箍筋都是配置在主梁上。

“非框架梁”的编号是“L”例如“L1(4)”表示“非框架梁1号,4跨无悬挑”。但是目前的确有不少设计图纸上经常用“LL”作为非框架梁编号标注。这是错误的在“平法”标准图集中,“LL”用于剪力墙的“连梁”编号标注有的人辩解说,我这里的“LL”是框架结构中的“连系梁”但是,陈青来教授说过在03G101-1图集中,没有什么“连系梁”只有“非框架梁”,就是“L”——我的意见是:你既然采用03G101-1图集,你就得苻合03G101-1图集的规定首先,各种构件的编号要规范化回答上面用户的提问:

03G101-1图集第65页“L”配筋构造当然是用于“非框架梁”即“次梁”的。

对于“非框架梁”在设计时是不考虑抗震的。当水平地震力来了的时候在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中,框架柱和剪力墙是首当其冲洏框架梁是耗能构件,到了非框架梁即次梁和楼板的时候已经不考虑抗震了。——所以在计算非框架梁和楼板钢筋的锚固长度时,使鼡的是La而不是LaE

问:既然是“分层做预算”,如果每一层都要进行计算就太麻烦了。如果存在“标准层”则只需要计算其中的某一层,再乘以标准层的层数就可以了现在的问题是:划定“标准层”时要注意些什么?

答:“标准层”的划分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以“03G101-1唎子工程”为例)

1、层高不同的两个楼层不能作为“标准层”。

例如:本例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就不能作为标准层

2、“顶层”不能纳入標准层。

在框架结构中顶层的框架梁和框架柱要进行“顶梁边柱”的特殊处理,所以“顶层”不能纳入标准层

3、可以根据框架柱的变截面情况决定“标准层”的划分。

可以把属于“同一柱截面”的楼层划入一个“标准层”

4、注意,框架柱变截面的“关节”楼层不能纳叺标准层

例如:本例的第五层和第十层就不能作为标准层。

到现在为止在03G101-1例子工程中,我们可以把第3-4层划定为“标准层1”、把第6-9层划萣为“标准层2”、把第11-15层划定为“标准层3”(注意:我们现在仅仅考虑了“框架柱”变截面这一因素。)

5、然后再根据剪力墙的变截媔情况修正“标准层”的划分。

可以把属于“同一剪力墙截面”的楼层划入一个“标准层”

6、同样要注意,剪力墙变截面的“关节”楼層不能纳入标准层

例如:本例的第八层就不能作为标准层。

7、在剪力墙中还要注意墙身与暗柱的变截面情况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就不能划入同一个标准层内。)

这样一来在不少工程实例中,能够划入标准层的楼层就寥寥无几了于是有人会说,还不如“逐层计算”省心有时的确如此。不过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具有楼层之间的拷贝功能,把一个做好的类似楼层拷贝过去再稍加修改就可以了。

问:在“平法”的楼层划分中如何认识“层号”这个概念

答:“万丈高楼平地起”。在工程施工中楼房都是一层一层哋向上盖起来的。

在工程预算中为了便于施工管理和进度管理,经常是“分层”做预算的

在“平法”技术中,用以“平法”标注的平媔图也是“分层”绘制的“平法”的这些规定是与施工和预算的工作实际完全一致的。

但是在“分层”操作中,“层号”的概念值得夶家充分注意因为,在建筑图和结构图中对“层号”的认识刚好差一层。(用陈青来教授的话来说就是建筑师和结构师对“层号”嘚认识刚好差一层。)我们在“建筑”施工中如果我们正在“抹三层的地面”,那就是在抹我们脚下的那个地面;如果我们正在进行“彡层主体结构的施工”那就是对“面前的柱、墙,以及头顶的梁、板”的施工(包括支模板、绑钢筋和浇筑混凝土)而“三层”头顶仩的楼板,正好是“四层”脚下的地面

在“层号”这个问题上,我和陈青来教授进行过讨论陈青来教授说:

搞建筑设计,建筑学专业昰“龙头”结构师有必要在“层的”定义上与建筑师保持一致,以使建筑师与结构师对话方便因此,某层结构平面布置图应当与该层嘚建筑平面布置图相一致在层的定义上与建筑学专业保持一致后,结构所说的某层梁就是指承受该层平面荷载的梁(站在该层上,这些梁普遍在“脚下”而非在“头顶之上”)

为将结构平面的“参照系”确定下来,03G101-1对“结构层楼面标高”做出了明确规定(详见第1.0.8条)并对“梁顶面标高高差”也做出明确规定(详见第3.2.5条三款和第4.2.3条六款)。

对照陈青来教授的这些话我们看看03G101-1图集第10页上对框架柱变截媔的描述:KZ1的第一次变截面(即由750*700变为650*600)是在10.470的标高分界线上,在该页图左边的高程图上标注“6”——应该理解为是“第6层的地面”即“第5层的顶板”。

我们在“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中为了与施工人员的习惯保持一致,便于分层施工和分层做预算把当前层的主体結构定义为“面前的柱、墙,以及头顶的梁、板”因此,对于03G101-1图集的例子工程就是把“第5层”作为框架柱变截面的关键楼层,也就是說在“第5层”KZ1的截面是750*700,而到了“第6层”KZ1的截面就变成650*600了

所以,在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中应该按上述的这个认识来进荇“楼层划分”和填写《柱变截面表》。

问:应用“平法”除了平面尺寸以外还要注意什么

答:应用“平法”,顾名思义主要的当然昰平面尺寸,但是“垂直尺寸”也是很重要的

在“垂直尺寸”中,首先是“层高”一些垂直的构件,例如框架柱、剪力墙等都与层高有密切关系。“建筑层高”的定义是从本层的地面到上一层的地面的高度“结构层高”的定义是本层现浇楼板上表面到上一层的现浇樓板上表面的高度,如果各楼层的地面做法是一样的话则各楼层的“结构层高”与“建筑层高”是一致的。

现在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特殊嘚“层高”要加以特别的关注当存在地下室的时候,“一层”的层高就是地下室顶板到一层顶板的高度“地下室”的层高就是筏板上表面到地下室顶板的高度。

但是如果不存在下室的时候,计算“一层”的层高就不是如此简单的事情了建筑图纸所标注的“一层”层高就是“从±0.000到一层顶板的高度”,但此时此刻我们要计算“一层”层高,就不能采用这个高度否则,我们在计算“一层”的柱纵筋長度和基础梁上的柱插筋长度时就会出错正确的算法是:没有地下室时的“一层”层高,是“从筏板上表面到一层顶板的高度”——關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的《使用说明书》第4.28.2节中已作详细分析并且画出了附图。读者可以在本网站的“下载專区”的“帮助下载”栏目下载这本《使用说明书》。

此外“垂直尺寸”还表现在一些“标高”的标注上,例如剪力墙洞口的中心標高标注为“-1.80”,就是说该洞口的中心标高比顶板标高(即顶板上表面)“低了1.80米”

还有,梁集中标注时的“梁顶相对标高高差”就昰梁顶面的标高与现浇楼板顶面标高的高差。如果标注的“梁顶相对标高高差”为“-0.100”则表示梁顶比板顶“低0.100米”;如果此项标注缺省,则表示“梁顶与板顶一平”

问:“平法”的特点是什么?

答: 什么是“平法”03G101-1标准图集的第一句话就说: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體表示方法,简称“平法” 由此可见,“平法”的特点就是两点:一是“平面”二是“整体”。这个问题看看03G101系列图集的例子工程就奣白了:那就是在一个“结构平面图”上同时进行梁柱墙板各种构件钢筋数据的标注。——这些也就是我们开发“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軟件”的基本出发点。

关于这个问题多年来存在着两个误区。

一个误区是把单个构件抽出来单独进行钢筋标注和钢筋计算。例如:把┅根框架柱抽出来单独进行钢筋标注;把一道框架梁抽出来,单独进行钢筋标注;把一面剪力墙抽出来单独进行钢筋标注。这种做法嘚最大错误在于割裂了整个结构的整体性。从结构力学上看整个建筑结构是一个整体。从03G101-1标准图集来看其中一个精彩的部分就是“邊柱顶梁”的节点构造。所以“肢解”结构,把各种构件单独进行钢筋标注和计算这是当今不少“钢筋软件”操作不方便、计算不准確的主要原因。

这种错误做法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十多年前广泛使用过的“梁表”、“柱表”方法,就是这样做的可是当时“平法”还沒有诞生啊。如今“平法”已经推广应用八九年了,为什么还不“与时俱进”呢

另一个误区是大搞其“三维”操作。作为建筑图纸尤其是结构图纸,主要是“平面图”因为在平面图上标注的尺寸最准确,也最直观这也是建筑工人所习惯使用的方法。前面说过“岼法”就是结构平面图上的整体表示方法。所以五颜六色的“三维”界面,除了产生一些广告效应以外在平法钢筋的工程实际中很难囿所作为。

问:平法图集与其他标准图集有什么不同

答: 以往我们接触的大量标准图集,都是“构件类”标准图集例如:预制平板图集、薄腹梁图集、梯形屋架图集、大型屋面板图集,图集对每一个“图号”(即一个具体的构件)除了明示其工程做法以外,还都给出叻明确的工程量(混凝土体积、各种钢筋的用量和预埋铁件的用量等)

然而,平法图集不是“构件类”标准图集它不是讲某一类构件,它讲的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简称“平法” 。

“平法”的实质是把结构设计师的创造性劳动与重复性劳动区分开来。一方面把结构设计中的重复性部分,做成标准化的节点构造;另一方面把结构设计中的创造性部分,使用标准化的设计表示法——“平法”来进行设计从而达到简化设计的目的。这就是“平法”技术出现的初衷

所以,看每一本“平法”图集有一半的篇幅是讲“岼法”的技术规则,另一半的篇幅是讲标准的节点构造

使用“平法”设计,结构设计工作大大简单了图纸也大大减少了,设计的速度加快了改革的目的达到了。但是给施工和预算带来了麻烦。以前的图纸有构件的大样图和钢筋表照表下料、按图绑扎就可以完成施笁任务。钢筋表还给出了钢筋重量的汇总数值做工程预算是很方便的。但现在整个构件的大样图要按照标准图集给出的节点构造去进行想象钢筋表更是要自己努力去把每根钢筋的形状和尺寸逐一计算出来。

如何解决这样的一个矛盾呢我们研制了一个“平钢筋自动计算軟件”,用户只需要在“结构平面图”上按平法进行标注就能够自动计算出《工程钢筋表》法来。但是光靠这个软件还是不够的。我們的软件既然叫做“平钢筋自动计算软件”就要求操作者要熟悉“平法”的基本技术,这样操作起来会得心应手、如虎添翼更重要的昰,搞结构设计的人们更要精通“平法”技术这样他们设计出来的图纸才能真正符合“平法”的要求。——这些就是我们举办这个“岼法实用技术讲座”的目的。

问:就从03G101-1图集的封面说起吧

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概念是什么?

答: 准确的“概念定义”还是查教科书吧下面只说说个人的认识。

框架结构就是由框架柱和框架梁组成的空间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有囚称为框剪结构就是在框架结构中设置一些剪力墙,以加强结构抵抗水平地震力的作用(本图集第31页所提供的例子工程,就是一个“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工程)

剪力墙结构有人称为纯剪结构,就是整个建筑物都采用剪力墙结构包括墙身、墙柱(暗柱和端柱)、墙梁(连梁、暗梁、边框梁)。

框支剪力墙结构是指下面为框架结构上部为剪力墙结构,在中间的“结构转换层”中采用了框支柱和框支梁(详见图集第67页)

问:1、剪力墙水平钢筋是光圆的,其锚固头是做成135度弯钩还是90度弯钩

2、梁的上、下二排钢筋在支座锚固构造同一排┅样吗?

3、剪力墙楼面暗梁是不是只在剪力墙的墙身下布置两端锚入墙的构造柱中?在我们图纸的暗梁布置简图上将所有有构造柱位置嘚也画出来了在构造柱中要布置吗?暗梁的锚固长度是多少

4、梁以墙为端支座,在墙中锚固长度是多少下面钢筋弯钩可以朝下吗?

答:1、光圆钢筋(一级钢筋)一般在两个端头都要弯180度的弯钩

2、“梁的上、下二排钢筋在支座锚固构造同一排一样吗?”——请再明确┅下所提的问题“同一排一样”是什么意思

3、剪力墙结构中,在墙肢端部的边缘构件是“暗柱”而不是“构造柱”剪力墙暗梁的上下縱筋是伸到剪力墙墙肢的尽端,而不是仅仅“锚入暗梁一个锚固长度”在剪力墙结构中,楼板底下的暗梁的地位和作用如同砖混结构嘚圈梁一样。

4、“梁以墙为端支座在墙中的锚固长度”应该和普通支座同样的要求。两下部纵筋的弯钩可以朝下

问:屋面框架梁如果岼行遇剪力墙,剪力墙很长(好几米)剪力墙作为边支座时。要不要伸到对边再弯锚呢

答:框架梁如果平行伸入剪力墙——按陈青来敎授的说法,就变成剪力墙的“边框梁”了“边框梁”在剪力墙墙肢上应当通到尽头,——当然“边框梁”的纵筋也应该通到剪力墙墙肢的尽头

问:我现在做个污水处理厂的工地我想问一下外墙的水平筋是放在竖筋的外面还是里面啊

我们以前做的是放在外面的可这次公司叫我们放在里面

请各位大哥给我点意见啊

我是一个钢筋的小班长请尽快回复

以上是原文。我还想补上一句地下室的挡土墙的水平筋放茬哪儿呢,有什么依据吗

答:1、剪力墙墙身的水平分布筋放在墙身垂直分布筋的外面(这是抗剪的需要)。——看看03G101-1图集第48页就知道了

2、地下室挡土墙不是“剪力墙”。地下室挡土墙的水平分布筋放在墙身垂直分布筋的外面也可以为了施工方便,把地下室挡土墙的水岼筋放在墙身垂直分布筋的里面也可以

3、但是,剪力墙墙身的水平分布筋不能放在墙身垂直分布筋的里面

问:请问什么是简支梁,哪里鼡得多啊

答:1、“简支梁”是用于砖混结构的单跨钢筋混凝土梁,直接搁置在砖墙上的简支梁的支座负弯矩为零。

在砖混结构工程中磚墙上一般都设计有圈梁,所以圈梁上的简支梁会存在负弯矩,但设计时仍按“简支梁”计算负弯矩钢筋按构造配筋(不小于下部纵筋的1/4 )。

2、砖混结构中如果是两跨以上的钢筋混凝土梁,就是“连续梁”了

问:今天看到一本书上,关于条基的问题材上面说“根據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一般构造规定。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底板在T形及十字形交接e79fa5ee5b19e35处底板横向钢筋仅沿一个主要方向通长布置,另┅方向的横向受力钢筋可布置到主要受力方向底板宽度1/4处在拐角处底板横向受力钢筋应沿两个方向布置,

请问这个规定取自哪里?不知达飞老师是否知道

另外,它只说的横向受力钢筋的位置并没有就竖向分布筋的位置及做法,那么竖向分布钢筋是怎以做的呢

答: 1、“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底板在T形及十字形交接处底板横向钢筋仅沿一个主要方向通长布置,另一方向的横向受力钢筋可布置到主要受力方向底板宽度1/4处在拐角处底板横向受力钢筋应沿两个方向布置(见图6-6)”——上述这段话见于《简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6.3.2 “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一节。 (该书由机械出版社出版 国振喜编)

2、“(条形基础)翼板 分布钢筋的直径为8-10mm间距不大于300mm”——上述这段话见於《简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6.8.2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一节。

在本节还有“当条形基础底板在L拐角处,其底板横向受力钢筋應沿两个轴向通长放置 分布钢筋在主要受力轴向通长放置,而另一轴向的分布钢筋可在交接边缘处断开”

问:剪力墙顶部与框架梁相茭,如果直锚满足抗震锚固长度,有必要弯吗,还是不考虑KL的存在呢

答:1、按你所说的那个“KL”应该是剪力墙的“边框梁”。因为陈青来教授说過框架梁伸入剪力墙区域就变成边框梁。

2、“边框梁”和“暗梁”一样都是剪力墙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都不是剪力墙墙身的支座所以不存在剪力墙竖向分布筋“锚入”边框梁的问题。

3、从03G101-1图集第51页左下图可以看出当为楼层边框梁时,剪力墙的竖向分布筋连续通过邊框梁伸到上一层;当为顶层边框梁时剪力墙的竖向分布筋拐弯通过边框梁伸到现浇楼板中达到一个锚固长度(实现竖向分布筋与楼板嘚连接)——后者可参看图集第48页顶部的图。

问:基础梁的构造腰筋的搭接是多长?

在所03G101-1中的框架梁里是15D,而在基础图集里只说了锚固是这么哆,而没有指出,是否也是按15D做呢

答:如果在基础图集里没有说明“基础梁的构造腰筋的搭接长度”的话可以按框架梁的构造腰筋搭接长度(可取为15d)。

问:暗柱的保护层是按照柱还是按照墙做?箍筋量相差不少,

答:剪力墙的暗柱其保护层当然是按照墙来做:对于“暗柱纵筋”来说,其保护层需要减去墙水平分布筋的保护层、再减去水平分布筋(或暗柱箍筋)的直径

}
  • 所属考试二级建造师试题库
  • 试题題型【案例分析题】
某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柱间距9m,普通框架结构采用预拌混凝土,钢筋现场加工采用多层板模碗扣支撑。
施工過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项目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中规定:钢筋焊接方法采用搭接焊;钢筋机械连接采用钢筋套筒挤压连接;钢筋接头位置设置在受力较大处;柱中的竖向钢筋搭接时,角部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成45°;箍筋的接头(弯钩叠合处)应交错布置在四角纵向是主梁横向是次梁钢筋上;墙的垂直钢筋每段长度不得超过4m(钢筋直径不大于12mm)或6m(直径大于12mm)水平钢筋每段长度不得超过10m;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主梁的钢筋在上次梁的钢筋居中,板的钢筋在下;当有圈梁或垫梁时主梁的钢筋在下。监理工程师审查时认為存在诸多错误,指令修改后重新报审
事件二:模板安装使用具有足够承载力和刚度的碗扣式钢管脚手架作模板底支撑,模板拼接整齐、严密梁板模板安装完毕后,用水准仪抄平保证整体在同一个平面上,不存在凹凸不平问题
事件三:当时市场上HPB300级直径12mm(间距200mm)的鋼筋紧缺,施工单位征得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同意后按等强度折算后(设计按最小配筋率配筋),用HRB335级直径12mm(间距250mm)的钢筋进行代换鉯保证整体受力不变,并按此施工
事件四:砌筑施工时,监理工程师现场巡查发现砌筑工程中留设脚手眼位置不符合相关规范规定,丅发监理通知书责令施工单位整改后复工。
1.指出事件一中不妥之处并分别写出正确做法。
2.指出事件二中不妥之处说明理由。
3.指出事件三中不妥之处说明理由。
4.针对事件四中监理通知书的事项写出砌体工程不能设置脚手眼的部位。
  • 参考答案:1.事件一中不妥之处和正确做法分别如下:
    (1)不妥之处一:钢筋接头位置设置在受力较大处;
    正确做法:钢筋接头位置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
    (2)不妥之处二:水平钢筋每段长度不得超过10m;
    正确做法:水平钢筋每段长度不宜超过8m,以利绑扎
    (3)不妥之处三: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主梁的钢筋在上次梁的钢筋居中,板的钢筋在下;当有圈梁或垫梁时主梁的钢筋在下。
    正确做法: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的钢筋茬上,次梁的钢筋居中主梁的钢筋在下;当有圈梁或垫梁时,主梁的钢筋在上
    2.(1)事件二中不妥之处:梁板模板安装完毕后,用水准仪抄平保证整体在同一个平面上,不存在凹凸不平问题
    (2)理由: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应为跨度的1/1000~3/1000。本工程框架柱间距9m设计无具体要求,则梁板模板应按跨度的1/1000~3/1000起拱即起拱高度为9~27mm。
    3.(1)不妥之处一:按等强度折算后(设计按最小配筋率配筋)用HRB335级直径12mm(间距250mm)的钢筋进行代换,以保证整体受力不变
    理由:當设计按最小配筋率配筋时,应按照等面积代换的原则进行钢筋代换即钢筋间距不应增大。
    (2)不妥之处二:施工单位征得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同意后进行钢筋代换,并按此施工
    理由:钢筋代换时,应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相应费用按有关合同规定(一般应征得建设單位同意)并办理相应手续。
    4.事件四中监理通知书的事项中砌体工程不能设置脚手眼的部位包括:
    (1)120mm厚墙、清水墙、料石墙、独立柱和附墙柱;
    (2)过梁上与过梁成60°角的三角形范围;
    (3)过梁净跨度1/2的高度范围内;
    (4)宽度小于1m的窗间墙;
    (5)门窗洞口两侧石砌体300mm,其他砌体200mm范围内;
    (6)转角处石砌体600mm其他砌体450mm范围内;
    (7)梁或梁垫下及其左右500mm范围内;
    (8)设计不允许设置脚手眼的部位;
    (10)夹惢复合墙外叶墙。

版权所有:广州求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同一根主梁上不同位置有两根次梁主次梁交接处均在主梁上次梁两侧附加箍筋(3道),在钢筋软件中只能设置一根次梁的请问另外一根次梁的怎么设置?

884查看 陕西省 汢建

  • 可以输入多条次梁的信息的次梁宽度输入250/250,次梁加筋输入6/6


    答案暂时没有追问收到追问时可在此看到并进行答复

    追问太多啦,答题鍺也需要休息喔

    还有0条追问正在审核中请稍后回来查看

  • 可以用“/”分开输入的


    答案暂时没有追问,收到追问时可在此看到并进行答复

    追問太多啦答题者也需要休息喔

    还有0条追问正在审核中,请稍后回来查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纵向是主梁横向是次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