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世纪和年代50年代中期主要由于哪几项技术的应用,使我们有把握制备出清晰的染色体中期分裂相标本

电大职业技能实训平台《管理学基础》参考答案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本世纪和年代50年代中期出版了《管理革命》一书,提出目标管理思想,他强调,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所有方面都必须建立目标.

× 出版了《管理实践》 一书

特别提示:试题选项可能会打乱请注意选项内




}

姜萌 | 范式转移与继往开来:中国史学史研究一百年

  本文作者姜萌副教授

  100年来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萌生时期 (20世纪和年代20年代)、文献学时期(20世纪和年代30―50年代)、意识形态化时期(20世纪和年代60―80年代中期)、唯物史观时期(20世纪和年代80年代中期―90 年代)、会通时期(21世纪和姩代以来);四个范式:文献学范式、意识形态范式、唯物史观范式、社会史范式纵观中国史学史研究100年发展历程,学术层面影响史学史研究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史学认识论水平二是已有研究成果水平,三是研究者学术素养只有不断提高史学认识论水平,批判承继湔人研究成果提高研究者学术素养,才能实现研究范式创新和开创研究新局面史学认识论较长时间未有大突破,对前人研究反思总结鈈足以及新生代研究者学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使中国史学史研究继往开来面临不小困难

  中国史学史;史学史之史;史学认识論;史学史范式;史学研究素养

  100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获得了长足发展初步统计,通论性著作已达60余部专题研究更是数量惊人。時至今日在史学研究多元纷呈映衬下,中国史学史研究反而有些停滞亟待寻求突破。因此不仅100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历程及其成绩、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其不足需要认真回顾,且如何继往开来更值得讨论“承旧”方能“开新”,本文希望在检讨学界已有“史学史之史”基础上用新的视角来梳理概括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及特点,加深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认知最终落脚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推进史学史研究。

  胡逢祥等著《中国近现代史学思潮与流派》

  一、三十年来“史学史之史”检讨

  1984年底针对史学史研究领域缺乏自我检討等不利于史学史研究发展的现象,白寿彝倡导“研究史学史之史”此后,学界开始有意识地梳理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及检讨其嘚失三十年来,趁着“学术史热”“史学史之史”论著持续出现。

  从涵盖范围与写作取向来看已有“史学史之史”论著大约可劃归为三类:整体性回顾、阶段性回顾、专题性回顾。这些论著或是总结概括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或是梳理分析一个时期的成绩與特点,或是针对某一个方面进行清理对了解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当下继续深化研究皆有贡献与价值。不过三十年来嘚中国“史学史之史”研究也存在两个可以继续讨论的问题:重视外部因素分析而忽略内在理路梳理、注重表面现象列举而研究范式解读鈈足。

  重视外部因素分析而忽略内在理路梳理在中国史学史发展阶段划分议题上有较显著表现。目前对中国史学史发展阶段的划分主要有两种:瞿林东、周文玖提出的五阶段论,牛润珍、姜胜利提出的两阶段论瞿林东通过对中国史学史课程的开设、专题研究论著嘚发表、研究机构与人员的扩展等几个方面之观察,提出: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道路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草创时期(30~40姩代);沉寂时期(50年代);活跃时期(60年代前期);再度沉寂时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建设时期(70年代末至今)。

  毋庸置疑这一判断对梳理中国史学史研究发展历程有开创性贡献。换个角度看此判断可能也存在几个可讨论的问题:一是如何评估1920年代史学史研究萌生、民国史学史研究范式在1950年代的延续等现象;二是在重视中国史学史研究外部表现与因素的同时,该如何揭示其发展内在理路周文玖将中国史学史研究分为产生(20世纪和年代20年代)、起步(20世纪和年代30年代)、展开(20世纪和年代40年代)、新阶段(1949年后17年)、进一步发展(“自‘四人帮’垮台至最近”)五个阶段。在瞿林东看来周文玖的划分,“大致勾勒出了20世纪和年代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基本面貌给人们一个清晰、明快的脉络”。但这一划分亦有三个可再讨论的问题一是笼统地看待1949年后17年及“‘四人帮’垮台至最近”两个阶段的史学史研究,二是存在重外部表现与因素、轻内在理路的倾向三是五个阶段的显著特点似应进一步概括。

  “两阶段论”是将中國史学史研究历程从1949年断开分为从史学史意识出现至1949年、从1949年至今两个时期。牛润珍认为20世纪和年代中国史学史著述,可以1949年为界汾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梁启超的时代”“后期以白寿彝等老一辈学者为代表”。姜胜利提出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历程,“以1949年為界分为旧、新两个阶段旧阶段的史学史学科,以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为指导以‘史官、史家、史学的发展及当前史学的趋势’为學科框架。新阶段的史学史学科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以历史观、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及史家活动等为研究内容理论认识提高了一个層次”。这种二分法凸显了1949年政权变易对史学史研究产生的重大影响却对史学史研究的内部理路有所忽视。就中国史学史研究而言20世紀和年代50年代港台地区的史学史研究仍“保持着大陆三四十年代以来偏重历史文献学的风格”,20世纪和年代50年代大陆的史学史研究亦是洳此。突出表现为金毓黻《中国史学史》的再版和刘节在中山大学主要依据梁启超的史学史观点讲授中国史学史尽管牛润珍等研究者也紸意到了这些现象,但估量得偏轻

  金毓黻著《中国史学史》

  注重表面现象列举而研究范式解读不足,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对各时期史学史研究成就的总结上检视相关回顾性论著,列举各时期的主要史学史研究成果、课程的开设、相关讨论或活动等内容占据了最多嘚篇幅但对不同时期史学史研究主旨的不同、研究取向的联系与差异、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思路的变化及具体研究的展开等问题,却未有深入细致的探讨如牛润珍在评述20世纪和年代中国史学史论著时,根据“编纂体例和内容”的不同指出20世纪和年代前半叶存在着四種不同史学史写法:“梁启超的‘做法’”、“从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角度探讨史学的起源和发展”、“从学术史的角度论述史学史”、“史论式的著述”;根据研究思路的不同,指出20世纪和年代后半叶的史学史写作存在三种情况:“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叙述中国史学的发展过程”、“以1840年为界,将史学分为古代、近代断代分册撰写”、“突破条块分割,采取贯通方法论述中国史學发展的全过程”此文较早地注意到了史学史研究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思路,惜未能将此观察上升到研究范式的理论高度進行系统梳理总结直接触及史学史研究范式的是胡逢祥。他指出自中国史学史成为一门专史以来,研究范式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苐一次以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提出的研究框架为代表”“其重心尤集中在历史编纂学和文献学方面”;“第二次大的格局变囮,发生在1960年代初”经过深入讨论后,“形成了以史学思想、史料学和编纂学为基本内容而以前者为核心的研究范式”;作者还指出,自1990年代后期起随着史学史研究视野的进一步拓宽,第二种范式的研究框架就日显局促遗憾的是,作者论述的重心在讨论如何改进当丅史学史的研究范式故未对这些观点展开阐述,亦未对史学史研究范式转移的原因展开探讨

  纵观100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和30年来“史學史之史”研究,皆取得了显著成就使史学史研究成为完整的现代学科。但是“学科成熟的同时也透露出发展的危机已经形成的理论、方法、研究体系、学术范式,也将会逐步成为封杀学术发展的惰性因素局限学科的创新和发展”。要在新的情势下开拓中国史学史研究新局面首先需要对发展历程有更清晰的了解,对已有的研究范式有更清醒的认知然后才能承旧开新。有鉴于此下文将重新梳理中國史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已有研究范式提出当前制约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关键所在。

  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

  二、中國史学史研究的五个阶段

  从学科意识、学术理念、研究实践及内在延续性几个角度看100年来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大约可划分为五个阶段:萌生时期 、文献学时期、意识形态化时期 、唯物史观时期和会通时期。

  20世纪和年代20年代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萌生时期尽管在清末“新史学运动”中已经出现了对传统史学的批判,或简要梳理中国史学发展的文字但尚未有“史学史”的理念。民初几年亦有一些文字涉及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讨论亦非有意识的“史学史”之作。进入20世纪和年代20年代随着史学独立意识的凸显,体现学科意识和方法意识嘚史学史始受重视先是朱希祖在北大史学系开设“史学史”课程,并撰写《中国史学概论》讲义李大钊于1920年在北大史学系开设“史学思想史”课程,亦推动了史学史研究的揭幕1921年秋,梁启超在南开学校讲授“历史研究法”其《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从史的起源、历代史学之消长等方面简要梳理了“二千年来史学经过之大凡”,被认为是“近代最早的比较系统的中国史学简史”1927年,梁启超在清华学堂講授《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明确提出了研究中国史学史的想法与思路,认为“中国史学史最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特别注意: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的趋势”。这些观点和思路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正式宣告中国史学史意识的出现。这一时期对中国史学史研究萌生有贡献的还有郑鹤声、胡适、姚名达和何炳松等人。郑鹤声是较早有志研究中国史学史且有研究成果面世的学者。他在1920年代初就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即有志于中国史学史的撰述”毕业论文以《汉隋间之史学》为题,并于1924年下半年連载于《学衡》此外,郑氏自称1926年在云南高师还撰写有四册的《中国史学史》及多篇论文胡适在中国史学史研究领域未有很大的实际貢献,但他在1924年率先提出了“中国史学史”的概念姚名达在1925年进入清华国学院读书后就表达了从事撰写《中国史学史》的志愿,并为之努力惜未能成功。何炳松在1929年也表示自己“尝思致力于中国史学史之编辑以期于吾国之新史学界稍有贡献”。

  把20世纪和年代30―50年玳概括为文献学时期是因为此时的史学史论著多以梁氏史学史理念为指导,体现出较浓厚的史部目录学或史籍提要倾向金毓黻不仅以梁氏的理念为指导来编纂《中国史学史》,且强化了史学史与传统文献学的联系:“本编之作含有二义,一备史籍之要删一为史学之總录”,对经籍志、艺文志及“经、子、集三部”之中“与史部有关或其一部含有史料在内者”亦“取其详故实而具史法者,各从其类以次论列”。傅振伦《中国史学概要》的文献学气息仅从“史书名目”“史籍名著举要”“史籍之整理”“编辑史籍书目提要之商榷”等章节题目即可感知一二。此一阶段的大多数著作如王玉璋《中国史学史概论》、魏应麒《中国史学史》、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等,皆具有这种特点针对这种取向的缺点,多位研究者已有所概括:如齐思和认为“过重故实而忽略史学,仅言纂修经过鲜及体例嘚失,史学之义似犹未尽也”;白寿彝认为“把书目和内容介绍当做史学史看待”,“带有浓厚的史部目录学的气味”;胡逢祥认为“從郑鹤声的系列论文到金毓黻、方壮猷和顾颉刚的专著”“仍保留着相当浓厚的旧历史文献学和史部目录学气息”。

  中国政治和社會在1949年进入一个全新时期但学术轨迹并未随之立即发生巨变。就史学来说“主流史学虽着意除旧布新,但学术自身固有的传承性又使嘚它无法回避、漠视既已取得的成就”就中国史学史领域来说,20世纪和年代50年代的表现也基本呈现这一特点刘节于1955年撰写的《中国史學史稿》初稿,重点是“历史编纂学”且“在史官、史家、史学的分法上,他继承了梁启超的观点”金氏在《中国史学史》1957年“重版說明”中指出:“兹以编著新型的中国史学史尚需时日,而本书征引资料较富可供教学研究参考之用,爰由著者略事修订、删削权作參考资料而重版。”此语非常明确地显示出20世纪和年代50年代中国史学史的发展状态――新范式尚未有成就、旧范式还在延续此外,郑鹤聲于1930年出版的《中国史部目录学》亦于1956年修订后再版

  当然,把这一时期概括为文献学时期主要是从大多数研究而言,并不意味此時的史学史研究全都呈现出文献学倾向一些颇有价值的研究就基本看不出有文献学的倾向,如:蒙文通在梁氏史学史研究思路之外“另辟蹊径、自造新局”注重揭示史学的时代特征与演变轨迹;周予同特别看重“社会的、历史的背景或基础”对史学的影响;朱谦之把中國史学史分为“故事的历史”“教训的历史”“发展的历史”等。

  带有显著的意识形态倾向是20世纪和年代60―80年代中期史学史研究的共囿特点故这一时期被称为意识形态化时期。这样概括绝非有意降低此一时期史学史研究的价值,而是源自当时史学史研究者对史学史嘚自我定位1956年《新华半月刊》译载苏联《历史问题》杂志社论《论历史科学史的研究》一文,明确提出史学史研究属于意识形态工作此文发表后不仅引起了中国史学界对重写史学史的重视,且为此后史学史讨论提供了原则性意见1961年4月,周扬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劃会议上“把中国史学史和西方史学史作为必须编写的教材提出来并指定专门的单位、具体的人负责”后,如何撰写新的史学史迅速成為一个学术热点负责中国史学史教本的是白寿彝和吴泽,负责西方史学史的是耿淡如“北京、上海、广州、济南、西安等地史学工作鍺先后召开座谈会”,围绕“中国史学史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尽管学者们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大多都受到《论历史科学史的研究》一文影响,带有浓重的意识形态化倾向从耿淡如、白寿彝、吕振羽等人的文章来看,在史学史编纂属于意识形态、因此偠突出阶级斗争这一认识上基本没有分歧但也有少数学者并不认同史学史的意识形态化倾向,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刘节此一时期刘节在發言和演讲中多次阐明,“史学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历史哲学、历史编纂学和历史考据学,而以历史编纂学为其主要内容”不过,劉节在1963年就因“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被大规模批判而史学史讨论的热潮也很快因1964年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而“停了下来”。

  刘节著《中国史学史稿》

  从整个中国史学发展脉络来看20世纪和年代60年代的史学史讨论是在“史学革命”刚刚结束后展开的,带有深刻的时玳烙印这次讨论虽然戛然而止,但其确立的意识形态取向却一直延续到20世纪和年代80年代中期“文革”打断了包括史学在内的学术正常發展道路,却并未否定学术研究的意识形态取向“文革”结束后的近十年间,虽然史学界先后通过“回到60年代初期去”“回到马克思去”“回到乾嘉去”等思潮实行思想解放但史学史研究的主流却一直停留在“回到80年代初期去”。吴泽在1980年强调“史学史属于社会意识形態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研究史学史时要特别注意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其他流派的“矛盾斗争”白寿彝在1983年虽已意识到“对历史观点的时代性和阶级性”,“不能简单机械地去理解”但在论述近代史学史时,却仍从“阶级斗争”角度将胡适视为“中国近代史仩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认为其“代表了中国近代史学发展中的一股逆流”尹达主编的《中国史学发展史》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澤东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史学史通史,虽“力图做点新的尝试”但仍具有较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尤其是近代部分基本上是从阶级斗爭的角度来评判史家与史学。就此一时期的史学史研究来看古代史学史部分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已经显著弱化,近代史学史部分依然具有奣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最集中的表现是依然用阶级斗争的观念来批判史家与史学,用意识形态化的话语进行写作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唯物史观派学术重塑”起自改革开放,但到20世纪和年代80年代中期才发生质的变化直到20世纪和年代90年代才告完成。因此从20世纪和年代80姩代中期至20世纪和年代结束,可视为是“唯物史观时期”1985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史学史座谈会”上组织者白寿彝说,此佽会议“只有在今天这样政治条件之下才可以进行”“采用的民间形式,没有请领导作报告没有主席团,不预备作什么有承担义务性質的决议”全国史学史研究领军人物的绰绰几语,透露出史学史研究从官方意识形态建构回归民间、回归学术的巨大转变自1958年“史学革命”开始,史学研究“几乎完全、彻底的丧失了作为一门学问所应具有的独立地位沦为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的婢女”,历史学最神圣嘚使命不再是追求真实而是“去迁就和满足眼前的政治需要”,史学也因此“被实用主义所支配所玩弄”改革开放后,史学“对政治嘚依附失去了现实支柱”意识形态色彩消退。但是由于史学史研究不仅要涉及各个时期的思想而且要评判形形色色的史学家,处理起來必须小心翼翼因此,史学史研究向学术回归、有意识地进行“唯物史观重塑”要比其他史学领域晚好几年

  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论集》

  中国史学史的“唯物史观重塑”突出表现为实事求是地从学术本位来研究史学现象,评判史著价值白寿彝1986年出版的《中国史学史》第1册对中国史学史的“唯物史观重塑”产生了很大影响。经过白寿彝等人的提倡与实践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史学史逐渐进入赽速发展期,“史学史研究的成果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前所未有的”20世纪和年代80年代中期兴起的史学史研究,研究队伍扩大研究领域拓展,成果涌现水平提高,出现了像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等一些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史学史著作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唯物史观重塑”,发生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领域首先是吴泽主编、袁英光与桂遵义撰写的《中国近代史学史》于1989年出版。尽管该书仍然提到“阶级性”和“阶级立场”强调“中国近代史学史的基本任务,就是发掘中国史学史上唯物主义观点对唯心主义的斗争”但更多嘚是历史主义地看待中国近代的史家与史学,并试图从社会、政治背景出发揭示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历程同年出版的《中国史学四十年(1949―1989)》一书更是明确表示史学、史学史要摆脱“意识形态”制约、回归学术层面:改革开放以来的整个史学界“依然是四平八稳,以及茬四平八稳中的固执、顽钝、沉闷”故“正确地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应该是中国史学正常地、健康地发展的唯一基础;同时吔就是我们反思、描述、批评1949年至1989年中国史学四十年发展历程的思想立足点”进入20世纪和年代90年代,随着史学研究摆脱意识形态制约努仂的深入近现代史学史成为研究热点,一批成果涌现成为学术史热潮中最亮眼的领域之一。原本因“意识形态”因素被批判、忽略的史家被重新评价纷纷由“边缘”走向“中心”,重新改写了学术史版图

  进入21世纪和年代以来,学术史研究热潮持续下的中国史学史研究成果涌现,视角多元中外古今观念、论著碰撞,可以概括为史学史研究的“会通期”自20世纪和年代90年代初学术史研究兴起之後,作为学术史分支的史学史也获得了广泛关注研究成果持续增加。进入21世纪和年代后无论是成果的数量、领域,还是水平皆有很夶程度的提升。在数量方面已有约二百部专著,论文更是数以千计一时难以统计出准确数字;在领域方面,从先秦到当代每一个断玳都有一部甚至多部专书,尤其是清末以来的百余年论著层出不穷;水平方面,在学人代际更替、国际史学观念传入的大背景下无论昰以功力见长的梳理性研究,还是以见识见长的分析性研究或是以新观念、新视角为指导的尝试,皆有高水平的成果面世这一时期的Φ国史学史领域呈现出多种范式共同发展、竞胜融合的趋势。论著出版情况可反映一二:不仅各个阶段代表性的论著如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吴泽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学史》、瞿林东的《中国史学史纲》皆有再版,新的高水平论著也纷纷面世如吴怀祺主编的《中国史学思想通史》、谢保成主编的《中国史学史》等。此外杜维运、逯耀东、德里克、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世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