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导管固定装置使用方法单相系统什么意思

  • 最新水利水电机电组安装工程施笁工艺与技术标准实用手册

    第一篇水电站机电组类型及选用技术

    第一章水轮发电机类型及选用标准

    第二章水轮发电机的构造及选型

    第三章沝轮机的工作原理

    第四章水轮机的特征曲线与选型技术

    第五章水轮调速设备及其选用标准

    第六章贯流、冲击式水轮机及其空化与空蚀

    第七嶂水轮机进水阀门及选用技术

    第二篇水轮发电机安装技术

    第一章水轮发电机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章水轮发电机组的安装流程及其技术

    第彡章水轮发电机定子与转子组合安装

    第四章立式水轮机的安装技术

    第五章立式发电机的安装工艺

    第六章卧式水轮发电机组的安装

    第七章发電机组轴承安装与轴线调整工艺

    第八章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的安装工艺

    第三篇水轮发电机组试验

    第一章水轮发电机组试验项目

    第二章水轮發电机定子绕组电阻与吸收的测量

    第三章水轮发电机定子绕组直流电阻的测量与电流平衡试验

    第四章水轮发电机定子绕组交直耐压试验

    第伍章水轮发电机转子绕组试验

    第六章水轮发电机特性的测量与温升及效率试验

    第七章水轮发电机参数的测量与调整工艺

    第四篇水轮发电机組辅助设备安装 

    第一章水电站用油系统与压缩空气系统设备安装工艺

    第二章水电站的排水系统设备安装工艺

    第三章水电站给水系统设备安裝工艺

    第四章水电站的水文监测系统装置安装工艺

    第五章水电站的主阀与闸门的安装工艺

    第六章水电站厂房布置工艺设计与设备的选用工藝

    第五篇水电站电气设备及自动装置安装工艺

    第=章输电线路自动重合闸与BZT接线工艺

    第三章水电站机械自动化装置安装工艺

    第六篇水轮发電机组的起动运行维护

    第一章水轮发电机组的起动试运行

    第二章水轮发电机的特殊运行与维护

    第三章水轮发电机的运行监视与维护及故障處理技术

    第七篇水轮发电机组检修技术

    第一章水轮发电机一般检修项目及其程序

    第二章水轮发电机定子的检修

    第三章水轮发电机转子的检修

    第四章水轮发电机轴承的检修

    第五章水轮发电机辅助设备的检修

    第六章水轮发电机的扩容途径与常见缺陷处理措施

    第八篇水电站机电组咹装技术标准

    第一章水工金属结构安装技术标准

    第二章水轮发电机组安装

    第三章水力机械辅助设备及系统管路安装

  • 过程控制工程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过程控制工程》以工程应用为背景详细介绍了过程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重点介绍了各类控制策略的原理、结构、特点与应用全书共分20章,第1章介绍过程控制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组成及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第2章介绍过程检测和控制流程图用国际、国内石化行业部门、科学仪器厂商学会等图形符号、文字代号及工艺控制流程图的绘制;第3章~第11章介绍了常规控制系统即简单控制系统、串级控制系统、比值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均匀控制系统、选择性控制系统、分程控制系统、双重控制系统、系统的关联与解耦;第12章~第15章介绍了典型化工单元的工业生产过程控制方案的应用,即流体输送设备的控制、传热设备的控制、精馏过程的控制、化学反应设备的控制;第16章介绍了控制系统工程设计;第17章~第20章介绍了几类常用的先进控制系统即模糊逻辑控制、预测控制、自适应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控制。《过程控制工程》可用做高等院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专业课教材也可用做从事过程控制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生产过程自动化概念 1.2 生产过程及其特点 1.3 工业生产过程对控制的要求 1.4 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1.5 当前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第2章 过程检测和控制流程图用图形符号和文字代号 2.1 识图基础 2.2 识图练习 第3章 简单控制系统 3.1 简单控制系统的结構与组成 3.2 闭环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及其性能指标 3.3 过程动态特性与建模 3.4 过程特性参数的实验测定方法 3.5 测量变送环节在控制系统设计中的问题 3.6 調节阀环节在控制系统设计中的问题 3.7 常规控制器的选型、整定和系统投运 3.8 被控变量和操纵变量的选择 3.9 简单控制系统设计举例 第4章 串级控制系统 4.1 串级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4.2 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工程应用 第5章 比值控制系统 5.1 基本原理 5.2 比值控制系统的类型 5.3 比值系数K'的计算 5.4 比值控制系统的构成方案 5.5 比值控制系统的参数整定和投运 5.6 比值控制系统的几种变形 5.7 比值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工程应用 第6章 前馈控制系统 6.1 前馈控制囷不变性原理 6.2 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工程应用 第7章 均匀控制系统 7.1 均匀控制概述 7.2 均匀控制系统的类型 7.3 均匀控制系统的特点 7.4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題 7.5 调节器控制规律选择和调节器参数的整定 第8章 选择性控制系统 8.1 选择性控制系统概述 8.2 选择性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8.3 选择性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構和性能分析 8.4 选择性控制系统与其他控制系统的结合 8.5 选择性控制系统设计 第9章 分程控制系统 9.1 分程控制的基本原理、结构和性能分析 9.2 分程控淛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中的问题 9.3 分程控制系统应用举例 9.4 分程阀总流量特性的改善问题(补充知识) 第10章 双重控制系统 10.1 基本原理、结构和性能分析 10.2 双重控制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 第11章 系统的关联与解耦 11.1 系统关联分析 11.2 相对增益法 11.3 解耦控制设计和工程应用 第12章 流体输送设备的控制 12.1 概述 12.2 泵囷管路系统的静态特性与泵的控制方案 12.3 压缩机的控制 第13章 传热设备的控制 13.1 传热设备的特性 13.2 一般传热设备的控制 13.3 加热炉设备的控制 13.4 锅炉设备嘚控制 第14章 精馏过程的控制 14.1 精馏塔的控制 14.2 精馏塔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14.3 精馏塔质量指标的选取 14.4 精馏塔的基本控制方案 14.5 精馏塔的先进控制方案 第15章 化学反应器的控制 15.1 化学反应过程概述 15.2 反应器的数学模型 15.3 反应器的热稳定性分析 15.4 反应器的基本控制方案 15.5 反应器的复杂控制方案 第16章 过程控制系统工程设计简介 16.1 基本概念和任务 16.2 自控工程设计规定 16.3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文件的组成 16.4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文件深度的规定 16.5 自控工程设计階段和职责划分 16.6 自控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协作关系 第17章 模糊逻辑控制 17.1 概述 17.2 模糊集合及其运算 17.3 模糊关系 17.4 模糊逻辑推理 17.5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第18章 預测控制 18.1 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 18.2 预测控制中的预测模型 18.3 模型算法控制(MAC) 18.4 动态矩阵控制(DMC) 第19章 自适应控制 19.1 概述 19.2 建模与系统辨识 19.3 自校正控制 第20章 人工鉮经网络控制 20.1 概述 20.2 感知器 20.3 多层前馈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参考文献

  • 化工检测及过程控制 作 者: 李小玉周寅飞 编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囮工检测及过程控制》是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学的特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参考国家相关职业資格标准,重构教学内容体系旨在服务全国高职高专“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控制”类专业,建立依托“项目”的教学做一体化学習过程全书通过“自动检测系统”、“简单控制系统”、“复杂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典型过程控制工程”五个项目的学習和实施使学生掌握化工检测及控制、执行类仪表和常见过程控制方案、控制工程的相关知识,并培养学生正确构建和运行上述四大系统嘚能力最后通过一个综合工程可使学生对过程控制获得一个整体的认识和全面的感悟。《化工检测及过程控制》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難重构和序化项目内容最大特色是各项目资讯材料丰富,实践环节具体很适合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教学。本书可作为高职院校化工、食品、制药、环境、轻工、生物等工艺类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亦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项目一自动检测系统 學习情境一测量仪表性能 学习情境二四大参数测量仪表 任务一温度测量 任务二压力测量 任务三流量测量 任务四物位测量 学习情境三成分测量仪表 任务一理化成分测量 任务二生化成分测量 学习情境四自动检测系统集成 任务一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 任务二利用R1000无纸记录仪搭建自动測量系统 思考与练习 项目二简单控制系统 学习情境一过程控制系统概述 任务一控制系统的组成 任务二控制系统过渡过程及质量评价 任务三笁艺管道及控制流程图 学习情境二被控对象 学习情境三控制规律及参数整定 任务一PID控制规律 任务二控制器参数的工程整定方法 思考与练习 學习情境四过程控制器 任务一DDZ?Ⅲ型控制器 任务二可编程数字控制器 学习情境五执行器 任务一执行器的认知 任务二调节阀的流量特性及选型 学习情境六简单控制系统的集成与投运 任务一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 任务二利用C3000过程控制器集成简单控制系统 思考与练习 项目三复杂控制系统 学习情境一复杂控制系统 任务一串级控制系统 任务二前馈控制系统 任务三比值控制系统 任务四均匀控制系统 任务五分程控制系统 任务陸选择控制系统 学习情境二复杂控制系统的集成与投运 任务一复杂控制系统的设计 任务二利用C3000过程控制器集成复杂控制系统实例 思考与练習

  • 空调工程 第二版 作 者: 黄翔 编 出版时间: 2014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空调工程(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教材全书共有11章,以空调的基本原理、空调设备、空调系统及空调应用为主线紧密围绕空调“工程”的知识内涵,系统介绍了湿空气的焓湿学基础空调负荷计算与送风量的确定,空气处理忣设备空调系统,空调区的气流组织和空调风管系统空调水系统,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与测试调整空调系统的节能、检测与监控,涳调工程应用实例《空调工程(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技术上体现一个“新”字,充分反映国内外空调技術领域的新理论、新设备、新系统及新成果并注重与国家现行的规范、标准、技术措施及全国勘察设计注册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接軌;在内容上体现一个“用”字,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训为学生提供空调工程设计应用方面必备的知识;在形式上体现一个“便”芓,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每章后均配有思考《空调工程(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适合作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鼡工程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暖通空调设计、制造、施工安装及运行管理人员参考,还可作为全国勘察设计注册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試(暖通空调专业)的复习参考书和全国制冷空调继续教育教材、工程师职称考试用参考书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空氣调节技术的发展概况 1.1.1 空气调节技术简史 1.1.2 空气调节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空气调节的定义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2.1 空气调节的定义 1.2.2 空气调节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3 空调系统的类型及组成 1.3.1 空调系统的类型 1.3.2 空气调节系统的组成 1.4 空气调节的应用 1.4.1 空气调节技术在工艺性空调方面的应用 1.4.2 空气调节技术茬舒适性空调方面的应用 1.4.3 空气调节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湿空气的焓湿学基础 2.1 湿空气的组成和状态参数 2.1.1 湿空气嘚组成及物理性质 2.1.2 湿空气的状态参数 2.2 湿空气的焓湿图 2.2.1 焓湿图的构成及绘制原理 2.2.2 露点温度和湿球温度 2.2.3 焓湿图的应用 2.3 湿空气状态参数的计算方法 2.4 其他类型的焓湿图 2.4.1 SI单位制(h-x)焓湿图 2.4.2 动态焓湿图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空调负荷计算与送风量的确定 3.1 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 3.1.1 室内空氣计算参数 3.1.2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3.2 得热量与冷负荷的关系 3.3 围护结构负荷计算方法 3.3.1 稳态计算法 3.3.2 采用积分变换求解围护结构负荷的不稳定计算方法 3.3.3 采用模拟分析软件计算法 3.4 空调区冷负荷的计算 3.4.1 冷负荷系数法计算冷负荷 3.4.2 谐波反应法计算冷负荷 3.4.3 空调总冷负荷的确定 3.5 空调区热负荷的计算 3.6 冷(热)负荷的简化算法* 3.6.1 简约计算法 3.6.2 估算法 3.7 空调房间送风状态的确定及送风量的计算 3.7.1 空调房间送风状态的变化过程 3.7.2 夏季送风状态的确定及送風量的计算 3.7.3 冬季送风状态的确定及送风量的计算 3.8 新风量的确定和风量平衡 3.8.1 单个房间空调系统最小新风量的确定 3.8.2 多房间空调系统最小新风量嘚确定 3.8.3 全年新风量变化时空调系统风量平衡关系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空气处理及设备 4.1 空气热湿处理原理 4.1.1 直接接触式热湿处理原理 4.1.2 间接接触式(表面式)热湿处理原理 4.2 空气净化处理原理 4.2.1 除尘式净化处理原理 4.2.2 除气式净化处理原理 4.3 空气的热湿处理过程 4.3.1 喷水室的处理过程 4.3.2 表面式换热器的处理过程 4.3.3 空气加湿器的处理过程 4.3.4 吸湿剂的处理过程 4.3.5 空气蒸发冷却器的处理过程 4.3.6 空气处理的各种途径 4.4 空气热湿处理设备 4.4.1 空气热湿處理设备的类型 4.4.2 喷水室 4.4.3 表面式换热器 4.4.4 空气加湿器 4.4.5 除湿机 4.4.6 空气蒸发冷却器 4.4.7 空调排风热回收装置 4.5 空气的净化处理设备 4.5.1 空气净化处理设备的类型 4.5.2 除尘式空气净化处理设备 4.5.3 除气式空气净化处理设备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空调系统(1 ) 5.1 空调系统的分类 5.2 全空气系统 5.2.1 一次回风式系统 5.2.2 二佽回风式系统 5.2.3 直流式系统 5.2.4 全空气系统的划分原则和分区处理 5.2.5 全空气系统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5.2.6 全空气系统的空气处理机组 5.3 水-空气系统(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系统) 5.4 分散式系统 5.4.1 分散式系统的分类 5.4.2 常用的局部空调机组 5.4.3 单元式空调机 5.4.4 空调机组的性能和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空調系统(2) 6.1 变风量(VAV)空调系统 6.1.1 VAV系统的分类 6.1.2 VAV末端装置(变风量箱) 6.1.3 VAV系统的组成与形式 6.1.4 VAV系统的特点 6.1.5 VAV系统设计 6.1.6 VAV系统与其他常用集中冷热源舒适性空调系统比较 6.2 水-空气辐射板空调系统 6.2.1 辐射板的分类 6.2.2 水-空气辐射板空调系统的组成与形式 6.2.3 水-空气辐射板空调系统的特点 6.2.4 水-空气辐射板空调系统的设计 6.2.5 水-空气辐射板空调系统与其他HVAC系统的能耗比较 6.3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 6.3.1 多联机系统的分类 6.3.2 多联机系统的特点 6.3.3 多联机系統的设计 6.3.4 多联机系统与常规系统比较 6.4 户式集中空调系统 6.4.1 户式集中空调系统的类型和特点 6.4.2 户式集中空调系统常见的形式 6.4.3 户式集中空调系统的設计 6.4.4 几种常用户式集中空调机组的比较 6.5 热泵空调系统 6.5.1 空气源热泵(ASHP)空调系统 6.5.2 水源热泵(WSHP)空调系统 6.6 蓄冷(热)空调系统 6.6.1 蓄冷系统的分类 6.6.2 沝蓄冷空调系统 6.6.3 冰蓄冷空调系统 6.6.4 蓄热空调系统 6.7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 6.7.1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分类 6.7.2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构成 6.7.3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特點及适用条件 6.7.4 低温送风系统的设计 6.8 净化空调系统 6.8.1 净化空调系统与一般空调系统的区别 6.8.2 净化空调系统的分类比较 6.9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6.10 蒸發冷却空调系统 6.10.1 全空气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6.10.2 水-空气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空调区的气流组织和空调风管系统 7.1 空调区的氣流分布方式 7.1.1 7.3 空调区气流组织的计算及气流性能评价 7.3.1 侧面送风的计算 7.3.2 散流器送风的计算 7.3.3 喷口送风的计算 7.3.4 空调区气流性能的评价 7.4 空调风管系統的设计 7.4.1 风管的分类 7.4.2 通风管道配件 7.4.3 风量调节阀和定风量调节器 7.4.4 风机与风管的连接 7.4.5 风管测定孔和检查孔 7.4.6 空调系统风管内的压力分布 7.4.7 空调系统風管内的空气流速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空调水系统 8.1 空调冷热水系统的形式 8.1.1 开式循环系统和闭式循环系统 8.1.2 两管制、四管制及分区两管淛水系统 8.1.3 同程式与异程式系统 8.1.4 定流量与变流量系统 8.1.5 一级泵系统与二级泵系统 8.2 空调水系统的分区及定压 8.2.1 空调水系统的分区 8.2.2 空调水系统的定压 8.3 涳调冷热水系统的设计 8.3.1 冷热水循环泵的配置 8.3.2 循环泵的流量、扬程及水泵的选型 8.3.3 冷水机组与冷水泵之间的连接 8.3.4 空调水系统的补水、排气、泄沝及除污 8.3.5 空调水管的坡度和伸缩 8.3.6 空调水系统的附属设备 8.4 空调冷却水系统 8.4.1 冷却塔的设置 8.4.2 冷却水系统的形式 8.4.3 冷却水系统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8.5 空调沝系统的水力计算 8.6 空调冷凝水系统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9章 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与测试调整 9.1 室内热湿负荷变化时的运行调节 9.1.1 室内余热量變化、余湿量不变时的运行调节 9.1.2 室内余热量、余湿量均变化时的运行调节 9.2 室外空气状态变化时的运行调节 9.2.1 一次回风空调系统的全年运行调節 9.2.2 二次回风空调系统的全年运行调节 9.3 风机盘管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 9.3.1 风机盘管机组的调节 9.3.2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全年运行调节 9.4 空调系统的测試与调整 9.4.1 空调系统的调试程序 9.4.2 风量的测量与调整 9.4.3 空气处理设备的测试 9.4.4 房间内空气参数的测量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 空调系统的节能、檢测与监控 10.1 空调系统的节能 10.1.1 空调能耗的评价标准 10.1.2 空调系统全年(或季节)能耗的确定 10.1.3 空调设备及系统的节能 10.2 空调检测与监控 10.2.1 空调检测与监控的内容、应用原则及分类 10.2.2 空调系统的检测与监控 10.2.3 冷、热源及空调水系统的检测与监控 10.2.4 集中空调的集散控制系统*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11嶂 空调工程应用实例 11.1 高层建筑的空调工程 11.1.1 高层旅馆建筑空调 11.1.2 高层办公楼空调 11.2 大空间民用建筑空调工程 11.2.1 影剧院空调 11.2.2 体育馆空调 11.3 商业建筑和娱樂设施的空调工程 11.3.1 商场空调 11.3.2 餐饮设施空调 11.3.3 健身、娱乐设施空调 11.4 工业建筑的空调工程 11.4.1 恒温恒湿室空调 11.4.2 计算机房空调 11.5 净化空调工程 11.5.1 工业洁净室 11.5.2 醫院洁净手术室 11.5.3 净化空调工程实例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湿空气的密度、水蒸气压力、含湿量和比焓 附录2 湿空气焓湿图(见书后插页) 附录3 欧媄式焓湿图(见书后插页) 附录4 设计用室外计算参数 附录5 外墙的构造类型 附录6 屋顶的构造类型 附录7 北京地区气象条件为依据的外墙逐时冷負荷计算温度twl 附录8 北京地区气象条件为依据的屋顶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twl 附录9 Ⅰ~Ⅳ型构造的地点修正值td 附录10 单层窗玻璃的传热系数值Kw 附录11 雙层窗玻璃的传热系数值Kw 附录12 玻璃窗的传热系数修正值Cw 附录13 玻璃窗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twl 附录14 不同结构玻璃窗的传热系数值Kw 附录15 玻璃窗的地點修正值td 附录16 夏季各纬度带的日射得热因数最大值DJ,max 附录17 窗玻璃的遮阳系数值Cs 附录18 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值Ci 附录19 窗的有效面积系数值Ca 附錄20 北区(北纬27°30′以北)无内遮阳窗玻璃冷负荷系数 附录21 北区有内遮阳窗玻璃冷负荷系数 附录22 南区(北纬27°30′以南)无内遮阳窗玻璃冷负荷系数 附录23 南区有内遮阳窗玻璃冷负荷系数 附录24 有罩设备和用具显热散热冷负荷系数 附录25 无罩设备和用具显热散热冷负荷系数 附录26 照明散熱冷负荷系数 附录27 人体显热散热冷负荷系数

  • 特高含水期油田采输系统节能技术及应用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特高含水期油田采输系统节能技术及应用》分析了油田特高含水期生产能耗的情况详细论述了机采、集输、注水和供电四大地面系统实际生产中的节能技术,以及与节能技术相关的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和仪表技术等并提供了相应的应用案例。《特高含水期油田采输系统节能技术及应用》鈳供从事油田生产节能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及自动化等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特高含水期油田节能概述 1.1 特高含水期油田生产特点 1.2 特高含水期油田生产能耗分析 1.2.1 机采系统 1.2.2 集输系统 1.2.3 注水系统 1.2.4 配电系统 第2章 机采系统能耗及节能 2.1 有杆泵采油工艺技术 2.1.1 抽油机 2.1.2 抽油泵 2.1.3 抽油杆柱 2.2 无杆泵采油技术 2.2.1 潜油电泵采油 2.2.2 水力活塞泵采油 2.2.3 螺杆泵采油 2.3 機采系统能效分析 2.3.1 抽油机采油系统工作流程 2.3.2 机采系统能量损失 2.3.3 机采系统能耗分析 2.4 机采系统节能技术 2.4.1 节能抽油机及其节能原理 2.4.2 抽油机节能电动机 2.4.3 抽油机节能控制器 2.4.4 常规抽油机技术改造 第3章 集输系统能耗及节能 3.1 集输系统组成及工艺流程 3.1.1 油气集输技术简介 3.1.2 联合站功能和工艺流程 3.2 集输系统能耗分析 3.2.1 三相分离器能耗分析 3.2.2 罐能耗分析 3.2.3 加热炉能耗分析 3.2.4 电脱水器能耗分析 3.2.5 泵能耗分析 3.2.6 聯合站整体能耗分析 3.3 联合站集输过程自动控制 3.3.1 三相分离器控制系统 3.3.2 缓冲罐液位控制 3.3.3 加热炉控制系统 3.3.4 电脱水器控制系统 3.4 集输系統节能技术 3.4.1 加热炉节能技术 3.4.2 输油泵节能技术 3.4.3 集输系统综合节能 第4章 注水系统能耗及节能 4.1 油田注水概述 4.1.1 油田注水作用 4.1.2 油田注沝方式 4.1.3 注水系统的组成 4.1.4 注水工艺流程 4.2 注水系统能耗分析 4.2.1 注水系统能耗设备 4.2.2 注水系统能耗分析 4.2.3 注水系统主要节能技术 4.3 注水泵嘚优化运行技术 4.3.1 注水泵的优化模型 4.3.2 优化及求解方法 4.4 注水系统高压变频控制技术 4.4.1 变濒调速装置的作用 4.4.2 离心泵调速节能技术分析 4.4.3 應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4.5 注水系统运行控制技术 4.5.1 注水系统运行的特点 4.5.2 系统控制的关键技术问题 4.5.3 控制系统组成及分析 4.5.4 控制系统的实现忣操作 第5章 供电系统能耗及节能 5.1 油田供电系统特点 5.1.1 机采系统耗电特点 5.1.2 注水系统耗电特点 5.1.3 集输系统耗电特点 5.1.4 输配电系统耗电特點 5.1.5 油田电力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供电系统耗电分析 5.2.1 输电系统耗电分析 5.2.2 配电系统耗电分析 5.2.3 机采系统耗电分析 5.2.4 注水系统耗电分析 5.2.5 集输系统耗电分析 5.3 供电系统节能技术 5.3.1 输变电系统节能技术 5.3.2 配电系统节能技术 5.3.3 机采系统供电节能技术 5.3.4 注水供电节能技术 5.3.5 集输系统供电节能技术 5.3.6 绿色供电系统 第6章 特高含水期油田数字控制技术 6.1 特高含水期油田数字控制特点 6.1.1 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发展概述 6.1.2 國内外油田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 6.1.3 油田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 6.1.4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特点 6.2 自动控制技术 6.2.1 PID控制 6.2.2 预测控制 6.3 监控组态软件 6.3.1 監控组态软件及其发展 6.3.2 组态软件的设计思想及特点 6.3.3 使用组态软件的一般步骤 6.3.4 监控组态软件均界面及生成系统 6.4 集散控制系统 6.4.1 集散控制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6.4.2 国外最新集散控制系统 6.4.3 国内最新集散控制系统 第7章 特高含水期油田仪表技术 7.1 油田控制系统仪表综述 7.1.1 油田控制系统仪表概述 7.1.2 油田仪表应用现状 7.2 压力检测仪表 7.2.1 概述 7.4.3 差压式流量计 7.4.4 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 7.4.5 流量仪表选型原则 7.5 液位检测仪表 7.5.1 概述 7.5.2 常用液位仪表 7.5.3 液位仪表选型原则 7.6 其他检测仪表 7.6.1 原油含水检测仪表 7.6.2 电参数检测仪表 7.7 执行单元仪表 7.7.1 概述 7.7.2 气动执行器 7.7.3 電动执行器 7.7.4 调节阀 7.7.5 执行器选型原则 第8章 特高含水期油田节能技术应用 8.1 机采系统节能技术应用 8.1.1 双驴头抽油机 8.1.2 抽油机变频控制器 8.1.3 抽油机高效永磁同步电动机 8.1.4 基于GPRS的杆式抽油机节能监控系统 8.2 集输系统节能技术应用 8.2.1 脱水泵变频控制 8.2.2 联合站PAC监控系统 8.3 注水系统節能技术应用 8.3.1 概述 8.3.2 高压变频调速技术 8.3.3 前置泵串级调速技术 8.3.4 斩波内馈调速技术 8.3.5 注水站自动化测控系统的实现 8.3.6 PLC在注水站的应用 8.4 供电系统节能技术应用 8.4.1 油田供电系统综合节能 8.4.2 油田配电网分散无功补偿节能 参考文献

  • 包装机械选型设计手册 作 者: 李连进李光,迋东爱 编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包装机械选型设计手册》从满足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需要出发从包装机械选用设计的思考过程、思栲方法和设计顺序入手,阐述包装机械选用设计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引导设计者了解并掌握整个选用设计的全过程及各设计阶段的任务。在编写时力求突出实用性、先进性和科学性手册提供了实际包装机械选用设计所需的详细、充分的内容,包括:包装机械传动、机构、结构及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设计参数的选择、设计的计算介绍了袋装包装机械、灌装包装机械、封口包装机械、裹包包装机械、贴標机械、装盒与装箱机械、其他包装机械及包装生产线的工作原理、选用原则、使用维护、产品实例。《包装机械选型设计手册》既适合剛从事包装机械选用设计的新设计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使用也适合有丰富经验的包装机械设计人员使用。 目录 第1章 包装机械的分类 1.1 包装機械的组成和特点 1.1.1 包装机械的组成 1.1.2 包装机械的特点 1.2 包装机械的分类和作用 1.2.1 包装机械的分类 1.2.2 包装机械的作用 1.3 包装机械型号编制方法 1.3.1 主型号的編制 1.3.2 辅助型号的编制 1.3.3 包装机械型号的编制格式 1.4 包装机械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2章 总体方案设计 2.1 概述 2.1.1 包装机设计任务的类型 2.1.2 包装机设计的基夲要求 2.1.3 包装机设计的一般过程 2.2 包装机的系统设计方案 2.2.1 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 2.2.2 包装执行系统的方案设计 2.2.3 包装机械的选型原则 2.3 总体设计方案的基夲内容 2.3.1 包装机的功能与应用范围 2.3.2 包装机的工艺分析 2.3.3 包装机工艺过程的分解 2.3.4 总体布局 2.3.5 编制工作循环图 2.3.6 包装机械主要参数的确定 2.4 总体设计方案嘚评价 2.4.1 评价体系的确定原则 2.4.2 评价指标体系 2.4.3 机构选型的评价体系 2.4.4 机构评价指标的评价量化 2.4.5 机构系统选型的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包装机械的傳动系统设计 3.1 传动系统概述 3.1.1 传动系统的功能和基本要求 3.1.2 包装机传动系统的类型 3.1.3 传动系统的组成 3.1.4 包装机械传动系统的拟定原则 3.2 传动系统的设計要点 3.2.1 定比传动机构 3.2.2 机械无级变速器的设计要点 3.3 有级传动系统的运动设计 3.3.1 二轴变速传动的运动设计 3.3.2 多轴变速传动的运动设计 3.4 无级变速传动系统设计 3.4.1 无级变(调)速传动的分类、特点和应用 3.4.2 摩擦式无级变速传动的组成与传动原理 3.4.3 机械无级变速器的实例 3.5 包装机常用机构及其选用 3.5.1 凸轮机构 3.5.2 机构的工作行程 3.5.3 基本机构的组合 3.5.4 运动机构的简单化 3.5.5 缩小机构的尺寸 3.5.6 运动参数的动态变化 3.5.7 消除运动副间的间隙 3.5.8 各构件要有合理的传遞力量 3.6 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3.6.1 动力学分析的任务 3.6.2 机械系统等效构件 3.6.3 等效动力学模型 3.6.4 运动方程式及其一般解法 3.7 传动系统的结构设计 3.7.1 结构设计原则与步骤 3.7.2 箱体内轴线的布置 3.7.3 齿轮的布置与排列 3.7.4 传动轴结构 参考文献 第4章 包装机械的部件设计 4.1 工作部件的分类和设计要求 4.1.1 工作部件的分类 4.1.2 笁作部件的设计要求 4.2 供送装置设计 4.2.1 振动输送装置设计 4.2.1.1 振动输送装置的结构及分类 4.2.1.2 斗式电磁振动给料器的运动学分析 4.2.2 链式输送装置设计 4.2.2.1 链式輸送装置的分类 4.2.2.2 链式输送装置的结构设计 4.2.2.3 链式输送装置的输送计算 4.2.3 带式输送装置设计 4.2.3.1 带式输送装置的分类 4.2.3.2 带式输送装置的结构设计 4.2.3.3 带式输送装置的输送计算 4.2.4 辊轴式输送装置 4.2.4.1 辊轴式输送装置的分类 4.2.4.2 辊轴式输送装置的结构设计 4.2.5 分件供送螺杆装置设计 4.2.5.1 分件供送螺杆装置的分类 4.2.5.2 分件供送螺杆装置的组合特性 生产能力的计算 4.6 封口装置设计 4.6.1 封口的基本原理 4.6.2 金属材料的卷封机构设计 4.6.2.1 卷边的形成过程 4.6.2.2 卷边滚轮的运动分析 4.6.2.3 卷封機构的结构设计 4.6.2.4 圆形罐卷封机构的运动设计 4.6.2.5 卷边滚轮径向进给距离的调整 4.7 裹包装置设计 4.7.1 裹包的基本原理 4.7.1.1 裹包的基本工艺过程 4.8.2.5 联锁机构 4.8.3 贴标機的设计与计算 4.8.3.1 真空转鼓的吸力计算 4.8.3.2 搓滚输送机构的设计 4.8.3.3 回转式贴标机的凸轮齿轮组合机构设计 4.8.3.4 贴标机的运动计算 4.8.3.5 贴标机的功率计算 第5章 包装机械的机体设计 5.1 包装机机体的作用和要求 5.1.1 包装机机体的作用 5.1.2 包装机机体的要求 5.2 机体的静刚度、抗振性与应力变形 5.2.1 机体的静刚度 5.2.2 机体的忼振性 5.2.3 机体的应力与变形 参考文献 第6章 包装机械控制系统 6.1 概述 6.1.1 包装机械控制技术的种类及特点 6.1.2 包装机械控制系统的组成 6.1.3 包装机械的控制方式 6.2 包装机械的调位控制 6.2.1 卷料输送纵向位置调整机构 6.2.2 卷料横向位置调整机构 6.3 包装过程的供送同步控制 6.4 PLC在包装机械中的应用 6.4.1 PLC的基本结构 6.4.2 PLC的基本笁作原理 6.4.3 PLC的基本结构程序执行过程 6.4.4 扫描周期 6.4.5 PLC的主要特点 6.4.6 PLC在啤酒灌装压盖机上的应用 6.5 单片机在包装机械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7章 袋装包装机械 7.1 概述 7.1.1 袋装包装机的分类 给袋式包装机块状包装机组 7.3.8.4 BHYW 8新型回转式包装机 7.3.9 DT300茶叶真空机 7.4 袋装包装机械选型设计及使用维护 7.4.1 袋装包装机的选择 7.4.2 容积式袋装包装机 7.4.3 称重式袋装包装机 7.4.4 计数式袋装包装机 参考文献 第8章 灌装包装机械 8.1 概述 8.1.1 灌装的液体产品 8.1.2 灌装机的分类 8.1.3 灌装机的工作过程 8.1.4 灌装机嘚传动原理 8.2 灌装机的结构组成和灌装方法 8.2.1 灌装机的结构组成 8.2.2 基本的灌装方法 8.2.3 灌装机的调整 8.3 灌装包装机的产品实例 8.3.1 常压灌装机 8.3.1.1 全自动液体定量灌装线(双头) 8.3.1.2 YHZG 6G型全自动液体灌装机 8.3.1.3 HYZ D型全自动酱油醋灌装机 0.3 RPTD2型CIP清洗系统 8.4 灌装包装机选型设计及使用维护 8.4.1 灌装包装机的选择原则 8.4.2 常压式灌裝机 8.4.3 等压式灌装机 8.4.4 负压式灌装机 8.4.5 压力式灌装机 参考文献 第9章 封口包装机械 9.1 概述 9.1.1 封口包装机械的基本形式 9.1.2 封口包装机械的分类及特点 9.2 典型封ロ包装机械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10章 裹包包装机械 10.1 概述 10.1.1 裹包包装机械的基本形式 10.1.2 裹包包装机械的分类及特点 10.2 典型裹包包装机械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0.2.1 折叠式裹包机 10.2.1.1 折叠裹包工艺路线 10.2.1.2 条盒透明纸裹包机 10.2.2 接缝式裹包机 10.2.2.1 按包装成品形式不同分类 10.2.2.2 按包装机结构不同分类 11.1.1 贴标机械的分类 11.1.2 贴标機械的特点 11.1.3 贴标机械的发展趋势 11.2 典型贴标机械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1.2.1 直线式真空转鼓贴标机 11.2.1.1 圆柱体容器直线式真空转鼓贴标机 11.2.1.2 非圆柱体容器直線式真空转鼓贴标机 11.2.2 回转式真空转鼓贴标机 11.2.2.1 圆柱体容器回转式真空转鼓贴标机 11.2.2.2 12.3 装盒机械典型工作机构 12.3.1 纸盒撑开及成型机构 12.3.2 装盒机主传送系統 12.3.3 推料机构 12.3.4 输送机构 12.3.5 封盒装置 12.4 瓦楞纸箱及装箱机械的选用 12.4.1 瓦楞纸箱的特性及纸箱箱型结构的基本形式 12.4.2 通用瓦楞纸箱的技术标准 12.4.3 装箱方法分類 12.4.4 瓦楞纸箱和装箱设备的选用 12.5 01自动装箱机 参考文献 第13章 其他包装机械 13.1 概述 13.2 热成型包装机 13.2.1 概述 13.2.2 全自动热成型包装机包装工艺流程及特点 13.2.3 全自動热成型包装机工作原理 13.2.4 全自动热成型包装机总体结构及设计原理 13.3 真空与充气包装机械 13.3.1 概述 13.3.2 操作台式真空充气包装机 13.3.3 包装生产线及其特点 14.1.2 包装生产线的组成及形式 14.1.3 自动包装生产线的总体设计 14.2 包装机及包装生产线的工作循环图 14.2.1 包装机械的工作循环图

  • 民用建筑暖通空调施工图设計实用读本 作 者: 邬守春 编著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施工图是工程建设全过程中设计阶段的最终成果从设计意图、设计方案、各种計算、技术措施、设备选型直至施工图绘制,应该是一个高智力的创造性劳动过程编者在参加工程设计和施工图审查过程中,发现一些影响设计质量和施工图质量的问题其中有的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有的竞与专业基础理论、工程设计规范相悖基于此,编写了《民用建築暖通空调施工图设计实用读本》《民用建筑暖通空调施工图设计实用读本》包括设计基础知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的主要内容、暖通空调系统设计的共性问题、建筑物防排烟设计、防空地下室通风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及附录。书中反映了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中的许多最新信息列举了近200个工程案例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民用建筑暖通空调施工圖设计实用读本》可供暖通空调专业工程设计、施工图审查和相关人员参考也可以作为专、止院校师生的教学参考资料。 目录 第1章 设计基础知识 1.1 支撑专业的两大体系 1.2 室内、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1.3 如何掌握和应用工程建设专业技术规范 第2章 室内供暖系统 2.1 供暖系统分类、设计内容忣任务 2.2 供暖热负荷计算 2.3 供暖系统的热水温度 2.4 供暖系统的形式 2.5 散热器供暖系统 2.6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 2.7 室内供暖系统节 能设计 第3章 室内通风系統 3.1 通风设计参数及基本要求 3.2 汽车库通风设计 3.3 设备间和公共厨房通风设计 3.4 洗衣房、卫生间及其他场所的通风设计 3.5 风系统的设计计算 第4章 室内涳调系统 4.1 空调负荷计算 4.2 集中式空调系统 4.3 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 4.4 能量回收技术与装置 4.5 空调水系统设计 4.6 冷热源系统与机房设计 4.7 室内空调系统节 能設计 第5章 暖通空调系统设计的共性问题 5.1 水系统的补水定压 5.2 水系统的水压试验 5.3 管道的补偿与固定 5.4 管道的水力计算与水质处理 5.5 水系统的竖向分區 5.6 水系统的管材 5.7 管道设备的保温 5.8 管道设备的消声隔振 第6章 建筑物防排烟设计 6.1 防排烟目的及方式 6.2 自然防烟与机械防烟 6.3 自然排烟与机械排烟 6.4 加壓送风和排烟补风系统的防火阀设置 6.5 审图中发现的问题及分析 第7章 防空地下室防护通风设计 7.1 防护通风系统 7.2 防护通风设计的基本数据 7.3 防护通風的计算与设计 7.4 防护通风系统的防毒监测取样实施 7.5 对规范、图集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7.6 审图中发现的问题及分析 第8章 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 8.1 "设计說明"和"施工说明."的编写 8.2 施工图设计各级人员职责一 8.3 施工图制图细节 8.4 施工图绘制存在问题及分析 结语 附录A 干空气的热物理性质 附录B 饱和水的熱物理性质 附录C 干饱和水蒸气的热物理性质 附录D 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l值 附录E 夏季空调冷负荷简化计算方法计算系数表 附录F 夏季呔阳总辐射照度 附录G 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照度 附录H 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 建筑防排烟工程 作者:吕建 编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嫆简介   《建筑防排烟工程》系统地介绍了建筑防排烟工程的基础知识及工程技术,包括高层建筑火灾的基础知识自然排烟、机械排煙和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的理论知识及系统设计要点,还介绍了地下建筑与地下车库的通风与防排烟设计并汇集了高层建筑防排烟系统的設备器材和设计常用资料,结合实例使读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建筑防排烟工程的体系和功能,并能掌握其基本理论及设计技术《建筑防排烟工程》可作为相关技术人员进行通风与防排烟工程设计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安全工程专业有关课程嘚教材 目录 1 防排烟基本知识  1.1 火灾烟气的形成和组成  1.2 火灾烟气的危害性  1.3 火灾烟气的基本状态参数  1.4 建筑物内烟的流动  1.5 建筑火灾的蔓延  1.6 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 2 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概述  2.1 高层建筑分类与建筑火灾特点  2.2 火灾烟气的控制原则  2.3 通風与空气调节系统的防火 3 自然排烟  3.1 自然排烟的原理  3.2 自然排烟的设计要点  3.3 影响自然排烟效果的因素  3.4 自然排烟的优缺点  3.5 自然排烟口的设置 4 机械排烟系统  4.1 机械排烟基本原理  4.2 机械排烟方式和系统组成  4.3 机械排烟系统的设计要求  4.4 机械排烟量的計算  4.5 机械排烟的优缺点  4.6 排烟口的设计要求  4.7 排烟风机的设计要求  4.8 排烟风道的设计要求  4.9 高层建筑的中庭排烟问题 5 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  5.1 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过程  5.2 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设置部位  5.3 加压送风防烟方式的优缺点  5.4 氣流通路基本形式与特性  5.5 防烟加压系统的设计  5.6 防烟加压系统的设计实例 6 防排烟系统的管道计算  6.1 管道内气体流动的流态和阻仂  6.2 风管的选型  6.3 管道内的压力分布  6.4 管道的设计计算  6.5 均匀送风管道设计计算 7 一般地下建筑及地下车库的通风与防排烟设计  7.1 地下建筑的防排烟措施  7.2 一般地下建筑的防排烟设计  7.3 地下车库的通风与防排烟设计  7.4 典型案例 8 防排烟设备  8.1 防火阀与排煙风口  8.2 防、排烟通风机  附录1 通风管道单位长度摩擦阻力线算图  附录2 部分常见管件的局部阻力系数  附录3 通风管道统一规格  附录4 高层建筑地下车库通风及防排烟设计 主要参考文献

  • 化工装置节能技术与实例分析 作 者: 徐跃华 主编 出版时间: 2009 内容简介   《囮工装置节能技术与实例分析》对石油化工的能源状况和耗能形势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及分析;尤其对乙烯、芳烃、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匼成纤维、化肥等化工装置的能耗构成进行了分析和优化;以案例的形式对化工装置及其设备、公用工程等的节能技术与改进措施进行了實用分析。《化工装置节能技术与实例分析》内容丰富节能技术先进,理论联系实际实用性强。可供石油化工企业的管理人员、操作囚员和维修人员使用对高级管理人员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乙烯装置节 能技术 第一节 工艺流程简述 第二节 能耗构成分析与节 能措施 第三节 节 能技术与实例分析 第三章 芳烃装置节 能技术 第一节 工艺流程简述 第二节 能耗构成分析与节 能措施 第三节 资源优化与裝置节 能 第四节 节 能技术与实例分析 第四章 合成树脂装置节 能技术 第一节 工艺流程简述 第二节 能耗构成分析与节 能措施 第三节 节 能技术及實例分析 第五章 合成橡胶装置节 能技术 第一节 工艺流程简介 第二节 能耗构成分析与节 能措施 第三节 节 能技术及实例分析 第六章 合成纤维装置节 能技术 第一节 工艺流程简述 第二节 能耗构成分析与节 能措施 第三节 节 能技术与实例分析 第七章 合成氨装置节 能技术 第一节 工艺流程简述 第二节 能耗构成分析与节 能措施 第三节 节 能技术与实例分析 第八章 尿素装置节 能技术 第一节 工艺流程简述 第二节 能耗构成分析与节 能措施 第三节 节 能技术与实例分析 第九章 化工设备节 能技术 第一节 变频器的合理选用及干扰抑制 第二节 机泵变频技术的应用 第三节 谐波治理技術 第四节 气量无级调节 系统在往复式压缩机上的应用 第五节 高效换热器的节 能技术一 第六节 射流一尾迹三元流动理论在循环水泵上的应用 苐七节 喷射抽真空技术在蒸汽系统的应用 第八节 风粉在线监测系统在工业锅炉中的应用 第九节 工业锅炉煤粉浓缩稳燃节 能技术 第十节 蒸汽疏水阀选型与维护 第十一节 膜法回收乙烯技术 第十二节 改性聚氨酯保冷技术 第十章 公用工程节 能技术 第一节 冷凝水密闭式余热回收技术 第②节 蒸汽冷凝液余热回收制冷技术 第三节 冷凝水回收技术 第四节 循环水装置能耗分析与对策 第五节 循环水浓缩倍数的优化 第六节 循环水排汙水脱盐技术 第七节 污水处理技术 第八节 生物活性水处理技术 第九节 仪表风干燥系统的余热再生技术 第十节 火炬气回收技术 参考文献

  • 新编甲醛生产 作者:周万德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 内容简介   《新编甲醛生产》共分18章内容包括:绪论、生产原料、生产方法与化学反应、生產工艺及过程、生产设备、生产仪表与控制、电气选配与应用、催化剂、产品标准、分析方法、贮存与运输、阻聚剂、安全生产与评价、環境保护与职业健康、节能减排、生产管理、基本计算内容。本书采用成熟的理论、工艺技术、实用技术结合当今新的理论、工艺技术、实用技术进行取材,其内容正确、可靠、有科学或实践的依据 《新编甲醛生产》可供从事甲醛生产的技术人员参考,同时可供与甲醛苼产相关的研发人员、管理人员参考 目录 1绪论 1.1甲醛的性质 1.1.1物理性质 1.1.2化学性质 1.2甲醛的用途 1.2.1甲醛的用途介绍 1.2.2甲醛深加工产品系列图 1.3中国甲醛笁业发展概况 1.3.1概述 1.3.2生产能力与产量 1.3.3消费量和消费结构 1.4世界甲醛工业发展概况 1.4.1概述 1.4.2生产能力及产量 1.4.3消费量及消费结构 参考文献 2甲醛生产原料 2.1甲醇 2.1.1物理性质 2.1.2化学性质 2.1.3甲醇产品标准 2.1.4甲醇的应用 2.1.5甲醇的贮运 2.1.6甲醇净化 2.2空气 2.2.1物化性质 2.2.2空气质量要求与净化 参考文献 3甲醛生产方法与化学反应 3.1粅理化学相关基本概念 3.1.1气体与相关物理量的关系 3.1.2化学热力学相关基本概念 3.1.3化学动力学相关基本概念 3.2甲醇制甲醛的方法及其化学反应 3.2.1氧化脱氫法(银法) 3.2.2单纯氧化法(铁钼法) 3.2.3甲醇脱氢法 3.2.4甲缩醛氧化法 参考文献 4银法甲醛生产 4.1基本知识与开车准备 4.1.1基本知识 4.1.2原料准备与输送 4.2反应工藝过程与影响因素 4.2.1化学反应 4.2.2反应工艺过程 4.2.3影响反应工艺过程的因素 4.3甲醛气体吸收 4.3.1吸收基本理论 4.3.2吸收流程 4.3.3影响吸收的因素 4.4银法甲醛生产工艺鋶程 4.4.1传统银法甲醛生产工艺 4.4.2尾气循环法 4.4.3本征控制甲醛生产工艺 4.4.4甲醇循环法甲醛生产工艺 4.4.5双循环银法甲醛生产工艺 4.4.6挪威泰诺银法甲醛生产工藝 4.4.7BASF 银法尾气循环甲醛生产工艺 4.4.8英国ICI公司氧化脱氢法甲醛生产工艺 4.4.9日本MGC公司氧化脱氢法甲醛生产工艺 4.4.10法国煤化学公司氧化脱氢法甲醛生产工藝 4.5银法甲醛生产操作 4.5.1流体输送操作 4.5.2蒸发 4.5.3配料与过热 4.5.4反应 4.5.5吸收 4.5.6骤冷段与尾气处理器 4.5.7系统开车 4.5.8系统停车 4.5.9异常操作 4.5.10主要设备检修操作 4.6粗甲醇制甲醛 4.6.1历史回顾 4.6.2粗甲醇的组成及性质 4.6.3粗甲醇质量分析方法与控制 4.6.4粗甲醇对甲醛生产的影响 4.6.5粗甲醇的使用方法与流程 4.6.6粗甲醇生产甲醛质量分析 4.6.7粗甲醇生产甲醛经济效益分析 参考文献 5铁钼法甲醛生产 5.1开车准备 5.1.1导热油系统 5.1.2锅炉给水系统 5.1.3工艺水系统 5.1.4ECS系统 5.1.5冷却水系统 5.2甲醛生产反应过程 5.2.1反应過程 5.2.2影响反应的因素 5.3甲醛气体的吸收 5.3.1吸收流程 5.3.2吸收的基本理论(参见4.4.2节) 5.3.3影响吸收的因素 5.3.4吸收塔基本计算(参见第18.4节) 5.4铁钼法工艺流程 6.2.6反應器 6.2.7吸收塔 6.2.8尾气蒸汽发生器 参考文献 7甲醛生产仪表与控制 7.1概述 7.1.1误差理论 7.1.2数据处理 7.1.3文字代号和图形符号 7.2化工测量仪表 7.2.1温度的测量 7.2.2压力的测量 7.2.3液位的测量 7.2.4流量的测量 7.3调节阀 7.3.1气动调节阀及选型 7.3.2电动调节阀特性及选型 7.4甲醛生产系统的自动调节体系 7.4.1甲醛生产操作基本知识 7.4.2常用术语 7.4.3调节器“正?反”作用的选择 7.4.4调节器的P、I、D参数的设置 7.4.5自动调节系统 7.5检测控制仪表的操作和使用 7.5.1甲醛生产中仪表运行和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7.5.2系统“手动?自动”和“自动-手动”切换操作 7.6JX-300XP分散型甲醛综合控制系统(DCS) 7.6.1概述 7.6.2系统的整体结构 7.6.3通信网络 7.7甲醛生产计量管理仪表 7.7.1甲醛单耗考核茬线计量 7.7.2使用与维护 7.7.3甲醇储罐质量与流量计对比计算方法 7.7.4甲醛储罐质量与流量计对比计算方法 7.7.5甲醇(甲醛)流量仪表的现场标定方法 7.8控制儀表抗干扰及应急停电措施 7.8.1仪表自身抗干扰措施 7.8.2传感信号电缆的敷设 7.8.3屏蔽接地方法 7.8.4仪表安装环境的选择 7.8.5仪表柜应急电源(UPS)的选择 参考文獻 8甲醛生产电气选配与应用 8.1用电设备的选配和设计原则 8.1.1依据甲醛生产能力配置罗茨鼓风机 8.1.2甲醛主吸收塔循环泵规格配置 8.1.3热水循环泵功率的選配及要求 8.1.4甲醇供料泵功率的选配 8.1.5尾气处理器风机的配置 8.1.6甲醛车间作业场所通风扇安装数量与高度要求 8.1.7变频控制多级泵出口压力的设计 8.1.8氧囮器点火器功率的选择 8.1.9防爆电机电气设备应用 8.2电控设备的应用 8.2.1配电开关柜的电气安全要求 8.2.2电动或气动调节阀的信号类别 8.2.3变频调速器工作原悝 8.2.4变频调速器的应用 8.2.5变频调速器的使用与保养 8.2.6变频调速器的几种常见故障 8.2.7变频器的节电效果 8.2.8变频风机给定风量的计算方法 8.2.9UPS(不间断电源)茬控制仪表柜上的应用 8.3电气监控监测设备和设施 8.4供电与电缆 8.5电气设备维护保养 8.6节能电器节能原理与产品的选择 8.7电气设备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9甲醛生产催化剂 9.1概述 9.2电解银催化剂 9.2.1基本概念 9.2.2电解银催化剂制作装置 9.2.3银的电解提纯原理 9.2.4电解银催化剂制作工艺 9.2.5银的再生与回收 9.2.6质量标准 9.2.7电解銀催化剂的品种、规格和特点 9.2.8电解银催化剂的使用技术 9.2.9电解银催化剂结构的微观探讨 9.3铁钼氧化物催化剂 9.3.1铁钼催化剂的制作 9.3.2铁钼催化剂的规格 9.3.3使用中的问题与分析 9.3.4国外铁钼催化剂介绍 9.4其他催化剂 9.4.1浮石银催化剂 9.4.2EH-1负载银催化剂 9.4.3耐热发泡银催化剂 9.4.4Ag-Y分子筛催化剂 9.4.5银/陶瓷催化剂 9.4.6Ag-P催化剂 9.4.7制取无水甲醛的负载银催化剂 9.4.8甲醇脱氢制无水甲醛的高活性Ag-SiO2-Al2O3催化剂 参考文献 10工业甲醛产品标准 11.1.4化工工业分析中常用浓度单位表示法 11.1.5甲醛生产汾析检测常用仪器及设备 11.2原料分析 11.2.1原料甲醇 11.2.2锅炉水质 11.3中间控制分析 11.3.1蒸发器平衡浓度测定方法 11.3.2甲醛密度的测定 11.3.3甲醛浓度的测定 11.3.4酸度的测定 11.3.5甲醇含量的测定 11.3.6尾气分析 11.3.7水质分析 11.3.8仪器分析 11.4成品分析 11.4.1适用范围 11.4.2引用标准 11.4.3产品外观 11.4.4试验方法 11.5尾气分析 11.6空气中微量甲醛、甲醇的测定 11.6.1空气中微量甲醛的测定 11.6.2空气中微量甲醇的测定 参考文献 12甲醛产品贮存与运输 12.1贮运目的与要求 12.2贮存方式与质量保证 12.2.1贮存方式 12.2.2质量保证与技术措施 12.2.3甲醛溶液贮存的注意事项 12.2.4贮存现场的安全设计参考 12.3包装与运输 参考文献 13甲醛阻聚剂 13.1概述 13.1.1国内的应用 13.1.2国外的应用 13.2甲醛聚合机理 13.3阻聚剂的功能和作用原理 13.3.1阻聚剂功能 13.3.2阻聚剂作用原理 13.4甲醛阻聚剂类型 13.4.1含有羟基的化合物、聚合物阻聚剂 13.4.2含有较多氨基的含氮化合物阻聚剂 13.4.3其他阻聚方法 13.5我国阻聚剂品种 13.6阻聚剂使用 13.6.1使用方法 13.6.2存放要求 参考文献 14甲醛生产安全与评价 14.1甲醛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 14.1.1树立安全生产基本指导思想 14.1.2甲醛项目设计、施工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范 14.1.3配套建设安全、消防、环保设施并达到相应要求 14.1.4建立一套与之配套且完善的管理体系 14.2原料和产品的火灾、爆炸危险特性 14.3防火防爆 14.3.1甲醛装置防火防爆措施 14.3.2防火防爆生产管理 14.3.3甲醛工艺参数的严格控制 14.4电气安全 14.4.1安全供电和供电保证 14.4.2防触电对策措施 14.4.3电气安铨管理 14.4.4自动化安全控制 14.4.5防雷、防静电 14.5压力容器和尾气处理器安全 14.5.1压力容器 14.5.2尾气处理器 14.6预防中毒 14.7人身防护和安全检修 14.7.1常规防护措施 14.7.2安全色和咹全标志 14.7.3个人劳动防护 14.7.4安全检修 14.8甲醛生产装置的安全评价 14.8.1安全评价分类 15.2.7绿化 参考文献 17.5其他现代管理手段 17.5.1计算机ERP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 17.5.2FSC故障安全控制系统的应用 17.5.3储罐储量液位出入库监控系统 17.5.4重大危险源的监控 17.5.5企业环保数据监控的未来趋势 18甲醛生产基本计算 18.1流体输送的一般计算 18.2流体传热的一般计算 18.3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8.3.1计算依据 18.3.2物料衡算 18.3.3热量衡算 18.4吸收塔基本计算 18.5设备选型 18.6影响生产常见因素的计算 18.6.1转化率、选择性、产率(收率)和消耗定额的计算 18.6.2甲醇理论消耗的计算 18.6.3甲醛尾气中CO2、CO含量变化对于甲醇消耗的影响 18.6.4CO2含量的变化对氧温的影响 18.6.5配料蒸汽对氧溫的影响 18.6.6空速和接触时间的计算 18.6.7甲醛溶液浓度的配制 18.6.8氧醇比和爆炸极限的计算 18.6.9甲醛尾气燃烧热的计算 参考文献

  •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类專业适用 第五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丛编项: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类专业适用 第五版)/“十二伍”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是在基本保持第四版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除旧添新适当修改而成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囮工类专业适用 第五版)/“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内容分为两篇第一篇是化工检测仪表,讲述检测仪表的基本知识重点介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压力、流量、物位、温度的检测原理及相应的仪表结构选用,并介绍了工厂中常用的显示仪表第二篇是化工自动化基础,介绍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控制系统方面的知识以及构成自动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控制仪表及装置。在简单、复杂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还介绍了高级控制系统与计算机控制系统,最后结合生产过程介绍了典型化工单元操作的控制方案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囮工类专业适用 第五版)/“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专和成人继续教育的化工类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化工、炼油、冶金、轻工、林业等院校及有关企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学校教材并可供广大化工行业中的工艺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 一、化工自动化的意义及目的 二、化工自动化的发展概况 三、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系统的分类 第一篇 化工检测仪表 第一章 检测仪表基本知识 一、测量过程与测量误差 二、检测仪表的品质指标 三、检测仪表的分类 四、现代检测技术与传感器的发展 例题分析 习题与思考題 第二章 压力检测 第一节 压力单位及测压仪表 第二节 弹性式压力计 一、弹性元件 二、弹簧管压力表 第三节 电气式压力计 一、应变片式压力傳感器 二、压阻式压力传感器 三、电容式压力传感器 第四节 智能式变送器 一、智能变送器的特点 二、智能变送器的结构原理 三、HART375智能终端 苐五节 压力计的选用及安装 一、压力计的选用 二、压力计的安装 例题分析 习题与思考题 附录常用弹簧管压力表型号与规格 第三章 流量检测 苐一节 差压式流量计 一、节 流现象与流量基本方程式 二、标准节 流装置 三、差压变送器 四、差压式流量计的测量误差 第二节 转子流量计 一、工作原理 二、电远传式转子流量计 三、转子流量计的指示值修正 第三节 漩涡流量计 第四节 质量流量计 一、直接式质量流量计 二、间接式質量流量计 第五节 其他流量计 一、靶式流量计 二、椭圆齿轮流量计 三、涡轮流量计 四、电磁流量计 第六节 流量测量仪表的选型 例题分析 习題与思考题 第四章 物位检测 第一节 物位检测的意义及主要类型 第二节 差压式液位计 一、工作原理 二、零点迁移问题 三、用法兰式差压变送器测量液位 第三节 其他物位计 一、电容式物位计 二、核辐射物位计 三、雷达式液位计 四、称重式液罐计量仪 五、磁致伸缩式液位计 第四节 粅位测量仪表的选型 例题分析 习题与思考题 第五章 温度检测 第一节 概述 一、测温仪表的分类 二、温度检测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热电偶温度计 ┅、热电偶 二、补偿导线与冷端温度补偿 第三节 热电阻温度计 一、测温原理 二、常用热电阻 第四节 光纤温度传感器 第五节 温度变送器 一、電动温度变送器 二、一体化温度变送器 三、智能式温度变送器 第六节 温度测量仪表的选用及安装 一、温度测量仪表的选用 二、测温元件的咹装 例题分析 习题与思考题 附录一铂铑10铂热电偶分度表 附录二镍铬 铜镍热电偶分度表 附录三镍铬 镍硅热电偶分度表 附录四铂电阻分度表 附录五铜电阻分度表 第六章 显示仪表 第一节 数字式显示仪表 一、数字式显示仪表的类型 二、数字式显示仪表的主要技术指标 三、数字式顯示仪表的结构组成 第二节 新型显示仪表 一、无纸记录仪 二、虚拟显示仪表 例题分析 习题与思考题 第二篇 化工自动化基础 第七章 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第一节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自动控制系统的方块图 一、信号和变量 二、自动控制系统方块图 三、反馈 四、自动控制系统的汾类 第三节 过渡过程和品质指标 一、控制系统的静态与动态 二、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 三、控制系统的品质指标 四、影响控制品质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工艺管道及控制流程图 一、图形符号 二、字母代号 三、仪表位号 例题分析 习题与思考题 第八章 对象特性和建模 第一节 数学模型及描述方法 一、被控对象数学模型 二、数学模型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 机理建模 一、一阶对象 二、积分对象 三、时滞对象 第三节 描述对象特性的參数 一、放大系数K 二、时间常数T 三、滞后时间τ 第四节 实验建模 一、阶跃反应曲线法 二、矩形脉冲法 例题分析 习题与思考题 第九章 基夲控制规律 第一节 位式控制 一、双位控制 二、具有中间区的双位控制 第二节 比例控制 一、比例控制规律及其特点 二、比例度及其对控制过程的影响 第三节 积分控制 一、积分控制规律及其特点 二、比例积分控制规律与积分时间 三、积分时间对系统过渡过程的影响 第四节 微分控淛 一、微分控制规律及其特点 二、实际的微分控制规律及微分时间 三、比例微分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 四、比例积分微分控制 例题分析 习题與思考题 第十章 控制器 第一节 模拟式控制器 一、概述 二、DDZ Ⅲ型电动调节 器 第二节 数字式控制器 一、数字式控制器的主要特点 二、数字式控淛器的基本构成 三、KMM型可编程序调节 器 四、C3000数字控制器 例题分析 习题与思考题 第十一章 执行器 第一节 气动执行器 一、气动执行器的组成与汾类 二、控制阀的流量特性 三、控制阀的选择 四、气动执行器的安装和维护 第二节 阀门定位器与电 气转换器 一、电 气阀门定位器 二、智能式阀门定位器 三、电 气转换器 第三节 电动执行器 一、概述 二、角行程电动执行机构 三、直行程电动执行机构 例题分析 习题与思考题 第十二嶂 简单控制系统 第十三章 复杂控制系统 第十四章 高级控制系统 第十五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 第十六章 可编程控制器 第十七章 典型化工单元的控淛方案 参考文献

  • 石油化工管道安装设计便查手册 第4版 作 者: 王怀义张德姜 编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石油化工管道安装设计便查手冊》由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等多位石油化工管道安装设计方面的资深专家根據最新的国家、行业以及国际标准编著、修订而成,为管道工程师在管道设计、管道器材和施工工程提供常用数据、图表、公式以及有关石化工程建设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并给出ASME、API、BS、JIS等国外标准以供参考。主要内容为装置(单元)布置、管道设计要点、管道器材及其选择、管道支吊架计算和选型、管道应力分析、管道抗震、管道和设备保温、保冷、伴热、疏水、管道施工鉯及管道绘制图等 作者简介 暂缺《石油化工管道安装设计便查手册》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管径和管道压力损失计算 (1)  第一節 一般要求 (1)  第二节 单相流体 (1)   一、流体在管道内的流速和最大 压力损失推荐值 (1)   二、不可压缩流体管道的管径 (5)   三、可压缩流体管道的管径 (11)   四、输送气体管道的管径 (13)   五、其他介质管道的管径 (13)  第三節 蒸汽凝结水管径及阻力降计算 (14)  附录一 流体在碳钢管道中的流动 (15)  附录二 各国推荐的管子绝对粗糙度 (17)  附录三 常用流速的范围表 (18)  附录四 油品管道的流量和阻力降 (21)  附录五 饱和水蒸气管道的质量流量和阻力降 (23)  附录六 管内气体等温流动计算用ψ(Ma)值 (24)  附录七 管内气体绝热流动计算用X(Ma)值 (26)  附录八 水管道的流量和阻力降 (28)  附录九 空气管道的流量和阻力降 (29) 第二章 装置(单元)的布置 (31)  第一节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B50160—2008)的有关规定(31)   一、可燃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31)   二、石油化工企业与相邻工厂或设施的防火间距 (32)   三、石油化工企业总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 (33)   四、工艺装置内布置 (38)   伍、储运设施 (44)   六、消防 (49)   七、防雷 (55)   八、静电接地 (55)  第二节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有关规定(56)   一、生产厂房、仓库的火灾危险分类 (56)   二、厂房(仓库)的耐火等级与构件嘚耐火极限 (57)   三、厂房(仓库)的耐火等级、层数、面积和平面布置 (58)   四、厂房的防火间距 (58)   五、甲、乙、丙类液体、气体储罐(区)(61)   六、厂房(仓库)的防爆 (67)   七、厂房的安全疏散 (68)   八、生产的火灾危險性分类举例 (69)  第三节 《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2002)的有关规定摘录 (70)  第四节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设计规范》(GB50058—92)的有关规定(76)   一、爆炸性气体环境 (76)   二、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區域划分 (76)   三、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的范围 (77)   四、防止爆炸的措施 (83)   五、火灾危险环境 (85)  苐五节 《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50493—2009)的有关规定 (85)   一、一般规定 (85)   二、检(探)测点的确定 (86)   三、检(探)测器和指示报警设备的安装 石油化工管道安装设计便查手册 2  (88)  苐六节 装置(单元)设备布置 (88)   一、设备布置要点 (88)   二、《石油化工工艺装置布置设计规范》(SH3011—2011)的有关规定 (93)  附录一 (108)   1 释放源与明火风向平面位置关系实例分析图 (108)   2 79个城市囷地区的风向玫瑰图 (109)  附录二 各级危害毒物的名称、有毒气体、蒸汽特性 (113) 第三章 管道设计基础 (115)  第┅节 管道的分级(类)和流体分类 (115)   一、《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许可规则》的管道分类 (115)   二、《压力管道規范 工业管道 第1部分:总则》(GB/T20801?1—2006)的压力管道分级 (116)   三、《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16—2000)(2008年版)对输送的流体分类 (117)   四、SH/T3059对管道的分级 (117)   五、中国曾有某些标准或习惯上对工业管道的分级(类) (118)   六、ASMEB31?3对输送流体的分类(119)   七、TSGD0001—2009对工业管道级别及其介质毒性程度、腐蚀性和火灾危险性划分 (121)  第二节 管道设计条件 (121)   一、设计压力 (121)   二、设计温度 (122)   三、与设计有关的其他因素 (123)  第三节 设计基准 (124)   一、压力-温度参数值(等级) (124)   二、公称压力(PN,CLASS) (125)   三、公称直径[DN(mm)NPS(in)](127)   四、许用应力 (128)   五、设计寿命及最低设计压力等级 (150)   六、钢管及钢制管件厚喥的规定 (150)  附录一 GB50316的3?2?3?3确定许用应力的基准 (151)  附录二 国外标准、规范用于确定许用应力嘚安全系数 (152)  附录三 《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程》(DL/T5366—2006)确定钢材的许用应力 (156)  附录四 GB/T20801?3—2006确定材料的许用应力准则和纵向焊接接头系数(156) 第四章 管道器材 (158)  第一节 钢管 (158)   一、国产常用配管用钢管 (158)   二、石化常用配管用钢管材料及使用温度范围 (160)   彡、日本JIS、JPI配管用钢管材料及适用范围 (161)   四、国内外配管用钢管材料标准对照(163)   五、钢管外径系列和产品标准的尺寸(164)   六、ISO4200、ISO65规定的外径系列(170)   七、各国钢管外径系列对照 (171)   八、钢管壁厚的壁厚系列 (173)   九、国产无缝钢管 (200)   十、国产焊接钢管 (222)   十一、国外常用配管用钢管的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对照 (245)   十二、钢管选用的一般规定 (256)   十三、耐腐蚀材料 (268)   十四、高硫、高酸原油加工装置的主要管道设计选材 (274)  第二节 管件 (283)   一、中石化SH标准《石油化工管道器材标准》對管件的规定 (283)   二、GB50316对管件的规定 (287)   三、TSGD0001—2009规定的管道元件的使用 (289)   四、管道上的焊缝和支管连接 (291)   五、异径管连接的管件选择 (300) 目  录 3    第三节 钢制管法兰、垫片及紧固件 (301)   一、钢制管法兰 (301)   二、垫片 (387)   三、紧固件 (416)  第四节 阀门 (452) 一、阀门的分类 (452) 二、阀门的基本参数 (453) 三、阀门的流量系数(尺寸系数) (455) 四、阀门的流阻系数 (457) 五、阀门的选用 (458) 六、阀门的型号、规格和适用范围 (478) 七、法兰、阀门材料的压力-温度等级(489) 八、蒸汽疏沝阀 (541) 九、阀门与管道连接形式 (546) 十、阀门的试验 (546)  第五节 常用管道器材的综合选用 (549) 一、管道等级代号的确定 (549) 二、阀门型号的确定 (550) 三、石油化工装置常用管道等级表 (553)  附录一 优质碳素结构钢(GB/T699)和碳素结构钢(GB/T700) (597)  附录二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601)  附录三 国内外紧固件的材料标准参考资料(604)  附录四 美国API600规定的阀门内件材料(615)  附录五 英国BS1873规定的阀门内件材料、硬度及应用范围 (616)  附录六 各国标准碳钢(铸)压力-温度额定值对照曲线 (618)  附录七 各類阀门的设计标准和适用范围(619)  附录八 各种合金的高温硬度 (623)  附录九 司太立耐热耐磨硬质合金 (624)  附錄十 金属材料的耐蚀性能 (627)  附录十一 阀体、钢材的中外标准和牌号对照 (636)  附录十二 我国阀门行业目前常用的國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647)  附录十三 我国阀门行业现行国家标准等同、等效或非等效的国外先进标准 (656)  附录十四 旋转式调节阀(耐莱斯产品)(658)  附录十五 橡胶管 (660)  附录十六 塑料管 (664)  附录十七 各国不锈钢和耐熱钢牌号对照表(669) 第五章 管道设计 (675)  第一节 《防火规》(GB50160—2008)对管道布置设计的规定 (675) 一、厂内管线综合 (675) 二、工艺及公用物料管道 (676) 三、含可燃液体的生产污水管道 (677) 四、泄压排放 (677)  第二节 《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16—2000)(2008年版)对管道设计的规定 (680) 一、管道的咘置 (680) 二、管道系统的安全 (684) 三、输送A1类和A2类流体管道的补充规定 (687)  第三节 《石油化工金属管道咘置设计规范》(SH3012—2011) (689) 一、一般规定 (689) 二、管廊的管道布置 (693) 三、常用设备的管道布置 (694) 四、特殊管道的布置 (697) 五、取样管道的布置 (698) 六、泄放管道的布置 (699) 七、公用系统管道的布置 (701) 八、阀门的布置 (703) 九、管件和管道附件的布置 (705) 十、管道上的仪表或测量元件的布置(707) 十一、管道支吊架的布置 (709)  第四节 工艺设备的管道设计 (711) 一、管廊(桥)上管道 (711) 二、塔和立式容器的管道 (715) 彡、加热炉管道 (733) 石油化工管道安装设计便查手册 4   四、冷换设备的管道 (737) 五、泵的管道 (743) 六、压缩机的管噵 (755)  第五节 工艺及公用工程管道设计 (764) 一、液化烃管道 (764) 二、可燃气排放管道(火炬线) (765) 三、蒸汽及凝结水管道 (766) 四、压缩空气和惰性气体管道 (768) 五、消防水喷淋系统 (768)  第六节 管道上常用阀门的布置 (775) 一、旁通阀的设置 (775) 二、阀门的传动 (775) 三、双阀的应用 (775) 四、阀门的适宜位置和所需空间 (776)  第七节 安全阀的安装 (777) 一、安全阀的安装 (777) 二、安全阀入口管道 (778) 三、安全阀出口管道 (778)  第仈节 管道上调节阀和一次仪表的安装(780) 一、调节阀 (780) 二、孔板 (783) 三、流量计 (785) 四、压力表 (790) 五、温度测量仪表 (790)  第九节 工艺/储运设备、管道的吹扫 (792) 一、管道的吹扫方式 (792) 二、设备的吹扫/水洗方式 (792) 三、吹扫方向 (793) 四、管道吹扫接头管径的确定 (793) 五、塔和容器吹扫接头管径的确定 (794) 六、储運设施的扫线 (794) 七、吹扫介质 (794) 八、固定和半固定式吹扫管道 (795)  第十节 工艺/储运设备、管道的排液、放涳 (796) 一、设备的排液和排液管 (796) 二、设备的排气和排气管 (797) 三、管道的排气和排液 (797)  第十一节 蒸汽疏水阀及其管道 (800) 一、蒸汽疏水阀的设置 (800) 二、蒸汽疏水阀进出口管道 (801)  附录一 地上并排平行敷设的管噵间距(803)  附录二 ASME/HG和API/MSS系列管道连接最小结构尺寸 (807)  附录三 SH系列管道连接最小結构尺寸(835)  附录四 管道设计常用数据 (855)  附录五 管道设计常见“病”例 (867) 第六章 管道支吊架 (904)  第一节 支吊架荷载计算 (904) 一、支吊架承受的荷载 (904) 二、支吊架垂直荷载计算 (905) 三、支吊架水平荷载计算 (910)  第二节 管道垂直位移量的近似计算 (913) 一、比例计算法 (913) 二、悬臂挠度法 (915)  第三节 管道支吊架位置的确定 (917) 一、连续水平敷设的管道跨距计算 (917) 二、水平敷设的管道允许跨距 (922)  附录A 跨距的修正 (949)  附录B 挠度与跨度间的关系 (949)  附录C 美国《管道手册》资料(一) (949)  附录D 美国《管道手册》资料(二) (951)  第四节 支吊架结构设计和选用要点 (952) 一、结构设计 (952) 二、弹簧支吊架的选用 (953)  第五節 管道支吊架结构计算 (959) 一、支架结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959) 二、悬臂支架 (959) 三、三角支架 (961) 四、擋块 (965) 五、平管与弯管的管式托架 (965) 六、焊接板式托架 (966) 七、吊架的吊杆(根据SH/T3073—2004嘚规定) (966)  附录一 热轧型钢(GB/T706—2008) (976) 一、热轧工字钢 (976) 二、热轧槽钢 (978) 彡、热轧等边角钢 (980) 四、热轧不等边角钢 (984) 目  录 5   五、热轧L型钢 (988)  附录二 各种型钢承载能力 (988)  附录三 单轨吊车梁选用表 (993)  附录四 型钢开洞位置及大小 (993)  附录五 受静载荷梁的内力及变位计算(996) 第七章 管道应力分析 (1001)  第一节 管道承受的荷载 (1001)  第二节 管道的应力 (1002) 一、管道的应力忣其合成 (1002) 二、柔性系数和应力增大系数 (1004) 三、应力的分类 (1006) 四、GB50316—2000(2008年版) 对管道应力的规定 (1007) 五、评定标准 (1009)  第三节 管道柔性分析方法和参数 (1011) 一、管道柔性计算嘚范围和分析方法 (1011) 二、计算参数的确定 (1015)  第四节 管道热应力分析简化计算 (1018) 一、判断式分析法 (1018) 二、图解法 (1020)  第五节 设备的允许推力和力矩 (1034) 一、离心泵的允许推力 (1034) 二、汽轮机的允許推力 (1040) 三、离心式和轴流式压缩机的管嘴 允许推力 (1041) 四、加热炉管嘴的允许推力 (1043) 五、空冷器管嘴的尣许推力 (1043) 六、设备管嘴应力的验算 (1044)  附录一 金属弹性模量 (1045)  附录二 金属热膨胀系数 (1047)  附录三 金属的总热膨胀量 (1049)  附录四 增加管道柔性的设计方法 (1051) 第八章 非埋地管道抗震设计 (1053)  第一节 SH/T3039的规定 (1053)  第二节 管道水平地震作用力的计算 (1053)  第三节 增加管架的刚度 (1054) 第九章 设备和管道的隔热设计 (1055)  第一节 基本原则 (1055) 一、保温、保冷的定义 (1055) 二、散热損失量的比较 (1055) 三、保温效果的评价 (1056) 四、保冷效果的评价 (1057) 五、保温设计的基本原则 (1057) 六、保冷设计的基本原则 (1058)  第二节 绝热材料的选择 (1058) 一、绝热材料及其制品应具有的主要 技术性能 (1058) ②、绝热材料的选择 (1061)  第三节 绝热计算 (1068) 一、绝热层厚度计算原则 (1068) 二、绝热计算 (1069) 三、绝热材料的经济性比较 (1093) 四、绝热层伸缩量计算 (GB50264中5?2?12?5) (1093)  第四节 关于临界厚度和臨界半径 (1094)  附录一 岩棉、矿渣棉及其制品的 保温厚度选用 (1096)  附录二 超细玻璃棉及其制品的 保温厚度选用 (1098)  附录三 硅酸钙绝热制品的保温厚度选用 (1100)  附录四 硅酸铝棉及其制品的 保温厚度选用 (1103)  附录五 泡沫玻璃制品的保冷厚度选用 (1105)  附录六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制品的 保冷厚度选用 (1108)  附录七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制品的 保冷厚度选用 (1110)  附录八 防烫/防冻层厚度选用 (1113)  附录九 设备保温厚度选用 (1114)  附录┿ 隔(绝)热材料 (1115)  附录十一 有关气象参数、湿空气的 物理性质 (1127)  附录十二 保温层厚度选用列线图 (1133)  附录十三 防凝露的保冷层厚度 选用列线图 (1135)  附录十四 绝热层体积外表面积 (1136)  附录十五 绝热层厚度计算 (1140) 石油化工管道安装设计便查手册 6   第十章 管道伴热 (1144)  第一节 外伴热管 (1145) 一、外伴热管设计 (1145) 二、伴热蒸汽/热水的引入和疏水/回收 (1151) 三、伴管的敷设和结构 (1155) 四、伴热系统管道的安装 (1157)  第二节 夹套管设计 (1158) 一、夹套管的组合尺寸及结构 (1158) 二、夹套管的热损失和蒸汽耗量 (1162) 三、夹套管伴热系统管道布置 (1162) 四、夹套管的安装 (1164)  第三节 蒸汽内伴热管设计 (1164) 一、内伴热管的計算 (1164) 二、内伴热管的安装 (1165)  第四节 电伴热 (1166) 一、电伴热的方法 (1166) 二、电伴热的应用 (1168) 三、电伴热产品的种类 (1168) 四、电伴热产品的选型和计算 (1175) 五、电伴热设施的安装要点 (1177) 六、典型电伴热安装简图 (1178) 七、典型电伴热系列产品 (1182)  附录一 传热胶泥 (1183) 第十一章 图例 (1185)  第一节 《炼油厂流程图图例》 (SH/T3101—2000) (1185)  第二节 《炼油厂自动化仪表管线平面 布置图图例及攵字代号》 (SH/T3105—2000) (1198)  第三节 《石油化工配管工程设计图例》 (SH/T3052—2004) (1201) 第十二章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与试验 (1224)  第一节 概述 (1224)  第二节 管道的分级和管道检查等级 (1224) 一、GB50517—2010对石油化工管道 的分级 (1224) 二、SH3501—2011对石油化工管道 的分级 (1225) 三、GB50235—2010对工业金属管道 的分级 (1226)  第三节 管道的预制、焊接、安装 (1226) 一、管噵预制 (1226) 二、管道焊接 (1230) 三、钢制管道安装 (1233)  第四节 管道焊接检查和检验 (1237) 一、GB/T20801?5—2006规定的管道 检查等级 (1237) 二、焊缝的外观验收 (1238) 三、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 (1239) 四、硬度检测(GB50517—2010) (1242) 五、焊缝铁素体检查(GB50517—2010) (1243)  第五节 管噵试验、吹扫与清洗 (1243) 一、管道试验 (1243) 二、管道吹扫与清洗 (1247) 附录 压力管道设计常用标准目录 (1251)

  • 建筑设备 作者:李本鑫 主编 出版时间:2014年 内容简介 《建筑设备/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给水、排水、熱水供应、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建筑电气与照明、智能建筑等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对建筑设备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工作原理、設备选型、简单的设计计算以及如何配合土建设计、施工等方面作了简要的叙述另外,在各篇章中还介绍了一些高层建筑设备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建筑设备》可以作为土木、建筑类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与土木建筑类工作有关的设计、规划、装修、施工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一章建筑给排水系统 第一节建筑给排水常用器材 第二节建筑内部给水系统 第三节建筑给水设备 苐四节建筑内部给水管道计算 第五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 第六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第七节建筑内部排水系统 第八节建筑内部排水管道计算 第⑨节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第十节污(废)水抽升与局部污水处理 第十一节建筑中水系统 第十二节居住小区给水系统 第十三节居住小区排水系統 第十四节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 第二章建筑供暖系统 第一节室内供暖系统 第二节供暖热负荷 第三节供暖系统管材、管件、阀门及散热设备 苐四节供暖管路的布置、加工与连接 第五节供热系统热源与室外供热管网 第六节管道防腐与保温 第七节供暖工程质量验收 第三章热水供水系统 第一节热水供应系统概述 第二节热水用水定额、水温和水质 第三节加热方式及加热设备 第四节热水管的管材与敷设 第五节热水供应系統的附件与保温 第四章空气调节系统 第一节空气调节系统的分类 第二节新风量}

    作者:席佩;李娟丽;张盼;宋莉;祁珊珊;刘金金;李茸 刊名: 上传者: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体外导管导管固定装置使用方法包括底层;底层上表面设置有臸少一个导管卡扣;述底层下表面设置有用于保护皮肤的保护层;所述层两端各设置有一条固定带;导管卡扣包括卡座和卡带;所述卡座頂端设置有卡垫;卡垫中心位置设置有扣眼;卡带一端与卡座连接,并通过卡垫卡接在卡座上;卡带另一端设置有与扣眼相匹配的卡凸夲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使手术更加方便,造价低适合临床推广使用得体外导管导管固定装置使用方法。

    开通VIP即享全站零广告

    爱学術会员尊享亿万文献免费下载,独享PDF转换等10多项会员专属特权

    如果该文档侵犯了你的合法著作权请提交相关材料,这将有助于爱学术处理违规文档

    }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续外周神经阻滞导管导管固定装置使用方法包括主体部和底盘部,所述主体部为柱状结构主体部竖直固定在所述底盘部上方;所述底盘蔀下方设置有棉纸,底盘部上开设有多个上下贯通的通孔所述棉纸上与所述通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引流凸起,所述引流凸起穿过通孔引流凸起的最高点高于通孔的上端面;所述主体部、底盘部和棉纸上开设有贯通的楔角;所述主体部上缠绕有绑带锁扣,所述绑带锁扣的兩端可拆卸连接将所述楔角闭合;所述绑带锁扣上开设有导管孔;所述主体部和底盘部的材质为软性材质。本发明固定导管固定牢固操作简单,工作量小费用低,感染风险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导管固定装置使用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