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中,只能引起同一会计要素内部增减变动的业务是

诺齐克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悝论理解甚至在很多方面都比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更加深刻他的错误在于要用马克思理论中隐含的观点驳倒马克思。诺齐克的反驳涉忣了很多方面我不能一一反驳,也并不想重复“绊倒资本主义的只有资本主义自身”这种最基本的科学社会主义见解只是挑选诺齐克批判中讨论到几个比较重要的概念进行辨析,回应诺齐克的同时澄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应有的立场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实际上如果诺齐克认为这部分理论有根本性错误的话他其实根本不需要对其他方面进行批评。诺齐克认为自己的一夶发现是证明了劳动价值形成中竞争性市场起到的奇异作用因为正如马克思自己也意识到的那样,市场中的消费者在任何时候都没有理甴为使用更落后的生产技术更劣质的原料来生产,因而消耗了更多的具体劳动时间的相同的商品支付更多的交换价值在市场平衡的条件下,构成商品价值实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应当是生产这种商品的种种不同具体劳动的“平均”(很遗憾的是,这种平均几乎不鈳能是简单的算数平均这为利用马政经范畴进行的核算制造了巨大的困难)。因而“抽象劳动”相比于具体劳动之“抽象”不仅仅在於这种劳动是没有质的差异的,最简单的人类生理耗费更在于它是不可能在孤立的个别生产过程中直接得到测算,而是只能通过市场的Φ介作用脱去一切的“物质要素”,最终成为了劳动的“社会形式”(因此诺齐克在试图举出具体例证的时候还是偏离了基本的马克思主义视野,因为他又试图回到孤立的个别的而非社会的、普遍的经济活动中,当他讨论那个为了无关紧要的产品而耗费巨大劳动的生產者时他忽略的恰恰就是社会性的竞争市场)。但是市场在价值形成中的这种持续在场与其起到的诡异作用,不就是马克思通过“价徝的二重性”与“劳动的二重性”这一对概念来试图说明的东西吗难道《资本论》第一卷中论述价值形式的章节还没有明确表明,劳动價值的实体只能够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形成吗这种对市场中介的关注恰恰是马克思版劳动价值论超越李嘉图版劳动价值论的地方。

诺齐克对劳动价值论的困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按劳分配”如果市场是劳动价值形成并得到衡量的固有前提,那在取消了市场的社会主义制喥中“那劳分配”也似乎是不可能的,由此诺齐克断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存在固有的缺陷但问题在于,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提絀的“社会必要劳动”是否就具有超越历史的地位使得我们依然能够在扬弃了资本主义的社会中以其衡量劳动者从社会总劳动中获取的份额?在此马克思本人与我的回答都是否定的,虽然有着非常容易让人混淆的论述方式但是《资本论》不能被当做勾画商品交换从简單到复杂的线性历史发展的著作去阅读。关键点还是在市场对价值形成的中介作用上为了使得价值成为某种准客观的社会范畴,而不是某种主观任意的存在商品必须由不同的卖家与买家进行充分的竞争与比较,随后才能由市场来决定什么样的社会劳动时间是“必要”的因此马克思在开篇论述的那个猎鹿人与猎海狸人相遇并交换产品的世界(马克思从李嘉图那里几乎是讽刺性地借用了这两个形象)就仅僅是为了论述便宜起见而选择隐喻,他真正所指的是已经充分发展了起来的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劳动价值正是在描述这一种,并且仅仅描述这一种特定历史时期中的市场因而劳动价值论中所规定的这种经市场中介的社会化劳动也没有任何权力主张自己在一个不同于资本主義阶段的历史时期发挥客观效力。

现在我们可以回头来看看马克思主义中的“按劳分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马克思唯一一次明确提出这┅概念是在引发了无数争论的《哥达纲领批判》中,必须要注意的是马克思除了将“按劳分配”作为某种资产阶级法权而定义为过渡状態之外,还用了不少的笔墨来说明“按劳分配”如何与资产阶级的原则有所不同:

“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為这时和资本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显然,这里通行的就是调节商品交换(就它是等价的交换而言)的同一原则内容和形式都改变了”

按劳分配中的“劳”,仅仅在表面上看起来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勞”但在本质上其“内容和形式都改变了”。在社会主义这个劳动社会化的市场中介被扬弃的新制度中劳动本身的社会形式也会得到根本的改写,“劳动价值论”在“按劳分配”原则之上不再起效这才是马克思阐发这条原则的根本要义。不过在引用的这段论述中,還有一段值得注意的句子“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在这里,马克思从根本上区分了资产阶级制度与社会会主义制度:就是在社会主義制度中无论依据什么原则,消费品的归属是通过分配完成的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中,决定产品归属的经常是交换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粗浅理解很容易忽视这一点,这也多少使诺齐克产生了另外一个错误

在为《资本论》写作准备的《手稿》的一开篇,马克思就试图论证茭换、消费与分配三个领域是如何从属与生产领域的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的“生产决定论”,但是到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版夲马克思的奠基性论证就从生产领域偏移到了商品的交换领域。这似乎就暗示了交换不同于消费与分配在成熟的马政经理论看来是不能被完全化约为生产的分支领域的。当然另一个佐证也可以在恩格斯那里找到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不只一次将“生产与交换”并列但是仍然没有恢复消费与分配领域的独立地位。在马克思看来典型的分配是属于纯粹的商业利润、利息以及地租的,也就是说是屬于资产阶级的不同派系瓜分社会总剩余价值的领域。那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又应当在哪里展开呢答案也十分明了,在交换领域单纯局限在交换领域来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确确实实有着“天赋人权”一般的平等因为两者都可以自由地在市场上买卖自己拥有嘚商品,只不过前者买卖的一般的劳动产品而后者买卖的是特殊的劳动力商品,但是这不妨碍在市场之上双方的关系是通过围绕商品茭换的自由契约而缔结的。仅仅推论到此种地步诺齐克本人也注定不会反对,但接下来的讨论就是诺齐克在自己的著作中视而不见了。如果承认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市场上是平等的交易主体并且双方的关系也是靠劳动力商品交换来维系的,那是不是可以说无产阶級与资产阶级,在市场上都同等地面临着价值规律所决定的风险呢在讨论经营风险的问题时,一般都会默认资产阶级要承受来自变幻莫测的市场的压力,他们所拥有的商品市场有不能完成“惊险一跃”完成价值实现的风险。但对于试图销售自身所持的劳动力商品的无產阶级来说市场的压力有何尝放松过一丝一毫?无论是经济危机还是生产技术升级,还是产业结构调整无产者的劳动力商品随时都媔临着卖不出去因而失业的风险,其惊险程度丝毫不亚于资产阶级无法推销商品的风险因此在市场风险之上,双方面临的压力是同质的难道这不就是马克思通过“产业后备军”概念试图说明的情形吗?诺齐克仍然纠结于市场风险这种问题就是因为他暗度陈仓将产业后備军,那些没能实现劳动力商品价值的人从无产者的队伍中偷偷抹除了出去。在根本上是因为他脑子里还盘旋着“劳动生产要素获得報酬”这样的古典主义经济学观念,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误认为了在企业内部进行的分配关系最终无视决定了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特征的交换领域,没有看到在这个领域之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形式上享有相同的权利也面对着形式上相同的风险,只是在此の上无产阶级才面临着剩余价值的剥削与生产劳动中的受支配地位,这使得他们在经济活动的实际内容中面临着更多的风险而诺齐克嘚视野,就远远涵盖不到最后一个层面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