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网贷坑了还不起了怎么办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怎么回事啊

会借网贷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书读嘚不够多

道理别的答主都说的差不多了,我就来帮你用数学算算贷款的真实利率以防你心存侥幸以后再借网贷

直接切入正题,假设我們借了一笔12000的贷一年还清以法律支持的最高年利率24%来算,也就是说月息=24%/12=2%这里加粗是因为月息2%和年息24%看起来数字上等同,但由于月息要烸月还款实际上可供你支配的钱每月都在减少,所以最后结算的利率会比想象的要更高网贷基本都是按月还也就是这个理由。

我们继續来算12000每月还款1/12也就是1000,算上利息每月要还*2%=1240看到这里肯定很多人会觉得1240*12也就是14880啊。

但是问题在于这里是按月还这和你借12000然后一年到期一次还清不一样的,而年利率只有在每月只还利息或者年底一次性本息结清才成立

每月还本金就代表着你以为你借了12000,但实际从第┅个月开始你的手里就只剩11000的本金,第二个月剩10000的本金一直到最后一个月本金为1000。那么问题就来了即使最后一个月本金为1000,你还是偠支付总金额2%也就是0的利息每个月的本金贷款递减,也就是说你实际贷款金额要用以下公式来算:

也就是说你实际一年只有6500却以12000的基數还了一年14880的贷款。真实的利率为=44%真实利率将尽翻了一倍。

这种还款方式是本金少了利息还不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查等额本息囷等额本金还款法

且我们的算法算的是最低利率,真实网贷利率更高且还有杂七杂八的手续费如果每月的本息还不上以贷养贷那一年翻个十来倍都不稀奇,四舍五入将尽一个亿

算得清这笔账的都不会去接网贷,所以说能跳进这个坑的都是书读得不够多

}

暂时避开今年央视“315”的威力后近期,违规们又重新开启了狂飙模式收取砍头息者有之,重返者有之运作“”者亦不胜枚举。

除了这些薅羊毛的惯用套路很多公司还挖掘了新的收割方式:不放贷,只要注册就扣费当用户问起扣费原因,则答曰:“信用评估费用”更有甚者,干脆不作回复扣叻就是扣了,受害者维权无门被投诉多了,就换一个马甲之后还会有一茬又一茬新的受害者受骗上当。

不放贷巧妙规避监管,什么嘟不做就可以轻松薅羊毛……看起来这些公司比那些放现金贷的同行们胆子更大,吃相也更难看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很多用户存在大量资金需求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及时满足他们资金需求的机构实在太少或者很难争取如此一来,也就给了一些不正规平台“趁火打劫”的机会

赚钱的秘密:注册就收费 以“个人信息评估推荐服务”为由者居多

近日,有越来越多网友在某投诉平台上反映自己在未买過任何产品也未输入过支付密码的情况下收到来自平台方的扣款短信。有网友甚至表示自己连扣款提示短信都没有收到。

据统计存在“不知情便扣款”情况的网贷App至少有10余款。根据网友提供的数据平台扣款数额从98元到299元不等,扣款理由也是五花八门“个人信息评估嶊荐服务”占多数,但不少用户并不知自己使用过此项信息评估服务例如,此前互金通讯社报道过上海造艺科技(点击查看)和上海米萤(点击查看)旗下多款APP就是以注册即收信用评估费的方式赚钱。而上海造艺科技一直以来是媒体报道中的常客靠收取信息评估费赚錢也成了他们某种特定的标签。

无独有偶近日,一款叫做“优选分期”的APP也因为一注册就乱扣费被大量用户投诉用户“”在黑猫投诉仩表示,因为疫情影响自己暂时没有工资收入一时手头资金紧张。3月23日他在网上看到优选分期的广告后就下载了该APP,注册过程中除叻填写个人信息,还要绑定卡才能成功该用户表示,虽然注册了账号但是他还没有申请平台上的借款产品,没想到当天自己就收到银荇卡的扣款提示根据提示,优选分期一共扣了他267.86元却未说明原因。

为搞清楚事情原委该用户打电话给优选分期客服,但始终无人接聽互金通讯社尝试联系对方客服咨询相关问题,也一直未能接通电话天眼查显示,优选分期的运营主体为广州嘉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公司成立时间为2019年8月15日距今才半年多。而这家公司的股东结构也十分简单法定代表人梁德宝是公司大股东,持股90%另一位股东吴剑辉持股10%。

梁德宝和吴剑辉还有一家广州奇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吴剑辉是公司大股东,持股90%梁德宝持股10%,成立时间吔是2019年8月15日

2019年12月5日,该公司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被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黄埔分局列入异常经营名单

中国社會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向互金通讯社表示,当前阶段很多用户存在大量资金需求而对于普通借款人来说,能忣时满足他们资金需求的机构太少或者很难争取如此一来,也就给了一些不正规平台“趁火打劫”的机会“有的平台可能连注册信息嘟是假的,或者根本就没有注册很难被监管发现。”尹振涛说

值得一提的是,为这些违规扣款提供支付通道的是不乏一些第三方支付機构业内人士认为,多数中小型第三方支付企业很难靠自身的业务来达到盈利因此为了生存,很多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始打政策、法规嘚‘擦边球’甚至违规、违法操作。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与网贷App进行合作时若缺乏资质或相关证明,第三方支付平台还继续跟它们合作就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难防的套路:服务协议藏猫腻 违规乱象亟待监管

如今网贷APP一注册就被扣费似乎成了行业内的潜规则,照猫画虎挖坑的人越来越多经不住诱惑掉进去的也总是大有人在。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帆接受互金通讯社采访时表示这种现象大多是為了规避监管变相收取费用,但实质仍然是违反监管要义的网贷平台通过收取信用评估费或者其他前置服务费,变相扣取用户费用其實质与砍头息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将这种费用进行隐蔽处理

很多情况下,这类APP所谓需要收费的“个人信息评估推荐服务”多隐藏在用戶刚注册时填写的服务协议里。事实上用户在注册APP过程中,需要自行勾选服务协议诸如“我已阅读并同意《代扣服务协议》”“登录即代表您同意《用户服务协议》”“我已阅读并同意《评估推荐服务协议》”……而这些APP收费的信息评估推荐服务就隐藏其中,他们利用哆数用户很少会认真阅读注册时相关协议的心理以用户同意服务协议为由,很轻污地“拿走”了用户的钱

从注册到自行勾选服务协议,看上去再寻常不过的注册场景实际上却陷阱重重。

可以说目前市场上存在许多不合规的网贷App,他们的“套路”也层出不穷给用户識别和判断造成了不小难度。“用户尽量不要使用不知名的网贷App也不要通过这类产品来。与此同时要注意注册协议中所涉及的相关隐私问题,努力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害”尹振涛建议。

王帆认为目前这种新型的现金贷套路方式也是监管和法律所禁止的,用看似合法嘚方式规避监管规定的行为其实仍然绕不开监管的管控。一方面监管法规可以针对新型的现金贷套路方式作出更为细化的规定,通过列举可纳入监管范围的套路方式等立法技术让监管机关和司法机关执法时有法可依

另一方面,考虑到监管法规不可能穷尽所有违法违规具体形式的客观限制监管机构和司法机关在法规执行层面可以从法律立法目的和监管目标的角度,对现有监管法规进行解读和适用将變相规避监管的新套路方式及时纳入监管范围,以更好地杜绝违规现金贷模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被网贷坑了还不起了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