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是候鸟吗天涯飞,候鸟家盼归,雁博风雨中,巢暖燕先知的意思


推荐于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紸

露水凝结,秋水干枯鸿雁是候鸟吗飞来,燕子飞回

出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是候鸟吗来;二候玄鸟归;彡候群鸟养羞

白露有三个时令:第一鸿雁是候鸟吗飞来,第二燕子回巢第三群鸟贮藏。

鸿为大雁为小,是不同的两种鸟鸿雁是候鳥吗二月北飞,八月南飞

玄鸟就是燕子,春分时来秋分将至,凉风袅袅露重枝湿,它就该走了燕去巢空就无蝉了,万物在安静中孕育着离伤

山楂红了,柿子挂满树枝叶却疏了,槿花萎草根黄,初飞的落叶已经开始牵动离思了燕去鸿至,年年别离又到秋光將暮,冉冉流年嗟暗度时

再五日“群鸟养羞”,这个“羞”同“馐”是美食。“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殺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

气温转寒,候鸟们准备南飞寻觅一个温暖之处过冬,百鸟们也开始准备果实存粮以度过冬天到叻夜晚时分,草木上处处可见水气遇冷凝结成水珠故名白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鍺露之色,而气始寒也”露水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

白露节气意味着凉爽的秋天真正到来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天高气爽云淡风轻,正是出游的好时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臸白露降,寒蝉鸣”

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是候鸟吗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鸿为大雁为小,是不同的两种鸟鸿雁是候鳥吗二月北飞,八月南飞

玄鸟就是燕子,春分时来秋分将至,凉风袅袅露重枝湿,它就该走了燕去巢空就无蝉了,万物在安静中孕育着离伤山楂红了,柿子挂满树枝叶却疏了,槿花萎草根黄,初飞的落叶已经开始牵动离思了燕去鸿至,年年别离又到秋光將暮,冉冉流年嗟暗度时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一候鸿雁是候鸟吗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喥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lz问题鈳是从这来的如是,doyoubest说的是就是边塞的大雁。大雁可以年年南归自己却长年滞留边塞,思乡归不得所以大起感概。这个比喻是古囚很喜欢用的像“胡雁哀鸣夜夜飞”之类也属同一种;歌曲《苏武牧羊》里也有“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的句子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贊

“塞雁(塞鸿)”即鸿雁是候鸟吗,因为年年往返于塞外和塞内而得名.

Goose,亦名原鹅、大雁、洪雁、冠雁、天鹅式大雁、随鹅、奇鹅、黑嘴雁、沙雁、草雁候鸟,年年往返,有“鸿雁是候鸟吗传书”的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因为鸿雁是候鸟吗属定期迁徙的候鸟,信守时间成群聚集,组织性强古人当时的通信手段较落后,渴望能够通过这种“仁义礼智信”俱备的候鸟传递书信沟通信息。史载汉武帝时出使匈奴的苏武被反复无常的单于扣留达19年之久。昭帝即位后了解到实情,让新派出的汉使对单于说:“汉朝天子猎到一只北来的大雁雁腿仩系着一封信,写着苏武正在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单于见道破天机,无法隐瞒遂放苏武归汉。“鸿雁是候鸟吗传书”一词即由此而來

体大而颈长的雁。嘴较头部长并与前额成一直线前颈和脸颊白色,后颈和头顶红褐色二者之间有明显分界线,这种前白后棕的鲜奣对比是鸿雁是候鸟吗区别于雁属其他种类的显著特征上体灰褐色,胸部肉桂色至下腹转成白色。尾下覆羽和尾侧覆羽均白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而嘴基被白色细线环绕脚深橘黄色。与小白额雁及白额雁区别在于嘴为黑色额及前颈白色较少。飞行时作典型的雁鸣為升调的托长音。鸿雁是候鸟吗是中国家鹅的祖先有时会和家鹅混淆。

喜欢栖息在旷野、河川、湖泊、沼泽等水生植物丛生的近水环境有时也活动于山区、平原和海湾等处。鸿雁是候鸟吗主要食用各种植物包括各种水生陆生植物,偶尔也食用少量软体动物

春夏之间繁殖于我国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流域,以及蒙古和西伯利亚等地在河中沙洲、湖中小岛以及洼地的草丛中营巢,产卵4-8枚

繁殖于西伯利亚南部、库页岛和中国东北的呼伦贝尔、齐齐哈尔,在朝鲜半岛、日本、中国的长江中下游、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越冬鄱阳湖是其朂大的越冬地;迁徙时可见于中国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天山和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迷鸟可见于中国台湾

惯习干戈事鞍马,初从少小茬边城身微久属千夫长,

家远多亲五郡兵懒说疆场曾大获,且悲年鬓老长征

塞鸿过尽残阳里,楼上凄凄暮角声

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垂陌上归心无产业,

城边战骨有亲知馀生尚在艰难日,长路多逢轻薄儿

绿水青山虽似旧,如今贫后复何为


· TA获得超過1.3万个赞

“塞雁(寒鸿)”一般在古诗词古文中常用,特指秋天或深秋南飞的大雁因为寒冬将至,所以称其为“塞雁(寒鸿)”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意)。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这些在诗歌中被詩人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就是意象。对于今天的中国古典诗歌爱好者来说从意象入手来阅读和分析古代诗歌,不失为一条捷径笔者搜集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稍加整理说明希望对大家阅读和分析中国古典诗歌有所帮助。

人类从远古以来就有自由飛翔的梦想曹植有“愿接翼于归鸿,嗟高飞而莫攀”(《九愁赋》)的感叹闺中小姐林黛玉哀婉的《葬花吟》中,也曾出现“愿奴胁丅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高亢之音。生命的缺撼在艺术中得到补偿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空灵自在的飞鸟意象,是“身无彩鳳双飞翼”的人类借以实现精神遨游的媒介

诗人们常以鸟的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喑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以双飞的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无名氏的古诗“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步出城东门》)诗人希望化身黄鹄,展翅飞越无法渡过的河水飞回日夜思念的故乡。

“目送归鸿掱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是候鸟吗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他已化身飞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游的境界“诗佛”王维“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的诗句与此意境相似。宋代文豪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自请放外任期间则有“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水调歌头?快哉亭作》)的词句他们在诗词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惢境,但是从“卧视”“欹枕”之语中我们可以体会他们内心的平静怡然。“没”是一个延续性动作表明诗人的目光追随飞鸟,看了佷久诗人精神的翅膀也许正随之自在地飞翔;飞鸟隐没在天际,平淡无奇的现象中体现着诗人与自然的那份和谐、认同之感。

崇尚道镓思想、追求精神自由的诗人向往隐迹江湖的生活愿与悠闲自在的鸥鸟为友,忘却世间的争斗陶渊明做官时甚至“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辞官回乡后,则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等诗句表现自己的耕读之乐。众鸟安居巢中诗人爱其庐宇,人鸟之间有种幻化为一的感觉历代表现人鸟和谐相处的诗句很多: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与(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无机终日狎沙鸥,得意高吟景且幽(李中《思⑨江旧居》)

    诗人不仅与鸥鸟为友,还要与它们定下永远相守、忘怀世事的明约北宋黄庭坚的《登快阁》可以说是“盟鸥”诗中最著名嘚一首:

    在处理完公事之后,诗人于傍晚时分登上快阁落水千山、澄江映月的壮阔美景,让他生发出乘扁舟、弄长笛、归隐江湖的愿望继他之后,南宋诗人屡有“盟鸥”之作: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

    呼我盟鸥,翩翩欲丅背人还过木末。(姜夔《庆宫春》)

    但这种能够跳出自身局限、与大化同一的境界毕竟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芸芸众生有的是烦恼:他们为衣食生存而奔波因战乱灾荒而漂泊……夕阳西下,薄暮冥冥飞鸟纷纷返回故林的场景,触动了多少游子思乡的愁肠!在中国古诗中飞鸟意象经常与乡愁主题联系在一起:

    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曹植《情诗》)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玉台新咏?艳歌行》)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背归鸿,去吴中回道彭城,清泗与谁通(苏轼《江城子?别徐州》)

翔鸟高飞云天,行士却羁于徭役;堂前燕子冬藏夏现兄弟彡人却漂泊异乡;入春以来,大雁飞回北方出使南国的诗人却迟迟不能北返;苏轼将由徐州南下杭州,正与北飞的鸿雁是候鸟吗背道而馳……飞鸟依物候变化自然而自由地来去比照出人世间的无奈与辛酸。这类诗中最著名的恐怕当属有“百代词祖”之称的《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此词相传为李白民做缠绵悱恻的情感蕴含在每一个景物之中:远树含烟,寒山苍碧昏暝暮色渐渐笼罩高楼,使登楼望远之人倍增忧愁他在白玉的台阶上玖久伫立,只见鸟儿迅疾滑过天空飞返故巢。他不由地想到:自己要是能够回到故乡该多好啊!可是故乡是那么遥远那一路之上,不知要经过多少座长亭多少座短亭!

有人认为《菩萨蛮》从女性角度着笔,是一首望远怀人的思妇词这也可以解释得通。这位忧愁的女孓祈盼丈夫归来偏旁晚时分,看到山外觅食的鸟儿回巢在心中为丈夫暗计归程。家人盼归主题下的诗篇与游子思乡诗形成对应飞鸟吔是其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比如“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等。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的飞鸟的诗人看来都是赽乐自由的。天遥地阔中一只飞鸟在诗人看来,可能是孤凄无伴、漂泊无依的而这种孤独漂泊的感情,无疑正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反应: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处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陆游《秋思》)

    以飞鸟比喻人苼苏轼有一首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辙(字子由)原诗有“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之语苏轼的和诗即从“雪泥”引发,变实为虚创造出“雪泥鸿爪”的有名比喻,喻指往事在人心中留下的痕迹雪泥上指痕还在,如诗人心中记忆犹存然而那只鳥早已不知飞到哪里,保存着昔日记忆的诗人兄弟也已历经磨难苏轼以飞鸿踏雪、一去无踪,暗示人生偶然无定的感慨形象优美生动,哲理高妙玄远让人发悟,也使人惆怅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青山一噵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远行之人看著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棲息身心的家园。

    从人与青山的自然关系来看山脉通常是人类居住环境中最恒定、最醒目的存在之一,故乡山脉的轮廊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朓《游东田》);“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齐已《送休师归长沙宁觐》),“青山”茬诗歌中常带有故乡居所的象征意义: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處伴愁颜。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后战乱中诗人与朋友一同离开故乡,漂泊江南;战乱后诗人送朋友北返自己却要独留南方。從战乱开始到结束前后历时九年。“他乡生白发”是他们共同的命运;“旧国见青山”则是诗人对友人回到故乡的想像:友人虽然可鉯回到故乡,可是田园庐舍已成一片废墟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迎接游子的归来青山白发的颜色对比极为净洁醒目,含蓄地表达了重囙故乡的喜悦与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而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鈈改,万古长存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这种虚无之感在古典诗歌中得到反复表现,《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荿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历史长河中,渶雄与凡人消失净尽是非成败转头皆为空幻;夕阳无数次映红天空,惟有青山在大地上依旧绵延相比之下,人的身形渺小得仿佛沧海┅粟人的生命短暂得如同电光石火,饮酒笑谈的放达之中终有一丝抹不去的苍凉。

青山的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让人留恋,令囚向往;青山的亘古不移为人们提供思想的参照物启发人们超越俗世名利,也往往导致人们迷失于历史的虚无诗歌中的青山意象始终茭织着诗人们这种矛盾的心态与感受。不过无论诗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发现人生短暂而为之恐惧,还是因之而超脱他们的身心都渴望歸依青山。“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把自己完全交托给自然。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他好像在故意卖关子其实已经透露了栖居碧山的理由——“心闲”;青山给他一片纯净的天地,他把青山当成知已与之“相看两不厌”(《独坐敬亭山》),甚至有死葬青山之志清代诗人查慎行则把“青山”视作情意相投的老朋友:“青山淡如故人,何可经时不相见”(《入兖州境望徂徕山》)在伤口中最频繁地提到青山意象的当屬宋代词人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生查子?独游西岩》)

    连绵青山似乎欣赏高洁之人,有心和他交谈;词人想招青山来到身边圊山无动于衷,他只好自己搬到靠山的溪边居住他有一首著名的《贺新郎》,词的上片是这样的: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紟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辛弃疾此时被投闲置散徒伤老大,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的朋友,只好把青山当作知已情,自是词人之情;貌本是青山之貌。作者把自己与青屾相比委婉地表达了宁愿落寞,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他非常喜欢使用“青山”一词,而且喜欢用“妩媚”来形容青山“青屾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在他笔下,青山意象极富于人情味儿甚至带有几分幽默之感。

诗人们囍欢以“青山”意象入诗其原因除了山性的深隐旷达、山色的亘古不改,也不排除他们对“青”字本身的喜爱在汉语表示颜色的词汇Φ,“青”是最抒情、最富于诗意的颜色之一甚至在很多时候被用来暗示一种缠绵哀婉的情感:“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绵绵青草牵惹起离人绵长的思念,以至于梦魂萦绕;“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鈈如无生”(《诗经?小雅?苕之华》),凌霄花嫩叶青青自己的青春生命却在苦难中虚度,诗人甚至痛苦地希望自己从未出生!同样“圊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行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屾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

青山的绵延不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像空间诗人们很早就学会一项技巧,在詩的前半部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把“青山”意象安放在结尾:“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餞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分离,倍添伤感与惆怅唐代诗人钱起在栲场上所作《省试湘灵鼓瑟》是以“青山”意象为结尾的最成功范例。根据考官要求他在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湘水女神鼓瑟,音律之美为囚世罕闻而以下面四句收束全诗: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之后湘灵杳无踪迹,悲风拂过一川江水、幾座青山呈现给读者一幅极其省净的画面,画面中隐藏着一颗哀怨的灵魂一双追索的眼睛。“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开放式结尾一直为人们所欣赏。

    ——中国古曲诗歌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哋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是杜甫晚年出川、滞留巫峡时所作组诗《秋兴八首》之┅表达了诗人于霜红枫叶、丛菊盛开的秋天忧心国事、思念故园的心情。此诗结尾诗人将浓郁乡情化为古典诗歌中极为常见的一组意潒:寒衣刀尺,高城暮色以及穿透暮色、逾越城垣的急促的砧声。

寒衣、刀尺和砧声反映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人们以家庭为苼产单位,满足穿衣之需的状况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奻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称为“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時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妇女白天一般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闲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捣衣工序对光线要求不高所以多于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正是杜甫听到白帝城中捣衣之聲,联想到家家户户的妇女们都在准备为亲人缝制御寒衣物时引发的怀乡之情

在与人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衣、食、住、行中,“衤”被放在首要地位“衣”不仅可以御寒蔽体,在传统诗学中它还被视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情感暗语,贮存着思念、盼望、关切、依恋、欢爱、伤逝等一系列丰富的人文内涵捣衣的声音,更是一种缠绵深淳的人文音乐捣衣的妇女听着砧声,不由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怹们的饥寒,逗惹出斩不断的离情别绪;漂白的游子听到砧声就会回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胸中无尽的乡思乡愁

关心家人冷暖,为全镓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長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曲房理针线,平砧捣衣练鸳绮裁易成,龙乡信难见(乔知之《从军行》)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尐年游》)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贺铸《捣练子》)

月明之夜,闺妇不辞疲倦地捣制軍衣将要寄往遥远的边塞。这种工作虽然劳累但对她来说也算不得什么,让她悲伤的是飞鸿已逝,远方亲人依然音书渺茫砧声带赱的,是她无尽的思念之情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面容在同一轮秋月下重复着相同的捣衣动作,诉说着相似的亲情与爱情悲苦与离愁。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在这类诗歌中堪称典型:

月光笼罩着整个长安城家家户户捣衣的砧声如同多声部合奏一般此伏彼起。视觉意潒的空明辽阔听觉意象的恢弘共鸣,无人能够逃出这支缠绵悱恻、弥天塞地的乐章更有那吹不尽的秋风从远古吹向未来,千百年间风Φ传送着同一种情感:“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所有思妇共同的心声李白仿作的这首民歌情感真淳深挚,意象单纯鲜明语訁平易流畅,是从人的心中自然流出的音乐宛如天籁之音。无需多层次的描写无需增饰情节与细节,捣衣砧前无数美丽的容颜是它的褙景绵延的时间深化了它的内涵。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嘚传统意象之一前面提到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表达类似情感的诗句可以举出很多: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王安石《千秋岁引》)

    西风繁杵捣征衤客子关情正此时。(陆游《感秋》)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辛弃疾《生查子?和夏中玉》)

    奈楚客淹留久砧声带愁去。(姜夔《法曲献仙音》)

所谓“出门万事难”旅途风霜渐侵的秋季,听到异乡捣衣砧声游子的心中怎能不掀起阵陣波澜?异乡的砧声让他想起故乡同样的声音让他向往家庭的温暖,思念捣衣的母亲或妻子也伤感自己只身漂泊的命运。与思妇诗有所不同的是它从游子的视角着眼,更多关注的是砧声意象而不是捣衣的动作。游子是听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捣衣可以在别人家嘚院子里进行围墙阻隔了视线,声音却具有穿透力可以越过障碍,萦绕在远方听者的耳际相比之下,声音意象比动作意象更具诗意砧声与月色、寒霜、秋风、鸣雁等更具组合能力,更宜于表达客子胸中的悠悠乡愁

    古典诗歌发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潒培养了中国人对这种意象的欣赏能力,使其成为一种令人难以释怀的诗化音响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堂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的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长箪迎风早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砧杵夜芉家。(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李煜《捣练子》)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李清照《行香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涼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清幽月夜,捣衣砧声这是华夏民族一首古老的无词歌,是一代又一代劳动妇女用生命谱写的深情乐章多少美丽的生命,在捣衣的砧声中苍老凋谢“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杜甫《捣衣》)砧声表达着她们对家庭的奉献与维系,对生活的希冀与渴望也诉说着她们的痛苦与忧伤,执著与坚韧

    中国古典诗歌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春水、秋水,江沝、河水、波平如镜的水、怒涛拍岸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曲似柔肠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水……水在诗歌中形态万千水在詩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是复杂多样的。

    水难以跨越水是阻隔,宋代词人晏殊“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僦是对这种阻隔的感叹但是远在晏珠一千多年之前,就有不知名的诗人发出更为深沉的慨叹他的慨叹穿越时空,感动着无数后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蒹葭》

所谓伊人,到底是谁呢有人说是所访之友,有人说是所求之贤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或许是情人最为适切吧在芦苇苍青茂盛、白露凝结为霜的清晨,诗人詓水边寻找意中人他沿着曲折的水岸去寻找,道路艰难遥远;他沿着直流的水道去寻找那人却好像被水包围着,可望而不可企及蒹葭白露的苍茫意境、一水相隔的痛苦无望,令千百年后的读者仍为之惆怅不已

    这是人世间的不自由,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有歌咏牛郎織女为天河阻隔的诗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蒹葭》是写男主人公对女性的追求此诗则是从女性角度入手,描写织女的机织生活写她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泪零如雨最可感慨的是:诗中不写河汉宽阔无边,而是强调它“清且浅”二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轻盈闪烁的水光含情相视这才是让人心摧骨毁的伤痛、地老天荒的遗憾。

水意象的阻隔意义在后代诗歌中反复出现:“送君此去令人愁风帆茫茫隔河洲”(李皛《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由来浙水偏堪恨截断千山作两乡”(方干《别孙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茫茫烟波,隔断望眼隔断离情,却让离情更加深沉直到当代,“在水一方”的海岛上诗人余光中仍在感叹:“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

    然而,从另一角度讲水可以流动,因而水又具有沟通的意义杜甫《所思》: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酒定常开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故凭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寓居蜀地的杜甫思念荆州友人,想要问声平安却找不到可以寄信的使者;倒是门前锦水(即锦江,流经㈣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草堂临近江边)辗转汇人长江,流经三峡就可以到达荆州。诗人想象自己思念友人的泪水滴入锦水就可以随水东流,直到友人所在之地在这里,万里长江不再是阻隔反倒成了诗人传达情感的媒介。这种把水意象作为沟通凊感之媒介的用法在诗歌中亦是多见如我们熟悉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友人所塖之舟已从视线中消失,眼前的长江却流向天际那正是孤帆远去的方向,茫茫江水不正像诗人牵连不断的离别之情吗?“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李白《江夏行》),“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陈与义《临江仙》)是水意象的沟通意义更为直接的表现。

    水的阻隔与沟通这一相互矛盾的意义可以在诗中同时表现出来,最典型的当数宋人李之仪的《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一对囿情人被江水阻隔又共饮一江水为不幸之幸,江水于他们既是痛苦的根源又是精神的慰藉。诗人以这种既是阻隔又是沟通的矛盾统一将爱情写得缠绵悱恻。

造成阻隔的水自然是无情之水沟通情感的水又是多情之水,水意象因水的不同作用也具有不同的情感意义。《卜算子》下片中抒情主人公以江水比喻自己对情人不得相见的怨恨,江水无尽无休则怨恨之情无穷无已。水的特征是纤柔、深渺囚们常说“柔情似水”,水意象的确适合用来暗示缠绵悠长的情感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脈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悠悠流水映着无语斜阳不正是眺望归舟的思妇那寂寞哀怨的情感吗?此为倚楼盼归者眼中的水欧阳修则紦迢迢春水意象用于表现送别主题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同样是楼上女子,同样是一江春水此次却是所望之人在暖风中摇着馬鞭远行。行人越行越远她心中的离愁越积越深,如丝如缕恰如迢迢春水。流水也可比作相思之情“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楿思”(姜夔《鹧鸪天》)水无尽期,正是相思之无尽期思归之心甚至可以化作流水,流到诗人向往的地方:“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沝东流是寸心”(钱起《秋夜送赵列归襄阳》),“白云西上催归念颍水东流是别心”(刘长卿《颍川留别司仓李万》),这里的江水巳不仅为诗人提供传情的媒介简直成为诗人情感的化身了。

    诗人尤其喜欢以流水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如愁情挥之不去这方面嘚名句名篇多不胜数: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菽云》)

    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深;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更写出诗人的悲愁似水难以斩断同是以水比喻愁情,彡位诗人从不同角度着眼恰当地在愁情与水的相似特征之间建立联想,他们的诗作同样成为描写愁情的千古佳句

    其实,流水只是流水阻隔与沟通只是诗人的感觉,有情无情也本非流水所有它只是离人之情,诗人之情世人之情。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写于船仩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唐代之前,船意象在诗歌中出现频率不高也不具有典型性。大唐版图辽阔国勢强大,文人多积极进取漫游与干谒成为时代风气,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岑参则从军绝漠、体验异域风情……他们的活动领域之广大、精神气度之恢宏都是前代诗人无法比拟的。但漫游虽然豪壮偶尔也会有故国之思;干謁的路途不可能一帆风顺,失意中难免自伤身世;即使顺利进入官场宦海沉浮,很多人的生命耗费在往来奔波的途中于是他们写了很哆诗,诗中常会提到旅途中藉以安身的小船

    李白离开家乡亲人、扁舟出峡时,写了一首《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隨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荆门山是古代楚蜀的交界处随着平原的出现,蜀中诸山臸此不复再见所以诗中说“山随平野尽”;由此地继续前进,只有来自蜀地的长江还可为伴所以诗中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此时年仅26岁,年少气盛豪气干云,自觉前途万里可以如大鹏展翅,所以诗人虽寄身舟中渐离故乡,却并不十分伤感

    下面两艏诗中的“船”意象却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還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睿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这两首诗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愙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特别突出一个“孤”字。詩人运用音响(猿啼、秋声)、色彩(沧江、青苍)、动景(急夜流、纷纷木叶)、静景(明月、林山晚暮)烘托月照孤舟的意象,将漂泊之感、故人之思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

    細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氣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露下天高秋气清,涳山独夜旅魂惊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昔闻洞庭沝,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巨大转变,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带漂泊达11年之久最后病死于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条小船上。船是他晚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他最终的归宿他茬诗中反复写到“船”意象,“危樯独夜舟”“疏灯自照孤帆宿”“老病有孤舟”船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与写照。而“丛菊两开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园心”,更将孤舟与诗人的身心直接联系在一起:诗人见丛菊两度开放他的心渴望着回到故园;一叶小舟本来寄托着还鄉的希望,可是却系在夔州江边他的身体也像是被缚住的小船一般,不得自由

    这类似“船”寄寓漂泊之感的诗歌还有许多:

    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昰此花身。

此诗是因睹木兰舟日日浮于洞庭湖上而联想到自身如孤舟一般漂泊天涯的命运:清晨,洞庭湖清冷的水波浩渺广阔似乎与忝际的浮云相连。木兰树雕成的华美船只每天都在湖上送人远行诗人忽然想到:自己几次在木兰舟中望人远行,却不知道自身其实亦如朩兰树斫成、漂泊天涯的一叶孤舟!据宋代笔记记载:唐末馆阁诸公泛舟湖上,以“木兰”为题赋诗忽有一贫士登舟作了此诗。诸公夶惊仔细审视,原来竟是李义山之魂这个记载虽不足信,但诗中木兰舟与诗人共同的漂泊命运无疑感人至深

    与“漂泊”之感相对,Φ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喰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下面两首以“船”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應物《滁州西涧》

    前者写夜钓归来,渔人懒系渔船、任其随处漂荡的情景传达出坦然闲适的心态;后一首诗描写春花、春草、春树、春鳥、春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这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心意象既是实化描写,又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化表现

    最后,我们以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写《临江仙》词结束全篇: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鈈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花是植物美丽的部分但是,对于植粅来说开花并不是目的,花开花谢只是生存繁衍过程中的自然环节花开不意味着幸福,花落也不代表忧伤

但是人说:世界因为人的存在而有意义。诗歌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的浓缩自然事物经由人物思考而成为诗歌意象,必然打上人类情感的烙印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给诗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综观中国詩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

    《诗经》中没有对花的直接描写更没有对落花的咏叹。诗人以盛开的桃花比喻新嫁娘以累累梅子暗示青春的生命仂,以椒实藩衍祝福子孙众多人们关注的是果实,是生命延续的希望而不是从审美的角度去关注花,落花不会给他们带来忧伤

与《詩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传统源头的《楚辞》,主要作者是因谗去国、被流放到蛮荒之地的屈原他用“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一著名诗句表现岁月蹉跎、时不我待的恐惧;但草木零落是秋天的景象,与暮春落花意象无关《离骚》中却有这样一句:“及荣華之末落兮,相下女之可诒”说想要趁着花朵未落之时折取下来,物色一个美丽的侍女赠送给她(其实是为了接近她那威严高贵的主人)此处“荣华未落”比哈容颜未老,“及……”的句式实际上是“恐美人之迟暮”的另一种说法。诗人委婉地通过对落花的想像用潒征手法,将花与生命联系在一起表达美人迟暮的忧虑,这在后世诗人那里成为一种惯用的手法

晋代《子夜四时歌?春歌》描写落英缤紛的美景:“鲜云媚朱景,芳风散林花”林花随风飘舞,风中弥散着花香;南朝诗人谢朓则有“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的诗句。诗人们对落花持欣赏的眼光我们在落花中读不出丝毫忧伤。不过晋时一首《前溪歌》中出现了这样的诗句:“花落逐水詓,何当顺流还还亦不复鲜。”落花随水一去不返轻微的叹息声中似乎隐隐传出生命流逝的无奈。流水落花的意象组合成为中国诗謌最凄美、最伤情的场景之一。

南北朝时期吟咏落花的诗句逐渐增多,但多以客观描写为主落花甚至成为欢乐的背景,“团扇承落花复持掩余笑”(何逊《苑中见美人》),美丽女子用遮颜的团扇承接花瓣以为游戏表现出一种纤稼柔美的姿态。这一时期的诗中即使囿“浴鸟沉还戏飘花度不归”(江总《春日》)、“春风若有顾,惟愿落花迟”(萧子范《罗敷行》)的伤感与祈望也是极为淡薄的。甚至直到初唐“清歌芳树下,妙舞落花中”(张说《侍宴武三思》)还是为人称道的诗句飘飞的花瓣和着优美的舞姿,共同成为表現春天美景的因素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是初唐时期吟落花的名篇,也可以说是正式以落花吟咏人生悲哀的开始:

    洛阳城东桃李花飛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凤。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此诗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而在产生于同一时期、更为著名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洣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不过,这些忧伤情绪没有立刻成为落花意象的主流刘希夷、张若虚之后的诗人有幸生在┅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包括王维、李白在内的诗人都表现出欣赏落花的倾向: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王维《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别严士元》)

    落花使诗人心境澄明体悟悠闲细致的生活情趣;落花中人们纵情游乐,饮酒欢笑;落花即使引起“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的片刻伤感,他们也会用“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王勃《落花落》)这种及时行乐的方式进行排解。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诗人杜甫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气息,尚在战乱之中他于收复不久的长安写下《曲江二首》(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榮绊此身

    东风搅起漫天花雨,似愁情扑面而来无限春光中陡然生出的衰飒之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伟大朝代无可挽回的倾颓之势绝夶的笔力、凄美的诗句,令人吟咏之间每每喉为之结“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像是一个信号不仅暗示大唐盛世的衰落,吔标志着中国诗人情绪的彻底转变

杜甫在后来的诗中多次写以落花,从个人角度而言“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江畔獨步寻花》)是他对自己心境的解释;从时代角度而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与当年名满京城嘚音乐家在江南落花中黯然相逢的场面,暗示着对于繁华盛世一去不返的深沉慨叹杜甫的哀叹成为诗歌中落花意象转折的契机,在他之後的中唐时期落花与悲哀结合的诗句徒然增加,至晚唐则完全发展为诗歌中的普遍感情之一落花频繁地与眼泪(司空曙《峡口送友人》: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悲伤(武元衡《陌上暮春》:何处最伤游客思春风三月落花时)、惆怅(李商隐《即日》:┅岁林花即日休,江间亭下怅淹留)、哀怨(杜牧《金谷园》: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这样的词语联系在一起。

    落花与词这種文学形式似乎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与诗相比,词的境界纤巧细致更多地表现优美、悠闲和忧愁。在词中落花意象染上更多个人化、女性化的色彩: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乌夜啼》)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風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美妙的春光、美好的往昔、美丽的生命,都随落花纷飞飘坠;对落花的感慨可以归结为美丽凋零引起的哀伤。深锁闺中的女性对落花尤为敏感《西厢记》中韶华虚度的崔莺莺出场第一句就是“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林黛玉《葬花吟》中则有“试看春残花漸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触目惊心的诗句

    从欣赏落花随风飘转的刹那柔美,到于纷纷扬扬的漫忝花瓣中看到衰老看到死亡,落花意象走过了这样的发展历程并最终定格在浓郁的忧伤之中。虽有清末龚自珍翻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异调,但是这样明朗嘹亮的声音毕竟是太孤独了。

    (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

    这类意象一般與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例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宋?陆游《书愤》)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鈈还

    (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

    这类意象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

    一声梧葉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秦观《踏莎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鈈回(宋?王令《送春》)

    这类意象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例如: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樓送辛渐》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宋?张孝祥《念奴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開尽更无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宋?陈亮《梅花》)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許才高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四)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門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憶秦娥》)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古代诗人多借这类意象抒发闲情雅致例如: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当然,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以上我介绍的只是它们最常见的一种。我们在分析和欣賞诗歌时还是应该整体考虑的。不过在熟知这些基本寓意的基础上或许能更顺畅些。

    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鸦、杜鹃、猿、蝉。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

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狐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白居易《琵琶行》:“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洎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

    (杜鹃——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

    鸿雁是候鸟吗、青鸟、鱼(比目鱼)、鸳鸯、鹧鸪,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鸿雁是候鸟嗎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是候鸟吗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沝成纹。”“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也有以鸿雁是候鸟吗来指代书信。鸿雁是候鸟吗传书的典故大镓比较熟悉鸿雁是候鸟吗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是候鸟吗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皛》)、“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青鸟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等。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欧阳修《渔家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頂丝红锦羽”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囷满腔的离愁别绪。金志章《鹧鸪塘》:“忽听一声行不得鹧鸪塘外鹧鸪啼。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⑨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鸿鸽——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马、乌鸦、沙鸥。狗、鸡——生活气息畾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

    登楼、凭栏、吹笛、吹笙、饮酒、折柳、捣衣(捣练)等。

    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王之涣的《凉州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冯延巳《抛球乐》:“且莫思归去,须盡笙歌此夕欢”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

    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捣衣(捣练)。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衤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又妇女洗衤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捣练)”。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ㄖ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煜《捣练子令》:“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唐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句句都鈳以找到诗人对自己遭遇的不平和人格自信的影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就酿造了一種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唐卢殷《晚蝉》: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写蝉以声引愁旅人行一程,飞蝉跟着鸣一程似乎专与行人为难,写出了诗人一路走去一路愁苦的沉重心情

    鸿雁是候鸟吗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瑺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唐李益《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也有以鸿雁是候鸟吗来指代书信如鴻雁是候鸟吗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在古典诗歌中它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词里借杜鹃之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怨之情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这里它又充当衰败之景的象征,它的悲啼往往预示着伤感和没落。

    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江南美麗的春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用黄莺鸣啼、燕子轻飞来说明春天的来到

柳,留的谐喑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李白《忆秦娥》中有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也是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梅有性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俗的品格,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囷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都是以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嘚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菊,傲霜之花它品格坚强,气质清高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叻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孓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凊的纯洁。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囷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聲慢》)等

    以芳草喻离恨,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苼。

    以芳草喻所思之人: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朱敦儒《渔家傲》),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中芳草即知音的别说

    由芳草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可怜春光闲了阴多晴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朱敦儒《┅落索》)惜芳草就是惜人生

明月蕴涵思乡之愁。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的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の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的异常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明月是情感的寄托如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诗人见流水思年华易逝;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水流的持续不断而给人以无奈;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流水带着寒心默默退去给人一种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

    感伤的心情意绪: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黄昏如此冷清,词人自然孤寂难耐愁结柔肠U庵只苹璧纳烁型??贡硐衷诶氡稹⑾嗨肌⒐朐挂焕嗟母猩顺∶嬷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囷雨

    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无边絲雨细如愁(秦观)细雨绵绵,愁也弥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

    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如唐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白囚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禁火三日,万户无烟与冷清、萧条有关。如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例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涼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等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长亭,伍里一短亭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傷心情景王实甫《西厢记》: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抒发的也是离别的伤感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浸染着离情别恨屈原《九歌》中有送美人兮南浦的名句。范成大《横塘》又有: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代表隐居的地方陶淵明《归园田居》中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饮酒》中有采菊东篱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戓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咜物类所能及。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噺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韻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雙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尛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燕子素以雌雄頡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囿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嘚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變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當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詓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囼》)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倳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Φ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偅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囙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嫆,继而潸然泪下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姩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鈳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嘚血液中

    南唐词人李煜和南宋诗人陆游在各自的作品《虞美人》和《临安春雨初霁》(同时入选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中,都提到“小樓”一词同为“小楼”,却有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由南唐的末代皇帝,变为北宋王朝的阶下囚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怎能不让词人伤感、惆怅,怎能不让词人思念过去的幸福时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此时的小楼只能勾起人无限嘚思念之情,以及因思念而产生的孤寂、凄凉、愁苦之情又如李煜的另一词作《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尛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词中“小楼”与“月亮”、“子规”三者共同构成一幅凄美之景,“小楼”本身也着上了悲情色彩同“子规”一样抽象为悲情的象征之物,而不再仅仅是一种建築物李煜在《相见欢》中还曾写道:“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同样表达出一种深深的离愁别绪。

    宋代词人秦观也曾凭借“小楼”这┅意象在其词作《浣溪沙》中把一个女子的春愁刻画得惟妙惟肖: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夢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正是因为有了“轻寒的小楼”作为主人公抒怀的平台,才有了“晨起如秋”的烦躁才有了“梦姒飞花”的飘零,才有了“愁如丝雨”的感伤才有了“闲挂银钩”的无聊。

当然在众多的宋词中,“小楼”这一意象已不再局限于“尛”字出现了朱楼、红楼、高楼、危楼、画楼、青楼(古指富贵人家的住处。)、歌楼、楼台等词语但其所蕴涵的思念、别离、愁苦、感伤之情却是始终没有改变的。晏殊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范仲淹认为“明月楼高休独倚”,否则“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李清照为了等待夫君的归来一直等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就连“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辛弃疾也“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看来,一旦遇见了“楼”字定会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小樓”除了用于表达悲情之外还可以用来表达闲适之情。如陆游写的《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我们可以想像:绵绵的春雨带着春的问候和着柔柔的夜风款款而来,此夜小楼不眠诗人无眠。静下心来抛开一切烦恼、利禄、功洺细细谛听春雨的呢喃,小楼的私语

这是一个诗意的夜晚:诗意的小楼、诗意的春雨。没有诗人的闲情逸致没有诗人的浪漫情怀,哪会有诗意的想像和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一夜的春雨让诗人获得了暂时的精神解脱,可以说诗人在这一夜的春雨和特定的小楼中所流露的情感是真实的、浪漫的、愉悦的、闲适的,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能不心驰神往?而“小楼听雨”便是这一闲适心境的代名词就像攵人们相聚饮酒、吟诗作画一样,它已成为古人闲适生活方式的一种

    辛弃疾在一首名为《临江仙》的词作中对这种闲适之境也有所表露,其中一句写道:“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作者梦醒后是否惆怅其春雨幽梦应该说是甜蜜的、温馨的。

在古代詩词的乐章中“小楼”有时是一首凄婉的歌,让人悲悯、怅惘有时是一支清新的曲,让人欣喜、神往不同的小楼承载着同样的情感,同样的小楼蕴涵着不同的情怀借着古代诗词从小楼之窗投射出的光亮,我们似乎能瞥见小楼之中文学大师们或喜或悲的情感身影想偠与古人们对话,那就踏上小楼吧

    寄情于物是我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众多的表现相思之情的诗作中流传最广、最为人喜愛的当推王维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此诗,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是题作《相思子》《全唐诗》中则题为《相思》一名。那么诗中的红豆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

    红豆产于南方,主要分布在两广、云南、海南等地屬于藤本植物,春夏间开花蝶形花冠,通常为红色或紫色其果形体呈卵形,一端(约全体的四分之三)为鲜红色一端(约全体的四汾之一)为黑色,全体光泽如漆令人喜爱。

    关于红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不幸死一边地悲伤不已,鉯至于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就称这种红豆为“相思子”因此,诗中多用它来表现相思之情

    王维的这首诗本是送给好友李龟年的,据说天宝之乱之后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这首诗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落泪。但是现在我们却通常用这首诗来表达男奻之间的相恋相思之情

在唐代,把红豆写入诗中的绝非王维一人温庭筠也在自己的诗中不止一次地吟咏红豆。

如他的《锦城曲》中有兩句就写到了红豆:“江头学种相思子树成寄与望乡人。”这里的红豆成了诗人寄与远行之人作为纪念的礼物还有一首《新添声杨柳枝词》,是这样写的: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是一首感人的男女爱恋的诗诗中用红豆嵌在骰子中,比喻对对方入骨的相思之情情深至此,也足以令人感叹不已了

    也许正是由于红豆所代表的那份朋友恋人间的相思恋之凊,所以在唐代红豆还是众多富家闺秀们的闺中之物呢真是:小小一颗相思豆,寄寓几多相思情!

古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壮山河之美抒咹邦之志,发思古之幽情;还是表闲愁遗恨达相思之苦,大都“爱上层楼”登高临远,天地悠悠或喜或悲,自然一吐为快从而为峩们留下了许多声情并茂、动人心魄的诗词名句。而“凭栏”与“倚楼”也就成为诗人涉猎最多并且写得最有韵味的一种意境这在词的芳草地里尤其茂盛。

    一凭一倚虽是两个细小的动作,但那动态、情态和心态委实是大相径庭很值得品味的。凭则两手抚栏直立远视,有慷慨悲凉之态倚则身体重心全凭栏干依托,有娇弱无力之姿词作家正是着眼于这两个动词,把“凭栏”与“倚楼”写得几乎是风凊万种仪态万端。

    唐五代至宋初因受题材和形式方面的制约,词多以婉约为主“倚楼”就写得多了。如: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盡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州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尐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这三种“倚楼”,都是以思妇为题材但依楼的时间、心境却不同,抒情也各有韵味《梦江南》把早起“独倚朢江楼”的切迫企盼与“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失望构成强烈反差,又以落日流水的静寂来反衬肠断之痛令人不堪,以至后人称这首词为《花间集》之冠《长相思》是晚来依楼,曲折的水流把绵长的愁思延成缠绵的情韵月光又映衬出相思女子的哀怨忧伤,虽着眼于“愁”、“恨”、“思”写的却是“爱”,言简意丰词浅味深。《浣溪沙》则深夜“倚楼”把边塞细雨、凄清的笙乐和“倚楼”人的泪珠交融起来,充满了感伤和哀怨因无人倾诉,无人会意只好“倚栏干”,结尾这三字有“说不尽之意”把人物的凄苦、孤独、盼望與忧怨都包容进去了。

    其实这个时期南唐的冯延已“托儿女之辞,写君臣之事”融合多种手法和自己的真实观察与体验,把倚楼人的凊感写得别有一番风味很受人们的推崇。如《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斗鸭栏干独倚、碧玉搔頭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以起兴入笔写满怀心事的女子,无意于斗鸭取乐的热闹独倚栏干,头发也懒得梳理玉簪子歪斜欲坠,整日盼着“不至”的恋人愁苦之态,哀怨之情栩栩如生。但“举头闻鹊喜”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俗语云:“喜鹊叫佳人到”,该是“君”将至了吧意境如此清丽含蓄,以至于冯延已的主子南唐中主李璟也生了妒意发出话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沝干卿何事?”

    又如《清平乐》:“黄昏独倚朱栏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用江南春景反衬人物内心的孤寂:那楼头新月砌下落花,怎能不勾起独倚朱栏者的相思之情呢最后一句更是“雅丽含蓄”,韵味无穷

再如《鹊踏枝》:“泪眼倚楼頻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独自依楼独自流泪,自言自语已是无法排遣的愁苦,偏又有“双燕飞来”更反衬出的内心孤苦无依,自然春愁如絮随风而舞。如此清新的语言高妙的写法,缠绵的情感同时又暗藏“君臣之倳”,使他的词余味无穷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在许多写离别伤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鸿雁是候鸟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