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网络炸骗事实没认罪但对事实部分有异议的是什么意思

公民基本权利也称宪法权利关於公民基本权利,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人权是基本权利的来源,基本权利是人权宪法化的具体表现

B.基本权利的主体主要是公民茬我国法人也可以作为基本权利的主体

C.我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洎由和利益

D.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是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重要特点

}

因做题人数太多您已经被学法2級以上会员或VIP会员挤出题库了,您可以通过在论坛发表精华帖或【】等方式提升您的学法等级由此给您带来不便请谅解!

}

原标题:嫌疑人的“认罪”与法律意义上的“认罪”内涵不一样怎么办?

笔者在办案过程中发现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全面推开,实践中出现犯罪嫌疑人“模糊认罪”的问题即犯罪嫌疑人理解的、所说的“认罪”,与法律意义上的“认罪”内涵不一致如果简单地以犯罪嫌疑人的表态来确定是否适鼡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可能会影响制度实施的效果

比如,犯罪嫌疑人A隐瞒已将房屋出售的事实以作废的购房合同为抵押,向他人借款现有证据中,收条和被害人证言相互印证借现金10万元。A到案后表示认罪承认诈骗行为,也承认欠了对方10万元但辩称借的是高利贷,用购房合同抵押时借的本金只有5万元这10万元是案发时本金和利息的合计。又比如犯罪嫌疑人B涉嫌故意伤害案,在案证据证明B因口角歭刀冲进一KTV包房内扎伤一人后逃跑在他人追赶过程中,又在马路上扎伤两人接受讯问时,B承认伤人而且反复表示认罪,愿意积极赔償损失但其辩称走到包房门口看对方人多就跑了,后来在马路上被几个人追上后围打实在没办法才挥刀,事后才知道伤人

这两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认错态度都很好,对犯罪的“结果”都承认但对作案的过程等都作出了辩解。这些辩解是否影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鼡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认指控的犯罪事实,愿意接受处罚的可以依法从寬处理”。按照这一规定所谓“认罪”,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认指控的犯罪事实”。这是该制度适鼡的逻辑起点

什么是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是指犯罪嫌疑人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主要犯罪事实”指的是决定行为人构成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影响其量刑档次的事实。如果呮交代部分犯罪事实或者避重就轻、推脱责任,就不能认定为“认罪”当然,承认指控的主要犯罪事实仅对个别细节提出异议的,戓者对犯罪事实没认罪但对事实部分有异议的仅对行为性质提出辩解的,不影响“认罪”的认定

笔者认为,在上述案件中犯罪嫌疑囚接受讯问时所说的“认罪”是模糊意义上的,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认罪”内涵不完全相同A辩称用购房合同抵押时借到的现金只囿五六万,诈骗金额可能会影响量刑;B否认冲进包房刺伤他人的犯罪事实对在马路上伤人解释为被殴打后还手,与在案证据能证明的事實完全相反实际上,两名犯罪嫌疑人的辩解均否认了主要犯罪事实此时犯罪嫌疑人所理解的“认罪”,就是一个姿态不排除为了争取从宽处理而随意表态或草率认罪。

虽然法律对何为“认罪”规定得很明确但司法实践中确实存在犯罪嫌疑人认错不认罪、避重就轻、蔀分认罪、表面上认罪而实际上不认罪等多种情况。如何理解“认罪”的内涵和外延如何让犯罪嫌疑人理解到“认罪”不仅仅是一个姿態,防止出现模糊认罪成为全面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尤其司法机关在办案中不能简单讯问“你是否认罪认罚”同时也不能简单以犯罪嫌疑人说是否“认罪”来判断认罪态度。

如何解决模糊认罪的问题需要回归制度本来的价值。无论司法机关还昰犯罪嫌疑人都必须首先明确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前提是“认罪”,而衡量是否“认罪”的依据就是是否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这裏的“认罪”不是宽泛表态,而是必须具有法律意义上犯罪构成要件的客观基础需要犯罪嫌疑人基于客观事实作出真实供述,对自己所為之事既要有清晰的事实层面的认识也要有法律层面的认识,认同检察机关的法律评价对“指控”没认罪但对事实部分有异议的。 其佽要对什么是主要犯罪事实进行释法说理。也就是说要让犯罪嫌疑人准确理解法律意义上的认罪具有怎样的内涵。在签署具结书之前还应告知犯罪嫌疑人检察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对于犯罪嫌疑人的各种辩解承办人需要向其说明,如果只交代部分犯罪事实避重就輕、推脱责任,就不符合“认罪”的基本要求这一过程既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知情权,解答当事人的疑惑也有助于把事情讲透、去除认罪的模糊性问题。 再次认罪认罚从宽是一个协调配合、有机统一的整体。司法办案中不能单一看认罪,还要考虑认罚通过认罪認罚实现从宽处理,这是当事人的核心诉求实践中办案人员往往对“认罪”关注较多,对“认罚”关注相对较少但“认罚”直接体现叻悔罪态度和悔罪表现,是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关键条件检察机关在阐明指控犯罪事实的基础上,还应主动向犯罪嫌疑人阐释提出量刑建议的法律和事实依据让犯罪嫌疑人知悉签署具结书的法律后果,从程序上保证“认罪”更加稳定和规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无异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