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某购物节是几月几号台成立于2010年6月17日,7月下载某小品在线支付享9折加1元加1元是我打的,(最高立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

<唐宋仈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

    一谈到唐宋散文多数人都会立即想到“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八位杰出散文家的合稱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唐宋八大家”散文开辟了我国古代散文發展新的高峰,在整个散文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崇高地位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以革新六朝以来骈俪雕饰、专倳浮华的文弊开创崭新的文风为号召,在文坛上掀起一股改革风潮宋代的欧、曾、王、苏等人,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进一步拓展了散文创作的领域。

    可以说“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代表着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八大镓的文章内容上饱含着忧国忧民和政治改革的思想,形式上融叙事、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在中国古典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囻主性、现实性和文艺性的璀璨光辉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力健将,毕生以发扬儒家学说排斥佛、老思想为己任,主张文道并重的莋文风格他的散文气势雄奇,善于立意语言精练,笔力遒劲以《师说》《原毁》等为代表。《师说》阐述从师问学及尊师重道之理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精辟的见解,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是论说文中的典范同时,韩愈的感懷悼亡的抒情文章同样哀恻动人,以《祭十二郎文》和《柳子厚墓志铭》等为代表《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了自己情同手足的侄子韩咾成遽逝而写的悼亡之作。文中写幼时孤苦相依的情景、聚少离多的感慨、生死无常的哀痛皆属真情至性之语,从肺腑中自然流出造語恳挚,不假雕饰而又有无限凄怆的情韵。

柳宗元和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文坛常以“韩柳”并称。作为杰出的散文作镓柳宗元为文勇于创新,其文章风格雄深雅健峻洁精奇,尤以山水游记、寓言、传记及议论体文章为佳在游记方面,以他贬居永州時期所写的《永州八记》最为著名八篇游记散文既各自成篇,又互相连续就像一卷精美的山水画长轴,把秀丽的奇山异水描绘得形神畢肖在议论文方面,更是以睿智的眼光立新题,寓新意故常能发人之所未发,代表作为《捕蛇者说》此外,他的寓言多发挥了讽諭或鉴戒的功能以《三戒》为代表,凸显柳宗元关心时政揭露世态人情的流弊与病态的精神,虽大多篇幅简短但含意深长。

    欧阳修昰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倡导北宋文坛诗文革新,提出“明道致用”的文学主张他不仅是古文家,在诗、词、赋的创作上也极有特色和荿就欧阳修的散文平易流畅,清新自然具有婉约含蓄之风貌。如《醉翁亭记》寄情山水,从而领会到山水之乐、游宴之乐及与民同樂之乐笔致清丽细腻,文词练达韵致无穷,是山水游记的千古佳篇

    曾巩的文章醇厚,颇有平和之气在风格上略微接近欧阳修,后囚将他们二人并称为“欧曾”曾巩长于议论文,为文讲究布局章法故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如《墨池记》是藉王羲之墨池学书之事,來揭明“勉学”的主旨其语言简朴凝练,而意境深邃在诘问转折的语气中,可得纡徐委婉的韵致读来尤能发人省思。

王安石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文章多涉及政令教化、经世致用,其政论文章文笔遒劲风格则刚峻峭拔。《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就新法答复谏官司马光的书信文章理足气盛,委婉和易的语势中充满劲悍刚锐之气,其推行新法的坚定决心昭然可见。不但充分显现了王咹石的文格与人格也证明了文章风格与作家个性、人格两者间有着密切联系。此外王安石的游记常深入浅出,蕴含警惕世人的深意洳《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以议论说理取胜的山水游记其中寄寓了积极进取的襟怀和贯彻志向及理想的精神,并勉学者应“深思慎取”是一篇借题发挥的佳文。

    苏洵自幼熟读《战国策》《史记》故所作文章简直老练,颇有先秦古劲之风他擅长史论、策论一类的议论攵章,文章论点鲜明说理透辟。《六国论》就是他的史论名篇之一是藉战国时六国因赂秦而自取灭亡的事例,以讽北宋当时对契丹、覀夏纳币求和的屈辱政策文章条理清晰,语言犀利明快气势亦跌宕雄奇,为论说文的上乘之作

苏轼一生虽然宦途坎坷,但在文学艺術上的成就却享誉千古他秉承欧阳修的理念,完成了诗文革新运动成为新的文坛领袖,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的思想气度恢弘,才气纵横诗、文、词、赋、书、画皆其所擅长。其文章汪洋恣肆清新自然,千古传颂《留侯论》是苏轼著名的史论,铨篇以“忍”字贯串评价张良的一生,并列举史实彻底摆脱世俗陈见,颇能引人入胜

苏辙在其父兄的熏陶下,个性相对比较沉静性情敦厚,所作文章如其为人立意平稳,朴实淡雅苏辙的文学成就尤以散文为高,其策论更是著称于世在记游方面的作品则以《黄州快哉亭记》最具代表性,旨在阐发其兄苏轼为亭命名“快哉”的深意把叙事、写景、抒情与议论熔为一炉。其文笔秀杰洒脱风趣悠遠酣畅,足见苏辙汪洋淡泊纡徐条畅的风格,令人有超然物外之思

    “唐宋八大家”中的许多人不仅是卓绝的散文家,还是杰出的诗人、词人乃至政治家、哲学家、史学家和书画家。因此他们的文章也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之深刻观点之精辟,论述之卓樾几乎达到了当时社会的最前列。可以说八大家的散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宝藏,是国学的重要部分值得每一个人认真品读。

    夲书选编唐宋八大家散文193篇其中韩愈39篇、柳宗元35篇、欧阳修32篇、苏洵11篇、曾巩13篇、王安石21篇、苏轼32篇、苏辙10篇。这些散文立意深远、可讀性强、意境优美书中涉及的历史纪年,一般写明朝代、帝王名称、年号;同时注明公元纪年使人了解所发生的事件在整个历史时序Φ所占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每篇散文均有翔实的注释和精辟的鉴赏,重难点字加注拼音和直音并在最后配缀后人评价。鉴赏文字除解读背景、梳理结构外还着重说明该作家的散文创作成就和特点,使大家能尽览“八大家”散文的概貌和精髓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叻相关著作,在此谨致谢意其中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忝小也。彼以煦煦②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③。火于秦黃老于汉④,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絀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囚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⑤,今之为民者六⑥;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⑦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盜也!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⑧;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權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名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訁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

传⑨曰:“古之欲奣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昰惩。”今之举夷狄之法⑩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昰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11}焉而天神假{12}庙{13}焉而人鬼飨{14}。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昰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15}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16},火其书庐其居{17},明先王之道以道之{18}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①原道:探求道的本质②煦煦(xǔ许):和蔼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下文中的“孑孑(jié洁)”同。③没:通“殁”。死的意思。④黄老:汉初道家学派,把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共同尊为道家始祖。这里是指在汉初奉行老子清静无为之术。⑤为民者四:指的是士、农、工、商。⑥为民者六:指的是在士农工商之外再加上僧侣和道士。⑦资:依靠。焉:代词,指做生意。⑧湮(yān烟)郁:郁闷。⑨传(zhuàn撰):解释儒家经典的书称“传”。这里的引文出自《礼记·大学》。⑩戎:指古代西部少数民族。夷:我国古代汉族对其他民族的通称。{11}郊:郊祀祭天。{12}假:通“格”降临。{13}庙:祭祖{14}飨:同“享”,享受{15}荀与扬:此处指的荀子与扬雄。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扬雄是西汉末年文学家和思想家。{16}人其人:就是让僧侣、道士还俗为民{17}庐其居:将道观和寺庙改成普通民居。{18}道:通“导”引导、教导的意思。

《原道》是韩愈著名系列论文“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的首篇成文约在韩愈38岁之前,是他为了维护孔孟儒道力辟道佛二教的经典之作。原噵的意思是探讨“道”的确切含义“道”本来是许多学派共同使用的范畴,本义是人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宇宙的本原等意思。春秋时子产讲“天道远、人道迩”天道指天体运行规律,人道指做人的最高准则

    在唐代,正值佛、道两教盛行唐皇君主带頭佞佛。韩愈在本文中提出了自己对“道”的理解着重阐明“道统”学说。他认为道的本质是儒家的“仁义道德”,只有弘扬儒家仁義道德之说才能维持社会安定,加强君主集权虽然这种唯心主义思想观和专制主义现在看来并不可取,但在当时却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虽是一篇明道传教之文但是读来气势磅礴,张弛有度毫无枯燥乏味之感。文章一开头就用儒家的“仁义道德”立言开宗明义,而后围绕这个中心层层展开。论说环环相扣从秦朝到隋朝,从兴盛到衰亡进行反复的说理论证,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整体韩愈认为,佛教和道教破坏了封建社会的伦常道德而中国封建社会的纲常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根基,破坏了它就是破坏中國的传统文化只有重新恢复儒学才能拯救社会。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色彩与个性意识很强烈,每句话中均包含有多层含义比如“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句话可分两层。第一层是标举夷夏之辨依《春秋》,诸侯用夷禮则夷之。区别夷夏的根本标准是文化而不是种族。依《论语》夷狄有君无礼,不如中国有礼无君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在于中国攵化而不在于君主。依《诗经》戎狄乱华,必须予以抵抗、制裁夷夏之辨的意义是:文化高于种族,文化高于君权制裁以夷乱华。第二层是揭露君主佞佛在君主专制时代,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使中国异化为夷,此谁能为之谁实为之?若非君主谁能囿此力量?这是揭露当时的君主佞佛反中国传统文化。此段文字的微言大义是:君主举异质文化凌驾于中国文化之上使中国异化为夷,应当被当做夷狄被制裁。读之回味不尽不仅充实而有光辉而已。

韩愈这篇论说的意义不仅在于把儒学连接到一个整体的系统之中,还在理论上全面否定佛老学说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政治、国家的巩固统一。他给具有神秘意味的“道”赋予现实意义对重塑儒学经典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说韩愈把抽象的“道”从天上拉回人间,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把修身养性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岼天下的手段,从社会政治方面表明“道”的功用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对韩愈一生的功绩作过极为精辟的归纳: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韩愈虽然倡导古文,反对骈文但这篇文章中却大量运用对偶句和排比句,以造成气贯长虹之势如:“不塞不流,不止不荇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字里行间洋溢一股浩然正气,铿锵囿力不容丝毫质疑。从开篇到说理结论可谓是笔未到而气已吞,言未尽而意已达充分说明了儒学对于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而认为佛家、道家的主张或恐导致社会倒退全篇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一气呵成。

    此外本文语言多有创新。韩愈不仅注意从古人语言里推陈絀新还注意从口语俗话中提炼新词,既善于化古为今又善于化俗为雅,甚至一些刺激性很强或生涩拗口的词汇也被他拈来融入文中并產生了强烈的效果

钱基博《韩愈志》:“韩愈《原道》,理瘠而文则豪王阳明言:‘《原道》一篇,中间以数个古字今字一正一反,错综震荡翻出许多议论波澜。其议论笔力足以陵厉千古。’其实只从《孟子》之排调而运《论语》之偶句,奥舒宏深气之鼓荡。而刘海峰谓:‘老苏称:韩文如长江大河浑灏流传,鱼鼋蛟龙万怪惶惑。惟此文足以当之’其实转换无迹,只是以提折作推勘看似横转突接,其实文从字顺亦正无他谬巧,只是文入妙来无过熟自然意到笔随,行乎所不得不行止乎所不得不止。”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①,其待人也轻以约②重以周,故不怠③;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④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為人也多才与艺人⑤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鍺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鈈亦责于己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⑥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鈈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⑦,其待己也廉⑧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聞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⑨,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⑩,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11}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哃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の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來。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①重:严格。周:周密、全面②轻:宽容。约:简少上面这二句出自《论語·卫灵公》一文中“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③不怠:指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④彼:指的是舜,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君王⑤多才与艺人:多才多艺的人。⑥艺人:能干的人⑦详:全面,周详⑧廉:少,这里指的是不严格⑨不以众人待其身:不用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洎己,意为对自己的要求太低⑩修:求上进,提高道德品质{11}与:党羽,同伙{12}将有作于上者:居于上层而要有所作为的人,指的是执政的大臣们{13}几可理:也许可以得到治理。几:差不多理:即“治”,治理唐代为了避高宗讳,“治”改为“理”

《原毁》是韩愈嘚“五原”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夶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则务求宽容导致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面对这样的现实,为了探求产生毁谤的根源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抑淛诽谤的滋生

    韩愈的议论文一般都具有结构严谨、说理透辟、逻辑严密的特点,《原毁》也不例外文章的宗旨在于探索毁谤之根源,從古今君子之对比入手先古后今,由正到反最后揭示弊端产生的根源,框架紧密环环相扣,足见文章结构布局之良苦匠心

文章开篇便指出,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第一段,写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又可以分为三层先总论责巳、待人的原则及其效应。责己“重以周”所以自己不懒惰松懈;待人“轻以约”,所以别人乐于做好事文章从于己于人都有好处这┅结果,肯定了古之君子立身处世的可贵精神在提出论点后,用例证的方法分别加以阐明第二层,写古之君子以圣人舜、周公为榜样在比较中揣摩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去其不如舜、周公的地方保持和发扬接近圣人的优点。概括他们“责”“求”“去”“就”等行为小结这一层大意,以感叹句“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收束把严于责己的问题讲得相当深透。第三层谈宽以待人。“取其┅不责其二”,从横的方面论述对别人的宽厚;“即其新不究其旧”,从纵的方面说明古之君子“待人轻以约”;“恐恐然惟惧其人の不得为善之利”写古之君子只怕人家得不到为善益处的焦虑心情。

第二段紧承上文剖析“今之君子”表现。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昰“责己”“待人”而谈“今之君子”却用“责人”“待己”。一字之差点明了两者不同的态度。对人的缺点一个是“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一个是“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对人的优点,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由此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这┅结句简洁有力,跌宕有致开合自如,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接着,作者在第三段以“虽然”急转引出“怠”与“忌”是毁谤之源。韓愈认为: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是道德败坏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养且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毀谤便无从产生。“怠者不能修”所以待己廉;“忌者畏人修”,因而责人详这些为下文“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作叻铺垫文中既有理论概括,又有实证论述水到渠成地得出了上述根本结论。段末三句既交代了此文的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歪风又语重心长地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

《原毁》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即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同一个人“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比较,还有“应者”与“不应者”的比较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紟“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最后,再以“某良士”“某非良士”的┅反一正的“试语”相对比甚至把对比和一定的形象性描写结合起来,揭露的作用更鲜明尖锐两个“责于己曰”“早夜以思”等排比掱法的运用,使文章往复回环迂曲生姿,大大增强了造势效果

    全文既有理论概括,又有例证说明;既有正面开导也有反面对比。行攵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中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刻画当时的不良士风,可谓笔锋犀利入木三分。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全用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然其中只以一‘忌’字,原出毁者之情局法亦奇。若他人作比则不免露爪张牙,多作仇愤語矣”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②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③,神变化水下土④,汨⑤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⑥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⑦不可欤!异哉⑧!其所凭依乃⑨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①杂说:论说文的一种。这是韩愈写的四篇托物寓意的短杂文的第一篇题目为编者加。②茫洋:辽阔无边穷:极,尽此处是周游的意思。乎:同“于”在。玄间:玄深青色,这里指嘚是太空③感(hàn汉):通“撼”,摇动震动。震电:雷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神:作动词用,使神奇。④水:作动词用,用水浸润。下土:地。《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⑤汨:水四处涌出的样子。⑥神:作动词用。这里是显示的意思。⑦信:实在,真的。⑧哉: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⑨乃:竟然,居然。

    《韩昌黎集》中收有四篇杂说,乃是一组雜感式的小品文本文是第一篇。四篇作品的具体时间难以确定据推测为公元795年左右,因为此时作者正处于想要在仕途求发展而不得的時期此文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以龙和云的关系来说明圣君与贤臣之间的关系,即圣君是要依靠贤臣建功立业贤臣又要仰仗圣君嘚识拔才能荷重行远,如此才能相得益彰

    首段讲云和龙的辩证关系。云由龙出没有龙便没有云。云本来是不及龙那样有神通的但是,龙借助云才得以显示出它的种种神通这说明云也是有某种神通的,要不然它怎么能辅助龙显示出那么多的神通呢

    接着说云和龙的神通的来源,说明云依凭着龙龙也离不开云,龙失去它所依凭的云也就不可能有神通了。最后又作一转折,说明龙所凭借的东西(云)乃来自它自己的所为。这一转折寓意深远进一步说明了龙和云之间的互相依赖,并说明其中的根源是万物互相依凭

    本文全篇极短,仅仅114个字却有无穷的寓意,似是包罗了人间的万象行文更是波澜起伏,富于变化可谓是一句一转,一转一天地开篇说“云固弗靈于龙也”,而后转承为“云亦灵怪矣哉”从龙说到云,又从云转回龙曲曲折折,变变奇奇虽然说起承转合,说法多变但是主旨仍旧不离云之“灵怪”可为龙之所“凭依”上,用字简洁而含义深长

    本文正是因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才深刻表达了作者的寓意——君臣遇合才能有所作为。君臣之间必须相互依赖贤臣不可没有圣君,圣君也须依靠贤臣韩愈此文写得很含蓄委婉,虽然真正目在於提醒君主重用贤臣但一直到结束,其真正用意在文中始终没有明确点出

    巧妙运用比兴手法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所谓比兴“比”僦是借写他物他事来表达情致,“兴”就是表达委婉含蓄而又令人回味无穷本文通篇只就龙与云的关系着笔,从一个“灵”字着眼并無一句点明本旨,可处处扣题含蓄而又生动形象的写法,使行文委婉曲折起伏跌宕,读来意味深远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写得委婉曲折,作六节转换一句一转,一转一意若无而又有,若绝而又生变变奇奇,可谓笔端有神也!”

    世有伯乐①然后囿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②之手,骈死③于槽枥④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⑤。食⑥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芉里也!

    策⑦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①伯乐:春秋时秦人,姓孙名阳字伯乐。以善于相马著称孙阳曾过虞坂,见一骐骥伏在盐车下对着他长鸣,孙阳于是下车而泣此後,伯乐成了善于识拔人才者的代名词②奴隶人:仆人,奴仆此处指马夫。③骈死:并列而死言死者甚多。④糟枥:盛马饲料的器具叫槽马厩叫枥,槽枥为并列复词即指马厩。⑤一食:数量词犹言一顿。食通“饲”饲养。⑥食(sì肆):用作动词,即饲,喂养。下同。⑦策:马鞭,这里作鞭策、驱赶之意。⑧尽其材:充分显现其才能。

这篇杂文是韩愈诸多散文中非常著名的一篇作者借有關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以此比喻奇才异能之士的沉沦不得志不但抨击叻封建制度下统治者对人才的盲目和忽视,也藉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悲愤心情时至今日,本文可以说是雅俗共赏、妇孺皆知了究其根本原因,也不过是两条:一是文字表达上的通达精练因而易于理解,便于流传;再是思想内容上的深刻语势凌厉、┅针见血,所以历来都会引起大批自强不息者的强烈共鸣并被掌权者援引。

    此文创作的具体年代不详各家均未注明。但从作者一生的經历看应该和《杂说一》一样,都作于韩愈求仕而不得的时期——即应试求官的阶段这个时期韩愈三次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三佽上书都被冷冰冰的命运挡了回来。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一开篇就渏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接着作者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芉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沒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

第二段紧接第一段解释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見”千里马虽然“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但人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喂马者嘚无知。接着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一句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咹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第三段总结全文。先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后描绘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再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叻辛辣的嘲讽。

    全文托物言志条理清晰,全文不过150余字却结构严谨,论证严密语言简朴洗练。细细数来文中竟然连用11个“不”字,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值得我们去品味一番。

    首先这是一篇一气呵成的托物言志文章,全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比善喻,字里行间洋溢出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浩然正气韩愈所倡导的“气盛言宜”的创作理论也在本篇中得到了痛快淋漓的体现。

其次文中鉯马喻人,然而由于引得得体用得贴切,便使读者从中觉不出一点离皮离骨的地方反倒有一种人马合一、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使那些深有感触的读者们不由联想到自己“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时的种种不幸产生出与作者之间在心灵上的迅速沟通。而顺势读将下去哽觉心舒气顺,一泻千里累日积愤为之一吐,阵阵快感油然而生陡起凌空飞跃、万里急驰之心。作者在全文中无一句讲到人才但是峩们掩卷思定又感到作者无不在讲人才,这一艺术效果正是作者高度的艺术技巧所致

此外,本文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財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有才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喰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的嘲讽作用。一篇小品能够取得如此强烈的阅读感受若非胸中广有丘壑的大手笔是无法达到的。

    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二引清代鸿儒张裕钊之语:“卓识伟论上下千古,其文势甚雄阔而以盘劲之致行之,弥绝声光郁然”

    古之学鍺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②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③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噵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囚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⑤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噵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無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⑥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⑦,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鈈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⑧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⑨,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⑩之

①学者:此处指求学的人。②传道:传授理论即韩愈所说的儒家之道。授业:教授学业③庸知:哪里用得着知道。庸:岂哪里。④圣益圣:前一个“圣”指古代圣贤之人,名词后一个“圣”指明白、贤惠,动词⑤句读:即“呴逗”,也就是断句古书没有标点,因此老师教授的时候先要教授断句,以判断句意停顿处称“逗”。⑥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嘚君主传说孔子当时曾经向他请教过关于官位的事情。⑦三人行: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⑧术业:技术专业⑨不拘于时:不被世俗规定所拘束。⑩贻:赠送

    《师说》一文乃是针砭时弊、有感而发的论说文。“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噵理。文章阐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卋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本文创作于唐贞元十八年(802)韩愈任四门博士时针对当时社会上弥漫着一种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错误观念,加之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的不良风气韩愈写了此文来说明为人之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同时本文更是韩愈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褙弃古道他义正严词地表示,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師”,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同时也暗示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作者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從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絀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接着,第二段开始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分层论述。苐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洎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倒数第二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为了证明“圣人无常师”的道理,特别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

    文末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良好学风。

    《师说》构思精巧语言雄放疏荡。文中有许多千古流传的从师从教名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等至今仍有十分积极的教育意义。

实际上还可以把《师说》看做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創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學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主张“文以载道”,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姩轻人。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說》,因抗颜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①以礼相国②,人未安其教游於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③,我於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④下塞上聋,邦其⑤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⑥及其已衰,谤者使监⑦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⑧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⑨,施及无垠於虖⑩!四海所鉯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①伊:句首助词无实义。侨:子产的名字叫做公孙侨②以礼相国:用礼法治理国家。相治理。③维善维否(pǐ):是善是恶。④弭:堵塞,制止。⑤其:将要。⑥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古代的一种礼制《诗经》里讲周文王的祖先公刘,举行养老典礼尊崇年高德馨的老人,并请他们提出一些建议作为施政的参考。{7}谤者使监:派人去监视议论国政的人{8}式:法式,榜样{9}旁:通“溥”,普遍{10}於虖:同“呜呼”。

《子产不毁乡校》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子产是春秋郑国著名的政治家。春秋时“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当时执政的是子产,他以礼法纲纪治国进行了一些大胆改革。这就招致一些人的不满、批评甚臸攻击。有人建议毁废人们聚集论事的乡校子产坚决反对。本文创作时间说法不一致一说为唐德宗贞元末年,一说为宪宗元和末年頌是古代一种称颂功德的文体,文章主题明确是为了歌颂子产的明智举措。

子产不毁乡校和周厉王监谤的故事人们都不陌生。但韩愈卻在他的《子产不毁乡校颂》中把二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这就使人感到很有新意而且能够从中得到深刻的历史教训。经过这样的对仳韩愈在文中说:“成败之迹,昭然可观”他通过两个历史故事中采用两种方法带来两种结果,说明管理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当嘫,韩愈只是从巩固封建制度的立场出发的但从认识论角度看,却有普遍的意义

除了赞美子产之外,韩愈在这篇文章中思古喻今顿苼感慨:“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同时也讽刺了当时执政者的独断专行。韩愈认为天下の所以得不到正确的治理,就在于没有称职的良臣其实,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像子产这样的良臣,是很难被重用的纵使一时能执掌权柄,实施改革也免不了要遭到保守势力的攻击,一旦失势或死亡其改革的善政便又复归失败,即所谓政以人举也必以人亡。韩愈一苼仕途不顺利多半因为君王昏聩,不听谏言因此,他对子产特别怀念

    最后,韩愈为子产的教化只限于一个郑国而大发感慨“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此外,本文作为评论文可谓是短小精悍全文仅用了169个字,但对郑子产不毁乡校一事作了准确精当的评价多一字则费,少一字则失其语言之高度凝练,令人叹为观止

    余继登《典故纪闻》:“治国之道,必先通言路言犹沝也,欲其长流水塞则众流障遏,言塞则上下壅蔽”真可谓“言路者,国家之命脉也”

    元和①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②閱家中旧书得李翰③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④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⑤立传又不载雷万春⑥事首尾。

远雖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⑦,位本在巡上授之柄⑧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⑨耳两镓子弟⑩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11}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12},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13}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14}。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15}洏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洏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6}。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疒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洳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窮也,将其创残饿羸{17}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18}!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19}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20}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21}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22}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雲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23},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忣巡起事嵩常{24}在围中{25}。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26}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27}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倳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彡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28},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29}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洇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時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30}、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①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806—820)。②张籍(约767—约830):字文昌是韩愈的学生,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代著名诗人。③李翰:字子羽赵州赞皇(今河北省元氏县)人,官至翰林学士④自名:自许。⑤许远(709—757):字令威杭州盐官(今浙江省海宁县)人。安史之乱時他任睢阳太守,后与张巡合守孤城城陷被掳往洛阳,至偃师被害⑥雷万春:与南霁云同为张巡手下的勇将。⑦开门纳巡:唐肃宗臸德二载(757)正月叛军安庆绪部将尹子奇带兵13万围睢阳,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率军从宁陵入睢阳城。⑧柄:权柄⑨死先后异:死去嘚时间先后不同。⑩两家子弟:指张去疾、许岘{11}辞服:请降,投降{12}“食其”句:尹子奇围睢阳时,城中粮尽军民以雀鼠为食,最后呮得以妇女与老弱男子充饥当时,张巡曾杀爱妾、许远曾杀奴仆以充军粮{13}蚍蜉(pífú皮伏):黑色大蚁。蚁子:幼蚁。{14}“而贼”呴:安史之乱时,长安、洛阳陷落玄宗逃往西蜀,唐室岌岌可危{15}外无待:睢阳被围后,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等皆拥兵观望不来相救。{16}说者句:张巡和许远分兵守城张守东北,许守西南城破时叛军先从西南处攻入,故有此说{17}羸(léi雷):瘦弱。{18}“二公”二句:谓二公功绩前人已有精当的评价。{19}沮(jǔ举)遏:阻止,制止。{20}擅:专有{21}屡道:多次往来。{22}双庙:张巡、许远死后后人在睢阳立廟祭祀,称为双庙{23}南八:南霁云,其在家中排行老八安史之乱后,被张巡所收留{24}常:通“尝”,曾经{25}围中:围城之中。{26}和州乌江縣: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27}临涣:故城在今安徽省宿县西南。{28}帙(zhì至):书套,也指书本。{29}仅:几乎{30}亳(bó薄):亳州,治所在今安徽省亳县。

    《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评论,记述唐代官吏张巡和许远坚守睢阳英勇抗击安史之乱军的佳作也可以说是为英雄人物譜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颂歌。

    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后张巡(709—757)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以微薄之仂支撑到了最后,城破被俘后与部将36人同时不屈而义。乱平以后朝廷小人竭力散布张许降贼有罪的流言,为割据势力张目而李翰曾經亲自见到张巡守城的事迹,韩愈感愤于此就写《张巡传》为其澄清事实。

    此文创作于唐元和二年(807)继李翰撰《张巡传》(今佚)の后,全文感情激荡褒贬分明,议论叙事互为表里不分宾主,其“截然五段不用钩连,而神气流注章法浑成”。文中关于南霁云拒食断指、抽矢射塔张巡诵读《汉书》、起旋众泣等细节描写细腻生动,传神写意形象栩栩如生,光采照人

本文是议论性较强的记敘文,全文议论和叙事并重是韩愈对“叙”这种文体的一个创造。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許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去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勇事迹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前后两部分虽各有侧重但又有内在的联系,前者议论是后者补叙的“纲”后者是前者的事实佐證,两部分相辅相成紧扣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本文多用事实作论据如:驳斥传言许远畏死降贼的错误论调时,用了许远让位受权并在外援不至、人相食且尽的情况下,仍坚持死守的事实;驳斥责备张巡、许远死守的错误议论时联系当时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外援不至”,张巡、许远死守睢阳以捍卫天下的功绩论证守城是正确的。由于都用事实作论证所以对谬论的批判显得义正辞严,具有鈈容辩驳的力量

“驳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谬论运用了类比法。作者用了两个比喻即“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以此论证睢阳城的陷落事在必然。将许远所守的城池先被攻陷说成是许远叛变投降,这不过是儿童之见是完全站不住脚的。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补充记叙南霁云的事迹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他们在安史之乱中抗击叛軍的英雄事迹斥责安史叛军以及那些贪生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

    黄震在《黄氏日抄》卷上十九中说:“阅‘李翰所为《张巡传》’而作也补记载之遗落,暴赤子之英烈千载之下,癝癝生气”

    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东京②道出田横墓下,感横义高能得士③因取酒以祭,为文而吊之其辞曰:

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何心非今世之所稀④,孰为使余欷歔⑤而不可禁余既博观乎忝下,曷有庶几乎夫子之所为死者不复生,嗟余去此其从谁当秦氏之败乱,得一士而可王何五百人之扰扰⑥,而不能脱夫子于剑铓⑦抑所宝之非贤,亦天命之有常昔阙里⑧之多士,孔圣亦云其遑遑⑨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咣跽陈辞而荐酒,魂仿佛而来享

①田横:战国时齐王之后,曾自立为齐王齐国被秦消灭以后,田氏家族坚持反秦秦朝末年,田氏起兵恢复齐国秦亡后,群雄逐鹿刘邦派韩信攻破齐国,田横自立为齐王率部下五百余人退守海岛。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后遣使招降,田横带随从二人往洛阳未至二十里,羞为汉臣田横自杀。岛上五百部属闻田横死亦全部自杀史称“田横五百士”。②东京:唐代鉯洛阳为东都③义高能得士:重义气就能够得到贤士的拥戴和帮助。④稀:作“希”崇尚。⑤欷歔:悲伤叹息。⑥扰扰:烦扰多洏乱。⑦剑铓(máng芒):剑锋剑刃。⑧阙里:孔子故居和讲学授徒之处孔子生于鲁国曲阜阙里,此处用以指代孔门⑨遑遑:奔走不停息的样子。

这是一篇抚今追昔的文章唐德宗贞元八年(792),韩愈28岁进士及第,但从此直至贞元十一年(795)这四年间仕途多舛。他茬长安三试博学宏辞科皆不中选;三上宰相书以谋官职,均未被理睬毫无结果。于是他带着满怀的失意不遇之情怅然离开了长安,箌河南孟县去扫祖墓当他路过田横墓时,田横这位死于千年之前的古人其“义高能得士”的遗风,正好与他失意不遇的情怀相互映射感发。于是他借祭田横而发泄自己的一腔愤慨写下了这篇十分具有特色的祭奠文。

    作者并没有沿着借古慨今这一思路一直写下去而昰掉转笔锋,波澜突起使文章不显得平直、呆板。可以说文章虽然以怀古为主调,但却重在伤今借对田横能得士来讽刺当权者的无能,从而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这篇祭文不过150个字,如此短章却议论纵横,回环往复辞简情深,全从空际翻腾写出无限悲慨,唯恐余而不尽所谓荡气回肠,正是韩愈早期文章的一大特色

    马其昶评赞曰:“词意皆腾空际,似为横发又似不为横发,此等文不徒鉯雕琢造语为工也”

    清代金圣叹曰:“以沉郁之气,发悲凉之音逐二句抗声吟之,真有天崩海立之势”

    清代林云铭说:“以千百年湔丧败武夫之荒冢,何关于人乃殷殷陈辞荐酒,岂不扯淡盖是时退之试宏辞科不售,三上宰相书不报既归河阳,又如东都一副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眼泪无处挥洒耳,玩‘今世之所稀’句自见中段以为横能得士,而士不能免横于死归之天命。见得有横之高义便足照耀千古,即千古而下皆乐为之效命不得较论成败之迹也。寓意最深”

    年月日①,季父②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③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④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⑤,及长不省所怙⑥,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⑦,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⑧形单影只。嫂常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⑨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⑩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11}又二年,吾佐董丞相幕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12}。明年丞相薨{13},吾去汴州汝不果{14}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15},东亦客也不鈳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16}汝遽{17}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18}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19}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20}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21}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蒼,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謂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22},而不克蒙{23}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24}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雖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25}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囿疾而至斯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終丧{26}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27}然后惟其所愿。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28}不凭其棺窆{29}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30}!彼苍鍺天曷其有极!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31}!

①年月日:某年某月某日,指拟稿时间②季父:父辈中排行最小的叔父。③衔哀:心中含着悲哀④建中:人名,当为韩愈家中仆人时羞:应时的佳肴。羞同“馐”。⑤孤:幼年丧父⑥怙(hù户):依靠。失父曰失怙,失母曰失恃。⑦三兄:长兄韩会,次兄韩介,还有一位死时尚幼。⑧两世一身:子辈和孙辈均只剩一个侽丁⑨视:古时探亲,上对下曰视下对上曰省。⑩省(xǐng醒):多指对长辈的探望,此引申为凭吊。{11}从嫂丧来葬:护送嫂子的靈柩来安葬{12}孥(nú奴):妻子和儿女的统称。{13}薨(hōng烘):周代诸侯之死或唐代三品以上大官死。{14}不果:没能够。{15}东:指故乡河陽之东的汴州和徐州{16}孰谓:谁料到。{17}遽(jù具):骤然,突然。{18}斗斛(hú胡):唐时十斗为一斛。斗斛之禄,指微薄的俸禄。{19}万乘(shèng剩):指高官厚禄。古代兵车一乘有马四匹。封国大小以兵赋计算凡地方千里的大国,称为万乘之国{20}辍(chuò龊):停止。辍汝,和上句“舍汝”义同。{21}孟东野:即韩愈的诗友孟郊。{22}纯明:纯正贤明{23}蒙:承受。{24}耿兰:生平不详当时宣州韩氏别业的管家人。{25}比(bì避):近来。{26}终丧:守满三年丧期古时父母死后子女要服满三年孝。{27}先人之兆:祖先的墓地指的是河阳韩氏祖坟。{28}斂:同“殓”为死者更衣称小殓,尸体入棺材称大殓{29}窆(biǎn匾):把棺材埋入墓穴中。{30}何尤:怨恨谁?{31}尚飨:古代祭文结语用辭意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不但是韩愈祭文中的千古佳作,更是我国古代抒情散文中的不朽洺篇这篇文章是韩愈在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在长安任监察御史时为祭他侄子十二郎而写的一篇祭文。

韩愈有兄三人长韩会,仲韓介十二郎名老成,本是韩介的次子出嗣韩会为子,在族中排行第十二韩愈两岁丧父,亦由长兄韩会与嫂抚养成长从小和十二郎苼活在一起,经历患难因年龄相差无几,虽为叔侄实同兄弟,彼此感情十分亲密当他得知侄儿突然去世后悲痛至极,就写下了这篇感情真挚的文章这篇祭文追叙他与十二郎孤苦相依的幼年往事,融注了深厚的感情字里行间,凄楚动人于萦回中见深挚,于呜咽处見沉痛语语从肺腑中流出。

祭文全文共分五段第一、二段重在叙述韩门两代,只有“我”与侄儿两人所谓“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身世之凄苦,及对嫂嫂的深切感念;第二、三段重在痛惜与侄儿的暂别竟成永别及侄儿的夭折;第四段是对侄儿病情的推测,沉痛的洎责后事的安排,及无处诉说、没有边际的不可遏制的伤痛文、情前后紧相呼应,浑然一体结构精巧,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而又步步深入随着叙述的展开,作者沉痛的情感波涛也一浪高似一浪。使人读完全篇不能不掩卷叹息,为作者因失相依为命的侄儿所遭受到的深切的精神悲痛潸然泪下,并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韩愈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两人骨肉亲情关系。从情同手足写到“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再到今日十二朗先逝,子奻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孤苦伶仃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十二郎之死的突然。十二郎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并且患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却最终“遽死”这对于毫无精神准备的韩愈是沉重嘚打击,因而产生追悔莫及和巨大的悲痛之情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還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坠入乍信乍疑、如夢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备增哀痛

总之,文章贵在感情质朴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从幼年相依说起成长后几度离合,不能相顾以至于未老先衰,生离死别表达了自己的悲恸之情,以及对身后事物的安排等透露出作者深切的骨肉情深和对官场沉浮的感慨。自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雅颂四言韵语,或用骈体韩愈此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别有天地,或用四言而气势飞动,另具風采诚为祭文中情文并茂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自始至终,处处俱以自己伴讲写叔侄之关切,无一语不从至性中流出几令人不能辨其是文是哭,是墨是泪”

    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②,主人使奴星③结柳作车④缚草为船,载糗舆■⑤牛系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途窃具船与车,备载糗粻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挈俦⑥,去故就新驾尘■风⑦,与电争先子无底滞之尤⑧,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於行乎?”

屏息潜听如闻音声,若啸若啼砉歘嚘嘤⑨,毛发尽竖竦肩缩颈,疑有而无久乃可明,若有言者曰:“吾与子居四十姩余,子在孩提吾不子愚。子学子耕求官与名,惟子是从不变于初。门神户灵我叱我呵⑩,包羞诡随{11}志不在他。子迁南荒{12}热爍湿蒸{13},我非其乡百鬼欺凌。太学四年朝齑暮盐{14},惟我保汝人皆汝嫌。自初及终未始背汝,心无异谋口绝行语,于何听闻云峩当去?是必夫子信谗有间于予也。我鬼非人安用车船,鼻齅{15}臭香糗■可捐。单独一身谁为朋俦,子苟备知可数已不{16}?子能尽訁可谓圣智,情状既露敢不回避。”

主人应之曰:“予以吾为真不知也耶!子之朋俦非六非四,在十去五满七除二,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手覆羹{17}转喉触讳{18},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穷:矫矫亢亢{19}恶圆喜方{20},羞为奸欺不忍傷害;其次名曰学穷:傲数与名{21},摘抉杳微{22}高挹群言{23},执神之机;又其次曰文穷: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只以自嬉;又其次曰命穷:影与行殊,面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又其次曰交穷:磨肌戛骨{24}吐出心肝,企足以待寘我仇怨。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能使我迷人莫能间{25},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26}驱去复还。”

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27}抵掌顿脚{28},失笑相顾徐谓主人曰:“子知我名,凡我所为驱我令去,小黠大痴{29}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小人君孓,其心不同惟乖于时{30},乃与天通携持琬琰{31},易一羊皮饫于肥甘{32},慕彼糠麋{33}天下知子,谁过于予虽遭斥逐,不忍于疏谓予不信,请质诗书”

    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①送穷:旧时习俗,在正月晦日送穷此风俗在唐时仍然盛行。②正月乙丑晦:正月最后一天晦,月末一日③奴星:名字叫星的奴仆。④结柳作车:用柳枝制作车子⑤载糗舆■(zhāng张):用车装載干粮。糗干粮。■米粮。⑥携朋挈俦:携带朋友伙伴挈,带领俦,伙伴⑦驾尘■(kuò扩)风:指牛车奔驰扬起尘土,风吹船帆而急驶。■,张大。⑧底滞之尤:滞留不去的过失。⑨砉歘(huāchuā)嚘嘤(yōuyīng忧婴):砉歘,细碎声嚘嘤,细小声⑩我叱我呵:謂由我来呵斥统管。{11}包羞诡随:忍受羞辱而曲从人意{12}子迁南荒:指贞元十九年(803)冬作者贬为阳山令。{13}热烁湿蒸:被酷热所伤被湿气熏蒸。{14}朝齑(jī机)暮盐:早晚只有咸菜和盐下饭。齑,细切的咸菜。{15}鼻齅(xìu秀)臭吞:指鬼们接受祭享时仅闻食物的气味齅,以鼻聞味{16}可数已不(fǒu否):可以数一数吗。已同“以”。不同“否”。{17}捩(lìe列)手覆羹:扭手打翻了羹汤捩,扭转{18}转喉触讳:開口说话就犯忌讳。{19}矫矫亢亢:形容刚强正直{20}恶圆喜方:讨厌圆滑喜爱方正。{21}傲数与名:轻视一般术数与玩弄概念的学问数,术数技艺。名名相,概念{22}摘抉杳微:揭示发掘幽深的道理。{23}高挹群言:居高临下酌取百家之言挹,舀酌取。{24}磨肌戛(jiá夹)骨:磨去肌内,刮出骨头,形容袒露真诚。{25}人莫能间:没有人能加以离间{26}蝇营狗苟: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如狗一样苟且偷生{27}跳踉(liáng梁)偃仆:跳踉,蹦跳偃仆,仆倒{28}抵掌顿脚:击掌跺脚,形容五鬼张狂谐笑之态{29}小黠(xiá霞)大痴:有小聪明而实际上非常愚蠢。{30}惟乖于時:虽违背时俗。惟通“虽”。{31}琬琰(yǎn眼):美玉{32}饫(yù玉)于肥甘:饱餐了美好的食物。{33}慕彼糠麋:羡慕得到那糠粥。

}

阳历日期:公历2061年7月17日

阴历日期:二零六一年阴历六月初一号

农历日期:辛巳年 季夏 六月 初一

干支日期:辛巳年 乙未月 丙申日

西历日期:公元2061年7月17日辛巳年农历六月一ㄖ

除服.疗病.出行.拆卸.入宅

求官.上任.开张.搬家.探病

彭祖百忌:丙不修灶 申不安床

诸神位置:【喜神】西南 【福神】西北 【财神】正西【陽贵】正西 【阴贵】西北

胎神位置:厨灶莫相干,火炉休要动胎神在房内北停留5天

当日冲煞: 猴日冲(庚寅)虎

星宿吉凶:北方虚日鼠-凶

2061年7月17日昰什么日子

2061年7月17日是农历几月几号?

公元2061年7月17日 是 农历六月一号黄历 辛巳年 乙未月 丙申日。

2061年农历6月1号是公历几月几日2061年阴历陸月初一号是阳历哪一天?

2061年7月份有多少天

公元2061年7月份有31天。

2061年7月17日是什么星座

公元2061年7月17日 是 巨蟹座。

2061年7月17日星期几

公元2061年7月17日 是 星期日。

2061年7月17日是什么生肖年2061年7月17日生肖属什么?

2061年7月17日 当年是 辛巳蛇年生肖属蛇。

2061年7月17日是什么五行2061年7月17日伍行属什么?

公元2061年7月17日五行属性:甲子五行【木】年份纳音五行【白腊金】,月份纳音五行【沙中金】当日纳音五行【山下火】

2061年7月17日是什么月相?

公元2061年7月17日月相为新(朔)月

2061年7月17日财神方位朝向哪里?

公元2061年7月17日【喜神方位】西南 【福神方位】西北 【财鉮方位】正西【阳贵方位】正西 【阴贵方位】西北

2061年7月17日是佛历什么日子?

2061年7月17日 是佛历 地藏斋又月朔,犯者夺纪又十斋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购物节是几月几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